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正蔵検索


punctuation    Hangul    Eng   

Citation style A:
Citation style B:
()
Citation style C:
()
Citation style D:
()
TextNo.
Vol.
Page

  INBUDS
INBUDS(Bibliographic Database)
  Digital Dictionary of Buddhism
電子佛教辭典
パスワードがない場合は「guest」でログインしてください。
Users who do not have a password can log in with the userID "guest".

本文をドラッグして選択するとDDBの見出し語検索結果が表示されます。

Select a portion of the text by dragging your mouse to view all terms in the text contained in the DDB. ・

Password Access Policies

瑜伽師地論 (No. 1579_ 彌勒玄奘譯 ) in Vol. 30

[First] [Prev+100] [Prev] 464 465 466 467 468 469 470 471 472 473 474 475 476 477 478 479 [Next] [Next+100] [Last] [行番号:/]   [返り点:/] [CITE]

心踊躍性漸次退減。由奢摩他所攝持故。
心於所縁寂靜行轉。從是已後於瑜伽行。
初修業者名有作意。始得墮在有作意數。
何以故。由此最初獲得色界定地所攝少分
微妙正作意故。由是因縁名有作意。得此
作意初修業者有是相状。謂已獲得色界所
攝少分定心。獲得少分身心輕安心一境性。
有力有能善修淨惑所縁加行。令心相
續滋潤而轉。爲奢摩他之所攝護能淨諸
行。雖行種種可愛境中。猛利貪纒亦不生
起。雖少生起依止少分微劣對治。暫作意
時即能除遣。如可愛境。可憎可愚可生憍慢
可尋思境。當知亦爾。宴坐靜室暫持其心。
身心輕安疾疾生起。不極爲諸身麁重性
之所逼惱。不極數起諸蓋現行。不極現
行思慕。不樂憂慮倶行諸想作意。雖從定
起出外經行。而有少分輕安餘勢隨身心
轉。如是等類當知是名有作意者清淨相

