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正蔵検索


punctuation    Hangul    Eng   

Citation style A:
Citation style B:
()
Citation style C:
()
Citation style D:
()
TextNo.
Vol.
Page

  INBUDS
INBUDS(Bibliographic Database)
  Digital Dictionary of Buddhism
電子佛教辭典
パスワードがない場合は「guest」でログインしてください。
Users who do not have a password can log in with the userID "guest".

本文をドラッグして選択するとDDBの見出し語検索結果が表示されます。

Select a portion of the text by dragging your mouse to view all terms in the text contained in the DDB. ・

Password Access Policies

成唯識論 (No. 1585_ 護法玄奘譯 ) in Vol. 00

[First] [Prev] 49 50 51 52 53 54 55 56 57 58 59 60 [Next] [Last] [行番号:/]   [返り点:/] [CITE]

何。諸聖教説相攝不定。謂或有處説依他
起攝彼相名分別正智圓成實性攝彼眞如
遍計所執不攝五事。彼説有漏心心所法變
似所詮説名爲相。似能詮現施設爲名。能
變心等立爲分別。無漏心等離戲論故但
總名正智不説能所詮。四從縁生皆依他
攝。或復有處説依他起攝相分別遍計所執
唯攝彼名正智眞如圓成實攝。彼説有漏心
及心所相分名相餘名分別。遍計所執都無
體故爲顯非有假説爲名。二無倒故圓成
實攝。或有處説依他起性唯攝分別遍計所
執攝彼相名。正智眞如圓成實攝。彼説有
漏心及心所相見分等總名分別虚妄分別
爲自性故遍計所執能詮所詮隨情立爲
名相二事。復有處説名屬依他起性義屬
遍計所執。彼説有漏心心所法相見分等
由名勢力成所遍計故説爲名。遍計所執
隨名横計體實非有假立義名。諸聖教中所
説五事文雖有異而義無違。然初所説不
相雜亂。如瑜伽論廣説應知。又聖教中説
有五相此與三性相攝云何。所詮能詮各
具三性。謂妄所計屬初性攝。相名分別隨
其所應所詮能詮屬依他起。眞如正智隨其
所應所詮能詮屬圓成實。後得變似能詮相
故。二相屬相唯初性攝妄執義名定相屬故。
彼執著相唯依他起虚妄分別爲自性故。
不執著相唯圓成實無漏智等爲自性故。又
聖教中説四眞實。與此三性相攝云何。世
間道理所成眞實依他起攝三事攝故。二障
淨智所行眞實圓成實攝二事攝故。辯中邊
論説初眞實唯初性攝共所執故。第二眞實
通屬三性。理通執無執雜染清淨故。後二
眞實唯屬第三。三性四諦相攝云何。四中一
一皆具三性。且苦諦中無常等四各有三性。
無常三者。一無性無常。性常無故。二起盡無
常。有生滅故。三垢淨無常。位轉變故。苦有
三者。一所取苦。我法二執所依取故。二事相
苦。三苦相故。三和合苦。苦相合故。空有三
者。一無性。空性非有故。二異性空。與妄所
執自性異故。三自性空。二空所顯爲自性
故。無我三者。一無相無我。我相無故。二異相
無我。與妄所執我相異故。三自相無我。無
我所顯爲自相故。集諦三者。一習氣集。謂
遍計所執自性執習氣。執彼習氣假立彼名。
二等起集。謂業煩惱三未離繋集。謂未離障
眞如。滅諦三者。一自性滅。自性不生故。二
二取滅。謂擇滅二取不生故。三本性滅。謂眞
如故。道諦三者。一遍知道。能知遍計所執
故。二永斷道。能斷依他起故。三作證道。能
證圓成實故。然遍知道亦通後二。七三三
性如次配釋。今於此中所配三性或假或實
如理應知。三解脱門所行境界與此三性
相攝云何。理實皆通隨相各一。空無願相如
次應知。縁此復生三無生忍。一本性無生
忍。二自然無生忍。三*惑苦無生忍。如次此
三是彼境故。此三云何攝彼二諦。應知世俗
具此三種勝義唯是圓成實性。世俗有三。
一假世俗。二行世俗。三顯了世俗。如次應
知即此三性。勝義有三。一義勝義。謂眞如
勝之義故。二得勝義。謂涅槃勝即義故。三行
勝義。謂聖道勝爲義故。無變無倒隨其所
應故皆攝在圓成實性。如是三性何智所行
遍計所執都非智所行。以無自體非所
縁縁故。愚夫執有聖者達無亦得説爲凡
聖智境。依他起性二智所行圓成實性唯聖
智境。此三性中幾假幾實。遍計所執妄安立
故可説爲假。無體相故非假非實。依他
起性有實有假。聚集相續分位性故説爲
假有。心心所色從縁生故説爲實有。若無
實法假法亦無。假依實因而施設故。圓成
實性唯是實有。不依他縁而施設故。此三
爲異爲不異耶。應説倶非無別體故妄執
縁起眞義別故。如是三性義類無邊。恐厭
繁文略示綱要
成唯識論卷第八



成唯識論卷第九
  護法等菩薩造
  *三藏法師玄奘奉  詔譯
若有三性。如何世尊説一切法皆無自性。
頌曰
    23即依此三性 立彼三無性
    故佛密意説 一切法無性
    24初即相無性 次無自然性
    後由遠離前 所執我法性
    25此諸法勝義 亦即是眞如
    常如其性故 即唯識實性
論曰。即依此前所説三性立彼後説三種
無性。謂即相生勝義無性。故佛密意説一切
法皆無自性非性全無。説密意言顯非
了義。謂後二性雖體非無。而有愚夫於彼
増益妄執實有我法自性。此即名爲遍計
所執。爲除此執故。佛世尊於有及無總
説無性。云何依此而立彼三。謂依此初遍
計所執立相無性由此體相畢竟非有如
空華故。依次依他立生無性。此如幻事
託衆縁生。無如妄執自然性故假説無
性非性全無。依後圓成實立勝義無性。謂
即勝義由遠離前遍計所執我法性故假
説無性非性全無。如太虚空雖遍衆色而
是衆色無性所顯。雖依他起非勝義故亦
得説爲勝義無性。而濫第二故此不説。此
性即是諸法勝義。是一切法勝義諦故。然勝
義諦。略有四種。一世間勝義。謂蘊處界等。
二道理勝義。謂苦等四諦。三證得勝義。謂二
空眞如。四勝義勝義。謂一眞法界。此中勝義
依最後説。是最勝道所行義故。爲簡前三
故作是説。此諸法勝義亦即是眞如。眞謂眞
實顯非虚妄。如謂如常表無變易。謂此眞
實於一切位常如其性故曰眞如。即是湛然
不虚妄義。亦言顯此復有多名。謂名法界
及實際等。如餘論中隨義廣釋。此性即是唯
