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正蔵検索


punctuation    Hangul    Eng   

Citation style A:
Citation style B:
()
Citation style C:
()
Citation style D:
()
TextNo.
Vol.
Page

  INBUDS
INBUDS(Bibliographic Database)
  Digital Dictionary of Buddhism
電子佛教辭典
パスワードがない場合は「guest」でログインしてください。
Users who do not have a password can log in with the userID "guest".

本文をドラッグして選択するとDDBの見出し語検索結果が表示されます。

Select a portion of the text by dragging your mouse to view all terms in the text contained in the DDB. ・

Password Access Policies

瑜伽師地論 (No. 1579_ 彌勒玄奘譯 ) in Vol. 30

[First] [Prev+100] [Prev] 694 695 696 697 698 699 700 701 702 703 704 705 706 707 708 709 [Next] [Next+100] [Last] [行番号:/]   [返り点:/] [CITE]

無染心而有所説。又質直語亦有三種。謂
如時語時乃至寂靜語時。或由宿習方便任
性而語。或由現法串習*加行作意而語。
或由愛樂學處以思擇力。而自制伏方有
所説。於一切時無有虚誑。若隱若顯所言
無二。云何了知應默。謂善了知於五時中
應當默然。一者説者正説語時。若彼聽者故
作異言現相諠亂。爾時説者宜當默然。二
者説者正説語時。若彼聽者撥言且止吾不
欲聞。爾時説者宜當默然。三者説者正説
語時。若彼聽者於説者所起求過心。發違
諍言現相乖背。爾時説者宜當默然。四者
施主以衣食等來相屈請。爾時受者宜當默
然而許可之。五者若有敵論者來現相
論。爾時論者宜當默然聽其言説
復次且由三相應自了知己所有信乃至是
善男子。一由依處故。二由自性故。三由時
分故。云何由依處故了知己信。謂如實知
若事是信之所依處。信縁彼生當知彼事決
定是我信所依處。云何由自性故了知己
信。謂如實知軟中上品己所有信。云何由
時分故了知己信。謂如實知我於某時已
得是信。如了知信如是。戒等辯等爲後皆
當了知。此中信是趣入支。戒是入已奢摩他
支。聞是毘鉢舍那支。捨是奢摩他毘鉢舍那
資糧支。内思所成慧及他隨順教授教誡。是
能攝受奢摩他毘鉢舍那支。依止此故證奢
摩他毘鉢舍那。及能證得諸沙門果。於自所
證諸深細義。若有欲加而生疑惑。爲斷疑
故如自所證爲彼宣説。又爲降伏諸敵論
者故須有辯。於他身語邪行起時。須有
忍辱柔和所攝善男子性。復次由三因縁發
生不信。一由不正知三寶功徳故。二行外
道見故。三未遇諸佛及聖弟子三種神變。
隨其一種所調伏故
復次由三因縁不能數往寂靜園林。一放
逸懈怠所拘執故。二多事業故。三信順人

復次由三因縁爲性不好造詣於他。一性
無畏故。二性高慢故。三依文字故。由三因
縁爲性不好親近於他。一性不黠利故。二
性非福田故。三無極欲樂故。由三因縁爲
性不好請問於他。一於法不善故。二於義
不善故。三於二倶不善故。由三因縁不能
審聽。一多尋伺故。二多物務故。三多諸蓋纒
雜染心故。由三因縁爲性不能決定任持。
一不聽聞故。二惡聽聞故。三覆慧勝慧
故。由三因縁爲性不能觀察諸法。一樂著
戲論故。二愛居憒鬧故。三不成就審察
慧故。由三因縁爲性不能法隨法行。一由
顧惜身命。二由即彼増上力故樂著利養。
三由樂著恭敬。由三因縁不樂修行利他
之行。一性是下劣種*姓故。二悲微薄故。三
無勢力故。如是白品與上相違應知其相」
復次諸聖弟子非一衆多種種遊觀其事可
得。所謂河濱遊觀。山谷遊觀。鬼趣遊觀。如
是等類種種遊觀其事可得。問何因縁故諸
大聲聞已得神通。乃往鬼趣詰問諸鬼自
先業報。爲爲除自疑故。爲爲饒益衆生
故。若爲除自疑者。已得神通不應道理。
若爲饒益衆生者。當説云何饒益衆生。答
爲饒益衆生故。謂欲饒益此諸餓鬼及餘
衆生。何以故。由神通力令諸餓鬼憶念宿
世。自説先身所作惡業深生厭悔。因爲説
法便能領悟。由此因縁速離鬼趣。如是
説名饒益諸鬼。已得神通諸大聲聞。聞彼
所説種種所受不可愛果先世惡業。乃還人
間展轉宣告。他既聞已心生厭患斷惡修
善。如是説名利餘衆生
復次由六種相當知欲行諸色名麁。云何
六相説彼名麁。一衆多故麁。二沈重故麁。
三不淨故麁。四堅強故麁。五變壞故麁。六不
隨心轉故麁。於此地中餘決擇文更不復
現。又獨覺地諸決擇文亦不復現
瑜伽師地論卷第七十一



