大正蔵検索


punctuation    Hangul    Eng   

Citation style A:
Citation style B:
()
Citation style C:
()
Citation style D:
()
TextNo.
Vol.
Page

  INBUDS
INBUDS(Bibliographic Database)
  Digital Dictionary of Buddhism
電子佛教辭典
パスワードがない場合は「guest」でログインしてください。
Users who do not have a password can log in with the userID "guest".

本文をドラッグして選択するとDDBの見出し語検索結果が表示されます。

Select a portion of the text by dragging your mouse to view all terms in the text contained in the DDB. ・

Password Access Policies

攝大乘論釋論 (No. 1596_ 世親笈多行矩譯 ) in Vol. 31

[First] [Prev] 308 309 310 311 312 313 314 315 316 317 318 319 320 321 [Next] [Last] [行番号:/]   [返り点:/] [CITE]

空無染。此無分別智故。何法不染。謂一切障
礙。何故不染。得成就相應故。顯示於諸地中
由得相應及成就相應爲因故。此即顯示對
治一切障。無分別後得智功徳。復何所以。偈
言如虚空不染。此無分別智。常行於世間。世
法不能染故。由此智力故。見有利益衆生
處。隨念往生雖生世間。然不爲世法所染。世
法有八種。謂得利不得利好名惡名毀讃苦
樂等。此即是無分別。從無分別智生故。今當
顯示此三智差別。其相應知。如瘂求受塵。
無有言説。方便無分別亦爾。如瘂正受塵無
有言説。根本無分別亦爾。如非瘂受塵。如
所受塵。即有言説。無分別後得亦爾。名字
等名爲言説。如愚求受塵者。未曾識知名愚。
此愚等譬三智。如瘂中説。如五求受塵者。無
分別五種。應知是眼等五數。此等求覓及正
受。此譬三智。一切如瘂中説。如意識受塵
者。如意識於塵能分別。亦受用。後得亦爾。於
塵亦分別亦受用。如未解論求解。方便無分
別亦爾。如誦習論時。但受用於法。根本無分
別亦爾。法者謂文字如解。論者於法於義
皆受用。後得亦爾應知。復次爲攝此法及義
故顯示二智。如人正閉目者。此偈顯示無分
別及後得二種差別相。如虚空者。如虚空無
染無有分別。亦不爲他所分別。無分別智
亦爾。遍在一切法一味。空中一切法不能汚
故名無染。自體無分別故名無分別。亦不爲
他分別成相貌故非所分別。此智如是應知。
如空中色像後得智亦爾者。如色顯現亦是
能分別。亦是所分別。復次若以無分別智名
爲佛者。既離分別衆生云何得成利益衆生
事。雖離分別如理得成故。以摩尼天樂譬
喩顯示。如摩尼天樂者。如如意珠離分別
業。隨衆生所欲作利益事。又如天樂無有作
者。隨彼天所欲。出種種聲。諸佛亦爾。離於分
別而種種事成應知。此無分別甚深説中。云
何爲智縁依他性所分別物。爲有別縁。若爾
何過。若分別所攀縁則不得名無分別。若言
有別攀縁。此別攀縁亦非有。非此亦非餘者。
於中非此者。以非分別所能縁。以無分別故
亦非餘者。以即於依他性法中作法。如攀縁
故。此法及法如二種。不可説一不可説異故。
此亦爾不可説爲分別所縁。又不可説爲異
縁故。復云何此爲是智爲非智。若爾何過。若
是智既名爲智。云何不分別。若非智自性云
