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正蔵検索


punctuation    Hangul    Eng   

Citation style A:
Citation style B:
()
Citation style C:
()
Citation style D:
()
TextNo.
Vol.
Page

  INBUDS
INBUDS(Bibliographic Database)
  Digital Dictionary of Buddhism
電子佛教辭典
パスワードがない場合は「guest」でログインしてください。
Users who do not have a password can log in with the userID "guest".

本文をドラッグして選択するとDDBの見出し語検索結果が表示されます。

Select a portion of the text by dragging your mouse to view all terms in the text contained in the DDB. ・

Password Access Policies

阿毘達磨順正理論 (No. 1562_ 衆賢玄奘譯 ) in Vol. 29

[First] [Prev+100] [Prev] 647 648 649 650 651 652 653 654 655 656 657 658 659 660 661 662 [Next] [Next+100] [Last] [行番号:/]   [返り点:/] [CITE]

相麁名煩惱垢。於此六種煩惱垢中。誑憍是
貪等流。害恨是瞋等流。惱是見取等流。諂是
諸見等流。如言何曲。謂諸惡見故。諂定是
諸見等流。此六亦從煩惱生故。如纒亦得隨
煩惱名。已説諸纒及煩惱垢。今次應辯彼斷
對治。諸纒垢中誰何所斷。頌曰
    纒無慚愧眠 惛掉見修斷
    餘及煩惱垢 自在故唯修
論曰。且十纒中無慚無愧。通與一切不善心
倶。眠欲界中通與一切意識倶起。*惛沈掉擧
通與一切染汚心倶。故五皆通見修所斷。餘
嫉慳悔忿覆并垢。自在起故唯修所斷。唯與
修斷他力無明共相應故名自在起。與自在
起纒垢相應。所有無明唯修斷故。此諸纒垢
誰通何性。頌曰
    欲三二餘惡 上界皆無記
論曰。欲界所繋眠惛掉三。皆通不善無記二
性。所餘一切皆唯不善。即欲界繋七纒六垢。
上二界中隨應所有。一切唯是無記性攝。即
諂誑憍惛沈掉擧。此諸纒垢誰何界繋。頌曰
    諂誑欲初定 三三界餘欲
論曰。諂誑唯在欲界初定。寧知梵世有諂誑
耶。以大梵王匿己情事現相誑惑馬勝苾芻。
傳聞此唯異生所起。非諸聖者亦可現前。惛
掉憍三通三界繋。所餘一切皆唯在欲。謂十
六中五如前辯。所餘十一唯欲界繋
*説一切有部順正理論*卷第五十四




阿毘達磨順正理論卷第五十五
  尊者衆賢造
 *三藏法師玄奘奉  詔譯 
  *辯隨眠品第五之十一
辯隨眠及隨煩惱。於中有幾唯依意地。
有幾通依六識地起。頌曰
    見所斷慢眠 自在隨煩惱
    皆唯意地起 餘通依六識
論曰。略説應知諸見所斷。及修所斷一切慢
眠隨煩惱中自在起者。如是一切皆依意識。
依五識身無容起故。所餘一切通依六識。謂
修所斷貪瞋無明。及彼相應諸隨煩惱。即無
慚愧惛掉及餘大煩惱地法所攝隨煩惱。即
是放逸懈怠不信。依六識身皆容起故。理應
通説諸隨煩惱。今此且依麁顯者説。復應思
擇如先所辯。樂等五受根。對今此中所辯一
切煩惱隨煩惱。何煩惱等何根相應。於此先
應*辯諸煩惱。頌曰
    欲界諸煩惱 貪喜樂相應
    瞋憂苦癡遍 邪見憂及善
    疑憂餘五喜 一切捨相應
    上地皆隨應 遍自識諸受
論曰。欲界所繋諸煩惱中。貪喜樂相應以歡
行轉遍六識故。瞋憂苦相應以慼行轉遍六
識故。無明遍與前四相應。歡慼行轉遍六識
故。與餘煩惱遍相應故。邪見通與憂喜相應。
歡慼行轉唯意地故。何縁邪見歡慼行轉。如
次先造罪福業故。疑憂相應以慼行轉唯意
地故。懷猶豫者求決定知心愁慼故。餘四見
慢與喜相應。以歡行轉唯意地故。有餘師説。
不應此五唯喜相應。現見此五現行位中亦
有憂故。謂世現見執有我者。亦自感傷我受
苦故。執我斷者亦生憂慼。故契經言諸愚夫
類。於我斷壞心生驚恐。執自苦行爲淨勝者。
内心必懷極愁慼故。已之聞智族等下劣。毎
爲他人所輕陵者。與慢倶起必有慼故。由是
此五亦憂相應。彼説不然異心起故。謂自感
傷我受苦者。此但縁苦而自感傷。當於爾時
不執有我。若起我見現在前時。於我必應有
歡行轉。懷斷見者見斷徳故。不因斷相而生
驚恐。懷常見者於斷生怖。然生怖位則不計
常。執自苦行爲淨勝者。必異心中縁自所受。
種種苦事而生愁慼。若執苦行爲淨勝時。必
應生歡見彼徳故。爲他輕*陵而生慼者。如是
憂慼必在異心。誰有爲他輕*陵生慼。而即
起慢侮蔑於他。故五喜倶誠爲善説。如是別
説欲界隨眠。歡慼行殊四受倶已。通説皆與
捨受相應。所以者何。以説捨受癡隨増故。無
明遍與煩惱相應無簡別故。煩惱相續至究
竟時。取境&T049271;緩起處中欲。漸漸衰微相續便
斷。爾時煩惱與捨相順。是故皆與捨受相應。
豈不捨根非歡非慼。如何歡慼煩惱相應。如
處中人倶無違故。謂歡與慼倶起相違。捨於
兩邊倶能隨順。是故捨受通與歡慼。煩惱相
應亦無有過。又貪瞋性非即歡慼。與歡慼法
相隨順故。容可與彼歡慼法相應。由彼相應
説爲歡慼行。如是捨受性非即歡慼。與
慼品法相隨順故。容可與彼歡慼品相應。由
彼相應説爲歡慼行。欲界既爾上地云何。皆
隨所應遍與自地。自識倶起諸受相應。謂若
地中具有四識。彼一一識所起煩惱。各遍自
識諸受相應。若諸地中唯有意識。即彼意識
所起煩惱。遍與意識諸受相應。上諸地中識
