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正蔵検索


punctuation    Hangul    Eng   

Citation style A:
Citation style B:
()
Citation style C:
()
Citation style D:
()
TextNo.
Vol.
Page

  INBUDS
INBUDS(Bibliographic Database)
  Digital Dictionary of Buddhism
電子佛教辭典
パスワードがない場合は「guest」でログインしてください。
Users who do not have a password can log in with the userID "guest".

本文をドラッグして選択するとDDBの見出し語検索結果が表示されます。

Select a portion of the text by dragging your mouse to view all terms in the text contained in the DDB. ・

Password Access Policies

瑜伽師地論 (No. 1579_ 彌勒玄奘譯 ) in Vol. 30

[First] [Prev+100] [Prev] 516 517 518 519 520 521 522 523 524 525 526 527 528 529 530 531 [Next] [Next+100] [Last] [行番号:/]   [返り点:/] [CITE]



瑜伽師地論卷第四十一
  彌勒菩薩説
 三藏法師玄奘奉 詔譯 
  本地分中菩薩地第十五初持瑜伽處戒
品第十之二
如是菩薩安住菩薩淨戒律儀。於有違犯及
無違犯是染非染軟中上品。應當了知。若諸
菩薩安住菩薩淨戒律儀。於日日中若於
如來或爲如來造制多所。若於正法或爲
正法造經卷所。謂諸菩薩素怛纜藏摩怛理
迦。若於僧伽。謂十方界已入大地諸菩薩衆。
若不以其或少或多諸供養具而爲供養。
下至以身一拜禮敬。下至以語一四句頌
讃佛法僧眞實功徳。下至以心一清淨信
隨念三寶眞實功徳。空度日夜。是名有犯
有所違越。若不恭敬惰懈怠而違犯者。
是染違犯。若誤失念而違犯者。非染違犯。無
違犯者。謂心狂亂。若已證入淨意樂地常
無違犯。由得清淨意樂菩薩。譬如已得證
淨苾芻恒時法爾於佛法僧以勝供具承事
供養。若諸菩薩安住菩薩淨戒律儀。有其大
欲而無喜足。於諸利養及以恭敬生著不
捨。是名有犯有所違越。是染違犯。無違犯
者。謂爲斷彼生起樂欲。發勤精進攝彼對
治。雖勤遮遏而爲猛利性惑所蔽。數起現
行。若諸菩薩安住菩薩淨戒律儀。見諸耆長
有徳可敬同法者來。憍慢所制懷嫌恨心
懷恚惱心。不起承迎不推勝座。若有他來
語言談論慶慰請問。憍慢所制懷嫌恨心
懷恚惱心。不稱正理發言酬對。是名有犯
有所違越。是染違犯。非憍慢制無嫌恨心
無恚惱心。但由嬾*惰懈怠忘念無記之心。
是名有犯有所違越。非染違犯。無違犯者。謂
遭重病。或心狂亂。或自睡眠。他生覺想而
來親附。語言談論慶慰請問。或自爲他宣説
諸法論義決擇。或復與餘談論慶慰。或他説
法論義決擇屬耳而聽。或有違犯説正法
者。爲欲將護説法者心。或欲方便調彼伏
彼出不善處安立善處。或護僧制。或爲
將護多有情心而不酬對皆無違犯
若諸菩薩安住菩薩淨戒律儀。他來延請。或
往居家或往餘寺。奉施飮食及衣服等諸
資生具。憍慢所制懷嫌恨心懷恚惱心。不
至其所不受所請。是名有犯有所違越。是
染違犯。若由嬾*惰懈怠忘念無記之心。不
至其所不受所請。是名有犯有所違越。非
染違犯。無違犯者。或有疾病。或無氣力。或
心狂亂。或處懸遠。或道有怖。或欲方便調
彼伏彼出不善處安立善處。或餘先請。或
爲無間修諸善法欲護善品令無暫廢。
或爲引攝未曾有義。或爲所聞法義無退。
如爲所聞法義無退。論義決擇當知亦爾。
或復知彼懷損惱心詐來延請。或爲護他
多嫌恨心。或護僧制不至其所不受所
請。皆無違犯
若諸菩薩安住菩薩淨戒律儀。他持種種生
色可染末尼眞珠琉璃等寶。及持種種衆多
上妙財利供具。慇懃奉施。由嫌恨心或恚惱
心違拒不受。是名有犯有所違越。是染違
犯。捨有情故。若由嬾惰懈怠忘念無記之
心違拒不受。是名有犯有所違越。非染違
犯。無違犯者。或心狂亂。或觀受已心生染
著。或觀後時彼定追悔。或復知彼於施迷
亂。或知施主隨捨隨受由是因縁定當貧
匱。或知此物是僧伽物窣堵波物。或知此物
劫盜他得。或知此物由是因縁多生過患。
或殺或縛或罰或黜或嫌或責。違拒不受。
皆無違犯
若諸菩薩安住菩薩淨戒律儀。他來求法。
懷嫌恨心懷恚惱心。嫉妬變異不施其法。
是名有犯有所違越。是染違犯。若由嬾*惰
懈怠忘念無記之心不施其法。是名有犯
有所違越。非染違犯。無違犯者。謂諸外道伺
求過短。或有重病或心狂亂。或欲方便調
彼伏彼出不善處安立善處。或於是法
未善通利。或復見彼不生恭敬無有羞
愧以惡威儀而來聽受。或復知彼是鈍根
性於廣法教得法究竟深生怖畏。當生邪
見増長邪執衰損惱壞。或復知彼法至其
手轉布非人。而不施與皆無違犯
若諸菩薩安住菩薩淨戒律儀。於諸暴惡犯
戒有情。懷嫌恨心懷恚惱心由彼暴惡犯
戒爲縁。方便棄捨不作饒益。是名有犯有
所違越。是染違犯。若由嬾*惰懈怠棄捨。由
忘念故。不作饒益。是名有犯有所違越。非
染違犯。何以故。非諸菩薩於淨持戒身語意
業寂靜現行。諸有情所起憐愍心欲作饒
益。如於暴惡犯戒有情於諸苦因而現轉
者。無違犯者。謂心狂亂。或欲方便調彼伏
彼。廣説如前。或爲將護多有情心。或護僧
制方便棄捨不作饒益。皆無違犯
若諸菩薩安住菩薩淨戒律儀。如薄伽梵。
於別解脱毘奈耶中。將護他故建立遮罪。
制諸聲聞令不造作。諸有情類未淨信者
令生淨信。已淨信者令倍増長。於中菩薩
與諸聲聞。應等修學無有差別。何以故。以
諸聲聞自利爲勝。尚不棄捨將護他行。爲
