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正蔵検索


punctuation    Hangul    Eng   

Citation style A:
Citation style B:
()
Citation style C:
()
Citation style D:
()
TextNo.
Vol.
Page

  INBUDS
INBUDS(Bibliographic Database)
  Digital Dictionary of Buddhism
電子佛教辭典
パスワードがない場合は「guest」でログインしてください。
Users who do not have a password can log in with the userID "guest".

本文をドラッグして選択するとDDBの見出し語検索結果が表示されます。

Select a portion of the text by dragging your mouse to view all terms in the text contained in the DDB. ・

Password Access Policies

大丈夫論 (No. 1577_ 提婆羅道泰譯 ) in Vol. 30

[First] [Prev] 262 263 264 265 266 267 268 [Next] [Last] [行番号:/]   [返り点:/] [CITE]

菩薩爲一切種智故。大悲心爲衆生故。捨身
捨命得果報不空。若一切捨身不得果報名
空捨身。菩薩捨身爲著財衆生欲使生羞恥
故。菩薩爲衆生捨身命者。易於慳貪者捨一
團飯。菩薩捨於身命爲慳貪者生其羞恥。菩
薩所以施命爲護他命故。何以故。他命即是
我命。菩薩雖捨身命不濟他者。爲觀陰身過
故。爲益衆生復更受身。若非大悲何有智者
而樂陰身。若無大悲。施味者不能樂處生死。
菩薩常樂行施。大悲自在隨受生死身如涅
槃樂
  現悲品第十三
菩薩悲心極大在於身中無有知者。菩薩捨
身命時一切天人所以得知。菩薩悲心極以
深大。遍一切衆生無有見者。以財施法施
無畏施悉得知見。一切衆生身者無不是病
無有知者。以三事故知其有病。何者爲三。飮
食衣服湯藥即是病相。菩薩悲心以三事得
顯。何者爲三。即是財法無畏施也。菩薩與一
切衆生作樂。爲滅一切衆生苦故捨身救之。
菩薩不求果報視如芻草。菩薩大悲作種種
方便。猶如乳聚以血施人易於世人以水用
施。如菩薩昔日五處出血施諸夜叉鬼。踊躍
歡喜無可爲喩。爲欲救濟一切諸衆生故。有
餘人問菩薩言。大悲者有何氣味。能使捨血
易於捨水。大悲心菩薩答言。以不求果報爲
他得樂故捨身命。何以故。樂無相爲首入悲
心樂。有人見菩薩大悲疑之爲是悲體。以大
施故知是悲體。世人生疑。爲當悲來入菩薩
身中菩薩往入悲中。菩薩捨身者一切所不
能共。唯大悲者能。得一切種智時一切衆生
所不能共。有大悲心爲益衆生所欲皆得。無
有難者決定得空。心欲利益衆生大悲常在
心者。無上菩提便如在手中無異。得住無生
忍者。能顯現陀羅尼得住十地。自在當知如

  法施品第十四
財施者人道中有百千萬。財施果報。能得法
施。唯大悲者。能得法施財施果報。後身得無
量樂。悲者法施現證涅槃。樂施歡喜甘露滿
足。菩薩悲一味。以是因縁無一刹那欲趣解
脱。種種法施竟請諸聽法者。我得法施果時
必受我請。菩薩時施名爲欲施非根本施。成
佛時施名根本法施
    佛智處虚空 大悲爲密雲
    法施如甘雨 充滿陰界
    四攝爲方便 安樂解脱因
    修治八正道 能得涅槃果
財施除衆生身苦。法施除衆生心苦。無量劫
財施爲得法施果。法施能與衆生無畏施。極
厭患生死智者求涅槃。悲救衆生者求於法
施。菩薩受錢財爲修施故。修行施時爲得法
施。見衆生有二種貪愛愚癡。貪愛多者施
財寶。愚癡多者施與其法。施財者爲其作無
盡錢財。施法者爲得無盡智故。財施者爲得
身樂。法施者爲得心樂。隨所化衆生所欲得
義稱意。滿足稱之無疲惓意。得大功徳
施歡喜。増益端正如秋滿月。常爲衆生心眼
不離。財施者爲衆生所愛。法施者常爲世間
之所敬重。財施者與愚人所愛。法施者爲智
者所愛。財施壞財貧窮。法施壞功徳貧窮者。
此二種施誰不敬重。財施者能與現樂。法施
者能與天道涅槃之樂。樂愛悲者能愛一切
衆生。愛一切衆生即是愛己。阿羅漢捨於衆
生入涅槃去。尚不爲智者所愛。況苦衆生者
誰當愛樂。常行惠施遠離十惡恭敬父母。若
如是者是報我恩。若欲續佛種者。當以悲心
爲首饒益於他。常能思念成就衆生事
大丈夫論卷上