有多少。謂初靜慮具四餘一受有多少。謂初
二三四等如次。具喜樂捨。喜捨樂捨唯捨應
知。隨諸地中所有煩惱。如應與彼識受相應。
何縁二疑倶不決定。而上得與喜樂相應。非
欲界疑喜受倶起。以諸煩惱在離欲地。雖不
決定亦不憂慼。雖懷疑網無廢情怡。如在人
間求得所愛。雖多勞倦而生樂想。有説色界
喜樂與疑得相應者。倶寂靜故依平等義。建
立相應既等寂靜相應無失。如欲喜根非處
生故。相不寂靜疑則不然。由此喜疑無相應
理。謂世現見有貧賤人。頭面身支垢膩臭穢。
手足皴裂匱食乏衣。復爲重擔之所鎭壓。雖
遭此等種種艱辛。而有歡娯歌舞嘯詠。或見
他苦而反生歡。如是喜根有非處起。疑則不
爾故無等義。由不等故無相應理。有説色
界雖復懷疑。而於疑中生善品想。故彼得與
喜樂相應。謂彼現見諸離欲者。多分因疑能
引正定。有説初二三靜慮中與疑倶生。應全
無受故但應與本性受倶。已辯煩惱諸受相
應。今次復應辯隨煩惱。頌曰
    諸隨煩惱中 嫉悔忿及惱
    害恨憂倶起 慳喜受相應
    諂誑及眠覆 通憂喜倶起
    憍喜樂皆捨 餘四遍相應
論曰。隨煩惱中嫉等六種。一切皆與憂根相
應。以慼行轉唯意地故。有餘師説。惱喜相應
見取等流應歡行故。慳喜相應以歡行轉唯
意地故。歡行轉者慳相與貪極相似故。諂
眠覆憂喜相應。歡慼行轉唯意地故。歡慼行
者。謂或有時以歡喜心而行諂等。或時有以
憂慼心行。有餘師言。既説誑是貪等流故。但
應歡行不應説與憂根相應。是歡等流不應
慼故。又正誑時不應慼故。或應説誑是癡等
流。憍喜樂相應歡行唯意故。在第三靜慮與
樂相應。若在下諸地與喜相應。此上所説諸
隨煩惱。一切皆與捨受相應。相續斷時皆
住捨故。有通行在唯捨地故。捨於一切相應
無遮。譬如無明遍相應故。餘無慚愧惛沈掉
擧。四皆遍與五受相應。前二是大不善地法
攝故。後二是大煩惱地法攝故。説二及聲顯
難及釋。謂於惱誑設難如前。理應釋言果因
相別如無慚掉。雖貪等流而與憂苦有相應
義。故知所説與受相應。不唯同因但據相別。
許有憂慼而行誑者。情有所憂而行誑故。所
説煩惱隨煩惱中。有依異門佛説爲蓋。今次
應*辯蓋相云何。頌曰
    蓋五唯在欲 食治用同故
    雖二立一蓋 障蘊故唯五
論曰。如契經言。若説五蓋爲不善聚是爲正
説。所以者何。如是五種純是圓滿不善聚故。
其五者何。一欲貪蓋。二瞋恚蓋。三惛眠蓋。四
掉悔蓋。五疑蓋。契經既説蓋唯不善。故知唯
在欲非色無色界。由此爲證知惛掉疑體。雖
皆通欲色無色。而但欲界有得蓋名。爲顯惛
沈掉擧二種唯欲界者。有立爲蓋故與眠悔
和合而立。眠悔唯是欲界繋故。爲顯眠悔唯
染汚者有得蓋名。故與惛沈掉擧二種和合
而立。惛掉唯是染汚性故。疑准前四在欲可
知。何縁欲貪瞋恚疑蓋。各於一體別立蓋名。
而彼惛眠掉悔二蓋。各於二體合立蓋名。欲
貪瞋疑食治各別。是故一一別立蓋名。由惛
與眠及掉與悔。所食能治事用皆同。故體
雖殊倶合立一。欲貪蓋食謂可愛相。此蓋對
治謂不淨想。瞋恚蓋食謂可憎相。此蓋對治
謂慈善根。疑蓋食謂三世。如契經説於過去
世生如是疑。乃至廣説此蓋對治。謂若有能
如實觀察。縁性縁起惛眠蓋食。謂五種法一
&MT90116;瞢。二不悦。三頻申。四食不平性。五心昧劣
性。此蓋對治謂光明想。此蓋事用謂倶能令
心性沈昧。掉悔蓋食謂四種法。一親里尋二
國土尋。三不死尋。四隨念昔種種所更。戲笑
歡娯承奉等事。此蓋對治謂奢摩他。此蓋事
用謂倶能令心不寂靜。由此説食治用同故。
惛眠掉悔二合爲一。或貪瞋疑是滿煩惱。一
一能荷一覆蓋用。惛眠掉悔非滿煩惱。二合
方荷一覆蓋用。此五名蓋其義云何。謂決定
能覆障聖道。聖道加行故立蓋名。若爾則
應諸煩惱等皆得名蓋。一切皆能覆障聖道
及加行故。如世尊告諸苾芻言。若爲一法所
覆障者。則不能了眼是無常一法。謂貪乃至
廣説一一別説如雜事中。何故世尊説蓋唯
五。理實應爾然佛世尊。於立蓋門唯説五者。
唯此於五蘊能爲勝障故。謂貪恚蓋能障戒
蘊。如次令遠離欲惡故。惛沈睡眠能障慧蘊。
此二倶令遠毘鉢舍那故。掉擧惡作能障定
蘊。此倶令遠奢摩他故。如是四蓋漸次令
出離白法。由此於後令於業果四諦生疑。疑
故能令乃至解脱解脱智見皆不得起。故唯
此五建立爲蓋。若爾掉悔蓋應惛眠。前説順
戒定慧蘊。次第而説故不爾。此中壞次第者。
世尊意欲顯別義故。謂契經中佛依正理説
惛眠蓋毘鉢舍那能治非止。説掉悔蓋唯奢
摩他能治非觀。此依伏斷説觀止門。別治惛
眠掉悔二蓋。若依永斷此觀止門對治一切用
無差別。爲顯此理故壞次第。豈不契經作
如是説。修等持者怖畏惛眠。修擇法者怖畏
掉悔。由此證知惛眠障定。掉悔障慧其理必
然。理必不然互相順故。惛沈順定順上分中。
因言已*辯掉擧順慧以性捷利似擇法故。非
順彼法可言障彼。又若惛眠能障定者。則應
許定能治惛眠。不應契經作如是説。惛眠對
治謂光明想。掉悔障慧爲難亦然。故彼所言
唯陳自執。然契經説。修等持者怖畏惛眠。修
擇法者怖畏掉悔。此言意別。謂惛眠蓋相順
等持。欲修等持惛眠易起。故修定者怖畏惛
眠。非謂惛眠近能障定。怖畏掉悔准此應知。
若謂契經作如是説。心昧劣位修定非時。心
輕躁位修慧非時。故知惛眠近能障定。掉悔
障慧理必應然。理亦不然就近説故。謂此經
意正説惛眠。於法相中不能簡擇。是故擇法
爲彼近治惛眠。亦能近障擇法。故昧劣位修
定非時。定非惛眠近對治故。惛悔於慧准此
應知。若謂經説彼現起位。修此非時故知
彼但爲此障。則不説者障義既無便應非蓋。
非不障勝法。而蓋義可成。由此應知倶爲倶
障。倶爲倶治其理必然。但於此中就近障
治。故作如是差別而説。有餘別説唯立五因
彼説云何。謂在行位先於色等種種境中。取
可愛憎二種相故。後在住位由先爲因。便起
欲貪瞋恚二蓋。此二能障將入定心。由此後
時正入定位。於止及觀不能正習。由此便起
惛眠掉悔。如其次第障奢摩他毘鉢舍那令
不得起。由此於後出定位中。思擇法時疑復
