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正蔵検索


punctuation    Hangul    Eng   

Citation style A:
Citation style B:
()
Citation style C:
()
Citation style D:
()
TextNo.
Vol.
Page

  INBUDS
INBUDS(Bibliographic Database)
  Digital Dictionary of Buddhism
電子佛教辭典
パスワードがない場合は「guest」でログインしてください。
Users who do not have a password can log in with the userID "guest".

本文をドラッグして選択するとDDBの見出し語検索結果が表示されます。

Select a portion of the text by dragging your mouse to view all terms in the text contained in the DDB. ・

Password Access Policies

阿毘達磨藏顯宗論 (No. 1563_ 衆賢玄奘譯 ) in Vol. 29

[First] [Prev+100] [Prev] 791 792 793 794 795 796 797 798 799 800 801 802 803 804 805 806 [Next] [Next+100] [Last] [行番号:/]   [返り点:/] [CITE]

次第。於命根後方説意根。無縁有縁次第説
故。諸門分別易顯了故
*説一切有部顯宗論卷第四



阿毘達磨藏顯宗論卷第五
  尊者衆賢造
 *三藏法師玄奘奉  *詔譯 
  辯差別品第三之一
如是因界已列諸根。今於此中應更思擇。世
尊何故別説根名。在内界全及法一分。以増
上義別説爲根。彼彼事中得増上故。雖増上
義諸法皆有。而極増上方立根名。誰望於誰
爲極増上。頌曰
    五根於四事 四根於二種
    五八染淨中 各別爲増
論曰。非一切根總於一事爲極増上。眼等五
根各於四事有増上用。一莊嚴身。二導養身。
三生識等。四不共事。莊嚴身者。謂五根中
隨闕一根身醜陋故。導養身者。謂因見聞避
險難故。及於段食能受用故。香味觸三皆成
段食。如有頌
    譬如明眼人 能避現險難
    世有聰明者 能離當苦惡
    多聞能知法 多聞能離罪
    多聞捨無義 多聞得涅槃
    身由食住 命託食存 食已令心
    適悦安泰
生識等者。謂發五識及相應法。隨所依根有
明昧故。不共事者。謂取自境見聞嗅嘗。覺別
境故。有説。眼耳於能守護生身法身。如其次
第有増上用。前二伽他即爲此證。有説。眼耳
倶能守護生法二身。親近善士聽聞正法。眼
耳各爲一増上故。女男命意各於二事有増
上用。且女男根二増上者。一有情異。二分
別異。有情異者。劫初有情形類皆等。二根生
已便有女男形類差別。分別異者。進止言音
乳房髻等安布差別。有説。勇怯有差別故。名
有情異。衣服莊嚴有差別故。名分別異。有
説。此於染淨二品有増上力。故言於二受不
律儀。起無間業斷善根故。名於染品有増上
力。能受律儀入道得果及離欲故。名於淨品
有増上力。半擇迦等無如是事。命根於二有
増上者。謂由命故施設諸根及根差別。由此
有彼有此無彼無故。或於衆同分能續及能
持。於無色界要有命根。方有所生處決定故。
彼起自地善染汚心。或起餘心。非命終故。意
根於二有増上者。謂能續後有。及自在隨行。
能續後有者。如世尊告阿難陀言。識若不入
母胎中者。精血得成羯羅藍不。不也世尊。乃
至廣説。自在隨行者。如契經言
    心能導世間 心能遍攝受
    如是心一法 皆自在隨行
有説。意根於染淨品有増上力。故言於二如
契經言。心雜染故有情雜染。心清淨故有情
清淨。樂等五受信等八根於染淨中有増上
力。謂樂等五於染増上貪等隨眠所依事故。
有説。此於染淨二品倶有増上。説爲耽嗜。
出離依故。樂故心定。苦爲信依。六依出離喜
及憂捨。契經説故。信等八根於淨増上。如
契經説。我聖弟子。具信牆塹。具勤勢力。具念
防衞。心定解脱。慧爲刀劍。乃至廣説。此中
即攝後三根故。彼於淨品定有増上。若増上
故立爲根者。於愛見品諸煩惱中。受想二法
有増上用。想應如受亦立爲根。又諸煩惱於
能損壞善品等中。有増上用。應成根體。又最
勝故。建立諸根。一切法中涅槃最勝。何縁不
立涅槃爲根。又迦比羅語具手足及大便處
亦立爲根。於語執行及能棄捨。有増上故。
如是等事不應立根。由所許根有如是相。頌

