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正蔵検索


punctuation    Hangul    Eng   

Citation style A:
Citation style B:
()
Citation style C:
()
Citation style D:
()
TextNo.
Vol.
Page

  INBUDS
INBUDS(Bibliographic Database)
  Digital Dictionary of Buddhism
電子佛教辭典
パスワードがない場合は「guest」でログインしてください。
Users who do not have a password can log in with the userID "guest".

本文をドラッグして選択するとDDBの見出し語検索結果が表示されます。

Select a portion of the text by dragging your mouse to view all terms in the text contained in the DDB. ・

Password Access Policies

雜阿毘曇心論 (No. 1552_ 法救僧伽跋摩譯 ) in Vol. 28

[First] [Prev] 925 926 927 928 929 930 931 932 933 934 935 936 937 938 939 940 [Next] [Last] [行番号:/]   [返り点:/] [CITE]

餘。智慧者。是智慧自性也。彼阿羅漢不行五
因縁故。則能令彼不起煩惱。謂正威儀及正
説分別應受不應受觀察住處及觀察人。正
威儀者。於一方正身坐。若有人來即觀其心。
觀察彼心何等威儀令不起結。若此威儀令
彼不起。即時便住如是威儀。正説者。若有
人來即觀其心。若説而起彼結則不爲説。
説而起則便*爲説。分別應受不應受
者。他施衆具即觀察之。若受其施而起彼結。
雖須不受。不受而起雖不須而受。觀察住處
者。若住此處而起彼結。雖衆具豐足則便捨
去。觀察人者。先觀察人然後入里。若舍若
巷有起結者則便不入。云何於彼復作惡縁。
爲攝他故作是思惟。我於往昔煩惱身時。彼
等於我起煩惱故受不愛果。況今離欲。當作
方便令彼於我必不起惱。佛及波羅蜜諸聲
聞等。得無諍滿而不數入爲令衆生因惱得度故
有時不入無諍三昧
    所謂妙願智 遠離彼境界
    於彼最後得 六智自在性
所謂妙願智遠離境界者。妙願智亦在第四
禪。是有漏依。三方不動者所得。是智惠性
縁一切法。普境界故。無色依者上云無色依者
此依是津膩義
謂欲色界是無色界氣分故名爲依
此釋願智因依果知無色界
觀行差別如田
夫。是故説四念處。如願而知故説。願智欲
而知是其義。於彼最後得者。若起彼智
時。謂欲界善心次第初禪現在前。如是次第
乃至非想非非想處。如是逆次第乃至欲界
善心。復順次第乃至第四禪現在前。彼復於
第四禪從軟至中從中至増。於彼増上第四
禪後起願智。六智自在性者。此智六種自性。
謂三無礙智除辭無礙。又無諍智後邊智及
妙願智。此智三因縁故起。攝他故。攝教法故。
覺世間安不安
    義辯漏無漏 在於一切地
    佛説爲方便 餘則如前説
義辯漏無漏者。此辯十智性。以一切法第一
義故。有説。六智性。除他心智苦集道智。以滅
諦最第一義故。是故説行念處三昧縁。在於
一切地者。此辯在十一地。自性得故。佛説爲
方便者。義辯以佛所説爲方便。若先無佛説
則無能起者。不知義故。餘則如前説者。餘
所未説者。如願智説
    所謂爲應辯 境界道及説
    因明論方便 或三餘如前
所謂爲應辯境界道及説者。應辯縁道及言
説。是故九智自性除滅智有十二行。因明論
方便者。此辯不以因明論爲方便。則無能起
者。不知應不應故。是故説阿毘曇爲方便。以
因明論無如阿毘曇者。以智具足故。或三者。
此辯三智性。謂辯及願智最後智。有説。知
一切法第一義。彼亦義辯。餘如前者。餘所
未説者。如義辯説
    法辯縁施設 在於五地中
    以數爲方便 餘如無諍説
法辯縁施設者。法辯縁名分齊。在於五地中
者。謂欲界及四禪。非上地。以無色界不縁名
及下地。非分故。以數爲方便者。法辯以數論
爲方便。餘如無諍説者。餘所未説者。如前無
諍説
    聲明論方便 是則爲辭辯
    境界於言説 二地餘如前
聲明論方便是則爲辭辯者。辭辯以聲明論爲
方便。若先不習聲明論。則不能起離種子故。
境界於言説者。此辯縁言説。是故是身念處。
二地者。欲界及初禪。非上地。離覺觀故。餘如
前説者如法辯説。問辯云何。如説生耶爲
異耶。答有説。如説生。謂先於法起名巧便。知