爲障。故建立蓋唯有此五。乍可枉謗當聖慈
尊。以聖慈尊猶一生隔。未證無等大我智故。
寧可枉謗現能寂尊。彼説何縁名枉謗佛。以
彼所説前後相違。及與契經理相違故。如何
彼説前後相違。謂若欲貪瞋恚二蓋。現起能
障將入定心。障既現前何能入定。若別修治
伏已入者。則不應言正入定位。於止及觀不
能正習。又不能習止及觀者。云何名爲正入
定位。又彼所説正入定言。爲聞思所成。爲
修所成定。若言我説聞思所成名正入定。則
不應説後出定位。思擇法時聞思所成有分
別故。即思擇法何待出時。若説我言修所
成定。名正入定理亦不然。修所成心正現前
位。惛眠掉悔何容現前。若不現前寧障止觀。
如何彼説經理相違。謂彼所言惛眠掉悔。如
其次第障奢摩他毘鉢舍那。違前教理故彼
所説。唯立五因無有功能證蓋唯五。由此前
説理善可依。何故無明不立爲蓋不説成故。
如契經説無明所覆覆即是蓋。有餘師説。等
荷擔者立諸蓋中。無明於中所荷偏重是故
不説。若立無明爲一蓋者。一切煩惱所荷障
能。合比無明猶不能及。故不立在諸蓋聚中。
慢復何縁不立爲蓋。以有由慢能修勝法。爲
蓋義劣不立蓋中。有餘師言。夫爲蓋者令心
趣下。慢則不然以能令心趣上法故。非慢有
力能壓伏心。令其趣下故不立蓋。諸見何故
不立蓋中。見諸有情闕無我見者。雖執有我
而能離染故。有説諸見慧爲體故。性捷利故
不順蓋義。爲蓋必與此義相違。隨煩惱中餘
不立蓋。准前所説應如理思。上二界惑不立
蓋者。離三界染初非障故。初爲障故建立蓋
名。又上界惑唯無記故。蓋唯不善如前已説。
今應思擇諸隨眠等由何而斷。由慧觀見彼
所縁故隨眠等斷。若爾欲界他界遍行。及三
界中見滅道斷。有漏縁惑應無斷義。縁苦集
諦法智忍生。唯縁欲界苦集諦故。縁滅道諦
諸智忍生。唯縁無漏爲境界故。無如是失。我
許諸惑永斷方便有多種故。爲有幾種總有
四種。何等爲四。頌曰
    遍知所縁故 斷彼能縁故
    斷彼所縁故 對治起故斷
論曰。斷見所斷惑由前三方便。一由遍知所
縁故斷。謂欲界繋見苦集斷自界縁惑。色無
色界見苦集斷所有諸惑。以上二界他界
縁。亦由遍知所縁斷故。縁苦集諦類智忍生。
倶能頓觀二界境故。及通三界見滅道斷。無
漏縁惑如是諸惑。皆由遍知所縁斷故。二由
斷彼能縁故斷。謂欲界繋他界縁惑。以欲界
繋見苦集斷。自界縁惑能縁於彼。此惑於彼
能作依持。依持斷時彼隨斷故。如羸病者却
倚而立。去所倚時彼隨倒故。如何於彼能作
依持。由此於彼能爲因故。豈不此即説由害
因故斷。實爾此彼但是異名。然爲止濫故作
是説。謂欲界惑自他界縁。皆有此彼互爲因
義。然無此彼展轉相縁。故於此中説能縁斷。
欲令易了唯他界縁。由斷此因彼便隨斷。三
由斷彼所縁故斷。謂見滅道斷諸有漏縁惑。
以無漏縁惑能爲彼所縁。所縁斷時彼隨斷
故。如羸病者杖策而行。去彼杖時彼隨倒故。
何縁於此所斷惑中。有斷能縁故説所縁斷。
如縁欲苦集起現觀時。有斷所縁故説能縁
斷。如縁諸滅道起現觀時。雖實爾時此彼倶
斷。而由所斷有勝有劣。故勝斷時言劣隨斷。
謂若於彼惑所縁中。無漏慧生能爲對治。彼
惑名勝所餘名劣。何縁彼惑偏得勝名。於彼
所縁無漏慧起。專爲敵彼發功用故。依如是
義故可説言。縁欲苦集所起現觀。於自所斷
煩惱等中。以自界縁爲勝怨敵。縁諸滅道所
起現觀。於自所斷煩惱等中。以無漏縁爲勝
怨敵。由勝斷故餘劣隨斷。若許惑斷方便有
多。有由能縁斷故隨斷。有由所縁斷故隨斷。
何故前説由慧觀見彼所縁故隨眠等斷。但
應於此先立宗言。永斷諸惑由多方便。勿先
立宗與後解釋言義各異。前後相違如先立
宗後釋無異。寧謂我説前後相違。謂我宗言
由慧觀見彼所縁故諸惑斷者。此言意顯由
慧觀見。欲界所繋見苦集斷。自界縁惑所縁
境故。一切欲界見苦見集所斷諸惑皆得永
斷。由慧觀見上二界繋見苦集斷。所有諸惑
所縁境故。一切上界見苦集斷諸惑永斷。由
慧觀見三界所繋。見滅道斷無漏縁惑所縁
境故。一切見滅見道所斷諸惑永斷。非此意
顯所有惑斷。二由慧見彼所縁。而後復言
我許諸惑永斷方便有多種別。如何可説我
先立宗。與後解釋言義各異。故不應謂前
後相違。或我但言由慧觀見彼所縁故諸惑
斷者。顯餘兼斷不説自成。謂若但能由慧
觀見彼所縁故彼惑斷時。所餘諸惑能縁斷
故。所縁斷故無不斷理。是故從首且略立宗。
若由慧見少惑所縁。則一切惑皆隨斷者。何
故乃言我許諸惑永斷方便有多種別。但應
立有一。謂遍知所縁。非唯立遍知所縁故斷。
即能顯所斷惑有二類。一謂與慧所縁境同。
二謂與慧所縁境別。由此必有生如是疑。諸
惑所縁與慧同者。慧見彼境彼斷可然。餘惑
所縁與慧異者。彼惑永斷由何方便。由此故
説多方便言。顯理遣疑深成有用。或復斷惑
定有多門。然立宗中且擧勝者。顯餘皆屬此
初門故已説三方便。斷見所斷惑斷修所斷
惑。由第四方便。謂彼但由治起故斷。以若此
品對治道生。即此品中諸惑頓斷。如下下品
治道起時。上上品惑即皆頓斷。至上上品治
道起時。下下品惑即皆頓斷。如是理趣後當
廣*辯。豈不一切見所斷惑斷時。亦由對治道
起。以若此部對治道生。則此部中諸惑斷故。
理實應爾。然於此中爲顯三界修所斷惑。無
不皆由九品道。斷治道決定故。説此言見所
斷中唯有頂惑對治決定。如前已*辯。或見
所斷諸惑斷時。方便定三故就別説。修所斷
惑能斷方便。不決定故就總而説。豈不所明
第四方便。與前宗義有不相關。謂修位中以
滅道智。能斷三界修所斷惑。慧非見此惑所
縁故。此與宗義實不相關。前宗唯*辯見所斷
故。設彼總攝亦不相違。見彼惑所縁此惑治
生故。所言對治總有幾種。頌曰
    對治有四種 謂斷持遠厭
論曰。諸對治門總有四種。一斷對治。謂道親
能斷諸惑得即無間道。二持對治。謂道初與
斷得倶生即解脱道。由如是道持斷得故。令
諸惑得不相續生。三遠分對治。謂道能令前
所斷惑得轉更成遠。即勝進道於解脱道。後
所起道名爲勝進。乃至彼得倶起生等亦得