大丈夫論卷下
 提婆羅菩薩造 
 北涼沙門*道泰譯 
  發菩提心品第十五
施事已足爲一切衆生親者。未曾一念不與
悲心相應。菩薩悲心遍縁一切無不縁者。以
悲心遍故。後成佛時得一切種智無有障礙。
以悲心故。捨聲聞解脱發菩提心。此初一念
之心。唯佛知其邊量。況菩提行解脱樂。方初
一念發菩提心。猶如大地金大地土不相方
喩。初發心時以能淨諸結使招一切功徳。菩
提是發心果。爲一切衆生求樂。菩薩發菩提
心竟。未發願者問。解脱云何。以何因縁故問。
以發心者如從解脱中來。是故問言。云何爲
解脱相爲往到解脱故知爲解脱來耶。已發
願者答言。發菩提心時歡喜快樂猶如解脱。
是故得知。欲供養一切佛者當發菩提之心。
欲報佛恩者當發堅牢菩提之心。除發菩提
心更無有法能至菩提。若無菩提心則不得
佛果。若不得佛果則不能救度衆生。欲與一
切衆生無量大樂當發菩提之心。何以故。菩
提心者。是一切衆生樂因。一切諸色不離四
大。一切樂事不離菩提心。怪哉。云何迺不
畏生死之苦乃畏無畏菩提之心。若欲止息
一切衆生苦者。無過發菩提之心。發菩提心
者是初止息因。初止息得無上止息。得財寶
利不如得功徳利。得功徳利不如得智慧利。
得智慧利不如得菩提心利。若放逸廢忘不
念菩提心者。如禽獸無異。汝今云何不發悲
心。當知悲心者即是大菩提。欲趣向佛智應
發菩提之心。爲結使所障者不能發解脱之
心。爲業報障者不能發菩提之心。云何邪趣。
云何正趣。爲有愛所牽以四空爲解脱者名
爲邪趣。發菩提心修八正道名爲正趣。爲得
富報者修行於施。爲得樂報者修行悲心。爲
欲救濟安樂衆生者當堅發菩提之心。不修
福者有三事難得。一者不得親近善友。二者
不能悲心厭離。三者不能敬尚佛慧。未發
菩提心者應當發心。若發菩提心者得一切
種智
  功徳勝品第十六
有人等以財物施一福田。心不同故得報有
種種。有得三有樂者。有得寂滅樂者。有得利
他樂者。思願勝故得報不同。以愛心作福者
受報時愚闇。悲心修福者受果時得於智慧。
不敗壞菩提心爲饒益衆生作福者。當知此
福爲福中最勝。其餘修福名相似福非第一
福。修一味智慧。當知此福爲最第一。饒益
世間故三寶種不斷。知業知果知歸依佛慈
悲。計我行福如行惡者甚可慚愧。善丈夫者
見人天世間無救。終不爲己修福。生死中苦
尚不可聞。況復眼見。衆生受身極可患厭。云
何爲我修福作業悲者所不能作。一刹那頃
不離悲心爲衆生親友。云何爲我作福。有嘗
功徳味者得自在修福得他報恩勝氣味。夢
中尚不爲己修福。況復覺時。以智能見過終
不求有造福。悲心者終不爲解脱修福。智者
棄求有業。悲者棄解脱業。所以者何。悲者爲
利益他故。無勝智慧平等造作。因福一果福
無與等者。從十力得智。爲己得樂捨利他樂
名背恩者。唯我能知。從佛得知故一切衆生
是我修福之伴。設當得果而獨受用名背恩
者。極難得樂豈得獨受。其如是丈夫爲一切
所棄。設得千涅槃樂不爲饒益。不如救一衆
生苦勝得千涅槃樂。解脱樂尚不獨受。何以
故。見世間衆生無歸無救故。尚不獨受解脱
樂。況復無上菩提
  勝解脱品第十七
更有餘三昧定慧境界衆生皆悉作佛。以有
此三昧故不欲取於解脱。頭陀除一切過惡
寂滅如在口中。眞濟者爲衆生苦故而不證

