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正蔵検索


punctuation    Hangul    Eng   

Citation style A:
Citation style B:
()
Citation style C:
()
Citation style D:
()
TextNo.
Vol.
Page

  INBUDS
INBUDS(Bibliographic Database)
  Digital Dictionary of Buddhism
電子佛教辭典
パスワードがない場合は「guest」でログインしてください。
Users who do not have a password can log in with the userID "guest".

本文をドラッグして選択するとDDBの見出し語検索結果が表示されます。

Select a portion of the text by dragging your mouse to view all terms in the text contained in the DDB. ・

Password Access Policies

瑜伽師地論 (No. 1579_ 彌勒玄奘譯 ) in Vol. 30

[First] [Prev+100] [Prev] 376 377 378 379 380 381 382 383 384 385 386 387 388 389 390 391 [Next] [Next+100] [Last] [行番号:/]   [返り点:/] [CITE]

    常有怖世間 衆生恒所厭
    於未生衆苦 或復已生中
    若有少無怖 今請爲我説
    天我觀解脱 不離智精進
    不離攝諸根 不離一切捨
    我觀極久遠 梵志般涅槃
    已過諸恐怖 超世間貪著
今此頌中。始從欲界乃至有頂諸薩迦耶。皆
名世間。此中義者。意在欲界有樂有苦有情
世間。若諸有情十資身具之所攝養無所
匱乏。身康無病。年未衰老名爲有樂有情
世間。與此相違。當知有苦有情世間。世間
衆生少分有樂。多分有苦。諸有有樂有情世
間。常懷恐怖。勿我財寶王所侵奪。廣説乃
至。勿由此縁遭諸苦難。勿或風熱於内發
動。乃至或人或非人等侵損我耶。如是懼
慮未來財寶變壞之苦及身壞*苦。心常怖
畏。諸有有苦有情世間。現爲衆苦逼切身
心。有苦有憂有愁有箭。有諸擾惱恒不
安住。如是故言常怖世間衆生恒所厭
於未生衆苦或復已生中。由是因縁彼天現
見諸有有樂有情世間樂非決定。請問如來
有決定樂無怖畏處。爾時世尊即爲彼天
方便示現。惟聖教中有如是處。非諸外道。
謂如有一住正法外所有沙門或婆羅門。
於現法中及當來世諸欲過患。不如實知。
由不知故。悕求未來諸欲差別。捨現法欲
求後法欲。精勤受學所有禁戒。雖復安住
如是禁戒。然無智慧。不護根門。不守正
念。無常委念。乃至廣説。彼不調攝諸根門
故。於他所惠少小利養及與恭敬。尚生愛
味。隨起戀著何況廣大。如是精勤受禁戒
者。遠離智慧密護根門。於現法欲尚不能
斷。況後法欲。又即於彼有一沙門若婆羅
門。於欲過患。粗了知故。能越現法後法諸
欲。而復欣求上離欲地。於非解脱起解脱
想。斷棄諸欲便臻遠離。彼由精勤數多修
習正思惟故。離欲欲界乃至離欲無所有
處。由此因縁。捨下自體愛上自體。由愛
彼故。於當來世尚不解脱下地自體。何況
上地。如是棄捨財寶自體迷失道者。雖
復安住勇猛精勤。而不能得一向快樂無
怖畏處。何以故。彼外道師尚於是處不見
不識。況能爲彼諸弟子等當廣開示。如
是外道師及弟子所制論中。決定無有衆苦
邊際。與此相違。善説正法毘柰耶中。當知
具足一切義利。乃至定有衆苦邊際。依此
密意佛爲彼天説如是言。天我觀解脱不
離智精進。不離攝諸根。不離一切捨
復次今當略辨上所説義。謂爲顯示惡説邪
法毘柰耶中師及弟子皆有衰損。善説正法
毘柰耶中。皆具吉祥。於一切苦能證邊際。
當知是名此中略義。爾時彼天聞佛世尊
答所請問。歡喜踊躍即以四種無上功徳
讃歎如來。謂佛世尊難出現故。出已能成
利他行故。亦能建立自利徳故。於自他利
離染心故。我觀極久遠梵志般涅槃者。此
讃世尊難出現徳。已過諸怨者。此讃世尊
利他行徳。已過諸怖者。此讃世尊建自利
徳。超世間貪欲者。此讃世尊於自他利離
染心徳。如是四種功徳差別當知。復有三
種差別。謂難出現故。難可見故。建立自利
利他行故。見者則能成就大義。成大義者。
離染心故。遍一切生亦無衆罪。如是衆徳
諸佛世尊最爲殊勝故。以此相讃歎如來
瑜伽師地論卷第十七



瑜伽師地論卷第十八
  彌勒菩薩説
 *三藏法師玄奘奉 詔譯 
  本地分中思所成地第十一之三
    誰奬勝類生 及開出離道
    於何住何學 不懼後世死
    戒慧自薫修 具定念正直
    斷諸愁熾燃 正念心解脱
    能奬勝類生 及開出離道
    住此於此學 不懼後世死
今此頌中言勝類者。即是四種勝上姓類。一
婆羅門。二刹帝利。三吠舍。四戍達羅。以法
以正以制以導教勝類生故。名爲奬。此中
顯示唯佛世尊能以法以正以制以導教
勝類生。由此因縁世尊自顯唯我獨爲眞奬
導者。故爲彼天作如是説。具戒具慧以自
*薫修。又唯世尊能爲四種勝上類生。宣説
出離一切衆苦聖八支道。此中世尊亦自顯
示是眞説者。云何具戒。謂佛世尊昔菩薩
時。棄上妙欲捨離居家。受持身語所有律
儀。云何具慧。謂即於彼受持身語律儀。住
者。起如是相。内正思惟。深心籌量。審諦觀
察。今此世間多遭艱苦。所謂若生若老。如
經廣説。云何自*薫修。謂於往昔無量餘生。
經三大劫阿僧企耶。於六波羅蜜多修習善
修習。由彼因縁。今無師自然心趣出離。又
於衆縁所生諸行。以微妙智能隨悟入。云
何具定。謂能乃至離無所有處欲。證得非想
非非想處。云何具念。謂依如是所得勝定。
爲斷見斷諸煩惱故。修四念住。即以如是
所修念住爲其導首。乃至修習三十七種菩
分法。云何正直。謂彼生起逆流正直聖
八支道。能斷見斷所有煩惱。於逆流道得
預隨流。云何永斷一切愁憂熾燃。謂從諦
現觀倶得成不還者。又能永斷五下分結
瞋恚似順愁憂。貪欲似順熾燃。於如是
等皆已永斷。云何正念。謂爲永斷上分諸
結。復更修習四種念住。乃至修習三十七種
菩提分法。云何心解脱。謂已永斷上分結。故
於二種障心善解脱。謂煩惱障及所知障。其
心如是善解脱故。得成如來應正等覺。廣
説如經。由此故能奬勝類生。開出離道。諸
有四種勝類隨一。於此聖教愛樂正行。爲
欲證得聖八支道於三學中勤修學者。彼
定能證聖八支道及涅槃果。由證彼故。不
懼當來生老病死
復次今當略辦上所説義。謂略顯示唯佛
世尊能令四類速得清淨。彼若於此能正修
行。不唐捐故。又復示現如來聖教。善説正
法及毘柰耶。又復示現佛是天人無上大師。
當知是名此中略義
    云何擅名譽 云何具珍財
    云何獲美稱 云何攝親友
    持戒擅名譽 布施具珍財
    諦實獲美稱 惠捨攝親友
云何持戒能擅名譽。謂如有一或男或女。
具足尸羅及賢善法。乃至命終斷除殺罪
遠離殺生。如經廣説。乃至十方所有沙門婆
羅門等常所稱歎。由是因縁。爲諸國王群
臣長者乃至城邑聚落人民。恭敬供養。云何
布施能具珍財。謂如有一昔餘生中作及
増長施福業事。由此因縁。今生巨富大財
寶家。乃至衆多府庫盈積。云何諦實能獲美
稱。謂如有一不以假僞㪷秤函等諂誑陵
蔑妄言等事而致財寶。但以如法作業
能。依法不暴而致財寶。彼既如是衆咸唱
言。賢哉儒士。乃能如法作業伎能引致財
寶。云何惠捨能攝親友。謂如有一現前多
有種種家産。遠離慳垢不悋資具。以正
安樂而自歡娯。乃至友朋。親戚。耆長。彼諸
人等便相佐助。引致財寶守護滋息
復次今當略辨上所説義。謂略顯示恭敬利
養二種因縁。持戒擅名譽者。顯恭敬因縁。
所餘諸句顯利養因縁。謂因力故。士用力故。
助伴力故。當知是名此中略義
    齊何泉止息 於何逕不通
    世間諸苦樂 何處無餘滅
    若於是處所 眼耳及與鼻
    舌身意名色 永滅盡無餘
    齊此泉止息 於斯逕不通
    世間諸苦樂 是處無餘滅
云何爲泉。謂六觸處。何以故。譬如泉池能
生諸水。水所繋屬堪任觸用。又能存養
男女大小。下及禽獸。乃至一切未盡枯竭。
六内觸處亦復如是。一切愚夫六境界觸之
所觸用。又能存養。乃至是中諸貪愛水未盡
枯竭。云何爲逕。逕有二種。一煩惱逕。二者
業逕。此中逕者。意明因義。云何苦樂。謂或
於現法六種觸處爲縁所生。或安受受所
攝。或不安受受所攝。或於後法煩惱攝持妙
行惡行爲縁所生。或安受受所攝。或不安受
受所攝。於何處所如是六處及名色等無
餘滅盡。謂無餘依涅槃界中。若諸異生泉逕
苦樂一切無缺。亦未有捨。若諸有學缺而
未捨若諸無學逕及當來所有苦樂。亦缺亦
捨不復現行。泉及現法所有苦樂。亦缺亦
捨。有餘依故猶復現行。是故無餘涅槃界中。
説彼一切無餘盡滅
復次今當略辨上所説義。謂略顯示於現
法中因及苦樂。於後法中因及苦樂。於無
餘依涅槃界中。皆悉永滅。當知是名此中略