道名。令與惑得相違諸得相續増故。四厭患
對治。謂道隨於何界何地中。見諸過失深生
厭患。即是於彼以種種門觀過失義。此唯諸
厭作意聚攝。由此勢力設於後時。屬妙境界
亦不貪著。應知多分是加行道。若爾何縁於
最後説。阿毘達磨非次第求。豈不曾聞何煩
徴詰。或不定故説不在初。謂彼非如無間道
後定有解脱。解脱道後方有勝進。是故不定
以加行道。或有起在無間道前。或有生於
勝進道後非決定故。又不定者。謂或有一補
特伽羅由一加行。乃至證得阿羅漢果。或二
或多是故不定。又不定者無間道等如前加
行。亦能與後爲加行故不可定言。唯爾所是
加行道攝説多分言。應知爲顯無間解脱勝
進道中縁苦集諦者。亦厭患對治已説惑對
治。當*辯斷惑理諸惑永斷爲定從何。爲從所
縁。爲從相應。爲從自性。何故生疑。於此三種
皆見過故。且不應説斷從所縁。謂若此法是
彼所縁。未曾有時非所縁故。亦不可説斷從
相應。謂相應法互爲因故。此法無時非因性
故。又由此惑令心成染。此心無時成不染故。
亦不可説斷從自性。謂法無容捨自性故。以
斷惑時不可令彼所斷諸法失所斷性。是故
應思惑從何斷。頌曰
    應知從所縁 可令諸惑斷
論曰。諸惑永斷定從所縁。以於所縁遍知力
故。令惑永斷如前已説。然惑所縁總有二種。
謂有繋事及無繋事。縁有繋事爲境諸惑。及
從此惑力所引生。不縁此事爲境諸惑。如是
二惑於一有情。現相續中引起諸得。設無染
汚心現在前。此得恒行無有間斷。爲去來世
諸惑果因。如是應知縁無繋事爲境諸惑及
因此惑勢力所引。隨後現行不縁此事。爲境
諸惑所引起得類亦同前。言爲去來惑果因
者。謂此諸得在現世時。是過去惑等流性故
説之爲果。是未來惑生縁性故説之爲因。然
此諸得與斷對治。等流諸得現行相違。能持
去來所得諸惑故。令一切縁此事惑及縁餘惑
相續而轉。縁此事境諸斷對治。等流起時
得便絶。所得諸惑於自所縁。雖體猶有而由
因果得永絶故可説名斷。以於少境若未遍
知。縁此境惑及因此惑力所引起。縁餘境惑
所引去來。*惑果因得現相續中無間而轉。若
於少境得遍知時。*惑所引得便不復轉。故
知惑斷定從所縁。然於此中雖惑與道無倶
行理。而道觀見苦等境故諸惑便斷。此義
了應擧喩明。譬如有人爲鼠所齧。雖無熱悶
迷亂等時。而由熱等因毒在身故。恒名有病
者非無病人。要服毒相違阿掲陀藥方名無
病者非有病人。雖阿掲陀與熱等病。不倶時
在一身中行。而阿掲陀威徳力故。滅身中毒
熱等不生。説阿掲陀能除衆病。如是聖道
與諸惑。不倶時在一身中行。而聖道生威徳
力故。滅果因得諸惑不生。能令行者身器清
淨。惑不續故説名爲斷。已説諸惑永斷所從。
如前所言遠分對治。一切遠性總有幾種。頌

    遠性有四種 謂相治處時
    如大種尸羅 異方二世等
論曰。一切遠性總有四種。一相遠性如四大
種。雖復倶在一聚中生。以相異故亦名爲遠。
二治遠性如持犯戒。雖復倶在一身中行。以
相治故亦名爲遠。三處遠性如海兩岸。雖復
倶在一大海邊。方處隔故亦名爲遠。四時遠
性如去來世。雖復倶依一法上立。時分隔故
亦名爲遠。望何説遠望。現在世無間已滅。及
正生時。與現相隣如何名遠。彼非一切五識
境故。亦非一分意識境故。或時分中有作用
者。説名爲近過去未來。定無作用故説名遠。
不可難言諸無爲法。永無作用應名爲遠。以
時遠近依時而立。故於三時若有作用説名
爲近。若無作用説名爲遠。諸無爲法越一切
時。如何約時難令成遠。如處遠近依處而立
非處不然。若難無爲相有異故。應成相遠理
亦無遮。相遠貫通一切法故。若爾何故無爲
名近。且虚空體遍一切處。相無礙故説名爲
近。非擇滅體不由功用。於一切體一切處時。
皆可得故説名爲近。擇滅無爲諸有精進。正
修行者斷諸惑時。於一切體無有差別。速證
得故説名爲近。無爲名近理趣既然。而經主
説去來二世例亦應然。謂在去來靜慮等法。
如無爲法等速得故亦應近者。由先釋理爲
例不成。無多有情於一切體。無有差別共得
義故。或許例然亦無有失。如一切法雖互相
望。相有異故皆名相遠。而依餘理許説少分
名近無失。如是去來雖約時分。無作用故皆
名時遠。而依餘理許説少分名近無失。非依
餘理名爲遠故。與相時分遠義相違。有餘師
言。由近勝解所證得故解脱名近。謂現勝解
觀解脱時。如對目前而證得故。如何現世説
名爲近。以與時遠相有異故。謂現在世可有
普爲一切識境有作用故。經主此中作如是
説。若依正理應説去來。離法自相故名爲遠。
未來未得法自相故。過去已捨法自相故。彼
偏與正理相違。諸自相無皆非遠性。此成
遠性必有自相。遠性攝故如餘遠性。謂見所
餘相遠性等。是遠性攝自相非無。既許去來
是遠性攝。必應許彼自相非無。説自相無而
名遠性。故彼偏與正理相違。等聲爲明擧法
未盡
*説一切有部順正理論*卷第五十五



阿毘達磨順正理論卷第五十六
  尊者衆賢造
 *三藏法師玄奘奉  詔譯 
  *辯隨眠品第五之十二
如是已辯諸惑對治。修能對治勝進位中。所
斷諸惑爲再斷不。所得離繋有重得耶。頌曰
    諸惑無再斷 離繋有重得
    謂治生得果 練根六時中
論曰。所斷諸惑由得自分。無間道故便頓永
斷。離退後時無再斷義。斷已復斷則爲唐捐。
所得離繋雖無隨道漸勝進理。而道進時容
有重起彼勝得理。以離繋得道所攝故捨得
道時彼亦捨得。故諸離繋有重得理此依容
有。時總有六謂治道起得果練根。説治生言
通目二義。若據住此能證離繋目無間道。若
據住此正證離繋目解脱道。言得果者。謂得
預流一來不還阿羅漢果。言練根者謂増進
根。由此六時得未曾道。有捨曾道得離繋故。
説得果言既無差別。如攝四果應攝練根。以
轉根時必得果故。何勞長説此練根言。爲顯
練根異斷惑得果故。得果外説練根無失。然
得離繋隨其所應。有具六時乃至唯二。謂欲
界繋見四諦斷。及色無色見三諦斷。所得離
繋得具六時。色無色界見道諦斷。所得離繋
得唯五時。由治生時即得果故。説得果已不
説治生。欲界修斷五品離繋。亦五時得除預
