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正蔵検索


punctuation    Hangul    Eng   

Citation style A:
Citation style B:
()
Citation style C:
()
Citation style D:
()
TextNo.
Vol.
Page

  INBUDS
INBUDS(Bibliographic Database)
  Digital Dictionary of Buddhism
電子佛教辭典
パスワードがない場合は「guest」でログインしてください。
Users who do not have a password can log in with the userID "guest".

本文をドラッグして選択するとDDBの見出し語検索結果が表示されます。

Select a portion of the text by dragging your mouse to view all terms in the text contained in the DDB. ・

Password Access Policies

雜阿毘曇心論 (No. 1552_ 法救僧伽跋摩譯 ) in Vol. 28

[First] [Prev] 914 915 916 917 918 919 920 921 922 923 924 925 926 927 928 929 [Next] [Last] [行番号:/]   [返り点:/] [CITE]

非非想修道斷捨斷及對治。而不成就煩惱
得。如凡夫生上地時。又復若先依初禪超*昇
離生。後依第二禪増進根者。彼捨三地果及
四地勝果道。得四地果。如是一切地應廣説。
若住果而増進根者。彼方便無*礙及解脱道
果所攝若住勝果道増進根者。若彼方便無
*礙道勝果道所攝。若解脱道果所攝。一方便
道一無*礙道亦一解脱道。如是見道亦六種
性。而無増進根。以速道故。如是決定分善根
亦六種性。修行者次第増進根。唯世間第一
法無増進根以一念故。已説諸根滿。謂學滿
非滿今當説
    或有學果滿 或根或正受
    或復三倶滿 無學二亦然
彼學有三事滿。或果滿或根滿或正受滿。若
信解脱阿那*含不得滅盡定者。唯果滿非根
滿。軟根故。非正受滿。不得滅盡定故。見
須陀洹斯陀*含。唯根滿非果滿非正受滿。信
解脱阿那*含得滅盡定。果滿及正受滿非根
滿。見到*阿那含不得滅盡定者。果滿及根滿
非正受滿。見到得滅盡定者。三事滿。無學二
亦然者。一切無學果滿。無二果性故。慧解
脱軟根者。果滿非根滿。利根者。果滿及根滿。
倶非正受滿。倶解脱軟根者。果滿及正受滿
非根滿。利根者三事滿。問三種滿謂善觀諦
云何觀諦爲頓耶。爲漸漸耶。答
    建立功徳惡 漸漸見眞諦
    無*礙道力得 有爲無爲果
建立功徳惡漸漸見眞諦者。於此眞諦見過
惡故立苦集諦。見功徳故立滅道諦。是故非
見過惡時見功徳。亦非見功徳時見過惡。體
異故。亦非不如實見諦。名諦無間等。亦非
一智總觀諦。諦衆多性故。是故漸漸見眞諦。
有説。無我行頓無間等。彼如是説無我行縁
一切法應頓無間等者不然。何以故。顛倒衆
多故。自性相應共有法非境界故。諦異相
故。無我等於此諦衆多門。顛倒非一。無我
起斷衆多自性惑。是故非一。無間等漸漸。無
間等擇品當廣説。問諦無間等得沙門果。云
何爲有爲果耶無爲果耶。答無*礙道力得有
爲無爲果。煩惱數滅及解脱道倶無*礙道力
得。是故倶説沙門果。煩惱滅是解脱果及功
用果。解脱道是功用果及依果。問此無間等
有幾種。答
    謂三無間等 縁事見無間
    當知有三種 或二亦復一
三種無間等。謂縁無間等。事無間等。見無間
等。彼慧三種無間等。縁無間等者。有縁故。
事無間等者。能成事故。見無間等者。見性故。
慧相應法二種無間等。縁無間等及事無間
等。彼共有法唯一。事無間等。彼苦忍苦智
於苦諦三種無間等。於滅諦道諦事無間等。
當知集忍集智於集諦亦如是。滅忍滅智於
滅諦三無間等。於苦集道諦事無間等。道忍
道智於道諦三無間等。於苦集滅諦事無間
等。修道隨其義當知如是。見諦無間等。以是
因縁當知漸次無間等
雜阿毘曇心*論卷第五



雜阿毘曇心論卷第六
  *尊者法救造
 宋天竺三藏僧伽跋摩等譯 
  智品第
已説建立賢聖人。智今當説
    若智性能了 明照一切有
    有無有涅槃 彼諸相今説
若者若其事。智者決定義。了者分別也。明
照者觀察也。一切有者極三有際。謂苦集諦。
有者有性也。有無有者有盡也。涅槃者諸煩
惱滅。此説滅諦。彼諸中亦示道諦相者。自
性自然性。今説者顯示自性也。問何等爲智。