    定慧悲自生 見世間衆苦
    世間眞濟者 終不越度去
如海潮終不過限。修悲者百劫苦行。若能度
於一人終不出生死力。能得解脱。爲衆生故
處於生死。於三種施一切時常如節會。不樂
己樂爲他作樂。日夜於生死中而不處。歡喜
快樂如處涅槃。菩薩常爲衆生作利益業歡
喜樂味智。菩薩乃於夢中得歡喜樂。勝於解
脱。菩薩得爲他作樂歡喜氣味。諸有衆生不
得氣味證於解脱。智人若得解脱知利他樂
歡喜氣味者。必當還來利益衆生。畏於生死
爲自利益求於解脱以爲極樂者。不如菩薩
受陰身時歡喜快樂爲利他故。若自一已受
逼迫苦者乃可入於涅槃。一切衆生受逼迫
苦。云何捨於衆生入於涅槃。見自己苦者入
於涅槃。悲者見一切衆生苦皆住己心。云何
捨於衆生入於涅槃。若能爲他作樂歡喜即
是涅槃。若不如是即是生死。於衆生有平等
悲者爲他作樂歡喜即是涅槃。佛所讃説。若
解脱如利益一人歡喜樂者爲智者所愛。若
與他重樂不計功者即是解脱。悲者爲他作
樂不望果報。若能如是即是解脱。若不如是
即是生死。若爲己求樂者即是苦也。捨於己
樂爲他求樂即是涅槃。世間衆生以破苦故
名爲解脱。修悲者能破他苦即是勝解脱也。
破他苦者二倶得樂。何有智者捨二解脱取
一解脱。世間人言。有智者得於解脱。菩薩作
是思惟。我不信是語。何有智人捨救他樂取
於解脱。自己得樂能與他作樂。三有中樂勝
解脱樂。菩薩爲衆生受苦。勝於他人爲己得
解脱樂
  饒益他品第十八
世間衆生爲己樂故。於生死中身心疲勞。菩
薩心得休息悲心作饒益。他生死中除對治
法更無有樂。菩薩除利益他更無有樂。菩薩
得作利他歡喜樂。知利他者即是自利。捨自
己利愛利他樂。知利己樂即是利他樂。知利
他樂即是利己樂。知利他樂時即自己樂故。
人有上中下。愚人者見他得樂心生苦惱。中
人者己自苦時知苦。上人者見他樂時心生
快樂。見他苦時如自己苦。菩薩四攝法中與
他同利。云何同利。他苦則苦他樂則樂。是名
同利。悲心平等無有他想。菩薩與衆生同苦
同樂。菩薩自己身特生苦惱。何以故。不能救
衆生苦故。不觀過去不觀未來。隨衆生意作
滅苦對治。菩薩自意亦如他意。世間衆生與
他利樂還望返報。菩薩與他利樂不望其報。
菩薩雖悲心平等愛一切衆生。然於怨憎中
倍與利樂。於怨憎邊與利樂時心中歡喜。如
捨身命時歡喜者名爲平等。若不如是名不
平等。於怨憎中倍與利樂者名稱悲心所作。
菩薩於一切衆生等生悲心。然於惡行衆生
倍生怜愍。譬如大富長者唯有一子愛念之
心徹於骨髓。菩薩愛念一切衆生亦復如是。
如有惡子不欲父得勝己事者是名背恩。一
切怨憎衆生於菩薩所同一味惡。菩薩於怨
人生同一味悲心。世間衆生得報恩者生
其歡喜。若菩薩於怨憎人所與其利樂。心生
歡喜倍過於是。世間衆生若罵時他不還報
便大歡喜。菩薩得他罵時心大歡喜。有愛
心者於三界中悉皆普遍。菩薩悲心亦普遍
三界。菩薩悲地獄衆生不如悲愛著三界愚
癡衆生。衆生樂於己樂爲無量大苦之所繋
縛。菩薩爲利他樂故爲無量大苦之所繋縛。
一切衆生皆同一事。皆欲離苦得樂。與他
利樂爲勝有爲。利向己者亦是悲因亦是喜
因。爲利向他者見之生於悲喜。自爲己利
所以生悲。見其得樂所以歡喜。四無量心
者内心欲修縁。四攝法者爲衆生利樂名爲
最勝。修四無量者能與世法及出世法。因世
法出世法及四無量心都是同一境界。何以
故。同一利益衆生。同得一無上菩提果故。