令有情未信者信。信者増長學所學處。何
況菩薩利他爲勝。若諸菩薩安住菩薩淨戒
律儀。如薄伽梵。於別解脱毘奈耶中。爲令
聲聞少事少業少悕望住建立遮罪。制諸聲
聞令不造作。於中菩薩與諸聲聞不應
等學。何以故。以諸聲聞自利爲勝不顧利
他。於利他中少事少業少悕望住可名爲
妙。非諸菩薩利他爲勝。不顧自利於利
他中少事少業少悕望住得名爲妙如是
菩薩爲利他故。從非親里長者居士婆羅
門等及恣施家。應求百千種種衣服。觀彼
有情有力無力。隨其所施如應而受。如説
求衣求鉢亦爾。如求衣鉢。如是自求種種
絲縷令非親里爲織作衣。爲利他故應畜
種種憍世耶衣諸坐臥具事。各至百。生色
可染百千倶胝。復過是數亦應取積。如
是等中少事少業少悕望住制止遮罪。菩薩
不與聲聞共學。安住淨戒律儀菩薩。於利
他中懷嫌恨心懷恚惱心。少事少業少悕
望住。是名有犯有所違越。是染違犯。若有
嬾*惰懈怠忘念無記之心。少事少業少悕望
住。是名有犯有所違越。非染違犯
若諸菩薩安住菩薩淨戒律儀。善權方便爲
利他故。於諸性罪少分現行。由是因縁於
菩薩戒無所違犯生多功徳。謂如菩薩見
劫盜賊爲貪財故欲殺多生。或復欲害大
徳聲聞獨覺菩薩。或復欲造多無間業。見
是事已發心思惟。我若斷彼惡衆生命
那落迦。如其不斷。無間業成當受大苦。我
寧殺彼墮那落迦。終不令其受無間苦。如
是菩薩意樂思惟。於彼衆生或以善心或
無記心。知此事已爲當來故深生慚愧。以
憐愍心而斷彼命。由是因縁於菩薩戒無
所違犯生多功徳。又如菩薩見有増上増
上宰官上品暴惡於諸有情無有慈愍專
行逼惱。菩薩見已起憐愍心。發生利益安
樂意樂。隨力所能若廢若黜増上等位。由
是因縁於菩薩戒無所違犯生多功徳。又
如菩薩見劫盜賊奪他財物。若僧伽物窣
堵波物。取多物已執爲己有縱情受用。菩
薩見已起憐愍心。於彼有情發生利益安
樂意樂。隨力所能逼而奪取。勿令受用如
是財。故當受長夜無義無利。由此因縁
所奪財寶。若僧伽物還復僧伽。窣堵波
物還窣堵波。若有情物還復有情。又見
主或園林主。取僧伽物窣堵波物言是己
有縱情受用。菩薩見已思擇彼惡起憐愍
心。勿令因此邪受用業當受長夜無義無
利。隨力所能廢其所主。菩薩如是雖不與
取。而無違犯生多功徳。又如菩薩處在居
家。見有母邑現無繋屬習婬欲法繼心
菩薩求非梵行。菩薩見已作意思惟。勿令
心恚多生非福。若隨其欲便得自在。方便
安處令種善根。亦當令其捨不善業。住慈
愍心行非梵行。雖習如是穢染之法。而無
所犯多生功徳。出家菩薩爲護聲聞聖所
教誡令不壞滅。一切不應行非梵行。又
如菩薩爲多有情解脱命難囹圄縛難刖手
足難劓鼻刵耳剜眼等難。雖諸菩薩爲自命
難亦不正知説於妄語。然爲救脱彼有情
故。知而思擇故説妄語。以要言之。菩薩唯
觀有情義利非無義利。自無染心唯爲
饒益諸有情故。覆想正知而説異語。説
是語時於菩薩戒無所違犯生多功徳。又
如菩薩。見諸有情爲惡朋友之所攝受親
愛不捨。菩薩見已起憐愍心。發生利益安
樂意樂。隨能隨力説離間語。令離惡友
捨相親愛。勿令有情由近惡友當受長夜
無義無利。菩薩如是以饒益心説離間語。
乖離他愛無所違犯生多功徳。又如菩
薩見諸有情爲行越路非理而行。出麁惡
語猛利訶擯。方便令其出不善處安立善
處。菩薩如是以饒益心。於諸有情出麁惡
語。無所違犯生多功徳。又如菩薩見諸有
情信樂倡伎吟詠歌諷。或有信樂王賊飮食
婬蕩街衢無義之論。菩薩於中皆悉善巧。於
彼有情起憐愍心。發生利益安樂意樂。現
前爲作綺語。相應種種倡伎吟詠歌諷王賊
飮食婬衢等論。令彼有情歡喜。引攝自在隨
屬。方便奬導出不善處安立善處。菩薩如
是現行綺語。無所違犯生多功徳
若諸菩薩安住菩薩淨戒律儀。生起詭詐虚
談現相。方便研求假利求利。味邪命法無
有羞恥堅持不捨。是名有犯有所違越。是
染違犯。無違犯者。若爲除遣生起樂欲發
勤精進。煩惱熾盛蔽抑其心時時現起
若諸菩薩安住菩薩淨戒律儀。爲掉所動心
不寂靜不樂寂靜。高聲嬉戲諠譁紛聒。輕
躁騰躍望他歡笑。如此諸縁。是名有犯有
所違越。是染違犯。若忘念起。非染違犯。無
違犯者。若爲除遣生起樂欲。廣説如前。若
欲方便解他所生嫌恨令息。若欲遣他所
生愁惱若他性好如上諸事。方便攝受敬
愼將護。隨彼而轉。若他有情猜阻菩薩。内
懷嫌恨惡謀憎背。外現歡顏表内清淨。如
是一切皆無違犯。若諸菩薩安住菩薩淨戒
律儀。起如是見立如是論。菩薩不應忻
樂涅槃。應於涅槃而生厭背。於諸煩惱及
隨煩惱。不應怖畏而求斷滅。不應一向心
生厭離。以諸菩薩三無數劫流轉生死求
大菩提。若作此説。是名有犯有所違越。是
染違犯。何以故。如諸聲聞於其涅槃忻樂
親近。於諸煩惱及隨煩惱深心厭離。如是
菩薩於大涅槃忻樂親近。於諸煩惱及隨煩
惱深心厭離。其倍過彼百千倶胝。以諸聲
聞唯爲一身證得義利勤修正行。菩薩普
爲一切有情證得義利。勤修正行。是故菩
薩當勤修集無雜染心。於有漏事隨順而
行。成就勝出諸阿羅漢無雜染法
若諸菩薩安住菩薩淨戒律儀。於自能發不
信重言。所謂惡聲惡稱惡譽不護不雪。其事
若實而不避護。是名有犯有所違越。是染違
犯。若事不實而不清雪。是名有犯有所違
越。非染違犯。無違犯者。若他外道若他憎嫉
若自出家。因行乞行因修善行謗聲流布。
若忿蔽者若心倒者謗聲流布。皆無違犯
若諸菩薩安住菩薩淨戒律儀。見諸有情應
以種種辛楚加行猛利加行而得義利
護其憂惱而不現行。是名有犯有所違越。
非染違犯。無違犯者。觀由此縁於現法中
少得義利多生憂惱
若諸菩薩安住菩薩淨戒律儀。他罵報罵他
瞋報瞋。他打報打他弄報弄。是名有犯有
所違越。是染違犯
若諸菩薩安住菩薩淨戒律儀。於他有情有
所侵犯。或自不爲彼疑侵犯。由嫌嫉心
由慢所執。不如理謝而生輕捨。是名有犯
有所違越。是染違犯。若由嬾*惰懈怠放逸。
不謝輕捨。是名有犯有所違越。非染違犯。
無違犯者。若欲方便調彼伏彼出不善處
安立善處。若是外道。若彼悕望要因現行
非法有罪方受悔謝。若彼有情性好鬪諍。
因悔謝時倍増憤怒。若復知彼爲性堪忍
體無嫌恨。若必了他因謝侵犯深生羞
恥。而不悔謝。皆無違犯。若諸菩薩安住菩
