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正蔵検索


punctuation    Hangul    Eng   

Citation style A:
Citation style B:
()
Citation style C:
()
Citation style D:
()
TextNo.
Vol.
Page

  INBUDS
INBUDS(Bibliographic Database)
  Digital Dictionary of Buddhism
電子佛教辭典
パスワードがない場合は「guest」でログインしてください。
Users who do not have a password can log in with the userID "guest".

本文をドラッグして選択するとDDBの見出し語検索結果が表示されます。

Select a portion of the text by dragging your mouse to view all terms in the text contained in the DDB. ・

Password Access Policies

阿毘曇毘婆沙論 (No. 1546_ 迦旃延子浮陀跋摩道泰五百羅漢釋 ) in Vol. 28

[First] [Prev+100] [Prev] 165 166 167 168 169 170 171 172 173 174 175 176 177 178 179 180 [Next] [Next+100] [Last] [行番号:/]   [返り点:/] [CITE]

著耶。答曰。或有説者。古昔時人。性不貪愛。
雖有價直百千兩金衣。惜著之心。不如今人
惜著凡衣。復有説者。古昔時人。饒財多寶。若
求百千兩金衣。未足爲難。如今世人財寶儉
少。求糞掃衣。猶尚難得。何況價直百千兩金
衣。復有説者。古昔時人。心好鮮淨。於麁弊物
不生敬心。是以讃歎而不聽用。今世時人。性
好麁弊。於受用麁弊物者。能生信敬心。是以
讃歎亦聽受用。復有説者。古昔時人。身體細
軟。若受用麁弊物者。不能自存。是以讃歎不
聽受用。今世時人。身體麁強。受用麁弊。能自
存身。是以讃歎亦聽受用。尊者佛陀提婆説
曰。古昔諸物。若讃歎時。亦聽受用。所以者何。
佛不無事有所讃歎糞掃衣。輕賤易得。求時
無過耶。答曰。或有説者。糞掃衣。無多人著故
輕賤。求時易得故輕賤。處處可得故易得。佛
所聽故求時無過。復次此業無過故。求時無
過。復次智人所行故。求時無過。尊者佛陀提
婆説曰。少價故言輕賤。不從他得故易得。無
生故求時無過
佛以二事故。於知足。説是聖種。一爲斷貪
著衣心。如難陀等。二爲讃歎於衣知足。如摩
訶迦葉等。以二事故。於食知足。説是聖種。一
爲斷貪食心。如婆陀利等。二爲讃歎於食知
足。如婆拘羅等。以二事故。於床座知足。説
是聖種。一爲斷貪著床坐心。如愚王比丘等。
如説愚王比丘白佛。唯願世尊。觀我床座麁
弊如是。二爲讃歎床座知足。如離婆多等。
以二事故。説樂斷樂修是聖種。一爲除懈慢
者心。如闡陀等。二爲讃歎勤行精進。如
耳等。以四事故。當知是人住聖種者。一不樂
談得利養。二不樂近貪美食人。三不多用資
生之物。其所用者。皆是清淨。四於諸利養。得
與不得。不生憎愛。佛經説此四聖種。是最勝
是種性是可樂是不雜。一切世間。若沙門婆
羅門。若天魔梵。無能如法説其過者。問曰。
云何是最勝。答曰。或有説者。若行此法。
最勝人中。如佛説。我五百弟子。各有最勝之
事。若於資生之物。而知足者。佛亦讃歎。此人
是最勝。復次涅槃是最勝。此法能到。故名最
勝。復次能知最勝法故。名最勝法。何等是最
勝法。謂佛若佛弟子。誰能知此法。謂行聖種。
及修聖道者。復次此法於一切滿意善根中最
勝。故言最勝。所以者何。一切衆生。多不意滿
足而死。若住聖種者。命終之時。其意滿足。此
法體是最勝。能到最勝。故名最勝。復次能去
積聚過故。所以者何。下劣者多積聚。最勝者
不積聚。若住聖種者。於諸所須。而不積聚。轉
輪聖王。王四天下。所有財寶。由是易盡。住聖
種業。所用無盡。能除積聚法故。體是最勝。能
到涅槃最勝法。故名最勝。云何是種性。答曰。
如先説。過去恒河沙數諸佛。及諸弟子。皆從
是種中生故。名舊種性。亦令諸佛法常相續
不斷。故名種性。復有説者。此法能知種性故
名種性。如來等正覺善種性。唯此法能知。故
名種性。云何名可樂。答曰。所有斷樂。及修樂
此法能樂。故名可樂。復次此法亦可言知也。
所以者何。行此法者。能次第知夜分。故以日
沒時。結跏趺坐。至日出時乃起。復次此法能
知可樂法。故名可樂。復次能入聖法胎。故名
最勝。入善法種性。故名種性。住善法時。能
知善法氣味。故名可樂。云何不雜。答曰。不
雜四種業故。謂佃種販賣事官尊貴不雜。此
業淳善功徳。故名不雜。沙門婆羅門等。不能
如法説其過者。不雜過患。不逼切他人故。如
經説比丘當知。我聖弟子。心無憎愛。云何無
憎愛。愛名愛恚。聖弟子。降伏愛恚。不爲愛恚
所伏故。名無憎愛。此經亦説。有樂斷樂修。此
二有何差別。答曰。無礙道是樂斷。解脱道是
樂修。復次見道是樂斷。修道是樂修。如見
道修道忍知未知欲知根知根見地修地。説
亦如是
阿毘曇毘婆沙論卷第二十二