    心所依此別 此住此雜染
    此資糧此淨 由此量立根
論曰。心所依者。眼等六根。此内六處是有情
本。此相差別由男女根。復由命根此一期
住。此成雜染。由五受根此淨資糧由信等五
此成清淨。由後三根。由此立根事皆究竟。不
應更立想等爲根。諸煩惱中愛過最重。故
立受與彼爲根。愛過重者。以契經説。愛與六
處爲生因故。又想非見煩惱生因。餘因發生
顛倒見已。妄分別想持令相續。離正對治不
可斷壞。故説此想與彼爲因。受爲愛因。倶通
二種。受爲過重。煩惱因故。通二因故獨立爲
根。有餘師言。想爲餘法。所映奪故不立爲根。
謂諸善想正慧映奪。諸染汚想顛倒映奪。非
増上故不立爲根。又諸煩惱亦非増上。受於
其中成増上故。唯受於彼可立爲根。或損善
品壞樂果事。下劣鄙穢如何立根。根是世間
増上法故。又於諸法涅槃雖勝。滅諸根故不
立爲根。如破諸瓶。破非瓶體。又語具等亦不
名根。不定雜亂太過失故。不定失者。何等語
具立爲語根。能發言音名爲語具。此即是
舌。若爾則應尋伺等法。及能引起語業諸風
亦立爲根。能發語故。謂尋伺等依脣齒腭咽
喉等縁發起言音。非但依舌無異因故。又尋
伺等於發言音是勝因故。又諸手腋管弦息
等。皆能爲因發言音故。不應唯立舌爲語根。
若謂了色亦由言故。不應獨立眼爲根者。理
必不然。諸生盲人雖聞説色。不了青等差
別相故。手於執取不應名根。口等亦能執取
物故。足於行動不應名根。蛇魚等類不由於
足有行動故。出大便處於能棄捨不應名根。
口等亦能有棄捨故。雜亂失者。彼所立根應
成雜亂。口能執取及棄捨故。手足倶有執行
用故。有如是等雜亂過失太過失者。彼所立
根應無限量。若舌根異語根異者。應許鼻根
與息根異。如舌能語鼻通息故。若此於彼少
有作用即立爲根。是則咽喉齒脣肚等。於諸
呑嚼攝持等事。有増上故應立爲根。或一切
因於生自果。皆増上故應並立根。故迦比
羅如童子戲。不應許彼語具等根。已説根義
及建立因。當説諸根一一自體。此中眼等乃
至男根。前此品中已辯其相。謂彼識依五種
淨色名眼等根。女男二根從身一分差別而
立。命根體是不相應故。不相應中至時當
辯。信等體是心所法故。心所法中至時當辯
樂等五受三無漏根更無辯處。故今應釋。頌

