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正蔵検索


punctuation    Hangul    Eng   

Citation style A:
Citation style B:
()
Citation style C:
()
Citation style D:
()
TextNo.
Vol.
Page

  INBUDS
INBUDS(Bibliographic Database)
  Digital Dictionary of Buddhism
電子佛教辭典
パスワードがない場合は「guest」でログインしてください。
Users who do not have a password can log in with the userID "guest".

本文をドラッグして選択するとDDBの見出し語検索結果が表示されます。

Select a portion of the text by dragging your mouse to view all terms in the text contained in the DDB. ・

Password Access Policies

瑜伽師地論 (No. 1579_ 彌勒玄奘譯 ) in Vol. 30

[First] [Prev+100] [Prev] 744 745 746 747 748 749 750 751 752 753 754 755 756 757 758 759 [Next] [Next+100] [Last] [行番号:/]   [返り点:/] [CITE]

所教授故。三者以此爲依。身遠離故。四者
以此爲依。心遠離故。五者以此爲依。越聲
聞乘相應作意大乘相應作意思惟故。六者
以此爲依。不捨遠離軛。與諸有情共止住
故。及與所餘共止住故。七者以此爲依。領
受清淨世間智大福資糧威徳修果故。八者
於世間智不知喜足。尋求修治出世智故。
又清淨智者。斷四種過失。管御大衆故。
一者不能堪忍觸惱過失。二者不決定説
教授過失。三者不如其言所作過失。四者
有染愛心過失。如是四種及前八種合有
十二行相
復次云何菩薩能生淨信。所有譬喩。謂諸菩
薩從初發心。初中後時作諸衆生引發善
根所依止故。普於一切若怨若恩。心無所
著猶如大地。而諸菩薩非如大地中庸而
轉。衆生依之自施功力。方得存活。然諸菩
薩生長善根。淨信歡喜。能滋潤故。猶如大
水。而諸菩薩非如大水與諸稼穡成熟相
違。然諸菩薩爲欲成熟諸善根故。於可厭
法深生厭患。能燒煉故。猶如大火。而諸菩
薩非如大火與諸佛土集會相違。然諸菩
薩能令善根已成熟者。引發聚集解脱觸
得。由能發起正教授故。譬如大風。而諸菩
薩非如大風能引發已終歸滅盡。然諸菩薩
令自白法轉増盛故。猶如朗月。而諸菩薩
非如朗月但於白分光明照曜。非於黒分。
然諸菩薩其相平等。於黒白分一切法中。
智普照故。猶如日輪。而諸菩薩非如日輪
羅怙捉即便旋轉。然諸菩薩一切趣。中
終不怖畏煩惱所執而旋轉故。譬如師子。
而諸菩薩非如師子怯於大擔。然諸菩薩能
擔一切大苦擔故。如善調龍。而諸菩薩非
如龍象若遭利衰。軟非軟語。若樂若苦。則
爲愛恚之所塗染。然諸菩薩於諸世法。不
爲愛恚所塗染故。如紅蓮花。而諸菩薩非
如紅蓮斷其莖已不復生長。然諸菩薩雖
伏煩惱。由善根力之所任持。於生死中復
生長故。猶如大樹根未損壞。而諸菩薩非
如大樹其根後時定當損壞。然諸菩薩所有
善根迴向涅槃大菩提故。譬如衆流趣入
大海。而諸菩薩非如衆流趣入大海即成
海性。然諸菩薩依止涅槃及大菩提諸善根
力。而遊戲故。猶如諸天依蘇迷住。而諸菩
薩非如諸天住蘇迷盧。於自事中。專行放
逸。多受快樂。然諸菩薩方便般若所攝持
故。成辦一切佛所作故。譬如群臣所輔大
王。而諸菩薩非如群臣所輔大王。爲自利
益守護國人。然諸菩薩不顧己利。攝護衆
生。猶如大雲。而諸菩薩非如大雲不能畢
竟成辦稼穡。然諸菩薩畢竟生長菩提分法。
如轉輪王出現於世。而諸菩薩非如輪王
無有第二大丈夫衆。然諸菩薩解脱平等。
善根所生多同出現。如末尼寶。而諸菩薩
非如末尼寶珠與迦理沙般拏極不相似。
然諸菩薩入無漏界。所作平等。受樂等故。
譬如已入雜林諸天。而諸菩薩非如已入
雜林諸天煩惱増長。當來顛墜。然諸菩薩伏
諸煩惱無顛墜故。所有煩惱如呪術等所
伏諸毒。而諸菩薩所有煩惱。非如呪等所
伏諸毒唯不爲害。更無餘徳。然諸菩薩由
自煩惱。能作一切衆生利益故。此煩惱如
大城中諸糞穢聚。如是菩薩所有功徳。麁同
世間共所知事故。得爲喩。而此功徳由殊
勝故。無有譬喩。是故當知菩薩功徳。一切
譬喩所不能及
瑜伽師地論卷第七十九



瑜伽師地論卷第八十
  彌勒菩薩説
 *三藏法師玄奘奉 詔譯 
  攝決擇分中菩薩地之九
復次云何菩薩於正行中安立所學。謂諸菩
薩具足法住。於依世俗諦道理所説不了
義。非所依聲聞乘相應經典。已作依持已
作善巧。而復超度於大乘相應甚深空性相
應。依世俗勝義諦道理所説了義。可依經
典勤修學時。名爲如理正勤修學。如是如
理勤修學時。名正修行中道勝行。所以者
何。由此正法貫穿十三中道行故。一者貫
穿補特伽羅空性。二者貫穿補特伽羅無我
性。三者貫穿法空性。四者貫穿法無我性。
五者貫穿増益邊。六者貫穿損減邊。七者
貫穿法現觀。八者貫穿法現觀迴向大菩
提性。九者貫穿如是行者煩惱衆苦不纒
繞心性。十者貫穿二無我勝解差別。十一者
貫穿前無我性是後因性。十二者貫穿到邊
際空性。十三者貫穿即彼威徳
云何貫穿補特伽羅空性。謂由一種相。不可
得所顯故。此中不可得者。謂於三種事。一
者有情事。二者彼差別事。三者彼受用事。
若内若外若二中間。愚夫遍計所執實我都
不可得
云何貫穿補特伽羅無我性。謂由唯一相。可
得所顯故。此中可得者。謂即於彼三事愚
夫所遍計縁生諸法中常住實性不可得故。
愚夫所計我異相性道理可得
云何貫穿法空性。謂唯由一相。不可得所
顯故。此中不可得者。即於彼事所取無常
性。若内若外若二中間。愚夫遍計所執言説
自性都不可得
云何貫穿法無我性。謂唯由一相。可得所
顯故。此中可得者。謂即於彼事道理可得
聖智所行。又即於彼自内所證不可以言
爲他宣説。彼由六相於諸凡愚遍計所執
言説自性異相可得。何等六相。一者不可
自尋思。二者不可説示他。三者超過色根
所行。四者超過一切相。五者超過識所行。
六者超過煩惱所行。云何貫穿増益邊。謂
由二種相。一者差別増益所顯故。二者自性
増益所顯故。何等名爲差別増益。謂由後
後展轉八相。一者即於彼事執常増益。二
者執無常増益。三者執常増益爲所依止。
執我増益。四者執無常増益爲所依止。執
無我増益。五者執無我増益爲所依止。執
眞實心増益。六者執我増益爲所依止。執
不眞實心増益。此復二種。一者決定。二者尋
求。尋求者。謂遍計所依及遍計相應。於所對
治雜染法中由五過失。謂顛倒過失。戲論過
失。發起惡行過失。麁重過失。無常性過失。及
於彼能對治清淨法中。七者執眞實心増
益爲所依止。執善等増益。乃至執清淨増
益。八者執不眞實心増益爲所依止。執不
善等増益。乃至執雜染増益。是名八種差
別増益。此中菩薩於彼増益都不執著。不
勸他執。亦不讃美。何等名爲自性増益。
謂差別増益爲所依止。由諸愚夫遍計所
執所有言説自性増益。即於彼事増益爲