阿毘曇毘婆沙論卷第二十三
 迦旃延子造 五百羅漢釋
北涼天竺沙門浮陀跋摩
共道泰等     譯 
  雜揵度思品第八
云何爲思。云何爲憶乃至廣説。如此章及解
章義。此中應説憂波提舍。問曰。何故作此
論。答曰。此二法所行相似。世人見多思者。言
是人多憶。世人見多憶者。言是人多思。今欲
説其體性亦説差別故。或有説。此二法是一。
所以者何。聲論者説。思之與憶。應是一字。
唯長一點此是天
竺書法
爲止如是意欲説差別。復
有説者。此是心之異名。如譬喩者説。思之與
憶。是心異名。更無別體。爲止如是説者意。欲
説思之與憶是心數法各有別體故。而作此
論。云何爲思。答曰。思數數思。乃至廣説。如
是等語。盡是説意業名。云何爲憶。答曰。憶數
數憶。乃至廣説。如是等語。盡是説慧別名」
思憶有何差別。問曰。何故復作此論。答曰。此
二法相似故。雖説體性。亦應説差別。思憶有
何差別耶。答曰。如經本説。思者是業。憶者是
慧。復次所作相是思。所知解相是憶。復次以
思別業。以憶故別慧。總相別相。思之與憶。是
謂差別
問曰。憶若是慧者。慧有三種。謂聞思修。此三
體性。是何耶。答曰。從聞生者是聞慧。從思生
者是思慧。從修生者是修慧。復有説者。若受
持讀誦思惟觀察十二部經。是聞慧。依此聞
慧次生思慧。依此思慧。次生修慧。如依金鑛
生金依金生金剛。彼亦如是。評曰。不應作是
説。如是説者好。受持讀誦思惟觀察十二部
經。是生得慧。依生得慧生聞慧。依聞慧生思
慧。依思慧生修慧。如依種生牙依*牙生莖
葉等。彼亦如是。問曰。此三慧有何差別。答
曰。聞慧一切時依名解義。所以者何。行者作
是念。和上所説有何義。修多羅毘尼阿毘曇
所説。有何義。是名聞慧。思慧者或時依名解
義。或時不依名解義。修慧者於一切時。不依
名解義。猶如三人於池水中洗浴。一不能浮。
二雖能不善。三善能。不能浮者。於一切時。手
攀池邊所有草木。然後乃浴。能浮而不善者。
於一切時。或攀池邊草木。或時不攀而浴。善
能浮者。於一切時。不攀草木。入中而浴。聞慧
如第一人浴。思慧如第二人浴。修慧如第三
人浴。復有説者。聞慧爲三慧作因。思慧爲思
慧作因。不爲聞慧作因。以下故。不爲修慧作
因。以界異故。修慧與修慧作因。不爲聞慧作
因。以下故。不爲思慧作因。以界異故。復有説
者。聞慧有三慧果。思慧*唯有思慧果。修慧
*唯有修慧果。復有説者。聞慧現在前*唯聞
慧修。思慧現在前*唯思慧修。此修是行修非
得修。性劣不及未來故。修慧現在前時。三慧
倶修。此是三慧體性。乃至廣説
已説體性。所以今當説。何故名聞思修耶。答
曰。從聞生故説聞。從思生故説思。從修生故
説修
界者聞慧在欲色界。思慧在欲界。修慧在色
無色界。問曰。欲界中何故無修慧。答曰。欲界
是不定界。非離欲地。非修地。若欲修時。便墮
思中。色界何故無思慧。答曰。色界是定地。修
地離欲地。欲思時便墮修中。復有説者。欲
界中。盡有三慧。問曰。何者是修慧。答曰。見
道邊等智空空三昧。無願無願三昧。無相無
相三昧。盡智邊所有善根是也。以少故不説。
色界有二種。謂聞修。無色界一種謂修。復有
説者。欲界有三種。色界有三種。無色界有二
種。謂思修。復有説者。欲界有三種。色界有三
種。無色界有三種。評曰。不應作是説。如初説
者好。地者聞慧在七地。思慧在欲界。修慧是
有漏在十地。無漏九地。依者聞慧依欲色界
身。思慧依欲界身。修慧依三界身。行者聞思
慧。行十六行。亦行餘行。修慧行十六行。亦行
餘行。問曰。若盡行十六行。亦行餘行。有何差
別。答曰。聞思慧自力不能未來得修。因他力
故。未來得修。修慧自力未來得修。縁者倶縁
一切法。念處者倶是四念處。智者聞思慧是
等智。修慧是十智。根者聞修慧與三根相應。
思慧與喜捨根相應。定者聞思慧不與定相
應。修慧與三定相應。亦不與定相應。世者是
三世法。縁三世者。是縁三世。亦縁非世。善不
善無記者。是善縁善。不善無記者。是縁三種。
三界繋者。聞慧是欲色界繋。思慧是欲界繋。
修慧是色無色界繋。亦是不繋。縁三界繋者。
盡縁三界繋。亦縁不繋。是學無學非學非無
學者。聞思慧是非學非無學。修慧是三種。縁
學無學非學非無學者。盡縁三種。見道斷修
道斷不斷者。聞思慧是修道斷。修慧是修道
斷亦不斷。縁見道修道不斷者。盡縁三種。縁
自身他身非身法者。盡縁三種。縁名縁義者。
是縁名義。在意地。在六識身者。盡在意地。非
五識身。爲是生得。爲方便者。盡是方便。佛
有幾。聲聞辟支佛有幾。答曰。佛有三種。以
修慧爲名。所以者何。如來自然成道。有力無
畏故。辟支佛亦有三種。以思慧爲名所以者
何。以内自思惟。自然成道故。聲聞亦有三種。
以聞慧爲名。所以者何。從聞得生諸善功徳
故。復有説者。此三慧。盡可言是聞慧。所以
者何。如説多聞能知法。乃至廣説。亦可言盡
是思慧。所以者何。如經本説。思者是業。憶者
是慧。亦可言盡是修慧。所以者何。如説云何
修法。答曰。有爲善法。是世尊亦説三慧。所謂
言説究竟慧。禪定究竟慧出要究竟慧。聞慧
即是言説究竟慧。思慧即是禪定究竟慧。修
慧即是出要究竟慧
云何爲覺。云何爲觀。乃至廣説。問曰。何故作
此論。答曰。此二法所行相似。世人見多覺者。
言是人多觀。見多觀者。言是人多覺。今欲説
其體性亦説差別故。復次譬喩者。作如是説。
説覺觀是心之異名。爲止如是説者意亦明
覺觀是心數法故。而作此論
云何爲覺。答曰。心於縁貫徹。種種貫徹。乃至
廣説。如是等語。盡顯説覺相。云何爲觀。答
曰。若心行縁。種種行縁。乃至廣説。如是等
説。盡顯説觀相
覺觀有何差別。問曰。何故復作此論。答曰。此
二法相似。雖説體性。亦應説差別。覺觀有何
差別耶。答曰。如經本説。麁心是覺。細心是