識實性。謂唯識性略有二種。一者虚妄。謂遍
計所執。二者眞實。謂圓成實性。爲簡虚妄
説實性言。復有二性。一者世俗。謂依他起。
二者勝義。謂圓成實。爲簡世俗故説實
性。三頌總顯諸契經中説無性言非極了義。
諸有智者不應依之總撥諸法都無自性」
如是所成唯識相性。誰於幾位如何悟入。謂
具大乘二種姓者。略於五位漸次悟入。何
謂大乘二種種姓。一本性住種姓。謂無始來
依附本識法爾所得無漏法因。二習所成
種姓。謂聞法界等流法已聞所成等熏習所
成。要具大乘此二種姓。方能漸次悟入唯
識。何謂悟入唯識五位。一資糧位。謂修大
乘順解脱分。二加行位。謂修大乘順決擇分。
三通達位。謂諸菩薩所住見道。四修習位。謂
諸菩薩所住修道。五究竟位。謂住無上正等
菩提。云何漸次悟入唯識。謂諸菩薩於識相
性資糧位中能深信解。在加行位能漸伏
除所取能取引發眞見。在通達位如實通
達。修習位中如所見理數數修習伏斷餘
障。至究竟位出障圓明。能盡未來化有
情類復令悟入唯識相性。初資糧位其相云
何。頌曰
    26乃至未起識 求住唯識性
    於二取隨眠 猶未能伏滅
論曰。從發深固大菩提心。乃至未起順決
擇識求住唯識眞勝義性。齊此皆是資糧
位攝。爲趣無上正等菩提。修習種種勝資
糧故。爲有情故勤求解脱。由此亦名順解
脱分。此位菩薩依因善友作意資糧四勝力
故於唯識義雖深信解而未能了能所取
空。多住外門修菩薩行。故於二取所引隨
眠猶未有能伏滅功力令彼不起二取現
行。此二取言顯二取取。執取能取所取性
故。二取習氣名彼隨眠。隨逐有情眠伏藏
識。或隨増過故名隨眠。即是所知煩惱障種。
煩惱障者。謂執遍計所執實我薩迦耶見而
爲上首百二十八根本煩惱。及彼等流諸隨
煩惱。此皆擾惱有情身心能障涅槃名煩
惱障。所知障者。謂執遍計所執實法薩迦耶
見而爲上首見疑無明愛恚慢等。覆所知境
無顛倒性能障菩提名所知障。此所知障
決定不與異熟識倶。彼微劣故。不與無明
慧相應故。法空智品與倶起故。七轉識内隨
其所應。或少或多如煩惱説。眼等五識無分
別故法見疑等定不相應。餘由意力皆容
引起。此障但與不善無記二心相應。論説無
明唯通不善無記性故。癡無癡等不相應
故。煩惱障中此障必有。彼定用此爲所依
故。體雖無異而用有別。故二隨眠隨聖道
用有勝有劣斷惑前後。此於無覆無記性
中是異熟生。非餘三種。彼威儀等勢用薄弱
非覆所知障菩提故。此名無覆望二乘
説。若望菩薩亦是有覆。若所知障有見疑
等如何此種契經説爲無明住地。無明増故
總名無明。非無見等。如煩惱種立見一處
欲色有愛四住地名。豈彼更無慢無明等。如
是二障分別起者見所斷攝。任運起者修所
二斷攝。乘但能斷煩惱障。菩薩倶斷。永斷二
種唯聖道。能伏二現行通有漏道。菩薩住
此資糧位中二麁現行雖有伏者。而於細
者及二隨眠止觀力微未能伏滅。此位未
證唯識眞如。依勝解力修諸勝行。應知
亦是解行地攝。所修勝行其相云何。略有二
種謂福及智。諸勝行中慧爲性者皆名爲
智。餘名爲福。且依六種波羅蜜多通相皆
二。別相前五説爲福徳。第六智慧或復前三
唯福徳攝。後一唯智。餘通二種。復有二種
謂利自他。所修勝行隨意樂力一切皆通
自他利行。依別相説六到彼岸菩提分等自
利行攝。四種攝事四無量等一切皆是利他
行攝。如是等行差別無邊皆是此中所修勝
行。此位二障雖未伏除修勝行時有三退
屈。而能三事練磨其心於所證修勇猛不
退。一聞無上正等菩提廣大深遠心便退
屈引他已證大菩提者練磨自心勇猛不
退。二聞施等波羅蜜多甚難可修心便退
屈。省己意樂能修施等。練磨自心勇猛不
退。三聞諸佛圓滿轉依極難可證心便退
屈。引他麁善況己妙因練磨自心勇猛不
退。由斯三事練磨其心堅固熾然修諸勝
行。次加行位其相云何。頌曰
    27現前立少物 謂是唯識性
    以有所得故 非實住唯識
論曰。菩薩先於初無數劫善備福徳智慧資
糧順解脱分既圓滿已。爲入見道住唯識
性復修加行伏除二取。謂煖頂忍世第一
法。此四總名順決擇分。順趣眞實決擇分
故。近見道故立加行名。非前資糧無加行
義。煖等四法依四尋思四如實智初後位
立。四尋思者尋思名義自性差別假有實無。
如實遍知此四離識及識非有名如實智。
名義相異故別尋求。二二相同故合思察。依
明得定發下尋思觀無所取立爲煖位。謂
此位中創觀所取名等四法皆自心變假施
設有實不可得。初獲慧日前行相故立明
得名。即此所獲道火前相故亦名煖。依明
増定發上尋思觀無所取立爲頂位。謂此
位中重觀所取名等四法皆自心變假施設
有實不可得。明相轉盛故名明増。尋思位
極故復名頂。依印順定發下如實智於無
所取決定印持。無能取中亦順樂忍。既無
實境離能取識。寧有實識離所取境。所取
能取相待立故。印順忍時總立爲忍。印前順
後立印順名。忍境識空故亦名忍。依無間
定發上如實智印二取空立世第一法。謂
前上忍唯印能取空。今世第一法二空雙印。
從此無間必入見道故立無間名。異生法
中此最勝故名世第一法。如是煖頂依能
取識觀所取空。下忍起時印境空相。中忍
轉位於能取識如境是空順樂忍可。上忍
起位印能取空。世第一法雙印空相。皆帶
相故未能證實。故説菩薩此四位中。猶於
現前安立少物。謂是唯識眞勝義性。以彼
空有二相未除。帶相觀心有所得故。非實
安住眞唯識理。彼相滅已方實安住。依如
是義故有頌言
    菩薩於定位 觀影唯是心
    義相既滅除 審觀唯自想
    如是住内心 知所取非有
    次能取亦無 後觸無所得
此加行位未遣相縛。於麁重縛亦未能斷。
唯能伏除分別二取違見道故。於倶生者
及二隨眠有漏觀心有所得故有分別故
未全伏除全未能滅。此位菩薩於安立諦
非安立諦倶學觀察。爲引當來二種見故。
及伏分別二種障故。非安立諦是正所觀非
如二乘唯觀安立。菩薩起此煖等善根。雖
方便時通諸靜慮而依第四方得成滿。託
最勝依入見道故。唯依欲界善趣身起餘
慧厭心非殊勝故。此位亦是解行地攝。未
證唯識眞勝義故。次通達位其相云何。頌

    28若時於所縁 智都無所得
    爾時住唯識 離二取相故
論曰。若時菩薩於所縁境無分別智都無所
得。不取種種戲論相故。爾時乃名實住唯
識眞勝義性。即證眞如智與眞如平等平
等倶離能取所取相故。能所取相倶是分別。
有所得心戲論現故。有義此智二分倶無。
説無所取能取相故。有義此智相見倶有。
帶彼相起名縁彼故。若無彼相名縁彼
者應色智等名聲等智。若無見分應不能
縁。寧可説爲縁眞如智。勿眞如性亦名能
縁。故應許此定有見分。有義此智見有相
無。説無相取不取相故。雖有見分而無分
別説非能取非取全無。雖無相分而可
説此帶如相起不離如故。如自證分縁