瑜伽師地論卷第三十二



瑜伽師地論卷第三十三
  彌勒菩薩説
 *三藏法師玄奘奉 詔譯 
本地分中聲聞地*第十三第四瑜伽處之一
復次此嗢拕南曰
    七作意離欲 及諸定廣辯
    二定五神通 生差別諸相
    觀察於諸諦 如實而通達
    廣分別於修 究竟爲其後
已得作意諸瑜伽師。已入如是少分樂斷。
從此已後唯有二趣更無所餘。何等爲二。
一者世間。二出世間。彼初修業諸瑜伽師。由
此作意或念我當往世間趣。或念我當往
出世趣。復多修習如是作意。如如於此極
多修習。如是如是所有輕安心一境性。經
歴彼彼日夜等位轉復増廣。若此作意堅固
相續強盛而轉。發起清淨所縁勝解。於奢摩
他品及毘鉢舍那品善取其相。彼於爾時
或樂往世間道發起加行。或樂往出世道
發起加行。問此中幾種補特伽羅。即於現
法樂往世間道發起加行。非出世道。答
略有四種補特伽羅。何等爲四。一一切外
道。二於正法中根性羸劣先修止行。三根
性雖利善根未熟。四一切菩薩樂當來世
證大菩提非於現法。如是四種補特伽羅。
於現法中樂往世間道發起加行。此樂
往世間道發起加行者。復有二種。一者具
縛。謂諸異生。二不具縛。謂諸有學。此復云
何。謂先於欲界觀爲麁性。於初靜慮若定
若生觀爲靜性。發起加行離欲界欲。如是
乃至發起加行離無所有處欲。當知亦爾。
又依靜慮等能引無想定等及發五神通
等。又即依此若生若相皆當廣説。爲離
欲界欲勤修觀行諸瑜伽師。由七作意方
能獲得離欲界欲。何等名爲七種作意。謂
了相作意。勝解作意。遠離作意。攝樂作意。
觀察作意。加行究竟作意。加行究竟果作意。
云何名爲了相作意。謂若作意能正覺了欲
界麁相初靜慮靜相。云何覺了欲界麁相。謂
正尋思欲界六事。何等爲六。一義。二事。三
相。四品。五時。六理。云何尋思諸欲麁義。
謂正尋思如是諸欲有多過患有多損惱。
有多疫癘有多災害。於諸欲中多過患義。
廣説乃至多災害義。是名麁義。云何尋思諸
欲麁事。謂正尋思於諸欲中有内貪欲。於
諸欲中有外貪欲。云何尋思諸欲自相。謂
正尋思此爲煩惱欲此爲事欲。此復三種。
謂順樂受處。順苦受處。順不苦不樂受處。
順樂受處是貪欲依處。是想心倒依處。順苦
受處是瞋恚依處。是忿恨依處。順不苦不樂
受處是愚癡依處。是覆惱誑諂無慚無愧依
處。是見倒依處。即正尋思如是諸欲極惡
諸受之所隨逐。極惡煩惱之所隨逐。是名
尋思諸欲自相。云何尋思諸欲共相。謂正
尋思此一切欲。生苦老苦廣説乃至求不得
苦等所隨逐等所隨縛。諸受欲者於圓滿
欲驅迫而轉。亦未解脱生等法故。雖彼諸
欲勝妙圓滿而暫時有。是名尋思諸欲共
相。云何尋思諸欲麁品。謂正尋思如是諸欲
皆墮黒品。猶如骨鎖如凝血肉。如草炬火
如一分炭火。如大毒蛇如夢所見。如假借
得諸莊嚴具。如樹端果。追求諸欲諸有情
類。於諸欲中受追求所作苦。受防護所
作苦。受親愛失壞所作苦。受無厭足所
作苦。受不自在所作苦。受惡行所作苦。如
是一切如前應知。如世尊説。習近諸欲
有五過患。謂彼諸欲極少滋味。多諸苦惱多
諸過患。又彼諸欲於習近時。能令無厭
能令無足能令無滿。又彼諸欲常爲諸佛
及佛弟子。賢善正行正至善士。以無量門
呵責毀呰。又彼諸欲於習近時。能令諸結積
集増長。又彼諸欲於習近時。我説無有
惡不善業而不作者。如是諸欲令無厭足
多所共有。是非法行惡行之因増長欲愛。智
者所離速趣消滅依託衆縁。是諸放逸危
亡之地。無常虚僞妄失之法。猶如幻化誑
惑愚夫。若現法欲若後法欲。若天上欲若人
中欲。一切皆是魔之所行魔之所住。於是
處所能生無量依意所起惡不善法。所謂
貪瞋及憤諍等。於聖弟子正修學時能爲
障礙。由如是等差別因縁。如是諸欲多分
墮在黒品所攝。是名尋思諸欲麁品。云何
尋思諸欲麁時。謂正尋思如是諸欲去來今
世。於常常時於恒恒時。多諸過患多諸損
惱。多諸疫癘多諸災害。是名尋思諸欲麁
時。云何尋思諸欲麁理。謂正尋思如是諸
欲。由大資糧由大追求由大劬勞。及由種
種無量差別工巧業處。方能招集生起増長。
又彼諸欲雖善生起。雖善増長。一切多爲
外攝受事。謂父母妻子奴婢作使親友眷屬。
或爲對治。自内有色麁重四大。糜飯長養常
須覆蔽沐浴按摩。壞斷離散消滅法身。隨
所生起種種苦惱。食能對治諸飢渇苦。衣
能對治諸寒熱苦。及能覆蔽可慚羞處。臥
具能治諸勞睡苦。及能對治經行住苦。病縁
醫藥能治病苦。是故諸欲唯能對治隨所生
起種種苦惱。不應染著而受用之。唯應正
念。譬如重病所逼切人。爲除病故服雜穢
藥。又彼諸欲有至教量證有麁相。又彼諸
欲如是如是所有麁相。我亦於内現智見
轉。又彼諸欲有比度量知有麁相。又彼諸
欲從無始來本性麁穢成就。法性難思。法性
不應思議。不應分別。是名尋思諸欲
理。如是名爲由六種事覺了欲界諸欲麁
相。復能覺了初靜慮中所有靜相。謂欲界中
一切麁性。於初靜慮皆無所有。由離欲界
諸麁性故。初靜慮中説有靜性。是名覺了
初靜慮中所有靜相。即由如是定地作意。
於欲界中了爲麁相。於初靜慮了爲靜相。
是故名爲了相作意。即此作意當言猶爲
聞思間雜。彼既如是如理尋思。了知諸欲是