    誰能越暴流 誰能超大海
    誰能捨衆苦 誰能得清淨
    正信越暴流 無逸超大海
    精進捨衆苦 智慧得清淨
今此頌中。云何正信能越暴流。謂如有一
爲欲了知諸欲過患。聽佛所説若弟子説
所有正法。聞是法已獲得正信便生欲樂。
爲斷事欲及煩惱欲。遂能棄捨居家事欲。
正信出家往趣非家。既出家已爲欲斷除
煩惱諸欲。遠離而住。彼由熾燃勤精進故。
乃至修習正思惟故。斷煩惱諸欲。得離欲
定地。如是正信爲依爲導。便能越度諸欲
暴流。云何無逸能超大海。謂於彼定終不
愛味。乃至亦無堅著安住。唯除爲證諸漏
盡智專注其心。由此定心清淨鮮白正直調
柔。於四聖諦能入現觀。乃至證得諸漏永
盡。如是由不放逸爲依爲導。能斷色無色
繋二有暴流及斷一切無明與見二種暴流。
是故名爲超渡大海。云何精進能捨衆苦。
謂如有一有學見迹作是思惟。我應當證
三界離欲。諸結永盡。便臻遠離於彼勇猛
精勤而住。不多安止貪欲纒心。又能如實
了知現在諸欲貪纒所有出離。於貪欲蓋
淨修其心。遂能斷滅諸貪欲纒及貪欲纒爲
縁所生心諸憂苦。如貪欲蓋乃至疑蓋當
知亦爾。如是精進爲依爲導能捨衆苦。云
何智慧能得清淨。謂彼除滅能染汚心乃
至能障究竟涅槃五種蓋已。即依未至安
住未至。如先所得苦集滅道諸無漏智。於
諸苦中思惟眞苦。乃至於道思惟眞道。便
得無餘三界離欲諸漏永盡。如是由先所
得智慧爲依爲導。能證清淨
復次今當略辨上所説義。謂薄伽梵於此
頌中。略顯異生先已離欲。後於聖諦現觀
清淨。及顯有學於諸聖諦現觀爲先。離欲
清淨。當知是名此中略義
    誰超越暴流 晝夜無惛
    於無攀無住 甚深無減劣
    圓滿衆尸羅 具慧善安定
    内思惟繋念 能度極難度
    諸欲想離染 亦超色界結
    彼無攀無住 甚深無減劣
今此頌中。云何暴流。所謂四流。欲流。有流。
見流。無明流。云何無攀無住。所謂諸愛永盡
離欲。寂滅涅槃。及滅盡定。所以者何。所言
攀者。諸煩惱纒。所言住者。煩惱隨眠。於彼
處所二種倶無。是故説言無攀無住。此謂
涅槃無攀無住。又想名攀。受名爲住若於
是處二種倶無。即説彼處無攀無住。如是
示滅想受定無攀無住。今此義中意取
滅定。云何圓滿衆尸羅。謂善安住身語律
儀。修治淨命。云何具慧。謂於苦聖諦如實
了知。乃至於道聖諦亦復如是。云何善安
定。謂遠離諸欲。乃至具足安住第四靜慮。
或第一有三摩鉢底。云何内思惟。謂於二十
二處數數觀察。言我今者容飾改常。去俗
形好。廣説如經。云何繋念。謂於二十二處
數觀察時。依沙門想恒作恒轉而現在前。
由此因縁爲斷餘結修四念住。云何能度
極難度。謂一切結無餘斷故。能度最極難
度有頂。彼非一切愚夫異生可能度故。云
何於諸欲想而得離染。謂於下分諸結已
斷已知。云何超於色界諸結。謂於色繋上分
諸結已斷已知。云何於無攀無住甚深中無
有減劣。謂於無色界。或已離欲。或未離
欲。已得非想非非想處。堪能有力入滅盡
定。學與無學倶容有此故。不定言超無
色結
復次今當略辨上所説義。謂薄伽梵於此頌
中。略顯能得最究竟道。及顯能證第一住
道。當知是名此中略義
    貪恚何因縁 由何故欣慼
    毛竪意尋思 如孩依乳母
    潤所生自生 如諾瞿陀樹
    別縛於諸欲 猶摩迦處林
    是貪恚因縁 由斯故欣慼
    毛竪意尋思 如孩依乳母
    知彼彼因縁 生已尋除滅
    超昔未超海 暴流無後有
今此頌中。云何貪恚。謂如有一處在居家。
於可意境可意有情。共相會遇而生貪著。於
不可意境及有情。共相會遇而生瞋恚。云何
欣慼。謂如有一於佛所證法毘奈耶。率爾
得生須臾正信不善觀察前後得失。忽然
自勵便棄家法往趣非家。既出家已與凡
道俗共相雜住。遂於去來貨財親友追念思
慕憂慼纒心。或復有一非由正信。亦非自
勵往趣非家。然或爲王之所驅迫。乃至或
爲不活邪畏之所恐怖捨離居家。既出
家已於其正信諸婆羅門居士等邊。時時多
獲利養恭敬。深生愛味。竊作念言。吾此一
方善哉奇要。無勞稼穡。不事商賈。少致艱
辛足堪活命。彼縁如是利養恭敬。便自欣
悦。安然而住。云何毛竪及意尋思。謂如有
一非由自勵。不爲活命捨離居家。然由
正信捐棄家法。往趣非家。既出家已不與
道俗共相雜住。便臻遠離寂靜閑居。彼閑
居時。或於塵霧或昏夜分。見大雲氣聞震
雷音。或逢雹雨師子虎豹。或遭凶猾竊劫抄
虜。或遇非人來相嬈逼。便生驚怖身毛爲
竪。或至晝分。於彼去來妙欲親友。發依
耽嗜所有尋思。謂欲尋思如經廣説。乃至家
世相應尋思。如是已説貪恚等事。云何潤
生及與自生。猶如世間諾瞿陀樹。潤名愛
水。由此爲縁能生諸取。彼貪恚等一切皆
用此爲共縁。自者。即是貪恚爲先尋思爲
後。各各差別種子界性。云何貪恚乃至尋思
別縛諸欲。猶如世間摩魯迦條纒繞林樹。
謂略説有六種別欲。或有身手力所引致
現在事欲。謂居家者所有諸欲於此境界用
此爲縁發生貪恚。或有從他所得種種現
在事欲。謂爲活命而出家者所有諸欲。於
此境界用此爲縁發生欣悦。或有過去未
來事欲。謂忽自勵而出家者所有諸欲。於此
境界用此爲縁發生憂戚。或有所餘諸煩
惱欲。略有二種。謂於欲界自體及資身命。
或有未斷妄分別貪。謂由正信而出家者。
寂靜閑居於塵夜分所遭衆事。於此境界
用此爲縁便生驚怖身毛爲竪。或有未
斷妄分別貪。所謂即此補特伽羅至晝日分。
於外色聲香味觸境。用此爲縁發生意地
所有尋思。又有沙門若婆羅門。如實了知
如前所説貪與恚等及彼因縁。又能了知
衆縁生法無常性已。隨其所生不起貪著。
即便棄捨變吐斷滅。離色無色二界貪故。度
有暴流。離欲貪故。度欲暴流。如是暴流昔
所未度。今既度已終無有退。復次今當略
辦上所説義。謂薄伽梵於此頌中略顯三
位。一在家位。二出家位。三遠離位。又略顯
示共與不共。因縁所生。若愛若恚。於諸欲
中二種別縛。及斷方便并斷勝利。當知是
名此中略義。又於此中若貪若欣若依耽
嗜所有尋思。當知愛品。若恚若慼。及與驚
怖。當知恚品
    應作婆羅門 謂斷無縱逸
    求棄捨諸欲 不悕望此有
    若更有所作 非眞婆羅門
    當知婆羅門 於所作已辦
    諸身分劬勞 未極底未度
    已得度住陸 無勤到彼岸
    天汝今當知 此喩眞梵志
    謂永盡諸漏 得常委靜慮
    彼永斷一切 愁憂及熾燃
    恒住於正念 亦常心解脱
今此頌中。顯示彼天依於世俗諸婆羅門爲
世尊説。謂有種姓諸婆羅門。自號我爲眞實
梵志。計梵世間爲最究竟。悕求梵世安住
於色常勤精進。心無懈倦。恒樂遠離寂靜
閑居。減省睡眠修習靜定。爲斷事欲及
煩惱欲。由彼種姓諸婆羅門計梵世間以
爲究竟。悕望梵世不求欲有。又顯如來
依第一義諸婆羅門而報彼天。若婆羅門
作所作已數復應作。更有勝上所應作事。
當知此非眞婆羅門。若婆羅門證婆羅門所
應作事。超登一切薩迦耶岸。安住陸地。當
知此是眞婆羅門。由此顯示學與無學皆
婆羅門。學有二種。謂於欲界或未離欲或
已離欲。未離欲者。未得源底未到彼岸。
於二種法猶未具足。一未得内心勝奢摩
他。二雖已得増上慧法毘鉢舍那未善清
淨。由闕内心奢摩他故。乘如所得聖道浮
嚢。爲證内心奢摩他故。運動如足勇猛
精進。又復爲令増上慧法毘鉢舍那善清淨
故。運動如手勇猛精進。彼於如是勤精進
時。離欲界欲如得源底。證阿羅漢如到
彼岸。已離欲者。證得内心勝奢摩他。亦得
善淨毘鉢舍那。唯爲進斷上分諸結。發勤
精進非諸身分。若已越度成阿羅漢。所作
已辦離勤功用。名住陸地已到彼岸。此則
顯示諸婆羅門依第一義略有三種。二是
有學。一是無學。若已究竟到於彼岸諸婆羅
門。名永盡漏。若未離欲一切身分勤精進
者。名得常委。若已離欲得源底者。名得
靜慮。得靜慮者。永斷一切下分結故。已斷
貪欲及瞋恚品所有一切愁憂熾燃。永盡漏
者。永斷修斷諸煩惱故。已善修習四種念
住。恒住正念及心解脱。彼非作已數數更
作。亦無増勝所應作事。是故説彼名第一
義眞婆羅門
苾芻苾芻已度暴流耶 告言。如是天。
無攀無住 已度暴流耶 告言。如是天。
 苾芻汝今 猶如何等 無攀無住 已
度暴流
    如如我劬勞 如是如是劣
    如如我劣已 如是如是住
    如如我住已 如是如是漂
    天我如如捨劬勞 如是如是無減劣
    如是廣説鮮白品 此中祇焔頌應知
今此頌中。無攀無住者。謂涅槃滅定。如前已
説。世尊依昔示現修習菩薩行時所有最
極難行苦行非方便攝勇猛精進。又依示現
坐菩提座非方便攝勇猛精進。斷遍知故。
説如是言。天汝當知我昔如如虚設劬勞。
如是如是我便減劣。如如減劣如是如是
我便止住。如如止住。如是如是又被漂溺。
與此相違。應知白品。此中顯示修苦行時
非方便攝勇猛精進。名曰劬勞。行邪方便
善法退失。名爲減劣。既知退失諸善法已
息邪方便。説名止住。捨諸苦行更求餘師。
遂於嗢達洛迦。阿邏茶等邪所執處。隨順
觀察故名漂溺。復於後時坐菩提座。棄捨
一切非方便攝勇猛精進。所有善法遂得増
長。如如善法既増長已。如是如是於諸善
法不生知足。不遑止住。於所修斷展轉
尋求勝上微妙。既由如是不知足故。遂不
更求餘外道師。無師自然修三十七菩提分
法。證得無上正等菩提。名大覺者。此中四
義捨劬勞等四句經文如其次第。配釋應
知。云何復依涅槃無依無住以顯差別。謂
不能度諸煩惱纒隨眠暴流。略由四因。何
等爲四。謂最初有依耽嗜尋。依耽嗜尋
爲依止故。便有懈怠。又由懈怠爲依止故。
住異生分。住異生分爲依止故。順生死
流貪愛勢力。令於五趣生死河中順流漂
溺。與此相違四種因故。能度暴流。如應當
知。云何復依想受滅定。以顯差別。謂如有
一先已證得想受滅定。復住放逸。多住想
受。而不多住諸想受滅。由此因縁。退失滅
定。由退失故。還復止住下地生因。住彼因
故心便定趣彼所得果。與此相違。應知白
品四句差別
    獨臻阿練若 靜慮棄珍財
    爲別有方求 爲窮窬封邑
    何不與人交 而絶無徒侶
    得義心寂靜 摧妙色魔軍
    我獨處思惟 受最勝安樂
    故不與人交 而絶無徒侶
此因天女所問伽他。言得義者。略有二種。
一者證得沙門果義。二者證得聖神通義。
由初得義。超越一切生死大苦。第二得義
證八解脱寂靜思惟現法樂住。又初得義降
伏可愛妙色魔軍。第二得義獨處思惟受勝
安樂。此中意辯聖神通義。所以者何。謂如
有一爲欲成辦聖神通義。爲令解脱清淨
圓滿。依十遍處方便修行。由此因縁。令遍
處定清淨圓滿。亦令解脱轉得清淨圓滿鮮
白。亦能成辦聖神通義。彼既了知此成辦
已。便自通達我義已辦。沙門果義亦得成就。
是眞沙門。於求財者深修厭毀。於諸城邑
交遊等處。了知其初。了知過患。了知出離。
亦能了知趣出離行。生彼因縁説名爲初。
無常衆苦變壞法性。是名過患。欲貪調伏斷
除超越。名爲出離。聖八支道名趣出離行。
若有於彼不見其初。乃至不見趣出離
行。由是因縁。於具珍財有情等處。不能
厭毀。城邑交遊周旋不絶。而謂彼爲心得
寂靜。於出居家證八解脱靜慮定者内心
寂靜。反生誹謗。由是彼於内心寂靜。則不
堪能善見善知善鑒善達。若第一義内心寂
靜。與此相違。則能善見乃至善達
復次今當略辨上所説義。謂薄伽梵於此略
示諸受欲者樂雜住者。非第一義内心寂靜。
若有證得八解脱定。離諸愛味。名第一義
内心寂靜。當知是名此中略義
    諸行無常 有生滅法 由生滅故
    彼寂爲樂
今此頌中。蘊及取蘊皆名諸行。此中義者意
在取蘊。是五取蘊略有三種。謂去來今。諸
行無常者。謂彼諸行本無而生生已尋滅。若
過去生。過去所得。諸自體中所有諸蘊。皆過
去故。已謝滅故。生已沒故。體是無常。若未來
生。未來所得諸自體中所有諸蘊。皆未生
故。非已起故。未滅沒故。可生起故。是有
生法。若現在生。現在所得諸自體中所有暫
住支持存活。有情諸蘊皆死法故可爲殞滅
之所滅故。是有滅法。若彼諸蘊。在於未來
所得自體是有生法。於中都無所得自體。是
常是恒。乃至即當如是正住。唯除纔生生
已尋滅。若諸有情於現法中永盡未來諸蘊
因者。一切未來自體諸蘊皆不生故。説名
彼寂。又復此寂由二因縁説之爲樂。一者
一切苦因滅故。一切麁重永止息故。於現
法中安樂住。故説之爲樂。二者當來生老
病等所有衆苦永解脱故。説之爲樂
復次今當略辨上所説義。謂薄伽梵此中略
説正見依處及正見果。復有差別。謂略顯
示遍知依處及彼斷滅。又略顯示所遍知法
及與遍知。又略顯示三世諸行所有雜染及
彼寂故所有清淨。又略顯示諸縁起法及縁
起滅。又略顯示苦諦滅諦。又略顯示空與
無願二解脱門所依處所。及顯無相一解脱
門所依處所。又略顯示聖諦現觀相違二法
斷所依處。言二法者。一隨順戲論。二怖無
戲論。又略顯示不共外道二對治法。何等
爲二。一者所知無顛倒性。二者所證無顛倒