云何貫穿損減。謂由一相。損減實事所顯
故。此中損減實事者。謂即於彼邪法無我
性起於勝解。執著一切種一切法相都無
所有
云何貫穿法現觀。謂由三種相。一者即於
彼事及第四生事所治能治有爲無爲安立
中。自性不可得所顯故。二者彼差別不可
得所顯故。三者即彼串習故。如實通達智
所顯故。此中自性不可得者。謂諸愚夫遍
計所執自性。此中差別不可得者。謂即彼自
性滅生集成二分不可得。此中智通達者。謂
即彼自性相不作意不思擇加行自内所證
智通達
云何貫穿法現觀。迴向大菩提性。謂由一種
相。思擇所得能治所治不斷故。此中能治所
治者。謂空是煩惱對治。無願是有願對治。
無相是諸相對治。如是一切名無造作。此
復是後有業對治。亦是生身流轉。刹那生
流轉對治。名滅煩惱行無自性。此復以生
死流轉爲所對治。若諸菩薩由此對治故。
起思擇不斷所治。此由悲愍諸衆生故。
希求大菩提
云何貫穿如是行者。煩惱衆苦不纒繞心。
謂由一種相。雖不永斷所對治法。而能如
實通達故。此中如實通達者。謂即於彼法
由法無我加行。觀彼自性無染無苦
云何貫穿差別。謂由四種相。一者見差別所
顯故。二者即此極遠損減差別所顯故。三者
於斷迷失差別所顯故。四者於心迷失差
別所顯故。此中見差別者。謂住補特伽羅
無我及涅槃。於當來身起斷滅増上慢。又
於所取觀察故。於能取言説自性畢竟遠
離。空性所攝不觀察故。名不善觀察所知
境界。由執著諸法故求煩惱斷。而諸菩薩
則不如是。此中極遠損減差別者。謂住補
特伽羅無我。於我見異生下中更下。由二因
縁。謂苦不解脱故。安住苦故。前後二種執
著失壞故。而諸菩薩則不如是。此中於斷
迷失差別者。謂住補特伽羅無我。執法無
我無自性故。便生驚怖。謂無言説自性追
求斷滅。而諸菩薩則不如是。此中於心迷
失差別者。謂如是於斷迷失住補特伽羅
無我。於自遍計所起境界中。爲想顛倒等
之所顛倒。而諸菩薩則不如是
云何貫穿因性。謂由二種相。一者觀察能
取所顯故。二者彼如實通達所顯故。此中
觀察能取者。謂即觀察此無我智。遠離言
説自性故。遠離彼分別故。應捨相故。有
刹那故。此中彼如實通達者。謂觀察所取能
取二種。如理作意思惟爲因。各別内證決
定智生。云何貫穿到邊際空性。謂由一種
相。即彼法無我智如實顯現故。此中如實顯
現者。謂顯現業煩惱相似相故。不可言説
法故。離言説自性故。如是不執著故。有
刹那故
云何貫穿即彼空性威徳。謂由一種相。業煩
惱斷對治所顯故。此中斷者。謂彼刹那光
明想生。能斷無始時來所集一切諸業煩
惱。復次有幾種聲聞。聲聞所學菩薩所學
有何差別。謂有四種聲聞。聲聞所學菩薩
所學當知差別有十三種
云何名爲四種聲聞。一者變化聲聞。二者
増上慢聲聞。三者迴向菩提聲聞。四者一向
趣寂聲聞。變化聲聞者。爲欲化度。由彼所
化諸有情故。或諸菩薩或諸如來化作聲聞。
増上慢聲聞者。謂但由補特伽羅無我智。
及執著邪法無我智。計爲清淨。迴向菩提
聲聞者。謂從本來是極微劣慈悲種姓。由
親近如來住故。於廣大佛法中起大功徳
想。熏修相續。雖到究竟住無漏界。而蒙諸
佛覺悟引入方便開導。由此因故便能發趣
廣大菩提。彼於如是廣大菩提。雖能發趣
由樂寂故。於此加行極成遲鈍。不如初始
發心有佛種性者。一向趣寂聲聞者。謂從
本來是最極微劣慈悲種*性故。一向棄背
利益衆生事故。於生死苦極怖畏故。唯有
安住涅槃意樂。畢竟不能趣大菩提
如二王子相似處生。平等平等受王快樂。一
於王政詩論工巧處等皆悉善知。第二王
子則不如是。彼二但由此分差別。非由受
用王之快樂。如是於無漏界中諸菩薩衆與
一向趣寂聲聞。當知差別
應知彼二復有差別。謂意樂故。白法集成
故。智集成故。種類故。種*性故。持種故。加行
故。威徳故。正行故。福田故。殊勝差別故。因
果故。生依止故
一向趣寂聲聞棄背諸行雜染利益有情
事故。一向安住寂靜意樂。菩薩雖有垢染
而與彼相違。又彼聲聞唯爲自身得増長
故。白法狹小。菩薩爲欲増長一切有情樂
故。白法無量。又彼聲聞由無爲智。但爲除
遣自身煩惱。菩薩普爲一切十方諸有情類。
又彼聲聞雖縁最勝解脱法境作意集成。而
非佛子。菩薩雖縁下劣諸行有情法境作
意集成。而是佛子。又彼聲聞雖勤精進於諦
善巧心善安定。不成就佛種*性相故。諸佛
世尊不堪攝受。而諸菩薩與彼相違。又彼
聲聞到究竟故。根雖成熟於當來世而不
能作佛所作事。菩薩初心刹那生已便能造
作。又彼聲聞雖到究竟。而不爲彼諸天人
等供養讃嘆。如住始業修行菩薩。而諸菩
薩雖復未到究竟之位。然其威徳及與智慧
映蔽一切聲聞獨覺。又彼聲聞療煩惱病
智慧良藥雖復成滿。而不能治一切衆生
諸煩惱病。而諸菩薩與彼相違。由能修行
利益他事勝義行故。又彼聲聞雖到究竟
於諸有情智光明照然。非諸天及餘世間眞
實福田。如諸菩薩未盡煩惱。又於聲聞一
切時中如來最勝。於最勝中諸菩薩衆彌復
最勝。彼由於此所集成故。又由二縁應
知彼勝。彼能成熟諸有情故。亦能成熟諸
佛法故。由此因縁感菩提果。隨所成熟
諸有情類。能令解脱。譬如有人能辦能熟。
覺慧希奇非彼端然而食用者。此中道理當
知亦爾。又彼聲聞雖復一向受學修行清
淨法因。亦爲無量善友攝受。而不能引大
菩提果。諸菩薩衆與彼相違。而能引發。又
諸聲聞依菩薩生。非諸菩薩依彼聲聞
復次云何由世間出世間智。能作利益他
事。謂諸菩薩遍於十方。或遊歴世界。或遊
歴國土。或遊歴生。或勸請他。爲大良醫。
善能療治煩惱鬼魅所著有情。爲無有上。
宣説三學清淨之道。云何世間智。謂於麁
品所有雜染。能爲止息對治。於中品者能
爲制伏對治。云何名爲麁品雜染。謂在家
者貪瞋癡行性。諸出家者見依止性。及彼所
依不正作意依止性。後有願依止性。由總
別四顛倒故。於非解脱執爲解脱依止