觀。若作是説明覺觀是心。復有説者。若心麁
時是覺。心細時是觀。若作是説。明覺觀不在
一心中。復有説者。應作是説。心中麁者是覺。
細者是觀。問曰。云何一心中。有麁細相違法
耶。答曰。以所作異故。可得麁所作是覺。細所
作是觀云何麁以猛利故。云何細。不猛利故。
如以針刺身生受。覺所作亦爾如以鳥翅根
刺身生受。觀所作亦爾。如一兩鹽。和一兩水
置之口中。鹽生舌識則猛利。水生舌識則不
猛利。覺所作當知如鹽。觀所作當知如水。一
兩水。一兩苦酒。喩亦如是。法身經亦説。如天
雷時聲有麁細。覺所作當知如麁聲。觀所作
當知如餘細聲。銅鈴銅器。出麁細聲。亦如是。
亦如鳥飛虚空。鼓其兩翼。當知如覺。踊身得
去。當知如觀。若作是説。明覺觀不在一心中。
此經所説。明覺觀在一心中
分別有三種。有自體分別。有憶念分別。有現
觀分別。自體分別者。謂覺是也。憶念分別者。
謂念是也。現觀分別者。謂慧是也。欲界五
識身。有一種分別。謂自體分別。雖有念不能
憶念。雖有慧不能了了現觀。意地有三種分
別。初禪地三識身有一種分別。謂自體分別。
雖有念不能憶念。雖有慧不能了了現觀。意
地不入定時。有三種分別。入定有二種分別。
除現觀分別。第二第三第四禪。不入定時。有
二種分別。除自體分別。入定有一種分別。謂
憶念分別。無現觀分別。以極定故。無色中不
入定心。有二種分別。除自體分別。若入定有
一種分別。謂憶念分別
云何爲掉。云何爲心亂。乃至廣説。問曰。何故
作此論。答曰。此二法相似。有人心掉。世人言
是人心亂。有人心亂。世人言是人心掉。或謂
此二法是一。今欲決定説其體性亦欲説差
別故。而作此論
云何爲掉。答曰。心不休息。不寂靜。乃至廣
説。如是等語。盡説掉相。云何心亂。答曰。心
觀不住。乃至廣説。如是等語。盡説心亂相。
或有説者。染汚三昧是心亂。復有説者。染汚
三昧所不攝餘相應法名心亂。評曰。不應作
是説。如前説者好
問曰。掉與心亂有何差別。何故復作此論。答
曰。此二法相似。雖説體性。亦應説差別。掉與
心亂。有何差別。答曰不休息相是掉。心不住
一縁是心亂。復有説者。發動定心是掉。令心
馳散於外是心亂。外者謂色聲香味觸。掉能
發動定心。如泉水初出心亂令心馳散色聲
等。如水流遍池中。如人坐床。一人來挽臂使
起。一人驅馳令行。掉發動定心。如挽臂使起。
心亂令心馳散色等縁中。如驅馳令行。若掉
是心亂耶。若心亂是掉耶。乃至廣作四句。掉
非心亂者。若心數數行一縁中是也。心亂非
掉者。若心行多縁中。不數數行是也。掉亦是
心亂者。若心行多縁中。亦數數行是也。非掉
非心亂者。心行一縁。非數數行是也。尊者佛
陀提婆説曰。若心是亂。彼亦是掉。或有掉非
心散。心行一縁。亦數數行。猶如有人。行一
道中。而常馳走。彼亦如是。問曰。三摩提即心
亂耶。答曰。染汚三摩提是心亂。如先所説。有
十大地受乃至慧。有十煩惱大地。謂不信懈
怠亂念心亂無明惡慧不正作觀邪解脱掉放
逸。此十大地。十煩惱大地。名有二十。體有
十五。所以者何。如受想思觸欲。此名有五。體
亦有五。如不信懈怠無明掉放逸。此名有五。
體亦有五。如作觀解脱念定慧。若不染汚是
大地。若染汚是煩惱大地。是以名有十體有
五。是故十大地。十煩惱大地。名有二十。體有
十五。復有説者。名有二十。體有十六。所以者
何。心亂體異。定體亦異故。若是大地。是煩惱
大地耶。若是煩惱大地。是大地耶。乃至廣作
四句。是大地非煩惱大地者。受想思觸欲是
也。是煩惱大地非大地者。不信懈怠無明掉
放逸是也。是大地亦是煩惱大地者。作觀解
脱念定慧是也。作觀即是耶作觀。解脱即是
*耶解脱。念即是亂念。定即是心亂。慧即是
惡慧。非大地非煩惱大地者。除上爾所事。若
作是説。體有十六者。是大地非煩惱大地有
六。受想思觸欲定是。煩惱大地非大地有六。
謂不信懈怠心亂無明掉放逸是。大地亦是
煩惱大地者。作觀解脱念慧。若不染汚是大
地。若染汚是煩惱大地。非大地非煩惱大地
者。除上爾所事。評曰。不應作是説。如前説者
好。有十小煩惱大地。謂忿嫌覆恨慳嫉誑諂
憍害。有十善大地。謂信猗進慚愧不貪不恚
不放逸不害捨。有五不善大地。謂無明睡掉
無慚無愧。有三隱沒無記大地。謂無明睡掉。
有十不隱沒無記大地。謂受乃至慧。大地一
切心中可得。煩惱大地。一切染汚心中可得。
小煩惱大地。非一切染汚心中可得。所以者
何。所作各異故。若有一則無二。此是修道所
斷意地欲界心中可得。是故説小不説大。善
大地。一切善心中可得。不善大地。一切不善
心中可得。隱沒無記大地。一切隱沒無記心
中可得。不隱沒無記大地。一切不隱沒無記
心中可得
有定縁一縁是散亂。縁一縁非散亂。行一行
是散亂。行一行非散亂。縁一縁行一行是散
亂。縁一縁行一行非散亂。縁多縁是散亂。縁
多縁非散亂。行多行是散亂。行多行非散亂。
縁多縁行多行是散亂。縁多縁行多行非散
亂。縁一縁是散亂者。如一比丘。縁是法。不淨
思惟。於縁中未善習。若作青想。若作赤汁
想。若作爛想。若作脹想。若作己噉想。若作血
塗想。若作散想。若骨想。若瑣想。若骨瑣想。
作如是觀時。其心散亂。不作一縁。不作一識。
前定已失。後定不進。是名定一縁是散亂」
縁一縁非散亂者。如一比丘。縁是法。不淨思
惟。於縁善習。若作青想。若赤汁想。乃至作
骨瑣想。作如是觀時。心不散亂。作一縁。作一
識。前定不失。能進後定。乃至廣説
行一行是散亂行者。如一比丘。行無常行。於
此行不善修習。復觀無常。復觀須臾。復觀前
後不相似。復觀前後壞滅。作如是觀時。其心
散亂。前定已失。後定不進。乃至廣説
行一行非散亂者。如一比丘。行無常行。於此
行。善修習。復觀無常。乃至觀於壞滅。作如是
觀時。心不散亂前定不失。能進後定。乃至廣