    無逸不死跡 放逸爲死跡
    無逸者不死 縱逸者常死
今此頌中。云何無放逸是不死迹耶。謂
如有一依四所依立四種護。謂命護。
護。心雜染護。正方便護。是名不放逸。此不
放逸爲依爲持。涅槃資糧未圓滿者。令速
圓滿。已圓滿者。令於現法得般涅槃。云何
放逸爲死迹耶。謂如有一居家白衣於諸
欲境耽著受用造不善業。或有出家現四
無護。謂命無護乃至正方便無護。如是放逸
通於二品。謂在家品及出家品。即此放逸爲
依爲持。樂生本行造生本業。因此故生。
生已壽終。生已夭沒。云何無縱逸者不死。
縱逸者常死耶。謂死有五種。一者調善死。二
者不調善死。三者過去死。四者現在死。五者
未來死。若善修習此無縱逸補特伽羅。於
現在世由調善死而正死時。由過去死已
死。於過去世亦由不調善死。於現在世不
由不調善死而死。於未來世不由調善死。
不由不調善死而死。故名不死。若有縱
逸補特伽羅。於現在世由不調善死而正
死時。於過去世亦由不調善死已死。於現
在世即由不調善死而死。於未來世亦由
不調善死當死。故名常死
復次今當略辦上所説義。謂薄伽梵此中略
示無縱逸者道諦滅諦。有縱逸者集諦苦
諦。又略顯示處非處性自業作性。前半顯示
處非處性。後半顯示自業作性。又前半顯示
師於弟子作所應作。後半顯示諸弟子等
自所作義
    衆生尋思所鑚搖 猛利貪欲隨觀妙
    倍増染愛而流轉 便能自爲堅固縛
今此頌中。云何尋思之所鑚搖。謂如有一
於先所得先所受用諸欲境界。不正作意。發
生不善依於耽嗜諸惡尋思。云何猛利貪欲。
謂如有一於昔餘生修習貪欲。亦多修習。
由是因縁。令此生中於先所得先所受用諸
欲境界雖正作意。而被貪欲散壞其心。云
何隨觀淨妙。謂如有一不善護身。不攝諸
根。不住正念。遊行聚落。見甚少年可愛
美色諸母邑已。便不如理取淨妙相。由此
因縁。身心燒惱。云何倍増染愛。謂由五種
相貌。當知染愛増長。何等爲五。謂如有一
雖於下劣諸欲境界。尚生猛利諸貪欲纒。
耽著不捨。何況上妙。又以非法多分凶暴
積集珍財。不以正法。亦常攝受増上衆具。
又於輕賤無所用物尚不欲捨。何況貴重。
雖爲追求少劣財物。尚行衆多身語意惡。
何況多勝。又於受持少小妙行。其心尚無
趣向愛樂。何況廣大。又於涅槃尚不樂聞。
何況欲得。云何堅固縛。謂由三種相知堅
固縛。一堅牢故。二苦所觸故。三長時隨逐故。
於現法中由惡行根貪瞋癡故。知縛堅牢。
於當來世由生那落迦傍生鬼趣。知苦所
觸及長時隨逐
復次今當略辨上所説義。謂略顯示依二
失壞因有二種失壞。何等名爲二失壞因。
謂不正思惟力及因力。云何名爲二種失壞。
謂方求失壞及受用失壞。云何不正思惟力。
謂隨念先所受用境界因縁所生不正思惟。
或邪分別現前境界因縁所生不正思惟。或
邪取相不正思惟。或即於彼若住若行不正
思惟。云何因力。謂於可愛境界宿習欲貪
云何方求失壞。謂如有一成就二種失壞
因故。以非正法或以凶暴追求積集所有
邪財。云何受用失壞。謂如有一於先所得
順樂順苦順非苦樂諸境界中。或有於
一生染生著。廣説乃至。不知出離而受
用之。或有於一發生憎恚憎恚所蔽。或有
於一發生愚癡愚癡所蔽。彼由如是貪染
所蔽。乃至愚癡之所蔽故。行身語意種種
惡行。爲貪瞋癡三堅固縛之所纒縛。亦爲
那落迦傍生鬼等諸縛所縛。又有差別。謂
愛結所繋。補特伽羅略有七種雜染。當知
皆是貪愛所作。謂隨念雜染。不自在雜染。境
界雜染。熱惱雜染。善趣相應雜染。惡趣相應
雜染。諸見雜染。云何隨念雜染。謂如有一
不正隨念先所受用可愛境界。悕望追求令
心散壞。云何不自在雜染。謂如有一宿世串
習貪欲法故。今世貪欲爲性猛利。雖復如
理於可愛境隨念作意。而有悕望追求貪
欲散壞其心。彼由貪欲極猛利故。心不自
在。云何境界雜染。謂如有一遊城邑等。現
會遇容色端嚴可愛境界。由彼境界極
端嚴故。隨美妙相心識纒綿。因此發生悕
追求種種貪愛。云何熱惱雜染。謂如有
一由是三種能長貪愛諸雜染故。令已貪
愛展轉増盛。追戀過去已受用境。悕求未來
當受用境。耽著現在正受用境。乃令身心周
遍熱惱。云何善趣相應雜染。謂即由彼貪愛
集諦増上力故。行身語意種種妙行。得生
善趣或天或人。彼於樂受耽著不捨。醉悶
而住專行放逸。云何惡趣相應雜染。謂即由
彼貪愛集諦増上力故。行身語意種種惡行。
身壞命終墮諸惡趣。生那落迦等。於彼生
已便爲種種極重憂苦惡心憤心之所擾惱。
云何諸見雜染。謂即由彼貪愛集諦増上力
故。會遇惡友説顛倒法爲令雜染得解脱
故。彼雖悕求雜染解脱。由遇如是倒説
法故。不證解脱。於六十二諸見趣中。隨令
一種邪見増長。於諸縁起法愚癡増上故。
彼由如是見結所繋。於五趣等生死大海
不得解脱
    住法具尸羅 有慚言諦實
    能保愛自身 亦令他所愛
今此頌中。云何住法。謂於如來所證善説正
法毘奈耶中。淨信出家樂修梵行。云何具尸
羅。謂如是出家如是愛樂故。於戒無缺。乃
至無雜相續而作相續而轉。於諸學處能受
能學。云何有慚。謂慚於可慚。慚於能生惡
不善法。謂能順惡戒穴戒因縁。即不正相。
不正尋思。若諸煩惱。及隨煩惱。云何言諦實。
謂發露諸惡不藏諸惡。若有所犯即於智
者同梵行邊。如實自擧。如法對治
復次今當略辨上所説義。謂薄伽梵於此頌
中略顯四因所攝尸羅清淨。謂能正受故。受
已不*穴故。遠離*穴因故。雖由無知放逸
*穴已。即便如法而對治故。當知是名此
中略義
    若見他惡業 能審諦思惟
    自身終不爲 由彼業能縛
今此頌中。云何見他惡業審諦思惟謂如
有一或善男子或善女人。爲性聰慧成就
如理諦觀法忍。見他現行惡行因故。便遭種
種挫辱楚撻。又爲王人執至王所。廣説如
經。乃至斷命。見已便作如是思惟。觀觀是
是人於現法中造作如是惡不善業。即於
現法還受如是辛楚果報。乃至止止如是
惡不善業。終不應爲終不應作。終不應行
終不應犯。即彼又見屠羊雞猪廣説一切
不律儀衆。不由如是作業伎能活命方術。
而乘象馬車乘輦輿。又不因此能致廣大財
寶庫藏令不散失。然爲世間之所訶毀。凡
在傭俗尚不以身暫相觸受。而遠避之。況
餘賢哲。見已便作如是思惟。餘如前説。即
彼又見他人巨富饒大財寶。然由嬾惰多
住縱逸。經過日夜淹積歳月。所有珍財僮
僕基業及諸善法漸漸衰退。見已便作如是
思惟。餘如前説。即彼又見種種有情身相差
別。或有生盲生聾生瘂。或瞎或跛或癬或癩。
或復短壽或惡形色。或多疾病或貧賤家。或
支屬或弊惡慧。或扇宅迦或半宅迦或醜
形類。餘即不爾見已便作如是思惟。觀觀
是人先作種種惡不善業。今受如是苦惡果
報。乃至止止如是惡不善業。餘如前説。即
彼又見他人黠慧無有嬾*惰具足翹勇。所
謂能作營農商賈行船等業。及能正作言論
事業。彼雖具足如是翹勇。所作事業數漸
衰損終無成辨。見已便作如是思惟。餘如
前説。即彼又見二人出家趣於非家。同修梵
行。一於衣服飮食等利有所匱乏。一則不
爾。見已便作如是思惟。餘如前説。即彼又
見或有國王或是王等大地封疆咸皆克伏
堅著不捨。但爲一身一具骸骨。唯爲現在
少小安樂。身語意門現行無量廣大惡行。損
壞多生多身安樂。當受多生多身大苦。見已
便作如是思惟。觀觀是王或是王等。甚爲
愚弊。唯知保愛一生一身。不知保愛多生
多身。唯愛現在少時小樂。不愛當來多時大
樂。亦非不愛多生重苦。乃至止止如是惡
不善業。終不應爲終不應作。終不應行終
不應犯。復有或善男子或善女人。爲性聰
慧獲得天眼。用此天眼見諸有情死時生
時。如經廣説。乃至生在大那落迦中。見已
便作如是思惟。觀觀是人於現法中造作
如是惡不善業。令受後法辛楚果報。乃至
止止如是惡不善業。餘如前説。如是或善
男子或善女人。見他所作諸惡業已。由四
種行諦善思惟諦善觀察。何等爲四。一者
觀察或因違越或邪活命或放逸懈怠。於現
法中造作種種惡不善業。即現法受非愛果
報。二者觀察或有有情依身差別。或有所
作而不果遂。或有所求而不果遂。皆由先
造惡不善業故。現法中各受如是非愛果
報。三者觀察或有國王或與王等。因現法
行諸惡業。比知當來定受種種非愛果
報。四者觀察諸有情類死時生時。因現法中
造作種種惡不善業。後法中受非愛果報。彼
由如是如實知故。終不自作。云何業縛。謂
樂諸業故。由業重故。於業果報不自在
故。樂諸業者。謂如有一串習惡故。愛樂
諸惡。由此因縁。於諸善法心不能入。是初
業縛。由業重者。謂如有一於無間業。或
有具造或不具造。由此因縁。雖有欣樂
於佛所證善説正法毘柰耶中。暫時出家。尚
不能得。況當能獲沙門果證。如是名爲第
二業縛。於業果報不自在者。謂如有一
由身語意惡行因縁。生諸惡趣。生彼處已
不得自在。不能自任長夜受苦。或生邊
地。於彼絶無四賢善衆。所謂苾芻廣説乃至
鄔波斯迦。如是名爲第三業縛
復次今當略辨上所説義。謂薄伽梵於此略
示依諸有情業業果報。如理思惟。及顯如
理思惟爲先法隨法行。當知是名此中略