    三智佛所説 最上第一覺
    謂法智比智 及世俗等智
此三智攝一切智。法智者。若智境界欲界苦
集滅道無漏智也。此初受法相故説法智。比
智者。若智境界色無色界苦集滅道無漏智
也。若此行法智轉。即此行隨轉。是比智以
比類智故説比智。等智者。若智境界一切法
有漏智也。等者多受俗數。謂男女長短等。故
説等智等者衆事
聚會義也
    苦集及滅道 二智從諦生
    是名與四智 牟尼隨諦説
此法智比智隨諦轉。世尊隨彼諦聲説。境界
苦諦説苦智。境界集滅道諦説道智
    若智觀他心 是從三中説
    盡無生智二 境界在四門
若智觀他心是從三中説者。三智觀他心。以
法智品爲境界説法智。以比智品爲境界説
比智。以有漏心心法爲境界説等智。盡無生
智二者。盡智無生智是二智。謂法智比智。彼
作究竟決定轉是盡智。不復當作
決定轉是無生智。問何諦境界。答境界在四
門。謂彼縁四諦。問若世尊説三智。云何説十。

    對治及方便 自性行行縁
    已作因長養 是故説十智
七因縁故説十智。謂對治方便自性行行縁
已作因長養。彼對治者。法智比智是無漏智。
欲界對治説法智。色無色界對治説比智法
智。雖色無色界對治。而非一切亦非全種。是
故不説。方便者。他心智亦智心法。但彼方
便欲知彼心故。自性者。等智多取俗數如前
説。行者。苦智集智。此二智行不壞縁壞。一縁
故。此二智共一縁。是故於彼縁無常行轉。是
苦智亦應説無常。智以苦極増厭故名苦智
復次不共故苦行一向有漏縁。無常行者。若
有漏三諦縁。若無漏有漏縁。空無我行者。若
有漏一切法縁。若無漏有漏縁。是故苦智苦
應作四句。或苦智非苦行者。謂苦智行餘
行。或苦行非苦智者。謂苦智相應法。或苦
智亦苦行者。謂苦智行苦行。或非苦智亦非
苦行者。謂苦智行餘行諸相應法。如行已行
當行亦如是。如苦行無常空無我亦如是。如
苦智十二乃至道智亦如是。行縁者。謂滅智
道智。以彼智縁不壞行亦不壞。已作者。謂盡
智。所作已作故。因長養者。謂無生智。因一
切無漏智故。住不動身故。已説因縁建立十
智。善等分別今當説
    九智唯説善 一智三分別
    一見二非見 餘則有二種
九智唯説善者。除等智餘九智説善愛果故。
知三分別者。等智或善或不善無記。一
見者。他心智。是見分別性故。二非見者。盡
智無生智。非見非分別性故。餘則有二種者。
餘七智或見或非見。若法智比智苦集滅道
智盡智無生智所不攝者是見。攝者非見。等
智或見或非見。五見世俗正見。是見以捷疾
故。疑愛恚慢無明相應慧非見。何以故。二使
覆故。無明相應慧雖無二使。一能極覆非餘
煩惱。何以故。非觀察方便故。不隱沒無記
慧非見。不捷疾故。五識相應慧非見。非思量
性故
    學與無學六 二智説無學
    非學無學一 當知一三種
學與無學六者。謂法智比智苦集滅道智。或
學或無學。若學人所得是學。若無學人所得
是無學。二智説無學者。盡智無生智是無學。
離煩惱住故。非學非無學一者。謂等智是非
學非無學。有漏故。當知一三種者。謂他心智
或學或無學非學非無學。若唯以學心心法
爲境界是學。若以無學心心法爲境界是無
學。若唯以有漏心心法爲境界。是非學非無

