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正蔵検索


punctuation    Hangul    Eng   

Citation style A:
Citation style B:
()
Citation style C:
()
Citation style D:
()
TextNo.
Vol.
Page

  INBUDS
INBUDS(Bibliographic Database)
  Digital Dictionary of Buddhism
電子佛教辭典
パスワードがない場合は「guest」でログインしてください。
Users who do not have a password can log in with the userID "guest".

本文をドラッグして選択するとDDBの見出し語検索結果が表示されます。

Select a portion of the text by dragging your mouse to view all terms in the text contained in the DDB. ・

Password Access Policies

瑜伽師地論 (No. 1579_ 彌勒玄奘譯 ) in Vol. 30

[First] [Prev+100] [Prev] 603 604 605 606 607 608 609 610 611 612 613 614 615 616 617 618 [Next] [Next+100] [Last] [行番号:/]   [返り点:/] [CITE]

無憍慢過失染汚其心。又彼於此處審觀
*徳失。觀彼所縁能増善法。又能攝益身心
無罪現法樂住。於諸有情多住慈想晝夜
修學。又於此處非信他行。内自正覺爲諦
爲實。然於諦實不妄執著。是故當知彼
於此處無勝解過失染汚其心。如是一切
行無常。是名第二處。餘如前説。一切法無
我。是名第三處。餘如前説。此中差別者。於
第二諦。應言於一切行多住生滅觀晝夜
修學。於第三諦。應言於一切法多住無我
我所想晝夜修學。若有於此三處無三過
失染汚其心。彼雖非種姓婆羅門然墮第
一義婆羅門數。如是三處成婆羅門諦實之
法。離三過失唯有如來是眞覺者
瑜伽師地論卷第五十五