瑜伽師地論卷第十八




瑜伽師地論卷第十九
  彌勒菩薩説
 *三藏法師玄奘奉 詔譯 
本地分中思所成地第十一之四
    賢聖常説最善語 愛非不愛語第二
    諦非不諦語第三 法非非法語第四
今此頌中。言善語者。所謂善説善言善論。
當知善説有三種相。所謂悦意無染唯善。
由第一語令他慶悦。由第二語令自尸羅
終無穿缺。由第三語能令他人出不善處。
安住善處。因此引攝利益安樂。或有愛語
非諦非法。謂如有一以美妙言。稱讃他人
非眞實徳。或有諦語非愛非法。謂如有一
以染汚心發麁惡言。訶責他人眞實過惡。
或有法語亦愛亦諦。謂如有一善知稱讃
及與訶責。知可稱讃可訶責已。然不稱
讃亦不訶責。唯善方便爲説正法。能令彼
人出不善處安住善處
復次今當略辨上所説義。謂薄伽梵此中
略示所有善語若標若釋。當知是名此中略

    信慚戒施法 善人所稱讃
    是名趣天道 能往天世間
此頌所明。謂如有一於佛所證法毘奈耶。
獲得正信。恥在居家。受持淨戒趣得衣服
飮食臥具。便生喜足。減除器物。儉約資縁。
凡所獲得如法利養終無私隱。必與智人
同梵行者而共受用。所有正法初中後善稱
揚梵行。所謂契經乃至論議。皆能受持研尋
究達。傳授他人廣爲開闡。彼既成就是諸
善法。當知必獲三種勝利。一者諸佛諸佛弟
子眞實善人之所稱讃。二者若彼尸羅財施
之所攝引。福徳資糧。法施攝引智慧資糧善
圓滿者。便得趣入證解脱處清淨諸天衆
同分中。三者若彼二種資糧猶未圓滿。便能
令彼速得圓滿。身壞已後定生善趣。多往
天上樂世界中。復有差別。謂如有一於佛
所證法毘奈耶。獲得正信。信惡尸羅當墮
惡趣信慳貪者得貧窮報。如是信已。於現
法中惡戒慳貪深生羞恥。以羞恥故。棄惡
尸羅受清淨戒。棄捨慳貪以無垢心安處
居家。廣説乃至。善行布施。由此因縁。於現
法中聖賢所讃。身壞已後乃至當生善趣
天上樂世界中
復次今當略辨上所説義。謂薄伽梵此中略
示在家出家二種正行及正行果所有勝利。
當知是名此中略義
    多聞能知法 多聞能遠惡
    多聞捨無義 多聞得涅槃
此頌所明。謂如有一於依先時正所應
作施論戒論生天之論無倒教法。恭敬聽聞。
聞已遂能了知其義。謂現法中種種惡行及
當惡趣苦無義因。諸惡行所應速遠離。及
往善趣捨生惡趣苦無義因。彼由了知如
是法義。法隨法行能遠苦因。能引樂因。由
此因縁。得樂捨苦。若於増上四聖諦等相
應教法。恭敬聽聞。聞已遂能了知其義。謂一
切有生死大苦寂靜涅槃。彼由了知如是法
義。若根已熟資糧已滿便能獲得如是義。識
心清淨故。纔聞法已於諸聖諦未現觀者。
能入現觀。已現觀者便得漏盡。若根未熟
資糧未滿。即由如是遠離諸惡。依増上戒
起増上心。依増上心發増上慧。由此能捨
一切苦本煩惱無義。證得涅槃。復次今當略
辨上所説義。謂薄伽梵此中略示先聞正
法如理思惟。先如理思法隨法行。法隨法
行爲先因故得勝利果。當知是名此中略

    智者如空無染汚 不動猶如天帝幢
    如泛清涼盈滿池 不樂淤泥生死海
今此頌中。辯阿羅漢苾芻心善解脱超諸戲
論猶如虚空。何以故。譬如虚空離諸戲論。
淨與不淨皆不能染。諸阿羅漢亦復如是。
一切世法若順若違皆不能染。所謂利衰乃
至苦樂。又諸有學已離欲貪。向阿羅漢。於
四念住善住其心。修無相心三摩地時。如
天帝幢。於其一切動發・憍擧・戲論・營爲・生
願・倶行所有貪愛。不能傾動。又諸有學已
離欲貪得不還果。於上解脱心生欲樂。
譬如遊泛清冷泉池。於愛味定上分諸結熱
淤泥中終不欣樂。由於此中不欣樂故。
亦不欣樂生死大海。復有差別。謂阿羅漢
所有飮食言説遊行處無相住。有餘依苦之
所隨逐。如其次第三處應知。復有差別。謂
慧解脱諸阿羅漢。有學身證。及倶解脱諸阿
羅漢。如其次第三處應知。復次今當略辨
上所説義。謂薄伽梵此中略示離三界欲
於佛聖旨猶有餘依。離欲界貪勝進道攝
及不還果。復有差別。謂略顯示解脱勝利等
持勝利智慧勝利。復有差別。謂略顯示増上
心慧學所得果。及顯増上心慧二學
    若以色量我 以音聲尋我
    欲貪所執持 彼不能知我
    若於内了知 於外不能見
    由内果觀察 彼音聲所引
    若於内無知 於外而能見
    由外果觀察 亦音聲所引
    若於内無知 於外不能見
    彼普障愚夫 亦音聲所引
    若於内了知 於外亦能見
    英雄出離慧 非音聲所引
此頌所明。謂如有一體是異生。未斷虚妄
分別欲貪。觀見世尊具三十二大丈夫相遂
便測量。此薄伽梵定是如來應正等覺。其所
説法決定微妙。其弟子衆所行必善。彼於後
時近不善人聞不正法。隨逐他論及他音
聲。信順於他他所引攝。他所引故於佛法
僧還生毀謗。如是皆由不如實知如來法
身故。致如此。復有異生。由内靜慮果天眼
通。遠見世尊便作是解。此薄伽梵定是如
來應正等覺。餘如前説。復有由外欲界繋
業果報肉眼見已測量。當知彼亦隨逐他論
及他音聲。信順於他他所引攝。復有異生
於爾所見都無所有。彼普被障。長時爲他
音聲所引。若諸賢聖除斷調伏。超越欲貪
得聖慧眼。彼由如是聖慧眼故。於内證解
如來法身。雖於外見如來色身。或見制多
或圖畫等而能了知。非第一義應正等覺。彼
由如是於内正知於外正觀。不隨他論及
他音聲。不信順他非他所引。於佛法僧
決定信受。如是皆由如實了知如來法身
故。致如此
復次今當略辨上所説義。謂薄伽梵。此中略
示若唯世俗見如來者則不決定。若以勝
義見如來者是則決定。當知是名此中略