云何中品雜染。謂已止息麁品雜染。別別對
治爲依止故。於諸境界貪瞋癡纒依止性。
於其所縁正繋念故。令不定者心得安定。
精勤修習菩提分法。方能制伏。不依此修
而自恃擧故。於所縁繋心令住。勇猛精進。
從此於住能正攝受。攝受住故。於積聚中。
由一合執中煩惱轉。便能制伏。從此爲斷
出世間法所對治故。依止對治。即令堅住。
從此能伏諸縁起愚。補特伽羅無我性愚。及
法無我性愚。從此能於邪道正道皆得決
定。由如是相應知麁品中品雜染止息制
伏能對治智。是名世間智
云何出世間智。謂如是制伏貪瞋癡纒諸雜
染已。復能對治微細隨眠所有雜染。此眞實
智名出世智。此復云何。謂即依彼制伏對
治三處善巧。謂縁起善巧。補特伽羅無我
勝解善巧。法無我勝解善巧。爲欲超度無
餘雜染對治四種無知故。不待他教。於
内精勤觀察自心。四無*知者。一於共相無
*知。二於自相無*知。三於雜染相無*知。四
於清淨相無*知。由三種相應知心共相。
一於縁生者不現在前無作用故。二於現
在者唯一刹那無作用故。三於貪等自縁
所生非心作故。由三種相應知心自相。
一者如前言説自性不可得故。二者如前由
六種相如實可得故。三者一切聖者無差別
智之所得故。由三種相應知心雜染相。一
者生故。二者轉故。三者行故。於諸趣中種
種自體生故名雜染生。即於此中生者自然
刹那有流轉故。一切所縁難伏轉故。貪愛
勢力之所轉故。名雜染轉。若於彼行若如
是行。名雜染行。謂於一時行於善中。或
於一時行不善中。或於一時行境界中。或
於一時行造業中。或於一時行煩惱中。又
於煩惱行貪瞋等。無決定行非。即於此行
有貪已復行無貪。行無貪已復行有貪。如
是等。又於隨順樂等法中。得爲増上現
行。又生自苦斷壞衆樂。不由執著故。但
由顛倒故。由此引發自身衆苦無有厭
足。或於善中而安置時。即便棄捨思求瑕
隙。爲令不善現前行故。於其瑕隙及衰盛
中。爲諸愛恚之所損惱。又隨放逸勢力一
切所作諸善根本皆令損壞。又極樂著色等
境故。雖於極利益甘露界中數數思擇。而
難可安立。於此義中。示現假合所設譬喩
其事應知。由三種相應知心清淨相。一者
不得得相故。二者無爲相故。三者種*性相
故。若由別異如理勤修。求心清淨不能
證得。若由如是如理勤修。便能證得。又不
觀見言説自性。見眞如相。此由九種相當
觀無爲相。一者不行世故。二者非如在
滅盡定言説自性不可得故。眞如相可得
故。是無二相。三者非生身相故。四者超過
生身因自性相故。五者超過當來生故。六
者超過死沒故。七者超過刹那展轉不遠
離故。八者超過趣轉易故。九者超過業煩
惱行故。此中種*性相。當知是無學界相。於
現法中超過五事。一者超過所作。二者超
過非所作。三者超過所作加行。四者超過所
作非加行。五者超過非所作加行。於後法
中超過六事。一者超過能發起後有行。二
者超過彼行。三者超過彼果生。四者超過
依彼衰盛。五者超過於彼所依一切無記動
搖中修學期願受用。六者超過彼所依自體
差別。復由四位九相應知種性相。何等四
位。一不清淨位。二清淨位。三通達位。四究竟
位。云何九相。謂不清淨位。於一切相等隨
行故。譬如虚空。若清淨位平等一味及身心
遠離。若通達位隨順趣究竟。由一切煩惱
自性離繋離垢故。超過薩迦耶見。及超過
彼爲根本諸惡見趣。若究竟位安樂成滿。及
超過三種變壞。何等名爲三種變壞。一者老
死等變壞。二者顛倒處變壞。三者清淨退失
變壞。復次云何於菩薩教授中聲聞所學。
謂諸貪憂毘柰耶故。是増上戒學加行。厭患
作意故。是増上心學加行。補特伽羅無我性
故。或法無我性故。是増上慧學加行。此中
貪憂是能發起所有毀犯。又如正不除遣。
如已不除遣。如正除遣。如已除遣。由此四
相。應知自心不如理作意所起貪欲。薩迦
耶見。及與瞋恚。若由境界。或復由他而起
妄計。如是名正不除遣。若由境界。或由他
不饒益加行之所引奪。如是名已不除遣。
由隨一不除遣故。當知隨一亦不除遣。由
隨一除遣故。當知隨一亦復除遣。又若不
除遣雖住律儀。於増上戒尚名毀犯。何況
安住不律儀者。又増上心學於所縁境散
亂錯誤。是能障礙依補特伽羅無我修増
上慧者。薩迦耶見是能障礙依法無我修
増上慧者。自性差別分別計縛是能障礙於
此三學。正修遣中有八種違逆學法。有八種
隨順學法。何等爲八。一者唐捐耽著。二者耽
著故縛。三者縛故障礙。四者障礙故垢。五者
垢故災雹。六者雹故瘡皰。七者瘡皰故熱惱。
八者熱惱故諸煩惱病難可療治。與此相違
當知即是八種隨順學法
復次云何不善學沙門。謂三種。應知一者
不顧沙門。二者形相同分。三者軌則正命受
用加行戒見意樂皆不同分。若迴向資具是
増上戒。形相同分是増上心及増上慧。形相
同分是彼行意樂不同分。若迴向聲譽是奢
摩他支。同分是毘鉢舍那支。同分是倶修支。
同分是倶資糧支。同分是意樂不同分
復次云何善學沙門。當知由四種相。一者加
行故。二者意樂故。三者通達故。四者趣究
竟故。於現法中由厭患加行故。於前生
中由相續成熟加行故。當知加行圓滿。由
法無我勝解意樂故。若所應得。若能應得。
於此二言説自性無執著故。於意趣義正
尋求故。不但隨順言詞故。當知意樂圓
滿。若於法眞如以不縁他智通達自性
無雜染故。於世俗寶及世俗生死。涅槃解
脱。繋縛自性無所得故。當知通達圓滿。
已善修習一切雜染對治故。又於眞如
無斷壞故。及能勝伏故。當知趣究竟圓
滿
復次不善學沙門。由三種相當知彼名不
如其義。一者意樂衰損加行具足。二者意樂
具足加行衰損。三者意樂衰損加行衰損。此
中意樂衰損加行具足。復有三種。一者能
聽唯此喜足。二者能説唯此喜足。三者能證
世間三摩地而生愛味唯此喜足。若善學沙
門唯由一相當知意樂具足加行具足
復次云何住世俗律儀。當知有四種相。謂
雖成就六支尸羅。而爲二種損害損害尸
羅。謂由薩迦耶見纒故。及於毀犯出離不
了知故。雖遠離此二種過失。而未得世間
清淨律儀。不能制伏薩迦耶見。雖已得世
間清淨律儀。已制伏薩迦耶見。而不損減
串習法無我性怖畏。損壞尸羅。雖遠離一
切所餘過失。而爲邪法無我勝解。及増上慢。
損壞尸羅
復次云何住勝義律儀。謂所成就出世間。
一切煩惱不相應。能對治三界尸羅。又於
四種住律儀中。諸戲論法現所可得。若能
寂靜彼相。當知是名無漏尸羅。云何名爲
諸戲論法。謂於初住律儀中我執可得。若
我所執。若作毀犯。若不作彼。若故思所作
加行。若非彼加行。若正知而行。若彼不行。
若失念而行。若彼不行。於第二住律儀中
薩迦耶見品麁重隨行。若名可得。若色可
得。若當來生相。若今時無相。若纒寂靜。
若隨眠故彼不寂靜。若補特伽羅無我執。若
補特伽羅執棄捨。若即於彼補特伽羅無我
執中所執性。若非所執性。若由此故於色
等中有情執。若彼假設讃善執。若能假設心
語假設讃善執。於第三住律儀中。若生上
故世間。若捨下故非世間。若三摩他依止。
若諸欲依止。若恃擧自尸羅。若輕蔑他尸
羅。於第四住律儀中若計我尸羅清淨。
由自性差別分別故分別尸羅。如是等
諸戲論法。於無漏戒中皆悉寂靜。又即與
此義相應。依清淨三學應知所説伽他。當
知爲令福徳資糧塵垢微薄。攝受善士。無
失壞故。智慧資糧於甚深處起勝解故。由
二因縁入如來教。一者由法住智深了別
故。二者由眞實智善決定故
復次云何如來調伏方便。當知此有二種。謂
自體同分故。及勝解同分故。又現同分爲
令安住受教心故。及依教授而出離故。又
正清淨加行教導教授當知復有四種。一者
於雜染清淨驚怖轉依教導二者遠離雜
染因縁教導。三者遠離於清淨驚怖因縁教
導。四者第一現法樂住加行教導。此中雜
染因縁有二種。一者由世俗言説自性雜染
自性執分別故。二者由彼功徳過失差別執
分別故。由二種相應知於清淨導驚怖
因縁。一者由於前後清淨*導雜染分別
故。二者由雜染遠離分別故。由二種相應
知於涅槃清淨驚怖因縁。一者由世俗言
説自性執故。二者於涅槃増語想中作心
所有想故。又於寂靜心所有想。若増語想
遍了知故。於彼二因縁倶遠離故。當知是
第一住加行教導。復次云何名爲密意語
言。謂無二相智。是能悟入一切密意語言
相。云何無二相。謂諸名言安足處事。由彼自
性無所有故。非名言熏習想所行自性有
故。説爲無二。於此無二若起二執。名爲雜
染。若無二執。名爲清淨。又非一切名言安
足處事。由彼世俗言説熏習想所行自性無
所有故。非彼熏習智所行自性有故。説爲
無二。於此無二若起二執。名爲雜染。若
無二執。名爲清淨。由此無二相。應知悟入
如來一切密意語言。此中由五種相名論
圓滿。即於教授中由五種相名果圓滿。
由五種相名果勝利圓滿。當知皆依密意
語言。云何由五種相名論圓滿。謂若由此
相宣説。若是宣説。若所宣説。若如是宣説。
若彼宣説。如是圓滿。云何由五種相名果
圓滿。謂無餘依涅槃界。若有餘依涅槃界。
若聖道圓滿。若勝内怨。若勝外怨。如是圓
滿。云何由五種相名果勝利圓滿。謂即是
供養大師。報信施恩。越生死苦。於福田性
無有退轉。從法化生名如來子。依止如