薩淨戒律儀。他所侵犯。彼還如法平等悔
謝。懷嫌恨心欲損惱彼不受其謝。是名
有犯有所違越。是染違犯。雖復於彼無嫌
恨心不欲損惱。然由禀性不能堪忍故不
受謝。亦名有犯有所違越。是染違犯。無違
犯者。若欲方便調彼伏彼。廣説一切如前
應知。若不如法不平等謝。不受彼謝亦無
違犯
若諸菩薩安住菩薩淨戒律儀。於他懷忿相
續堅持生已不捨。是名有犯有所違越。是染
違犯。無違犯者。爲斷彼故生起樂欲。廣説
如前
若諸菩薩安住菩薩淨戒律儀。貪著供事増
上力故。以愛染心管御徒衆。是名有犯有
所違越。是染違犯。無違犯者。不貪供侍
無愛染心管御徒衆。若諸菩薩安住菩薩
淨戒律儀。嬾*惰懈怠耽睡眠樂臥樂倚樂。
非時非量。是名有犯有所違越。是染違犯。
無違犯者。若遭疾病若無氣力行路疲極。
若爲斷彼生起樂欲。廣説一切如前應知」
若諸菩薩安住菩薩淨戒律儀。懷愛染心
談説世事虚度時日。是名有犯有所違越。
是染違犯。若由忘念虚度時日。是名有犯
有所違越。非染違犯。無違犯者。見他談説
護彼意故。安住正念須臾而聽。若事希奇
或暫問他或答他問。無所違犯
若諸菩薩安住菩薩淨戒律儀。爲令心住
欲定其心。心懷嫌恨憍慢所持。不詣師
所求請教授。是名有犯有所違越。是染違
犯。嬾*惰懈怠而不請者。非染違犯。無違犯
者。若遇疾病若無氣力。若知其師顛倒教
授。若自多聞自有智力能令心定。若先已
得所應教授而不請者。無所違犯
若諸菩薩安住菩薩淨戒律儀。起貪欲蓋忍
受不捨。是名有犯有所違越。是染違犯。無
違犯者。若爲斷彼生起樂欲發勤精進。煩
惱猛利蔽抑心故時時現行。如貪欲蓋如
是。瞋恚惛沈睡眠掉擧惡作。及與疑蓋當知
亦爾。若諸菩薩安住菩薩淨戒律儀。貪味靜
慮於味靜慮見爲功徳。是名有犯有所違
越。是染違犯。無違犯者。若爲斷彼生起樂
欲。廣説如前
若諸菩薩安住菩薩淨戒律儀。起如是見
立如是論。菩薩不應聽聲聞乘相應法教。
不應受持不應修學。菩薩何用於聲聞乘
相應法教聽聞受持精勤修學。是名有犯
有所違越。是染違犯。何以故。菩薩尚於外道
書論精勤研究。況於佛語。無違犯者。爲令
一向習小法者捨彼欲故。作如是説
若諸菩薩安住菩薩淨戒律儀。於菩薩藏
未精研究。於菩薩藏一切棄捨。於聲聞藏
一向修學。是名有犯有所違越。非染違犯
若諸菩薩安住菩薩淨戒律儀。現有佛教
於佛教中未精研究。於異道論及諸外論
精勤修學。是名有犯有所違越。是染違犯。無
違犯者。若上聰敏若能速受。若經久時能
不忘失。若於其義能思能達。若於佛教如
理觀察。成就倶行無動覺者。於日日中常
以二分修學佛語。一分學外。則無違犯。若
諸菩薩安住菩薩淨戒律儀。越菩薩法。於
異道論及諸外論研求善巧。深心寶翫愛樂
味著。非如辛藥而習近之。是名有犯有所
違越。是染違犯
若諸菩薩安住菩薩淨戒律儀。聞菩薩藏。於
甚深處最勝甚深眞實法義諸佛菩薩難思神
力。不生信解憎背毀謗。不能引義不能
引法非如來説。不能利益安樂有情。是
名有犯有所違越。是染違犯。如是毀謗或
由自内非理作意。或隨順他而作是説
若諸菩薩安住菩薩淨戒律儀。若聞甚深最
甚深處心不信解。菩薩爾時應強信受。應
無諂曲應如是學。我爲非善盲無慧目。
於如來眼隨所宣説於諸如來密意語言
而生誹謗。菩薩如是自處無知仰推如來
於諸佛法無不現知。等隨觀見。如是正行
無所違犯。雖無信解然不誹謗
若諸菩薩安住菩薩淨戒律儀。於他人所有。
染愛心有瞋恚心。自讃毀他。是名有犯有
所違越。是染違犯。無違犯者。若爲摧伏諸
惡外道。若爲住持如來聖教。若欲方便調
彼伏彼。廣説如前。或欲令其未淨信者發
生淨信。已淨信者倍復増長
若諸菩薩安住菩薩淨戒律儀。聞説正法
論議決擇。憍慢所制懷嫌恨心懷恚惱心
而不往聽。是名有犯有所違越。是染違犯。
若爲嬾*惰懈怠所蔽而不往聽。非染違
犯。無違犯者。若不覺知。若有疾病。若無氣
力。若知倒説。若爲護彼説法者心。若正了
知彼所説義。是數所聞所持所了。若已多
聞具足聞持其聞積集。若欲無間於境住
心。若勤引發菩薩勝定。若自了知上品愚
鈍其慧鈍濁。於所聞法難受難持難於所
縁攝心令定。不往聽者。皆無違犯
若諸菩薩安住菩薩淨戒律儀。於説法師故
思輕毀。不深恭敬嗤笑調弄。但依於文不
依於義。是名有犯有所違越。是染違犯
若諸菩薩安住菩薩淨戒律儀。於諸有情所
應作事。懷嫌恨心懷恚惱心不爲助伴。謂
於能辦所應作事。或於道路若往若來。或
於正説事業加行。或於掌護所有財寶。或
於和好乖離諍訟。或於吉會或於福業不
爲助伴。是名有犯有所違越。是染違犯。若
爲嬾*惰懈怠所蔽不爲助伴。非染違犯。
無違犯者。若有疹疾若無氣力。若了知彼
自能成辦。若知求者自有依怙。若知所作
能引非義能引非法。若欲方便調彼伏彼。
廣説如前。若先許餘爲作助伴。若轉請他
有力者助。若於善品正勤修習不欲暫廢。
若性愚鈍於所聞法難受難持。如前廣説。
若爲將護多有情意。若護僧制不爲助伴。
皆無違犯
若諸菩薩安住菩薩淨戒律儀。見諸有情遭
重疾病。懷嫌恨心懷恚惱心不往供事。是
名有犯有所違越。是染違犯。若爲嬾*惰懈
怠所蔽不往供事。非染違犯。無違犯者。若
自有病若無氣力。若轉請他有力隨順令
往供事。若知病者有依有怙。若知病者自
有勢力能自供事。若了知彼長病所觸堪
自支持。若爲勤修廣大無上殊勝善品。若
欲護持所修善品令無間缺。若自了知上
品愚鈍其慧鈍濁於所聞法難受難持。難
於所縁攝心令定。若先許餘爲作供事。如
於病者。於有苦者爲作助伴。欲除其苦
當知亦爾
若諸菩薩安住菩薩淨戒律儀。見諸有情爲
求現法後法事故廣行非理。懷嫌恨心懷
恚惱心。不爲宣説如實正理。是名有犯有
所違越。是染違犯。若由懶*惰懈怠所蔽不
爲宣説。非染違犯。無違犯者。若自無知若
無氣力。若轉請他有力者説。若即彼人自
有智力。若彼有餘善友攝受。若欲方便調
彼伏彼。廣説如前。若知爲説如實正理
起嫌恨心若發惡言若顛倒受若無愛敬。
若復知彼性弊&T014461;悷。不爲宣説。皆無違

若諸菩薩安住菩薩淨戒律儀。於先有恩諸
有情所。不知恩惠不了恩惠。懷嫌恨心
不欲現前如應酬報。是名有犯有所違越。
