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正蔵検索


punctuation    Hangul    Eng   

Citation style A:
Citation style B:
()
Citation style C:
()
Citation style D:
()
TextNo.
Vol.
Page

  INBUDS
INBUDS(Bibliographic Database)
  Digital Dictionary of Buddhism
電子佛教辭典
パスワードがない場合は「guest」でログインしてください。
Users who do not have a password can log in with the userID "guest".

本文をドラッグして選択するとDDBの見出し語検索結果が表示されます。

Select a portion of the text by dragging your mouse to view all terms in the text contained in the DDB. ・

Password Access Policies

阿毘達磨大毘婆沙論 (No. 1545_ 五百大阿羅漢玄奘譯 ) in Vol. 27

[First] [Prev+100] [Prev] 665 666 667 668 669 670 671 672 673 674 675 676 677 678 679 680 [Next] [Next+100] [Last] [行番号:/]   [返り点:/] [CITE]

    如藕生蓮花 如鏡生衆像
阿毘達磨諸論師言。大種無見。造色有見無
見。大種有對。造色有對無對。大種有漏。造色
有漏無漏。大種無記。造色善不善無記。大種
欲色界繋。造色欲色界繋及不繋。大種非學
非無學。造色學無學非學非無學。大種修斷。
造色修斷不斷。大種苦集諦攝造色苦集道
諦攝。大種無異熟。造色有異熟無異熟。大種
不染造色染不染大種非業。造色業非業。諸
是等大種造色。二相差別有無量門
觸處實事有十一種。謂四大種。及七種造觸
七種造。觸者。謂滑澁輕重冷飢渇。滑謂細軟。
澁謂麁強。輕謂不可稱。重謂可稱。冷謂此所
逼便起暖求。飢謂此所逼便起食欲。渇謂
此所逼便起飮欲。問何大種増故滑。乃至渇
耶。有作是説。不大種偏増故滑。乃至
渇。但由大種性類差別。有滑果。乃至有
渇果。有餘師言。水火増故滑。地風増故
澁。火風増故輕。地水増故。重故施設論作
言。何縁活時身輕調順。死便身重不調
耶。答言活時火風未滅故身輕調順。死後
身中火風已滅故。重不調順。水風増故冷。風
増故飢。謂風増故撃動食消引飢觸生便發
食欲。火増故渇。謂火増故煎迫飮消。引渇觸
生便發飮欲
問十一觸中極多縁。幾發生身識。有作
。一一別縁發生身識。以十一種相用増
故。有餘師言。極多縁五發生身識。謂四大
種滑等隨一。復有説者。總縁十一亦生
。問豈不五識唯取自相境耶。答自相有
二種。一事自相。二處自相。依事自相
十一種觸於身識。依處自相五識身
自相境。是故無過。如是説者。縁十一事
亦生身識。如色處二十種事。亦生眼識
此亦應爾。故五識身通縁總別。而無五識
取共相過。多事自相一識能縁。然不明了
問縁五色根所依大種身識不。有説。不
發。如五色根不觸故不身識。所依大
種理亦應然。問若爾何故説爲身識所識。答
法性身識所識。未來世中身識境故。