見分時不變而縁此亦應爾。變而縁者便
非親證如後得智應有分別。故應許此
有見無相。加行無間此智生時體會眞如
名通達位。初照理故亦名見道。然此見道
略説有二。一眞見道。謂即所説無分別智。
實證二空所顯眞理。實斷二障分別隨眠。
雖多刹那事方究竟而相等故總説一心。有
義此中二空二障漸證漸斷。以有淺深麁細
異故。有義此中二空二障頓證頓斷。由意樂
力有堪能故。二相見道。此復有二。一觀非
安立諦有三品心。一内遣有情假縁智能
除軟品分別隨眠。二内遣諸法假縁智能
除中品分別隨眠。三遍遣一切有情諸法假
縁智能除一切分別隨眠。前二名法智各
別縁故。第三名類智總合縁故。法眞見道
二空見分自所斷障無間解脱。別總建立名
相見道。有義此三是眞見道。以相見道縁四
諦故。有義此三是相見道。以眞見道不別
縁故。二縁安立諦有十六心。此復有二。一
者依觀所取能取別立法類十六種心。謂
於苦諦有四種心。一苦法智忍。謂觀三界
苦諦眞如。正斷三界見苦所斷二十八種分
別隨眠。二苦法智。謂忍無間觀前眞如證
前所斷煩惱解脱。三苦類智忍。謂智無間無
漏慧生於法忍智各別内證。言後聖法皆
是此類。四苦類智。謂此無間無漏智生審定
印可苦類智忍。如於苦諦有四種心集滅
道諦應知亦爾。此十六心八觀眞如八觀
正智。法眞見道無間解脱見自證分差別建
立名相見道。二者依觀下上諦境別立法
類十六種心。謂觀現前不現前界苦等四諦
各有二心。一現觀忍。二現觀智。如其所應
法眞見道無間解脱見分觀諦斷見所斷百
一十二分別隨眠名相見道。若依廣布聖教
道理説相見道有九種心。此即依前縁安
立諦二十六種止觀別立。謂法類品忍智合
説各有四觀。即爲八心。八相應止總説爲
一。雖見道中止觀雙運而於見義觀順非
止。故此觀止開合不同。由此九心名相見
道。諸相見道依眞假説世第一法無間而生
及斷隨眠非實如是。眞見道後方得生故。
非安立後起安立故。分別隨眠眞已斷故。前
眞見道證唯識性。後相見道證唯識相。二中
初勝故頌偏説。前眞見道根本智攝後相見
道後得智攝。諸後得智有二分耶。有義倶
無離二取故。有義此智見有相無。説此智
品有分別故。聖智皆能親照境故。不執著
故説離二取。有義此智二分倶有。説此思
惟似眞如相不見眞實眞如性故。又説此
智分別諸法自共相等觀諸有情根性差別
而爲説故。又説此智現身土等爲諸有情
説正法故。若不變現似色聲等寧有現身
説法等事。轉色蘊依不現色者轉四蘊
依應無受等。又若此智不變似境離自體
法應非所縁。縁色等時應縁聲等。又縁
無法等應無所縁縁。彼體非實無縁用故。
由斯後智二分倶有。此二見道與六現觀相
攝云何。六現觀者。一思現觀謂最上品喜受
相應思所成慧。此能觀察諸法共相引生煖
等。加行道中觀察諸法。此用最猛偏立現
觀煖等不能廣分別法又未證理故非現
觀。二信現觀。謂縁三寶世出世間決定淨
信。此助現觀令不退轉立現觀名。三戒現
觀謂無漏戒除破戒垢令觀増明亦名現
觀。四現觀智諦現觀。謂一切種縁非安立根
本後得無分別智。五現觀邊智諦現觀。謂現
觀智諦現觀後諸縁安立世出世智。六究竟
現觀。謂盡智等究竟位智。此眞見道攝彼第
四現觀少分。此相見道攝彼第四第五少分。
彼第二三雖此倶起而非自性故不相攝。
菩薩得此二見道時生如來家。住極喜地。
善達法界得諸平等。常生諸佛大集會中。
於多百門已得自在。自知不久證大菩提。
能盡未來利樂一切。次修習位其相云何。
頌曰
    29無得不思議 是出世間智
    捨二麁重故 便證得轉依
論曰。菩薩從前見道起已。爲斷餘障證
得轉依。復數修習無分別智。此智遠離所取
能取。故説無得及不思議。或離戲論説爲
無得。妙用難測名不思議。是出世間無分別
智。斷世間故名出世間。二取隨眠是世間
本。唯此能斷獨得出名。或出世名依二義
立。謂體無漏及證眞如。此智具斯二種義
故獨名出世。餘智不然。即十地中無分別
智。數修此故捨二麁重。二障種子立麁重
名。性無堪任違細輕故令彼永滅故説爲
捨。此能捨彼二麁重故便能證得廣大轉
依。依謂所依即依他起與染淨法爲所依
故。染謂虚妄遍計所執。淨謂眞實圓成實性。
轉謂二分轉捨轉得。由數修習無分別智斷
本識中二障麁重故能轉捨依他起上遍計
所執及能轉得依他起中圓成實性。由轉
煩惱得大涅槃。轉所知障證無上覺。成
立唯識意爲有情證得如斯二轉依果。或
依即是唯識眞如。生死涅槃之所依故。愚夫
顛倒迷此眞如。故無始來受生死苦。聖者離
倒悟此眞如。便得涅槃畢究安樂。由數修
習無分別智斷本識中二障麁重故能轉
滅依如生死及能轉證依如涅槃。此即眞
如離雜染性。如雖性淨而相雜染。故離染
時假説新淨。即此新淨説爲轉依。修習位中
斷障證得。雖於此位亦得菩提而非此中
頌意所顯。頌意但顯轉唯識性。二乘滿位
名解脱身。在大牟尼名法身故
云何證得二種轉依。謂十地中修十勝行
斷十重障證十眞如二種轉依由斯證得。
言十地者。一極喜地。初獲聖性具證二空
能益自他生大喜故。二離垢地。具淨尸羅
遠離能起微細毀犯煩惱垢故。三發光地。
成就勝定大法總持能發無邊妙慧光故。
四焔慧地。安住最勝菩提分法燒煩惱薪
慧焔増故。五極難勝地。眞俗兩智行相互違
合令相應極難勝故。六現前地。住縁起智
引無分別最勝般若令現前故。七遠行地。
至無相住功用後邊出過世間二乘道故。八
不動地。無分別智任運相續相用煩惱不能
動故。九善慧地。成就微妙四無閡解能遍
十方善説法故。十法雲地。大法智雲含衆
徳水一切如空麁重充滿法身故。如
是十地總攝有爲無爲功徳以爲自性。與
所修行爲勝依持令得生長故名爲地
十勝行者即是十種波羅蜜多。施有三種。謂
財施無畏施法施。戒有三種。謂律儀戒。攝善
法戒饒益有情戒。忍有三種。謂耐怨害忍
安受苦忍。諦察法忍。精進有三種。謂被甲精
進攝善精進利樂精進。靜慮有三種。謂安
住靜慮。引發靜慮辦事靜慮。般若有三種。
謂生空無分別慧法空無分別慧倶空無分
別慧。方便善巧有二種。謂迴向方便善巧拔
濟方便善巧。願有二種。謂求菩提願利樂他
願。力有二種。謂思擇力修習力。智有二種。
謂受用法樂智成熟有情智。此十性者。施以
無貪及彼所起三業爲性。戒以受學菩薩
戒時三業爲性。忍以無瞋精進審慧及彼
所起三業爲性。精進以勤及彼所起三業
爲性。靜慮但以等持爲性。後五皆以擇法
爲性。説是根本後得智故。有義第八以欲
勝解及信爲性。願以此三爲自性故。此
説自性若并眷屬一一皆以一切倶行功
徳爲性。此十相者。要七最勝之所攝受方
可建立波羅蜜多。一安住最勝。謂要安住
菩薩種性。二依止最勝。謂要依止大菩提
心。三意樂最勝。謂要悲愍一切有情。四事業
最勝。謂要具行一切事勝。五巧便最勝。謂
要無相智所攝受。六迴向最勝。謂要迴向