瑜伽師地論卷第五十六
  彌勒菩薩説
 *三藏法師玄奘奉 詔譯 
  攝決擇分中五識身相應地意地之六
問諸蘊分位有幾種。答有多種。謂得無想
定等心不相應行。廣説如前
問依何分位建立。得此復幾種。答依因自
在現行分位建立。得此復三種。謂種子成
就自在成就。現行成就
問依何分位建立無想定滅盡定及無想
天。此三各有幾種。答依已離遍淨貪未
離上貪出離想作意爲先。名滅分位。建立
無想定。此復三種。自性者唯是善。補特伽羅
者在異生相續。起者先於此起。後於色界
第四靜慮當受彼果。依已離無所有處貪
止息想作意爲先。名滅分位。建立滅盡定。
此復三種。自性者唯是善。補特伽羅者在聖
相續。通學無學。起者先於此起。後於色界
重現在前。託色所依方現前故。此據未建
立阿頼耶識教。若已建立於一切處皆得現
前。依已生無想有情天中名滅分位。建立
無想此亦三種。自性者無覆無記。補特伽羅
者唯異生性。彼非諸聖者。起者謂能引發
無想定思。能感彼異熟果。後想生已是諸有
情便從彼沒
問依何分位建立命根。此復幾種。答依業
所引異熟住時決定分位建立命根。此復三
種。謂定不定故。愛非愛故。歳劫數等所安
立故。問依何分位建立衆同分。此復幾種。
答依諸有情相似分位立衆同分。此復三
種。所謂種類同分。自性同分。工巧業處養命
同分
問依何分位建立生。此復幾種。答依現在
分位建立生。此復三種。所謂刹那生。相續
生。分位生。問依何分位建立老。此復幾種。
答依前後分位建立老。此復三種。謂異性
老。轉變老。受用老。問依何分位建立住。此
復幾種。答即依生分位建立住。此復三種。
謂刹那住。相續住。立制住。問依何分位建
立無常。此復幾種。答依生已壞滅分位建
立無常。此復三種。謂壞滅無常。轉變無常。別
離無常
問依何分位建立名身。此復幾種。答依假
言説分位建立名身。此復三種。謂假設名
身。實物名身。世所共了不了名身。如名身。
句身文身當知亦爾。此中差別者。謂標句釋
句。音所攝字所攝
問依何分位建立異生性。此復幾種。答依
未生起一切出世聖法分位。建立異生性。
此復三種。謂欲界繋。色界繋。無色界繋
問依何分位建立流轉。此復幾種。答依因
果相續分位建立流轉。此復三種。謂刹那展
轉流轉。生展轉流轉。染汚清淨展轉流轉。問
依何分位建立定異。此復幾種。答依法別
相分位建立定異。此復三種。謂相定異。因
定異。果定異。問依何分位建立相應。此復
幾種。答依因果相稱分位建立相應。此復
三種。謂和合相應。方便相應。稱可道理所作
相應。問依何分位建立勢速。此復幾種。答
依迅疾流轉分位建立勢速。此復三種。謂
諸行勢速。士用勢速。神通勢速。問依何分
位建立次第。此復幾種。答依一一行流轉
分位建立次第。此復三種。謂刹那流轉次
第。内身流轉次第。成立所作流轉次第。問依
何分位建立時。此復幾種。答依行相續不
斷分位建立時。此復三種。謂去來今。問依
何分位建立方。此復幾種。答依所攝受諸
色分位建立方。此復三種。謂上下傍。問依
何分位建立數。此復幾種。答依法齊量表
了分位建立數。此復三種。謂一數二數多
數。問依何分位建立和合。此復幾種。答依
所作支無闕分位建立和合。此復三種。謂集
會和合。一義和合。圓滿和合。問依何分位
建立不和合。此復幾種。答與和合相違。應
知不和合若分位若差別