縁一縁行一行是散亂者。如一比丘。觀身是
無常。於此觀不善修習。復觀此身是無常。乃
至觀身是壞滅。作是觀時。其心散亂。前定已
失。後定不進。乃至廣説
縁一縁行一行非散亂者。如一比丘。觀此身
無常。於此觀善修習。復觀此身無常。乃至觀
身壞滅。作是觀時。心不散亂。不失前定。能
進後定。乃至廣説
縁多縁是散亂者。如一比丘。觀身是無常。於
此觀不善修習。復觀於受。觀心觀法。乃至失
於前定。不進後定。乃至廣説
縁多縁非散亂縁者。如一比丘。觀身是無
常。於此觀善修習。復觀受心法。乃至不失前
定。能進後定。乃至廣説。行多行是散亂者。如
一比丘。觀無常行。於此觀不善修習。復觀苦
空無我行。乃至失於前定。不進後定。乃至
廣説
行多行非散亂者。如一比丘。觀身是無常。於
此觀善修習。復觀苦空無我行。乃至不失前
定。能進後定。乃至廣説。縁多縁行多行是散
亂者。如一比丘。觀身是無常。於此觀不善修
習。復觀受是苦。觀心是空。觀法是無我。作是
觀時。其心散亂。失於前定。不進後定。乃至廣