名未知義故次第起義辯。雖知義不知辭故
次起辭辯。知辭辯已不能連注説故次起應
辯。又説。先起義辯。知義不知名故次起法辯。
知名不知辭故次起辭辯。知辭不能連注説
故次起應辯。應辯如前説。又説。名隨説轉。是
故先起辭辯後起法辯。義依名轉。是故次起
義辯。此三辯導應辯。問此辯云何。爲一一得
*也。答不然。若得一則具四。如四聖種一時
得。此亦如是
雜阿毘曇心*論卷第六



雜阿毘曇心論卷第七
  *尊者法救造
 宋天竺三藏僧伽跋摩等譯 
  定品第
已説智。定今當説
    智依於諸定 安不動而轉
    是故當思定 勤求見眞實
決定義名智。彼善心正性相續名定。建立義
名依。依有二種。共起及次第縁。彼二説名依。
依定而立故説依。諸定智有八種。四法智四
比智。安不動者。不動搖故説不動。轉者取縁
義。如燈依淨油炷離風處光焔甚明。如是智
依諸定離於亂風則不動而轉。是故者説因
縁也。定者智所依後當説。思者知見義。勤
求者求欲時也。眞實者不顛倒。謂四眞諦。見
者謂無間等。是説眞實見。以不離定而起實
智故。問有幾種三昧。答
    決定説四禪 及與無色定
    是中一一説 味淨及無漏
決定説四禪及與無色定者。謂決定智者。略
説八種。三昧攝一切三昧。謂世尊知差別三
昧正受。一切聲聞縁覺不知其名。如修多羅
廣説。是中一一説味淨及無漏者。一一三昧
説三種。味淨無漏
    善有漏是淨 無漏離熾然
    味則愛相應 最上無無漏
善有漏是淨者。若善有漏當知是淨。問善有
漏有垢云何説淨耶。答煩惱相違故。煩惱不
雜故。引導無漏故。無漏離熾然者。離煩惱
熾然當知是無漏。彼雖永離煩惱。第一義淨
當知爲差別故立名。味則愛相應者。若愛相
應定者當知是味相應。問何故愛相應説禪。
非餘煩惱耶。答相似故。一向勳著縁是三昧。
餘煩惱無有著縁如彼愛者。復次已説愛當
知已説餘煩惱。是煩惱足故。最上無無漏者。
彼總説故言一一三種。當知第一有唯二種
無無漏。不捷疾故。有二邊謂欲界及第一有。
聖道離二邊名爲中道。離二有根本亦如是。
若味相應著者名味正受。若不味著者名淨
正受。若無漏思惟五陰無常等行。當知是無
漏正受。問淨有幾種。答
    淨者有四分 退分及住分
    勝進決定分 隨順諸功徳
退分者順煩惱。住分者順自地。勝分者順上
地。決定分者順聖道。復次退分者若住彼則
退。住分者若住彼不進亦不退。勝分者若住
彼能勝進。決定分者。若住彼則能次第超昇
離生。復次退分者爲煩惱所陵所雜。從禪
次第煩惱現在前。煩惱次第禪現在前。住分
者彼能厭下地麁等行。受自地寂靜等行。勝
分者能厭自地過。受上地功徳。決定分者
頂忍世間第一法。如禪無色亦如是。唯除*暖
等功徳。問禪何等性。答
    五支有覺觀 亦復有三受
    種種及四心 是説爲初禪
支者五支所成。分義是支義。如車有衆
分。衆具義是支義。如王有將士。支者若異若
即。若異者。如毘陀六支四毘陀經一者億力毘陀
二者阿他毘陀三者耶
訓毘陀四者三摩毘陀毘陀者智也有六支所
成一學二欲三想四辭五記六歴也
比丘五勝
比丘五勝支所成一信二
不諂三不病四精進五智
若即者如十六支散八
支聖道。彼支者。謂覺觀喜樂一心正受時。先
麁心法作想名爲覺。麁心法相續隨轉名爲
觀。正受時心悦名爲喜。身心離惡故快樂名
爲樂。是猗息樂非受樂。於縁心心法不散名
一心。有覺有觀者。初禪有覺有觀。問已説五
支。何故別説有覺有觀耶。答支者謂善。穢汚
亦有覺觀故別説。亦復有三受者。彼有三受。
謂三識身有樂根。意地有喜根。四識身有捨
根。種種者。謂梵天有種種身。有勝有劣。以
覺觀力生故。有尊長眷屬處。及四心者。彼有
四心。眼識耳識身識意識。是説爲初禪者。此
諸法説初禪。勝一切煩惱故。正觀一切境界
故説禪
    第二有四支 種種及二受
    第三説五支 此禪亦二受
第二有四支者。内淨喜樂一心。種種者。彼
無種種身。覺觀非分故。有種種心。謂根本有
喜根。喜息已眷屬捨根現在前。捨息已復入
喜根。及二受者。謂喜根及捨根。此諸法説第
二禪。第三説五支者。謂念正知樂行捨行捨
此行
如常行等行也此
是行捨非根捨也
一心。念者。於縁不忘記。正知
者。止擧捨時分別知。樂者。於縁隨順受。行
捨者。樂著樂故不受餘求。一心者。於縁不
散。此禪亦二受者。彼亦二受。樂根及捨根。此
諸法説第三禪
    離息入息出 第四有四
    枝者謂説善 隨事如先説
離息入息出第四有四枝者。第四禪無入息
出息。彼正受身毛孔合四大極密故。四支者。
不苦不樂行捨淨念一心。不苦不樂者。已離
苦樂故。行捨者。不求餘事故。淨念者。護善根
故念。離八上煩惱故淨。八上煩惱者。謂四根
覺觀出入息離内外亂故。亂義擇品當廣説。
一心者。於縁心不散。問初禪二禪何故不立
智耶。答喜及覺觀亂故不立支種。以是