瑜伽師地論卷第七十二
  彌勒菩薩説
 *三藏法師玄奘奉 詔譯 
  攝決擇分中菩薩地之一
如是已説聲聞地等決擇。菩薩地決擇。我今
當説
謂如成立聲聞種性。當知成立菩薩種性
亦復如是
復次有十發心。謂世俗受發心。得法性發心。
不決定發心。決定發心。不清淨發心。清淨發
心。羸劣發心。強盛發心。未成果發心。已成果
發心。世俗受發心者。謂諸菩薩未入菩薩正
性離生所有發心。得法性發心者。謂諸菩薩
已入菩薩正性離生。及迴向菩提諸聲聞等
所有發心。不決定發心者。謂非彼種性。設
彼種*性復退還法所有發心。與此相違當
知名爲決定發心。不清淨發心者。謂如有
一或隨他轉。或被陵逼不揆不量。或怖
王難或怖賊難。或怖鬼難或怖退轉。或
爲活命或爲利養恭敬因縁或復矯誑。如
是等類而發心者。當知皆名不清淨發心。
與此相違而發心者。名清淨發心。羸劣發
心者。謂如有一已發心菩薩。貪瞋癡纒所
蔽伏故。捨於正行處於邪行。與此相違名
強盛發心。未成果發心者。謂從勝解行地乃
至第十地所有發心。已成果發心者。謂如來
地所有發心。如世尊言。我已解脱難行之
行。我於一切難行之行極善解脱。自正願滿
亦令於他趣證菩提。此十發心。幾染汚幾不
染汚等廣決擇文更不復現。復次有四種心。
菩薩應當恒常隨護。一聞思所成心。二悲心。
三資糧心。四修所成心
復次菩薩有九正行。依於自義及與他義。一
於生死正行。二於有情正行。三於自己正
行。四於諸欲正行。五於身語意業正行。六
於不應損惱有情正行。七於無間修善
法正行。八於内心奢摩他正行。九於増上
慧法毘鉢舍那正行。云何菩薩於生死中
行於正行。謂如病者於所有病於辛苦樂。
云何菩薩於諸有情行於正行。謂如良醫
於有病者。云何菩薩於自體上行於正行。
謂如善巧家長於未成就幼童。云何菩薩於
諸欲中行於正行。謂如商主行於商路於
財貨。云何菩薩於身語意業行於正行。
謂如浣染衣者於諸衣服。云何菩薩於不
應損惱有情行於正行。謂如慈父於己膝
上放失便利嬰孩小兒。云何菩薩於無間
修諸善法中行於正行。謂如求火者施功
於燧。云何菩薩於内心奢摩他中行於正
行。謂如其主於能致財可委付者。云何菩
薩於増上慧法毘鉢舍那中行於正行。謂
如善幻者於諸幻事。餘決擇文更不復現。
復次若於五種有情衆中。起邪行時。説名
無哀無愍無有傷嘆。一於乞求者。二於危
厄者。三於有恩者。四於樂樂者。五於樂法
者。言乞求者。略有五種。一求飮食。二求
衣服。三求房舍。四求病縁醫藥資具。五求
救護。其危厄者。亦有五種。一住艱乏者。二
住迷亂者。三來歸依者。四相投委者。五來
拜覲者。其有恩者亦有五種。一母。二父。三
妻子。四奴婢僕使。五朋友兄弟親屬宰官。其
樂樂者亦有五種。一愛樂事業興盛樂。二
愛樂事業興盛不乖離樂。三愛樂時節變
異苦遠離樂。四愛樂解疲倦樂。五愛樂求
昇進樂。其樂法者亦有五種。一樂説正法。
二樂受持讀誦。三樂論議決擇。四樂教授
教誡。五樂法隨法行。此中邪行者。謂於是
中或作加行故。或不作加行故。或不饒益
加行故。或中庸加行故。應知其相。復次於
有情中有五種不堪任性。若諸有情成就
此者。諸佛如來尚難化度。況諸菩薩。或復
餘者。諸佛如來雖欲於彼作義利樂。然彼
不能領受所作義利樂事。又於所作能爲
障礙。況諸菩薩。或復餘者。何等爲五。一於
清淨無堪任性。二於加行無堪任性。三
於彼果成辦無堪任性。四於加行及彼果
成辦無堪任性。五於攝受饒益無堪任性。
於清淨無堪任性者。謂如有一本性無
有般涅槃法。於加行無堪任性者。謂如
有一同般涅槃法相續已熟。於此無間造
作積集。能障正加行業。由此因縁於現法
中無有堪能修正方便。於彼果成辦無堪
任性者。謂如有一同般涅槃法相續未熟。
不作不集能障正加行業由此因縁無有
功能成辦彼果。於加行及彼果成辦無堪
任性者。謂如有一同般涅槃法相續未熟。
於此無間造作積集。能障正加行業。由此
因縁倶無堪能。於攝受饒益無堪任性者。
謂如有一於此無間造作積集。能感定受
貧窮匱乏苦惱之業。由此因縁於現法中
無有堪能令彼巨富無匱安樂。與此相違
當知五種有堪任性
復次若欲了知眞實義者。當先了知略有
五事。嗢拕南曰
    總擧別分別 有實世俗
    若生若異等 相行等色等
云何五事。一相。二名。三分別。四眞如。五正
智。何等爲相。謂若略説所有言談安足處事。
何等爲名。謂即於相所有増語。何等爲分
別。謂三界行中所有心心所。何等爲眞如。謂
法無我所顯聖智所行非一切言談安足處
事。何等爲正智。謂略有二種。一唯出世間正
智。二世間出世間正智。何等名爲唯出世
間正智。謂由此故聲聞獨覺諸菩薩等通達
眞如。又由此故彼諸菩薩於五明處善修
方便。多住如是一切遍行眞如智故。速證
圓滿所知障淨。何等名爲世間出世間正智。
謂聲聞獨覺以初正智通達眞如已。由此
後所得世間出世間正智。於諸安立諦中。令
心厭怖三界過患愛味三界寂靜。又由多
分安住此故。速證圓滿煩惱障淨。又即此智
未曾得義名出世間。縁言説相爲境界義
亦名世間。是故説爲世間出世間。世尊依
此密意説如是言。我説有世間智。有出世
間智。有世間出世間智。若分別所攝智。唯名
爲世間。初正智所攝智。唯名出世間。第二
正智所攝智。通名世間出世間
問相當言有耶。當言無耶。答當言是有。
問爲如自性差別假立故立如是當言有
耶。答如是當言無。問爲如分別所行境如
是當言有耶。答如是當言有。如是菩薩
於相有性得善巧故。於諸相中善記爲
有善記爲無。善記爲亦有亦無。善記爲非
有非無。彼由如是善記別故。遠離増益損
減二邊。行於中道善説法界。問此相爲以
言説義當言是有。爲以離言説義當言
是有。答倶由二義當言是有。何以故。若如
語言安立足處。如是以言説義當言是
有。若如自性差別假立不成就義。如是以
離言説義當言是有。如相名分別亦爾。問
眞如正智當言有耶。當言無耶。答當言是
有。問相當言實有。當言假有。答實有行中
當言實有。假有行中當言假有。有相諸行
亦有二種。問名當言實有。當言假有。答當
言假有。唯於相中假施設故。問分別當言
實有。當言假有。答二種倶有。問眞如當言
實有。當言假有。答當言實有。勝義攝故。問
正智當言實有。當言假有。答當言倶有。
此中智是實有。若智眷屬諸心心所亦名爲
智。説之爲假。故有二種。問相當言世俗有。
當言勝義有。答當言世俗有。由二因縁
故。一雜染起故。二施設器故。問名當言世