然無現在發身識。有説。除身根所依大
皆能發身識。以身根所依極隣近故不
身識。然他身識所縁境故。亦得名爲
身識所識。問十一種觸幾在欲界。幾在
。答二唯在欲界。謂飢與渇。九通欲色界
問若色界中有重觸者。以何義故。施設論
説。北倶盧洲衣重一兩。四大王衆天衣重半
兩。三十三天衣重一銖。夜摩天中衣重半
銖。覩史多天衣重一銖中四分之一。樂變化
天衣重一銖中八分之一。他化自在天衣重
一銖中十六分之一。此上天衣皆不稱耶。
有説。色界衣雖稱而餘物可稱。有説。
彼界一衣雖不可稱多衣積集即可稱。如
細縷輕毛積集便重。問若色界中有冷觸者
彼施設論何故復説。如人欲天所有冷暖。可
了知者上界倶無耶。答冷有二種。一能爲
益。二能爲損彼無能損。有能爲益。又即彼
所有冷暖上界倶無。豈以此言即説
界亦無暖觸。若爾則彼大種應唯有三非
*闕功用。而能造色故。色界中冷暖倶有。
問飢渇二觸爲是長養。爲是等流。爲是異
。健陀羅國西方師言。通長養等流。非
熟生。以飮食能斷故。阿毘達磨者不
熟色斷已復續。有説。飢渇亦通異熟生。性
飮食暫斷非永斷故。斷有二種。謂永斷
暫時斷。永斷不續非暫時斷。如地獄中
暫截身分。異熟生色斷已續生。迦濕彌羅
國諸論師言。飽時彼亦不飮食障故不
覺知。飮食消已還可覺知。問若是異熟
者。爲善業果。惡業果耶。答是二種果。是故
富者飢渇是善業果。貧者飢渇是惡業果
問飢渇何處大種所造。有説。腹邊大種所造。
入胎經説。在母腹中。有時臍邊彼有情類。
業異熟微風初起。即彼處大種能造
。有餘師説。遍身分中大種能造於飢渇
時遍身擾惱故
*説一切有部發智大毘婆沙論*卷第一百二
十七



阿毘達磨大毘婆沙論卷第一百
二十八
 五百大阿羅漢等造 
 *三藏法師玄奘奉  詔譯 
  大種蘊第五中大造納息第一之二
大種所造處。幾有見。幾無見。問何故不
幾有色幾無色。答彼作論者意欲爾故。隨
意欲而造論。但不法性便不責。有
説。所造無無色故。不問言幾有色。幾無
問亦無無爲。後不幾有爲幾無爲
答亦不問。而後問者當知彼是有餘之
説。有説。欲種種文種種説。莊嚴於義
解故。復次欲二門二階二略二明二
炬二影二光互相顯示。如所造是無色
故不問。如是無所造是無爲故亦不問。
所造是無爲而得問。如是雖
是無色亦應問。如是二門互相影示。令
前後問答理通。有餘師言。此中分別所
造諸色幾有見等。既擧所造諸色章。寧
復可幾有色等。以諸色言即顯有色。色
體皆有變礙義故。有彼色義故名有色。非
有衣及有子等
大種所造處幾有見。答一謂色處。問何故色
處名爲有見。答眼根名見有見用故。所見
色處有能見眼故名有見。如有主等或復
見者。是能顯示色處相麁。可相顯示在
彼相状差別。所顯示色有能顯示故名
有見。如名等。或復見者是諸影像。唯有
色處可影像故名有見。餘則不爾。幾無
見。答八二少分。八者謂眼耳鼻舌身聲香味
處。二少分者。謂觸處法處。雖諸觸處皆無見
。而非一切是所造色。若所造色亦無見者。
是此所問餘非所問故説少分。法處亦爾」
大種所造處幾有對。答九一少分。九者謂五
内處及外四處。一少分者謂觸處。雖諸觸處
皆有對攝。而非一切是所造色。若所造色亦
有對者。是此所問餘非所問故説少分。幾
無對。答一少分謂法處。雖諸法處皆無對攝
而非一切是所造色。若所造色亦無對者。是
此所問餘非所問故説少分。然有對有
一障礙有對。謂十色處。二境界有對謂五
色根及心心所。三所縁有對。謂心心所。此中
説障礙有對非
大種所造處幾有漏。答九二少分。九者如
。二少分者。謂觸處法處。雖諸觸處皆有漏
。而非一切是所造色。若所造色亦有漏者。