    八智性不斷 二*知二種説
    有漏無漏一 一則説有漏
八智性不斷者。除他心智及等智。餘八智不
斷。離垢故。二智二種説者。他心智若有漏
是修道斷。若無漏是不斷等智。若忍對治是
見斷。若智對治是修斷。有漏無漏一者。他心
智或有漏或無漏。以有漏心心法爲境界是
有漏。以無漏心心法爲境界是無漏。一則説
有漏者。等智一向有漏。煩惱住處故。當知八
智不斷説無漏
    四智有爲縁 有常縁則一
    五智二境界 明智之所説
四智有爲縁者。謂他心智苦集道智有爲縁。
以陰爲境界故。有常縁則一者。謂滅智無爲
縁。以涅槃爲境界故。五智二境界者。謂法
智比智盡智無生智。以三諦爲境界是有爲
縁。以滅諦爲境界是無爲縁。等智亦以三諦
爲境界是有爲縁。以數滅及虚空爲境界是
無爲縁
    法智應當知 是從六地起
    比智則九地 他心智在禪
法智應當知是從六地起者。法智六地可得。
自性得也。謂四禪未來中間非無色。無色不
縁欲界故。比智則九地者。比智九地可得。謂
未來中間四禪三無色。他心智在禪者。謂根
本禪有他心智。是四支五支定果故
    等智應當知 在於十一地
    謂彼諸餘智 品品如前説
等智應當知在於十一地者。等智在十一地。
謂欲界未來中間四禪四無色。謂彼諸餘智
品品如前説者。謂苦集滅道智盡智無生智。
若法智品在六地如法智。若比智品在九地
如比智
    若説諸念處 一智當知後
    三則説一智 餘四明智
若説諸念處一智當知後者。謂滅智是法念
處。無爲縁故。三則説一智者。謂他心智。他
心心法縁故。是三念處。除身念處。餘四明智
説者。謂餘八智是四念處。五陰縁故
    一智欲界依 二界依有一
    二智三界依 餘六一或三
一智欲界依者。法智唯欲界依。以法智隨生。
或欲界四大造故。二界依有一者。他心智欲
色界依。依色故。二智三界依者。比智等智三
界依。餘六一或三者。苦智等六智。若法智品
欲界依。比智品三界依依者身
之別名
    名則十六行 事或説十六
    離於十六行 除闇非無漏
名則十六行者。謂無常苦空非我因集有縁
止妙出道正迹乘。衆縁所持故無常。逼迫
故苦。我所見對治故空。我見對治故非我。
種子法故因。等起故集。相續故有。相成熟故
縁。諸陰盡故滅。三火息故*止。離内惱故妙。
離外惱故出。趣向故道。巧便故正。等趣故
迹。至究竟故乘。復次非究竟故無常。重擔故
苦。内離人故空。不自在故非我。來方便故因。
出生方便故集。増長故有。與依故縁。不相續
離相續故滅。離三有爲相故止。善故常故妙。
第一休息故離邪徑對治故道。不正對治故
正。登涅槃城故足。一切有對治故乘。問事
有幾行。答事或説十六。此名十六行。有説。
事有七。謂苦行名四。事亦四。顛倒對治故。集
行名四。事一。滅道亦如是。如是説者名十六
事。亦十六者善。問離十六行更有無漏慧耶。
答離於十六行餘闇非無漏。離十六行無有
無漏慧。如契經説。我生已盡。此亦是苦。等行
生盡。如言我斫木爲誰斫謂斧斫。此亦如是。
問此諸智各有幾行。答
    二智十六行 法智及比智
    如是行或非 是説爲等智
二智十六行法智及比智者。如所説十六行
一切法智比智轉。如是行或非是説爲等智
者。等智行十六行亦非十六行。十六行者。
謂煖等善根。是十六行及餘不定聞思慧亦
非者。如病如癰等行。是名爲非。問若等智是
十六行者。何故不説名苦智乃至道智。答壞
境界故。無漏行不壞境界。別諦縁故。有漏行
壞境界。有漏無常行三諦。縁空非我行一切
法縁
    四智有四行 決定行所説
    若智知他心 如是行或非
四智有四行決定行所説者。苦智有四行。乃
至道智亦如是。若智知他心如是行或非者。
若無漏他心智是道四行。有漏智非自相境
界故
    盡智無生智 離空無我行
    説有十四行 謂近於等故
盡智無生智離空無我行説有十四行者。盡
智無生智十四行。除空無我行。問何故非空
無我行耶。答謂近於等故。盡智無生智第一
義而近等。空無我行第一義近第一。問彼諸
行爲誰能行。亦爲他所行耶。爲何等性。
    謂慧行能行 亦爲他所行