俗有。當言勝義有。答當言世俗有。由三
因縁故。一雜染起故。二施設器故。三言説所
依故。問分別當言世俗有。當言勝義有。答
當言世俗有。由四因縁故。一雜染起故。二
施設器故。三言説隨眠故。四言説隨覺故。問
眞如當言世俗有。當言勝義有。答當言勝
義有。是清淨所縁境性故。問正智當言世
俗有。當言勝義有。答初正智當言勝義有。
第二正智當言倶有
問相當言誰所生。答當言相所生及先分
別所生。問名當言誰所生。答當言補特伽
羅欲所生。問分別當言誰所生。答當言分
別所生及相所生。問眞如當言誰所生。答
當言無生。問正智當言誰所生。答當言
由聽聞正法如理作意正智得生
問相與名當言異。當言不異。答倶不可
説。何以故。倶有過故。異有何過。名應實
有。不異有何過。若取相時應亦取名。問相
與分別當言異。當言不異。答倶不可説。
何以故。倶有過故。異有何過。分別應非相
爲性。不異有何過。離分別外所有諸相應
以分別爲性。問相與眞如。當言異當言
不異。答倶不可説。何以故。倶有過故。異有
何過。諸相之勝義應非即眞如。又修觀者
應捨諸相別求眞如。又於眞如得正覺
時。不應於相亦得正覺。不異有何過。如
眞如無差別。一切相亦應無差別。又得相
時應得眞如。又得眞如時亦如得相應不
清淨。如諸行上有無常苦無我共相。雖復
是有而不可説與彼諸行若異不異。又如
身心麁重輕安。雖復是有而不可説與彼
身心若異不異。又如善惡無記法中種子。雖
有而不可説與彼諸法若異不異。何以故。
倶有過故。又如虚空遍一切故於諸色處
雖有虚空而不可説與彼諸色若異不
異。何以故。倶有過故。異有何過。不遍一
切故。虚空應無常。不異有何過。離色虚空
應無所有。此中道理如其所應當知亦爾。
聲聞乘中有處世尊依於諸行顯示不異
亦非不異記別道理。如説苾芻取非即蘊
亦不離蘊。此中欲貪説名爲取。不異有何
過。誹謗蘊中善無記法不清淨過。異有何
過。於諸取中増益常性不清淨過。如相與
眞如不異非不異道理。名分別正智與眞
如當知亦爾。問相與正智。當言異當言
不異。答如與分別倶不可説。問名與分別。
當言異當言不異。答當言異。問名與正
智。當言異當言不異。答當言異。問分別
與正智。當言異當言不異。答當言異。問
相有何相。答分別所行相。問名有何相。答
言説所依相。問分別有何相。答相爲所行
相。問眞如有何相。答正智所行相。問正智
有何相。答眞如爲所行相
問相有何行相。答應知此相有種種行相無
量行相。由分別行相種種無量故。謂色相心
相。心所有相。心不相應行相。無爲相。蘊相界
相處相。縁起相處非處相。根相諦相。念住相
正斷相神足相。根相力相。覺支相道支相。行
迹相法迹相。奢摩他相毘鉢舍那相。擧相捨
相縁相依相。地相水相火相風相空相識相。
此世界相彼世界相。日相月相。那落迦相。傍
生相餓鬼相。人相四大王衆天相。三十三天
相。夜摩天相。覩史多天相。樂化天相。他化自
在天相。初靜慮相。第二靜慮相。第三靜慮相。
第四靜慮相。空無邊處相。識無邊處相。無所
有處相。非想非非想處相。起相盡相。有相非
有相。雜染相清淨相。見聞覺知相。已得尋求
相。心隨尋伺相。如是等類餘無量相。復有
六相。一有相相。二無相相。三狹小相。四廣大
相。五無量相。六無所有相。云何有相相。謂
解了事名分別所有相。云何無相相。謂不
解了事名分別所有相。云何狹小相。謂欲
界事分別所有相。云何廣大相。謂色界事分
別所有相。云何無量相。謂空識無邊處無色
界事分別所有相。云何無所有相。謂無所有
處無色界事分別所有相。復有餘五相。一相
相。二名相。三分別相。四眞如相。五正智相。
復有餘二相。一本性相。二影像相。云何本性
相。謂先分別所生。及相所生。共所成相。云
何影像相。謂遍計所起。勝解所現。非住本
性相。問名有何行相。答由相勢力亦有種
種無量行相。又若略説有十二種。一假説名。
二實事名。三種類相應名。四各別相應名。五
隨徳名。六假立名。七共所知名。八非共所知
名。九顯了名。十不顯了名。十一總名。十二
別名。問分別有何行相。答由相名勢力故
亦有種種無量行相。若略説者當知有七
種。一有相分別。二無相分別。三於境界
運分別。四尋求分別。互伺察分別。六染汚分
別。六無染汚分別。問眞如有何行相。答其
相不可説行相。問正智有何行相。答若出
世間正智亦有其相。不可説行相。若世間
出世間正智。有取安立諦行相
復次若相若影像。若顯現若有。若戲論若薩
迦耶。若有爲若思所造。若縁生如是等是相
差別。若名若想。若施設若假言説。若世俗若
假立。若言論如是等是名差別。若分別若思
惟。若遍計若邪道。若邪行若越流。若不正取
如是等是分別差別。若眞如若實性。若諦性
無顛倒性。若不顛倒性若無戲論界。若無
相界若法界。若實際如是等是眞如差別。若
正智若正慧。若正覺若正道。若正行若正流。
若正取如是等是正智差別
問如是五事。幾色幾心。幾心所有。幾心不相
應行。幾無爲。答相通五種。名唯心。不相應
行分別正智。通心及心所有。眞如唯無爲
問如是五事。幾蘊所攝。幾非蘊所攝。答三
蘊所攝。相攝不攝。眞如不攝
問如是五事。幾界處所攝。幾非界處所攝。
答一切皆是界處所攝
問如是五事。幾縁起所攝。幾非縁起所攝。
答三縁起攝。相攝不攝。眞如不攝。如縁起
攝。處非處攝及與根攝當知亦爾
問如是五事。幾諦所攝。幾非諦所攝。答諦
有二種。一安立諦。二非安立諦。安立諦者。
謂四聖諦。非安立諦者。謂眞如。此中三是安
立諦所攝。相亦攝亦不攝。眞如唯非安立諦
所攝。問如是五事。幾因縁所攝。幾等無間
縁。幾所縁縁。幾増上縁所攝。答相一切縁所
攝。名等無間縁所不攝。分別正智四縁所
攝。眞如唯所縁縁攝
問如是五事。幾法依所攝。幾義依。幾了義經
依。幾智依所攝。答相三依所攝。名唯法依所
攝。如相分別亦爾。眞如智所行故義依所攝。
正智唯智依所攝
問如是五事。幾有色幾無色。答相通二種。
分別正智唯無色。名與眞如倶非二種。是
假有故不可説故。如有色無色。有見無見有
對無對亦爾
問如是五事。幾有漏幾無漏。答相通二種。
二唯有漏。二唯無漏。眞如漏盡所縁義故名
無漏。非漏盡相義故。正智漏盡對治義故名
無漏
問如是五事。幾有爲幾無爲。答相通二種。
三唯有爲。眞如唯無爲。諸行寂靜所縁義故。
非諸行寂靜相義故
問如是五事。幾有諍幾無諍。答相通二種。
二唯有諍。二唯無諍。如有漏無漏此中道理