    身不悦名苦 即此悦名樂
    及三定心悦 餘處此名喜
    心不悦名憂 中捨二無別
    見修無學道 依九立三根
論曰。身謂身受。依色根故。即五識相應受。言
不悦者。是損惱義。於五識倶領觸受内。能損
惱者名爲苦根。所言悦者是攝益義。即五識
倶領觸受内。能攝益者名爲樂根。初靜慮中
三識倶樂。亦此所攝種類同故。第三靜慮意
識倶受。能攝益者亦名樂根。彼地更無餘識
身故。即意倶悦立爲樂根。意識倶生悦受有
二。在第三定説名爲樂。由此地中離喜貪故。
除第三定。下三地中説名喜根。有喜貪故。
此二心悦攝益義同。行相何殊分爲喜樂。由
行相轉有差別故。若有心悦安靜行轉。名爲
樂根。若有心悦麁動行轉。名爲喜根。或復
樂根攝益力勝。喜根攝益則不如是。由此第
三靜慮地樂。諸聖説爲所耽著處。與意識倶
能損惱受。是心不悦名曰憂根。已約身心悦
不悦受。行相差別立四受根。所言中捨二無
別者。中是非悦非不悦義。即不苦樂説名捨
根。身心受中此定何受。應言此受通在身心。
苦樂何縁各分爲二。不苦不樂唯立一根。此
在身心無差別故。謂心苦樂多分躁動。苦
樂在身則爲安住。不苦不樂在身在心。行相
無差唯安住故。又心苦樂多分別生。在身不
然隨境力故。阿羅漢等亦如是生。捨在身心
倶無分別。處中行相任運而起。又苦樂受在
身在心。於怨於親行相轉異。不苦不樂在身
在心。於中庸境行相無異。是故苦樂各分爲
二。不苦不樂唯立一根。已釋樂等諸受根體。
三無漏根今次應釋。不可一一別説其體。應
就三道依九總立。意樂喜捨信等五根。此九
三道中即是三無漏。謂在見道意等九法。即
是未知當知根體。未知當知行相轉故。若在
修道意等九法。即是第二已知根體。爲欲斷
除餘隨眠故。於已知境數復了知。在無學道。
意等九法即是第三具知根體。知自己知。故
名爲知。習知成性故。或能護知故。名爲具知。
九根相應合成此事。故意等八亦得此名。如
根名雖二十二。而諸根體但有十七。女男
二根身根攝故。三無漏根九根攝故。如是已
釋根體不同。當辯諸門義類差別此二十二
根中幾有漏幾無漏。頌曰
    唯無漏後三 有色命憂苦
    當知唯有漏 通二餘九根
論曰。次前所説最後三根。體唯無漏。是無垢
義。垢之與漏名異體同。七有色根色蘊攝故。
名爲有色。此有色根命及憂苦一向有漏。九
通二者。即前所説三無漏攝。意等九根名爲
無漏。餘意等九是名有漏。有説信等亦唯無
漏。此不應理。如世尊言。我若於此信等五根。
未如實知是集沒味過患出離。未能超此天
人世間。乃至廣説非無漏法。應作如是次第
觀察。又佛未轉正法輪時。先以佛眼遍觀世
間。諸有情類有利中軟諸根差別。此廣決擇
如順正理。如是已説有漏無漏。二十二根中。
幾是異熟。幾非異熟。頌曰
    命唯是異熟 憂及後八非
    色意餘四受 一一皆通二
論曰。且無分別。此諸根中。唯一命根定是異
熟。如何此命可無分別。定果命根非異熟故。
如是命根亦是異熟。得邊際定應果苾芻。於
僧衆中或別人所施思果故。諸我能感富異
熟業。願皆轉招壽異熟果。聖所説故。有説彼
由邊際定力。引取前生順不定受。業所感壽
令現受用。復有欲令邊際定力引前生業殘
異熟果。憂根及後信等八根皆非異熟。有記
性故。經説有業順憂受者。依受相應言順無
過。如言有觸順樂受等。何縁定知憂非異熟。
離欲貪者不隨轉故。異熟不然。故非異熟。
如何定知離欲貪者。憂不隨轉。憂是無知等
流果故。阿羅漢等一切無知皆已斷故。諸怨
憎相彼無有故。諸阿羅漢離欲貪者。已斷欲
界諸災患故。諸怨憎相亦皆無有。又彼相續
多歡悦故。離欲貪者。憂不隨轉。故知憂根。越
異熟法餘根通二。義准已成。謂七色意根。除
憂餘四受。十二一一皆通二類。七有色根若
所長養。則非異熟。餘皆異熟。意及四受若善
染汚若威儀路。及工巧處并能變化。隨其所
應亦非異熟。餘皆異熟。如是已説是異熟等。
二十二根中幾有異熟。幾無異熟。頌曰
    憂定有異熟 前八後三無
    意餘受信等 一一皆通二
論曰。如前所説。憂根當知定有異熟。定言