何説爲無分別智。故以非智亦是智偈顯示。
此不可爲智。何以故。由方便有分別智自
性中不生故。亦非非智以方便有分別智爲
因生故。復有別義非即亦非異非智亦是智
者。由非即縁分別中生故名非智亦非異。由
即縁法如中生故非非智。即以前句釋後句。
與爾炎無別。是無分別智者。非如方便智有
能取所取生故名無分別。若於所取爾炎中。
無別異平等平等生。是無分別。此智不住能
取所取中。世尊於修多羅中。説一切法無分
別。此中欲顯示此無分別故。更説偈。由説一
切法自性離分別者謂一切法即自性無分
別。何故如此偈言。所分別非有。以此顯示由
所分別物非有故。若所分別非有故。即一切
法自性無分別者。何故一切衆生不即得解
脱。無無分別智者。即以此句顯示不得解
脱。雖一切法自性無分別。由一切法自性無
分別故。無有所分別。若於此中通達智生證
見此無分別故得解脱。若通達智不生。即不
得解脱。所説無分別智即此智有三分。今當
顯示
攝大乘論釋*論卷*第八



攝大乘論釋*論卷第九
  *世親菩薩造
  隋天竺*三藏笈多*共行矩等譯
  増上慧學勝相勝語第八之二
論曰。於方便無分別智中有三種。謂因縁引
攝數習等。出生差別故。無分別智亦有三種。
謂知足不顛倒無戲論等無分別故。無分別
後得智有五種。謂通達憶念成立和合如意
等。顯示差別 釋曰。因縁引攝數習等出生
差別故者。此是方便無分別三種。由或以種
性力。或以現前數習力故得生。於中種性力
者。即是從因得生。數習力者即是現在身丈
夫力作。非從因生。知足無顛倒不戲論無分
別故者。於中知足無分別者。應知是聞思
體究竟。由滿足故不復分別故。名知足無分
別。於聞思位究竟時自知得到究竟處。此菩
薩住在凡夫地。生滿足心。作是念。聞思事
只齊於此。以是義故説爲知足無分別。復次
應知。有世間知足無分別。若得於有頂處見
爲涅槃。生知足心。謂更無餘處故名知足無
分別。不顛倒無分別者應知是聲聞等。由諸
聲聞通達眞實故得無常等四無倒智。於常
等四倒相中不復顛倒分別。無戲論無分別
者應知。是諸菩薩由諸菩薩知一切法乃至
菩提。無戲論無分別故不復分別。無戲論者。
謂出語言道過世間智由此智非言語所説。
亦非世智所知故。復次無分別後得智。有
五種差別應知。謂通達憶念成立和合如意
等。顯示差別故者。於中通達顯示。憶念顯
示。成立顯示。和合顯示。如意顯示等五種
差別。此中通達顯示者。若通達已即於彼時
顯示云。我已通達作如是顯示。顯示者。謂決
定知故憶念顯示者若出定已憶念言。我已
通達無分別也。成立顯示者如所通達爲他
解説。和合顯示者以一切法爲一摶相。總相
攀縁智。由此觀智即得轉依。如意顯示者
由此轉依故即得如意顯示。由隨心所念一
切自在。由此自在若以地等爲金等即得成
就。由顯示故爲此如意故。顯示故名如意顯
示。何以故。由經説。以顯示及如意故。已成立
無分別智。未説成就因縁故。復以偈顯示
論曰。更有別偈成就無分別智
    鬼畜人天等 各隨其所應
    一切意有異 故知義不成
    過去等及夢 并餘二影像
    無有爲攀縁 然彼攀縁成
    若義成爲境 無無分別智
    此智若不有 佛果無可得
    得自在菩薩 樂欲自在故
    如念地等成 得定者亦爾
    成就觀行人 智人得寂靜
    思惟一切法 如其義顯現
    智行無分別 一切義不現
    即知無有義 識亦不得有
釋曰。此中鬼畜人天等各隨其所應者。畜生
以爲水。餓鬼爲高原。如人見糞爲穢。猪等
畜生見爲淨妙。如人見飮食爲淨。於諸天見
爲不淨。以此道理顯示。於一物中各隨其意
見有差別。是故應知義無所有故。彼等所取
既不成就。若爾義無所有故識應不縁境而
生。答亦有識不縁境而生。如夢及過去未來