問於諸蘊中。何義幾蘊是有色。答即以此
性還説此性。色自性義是有色義。一蘊是有
色。問何義幾蘊是有見。答眼所行義一蘊一
分是有見。問何義幾蘊是有對。答展轉相觸
據處所義。及麁大義。是有對義。麁大義者。
當知遠離三種微細。此三微細如前應知
一蘊一分是有對。問何義幾蘊是有漏。答麁
重所隨非彼對治煩惱所生義。一切一分是
有漏。復有有漏義。謂若是處煩惱能生四
種過失是有漏義。何等名爲四種過失。一不
寂靜過失。二内外變異過失。三發起惡行過
失。四攝受因過失。當知初過失纒現行所
作。第二過失諸煩惱事隨逐煩惱所作。第三
過失煩惱因縁所作。第四過失引發後有所
作。問何義幾蘊是有爲。答從因已生及應生
義。一切是有爲。問何義幾蘊是有諍。答多隨
瞋恚自在轉義。一切一分是有諍。問何義幾
蘊是有愛味。答多隨愛見自在轉義。一切一
分是有愛味。問何義幾蘊是依耽嗜。答多隨
欲貪自在轉義。一切一分是依耽嗜。問何義
幾蘊是世間。答戲論依義。一切一分是世間。
問何義幾蘊是墮界。答三界所攝世間義。一
切一分是墮界。問何義幾蘊是過去。答已受
用因果義。一切是過去。問何義幾蘊是未來。
答未受用因果義。一切是未來。問何義幾蘊
是現在。答已受用因義及未受用果義。一切
是現在。問何義幾蘊是内。答六處并屬彼義。
一蘊一分四蘊全是内。問何義幾蘊是外。答
内相違義。一蘊一分是外。問何義幾蘊是麁。
答不光潔積聚相増長義。一切一分是麁。問
何義幾蘊是細。答麁相違義。一切一分是細。
問何義幾蘊是劣。答無常苦不淨染汚義。一
切一分是劣。問何義幾蘊是妙。答劣相違義。
一切一分是妙。問何義幾蘊是遠。答處所去
來時方隔越義。一切一分是遠。問何義幾蘊
是近。答遠相違義。一切一分是近
問何義幾蘊是欲界繋。答於此間生未得
對治。或得已出三時現行義。一切一分是欲
界繋。問何義幾蘊是色界繋。答已得色界繋
對治。若入彼定或復生彼。未得上對治。或
得已出三時現行義。一切一分是色界繋。問
何義幾蘊是無色界繋。答已得無色界繋對
治。若入彼定或復生彼。未得上對治。或
得已出三時現行義。一切一分是無色界繋。
復有差別。謂輕安倶三摩地。及彼眷屬并彼
果法所不攝義。是欲界繋屬色煩惱。與彼
相違所攝義。是色界繋。離色煩惱彼所攝
義。當知是無色界繋
問何義幾蘊是善。答能感當來樂果報義。及
煩惱苦永斷對治義。一切一分是善。問何義
幾蘊是不善。答能感當來苦果報義。及能
發起諸惡行義。一切一分是不善。問何義幾
蘊是無記。答彼倶相違義。一切一分是無記。
復有差別。謂離過失義。及過失功徳對治
隨順義。是善。與此相違義。是不善。彼倶相
違義。是無記
問何義幾蘊是學。答學方便善義。一切一分
是學。問何義幾蘊是無學。答學究竟善義。
一切一分是無學。問何義幾蘊是非學非無
學。答離前二種所有善染汚無記法義。一切
一分是非學非無學。問何義幾蘊是見所斷。
答現觀智諦現觀所應斷義。一切一分是見
所斷。問何義幾蘊是修所斷。答從現觀後修
道所斷義。一切一分是修所斷。問何義幾蘊
是無斷。答一切染汚永斷對治義。及已斷義。
一切一分是無斷。問何義幾蘊是無色等。答
如前所説色等相違義。當知是無色等義。
如是等類應當分別諸蘊差別。問如説積
聚義是蘊義。何等名爲積聚義耶。答種種所
召體義。更互和雜轉義。一類總略義。増益損