是染違犯。若爲嬾*惰懈怠所蔽不現酬報。
非染違犯。無違犯者。勤加功用無力無能
不獲酬報。若欲方便調彼伏彼。廣説如
前。若欲報恩而彼不受。皆無違犯
若諸菩薩安住菩薩淨戒律儀。見諸有情墮
在喪失財寶眷屬祿位難處。多生愁惱。懷
嫌恨心不往開解。是名有犯有所違越。是
染違犯。若爲懶*惰懈怠所蔽不往開解。非
染違犯。無違犯者。應知如前。於他事業不
爲助伴
若諸菩薩安住菩薩淨戒律儀。有飮食等資
生衆具。見有求者來正悕求飮食等事。懷
嫌恨心懷恚惱心而不給施。是名有犯有
所違越。是染違犯。若由懶*惰懈怠放逸不
能施與。非染違犯。無違犯者。若現無有可
施財物。若彼悕求不如法物所不宜物。若
欲方便調彼伏彼。廣説如前。若來求者王
所匪宜將護王意。若護僧制而不惠施皆
無違犯
若諸菩薩安住菩薩淨戒律儀。攝受徒衆
懷嫌恨心。而不隨時無倒教授無倒教誡。
知衆匱乏。而不爲彼從諸淨信長者居士
婆羅門等。如法追求衣服飮食諸坐臥具病
縁醫藥資身什物隨時供給。是名有犯有所
違越。是染違犯。若由懶*惰懈怠放逸。不往
教授。不往教誠。不爲追求如法衆具。非染
違犯。無違犯者。若欲方便調彼伏彼。廣説
如前。若護僧制若有疹疾。若無氣力不
任加行。若轉請餘有勢力者。若知徒衆世
所共知有大福徳。各自有力求衣服等資
身衆具。若隨所應教授教誡。皆已無倒教授
教誡。若知衆内有本外道爲竊法故。來入
衆中無所堪能不可調伏。皆無違犯
若諸菩薩安住菩薩淨戒律儀。懷嫌恨心
於他有情不隨心轉。是名有犯有所違越。
是染違犯。若由懶*惰懈怠放逸不隨其轉。
非染違犯。無違犯者。若彼所愛非彼所宜。
若有疾病若無氣力不任加行。若護僧
制。若彼所愛雖彼所宜。而於多衆非宜非
愛。若爲降伏諸惡外道。若欲方便調彼伏
彼。廣説如前不隨心轉。皆無違犯
若諸菩薩安住菩薩淨戒律儀。懷嫌恨心。他
實有徳不欲顯揚。他實有譽不欲稱美。他
實妙説不讃善哉。是名有犯有所違越。是
染違犯。若由懶*惰懈怠放逸不顯揚等。非
染違犯。無違犯者。若知其人性好少欲。將
護彼意。若有疾病若無氣力。若欲方便調
彼伏彼。廣説如前。若護僧制。若知由此
顯揚等縁起彼雜染憍擧無義。爲遮此過。
若知彼徳雖似功徳而非實徳。若知彼譽
雖似善譽而非實譽。若知彼説雖似妙
説而實非妙。若爲降伏諸惡外道。若爲待
他言論究竟。不顯揚等。皆無違犯
若諸菩薩安住菩薩淨戒律儀。見諸有情應
可訶責。應可治罰應可驅擯。懷染汚心
而不訶責。或雖訶責而不治罰如法教誡。
或雖治罰如法教誡。而不驅擯。是名有犯
有所違越。是染違犯。若由嬾惰懈怠放逸。而
不訶責乃至驅擯。非染違犯。無違犯者。若
了知彼不可療治。不可與語。憙出麁言
多生嫌恨。故應棄捨。若觀待時。若觀因此
鬪訟諍競。若觀因此令僧諠雜令僧破壞。
知彼有情不懷諂曲成就増上猛利慚愧。
疾疾還淨。而不訶責乃至驅擯。皆無違犯
若諸菩薩安住菩薩淨戒律儀。具足成就種
種神通變現威力。於諸有情應恐怖者能
恐怖之。應引攝者能引攝之。避信施故
不現神通恐怖引攝。是名有犯有所違越。
非染違犯。無違犯者。若知此中諸有情類多
著僻執。是惡外道誹謗賢聖。成就邪見。不
現神通恐怖引攝。無有違犯
又一切處無違犯者。謂若彼心増上狂亂。若
重苦受之所逼切。若未曾受淨戒律儀。當
知一切皆無違犯
復次如是所起諸事菩薩學處。佛於彼彼素
怛纜中隨機散説。謂依律儀戒攝善法戒饒
益有情戒。今於此菩薩藏摩履迦綜集
而説。菩薩於中應起尊重住極恭敬專精
修學。是諸菩薩從他正受戒律儀已。由善
清淨求學意樂菩提意樂饒益一切有情意
樂。生起最極尊重恭敬。從初專精不應違
犯。設有違犯即應如法疾疾悔除令得還
淨。又此菩薩一切違犯。當知皆是惡作所攝。
應向有力於語表義能覺能受小乘大乘
補特伽羅。發露悔滅。若諸菩薩以上品纒違
犯。如上他勝處法失戒律儀。應當更受。若
中品纒違犯。如上他勝處法應對於三補特
伽羅。或過是數。應如發露除惡作法。先當
稱述所犯事名。應作是説。長老專志。或言
大徳。我如是名違越菩薩毘奈耶法。如所
稱事犯惡作罪。餘如苾芻發露悔滅惡作
罪法。應如是説。若下品纒違犯。如上他勝
處法及餘違犯。應對於一補特伽羅發露。
悔法當知如前。若無隨順補特伽羅可對
發露悔除所犯。爾時菩薩以淨意樂起自
誓心。我當決定防護當來終不重犯。如是於
犯還出還淨。又諸菩薩欲受菩薩淨戒律儀。
若不會遇具足功徳補特伽羅。爾時應對
如來像前自受菩薩淨戒律儀。應如是受。
遍袒右肩右膝著地。或蹲跪坐作如是言。
我如是名。仰啓十方一切如來已入大地諸
菩薩衆。我今欲於十方世界佛菩薩所。誓
受一切菩薩學處。誓受一切菩薩淨戒。謂律
儀戒攝善法戒饒益有情戒。如是學處如是
淨戒。過去一切菩薩已具。未來一切菩薩當
具。普於十方現在一切菩薩今具。於是學
處於是淨戒。過去一切菩薩已學。未來一
切菩薩當學。普於十方現在一切菩薩今學。
第二第三亦如是説。説已應起。所餘一切如
前應知
又於菩薩犯戒道中。無無餘犯。如世尊説。
是諸菩薩多分應與瞋所起犯。非貪所起。
當知此中所説密意。謂諸菩薩愛諸有情。
憐諸有情増上力故。凡有所作一切皆是
菩薩所作。非非所作。非作所作可得成
犯。若諸菩薩憎諸有情嫉諸有情。不能
修行自他利行。作諸菩薩所不應作。作不
應作可得成犯。又諸菩薩軟中上犯。如攝
事分應當了知
如是菩薩依止一切自毘奈耶。勤學所學。
便得成就三種圓滿安樂而住。一者成就加
行圓滿。二者成就意樂圓滿。三者成就宿因
圓滿。云何名爲加行圓滿。謂諸菩薩於淨戒
中行無缺犯。於身語意清淨現行。不數毀
犯發露自惡。如是名爲加行圓滿。云何名
爲意樂圓滿。謂諸菩薩爲法出家不爲活
命。求大菩提非爲不求。爲求沙門爲求
涅槃非爲不求。如是求者不住懈怠下
劣精進。不雜衆多惡不善法雜染後有有
諸熾然衆苦異熟。當來所有生老病死。如是
名爲意樂圓滿。云何名爲宿因圓滿。謂諸菩
薩昔餘生中修福修善。故於今世種種衣
服飮食臥具病縁醫藥資身什物。自無匱乏。
復能於他廣行惠施。如是名爲宿因圓滿。
菩薩如是依毘奈耶勤學所學。成就如是