流果。第六離繋得唯四時。得果治生時無別
故第七八品亦唯四時。得果四中除前二故。
第九離繋得唯三時。亦治生時即得果故。色
無色界修所斷中。唯除有頂第九離繋。所餘
離繋亦唯三時。得果四中除前三故。有頂第
九得唯二時。得果治生同一時故。此約鈍説
若就利根。前諸位中除練根得。豈不八地容
世俗道斷。應分二種對治生時得不爾。此説
漸次得故。惑此唯約無漏得故。若依越次通
有漏得。則世俗道八地染中隨離少多。入聖
道者彼得離繋。隨其所應有具六時。乃至唯
一以利根故除練根時。謂欲界中先斷五品
入見諦者。彼見所斷五品離繋。具六時得。謂
有二種自治生時。及得果時復四成六。彼修
所斷五品離繋。唯五時得除預流果。先斷六
品入見諦者。彼見所斷六品離繋。亦五時得
除一如前。彼修所斷六品離繋。唯世俗道治
生時得。必不起彼無漏對治。是一來果向道
攝故。非住果時起彼向道。以住勝果不起劣
故。先斷八品入見諦者。彼見所斷八品離繋。
亦五時得除一如前。彼修所斷前六離繋。唯
一時得如前應知。七八離繋唯四時得。謂二
治生及二得果。先斷九品依未至地入見諦
者。彼見所斷九品離繋。亦四時得如前應知。
依根本地入見諦者。彼見所斷九品離繋。亦
一時得如前應知。根本非欲斷對治故。若依
未至若依根本。彼修所斷九品離繋。亦一時
得如前應知。必不起彼無漏對治。是不還果
向道攝故。先斷上七地入見諦者。彼見三諦
斷七地。離繋亦四時得如前應知。見道諦斷
七地離繋。唯三時得謂一治生。及二得果無
漏治生即得果故。彼修所斷七地離繋唯三
時得。謂二治生及一得果。具離八地入聖道
者。見修位中斷有頂惑。見三諦斷離繋三時。
謂一治生及二得果。見道諦斷離繋二時。由
治生時即得果故。修斷八品離繋二時。謂
治生及一得果。第九離繋唯一時得。以治生
時即得果故。諸分離染見修位中。進斷所餘
准此應説。以何因證得後果時。重得先時所
斷離繋。由至教故。謂契經中依正證得阿羅
漢果。説如是言應如是知應如是見。彼從欲
漏心得解脱。乃至廣説。由此位中亦得欲界。
厭患對治等無學法智故。知彼離繋亦應重
得前言。斷欲六品九品入見諦者。彼先修斷
六九離繋無無漏得。爲永不得暫不得耶。應
決定言彼永不得。豈不證得阿羅漢。時必
得先時見修所斷。一切離繋諸無漏得。若彼
先時所斷離繋。有無漏得今時捨者。於彼
應得無漏得。若先無者今時亦無。得離繋時
唯自治起。及捨劣道得勝時故。諸有先依根
本靜慮入見諦者。得無學時寧從欲漏心得
解脱。就依未至入見諦者。及次第者説故無
失。或諸證得阿羅漢者。定得無學法智品攝。
厭患對治由此數能厭患欲界。令欲界結無
復繋能。依此故言彼從欲漏心得解脱。由此
即釋契經所言。阿羅漢果永斷瞋恚。就厭患
彼説爲斷故。若爾何故引此契經。證後果時。
得前離繋。經言從欲漏心得解脱者。有具二
因有一因故。謂於欲離繋得。無漏得者二因
故言心脱欲漏。一得彼無學離繋得故。二得
彼無學厭患治故。若不得者唯由一因。故此
契經義皆成立。此中理趣如前已*辯。復云何
知得阿羅漢二界離繋。必捨學得得無學得
非欲界耶。學位定應先得彼故。謂設先離無
所有染。隨依何地入見諦時。必得二界諸見
所斷無漏斷治。彼見所斷是一斷治頓所斷
故。上地見道現在前時。必修未來下地道故。
下靜慮遍能爲上斷治故。豈不已離無所有
處染。依第三定等入見諦時。應修未來上地
見道。同爲有頂斷對治故。不爾未離此地染
者。即依此地入見諦時。自及上諸地見諦所
斷。見一一諦時能頓斷故。如有未離第四定
染。依第四定入見諦時。頓斷五地見所斷染。
乃至未離初靜慮染。依初靜慮入見諦時。頓
斷八地見所斷染。上地曾無斷下地故。非第
四等與第三等。所對治法一切皆同。由是已
離第三等染。依第三等入見諦時。雖上地能
治自上地。而非與下所治恒同。故依下時不
能修上。諸異生位以世俗道斷見所斷。所有
離繋唯由下地。見道勢力於自上地無漏得
起。謂依上地見道現前。必修未來下地見道。
由彼勢力於下離繋。得無漏得非上地故。由
此學位定應遍於色無色攝。見斷離繋得無
漏得非欲理成。欲唯未至地見道所斷故。豈
不應如第四定等。非第三等下地對治。然第
四等見道現前。能修未來下地所攝。一切見
道由彼道力。於諸下地見斷離繋得無漏得。
如是根本雖非欲治。然根本地見道現前應
修未來。未至地攝一切見道。由彼道力應於
欲界見斷離繋得無漏得。此例不齊。見道有
二。一欲界對治。二上界對治。欲治有三。謂斷
對治厭患對治遠分對治。色無色治三種亦
然。欲治三中初斷對治。唯未至攝餘通六地。
上治三種皆通六地。然上二界斷治見道。唯
能對治自上地染。餘治見道亦治下地。上地
雖非下地斷治。而上見道現在前時。遍修未
來下地見道。下與上地同所治故。無有欲界
斷治見道。能與根本同一所治。可根本地見
道現前。能修未來未至地攝。欲見斷法斷治
見道。由彼道力能於欲界見斷離繋得無漏
得故彼所引爲例不齊。諸根本地欲界厭患
遠分對治。色無色界三種對治。見道現前還
修未來未至地攝。如是二種三種對治非由
未來。欲界厭遠對治力故。便於欲界見斷
離繋得無漏得。唯斷對治力能斷繋得故諸
先離欲。若依未至入見諦者。欲界厭患遠分
對治。見道現前亦修未來。欲斷對治欲斷治
地道正現在前故。由如是理非先。離欲入見
諦者。皆於欲界見斷離繋得無漏得。諸先離
欲入見諦者。畢竟無容於欲修斷。所有離繋
得無漏得。以未至攝欲界修斷。斷對治收無
漏修道。於不還果身中現前。及未來修倶非
理故。理無容有不還果身中。有一來不還二
向道。故諸有先離無所有染入聖道者唯除
菩薩。餘亦定於二界一切修斷離繋得無漏
得。彼皆必於二界修斷。自勝果道遍現前故。
如是理趣以何證知。説聖者生第四靜慮。以
上諸地定成樂根。及説聖者生於無色。定有
色貪盡斷遍知得故。菩薩何縁不亦如是。不
由加行一切功徳。能現前故如滅定等。謂聲
聞獨覺無自在功力。能超間起諸對治道。欲