故亦不立念。又不立行捨。猗樂與行捨相違
樂動捨
問第三禪何故不立不苦不樂耶。
答隨順無明品故。明無明相違。以是義故第
四禪不立正*智。問味相應等三種禪悉成就
支耶。答支者唯説善。當知善禪與支相應非
穢汚。問穢汚無何等。答初禪無。離生喜樂煩
惱相應故。第二禪無。内淨煩惱濁亂故。第
三禪無。念及正知煩惱樂所迷故。第四禪無。
淨念及行捨煩惱相違故。復次初禪二禪無。
猗樂一向善故。三禪四禪亦無。行捨隨事如
先説者。若事彼禪先已説。餘禪復説者非未
曾事増益。如初禪二禪説喜樂。當知此二枝
非四。如是一切地。問此禪支有幾。答
    禪支名十八 事則有十一
    無色無有支 禪眷屬亦然
禪支名十八者。禪支名有十八。初禪有五支。
第三禪亦爾。第二禪四支。第四禪亦爾。支
前已説。事則有十一者。初禪五支名五。事亦
五。第二増内淨。第三増行捨念樂正智。第
四増不苦不樂。初禪支非二禪支作四句。初
禪支非二禪支者謂覺觀。第二非初者。謂内
淨。亦初亦第二者。謂喜樂一心。非初非第二
者。除上説。如是乃至第四禪展轉説。無色無
有支禪眷屬亦然者。四無色及禪眷屬不立
支。以苦行故。支所攝禪是樂行。是故説彼地
爲苦道。若彼立支者。應一切地名樂道
    有覺亦有觀 是説未來禪
    禪中間有觀 明智之所説
有覺亦有觀是説未來禪者。未至依有覺有
觀。未至者。是初禪眷屬。禪中間有觀明智之
所説者。禪中間有觀而無覺。修行者轉寂靜
故。問何故初禪二禪立中間依非上地耶。答
昇降可得故。初禪有覺有觀第二禪無。
彼中間有觀無覺故別立依。上地無此*昇降
故不立
    未來或二種 謂離味相應
    禪中間三種 亦倶説一受
未來或二種謂離味相應者。有説。禪未來二
種性。淨及無漏。非味相應。彼雖有連鎖縛
力令未來禪受梵天生生死相連
由初禪愛瑣除此則二取此則三
彼無正受愛。不除
受生愛無過如是説者有味相應。禪中間三
種者。禪中間有三種性味相應淨無漏亦有味
相應如餘地。亦倶説一受者。未來及中間倶
有一受謂捨受。未來者有畏故無樂受。近欲
界故。修行者有畏故樂受不起。事未究竟故。
修行者向離欲而未得故樂受不起。憂隨生
故。欲界縛有餘故。如人被縛有解有餘猶生
疑畏不起樂受。彼亦如是。寂靜劣故。如未來
禪中間亦如是。隨其義説已説地。所起功徳
今當説
    三摩提與通 無量一切處
    勝處及諸智 背捨於中起
彼三摩提者。三三摩提。空無願無願應
言無實
無相
彼善心平正故説三摩提。彼空者二種。謂有
漏無漏。若有漏者一切法縁。無漏者有漏縁。
此復九種。謂内空外空内外空有爲空無爲
空有爲無爲空無事空第一義空空空。内空
者。謂内入空作無我思惟。外空内外空有爲
空無爲空有爲無爲空亦如是。無事空者。謂
無彼彼物。第一義空者。謂眼起時無所從來。
滅時無所至。如是比説。空空者。謂有漏空於
無漏空作空空思惟。無願亦二種。謂有漏無
漏。倶二種縁。隨其義説。彼復五種。謂内等
三種及有爲無願無無願。有爲無願者。
於有爲法以有漏無漏無願。作無常等行思
惟。餘如空説。無相者。無相有二種。謂有漏
無漏。彼復四種。謂於内入數滅以有漏無漏
作滅止妙出無相思惟如是外及内外無相亦
無相。無相三摩提修多羅品當廣説。重三昧
雜品當廣説。通者六通智品已説。問若修神
通作證證者顯現義也謂不
失所作則所作顯也
彼成神通時爲
起耶不起耶。答若解脱是無記者。彼則起
出定名爲起。若解脱是無記者。
則出三昧也。若是善即三昧也
若善者不起無量者
    二無量無恚 最後説無貪
    第三説喜根 謂彼欲界依
二無量無恚者。謂慈及悲。是無恚善根性。瞋
恚對治故。是處恚者以慈對治。非處恚者以
悲對治。復次爲捨衆生命起恚以慈對治。爲
楚罰衆生起恚以悲對治。是故求功徳者。能
起無量非求過惡。彼乃至斷善根所亦求功
徳。謂見本淨業。求過惡者。乃至阿羅漢所亦
求過惡。謂見本不淨業。最後説無貪者。捨無
量是無貪善根性。謂無貪非欲愛瞋恚對治
者不然。何以故。不絶無恚故。問捨是貪欲
對治。不淨觀亦貪欲對治。何貪以捨對治。何
貪以不淨觀對治耶。答色貪以不淨觀對治。
婬貪以捨對治。第三説喜根者。喜無量是喜
根性。隨生法是五陰性。相者。以安饒益是慈
相。除不安是悲相。隨喜是喜相。任放是捨相。
謂彼欲界依者依者
身也
欲界現在前非餘。何以
故。樂饒益轉故。謂見欲界衆生苦。欲令得樂
饒益。以除苦故。色無色界無苦。復次瞋恚對
治故。慈無量者瞋恚過對治。如所説慈修習
多修習除瞋恚。悲除害。喜除不樂。捨除欲愛
瞋恚。色無色界無此諸過。又欲界有三方。除
欝單越。問無量正受何等思惟。答
    樂苦喜衆生 衆生無餘想
    隨其所應轉 無量衆生縁
於彼衆生欲令得樂。如是思惟入慈正受。於
苦衆生歎言苦哉欲令脱苦。如是思惟入悲