是此所問餘非所問故説少分。非諸法處。
皆有漏攝。亦非一切是所造色。若所造色亦
有漏者。是此所問餘非所問故説少分。幾
無漏。答一少分謂法處。非諸法處皆無漏
攝。亦非一切是所造色。若所造色亦無漏者。
是此所問餘非所問故説少分
大種所造處幾有爲。答九二少分。九者如
。二少分者。謂觸處法處。雖諸觸處皆有爲
。而非一切是所造色。若所造色亦有爲者。
是此所問餘非所問故説少分。非諸法處
皆有爲攝。亦非一切是所造色。若所造色亦
有爲者。是此所問餘非所問故説少分。幾
無爲。答無。彼皆有爲故
大種所造處幾過去。答十一少分。謂除意處
諸眼處皆所造攝。而非一切皆在過去
未來現在世故。若是所造亦過去者。
是此所問餘非所問故説少分。耳鼻舌身色
聲香味處亦爾。非諸觸處皆所造攝。亦非
切皆在過去。若是所造亦過去者。是此所問
餘非所問故説少分。法處亦爾。如過去
未來現在説亦如是。有數等故。
大種所造處幾善。答三少分。謂色聲法處。雖
諸色處皆所造攝。而非一切皆是善性。若是
所造亦善性者。是此所問餘非所問故説
。聲處亦爾。非諸法處皆所造攝。亦非
切皆是善性。若是所造亦善性者。是此所問
餘非所問故説少分。幾不善。答三少分如
前説。幾無記。答七三少分。七者謂五内處及
香味處。三少分者。謂色聲觸處。雖諸色處皆
所造攝。而非一切皆是無記。若是所造亦無
記者。是此所問餘非所問故説少分。聲處
亦爾。雖諸觸處皆無記攝。而非一切皆是
所造。若是無記亦所造者。是此所問餘非
故説少分
大種所造處幾欲界繋。答二九少分。二者謂
香味處。九少分者。謂五内處。及色聲觸法處。
諸眼處皆所造攝。而非一切皆欲界繋。若
是所造亦欲界繋者。是此所問餘非所問
少分。耳鼻舌身色聲處亦爾。非諸觸處皆
所造攝。亦非一切皆欲界繋。若是所造亦欲
界繋者。是此所問餘非所問故説少分。法
處亦爾。幾色界繋。答九少分如前説。幾無色
界繋。答無彼無色故
大種所造處幾學。答一少分。謂法處。非諸法
處皆學所攝。亦非一切皆是所造。若是所造
亦學攝者。是此所問餘非所問故説少分
幾無學。答一少分如前説。幾非學非無學。答
九二少分。九者謂内五處。及外四處。二少分
者。謂觸處法處。雖諸觸處皆非學非無學攝
而非一切皆是所造。若是非學非無學亦所
造者。是此所問餘非所問故説少分。非
法處皆非學非無學攝。亦非一切皆是所造
若是非學非無學。亦所造者。是此所問餘非
所問故説少分
大種所造處幾見所斷。答無。必無諸色見所
故。幾修所斷。答九二少分。九者如前説
二少分者。謂觸處法處。雖諸觸處皆修所斷
。而非一切皆是所造。若修所斷亦所造者。
是此所問餘非所問故説少分。非諸法處
皆修所斷攝。亦非一切皆是所造。若修所斷
亦所造者。是此所問餘非所問故説少分
幾不斷。答一少分。謂法處。非諸法處皆不斷
。亦非一切皆是所造。若是所造亦不斷者。
是此所問餘非所問故説少分
若成就大種彼所造色耶。答諸成就大種
彼成就所造色。有就所造色大種。謂
諸聖者生無色界。誰成就大種及所造色。謂
欲色界一切有情。此則總説。若別説者。或有
有情。成多大種及多造色。或有有情。成
大種及少造色。成多大種及多造色者。如
大海中有諸有情所得身形。或百二百三百
四百五六七百踰繕那量。如曷邏呼阿素洛
王所得身形其量廣大。如色究竟所得身
形。一萬六千踰繕那量。成少大種及少造色
者。猶如&T045616;水中虫等。乃至極細非人眼
。問何故聖者生無色界。唯成就造色
大種耶。答彼界無色。又不就他界大種
有漏法越地捨故。造色不爾通無漏
異地成就。無聖者不就無漏戒。是故