證後道必藉前道。以爲加行方能證故。菩薩
亦有超起功力。以於諸法相連接中。得殊勝
智加行廣故。若爾菩薩應見道中。不起法智
品唯起類智品。因同前故無如是事。於色無
色蘊有無我智生。必以有執受蘊無我智爲
先故。或初業地於法類品次第觀中。曾極
習後次觀苦。世第一法有苦現觀。見道續生
一切如前任運起故。或異生位從無始來。數
以世間有欺誑智。觀察欲色苦集滅道。故雖
已斷欲色二界見所斷或。爲以出世無欺誑
智重遍觀察。菩薩亦修彼對治道。諸先離染
隨其所應。後見道生至住果位。勝果道障既
先已除。得勝果道斯有何失。許如是義便爲
善通。十門品説亦善安立。菩薩成下修斷無
爲理不應然。且住果者得非果道違毘婆沙。
非住果時未趣後果。可有已得非果道義。又
理必然非此斷治現在前位。如何由彼能得
未來此斷治道。又見具縛漸得果者。於後成
就勝果道時。果所攝道必不行故。諸先離染
至得果時。若有亦得勝果道理。彼果攝道應
永不行。又非住有頂見道諦斷斷對治時。亦
有得欲界諸修所斷斷對治理。又諸獲得勝
果道時。隨應亦得諸世俗道。世出世道相繋
屬故。若先離染隨其所應。後見道生至住果
位。必亦獲得勝果道者。得預流時應修俗智。
同對治故等離障故。由此我説得離繋等。符
教順理爲善安立。即諸離繋彼彼位中。得遍
知名隨勝立故。遍知有二。一智遍知。二斷遍
知。智遍知者體即是慧。有説此通有漏無漏。
有漏慧者謂除勝解作意相應。所餘世間分
別法性。能取諸法自相共相。聞思所成及
頂忍。世第一等修所成慧無漏慧者謂出世
間。見道修道無學道慧。前有漏慧順無漏智。
現觀性故亦名遍知。如契經説。我作如是如
理思時。實現觀生便知老死由生故有。又言
於一法未達未遍知。我説不能作苦邊際。非
無漏慧遍知一切法故。智遍知亦通有漏慧。
唯無漏慧爲智遍知。是我宗中正意所許。如
説爲於未現觀法起現觀故。思惟取蘊非由
聞等所成俗慧可證。得預流至阿羅漢果。説
預流等九根得故。又轉法輪契經中説。以無
漏慧遍知苦等。應知此即是未知當知根。然
菩薩言實現觀生者。於世間慧假立現觀名。
彼行相轉似現觀故。言於一法未達等者。依
於此法若未遍知。障苦盡者密説無過。故定
無漏慧方得遍知名。斷遍知者體即離繋。能
遍知故名爲遍知。是智異名如何目斷。是智
果故如業解果。謂契經説六處名業是業果
故。又説無爲應果名解是解果故。如是遍知
*目斷無失。若爾忍果應非遍知。毘婆沙師
作如是釋。諸忍皆是智眷屬故。於忍所作立
智作名。如臣所爲亦名王作。有餘師釋。諸解
脱道於所得斷。亦有功能以於斷得能任持
故。令諸繋得不復生故。由此忍果有智果義。
此釋不然。以説諸斷唯是諸無間道。離繋士
用果故。或金剛喩等持相應無漏。叡智力能
總集諸斷。無漏離繋得故。忍果爾時亦成智
果。漸得果等得一來不還忍果。無爲已成智
果故。許身見等三順下結。永斷無爲名智果
故。當説餘三是智果故。爲一一斷道所得離
繋各立一遍知。爲一切斷道所得離繋總立
一遍知。二倶不然。以有極廣極略過故。若爾
云何。頌曰
    斷遍知有九 欲初二斷一
    二各一合三 上界三亦爾
    餘五順下分 色一切斷三
論曰。諸斷總立九種遍知。唯立九縁如後當
辯。何等名曰九種遍知。且三界繋見諦所斷
煩惱等。斷立六遍知。謂欲界繋初二部斷立
一遍知。初二部言即顯見苦見集所斷。次二
部斷各立一遍知。次二部言顯見滅道斷。如
欲界三上界亦爾。謂色無色二界所繋。亦初
二斷一二各一合三。餘三界繋修道所斷。煩
惱等斷立三遍知。謂欲界繋修道所斷。煩惱
等斷立一遍知。應知即是五順下分結盡遍
知并前立故。色界所繋修道所斷。煩惱等斷
立一遍知。應知此即是色愛盡遍知。無色界
繋修道所斷。煩惱等斷立一遍知。即一切結
永盡遍知。此亦并前合立一故。此三前六總
九遍知。如見道中唯見所斷煩惱等斷得遍
知名。如是修道中亦唯修斷不一。唯修斷二
通見修。已説并前而建立故。當説二時集
遍知故。若異此者則不應説。五順下分盡一
切盡遍知。以何因縁色無色界。見斷法斷合
立遍知。修斷斷中各別建立。如對治起而建
立故。謂如色界諸蘊無我。無色諸蘊無我亦
然。以彼見所斷無事同故。等非身倶故對治
亦同。如無色中等至殊勝。色界等至則不如
是。彼修所斷有事別故。對治不同是故別立。
如是所立九種遍知。應*辯於中幾何道果。頌

    於中忍果六 餘三是智果
    未至果一切 根本五或八
    無色邊果一 三根本亦爾
    俗果二聖九 法智三類二
    法智品果六 類智品果五
論曰。於此九中且應先*辯。與忍智道爲果
差別。忍果有六謂三界繋。見斷法斷六種遍
知。智果有三。謂順下分色愛一切結盡遍知。
由此三遍知是修道果故。由此已*辯見修道
果。與靜慮地爲果別者。未至靜慮果具有九。
謂此爲依斷一切故。根本靜慮果五或八所
言五者毘婆沙師説。根本靜慮非欲斷治故。
所言八者尊者妙音説。根本靜慮亦欲斷治
故。除順下分結盡遍知。以彼唯是未至果故。
無容修彼斷對治故。中間靜慮如根本説。豈
不依止根本慮靜。入見諦時亦修未來。依未
至地欲斷治道。得斷治故亦應證彼。欲見斷
法斷無漏離繋得。寧説根本唯得五果。此責
不然。爾時所修依未至地斷對治者。唯色無
色斷對治故。根本地道既不能爲欲斷對治。
彼現起位如何能修欲斷治道。由彼所修未
至斷治。唯治上界故果唯五。復云何知起餘
對治。必不能修餘對治道宗所説故。謂於思
擇先離色染入見諦者。至修位中色盡遍知。
得不得處如是説故。有言既説離空處染時。
亦修未來諸靜慮地故。豈不已説餘治修餘。
此責不然。非誠證故。説斷空處修靜慮時。但
修未來無色對治。非色對治爲證。豈成此乃
證餘不修餘治。有作是説。此證倶不成。見
修道中所修相異故。謂第四定見道現前。唯
修未來六地見道。修道現起所修不然。又見
道中一無間道。頓斷八地修道不然。又彼所
修同不同分智行相異。是故見道與彼修道
所修各別。又修道中亦有餘治現在前位修