意顯唯有非無遮非異熟。因無記無漏故。眼
等前八及最後三。此十一根定無異熟。八無
記故。三無漏故。餘皆通二。義准已成。謂意根
餘四受信等言等取精進等四根。此十一一
皆通二類。意樂喜捨若不善善有漏有異熟。
若無記無漏無異熟。苦根若善不善有異
熟。若無記無異熟。信等五根。若有漏有異熟。
若無漏無異熟。如是已説有異熟等。二十二
根中幾善幾不善幾無記。頌曰
    唯善後八根 憂通善不善
    意餘受三種 前八唯無記
論曰。信等五根及三無漏。一向是善。憂根唯
通善不善性。意及四受皆通三性。眼等八根
唯是無記。如是已説善不善等。二十二根中
幾欲界繋幾色界繋幾無色界繋。頌曰
    欲色無色界 如次除後三
    兼女男憂苦 并餘色喜樂
論曰。欲界除後三無漏根。由彼三根唯
繋故。准知。欲界繋有餘十九根。色界如前
除三無漏。亦除男女憂苦四根。准知。十五
根亦通色界繋。除男女者。色界已離婬欲法
故。除此無因須受用故。有説由此身醜陋故。
此説不然。陰藏隱密非醜陋故。然佛置彼在
男品中。如契經説。無處無容女身爲梵。有處
有容男爲梵者。離欲威猛似男用故。如有稱
讃大梵王言
    大梵如丈夫 所得皆已得
    離欲道威猛 故説爲丈夫
除苦根者。色界中無損害事故。苦是損害。業
異熟故。有説彼身極淨妙故。除憂根者。彼處
無有怨憎相故。又奢摩他潤相續故。有説色
界具離欲智。憂是無知等流果故。無色如前
除三無漏女男憂苦。并除喜樂及五色根。
知。餘八根通無色界繋。如是已説欲界繋等。
二十二根中幾見所斷。幾修所斷。幾非所斷。
頌曰
    意三受通三 憂見修所斷
    九唯修所斷 五修非三非
論曰。意喜樂捨一一通三。憂根唯通見修所
斷。非無漏故。七色命苦唯修所斷。有色無染
非六生故。非無漏故。信等五根。或修所斷。
或非所斷。通善有漏及無漏故。最後三根唯
非所斷。皆是無漏無過法故。然契經言。應知
聖道猶如船筏。法尚應斷。何況非法。此非
見修二道所斷。入無餘依涅槃界位。捨故名
斷。已説諸門義類差別。當説初得異熟諸根。
幾異熟根何界初得。須問初得異熟根者。遮
無染心能續生故。頌曰
    欲胎卵濕生 初得二異熟
    化生六七八 色六上唯命
論曰。欲胎卵濕生初受生位。唯得身與命二
異熟根。擧胎卵濕顯除化生。化生色根無漸
起故。此辯異熟不説意捨。時彼定染非異熟
故。爾時亦得信等諸根。非異熟故。此中不説。
此因化説。不辯三生羯剌藍位。雖得色等
異熟生法。而體非根。故此不説。化生初位得
六七八。無形得六。如劫初時。六謂眼耳鼻舌
身命。一形得七。如諸天等。二形得八。惡趣容
有二形化生。色初得六如欲化生。無形者説
上唯命者。謂無色界定生倶勝故名爲上。彼
初唯得異熟命根。由此證知命根實有。此若
非有爲得何根。名生無色非善染汚。名業果
生未受彼生。客現起故。又異熟心無續生理。
唯許染心能續生故。過去未來非有論者。爾
時三世異熟皆無。生依何説應許實命。爲彼
生依説異熟根。最初得已。當説最後所滅諸
根。何界死時幾根後滅。頌曰
    正死滅諸根 無色三色八
    欲頓十九八 漸四善増五
論曰。且説染汚及無記。心正命終時根滅多。
少謂無色界將命終。時命意捨三於最後。
滅無色唯有捨受非。餘又無色言遮彼有色。
有餘師説。彼有色故。若不説有實物命根。何
異熟斷名無色死。若言異熟四蘊斷故彼名
死者。善染汚心現在前位。應亦名死。若言彼
地所受異熟猶未盡者。如何不受而有盡期。
善染汚心現在前位。當言彼受何業異熟。非
不現前可名爲受。餘廣決擇如順正理。色界
死時八根後滅。謂眼等五及前三根。化生
生死根無缺故。欲頓死時。十九八滅。二形十
滅。謂女男根及前説八一形九滅。無形八滅。
若漸死時。身命意捨四根後滅。此四必無前
後滅義。若在三界善心死時。一切位中數各
増五。善心必具信等根故。謂於無色増至八
根。乃至欲界漸終至九。今復應思。幾根能得
何沙門果。雖沙門果非根亦得。此辯根故但
問諸根。頌曰