聖生彼界唯成就造色。於中學成就學隨
轉色。無學成就無學隨轉色
若不就大種。彼所造色耶。答諸不
所造色。彼不就大種。有就大種
所造色。謂諸聖者生無色界。誰不就所
造色及大種。謂生無色界一切異生。彼界無
一切色故。又不就下界色故有漏諸
色生上失故。無漏諸色彼未得故。問順前句
中何所攝。而復順順後句耶。答順前
句中唯攝欲色界一切有情。及攝無色界一
切聖者。未無色界一切異生。爲
故復立順後句
若成就大種彼善色耶。答應四句。有
就大種善色。謂處&T021400;。若諸異生住
藏中。若生欲界不律儀。及非律儀非不
律儀。無善身語表。設有而失。彼處&T021400;。住
胎異生前生所有表無表色。由所依衆同
故一切已捨。今於此位表。又
入定理故。不就一切善色。問何故此
位未表。答以所依身極羸弱故。要身
強盛能起表業。又此位心極微劣故。心麁勝
者能發表業。又此位心内門轉故。心外門轉
能起表業。又此位中胎卵迫迮尚不動。
況能起表。然有時胎動轉者。此由風力
心所爲。表業必由心力所起。問何縁此位無
入定理耶。答此位身心倶羸劣故。又無入定
加行縁故。得忍異生命終捨忍。如前業蘊
已廣決擇。四生廣説亦如業蘊。若生欲界
不律儀及非律儀非不律儀善身語表
者。謂睡眠醉悶。及捨加行表。設
有而失者。謂由三縁故失。一意樂息。二
捨加行。三限勢過。此亦如業蘊廣説。有
就善色大種。謂諸聖者生無色界。是
聖者故成就善色無色故。不就大種
彼諸聖者通學無學。學成學善色。無學成
無學善色。有就大種亦善色。謂諸聖者
胎藏中。若生欲界律儀。若住不律儀。
及非律儀非不律儀。現有善身語表。或先有
失。若生色界住胎聖者。定成有漏無漏
無表道力強故。若生欲界律儀者。謂隨
所應三律儀。住不律儀及非律儀非不律
。現有善身語表者。謂不睡眠。不醉。不
悶。不加行。求起表業。或先有不失者。謂
三縁故如前説。若生色界者彼定成就靜
慮律儀故。有善色就大種及善色
謂諸異生生無色界。生無色故不大種
有漏善色越界捨故。無漏善色彼未得故
若成就大種彼不善色耶。答諸成就不善
。彼定成就大種。有成就大種。非不善色
謂處&T021400;及住胎藏。若生欲界律儀。及
非律儀非不律儀。無不善身語表。設有而失。
若生色界。謂若成就不善色者定在欲界
欲界大種必有身故。由此得
順後句。答釋餘文句上應
若成就大種彼有覆無記色耶。答諸成就有
覆無記色彼定成就大種。有成就大種非
有覆無記色。謂生欲界若生色界。現無
覆無記身語表。謂若成就有覆無記色者定
色界。無色界大種必有身
故。由此得順後句。答無欲界
有覆無記表。善染表業依他身
若成就大種彼無覆無記色耶。答如是。設
就無覆無記色。彼大種耶。答如是。以
就大種者必成就身根等故。若成就身根
者必成就大種故。生欲色界一切有情。
皆成就大種及無覆無記色故。生無色界
二倶無故。若成就大種彼善不善色耶。答有
成就大種非善不善色。謂處&T021400;。若諸異生
胎藏中。若生欲界非律儀非不律儀
善不善身語表。設有而失。有成就大種亦
善色非不善色。謂諸聖者住胎藏中。若生
欲界律儀。無不善身語表。設有而失。若
非律儀非不律儀。現有善身語表。或先有
不失。無不善身語表。設有而失。若生色界
成就大種。亦不善色非善色。謂生欲界
不律儀。無善身語表。設有而失。若住
律儀非不律儀。現有不善身語表。或先有
不失。無善身語表。設有而失。有成就大種亦
善不善色。謂生欲界律儀。現有不善身
語表或先有不失。若住不律儀。現有善身
語表。或先有不失。若住非律儀非不律儀。現
善不善身語表。或先有不失。設成就善不