其麁相。知初靜慮是其靜相。從此已後超
過聞思唯用修行。於所縁相發起勝解。修
奢摩他毘鉢舍那。既修習已如所尋思。麁相
靜相數起勝解。如是名爲勝解作意。即此
勝解善修善習善多修習爲因縁故。最初生
起斷煩惱道。即所生起斷煩惱道倶行作
意。此中説名遠離作意。由能最初斷於欲
界先所應斷諸煩惱故。及能除遣彼煩惱
品麁重性故。從是已後愛樂於斷愛樂遠
離。於諸斷中見勝功徳。觸證少分遠離喜
樂。於時時間欣樂作意而深慶悦。於時時
間厭離作意而深厭患。爲欲除遣惛沈睡
眠掉擧等故。如是名爲攝樂作意。彼由如
是樂斷樂修。正修加行善品任持。欲界所
繋諸煩惱纒。若行若住不復現行。便作是
念。我今爲有於諸欲中貪欲煩惱不覺知
耶。爲無有耶。爲審觀察如是事故。隨於
一種可愛淨相作意思惟。猶未永斷諸隨
眠。故思惟如是淨妙相時。便復發起隨習
近心趣習近心臨習近心。不能住捨。不能
厭毀制伏違逆。彼作是念。我於諸欲猶未
解脱其心。猶未正得解脱。我心仍爲諸
行制伏。如水被持。未爲法性之所制伏。
我今復應爲欲永斷餘隨眠故。勒安
住樂斷樂修。如是名爲觀察作意。從此倍
更樂斷樂修修奢摩他毘鉢舍那。鄭重觀
察修習對治。時時觀察先所已斷。由是因
縁從欲界繋一切煩惱心得離繋。此由暫
時伏斷方便。非是畢竟永害種子。當於爾
時初靜慮地前加行道已得究竟一切煩惱
對治。作意已得生起。是名加行究竟作意。
從此無間由是因縁證入根本初靜慮定。
即此根本初靜慮定倶行作意。名加行究竟
果作意。又於遠離攝樂作意現在轉時。能
適悦身離生喜樂。於時時間微薄現前。加
行究竟作意轉時。即彼喜樂轉復増廣。於時
時間深重現前。加行究竟果作意轉時。離
生喜樂遍諸身分。無不充滿無有間隙。
彼於爾時遠離諸欲。遠離一切惡不善法。
有尋有伺離生喜樂。於初靜慮圓滿五支具
足安住。名住欲界對治修果。名隨證得
離欲界欲。又了相作意。於所應斷能正了
知。於所應得能正了知。爲斷應斷爲得
應得。心生希願勝解作意。爲斷爲得正
發加行。遠離作意。能捨所有上品煩惱。攝
樂作意。能捨所有中品煩惱。觀察作意。能
於所得離増上慢安住其心。加行究竟作
意能捨所有下品煩惱。加行究竟果作意。能
正領受彼諸作意善修習果。又若了相作
意。若勝解作意。總名隨順作意厭壞對治
倶行。若遠離作意。若加行究竟作意。總名對
治作意斷對治倶行。若攝樂作意。名對治作
意及順清淨作意。若觀察作意。名順觀察
作意。如是其餘四種作意當知攝入六作意
中。謂隨順作意。對治作意。順清淨作意。順觀
察作意。如初靜慮定有七種作意。如是第
二第三第四靜慮定。及空無邊處。識無邊處。
無所有處。非想非非想處定。當知各有七
種作意。若於有尋有伺初靜慮地覺了麁
相。於無尋無伺第二靜慮地覺了靜相。爲
欲證入第二靜慮。應知是名了相作意。謂
已證入初靜慮定。已得初靜慮者。於諸尋
伺觀爲麁性能正了知。若在定地。於縁最
初率爾而起。怱務行境。麁意言性。是名爲
尋。即於彼縁隨彼而起隨彼而行。徐歴行
境。細意言性。是名爲伺。又正了知如是尋
伺是心法性。心生時生。共有相應同一縁
轉。又正了知如是尋伺依内而生外處所
攝。又正了知如是一切過去未來現在所
攝。從因而生。從縁而生。或増或減不久安
住暫時而有率爾現前。令心躁擾令心散
動不靜行轉。求上地時若住隨逐。是故皆
是黒品所攝隨逐諸欲。離生喜樂少分勝利。
隨所在地自性。能令有如是相。於常常時
於恒恒時。有尋有伺心行所縁。躁擾而轉不
得寂靜。以如是等種種行相。於諸尋伺
覺了麁相。又正了知弟二靜慮無尋無伺。如
是一切所説麁相皆無所有。是故宣説第二
靜慮有其靜相。彼諸麁相皆遠離故。爲欲
證入第二靜慮。隨其所應其餘作意如前
應知。如是乃至爲欲證入非想非非想處
定。於地地中隨其所應。當知皆有七種作
意。又彼麁相遍在一切下地皆有。下從欲
界展轉上至無所有處。當知麁相略有二
種。謂諸下地苦住増上。望上所住不寂靜
故。及諸壽量時分短促。望上壽量轉減少
故。此二麁相由前六事。如其所應當正尋
思。隨彼彼地樂離欲時。如其所應於次
上地尋思靜相。漸次乃至證得加行究竟果
作意
復次此中離欲者。欲有二種。一者煩惱欲。二
者事欲。離有二種。一者相應離。二者境界
離。離惡不善法者。煩惱欲因所生種種惡
不善法。即身惡行語惡行等。持杖持刀鬪
訟諍競。諂誑詐僞起妄語等。由斷彼故説
名爲離惡不善法。有尋有伺者。由於尋伺
未見過失。自地猶有對治欲界諸善尋伺。
是故説名有尋有伺。所言離者。謂已獄得
加行究竟作意故。所言生者。由此爲因由
此爲縁。無間所生故名離生。言喜樂者。
謂已獲得所希求義。及於喜中未見過
失。一切麁重已除遣故。及已獲得廣大輕安。
身心調暢有堪能故。説名喜樂。所言初者。
謂從欲界最初上進。創首獲得依順次數。
説名爲初。言靜慮者。於一所縁繋念寂靜
正審思慮。故名靜慮。言具足者。謂已獲得
加行究竟果作意故。言安住者。謂於後時
由所修習多成辦故。得隨所樂得無艱
難得無梗澁。於靜慮定其心晝夜能正隨
順。趣向臨入隨所欲樂。乃至七日七夜能正
安住。故名安住。復次於有尋有伺三摩地