三種圓滿安樂而住。與此相違當知成就
三種衰損危苦而住
如是略廣宣説菩薩若在家品若出家品一
切戒已。自斯已後即於如是一切戒中。分
出所餘難行戒等差別之相。應當了知
瑜伽師地論卷第四十一



瑜伽師地論卷第四十二
  彌勒菩薩説
 *三藏法師玄奘奉 詔譯 
  本地分中菩薩地第十五初持瑜伽處
戒品第十之三
云何菩薩難行戒。當知此戒略有三種。謂諸
菩薩現在具足大財大族自在増上。棄捨如
是大財大族自在増上。受持菩薩淨戒律儀。
是名菩薩第一難行戒。又諸菩薩受淨戒
已。若遭急難乃至失命。於所受戒尚無
少缺。何況全犯。是名菩薩第二難行戒。又
諸菩薩如是如是遍於一切行住作意。恒
住正念常無放逸。乃至命終於所受戒無
有誤失。尚不犯輕。何況犯重。是名菩薩
第三難行戒
云何菩薩一切門戒。當知此戒略有四種。一
者正受戒。二者本性戒。三者串習戒。四者方
便相應戒。正受戒者。謂諸菩薩受先所受三
種菩薩淨戒律儀。即律儀戒攝善法戒饒益
有情戒。本性戒者。謂諸菩薩住種性位。本
性仁賢於相續中身語二業恒清淨轉。串習
戒者。謂諸菩薩昔餘生中曾串修習如先所
説三種淨戒。由宿因力所住持故。於現
在世一切惡法不樂現行。於諸惡法深心
厭離樂修善行。於善行中深心欣慕。方便
相應戒者。謂諸菩薩依四攝事。於諸有情
身語善業恒相續轉
云何菩薩善士戒。當知此戒略有五種。謂諸
菩薩自具尸羅。勸他受戒。讃戒功徳。見同法
者深心歡喜。設有毀犯如法悔除
云何菩薩一切種戒。當知此戒以要言之。
六種七種。總十三種。言六種者。一迴向戒。
迴向大菩提故。二廣博戒。廣攝一切所學
處故。三無罪歡喜處戒。遠離耽著欲樂自
苦二邊行故。四恒常戒。雖盡壽命亦不棄
捨所學處故。五堅固戒。一切利養恭敬他論
本隨煩惱不能伏故不能奪故。六尸羅莊
嚴具相應戒。具足一切戒莊嚴故。尸羅莊嚴
如聲聞地應知其相。言七種者。一止息
戒。遠離一切殺生等故。二轉作戒。攝一
切善故饒益有情故。三防護戒。隨護止息
轉作戒故。四大士相異熟戒。五増上心異
熟戒。六可愛趣異熟戒。七利有情異熟戒
云何菩薩遂求戒。當知此戒略有八種。謂諸
菩薩自諦思惟。如我悕求勿彼於我現行
斷命。不與而取。穢欲。邪行。虚妄。離間。麁惡。
綺語。手塊杖等。諸非愛觸加害於我。我求
是已。他若相違而現行者。我求不遂我意不
悦。如我悕求他亦如是。勿我於彼現行
斷命廣説乃至惡觸加害。彼求是已。我若
相違而現行者。彼求不遂彼意不悦。我之所
作若有令他所求不遂意不悦者。何現行
爲。菩薩如是審思惟已。命難因縁亦不於
他現行八種所求不遂不悦意事。如是八
種説名菩薩遂求戒。云何菩薩此世他世樂
戒。當知此戒略有九種。謂諸菩薩爲諸有
情。於應遮處而正遮止。於應開處而正開
許。是諸有情應攝受者正攝受之。應調伏
者正調伏之。菩薩於中身語二業常清淨轉。
是則名爲四種淨戒。復有所餘施忍精進靜
慮般若波羅蜜多倶行淨戒。則爲五種。總説
名爲九種淨戒。如是菩薩所有淨戒。能令
自他現法後法皆得安樂。是故説名菩薩此
世他世樂戒
云何菩薩清淨戒。當知此戒略有十種。一者
初善受戒。唯爲沙門三菩提故。非爲命
故。二者不太沈戒。於違犯時遠離微薄生
悔愧故。及不太擧戒。遠離非處生悔愧
故。三者離懈怠戒。於睡眠樂倚樂臥樂不
耽著故。晝夜勤修諸善品故。四者離諸放
逸所攝受戒。修習如前所説。五支不放逸
故。五者正願戒。遠離利養恭敬貪故。不願
生天而自要期修梵行故。六者軌則具足所
攝受戒。於諸威儀所作衆事善品加行妙善
圓滿。如法身語正現行故。七者淨命具足所
攝受戒。離矯詐等一切邪命過失法故。八者
離二邊戒。遠離受用欲樂自苦二邊法故。
九者永出離戒。遠離一切外道見故。十者於
先所受無損失戒。於先所受菩薩淨戒。無
缺減故。無破壞故。如是十種。是名菩薩清
淨戒
如是菩薩大尸羅藏。能起當來大菩提果。謂
依此故菩薩淨戒波羅蜜多得圓滿已。現
證無上正等菩提。乃至未證無上菩提。依
此無量菩薩戒藏正勤修習。常能獲得五種
勝利。一者常爲十方諸佛護念。二者將捨
命時住大歡喜。三者身壞已後在在所生。
常與淨戒若等若増諸菩薩衆。爲其同分
爲同法侶爲善知識。四者成就無量大功
徳藏。能滿淨戒波羅蜜多。五者現法後法常
得成就自性淨戒。戒成其性。如是如上
所説一切自性戒等九種尸羅。當知三種淨
戒所攝。謂律儀戒攝善法戒饒益有情戒。如
是三種菩薩淨戒。以要言之。能爲菩薩三
所作事。謂律儀戒能安住其心。攝善法戒能
成熟自佛法。饒益有情戒能成熟有情。如
是總攝一切菩薩所應作事。所謂欲令現
法樂住安住其心。身心無倦成熟佛法成
熟有情
如是菩薩唯有爾所菩薩淨戒。唯有爾所淨
戒勝利。唯有爾所淨戒所作。除此無有若
過若増。過去菩薩求大菩提已於中學。未
來菩薩求大菩提當於中學。普於十方無
邊無際諸世界中。現在菩薩求大菩提今於
中學
  本地分中菩薩地*第十五初持瑜伽處
忍品第十一
云何菩薩忍波羅蜜多。嗢拕南曰
    自性一切難 一切門善士
    一切種遂求 二世樂清淨
    如是九種相 是名略説忍
謂九種相忍。名爲菩薩忍波羅蜜多。一自
性忍。二一切忍。三難行忍。四一切門忍。五善
士忍。六一切種忍。七遂求忍。八此世他世樂
忍。九清淨忍
云何菩薩自性忍。謂諸菩薩或思擇力爲所
依止。或由自性堪忍怨害。遍於一切皆
堪忍。普於一切皆能堪忍。由無染心純悲
愍故能有堪忍。當知此則略説菩薩忍之
自性
云何菩薩一切忍。當知此忍略有二種。一依
在家品忍。二依出家品忍。當知依此二種
品忍各有三種。一耐他怨害忍。二安受衆苦
忍。三法思勝解忍。云何菩薩耐他怨害忍。謂
諸菩薩猛利無間種種長時。從他怨害所生
衆苦現在前時。應如是學。如此是我自業
過耳。由我先世自造種種不淨業故。今受
如是種種苦果。我今於此無義利苦若不
忍者。復爲當來大苦因處。我若於此大苦
因法隨順轉者。便爲於己自作非愛。便爲
於己自生結縛。便爲於己自興怨害。非
是於他。又自他身所有諸行。一切皆用性
苦爲體。彼無知故。於我身中性苦體上
更増其苦。我既有知何宜於彼性苦體上
重加其苦。多諸聲聞多分唯修自義利行。尚