    餘有依二種 無依他所行
謂慧行能行亦爲他所行者。慧自性是行。能
於彼爾炎中行無常等行。彼亦爲無常等行
所行餘有依二種者。除慧餘相應等法是亦
能行。有縁故。亦爲他所行。他所縁故。非行非
慧性故。無依他所行者。若彼不相應法。謂色
無爲心不相應行。是他所行。非慧性故。非
能行。無縁故。已説建立行。建立得今當説
    謂初無漏心 或有成就一
    二或成就三 四時各増一
謂初無漏心或有成就一者。謂初苦法忍相
應心。若未離欲成就一等智。若離欲成就他
心智。二或成就三者。第二苦法智相應心。若
未離欲成就三智。苦智法智等智。若離欲成
就他心智。四時各増一者。於上四時一一増
苦比智。若未離欲四智法智比智苦智等智
若離欲得他心智。集法智増集智。滅法智増
滅智。道法智増道智忍中不得智。非智性故。
集滅道比智不増智。以苦比智得名故。已説
成就智。修今當説
    若得修於智 謂在聖見道
    即彼當來修 諸忍亦如是
若得修於智謂在聖見道即彼當來修者。見
道諸智現在修。即彼未來修。謂苦法智現在
修。未來修苦法智非忍非餘智。如是乃至道
法智。諸忍亦如是者。苦法忍現在修。即彼
未來修。非智非餘忍。一切忍亦如是。問何故
見道唯修自分修道修自分及非自分耶。答
彼初得種性故。見道初見諦故。唯修自分非
餘。又不雜道故。捷疾故。不覺道故
    於彼三心中 得修於等智
    當知最後心 或修七或六
於彼三心中得修於等智者。見道三心無間
等邊修等智。謂苦集滅比智。若依禪未來超
昇離生。彼修一地見道二地等智。謂禪未來
及欲界。若依初禪昇離生修二地見道
三地等智。乃至第四禪修六地見道七地等
智。問道比智邊何故不修等智耶。答邊非分
故。諦無間等邊修故名無間等邊。無能修一
切道及佛邊際而知一切苦集滅。復次世俗
智於彼諦曾無間等故。修見道眷屬故。無間
等邊等智是見道眷屬。道比智是修道。所以
無色界不修。以無見道故。問法智何故不修。
答諦無間不究竟故。若修者應説無間等中。
若欲界者則四陰性以不定故。若色界者五
陰性以定故有定則有定共色故
有色陰是以有五陰
智増故説修
等智。若苦無間等邊有四事。欲界縁欲界苦。
色界縁色無色界苦。集滅無間等邊亦如是。
是不生法依隨信行隨法行故。彼隨信行隨
法行成就而不現在前。或修七或六當知
後心者。若離欲得道智未來修七智。除
等智盡智無生智。若未離欲修六智。除他心
智。修非想非非想處對治道等智。非彼對治
故不修
    於彼上修道 十七無漏心
    當知修於七 増益根或六
於彼上修道十七無漏心當知修於七者。若
未離六種欲。從須陀洹果進九無礙道八解
脱道修七智。此道禪未來攝故。無他心智盡
智無生智。是無學故不修。餘七智必修。若世
俗智離欲。彼現在修一等智。未來修七。若無
漏者四法智。一一現在修未來七。増益根或
六者。謂信解脱求見到。彼無礙道修六智非
他心智。無礙道相違故。非等智。似見道故。
非盡智。無生智無學故。若未離欲解脱道亦
修此六若離欲修七智。是故説或*昇進得不
動者。九無礙道修七智非他心智。無礙道相
違故。非等智。非第一有對治故。非無生智。未
得故。八解脱道修八智亦得他心智故。第九
解脱道修十智。是故説或
    得不還果時 及離上七地
    勳修諸神通 解脱修習八
得阿那含果必得根本禪故修八智。除盡
無生智及四禪三無色。此七地離欲時九解
脱道修八智。若世俗道離欲時等智現在修
未來八。若無漏道離欲者是苦等六智一一
現在修未來八。六智者。謂苦比智集滅道比
智及滅道法智也。勳修禪一解脱道。學修八
智。無學修十智。神足他心智宿命通一解脱
道亦修八智。根本禪攝故。天眼天耳解脱道
無記故不修上三通得時及後用時悉是解脱道解脱
道悉是善神足降伏衆生故餘二所見微
遠故眼耳無
此故無
    此諸無礙道 及滅第一有
    即彼八解脱 當知修於七
七地離欲無礙道。及*對修禪二無礙道。學諸
通五無礙道七地離欲及熏修以一等智一無漏智
爲無礙道二念故言五通各有
無礙
言五
修七智。除他心智。無礙道相違故。第
一有離欲八解脱道修七智。除等智。非對治