無上菩提。七清淨最勝。謂要不爲二障間
雜。若非此七所攝受者所行施等非到彼
岸。由斯施等十對波羅蜜多一一皆應四句
分別。此但有十不増減者謂十地中對治
十障證十眞如無増減故。復次前六不増
減者爲除六種相違障故。漸次修行諸佛
法故。漸次成熟諸有情故。此如餘論廣説
應知。又施等三増上生道。感大財體及眷屬
故。精進等三決定勝道。能伏煩惱成熟有
情及佛法故。諸菩薩道唯有此二。又前三種
饒益有情。施彼資財不損惱彼。堪忍彼
惱而饒益故。精進等三對治煩惱。雖未伏
滅而能精勤修對治彼諸善加行永伏永
滅諸煩惱故。又由施等不住涅槃。及由後
三不住生死。爲無住處涅槃資糧。由此前
六不増不減。後唯四者爲助前六令修滿
足不増減故。方便善巧助施等三願助精
進力助靜慮智助般若令修滿故如解深
密廣説應知。十次第者。謂由前前引發
後後。及由後後持淨前前。又前前麁後後
細故易難修習次第如是。釋總別名如餘
處説。此十修者有五種修。一依止任持修。二
依止作意修。三依止意樂修。四依止方便修。
五依止自在修。依此五修修習十種波羅
蜜多皆得圓滿。如集論等廣説其相。此十
攝者。謂十一一皆攝一切波羅蜜多互相順
故。依修前行而引後者。前攝於後必待
前故後不攝前不待後故。依修後行持
淨前者後攝於前持淨前故前不攝後非
持淨故。若依純雜而修習者。展轉相望應
作四句。此實有十而説六者應知後四第
六所攝。開爲十者第六唯攝無分別智後
四皆是後得智攝縁世俗故。此十果者。有
漏有四除離繋果。無漏有四除異熟果。而
有處説具五果者或互相資或二合説。十
與三學互相攝者。戒學有三。一律儀戒。謂
正遠離所應離法。二攝善法戒。謂正修證
應修證法。三饒益有情戒。謂正利樂一切
有情。此與二乘有共不共甚深廣大如餘
處説。定學有四。一大乘光明定。謂此能發
照了大乘理教行果智光明故。二集福王
定。謂此自在集無邊福如王勢力無等雙
故。三賢守定。謂此能守世出世間賢善法
故。四健行定。謂佛菩薩大健有情之所行故。
此四所縁對治堪能引發作業如餘處説。慧
學有三。一加行無分別慧。二根本無分別慧。
三後得無分別慧。此三自性所依因縁所縁
行等如餘處説。如是三慧初二位中種具有
三。現唯加行。於通達位現二種三。見道位
中無加行故。於修習位七地已前若種若
現倶通三種。八地以去現二種三。無功用道
違加行故。所有進趣皆用後得無漏觀中
任運起故。究竟位中現種倶二。加行現種倶
已捨故。若自性攝戒唯攝戒。定攝靜慮。慧
攝後五。若并助伴皆具相攝。若隨用攝戒
攝前三。資糧自體眷屬性故。定攝靜慮。慧
攝後五。精進三攝。遍策三故。若隨顯攝戒
攝前四。前三如前及守護故。定攝靜慮。慧
攝後五。此十位者五位皆具。修習位中其相
最顯。然初二位頓悟菩薩種通二種現唯
有漏。漸悟菩薩若種若現倶通二種。已得生
空無漏觀故。通達位中種通二種現唯無漏。
於修習位七地已前種現倶通有漏無漏。八
地以去種通二種現唯無漏。究竟位中若現
若種倶唯無漏。此十因位有三種名。一名
遠波羅蜜多。謂初無數劫。爾時施等勢力尚
微被煩惱伏未能伏彼。由斯煩惱不覺現
行。二名近波羅蜜多。謂第二無數劫。爾時施
等勢力漸増非煩惱伏而能伏彼。由斯煩
惱故意方行。三名大波羅蜜多。謂第三無數
劫。爾時施等勢力轉増能畢竟伏一切煩惱。
由斯煩惱永不現行。猶有所知微細現種
及煩惱種故未究竟。此十義類差別無邊。恐
厭繁文略示綱要。十於十地雖實皆修
而隨相増地地修一。雖十地行有無量門
而皆攝在十到彼岸。十重障者。一異生性障。
謂二障中分別起者依彼種立異生性故。
二乘見道現在前時唯斷一種名得聖性。
菩薩見道現在前時具斷二種名得聖性。
二眞見道現在前時彼二障種必不成就。猶
明與闇定不倶生。如秤兩頭低昂時等。諸
相違法理必應然。是故二性無倶成失。無間
道時已無惑種何用復起解脱道爲。斷惑
證滅期心別故。爲捨彼品麁重性故。無間
道時雖無惑種而未捨彼無堪任性。爲捨
此故起解脱道。及證此品擇滅無爲。雖見
道生亦斷惡趣諸業果等而今且説能起煩
惱是根本故。由斯初地説斷二愚及彼麁
重。一執著我法愚即是此中異生性障。二惡
趣雜染愚即是惡趣諸業果等。應知愚品總
説爲愚。後准此釋。或彼唯説利鈍障品倶
起二愚。彼麁重言顯彼二種。或二所起無堪
任性。如入二定説斷苦根所斷苦根雖
非現種而名麁重。此亦應然。後麁重言例
此應釋。雖初地所斷實通二障。而異生性
障意取所知。説十無明非染汚故。無明即
是十障品愚。二乘亦能斷煩惱障。彼是共故
非此所説。又十無明不染汚者唯依十地
修所斷説。雖此位中亦伏煩惱斷彼麁重
而非正意。不斷隨眠故此不説。理實初地
修道位中亦斷倶生所知一分。然今且説最
初斷者後九地斷准此應知。住滿地中時既
淹久。理應進斷所應斷障。不爾三時道應
無別。故説菩薩得現觀已復於十地修道
位中唯修永滅所知障道留煩惱障助願
受生非如二乘速趣圓寂。故修道位不斷
煩惱將成佛時方頓斷故。二邪行障謂所
知障中倶生一分及彼所起誤犯三業。彼障
二地極淨尸羅。入二地時便能永斷。由斯
二地説斷二愚及彼麁重。一微細誤犯愚。即
是此中倶生一分。二種種業趣愚。即彼所起
誤犯三業。或唯起業不了業愚。三闇鈍障。
謂所知障中倶生一分令所聞思修法忘失。
彼障三地勝定總持及彼所發殊勝三慧。入
三地時便能永斷。由斯三地説斷二愚及
彼麁重。一欲貪愚。即是此中能障勝定及修
慧者。彼昔多與欲貪倶故名欲貪愚。今得
勝定及修所成彼既永斷欲貪隨伏。此無始
來依彼轉故。二圓滿聞持陀羅尼愚。即是此
中能障總持聞思慧者。四微細煩惱現行
障。謂所知障中倶生一分第六識倶身見等
攝。最下品故不作意縁故遠隨現行故説名
微細。彼障四地菩提分法。入四地時便能
永斷。彼昔多與第六識中任運而生執我見
等同體起故説煩惱名。今四地中既得無
漏菩提分法彼便永滅。此我見等亦永不行。
初二三地行施戒修相同世間。四地修得
菩提分法方名出世。故能永害二身見等。
寧知此與第六識倶。第七識倶執我見等
與無漏道性相違故。八地以去方永不行
七地已來猶得現起與餘煩惱爲依持故。
此麁彼細伏有前後。故此但與第六相應
身見等言亦攝無始所知障攝定愛法愛。彼
定法愛三地尚増。入四地時方能永斷。菩提
分法特違彼故。由斯四地説斷二愚及彼
麁重。一等至愛愚。即是此中定愛倶者。二法
愛愚。即是此中法愛倶者。所知障攝二愚斷
故煩惱二愛亦永不行。五於下乘般涅槃
障。謂所知障中倶生一分令厭生死樂趣
涅槃同下二乘厭苦欣滅。彼障五地無差
別道。入五地時便能永斷。由斯五地説斷
二愚及彼麁重。一純作意背生死愚。即是此
中厭生死者。二純作意向涅槃愚。即是此中
