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正蔵検索


punctuation    Hangul    Eng   

Citation style A:
Citation style B:
()
Citation style C:
()
Citation style D:
()
TextNo.
Vol.
Page

  INBUDS
INBUDS(Bibliographic Database)
  Digital Dictionary of Buddhism
電子佛教辭典
パスワードがない場合は「guest」でログインしてください。
Users who do not have a password can log in with the userID "guest".

本文をドラッグして選択するとDDBの見出し語検索結果が表示されます。

Select a portion of the text by dragging your mouse to view all terms in the text contained in the DDB. ・

Password Access Policies

阿毘曇心論 (No. 1550_ 法勝僧伽提婆慧遠譯 ) in Vol. 28

[First] [Prev] 810 811 812 813 814 815 816 817 818 819 820 821 822 823 824 825 [Next] [Last] [行番号:/]   [返り点:/] [CITE]


  No.1550[cf.Nos.1551,1552]

阿毘曇心論卷第一
  尊者法勝造
  太元元年僧伽提婆
惠遠於廬山  譯
界品第一
    前頂禮最勝 離惱慈哀顏
    亦敬順教衆 無著應眞僧
説曰。法相應當知。何故應知法相者。常定知
常定相。彼曰。定智有定智相則爲決定。以
是故説法相應當知。問世間亦知法相此極
愚。亦知堅相地濕相水熱相火動相風。無礙
相空非色相識。如是一切不應已知復知。若
已知復知此則無窮。無窮者。此事不然。云何
説法相應當知。答世間不知法相。若世間知
相。一切世間。亦應決定。而不決定。法
相者常定不可説知法相而不決定。若然者
不決定亦應決定。但不爾。是以世間不知法
相。復次堅相地無常相苦相非我相。若不爾
者。堅相應有常相樂相有我相。而不爾。是
故堅相即無常相苦相無我相。若世間於地
知堅相者。無常相苦相無我相亦應知而不
知。是故世間不知地堅相。問前説法相應當
知此法云何。答
    若知諸法相 正覺開慧眼
    亦爲他顯現 是今我當説
問佛知何法。答
    有常我樂淨 離諸有漏行
諸有漏行轉相生故離常。不自在故離我。壞
敗故離樂。慧所惡故離淨。問若有常我樂
淨。離諸有漏法者。云何衆生於中受有常我
樂淨。答
    計常而爲首 妄見有漏中
衆生於有漏法。不知相已。便受有常我樂淨。
如人夜行有見起賊相彼亦如是。問云何是
有漏法。答
    若生諸煩惱 是聖説有漏
若於法生身見等諸煩惱。如使品説是法説
有漏問何故。答
    所謂煩惱漏 慧者之假名
煩惱者説漏。漏諸入故。心漏連注故。留住生
死故。如非人所持故。是故説有漏。問此更有
名耶。答
    是名爲受陰 亦復煩惱諍
    是法説盛陰
説勞説諍。問何故。答
    煩受諍起故 是彼應當知
身見等諸煩惱。勞於衆生故説煩惱。惱受身
故説受。忿怒心故説諍。從身見等生諸有漏
法。是生勞故説勞。生受故説受。生諍故説諍。
已説盛陰。陰相今當説
    若遠離煩惱 無漏諸有爲
    一切雜受陰 是陰聖所説
謂法離身見等諸煩惱。亦解脱諸漏有爲從
因生故。是一切及前説盛陰。此總説陰。是五
陰色痛應云
覺也
想行識。問色陰云何。答
    十種謂色入 亦無教假色
    是分別色陰 牟尼之所説
十種。謂色入者。眼色耳聲鼻香舌味身細滑。
亦無教假色者。如業品説。此色是色陰。分別
色陰時。是世尊説
    所名曰識陰 此即是意入
    於十八界中 亦復説七種
謂識陰即是意入。亦界中七種分別。眼識耳
鼻舌身意識及意
    餘則有三陰 無教三無爲
    謂是説法入 亦復是法界
餘則有三陰者。痛陰想陰行陰。無教三無爲
者。虚空。數縁滅。亦非數縁滅。此總説法入亦
復是法界。如是此法説陰界入。但陰一向有
爲界。及入有爲無爲。已説陰界入。一一相今
當説
    界中一可見 十則説有對
    無記謂八種 餘則善不善
界中一可見者。色界此可視在此在彼是故
可見。當知十七不可見。十則説有對者。十界
有對眼色耳聲鼻香舌味身細滑。是各各相
對各各相障礙。處所若有一則無二是故有
對。當知八無對。無記謂八種者。眼耳鼻香舌
味身細滑。此非樂報可記。亦非苦報可記故
曰無記。餘則善不善者。色聲意法及六識。善
身動是善色。不善身動是不善色。餘色無記。
如是聲口動淨心七識界。善不善煩惱相應
是不善餘無記。法界識心相應彼如心説。若
不相應如雜品説
    有漏有十五 餘二三三有
    欲有中有四 十一在二有
有漏有十五者。五内界五外界五識界漏止住
故。餘二者。意界意識界法界。此或有漏或無
漏。若漏止住是有漏。異則無漏。三三有者。意
法識界是三有中可得。欲有色有無色有。欲
有中有四者。香味鼻識舌識是一向欲有。中
攝非色無色有。離欲揣食故一切香味是性揣
食。十一在二有者。欲有色有十一界内五色
聲細滑及是境界識。此非無色中以離色故
    有覺有觀五 三行三餘無
    有縁當知七 法入少所入
有覺有觀五者。五識界與覺觀倶麁故覺觀
相應。三行三者。意法識界此三行。若欲界及
初禪是有覺有觀。若中間禪是無覺少觀。是
上無覺無觀。餘無者。謂餘界非覺。倶亦非觀。
倶不相應故。有縁當知七者。七界有縁有此
縁故故曰有縁。如人有子謂之有子彼亦如
是。眼識縁色耳識縁聲鼻識縁香舌識縁味
身識縁細滑意識縁諸法。法入少所入者。若
心心數法。是有縁餘則無縁
    九不受餘二 爲無爲共一
    一向是有爲 當知十七界
九不受者。受名謂若色根數。亦不離根是心
心數法。所行於中止住故。異則不受。於中九
界不受。聲心法界非於中心心數法止住。餘
二者。五内界若現在是受。於中心心數法止
住。過去未來不受。非彼心心數法止住。色香
味細滑若不離根及現在是受。如心心數法
根中止住。彼中亦爾。不離根故餘則不受。爲
無爲共一者。一法界有爲及無爲。於中三種
有常故不可有爲。餘法界無常故有爲。有爲
無爲合施設故。是以爲無爲共一。一向是有
爲當知十七界者。十七界無常故一切有爲。
是故一向有爲。問如是分別法相已。云何攝
法爲自性爲他性。答自性。問何故。答
    諸法離他性 各自住己性
    故説一切法 自性定所攝
諸法離他性者。謂眼離耳。如是一切法不應
説若離者。是攝以故非他性所攝。各自住己
性者。眼自住眼性。如是一切法應當説。若住
者是攝。故説一切法自性之所攝。已施設自
性所攝。於中可見法一界一陰一入所攝。如
是一切法。復次此義契經品當廣説
  行品第二
已説諸法自相。如法生今當説。問若諸法自
性所攝者。亦當以自力故生。答
    至竟無能生 用離等侶故
一切法不能自生。所以者何。諸行性劣無勢
力故。如羸病人不能自力起。問若不自力起。
當云何起。答
    一切衆縁力 諸法乃得生
如羸病人由他扶起。彼亦如是。如心由伴生。
今當説
    若心有所起 是心必有倶
    心數法等聚 及不相應行
心者意。意者識。實同而異名。此心若依若縁
若時起。彼心共倶心數法等聚生。問何者心
數法等聚。答
    想欲更樂慧 念思及解脱
    作意於境界 三摩提與痛
想者事立時隨其像貌受。欲者受縁時欲受。
更樂者。心依縁和合不相離。慧者於縁決定
審諦。念者於縁憶不忘。思者功徳惡倶相違
於心造作。解脱者於縁中受想時彼必有是。
作意者於縁中勇猛發動。定者受縁時心不
散。痛者樂不樂倶相違縁受
    一切心生時 是生聖所説
    同共一縁行 亦復常相應
一切心生時是生聖所説者。此十法一切心
生時共生。是故説名大地。同共一縁行者。一
切心共倶同一縁行不相離。亦復常相應者。
各各共倶及與心倶常相應共行。離増減故
故曰相應。已説心數法謂通一切心中。不通
今當説
    諸根及覺觀 信猗不放逸
    進護衆煩惱 或時不相應
諸根者。善根無貪無恚無愚癡。覺者於心麁
相續。觀者於心細相續。信者成實眞淨。猗者
善心時於身心離惡故快樂。不放逸者。
善時方便不捨。進者作事專著。護者作事。行
以不行求以不求。自守無爲。衆煩惱者。如使
品説此法非一切心中可得。或時相應或時
不相應。問何故説心數。答意謂之心。彼眷
屬故説心數。已説諸心數法相。如所生今當