等。無實攀縁即自體攀縁。如鏡像及定境亦
爾次以偈顯示。過去等及夢此偈者。於中後
半偈釋前半偈。如其次第應知。由無實攀縁
故無攀縁。非無攀縁即自攀縁故。謂自心爲
境而攀縁故。即是過去未來及夢并二影像
等次第相應。若義成爲境無無分別智者。若
義有自性則無無分別智。若汝言無無分別
智有何失者。此智若不有佛果無可得。若無
分別智不有則不能得佛果。是故決定應有
應知。得自在菩薩者。謂已得自在力故勝解
自在故者。得樂欲自在故如念地等成者。謂
欲以地等諸物成金等相。即能成故。得定者
亦爾者。謂得定人及餘聲聞等故。成就觀行
人者。謂成就毘鉢舍那故。智人者即是諸菩
薩。得寂靜者。謂得三摩提故。思惟一切法
如其義顯現者。由諸菩薩於如是如是修多
羅等法。義思念時如念顯現。若念佛時隨所
思念。於彼彼法中佛義顯現。如是色受等義
顯現亦爾故。智行無分別一切義不現者。智
正行無分別時。由一切義不現故。即知義無
有。由義無所有故識亦成無所有。此識無所
有今當顯示。識亦不得有者。所識既不有能
識則不成。是故應知無所有。此義應知。相中
已具解釋
論曰。般若波羅蜜與無分別智無有差別。如
經説菩薩住般若波羅蜜中已。與不住相應
故。修餘波羅蜜得滿足。云何不住相應而得
滿足。謂遠離五種住處故。一遠離外道我執
處故。二遠離不見眞實菩薩分別處故。三遠
離生死涅槃二邊處故。四遠離唯斷煩惱障
生知足處故。五遠離捨衆生利益事。住無餘
涅槃界處故 釋曰。此無分別智。即是般若
波羅蜜。何以故。由經説住般若波羅蜜中。已
與不住相應。如是等爲欲令知此義故。以經
文顯示。如是住不住相應中滿足餘波羅蜜。
遠離外道我執處者。如外道住般若中有我
執。念云。我住般若中。此是般若。菩薩遠離
如是外道住相故。得住無住相應般若中。遠
離不見眞實菩薩分別處者。如不見眞實。菩
薩於無分別般若波羅蜜中。分別言。此是般
若波羅蜜。無如是分別故。名不住相應。遠離
生死涅槃二邊處者。如世間住生死邊。聲聞
等住涅槃邊。菩薩不如是。不住此二即是不
住相應應知。遠離唯斷煩惱障生知足者。
如聲聞唯斷煩惱障生知足。菩薩不如是由
此意故言諸菩薩不住相應行應知。遠離捨
衆生利益事住無餘涅槃界處者。如聲聞捨
利益衆生事。於無餘涅槃而取涅槃。菩薩不
爾。如是不住聲聞所住。是名不住相應。聲聞
智與菩薩智有五種差別相。今當顯示
論曰。聲聞智與此菩薩智有何差別。有五種
差別應知。一無分別差別。謂陰等法無分別
故。二無分限差別。謂通達眞如入一切種應
知。爲一切衆生無有分限故。三無住差別。謂
入無住涅槃故。四畢竟差別。謂趣無餘涅槃
界不盡故。五無上差別。謂最爲勝上無有餘
乘勝過故
    五種差別智 大悲以爲體
    世出世果報 當知不爲遠
釋曰。於中無分別差別者。由諸聲聞攀縁陰
等。生分別智。諸菩薩智。於陰等不生分別
故。無分限差別者通達人法二無我故應知。
無有分限。由諸菩薩於一切應知中智生故。
聲聞唯知苦等諦爲衆生亦無分限。菩薩爲
一切衆生故求菩提。聲聞唯爲自利故。無住
差別者。諸菩薩得無住處涅槃非諸聲聞此
差別。畢竟差別者。於中言差別者。於無餘涅
槃界中。聲聞涅槃則有盡滅。菩薩涅槃則不
爾。無上差別者聲聞乘有上。菩薩大乘則無
有上。是故此爲差別。此義偈中顯示五種差
別智等中。世出世果報者。謂色無色界是世
間果報聲聞等是出世果報
論曰。若菩薩如是増上戒増上心増上慧等
功徳果報具足。已於一切義利中得自在者。
何故現見有諸衆生。受諸貧苦。由見是諸衆
生於彼義利業障故。由見若與其樂果報。於
諸善法中礙其起善故。由見其無有義利。則
厭惡現前故。由見其若得果報。爲聚集不善
法因故。由見其若得果報。與餘無量衆生作
逼惱因故。以是義故現見衆生受諸苦惱。此