復次云何於菩薩藏教授中勝解勝利。當知
由五種相。一者建立因時即能映蔽感大
富貴増上因故。二者由轉依故。三者即於
是處作説器故。四者作説者器故。五者於
捨身時得見業清淨故。由五種相當知
映蔽感大富貴増上之因。所謂此因能引有
量無量果故。有盡無盡法故。感非廣大廣大
樂故。是智資糧智自性故。由此能引彼故。
又由遠離六種過失。應知身行。何等名爲
六種過失。一者愁憂相過失。二者不了知
數習過失。三者由二種相威儀過失。四者
由三種相怖畏相過失。五者由二種相遏
履瑟吒過失。六者身不調柔過失。又於相
慶慰時遠離五種過失。應知語行何等名
爲五種過失。一者怯怖過失。二者麁獷過失。
三者棄捨佛語作不相應戲論過失。四者
不讃歎如來過失。五者於同法者不施諫
誨過失。又於記別所解了時遠離五種過
失。應知語行。何等名爲五種過失。一者於
所證得忘念過失。二者前後語言相違過
失。三者道理相違過失。四者敬信聖教諸天
訶責過失。五者如來訶責過失。又由遠離五
種過失。應知意行。謂依現法義有前四種。
依後法義有第五種。何等名爲五種過失。
一者不忍過失。不能忍受現在過去不饒益
事故。二者覆藏過失。由覆藏故。惡作燒惱
故。三者貪染過失。希求諸欲及受用故。
希求出離怨故。四者忘念過失。攝受不正
見故於斷心迷亂故。五者期願過失。由自
輕賤遠離廣大諸佛菩薩之所加被諸佛國
土微妙願故。由微細意樂引發諸佛法故。
於一切法殊勝世間興盛差別起憍慢故。
及願彼故。於分別菩薩藏教授勝解勝利
無量標釋中。當知有無量無數勝解勝利。
於此地中餘決擇文更不復現
  攝決擇分中有餘依及無餘依二地
如是已説菩薩地決擇。有餘依無餘依二地
決擇。我今當説嗢拕南曰
    離繋與壽行 轉依住差別
    有常樂殊勝 異性自在等
問於有餘依涅槃界中現在轉時。一切煩惱
當言離繋耶。當言不離繋耶。答當言離
繋。問於一切苦。當言離繋耶。當言不離
繋耶。答當言亦離繋亦不離繋。所以者何。
若未來生所有衆苦當言離繋。若現在生心
所有苦亦當言離繋。若現身中飢苦渇苦界
不平苦時節變苦。及餘所有逼迫等苦。當
言不離繋。此由現前行故。非諸煩惱所
繋縛故
問若一切阿羅漢皆得心自在。何因縁故。不
捨壽行入般涅槃。雖苦所逼而久住耶。答
功能有差別故。所以者何。有一分阿羅漢
能捨壽行。一分不能。有一分阿羅漢能増
壽行。一分不能故
問若阿羅漢如先所有六處生起。即如是住
相續不滅。無有變異。更有何等異轉依
性。而非六處相續而轉。若更無有異轉依
者。何因縁故。前後二種依止相似而今後時
煩惱不轉。聖道轉耶。答諸阿羅漢實有轉
依。而此轉依與其六處。異不異性倶不可
説。何以故。由此轉依眞如清淨所顯。眞如
性。眞如種子。眞如集成。而彼眞如與其
六處。異不異性倶不可説。不可説義。如前已
辯。是故若問所得轉依與其六處爲異不
異。非如理問。若此轉依無有體者。應有
如前所説過失。謂阿羅漢煩惱應行。道應
不行。是故當知有轉依性。世尊依此轉依
體性密意説言
    遍計自性中 由有執無執
    二種習氣故 成雜染清淨
    是即有漏界 是即無漏界
    是即爲轉依 清淨無有上
如屠牛師或彼弟子。以利牛刀殺害牛已。
於内一切斫刺椎剖骨肉筋脈皆悉斷絶。復
以其皮張而蔽之。當言此牛與皮非離
非合。如是諸阿羅漢既得轉依。由慧利刀
斷截一切結縛隨眠隨煩惱纒已。當言與
六處皮非離非合。又已轉依諸觀行者。雖
取衆相。當知與昔所取差別。此所取相猶
如眞如自内所證。不可以言説示於他我
所觀相如是如是。問諸阿羅漢住有餘依
涅槃界中。住何等心。於無餘依般涅槃界。
當般涅槃。答於一切相不復思惟。唯正思
惟眞無相界。漸入滅定滅轉識等。次異熟識
捨所依止。由異熟識無有取故。諸轉識等
不復得生。唯餘清淨無爲離垢眞法界在。
於此界中般涅槃已。不復墮於天龍藥叉。
乾達縛。若緊㮈洛。若阿素洛。若人等數。
以要言之。所有有情假想施設。遍於十方
一切界。一切趣。一切生。一切生類。一切得
身。一切勝生。一切地中。非此更復墮在彼
數。何以故。由此眞界離諸戲論。唯成辦者
内自證故
問於有餘依涅槃界中。若無餘依涅槃界中。
已般涅槃諸阿羅漢。有何差別。答住有餘
依。墮在衆數。住無餘依。不墮衆數。住有
餘依。猶有衆苦。住無餘依。永離衆苦。住有
餘依。所得轉依猶與六處而共相應。住無
餘依永不相應
問若無餘依涅槃界中。已般涅槃所有轉依
永與六處不相應者。彼既無有六處所依。
云何而住。答非阿羅漢所得轉依六處爲
因。然彼唯用縁眞如境修道爲因。是故六
處若有若無。尚無轉依成變異性。何況殞
沒。又復此界非所遍知。非所應斷。故不
可滅。問於無餘依涅槃界中。般涅槃已所
得轉依。當言是有。當言非有。答當言是
有。問當言何相。答無戲論相。又善清淨法
界爲相。問何因縁故當言是有。答於有餘
依及無餘依涅槃界中。此轉依性皆無動法。
無動法故。先有後無不應道理。又此法性
非衆縁生。無生無滅。然譬如水澄清之性。
譬如眞金調柔之性。譬如虚空離雲霧性。
是故轉依當言是有
問當言是常。當言無常。答當言是常。問
何因縁故當言是常。答清淨眞如之所顯
故。非縁生故。無生滅故
問當言是樂。當言非樂。答由勝義樂當
言是樂。非由受樂。説名爲樂。何以故。一
切煩惱及所生苦皆超越故
問於無餘依涅槃界中。般涅槃者。爲有少
分差別意趣殊異不耶。答一切無有。所以
者何。非此界中可得安立下中上品。不可
施設高下勝劣。此是如來此聲聞等。問何
因縁故無有差別。所以者何。諸聲聞等有
餘殘障。於無餘依涅槃界中而般涅槃。佛一
切障永無所有。答住有餘依涅槃界中。可
得安立有障無障。住無餘依涅槃界中。畢
竟無障可立差別。何以故。於此界中一
切衆相。及諸麁重皆永息故。皆永滅故。所
以者何。諸阿羅漢住有餘依涅槃界時。一
切衆相非悉永滅。異熟麁重亦非永滅。由
彼説有煩惱習氣。即觀待彼相及麁重安
立有障。住無餘依涅槃界時。彼永無有。是
故當知於此界中。無有有障無障差別。問
若此界中永無有障。如諸如來離一切障。
阿羅漢等亦復如是。何因縁故。阿羅漢等不
同如來作諸佛事。答彼闕所修本弘願故。
又彼種類種性爾故。阿羅漢等決定無有
還起意樂。而般涅槃。是故不能作諸佛