    不善心品中 心數二十一
    穢汚二損減 欲界非不善
不善心品中。心數二十一者。不善名若心生
欲界諸煩惱除欲界身見邊見。是轉成不愛
果故謂不善。此心品中當知有二十一心數
法。十大地覺觀。二煩惱無慚無愧。睡調不
信放逸懈怠穢汚二損減。欲界非不善者。謂
心品是欲界穢汚非是不善。如身見邊見相
心。此品中當知有十九心數法。除無慚無
愧一向不善故
    善不共二十 無記有十二
    悔及於眠心 是能以爲増
善不共二十者。不共名謂心獨一無明煩惱。
生是二十心數。除一煩惱餘如前説。善名謂
淨心能轉成愛果。此心共倶當知有二十。
大地覺觀信進。猗不放逸善根護慚愧。無記
有十二者。不穢汚心品中有十二心數法。十
大地覺觀。悔及於眠心是能以爲増者悔名
事不成恨爲悔是善不善。彼相應心品中増
悔餘心數法如前説。眠名滅心一向合不自
在爲眠。是一切五品中生彼盡増益。餘心數
法如前説。若悔眠不行三品中是増二。餘心
數法如前説。問此欲界心相續説色界云何。

    初禪離不善 餘知如欲有
    禪中間除覺 於上觀亦然
初禪離不善餘知如欲有者。初禪無不善彼
中有四品。善穢汚不共無記是如欲界説。善
中二十無記十二穢汚十九。已離不善當知
亦離無慚無愧。一向不善故不共有十八。禪
中間除覺者。中間禪無覺彼一向除覺餘如
初禪説。於上觀亦然者。第二第三第四禪亦
復無觀。及無色界於中一切除觀覺前已除。
已説心數法由伴生色今當説
    極微在四根 十種應當知
    身根有九種 餘八種謂香
極微在四根十種應當知者。謂極微在眼中
是知有十種。地種水火風種。色種香味細滑
種。眼根種身根種。耳鼻舌極微亦如是。身
根有九種者。謂餘身根極微九種彼有一根
種餘如上説。餘八種者。於中餘非根色中極
微有八種。問此極微何界説。答謂香欲界中
有香。色界中離香彼一切除香味種。餘種如
欲界説問前已説若心生彼中必心數法生。
及心不相應行。於中已説心數法。心不相應
行云何。答
    一切有爲法 生住變異壞
一切有爲法各各有四相生住異壞。世中起
故生。已起自事立故住。已住勢衰故異。已異
滅故壞。此相説心不相應行。問若一切有爲
法各有四相者是爲相。復有相。答是亦有四
相。彼相中餘四相倶生。生爲生住爲住異爲
異壞爲壞。問若爾者便無窮。答
    展轉更相爲
此相各各相爲。如生生各各相生。如是住住
各各相生。異異各各相異。壞壞各各相壞。是
以非無窮。後四相各行一法。前四相各行八
法。生者生八法。前三後四及彼法餘亦如是。
已説諸行伴。如由伴生今當説
    所作共自然 普遍相應報
    從是六種因 轉生有爲法
一切因盡在六因中。此因生一切有爲行。於
中所作因者。生法時不障礙不留住。由此故
生不相似法。如由地萬物得生。共因者。諸行
各各相伴由此故生。如心心數法心不相應
行及極微種。自然因者謂彼自已相似如習善
生善。習不善生不善。習無記生無記如物種
隨類相因。一切遍因者。謂諸煩惱轉相續生。
如見我審入計著。由此見故於我有常無常
審入計著。謗陰相審入計著。於陰相猶豫受
有常樂淨等生。諸煩惱如是。説諸一切遍如。
使品説相應因者。心及心數法。各各力於一
縁中。一時行相離則不生。報因者。謂行生於
生中轉成果。如善愛果不善不愛果由此故
生。已説諸因。諸法隨因中生今當説
    若心因報生 心數及煩惱
    是從於五因 興起應當知
若心心數法因報生及諸煩惱。是從五因生。
報因生者。從所作因生。彼生時相似不相似
物不障礙故住。從共因生伴力故生。彼各各
相伴。及心不相應行共伴從自然因生。彼有
相似前生無記法從相應因生。倶一時一縁
中行從報因生彼善不善。謂此果穢汚心心
數法除報因無記故。是從一切遍因生由此
故生。餘四因如前説
    是彼不相應 諸餘相應法
    除其初無漏 是從四因生
是彼不相應者。若色從報生。及心不相應行
是從四因生。所作因共因報因自然因。穢汚
色及心不相應行亦從四因生。所作因共因
自然因一切遍因。諸餘相應法除其初無漏。
是從四因生者。餘心心數法除其初無漏。亦
從四因生。所作因共因自然因相應因
    謂餘不相應 因生當知三
    及諸餘相應 初生無漏法
謂不相應法前所説於中。餘若有自然因除
初無漏。是從三因生。所作因自然因共因。初
無漏相應亦從三因生。所作因共因相應因。
是前無自然
    於中不相應 應從二因生
    若從一因中 生者必無有
於中不相應應從二因生者。初無漏品中。色
心不相應行從二因生。所作因共因。已説一
切有爲。於中若從一因生者必無有。已説諸
因。如此因如來定知諸法相。覺力教化故説。
縁今當説
    次第亦縁縁 増上及與因
    法從四縁生 明智之所説
次第縁者。一一心生相續無間。縁縁者。心心
數法境界。縁彼故心心數法生。増上縁者。是
所作因一切萬物。萬物生時不作罣礙。但自
所作爲要。是説増上縁。因縁者。共因相應因
自然因報因一切遍因。已説諸縁。諸法隨縁
生今當説
    心及諸心數 是從四縁生
    二正受從三 謂餘説於二
心及諸心數是從四縁生者。心心數法從四
縁生。前開導故生是彼次第縁。境界是彼
縁縁除其自已。餘一切諸法。是彼増上縁。二
正受從三者。無想定滅盡定是從三縁生。於
中入定心是彼次第縁。於中自地前生功徳
是彼因縁。及餘倶生生住異壞。亦彼因縁
彼増上縁如前説。謂餘説於二者。離彼餘心
不相應行。及色從二縁生。因縁及増上縁。問
以何故此諸法謂之行。答
    多法生一法 一亦能生多
    縁行所作行 如是應當知
多法生一法一亦能生多者。無有一法能自
力生。但一法由多法生。多法亦由一法生。以
是故謂縁行所作行如是應當知
  業品第三
已説諸行己性及由諸因縁生。今謂此有因
能嚴飾果種。生種生差別可得。今當説
    業能莊嚴世 趣趣在處處
    以是當思業 求離世解脱
業能莊飾世趣趣在處處者。三世於五趣中。
種種身差別嚴飾。是世嚴飾事唯業。是以當
思業求離世解脱
    身業及口意 有有之所造
    從是生諸行 嚴飾種種身
身業及口意有有之所造者。謂身口意業生
生所造作。從是生諸行嚴飾種種身。此業相
今當略説
    身業教無教 當知二倶有
    口業亦如是 意業*唯無教
身業教無教當知二倶有者。身業性二種有
教性無教性。於中有教者。身動是善不善無
記。善從善心生。不善從不善心生。無記從無
記心生。無教者。若作業牢固。轉異心中此種
子生。如善受戒人不善。無記心中。彼猶相隨
惡業人惡戒相隨。口業亦如是者。口業性亦
二種。意業唯無教者。意業性一向無教。所
以者何。不現故思微相續故。問此五業幾善。
幾不善。幾無記。答
    教當知三種 善不善無記
    意無教亦然 餘不説無記
教當知三種善不善無記者。身口教説三種
善不善無記。於中善身教者。行施持戒等善
心作身動。不善身教者。殺生不與取非梵行
等。不善心作身動。無記身教者。無記心作身
動。如威儀工巧伎術。如是口動善者。如不虚
言饒益相應。應時言等從善心生。口業不善
者。如妄言兩舌惡口綺語等。從不善心生。口
業無記者。從無記心生。口業意無教亦然者。
意業無教亦三種善不善無記。善心相應思
是善。不善心相應思是不善。無記心相應思
是無記。餘不説無記者。餘有二身無教及口
無教。彼二種善不善。無無記。所以者何。無記
心羸劣。彼不能生強力業。謂轉異心中彼相
似相隨。是故身無教口無教無無記。問無記
業何業性。何處繋。答
    色有無記二 隱沒不隱沒
    隱沒繋在色 餘在於二界
色有無記二隱沒不隱沒者。身口業是色性
以業色性故。二種隱沒及不隱沒。隱沒者。謂
煩惱所覆亦從諸煩惱生。異者是不隱沒。隱
沒繋在色者。若隱沒一向繋色界。所以者何。
思惟斷煩惱能起身口業。此欲界思惟斷煩
惱一向不善。不以不善煩惱能起無記業。餘
在於二界者。不隱沒無記業。亦繋在欲界。亦
繋在色界。意業如心説是餘處分別。故今不