正受。欣彼衆生如是思惟入喜正受。惟彼衆
生無有餘想。如是思惟入捨正受。問慈力不
能令苦衆生得樂。何故非顛倒耶。答善故。安
希望所起故。正思惟相應故。瞋恚相違故。衆
生縁者。縁欲界衆生。如所説若思惟滿一方
成就住者。此説器及器中。以是義故當知無
量是有漏衆生縁故。周遍總縁一切衆生。謂
四生離此更無有餘衆生。離欲得方便得離
欲得者離欲時得後方便現在前。問云何方
便。答慈者從親起。謂欲起慈心時於一切衆
生立爲三品。謂親怨中。親復分別下中上品。
先於上親品起眞實希望。謂父母及餘尊重
者。謂彼久習惡希望故饒益心不至。還復攝
心作饒益想。如是上親乃至上怨得平等住。
是名成就慈心正受。悲喜亦如是。捨從中品
起。如是廣説。名者。縁無量衆生故説無量
    勝處説有八 前三色背捨
    及八一切處 無貪善根性
此諸善根當知無貪性。貪對治故。是有漏意
解思惟故。問此非無貪善根性。何以故説觀
説想故。如契經説。内色想外觀色。如是廣説。
觀者是慧。是故勝處是慧性阿毘曇解脱處云
勝知勝見見即慧
背捨亦説色觀。色是初背捨。是故前三背
捨是慧性。如是一切處説地普一想。是故一
切處是想性。而説無貪性者不然。答此諸善
根無貪性。慧想増故。彼説見及想如宿命念
及勝色想。是故無過。如曾滅處隨念智念増
故。言彼憶念曾所更無量事。彼亦是智。如
勝色想是慧性。以想増故説勝色想。復次
近故説是故説。想無過無貪慧想不相離。一
依一行一縁一果一依果依果此依亦是津膩義也
津膩果凡三種一從遍因
生二從自分因生三從報因
餘勢生謂殺生得短壽
是故説一。當知説餘
云何知無貪性。貪對治故。此善根當知貪對
治。若是無癡性者。應説癡對治慧。雖一切煩
惱對治。癡最近故非貪。若一切處是想自
性者。非煩惱對治。不決定故。是故當知此
善根是無貪性
    若説彼眷屬 是則五陰性
    此説三方依 境界欲界色
若説彼眷屬是則五陰性者。當知此諸善根
及眷屬是五陰性。此説三方依者。此諸善根
於三方身起。除欝單越。亦非餘。何以故。此諸
善根貪欲對治故。非色無色界有貪欲。欝單
越雖有貪欲。慧力劣故是故不能起此善根。
欲界諸天雖有貪欲。以著樂故亦不能起此
諸善根。境界欲界色者。此諸善根縁欲界色。
初二背捨前四勝處。作青瘀等行於色入
轉。不淨行轉故。餘者淨行轉。是故得爲身念
處。問何故彼修行者於縁受淨相耶。答爲試
不淨故。爲成不成耶。觀不淨者懈怠心生。欲
令攝持故。又欲自觀知所堪能。作是念。以不
淨觀不起煩惱未足爲奇。淨觀不起乃爲奇
特。又現善根有所堪能故
    背捨中最後 心不相應行
    是説二界依 先從欲界起
背捨中最後心不相應行者。想受滅背捨是
心不相應行性。問一切心心法滅何故説想
受滅耶。答以此二力故令修行者於二界極
生疲勞。受力故於禪疲勞。想力故於無色疲
勞。受想義如陰中説。是説二界依者。欲界色
界身現在前非無色。何以故。非心故。欲色
界有色。是故彼心心法滅。命根依色轉。無色
中無色。若彼正受時。心心法滅命根應斷。無
所依故。應死非正受是事不然。先從欲界起
者。滅盡正受先從欲界起。於彼退生色界。復
離彼欲而現在前。問何故色無色界得初起
禪無色非滅盡正受耶。答禪以三事故起。謂
因力業力法方便力。因力者。謂彼於禪曾已
近起。業力者。謂已作受業長養有四法受業
已作而長養
方便力者。如劫成敗時。無色界二事起。因力
及業力。無法方便力。以彼無成敗故。滅盡正
受從説力起。説者欲界。謂佛及波羅蜜聲聞
説。是故彼欲界身能初起非餘。欲界一入正
受不過七日。揣食身故。若過者出則融消。色
界一入正受經劫住
    餘則四陰性 説彼三界依
    或無色境界 及以無漏縁
餘則四陰性者。餘功徳謂四背捨二。一切處
四陰性除色陰。彼無色故。説彼三界依者。此
功徳三界現在前。空處背捨空處一切處。初
從欲色界起爲捨色故修空故
初從色處起也
或無色境界及以
無漏縁者。空處一切處空處地四陰縁。識處
一切處識處地四陰縁。空處背捨縁四無色。
及彼因。彼滅一切比智品。識處背捨縁三無
色。餘如上説。無所有處背捨縁二無色。餘如
上説。非想非非想處背捨即縁彼地及彼因。
彼滅一切比智品。已説善根自性。謂成就功
徳今當説
    當知或有説 成就四無量
    或復成就三 減者則不然
若生欲界離欲界欲。及生初禪二禪成就四
無量。若生第三第四禪成就三無量。除喜。喜
根性在二禪非上地故。減此者無有
    或一乃至八 成就於背捨
    或四亦復八 成就於勝處
或一乃至八成就於背捨者。或有成就一背
捨。或有成就乃至八。成就一者。若生遍淨天。
於彼愛盡果實愛未盡。若生果實。於彼愛未
盡。若生空處。於彼愛未盡。成就二者。若生
欲界。及生初禪二禪。於彼愛盡遍淨愛未盡。
若生三禪四禪。色愛盡空處愛未盡。若生空