    第六増上王 染時染自取
    於無染不染 染者名愚夫
今此頌中。第六増上王者。謂心意識。若有已
渡五暴流未*渡第六意暴流。爾時其心
隨逐諸定所有愛味故名染時。復有補特
伽羅。於長夜染取爲己有。於可愛法執藏
不捨。是故説彼爲染自取。貪名爲染。因貪
所生當來世苦亦名爲染。若染自取於所
染心不隨功用。攝受遮止修意對治作意
故。如是彼心於現法中無有染汚。於無染
心此染自取。當來世中因彼諸苦亦無有
染。若有於彼隨作功用。而不攝受亦不遮
止。不修意對治作意。故依此苦因長夜受
苦。於此苦因不能遠離故名愚夫
復次今當略辨上所説義。謂薄伽梵此中略
示遠離苦因所有勝利。及顯苦因能感自
苦是愚夫性。當知是名此中略義
    有城骨爲墉 筋肉而塗飾
    其中有貪恚 慢覆所任持
今此頌中。所言城者。謂心意識。此城唯以
骨充甎石。筋代蠅紝肉當塗漫。爲形骸
*墉周匝圍繞。此城中有違害善説法毘柰
耶所有善法四種惡法之所任持。二是在家
諸受欲者。謂貪與瞋。二是惡説法毘柰耶中
而出家者。謂慢與覆。由著諸欲悕求諸欲。
鄙穢行不相違背。於善説法及毘柰耶
尚不信受。況當修善。恃惡説法而生憍
慢。不能自然趣佛世尊或弟子所。設佛世尊
或佛弟子由悲愍故。自往其所。然彼由覆
隨煩惱纒染汚其心。尚不如實發露己過。
況能信解修諸善法。如是當知於彼善説
法毘柰耶相應善法二種心城。皆不能入。何
況復能取爲己有
復次今當略辨上所説義。謂薄伽梵。此中略
示在家出家總由四種雜染因縁失壞善説
法毘柰耶。當知是名此中略義
    如龜藏支於自&T021400; 苾芻善攝意尋思
    無所依止不惱他 證般涅槃無所謗
此頌所明。謂如有一依初靜慮捨三惡尋。
所謂欲尋。恚尋。害尋。又能棄捨初靜慮地諸
善尋思。安住無尋無伺定中。如龜藏支於
其自&T021400;。略攝尋思亦復如是。無尋無伺定
者。應知此上乃至有頂。彼於此定正安住
時不生愛味。出已成就可愛樂法。調順柔
和易可共住。不惱有智同梵行者。又爲智
人同梵行者欣樂共住。又復成就無違諍法。
彼由如是正方便故。於諸聖諦能入現觀
及得漏盡。彼於諸法不由他信。獲得善淨
勝智見故。如實了知法眞是法。毘柰耶眞
是毘柰耶。由如是知故。終不依止諸見顛
倒於法謗法。及於非法亦謗非法。終不
顯示非法爲法。法爲非法。非毘柰耶爲
毘柰耶。或毘柰耶爲非毘柰耶
復次今當略辨上所説義。謂薄伽梵此中略
示善説法者四種擾亂斷對治道。何等名爲
四種擾亂。一染不染尋思擾亂。二於勝定愛
味擾亂。三互相違諍訟擾亂。四於正道誹
謗擾亂。當知是名此中略義
    等不等而生 牟尼捨有行
    内樂定差別 如倶舍卵生
此頌所明。謂佛示現住最後有菩薩位時。
先所獲得三十有二大丈夫相。八十隨好圓
滿莊嚴妙色身生。於後證得阿耨多羅三藐
三菩提時。其色身生。與前正等。其名身生
由勝無漏不相似故。與前不等。又佛示現
内寂靜樂及妙門樂爲依止故。得定自在。
如定心力捨諸壽行及諸有行。彼捨邊際妙
色身生。與前正等其名身生。與前不等故
有差別。如因其&T021400;卵生雞等依卵而生。即
此生已漸漸増長。種類相似破&T021400;而出。如是
如來色身名身差別道理當知亦爾。此中差
別。謂佛世尊若不棄捨諸壽行者。應滿壽
量方般涅槃。定力所持捨壽行故。不滿壽
量而般涅槃
復次今當略辨上所説義。謂薄伽梵此中略
示捨諸壽行色身名身二種差別。及顯棄
捨所依因縁。當知是名此中略義
    無淤泥等欲 無魑魅等瞋
    無羅網等癡 無江河等愛
此頌所明。謂有四種。能爲世俗不自在法。
世間現見能令有情不自在轉。一者陷溺淤
泥。二者鬼魅所著。三者入於羅網。四者墮
駛流河隨流漂溺。復有四種。能爲眞實不
自在法。能令有情不自在轉。當知亦爾。何
等爲四。謂如有一生長欲界。陷溺不淨腥
臊生臭諸欲淤泥。不能自在引發守護増
長善法。又如有一棄捨諸欲。於善説法毘
奈耶中而得出家。心懷忿怒性多惡言。由
忿所持不得自在。不數學處。動生違越。
於諸智者同梵行所。屡以麁言撃刺訶擯侵
惱毀辱。又如有一棄捨諸欲。於惡説法毘
奈耶中而得出家。入諸惡魔大癡見網。彼
既入已流轉生死不得自在。又如有一生
長上分諸離欲地。於諸愛結未能永斷。亦
未遍知不得自在。還生下界順流而住。
難可出離
復次今當略辨上所説義。謂薄伽梵此中略
示諸界諸品愚夫纒縛
復有差別。謂如有一陷欲淤泥不能自
在。於善説法毘奈耶中清淨出家。又如有
一爲性忿怒。忿怒所蔽憤恚纒心。尚於自
身或害或損。何況於他。又如有一成就癡
品諸惡邪見。謂無父母毀謗父母。於父母
所反悕敬養。況自能爲。又如有一廣集諸
欲。貪愛所漂不得自在。尚不欲自食。況能
惠於他。如是四法。當知能障諸聰慧者。四
應知法。謂善説法毘奈耶中清淨出家。遠離
恚害。敬事父母。樂行慧施
    虚空無鳥迹 外道無沙門
    愚夫樂戲論 如來則無有
此頌所明。謂有衆生悕樂勝欲欲求所攝。
又有衆生悕樂勝身有求所攝。又有衆生
悕樂沙門及婆羅門所有解脱梵行求攝。此
中欲求有求攝者。謂我因少分布施少分持
戒。當得往生善趣天上樂世界中。以妙五
欲而自賞納歡娯遊戲。彼既修習如是願
已。得最勝欲及最勝身。譬如衆鳥翺翔虚
空。遍虚空中無安足處。如是衆生於其
所得無常諸欲及身分中都無安住。當知
亦爾。若樂沙門及婆羅門所有解脱梵行求
攝。復有二種。或依善説法。或依惡説法。依
惡説法諸外道輩並無沙門。依善説法邪
梵行求所攝受者亦無沙門。正梵行求所
攝受者得有沙門。又此一切三門所攝。或
欲求門。或有求門。或梵行求門。如是皆名
樂著戲論。當知如來棄捨一切所有悕求
故無戲論。即以此義類知如來諸弟子衆
正梵行求所攝受者亦無戲論
復次今當略辨上所説義。謂薄伽梵此中略
示離善説法及毘奈耶勤精進者皆空無
益。當知是名此中略義
    住戲論皆無 踰牆塹離
    牟尼遊世間 天人不能識
此頌所明。謂阿羅漢苾芻永離貪愛。由四
種相。於惡魔怨一切愚夫所繋屬主。解脱
自在隨意遊行空閑聚落。有諸愚夫遇見
如是眞阿羅漢於最究竟自在遊行。不如
實知。便於二處妄生輕毀。云何此善男子。
棄捨自屬養命珍財。乃求屬他資生衆具。
何故棄捨生天方便。苦勤精進求有斷滅。是
諸愚夫見生天上有勝功徳。見處居家
有多財産故。於牟尼妄生輕忽。彼所事天
於此牟尼廣大功徳。尚不能了。況能事者
而能識知。云何離愛諸阿羅漢。由四種相。
於惡魔怨一切愚夫所繋屬主。解脱自在。
謂諸愚夫由四識住。爲魔怨主之所驅役。
令生死中往還五趣非阿羅漢。又諸愚夫
如由重過。爲魔怨王之所驅役謂或増益
或復損減諸惡見故。發起種種執刀杖等惡
不善法。墮諸戲論生諸惡趣。令造種種諸
惡業縁。非阿羅漢。又諸愚夫如由中過爲