善色彼大種耶。答如是。謂成就善不善色
者必在欲界。在欲界者定成就大種故。若
就大種彼善有覆無記色耶。答有成就大
種非善有覆無記色。謂處&T021400;。若諸異生
胎藏中。若生欲界不律儀及非律儀
非不律儀。無善身語表。設有而失。有成就
大種亦善色非有覆無記色。謂諸聖者住
藏中。若生欲界律儀。若住不律儀及非
律儀非不律儀。現有善身語表。或先有不失。
若生色界現無有覆無記身語表。有成就大
種亦善有覆無記色。謂生色界現有有覆無
記身語表。設成就善有覆無記色彼大種耶。
答如是。謂成就善有覆無記色者必在
。在色界者定成就大種
若成就大種彼善無覆無記色耶。答有成就
大種亦無覆無記色非善色。謂處&T021400;。若諸
異生住胎藏中。若生欲界不律儀。及非
律儀非不律儀。無善身語表。設有而失。有
成就大種亦善無覆無記色。謂諸聖者住
藏中。若生欲界律儀。若住不律儀。及非
律儀非不律儀。現有善身語表。或先有不失。
若生色界。設成就善無覆無記色。彼大種
耶。答如是。謂成就善無覆無記色者。必在
欲色界。在欲色界者。定成就大種
若成就大種彼不善有覆無記色耶。答無。謂
就不善色者必在欲界。成就有覆無記
者必在色界。無一有情倶生二界
若成就大種彼不善無覆無記色耶。答有
就大種。亦無覆無記色。非不善色。謂處
&T021400;。及住胎中。若生欲界律儀。及非
律儀非不律儀。無不善身語表。設有而失。若
色界成就大種。亦不善無覆無記色。
謂生欲界不律儀。若住律儀。及非律儀
非不律儀。現有不善身語表。或先有不
設成就不善無覆無記色彼大種耶。答如是。
謂成就不善無覆無記色者。必在欲界。在
欲界者定成就大種故。若成就大種彼有
覆無記無覆無記色耶。答有就大種。亦無
覆無記色。非有覆無記色。謂生欲界。若生
色界。現無有覆無記身語表。有就大種
亦有覆無記無覆無記色。謂生色界現有
有覆無記身語表。設成就有覆無記無覆無
記色彼大種耶。答如是。謂成就此二無記色
者。必在色界。在色界者定成就大種故」
若成就大種彼善不善有覆無記色耶。答
無。謂成就善不善色者必在欲界。成就善
有覆無記色者。必在色界。無一有情倶生
二界
若成就大種。彼善不善無覆無記色耶。答有
就大種。亦無覆無記色。非善不善色。謂
&T021400;。若諸異生住胎藏中。若生欲界
非律儀非不律儀。無善不善身語表。設有而
失。有就大種亦善無覆無記色。非不善
。謂諸聖者住胎藏中。若生欲界律儀
不善身語表。設有而失。若住非律儀非不
律儀。現有善身語表。或先有不失。無不善
身語表。設有而失。若生色界就大種
亦不善無覆無記色非善色。謂生欲界
不律儀。無善身語表。設有而失。若住非律
儀非不律儀。現有不善身語表。或先有不
失。無善身語表。設有而失。有就大種
善不善無覆無記色。謂生欲界律儀。現
不善身語表。或先有不失。若住不律儀
現有善身語表。或先有不失。若住非律儀
非不律儀。現有善不善身語表。或先有不失。
設成就善不善無覆無記色。彼大種耶。答如
是。謂成就此三色者。必在欲界。在欲界
者定成就大種
若成就大種彼善有覆無記無覆無記色耶。
答有就大種亦無覆無記色。非善有覆
無記色。謂處&T021400;。若諸異生住胎藏中。若
欲界不律儀。及非律儀非不律儀。無
善身語表。設有而失。有就大種亦善無
覆無記色。非有覆無記色。謂諸聖者住胎藏
。若生欲界律儀。若住不律儀及非律
儀非不律儀。現有善身語表。或先有不失。
若生色界現無有覆無記身語表。有
大種亦善有覆無記無覆無記色。謂生色界
現有有覆無記身語表。設成就善有覆無記