處。空處愛盡識處愛未盡。若生識處。即彼愛
未盡。成就三者。若生欲界及初禪二禪。遍淨
愛盡果實愛未盡。若生遍淨及果實。空處愛
盡上愛未盡。若生空處識處。無漏生上不失下故
生識處成就空處背
捨如是
一切也
識處愛盡上愛未盡。若生無所有處即
彼愛未盡。成就四者若生欲界及初禪二禪。
色愛盡空處愛未盡。若生三禪四禪。識處愛
盡上愛未盡。若生空處識處無所有處。無所
有處愛盡。若生非想非非想處。不得滅盡三
昧。成就五者。若生欲界及初禪二禪。空處愛
盡識處愛未盡。若生遍淨天及果實。無所有
處愛盡不得滅盡三昧。若生非想非非想處。
得滅盡三昧。成就六者。若生欲界及初禪二
禪。識處愛盡上愛未盡。若生遍淨及果實。得
滅盡三昧。成就七者。若生欲界及初禪二禪。
無所有處愛盡不得滅盡三昧。成就八者。若
生欲界及初禪二禪。得滅盡三昧。此是總説。
若有漏背捨者。下地離欲未生上地則皆成
就。若無漏者生上地亦成就。或四亦復八成
就於勝處者。或有成就四勝處或八。成就四
者。若生欲界及初禪二禪。於彼愛盡遍淨愛
未盡。若生遍淨。於彼愛盡及生果實。成就八
者。若生欲界及初禪二禪。遍淨愛盡
    或一亦復二 八九及與十
    當知彼修行 成就一切處
或有成就一一切處。或二或八或九或十。成
就一者。若生空處。即彼愛未盡及生識處。成
就二者。若生空處。於彼愛盡。成就八者。若
生欲色界。遍淨愛盡果實愛未盡。成就九者。
若生欲色界。果實愛盡空處愛未盡。成就十
者。若生欲色界空處愛盡。已説成就。謂隨地
功徳今當説
    五通在四禪 根本非餘地
    諸智如前説 三無量或六
五通在四禪根本非餘地者。四根本禪成就
五通非餘地。除漏盡通。何以故。攝受支三
摩提故。諸智如前説者。如前智品説。隨地所
得。三無量或六者。除喜餘無量在六地。未來
中間根本四禪。或有不欲令在未來。或復説
初禪二禪不起悲喜。根相違故。喜根者是自
性受喜行轉。悲者憂行轉。是故彼不相應。如
苦集忍智者不然。何以故。眞實行轉故。若
言苦集忍智極厭而與喜根相應悲行亦如是
者。彼説有過彼眞實思惟故。歡喜生悲者意
解思惟。是故有過。如是説者。導眞實思惟故
無過。悲雖非眞實思惟。而能導眞實思惟。是
故無過欣於除苦故
悲與喜倶也
問悲大悲何差別。答悲者
無恚性。大悲者無癡性。復次悲者共聲聞縁
覺。大悲者不共。復次悲者能悲不能度。大悲
者能悲能度。復次悲者縁苦苦衆生。大悲者
縁三苦衆生。悲者縁身苦。大悲者縁身心苦。
問何故名大悲。答度大苦衆生故名大悲。大
賈得故名大悲。攝受大聚衆生故名大悲。大
士入大嶮難故名大悲
    彼前四勝處 及與喜無量
    亦初二背捨 在於初二禪
前四勝處及喜等初二背捨在初禪二禪中。
非餘也第三第四禪雖有初二背捨相似善根
而不建立。是故亦有初四勝處相似善根。如
修多羅説。慈極至遍淨。悲極至空處。喜極至
識處。捨極至無所有處。有説。此經以無量名
説聖道。彼受化者以無量名入聖道故。復次
彼對治覺支以無量名説。謂第三禪對治覺
支以慈名説。如是乃至無所有處對治覺支
以捨名説。復次以相似名説者。謂慈者樂行
樂受乃至第三禪。悲者苦行空處呵責色轉
喜者欣悦行識處者悦識住。捨者捨行無所
有處説捨
    餘有四勝處 及與一背捨
    亦八一切處 説在最上禪
後四勝處淨背捨前八一切處在第四禪。非
餘下地。亦有淨背捨相似善根而不建立。不
淨所壞故。是故亦有後四勝處相似善根。説
地正受及地一切處。彼地正受在欲界及四
禪。地一切處在第四禪非餘。何以故。離八事
惱亂故。欲界色欲有二種身欲心
欲*也
對治彼故。初
禪立二背捨四勝處。初禪色欲亦有二種故。
二禪立二背捨。二禪無二種色欲故。三禪不
立背捨。樂勝樂故。不能起此等善根。及一切
處以彼背捨入勝處。以勝處入一切處。以初
背捨入初二勝處。以第二背捨入第三第四
勝處。以淨背捨入後四勝處。以後四勝處復
入一切處
    餘即名背捨 二一切亦然
    滅盡最在後 餘無漏九地
餘即名背捨者。除空處九無閡道及命終心。
餘善盡説空處背捨。無閡道向第四禪命終
心向生是故不立背捨。當知餘無色亦如是。
二一切亦然者。空處識處一切處亦即名説。
問識處上何故不立一切處耶。答修行者先
入背捨觀而不能勝。然後入勝處而不能無
邊意解觀。然後入一切處無邊青意解觀。如
是黄赤白復如是。思惟此色何所依。觀依地
大種然後入無邊地意解觀。餘大亦如是。彼
復如是思惟。云何*昇進。謂覺知。即先入空
處一切處。彼覺知何依觀依意識。彼即入無
邊識處一切處。此依更無所依。是故上不立
一切處。滅盡最在後者。滅盡正受第一有中
攝。何以故。隨順滅心故。次第漸微故易滅。問
滅盡定不應第一有攝。何以故。如所説度一
切非想非非想處想受滅成就住。答第一有
攝。世尊以彼度諸正受及愛欲故説也。學者