    身口業無教 當知善不善
    三相禪無漏 調御威儀戒
身口業無教當知善不善者。業若色性於中
若無教性是善不善。三相禪無漏調御威儀
戒者。無教戒有三相。無漏禪生調御威儀。無
漏者。謂戒道共倶行。正語正業正命。禪生者。
謂禪倶行離惡。調御威儀戒者。謂欲界戒
    無教在欲界 教依於二
    當知非心倶 謂餘心倶説
謂欲界無教是非心共倶。所以者何。謂受
雖善心不善心無記心隨行。而不與善不
善無記共。倶教者亦在欲界亦在色界。但非
心共倶。所以者何。由身故色界無教。及無漏
與心共倶。所以者何。由心故此非餘心中隨
行。已分別諸業。若成就業今當説
    無漏戒律儀 見諦所成就
    禪生若得禪 持戒生欲界
無漏戒律儀見諦所成就者。見諦謂無漏見
見聖諦。初生無漏見時見於欲界苦諦。是故
一切聖人成就無漏戒。禪生若得禪者。謂得
禪是成就禪戒。持戒生欲界者。若受戒者
成就欲界戒。已略説成就。如過去未來。現在
可得。今當説
    謂住威儀戒 無教在於今
    當知恒成就 或復盡過去
謂住威儀戒無教在於今當知恒成就者。若
住威儀一切時成就無教戒。彼終不離至命
盡所縛。或復盡過去者。或成就過去無教戒。
若盡不失。謂初已盡是成就過去。過去者假
名爲盡
    若有作於教 即時立中世
    當知成過去 已盡而不捨
若有作於教即時立中世。若作身口教。爾時
即成就現在教。現在者假名中世。當知成過
去已盡而不捨者。若彼教已盡不失。爾時即
成就過去
    謂得禪無教 成就滅未至
    中若入正受 教亦如前説
謂得禪無教成就滅未至者。若得禪彼成就
過去未來。所以者何。如彼禪成就戒亦復爾。
中若入正受者。現在假名中。彼若入定空爾
時成就現在無教。所以者何。與定倶故。教亦
如前説者。如住威儀戒。若作教爾時成就現
在教。若不作教爾時不成就教。若盡不失爾
時成就過去。若不盡設盡便失。爾時不成就。
住禪戒亦復如是
    悉成就當知 得道若未
    中間在道心 盡不捨前世
悉成就當知得道若未*生者。一切得道成就
未來無漏無教。所以者何。如彼無漏心成就
戒亦復爾。中間在道心者。已合道若入於定。
爾時即成就現在。盡不捨前世者前世是過
去彼於此無教。若盡不失如得聖果。及退者
成就過去無教
    若作惡不善 立戒成就二
    至彼纒所纒 盡已盡當知
若作惡不善立戒成就二者。如此住威儀戒。
或住禪戒或住無漏戒。或作不善濁重纒。爾
時於不善中起無教。即成就教及無教。若非
濁重纒不起無教。問幾時成就。答至彼纒所
纒。若纒所纒隨可得成就。盡已盡當知者。彼
纒若盡教及無教亦隨盡
    處不威儀戒 無教成就中
    惡而不愛果 亦復過去盡
處不威儀戒無教成就中惡而不愛果者。若
住不威儀戒。爾時成就不善無教。不善名不
愛果。亦復過去盡者。滅非不滅
    有教現於時 是説成就中
    亦復盡過去 善於上相違
有教現於時是説成就中亦復盡過去者。教
謂如前説。善於上相違者。如住威儀戒説。不
善如是住不威儀。説善至彼善心
    若處中所作 即成就中世
    亦復過去盡 或二亦復一
處中者。不威儀亦非不威儀住是居中容。彼
如善住説善。或復二有教及無教。或一向教。
或善不善。或一。問云何得色界戒云何捨。爲
根本禪得。爲餘方便。答非一向根本
    色界中善心 得定威儀戒
    是失彼亦失 無漏有六心
色界中善心得定威儀戒者。若得色界善心
或離欲或不離欲。彼一切得色界戒。所以者
何。一切色界善心中戒常共倶。問云何失。答
是失彼亦失。問無漏云何。答無漏有六心無
漏戒。無漏六地心共得。問云何失。答是失彼
亦失。六地者。未來禪中間禪根本四禪。問此
戒幾時捨。答
    調御威儀戒 是捨於五時
    禪生及無漏 二時覺所説
調御威儀戒是捨於五時者。威儀戒五時捨。
罷道犯戒死時。邪見増法沒盡。禪生及無漏
二時覺所説者。禪戒二時捨退及上生。無漏
戒亦二時捨退及得果。問餘業云何捨。答
    不善戒有二 善無色亦然
    穢汚説一時 若業住於意
不善戒有二者。不作方便及死時善無色亦
然者。善無色業亦二時捨。善根斷時及上生。
穢汚説一時若業在於意者。穢汚意業一時
捨離欲時。已説諸業性及成就。如此業世尊
種種分別。今當説
    若業與苦果 當知是惡行