    第一有離欲 無礙道修六
    上乘應當知 修習於下地
第一有離欲無礙道修六者。第一有離欲九
無礙道修六智。除他心智及等智。一切方便
道有漏無漏修八智。上乘應當知修習於下
地者。若此地離欲即修此地無漏智及下地。
謂初禪離欲即修初禪功徳及未來。如是乃
至第一有離欲。修一切地無漏功徳。上對治
名爲上乘
    無學初心中 修於一切地
    無學相似修 或苦習比智
無學初心中修於一切地者。無學初盡智相
應心修九地功徳。問修何等種無學功徳。答
謂無學相似修。若退法者修九地軟軟功徳。
乃至如來地修上上功徳。問無學初心何智。
答或苦集比智。或苦比智。或集比智。生縁故
作如是念。我生已盡。此非想非非想處。四陰
生縁最後盡故。已説修無漏功徳。有漏今當

    盡智心倶修 善有漏功徳
    九地至一地 次第修亦減
得阿羅漢果時。或修九地善有漏功徳。乃至
成一地。問何故九地乃至一地也。答謂生
於欲界修九地有漏。若生第一有則修於一
地。若生欲界得阿羅漢果
得盡智所修九地善根。若生初禪修八地。除
欲界。如是乃至非想非非想處。即修彼地善
根。問何故於此處修三界善根。答一切縛解
永蘇息故。如三等縛解。如降伏煩惱力士衆
咸稱善。如王登祚解脱灌頂一切皆獻珍奇
寶物。先雖得下地功徳。以上地煩惱故智光
不明。得阿羅漢果一切功徳増修照明。修義
擇品當廣説。問世尊説見智慧。爲一爲異耶。