度正受住故説。無學者度愛欲故説。復次度
一切非想非非想處者。此説見道斷。想受滅
者。此説修道斷。如是曾習未曾習共不共離
欲得及方便得盡當知。以勝故。不共故。界
地究竟故。二背捨説身作證識滅盡正受。
及入定心是有漏隨順滅心故。出定心有漏
無漏。彼正受方便得非離欲得。若退而更起
者。得未曾得非已曾得。餘無漏九地者。若
餘無漏功徳。謂三三昧漏盡通在九地。謂四
禪三無色未來中間。有漏三昧在十一地。謂
此九及欲界亦第一有
    三背捨當知 有漏及無漏
    定智通已説 其餘悉有漏
三背捨當知有漏及無漏者。空處識處無所
有處背捨。當知有漏亦無漏。定智通已説者。
定前已説。諸智神通如智品説其餘悉有漏
者。餘三通似工巧故。受色聲自相故。無量
者縁衆生故。一切處勝處初三背捨得解思
惟故。第一有正受不捷疾故。想受滅心相違
故。皆悉有漏。問背捨勝處一切處何差別。

    謂彼性背捨 能勝所縁處
    無闇普周滿 名如所度説
不向故説背捨。勝彼處故説勝處。以勝處故
世尊説勝處。雖非一切修行者能勝彼處。但
於縁中煩惱不起亦名勝處。無邊意解故説
一切處。復次軟善根説背捨。中者説勝處。上
者説一切處。復次因説背捨。果説一切處。因
果説勝處。已説諸功徳自性成就地有漏無
漏。謂禪無色三種成就今當説
    未離欲當知 成就味相應
    離下未至上 成就淨諸定
未離欲當知成就味相應者。若彼地未離欲。
成就彼地味相應。離下未至上成就淨諸定
者。謂離欲界欲非梵天彼成就淨初禪及初
禪地餘功徳。凡夫人成就味相應及淨。聖人
成就三種
    住上應當知 成就下無漏
    方便生功徳 當知非離欲
住上應當知成就下無漏者。聖人生梵天上。
成就無漏初禪及餘無漏三昧神通等諸功
徳。有漏諸功徳生處縛。無漏不縛。是故離
生處捨有漏功徳非無漏。方便生功徳當知
非離欲者。已説離下地欲成就諸功徳。當知
得非現在。現在前者彼非離欲方便得者。謂
天眼天耳智此無記性故。不入淨無漏味相
應。是故得彼三種禪時。不得作方便已乃現
在前。六通二是無記。解脱道所攝故。餘四
是善。問此諸方便所得功徳。何等斷煩惱。何
等不斷煩惱耶。答
    根本淨初禪 是亦同一縛
    不能斷煩惱 無量亦復然
根本淨初禪是亦同一縛不能斷煩惱者。根
本淨初禪。自地煩惱一縛所縛故不能斷煩
惱。他地世俗道現在前時乃能捨離。如人被
縛不能自解。彼亦如是。自地味所味故不能
捨離。如人親友雖劣不捨。彼亦如是。若諸煩
惱根本禪對治者彼斷得。若不斷得彼非對
治。是故無漏禪煩惱對治有漏者方便斷。如
是乃至非想非非想處。無量亦復然者。無量
不斷煩惱。縁衆生故。法相者斷煩惱。復次
解脱道攝故無*閡道攝者斷煩惱。復次縁現
在故縁三世者斷煩惱以須臾治故。世尊修
多羅説。慈斷瞋恚。須臾治者。諸結暫息如
債寛期
    當知五背捨 及與八勝處
    亦十一切處 不能斷煩惱
空處識處一切處及非想非非想背捨。此法
根本所攝不斷煩惱如前説。想受滅背捨心
相違故不斷煩惱。色背捨勝處一切處亦不
斷煩惱。自相境界故。共相道斷煩惱非自相。
復次意解思惟故。眞實思惟斷煩惱非意解。
復次假想思惟故。不假想思惟斷煩惱。復次
事境界故。非事思惟斷煩惱。復次解脱道攝
故。無*閡道所攝斷煩惱。二十三種正受八味
相應八淨七無漏。問此三昧一一幾種因。答
    所謂無漏定 一一七種因
    味相應因一 謂彼淨亦然
所謂無漏定一一七種因者。無漏初禪於無
漏初禪相應共有自分因。於無漏三禪三無
定自分因。如是乃至無所有處。此則總説。
初禪所攝道有六種。隨信行。隨法行。信解
脱。見到。時解脱。不時解脱。隨信行道六種
因。隨法行道三種因。信解脱道四種因。見到
道二種因。時解脱道亦二種因。不時解脱即
不時解脱因。味相應因一者。味相應初禪味
相應初禪因非餘。初禪因不相似故非他地
因。因果斷故。彼味相應五種。見苦斷乃至
修道斷。見苦斷見苦斷因。如是一切。謂彼淨
亦然者。淨初禪淨初禪因。非味相應非無漏。
不相似故。非他地淨因。自地繋縛故。淨初禪
種。退分住分勝分決定分。彼退分四種因。
住分三昧。勝分二。決定分唯決定分非餘。
以劣故。當知餘地亦如是。問一一次第生幾
種。答
    無漏禪無色 逆順超次第
    次第生六種 七八九與十
無漏初禪次第生六種。自地淨。及無漏第二
第三禪亦如是。無漏無所有處次第生七。自
地二上地一下地四。無漏第二禪次第生八。
自地二下地二上地四。無漏識處次第生九。
自地二上地三下地四。餘無漏次第生十。比
智品所攝。禪次第無色現在前非法智品所
攝。法智品者下地依下地縁。是故次第無色
不現在前
    從六至十一 謂淨次第生
    次生二至十 味相應非三
從六至十一謂淨次第生者。淨非想非非想
處次第生六種。自地味相應及淨。下地四淨