中有偈
    見業礙現前 集惡逼惱他
    當知是衆生 不得菩薩施
釋曰。得自在菩薩。以此因縁雖有大悲而不
與衆生富樂。今顯示此意。於中見諸衆生業
障故者。是諸衆生於菩薩威力中有業障礙
故。由彼等於菩薩智有障礙所礙。菩薩雖有
堪能。見此事故於其貧苦即生捨心。此中顯
餓鬼見河水爲譬。如河有水若欲飮時無人
障礙。然餓鬼由自罪業故。不能得飮。此亦
如是河喩菩薩。財物喩水。餓鬼喩衆生。猶
如彼水。是諸衆生。於彼財物不能得受用。
其義亦爾。由見與樂礙其起善者。復有餘人
雖無業障。然此人得見菩薩時。於相續中生
起善法。若與此人果報以受富樂故。於起善
則斷絶。菩薩作是思量。寧令貧苦隨順起善。
以此道理不與富樂。由見其厭惡現前故者。
或復有人厭惡現前。菩薩見其貧苦。而於善
不善中勝上厭惡現前思量。是已於彼衆生
不與富樂。由見其苦受果報。増長不善因者。
又復有人於貧窮時。不得聚集不善法。菩薩
見已作是思量。寧令貧窮。莫令造作不善。
故於彼等不與富樂。由見其若得果報。與
餘無量衆生作逼惱因故者。又復有人得大
果報。則苦惱無量衆生。是故寧令一身獨受
貧苦。於理爲勝。莫令苦惱無量衆生。是故不
與富樂。如是等義偈中顯示。此中業障礙故。
生起善根故。善現前故。聚集不善故。逼惱餘
衆生故。菩薩見其如此不與富樂。即是偈中
業及礙現前。集惡逼惱他。以此顯示餘義可
解。釋増上慧學竟
  攝大乘論釋論寂滅勝相勝語第九
論曰。如是已説増上慧學勝相。寂滅勝相云
何可見。諸菩薩寂滅即是無住處涅槃。以捨
離煩惱不捨生死。共依止轉依爲相。此中生
死者是依他性染汚分。涅槃者即是依他性
清淨分。依止者即是依他性具二分。轉依
者即是依他性對治起時染汚分滅。清淨分
顯 釋曰。無住處涅槃相者。即是捨離煩惱
不捨生死。共依止轉依爲相者。住此轉時不
令煩惱得住。然不捨生死。染分故名依他。即
此淨分故名涅槃。二分故即是彼依止。轉依
亦即此中得成。由此中對治起時。染分不行
淨分行故
論曰。復次此轉略説有六種。一益力損能轉。
由信解力住聞熏習故。有慚微煩惱行不行
故。二通達轉。謂已入地諸菩薩。眞實不眞
實顯現在前故乃至六地。三修習轉。有障
礙一切相不顯現。眞如顯現故乃至十地。四
果圓滿轉。無障礙一切相不顯現。最清淨眞
如顯現。得一切相自在故。五下劣轉諸聲
聞等通達人無我故。一向背生死一向捨離
生死。六曠大轉。諸菩薩通達法無我故。見生
死即是寂靜。滅煩惱而不捨離故。諸菩薩於
下劣轉中有何過失。不念利益衆生事故。菩
薩法應超過下乘。同其解脱此是過失。諸菩
薩於曠大轉中有何功徳。於生死法中以自
依止轉爲依止故。得身自在於一切趣顯示
一切身故。以種種調伏方便。調伏安立於世
間果報及三乘中。此爲功徳 釋曰。此轉復
有六種。益力損能轉者。阿梨耶識中染汚
熏習。損其能益對治力。是故得轉住。解行
地者。住聞熏習力已得轉依故。若煩惱現行
彼有慚愧故。現行煩惱熏習薄少。通達轉中
眞實不眞實顯現者。由正入地時爲眞實顯
現因故。即於彼。時得轉依。或時出觀此即爲
不眞實顯現因乃至六地。修習轉者。於應知
障中有礙。此菩薩已一切相不復顯現故。得
轉依。此轉乃至十地。果圓滿轉中一切障不
復障礙者。此菩薩已一切相不顯現。無有一
切障礙。見最清淨眞如故。得此於一切相中
得自在故得依止。由得此相自在故。能作隨
意利益衆生事。曠大轉者。由於生死見其寂
靜。煩惱即滅非有所捨。但煩惱不染由處染
不染故。不捨生死此有何功徳此曠大轉。諸
菩薩以自依止轉依故。於一切法得自在。於
一切趣中顯示同一切身&T014461;悷不調衆生。以
種種調伏方便智調伏。安立於富樂及三乘
中。此爲功徳。是中富樂者是世間果報故
論曰。爲轉依此中有偈
    凡夫覆眞實 一切虚妄現