    意惡行増上 貪瞋恚邪見
若業與苦果當知是惡行者。謂業是不善盡
説是惡行。不善者苦果。意惡行増上貪瞋恚
邪見者。不善思願是意惡行。復三種説意惡
行。貪瞋恚邪見
    此相違妙行 最勝之所説
    若於中最上 是名爲十道
此相違妙行最勝之所説者。此相違一切善
業及無貪無恚正見。若於中最上是名爲十
道者。若於不善業中。若業最上者是説業道。
如殺生不與取邪行妄言兩舌惡口綺語貪恚
邪見。於中殺生者。衆生想捨衆生意斷他命
求方便成業。不與取者。物他所有他想不與
輒取。邪行者。婦女他所有犯於道。若自所
有時時犯非道。妄言者。異想意欺誑他説。兩
舌者。憎他故親相離方便説。惡口者。以瞋
於他不愛言。綺語者。不善心無義言。貪者欲
界欲。恚者忿怒。邪見者謗因果此是業道。
餘者非業道。謂此行方便求及飮酒等。不正
業思願者是根本業。此以彼十爲道
    若業現法報 次受於生報
    後報亦復然 餘則説不定
謂業能成現法果時則不定。問如世尊説。三
業樂報苦報不苦不樂報。此云何。答
    若欲界中善 及色界三地
    是應有樂報 受者定不定
若欲界中善及色界三地是應有樂報者。欲
界善業生報與樂倶。及色界初禪第二第三。
亦生報與樂倶。此總説樂報。問此亦是定耶。
答受者定不定。若定若不定是四地中。善一
切有樂報
    生不苦不樂 謂在於上善
    若受於苦報 是説不善業
生不苦不樂謂在於上善者。第四禪地善業
及無色中是不苦不樂報。是生報與不苦不
樂倶。於中無樂痛。若受於苦報是説不善業
者。不善業是苦報。必與苦痛倶。受報此亦定
不定如上。問世尊説四業。黒黒報。白白報。黒
白黒白報。不黒不白無報。此云何。答
    色中有善業 是白有白報
    黒白在欲界 黒報説不淨
色中有善業是白有白報者。色界善業是白
報一向不淨故。及離不善故彼一向極妙報。
是謂白有白報。黒白在欲中者。欲界善業黒
白黒白報。所以者何。是不善所壞羸劣故故
説黒白。彼雜受報愛不愛故説黒白報。黒報
説不淨者。不善謂不淨是黒増惡故。鄙賤故
是説黒報
    若思能捨離 是盡無有餘
    彼在無礙道 謂是第四業
謂道能滅此三業是無礙道。若有思此思是
第四業。於中四思思惟道滅。第二業十三有
二道。見諦道四。思惟道九。是無漏思不増惡
故不黒。不五樂故不白。與無窮相違故無
報。問世尊説身口意曲穢濁。此云何。答
    曲生於諂僞 穢從瞋恚生
    欲生謂爲濁 世尊之所説
曲生於諂僞者。若業從僞生。是曲欺誑故。穢
從瞋恚生者。若業從恚生。是穢一向諍故。
欲生謂爲濁世尊之所説者。若業從欲生。是
濁一向塵垢故。問如世尊説三淨身口意。此
云何。答
    淨一切妙行 滿者是身口
    謂無學意滿 即是無學心
淨一切妙行者。若有妙行是一切淨。離煩惱
不淨故。問滿云何。答滿者是身口。無學意中
身口妙行。是謂滿善除一切罣礙故。謂無學
意滿即是無學心者。若無學意滿是無學心。
所以者何。無學心者。已逮得文尼相故。已
説諸業假名果。今當説
    善惡不善業 是倶有二果
    善或成三果 一果謂餘説
善惡不善業是倶有二果者。善業成二果所
依果及報果。無漏業亦有二果。所依果及
解脱果。不善業亦有二果。所依果及報果。善
或成三果者。謂善有漏業能除諸煩惱是三
果。所依果報果及解脱果。一果謂餘説者。謂
餘無記業是一果所依果。無餘。問造色相是
身口業。是業何四大造。答
    自地若有大 依於身口業
    無漏隨力得 是彼謂之果
自地若有大依於身口業者。若欲界諸業是
依於欲界大此所造故。色界業亦如是。問無
漏諸業云何。答無漏隨力得是彼謂之果者。
無漏色若依四大得即依彼地。若住欲界得
道。彼身口業欲界四大造。如是一切地謂力
除色界欲及無色界。彼若命終生無色中。若
未得而得身口業。是身口業即彼地四大造。
問如世尊説三障。業障煩惱障報障。是相云
何。答
    無間無救業 廣能生煩惱
    惡道受惡業 障礙亦應
此三法障礙者。必不受聖法是故説障礙。問
此業何等最大惡。答
    若業壞僧者 是説爲極惡
謂業壞僧是業最惡。是阿鼻大地獄住劫。問
何者最大妙。答
    第一有中思 當知彼最大
非想非非想處於有第一。彼地攝思是大妙
極。大果彼八萬劫壽報
阿毘曇心論卷第一