減義。是積聚義
問何縁色蘊説名爲色。答於彼彼方所種
殖増長義。及變礙義故名爲色。此變礙義
復有二種。一手等所觸便變壞義。二方處差
別種種相義
問何縁四無色蘊總説名名。答順趣種種所
縁境義。依言説名分別種種所縁境義故
説爲名
問諸蘊誰所攝。爲何義故建立攝耶。答自
性所攝非他性。爲遍了知種種自類。是故
建立。問諸法誰相應。爲何義故建立相應。
答他性相應非自性。爲遍了知依自性清
淨心有染不染法若増若減。是故建立
有一沙門若婆羅門。欲令名中唯心實有
非諸心所。此不應理。何以故。且説諸蘊
有五種性不成就故。又若彼計分位別故
有五性者。分位別計亦有過失。何以故。
是諸分位展轉相望作用差別。若有若無皆
成失故。若言有者。由相異故便應有異實
物體性。若言無者。計分位別則爲唐捐。又
不應謂如六識身分位差別。何以故。由六
識身所依所縁有差別故。是諸分位一處可
得故不應理。若謂轉變亦不應理。何以
故。於有色物可轉變故。得有分位前後差
別。非於無色有如乳酪生酥等異。又心
因縁無差別故。行別分位不應道理。於一
刹那必不可得差別因縁令彼分位而有
差別。是故汝計分位差別不應道理。又違
教故。唯心實有不應道理。違何等教。
如經言貪瞋癡等惱染其心令不解脱。問
此中何所相違。答若唯有心二不倶有。是
即貪等應不依識。若汝復謂以識爲先亦
不應理。無差別過前已説故。又復經
與觸倶生受想思等。又餘經説如是諸法
恒共和合非不和合。不可説言如是諸法
而可分析令別殊異。又佛世尊爲欲成立
此和合義説燈明喩。是故不可離彼倶生
而説和合。雖復經言如是六界説名士夫。
然密意説故無過失。問此中有何密意。答唯
欲顯説色動心所最勝所依。當知是名
此經密意。復有違彼聖教。可得何等聖教。
謂世尊言乳酪生酥三譬喩故。或有處所麁
四大種以之爲我。或有處所有色意生。或有
處所無色想生。如是經意。豈唯大種。或唯有
心。唯有想耶。是故當知如是等經皆有密
意。故名所攝四無色蘊心與心所。更互相
應道理成就。中嗢拕南曰
    五種性不成 分位差過失
    因縁無別故 與聖教相違
如是已決擇蘊事善巧。界事善巧今當決
擇。問何等是眼界。答若眼未斷。或復斷已命
根攝受。如眼界乃至意識界及法界一分當
知亦爾。問何等是色界。答若色根増上所生。
若彼於此爲増上。是名色界。如色界乃至
觸界當知亦爾
問此十八界幾是實有幾是假有。答實有者
或十七或十二。六爲一故一爲六故。此約
世俗安立道理
問若有眼亦眼界耶。設有眼界亦眼耶。答
應作四句。或有眼非眼界。謂阿羅漢最後
眼。是名初句。或有眼界非眼。謂生有色界
若眼未生或生已失。或不得眼或眼無間
滅。若諸異生生無色界。是第二句。或有眼
亦眼界。謂除爾所相。是第三句。或有無眼
亦無眼界。謂阿羅漢眼已失壞或不生眼。
若生無色界或於無餘依涅槃界已般涅
槃。是第四句。如眼界。一切内界隨其所應
當知亦爾。身界應分別。謂無先來不生身
者。餘隨所應當具宣説。於四外界隨其所
應亦當具説。若聲聲界正宣撃時當言倶
有。若不宣撃當言隨逐餘界唯界非聲」
問此十八界幾是同分幾彼同分。答有識眼
界名爲同分。所餘眼界名彼同分。如眼界
乃至身界亦爾。唯根所攝内諸界中。思量同
分及彼同分。非於色等外諸界中。當知法
界諸有所縁如心界説。諸無所縁如色等