    諸菩薩離妄 一切眞實現
    應知現不現 眞實不眞實
    此依止轉已 名解脱如意
    生死及涅槃 若平等智生
    生死即涅槃 彼人得如是
    即得於生死 非捨非非捨
    亦即於涅槃 非得非非得
釋曰。爲顯轉依故説偈。如諸凡夫由無明故。
覆障眞實。虚妄顯現。即是衆生等相。如是諸
聖人眞實顯現故。捨離衆生等相。由斷虚妄
無明故。得如是。應知現不現眞實不眞實者。
虚妄分別不顯現。眞實成就性顯現。是名轉
依。於轉依中虚妄不現行眞實現行。此即是
解脱相應名解脱如意者。如意欲行皆得解
脱。非如聲聞畢竟涅槃猶如斬首。得如是解
脱。生死及涅槃若平等智生者。於生死涅槃
二種。平等智生。此二無有差別故者。若即
於彼時故復次生死涅槃云何得平等。由煩
惱爲生死。煩惱法無我。菩薩通達此法。無
我智生見彼諸法皆無所有。諸有生死即是
涅槃。見生死法即是涅槃寂靜。若如是有何
所得。即得於生死非捨非非捨故。非捨者由
諸有生死即是涅槃故。非非捨者捨故。由於
此中不染故。見無所有故若得如是。亦即於
涅槃非得非非得。由彼法不異涅槃是故非
得。由於彼法見其寂靜。與涅槃無有差別。是
故非非得。釋學果寂滅竟
  *攝大乘論釋*論智勝相*勝語第十之一
論曰。如是已説寂滅勝相。智勝相云何可見。
三種佛身故。應知是智勝相。謂自性身。受用
身變化身。此中自性身者。即是如來法身。一
切法中自在依止故。受用身者此顯諸佛種
種大集輪。法身爲依止。清淨佛刹中。受用大
乘法果報故。變化身者。亦以法身爲依止。處
兜率陀宮故。及降生受欲樂。出家往外道中。
修行苦行正覺菩提轉法輪入大涅槃。所顯
示故 釋曰。智勝相此中解説。即以三身顯
智勝相。自性身爲一切法自在依止。受用身
者即以前所説。自性身爲所依。種種諸佛大
集輪故。得顯於清淨佛刹中。大乘修多羅等
法爲因故。得受用法樂此爲依止。復有別義
爲受用清淨佛刹故。及受用法樂故以此爲
依止。變化身中始從兜率陀宮。乃至入涅槃
等者。爲顯示同天人法。以此爲依止
論曰。此中有鬱陀那隋云
攝持
    相得及自在 依止與攝持
    差別徳甚深 念業等佛身
何者爲相。諸佛法身略説有五種相。應知一
轉依相。謂一切障染汚分依他性滅處。爲解
脱一切障。於一切法得自在現前。清淨分依
他性顯故。二白法自體相。六波羅蜜滿足得
十自在。謂命自在心自在衆具自在。此陀那
波羅蜜滿足故。業自在生自在。尸羅波羅蜜
滿足故。勝解自在。羼提波羅蜜滿足故。願自
在。毘離耶波羅蜜滿足故。神力自在。五通所
攝禪波羅蜜滿足故。智自在法自在。般若波
羅蜜滿足故。三無二相。謂有無無二相故。一
切法無所有。此空相不無故。有爲無爲無二
爲相。非業煩惱所爲。然似有所爲自在顯示
故。一異無二相。於中一切諸佛依止無差別。
然無量身相續證正覺故。此中有偈
    我取無有故 依止無差別
    前後次第證 假名説差別
    性行別非虚 具無初無別
    非一亦非多 無垢依止故
四常相謂眞如清淨爲相。本願所引佛事不
休息故。五不思議相。此眞如清淨唯自證知。
世間譬喩不可得。非分別所行故 釋曰。此
欝陀那偈中。謂相得等。此中相者。即法身
相有五種。應知轉依相。謂一切障染汚分。依
他性滅。由染汚分依他性滅故。於一切障
得解脱。一切法中自在現前。清淨分依他性
顯者。由於一切法得自在故。依他性一分清
淨性。即得顯現。白法體相者。謂六波羅蜜圓
滿故。得法身十種自在。此是白法體。於中
命自在者。欲得自身齊幾許時住。即能顯示。
應知心自在者。於爾許時住。不爲生死所染
汚故。衆具自在者謂食等十種衆具。諸佛如
念即得。應知此三由陀那波羅蜜圓滿爲因。
應知如偈説
    諸菩薩思惟 若淨若不淨