魔怨主之所驅役。令處欲愛繋縛垣牆。不
能出離欲界生苦。非阿羅漢。又諸愚夫如
由輕過。爲魔怨主之所驅役。令生色界及
無色界。無明深塹周匝圍繞閉在生死衆苦
牢獄。於生等苦不得出離非阿羅漢
復次今當略辨上所説義。謂薄伽梵此中略
示一切愚夫羞不應羞。應羞不羞。於不
應怖而生怖見。於應怖中生無怖見。當
知是名此中略義
    若有熏除諸尋思 於内無餘離分別
    超過礙著諸色想 四軛蠲除不往生
此頌所明。謂如有一已入有學位。未離欲
界欲。依初靜慮。熏除欲界諸惡尋思。依第
二靜慮内等清淨心一趣性。初靜慮地所有
分別。無餘永離無復分別。依第三靜慮。超
過第二靜慮地諸喜礙著。依第四靜慮。超過
第三靜慮地諸樂礙著。依無色定超過一切
所有色想。如是漸次因依諸定乃至有頂。
若定若生蠲除四軛。何等爲四。一蠲除染
汚尋思軛。二蠲除不染汚尋思軛。三蠲除喜
樂繋縛軛。四蠲除一切色想軛。由此因縁。
於諸下地不復往生。當知異生雖到有頂
若定若生猶爲四軛所繋縛故。於諸下地
還復往生
復次今當略辨上所説義。謂薄伽梵此中略
示到有邊際有學異生二種差別。當知是
名此中略義
    惠施令福増 防非滅怨害
    修善捨諸惡 惑盡得涅槃
此頌所明。謂如有一於佛所證法毘奈耶。
獲得正信。雖處居家。而心遠離慳垢纒縛。
受持七種依福業事。由此因縁。若行若住廣
説如經。乃至生長如是福徳。若有復能於
善説法毘奈耶中。清淨出家。既出家已具足
忍力。爲護尸羅。雖遭他罵侵惱訶責。或以
身手瓦礫刀杖歐撃傷害。恐壞尸羅當
爲障礙。心無惡念不出惡言。唯縁彼境
與慈倶心。於一切方遍滿而住。由此因縁。
於現法中自他相續所有怨害並皆止息。當
生無惱樂世界中。無多怨敵。爲世欣仰。衆
所樂見。如是善修正方便已。依増上戒
起増上心。依増上心發増上慧。當於聖諦
入現觀時。則能永捨趣惡趣業及諸惡趣。
又修如先所得道故。漸次永除所有諸結。
於有餘依涅槃界中而般涅槃。如是後時
於無餘依涅槃界中復般涅槃
復次今當略辨上所説義。謂薄伽梵此中略
示得淨信者四種正行。一感財富行。二感
善趣行。三離惡趣苦清淨修行。四離一切
苦清淨修行。當知是名此中略義
    諸惡者莫作 諸善者奉行
    自調伏其心 是諸佛聖教
此頌所明。謂如有一於佛所證法毘奈耶。
獲得正信。於一切種一切因縁一切處所所
有惡行。皆能斷滅。於善説法毘奈耶中。能善
受學尸羅律儀。彼由三相奉行衆善。謂善
住尸羅。守別解脱清淨律儀。乃至受學所
有學處。依増上戒學發増上心學。依増上
心學發増上慧學。彼由此故於所知境如
實知見。如是具足諸善法已。復由三相
調伏自心。謂如實知故能起厭患。由厭患
故能得離染。由離染故能得解脱
復次今當略辨上所説義。謂薄伽梵此中略
示三學學果。顯自聖教不與他共。當知是
名此中略義
    難調伏輕躁 淪墜於諸欲
    善調伏其心 心調引安樂
此頌所明。謂宣説心若意若識長夜愛樂憒
鬧雜處。於憒鬧處難得遠離難可調伏。
雖強安處無間修習。諸善法中而不一向能
住離貪離瞋離癡。亦不一向能住策擧無
掉寂靜。然復疾疾還生有貪有瞋有癡下
劣掉擧及不寂靜。雖強安處内寂止中。長夜
愛樂色聲香味觸故。於五欲境馳趣淪沒。
諸聖弟子於如是等樂著雜染能生苦心。
終不縱其令自在轉。亦不隨順數數思擇
成辦遠離。恒修善法心一境性。彼由如是
正定心故能如實知。如實知故能起厭患。
由厭患故能得離染。由離染故能得解
脱。彼既如是善調伏心盡苦因故。於現法
中得安樂住。當來衆苦亦得永盡
復次今當略辨上所説義。謂薄伽梵此中略
示能不隨順長夜流轉左道之心。及不隨
順所得勝利。當知是名此中略義
    於心相善知 能餐遠離味
    靜慮常委念 受無染喜樂
此頌所明。謂如有一有學見迹。能善了知
止擧捨相。由此因縁得四功徳。謂心住一
縁遠離麁重。能善受用身心安樂。是初功
徳。又淨定心盡所修故。如所修故。能正審
慮諸法道理。獲得内法毘鉢舍那。是第二
功徳。彼由如是清淨止觀爲依止故。於所
修習菩提分法。勇猛無間能常修習。能委
修習無懈無憚。是第三功徳。彼由如是
無懈憚心。獲得第一正念正知。心善解
脱。又能受用解脱喜樂及無染樂。於現法
中得安樂住。是第四功徳。復次今當略辨
上所説義。謂薄伽梵此中略示於相善
四種功徳。謂奢摩他所作。毘鉢舍那所作。
無懈憚所作。到究竟所作。當知是名此中
略義
    無工巧活輕自己 樂勝諸根盡解脱
    無家無所無悕望 斷欲獨行眞苾芻
此頌所明。謂成就五支永斷五支。當知得
名眞實苾芻。何等爲五。謂不依止矯設方
便邪活命法。亦不恃頼有勢之家。亦不修
治名稱族望。亦不詐受諸佛所説聖弟子説。
猶如依止工巧處所非法悕求衣服飮食。
是名初支。又復減省器物衆具善棄珍財。
衣僅蔽身食纔充腹知足歡喜。凡所遊行
必持衣鉢。是第二支。又悕慕沙門愛樂沙
門。悕慕學處愛樂學處命難因縁尚不違
越所學禁戒。何況少小利養因縁。是第三支。
又彼如是正修方便。淨命喜足愛樂學處。
於諸聖諦未現觀者。能入現觀得清淨
見。或時夫念暫爾發生。惡不善尋引起貪欲
瞋恚愚癡遲緩忘念。速復除遣。是第四支。又
彼修習如先得道。於諸結縛一切隨眠隨
煩惱纒。心得解脱。是第五支。如是名爲成
就五支。云何復名永斷五支。謂阿羅漢苾
芻。於五處所不復能犯。所謂不能捨所學
處而復退還。又復不能有所貯積執爲己
有而受用之。亦不受用諸欲境界。又復不
能爲財爲命知而妄語。又復不能棄捨
諸欲行不與取。亦不復能永離貪欲獨住獨
行。而更習近非梵行法兩兩交會。或計自
作而招苦樂。或計他作或自他作。或非自
作亦非他作。不由因生而招苦樂。如是名
爲五支永斷
    心遠行獨行 無身寐於窟
    能調伏難伏 我説婆羅門
今此頌中所言心者。亦名爲意亦名爲識。
此於過去一切愚夫無量差別自體展轉。及
因展轉雖無作者。而流生死前際叵知。故
名遠行。此於現在一一而轉。第二伴心所
遠離故。一切種心不頓轉故。名爲獨行。又
此現在隨其自體初起現前。或由貪性或
由瞋性或由癡性。或由一一所餘煩惱隨
煩惱性。即彼自體不畢竟轉如五色根。或
同或異或劣或勝。隨其自體初起現前。即此
自體畢竟而轉。心不如是。何以故。心經彼
彼日夜刹那臘縛等位。非一衆多種種品類。
異生時生異滅時滅。由心自性染汚之體不
成實故。名爲無身。此未來世居四識住而
有隨眠。可於後生有往來義。名寐於窟。
若有總慧由此四相。能於過現未來世心。
如實了知修厭離滅及心解脱。彼能超度諸
薩迦耶。到於彼岸安住陸地。名婆羅門
復次今當略辨上所説義。謂薄伽梵此中略
示心於過去長時染汚無作者性。於現在
世性是刹那自性清淨。於未來世由有放
逸不放逸故染汚清淨。當知是名此中略