悲者能利他。智者能捨。不生希有心。不生
高下心
  *勝施他苦品第十九
菩薩見他苦時即是菩薩極苦。見他樂時即
是菩薩大樂。以是故菩薩恒爲利他。凡愚衆
生見他苦時自己爲樂。見他苦不以爲苦。賢
人者自苦以樂樂他不以己苦。凡愚衆生爲
己少樂而大苦他。賢人者爲與他少樂自受
大苦。惡行者修少樂因得大樂時雖生歡喜。
不及菩薩以少樂利他人時心大歡喜倍過於
是。菩薩見他受苦以身代之。身雖受苦不以
爲苦。心中快樂生大歡喜。菩薩悲心得自在
樂。不爲三有諸苦之所逼惱。菩薩飮悲甘露
故不爲諸苦所苦。不爲苦所苦故能爲他受
苦。凡愚衆生見他苦時心中生樂。見他樂時
心中生苦。菩薩見他苦時則苦樂時則樂。無
悲心者見他苦時如月極冷。有悲心者見他
受苦如夏盛日。不問愚智見他苦時。皆生厭
離生憂惱因。有悲心者深生憐愍作決定心。
一切衆生苦即是我苦。菩薩作念。若不能發
大精進者。何由能壞此大苦。菩薩與一切衆
生同利苦樂皆同。須勤勞得成菩提。菩薩作
念。我得菩提已捨與一切衆生。還於生死之
中。從初發心還至菩提。復捨與衆生然不
可得。菩薩爲利他故行四攝法終不疲厭。猶
如大地持一切物終不疲厭。爲己身者自受
其樂尚生疲厭。菩薩爲他作樂不生疲厭。菩
薩爲他作樂。見阿鼻苦如涅槃樂。於餘苦邊
有何疲厭。若爲一衆生受樂自受無量地獄。
常作勇猛與他作樂不生疲厭。以何因縁爲
他作樂不生疲厭。菩薩觀一切衆生。不見他
想都如自己。衆生爲結使所著。於一切處皆
欲害他。爲悲所持者。於一切苦無不欲受。
菩薩爲他受逼迫苦。如苦者樂解脱樂。菩薩
樂代他受逼迫苦時即大悲心淨。智慧觀他
受苦悲心即在中住。悲心住處則苦不得住。
雖復悲者爲一切衆生苦之所纒。如是爲他
利樂心生歡喜勝解脱樂。菩薩見他受苦如
自己苦。自己得樂欲與他人。自覺勝於涅槃。
悲者常欲自受其苦與他樂。悲之與苦不得
一刹那頃而得共住。行惡者見他苦時欲得
遠避。見他得樂心不喜悦。菩薩見他苦時不
欲遠離。無愛者無一切苦業。何以故。除他人
苦生大歡喜故。菩薩與他大樂不必歡喜。見
他與人少樂心大歡喜。何以故。體性爾故。菩
薩見他得樂自己亦樂。菩薩見人與他少樂。
云何不生歡喜
  愛悲品第二十
若人不知身心常爲極苦所縛。則不能知他
心中苦。無悲者無惡不作。若見他衰禍心不
調軟。此人名爲極惡行者。若有重恩者何時
能念。臨死之人雖有美藥以爲極苦。爲極行
惡。無福徳者得慈悲甘藥作極苦想。若人巨
富多饒財寶。但自食噉不與他人爲人所呵。
雖有智慧多聞若無悲心。亦爲人之所譏呵。
若見苦惱衆生難得悲心者非功徳器。猶如
破器不任盛水。有悲心者見苦衆生雖不能
救濟。可不能歎言苦哉衆生。見衆生爲貪欲
瞋恚愚癡所病。生老病死之苦常爲衆苦之
所惱逼。怪哉衆生墮是大苦。世間衆生身苦
心苦。常爲結業之所破壞。嗚呼怪哉。世間衆
生逼迫之苦。何有菩薩而不生悲。身住於駛
流沒生死無窮可畏大苦海。衆生常爲苦苦
所苦。行苦所苦。壞苦所苦。若見一苦足生悲
因。況復具足三苦。愚癡衆生常爲百千諸苦
所苦。若見一苦應生悲心。況復百千諸苦。應
當了知。世間諸苦於一一苦中未生悲心者
應當生悲。已生悲心應當増長。況復無量。若
聞世間種種無量諸苦。石尚應軟。況有心者
而不生悲。若聞世間悲呼之聲。枯樹猶應生
華。況有心者而不生悲。世間苦一味心柔
軟者易生悲心。有悲心者菩提之果便在掌