    九得邊二果 七八九中二
    十一阿羅漢 依一容有説
論曰。邊謂預流阿羅漢果。中謂一來及不還
果。且預流果由九根得。謂意捨信等初二無
漏根。此果與向未至地攝。故唯有捨。云何此
由已知根得。由離繋得與解脱道倶時起故。
雖解脱道於沙門果非同類因而是相應。倶
有因故。名得無失。或已知根亦爲同類因能
得預流果。謂轉依時如阿羅漢。就容有説。亦
無有過。阿羅漢果亦九根得。謂意信等後二
無漏。樂喜捨中隨取一種。此果及向通九地
攝。故於三受隨取其一。中間二果一一皆通。
七八九得世出世道。次第超越證差別故。且
一來果次第證者。依世間道由七根得。謂意
及捨信等五根。依出世道由八根得。謂即前
七及已知根。倍離欲貪超越證者。如預流果
由九根得。證不還果應知亦爾。總例雖然而
有差別。全離欲貪超越證者。依地別故三受
隨一。次第證者。若於第九解脱道中入根本
地。依世間道由八根得。喜爲第八依出世道
由九根得。已知第九若阿羅漢亦九根得。違
發智論彼問幾根得阿羅漢。答十一故。三受
定無倶時起故。但由九得。言十一根。依容有
説。謂容有一補特伽羅。從無學位數數退已。
由喜樂捨數復還得。非不還果有同此失。次
第無容樂根得故。超越無容有退失故。今應
思擇成就何根。彼諸根中幾定成就。頌曰
    成就命意捨 各定成就三
    若成就樂身 各定成就四
    成眼等及喜 各定成五根
    若成就苦根 彼定成就七
    若成女男憂 信等各成八
    二無漏十一 初無漏十三
論曰。命意捨中隨成就一。彼定成就如是三
根。非此三中有闕成就。皆遍一切地及依故。
信等五根遍一切地。非一切依。餘十四根二
倶非遍。故成捨等。唯定成三。餘或成就或不
成就。云何成就眼等四根。生色界全欲界少
分。身根生在欲色界全。女男生在欲界少分。
樂根生在欲下三定及聖生上。喜根生在欲
下二定及聖生上。若生欲界。全憂欲貪未
離。信等五根若不斷善。三無漏根已得未
捨。如是諸位各定成就。除此餘位定不成就。
若成樂根定成就四。謂命意捨樂。若成身根
亦定成四。謂命意捨身。餘或成就或不成就。
若成眼根定成就五。謂命意捨身及眼根。耳
鼻舌根應知亦五。前四如眼。第五自根。若成
喜根亦定成五。謂命意捨樂及喜根。生第二
定未離彼貪。但成第三染汚樂受。若成苦根
定成就七。謂身命意四受除憂。若成女根定
成就八。七如苦説。第八女根。男憂亦八。七如
苦説。第八自根。信等亦八。謂命意捨信等五
根。若女男倶成。彼定成十五。若成具知根。定
成就十一。謂樂喜捨命根意根信等五根及
具知根。已知根亦爾。自根第十一。若成未知
根。定成就十三。謂身命意四受除憂信等五
根及未知根。漸命終位傳説深心厭生死故
能入見道。如是已説位定成就補特伽羅定
成。當説諸極少者成就幾根。頌曰
    極少八無善 成受身意命
    愚生無色界 成善命意捨
論曰。已斷善根名爲無善。彼若極少成就八
根。謂五受根及身命意。據漸捨命。唯餘身根。
愚謂異生。未見諦故。彼生無色亦成八根。謂
信等五及命意捨。由定數故。及説愚故。善言
不濫三無漏根。諸極多者成就幾根。頌曰
    極多成十九 二形除三淨
    聖者未離欲 除二淨一形
論曰。諸二形者具眼等根。除三無漏成餘十
九。無漏名淨。離二縛故。若聖有學未離欲貪。
成就極多亦具十九。除二無漏。及除一形。二
無漏者。謂具知根前二隨一。言一形者。無有
二形。及與無形得聖法故。因分別界已廣辯
根。諸行倶生今應思擇。此中諸行略有二種。
有色無色。無色有三。謂心心所不相應行。有
色有二。謂是極微及非極微。極微有二。一欲
界繋。二色界繋。欲界極微復有二種一無根
聚。二有根聚。此中且辯極微聚色。頌曰
    欲微聚無聲 無根有八事
    有身根九事 十事有餘根
論曰。有對色中最後細分。更不可析名曰極
微。謂此極微更不可以餘色覺慧分析爲多。
此即説爲色之邊際。更無分故立邊際名。如
一刹那名時邊際。更不可析爲半刹那。此亦
如是。衆微和合不可分離。説爲微聚。此在欲