問於無餘依涅槃界中。般涅槃者所有無漏
界。此與諸色。當言有異。當言無異。答當
言非異亦非不異。如與諸色。與諸受等。
當知亦爾。與一切行。與一切界。與一切趣。
亦復如是。問於無餘依涅槃界中。般涅槃
者。於色等法當言獲得自在。當言不得
自在。答當言獲得自在。問此所得自在。當
言能現在前。當言不能現在前。答一分能
現在前。一分不能現在前。謂諸如來於無餘
依涅槃界中。般涅槃已能現在前。所餘不
能令現在前。問若此界中離諸戲論。由此
因縁不墮衆數。云何復能起現在前。答由
先發起正弘願故。又由修習與彼相似道
勢力故。譬如正入滅盡定者。雖無是念
我於滅定當可還出。或出已住。然由先時
加行力故。還從定出。依有心行而起遊
行當知此中道理亦爾
問迴向菩提聲聞。爲住無餘依涅槃界中。
能發趣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耶。爲住有
餘依涅槃界耶。答唯住有餘依涅槃界中可
有此事。所以者何。以無餘依涅槃界中。遠
離一切發起事業。一切功用皆悉止息
問若唯住有餘依涅槃界中。能發趣阿耨多
羅三藐三菩提者。云何但由一生便能證
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耶。所以者何。阿
羅漢等尚當無有所餘一生。何況當有多
生相續。答由彼要當増諸壽行。方能成辦。
世尊多分依此迴向菩提聲聞。密意説言。物
類善男子若有善修四神足已。能住一劫
或餘一劫餘一劫者。此中意説過於一劫。
彼雖如是増益壽行。能發趣阿耨多羅三
藐三菩提。而所修行極成遲鈍。樂涅槃故。
不如初心始業菩薩。彼既如是増壽行已。
留有根身。別作化身。同法者前方便示現。
於無餘依般涅槃界。而般涅槃。由此因縁
皆作是念。某名尊者於無餘依般涅槃界。已
般涅槃。彼以所留有根實身。即於此界贍
部洲中。隨其所樂遠離而住。一切諸天尚不
能覩。何況其餘衆生能見。彼於涅槃多樂
住故。於遍遊行彼彼世界。親近供養佛菩
薩中。及於修習菩提資糧諸聖道中。若放
逸時諸佛菩薩數數覺悟。被覺悟已。於所
修行能不放逸
問若阿羅漢迴向菩提。便能證得阿耨多羅
三藐三菩提者。何因縁故。一切阿羅漢不皆
迴向無上菩提。答由彼種*性有差別故。所
以者何。諸阿羅漢現見種*性有多差別。謂
或見有諸阿羅漢倶分解脱。或復見有唯慧
解脱於無餘依般涅槃界。而般涅槃。是故
當知由彼種*性有差別故。非一切阿羅漢
皆能迴向無上菩提
復次迴向菩提聲聞。或於學位即能棄捨
求聲聞願。或無學位方能棄捨。由彼根性
有差別故。所待衆縁有差別故
如迴向菩提聲聞由遇縁故。乘無上乘而
般涅槃如是。菩薩設爲如來及諸菩薩之
所棄捨。因棄捨故。若遭尤重求下劣乘般
涅槃縁。應乘下乘而般涅槃。然無處。無
容諸佛菩薩如是放逸。棄捨於彼。定無是

復次迴向菩提聲聞。若隨證得阿耨多羅
三藐三菩提。爾時即同如來。於無餘依般涅
槃界。而般涅槃
問迴向菩提聲聞。從本已來當言聲聞種
*性。當言菩薩種*性。答當言不定種*性。
譬如安立有不定聚諸有情類於般涅槃
法性聚中。當知此是不定種*性
復次彼即於此住處轉時。如無死畏。如是
亦無老病等畏。如來亦爾。彼及所餘於無餘
依涅槃界中。般涅槃者。於十方界當知究
竟不可思議。數數現作一切有情諸利益
事。如首楞伽摩三摩地中説幻師喩。若商主
喩。若船師喩。當知此中道理亦爾。是名最
極如來祕密。於此及餘種種差別如來祕密。
勝解行地修行菩薩下忍轉時。隨其勝解差
別而轉。從此轉勝進入増上意樂淨地。如
是乃至於九地中。展轉増進。勝解清淨。第
十地中於此勝解最善清淨。於彼如來諸祕
密中。是諸菩薩應正隨轉。當知如來如是祕
密。不可思議不可度量。超過一切度量境
界。問於法決擇總義云何答
    由品類差別 而建立諸法
    即於彼釋難 分別一行等
如是應知此中總義。於此地中餘決擇文
更不復現。當知於彼一一地中。皆有無量
決擇差別。我今且略開示少分。由此方
隅由此所學由此教導。諸有智者餘類應