及無漏非味相應。離欲故。淨初禪次第生
七。自地三上地四。淨及無漏淨無所有處次
第生八。自地三上地一下地四。淨第二禪次
第生九。淨識處次第生十。餘十一此説方便
得離欲得非生得。是故不説上下地味相應
生得。淨命終時次第生一切地味相應。問何
等淨初禪次第生聖道耶。答謂決定分。若異
者不應建立四種。次生二至十味相應非三
者。味相應初禪次第生二種。自地味相應及
淨。非無漏。煩惱相違故。非上地。未離欲故。
非三者不生三。若説三者不然。第二禪味相
應次第生四。自地二。除無漏。下地二味相
應及生得淨。謂第二禪愛畏故依。淨初禪自
護。如修多羅説。寧依初禪厭離倶思惟正受。
不依第二禪劣思惟。第三禪生五。自地二第
二禪二初禪一。味相應第四禪生六。空處
七。識處八。無所有處九。非想非非想處十。自
地二。無所有處二。下地味相應六。謂受生
煩惱故。問一一縁幾種。答
    淨與無漏禪 縁於一切地
    自地有漏法 味相處所縁
淨與無漏禪縁於一切地者。淨及無漏禪縁
一切地一切種。廣境界故。彼無漏比智品縁
八地。法智品縁一地。方便善根縁四諦。自地
有漏法味相應所縁者。味相應初禪縁自地
味相應及淨非餘。此義使品已廣説。不縁無
漏及他地
    無色則不縁 下地有漏種
    謂根本善有 穢汚如味禪
無色則不縁下地有漏種謂根本善有者。無
色根本淨及無漏。不縁下地有漏法。離色相
故。縁自地及上地故説非下。比智品縁下無
漏故説非有漏種。以方便所攝無*閡道縁下
地故説根本世俗道斷結無礙
下縁解脱上縁也
味相應縁自地故
説善有。穢汚如味禪者。如味相應禪縁自地
味相應。無色亦如是
    謂色界有餘 無量諸功徳
    是則縁欲界 最勝之所説
四無量等諸功徳縁欲界前已説。除神通故
説無量等諸功徳。彼五神通縁欲色界。謂初
禪者縁初禪及欲界非上地。餘亦如是隨其
義説。淨禪三種。一煩惱勳。二道*勳。三不
*勳。煩惱*勳者退分有漏有煩惱氣
故名煩惱*勳也
道*勳者
道所*勳。謂*勳修。餘者非*勳。問彼何等禪
能*勳。答
    若能*勳諸禪 是依第四禪
    三地愛盡故 淨居唯果實
依第四禪*勳初禪。何以故。離八事惱亂故。
於一切依最勝故。有五種勳。軟中上上中上
上。此生五種淨居。下地亦有五種勳。第三禪
愛盡故。下地不生淨居。彼所依或起不起勳
起不起是出
定不出定也
方便者。以無漏第四禪流注具足
正受。然後有漏次復無漏。於彼流注漸略。乃
至無漏二刹那次第有漏二刹那現在前。此
則有漏無漏*勳禪方便成。若一刹那無漏一
刹那有漏復一刹那無漏。是名*勳禪成。有十
五心。五有漏心十無漏心。問何故*勳禪。答
    或有念正受 或畏諸煩惱
    或復樂受生 是各隨義説
*勳禪有三因縁。念正受者。謂修行者愛念正
受爲現法樂住故。畏煩惱者。畏退故。樂受
生者。樂生淨居故。彼信解脱具三因縁正受。
見到有二。不畏煩惱不退法故。時解脱亦二。
不樂生背一切生故。不時解脱唯一。愛念正
受不畏煩惱不退法故。不樂生背一切生故。
*勳禪五陰性。有漏及無漏縁四諦以無漏散有
漏如花散支
提義言
勳*也
如是廣説。無漏心*勳有漏心如花散
支提。問已説三種正受彼云何得。答
    離欲及受生 而得於淨禪
    穢汚退及生 無漏唯離欲
離欲及受生而得於淨禪者。淨初禪二時得
離欲界欲及上地沒生梵天。問退時亦得。謂
初禪離欲退得初禪退分善根。何故不説耶。
答此中説一切淨。先不得而得。退時退分善
根雖先不得而得。餘三種先成就先失一得三今
失三得一非先
都無故非一切
不得而得*也
是故不説。頗淨初禪離欲得離欲
捨退及受生亦如是耶。答有退分初禪。欲界
離欲時得。梵天離欲時捨梵天離欲時得勝
分等故捨退分
梵天
離欲退時得。欲界離欲退時捨。上地沒生梵
時得。梵天沒生欲界時捨。乃至無所有處
亦如是非想非非想離欲得非生。得無上地
故。穢汚退及生者。味相應初禪退時得。謂初
禪離欲欲界及梵天纒退。生得者。謂上地沒
生欲界。及梵天如是。乃至無所有處非想非
非想唯退得。無漏唯離欲者。無漏初禪離欲
得。謂聖人離欲界欲。此説次第人。若依初禪
超*昇離生亦得。乃至一切地亦如是。問此諸
功徳何等斷煩惱。答
    無漏除煩惱 及正受中間
    一切定中間 相應於捨根
無漏除煩惱者。無漏根本初禪八地煩惱對
治。乃至無所有處二地煩惱對治。及正受中
間者。正受中間名方便道。謂斷下地煩惱。乃
至未離下地欲。不得根本正受。餘非對治。一
切定中間相應於捨根者。一切方便道捨根
相應。未得故不生歡悦。問如所説上地無身
識。若上地欲眼見耳聞身觸時。彼云何見聞
觸耶。答梵世識現在前。問上地何故無此識
耶。答前已説。上地覺觀非分故無此三識身。
上地欲見欲聞欲觸。初禪識現在前則見聞
觸。非欲界非修果故。問何時成就。答