縁多縁行多行非散亂者。如一比丘。觀身是
無常。於此觀善修習。復觀受是苦。觀心是空。
觀法是無我。作是觀時。心不散亂。不失前定。
能進後定乃至廣説
云何無明。云何不智。乃至廣説。問曰。何故作
此論。答曰。不解不了是無明。不智相是不
智。或謂此二法是一。欲決定説其體相。亦欲
説差別故。而作此論
云何無明。答曰。如經本説。不知三界是也。若
作是説。則不攝縁滅道無明使。應作是説。三
界中無知是也。則攝縁滅道無明使。云何不
*智。答曰。無巧便慧是也。問曰。何故問少答
多耶。所以者何。不*智是染汚。無巧便慧是
染汚不染汚。何以知之。如業揵度説。諸意惡
行。盡是無巧便意業耶。答言。諸意惡行。盡是
無巧便意業。頗有無巧便意業非意惡行耶。
言。有隱沒無記意業。不隱沒無記無巧便
意業是也。答*言。此文應如是説。云何不*智。
答*言。染汚慧。應作是説。而不説者。有何意
耶。答曰。當知此義有餘。云何無巧便不*智。
答曰。染汚者。是非不染汚。復有説者。無巧便
二種。一者假名。二者眞實。業揵度説。於假
名。此*唯説眞實。如是汝語。無巧便慧。是不
*智耶。此説是定言。不定他言。不應説過。答
曰。如是。於意云何。汝意有如是欲如是説。諸
知故妄語。盡是失念。不而妄語耶。答曰。
如是。我有如是意如是欲如是説諸知故妄
語。盡是失念。不*智而妄語。於意云何。有無
*智故妄語耶。答曰。不也。聽我説汝違言負
處。故作是説。諸知故妄語。盡是失念。不*智
而妄語。應作是説。無*智故妄語。不應作是
説。知故妄語。應作是説。不*智而妄語。所以
者何。從不*智生故。若不作是説。不應言不
*智是無巧便慧。若説有知故妄語。不應作是
説。諸知故妄語。盡是失念。不*智而妄語。若
作是説。此事不然。答曰。雖從不*智生。而知
故妄語。非不*智故妄語。問曰。若然者。何故
言知故妄語耶。答曰。知彼事故。而相違説。是
故言知故妄語。非不*智故妄語。復有説者。若
於大衆中。問於彼人知此事不。若知言知。不
知言不知。彼人實知。而言不知。是故言知故
妄語。復有説者。若現前知覺此事時。與此事
相違説。是故言知故妄語。復有説者。於彼事
了了現見。而違彼事説。是故言知故妄語非
不*智故妄語。若如汝。説從不*智生。故言
不*智故妄語非知故妄語者。妄語不但從不
*智生。乃從多法生。謂十大地。十煩惱大地。
受乃至慧。不信乃至放逸。何故捨如是等法。
但言不*智故妄語。於意云何。汝有如是欲
如是説。一切無明與不*智相應耶。答曰。如
是。於意云何。諸知故妄語。盡是無明。愚無明
倶失念。不*智故而妄語耶。答曰。如是。復於
意云何。有無不*智故妄語耶。答曰。無也。聽
我説汝。違言負處。如是汝語知故妄語盡是
無明愚無明倶失念不*智故而妄語。應作是
説。有無不*智故妄語。不應但説不*智故而
妄語。亦應説有無明故妄語。所以者何。從無
明生故。若不説無明故妄語。不應作是説。一
切無明。與不*智相應。若作是説。諸知故妄
語。盡是無明。愚無明倶失念。不*智故而妄
語。如汝所説。雖從無明生。不名無明妄語。我
亦如是。雖從不*智生。不名不知故妄語。然
知故名妄語
云何慢云何憍。乃至廣説。問曰。何故作此論。
答曰。此二法相似。見慢者。世人言是人憍。見
憍者世人言是人慢。或謂此二法是一。今欲
決定説其體性。亦欲説差別故。而作此論
云何慢。於卑謂勝。於等謂等。因此起慢。乃至
廣説。問曰。云何於等謂等。而作慢耶。答曰。
猶如有一人。誦半阿含。有餘縁故。而更不進。
更有一人。始誦阿含。此二後時一齊誦竟。而後
誦者。便起於慢。是名於等起慢。云何憍。我生
處勝。族姓勝。色勝。種勝。巧勝。財勝。端正
勝。因如是等勝故起憍。豪乃至廣説。是名憍。
慢憍有何差別。問曰。何故復作此論。答曰。此
二法相似。雖説體性。亦應説其差別。憍慢有
何差別。答曰。縁他故自計勝。是慢相。不縁他。
自於法中。心生染汚。是憍相。問曰。慢體性
是何。答曰。或有説者。體性是憍。問曰。若然
者。憍慢有何差別。答曰。慢有二種。一縁他
生。二縁自生。縁他生者是慢。縁自生者是憍。
復有説者。體性是愛。所以者何。如説自於法
中。心生染汚。復有説者。有心數法名憍。與心
相應在意地。修道所斷愛後生。問曰。若然者。
憍慢有何差別。答曰。有多差別。慢是煩惱。憍
非煩惱。慢是結縛使惱纒。憍非結縛使惱纒。
是煩惱垢。復有説者。慢是見道修道所斷。憍
是修道所斷。問曰。無色界慢。見道所斷。慢云
何縁他生耶。答曰。本於此間。修行廣布。後生
彼間。以因力故。亦現前行。復有説者。雖生彼
間。而不現行。於此間因。入定起慢心。我於定
善。他則不善。我能速入。他則不能。我能久住。
他則不能。云何見道所斷慢。縁他生耶。答曰。
如我見者。聚在一處。更相問言。汝我有何相
耶。答曰。我我有如是相。他人聞已。作如是
念。彼説我相相則不如我。因身見後。生如
是慢。復有説者。無始已來。常習此法。不必因
他而生。如尊者阿泥盧頭。生如是慢。詣尊者
舍利弗所。作如是言。我以天眼。觀千世界。不
多用功。乃至廣説。尊者舍利弗而語之言。此
是汝慢。如此慢則不因他生。然慢多分因他
生故。言因他生。亦有因自生者
若生増上慢我見苦是苦。乃至廣説。問曰。何
故作此論。答曰。或有説者。慢能縁他界。亦縁
無漏。爲止如是説者意亦明慢是自界縁縁
有漏故。而作此論
若生増上慢。我見苦是苦。此増上慢。何所縁
耶。答曰。猶如有一親近善知識善知識者。謂
佛佛弟子是也從其聞法聞法者。聞隨順涅
槃方便法。内正思惟。正思惟者。謂自修正行。
復有説者。正思惟者。觀生死是過患。觀出要
是善利。如法修行。如法修行者。謂次第行法
得於順忍。順忍者謂順諦忍也。依此四須陀洹
枝故。於苦有忍有欲有説。依如是等法。身心
潤益。以是忍力。令諸行衰微羸劣。於諦轉明。
便作是念。我見苦是苦不觀故。須臾見疑不
行。問曰。此文應如是説。無有正觀故。須臾見
疑不行。而不説者有何意。答曰。當知此義不
觀者。即是不正觀義。須臾見疑不行。見者謂
身見戒取。疑者即疑西方沙門。復作是説。見
者是戒取。疑即是疑。所以者何。得忍者身見
不行。設有行者。亦復不覺。所以者何。以根鈍
故。所行微細。不久住故。是以不覺。復次見
疑行細。行者心麁。是以不覺。復次以五事故。
衆生煩惱不行。一以定力故。二以慧力故。三
依善師故。四以處所好故。五性少煩惱。彼煩
惱不行故。作如是念。我見苦是苦。因此起慢。
乃至廣説。問曰。此増上慢。何縁取。答曰。縁
苦能生増上慢者。是順諦忍。縁集生増上慢。
亦如是。若生増上慢。我見滅是滅。此増上慢
何縁。猶如有一親近善知識。廣説如上。乃至
我見滅是滅因此起慢。乃至廣説。問曰。此増
上慢何縁。答曰。即縁彼心心數法。能生増上
慢忍者。若作是説。則上慢縁無漏者意亦
非他界縁。亦非無縁。若生増上慢。我見道是
道。此中應廣説如滅。問曰。此慢爲是欲界。爲
是色界耶。若是欲界者。此慢縁忍。欲界無忍
善根。若是色界者。離欲者可爾。未離欲者云
何可爾。答曰。或有説者。應作是説。是色界
慢。所以者何。彼慢縁順諦忍。欲界中無順諦
忍。問曰。若然者離欲者可爾。未離欲者云何。
答曰。經本所説。明離欲者。復有説者。未離
欲者。亦能起此慢。所以者何。依未來禪與
根本禪相似故。評曰。不應作是説。如前説者
好。復有説者。是欲色界。問曰。色界者可爾。
所以者何。縁彼忍故。欲界者云何可爾。彼慢
不能縁忍。自界縁故。答曰。欲界中雖無忍。有
與忍相似善根。爲慢所縁。所以者何。欲界中。
盡有一切善根種子故。以欲界中有忍相似
善根故。慢亦能縁。若生増上慢。我生已盡。乃
至廣説。此増上慢何縁。乃至廣説。問曰。此増
上慢。前所説者。有何差別。答曰。或有説者。
先所説者。是凡夫増上慢。後所説者。是凡夫
聖人増上慢。如凡夫聖人。見諦不見諦。得果
不得果。得正決定。不得正決定住決定聚。住
不決定聚。住正定不住正定。當知亦如是。復
有説。先所説者。因見道生。後所説者。因修道
生。復有説者。先所起慢有所因。後所起慢無
所因。復有説者。前者是欲色界。後者是三界。
若生増上慢。我生已盡。此何縁。答曰。猶如有
一作是念。此道此迹。我依此道。依此迹。乃至
廣説。此道者。隨其處作道想。此道迹者。隨其
處作道迹想。生已盡者。隨其處作生想。問曰。
此増上慢何縁耶。答曰。縁生隨彼善根。能生
増上慢者。是生梵行已立説亦如是。乃至此
増上慢何縁。答曰。即縁彼能生慢。心心數法。
梵行已立者。阿羅漢。於學道名梵行已立。於
無學道名今立。所作已辦者。猶如有一作是
念。此道此迹。乃至所作已辦。我已斷煩惱。已
害使。已吐結。已制伏纒。如是等語。盡明斷義。
文雖種種而無異義。所以者何。若斷煩惱。即
是斷害使吐結。制伏於纒。問曰。此増上慢何
縁耶。答曰。即縁能生増上慢。心心數法
若生増上慢。我更不受有。乃至廣説。問曰。何
故復作此論。答曰。前説是因時解脱増上慢。
今説是因不時解脱増上慢。前説是因盡智
増上慢。今説是因無生智増上慢故。而作此