問幾界合而能取。幾界不合能取。答六合能
取。四不合能取。五及一少分非能取。一界
若合不合二倶能取。問幾唯所取非能取。幾
亦所取亦能取耶。答一切皆所取。謂五及一
少分唯所取。十二及一少分亦是能取。問幾
由助伴故能取。幾獨能取耶。答十及一少分
由助伴故能取。一及一少分獨能取。問幾唯
欲界繋。答四。問幾唯色界繋。答無。問幾唯無
色界繋。答亦無。問幾唯欲色界繋。答十一。問
幾唯色無色界繋。答無。問幾通三界繋。答

問幾執受幾非執受。答五執受。五執受非執
受。所餘一向非執受。何以故。以離於彼餘
能執受。執受於彼不可得故
云何種種界。謂即十八界展轉異相性。云何
非一界。謂即彼諸界無量有情種種差別所
依住性。云何無量界。謂總彼二名無量界。
如佛世尊於惡叉聚喩中説。我於諸界終
不宣説界有邊際中。嗢拕南曰
    何等實有性 四句與同分
    取界執受非 種種等非一
問何等是界義。答因義。種子義。本性義。
性義。微細義。任持義。是界義。問以何義故
涅槃虚空亦説名界。答由彼能持苦不生
義。持身眼等運動用義
問爲顯何義建立界耶。答爲顯因縁義。
及顯根境受用義
問此十八界由誰分別。答若略説當知由六
種。一法界。謂眼等法有眼等界。二淨界。謂
住種性補特伽羅所有諸界。三本性界。謂即
如所説十八界無始時來於後後生其性
成就。及住種性不住種性補特伽羅。無
始時來涅槃非涅槃法其性成就。四熏習界。
謂即此諸界淨不淨法先所熏習。於生死中
得勝劣生涅槃因性。五已與果界。謂即此
諸界感果已滅。六未與果界。謂即此諸界未
感得果或滅未滅。如是略説諸界有六
種若廣説者其數無量
問此十八界幾有色幾無色。乃至幾無斷耶。
答如前所説相應隨順建立。問如説眼見
諸色乃至意了諸法。此爲眼等是見者乃至
是了者耶。爲彼識耶。答約勝義道理。非是
眼等亦非彼識。何以故。諸法自性衆縁生
故。刹那滅故。無作用故。約世俗道理。眼等
最勝故可於彼立見者等。何以故。若有眼
等諸根。識決定生無所缺減。或有識流非
眼等根。若缺不缺倶可得故。此中實義唯於
見等説見者等
問此十八界幾種次第宣説因縁。此復何等。
答略有二種。一三種次第宣説因縁。二六種
次第宣説因縁。云何三種次第宣説因縁。謂
所依境界倶依差別故。所以者何。由識與
根同一處義故説名依境界。是所縁義故亦
名依。云何六種次第宣説因縁。謂彼所行衆
多差別數數行故先説眼等。是初因縁。又隨
世間俗事轉故説彼次第。由諸世間先互相
見。次相慰問次設飮食。次過晝分夜分現
前。敷設種種軟妙臥具氈褥被枕。觸習侍
女。是第二因縁。又喜樂差別爲依止故次第
宣説。是第三因縁。又嚴飾差別所攝受故次
第宣説。諸受欲者必以安繕那等先莊眉
眼。次以耳璫耳輪等莊嚴其耳。非於餘根
如是嚴飾。是第四因縁。又依作業飮食習欲
等事次第宣説。由諸衆生皆先依止身語二
業若淨不淨方便勤求。次食段食。既飽醉已
習近諸欲。是第五因縁。又由作業差別攝
受故次第宣説。所以者何。由眼能見種種
諸色。往還無失威儀不亂。記識他身曾見
不見及怨親中。了悟方所宣示於他起想
言説。覩衆舞樂角力戲等。廣受種種世間
喜樂長養依身。如是等類有無量種眼界
作業。由耳能聞種種音聲。因此了悟善説
惡説種種義理起諸言論。因聞種種微妙
樂音。廣受種種世間喜樂長養依身。如是
等類耳界作業。比前狹劣。鼻界能嗅種種諸
香。尋香而往。受諸喜樂長養依身。如是等
類鼻界作業。方前狹劣。舌界能甞種種諸
味。受諸喜樂長養依身。如是等類舌界作
業。方前狹劣。身界能觸種種所觸受諸喜
樂。雖能長養依身。然彼樂具或於一時復
爲損害。如是等類身界作業。最爲狹劣。是
名第六次第宣説因縁。於此眼等六種因縁
差別中。意遍行故最後宣説。爲攝如是次
第因縁中。嗢拕南曰
    衆多順世俗 喜樂與莊嚴
    隨二種作業 故次第宣説
復次此十八界。當知能攝一切經中所説餘