瑜伽師地論卷第八十



瑜伽師地論卷第八十一
  彌勒菩薩説
 三藏法師玄奘奉 詔譯 
  攝釋分之上
如是已説攝決擇。云何攝釋。總嗢拕南

    體釋文義法 起義難次師
    説衆聽讃佛 略廣學勝利
云何爲體。爲契經體。略有二種。一文。二
義。文是所依。義是能依。如是二種總名一
切所知境界
云何爲釋。謂略有五。一者法。二者等起。三
者義。四者釋難。五者次第
云何爲文。謂有六種。一者名身。二者句身。
三者字身。四者語。五者行相。六者機請
名身者。謂共知増語。此復略説有十二種。一
者假立名。二者實事名。三者同類相應名。四
者異類相應名。五者隨徳名。六者假説名。七
者同所了名。八者非同所了名。九者顯名。
十者不顯名。十一者略名。十二者廣名。假
立名者。謂於内假立我及有情命者等名。於
外假立瓶衣等名。實事名者。謂於眼等色
等諸根義中。立眼等名。同類相應名者。謂有
情色受大種等名。異類相應名者。謂佛授
徳友青黄等名。隨徳名者。謂變礙故名色。領
納故名受。發光故名日。如是等名。假説名
者。謂呼貧名富。若餘所有不觀待義安立
其名。同所了名者。謂共所解想。與此相違
是非同所了名。顯名者。謂其義易了。不顯名
者。謂其義難了。如達羅弭茶明呪等。略名
者。謂一字名。廣名者。謂多字名
句身者。謂名字圓滿。此復六種。一者不圓滿
句。二者圓滿句。三者所成句。四者能成句。五
者摽句。六者釋句。不圓滿句者。謂文不究
竟。義不究竟。當知復由第二句故方得圓
滿如説
    諸惡者莫作 諸善者奉行
    善調伏自心 是諸佛聖教
若唯言諸惡。則文不究竟。若言諸惡者。則
義不究竟。更加莫作方得圓滿。即圓滿
句。所成句者。謂前句由後句方得成立。如

    諸行無常 有起盡法 生必滅故
    彼寂爲樂
此中爲成諸行無常故。次説言有起盡法。
前是所成。即所成句。後是能成。即能成
句。摽句者。如言善性。釋句者。謂正趣善

字身者。謂若究竟若不究竟名句所依四十
九字
此中欲爲名首。名爲句首。句必有名。名
必有字。若唯一字則不成句。又若有字名
所不攝。唯字無名。問何因縁故施設名等
三種身耶。答爲令領受諸増語觸所生受
故。問名是何義。答能令種種共所了知故。
名爲名。又能令意作種種相故。名爲名。又
由語言之所呼召故。名爲名。攝受諸名究
竟顯了不現見義故。名爲句。隨顯名句
故。名爲文。如世尊説増語増語路。乃至廣
説此中増語者。謂一切衆同類相應名増語。
路者謂并衆同類欲能起彼故。詞者。謂彼相
應語。又即此語各別於彼彼處若摽若釋。彼
所依處。名爲彼路。施設者。謂一一分別施
設。建立彼所依處。名爲彼路。欲即是詞。無
有別欲。此即増語施設之路。又名身等略
有六種依處。一者法。二者義。三者補特伽
羅。四者時。五者數。六者處所。彼廣分別當
知已如聞所成地。語者。當知略具八分。謂
先首美妙等由彼語文句等相應。乃至常委
分資糧故能説正法。先首語者。趣涅槃宮
爲先首故。美妙語者。其聲清美如羯羅頻
迦音故。顯了語者。謂詞句文皆善巧故。易解
語者。巧辯説故。樂聞語者。引法義故。無依
語者。不依希望他信己故。不違逆語者。知
量説故。無邊語者。廣大善巧故。如是八種
語當知略具三徳。一者趣向徳。謂初一種。
二者自體徳。謂次二種。三者加行徳。謂所餘
種。相應者。謂名句文身次第善安立故。又
依四種道理相應故。助伴者。能成次第故。
隨順者。謂解釋次第故。清徹者。文句顯了
故。清淨資助者。善入衆心故。相稱者。如衆
會故。應供故。稱法故。引義故。順持故。常
委分資糧者。審悉所作恒常所作故。名常
委。彼分者。謂正見等此是彼資糧故
行相者。謂諸蘊相應。諸界相應。諸處相應。縁
起相應。處非處相應。念住相應。如是等相應
語言。或聲聞説。或如來説。或菩薩説。是名
行相。機請者。謂因機請問而起言説。此復
根等差別當知有二十七種補特伽羅。此中
由根差別故成二種。一者鈍根。二者利根。
由行差別故。成七種。謂貪等行。如聲聞地
已説。由衆差別故。成二種。一者在家衆。二
者出家衆。由願差別故。成三種。一者聲聞。
二者獨覺。三者菩薩。由可救不可救差別
故。成二種。謂般涅槃法。不般涅槃法。由加
行差別故。成九種。一已入正法。二未入正
法三有障礙。四無障礙。五已成熟。六未成熟。
七具縳。八不具縛。九無縛。由種類差別故。
成二種。一者人。二者非人。如是六文總有
四相。説名爲文。一所説相。謂名身等行相爲
後。二所爲相。謂機請攝二十七種補特伽
羅。三能説相。謂語。四説者相。謂聲聞菩薩及
與如來。如是六種皆顯於文。若闕一種。
不能顯義由能顯義是故名文
云何爲義。當知略有十種。一者地義。二者
相義。三者作意等義。四者依處義。五者過
患義。六者勝利義。七者所治義。八者能治
義。九者略義。十者廣義。地義者。略有五地。
一者資糧地。二者加行地。三者見地。四者
修地。五者究竟地。又廣分別有十七地。謂五
識身地爲初。無餘依地爲後。相義者。當知
有五種相。一者自相。二者共相。三者假立
相。四者因相。五者果相。如是五相。如思所
成地已辯。復有五相。一者異門相。二者瑜伽
相。三者轉異相。四者雜染相。五者清淨相。如
是五相。當知如前處處分別。復有五相。一
者所詮相。二者能詮相。三者此二相應相。
四者執著相。五者不執著相。所詮相者。謂相
等五法。如五事中已説。能詮相者。謂即於
彼依止名等。爲欲隨説自性差別所有語
言。應知此即是遍計所執自性相。此遍計所
執自性。有差別名。所謂亦名遍計所執。亦
名和合所成。亦名所増益相。亦名虚妄所
執。亦名言説所顯。亦名文字加行。亦名唯
有音聲。亦名無有體相。如是等類差別應
知。此二相應相者。謂所詮能詮更互相應。
即是遍計所執自性執所依止。執著相者。謂
諸愚夫無始時來相續流轉遍計所執自性執
及彼隨眠。不執著相者。謂已見諦者如實
了知遍計所執相及彼習氣解脱。若正分別
如思所成地。應知其相
作意等義者。謂七種作意。即了相等。如前聲
聞地已説。復有十智。一者苦智。二者集
智。三者滅智。四者道智。五者法智。六者種類
智。七者他心智。八者世俗智。九者盡智。十者
無生智。此亦如前聲聞地辯。復有六識身。
所謂眼識乃至意識。此亦如前五識身地意
地已辯。復有九種遍知。一者欲界繋見苦集
所斷斷遍知。二者色無色界繋見苦集所斷
斷遍知。三者欲界繋見滅所斷斷遍知。四
者色無色界繋見滅所斷斷遍知。五者欲界
繋見道所斷斷遍知。六者色無色界繋見道
所斷斷遍知。七者順下分結斷遍知。八者
色貪盡遍知。九者無色貪盡遍知。如三摩
呬多地已辯其相。復有三解脱門。謂空無
願無相。當知亦如三摩呬多地已辯其相。
此中應當分別諸法幾種作意之所思惟。幾
智所知。幾識所識。幾種遍知之所遍知。幾
解脱門之所解脱。以如是等無量觀門。應
觀諸法
依處義者。略有三種。一者事依處。二者時依
處。三者補特伽羅依處
事依處者。復有三種。一者根本事依處。二者
得方便事依處。三者悲愍他事依處。根本事
依處。復有六種。一者善趣。二者惡趣。三者
退墮。四者昇進。五者生死。六者涅槃。得方
便事依處。復有十二種。謂十二種行。一者欲
行。二者離行。三者善行。四者不善行。五者苦
行。六者非苦行。七者順退分行。八者順進分
行。九者雜染行。十者清淨行。十一者自義行。
十二者他義行。悲愍他事依處。復有五種。
一者令離欲。二者示現。三者教導。四者讃勵。
五者慶喜
此中善趣者。謂人天。惡趣者。謂諸惡趣。退墮
者。復有二種。一者不方他。二者方他。初謂
自然壽命退減。如壽命退減如是。色力財
富。安樂名稱。辯才等退減。當知亦爾。方他
者。謂族姓退減。自在増上退減。薄小宗
葉。言不威肅。智慧弊惡。不能獲得廣大
色聲及香味觸。於所受用廣大事中。心不
喜樂。如是等類。名爲退墮。與此相違。隨其
所應。名爲*昇進。生死者。謂即善趣惡趣退
墮昇進。涅槃者。謂有餘依及無餘依二涅槃