當知亦爾。如有諍無諍如是。有愛味無愛
味依耽嗜依出離當知亦爾
問如是五事。幾世間幾出世間。答三是世間。
眞如是出世間。正智一分唯出世間。一分通
世間出世間。眞如一切言説戲論寂靜所縁
義名出世間。非超過言説戲論相義故。如
世間出世間。墮攝非墮攝當知亦爾
問如是五事。幾内幾外。答相通二種。名唯
是外。分別生所攝故通二種。眞如非二種。
如分別。正智亦爾
問如是五事。幾麁幾細。答三通二種。眞如
唯細。難識義故。非相漸減極略義故。正智
唯細。行細義故
問如是五事。幾劣幾勝。答三通二種。眞如
唯勝。清淨所縁義故。非從下劣勝進相義
故。正智唯勝。眞如爲所行義故
問如是五事。幾遠幾近。答一由處遠時遠
故倶通二種。名分別正智由時遠故皆通
二種。眞如由二故倶非二種。以無爲故
問如是五事。幾有執受幾無執受。答相通二
種。名分別正智無執受。眞如倶非二種
問如是五事。幾同分幾彼同分。答相通二
種。餘非二種。唯依有色諸根建立同分彼
同分故
問如是五事。幾因幾非因。答四是因。眞如
非因。如因非因。果非果有因非有因。有果
非有果當知亦爾
問如是五事。幾是異熟幾非異熟。答相通
二種。名非異熟。分別通二種。眞如倶非二
種。正智非異熟
問如是五事。幾有異熟幾非有異熟。答相
通二種。名非有異熟。分別通二種。眞如倶
非二種。正智定非有異熟。問如是五事。幾
有所縁幾無所縁。答相通二種。名無所縁。分
別正智倶有所縁。眞如倶非二種。如有所縁
無所縁。相應不相應。有行無行。有依無依當
知亦爾
問如是五事。幾有上幾無上。答四有上。眞如
無上。無爲清淨所縁義故
問如是五事。幾去來今幾非去來今。答四
通三種。眞如非三種
問如是五事。幾欲界繋幾色界繋。幾無色界
繋幾不繋。答欲色界繋三無色界繋亦爾。正
智一種若唯出世間是不繋。若世間出世間
通繋不繋。眞如倶非二種
問如是五事。幾善幾不善幾無記。答相及分
別通三種。名唯無記。眞如唯善。清淨善巧所
縁義故。非能攝生可愛果相義故。正智唯
善。問如是五事。幾聞所成聞所成境。幾思所
成思所成境。幾修所成修所成境。答相及分
別是三種是三種境。名是聞思所成是三種
境。眞如唯是修所成境。正智是修所成是三
種境
問如是五事。幾是空是空境。幾是無願是無
願境。幾是無相是無相境。答相通三種。亦三
種境。名非三種是二種境。分別通三種是
二種境。眞如非三種是空無相境。正智通
三種是空所行境。若無差別。總説爲空無
願無相。當知此中通聞思修所成爲性。若唯
以三摩地名而宣説者。當知此中唯修所成
爲性。通世出世。若唯以解脱門名而宣説
者。當知此中唯出世間修所成爲性
問如是五事。幾是増上戒増上戒眷屬。幾是
増上心増上心所行。幾是増上慧増上慧所
行。答相是増上戒増上戒眷屬。是増上心慧
亦心慧所行。名是戒眷屬。亦是増上心慧所
行。分別是増上心慧亦心慧所行。是増上戒
眷屬。眞如是増上心慧所行。非三種。正智是
増上心慧亦心慧所行。是増上戒眷屬
問如是五事。幾學幾無學幾非學非無學。答
相及分別通三種。名唯非學非無學。眞如亦
唯非學非無學。是無爲故。正智通學及無學。
問如是五事。幾見所斷幾修所斷幾不斷。答
相通一切。名唯修所斷。分別通見修所斷。
眞如是不斷。正智亦唯是不斷
問縁相爲境修幾念住。答四。問縁名爲境
修幾念住。答一法念住。問縁分別爲境修
幾念住。答三。謂受心法念住。問縁眞如爲
境修幾念住。答一法念住。又思惟身相眞
如。亦修壞縁法念住受心法相。當知亦爾。
問縁正智爲境修幾念住。答三。如分別説」
問縁相爲境。當言能捨已生未生惡不善
法。當言不能捨耶。答當言伏斷故捨。非
永害隨眠故捨。如相名分別亦爾。縁眞如
及正智爲境。當言亦由永害隨眠故捨
問是五事中。思惟幾事能入世間初靜慮
定。答思惟欲界所繋及初靜慮所繋相名分
別。如是思惟下地所繋及第二靜慮地所繋
相名分別。能入世間第二靜慮。如是所餘靜
慮無色如其所應當知亦爾
問是五事中。思惟幾事能入出世初靜慮
定。答即思惟欲界所繋及初靜慮地所繋相
名分別眞如。如是乃至無所有處如其所應
當知亦爾。非想非非想處。本性法爾唯是世
間。問非想非非想處所繋相。當言是相耶。
答當言無想相。亦名微細相
問是五事中。信等諸法用何爲自性。以何
爲所縁。於何爲増上得根名耶。答分別
爲自性。名相爲所縁。於眞如正智爲増上
故而得根名。如根名。力名亦爾。問於何位
中得力名耶。答即信等根非不信等之所
陵雜。若成不雜法時轉名爲力。如根及力
如是。若得菩提支名爲覺支。此是世間覺
支。以分別爲自性。若依菩提支名爲覺支。
此是出世間覺支。以正智爲自性。眞如
爲所縁。於覺悟安立諦爲増上。又正見等
諸道支若是世間。如前應知。若出世間。以
正智爲自性。除諸戒支。安立非安立眞如
爲所縁。於所證得一切漏盡。現法樂住爲
増上。如諸道支。行迹法迹。奢摩他毘鉢舍那
等當知亦爾。此中行迹依鈍根利根現法樂
住已得未得差別建立。若諸法迹依能任持
世俗勝義正法差別建立。謂由任持増上戒
世俗正法故建立初二。由任持所餘増上
心増上慧勝義正法故建立後二。又由於
所縁境不散亂義故。及觀察彼義故。建立
奢摩他毘鉢舍那
問依能解脱相及麁重二種縛故立八解
脱於五事中。用誰爲自性。以誰爲所縁。
於誰爲増上。答用世間出世間正智爲自
性。初及第二於諸色中以顯色相及眞如
相爲所縁。第三即諸色中以攝受相及彼眞
如相爲所縁。次四種各以自相爲所縁。及
彼眞如爲所縁。最後無所縁。於能引發一
切聖神通功徳爲増上。又修觀者於諸色
相及無色相。爲自在障之所障故。爲斷彼
障起此觀行。諸勝處中。前四如初二解脱。
後四如第三解脱。由諸色相難可勝故。於
此事中能勝伏時。於無色相亦得勝自在。
又此中言勝知勝見。謂諸聖者由正作意
思惟諸色眞如相故得勝知見。若諸異生即
不如是。問若爾異生云何名勝。答由三種
想故。謂於淨不淨色由展轉相待想展轉
相待故。於淨不淨色由展轉相隨想展轉
相隨故。於淨不淨色由清淨一味想。此最
後勝。異生聖者二所共得。又十遍處由勝處
所縁力應知其相。此中差別者。亦以大種
相爲所縁。及彼眞如相爲所縁。又空識無
邊處相爲所縁。及彼眞如相爲所縁。若不
爾者。由所依止不遍滿故。能依不應得
成遍滿。由彼所縁眞如之相所縁境界極
遍滿故得名遍滿。由勝遍滿二種勢力。令
諸解脱亦得清淨。又能引發一切衆聖神通
功徳
瑜伽師地論卷第七十二