相。心能棄捨。於無尋無伺三摩地相。繋念安
住。於諸怱務所行境界。能正遠離。於不怱
務所行境界安住。其心一味寂靜極寂靜
轉。是故説言尋伺寂靜故。内等淨故。又彼
即於無尋無伺三摩地中。串修習故。超過
尋伺有間缺位。能正獲得無間缺位。是故説
言心一趣故。無尋無伺者。一切尋伺悉皆斷
故。所言定者。謂已獲得加行究竟作意故。
所言生者。由此爲因由此爲縁無間所生
故。名定生。言喜樂者。謂已獲得所希求
義。又於喜中未見過失有欣有喜。一切
尋伺初靜慮地諸煩惱品所有麁重皆遠離。
故能對治彼廣大輕安。身心調柔有堪能樂
所隨逐故。名有喜樂。依順次數此爲第
二。如是一切如前應知。復次彼於喜相
深見過失。是故説言於喜離欲。又於爾
時遠離二種亂心災患。能於離喜第三靜
慮攝持其心。第二靜慮已離尋伺。今於此
中復離於喜。是故説言安住於捨。如是二
法能擾亂心障無間捨。初靜慮中有尋伺
故。令無間捨不自在轉。第二靜慮由有喜
故。令無間捨不自在轉。是故此捨初二靜慮
説名無有。由是因縁修靜慮者。第三靜慮
方名有捨。由有捨故。如如安住所有正念。
如是如是彼喜倶行想及作意不復現行。若
復於此第三靜慮不善修故。或時失念。彼
喜倶行想及作意時復現行。尋即速疾以慧
通達能正了知。隨所生起能不忍受。方便
棄捨除遣變吐。心住上捨。是故説有正念
正知。彼於爾時住如是捨。正念正知親近
修習。多修習故令心踊躍。倶行喜受便得除
滅。離喜寂靜最極寂靜。與喜相違心受生
起。彼於爾時色身意身領納受樂及輕安
樂。是故説言有身受樂。第三靜慮已下諸
地。無如是樂及無間捨。第三靜慮已上諸
地。此無間捨雖復可得而無有樂。下地樂
捨倶無有故。上地有捨而無樂故。是故説
言於是處所謂第三靜慮。諸聖宣説謂依
於此已得安住。補特伽羅。具足捨念及以
正知。住身受樂。第三靜慮具足安住。言諸
聖者。謂佛世尊及佛弟子
復次此中對治種類勢相似故。略不宣説樂
斷對治。但説對治所作樂斷。何等名爲此中
對治。所謂捨念及以正知。由即於此數修
習故。便能棄捨令不出離第三靜慮。第三
靜慮地中勝樂。是故説言由樂斷故。修靜
慮者即於爾時所有苦樂皆得超越。由是
因縁若先所斷若今所斷。總集説言樂斷
苦斷。先喜憂沒。謂入第四靜慮定時樂受斷
故。入第二靜慮定時苦受斷故。入第三靜
慮定時喜受沒故。入初靜慮定時憂受沒
故。今於此中且約苦樂二受斷故。説有所
餘非苦樂受。是故説言彼於爾時不苦不
樂。從初靜慮一切下地災患已斷。謂尋伺
喜樂入息出息。由彼斷故此中捨念清淨鮮
白。由是因縁正入第四靜慮定時心住無
動。一切動亂皆悉遠離。是故説言捨念清淨。
第四等言如前所説初靜慮等。應知其相。
復次以於虚空起勝解故。所有青黄赤白
等。相應顯色想。由不顯現故。及厭離欲
故。皆能超越。是故説言色想出過故。由不
顯現超越彼想以爲因故。所有種種衆多
品類。因諸顯色和合積集。有障礙想皆得
除遣。是故説言有對想滅沒故。由遠離彼
想以爲因故。所有於彼種種聚中差別想
轉。謂飮食瓶衣乘莊嚴具城舍軍園山林等
想。於是一切不作意轉。是故説言種種想
不作意故。除遣如是有色有對種種想已。
起無邊相虚空勝解。是故説言入無邊空。
由已超過近分加行究竟作意。入上根本加
行究竟果作意定。是故説言空無邊處具足
安住。當知此中依於近分乃至未入上
根本定。唯縁虚空。若已得入上根本定。亦
縁虚空。亦縁自地所有諸蘊。又近分中亦
縁下地所有諸蘊。復次若由此識於無邊
空發起勝解。當知此識無邊空相勝解相
應。若有欲入識無邊處。先捨虚空無邊處
想。即於彼識次起無邊行相勝解
爾時超過近分根本空無邊處。是故説言超
過一切空無邊處入無邊識。由彼超過識
無邊處所有近分乃至加行究竟作意。入上
根本加行究竟果作意定。是故説言識無邊
處具足安住。復次從識無邊處求上進時。
離其識外更求餘境都無所得。謂諸所有
或色非色相應境性。彼求境界無所得時。
超過近分及以根本識無邊處。發起都無餘
境勝解。此則名爲於無所有假想勝解。即於
如是假想勝解多修習故。便能超過無所有
處一切近分乃至加行究竟作意。入彼根本
加行究竟果作意定。是故説言超過一切識
無邊處。無少所有無所有處具足安住。復
次從無所有處求上進時。由於無所有處
想起麁想故。便能棄捨無所有處想。由是
因縁先入無所有處定時。超過一切有所
有想。今復超過無所有想。是故説言非有
想。謂或有所有想。或無所有想非無想。謂
非如無想及滅盡定一切諸想皆悉滅盡。唯
有微細想縁無相境轉。是故説言非想非
非想即於此處起勝解時。超過一切近分
根本無所有處。及非想非非想處近分乃至
加行究竟作意。入彼根本加行究竟果作意
定。是故説言超過一切無所有處。於非想
非非想處具足安住。復次此中入靜慮定
時。其身相状如處室中。入無色定。時其身
相状如處虚空。當知此中由奢摩他相。安
住上捨勤修加行
復次依靜慮等當知能入二無心定。一者
無想定。二者滅盡定。無想定者。唯諸異生由
棄背想作意方便能入。滅盡定者。唯諸聖
者由止息想受作意方便能入。如是二定。
由二作意方便能入。謂無想定。由棄背想