問生色界者已於境界而得離欲。何縁復
生鼻舌兩界。答爲令所依身端嚴故。又色
界中於此二種未離欲故。問生第二靜慮
或生上地。若有尋有伺眼等識現在前。云何
此地無尋無伺若不現前。云何於彼有色諸
根。而能領受彼地境界。答由有尋有伺諸識
種子隨逐無尋無伺三摩地故。從彼起已此
得現前。又此起已識現行時。復爲無尋無伺
三摩地種子之所隨逐。是故此地非是一向
無尋無伺。由彼有情於諸尋伺以性離欲
而離欲故。彼地雖名無尋無伺。此復現行
亦無過失。問何縁眼界耳界鼻界。各生二
分非餘。答爲令依止得端嚴故。問眼耳與
鼻。諸識生時爲依二分。當言一耶當言
二耶。答當言唯一。何以故。若彼一分無障
不壞。識明了生。若彼有障或復失壞。識不
明了生故。又識非色故。無有如色由方所
別成二分義
問眼與眼識若是因果云何倶有。若倶有者」
云何得成因果兩性。答識依眼生。非如種
芽因果道理。何以故。眼與眼識非正生
因。唯建立因。是故此二倶時而有因果性成。
猶如燈焔光明道理。如眼與眼識。耳鼻舌
身與彼諸識當知亦爾。若異此者。雖有自
種無所依故。眼等諸識應不得生
問若於欲界或生或長。當言眼界決定轉
耶。答此非一向。如眼界。耳鼻舌界及彼識
界當知亦爾。身界決定轉。如是身識界意界
法界意識界色聲香味觸界亦爾
問若於色界或生或長。當言眼界決定轉
耶。答決定轉。如眼界如是。耳鼻舌身界眼
耳身識界亦爾。除香味界及彼識界。餘一切
界亦決定轉。於無色界或生或長。除意界
法界意識界。餘定不轉。唯除自在所獲諸
色。當知三界於彼定轉
界事善巧。如蘊善巧亦應宣説嗢拕南頌。
如界善巧。處事善巧嗢拕南頌當知亦爾
云何眼處。謂若眼已得不捨。於無間體非
斷滅法。如眼處相。餘處自性當知亦爾
問處觸處何差別。答處如前説。觸處者。謂與
觸倶或能無間引發諸觸。隨順於觸所有
諸處
問若眼亦處耶。設處亦眼耶。答有眼非處。
謂若眼已得不捨。然是無間斷滅之法。有處
非眼。謂所餘處安住處相。有亦眼亦處。謂
若眼已得不捨。亦非無間斷滅之法。有非
眼非處。謂若眼不得或得已捨。及餘耳等
不住處相。問若處亦觸處耶。設觸處亦處耶。
答諸觸處必是處。有處非觸處。謂眼等不
與觸合。亦復不能引無間觸。然非無間斷
滅之法。若於色界或生或長所有鼻舌。若
生無想有情天中所有諸根。於一切時當
知必定非處
問處名何義。爲顯何義建立處耶。答諸心
心所生長門義。縁義。方便義。和合性義。所依
止義。居住處義。是名處義。爲欲顯示等無
間所縁増上三種縁義故。建立處。廣分別
處及次第。隨其所應如界當知
又世尊言有八勝處。廣説如經。如是十遍
處又有四處。謂空無邊處等。又有二處。謂
無想處。非想非非想處。如是等法處名説者。
如所説相隨其所應當知皆在十二處
攝。又處依止如界應知
復次云何名縁生法。謂無主宰無有作者
無有受者。無自作用不得自在。從因而
生託衆縁轉。本無而有有已散滅。唯法所
顯唯法能潤。唯法所潤墮在相續。如是等
相名縁生法。當知此中因名縁起果名縁
生。此無明隨眠不斷有故。彼無明纒有。此無
明纒生故。彼諸行轉。如是諸行種子不斷
故。諸行得生。諸行生故得有識轉。如是所
餘諸縁起支流轉道理。如其所應當知亦