覺悟儜丈夫品第二十一
    悲心極豐富 利他已生樂
    貧窮悲心人 不能貪此樂
    嬰愚愛自在 悲心則背去
    悲心已背去 衆苦皆來集
愛自在者。處生死中欲分苦與他共迴流生
死。悲心者。於世間衆生分寂滅樂共之而去。
有愛心者樂於三有。知愛過者則樂涅槃。作
利益他者則樂悲心。愛自在者常樂世間。受
身爲己樂故。悲自在者常樂受身。爲樂他故。
愛自在者常樂己樂以爲自縛。悲心者恒爲
欲與他樂而爲自縛。愛自在者常爲己樂無
有疲厭。悲心者爲與他樂而無疲厭。愚愛小
者不愛自己亦不愛他。菩薩亦愛自己。愚癡
衆生常爲我者。實是爲他
  大丈夫品第二十二
菩薩悲心唯有一事之所逼迫。常爲他事苦
來逼迫。更無餘事。是名成就悲聚。棄於涅槃
如棄其苦。受於有身如取解脱。與世間利樂
者名此爲悲。知涅槃功徳生死過患然不捨
有爲。如是一切盡是大悲功徳。一切處離欲。
以涅槃爲體而不取涅槃。名勇健者。大悲因
縁故能入生死周旋往返。觀諸有盡滅知衆
生是苦爲救爲依。心持大悲厭惡己身求十
力身大悲之處得處悲處功徳。如轉輪聖王
雖有千子然愛相好具者。佛亦如是。於一切
衆生愛有悲心者。唯能作福無智無悲名爲
丈夫。有福有智名善丈夫。若修福修悲修智
名大丈夫。應看悲者。有悲者應共語説。敬
禮悲者具一切功徳
  説悲品第二十三
世間人天阿修羅等。受身有種種苦。唯有菩
薩徹髓悲者。知一切善法以悲爲首。智人當
知。如似一切諸字悉曇爲首。一切善法皆入
悲中。如似一舍衆色皆入。若見虚空淨即見
大悲淨。見虚空無邊大悲亦無邊。佛説。若欲
現前見我當恭敬大悲。若欲見我。當觀三界
皆悉受苦。苦無邊故大悲亦無邊。苦住故大
悲亦住。大悲住在。何處住在。一切衆生貪欲
瞋恚愚癡生老病死種種苦聚與諸眷屬在中
而住。有大悲心能知他苦。此名與佛共住。
有三種施一切功徳養身。猶如乳母。是名大