作意以爲上首。勤修加行漸次能入。若滅
盡定。由從非想非非想處。欲求上進暫時
止息所縁作意以爲上首。勤修加行漸次
能入。若諸異生作如是念。諸想如病諸想
如癰諸想如箭。唯有無想寂靜微妙攝受。
如是背想作意。於所生起一切想中。精勤
修習不念作意。由此修習爲因縁故。加行
道中是有心位。入定無間心不復轉。如是
出離想作意。爲先已離遍淨貪未離廣果
諸心心法滅。是名無想定。由是方便
證得此定。若諸聖者已得非想非非想處。
復欲暫時住寂靜住。從非有想非無想處
心求上進。心上進時求上所縁竟無所得。
無所得故滅而不轉。如是有學已離無所
有處貪。或阿羅漢求暫住想作意。爲先諸心
心法滅。是名滅盡定。由是方便證得此定。
復次依止靜慮發五通等。云何能發。謂靜
慮者。已得根本清淨靜慮。即以如是清淨
靜慮爲所依止。於五通増上正法。聽聞受
持令善究竟。謂於神境通。宿住通。天耳通。
死生智通。心差別通等。作意思惟。復由定地
所起作意。了知於義了知於法。由了知
義了知法故。如是如是修治其心。由此
修習多修習故。有時有分發生修果五神
通等。又即如是了知於義了知於法。爲欲
引發諸神通等修十二想。何等十二。一輕
擧想。二柔軟想。三空界想。四身心符順想。五
勝解想。六先所受行次第隨念想。七種種品
類集會音聲想。八光明色相想。九煩惱所
作色變異想。十解脱想。十一勝處想。十二
遍處想。輕擧想者。謂由此想於身發起
輕擧勝解。如妬羅綿或如疊絮或似風輪。
發起如是輕勝解已。由勝解作意於彼彼
處飄轉其身。謂從床上飄置几上。復從几
上飄置床上。如是從床飄置草座。復從
草座飄置於床。柔軟想者。謂由此想於身
發起柔軟勝解。或如綿嚢或如毛毳或如
熟練。此柔軟想長養攝受前輕擧想。於攝
受時。令輕擧想増長廣大。空界想者。謂由
此想先於自身發起輕擧柔軟二勝解已。
隨所欲往若於中間有諸色聚能爲障
礙。爾時便起勝解作意。於彼色中作空勝
解能無礙往。身心符順想者。謂由此想或
以其心符順於身。或以其身符順於心。由
此令身轉轉輕擧。轉轉柔軟。轉轉堪任。轉
轉光潔。隨順於心繋屬於心依心而轉。勝
解想者。謂由此想遠作近解近作遠解。麁
作細解細作麁解。地作水解水作地解。如
是一一差別大種展轉相作。廣如變化所作
勝解。或色變化或聲變化。由此五想修習成
滿。領受種種妙神境通。或從一身示現多
身。謂由現化勝解想故。或從多身示現一
身。謂由隱化勝解想故。或以其身於諸牆
壁垣城等類厚障隔事。直過無礙。或於其地
出沒如水。或於其水斷流往返履上如地。
或如飛鳥結加趺坐騰&T069096;虚空。或於廣大
威徳勢力日月光輪以手捫摸。或以其身
乃至梵世自在迴轉。當知如是種種神變。皆
由輕擧柔軟空界身心符順想所攝受勝解
想故。隨其所應一切能作。此中以身於其
梵世。略有二種自在迴轉。一者往來自在迴
轉。二於梵世諸四大種一分造色如其所樂
隨勝解力自在迴轉。先所受行次第隨念
想者。謂由此想從童子位迄至于今。隨
憶念轉自在無礙。隨彼彼位若行若住若
坐若臥。廣説一切先所受行。隨其麁略次
第無越憶念了知。於此修習多修習故證得
修果。於無量種宿世所住。廣説乃至所有行
相所有宣説皆能隨念。種種品類集會音聲
想者。謂由此想遍於彼彼村邑聚落。或長
者衆或邑義衆或餘大衆。或廣長處或家或
室。種種品類諸衆集會。所出種種雜類音聲。
名諠譟聲。或於大河衆流激湍波浪音聲。
善取其相。以修所成定地作意。於諸天人
若遠若近聖非聖聲。力勵聽採。於此修習多
修習故。證得修果清淨天耳。由是能聞人間
天上若遠若近一切音聲。光明色相想者。謂
於如前所説種種諸光明相。極善取已。即
於彼相作意思惟。又於種種諸有情類善
不善等業用差別。善取其相。即於彼相作
意思惟。是名光明色相想。於此修習多修習
故。證得修果死生智通。由是清淨天眼通
故。見諸有情廣説乃至身壞已後往生善趣
天世間中。煩惱所作色變異想者。謂由此想
於貪恚癡忿恨覆惱誑諂慳嫉。及以憍害無
慚無愧諸餘煩惱。及隨煩惱纒繞其心。諸
有情類種種色位色相變異。解了分別。如是
色類有貪欲者。有色分位色相變異。謂諸
根躁擾諸根掉擧言常含笑。如是色類有瞋
恚者。有色分位色相變異。謂面恒顰蹙語
音謇澁言常變色。如是色類有愚癡者。有
色分位色相變異。謂多分瘖瘂事義闇昧言
不辯了語多下里。由如是等行相流類。
廣説乃至無慚愧等所纒繞者。有色分位色
相變異。善取其相。復於彼相作意思惟。於
此修習多修習故。發生修果心差別智。由
此智故於他有情。補特伽羅隨所尋思隨
所伺察心意識等皆如實知。解脱勝處遍
處想者。如前三摩呬多地應知修相。由於
此想親近修習多修習故。能引最勝諸聖神
通。若變事通若化事通若勝解通。及能引
發無諍願智四無礙解。謂法無礙解。義無
礙解。辭無礙解。辯無礙解等種種功徳。又
聖非聖二神境通有差別者。謂聖神通隨
所變事。隨所化事。隨所勝解。一切皆能
如實成辦。無有改異堪任有用。非聖神
通不能如是。猶如幻化唯可觀見不堪
受用。當知如是十二種想。親近修習多
修習故。隨其所應便能引發五種神通。
及能引發不共。異生如其所應諸聖功