阿毘曇心論卷第二
  *尊者法勝造
 *晋*太元元年僧伽提婆
*共惠遠*於廬山  譯 
  使品第四
已説諸業。諸煩惱今當説
    一切有根本 業侶生百苦
    九十八使者 文尼當説思
譬怨不識則害成。若識則得離。諸煩惱亦然。
當知如怨家。問云何知。答
    一切諸使品 當知立二種
    見諦所斷種 亦思惟所斷
若有使者。盡見斷及思惟斷。謂從見道是見
斷。從思惟道是思惟斷。於中
    説二十八使 是繋在見苦
    謂當見苦時 斷滅盡無餘
    見習斷當知 十九滅亦然
    増三見道斷 十説思惟止
是謂九十八使已説。種界今當説
    第一煩惱種 在欲當知十
    二種種有七 餘八見道斷
    在欲界當知 四是思惟斷
    謂餘在二界 是亦當分別
在欲界當知四是思惟斷者。此三十六使是
欲界繋。謂餘在二界是亦當分別者。餘六十
二使。於中三十一色界繋。三十一無色界繋。
已説界諸使。今當説
    受邊見邪見 及與五我見
    二盜應當知 是煩惱説見
從因相續不識諸法性。於中或有相。或
有斷*相。斷常是二邊世尊之所説。於中若見
受邊是謂受邊見。誹謗眞實義此見是邪見。
若有情識類愚於中計我是謂身見。有漏法
受第一此見是見盜。非因見因此見是戒盜。
此五煩惱是慧性故説見
    欲猶豫瞋恚 慢癡説非見
    是界差別故 轉行種種名
欲猶豫瞋恚慢癡説非見者。欲名受念想思。
於諸行中樂著猶豫名如前所見。於中或思
惟瞋恚名所作相違忿怒。慢名自擧。癡名所
有不識。此五煩惱説非見。是謂一切諸煩惱。
是界差別故轉行種種名者。是十煩惱或從
苦行。或從習或從滅或從道。於中若從苦行
者。是見苦斷如是至道。餘思惟斷
    下苦於一切 離三見行二
    道除於二見 上界不行恚
下苦於一切者。下苦是欲界苦。於中行一切
十煩惱。凡愚於欲界苦不了因見斷。不了果
見常謗果謗苦邪見。苦受第一見盜。謂法於
法非因計因戒盜。自見欲他見恚從見中或
從自見擧慢。不了無明。離三見行二者。習
及滅各七行。身見行於現五陰。習者細微不
現。是故於中不行。滅亦如是。受邊見者亦行
於現。戒盜行於界彼亦非習滅。道除於二見
者。身見邊見不行於道有漏境界。故戒盜者
行於道。似道故終竟不解至不見正道。上界
不行恚者。如欲界分別。色無色界亦爾。除其
恚彼中無恚意止柔軟故。諸見及疑非思惟
所斷。餘欲界四思惟所斷。色界三無色界二。
問云何彼縁境界。答
    普遍在苦因 疑見及無明
    是一切種使 樂在一地中
見*苦斷種及見習斷。疑見及無明此煩惱是
普遍。一切五種行於自地。所以者何。一切有
漏法是苦習性。問何故行於自地非他地。答
非境界故不行於上。離欲故不行於下。是謂
欲界十一一切遍煩惱。色無色界亦爾。餘不
一切遍自種境界故
    初煩惱五種 四説爲第二
    境界於上界 未離*慧所説
欲界見苦斷邪見。謗色無色界苦見盜。受第
一戒盜受解脱方便疑惑無明不了。見習斷
邪見謗色無色界因見盜。於因受第一疑
無明不了。如是色無色界一切地。乃至無所
有處
    邪疑是倶生 及不共無明
    息止道二斷 當知無漏縁
見滅斷邪見謗於滅。是縁滅故無漏縁。如是
疑*惑於滅。及彼相應無明無漏縁。如是見滅
斷不共無明。謂不欲於涅槃。彼亦無漏縁。見
道斷亦復如是。是十八使無漏縁。問云何有
漏種諸使所縛。答
    若種在欲界 一切諸遍使
    縁縛於己地 在上界亦然
諸一切遍使。是於自地中縁使一切種
    其餘諸結使 當知自種縁
    所使於自界 及是相應品
其餘諸結使當知自種縁所使於自界者。一
切不遍使自於種中。縁諸法即彼所使。及是
相應品者。一切遍及不一切遍。是一切自品
中相應所使
    若無漏所行 及他地縁惱
    是相應所使 境界解脱故
若無漏所行及他地縁惱是相應所使者。若
使無漏縁及上地縁。是自品相應所使非縁
使。所以者何。境界解脱故。此使不縁於境
界。無漏諸法解脱一切煩惱。上地諸法解脱
下地煩惱。問此使當言不善爲無記。答
    己身見邊見 此相應無明
    是欲中無記 色無色一切
己身見邊見此相應無明是欲中無記者。欲
界身見邊見及相應無明是無記。所以者何。
己身見數數行。若當不善者欲界衆生。應無
有樂多作不善故。復次若不善者相違於福。
此中計我人行福令我得樂。不善者相違於
善。是以身見非不善。斷見是無常見厭於生
死是亦非不善。是故非不善有常見亦不違
善。如身見是故非不善。餘欲界煩惱一
不善。色無色一切者。色界無色界諸使盡無
記。所以者何。正受所壞故。不善者受苦痛
報彼中無苦痛。問一切諸煩惱盡縛自所有
境界爲不。答
    貪欲瞋恚慢 知或過去縛
    未來受一切 餘二世盡受
貪欲瞋恚慢知或過去縛者。謂過去愛恚慢。
是不必於前一切自境界起愛者。不能於前
一切法中起。非以不見生故。未來受一切者。
謂未來愛恚慢縛一切有漏法。所以者何。縁
一切有漏故。餘二世盡受者。見疑及無明總
縁一切法。是故縛過去未來諸有漏法。現在
使不定故不説。若有者受自相彼應説如過
去。已説諸使境界。次第今當説
    次第是轉生 自地於自地
    上地亦生下 此事當分別
次第是轉生自地於自地者。一切諸煩惱於
自地煩惱次第縁。可得一一次第生一切。上
地亦生下此事當分別者。梵天上命終次第
生欲界一切。若彼中穢汚心命終。此中一向
穢汚心相續。如是一切地
已説諸使自相。如此煩惱世尊教化故多種
説今當分別。問世尊説七使。欲愛恚有愛慢
見疑及無明。此云何。答
    欲界五種欲 此説欲愛使
    色無色如上 有愛當分別
欲界五種欲此説欲愛使者。見苦習滅道思
惟斷。色無色如上有愛當分別者。色界愛五
種無色界亦爾
    恚即是恚使 五種如前説
    憍慢及無明 十五在三界
恚即是恚使五種如前説者。瞋恚亦如是五
種。憍慢及無明十五在三界者。慢欲界五種。
色界五種。無色界五種。無明亦爾
    見使三十六 説普在三界