樂涅槃者。六麁相現行障。謂所知障中倶生
一分執有染淨麁相現行。彼障六地無染
淨道。入六地時便能永斷。由斯六地説斷
二愚及彼麁重。一現觀察行流轉愚。即是此
中執有染者。諸行流轉染分攝故二相多現
行愚。即是此中執有淨者。取淨相故相觀
多行未能多時住無相觀。七細相現行障。
謂所知障中倶生一分執有生滅細相現
行。彼障七地妙無相道。入七地時便能永
斷。由斯七地説斷二愚及彼麁重。一細相
現行愚。即是此中執有生者。猶取流轉細生
相故。二純作意求無相愚。即是此中執有
滅者。尚取還滅細滅相故。純於無相作意
勤求未能空中起有勝行。八無相中作加
行障。謂所知障中倶生一分令無相觀不
任運起。前之五地有相觀多無相觀少。於第
六地有相觀少無相觀多。第七地中純無相
觀。雖恒相續而有加行。由無相中有加行
故未能任運現相及土。如是加行障八地
中無功用道。故若得入第八地時便能永
斷。彼永斷故得二自在。由斯八地説斷二
愚及彼麁重。一於無相作功用愚。二於
相自在愚。令於相中不自在故。此亦攝
土相一分故。八地以上純無漏道任運起故
三界煩惱永不現行。第七識中細所知障猶
可現起。生空智果不違彼故。九利他中不
欲行障。謂所知障中倶生一分令於利樂
有情事中不欲勤行樂修己利。彼障九
地四無閡解。入九地時便能永斷。由斯九
地説斷二愚及彼麁重。一於無量所説法無
量名句字後後慧辯陀羅尼自在愚。於無
量所説法陀羅尼自在者謂義無閡解。即於
所詮總持自在。於一義中現一切義故。於
無量名句字陀羅尼自在者謂法無閡解。即
於能詮總持自在。於一名句字中現一切
名句字故。於後後慧辯陀羅尼自在者謂
詞無閡解。即於言音展轉訓釋總持自在。
於一音聲中現一切音聲故。二辯才自在
愚。辯才自在者謂辯無閡解。善達機宜巧
爲説故。愚能障此四種自在。皆是此中第九
障攝。十於諸法中未得自在障。謂所知障
中倶生一分令於諸法不得自在。彼障十
地大法智雲及所含藏所起事業。入十地時
便能永斷。由斯十地説斷二愚及彼麁重。
一大神通愚。即是此中障所起事業者。二
悟入微細祕密愚。即是此中障大法智雲及
所含藏者。此地於法雖得自在而有餘障
未名最極。謂有倶生微所知障。及有任運
煩惱障種。金剛喩定現在前時彼皆頓斷入
如來地。由斯佛地説斷二愚及彼麁重。一
於一切所知境極微細著愚。即是此中微所
知障。二極微細礙愚。即是此中一切任運煩
惱障種。故集論説得菩提時頓斷煩惱及
所知障成阿羅漢及成如來證大涅槃大
菩提故
成唯識論卷第九




成唯識論卷第十
  護法等菩薩造
  *三藏法師玄奘奉  詔譯
此十一障二障所攝。煩惱障中見所斷種於
極喜地見道初斷。彼障現起地前已伏。修所
斷種金剛喩定現在前時一切頓斷。彼障現起
地前漸伏。初地以上能頓伏盡令永不行如
阿羅漢。由故意力前七地中雖暫現起而
不爲失。八地以上畢竟不行。所知障中見
所斷種於極喜地見道初斷。彼障現起地前
已伏。修所斷種於十地中漸次斷滅金剛喩
定現在前時方永斷盡。彼障現起地前漸伏
乃至十地方永伏盡。八地以上六識倶者不
復現行。無漏觀心及果相續能違彼故。第七
倶者猶可現行。法空智果起位方伏。前五轉
識設未轉依無漏伏故障不現起。雖於修
道十地位中皆不斷滅煩惱障種而彼麁重
亦漸斷滅。由斯故説二障麁重一一皆有三
位斷義。雖諸位中皆斷麁重而三位顯。是
故偏説。斷二障種漸頓云何。第七識倶煩惱
障種三乘將得無學果。時一刹那中三界頓
斷。所知障種將成佛時一刹那中一切頓
斷。任運内起無麁細故。餘六識倶煩惱障種
見所斷者三乘見位眞見道中一切頓斷。修
所斷者隨其所應一類二乘三界九地一一
漸次九品別斷。一類二乘三界九地合爲一
聚九品別斷。菩薩要起金剛喩定一刹那中
三界頓斷。所知障種初地初心頓斷一切見
所斷者。修所斷者後於十地修道位中漸次
而斷。乃至正起金剛喩定一刹那中方皆斷
盡。通縁内外麁細境生品類差別有衆多
故。二乘根鈍漸斷障時必各別起無間解
脱。加行勝進或別或總。菩薩利根漸斷障位。
非要別起無間解脱刹那刹那能斷證故。加
行等四刹那刹那前後相望皆容具有
十眞如者。一遍行眞如。謂此眞如二空所顯
無有一法而不在故。二最勝眞如。謂此眞
如具無邊徳於一切法最爲勝故。三勝流
眞如。謂此眞如所流教法於餘教法極爲
勝故。四無攝受眞如。謂此眞如無所繋屬。
非我執等所依取故。五類無別眞如。謂此眞
如類無差別。非如眼等類有異故。六無染
淨眞如。謂此眞如本性無染亦不可説後
方淨故。七法無別眞如。謂此眞如雖多教法
種種安立而無異故。八不増減眞如。謂此眞
如離増減執。不隨淨染有増減故。即此亦
名相土自在所依眞如。謂若證得此眞如
已現相現土倶自在故。九智自在所依眞
如。謂若證得此眞如已於無礙解得自在
故。十業自在等所依眞如。謂若證得此眞如
已普於一切神通作業總持定門皆自在故。
雖眞如性實無差別而隨勝徳假立十種。
雖初地中已達一切而能證行猶未圓滿。
爲令圓滿後後建立
如是菩薩於十地中勇猛修行十種勝行
斷十重障證十眞如於二轉依便能證得。
轉依位別略有六種。一損力益能轉。謂初
二位。由習勝解及慚愧故損本識中染種
勢力益本識内淨種功能。雖未斷障種實
證轉依而漸伏現行亦名爲轉。二通達轉
謂通達位。由見道力通達眞如斷分別生
二障麁重證得一分眞實轉依。三修習轉。謂
修習位。由數修習十地行故漸斷倶生二
障麁重漸次證得眞實轉依。攝大乘中説通
達轉在前六地有無相觀通達眞俗間雜現
前令眞非眞現不現故。説修習轉在後四
地純無相觀長時現前勇猛修習斷餘麁重
多令非眞不顯現故。四果圓滿轉。謂究竟
位。由三大劫阿僧企耶修集無邊難行勝
行金剛喩定現在前時永斷本來一切麁
重頓證佛果圓滿轉依。窮未來際利樂無
盡。五下劣轉。謂二乘位。專求自利厭苦欣
寂唯能通達生空眞如斷煩惱種證眞擇
滅無勝堪能名下劣轉。六廣大轉。謂大乘
位。爲利他故趣大菩提生死涅槃倶無欣
厭具能通達二空眞如雙斷所知煩惱障種
頓證無上菩提涅槃有勝堪能名廣大轉。
此中意説廣大轉依捨二麁重而證得故。」
轉依義別略有四種。一能轉道。此復有二。
一能伏道。謂伏二障隨眠勢力令不引
起二障現行。此通有漏無漏二道加行根本
後得三智隨其所應漸頓伏彼。二能斷道。
謂能永斷二障隨眠。此道定非有漏加行。有
漏曾習。相執所引未泯相故。加行趣求所
證所引未成辦故。有義根本無分別智親
證二空所顯眞理。無境相故能斷隨眠。後
得不然故非斷道。有義後得無分別智雖
不親證二空眞理無力能斷迷理隨眠。而
於安立非安立相明了現前無倒證故亦能
永斷迷事隨眠。故瑜伽説修道位中有出世
斷道世出世斷道。無純世間道能永害隨眠。
是曾習故相執引故。由斯理趣諸見所斷及