瑜伽師地論卷第七十三
  彌勒菩薩説
 *三藏法師玄奘奉 詔譯 
  攝決擇分中菩薩地之二
復次嗢拕南曰
    思擇自性取 薩迦有世間
    眞尋思實智 密意與次第
問如是五事幾諦所攝。答相四安立諦攝。名
一苦諦攝。分別三諦攝。除滅諦。眞如四非安
立諦攝。正智縁安立非安立諦境道諦攝。問
諸相是名耶。設名是相耶。答諸名皆是相。有
相而非名。謂除名相餘四相。餘隨所應當
知亦爾。問諸相皆相相耶。設相相皆相耶。答
諸相相皆是相。有相非相相。謂名等四相。
問若分別相相一切名相相合相依而分別
耶。設分別名相。一切相相相合相依而分別
耶。答應作四句。有分別相相非名相相合
相依而起分別。謂分別不了其名所有相
相。又於諸相已拔名隨眠。有分別名相
非相相相合相依而起分別。謂分別不了
其事所有名相。與上相違是倶句。除上爾
所相。是倶非句。問若思惟眞如即觀眞如
耶。設觀眞如即思惟眞如耶。答應作四
句。有思惟眞如非觀眞如。謂以分別所攝
如理作意思惟眞如。但見眞如相不見實
眞如。乃至未至正通達位。及通達後作意
思惟安立眞如。有觀眞如非思惟眞如。謂
通達眞如時。由勝義故非思惟其相。有
思惟眞如亦觀眞如。謂通達後相續思惟
非安立眞如。有不思惟眞如亦非觀眞
如。謂離如理所引作意思惟諸相
問若思惟相即觀其相耶。設觀其相即思
惟相耶。答應作四句。有思惟相不觀其
相。謂前第二句。有觀其相不思惟相。謂前
初句。有思惟相亦觀其相。謂前第四句。有
非思惟相亦非觀其相。謂前第三句
問如是五事爲攝一切法。爲不如是耶。答
如是。問彼一切法當言以何而爲自性。答
諸法自性不可言説。問云何應觀彼諸法
相。答如幻事相。非全無有。譬如幻事有幻
事性無象馬車歩末尼眞珠金銀等性。如是
諸法體性唯有名相可得。無有自性差別
施設顯現可得相。由相名相之自性實不
可得。如相如是名名自性。分別分別自性。
眞如眞如自性當知亦爾。正智由正智名。正
智自性實不可得。何以故。於一切種隨言
自性不成就故。若謂諸相自性安立即稱
其量假立名言。此假名言依相而立。是則
於相假立名。前應有彼覺。如已立名。又
於一相所立名言有衆多故。有差別故應
有衆多差別體性。是故名言依相而立不
應道理。若謂諸相如名安立。由名勢力相
自性起。是則彼相假立名前應無自性。彼
既無有。假立名言亦應無有。是故二種倶
成無過。又假名言有衆多故。有差別故應
有衆多差別體性。又依他過。由彼諸相但
依於他假建立故。是故一切假立名言如
其自性。不應道理。猶如所起種種幻類。譬
如幻者造作種種幻士夫類。謂男女象馬熊
羆等類。非彼諸類如其相貌實有體性。如
是諸相非稱名言有實體性當知亦爾。若
謂離彼相及名言二種和合有自性生。彼
於諸相或於名言或二中間。應現可得。然
不可得。是故此計不應道理。由此因縁隨
言自性於一切種皆無所有。若謂名言能
顯自性。亦不應理。若取不取假立名言倶
有過故。若取相已假立名言便不成顯。若
不取相假立名言。無事名言不應道理。又
如前説所立名言有衆多故。有差別故。
則有衆多差別體性成大過失又照了喩
不相似故不應道理。不相似者照了因
縁於一切事無有差別。種種亦爾。能取因
縁名言不爾
問不可言中不可言言既現可得。是故法性
不可言説。不應道理。又造幻者所造種種
幻化形類。雖彼形類非如其性。然有種種
能造幻事如其自性。是故譬喩亦不相似。
答正立宗時不可言言亦已遮遣。爲令覺
知如是義故。方便施設譬喩等故。非
相似。雖假名言非如彼性。不可言義非不
是有。問若諸相事假立名言則便得有。若
不假立則不得有。若如是者喩可相似。不
可言計亦應道理。若不爾者。不可言計則爲
唐捐。答如是由先所起八分別故。於現在
世三種事生。如本地分已説其相。即此所
生三種事故。復起分別。由此道理諸雜染
法展轉相續無有斷絶。由此因縁其喩相
似。分別假立若斷滅時。諸雜染法皆可隨滅
證得聖智。此是量故。不可言計亦不唐捐
問若於爾時分別假立皆悉斷滅。即於爾
時相事隨遣。若爾隨一獲得聖智。一切相。
名。分別。所攝情無情數。内外事物皆應永滅。
譬如幻者所作幻事。答相等諸物或由不共
分別爲因。或復由共分別爲因。若由不共
分別所起無分別者。彼亦隨滅。若共分別之
所起者。分別雖無由他分別所任持故。
而不永滅。若不爾者。他之分別應無其果。
彼雖不滅得清淨者。於彼事中正見清淨。
譬如衆多修觀行者。於一事中由定心智
種種勝解異見可得。彼亦如是
問如是五事。幾是所取。幾是能取。答三是所
取。分別正智亦是能取。亦是所取
問如是五事。當知幾種取所行義。答略有
三種。一有言有相取所行義。二無言有相取
所行義。三無言無相取所行義。此中最初是
言説隨覺者取所行境。第二是言説隨眠者
取所行境。第三是於言説離隨眠者取所
行境。又初二是世俗諦取。最後是勝義諦取。
復有遠離言説隨眠後所得取。通取一切
二諦所攝取所行境。謂世出世智以安立諦
爲所行故。建立彼智通用二諦爲所行境。
此二種取由二因縁應知。得成世出世性。
謂曾得未曾得故。依言説不依言説
問有相之取世間共成。無相之取非所共成。