不應起能生自他衆苦不忍。何況我今正
爲勤修他義利行而生不忍。菩薩如是正
思擇已勤修五想。於怨親中劣等勝品有樂
有苦具徳具失諸有情所。能忍一切怨害之
苦。云何五想。一宿生親善想。二隨順唯法想。
三無常想。四苦想。五攝受想。云何菩薩於
有怨害諸有情所。修習宿生親善之想。謂
諸菩薩應如是學。非易可得少分有情經
歴長世。昔餘生中未曾爲我若父若母兄弟
姊妹親教軌範尊似尊等。如是如理正思惟
故。於有怨害諸有情所。捨怨憎想住親
善想。依親善想於諸怨害悉能堪忍。云
何菩薩於有怨害諸有情所。修習隨順
唯法之想。謂諸菩薩應如是學。依託衆
縁唯行唯法。此中都無我及有情命者生
者。是其能罵能瞋能打能弄能訶。或是所罵
所瞋所打所弄所訶。如是如理正思惟故。於
有怨害諸有情所。捨有情想住唯法想。依
唯法想於諸怨害悉能堪忍。云何菩薩於
有怨害諸有情所。修無常想。謂諸菩薩應
如是學。諸有有情若生若長。一切無常皆是
死法。極報怨者謂斷彼命。是諸有情命念念
斷。智者何縁復欲更斷如是生死性無常
法。諸有情上其有智者。尚不應起有染濁
心。況當以手塊杖加害。何況一切永斷
其命。如是如理正思惟故。捨常堅想安住
無常不堅固想。依無常想於諸怨害悉能
堪忍。云何菩薩於有怨害諸有情所。修習
苦想。謂諸菩薩應如是觀。若諸有情大興盛
者。尚爲三苦常所隨逐。所謂行苦壞苦苦
苦。況諸有情住衰損者。如是觀已應如是
學。我今於此苦常隨逐諸有情所。應勤方便
令離衆苦。不應於彼重加其苦。如是如
理正思惟故。斷滅樂想生起苦想。依此苦
想於諸怨害悉能堪忍。云何菩薩於有怨
害諸有情所。修攝受想。謂諸菩薩應如是
學。我爲一切有情之類發菩提心。攝受一
切有情之類皆爲親眷。我應爲彼作諸義
利。我今不應本於有情欲作義利而當
於彼不忍怨害作非義利。如是如理正思
惟故。於有怨害諸有情所。滅除他想住攝
受想。依攝受想於諸怨害悉能堪忍。云何
名忍。自無憤勃不報他怨。亦不隨眠流
注恒續故名爲忍。是名菩薩耐他怨害忍
云何菩薩安受衆苦忍。謂諸菩薩應如是
學。我從昔來依欲行轉。常求諸欲故。意思
擇爲諸苦因。追求種種苦性諸欲。於追求
時忍受無量猛利大苦。所謂種種殉利務
農勤王等事。如是追求無義苦時。令我具
受種種大苦。皆由無智思擇過失。我今爲
求能引安樂最勝善品。尚應思擇忍受百
千倶胝大苦。況少小苦而不忍受。如是如理
正思惟故。爲求菩提悉能忍受一切事苦。
云何名爲一切事苦。當知此苦略有八種。
一依止處苦。二世法處苦。三威儀處苦。四攝
法處苦。五乞行處苦。六勤劬處苦。七利他
處苦。八所作處苦。依止處苦者。依謂四依。由
依此故於善説法毘奈耶中。出家受具成
苾芻分。所謂衣服飮食臥具病縁醫藥供身
什物。菩薩於此若得麁弊尠少稽留輕蔑
不敬。不生憂悒。不由此縁精進懈廢。如
是名爲菩薩忍受依止處苦。世法處苦者。
當知世法略有九種。一衰。二毀。三譏。四苦。
五壞法壞。六盡法盡。七老法老。八病法病。九
死法死。如是世法若總若別。會遇現前能生
衆苦。此即名爲世法處苦。菩薩觸對如是
衆苦思擇忍受。不由此縁精進懈廢。如是
名爲菩薩忍受世法處苦。威儀處苦者。當
知即是行住坐臥四種威儀。菩薩於中若行
若坐。晝夜恒時從諸障法淨修其心。終不
非時脇著床座草敷葉敷。菩薩於此疲所生
苦悉能忍受。不由此縁精進懈廢。如是名
爲菩薩忍受威儀處苦。攝法處苦者。當知
攝法略有七種。一供事三寶。二供事尊長。
三諮受正法。四既諮受已廣爲他説。五以
大音聲吟詠讃誦。六獨處空閑無倒思惟稱
量觀察。七修習瑜伽作意所攝若止若觀。菩
薩於此七種攝法。勇猛劬勞所生衆苦。悉能
忍受。不由此縁精進懈廢。如是名爲菩薩
忍受攝法處苦。乞行處苦者。當知此苦略
有七種。一者自誓毀形剃鬚髮等。棄捨世
俗諸相好故。二者自誓毀色。受持改變壞
色衣故。三者進止云爲皆不縱任遊渉世
間。一切行住自兢攝故。四者依他活命捨
商農等世間事業。從他所得而存濟故。五者
盡壽從他求衣服等。於所獲得非法珍財
久所貯積。不受用故。六者盡壽遮止人間
諸欲。離非梵行婬欲法故。七者盡壽遮止
人間嬉戲。捨離觀聽歌舞笑戲倡伎等故。
及離與己親友同齡笑戲歡娯携從等故。
如是等類。因乞求行所有艱辛所生衆苦。
菩薩一切皆能忍受。不由此縁精進懈廢。
如是名爲菩薩忍受乞行處苦。勤劬處苦
者。謂諸菩薩勤修善品劬勞因縁。發生種
種身心疲惱。悉能忍受。不由此縁精進懈
廢。如是名爲菩薩忍受勤劬處苦。利他處
苦者。謂諸菩薩修十一種利有情業。如前
應知。由彼所生種種憂苦。菩薩一切皆能
忍受。不由此縁精進懈廢。如是名爲菩薩
忍受利他處苦。所作處苦者。謂諸菩薩或是
出家。便有營爲衣鉢等業。或是在家便有
無倒商估營農仕王等業。由此發生種種
勤苦。菩薩一切皆能忍受。不由此縁精進
懈廢。如是名爲菩薩忍受所作處苦。又諸
菩薩雖觸衆苦。而於無上正等菩提。未正
勤修能正勤修。已正勤修。能無退轉常勤
修習。無變異意無雜染心。是名菩薩安受
衆苦忍
云何菩薩法思勝解忍。謂諸菩薩於一切法。
能正思擇。由善觀察勝覺慧故。能於八種
生勝解處善安勝解。云何八種生勝解處。
一三寶功徳處。二眞實義處。三諸佛菩薩大
神力處。四因處。五果處。六應得義處。七自於
彼義得方便處。八一切所知所應行處。又此
勝解由二因縁。於彼諸處能善安立。一長
時串習故。二證善淨智故。是名菩薩法思勝
解忍。如是菩薩依此二品一切忍故。當知
廣開難行忍等諸相差別
云何菩薩難行忍。當知此忍略有三種。謂諸
菩薩能於羸劣諸有情所。忍彼所作不饒益
事。是名第一難行忍。若諸菩薩居尊貴位。
於自臣隷不饒益事。堪能忍受。是名第二難
行忍。若諸菩薩於其種姓卑賤有情所作増
上不饒益事。堪能忍受。是名第三難行忍。云
何菩薩一切門忍。當知此忍略有四種。謂諸
菩薩於親所作不饒益事。於怨所作不饒
益事。於中所作不饒益事。悉能堪忍。及於
彼三劣等勝品不饒益事。皆能忍受
云何菩薩善士忍。當知此忍略有五種。謂諸
菩薩先於其忍見諸勝利。謂能堪忍補特伽
羅。於當來世無多怨敵無多乖離有多喜