此増上慢何縁。答曰。即縁能生増上慢。
凡夫能起五種増上慢。一於善根。二於須陀
洹。三於斯陀含。四於阿那含。五於阿羅漢。須
陀洹起三種。斯陀含起二種。阿那含起一種。
阿羅漢無慢。復有説者。聖人亦起果間増上
慢。如須陀洹於斯陀含向中起慢。斯陀含於
阿那含向中起慢。阿那含於阿羅漢向中起
慢。諸起色界増上慢者。要得彼根本地。能起
彼地増上慢。所以者何。彼地煩惱。屬彼地故。
若不得根本地。不能起彼地煩惱。復有説者。
未至法亦有似根本地。若得彼地者。亦能起
彼地慢。評曰。不應作是説。如前説者好。云何
卑而起慢。乃至廣説。問曰。何故作此論。答
曰。慢法自高卑他此慢。自卑高他。或謂此非
是慢。今欲決定説是慢故。而作此論。云何
卑而起慢。猶如有一見他勝。若生處姓種
色工業財富田宅。見他是事作是念。彼少勝
我不如彼。謂生處乃至田宅。然彼不如他非
百倍千倍。生處者有四種。謂刹利。婆羅門。毘
舍。首陀。姓者有四種。一婆瑳。二憍瑳。三舍
持羅。四婆羅音在
和反
闍。亦更有餘姓。一佉
尼迦夷那。二舍荼蛇尼那。三拘*荼蛇尼那。
色者謂白紅赤黒。種者謂父種母種。工者謂
綵畫等。業者於工巧中得利勝。財富者謂色
聲香味觸。及其具。田宅者謂居業是也。見他
有如是等事作是念。彼少勝我我少不如彼。
色等乃至田宅。然彼非百倍千倍。而彼言一
倍二倍勝我。我一倍二倍不如彼。便自高卑
他而起於慢
有七慢。一慢。二過慢。三慢過慢。四我慢。
五増上慢。六卑慢。七邪慢。問曰。此慢幾見
道斷。幾修道斷。答曰。三修道斷。謂慢過慢
増上慢。餘見道修道斷。復有説者。二見道斷。
謂我慢邪慢。餘是見道修道斷。復有説者。一
是修道斷謂増上慢。二是見道斷。謂我慢邪
慢。餘四見道修道斷。復有説者。盡是見道修
道斷。問曰。若然者。云何我慢邪慢。修道斷
耶。答曰。身見縁五種斷法。計苦諦所斷法是
我。於此後生我慢。乃至計修道所斷是我。於
此後生我慢。是名我慢修道所斷。云何修道
斷邪慢。答曰。邪見縁五種所斷法。邪見謗苦
諦所斷法言無。於此後生邪慢。乃至謗修道
所斷法言無。於此後生慢。是名修道斷於邪
慢。問曰。七慢幾在欲界。幾在色無色界耶。答
曰。或有説者。三在欲界。謂過慢慢過慢卑慢。
餘在三界。所以者何。色界無計生處等起慢
故。復有説者。盡在三界。問曰。若然者。色無
色界。無計生處等起慢。乃至廣説。答曰。本於
此間。修行廣布。以因力故。於彼亦起現前。復
有説者。彼中雖不現行。於此因是故亦起現
行。言我定勝我定少不如彼
又世尊言。有三覺。謂欲覺恚覺害覺。乃至廣
説。問曰。何故作此論。答曰。此是佛經。佛經
有三覺。欲覺恚覺害覺。而不廣分別。云何欲
覺自害。乃至廣説。佛經是此論所爲根本。諸
經中不説者。今欲説故而作此論
云何欲覺自害。答曰。猶如有一起欲愛纒身
熱心熱。所以者何。欲愛纒如火燒於自身。世
尊亦説有三種火。謂貪欲火。瞋恚火。愚癡火。
身熱心熱。是彼依果。長夜起欲愛纒三惡道
中。受不愛報。乃至廣説。是彼報果。是名欲覺
自害。云何欲覺害他。答曰。猶如有一起欲愛
纒。眼視他妻。其夫見之。自罵其婦。加諸苦害
等。是名欲覺害他。問曰。此亦是倶害。所以者
何。彼眼看者。亦受苦害等。答曰。彼看者。其
不能加害。若加害者。則爲他人之所呵
責。是以不説。云何欲覺倶害。答曰。猶如有一
起欲愛纒。婬犯他妻。倶有過故。而被殺害。
是名倶害。問曰。此是三害。何以言倶。所以者
何。彼殺者。被殺者。亦受罪故。答曰。彼雖是
害。不爲世人所呵責。而爲世人所譽。云何此
人憎惡惡法。是以不説。云何恚覺自害。答曰。
猶如有一起於恚纒。身熱心熱。乃至廣説。是
彼依果。長夜起恚纒。故於三惡道。受不愛果。
乃至廣説。若生人天中。形色醜陋。是彼報果
是名恚覺自害。云何恚覺害他。猶如有一起於
恚覺。斷他人命。是名害他。問曰。若斷他命。
是名倶害。何以但言害他。答曰。雖斷他命。不
爲世人之所呵責。不盡受現世罪。是故不説。
云何倶害。猶如有一斷他人命。以斷他命。還
其命。問曰。還斷其命。是名三害。何以言
倶。答曰。雖還斷他命。不爲世人所呵。而受歎
美。言是人篤親里篤親友。云何害覺自害。答
曰。猶如有一起害覺纒。身熱心熱。乃至廣説。
是彼依果。長夜起害覺故。乃至廣説。是彼報
果。是名自害。云何害他。答曰。猶如有一若
杖打他。乃至廣説。是名害他。此中難答如上。
云何倶害。答曰。猶如有一起害覺纒。若手若
杖打他。他亦還打。是名倶害。此中問答如