欲行者。謂如十種受用欲中説。離行者。謂即
於彼所受用事。知無常等已厭而出家。受
持禁戒。守根門等。善行者。謂施戒修善有
漏行。不善行者。謂三種惡行。苦行者。謂露形
無衣如是等類。乃至廣説。非苦行者。謂不
棄捨如法所得所有安樂。遠離二邊所謂
受用欲樂行邊。及與受用自苦行邊。依止中
道如法追求。及正受用衣服等事。順退分
行者。謂所有行能障壽等諸昇進事。與此相
違。當知即是順進分行。如鸚鵡經説。雜染
行者。略有三種。一者業雜染。二者煩惱雜
染。三者流轉雜染。當知此中有九根本句。
謂業雜染有三句。一貪欲。二瞋恚。三愚癡。
煩惱雜染有四句。即四顛倒。流轉雜染有二
句。謂無明及有愛。所以者何。由三不善根。
生起種種業雜染故。由四顛倒能發種種
煩惱雜染故。煩惱生已由無明門。諸出家
者。能生種種流轉雜染。由有愛門諸在家
者。能生種種流轉雜染。清淨行者。略有三
學五地。謂資糧地乃至究竟地。如先已説。當
知學等有九根本句。謂増上戒學及増上
心學。有無貪無瞋無癡。在資糧地及加行
地増上慧學。有四無顛倒。明及解脱。在見
地脩地及究竟地。自義行者。謂自利行如
聲聞獨覺。彼雖或時起利他行。然本期願
不唯利他。是故所行名自義行。他義行者。
謂利他行。如佛菩薩爲欲利益無量衆生。
爲欲安樂無量衆生。乃至廣説
令離欲者。謂訶責六種黒品諸行。示現過
患令離愛欲。示現者。謂爲令受學白品
行故。示現四種眞實道理。教導者。謂示現
已得信解者。安置學處令正受行。由已於
彼得自在故。彼便請言。我於今者當
所作。唯願教誨。因告之曰。汝等今者於如
是如是事。應正作。應隨學。讃勵者。謂彼有
情若於所知所行所得中心生退屈。爾時
稱讃策勵其心。令於彼事堪有勢力。慶喜
者。謂彼有情於法隨法勇猛正行即應如
實讃悦令其歡喜
復次令離欲示現者。或有令離欲而不示
現。如教導他令其離欲。而謂彼曰。如
所言不應作者。汝今必定不應復作。或
怖彼言汝若作者我必當作如是如是。或
復求彼汝若是我親愛善友。必不應作。或
有示現不令離欲。如處中者。示現功徳及
與過失。而未堪遮令離過失。或有令離
欲亦示現。如示彼過令其離欲。教導讃勵
者。謂初未受學令其受學。既受學已未上
昇進。令其昇進。慶喜者。若可慶喜而慶喜
時。有五勝利。一者令彼於己所證其心決
定。二者令餘於彼所證功徳生趣證心。三
者令誹謗者心得清淨。四者令不清淨者
心處中住。五者令清淨者倍復増長。若有補
特伽羅慶他善事。當知造作増長。能感悦
天生之業。若命終已。隨彼彼生。常聞悦
意美妙音聲。一切境界無不悦意。復次欲
行或有能感善趣。如爲欲故造後善業。或
有能感惡趣。如以非法攝受諸欲。離行若
有毀犯能感惡趣。若能成辦能感善趣。及
能作涅槃資糧。善行能感善趣。及作涅槃
資糧。不善行能感惡趣。苦行能感惡趣。由
依邪見自苦身故。非苦行能作涅槃資糧。
順退分行順進分行。隨其所應。退墮昇進
雜染行。能感生死。清淨行能證涅槃。自義
行唯令自身往善趣。逮昇進證涅槃。他義
行倶令自他往善趣。逮昇進證涅槃
如是三事中根本事有六種。謂初善趣乃至
涅槃爲後。得方便事有十二種。謂十二行。
悲愍他事有五種。謂由五種悲愍衆生。此
中由根本事増上力故。依十二行。如其所
應令他離欲。乃至慶喜
時依處者。謂略有三種言事。一者過去言
事。二者未來言事。三者現在言事。如經廣

補特伽羅依處者。謂軟根等二十七種補特
伽羅。應知其相
即依如是如上所説。若事若時若補特伽
羅故。諸佛世尊流布聖教。是故説彼名爲
依處。過患義者。以要言之。於應毀厭義
而起毀厭。或法或補特伽羅
勝利義者。以要言之。於應稱讃義而起
稱讃。或法或補特伽羅
所治義者。以要言之。一切雜染行
能治義者。以要言之。一切清淨行。如貪是
所治不淨爲能治。瞋是所治慈爲能治。如
是等盡當知
略義者。謂宣説諸法同類相應。廣義者。謂
宣説諸法異類相應。復次説不了義經故。
説了義經故。復次有二種略義。一者名略。
二者義略。如略義如是廣義。亦有二種。
有名廣。二者義廣。如世尊言舍利子我
所説法。或略或廣。然悟解者甚難可得。廣
説如經。當知。此中顯示世尊於契經中文
廣義略。於伽他中義廣文略
爲攝十義故。説中間。嗢拕南曰
    諸地相作意 依處徳非徳
    所對治能治 廣略義應知
復次如是略説佛教體性十種義已。諸説法
者應依聖教尋求十種若具不具。既自求
已應爲他説
如是建立諸經文義體已。諸説法者應以
五相隨順解釋一切佛經。謂初應略説法
要。次應宣説等起。次應宣説其義。次應釋
難。後應辯次第
法者。略有十二種。謂契經等十二分教。契經
者。謂貫穿義長行直説。多分攝受意趣體