    一切皆成善 是爲意自在
業自在生自在。由尸羅波羅蜜滿故者。攝因
及所生果故。又以此故身口業自在轉應知。
由隨欲所生即彼業現前生自在者。謂生處
自在轉應知。由於善惡等趣。隨意欲生即能
生故。尸羅因名爲業。尸羅果名爲生。由此
道理即得顯其自在故。信解自在由忍波羅
蜜圓滿故者。諸法皆隨心轉故。得隨所樂
欲。如所樂欲一切事悉成就故。願自在是毘
離耶波羅蜜圓滿果者。由精進一切發行皆
究竟。一切思量事悉成就故。五通所攝神力
自在。是禪波羅蜜圓滿果者。由心有堪能出
生神通故。智自在法自在。是般若波羅蜜圓
滿果者。般若力故安立陰等。及得此後一切
種智。無二相中非有相者。一切法無有相故。
非無相者有空自性故。有爲無爲無二相者。
謂非有爲自性。非無爲自性故。於中非業煩
惱所生故非有爲相。亦是有爲相者。於有爲
中已得自在。處處顯示。由此義故名有爲相。
一異無二爲相者。於法身中由依止無別。是
故無異相。由無量身得至故不得爲一相。於
此二中不可偏説故。名無二相。此義以偈顯
示。我取無有故依止無差別者。於世中我取
力故有身差別。於法身中無有我取故無差
別。若身無差別云何有多佛前後次第。證
假名説差別者。由此無量身得故。亦有差
別。如此等義。更以偈説。性別者諸菩薩有
衆多。由此差別故發行亦異。由發行差別
故有衆多人。菩提資糧得圓滿。是故若唯一
佛。餘人資糧則應虚。作具足者。諸佛具作一
切衆生利益事。謂安立於三乘中。若諸佛唯
以佛乘安立衆生。則所作佛事不具足。是故
應有多佛。如生死無初佛亦如是。若唯一佛
即是有初。是故非一。又彼依止無差別故。亦
不得爲多。即是此無垢法界依止無差別。此
不一異相。由此道理即得顯示常相者。三因
縁故。此體常住爲相。眞如清淨以爲佛體。此
即常住。由此道理得顯如來常住。應知本願
所引者。由昔發願作一切衆生利益事。由此
願所引故。佛體顯現。是故彼願不虚。此即常
住應知。若謂如來作衆生利益事已竟者。此
義不然。以所作未究竟故。即於今時有無邊
事。謂一切衆生未般涅槃故。以此因縁故常
住爲相應知。雖如是等説已。彼亦不可思議
應知。此不可思議因縁。今當顯示。唯自證知
者。諸佛自證彼體故。由彼體唯自證故。非彼
覺觀所能思量。於世間中亦無此比類。以譬
喩知故
論曰。復次云何得最初證此法身。總相大乘
法爲所縁故。無分別智及彼後得智故。五相
善修於一切地中。善集資糧故。破微細難破
障故。金剛譬三摩提。次此三摩提。後離一切
障即得轉依 釋曰。此中説得最初得者。由
此體無生以無爲故。若生即是無常。金剛譬
三摩提者。此三摩提猶如金剛能破微細難
破障故。即得轉依者。謂由此金剛譬三摩
提。能轉依得法身
論曰。復次法身有幾種自在而得至自在。略
説有五種自在。一國土自身相好無邊聲。無
見頂自在。由轉色聚依故。二無譏嫌無量高
大安樂行自在。由轉受聚依故。三説一切名
身句身味身自在。由轉想聚依故。四變化變
易引大衆。引白法自在。由轉行聚依故。五
鏡平等觀作所應作智自在。由轉識聚依故
 釋曰。此中顯示自在。由轉色等五聚依故
得自在。於中由轉色聚依故。得佛刹自在。謂
顯示金銀等。隨意顯示身自在。謂於大衆輪
隨諸衆生樂欲。顯示身應知。相好等自在謂
隨所樂欲爲彼顯示故。即是無邊聲。無見頂
等自在。由轉受聚依故。得無譏嫌無量高大
安樂行自在者。謂於無譏嫌無量高大等安
樂行中得自在行故。於中無量者。應知是種
種故。高大者謂此樂超過三界樂故。應知由
轉想聚依故。於説名身等中得自在故。由取
相想故。縁於名言等而取其相。轉滅此想故。
由轉行聚依故。於變化變易引大衆引白法
等故得自在。於中變化自在者。謂隨意變化
應知。變易者謂變易地等。令成金等故。引大
衆者應知隨其意引諸大衆。謂引天夜叉等