何因何縁名無相取。無因無縁不應道理。
答世俗名言熏習取果。是有相取。世所共
成能令雜染。勝義智見熏習取果是無相取。
非所共成能令清淨。是故此二有因有縁。
如眼若有瞖等過患。便有髮毛輪等*瞖相
現前可得。若無彼患便不可得。但有自性
無顛倒取。問於無相界若取其相非無相
取。若無所取亦不得成無相之取。若爾云
何名無相取。答言説隨眠已遠離故。此取雖
復取無相界。不取相故。成無相取。問若無
搆獲云何成取。答雖不搆獲諸相差別。有
所増益然取無相故。得成取。問若無搆
獲無所増益。此取相状云何可知。答取
勝義故。取無相故。五種事相皆不顯現
以爲其相。問若不分明可立爲取。何故不
許諸取滅無。答滅無無有修作義故。非修
觀者依於滅無有所修作。問若爾云何證
知其相答自内證智之所證知。問若爾何不
如其所證如是記別。答此内所證非諸名
言安足處故
問若先無有知無相智。由無有故。亦無
數習無相智義。無數習故知無相智既無
其因。應不得生。答有相亦得爲無相因。
隨順彼故。如世間智爲縁生出世智。有漏
智爲縁生無漏智。有心定爲縁生無心定。
此亦如是
問苦等諸智世尊説爲得清淨因。若苦等智。
於苦等諦分別苦等。應成有相。若不分
別苦等諸智。便非是有。彼無有故。云何能
得畢竟清淨。答由無相智増上力故。於諸
諦中極善清淨通世出世分別智生。即名
已斷所斷煩惱。其無相智是苦等智因正能
斷滅所斷煩惱。於此因中假立果名。即假
説此爲苦等智。是故無過
問先説所取是能取果。即此能取當言何
果。答此二展轉更互爲果
問若所知境無常。積集相續無量多不現見。
云何修觀行者縁彼爲境。及令轉滅。答於
彼聞思増上力故得三摩地。由彼因縁。令
三摩地五種境界影像現前。即縁此事以爲
境界。除遣此故彼得轉滅
問除遣五種所知境界。當言何相。答無上
轉依無爲涅槃以爲其相。云何爲涅槃。謂法
界清淨煩惱衆苦永寂靜義。非滅無義。問若
唯煩惱衆苦永寂名爲涅槃。何因縁故非滅
無義。答如外水界唯離渾濁得澄清性。非
離濁時無澄清性。又如眞金唯離剛強得
調柔性。非離彼時無調柔性。又如虚空唯
雲霧等翳障寂靜得清淨性。非彼無時其清
淨性亦無所有。此中道理當知亦爾
云何名爲法界清淨。謂修正智故永除諸
相證得眞如。譬如有人於眠夢中自見其
身爲大暴流之所漂溺。爲欲越渡如是暴
流發大精進。即由發起大精進故。欻然便
覺。既得覺已於彼暴流都無所見。除相道
理當知亦爾。問爲即於此言説隨眠正斷滅
時。諸相除遣。爲斷滅已後方除遣。答斷時。
遣時。平等平等如秤兩頭低昂道理。又如
畫像彩色壞時形相隨滅。亦如醫等過患
愈時髮毛輪等相亦隨遣。愈時遣時平等平
等。此中道理當知亦爾
問修觀行者云何除遣所縁境相。答由正
定心於諸所知境界影像。先審觀察。後由
勝義作意力故轉捨有相轉得無相。此無
相轉復有五位。一少分位。二遍滿位。三有動
位。四有加行位。五成滿位。問如是成滿其
相云何。答不爲一切煩惱一切災横所陵
雜故。究竟無惱清淨所依説名成滿。即此
又是善清淨眞實義所行。一切現量所行。一
切自在所行
問於此成滿建立幾乘。齊何時證。答隨三
種根差別證故建立三乘。然彼二乘用阿耨
多羅三藐三菩提乘。以爲根本。又彼二乘隨
縁差別。隨所成熟無決定故。證得時量亦
不決定。其最後乘要經三種無數大劫。方
可證得。依斷三種麁重別故。何等名爲三
種麁重。一惡趣不樂品。在皮麁重。由斷彼
故不往惡趣。修加行時不爲不樂之所
間雜。二煩惱障品。在肉麁重。由斷彼故一
切種極微細煩惱亦不現行。然未永害一切
隨眠。三所知障品。在心麁重。由斷彼故永
害一切所有隨眠。遍於一切所知境界。無障
礙。智自在而轉
復次云何立聲聞乘。謂三因縁故。一變化故。
二誓願故。三法性故。變化故者。謂隨彼彼所
化勢力。如來化作變化聲聞。誓願故者。謂
有補特伽羅。於聲聞乘已發誓願。即建立
彼以爲聲聞。法性故者。謂有補特伽羅。本
性已來慈悲薄弱於諸苦事深生怖畏。由
此二因於利他事不深愛樂。非爲是事樂
處生死。彼由安住此法性故。立爲聲聞。又
覺法性故。謂於一切安立諦中。多分修習
怖畏行轉。由此因縁證得圓滿。如聲聞乘
獨覺亦爾。出無佛世而證正覺。與此差別。
即上相違三因縁故。應知菩薩
復次云何聲聞失壞正法及毘奈耶。謂有聲
聞。計唯無有煩惱燒然名爲寂滅。生大怖
畏。謂我當斷。我當永壞。我當無有。譬如
有人身嬰熱病於無病中都無識別。謂病
愈時擧體隨滅。便生怖畏。我寧不脱如是
熱病。是名失壞。由此譬喩失壞聲聞當知
亦爾。復次云何菩薩失壞大乘。謂有菩薩。
聞一切法甚深無性。即執一切煩惱燒然自
性本無。謂已無有生死重病。譬如有人於
己身中所生熱病。謂爲無病。於此熱病不
能解脱。名爲失壞。由此譬喩失壞菩薩當
知亦爾
問如是五事。幾是薩迦耶。幾非薩迦耶。答
相通二種。二是薩迦耶。一非薩迦耶。眞如
倶不可説。如薩迦耶。有及世間當知亦爾」
問如是五事四種眞實。此中何事攝幾眞實。
答世間所成眞實。道理所成眞實。三事所攝。
煩惱障淨智所行眞實。所知障淨智所行眞
實。二事所攝。問如是五事四種尋思。此中何
事攝幾尋思。答如理作意相應分別總攝四