修所斷迷理隨眠唯有根本無分別智親證
理故能正斷彼。餘修所斷迷事隨眠根本後
得倶能正斷。二所轉依。此復有二。一持種依。
本識。由此能持染淨法種與染淨法倶
爲所依。聖道轉令捨染得淨。餘依他起性
雖亦是依而不能持種故此不説。二迷悟
依。謂眞如。由此能作迷悟根本諸染淨法
依之得生。聖道轉令捨染得淨。餘雖亦
作迷悟法依而非根本故此不説。三所轉
捨。此復有二。一所斷捨。謂二障種。眞無間
道現在前時障治相違彼便斷滅永不成就。
説之爲捨。彼種斷故不復現行妄執我法。
所執我法不對妄情。亦説爲捨。由此名捨
遍計所執。二所棄捨。謂餘有漏劣無漏種。金
剛喩定現在前時引極圓明純淨本識。非彼
依故皆永棄捨。彼種捨已現有漏法及劣無
漏畢竟不生。既永不生亦説爲捨。由此名
捨生死劣法。有義所餘有漏法種及劣無漏
金剛喩定現在前時皆已棄捨。與二障種倶
時捨故。有義爾時猶未捨彼。與無間道不
相違故。菩薩應無生死法故。此位應無所
熏識故。住無間道應名佛故。後解脱道應
無用故。由此應知。餘有漏等解脱道起方
棄捨之。第八淨識非彼依故。四所轉得。此
復有二。一所顯得。謂大涅槃。此雖本來自
性清淨而由客障覆令不顯眞聖道生斷
彼障故令其相顯名得涅槃。此依眞如離
障施設。故體即是清淨法界
涅槃義別略有四種。一本來自性清淨涅槃。
謂一切法相眞如理。雖有*客染而本性淨。
具無數量微妙功徳。無生無滅湛若虚空。
一切有情平等共有。與一切法不一不異。
離一切相一切分別。尋思路絶名言道斷。唯
眞聖者自内所證。其性本寂故名涅槃。二有
餘依涅槃。謂即眞如出煩惱障。雖有微苦
所依未滅。而障永寂故名涅槃。三無餘依
涅槃。謂即眞如出生死苦。煩惱既盡餘依亦
滅。衆苦永寂故名涅槃。四無住處涅槃。謂即
眞如出所知障。大悲般若常所輔翼。由斯
不住生死涅槃利樂有情窮未來際用而
常寂故名涅槃。一切有情皆有初一。二乘無
學容有前三。唯我世尊可言具四。如何善
逝有有餘依。雖無實依而現似有。或苦依
盡説無餘依。非苦依在説有餘依。是故世尊
可言具四。若聲聞等有無餘依如何有處
設彼非有。有處説彼都無涅槃豈有餘依
彼亦非有。然聲聞等身智在時有所知障。苦
依未盡圓寂義隱。説無涅槃。非彼實無煩
惱障盡所顯眞理有餘涅槃。爾時未證無餘
圓寂故亦説彼無無餘依。非彼後時滅身
智已無苦依盡無餘涅槃。或説二乘無涅
槃者依無住處不依前三。又説彼無無
餘依者依不定性二乘而説。彼纔證得
有餘涅槃。決定迴心求無上覺。由定願力
留身久住。非如一類入無餘依。謂有二乘
深樂圓寂得生空觀親證眞如。永滅感生
煩惱障盡顯依眞理有餘涅槃。彼能感生
煩惱盡故後有異熟無由更生。現苦所依任
運滅位餘有爲法既無所依與彼苦依同
時頓捨顯依眞理無餘涅槃。爾時雖無二
乘身智而由彼證可説彼有。此位唯有清
淨眞如。離相湛然寂滅安樂。依斯説彼與
佛無差。但無菩提利樂他業。故復説彼與
佛有異。諸所知障既不感生。如何斷彼得
無住處。彼能隱覆法空眞如令不發生大
悲般若窮未來際利樂有情故。斷彼時顯
法空理。此理即是無住涅槃。令於二邊倶
不住故。若所知障亦障涅槃。如何斷彼不
得擇滅。擇滅離縛彼非縛故。既爾斷彼寧
得涅槃。非諸涅槃皆擇滅攝。不爾性淨應
非涅槃。能縛有情住生死者斷此説得
擇滅無爲。諸所知障不感生死。非如煩惱
能縛有情。故斷彼時不得擇滅。然斷彼故
法空理顯。此理相寂説爲涅槃。非此涅槃擇
滅爲性。故四圓寂諸無爲中初後即眞如。中
二擇滅攝。若唯斷縛得擇滅者不動等二
四中誰攝。非擇滅攝。説暫離故。擇滅無爲
唯究竟滅。有非擇滅非永滅故。或無住處
亦擇滅攝。由眞擇力滅障得故。擇滅有二。
一滅縛得。謂斷感生煩惱得者。二滅障得。
謂斷除障而證得者。故四圓寂諸無爲中
初一即眞如。後三皆擇滅。不動等二暫伏滅
者非擇滅攝究竟滅者擇滅所攝。既所知障
亦障涅槃。如何但説是菩提障。説煩惱障
但障涅槃豈彼不能爲菩提障。應知聖教
依勝用説。理實倶能通障二果。如是所説
四涅槃中唯後三種名所顯得。二所生得。謂
大菩提。此雖本來有能生種而所知障礙故
不生。由聖道力斷彼障故令從種起名
得菩提。起已相續窮未來際。此即四智相
應心品
云何四智相應心品。一大圓鏡智相應心品。
謂此心品離諸分別。所縁行相微細難知。不
妄不愚一切境相。性相清淨離諸雜染。純
淨圓徳現種依持。能現能生身土智影。無
間無斷窮未來際。如大圓鏡現衆色像。二
平等性智相應心品。謂此心品觀一切法自
他有情悉皆平等。大慈悲等恒共相應。隨諸
有情所樂示現受用身土影像差別。妙觀察
智不共所依。無住涅槃之所建立。一味相續
窮未來際。三妙觀察智相應心品。謂此心品
善觀諸法自相共相無礙而轉。攝觀無量總
之門及所發生功徳珍寶。於大衆會能
現無邊作用差別皆得自在。雨大法雨斷
一切疑令諸有情皆獲利樂。四成所作智相
應心品。謂此心品爲欲利樂諸有情故。
普於十方示現種種變化三業成本願力
所應作事。如是四智相應心品雖各定有二
十二法能變所變種現倶生。而智用増以智
名顯。故此四品總攝佛地一切有爲功徳皆
盡。此轉有漏八七六五識相應品。如次而
得。智雖非識而依識轉識爲主故説轉識
得。又有漏位智劣識強。無漏位中智強識劣。
爲勸有情依智捨識故説轉八識而得
此四智。大圓鏡智相應心品有義菩薩金剛
喩定現在前時即初現起。異熟識種與極微
細所知障種倶時捨故。若圓鏡智爾時未起
便無能持淨種識故。有義此品解脱道時
初成佛故乃得初起。異熟識種金剛喩定現
在前時猶未頓捨。與無間道不相違故。
非障有漏劣無漏法但與佛果定相違故。
金剛喩定無所熏識無漏不増應成佛故。
由斯此品從初成佛盡未來際相續不斷。
持無漏種令不失故。平等性智相應心品
菩薩見道初現前位違二執故方得初起。
後十地中執未斷故有漏等位或有間斷。法
雲地後與淨第八相依相續盡未來際。妙觀
察智相應心品生空觀品二乘見位亦得初
起。此後展轉至無學位或至菩薩解行地
終或至上位。若非有漏或無心時皆容現
起法空觀品菩薩見位方得初起。此後展轉
乃至上位。若非有漏生空智果或無心時
皆容現起。成所作智相應心品有義菩薩修
道位中後得引故亦得初起有義成佛方得
初起。以十地中依異熟識所變眼等。非無
漏故有漏不共必倶同境根發無漏識理不
相應故。此二於境明昧異故。由斯此品
要得成佛依無漏根方容現起。而數間斷。
作意起故。此四種性雖皆本有而要熏發
方得現行因位漸増。佛果圓滿不増不減
盡未來際。但從種生不熏成種。勿前佛徳
勝後佛故。大圓鏡智相應心品有義但縁
眞如爲境。是無分別非後得智。行相所縁
不可知故。有義此品縁一切法。莊嚴論説大
圓鏡智於一切境不愚迷故。佛地經説如
智鏡諸處境識衆像現故。又此決定縁