問曰。此三覺體性是何。答曰。欲覺者是欲界
五種斷六識身。愛相應覺也。恚覺者是五種
斷六識身。恚相應覺也。害覺者或有説者。恚
覺即是害覺。問曰。若然者恚覺害覺有何差
別。答曰。恚覺有二種。或有欲捨衆生意。或有
但欲打意。若欲捨衆生意。是恚覺若欲打意。
是害覺。復有説者。恚覺有二種。或有可恚
事生恚。或有不可恚事生恚。可恚事生恚相
應覺是恚覺。不可恚事生恚相應覺是害覺。
復有説者。無明相應覺是害覺。何以知之。如
施設經説。以何等故。衆生有重愚癡。答言。修
行廣布害界害想害覺故。有重愚癡。彼相應
覺。是名害覺。復有説者。亦非恚相應覺。亦非
無明相應覺。自有心數法名害。與心相應。是
恚垢依恚。恚後起現在前在意地。是修道所
斷。此説是眞實義
有三善覺。謂離欲覺。無恚覺。無害覺。問曰。
此三覺體性是何。答曰。離欲覺者是心數法。
是心相應對治欲覺。無恚覺無害覺。説亦如
是。一心中不得有三不善覺。得有三善覺。三
不善覺。不遍一切不善心中。三善覺遍一切
善心中。三不善覺。不與一切不善心相應。三
善覺與一切善心相應。三不善覺。不攝一切
不善覺。三善覺攝一切善覺。所以者何。三善
覺無別體故。問曰。若三善覺無異體者。云何
立三覺耶。答曰。以對治故。立三善覺。對治欲
覺故。名離欲覺對治恚覺故。名無恚覺。對治
害覺故。名無害覺
佛經説。比丘當知。我本勤行精進。而不放逸。
欲斷煩惱。而猶生欲覺恚覺害覺。問曰。菩
薩若不放逸。不應生三不善覺。若生三不善
覺。云何名不放逸。尊者和須蜜答曰。菩薩雖
起不善覺。勤行精進故。名不放逸。菩薩若起
不善覺時。速能自知是不善覺此是煩惱非
是好法。復有説者菩薩若生不善覺時。即捨
即吐。依其對治。復有説者。菩薩雖生不善覺。
不令久住。尋即制伏除去。以是事故。雖生不
善覺。是不放逸。復次菩薩雖生不善覺。尋斷
其因。除其依。覺知所縁。是故名不放逸。復次
衆生。以三事故。生諸煩惱。一以因力。二境界
力。三方便力。菩薩雖生不善覺。非境界力。非
方便力。是本因力故。名不放逸。尊者佛陀提
婆説曰。菩薩雖生不善覺。不令經久。即時制
伏。依其對治。經須臾間。如一渧水墮熱鐵
上。是故名不放逸。問曰。菩薩於何處起欲覺。
何處起恚覺。何處起害覺。答曰。或有説者。菩
薩捨迦毘羅衞豐樂之國及現在轉輪王位。
猶如棄唾。而詣多波樹林漸次至王舍城。以
日初分。手執藕葉。入王舍城乞食。爾時菩薩
形容甚妙。百千衆生而隨逐之。或以偈頌。而
讃歎者。或有歎詠而稱告者。或有合掌而禮
拜者。或有仰觀無厭足者。爾時菩薩作如是
念。此諸人等。初始見我。生於歡喜。甚爲希
有。便生愛心。愛相應覺。是名欲覺。爾時菩
薩所往之處。多人隨逐。當於此日。竟不得
食。作是思惟。是諸人等。何故隨逐我耶。心
生厭患。與厭患相應覺。是名恚覺。依此二
法。生於塵穢。是名害覺。復有説者。菩薩出迦
毘羅衞。住多波林。是時諸釋遣侍者五人。二
是母親。三是父親。給侍菩薩。是時五人。二
以欲是淨。三以苦行是淨。爾時菩薩勤行苦
行。以欲是淨。二人便捨之去。以苦行是淨。三
人而猶隨侍。是時菩薩捨苦行處。還受飮食。
酥油塗身。暖水澡浴。是時三人作如是念。
今觀此人。於斷結法。便爲錯亂。即捨之去。是
時村主有二女人。一名難陀。二名難陀婆
羅。給侍菩薩。時彼二女。成就妙觸。或時摩觸
菩薩手足。是時菩薩便生愛心。與愛相應覺。
是名欲覺。是時菩薩復作是念。若彼五人。不
捨我者。我則不親近女人以爲給侍。於彼五
人。便生恚心。是名恚覺。依此二法。生於塵穢。
是名害覺。復有説者。菩薩在家時。輸頭檀王。
取五百玉女。以爲其妻。菩薩捨此快樂之
處。詣多波林。是時諸王遙聞悉達今已出家。
即遣使者。白輸頭檀王。王子悉達。今已出家。
便可悉還我等諸女。輸頭檀王作如是言。我
子悉達雖復捨我出家。今見其妻。如見子無
異。云何相還。是時諸王心生忿恚。合集諸軍。
圍迦毘羅城。或有説者。天神往語菩薩。或有
説者。輸頭檀王。遣使往語。今坐汝故。令我苦
惱。是時菩薩便於父所。生於愛心。於愛心相
應覺。是名欲覺。於彼諸王。生於恚心。是名恚
覺。依此二法。生於塵穢。是名害覺。尊者瞿沙
説曰。菩薩修苦行時。以根利故。於欲界聞思
善根。隨意能得。便作是念。此諸善根。隨順於
我。雖善積集。欲界善根。猶生煩惱。是時菩薩
於此善根。便生愛心。行於愛禪。自於身中。生
於愛心。愛相應覺。是名欲覺。菩薩根猛利故。
即時自知我今已起愛。即是煩惱所不應爲。
便生恚心。是名恚覺。依此二法。能生垢穢。是
名害覺。復有説者。菩薩行苦行時。是時惡魔
於六年中。隨逐菩薩。欲求其短。或以好形或
以惡形。而現菩薩。若以好形*現時。菩薩爾
時便生愛心。與愛相應覺是名欲覺。若以惡
形*現時。菩薩是時便生恚心。是名恚覺。依
此二法。生於塵穢。是名害覺。復有説者。菩薩
在菩提樹下。憶念先所更五欲境界。生於愛
心。是名欲覺。聞提婆達入己宮中。便生恚心。
是名恚覺。諸釋縱之。便生害心。是名害覺。復
有説者。菩薩在菩提樹下。爾時天魔遣三天
女。一名渇愛。二名喜樂。三名喜見。菩薩見
之。便生愛心。是名欲覺。魔王復將三十六億
兵衆。欲相惱亂菩薩便生恚心。是名恚覺。
亦於魔衆。而生害心。是名害覺。又世尊言。比
丘當知。我本行菩薩道時。起於欲覺自害害
他亦倶害乃至害覺亦如是。問曰。云何菩薩
欲覺自害害他亦倶害耶。答曰。覺相應爾。
若起欲覺。則自害害他亦倶害。復有説者。起
欲覺時。捨自利益事。是名自害。捨他利益事。
是名害他。捨自利利他事。是名倶害。復有説
者。起欲覺時。自於身取果與果。是名自害。
令施衣服等者。不得大界。是名害他。自害害
他故。是名倶害。依果報果。説亦如是。復有説
者。能令自心染汚墮邪道中。是名自害。餘如
上説。復有説者。能令自身遠離聖樂。是名自
害。令他遠離。是名害他餘如上説。復有説
者。能令自身遠聖定慧。是名自害。令他遠離。
是名害他。餘如上説。復有説者。能令自身遠
解脱果。是名自害。餘如上説。是故尊者瞿沙。
作如是説。能令自身遠離解脱。是名自害。令
阿私陀阿羅荼欝陀迦等。不得聖道。是名害
他。餘如上説。尊者佛陀提婆説曰。若起煩惱。
能令身心遠一切智。離於聖樂。爲煩惱作依。
是名自害。令施者不得大報。是名害他。餘如
上説。復有説者。能令自身心熱。是名自害損
他施等。餘如上説。復有説者。令自身心不適。
是名自害。諸天呵責。是名害他。餘如上説
如經説。如來初成道時。多起二種覺。一安隱
覺。二寂靜覺。問曰。云何名安隱覺寂靜覺耶。
答曰。或有説者。無恚無害覺是安隱。離欲覺
是寂靜。復有説者。恚覺害覺對治。是名安隱
覺。欲覺對治。是名寂靜覺。復有説者。無恚無
癡善根相應覺。是名安隱。無貪善根相應覺。
是名寂靜。復有説者。對治恚癡不善根。是名
安隱。對治貪欲不善根是名寂靜。復有説者。
慈悲相應覺。是安隱。喜捨相應覺。是寂靜。復
有説者。喜捨相應覺。是安隱。慈悲相應覺。是
寂靜。復有説者。苦智集智相應覺。是名安隱。
滅智道智相應覺是寂靜。復有説者。滅道智
相應覺是安隱。苦集智相應覺是寂靜。復有
説者。空苦集無願相應覺。是名安隱。無
無願相應覺。是名寂靜。復有説者。無*相無
願相應覺。是名安隱。空苦集無願相應覺。是
名寂靜。復有説者。見増長是過患。是名安
隱。見止息是善利是名寂靜。是故尊者瞿沙。
作如是説。作方便見増長是過患。是安隱覺。
行止息樂。是寂靜覺。尊者佛陀提婆説曰。如
來有無量大悲心憐愍心利益心淳淨心。如
是等相續善心。是名安隱覺。見増長是過患
止息是寂靜覺。問曰。何故如來初成道時。多
起此二覺耶。答曰。以此二覺能淨無上道最
在初故。復有説者。菩薩在宮人中。恒患多起
欲覺。是以初成佛時。起寂靜覺。行苦行時。恒
患身疲苦。是以初成佛時。起安隱覺
阿毘曇毘婆沙論卷第二十三