    諸忍則非智 盡無生非見
    餘一切聖慧 當知三種性
諸忍則非智者。八無間等忍非智。不決定故。
自品對治疑得縛故。決定義是智義故。復次
忍者希望求。智者希望息。復次忍是見非智
智性。盡無生非見者。盡智無生智非見。
息求故。中平故。背生死故。餘一切聖慧當知
三種性者。除忍及盡智無生智。餘慧種能求
故見。決定故智。問何者是。答學八智及無
學等見
    若善有漏智 在意則是見
    煩惱見是智 此及餘説慧
善有漏意地智能求故見。有説。非一切意識
相應善有漏智是見性。謂從不思量識身所
起故非見五識次生意
識此非見
命終心非見。羸劣故。起
作心非見。外向故。如是好謂初説凡説得理者
名如是
煩惱見是智者。若見自性。謂身見等。從思量
生故説見。亦説智決定故。此及餘説慧者。此
説若智若見及餘未説者。謂意識相應無記。
除五見諸餘意地染汚及一切五識相應。當
知一切是慧。謂彼説未説者。若無記慧非見。
不捷疾故。工巧慧雖捷疾而非見。求生所障
故。染汚前已説。五識相應慧非見。不分別故
不捷疾故。一往故。問一一智幾智縁。答
    法智及比智 觀察於九智
    因智及果智 境界於二智
法智及比智觀察於九智者。法智縁九智。除
比智。比智亦縁九智。除法智。問何故不展轉
相縁。答下上境界故。法智縁下比智縁上。是
故不展轉相縁。如二人同止。一人觀下一人
觀上。地空異觀故不相見面。若言不自縁如
不自見面者不然。續觀故。因智及果智境界
於二智者。苦集智縁有漏。他心智及等智苦
集諦所攝故
    道智縁九智 解脱智無縁
    餘一切境界 決定智所説
道智縁九智者。道智縁九智。除等智餘九。智
縁道諦所攝故。解脱智無縁者。滅智不縁。智
縁無爲故。餘一切境界決定智所説者。餘四
智。他心智等智盡智無生智縁十智。問如前
説若欲界對治是法智。雖色無色界對治非一
切亦非全。何等法智爲色無色界對治。答
    謂彼滅及道 法智之所行
    是三界對治 非欲界比智
謂彼滅及道法智之所行是三界對治者。
修道滅法智道法智。是三界修道所斷對治。
彼於欲界極見過患。思惟欲界行滅及對治。
得離三界欲。問何故非苦集法智。答下劣
上勝故。非觀劣能離勝處欲。滅道倶勝。是故
觀此滅三界欲。復次若縁欲界離色無色界
者。是爲異厭異不樂異解脱。此則不然。問
頗比智離欲界*也。答非欲界比智無比智。欲
界對治自事未究竟故。如王降伏自界怨已
然後伏他。法智亦如是。無有比智先滅色無
色界後滅欲界也。又法智是極利智。尚滅不
善。況無記也。問神通幾智性。答
    神足天眼耳 是説一等智
    或六智宿命 五説他心智
神足天眼耳是説一等智者。神足天眼天耳
一等智。無漏智不以此行。神足者。種種示現。
天耳通是天耳識相應慧。生死通是天眼識
相應慧。神足餘品當説。天耳方便思惟大
聲。彼方便漸増得色界四大所造清淨天耳。
隨聲遠近一切悉聞。天眼方便思惟明相。彼
方便漸増於眼周圓。得色界四大所造清淨
天眼。處於一方遍覩十方。一切悉見而非一
時。或六智宿命者。尊者瞿沙説。六智非他
心智。縁現在故。非滅智。縁無爲故。非盡智無
生智。非見性故。阿毘曇者説。一等智縁衆生
姓等故。方便者。或於自身或於他身。於
是處方便即於是處究竟。或復餘也。聲聞縁
覺從前身起乃至究竟隨其所欲。唯有如來
隨意自在。若前若後隨所聞見皆悉憶念。五
説他心智者。五智知他心。謂法智知他法智
品心心法自分境界故。比智亦如是。道智知
他無漏心心法。等智知他世俗心心法。他心
智五也。方便者。或從自身或從自心取其相
貌。如是相身有如是相心。以是方便善根漸
増。乃至知他心心法。是名成就於色方便及
心起至成就時。不縁色及自心。離於行縁
知他心智根地。人度不知根度者。軟不知中
上根。謂乃至第四禪地軟知下地軟。無漏非
餘。有漏者知有漏不知無漏。地度者初禪不
知二禪。人度者學人不知無學人。是故佛心
心法非一切他心智境界一切他心智事境界
自相境界心心法境界現在境界他境界。除
見道。是修道得故空無相不相應盡智無生
智不攝離無*礙道。問神通云何如説而生爲
異*也。答或有説。如説而生。如世尊先説神
足。是故前生。乃至後説生死智。是故後生。尊
者瞿沙説。謂欲界處起神通如説而生。若色
界則異此。修行者聞説色界天而不見。欲見
故起天眼。見而不能往故起神足。往而不聞
説故起天耳。雖聞而不知心云何往故起他
心智。知他心而不自知先所從來故起宿命
智。如是説者。神通無有次第正受。亦無超越
正受。亦無順正受。亦無逆正受。當知神通解
脱道所攝。非無礙道。問力無所畏一一幾智
性。答
    處非處智力 及第一無畏
    此是佛十智 餘此中差別
處非處智力及第一無畏此是佛十智者。處
非處力及初無畏。此十智性普境界故。問餘
力無畏何智性*也。答餘此中差別。處非處力
差別有餘力。初無畏差別有餘無畏。世尊觀
受化者希望故。建立多種。問何故世尊自説
功徳*也。答爲求佛道者修念佛三昧故。復次
於等解脱現差別故。樂説辯才故。無盡無滯
無缺。乃至降伏醉象等中有疑者不知誰力。
爲彼故顯示自力故。復次爲受化者説實功
徳。不過量故。離非大人法故
    淨業有愛果 不淨果不愛
    此説爲是處 異則説非處
    應當如是知 是處非處力
淨業有愛果不不愛果此説爲是處者。
因果決定彼無障礙智。知此是彼決定因。謂
淨業有愛果不淨業不愛果。猶如外種因果
隨類。異則説非處者。與是相違名非處。應當
如是知*是處非處力者。等起容受義。是處義
也。與是相違名非處義也。不伏不屈故。無勝
無動故。説力
    彼十智自性 在於十一地
    決定説如來 謂閻浮提依
彼十智自性者。如前説。普境界故。十智自性
縁一切法。是十六行或離行。四念處三正受
三根相應。在於十一地者。謂欲界四禪未來
中間四無色。決定説如來者。説建立如來力。
非聲聞縁覺。以如來除二種無知故。謂染汚
不染汚。是故佛智不爲非智所屈。是無學及
非學非無學非是學。聲聞縁覺雖除染汚。不
除不染汚。如來除二種疑。使處疑處非處
疑。謂閻浮提依者。謂閻浮提身現在前非餘。
餘方無佛出世故。閻浮提人利根易覺。是故
佛閻浮提出世非餘
    第二力八智 於彼事業轉
    及法受煩惱 餘則如前説
第二力八智者。自業智力八智。除滅智道智。
無漏縁故。是故説八。行或離行。空無願相應。
問何縁。答於彼事業轉及法受煩惱。彼事者
是業果。身口業及思是業。法受者有四法
受。有法受現世樂後世樂。如是比。煩惱者是
業因。於此轉縁此起。餘則如前説者。餘如處
非處力説
    諸禪及背捨 正受三摩提
    第三力迴轉 九智餘如前
諸禪及背捨正受三摩提第三力迴轉者。禪
者四禪。背捨者八背捨。正受者。無想定滅盡
定及四無色。三摩提者。空無相無願。第三力
者。於此禪背捨正受三摩提中轉縁此起。問
此力何性。答九智性。除滅智。及滅四行無
相三昧無爲縁故。餘如前者。餘如自業智力