    誰能覆世間 誰能令不顯
    誰復能塗染 誰爲大怖畏
    無明覆世間 放逸令不顯
    戲論能塗染 苦爲大怖畏
    諸流處處漏 是漏誰能止
    當説誰防護 衆流誰所
    世間諸流漏 是漏念能止
    我説能防護 由慧故能
    念慧與名色 今問是一切
    何當永滅盡 唯願爲我説
    念慧與名色 我説是一切
    若諸識永滅 於斯永滅盡
    云何念所行 諸識當永滅
    今請垂方便 爲釋令無疑
    於内外諸受 都不生欣樂
    如是念所行 諸識當永滅
    若諸善説法 及有學異類
    彼常委能趣 請大仙爲説
    不耽著諸欲 其心無濁染
    於諸法巧念 是苾芻能趣
此是波羅延中。因阿氏多所請問頌。言世
間者。略有三種。一欲世間。二色世間。三無
色世間。今此義中意辨出家在家二種世
間。出家世間復有二種。一惡説法。二善説
法。惡説法者。無明所覆。善説法者。由有明
故應可顯了。由放逸故令不顯了。若諸在
家異類白衣。爲諸戲論之所塗染。當知戲
論略有三種。謂三種言事名爲戲論。於四
種言説有所宣談亦名戲論。能發語言所
有尋伺亦名戲論。若於過去未來現在三種
言事。依四言説發起異類分別思惟。或違
或順是名塗染。若前戲論若後塗染。諸在家
者多分可得。是故説彼爲諸戲論之所塗
染。此中惡説法者無明所覆。善説法者放逸
不顯。諸在家者戲論塗染。彼於現法苦因轉
時。於此苦因不能如實知是苦因。於此
苦因愛樂而住。由此因縁。生當來苦。即説
此苦名大怖畏。又惡説法者由無明門。從
六處流漏泄衆苦。諸在家者由戲論門。從
六處流漏泄衆苦。善説法者由放逸門。從
六處流漏泄衆苦。如是無明放逸戲論諸門
流漏。由聞他音内正作意。於諸行中了知
過患。此相應念逆流而轉。故能遮止。如是
方便名伏對治。若出世間正見所攝諸無漏
慧。於三種流皆能*偃塞。如是方便名斷對
治。於此流漏若伏若永。二種對治皆能斷
故。倶名防護。又惡説法者及在家者。一向
墮於染汚品攝。若善説法毘奈耶中二種可
得。諸縱逸者墮雜染品非顯了攝。不縱逸
者墮清淨品顯了所攝。又若已顯了若應顯
了。當知二種皆無放逸諸阿羅漢。斯已顯了
於不放逸無更須作不放逸事。於四念住
若念若慧已善修故。已善證得清淨識故唯
有決定。於無餘依涅槃界中善清淨識當
永滅故。若念若慧亦隨永滅。餘依所攝先業
所引一切名色亦隨滅盡。乃至彼法未永滅
來。於六恒住常善安住。於離欲地所有内
受。及於諸欲相應外受。不生欣樂。如是名
爲諸阿羅漢正念現行乃至壽盡識方永滅。
若諸有學斯應顯了。於不放逸應更須作
不放逸事。彼復二種。於不放逸不放逸事。
謂常所作。委悉所作。有學異類若諸有學極
七反有。或復家家一來果等。及於現法堪
般涅槃。於下分結及上分結心無染汚。爲
斷彼故修習對治。又於諸欲不耽著故。
諸下分結不能染汚。心無濁故諸上分結不
能染汚。又於一切有苦法中。如實知集乃
至出離。於四念住善住其心。修習如先所
得聖道。能趣究竟。如是修習對治道故。彼
於一切不放逸中諸所應作不放逸事。皆得
究竟
復次今當略辨上所説義。謂薄伽梵此中略
示諸在家者及於外法而出家者決定雜染。
及顯於善説法毘奈耶中而出家者。若行
放逸墮染汚品。若不放逸墮清淨品。當知
是名此中略義
    於諸欲悕求 或所期果遂
    得已心定喜 至死而保愛
    諸樂欲衆生 若退失諸欲
    其色便變壞 如毒箭所中
    若遠離諸欲 猶如毒蛇首
    彼於愛世間 正念能超度
    田事與金銀 牛馬珠環釧
    女僕増諸欲 是人所耽樂
    攀縁沈下劣 變壞生諸漏
    從此集衆苦 如船破水溢
    若永絶諸欲 如斷多羅頂
    棄捨諸愁憂 猶蓮華水滴
此是義品中依諸欲頌。謂如有一悕求未來
所有諸欲。爲獲得故發勤方便。得已現前
耽著受用。如是悕求及正受用所得諸欲。由
此因縁生喜生樂。如是總名諸欲愛味。又
彼悕求及正受用所有諸欲。於其所得所受
用事若退失時。隨彼諸欲戀著愛味。愛箭入
心如中毒箭。受大憂苦或致殞歿。如是
名爲諸欲過患。又復毒蛇譬諸欲境。毒蛇首
者。譬諸欲中所有愛味。若諸愚夫愛味諸
欲貪著受用。如蛇所螫。若有多聞諸聖弟
子。遠離諸欲所有愛味。如毒蛇首。終不愛
染而受用之。廣説乃至。不生耽著。彼於諸
色所有貪愛。乃至於觸所有貪愛。皆能調伏
斷滅超度。如是名爲諸欲出離。又諸欲自性
略有二種。一者事欲。二者煩惱欲。事欲有
二。一者穀彼所依處。謂田事。二者財彼所
依處。謂金銀等事。何以故。諸求穀者必求
田事。諸求財者必求金銀等事。求金銀等
復有二種。一者事王。二者商賈。求穀求田
方便須牛。求財事王方便須馬。求財商賈
所有方便。若金銀等共相應者。謂諸寶珠。金
銀異類不相應者。謂環釧等。此擧最勝。若
買賣言説事務當知亦爾。積集如是財穀
事已。受用戲樂所有助伴。謂諸女色。若未
積集招集守護。及息利中所有助伴。謂諸僮
僕。如是財穀積集廣大。於此處所耽樂不
捨。如是一切皆名事欲。煩惱欲者。謂於事
欲隨逐愛味。依耽著識發生種種妄分別
貪。又於事欲由煩惱欲。令心沈沒成下劣
性。若彼事欲變壞散失便生諸漏。愁歎憂悲
種種苦惱纒繞其心。彼由如是於現法中
諸漏蔽伏無有對治。猶如船破水漸盈溢。
招集當來生老病等種種苦惱。若於諸欲
已得出離。便能永絶隨欲愛味發起貪著
諸染汚識。猶如斷截多羅樹頂不復生長。
又彼事欲可愛可樂乃至可意。若變壞時
於清淨識諸憂愁等一切苦惱皆不得住。
如蓮華葉水滴不著。復次今當略辨上所
説義。謂薄伽梵此中略示諸欲愛味過患出
離三種自性。又顯愛味能爲過患及彼出離
所有功徳。當知是名此中略義
    於過去無戀 不悕求未來
    現在諸法中 處處遍觀察
    智者所増長 無奪亦無動
此是造賢善頌。謂如有一於佛所證法毘奈
耶。獲得淨信。以正信心棄捨家法趣於非
家。由五種相。修行梵行令善清淨。謂能捨
離居家諸行無所顧戀。亦不縁彼心生追
戀還起染著。是名初相。又於現法利養恭
敬未來種類所有諸行。不生悕望。亦不願
求當來人天所有諸行修行梵行。是第二相。
又於現在五取蘊攝色等諸法及彼安立。能
正觀察。又於現法及當來世諸身惡行及惡
果報。謂我於身不應發起所有惡行。廣説
如經。乃至應斷身諸惡行修身善行。語意
善行當知亦爾。又於色等諸蘊能隨觀察。
去來今世皆是無常。無常故苦。苦故無我。由
無我故於彼一切不執我所。乃至於彼不
執爲我。如是如實正慧觀察。是第三相。又
依初法毘鉢舍那諸根成熟。福徳智慧二種
資糧於當來世通達増長。非諸王等所能
劫奪。是第四相。又依第二法毘鉢舍那。於
法中涅槃功徳能善増長。非諸煩惱及
隨煩惱所能傾動。是第五相。由此五相。修
行梵行令善清淨。若依如是一日一夜。亦
爲賢善第一賢善。當知超度此餘一切所有
梵行
復次今當略辯上所説義。謂薄伽梵此中
略示於善説法毘奈耶中所修梵行。於一
切相皆善清淨不與他共。當知是名此中
略義。嗢拕南曰
    惡説貪流怖 類與池流貪
    作劬勞得義 論議十四種
瑜伽師地論卷第十九