餘治道。如離欲時修諸類智。離色無色時修
苦集法智故。見道位理亦應然。又根本靜慮
亦能治欲界。如世尊言六出離依。喜爲因依
住。便能捨離六出離依憂。乃至廣説。此捨
離言説離欲染。非宗邊地許有喜根。由此極
成根本靜慮能治欲界。是故根本靜慮地果
有八遍知。此中有餘作如是斥。非不現起斷
治道力。能引無漏離繋得生名得遍知。如沙
門果如世俗道得二果時。雖修未來無漏斷
治。而不名曰得沙門果。如是根本靜慮現前。
縱修未來欲斷治道。而不由彼引離繋得。故
不可得八遍知果。此無深理以許聖位用世
俗道。離諸染時得無漏世俗二離繋得故。非
俗無漏二智倶行故。由未來無漏道力能引
無漏離繋得生。非沙門果亦不成證。安立因
果與得無漏。離繋得理各有別故。言世俗道
得二果時。有不名爲沙門果者。是現非彼未
來果義。無漏斷得障得斷故。爾時必起無漏
斷得。此無漏得亦由未來。無漏引起如何成
證。又世俗道得二果時。亦許所得名沙門果。
未來無漏解脱道等。亦得名爲沙門果故。謂
世俗道得二果時。未來無漏解脱道等。障得
斷故得皆現起。彼爲是誰沙門之果。是現未
來沙門之果。謂世俗道現在前時。有無漏得
名現在道。彼是此道之等流果。亦未來道之
士用果。相應倶有因通三世故。彼以士用果
爲其果故。諸無爲法越三世故名沙門果何
理能遮。由此彼執根本靜慮。八遍知果其理
還成。然實不成彼證非故。且彼所説謂第四
定。見道現前唯修未來六地見道。修道現起
所修異者此不成證。謂所修地雖復不同。然
倶唯修上界治故。雖所修地少有不同。何理
即令修餘對治。以離有頂治道起時。雖修未
來依九地道。而不可以所修異故。即令彼能
修餘對治。不爾彼應修世俗道。又即由此於
見道中。雖一刹那頓斷八地。而修八地治道
非餘。隨斷少多恒修同治。又由同分不同
分修。見修道中修相有異。即證見道不修未
來。餘對治道理善成立。見道所修唯同分故。
如集等忍現在前時。雖先已得苦等忍智。非
見集等所斷治故。於此位中不能修彼。然餘
地道於此能修。是此位道同對治故。或見道
位雖修未來無量功徳。而在忍位修忍非餘。
於智位中唯能修智。如是忍智尚不互修況
修未來。餘對治道義可成立。又修道中亦
定無有。餘治現起修餘治義。雖諸類智離欲
時。修離色無色時。修苦集法智。而非斷對治。
非對治故修此何縁修由因長養。*辯智品中
當廣顯示。又彼所引意近行經。約加行中現
見憂喜。相對治故説亦無失。或修觀者由先
現見。耽嗜依憂能爲逼惱。後例觀彼出離依
憂。行既同前亦爲逼惱。遂欣初定妙喜現前。
因此勤修斷憂治道。故説因喜能捨離憂。或
出離依憂斷對治無間。容初靜慮妙喜現前。
蘊此於心密説現在。出離依憂喜近能相對
治。爲欲慰喩遭出離憂。所逼惱者令安泰故
根本靜慮於一切種。定無能爲欲斷對治。誰
棄樂行依苦勤修。爲欲證得三沙門果。由如
是理毘婆沙師。説根本靜慮遍知果唯五。我
能此中更廣決擇。恐遠本義故應且止。與
無色地爲果別者。無色邊地果唯有一。謂依
空處近分地道。得色愛盡遍知果故。聖依
俗道離諸染位。所得斷果亦名遍知。以得
無漏離繋得故。前三根本果亦唯一。謂依無
色前三根本。得一切盡遍知果。故由此已
*辯靜慮無色。總得遍知果多少別。與俗聖
道爲果別者。俗道果二謂俗道力。唯能獲得
順下分盡。及色愛盡遍知果故聖道果九。謂
聖道力乃至能越。三有頂故。應知九中二是
共果七不共果。唯聖果故與法類智爲果別
者。法智果三謂法智。力能斷三界修所斷故。
類智果二。謂類智力斷色無色修所斷故。與
法類品爲果別者。法智品果六。謂即是前法
智法忍所得六果。類智品果五。謂即是前類
智類忍所得五果。品言通攝智及忍故。法品
六中四不共果。三屬法忍一屬法智。二是共
果。謂最後二雙屬法類二種智故。類品五中
三不共果皆屬類忍。二是共果謂最後二義
如前釋。何縁一一道所得斷。不各各立爲一
遍知。以永斷時説遍知故。如契經説吾今爲
汝宣説遍知。乃至廣説。此中何等名爲遍知。
謂貪永斷瞋永斷癡永斷。乃至廣説。説永斷
言顯所得斷。都無隨縛方名遍知。云何名爲
有隨縛斷。云何名爲無隨縛斷。斷具三種或
四種縁。名無隨縛不具名有。謂或有斷雖得
離繋得。而闕餘得故容還永捨。或復有斷餘
得雖生。未缺堅牢生死之首。以八地染雖數
曾離。未能缺彼故還墜惡趣獄。或復有斷雖
亦缺彼。而餘煩惱繋縛未除。於永斷義未得
圓滿。或復有斷餘縛亦除。而猶未能越所屬
界。以同類惑未斷無餘。於永斷義亦未圓滿。
如是諸斷名有隨縛。是故於彼不立遍知。唯
九位中三四縁具。斷無隨縛可立遍知。何謂
具縁。頌曰
    得無漏斷得 及缺第一有
    滅雙因越界 故立九遍知
論曰。見斷法斷具三縁故便立遍知。修斷法
斷具四縁故方立遍知。見斷法斷具三縁者。
謂得無漏離繋得故。缺有頂故。滅雙因故。此
中異生雖復亦有離八地染名滅雙因。而斷
非遍知闕餘二縁故。見聖諦位第二三刹那
諸斷。雖有無漏離繋得。餘二縁闕未立遍知。
第四五刹那雖亦缺有頂。雙因未滅不立遍
知。見集斷因有未滅故。集法智位欲二部斷。
具三縁故得遍知名。後五刹那法類智位。斷
具三縁故皆得遍知名。修斷法斷具四縁者。
三縁如上越界第四。謂諸界中聖未越地。彼
所得斷唯具二縁。若已越地未越界者。彼所
得斷猶闕一縁。若越界時四縁方具。隨應彼
斷得遍知名。豈不應五縁謂加離倶繋。有餘
説此即滅雙因。及越界縁故不別説。若爾亦
勿立越界縁。越界亦即滅雙因故。雙因倶繋
雖依一物。而繋與因其義各異。謂於五部令
起名因。即於其中能縛名繋。且苦智生集智
未生。二部雖無互令起力。而有展轉能爲因
性。見集斷惑縛義如本。見苦所斷縛義都無。
故非滅雙因即是離倶繋。又不可説因義即
繋。以無漏縁惑不繋他聚故。由此我宗二種
倶説。今不説者但可説言。説此彼自成不可
言無異。體義寛故且説雙因。雖諸越界位皆
滅雙因。而滅雙因時非皆越界。故滅雙因外
別立越界縁。滅三地雙因未立遍知故。誰成