    疑使有十二 此七有異名
見使三十六説普在三界者。欲界十二見五
見苦斷。二見習斷二見滅斷。三見道斷。色無
色界亦爾。疑使有十二者。欲界有四見苦習
滅道斷。色無色界亦爾此七有異名者。此煩
惱説扼受流漏。問何以等故答
    扼縛及受流 漏一切無窮
    諸扼及受流 煩惱是説漏
繋一切衆生故説扼。受生具故説受。流下一
切衆生故説流。漏一切無窮故説漏。已説種
種相。相應根今當説
    諸使在三界 盡護根相應
    隨地諸根使 相應於色
諸使在三界盡護根相應者。一切九十八使
盡護根相應。諸煩惱後時依於無求而止。隨
地諸根使相應於色有者。梵天及光曜有喜
根。彼地諸使喜根相應及護根。遍淨有樂根
彼地諸使。樂根相應及護根
    邪見及無明 欲界中樂苦
    瞋恚疑唯苦 謂餘一向樂
邪見及無明欲界中樂苦者。欲界邪見無明
樂根相應及苦邪見者作惡業爲喜淨業爲憂。
彼相應無明亦爾。瞋恚疑*唯苦者。疑憂慼爲
本不決定故。不喜瞋恚亦爾謂餘一向樂者。
欲界餘使一向樂相應非苦。彼歡喜爲本
    二勳堅著身 見斷*唯應意
    欲界諸煩惱 此根是相應
二*勳堅著。名諸煩惱思惟斷。彼身痛相應
心痛。於中身痛者樂根及苦根。心痛者喜根
及憂根倶有。護根一切身痛思惟斷意倶有。
見斷*唯應意者。見諦斷結*唯意相應。欲界
諸煩惱此根是相應者。是謂欲界諸煩惱。已
分別相應根。上煩惱今當説
    無慚亦無愧 睡悔及與慳
    嫉掉眠煩盛 故設上煩惱
此八事説上煩惱諸使是煩惱。於中此上從
中起此。是使垢依於使。問何者使垢。答
    一切煩惱倶 説睡及與掉
    無慚不善倶 無愧亦復然
一切煩惱倶説睡及與掉者。*掉名於心不
止息。是一切煩惱相應。煩惱是不止息眠雖
名沈意。彼亦一切煩惱相應。以沈心使生煩
惱。無慚不善倶無愧亦復然者。無慚名行惡
時不慚他。無愧名自惡不厭不著。此二上煩
惱。一向不善相應非無記
    謂苦在於意 悔思惟所斷
    眠*唯在欲意 餘各自建立
謂苦在於意悔思惟所斷者。悔名作善作惡
事不成而悔。不可説是喜故一向苦相應。是
意憂根相應從惡行生故。説思惟斷苦相應
故當知是欲界。眠*唯在欲意者。眠意閉故眠
是一向欲界在意地。彼於欲界一切煩惱相
應。一切諸煩惱行於眠時。餘各自建立者。謂
餘二上煩惱嫉及慳。嫉名見他樂生熱。慳名
守護惜著。彼倶自建立非餘煩惱相應。問諸
煩惱幾識相應。答
    欲瞋恚無明 當知依六識
    謂欲思惟斷 色中隨所得
欲瞋恚無明當知依六識。謂欲思惟斷者。欲
界思惟所斷。愛恚無明六識相應。色中隨所
得者。愛無明色界隨所可得。梵天上四識彼
中。此二煩惱四識相應。餘煩惱在意識中。已
説諸煩惱。如所斷今當説
    一時斷煩惱 而於中解脱
    無量時所得 正智之所説
一時斷煩惱而於中解脱者。此煩惱無礙道
一時斷。非已斷復斷。無量時所得正智之所
説者。此得盡數數如欲界見斷。五時得盡證
自分。及四沙門果如是。一切如賢聖品説
    欲界中解脱 聖説四斷智
    離色無色界 當知五斷智
永盡無餘謂之斷智。於中若欲界見苦習所
斷。若盡得無餘解脱是一斷智。見滅斷二。見
道斷三。思惟斷四。色無色界見苦習斷一
斷智。見滅斷二。見道斷三。色界思惟斷四。無
色界思惟斷五。問以何等故於斷分斷智。
答智果故説斷智。如瞿曇性中生亦名瞿曇。
此亦復爾。問此諸使爲心相應。爲不相應。答
相應。所以者何
    心爲使煩惱 障礙清淨違
    諸妙善可得 當知相應使
心爲使煩惱者。若使心不相應不以煩心。若
煩心者是故相應。障礙名若使心不相應。不
障礙諸善法。若障礙者善法不生。不障礙使
生是故相應。淨相違諸妙善可得者。若使不
相應不與善相違。若不與善相違者善心亦
應生。若不相應是煩惱性亦不應作患。若相
違常相隨不生善。不相隨則生善。因此事故
是相應使
  賢聖品第五
已説使品。賢聖品今當説
    如此聖斷勞 衆恐怖之本
    等方便正智 今當説善聽
亭心者無能起正見是以
    始自身處所 繋縛心令定
    亦欲縛識足 及盡煩惱怨
    是方便於身 眞實相常定
    諸痛及此心 法亦如是觀
此身不淨相無常相苦相無我相。是相定眞
實彼自身一處繋心離心亂。始眞實觀身相。
次觀痛後觀心。彼伴彼依及彼相應餘心數
法。觀亦諸心不相應行。如其性如其相所有
如是。彼身痛心法意正次第生
    入法中總觀 同觀諸法相
    此四是無常 空無我非樂
入法中總觀同觀諸法相者。入法意止中彼
聖總觀諸行相。觀諸行相已増長養止。生無
垢智眼。一切身痛心法總觀。問云何。答
    此四是無常 空無我非樂
此身痛心法展轉相生。故無常不自在。故空
非主故無我。惡災患故苦
    從是名煖法 即是意中生
    行是十六行 正觀四眞諦
從是名煖法即是意中生者。彼如是觀生善
*煖。於中當生無漏智火能燒一切行薪。問彼
何行何境界。答行是十六行正觀四眞諦。彼
行是十六行境界。四眞諦四行觀苦諦。此苦
性劣從因縁生故無常。無常力所壞故苦。内
離人故空。不自在故無我。四行觀習此習成
相似果故因。行相續習。一切生死無窮可
得故有。不相似事相續故縁。四行觀滅此滅
覆一切患盡故滅。除一切煩惱火故止。勝一
切法故妙。捨生死故離。四行觀道此道至非
品故道。非顛倒故如。一切聖所履故迹。生死
患轉出故乘。是謂彼行十六行境界。四眞諦
善根謂之*煖法
    彼起已成立 生頂及于忍
    得世第一法 依倚於一相
彼起已成立生頂及于忍者。若已成*煖法於
中復於欲界生善根如頂。亦十六行觀四眞
諦。勝*煖法故説頂。已増上頂生善根名爲忍。
亦十六行觀四眞諦堪任故説忍。若忍已成
立。得世第一法依倚於一相。一切世俗功徳
中。最勝生善根名世間第一法。開涅槃門故。
於凡夫意中最勝故。説第一法。問以何等故
説依倚於一相。答於凡夫意中。更無有比二
功徳。若有者彼亦應開涅槃門而不開。是故
説依倚於一相。問彼幾行何縁何地所攝。