  施悲淨品第二十四
猶如雪山生一切藥。大悲雪山生三種施。一
切功徳除悲更無有法能與世間作樂。施作
悲體能爲世間作種種樂。無上果報爲三施
所成。悲是三施之因。衆生祖母能生如來。一
切衆生無上最勝歸依誰不恭敬。能生三施
是名大悲。菩薩大悲功徳極多在心中住。唯
有一事而不遠離無有染著。常作利益他事
無有疲厭。世間出世間樂及利他樂。皆從悲
生。是以我今恭敬於悲能利益世間大悲者。
我亦恭敬種種功徳。實如所説有二功徳最
勝。能利益他及自淨悲。悲能淨於施。是以我
今愛敬施能莊嚴於悲。我亦愛敬悲諸有同
音者。亦復愛敬悲能淨心體施能淨業道。
能淨心體能淨業道。即能淨涅槃道能淨無
上菩提道。悲能淨捨。無悲者垢汚於捨。施能
淨悲悲能淨施。是名世間端正。悲能生信敬。
猶如大地爲衆華莊嚴。大悲亦復如是。世間
衆生爲煩惱日之所燒逼。得悲心者皆生涼
樂。猶如夏熱之時得清涼風皆得止息
  *愛悲勝品第二十五
施縁取。取縁愛。有愛則有取。無愛則無取。有
悲必有捨。無悲亦無捨。愛故取増長。捨故悲
増長。愛恩者生愛。是過患怨則増長悲心。
愛増長爲自己樂則害他。悲増長能與他樂
自己則苦。愛増長而害他者則非希有。悲心
者捨己身命而與他人。是爲希有。愛著者名
愚賤人。常在貧窮受諸苦惱。有悲功徳者常
處富貴。貪愛者可得斷絶。有止足時得智慧
則能斷絶止足。得悲心者無有止足。常施他
故。愛心者能招集一切諸苦成大苦聚。悲心
者能生一切功徳。若悲不捨不淨業者我所
不欲。設悲不能救濟我亦不欲。若悲不樂求
菩提亦非我所欲。愛心者能生一切苦。悲心
者能生一切樂。從悲起身口業者。名爲勝
業。悲心者能爲一切衆生作無盡樂
  智悲解脱品第二十六
智悲二事何者爲勝。智者唯能自歸依。悲者
能使他人歸依無上之道。有悲無智非智者
所愛。有智無悲亦非智者所愛。能障無上道。
智不與悲心相應。能障無上道智。菩薩以爲
無智。一念不樂生死悲不欲解脱。解脱味如
甘露悲者以爲無味。如美食無鹽以爲無味。
解脱雖甘若無悲心菩薩以爲無味。若大悲
與解脱別解脱皆應敬禮。以大悲是諸佛母
故。解脱者名永無餘滅一切事。悲心如善咒。
能咒死者還活。若受有相續不斷身者是常
過。若取解脱是斷過。離二邊故名之爲佛救
一切衆生。若無佛者則無解脱。若無悲者亦
無得佛。悲能生解脱。以是事故菩薩取悲。悲
體一事能作二事。一能救衆生。二能生佛種