    於上下諸根 第四力迴轉
    第五説解力 第六於界縁
於上下諸根者。上者勝下者劣。根者主。第
四力者。上下諸根力也。迴轉者縁也。謂縁
三諦。從縁根方便起故説上下諸根力如他
心智。第五説解力者。解者欲也。彼亦二種。
有勝有劣。勝者善欲劣者惡欲。復次欲道及
道果者勝。欲生死者劣。此亦縁三諦。從欲方
便起故説欲力。第六於界縁者。界者自性也。
有二種如前説
    於彼種種趣 第七力迴轉
    當知已説四 餘皆如前説
於彼種種趣第七力迴轉者。趣者道也。彼亦
種種。向地獄乃至涅槃。彼縁趣及衆具故名
趣力。當知已説四餘皆如前説者。已説根解
界趣力。餘因縁當知如禪背捨正受三昧説
或有説。趣智力是十智性
    知宿命有行 是説第八力
    謂禪有煩惱 餘則如前説
知宿命有行是説第八力者。宿命力於宿命
受若所行所受。種種悉知。彼所行者謂中
陰。所受者謂本有。以本有有所受。若刹利
若婆羅門。如是比悉知。是宿命力。説一智。
謂宿命*智有二種。謂曾得今得。上中下説
三地。建立説四。軟中上曾得今得説六地。曾
得今得説八。下*下至上上説九地。及*下中
上分別説十二。*下*下等曾得今得説十八
地。*下中上曾得今得説二十四地。下*下等
分別説三十六地。*下*下等曾得今得説七十
二。此總説一宿命智。謂禪者。根本禪非眷屬。
非無色無神通所依三摩提故。四支五*支
所攝三摩提神通所依。唯禪非餘。若依彼禪
得宿命通。即知彼禪及下地。若依初禪得神
通。知初禪及中間。同一地故。有煩惱者。前
已説。是等智是故無無漏事是法念處。餘則
如前説者。如趣智力説
    第九力當知 遠離於所縁
    命終及受生 行於衆生數
第九力當知遠離於所縁者。生死智力除縁。
餘如宿命智説。聲聞不方便見千世界。方便
者見二千世界。縁覺不方便見二千世界。方
便見三千世界。佛不方便見三千世界。方便
見無量無邊億百千三千世界。問何縁。答命
終及受生行於衆生數。彼縁色入。如所説隨
受法如實*智。當知彼説眷屬。生死智此
則内法
    第十力十智 或六一切地
    示現力明通 餘皆如前説
第十力十智或六者。若説漏盡人所得爲漏
盡智者。彼説十智性。若以漏盡縁故爲漏盡
智者。彼説六智。除他心智苦集道智。一切地
者。漏盡智在十一地。攝受生故。示現力明
通者。彼漏盡智説名示現。謂教誡示現。令
彼歡喜不傾動故説力。永離無明故説明。通
種性故説通。宿命智力生死智力是説通明
力。非示現。問此非非學非無學耶。何故契
經説。三明一向無學。答無學身中得故。導
第一義明故。問六通何故三通建立明。非餘
耶。答三種愚對治故。彼初明滅前際愚。第
二滅後際愚。第三滅眞諦愚。導三解脱門
故。六通中二通是示現非明。謂神足他心智。
二是明非示現。謂宿命智及生死智。漏盡通
倶有。天耳通倶無。餘皆如前説者。餘所未説
者因縁如前説。已説力。無畏今當説
    初則如初力 第二如第十
    餘二如二七 是名無畏安
初則如初力者。言我等正覺此初無畏。即處
非處力。第二如第十者。言我諸漏已盡。此即
漏盡力。餘二如二七是名無畏安者。言我爲
諸弟子説障道法。彼言不障道者。無此畏
也。此即自業智力。言我爲諸弟子説道是賢
聖出離。言不出離者。無此畏也。當知此即
趣力。問世尊何故説此契經。答制善星及婆
羅婆誹謗故説此契經。善星言。沙門瞿曇無
過人法。爲制彼故説前二無畏。婆羅婆言。沙
門釋種子法我悉知見。爲制彼故説後二無
畏。復次前二無畏是説自安。後二無畏是説
安他。不屈伏義是無畏義。離恐怖故。問力無
畏何差別。答有説。無差別。又説。智是力。智
光普照是無畏。安住是力。勇猛是無畏。智無
盡是力。辯無盡是無畏。如是等。復次一一
力攝四無畏。一一無畏攝十力。此十四法。又
三不共念處及大悲。是佛十八不共法。不共
一切聲聞縁覺故不共。念處及大悲是慧性。
問無諍何地云何行何處現在前。何縁何等
人起何等自性*也。答
    第四禪有垢 無諍三方依
    縁欲未生惱 依不動智慧
第四禪者。無諍在第四禪非餘。普境界故。於
一切依最勝故。是有垢離聖行故。無諍者。煩
惱相違故。三方依者。三方現在前非餘。説力
所起故。縁欲未生惱者。縁欲界未來煩惱。謂
貪恚癡慢自相煩惱非總相。總相是普境界。
是故得四念處捨根相應。依不動者。依離煩