界無聲無根八事倶起。謂四大種色香味觸。
此若有聲即成九事。聲及前八。而不説者。顯
因大種相撃故生。非如色等恒時有故。無
聲有根或九或十。謂身根聚九事倶起。八如
前説。第九身根。餘根聚中十事倶起。九如身
聚。加眼等一。眼耳鼻舌必不離身。依身轉故。
四根展轉相離而生。處各別故。此有根聚若
有聲生。加所生聲成十十一。此有執受大種
爲因。故與諸根不相離起。不説所以如前應
知。色界唯除香味二事。餘同欲界。故不別
説。所説事言依體依處。皆無有失。所依能依
依體依處。差別説故。或唯依體。亦無有失。決
定倶生方説有故。形色等體非決定有。光明
等中則無有故。或唯依處。亦無有失。爲遮
多謗別説大種。謂或謗言。大種造色無別有
性。或復謗言。無別觸處所造色體。或復謗言。
非一切聚具四大種。別説大種此謗皆除。然
不成多。約類説故。已説有色決定倶生。無色
倶生今次當説。頌曰
    心心所必倶 諸行相或得
論曰。心與心所必定倶生。隨闕一時餘未甞
起。諸行即是一切有爲。所謂有色無色諸行。
前必倶言。應流至此。謂有色等諸行生時。
必與生等四相倶起。言或得者。唯有情法與
得倶生。或言顯此不遍諸行。於前所説四有
爲中。廣辯色心如前品説。心所等法猶未廣
辯。今先廣辯諸心所法。頌曰
    心所且有五 大地法等異
論曰。諸心所法且有五品。大地法等有別異
故。五品者何。一大地法。二大善地法。三大煩
惱地法。四大不善地法。五小煩惱地法。地謂
容止處。或謂所行處。若此是彼容止所行。
即説此法爲彼法地。地即是心大法地故。名
爲大地。此中若法大地所有。名大地法。謂法
遍與一切品類一切心倶生。由此故心非大
地法。非心倶生故。彼法是何。頌曰
    受想思觸欲 慧念與作意
    勝解三摩地 遍於一切心
論曰。於所依身能益能損。或倶相違。領
非愛倶相違觸。説名爲受。安立執取女男等
境。差別相因。説名爲想。令心造作善不善無
記。成妙劣中性。説名爲思。由有思故。令心
於境有動作用。猶如磁石勢力能令鐵有動
用。由根境識和合而生。能爲受因有所觸對。
説名爲觸希求取境。説名爲欲。簡擇所縁邪
正等相。説名爲慧。於境明記不忘失因。説名
爲念。引心心所令於所縁有所警覺。説名作
意。此即世間説爲留意於境印可。説名勝解。
勝謂増勝。解謂解脱。此能令心於境無礙
自在而轉。如増上戒増上定等。令心無亂取
所縁境。不流散因名三摩地。委辯自相如五
事釋。如是已説十大地法。大善法地名大善
地。此中若法大善地所有。名大善地法。謂法
恒於諸善心有。彼法是何。頌曰
    信及不放逸 輕安捨慚愧
    二根及不害 勤唯遍善心
論曰。心濁相違現前忍許。無倒因果各別相
屬。爲欲所依能資勝解。説名爲信。專於己
利防身語意。放逸相違。名不放逸。正作意轉
身心輕利。安適之因心堪任性。説名輕安。心
平等性。説名爲捨。掉擧相違如理所引令心
不越。是爲捨義。趣向如理自法二種。増上所
生違愛等流心自在性。説名爲慚愛樂修習
功徳爲先。違癡等流厭惡劣法。説名爲愧。有
説怖畏謫罰惡趣自他謗因。説名爲愧。二根
者謂無貪無瞋。已得未得境界耽著。希求相
違無愛染性。名爲無貪。於情非情無恚害意
哀愍種子。説名無瞋。與樂損惱有情相違心
賢善。性説名不。害於諸已生功徳過失守護
棄捨。於諸未生功徳過失令生不生心無墮
性。説名爲勤。由有此故。心於如理所作事業
堅進不息。説二及言兼攝欣厭。厭謂善心審
諦觀察無量過患。法實性故。起順無貪心厭
背性。與此相應名厭作意。欣謂善心欣求過
患出離對治。此増上力起順證修心欣尚性。
此於離喜未至等地。亦有現行。故非喜受。
與此相應名欣作意。諸契經中。喜欣別説從
欣生喜。契經説故。諸作是説。劣喜名欣。彼
輕安等應同此説。無異因故。何因唯喜説
有勝劣。非輕安等故理不然。欣厭行相更互
相違。於一心中無容並起。是故於此不正顯
説。大善地法性不成故。亦有喜根厭行倶轉。
定無有欣厭行倶轉。爲表此二定不倶行。説
二及言行相違故
*説一切有部顯宗論卷第五