  發願品第二十七
菩薩思惟。一切衆生共有無量種苦。我當發
於悲心成一切種智。滅一切衆生無量種共
有之苦。菩薩見一切衆生沈沒無量無邊生
死苦海得平等悲心。嬰愚無知樂解脱者生
放捨心。世間大苦聚生我勝悲心。菩薩思惟。
我有悲心觀苦衆生未得菩提道。我云何使
衆生得解脱道。菩薩思惟。一切世間我最少
福。我今不能救濟衆生。菩薩思惟。我於三界
衆生作大親友。而衆生常爲身苦心苦逼惱。
我今名爲空惡活者。菩薩思惟。我生不能破
世間苦。不能利益衆生我用受是身爲。菩薩
思惟。我是一切衆生親友。我當養育於怨家
所作大利益。菩薩思惟。一切衆生能爲我作
端嚴業。不使一衆生作不端嚴意。菩薩作是
思惟。言利他者。求他人之相都不可得都如
自己。何者爲他即是利己。菩薩思惟。若
可願使一切衆生身心之苦一時倶集我
身。常爲受之使衆生得樂不以爲苦。菩薩思
惟。我菩提道中住一切所有諸苦。我皆能堪
忍。所以者何。衆生沒溺生死苦海我不能度
脱。菩薩思惟。雖有重結使然菩提道難得。如
是但有悲智二事爲伴心終不疲厭。菩薩思
惟。善逝所行道我今從中去。我今於世間悲
心施衆生。當思惟。我如彼無異。菩薩思惟。我
今爲世間依救當發弘誓。願修大莊嚴智慧
爲善伴。我今佛牙將生。菩薩思惟。我欲
滅衆生苦。使一切衆生得樂。欲作一切事。
我常爲悲心之所教詔。菩薩思惟。生死之苦
聞尚疲厭。悲者能得堪忍世間苦故。爲悲心
尚向生死門。菩薩思惟。生死苦極可厭惡。
欲入涅槃。大悲語言。苦惱衆生未度。云何捨
棄而去。菩薩思惟。有爲苦具足涅槃出世樂。
我今知生死有爲苦涅槃無爲樂。悲心常樂
三種施。菩薩思惟。我甚畏諸有。以悲心救衆
生故樂處諸有。悲心語菩薩言。我使汝處生
死終不放汝。何以故。爲報恩故。菩薩思惟。解
脱樂爲度衆生尚不欲食。悲心遮我使不得
食。況生死不堅牢樂。菩薩思惟。一切樂中
第一佛説涅槃。是涅槃雖樂我智不欲去。所
以智不欲去者悲和合故。菩薩思惟。我今敬
尚涅槃。所以者何。涅槃中無生老病死故。
涅槃雖樂悲心所牽。爲衆生故而不得去。悲
心是諸佛之母。是以不捨向於涅槃。若涅槃
就我猶尚不證。況棄衆生而向涅槃。菩薩思
惟。我欲向涅槃。悲是佛母就我與乳。云何捨
去無上菩提。設當不與衆生利樂我亦不求。
況復涅槃。菩薩思惟。不應向涅槃捨無歸依
衆生故。悲心故使我不證涅槃。涅槃是盡生
邊。若無生者何能救拔衆生。菩薩思惟。受生
者有二種樂。一者救衆生樂。二者解脱樂。我
云何捨二種樂取一種樂。菩薩思惟。一切凡
夫盡共有一切種智性。一切種智凡夫易得。
以是故我愛凡夫不愛解脱。菩薩思惟。隨有
苦衆生處悲心得生悲得増長。以是故。我愛
有中。菩薩語悲心言。汝使我得清淨増長。使
一切衆生盡得清淨盡得増長。菩薩語悲心
言。衆生在苦爲百千衆苦之所逼迫。今日使
衆生必得安樂與我成辦此事。菩薩語悲心
言。衆生爲愛所縛爲死所攝。見世間無歸無
依爲救衆生故受種種苦。菩薩思惟。我愛大
丈夫。見有衆生墮在苦中捨涅槃樂。爲安樂
衆生自勉勵此事。菩薩思惟。向救衆生得無
生忍決定智得授記別。得授記別者我今
供養恭敬。菩薩思惟。佛得遍淨眼。使我現前
合掌請佛。願授我記
  等同發願品第二十八
十方諸佛現在前者爲救衆生事。我今作發
菩提願。一切衆生所作事我已堪任爲作。諸
佛大悲皆稱我等。善哉。我所有若智若福。使
我一切無歸依爲作解脱。世尊使我常莫樂
小智之心。世尊使我如世尊具足十力。若衆
生結使熾火燒心。使我以法水滅衆生結使
熾火。摧破魔怨得賢智得轉法輪壞一切衆
衰惱。隨有一切衆生。我皆一時爲轉法
輪。一切所作福皆用爲是。以此福徳使我得
最勝法身。猶如虚空遍一切處。得二種身教
化世間。以我此福與諸佛和合。無救衆生使
得解脱。種種煩惱異相作苦能爲苦因。我所
有福以智慧力滅衆生苦。使我以此福一切
衆生滿虚空界爲作一味樂。使我常滿所願
陰蓋賊衆能劫功徳世間畏死。使我以此福
救藏一切衆生。隨世間幾時而住我善法亦
住。以我善故一切世間出世間悉皆離苦得