就幾遍知。頌曰
    住見諦位無 或成一至五
    修成六一二 無學唯成一
論曰。異生位中雖能離染。乃至八地不成遍
知。於聖位中依未至定入見諦者。從初乃至
集法忍位亦無遍知。至集法智集類忍位唯
成就一。至集類智滅法忍位便成就二。至滅
法智滅類忍位便成就三。至滅類智道法忍
位便成就四。至道法智道類忍位便成就五。
依根本定入見諦者。至集類忍亦無遍知。後
位隨應如理思擇。住修道位未離欲者。道類
智爲初乃至未得全離欲界染。及離欲退皆
成就六。至全離欲以離欲第九解脱道爲初。
乃至離色界最後無間道。先離欲者從道類
智。乃至未起色盡道前唯成一遍知。謂順下
分盡。從色愛盡及無學位。起色纒退亦一如
前。有色愛者從色愛永盡。先離色者從起色
盡道。至未全離無色愛前。成下分盡色愛盡
二。從無學退起無色纒成二遍知名。如前説
住無學位唯成就一。謂一切結永盡遍知。若
依根本入正決定道類智時。彼所有斷亦得
順下分斷遍知名者。寧許根本果唯有五遍
知。唯色無色界見斷法斷。得彼遍知名故無
有失。何縁唯此亦得彼名。以漸次得不還果
者。於此斷上立彼名故。又先俗道所斷下分。
今聖道力令永不生。故彼所得斷假説爲此
果。今實不得欲斷遍知。是故此中應作四句。
謂若將得斷者。亦將得遍知耶。或有將得斷
非將得遍知。謂諸位中將所得斷未於彼斷
將立遍知。或將得遍知非將得斷。謂未離
欲入見諦者。於集法忍正滅位中。欲界見苦
所斷法斷。將得遍知衆縁具故。非將得斷先
已得故。於集類忍正滅位中。二界見苦所斷
法斷。諸先離欲若依根本入見諦者。後三類
忍正滅位中。隨其所應彼先所斷。色無色界
見斷法斷。彼欲見修所斷法斷。於一切位非
將得斷先已得故。非將得遍知此非彼治故。
若依未至入見諦者。三法類忍正滅位中。隨
其所應彼先所斷。欲色無色見斷法斷。於修
道位離欲界染第九無間正滅位中。三界見
斷及欲八品修斷法斷。離第四定第九無間
滅位中。前三九品第四八品。先離色者
四地九品修斷法斷。金剛喩定正滅位中。一
切前位所斷法斷。或將得斷亦將得遍知。謂
諸位中將所得斷。亦於彼斷將立遍知。此諸
位言顯無間道。自所斷法斷將得遍知名。如
未離欲入見諦者。於集法忍正滅位中。欲界
見集所斷法斷。於集類忍正滅位中。二界見
集所斷法斷。如是乃至於道類忍正滅位中。
二界見道所斷法斷。諸先離染入見諦者如
應當思。修道位中於離欲界。第四靜慮有
頂染時。第九無間所斷法斷。或非將得斷非
將得遍知。謂除如前所説諸相。何故不還阿
羅漢果。總集諸斷立一遍知。頌曰
    越界得果故 二處集遍知
論曰。具二縁故於所得斷。總集建立爲一遍
知。一者越界。二者得果。所言集者是合一
義。若於無色分離染故得預流果。全離染故
得阿羅漢。若於欲界分離染故得一來果。全
離染故得不還果。若於色界分離全離倶不
得果。唯於二處具足二縁。謂得果時亦即越
界故。阿羅漢及不還果。集所得斷立一遍知。
爾時總起一味得故。餘二果時得雖一味而
未越界。色愛盡時雖是越界無一味得故。於
彼位不集遍知。要具二縁方總集故。誰捨誰
得幾種遍知。頌曰
    捨一二五六 得亦然除五
論曰。言捨一者謂從無學及色愛盡。全離欲
退。言捨二者謂諸不還。從色愛盡起欲纒退。
及彼獲得阿羅漢時。諸先離欲依根本定。入
見諦者道類忍時。言捨五者經主釋言。謂先
離欲道類智位。此但應説道類忍時。道類智
時彼已捨故。夫言得捨據將説故。又應簡言
依未至定入見諦者。若依根本入見諦者。於
欲界斷不得無漏離繋得故。不得欲界見斷
法斷三種遍知。非先不得可言今捨。言捨六
者謂未離欲所有聖者。得不還時。得亦然者
謂有得一得二得六。言得一者謂勝進位。集
類忍等九種位中。及從無色起色纒退。言
得二者。謂從無學起無色界諸纒退時。言得
六者。謂不還退無得五者理無容故。謂先離
欲依未至定入見諦者。道類忍時捨五遍知
得不還果。此果若退可得五遍知。此退既無
故無容得五。豈不勝進得聖果時。於諸無爲
更起勝得乍可名得。寧捨遍知約斷實然恒
成就故。但今且據九遍知中。若得異名本名
便失。説名爲捨亦無有過
*説一切有部順正理論*卷第五十六





阿毘達磨順正理論卷第五十七
  尊者衆賢造
 *三藏法師玄奘奉  詔譯 
  *辯賢聖品第六之一
如是已辯隨眠等性。雖有無量。總建立爲三
界五部隨眠等斷。隨所繋事雖亦無量。就勝
位立九種遍知。然斷必由道力故得。此所由
道其相云何。頌曰
    已説煩惱斷 由見諦修故
    見道唯無漏 修道通二種
論曰。世尊唯説煩惱有二。一見所斷。二修
所斷。如契經言諸漏有二。謂有諸漏是見所
斷。或有諸漏是修所斷。然諸論中開二爲五。
即五所斷如先已説。先何處説。謂先頌言欲
見苦等斷十七七八四。彼二頌中已具分
別。然就略攝唯二如經。斷彼但由見修道故。
道唯無漏亦有漏耶。見道應知唯是無漏。修
道通二此中問答。倶不應説前已説故。謂前
説忍所害隨眠。有頂地攝唯見斷等。彼言已
顯有頂見修所斷隨眠。如其次第唯聖見道。
修道所斷下八地攝。見斷隨眠聖見道斷凡
修道斷。修斷聖凡倶修道斷。既説見道唯依
聖身。豈不已成唯是無漏。既説修道通依凡
聖身。豈不已成通有漏無漏。是則今説義不
異前。由此不應造頌再説。説已復説成無用
故。所説見道唯無漏因。謂一刹那斷九品故。
此因非證有漏亦能一刹那中斷五部故豈能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irst] [Prev+100] [Prev] 647 648 649 650 651 652 653 654 655 656 657 658 659 660 661 662 [Next] [Next+100] [Last] [行番号:/]   [返り点:/] [CIT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