阿毘達磨藏顯宗論卷第六
  尊者衆賢造
 *三藏法師玄奘奉  *詔譯 
  辯差別品第三之二
如是已説大善地法。大煩惱法地名大煩惱
地。此中若法大煩惱地所有名大煩惱地法。
謂法恒於染汚心有彼法是何。頌曰
    癡逸怠不信 惛掉恒唯染
論曰。云何如是六種名大煩惱地法。以恒唯
與諸染心倶。頌言染者。是染心義。又放逸等
及與無明。如其次第應知即是前不放逸勤
信輕安捨等所治。癡謂愚癡於所知境障如
理解。無辯了相説名愚癡。即是無明無智無
顯。逸謂放逸。於專己利棄捨縱情。名爲放逸。
怠謂懈怠。於善事業&T055626;減勝能。於惡事業
順成勇悍。無明等流名爲懈怠。由此説爲鄙
劣勤性。勤習鄙穢故名懈怠。不信者謂心不
澄淨邪見等流。於諸諦寶靜慮等至現前輕
毀。於施等因及於彼果。心不現許名爲不信。
惛謂惛沈&MT90116;瞢不樂等所生心重性。説名惛
沈。由斯覆蔽心便惛昧無所堪任。瞢憒性故。
由是説爲輕安所治。心爲大種。能生因故。由
此爲先起身重性。假説惛沈。實非惛沈。彼是
身識所縁境故。然此惛沈無明覆故。本論不
説爲大煩惱地法。有言。彼論説無明名。唯
目惛沈相相似故。無明性是大遍行故。是
此地法不説而成。有説此名總目二義。掉謂
掉擧。親里尋等所生。令心不寂靜性。説名
掉擧。心與此合越路而行。非理作意。失念
心亂。不正知。邪勝解。前已説爲大地法故。於
此地法中雖有而不説。如於大善地法不説
無癡善根。唯諸染心恒有此六。如是已説大
煩惱地法。大不善法地名大不善地。此中若
法大不善地所有名大不善地法。謂法恒於
不善心有。彼法是何頌曰
    唯遍不善心 無慚及無愧
論曰。唯二心所但與一切不善心倶。謂無慚
愧。故唯二種名此地法。此二法相如後當顯。
如是已説大不善地法。小煩惱法地名小煩
惱地。此中若法小煩惱地所有名小煩惱地
法。謂法少分染汚心倶。彼法是何頌曰
    忿覆慳嫉惱 害恨諂誑憍
    如是類名爲 小煩惱地法
論曰。類言爲攝不忍不樂憤發等義。小是少
義。顯非一切染汚心倶。又無相應。唯修所
斷。意識倶起無明相應。隨煩惱中當釋其相。
此諸心所皆實有性。非一品類所縁義中。種
種行相倶時起故。一體同時如所縁義。差別
行相無容有故。然由餘法所制伏故。見其相
續變異而起。現見清油垢水風等。勢力制持
燈相續中。便有明昧聲動等故。如是已説大
地法等品類決定心所差別。復有此餘不定
心所。惡作睡眠尋伺等類。總説名爲不定地
法。今應決擇。一切心所諸心品中倶生數量。
何心品内有幾心所。頌曰
    欲有尋伺故 於善心品中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irst] [Prev+100] [Prev] 791 792 793 794 795 796 797 798 799 800 801 802 803 804 805 806 [Next] [Next+100] [Last] [行番号:/]   [返り点:/] [CIT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