瑜伽師地論卷第二十
  彌勒菩薩説
 *三藏法師玄奘奉 詔譯 
  本地分中修所成地第十二
已説思所成地。云何修所成地。謂略由四
處。當知普攝修所成地。何等四處。一者修
處所。二者修因縁。三者修瑜伽。四者修果。如
是四處七支所攝。何等爲七。一生圓滿。二
聞正法圓滿。三涅槃爲上首。四能熟解脱
慧之成熟。五修習對治。六世間一切種清淨。
七出世間一切種清淨。如此四處七支所攝。
普聖教義廣説應知。依善説法毘奈耶中。一
切學處皆得圓滿
云何生圓滿。當知略有十種。謂依内有五。
依外有五。總依内外合有十種。云何生圓
滿中依内有五。謂衆同分圓滿。處所圓滿。
依止圓滿。無業障圓滿。無信解障圓滿。衆
同分圓滿者。謂如有一生在人中。得丈夫
身男根成就。處所圓滿者。謂如有一生在
人中。又處中國不生邊地。謂於是處有
四衆行。謂苾芻苾芻尼近事男近事女。不生
達須篾戻車中。謂於是處無四衆行。亦無
賢聖正至正行諸善丈夫。依止圓滿者。謂如
有一生處中國。不缺眼耳隨一支分。性不
頑囂亦不瘖瘂。堪能解了善説惡説所有
法義。無業障圓滿者。謂如有一。依止圓
滿。於五無間隨一業障。不自造作不教他
作。若有作此於現身中必非證得賢聖法
器。無信解障圓滿者。謂如有一必不成就
五無間業。不於惡處而生信解。不於惡
處發清淨心。謂於種種邪天處所。及於種
種外道處所。由彼前生於佛聖教善説法處
修習淨信長時相續。由此因縁。於今生中
唯於聖處。發生信解起清淨心云何生圓
滿中依外有五。謂大師圓滿。世俗正法施設
圓滿。勝義正法隨轉圓滿。正行不滅圓滿。隨
順資縁圓滿。大師圓滿者。謂即彼補特伽羅
具内五種生圓滿已。復得値遇大師出世。
所謂如來應正等覺。一切知者。一切見者。於
一切境得無障礙。世俗正法施設圓滿者。
謂即彼補特伽羅値佛出世。又廣開示善不
善法有罪無罪。廣説乃至諸縁生法及廣分
別。謂契經。應頌。記別。諷誦。自説。縁起。譬
喩。本事。本生。方廣。希法。及與論議。勝義正
法隨轉圓滿者。謂即大師善爲開示俗正法
已。諸弟子衆依此正法。復得他人爲説隨
順教誡教授。修三十七菩提分法。得沙門
果。於沙門果證得圓滿。又能證得展轉勝
上増長廣大所有功徳。正行不滅圓滿者。謂
佛世尊雖般涅槃。而俗正法猶住未滅。勝義
正法未隱未斷。隨順資縁圓滿者。謂即四
種受用正法。因縁現前受用正法。諸有正信
長者居士婆羅門等。知彼受用正法而轉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irst] [Prev+100] [Prev] 376 377 378 379 380 381 382 383 384 385 386 387 388 389 390 391 [Next] [Next+100] [Last] [行番号:/]   [返り点:/] [CIT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