問如是五事四種如實遍智。此中何事攝幾
如實遍智。答一切皆是正智所攝。問世尊依
何密意。説一切法皆無有二。答即依如是
所説五事。由俗自性説無自性。由別別相
説有自性
問世尊依何密意。説一切法皆無自性。答
由依彼彼所化勢力故。説三種無自性性。
一相無自性性。二生無自性性。三勝義無自
性性。云何相無自性性。謂一切法世俗言説
自性。云何生無自性性。謂一切行衆縁所生
縁力故有。非自然有。是故説名生無自性
性。云何勝義無自性性。謂眞實義相所遠離
法。此由勝義説無自性性。如觀行苾芻
於大骨聚生假勝解。不能除遣。於此骨聚
勝義無自性相恒無間轉。如是應知勝義
無自性性。此中五事非由相無自性性故。
説無自性。然由生無自性性故。勝義無自
性性故。隨其所應説無自性。謂相名分別
正智。皆由二種無自性性。眞如不由無自
性性説無自性。是故世尊依此密意。於伽
他中説如是言。我説一諦更無第二
問世尊依何密意。説一切法無生無滅本
來寂靜自性涅槃。答依相無自性性説如
是言
問世尊依何密意。説一切法等於虚空。答
亦依相無自性性説如是言
問世尊依何密意。説一切法皆如幻等。答
依生無自性性。勝義無自性性説如是言」
問世尊依何密意。説等隨觀色乃至識有無
常耶。答依相無自性性説如是言。何以故。
欲説等隨觀常無有故。説等隨觀有無常。
問世尊依何密意。説等隨觀色乃至識皆有
苦耶。答依生無自性性。及勝義無自性性。
説如是言
問世尊依何密意。説等隨觀即彼皆空。答即
依生無自性性。勝義無自性性。諸法由遠
離相無自性性。説如是言。如依遠離性説
彼爲空。依異相性説爲無我。當知亦爾」
問世尊依何密意。説色乃至識如理觀故。審
思慮故。乃至觀彼非有顯現。答依相無自
性性説如是言
問世尊依何密意。説彼虚僞不實顯現。答
依生無自性性及勝義無自性性。説如是