樂。臨終無悔。於身壞後。當生善趣天世界
中。見勝利已。自能堪忍勸他行忍讃忍功
徳。見能行忍補特伽羅慰意慶喜
云何菩薩一切種忍。當知此忍六種七種。總
十三種。云何六種。謂諸菩薩了知不忍非
愛異熟。由怖畏故勤修行忍。於諸有情
有哀憐心有悲愍心有親愛心。由親善故
勤修行忍。於其無上正等菩提猛利欲樂。
爲圓滿忍波羅蜜多。由是因縁勤修行忍。
如世尊説。夫出家者具忍辱力。由是因縁
不應出家受具足戒而行不忍。由法受故
勤修行忍。種姓具足先串習忍。於今現在
安住自性故能修忍。知一切法遠離有情。
唯見諸法無戲論性。諦察法故能修行忍。
云何七種。謂於一切不饒益忍。從一切忍。
一切處忍。謂於屏處及大衆前皆能修忍。
一切時忍。謂晝初分若*晝中分若*晝後
分。若夜若日若去來今。若病不病若臥若起。
常能修忍。由身行忍不捶打故。由語行忍
不出一切非愛言故。由意行忍不憤發
故。不持汚濁惡意樂故。云何菩薩遂求忍。
當知此忍略有八種。謂諸菩薩於諸有苦
來求索者惡逼能忍。於極凶暴上品惡業
諸有情所。依法大悲不損惱忍。於諸出家
犯戒者所。依法大悲不損惱忍
復有五種耐勤苦忍。謂能堪耐除遣有苦
有情衆苦所有勤苦。又能堪耐求法勤苦。又
能堪耐法隨法行所有勤苦。又能堪耐即於
彼法廣爲他説所有勤苦。又能堪耐於諸
有情所爲所作正與助伴所有勤苦。如是
八種名遂求忍。若於有情有損惱者。由忍
故離若於有情是所求者。由忍故與。是故
説此名遂求忍。云何菩薩此世他世樂忍。當
知此忍略有九種。謂諸菩薩住不放逸。於
諸善法悉能堪忍。於諸寒熱悉能堪忍。於
諸飢渇悉能堪忍。於蚊虻觸悉能堪忍。於
諸風日悉能堪忍。於蛇蠍觸悉能堪忍。於
諸劬勞所生種種若身若心疲惓憂惱悉能
堪忍。於墮生死生老病死等苦有情現前。
哀愍而修行忍。如是菩薩修行忍故。能令
自身於現法中得安樂住。不爲一切惡不
善法之所陵雜。能引後世安樂因縁。亦能
令他修行種種現法後法安樂正行。是名此
世他世樂忍
云何菩薩清淨忍。當知此忍略有十種。謂諸
菩薩遇他所作不饒益事損惱違越。終不返
報。亦不意憤亦無怨嫌意。樂相續恒常現
前。欲作饒益先後無異。非一益己捨而不
益。於有怨者自往悔謝。終不令他生疲
厭已然後受謝。恐其疲厭纔謝便受。於不
堪忍。成就増上猛利慚愧。依於堪忍於大
師所。成就増上猛利愛敬。依不損惱諸有
情故。於諸有情成就猛利哀愍愛樂。一切
不忍并助伴法皆得斷故。離欲界欲。由此
十相。當知菩薩所修行忍清淨無垢
當知此中初自性忍。廣説乃至後清淨忍。如
是能生廣博無量大菩提果。忍爲依止。是
諸菩薩能圓滿忍波羅蜜多。能證無上正等
菩提
  *本地分中菩薩地*第十五初持瑜伽處
精進品第十二
云何菩薩精進波羅蜜多。嗢*拕南曰
    自性一切難 一切門善士
    一切種遂求 二世樂清淨
    如是九種相 名略説精進
謂九種相精進。名爲菩薩精進波羅蜜多。一
者自性精進。二者一切精進。三者難行精進。
四者一切門精進。五者善士精進。六者一切
種精進。七者遂求精進。八者此世他世樂精
進。九者清淨精進
云何菩薩自性精進。謂諸菩薩其心勇悍。堪
能攝受無量善法。利益安樂一切有情。熾
然無間無有顛倒。及此所起身語意動。當
知是名菩薩所行精進自性
云何菩薩一切精進。謂此精進略有二種。一
者依在家品精進。二者依出家品精進。當
知依此二品精進各有三種。一擐甲精進。
二攝善法精進。三饒益有情精進
云何菩薩擐甲精進。謂諸菩薩於發加行精
進之前。其心勇悍先擐誓甲。若我爲脱一
有情。苦以千大劫等一日夜。處那洛迦不
在餘趣。乃至菩薩經爾所時。證得無上正
等菩提。假使過此百千倶胝倍數時劫。方證
無上正等菩提。我之勇悍亦無退屈。於求
無上正等菩提非不進趣。既進趣已勤勇無
懈。何況所經時短苦薄。是名菩薩擐甲精
進。若有菩薩於如是相菩薩所有擐甲精
進。少起勝解少生淨信。如是菩薩尚已長
養無量勇猛。發勤精進大菩提性。何況菩薩
成就如是擐甲精進。如是菩薩於求菩提
饒益有情。無有少分難行事業可生怯劣
難作之心
云何菩薩攝善法精進。謂諸菩薩所有精進。
能爲施戒忍精進靜慮慧波羅蜜多加行。能
成辦施戒忍精進靜慮慧波羅蜜多。當知此
復略有七種。一無動精進。一切分別種種分
別。根本煩惱少分煩惱。一切異論一切苦觸。
不傾動故。二堅固精進。是殷重加行故。三
無量精進。能現證得一切明處故。四方便相
應精進。所應得義無顛倒道隨順而行故。平
等通達故。五無倒精進。爲欲證得能引義
利所應得義願所引故。六恒常精進。是無
間加行故。七離慢精進。由勤精進離高擧
故。由此七種攝善法精進勤加行故。令諸
菩薩速能圓滿波羅蜜多疾證無上正等菩
提。由此精進是能修證能成菩提。一切善
法最勝因縁。餘則不爾。是故如來以種種
門。稱讃精進能證無上正等菩提
云何菩薩饒益有情精進。謂此精進有十一
種。如戒品説。彼説尸羅此説精進。當知是
名彼此差別
云何菩薩難行精進。謂此精進略有三種。若
諸菩薩無間遠離諸衣服想諸飮食想諸臥
具想及己身想。於諸善法無間修習曾無懈
廢。是名第一難行精進。若諸菩薩如是精
進。盡衆同分於一切時曾無懈廢。是名第
二難行精進。若諸菩薩平等通達功徳相應。
不緩不急無有顛倒。能引義利精進成就。
是名第三難行精進。如是菩薩難精進力。當
知即是縁。有情悲及與般若能攝之因
云何菩薩一切門精進。謂此精進略有四種。
一離染法精進。二引白法精進。三淨除業精
進。四増長智精進。離染法精進者。謂諸菩薩
所有精進。能令一切結縛隨眠隨煩惱纒未
生不生已生斷滅。引白法精進者。謂諸菩薩
所有精進。一切善法未生令生已生令住。
令不忘失増長廣大。淨除業精進者。謂諸
菩薩所有精進。能令三業皆悉清淨。能攝妙
善身語意業。増長智精進者。謂諸菩薩所有
精進。能集能増聞思修慧
云何菩薩善士精進。謂此精進略有五種。一
無所棄捨精進。謂諸菩薩所有精進。不捨一
切。欲加行故。二無退減精進。謂諸菩薩所
有精進。如先所受若等若増。發勤精進隨
長養故。三無下劣精進。謂諸菩薩所有精進。
勇猛熾然。長時無間精勤策勵。心無怯弱
無退屈故。四無顛倒精進。謂諸菩薩所有精