無漏種及身土等諸影像故行縁微細説不
可知。如阿頼耶亦縁俗故。縁眞如故是無
分別。縁餘境故後得智攝。其體是一隨用
分二。了俗由證眞。故説爲後得。餘一
分二准此應知。平等性智相應心品有義但
縁第八淨識。如染第七縁藏識故。有義但
縁眞如爲境。縁一切法平等性故。有義遍
縁眞俗爲境。佛地經説平等性智證得十
種平等性故。莊嚴論説縁諸有情自他平
等隨他勝解示現無邊佛影像故。由斯此
品通縁眞俗二智所攝於理無違。妙觀
察智相應心品縁一切法自相共相皆無障
礙二智所攝。成所作智相應心品有義但縁
五種現境。莊嚴論説如來五根一一皆於
五境轉故。有義此品亦能遍縁三世諸法
不違正理。佛地經説成所作智起作三業
諸變化事決擇有情心行差別領受去來現
在等義。若不遍縁無此能。故然此心品隨
意樂力或縁一法或二或多。且説五根於
五境轉不言唯爾故不相違。隨作意生
縁事相境起化業故後得智攝。此四心品
雖皆遍能縁一切法而用有異。謂鏡智品
現自受用身淨土相持無漏種。平等智品
現他受用身淨土相。成事智品能現變化身
及土相。觀察智品觀察自他功能過失雨
大法雨破諸疑網利樂有情。如是等門差
別多種。此四心品名所生得。此所生得總名
菩提。及前涅槃名所轉得。雖轉依義總有
四種而今但取二所轉得。頌説證得轉依
言故。此修習位説能證得。非已證得因位
攝故。後究竟位其相云何。頌曰
    30此即無漏界 不思議善常
    安樂解脱身 大牟尼名法
論曰。前修習位所得轉依應知即是究竟位
相。此謂此前二轉依果。即是究竟無漏界攝。
諸漏永盡非漏隨増性淨圓明故名無漏。界
是藏義。此中含容無邊希有大功徳故。或是
因義。能生五乘世出世間利樂事故。清淨法
界可唯無漏攝。四智心品如何唯無漏。道諦
攝故唯無漏攝。謂佛功徳及身土等皆是無
漏種性所生。有漏法種已永捨故。雖有示
現作生死身業煩惱等似苦集諦而實無漏。
道諦所攝。集論等説。十五界等唯是有漏。如
來豈無五根五識五外界等。有義如來功徳
身土甚深微妙非有非無。離諸分別絶諸
戲論。非界處等法門所攝。故與彼説理不
相違。有義如來五根五境妙定生故法界色
攝。非佛五識雖依此變然麁細異。非五境
攝。如來五識非五識界。經説佛心恒在定
故。論説五識性散亂故。成所作智何識相
應。第六相應。起化用故。與觀察智性有何
別。彼觀諸法自共相等。此唯起化。故有差
別。此二智品應不並生。一類二識不倶起
故。許不並起於理無違。同體用分倶亦非
失。或與第七淨識相應。依眼等根縁色等
境是平等智作用差別。謂淨第七起他受用
身土相者平等品攝。起變化者成事品攝。
豈不此品攝五識得。非轉彼得體即是
彼。如轉生死言得涅槃不可涅槃同生
死攝。是故於此不應爲難。有義如來功徳
身土如應攝在蘊處界中。彼三皆通有漏無
漏。集論等説十五界等唯有漏者。彼依二
乘麁淺境説。非説一切。謂餘成就十八界
中唯有後三通無漏攝。佛成就者雖皆無
漏而非二乘所知境攝。然餘處説佛功徳等
非界等者。不同二乘劣智所知界等相故。
理必應爾。所以者何。説有爲法皆蘊攝故。
説一切法界處攝故。十九界等聖所遮故。
若絶戲論便非界等亦不應説即無漏界
善常安樂解脱身等。又處處説轉無常蘊獲
得常蘊。界處亦然。寧説如來非蘊處界。故
言非者是密意説。又説五識性散亂者説
成者。非佛所成。故佛身中十八界等皆
悉具足而純無漏。此轉依果又不思議超過
尋思言議道故。微妙甚深自内證故。非諸世
間喩所喩故。此又是善白法性故。清淨法界
遠離生滅極安隱故。四智心品妙用無方。極
巧便故。二種皆有順益相故。違不善故。倶
説爲善。論説處等八唯無記。如來豈無五
根三境。此中三釋廣説如前。一切如來身土
等法皆滅道攝。故唯是善。聖説滅道唯善性
故。説佛土等非苦集故。佛識所變有漏不
善無記相等。皆從無漏善種所生。無漏善
攝。此又是常無盡期故。清淨法界無生無
滅性無變易故説爲常。四智心品所依常
故無斷盡故亦説爲常。非自性常從因生
故。生者歸滅一向記故。不見色心非無
常故。然四智品由本願力所化有情無盡
期故窮未來際無斷無盡。此又安樂無逼
惱故。清淨法界衆相寂靜。故名安樂。四智
心品永離惱害。故名安樂。此二自性皆無
逼惱。及能安樂一切有情。故二轉依倶名安
樂。二乘所得二轉依果唯永遠離煩惱障縛
無殊勝法故但名解脱身。大覺世尊成就
無上寂默法故名大牟尼。此牟尼尊所得二
果永離二障亦名法身。無量無邊力無畏
等大功徳法所莊嚴故。體依聚義總説名
身故。此法身五法爲性。非淨法界獨名法
身。二轉依果皆此攝故。如是法身有三相
別。一自性身。謂諸如來眞淨法界。受用變化
平等所依。離相寂然絶諸戲論。具無邊際
眞常功徳。是一切法平等實性。即此自性亦
名法身。大功徳法所依止故。二受用身。此
有二種。一自受用。謂諸如來三無數劫修集
無量福慧資糧所起無邊眞實功徳。及極圓
淨常遍色身。相續湛然盡未來際恒自受用
廣大法樂。二他受用。謂諸如來由平等智示
現微妙淨功徳身。居純淨土爲住十地諸
菩薩衆現大神通轉正法輪決衆疑網令
彼受用大乘法樂。合此二種名受用身。三
變化身。謂諸如來由成事智變現無量隨類
化身。居淨穢土爲未登地諸菩薩衆二乘異
生稱彼機宜現通説法令各獲得諸利樂
事。以五法性攝三身者。有義初二攝自性
身。經説眞如是法身故。論説轉去阿頼耶
識得自性身。圓鏡智品轉去藏識而證得
故。中二智品攝受用身。説平等智於純淨土
爲諸菩薩現佛身故。説觀察智大集會中
説法斷疑現自在故。説轉諸轉識得受
用身故。後一智品攝變化身。説成事智於
十方土現無量種難思化故
又智殊勝具攝三身。故知三身皆有實智。
有義初一攝自性身。説自性身本性常故。
説佛法身無生滅故。説證因得非生因
故。又説法身諸佛共有遍一切法猶若虚
空無相無爲非色心故。然説轉去藏識得
者。謂由轉滅第八識中二障麁重顯法身
故。智殊勝中説法身者。是彼依止彼實性
故。自性法身雖有眞實無邊功徳而無爲
故不可説爲色心等物。四智品中眞實功徳
鏡智所起常遍色身攝自受用。平等智品所
現佛身攝他受用。成事智品所現隨類種種
身相攝變化身。説圓鏡智是受用佛。轉諸
轉識得受用故。雖轉藏識亦得受用。然
説轉彼顯法身故。於得受用略不説之。
又説法身無生無滅唯證因得非色心等。
圓鏡智品與此相違。若非受用屬何身攝。
又受用身攝佛不共有爲實徳故四智品實
有色心皆受用攝。又他受用及變化身皆爲
化他方便示現。故不可説實智爲體。雖
説化身智殊勝攝。而似智現或智所起。假
説智名體實非智。但説平等成所作智能
現受用三業化身。不説二身即是二智。故此
二智自受用攝。然變化身及他受用雖無眞
實心及心所。而有化現心心所法。無上覺者