樂。常一時和合一切衆生。菩薩思惟。自今已
去常從乞者請受教令。從今以往常於我身
所深生體信莫生他想。種種所欲隨其給使
滿足。菩薩思惟。使我從今乃至菩提無有一
身不見佛時。菩薩思惟。使我從今生死長遠
設我不見佛時。莫一刹那頃離於悲心。菩薩
思惟。使我迫至成佛見外衆生所受諸苦極
逼惱我身我皆代受。使我身得徹髓悲心。使
我身身得使佛智解脱。菩薩思惟。使我悲心
猶如虚空。一切山河樹木飛鳥走獸皆依空
住。一切衆生一切時皆入我悲中。我依一切
衆生得立善根。以我此善迴與一切衆生得
解脱果。一切道路橋船方所皆是衆生共有。
使我一切諸善亦一切衆生共有。菩薩思惟。
地水火風一切衆生共有。使我所修諸善亦
一切衆生共有。我因一切衆生所得善根。迴
與一切衆生得無礙智。菩薩思惟。我所作諸
善使一切衆生得離魔界入於佛界。使我得
智恒十波羅蜜佛智現前。使一切衆生得安
隱樂得不動心。一切衆生所有*衰惱。使互
相救濟。菩薩語福徳言。一切衆生爲無明所
障不知自苦他苦。汝當開解。菩薩布施行淨
水時。使一切衆生除有愛結渇得無上道悲。
我施水時願使一切衆生免恩愛僮僕恒得自
在得法財富。使我福如河。慈心無垢花。持戒
以爲底。施如駛流水除衆生渇苦。使我悲心
恒如大河。菩薩思惟。我悲心如海。淨戒如海
潮。忍辱如波浪。智如海虫動。慈心如一味水。
凡我所施者使成慈心海。使施福得悲甘露。
除衆生生老病死
  *勝發願品第二十九
若我於一衆生起於悲心與利樂時。願使大
悲堅固。以悲滅衆生苦。使一切衆生苦皆來
逼我。我今以此無畏施福。使一切衆生皆得
大悲。我今所有忍辱功徳。於將來世刀兵劫
時。以我悲心滅一切衆生瞋。以施食功徳飢
饉劫時使得飮食充足一切衆生。以水施衆
生功徳使成就悲心住一切衆生心中。以衣
施衆生功徳使一切衆生得慚愧心。以燈明
施佛因縁功徳。使我將來得於佛日滅一切
闇。以施眼功徳使我將來世。願一切衆生速
得佛眼。以我捨頭功徳使一切衆生向菩提
心。以我藥施因縁功徳。使一切衆生除生老
死。以我走使供給衆生功徳因縁。使一切
衆生得無上無漏成菩提道。以我華幢蓋供
養佛塔因縁功徳。使一切衆生得高勝福。以
我旛供養舍利功徳因縁。使一切衆生除闇
得明。以鈴聲供養因縁。使一切衆生得梵音
聲。以香華瓔珞供養因縁功徳。使一切衆生
除諸結使垢煩惱臭穢。以供養三寶因縁功
徳。使一切衆生常値三寶不曾空缺。以我於
嶮道中爲諸商賈除嶮道畏功徳因縁。使一
切衆生出生死畏。以我度衆生海難功徳因
縁。使一切衆生度生死海。以我所有淨善因
縁功徳。使一切衆生摧破四魔得成正覺。我
當得三菩提。我於衆生雖道是語。爲欲安慰
衆生故説是語。以此功徳使一切衆生得無
上菩提。一切衆生菩提即是我菩提。一切衆
生爲癡所障使得無上菩提。以此因縁功徳
使一切衆生於前成佛我最後成。以我於生
死中往返因縁功徳。使一切衆生皆得作佛。
以我發善心功徳因縁。使一切衆生皆得佛
智。若有見聞受持讀誦者。皆作無上菩提之
因。我欲滿一切衆生欲願。我願故未滿。
我見苦衆生悲吟之聲。以此功徳使一切衆生
皆得作佛歡喜瞻覩。設我修諸善行不使一
切衆生作佛者。我尚不喜聞。況復履行。菩薩
語功徳言。汝若不能擁護衆生作依止者。我
亦不欲於汝及以果報。何以故。爲衆生修福
不自爲己故。若衆生盡我善如虚空。於三
中與衆生樂。施以菩提心。勝丈夫悲發願。此
名説悲心。亦名五種説。亦名救衆生。總名大
丈夫行賢。偈有五百。古書有八百。阿闍
犢子部提波羅大菩薩生在南方。是所作竟
大丈夫論卷下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irst] [Prev] 262 263 264 265 266 267 268 [Next] [Last] [行番号:/]   [返り点:/] [CIT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