當知有生及老死支是假有法。所餘有支是
實有法
復由五相建立縁起差別。何等爲五。一衆
苦引因依處。二衆苦生因依處。三衆苦引因。
四衆苦生因。五衆苦生起。衆苦引因依處者。
謂於現法中名色爲縁六處生起不斷不
知。此爲所縁及依處故。一切愚夫於内自
體愚癡生起。是名無明。無明縁故次後諸
行。乃至後時有觸縁受。此中六處名無明
等。引因依處。衆苦生因依處者。謂諸愚夫觸
爲縁故。於現法中諸受生起。此爲依處。於
外境界發起諸愛。由愛爲縁次後有取。取
爲縁故次後有有。如是愛等三種生因。用
觸縁受爲所依處衆苦引因者。謂無明縁
行乃至觸縁受。現法中識爲福非福及不動
業之所熏習。後後種子之所隨逐。能引當
來餘身識等生老死苦。是故説此爲彼引因。
衆苦生因者。謂受縁愛愛縁取取縁有。是
名當來衆苦生因。即先所作業爲煩惱攝
受。未來世生將現前故。當知名有。衆苦生
起者。謂有縁生生縁老死。如是名爲衆苦
生起即識名色六處觸受。先種子性隨所依
時。曾得衆苦引因之名。今已與果名生老
死。復得苦名
復次當知無明智所對治。別有心所覆蔽
爲性。非唯明無亦非邪智。何以故。若彼無
明唯明無者。應不可立軟中上品。由無性
法都無軟中上品異故。又不可立無明隨
眠與纒差別。由無性法於一切時其相相似
現行隨轉不可建立。又異生心善染無記。
於一切處常離慧明。若此無性是無明者。
應一切心皆成染汚
又無性法非有爲攝非無爲攝。既非有爲
無爲所攝。不能爲染亦不爲淨。又於離
明心相續中。應一切時明不得起。又不應
説無明滅故明得生起。所以者何。無有無
法而可滅故。若唯邪智是無明者。爲除慧
明所攝諸智。餘一切智皆邪智耶。爲唯染汚
邪執性智是邪智耶。爲諸煩惱相應邪智是
邪智耶。若言初智是邪智者。一切異生相
續中智皆應邪智。若善若無記此不應道
理。若唯染汚邪執性智是邪智者。唯應五見
薩迦耶等名染性智。此中如實不了行相。
是名無明。由有如實不了行故。邪執事
相。是名爲見。謂薩迦耶見由無明力執我
我所。如是餘見各於自事邪執行轉。然彼
諸見不離愚癡。由癡與見行相各別。是故
此五染汚性智名爲無明。不應道理
又若無明與諸見相無差別者。世尊不應
七隨眠中於無明外立見隨眠。又佛世尊曾
無一處於諸見上示無明名。若諸煩惱相
應邪智是無明者。薩迦耶等五種邪見智爲
自性。無二智體倶有相應。是則諸見應與
無明常不相應。又若貪等煩惱力故令相應
智成愚癡性。即應貪等増上力故得有愚
癡。非癡増上。癡爲導首故有貪等一切煩
惱。又應可説如餘煩惱相應之慧。由相應
故得成染汚非彼自性。非愚癡體可成癡
性。又如諸餘煩惱相應。非煩惱性諸心心
所。是故當知別有無明。是心所性與心相
應。如世尊言。行有三種。謂身行語行意行。
當知此中入出息風名爲身行。風爲導首
身業轉故。身所作業亦名身行。由愚癡者
先起隨順身業風已。然後方起染汚身業。
如入出息能起身業故名身行。如是尋伺
與諸語業倶名語行。受想與意業倶名意
行。如是一切總説身行語行意行
諸有隨生何界何地。當知有支即此所攝。
復次十二支中。二業所攝。謂行及有。三煩惱
攝。謂無明愛取。當知所餘皆事所攝。又二業
中。初是引業所攝。謂行。後是生業所攝。謂有。
三煩惱中一能發起引業。謂無明。二能發起
生業。謂愛取。餘事所攝支中。二是未來苦支
所攝。謂生老死。五是未來苦因所攝。謂現法
中從行縁識乃至觸縁受。又即五支亦是現
在苦支所攝。由先世因今得生起。果異熟
攝。謂識名色六處觸受。又現在果所攝五支。
及未來果所攝二支。總名果所攝縁起。當知
餘支是因所攝縁起
復次無知略於五處爲能生因。一能生疑。
二能生愛。三能生非處信。四能生見。五能
生増上慢。於前際等所有無知是能生疑。
謂如是疑。我於過去爲曾有耶爲曾無
耶。如是等疑於三世轉。如經廣説。過去名
前際。未來名後際。現在名前後際。待過去
世是後際。待未來世是前際故。若疑過去
當知此疑前際無知所生。若疑未來當知
此疑後際無知所生。若於内疑惑此誰所有
我爲是誰。今此有情從何而來於此沒已當
往何所。當知此疑是前後際無知所生。又
於内無知。於外無知。於内外無知。當知能
生内外等愛。及後有愛。喜貪倶行愛。彼彼喜
樂愛。又若於業無知。於異熟無知。於業異
熟無知。是諸有情由於業自造無知爲縁
故。於魯達羅天。毘瑟笯天。世主天等非正處
中。生妄勝解歸依敬信。又若於佛等無知。
乃至於道無知。當知能生諸見。所以者何。
由於三寶及四諦中不正通達故。乃至能
生六十二見。及起如是見立如是論。無
施無愛。乃至廣説所有邪見。又若於因無
知。於因所生法善不善等無知。廣如經説。
由此無知故。於往善趣道往善趣方便
中。生増上慢。所以者何。由於善不善等法
愛非愛果不如實知故。於自餓投火墜高
巖等。非方便中起方便想。行如是事以
求生天。又於六觸處中所有無知。於不如
實通達。得沙門果中起増上慢。所以者何。
由實無有於六觸處如實通達智。而生増
上慢故。當知此中若生天方便増上慢。若沙
門果増上慢。總合此二名増上慢。如是無明
能生五種雜染。謂疑雜染。愛雜染。信解雜
染。見雜染。増上慢雜染。由疑雜染所雜染
故。一切愚夫獲得疑惑。信順於他引趣異
路。於現法中多受苦惱。不安隱住。由愛雜
染所雜染故。引生後有生老病等一切大
苦。由信解雜染所雜染故。或謂無因或計
自在天等。不平等因謂爲正因。撥無一切士
用而住。由見雜染所雜染故。隨意造作一
切惡行。能感當來諸惡趣苦。由増上慢雜染
所雜染故。令士夫用異果無果
此縁起善巧如本地分已廣分別。所餘
縁善起巧決擇文不復現
瑜伽師地論卷第五十六