無覆無記色。彼大種耶。答如是。謂成就此
三色者。必在色界。在色界者定成就大

若成就大種。彼不善有覆無記無覆無記色
耶。答無。謂成就不善無覆無記色者。必在
欲界。成就有覆無記無覆無記色者。必在
色界。無一有情倶生二界
若成就大種。彼善不善有覆無記無覆無記
色耶。答無。謂成就善不善無覆無記色者。
必在欲界。成就善有覆無記無覆無記色
者。必在色界。無一有情倶生二界
若成就善色彼不善色耶。答應四句。有
就善色不善色。謂諸聖者住胎藏中
若生欲界律儀。無不善身語表設有而
失。若住非律儀非不律儀。現有善身語表
或先有不失。無不善身語表。設有而失。若
色界若諸聖者。生無色界。有就不善
善色。謂生欲界不律儀。無善身語
。設有而失。若住非律儀非不律儀。現有
不善身語表。或先有不失。無善身語表。設
有而失。有就善色亦不善色。謂生欲界
律儀。現有不善身語表。或先有不失。若
不律儀。現有善身語表。或先有不失。若
非律儀非不律儀。現有善不善身語表。或
先有不失。有就善色。及不善色。謂處
&T021400;。若諸異生住胎藏中。若生欲界
律儀非不律儀。無善不善身語表。設有而
失。若諸異生生無色界
若成就善色。彼有覆無記色耶。答諸成就有
覆無記色。彼定成就善色。或成就善色。非
有覆無記色。謂諸聖者住胎藏中。若生
律儀。若住不律儀及非律儀非不律
。現有善身語表。或先有不失。若生色界
現無有覆無記身語表。若諸聖者生無色界
若成就善色彼無覆無記色耶。答應
。有就善色。非無覆無記色。謂諸聖者
無色界。有就無覆無記色善色。謂
&T021400;。若諸異生住胎藏中。若生欲界
不律儀及非律儀非不律儀。無善身語表。設
有而失。有就善色。亦無覆無記色。謂諸
聖者住胎藏中。若生欲界律儀。若住
律儀及非律儀非不律儀。現有善身語表。或
先有不失。若生色界就善色。及無
覆無記色。謂諸異生生無色界
若成就善色。彼不善有覆無記色耶。答無。謂
就不善色者。必在欲界。成就有覆無記
者。必在色界。無一有情倶生二界故」
若成就善色。彼不善無覆無記色耶。答有
就善色。非不善無覆無記色。謂諸聖者
無色界。有就善色亦無覆無記色。非
不善色。謂諸聖者住胎藏中。若生欲界
律儀。無不善身語表。設有而失。若住非律
儀非不律儀。現有善身語表。或先有不失。
不善身語表。設有而失。若生色界。有成
就善色亦不善無覆無記色。謂生欲界
律儀。現有不善身語表。或先有不失。若住
不律儀。現有善身語表。或先有不失。若住
非律儀非不律儀。現有善不善身語表。或先
有不失。設成就不善無覆無記色彼善色
耶。答或成就。或不成就。云何成就。即如
。云何不成就。謂生欲界不律儀。無
身語表。設有而失。若住非律儀非不律儀。現
不善身語表。或先有不失。無善身語表
設有而失
若成就善色彼有覆無記無覆無記色耶。答
就善色。非有覆無記無覆無記色。謂
諸聖者生無色界。有就善色亦無覆無
記色。非有覆無記色。謂諸聖者住胎藏中
若生欲界律儀。若住不律儀及非律儀
非不律儀。現有善身語表。或先有不失。若
色界現無有覆無記身語表。有就善
亦有覆無記無覆無記色。謂生色界
有覆無記身語表。設成就有覆無記無覆
無記色。彼善色耶。答如是。謂成就有覆無
記無覆無記色者。必在色界。在色界者定
就善色故。若成就善色。彼不善有覆無
記無覆無記色耶。答無。謂成就不善無覆無
記色者。必在欲界。成就有覆無記無覆無
記色者。必在色界。無一有情倶生二界故」
若成就不善色。彼有覆無記色耶。答無。謂
就不善色者。必在欲界。成就有覆無記
者。必在色界。無一有情倶生二界