復次此中於初靜慮下中上品善修習已。隨
其所應當生梵衆天梵輔天大梵天衆同分
中。於第二靜慮下中上品善修習已。隨其
所應當生少光天無量光天極光淨天衆
同分中。於第三靜慮下中上品善修習已。
隨其所應當生少淨天無量淨天遍淨天衆
同分中。於第四靜慮下中上品善修習已。
隨其所應當生無雲天福生天廣果天衆同
分中。若不還者。以無漏第四靜慮。間雜熏
修有漏第四靜慮。即於此中下品中品上品
上勝品上極品善修習已。隨其所應當生
五淨居天衆同分中。謂無煩無熱善現善見
色究竟天。若於空處識處無所有處非想非
非想處下中上品。善修習已。當生空處識
處無所有處非想非非想處隨行天衆同分
中。由彼諸天無有形色。是故亦無處所差
別。然住所作有其差別。於無想定善修習
已。當生無想有情天衆同分中
復次此中云何應知離欲者相。謂離欲者。
身業安住諸根無動。威儀進止無有躁擾。
於一威儀能經時久不多驚懼。終不數數
易脱威儀。言詞柔軟言詞寂靜。不樂諠雜
不樂衆集。言語安詳。眼見色已唯覺了
色。不因覺了而起色貪。如是耳聞聲已。
鼻嗅香已舌甞味已身覺觸已。唯覺了聲
乃至其觸。不因覺了而起聲貪乃至觸貪。
能無所畏。覺慧幽深輕安廣大身心隱密。無
有貪婪無有憤發。能有堪忍。不爲種
種欲尋思等諸惡尋思擾亂其心。如是等類
當知名爲離欲者相
瑜伽師地論卷第三十三