瑜伽師地論卷第五十七
  彌勒菩薩説
 *三藏法師玄奘奉 詔譯 
  攝決擇分中五識身相應地意地之七
如是已説縁起善巧。處非處善巧我今當
説。總嗢拕南曰
    體顯現初 門差別後
問何等爲處。答於彼彼事理無相違。問何
等非處。答於彼彼事理有相違。是名處非
處體。問何故世尊顯示處非處善巧耶。答爲
欲顯示染汚清淨正方便智無失壞故
問應以幾門觀察處非處耶。答四。由佛世
尊但以四門宣説一切處非處故。何等爲
四。一成辦門。二合會門。三證得門。四現行
門。問何縁以此四門説處非處。答爲欲示
現遍一切種差別門故。云何一切種差別。
謂依初成辦門。彼所不攝餘差別相。我當
顯示。當知此差別略説有三種。一諸根越
作故。二大種越所作故。三資生越所作
故。諸根越所作者。謂無處無位。眼能聞聲
嗅香甞味覺諸觸等必無是處。能見諸色
斯有是處。如眼根如是。所餘色根一一相
望。越用差別如應當知。大種越所作者。謂
無處無位。地能造作水火風用必無是處。
能作地用斯有是處。如是所餘大種展轉
相望。越用差別如應當知。資生越所作者。
謂無處無位。從餘類種餘類芽生必無是
處。唯自種類斯有是處。無處無位搆牛角
等而出於乳。必無是處。*搆彼乳房斯有
是處。無處無位。鑚搖水瓶而出生酥必
無是處。鑚搖於酪斯有是處。無處無位。壓
沙出油必無是處。壓苣蕂等斯有是處。
無處無位。鑚濕木等而出於火。必無是處。
鑚於乾木斯有是處。如是等類應當觀察
初處非處門差別之相。云何第二處非處門
差別。謂無處無位。光明黒闇一時合會無有
是處。若有一處無第二生斯有是處。無處
無位。麁分水火一時合會無有是處。隨有
一種斯有是處。無處無位。二麁色聚同據
一處無有是處。若一極微斯有是處。無處
無位。同一種類二心心法倶時合會無有
是處。一一而生斯有是處。無處無位。同一種
類。若善不善。若善無記不善無記。若苦若樂
倶時合會無有是處。隨有一種斯有是處。
無處無位。愛非愛果倶時合會無有是處。若
隨有一斯有是處。如是等類應當觀察第
二處非處門差別之相。云何第三處非處門
差別。謂無處無位。石女生兒無有是處若
非石女斯有是處。無處無位。生半擇迦能
生男女無有是處。若諸丈夫斯有是處。無
處無位。盲眼見色聾耳聞聲。鼻舌壞者嗅
甞味無有是處。諸根不壞斯有是處。
無處無位。未具資糧於現法中證學無
*學究竟解脱。無有是處。已具資糧斯有
是處。無處無位。未得聖道能證涅槃。及
證聲聞獨覺菩提。若證無上正等菩提無
有是處。已得聖道斯有是處。無處無位。人
趣有情以傍生趣草等飮食以充節會。若諸
天衆食人飮食。色無色界食諸段食無有
是處。與此相違斯有是處。無處無位。不捨
那落迦所有身形而得人身。如是不捨所
餘身形而得餘身無有是處。捨已方得斯
有是處。如是等類應當觀察第三處非處
門差別之相。云何第四處非處門差別。謂無
處無位。地捨自相成餘界相無有是處。不
捨自相斯有是處。如地如是餘大種如應
當知。無處無位。生長欲界不得天眼見
諸天色無有是處。見人中色斯有是處。如
是餘根如應當知。無處無位。有貪愛者貪
愛覆蔽。貪愛未斷而於財利心離染著無
有是處。如是瞋癡隨應當知。無處無位。不
斷貪等一切煩惱隨煩惱纒修四念住。無
有是處。與此相違斯有是處。如修念住
如是。所餘菩提分法當知亦爾。無處無位。
於如來所不捨諍見諍欲諍心。若不開許
而能正面覩於如來無有是處。若捨若許
斯有是處。無處無位。一切智者一切見者有
所知境而不了知。或復失念作非一切智
者所作無有是處。與此相違斯有是處。無
處無位。已入大地諸菩薩等於諸有情起
故害心。或菩提心當有退轉無有是處。與
此相違斯有是處。如是等類應當觀察第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irst] [Prev+100] [Prev] 603 604 605 606 607 608 609 610 611 612 613 614 615 616 617 618 [Next] [Next+100] [Last] [行番号:/]   [返り点:/] [CIT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