應頌者。謂長行後宣説伽他。又略摽所説不
了義經
別者。謂廣分別略所摽義。及記命過弟
子生處
諷頌者。謂以句説。或以二句或以三四五
六句説
自説者。謂無請而説。爲令弟子得勝解故。
爲令上品所化有情安住勝理。自然而説。
如經言世尊今者自然宣説。縁起者。謂有
請而説。如經言世尊一時依黒鹿子爲諸
苾芻宣説法要。又依別解脱因起之道。毘
奈耶攝所有言説。又於是處説如是言。世
尊依如是如是因縁。依如是如是事。説
如是如是語
譬喩者。謂有譬喩經。由譬喩故隱義明了。
本事者。謂除本生。宣説前際諸所有事
本生者。謂宣説己身於過去世行菩薩行
時自本生事
方廣者。謂説菩薩道。如説七地四菩薩行。
及説諸佛百四十種不共佛法。謂四一切種
清淨。乃至一切種妙智。如菩薩地已廣説。又
復此法廣故。多故。極高大故。時長遠故。謂極
勇猛經三大劫阿僧企耶。方得成滿故。名
方廣。未曾有法者。謂諸如來。若諸聲聞。若在
家者説希奇法。如諸經中因希有事起於
言説。論議者。謂諸經典循環研竅摩呾理
迦。且如一切了義經皆名摩呾理迦。謂於
是處世尊自廣分別諸法體相。又於是處
諸聖弟子已見諦迹。依自所證無倒分別
諸法體相。此亦名爲摩呾理迦。即此摩呾理
迦亦名阿毘達磨。猶如世間一切書算詩論
等皆有摩呾理迦。當知經中循環研*竅諸
法體相。亦復如是。又如諸字若無摩呾理
迦即不明了。如是契經等十二分聖教。若
不建立諸法體相。即不明了。若建立已即
得明了。又無雜亂宣説法相。是故即此摩
呾理迦。亦名阿毘達磨。又即依此摩呾理
迦。所餘解釋諸經義者。亦名論義
等起者。謂由三種若事若時若補特伽羅依
處故。隨應當説。謂如是補特伽羅。有如
是行。爲令離欲乃至慶喜。已説等起。次應
説義。義者。略有二種。一者總義。二者別義。
由四種相當説總義。一者引了義經故。二
者分別事究竟故。三者行故。四者果故。行復
二種。一者邪行。二者正行。果亦二種。一者正
行果。二者邪行果。由四種相當説別義。一
者分別差別名。二者分別自體相。三者訓
釋言詞。四者義門差別。訓釋言詞。復由五
種方便。一由相故。二由自性故。三由業故。
四由法故。五由因果故。義門差別。當知復
由五相。一者自性差別故。二者界差別故。三
者時差別故。四者位差別故。五者補特伽
羅差別故。此中自性差別者。謂色自性有
十色處差別。受自性有三受差別。想自性有
六想差別。行自性有三行差別。識自性有六
識差別。如是等類當知諸法自性差別。界
差別者。謂欲界差別故。色界差別故。無色界
差別故。時差別者。謂過去時差別故。未來時
差別故。現在時差別故。位差別者。當知有
二十五種分位差別。謂下中上三位差別故。
苦樂不苦不樂三位差別故。善不善無記三
位差別故。聞思修三位差別故。増上戒増上
心増上慧三位差別故。内外二位差別故。所
取能取二位差別故。所治能治二位差別故。
現前不現前二位差別故。因果二位差別故。
補特伽羅差別者。如前所説二十七種補特
伽羅。應知差別
釋難者。若自設難若他設難皆應解釋。當
知此難略由五相。一者爲未了義得顯了
故。如言此文有何義耶。二者語相違故。如
言何故世尊先所説異。今所説異。三者道
理相違故。如有顯示與四道理相違之義。
四者不決定顯示故。如言何故世尊於一
種義。於彼彼處種種異門。差別顯示。五者究
竟非現見故。如言内我有何體性有何色
相。而言常恒無有變易如是正住。如是等
類難相應知。於此五難隨其次第應當解
釋。謂於不了義難方便顯了。於語相違難
顯示意趣隨順會通。如於語相違難顯示
意趣隨順會通。如是於不決定顯示難。於
究竟非現見難。當知亦爾。於道理相違難。
或以異教而決判之。或復示現四種道理。
或復示現因果相應。所謂此言或爲増果。
或爲増因。又於釋難應設四記。一者一向
記。謂爲如理來請問者。無倒建立諸法性
相。二者分別記。謂爲如理或不如理來請問
者。開示差別諸法性相。三者反問記。謂爲
令彼戲論問者自叙己過。四者置記。由四
因縁默置而記。謂無體性故。甚深等故。此
廣如前思所成地已説其相。又如有問如
來滅後爲有無等。此於世俗及勝義諦所有
理趣。皆不應記。是故説彼名爲置記。此中
如來約勝義諦。非有性故不可記別。約世
俗諦。所依能依道相違故。彼果永斷不成實
故。亦不可記如來滅後是有無等
次第者。略有三種。一者圓滿次第。二者解釋
次第。三者能成次第。爲欲顯示此三次第。
略引聖教。如世尊言我昔出家甚爲盛美。
第一盛美最極盛美。此言顯示盛美圓滿次
第。又復説言。我曾處父淨飯王宮。顏容端
正。乃至廣説。此言顯示盛美解釋次第。又復
説言爲何義故盛美出家。由見老病死等
法故。此言顯示能成次第。又復經中略説
諸法。如言三受樂受苦受不苦不樂受。如
是等類。但顯圓滿次第。由所餘句圓滿此
受故。名圓滿。如受四諦亦爾。謂先説一句。
後後隨順次第宣説。能成次第復有二種。
謂或以前句成立後句。或以後句成立前
句。解釋次第當知亦爾
師者。謂成就十法。名説法師衆相圓滿。一
者善於法義。謂於六種法十種義。善能解了
故。二者能廣宣説。謂多聞聞持其聞積集故。
三者具足無畏。謂於刹帝利等勝大衆中。宣
説正法無所怯懼故。又因此故聲不嘶掉。
腋不流汗。念無忘失故。四者言詞善巧。謂
語工圓滿。八支成就。言詞具足。處衆説法
故。語工圓滿者。謂文句相應助伴等。乃至廣
説。八支成就者。謂此語言先首美妙等。乃
至廣説。五者善方便説。謂二十種善巧方便
宣説正法故。如以時殷重等。六者具足成
就法隨法行。謂不唯聽聞以爲究竟。如其
所説即如是行故。七者威儀具足。謂説法時
手足不亂。頭不動搖。面無變易。鼻不改異。
進止往來威儀庠序故。八者勇猛精進。謂
常樂聽聞所未聞法。於已聞法轉令明
淨。不捨瑜伽。不捨作意心。不捨離内奢
摩他故。九者無有厭倦。謂爲四衆廣宣妙
法。身心無倦故。十者具足忍力。謂罵弄訶
責終不反報。若被輕蔑不生忿慼。乃至廣

説衆者。謂處五衆宣八種言。何等爲八。一
者可憙樂言。二者善開發言。三者善釋難
言。四者善分析言。五者善順入言。六者引
餘證言。七者勝辯才言。八者隨宗趣言。五
衆者。一在家衆。二出家衆。三淨信衆。四邪
惡衆。五處中衆
可憙樂言者。當知有五相。一有證因。二有
譬喩。三語具圓滿。四文句綺靡。五言詞顯了。
善開發言者。開深隱義令麁顯故。辯麁
顯義令深隱故。善釋難言者。以要言之。
當知離五種難善成就故。善分析言者。於
一一法依増一道理。乃至析爲十種。或復
過此。如依三法説或依四念住。乃至廣
説。善順入言者。唯善顯現解釋契經應頌等
法。終不引餘外道邪論。引餘證言者。謂引
餘經成立所説。勝辯才言者。隨自所忍善
分別義。隨宗趣言者。依摩呾理迦分別顯
示。或依其餘無倒説者所説言教。如理解

復次處在家衆。應依毀諸惡行讃諸善行。
現説正法令其止息及進修故。處出家衆。
應依増上戒等三學。現説正法令速欣樂
故。處淨信等衆。應依聖教廣大威徳。現説
正法如其次第令倍増長。令處中信。令
生淨信故
瑜伽師地論卷第八十一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irst] [Prev+100] [Prev] 744 745 746 747 748 749 750 751 752 753 754 755 756 757 758 759 [Next] [Next+100] [Last] [行番号:/]   [返り点:/] [CIT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