    彼行苦四行 説攝依六地
彼行苦者。彼即縁苦諦非餘四行者。謂行苦
諦境界無常爲首。所以者何。如初無漏心縁
彼亦復爾。説攝依六地者。彼法攝於六地。未
來禪中間禪根本四禪。非欲界不定界故。非
無色界無見道故。問餘善根何地所攝。答
    忍亦攝六地 餘則依於七
忍亦攝六地者。諦順忍六地所攝如世間第
一法。餘則依於七者。*煖及頂七地所攝。此
六及欲界未除欲。欲界已除欲色界
    世第一法次 必興起法忍
    忍次生於智 倶觀於下苦
世第一法次必興起法忍者。世間第一法次
第。生無漏法忍名苦法忍。彼未曾觀今觀時
堪任故曰忍。是謂初無漏無礙道。忍次生於
智者。彼次第生苦法智。同境界受眞實性解
脱道。問彼忍及智何縁。答倶觀於下苦。下苦
者欲界苦彼同縁
    上苦亦如是 因滅道亦然
    是正觀諸法 説十六淨心
上苦亦如是者。上苦是色無色界苦。彼亦如
是生忍無礙道智解脱道。苦未知忍及苦未
知智。因者是習諦彼亦如是生四道。如苦習
法忍。習法智習未知忍。習未知智。滅者滅
亦如是生四道。滅法忍滅法智滅未知忍滅
未知智。道亦然者。道亦如是生四道。道法
忍。道法智道未知忍道未知智。是正觀諸法
説十六淨心者。是見法。見法者。謂之正觀是
見異名
    從法行利根 此在十五意
    從信行當知 鈍見亦在中
從法行利根此在十五意者。彼十五心頂若
利根是説從法行。從信行當知鈍見亦在中
者。即彼十五心*頂若鈍根是説從信行
    未離欲界欲 趣向於始果
    捨六趣至二 三向九無漏
未離欲界欲趣向於始果者。彼從信行及從
法行趣沙門果時。若未離欲倶趣須陀洹果。
捨六趣至二者。欲界煩惱九種。微微微中微
上。上中微中。中中上上微上中上上。彼若
凡夫時已離六種。彼於後若趣證。是倶趣第
二果。三向九無漏者。若已離九種是倶趣阿
那含果
    若至十六心 是名住於果
    信解脱濡見 見到説利見
若至十六心是名住於果者。十六心名道未
知智心相應。彼生已説住於果。未曾離欲界
欲倶須陀洹。已曾離六品倶斯陀含。盡離九
品倶阿那含。信解脱*濡見見到説利見者。
若彼趣時從信行鈍根是信解脱。若彼從法
行利根是見到
    未盡思惟斷 極生生死七
    家家有三盡 倶在道迹果
未盡思惟斷極生生死七者。彼信解脱及見
到未離欲界思惟所斷煩惱。是生生死七。彼
有天上七生及人中。故説極生生死七。家家
有三盡者。若三種盡上微上中上上是説家
家。彼天上及人中。或生二家或生三家。後般
涅槃故説家家。倶在道迹果者。極七有及家
家當言倶住須陀洹
    六盡一往來 離八謂一種
    九滅盡不還 已出欲汚泥
六盡一往來者。若有六種盡上三中三是斯
陀含。彼餘一生天上一生。人中一往來已般
涅槃。故説斯陀含。離八謂一種者。若八品盡
是一種。彼餘*唯一生無餘故説一種。九滅
盡不還者。若一切九品盡是阿那含。彼不復
來欲界故説阿那含。所以者何。已出欲汚泥
    如是九煩惱 若在上八地
    彼雙道所滅 世尊之所説
如是九煩惱若在上八地者。如欲界九種煩
煖*煖至上。上上界亦如是。八地中梵
世。光曜。遍淨。果實無量空處。無量識處。無
所有處。非想非非想處。彼雙道所滅世尊之
所説者。此一切煩惱欲界。及色無色界雙道
所滅。以無礙道滅。解脱道得證。問此道爲世
俗。爲無漏。答
    有垢無垢道 倶能離八地
    住中説身證 謂獲滅盡定
欲界地一。色界地四。無色界地三亦世俗道
滅亦無漏。凡夫從世俗道尚得遠離。況復
住中説身證。謂獲滅盡定者。住於八地無欲
中。謂學得滅盡定是身證。所以者何。法似涅
槃身所觸故説身證
    金剛喩定次 必逮得盡智
    生意我生盡 離於一切漏
金剛喩定次必逮得盡智者。金剛喩定名非
想非非想處。離欲時第九無礙道最後學心。
於中一切諸煩惱永盡無餘。一切聖行畢竟
故。説金剛喩三摩提。此次第生盡智最初無
學智。生意我生盡離於一切漏者。彼生定意
我一切生盡。彼於爾時無著。解脱於一切漏。
問無著幾種。答
    無著有六種 是從信生五
    逮得於二智 當知時解脱
無著有六種者。世尊説六無著。退法念法護
法等住。必昇進不動法。於中若*濡智及*濡
進。是得退具便退故説退法。*煖智及*煖進
數數惡身。惡身已念壞故説念法。*煖智而廣
進。進力常自護心故説護法。中智及等進是
増不損等。住於中道故説等住。少利而
廣進彼必得不動。故説必昇進利智。及廣進
是始得不動故説不動。是從信生五逮得於
二智者。於中五曾從信行彼有二智。盡智及
無學等見。當知時解脱者。彼當知時解脱是
求時。不能一切時隨所欲學善
    不動法利根 是不時解脱
    獲得於三智 成就等解脱
不動法利根是不時解脱者。謂一向利根是
不動法。彼不時解脱能一切時。隨所欲學善
不求時。獲得於三智者。彼有三智盡智無生
智無學等見。成就等解脱者。謂此五無著時
解脱。是成就等意解脱。謂不動法是成就不
動解脱
    慧解脱當知 不得滅盡定
    *唯有倶解脱 成就滅盡定
慧解脱當知不得滅盡定者。此六無著若不
成就滅盡定。是説慧解脱是慧力解脱非定
力。*唯有倶解脱成就滅盡定者。此六無著若
得滅盡定是説倶解脱。彼倶力解脱慧力及
定力。已説賢聖。人法今當説
    從信行諸法 及從法行法
    聖道見諦道 是盡同一相
從信行法從法行法是説見道
    於中諸根法 是名未知根
    謂餘有學法 佛説已知根
於中諸根法是名未知根者。於見道法中謂
根根數如心。及痛信首五根是未知根。謂餘
有學法佛説已知根者。離見道學法諸餘學
法中。即彼根説已知根
    當知無知根 在於無學中
    已得果便捨 前道應當説
當知無知根在於無學中者。無學法中即彼
根説無知根。已得果便捨前道應當説者。此
無漏法昇進得果時。捨無礙道所攝及解脱