問世尊依何密意。説如是言。是故今者應
知是處。謂於是中眼永寂滅遠離色想。乃
至意永寂滅遠離法想。答都不依於無自性
性。説如是言
問世尊依何密意。説由彼故於一切處遣
一切想。帝釋天等亦不能知。彼依何處而
起靜慮。答都不依於無自性性説如是

問世尊依何密意。説能隨順喜憂捨處眼
所識色。乃至意所識法中無諦無實無無顛
倒無不顛倒。復説有聖出世間諦。答依於
一切無自性性。或不依於無自性性説如
是言
問世尊依何密意。説靜慮者靜慮境界。諸佛
諸佛境界皆不可思議。答依於一切無自性
性。或不依於無自性性。説如是言
問如是五事。何縁最初建立其相。乃至最後
建立正智。答若無其事施設於名。不應道
理。故此次第施設於名。由此名故施設自
性。施設差別。故此次第施設分別。由分別
故。或分別相。或分別名。或倶分別。由此三
法顯雜染品。次第圓滿。從此乃容修清淨
品。謂即觀彼所有雜染諸法眞如。由正智
故能正觀察。能得清淨。由此二種顯清淨
品次第圓滿。是故顯示如是次第
如是於眞實義分中。已説事決擇。若欲
了知眞實義者。於三自性復應修觀。嗢
拕南曰
    總擧別分別 縁差別依止
    亦微細執著 如名等執性
云何名爲三種自性。一遍計所執自性。二依
他起自性。三圓成實自性。云何遍計所執自
性。謂隨言説依假名言建立自性。云何依
他起自性。謂從衆縁所生自性。云何圓成
實自性。謂諸法眞如。聖智所行。聖智境界。聖
智所縁。乃至能令證得清淨。能令解脱一
切相縛及麁重縛。亦令引發一切功徳。問遍
計所執自性縁何應知。答縁於相名相屬
應知。問依他起自性縁何應知。答縁遍計
所執自性執應知。問圓成實自性縁何應
知。答縁遍計所執自性於依他起自性中
畢竟不實應知。世尊於餘經中説縁不
執著遍計所執自性應知此性者。依得
清淨説。不依相説。今此義中當知依相説。
問遍計所執自性有幾種。答略有五種。一
遍計義自性。二遍計名自性。三遍計雜染
自性。四遍計清淨自性。五遍計非雜染清淨
自性。云何遍計義自性。謂有四種。一遍計
自相。二遍計差別相。三遍計所取相。四
遍計能取相。遍計自相者。謂遍計此事是
色自性。乃至此事是識自性。此事是眼自
性。乃至此事是法自性。遍計差別相者。
謂遍計此色是可意。此色是不可意。此色
是非可意非不可意。此色是有見。此色
是無見。此色是有對。此色是無對。此色是
有漏。此色是無漏。此色是有爲。此色是無
爲。如是等類差別道理。遍計此色所有差
別。如色如是餘蘊一切處等當知亦爾。遍
計所取相者。謂遍計此色是眼所取。此是
耳鼻舌身意所取。又復遍計此受想行識是
欲界意所取。此是色界意所取。此是無色
界意所取。此是不繋意所取。遍計能取相
者。謂遍計此色是色能取。此色是聲香味
觸能取。又復遍計此受想行識是色能取。
此是聲香味觸法能取
云何遍計名自性。謂有二種。一無差別。二
有差別。無差別者。謂遍計一切一切法所
有名。有差別者。謂遍計此名爲色。此名爲
受。此名爲想。此名爲行。此名爲識。如是
等類無量無數差別法中各各別名
云何遍計雜染自性。謂遍計此色有貪有
瞋有癡。不能遠離貪瞋癡繋。又與信等
一切善法而不相應。又復遍計此受此想此
行此識。有貪有瞋有癡。不能遠離貪瞋癡
繋。又與信等一切善法而不相應
云何遍計清淨自性。謂與上相違當知其
相。云何遍計非雜染清淨自性。謂遍計此色
是所取。此是能取。此受想行識是所取。此是
能取。又於一切無記法中遍計所有無記諸
法。復次遍計所執自性當知復有五種。一
依名遍計義自性。二依義遍計名自性。三
依名遍計名自性。四依義遍計義自性。五
依二遍計二自性
云何依名遍計義自性。謂遍計此色事名
有色實性。此受想行識事名有受想行識實
性。云何依義遍計名自性。謂遍計此事名
色或不名色。此事名受想行識。或不名受
想行識。云何依名遍計名自性。謂不了色
事。分別色名而起遍計。不了受想行識事。
分別受想行識名而起遍計
云何依義遍計義自性。謂不了色名。由不
了名分別色事而起遍計。不了受想行識
名。由不了名分別受想行識事而起遍計」
云何依二遍計二自性。謂遍計此事是色自
性名之爲色。此事是受想行識自性名受想
行識
復次遍計所執自性執當知略有二種。一加
行執。二名施設執。加行執當知復有五種。
一貪愛加行故。二瞋恚加行故。三合會加行
故。四別離加行故。五捨隨與加行故。名施設
執當知復有二種。一非文字所作。二文字
所作。非文字所作者。謂執此爲何物。云何
此物。此物是何。此物云何。文字所作者。謂
此爲此物。此物如是或色。乃至或識或
有爲。或無爲。或常或無常。或善或不善。或無
記如是等。復次微細執著當知五種。一於
無常常執。二於苦樂執。三於不淨淨執。四
於無我我執。五於諸相中遍計所執自性
執。復次由五因縁。當知愚夫如名如言於
所詮事執有自性。所以者何。謂因問言。此
事用何以爲自性。答言此事是色自性非是
色名。或答言。此事是受想行識自性非受想
行識名。復次獨處空閑。精勤觀察諸法自相
共相。尋思此事是色相非色名。或尋思此
事是受想行識相非受想行識名。復次於此
色事尋求色相。不能得時便生不樂。非
求色名不能得時。或於此受想行識事。尋
求受想行識相。不能得時便生不樂。非求
受想行識名不能得時。復次語於名轉。名
於義轉。此中若名能顯自相義。非此能顯
差別相義。非此能顯所取相義。非此能顯
能取相義。或名乃至能顯能取相義。非此能
顯乃至自相義。若即彼名於自相義轉。亦
於乃至能取相義轉者。此餘諸名各別行解
隨義而轉應不可得。此不應理。如是復
於各別義轉所有名中。若名於自相義轉。乃
至若名於能取相義轉。此名爲於有義轉
耶。爲於無義轉耶。於有義轉且不應理。
此不應理。如前觀五事中已辯。若於無
義轉者。是則此名於無相義轉。其理便至。
若於無相義轉此非有義。但能顯示自所
増益。若取増益即是執著。是故如名如言
於所詮事執著自性。道理成就
復次一切愚夫於諸相中名言所縛故。當
知如名如言於所詮事妄執自性。問何縁
故知於諸相中名言所縛。答由理教故。云
何由理。謂若離名言於諸事中憙樂不可
得故。若名言倶於諸事中憙樂可得故。是
一道理。又復展轉相依而生。何以故。事爲依
止名言得生。名言爲依事可得生故。謂諸
世間要依有事方得生起名言分別。非於
無事起此分別。如是當知事爲依止名言
得生。如靜慮者内靜慮時。如如意名言作
意思惟。如是如是有所知事。同分影像生
起方便運轉現在前故。如是當知名言爲依
事可得生。又於名言修對治時。若安置
心於無相界。一切諸相皆不現前。若不安
心於無相界。不隨所欲。便爲諸相漂轉其
心。由此道理當知於相名言是縛。云何由
教。如世尊説
    愚昧思凡夫 於相爲言縛
    牟尼脱言縛 於相得自在
    清淨見行者 安住於眞智
    於自性無得 不見彼所依
    由眞智清淨 説彼爲眞明
    二執不相應 故號爲無二
又如異生於諸蘊中善知無我。雖觀蘊中
所建立我但是假有。非不於彼我執隨轉。
由彼隨眠未永斷故。此中道理當知亦爾
瑜伽師地論卷第七十三



瑜伽師地論卷第七十四
  彌勒菩薩説
 *三藏法師玄奘奉 詔譯 
  攝決擇分中菩薩地之三
復次嗢拕南曰
    攝無性知等 密意等所行
    通達與隨入 差別依爲後
問三種自性相等五法。初自性。五法中幾所
攝。答都非所攝。問第二自性幾所攝。答四所
攝。問第三自性幾所攝。答一所攝。問若依他
起自性亦正智所攝。何故前説依他起自性
縁遍計所執自性執應可了知。答彼意唯
説依他起自性雜染分非清淨分。若清淨分
當知縁彼無執應可了知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irst] [Prev+100] [Prev] 694 695 696 697 698 699 700 701 702 703 704 705 706 707 708 709 [Next] [Next+100] [Last] [行番号:/]   [返り点:/] [CIT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