若成就不善色。彼無覆無記色耶。答諸成
不善色。彼定成就無覆無記色。有就無
覆無記色。非不善色。謂處&T021400;。及住
。若生欲界律儀及非律儀非不律儀
不善身語表。設有而失。若生色界
若成就不善色。彼有覆無記無覆無記色耶。
答無。如上説
若成就有覆無記色。彼無覆無記色耶。答諸
就有覆無記色。彼定成就無覆無記色
就無覆無記色。非有覆無記色。謂生
欲界。若生色界。現無有覆無記身語表。如
上所説。總略義者。謂四大種生欲色界必定
成就。生無色界定不成就。無覆無記色亦
爾。善色生色界定成就。生欲無色界。或成
就或不成就。不善色生色無色界定不成就。
欲界或成就或不成就。有覆無記色。生
欲無色界定不成就。生色界或成就或不
成就
*説一切有部發智大毘婆沙論*卷第一百二
十八


阿毘達磨大毘婆沙論卷第一百
二十九
 五百大阿羅漢等造 
 *三藏法師玄奘奉  詔譯 
  大種蘊第五中大造納息第一之三
諸四大種依何定滅。乃至廣説。問何故作
此論。答欲諸佛出現世間大功徳故。
施設論説。贍部洲邊繞大海際。有轉輪
王路廣一踰繕那。諸轉輪王若不出世水所
覆沒能遊履。若出世時海水周減一踰繕
那。此路乃現平飾清淨底布金砂。栴檀香水
自然灑潤。輪王毎欲此洲時。導從四軍
而遊此路。如是諸佛未出世時。無
諸根本地煩惱。若佛十力大法輪
王出世間時。根本地現平等清淨。布覺分
戒定水。佛與無數那庾多眷屬。依
入無畏涅槃宮。問此中云何顯佛出世有
大功徳。答佛不出世此問尚無況有能答
佛昔在室羅筏城誓多林。時有苾芻
名曰馬勝。是阿羅漢。獨於靜室是思惟
諸四大種何處永滅。爲知故入勝等持
即以定心誓多林沒。欻然出在四大王
衆天。從定而起問彼天衆。諸四大種何處
滅。天衆答曰。我等不是四大種何處永滅
然我所事四大天王。智慧威徳並皆殊勝。彼
或能了可往問之。尊者即時詣四王所。作
上問皆曰不知。復共仰推三十三天衆。三
十三天衆復。推帝釋。帝釋仰推夜摩天衆。夜
摩天衆推蘇夜摩天子。蘇夜摩天子推覩史
多天衆。覩史多天衆推珊覩史多天子。珊覩
史多天子。推樂變化天衆。樂變化天衆推
變化天子。妙變化天子推他化自在天衆。他
化自在天衆推妙自在天子。妙自在天子推
梵天衆。如是尊者遍問欲天竟。不
大種滅處。欲梵世勝等持。復以定心
自在宮沒。梵衆天出。從定而起作上問
梵衆咸曰。我等不知有大梵王。是梵大梵
作者化者。爲一切父自在生育。具大威徳
與等者。無不見不了不識。彼定能知
仁應往問。尊者即問大梵所在。梵衆答曰。
我亦不大梵天王定所在處。仁欲見者隨
處諦求。即有光明中而現。尊者馬勝遂
誠心。願大梵王於此衆現。應時大梵即
光明。便自化身爲童子像。首分五頂
貌端嚴。在梵衆中光而現。尊者前進問
曰。大仙諸四大種何處永滅。梵王不達作
亂言。苾芻當知我是大梵。是自在者作者。化
者。生者養者爲一切父。此是諂誑所發語業。
尊者告曰。我不仁梵非梵等。但問大種
何處永滅。爾時大梵知此苾芻非矯亂言
卒能酬遣。便執兩手引出衆外。此是諂誑
所發身業。出衆外已謝尊者言。我實不
大種滅處。然諸梵衆咸謂我是自在作者無
知見。若我衆中云不知者。是諸梵衆便
。尊者自失近捨如來。遠勞見問致
所獲。今可速還詣佛請問。如佛所説
正受持。馬勝既聞梵王推佛。歡喜辭退
復入等持。即以定心梵世沒。欻然還出
誓多林中。從定而起整理衣服。往世尊前
恭敬作禮。問四大種何處永滅。爾時世尊爲
不見邊際鳥喩云。汝亦然乃至梵宮遍請
所問。不邊際還至此中。猶如彼鳥不
邊際。然汝所問不問儀。隨此而答亦乖
答理。汝欲問者。當是問