    已盡爲解脱 得攝於一果
    不穢汚第九 滅盡應當説
已盡爲解脱得攝於一果者。無礙道至解脱
道。於其中間得煩惱盡。但得果時一切煩惱。
盡得一解脱果。不穢汚第九滅盡應當説者。
説諸煩惱九種道所滅。但不穢汚第九無礙
道一時斷不漸漸
    若有相似名 彼能獲不動
    無著及信脱 彼同性増道
若有相似名彼能獲不動者。謂無著不能一
切得不動。性必昇進得彼是相似名。無著及
信脱彼同性増道者。謂信解脱一向性必昇
進。是増益諸根逮得見到非餘。問云何知漸
漸見諦。答
    建立功徳惡 次第見眞諦
非以見功徳時見惡。亦不以見惡時見功徳。
亦非初總觀彼惡。亦非一時一切厭。亦非總
功徳諸功徳亦非一時合。是以建立功徳
次第見眞諦。問云何知有爲無爲果。答以無
礙道力得有爲無爲果。無礙道力得有爲果
及無爲果。是故以無礙道力。得有爲無爲果
阿毘曇心論卷第二



阿毘曇心論卷第三
  *尊者法勝造
 *晋*太元元年僧伽提婆
惠遠*於廬山  譯 
智品第六
    智慧性能了 明觀一切有
    有無有涅槃 是相今當説
謂智賢聖品已略説有無。有境界今當説
    三智佛所説 最上第一意
    法智未知智 及世俗等智
此三智攝一切智。於中法智名謂境界。於欲
界苦習滅道無漏智境界。是初受法相故曰
法智。從法智根現見已。非根現亦見未知智。
未知智名謂境界。色無色界苦習滅道無漏
智境界。是後受法相故曰未知智。等智名謂
有漏智。是多取等諦智男女長短爲首
    苦習息止道 二智如可得
    此名與四智 解脱師所説
此二智法智未知智。若行於諦如是相似名所
説。苦諦境界説苦智。習諦境界説習智。滅諦
境界説滅智。道諦境界説道智。解脱師所
    若智觀他心 是從三中説
    盡無生智二 境界在四門
若智觀他心是從三中説者。他心智謂有漏
境界。是等智境界。欲界道是法智境界。色界
道是未知智。盡無生智二者。無學二智盡智
無生智。於中所作已竟受無學智是盡智。不
復更作受無學智。是無生智是亦法智未知
智。問盡智無生智何諦境界。答境界在四門。
此二智四諦境界苦習滅道。已説十智。行今
當説
    二智十六行 法智未知智
    如是行或非 是説爲等智
二智十六行法智未知智者。法智性是十六
行四行受。苦四行習四行滅四行道未知智。
色無色界亦爾。如是行或非是説爲等智者。
煗頂忍第一法中攝等智行。無漏行二諦所
攝。十六行第一法攝四行聞思。及餘思惟等
智十六行。離此餘等智非十六行。謂施戒慈
如是比
    四智有四行 決定行所説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irst] [Prev] 810 811 812 813 814 815 816 817 818 819 820 821 822 823 824 825 [Next] [Last] [行番号:/]   [返り点:/] [CIT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