進。能引義利。方便善巧所攝持故。五勤勇
加行精進。謂諸菩薩所有精進。能於無上正
等菩提達進趣故
云何菩薩一切種精進。謂此精進六種七種。
總十三種。云何菩薩六種精進。一無間精進。
謂一切時修加行故。二殷重精進。謂能周備
修加行故。三等流精進。謂先因力所任持
故。四加行精進。數數思擇種種善品正加行
故。五無動精進。一切苦觸不能動故。亦不
轉成餘性分故。六無喜足精進。少分下劣差
別證中不喜足故。菩薩成就如是六種。一
切種精進發勤精進故。所以説言有勢有
勤有勇堅猛。於諸善法不捨其軛。云何菩
薩七種精進。一與欲倶行精進。謂諸菩薩所
有精進。數於無上正等菩提。猛利欲願隨長
養故。二平等相應精進。謂諸菩薩所有精進。
能令隨一根本煩惱及隨煩惱。不染汚心亦
不纒心由此精進。能令菩薩於諸善法等
習而住。三勝進精進。謂諸菩薩若爲隨一
根本煩惱及隨煩惱染心纒心。爲斷如是
諸煩惱故。精進勇猛如滅頭然。四勤求
精進。謂諸菩薩勇猛勤求一切明處無厭
倦故。五修學精進。謂諸菩薩於所學法如
應如宜。普於一切法隨法行能成辦故。六
利他精進。謂諸菩薩所有精進。於如前説
十一種相。應知其相。七善護精進。謂諸菩
薩所有精進。起正加行善自防守。若有所
犯如法悔除。如是菩薩十三種精進名一
切種精進。菩薩所有遂求精進。此世他世樂
精進。如忍應知。其差別者。彼説堪忍。此説
菩薩精進勇悍。云何菩薩清淨精進。謂此精
進略有十種。一相稱精進。二串習精進。三無
緩精進。四善攝精進。五應時修習精進。六通
達衆相精進。七不退弱精進。八不捨軛精進。
九平等精進。十迴向大菩提精進。若諸菩薩
或爲彼彼諸隨煩惱極所逼切。爲斷彼彼
隨煩惱故。修習種種相稱對治。謂爲對治
諸貪欲故修習不淨。爲欲對治諸瞋恚故
修習慈愍。爲欲對治諸愚癡故修習觀察
縁性縁起。爲欲對治諸尋思故修習息念。
爲欲對治諸憍慢故修界差別。如是等類。
是名菩薩相稱精進。若諸菩薩非唯成就始
業。初業所有精進。謂爲住心教授教誡。非
不亦由串習加行積習加行。是名菩薩
串習精進。若諸菩薩亦非唯有串習加行積
習加行。爲住其心教授教誡。然此始業初
業菩薩。於此加行不緩加行無間加行殷
重加行。是名菩薩無緩精進。若諸菩薩從師
長所。或自多聞力所持故無倒而取。爲住
其心發勤精進。是名菩薩善攝精進。若諸菩
薩無倒取已。於應止時能正修止。於應擧
時能策其心。於應捨時能正修捨。是名
菩薩應時修習相應精進。若諸菩薩於其種
種止擧捨相入住出相。能善了知能無忘失。
能善通達無間修作殷重修作。是名菩薩通
達衆相相應精進。若諸菩薩聞説種種最極
廣大最極甚深不可思議不可度量菩薩精
進。不自輕蔑心不怯弱。不於所有少分下
劣差別證中而生喜足不求上進。是名菩
薩不退弱精進。若諸菩薩於時時間。密護根
門飮食知量。初夜後夜常勤修習覺寤瑜
伽。正知而住。於如是類等持資糧。能攝受
轉。即於其中熾然修習。於能引攝無倒義
利。於一切時勤加功用。是名菩薩不捨軛
精進。若諸菩薩發勤精進。不緩不急平等雙
運。普於一切應作事中。亦能平等殷重修
作。是名菩薩平等精進。若諸菩薩一切精進
有所爲作。無不皆爲迴向無上正等菩提。
是名菩薩迴向大菩提精進
如是最初自性精進。乃至最後清淨精進。皆
得菩薩大菩提果。菩薩依此所有精進。圓
滿精進波羅蜜多。能於無上正等菩提。速疾
已證當證今證
瑜伽師地論卷第四十二



瑜伽師地論卷第四十三
  彌勒菩薩説
 *三藏法師玄奘奉 詔譯 
  本地分中菩薩第十五初持瑜伽處
靜慮品第十三
云何菩薩靜慮波羅蜜多。嗢拕南曰
    自性一切難 一切門善士
    一切種遂求 二世樂清淨
    如是九種相 名略説靜慮
謂九種相靜慮。名爲菩薩靜慮波羅蜜多。一
者自性靜慮。二者一切靜慮。三者難行靜慮。
四者一切門靜慮。五者善士靜慮。六者一切
種靜慮。七者遂求靜慮。八者此世他世樂靜
慮。九者清淨靜慮
云何菩薩自性靜慮。謂諸菩薩於菩薩藏聞
思爲先。所有妙善世出出間心一境性。心正
安住或奢摩他品或毘鉢舍那品或雙運道。
倶通二品。當知即是菩薩所有靜慮自性」
云何菩薩一切靜慮。謂此靜慮略有二種。一
者世間靜慮。二者出世間靜慮。當知此二隨
其所應復有三種。一者現法樂住靜慮。二者
能引菩薩等持功徳靜慮。三者饒益有情靜
慮。若諸菩薩所有靜慮。遠離一切分別。能
生身心輕安最極寂靜遠離憍擧。離諸愛
味泯一切相。當知是名菩薩現法樂住靜
慮。若諸菩薩所有靜慮。能引能住種種殊勝
不可思議不可度量十力種姓所攝等持。
如是等持。一切聲聞及獨覺等不知其名。何
況能入。若諸菩薩所有靜慮。能引能住一切
菩薩解脱勝處遍處無礙解無諍願智等。共
諸聲聞所有功徳。當知是名能引菩薩等持
功徳靜慮。菩薩饒益有情靜慮有十一種。如
前應知。謂諸菩薩依止靜慮。於諸有情能
引義利彼彼事業。與作助伴於有苦者
能爲除苦。於諸有情能如理説。於有恩
者知恩知惠現前酬報。於諸怖畏能爲救
護。於喪失處能解愁憂。於有匱乏施與
資財。於諸大衆善能匡御。於諸有情善隨
心轉。於實有徳讃美令喜。於諸有過能正
調伏。爲物現通恐怖引攝。如是一切總名
菩薩一切靜慮。此外無有若過若増
云何菩薩難行靜慮。謂此靜慮略有三種。若
諸菩薩已能安住廣大殊勝。極善成熟多所
引發諸靜慮住。隨自欲樂捨彼最勝諸靜
慮樂。愍有情故。等觀無量利有情事。爲
諸有情義利成熟故。意思擇還生欲界。當
知是名菩薩第一難行靜慮。若諸菩薩依止
靜慮。能發種種無量無數不可思議。超過一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irst] [Prev+100] [Prev] 516 517 518 519 520 521 522 523 524 525 526 527 528 529 530 531 [Next] [Next+100] [Last] [行番号:/]   [返り点:/] [CIT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