    隨識現在前 上地則成就
    捨則不成就 心力羸劣故
乃至此識現在前。若眼識若耳識若身識。爾
時成就。心羸劣不隱沒無記故。是故刹那成
就。從彼起已不隨轉。問已知善穢汚正受得
時及諸識成就。彼化心云何得一時得幾心。

    受生及離欲 得是諸化心
    二三及與四 亦五一時得
有二因縁得化心。受生及離欲。或頓得二三
四五。受生者。上地沒生梵天。爾時得初禪
果二心。一欲界。二初禪。若生二禪得三心。
一欲界。二初禪。三即自地。生三禪得四心。下
地三自地一。若生四禪得五心。下地四自地
一。是説受生得。離欲者。離欲界欲得二心。
如前説。初禪離欲得三心。二禪離欲得四心。
三禪離欲得五心。是故説。或一刹那得化心
而不斷。欲界離欲時最後無*閡道作四句。得
而不斷者。謂初禪地初禪果化心離欲界欲時得
初禪果化心此
心爲初禪結
所縛故不斷
斷而不得者。謂欲界第二第三第
四禪果化心三地化心是欲界法故爲欲界煩惱縛
離欲界欲縛斷初禪未離欲故不得也
得亦斷者。謂欲界初禪果化心。不得不斷者。
謂餘化心。乃至第三禪離欲隨義説。於此十
四化心。欲界四色界十。彼欲界化心化作欲
界化。色界化心化作色界化。自分故。彼化八
種。生欲界化欲界化。自身及他身如是。色界
生色界亦如是。欲界化四入。色界化二入。何
以故。不化根故。是故化無心一心一化或
多。但一地也。住神足能令住。雖涅槃化隨
轉。如尊者陀驃涅槃已化火燒身。尊者大迦
葉全身久住。世尊化教化非分佛事竟故。般
涅槃不留化。問爲修慧化亦生慧耶。答亦生
退生得化心故是先離欲所得
修惠也魔天化心是生慧也
如魔化爲佛身
魔天女化身詣佛所。若化人所食之食。若彼
化主本欲自養身者。彼食現在。化主身中消
也。若本不欲養身者。則彼食但聚在化人處
也。問成就幾種化心。答
    或有二三四 五七及與九
    増三或亦五 如是成化心
若生欲界欲愛盡。梵天愛未盡。及生梵天於
彼愛未盡。是成就二。若生第二禪於彼愛未
盡。是成就三。若生第三禪於彼愛未盡。是成
就四。若生第四禪是成就五。若生欲界及梵
天。梵天愛盡二禪愛未盡。是亦成就五。若生
二禪二禪愛盡三禪愛未盡。是成就七。如是
廣説應説九及増三五第四禪愛盡生第三
禪生第二禪更増三生初禪更増五也
問若欲界
化初禪果。及初禪地化初禪果有何差別。答
色界界勝故勝。又欲界第二禪果。色界初禪果
欲界去勝能至二禪
故言去勝
色界界勝。一切化皆如是
離欲得化心及方便得化心各有十四
種上地下生時得先離欲所得十四
雜阿毘曇心*論卷第七



雜阿毘曇心論卷第八
  *尊者法救造
 宋天竺三藏僧伽跋摩等譯 
  修多羅品第
已説定。修多羅今當説
    一切智所説 修多羅妙義
    我今當少説 修行宜善聽
知一切故説一切智。一切者。謂十二入。於彼
自相共相一切悉知。所説者。一切智人親自
演説。妙義者。謂甚深性相微妙義也。此微妙
義是修多羅説故言修多羅妙義。今者。謂此
論。少説者。以牟尼所説無量無邊故言少説。
修多羅者。凡有五義。一曰出生。出生諸義故。
二曰泉涌。義味無盡故。三曰顯示。顯示諸義
故。四曰繩墨。辨諸邪正故。五曰結鬘。貫穿
諸法故。如是五義。是修多羅義。雖義不在
説而因説顯現。故言説義。謂因説名轉因名
顯義。善聽者。宜一其心決定善聽。問世尊説
施戒修。彼一一有幾種。答
    惠施持淨戒 是各有四種
    修禪則有二 説名爲功徳
畏三種畏。欲方便令度三畏故。世尊略説
三種功徳。彼畏貧窮畏者方便令度是故説
施。畏惡道畏者方便令度是故説戒。畏生死
畏者。方便令度是故説修。問何等爲施性。答
    無貪相應思 倶起同一果
    衆具處所生 此則是施性
無貪善根相應思。施物處所生。及隨轉身口
業。是五陰施自性。以説色香味等具足故。言
思願等非施者不然。何以故。於物説施名世
尊開發施主心故令思願堅牢故。於物説施
名即是施物處所生。問前説四種施。何等爲
施種。答
    所謂自攝受 亦復攝受他
    或有二倶攝 或二倶不攝
有自攝故施。有攝他故施。有攝自他故施。有
報恩故不爲攝自他施謂阿羅漢供養佛爲
報恩故不爲自
彼自
攝者
    若未離欲者 供養於支提
    及凡夫離欲 是名自安施
聖人未離欲。及凡夫離欲。供養支提。則自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irst] [Prev] 925 926 927 928 929 930 931 932 933 934 935 936 937 938 939 940 [Next] [Last] [行番号:/]   [返り点:/] [CIT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