神力難思故能化現無形質法。若不爾者云
何如來現貪瞋等。久已斷故。云何聲聞及傍
生等知如來心。如來實心等覺菩薩尚不知
故。由此經説。化無量類皆令有心。又説如
來成所作智化作三業。又説變化有依他心
依他實心相分現故。雖説變化無根心等。
而依餘説。不依如來。又化色根心心所法
無根等用故不説有。如是三身雖皆具
足無邊功徳。而各有異。謂自性身唯有眞實
常樂我淨。離諸雜染衆善所依。無爲功徳。
無色心等差別相用。自受用身具無量種妙
色心等眞實功徳。若他受用及變化身。唯具
無邊似色心等利樂他用化相功徳。又自性
身正自利攝。寂靜安樂無動作故。亦兼
他。爲増上縁令諸有情得利樂故。又與受
用及變化身爲所依止。故倶利攝。自受用身
唯屬自利。若他受用及變化身唯屬利他。爲
他現故。又自性身依法性土。雖此身土體
無差別。而屬佛法相性異故。此佛身土倶
非色攝。雖不可説形量小大。然隨事相
其量無邊。譬如虚空遍一切處。自受用身還
依自土。謂圓鏡智相應淨識由昔所修自
利無漏純淨佛土因縁成熟。從初成佛盡未
來際相續變爲純淨佛土。周圓無際衆寶莊
嚴。自受用身常依而住。如淨土量身量亦
爾。諸根相好一一無邊。無限善根所引生
故。功徳智慧既非色法。雖不可説形量大
小。而依所證及所依身亦可説言遍一切
處。他受用身亦依自土。謂平等智大慈悲力
由昔所修利他無漏純淨佛土因縁成熟。隨
住十地菩薩所宜變爲淨土。或小或大或
劣或勝前後改轉。他受用身依之而住。能依
身量亦無定限。若變化身依變化土。謂成事
智大慈悲力由昔所修利他無漏淨穢佛土
因縁成熟。隨未登地有情所宜化爲佛土。
或淨或穢或小或大前後改轉。佛變化身依
之而住。能依身量亦無定限。自性身土一
切如來同所證故體無差別。自受用身及所
依土雖一切佛各變不同。而皆無邊不相障
礙。餘二身土隨諸如來所化有情有共不
共。所化共者同處同時。諸佛各變爲身爲
土形状相似不相障礙。展轉相雜爲増上
縁。令所化生自識變現。謂於一土有一佛
身爲現神通説法饒益。於不共者唯一佛
變。諸有情類無始時來種*性法爾更相繋
屬。或多屬一或一屬多。故所化生有共不
共。不爾多佛久住世間各事劬勞實爲無
益。一佛能益一切生故。此諸身土若淨若穢
無漏識上所變現者。同能變識倶善無漏。
純善無漏因縁所生。是道諦攝非苦集故。
蘊等識相不必皆同。三法因縁雜引生故。有
漏識上所變現者同能變識皆是有漏。純
從有漏因縁所生是苦集攝。非滅道故。善
等識相不必皆同。三性因縁雜引生故。蘊
等同異類此應知。不爾應無五十二等。然
相分等依識變現。非如識性依他中實。不
爾唯識理應不成。許識内境倶實有故。或
識相見等從縁生。倶依他起虚實如識。唯言
遣外不遮内境。不爾眞如亦應非實。内境
與識既並非虚。如何但言唯識非境。識唯
内有境亦通外。恐濫外故但言唯識。或諸
愚夫迷執於境起煩惱業生死沈淪不解
觀心勤求出離。哀愍彼故説唯識言令自
觀心解脱生死。非謂内境如外都無。或相
分等皆識爲性。由熏習力似多分生。眞如
亦是識之實性。故除識性無別有法。此中
識言亦説心所。心與心所定相應故。此論
三分成立唯識。是故説爲成唯識論。亦説
此論名淨唯識。顯唯識理極明淨故。此本
論名唯識三十。由三十頌顯唯識理。乃得
圓滿非増減故
    已依聖教及正理 分別唯識性相義
    所獲功徳施群生 願共速登無上覺
成唯識論卷第十







成唯識論後序
 呉興沈玄明撰 
原夫。覺海澂玄。涵萬流而濬宗極。神幾闡
妙。被衆象而凝至眞。朗慧日而鏡六幽。洩慈
雲而清八㝢。演一音而懸解。逸三乘以遐騖。
體陳如之半器。津有有於鹿園。照善現之滿
機。繹空空於鷲嶺。雖絶塵於常斷。詎遺筌於
有空。顯無上之靈宗。凝中道於茲教。逮金河
滅景。派淳源而不追。玉牒霏華。緒澆風而競
扇。於是二十八見迷。桑鴈於五天。一十六師
亂。雲牛於四主。半千將聖。茲惟世親寔賢
劫之應眞。晦生知以提化。飛光毓彩誕暎資
靈。曜常明於八蘊。藻初情於六足。秀談芝於
倶舍。摽説有之餘宗。攝玄波於大乘。賁研空
之至理。化方昇而照極。湛沖一於斯頌。唯識
三十偈者。世親歸根之遺製也。理韜淵海。
泛浮境於榮河。義欝煙飈。麗虹章於玄圃。言
含萬象。字苞千訓。妙旨天逸。邃彩星華。幽緒
未宣。冥神絶境。孤明斂暎。祕思潜津。後有
護法安慧等十大菩薩。韞玄珠於八藏。聳層
搆於四圍。宅照二因。棲清三觀。升暉十地。澄
智水以潤賢林。隣幾七覺。皎行月而開重夜。
優柔芳烈。景躅前修。箭涌泉言。風飛寶思。咸
觀本頌。各裁斯釋。名曰成唯識論。或名淨唯
識論。空心外之二取。息滯有之迷塗。有識内
之一心。遣歸空之妄執。晦斯心境。苦海所以
長淪。悟彼有空。覺岸於焉高蹈。九十外道。亂
風轍而靡星旗。十八小乘。軔羬軒而扶龍轂。
窮神體妙。詣賾探機。精貫十支。洞該九分。顧
十翼而搏仙羽。頫九流以濬瓊波。盡邃理之
微。闡法王之奧典。稱謂雙絶。筌象兼忘。
曜靈景於西申。閟虹光於震旦。濟物弘道。眇
歸宗徳。粤若大和上三藏法師玄奘。體睿
眞。履仁翔慧。九門禪宴。證靜於融山。八萬玄
津。騰流於委海。疊金牆而月曜。峻玉宇而霞
騫。軼芳粹於澄蘭。孕風華於龍翼。悼微言之
匿彩。嗟大義之淪暉。用啓誓言。肆茲遙踐
泳祥河之輟水。攀寶樹之低枝。循鏤杠以神
遊。&T050803;霙峯而安歩。昇紫階而證道。瞰玄影
以嚴因。採奧觀奇。徒蒼龍於二紀。緘檀篆
貝。旋白馬於三秦。我
大唐慶表金輪。禎資樞電。奄大千而光宅。御
六辯以天飛。神化潜通。九仙賮寶玄猷旁闡。
百靈聳職。凝旒邃拱。沓通夢於霄暉。掞組摛
華。煥騰文以幽賛。爰降綸旨。溥令翻譯」
勅尚書左僕射燕國公于志寧。中書令高陽公
許敬宗等潤色。沙門釋神泰等證義。沙門釋
靖邁等質文。肇自貞觀十九年終于顯慶之
末。部將六十。卷出一千。韜軼蓬莱。池湟環
渤。載隆法寶。大啓群迷。頌徳序經。並紆
藻。玄風之盛。未之前聞。粤以顯慶四年龍棲
叶洽。玄英應序。厥閏惟陽。糅茲十釋四千五
百頌。彙聚群分。各遵其本。合爲一部。勒成十
卷。月窮于紀。銓綜云畢。精括詁訓。研詳夷
夏。調驚韶律。藻掞天&T052135;。白鳳甄奇。紫微呈
瑞。遂使文同義異。若一師之製焉。斯則古聖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irst] [Prev] 49 50 51 52 53 54 55 56 57 58 59 60 [Next] [Last] [行番号:/]   [返り点:/] [CIT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