惱身得*故三昧力故。唯不動法者所能起非
餘。智慧者。是智慧自性也。彼阿羅漢不行五
因縁故。則能令彼不起煩惱。謂正威儀及正
説分別應受不應受觀察住處及觀察人。正
威儀者。於一方正身坐。若有人來即觀其心。
觀察彼心何等威儀令不起結。若此威儀令
彼不起。即時便住如是威儀。正説者。若有
人來即觀其心。若説而起彼結則不爲説。
説而起則便*爲説。分別應受不應受
者。他施衆具即觀察之。若受其施而起彼結。
雖須不受。不受而起雖不須而受。觀察住處
者。若住此處而起彼結。雖衆具豐足則便捨
去。觀察人者。先觀察人然後入里。若舍若
巷有起結者則便不入。云何於彼復作惡縁。
爲攝他故作是思惟。我於往昔煩惱身時。彼
等於我起煩惱故受不愛果。況今離欲。當作
方便令彼於我必不起惱。佛及波羅蜜諸聲
聞等。得無諍滿而不數入爲令衆生因惱得度故
有時不入無諍三昧
    所謂妙願智 遠離彼境界
    於彼最後得 六智自在性
所謂妙願智遠離境界者。妙願智亦在第四
禪。是有漏依。三方不動者所得。是智惠性
縁一切法。普境界故。無色依者上云無色依者
此依是津膩義
謂欲色界是無色界氣分故名爲依
此釋願智因依果知無色界
觀行差別如田
夫。是故説四念處。如願而知故説。願智欲
而知是其義。於彼最後得者。若起彼智
時。謂欲界善心次第初禪現在前。如是次第
乃至非想非非想處。如是逆次第乃至欲界
善心。復順次第乃至第四禪現在前。彼復於
第四禪從軟至中從中至増。於彼増上第四
禪後起願智。六智自在性者。此智六種自性。
謂三無礙智除辭無礙。又無諍智後邊智及
妙願智。此智三因縁故起。攝他故。攝教法故。
覺世間安不安
    義辯漏無漏 在於一切地
    佛説爲方便 餘則如前説
義辯漏無漏者。此辯十智性。以一切法第一
義故。有説。六智性。除他心智苦集道智。以滅
諦最第一義故。是故説行念處三昧縁。在於
一切地者。此辯在十一地。自性得故。佛説爲
方便者。義辯以佛所説爲方便。若先無佛説
則無能起者。不知義故。餘則如前説者。餘
所未説者。如願智説
    所謂爲應辯 境界道及説
    因明論方便 或三餘如前
所謂爲應辯境界道及説者。應辯縁道及言
説。是故九智自性除滅智有十二行。因明論
方便者。此辯不以因明論爲方便。則無能起
者。不知應不應故。是故説阿毘曇爲方便。以
因明論無如阿毘曇者。以智具足故。或三者。
此辯三智性。謂辯及願智最後智。有説。知
一切法第一義。彼亦義辯。餘如前者。餘所
未説者。如義辯説
    法辯縁施設 在於五地中
    以數爲方便 餘如無諍説
法辯縁施設者。法辯縁名分齊。在於五地中
者。謂欲界及四禪。非上地。以無色界不縁名
及下地。非分故。以數爲方便者。法辯以數論
爲方便。餘如無諍説者。餘所未説者。如前無
諍説
    聲明論方便 是則爲辭辯
    境界於言説 二地餘如前
聲明論方便是則爲辭辯者。辭辯以聲明論爲
方便。若先不習聲明論。則不能起離種子故。
境界於言説者。此辯縁言説。是故是身念處。
二地者。欲界及初禪。非上地。離覺觀故。餘如
前説者如法辯説。問辯云何。如説生耶爲
異耶。答有説。如説生。謂先於法起名巧便。知
名未知義故次第起義辯。雖知義不知辭故
次起辭辯。知辭辯已不能連注説故次起應
辯。又説。先起義辯。知義不知名故次起法辯。
知名不知辭故次起辭辯。知辭不能連注説
故次起應辯。應辯如前説。又説。名隨説轉。是
故先起辭辯後起法辯。義依名轉。是故次起
義辯。此三辯導應辯。問此辯云何。爲一一得
*也。答不然。若得一則具四。如四聖種一時
得。此亦如是
雜阿毘曇心*論卷第六



雜阿毘曇心論卷第七
  *尊者法救造
 宋天竺三藏僧伽跋摩等譯 
  定品第
已説智。定今當説
    智依於諸定 安不動而轉
    是故當思定 勤求見眞實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irst] [Prev] 914 915 916 917 918 919 920 921 922 923 924 925 926 927 928 929 [Next] [Last] [行番号:/]   [返り点:/] [CIT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