瑜伽師地論卷第三十四
  彌勒菩薩説
 *三藏法師玄奘奉 詔譯 
本地分中聲聞地*第十三第四瑜伽處之二
如是已辯往世間道。若樂往趣出世間道。
應當依止四聖諦境漸次生起七種作意。
所謂最初了相作意。最後加行究竟果作意。
乃至證得阿羅漢果。修瑜伽師於四聖諦
略摽廣辯増上教法。聽聞受持。或於作意
已善修習或得根本靜慮無色。由四種行
了苦諦相。謂無常行苦行空行無我行。由四
種行了集諦相。謂因行集行起行縁行。由
四種行了滅諦相。謂滅行靜行妙行離行。
由四種行了道諦相。謂道行如行行行出
行。如是名爲了相作意。由十種行觀察苦
諦。能隨悟入苦諦四行。何等爲十。一變異
行。二滅壞行。三別離行。四法性行。五合會
行。六結縛行。七不可愛行。八不安隱行。九無
所得行。十不自在行。如是十行依證成道
理能正觀察。此中且依至教量理。如世尊
説諸行無常。又此諸行略有二種。一有情世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irst] [Prev+100] [Prev] 464 465 466 467 468 469 470 471 472 473 474 475 476 477 478 479 [Next] [Next+100] [Last] [行番号:/]   [返り点:/] [CIT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