阿毘曇毘婆沙論卷第二十四
 迦旃延子造 五百羅漢釋
北涼天竺沙門浮陀跋摩
共道泰等     譯 
  雜乾度中思品之二
智多耶。所知多耶。乃至廣説。問曰。何故作
此論。答曰。欲明善説法中三法等故。謂智所
知行所縁覺所覺。惡説法中。此三法不等。爲
顛倒所覆故。是以欲明善説法三法等故。而
作此論。智多耶所知多耶。答曰。所知多非智
多。所以者何。所知攝十七界一界少分十一
入一入少分四陰一陰少分。智攝一界一入
一陰少分。復有説者。智多非所知多。所以者
何。如非想非非想處一受。爲欲界十種智所
縁謂欲界苦集所斷五。他界縁見使苦集所
斷。他界縁疑無明相應智善等智。如是初禪
乃至無所有處。盡有十一。一智有九種。十智
有九十種。自地則有十一遍智。謂七見苦集
所斷疑無明相應。四智善等智不隱沒無記
智如一受。一切受亦爾。如受一切心心數法
亦爾。智増益如山。所知不増益。是故智多非
所知多。若如是説者。所知多非智多。所以者
何。欲界十種智相應法。是所知非智。乃至非
想非非想處。十三種智相應法。是所知非智。
然智亦是所知。設令智非所知者。所知猶多。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irst] [Prev+100] [Prev] 165 166 167 168 169 170 171 172 173 174 175 176 177 178 179 180 [Next] [Next+100] [Last] [行番号:/]   [返り点:/] [CIT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