衆故。引白法者謂如意所欲則白法現前應
知。由轉識聚依故。得鏡智平等智正觀智
作所應作智。於中鏡智者。所應知法雖不現
前。無忘失如世間善習經書故。平等智者於
通達時。於一切衆生。得平等心。此即是淨
心。應知正觀智者。如典庫者。於陀羅尼
摩提門。隨於何時何法作意思惟。於彼中智
行無礙故。作所應作智者謂顯示如從兜率
陀乃至涅槃。於中顯現佛事
論曰。應知法身爲幾法所依止。略説有三種。
一種種佛住依止。此中有二偈
    得受五種自體喜 諸佛由證自界故
    遠離五喜由不證 是故爲喜應須證
    堪能事成無有量 法味義利功徳具
    諸佛恒常見無盡 故得歡喜最無嫌
二種種受用身依止成熟諸菩薩故。三種種
化身依止多爲成熟諸聲聞等故 釋曰。應
知有幾法依止。法身於中種種佛住依止者。
種種謂聖住天住梵住等諸住所依止故。或
有人作是念。諸佛何須現化身。以諸聲聞不
證此故。離於五喜。謂諸聲聞等不能證此法
身。則遠離五種歡喜。是故爲喜。應須證者。謂
若欲求此歡喜取於證者。當勤修方便也。此
五種歡喜以第二偈顯示。堪能事成無有量。
法味義利功徳具者。於中法身有堪能無量
故。無量人得正覺者。皆悉堪能平等應知。由
得見此堪能無量故生於歡喜。及事成亦無
量者。若一佛作衆生利益事。即是一切佛
事。由諸佛多故事亦無量。由見此故生於歡
喜。法味者由見了修多羅祇夜等十二部經
法故。生勝歡喜。義利功徳具者。謂財利
具成及功徳具成。於中財利具成者。謂隨所
思念即得具足應知。功徳具成者。謂十力十
八不共法等具成應知也。故得歡喜最無失
者。最者過三界歡喜故。無失者及習氣煩惱
滅故。應知諸佛恒常見無盡者。見此次前所
説四種歡喜。乃至窮生死後際無有滅盡。雖
入無餘涅槃亦無盡。是故諸佛別得最勝歡
喜。非餘聲聞。法身亦爲受用身所依止。何
因縁得成受用身依止。若離此入地已上諸
菩薩不得成熟。亦爲化身所依止。何因縁
得成化身依止。多爲成熟諸聲聞故由下願
樂諸聲聞等。若離此不得成熟故。言多爲者
亦攝信行地諸菩薩應知
論曰。應知有幾佛法攝法身。略説有六種。一
清淨攝阿梨耶識轉已。得此法身故。二果報
攝。色根轉已得果報智故。三樂攝轉欲行等
樂已得無量智樂故。四自在攝。種種業所攝
自在轉已得一切世界無礙神通智自在故。
五世流布攝。一切見聞覺。知世流布言説轉
已得令一切衆生心喜正説智自在。故六拔
濟攝。拔濟一切災横過失轉已得拔濟一切
衆生災横過失智故。此等六種佛法。攝取諸
佛法身 釋曰。若有法能攝法身。今當顯示。
轉何法故得此法身。阿梨耶識轉已得法身
故者。謂得法身及清淨故。此法身清淨。名
清淨攝。果報攝者即是果報所攝佛法。色根
轉者。謂眼等色根轉故。得果報智者。謂轉
彼色根得果報智故。樂攝中欲行等樂轉者。
謂世間欲行轉已得佛法樂故。得無量智故
者。即是遊於種種樂故。自在攝中種種攝業
轉者。如世間種種業。謂田作興生等。轉此
已得於一切世界中無障礙神通智故。世流
布攝者。謂世間見聞覺知等流布轉已。於見
聞等中得自在。由得歡悦一切衆生智故。拔
濟攝者。如世間王法苦惱事起。或以親友力
財物力而得拔濟。轉此已得拔濟一切衆生
一切苦惱智。此拔濟智離一切過失故
攝大乘論釋*論卷*第九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irst] [Prev] 308 309 310 311 312 313 314 315 316 317 318 319 320 321 [Next] [Last] [行番号:/]   [返り点:/] [CIT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