    四大與短長 細麁淨不淨
    於何處永棄 名色滅無餘
此問隨順應是答
    識不見無邊 周遍廣大性
    更無餘廣大 能映奪此
    四大與短長 細麁淨不淨
    於是處永棄 名色滅無餘
有説。此中佛説聖道。世尊於此説識聲故。
有説。此中佛説涅槃。以無邊識不見故。
若無佛出世説正法者則雖梵王亦多
。若佛出世宣説正法則八歳勤策亦能解
了。設有來問長老知耶。諸四大種何處永
滅。彼若誦持大種蘊者。即言依四定或依
未至滅。世若無佛此等便無故。佛出世有
大功徳
諸四大種及所造色依何定滅。答依四定
或依未至滅定。或名道或名行迹。或名
。或名作意。義無差別。滅或名斷。或名
。或名爲盡。或名離繋。義亦無別。昔於
二論師。一名時毘羅。二名瞿沙伐摩
尊者時毘羅作是説。此中但説永斷無餘
斷。無隨縛斷。無少分斷。無影像斷。説聖者
異生斷。説聖道作用。非世俗道作用
所以者何。依七依經以立斯論。彼經但説
根本地故。無異生。或諸聖者依根本地
世俗道能離染故。尊者瞿沙伐摩作
是説。此中但説永斷無餘斷。無隨縛斷。無少
分斷。無影像斷。此説應理。餘則不然。所以
者何。此中通説諸聖者斷。及異生斷。聖道作
用。及世俗道作用故。問依七依經以立
。彼經唯説諸根本地。無異生。或諸聖
者依根本地世俗道。能離諸染云何説
通。答由此故言阿毘達磨是諸經鏡燈焔
光明。諸契經中未宣説者此中宣説。未
者此中示現。經説有餘。此中無餘。經説
異意。此中無異意。阿毘達磨中言多盡
理。由此經論二説善通
大種造色依四定滅者。謂依四靜慮
滅者。謂依初靜慮近分。及靜慮中間空無
邊處近分。此中靜慮無色近分。靜慮中間皆
未至。並未勝根本地。而能現前斷
煩惱故。問契經唯説根本名。依何故此中
依未至。有作是説。此中應言依四定或
未至滅。不依未至。而言依者有
耶。此文再説根本地故。依四定者説
依定。依未至者謂擧諸依。顯諸未至。非
此未至依。如入城未入城耶。雖
再説城言別城事。彼亦如是。有餘師説。
此中依言總説諸定。非但根本。皆能與
所依故。然七依定就勝而説大種造色
五地所繋。謂欲界四靜慮。是故離第四靜慮
時。乃究竟斷。然離彼染或依初靜慮近
。或依四靜慮。或依靜慮中間。或依空無
邊處近分。若依空無邊處近分。離彼染
聖者及異生。唯世俗道非聖道。若依
彼染時。唯聖者非異生。唯聖道非
世俗道。此中説究竟所滅大種造色。謂第四
靜慮所繋故。言依四定或依未至滅。若欲
界所繋大種造色。但應未至。依
靜慮近分滅故。初靜慮所繋大種造色。應
初定或依未至。依初靜慮靜慮中間。
及前二靜慮近分滅故。第二靜慮所繋大種
造色。應二定。或依未至。依前二靜
慮靜慮中間。初及第三靜慮近分滅故。第三
靜慮所繋大種造色。應三定或依
。依前三靜慮靜慮中間。初及第四靜慮
近分滅故。應知此中諸依前三靜慮。及靜
慮中間滅者。唯聖者非異生。唯聖道非
俗道。諸依初靜慮近分滅者。通聖者及異
。通聖道及世俗道。諸依餘三靜慮近分
滅者。通聖者及異生。唯世俗道非聖道。上
七近分無聖道
尋伺有對觸依何定滅。答依初定。或依
滅。依初定滅者。謂依初靜慮。依未至
滅者。謂依前二靜慮近分。及靜慮中間。尋伺
有對觸二地所繋。謂欲界初靜慮。是故離
靜慮染時。乃究竟斷。然離彼染或依初靜
。或依靜慮中間。或依前二靜慮近分。若
第二靜慮近分。離彼染時通聖者及異
。唯世俗道非聖道。若依餘地彼染時。
唯聖者非異生。唯聖道非世俗道。此中説
究竟所滅。尋伺有對觸。謂初靜慮所繋故。言
初定或依未至。若欲界所繋尋伺有
對觸。但應未至。依初靜慮近分
故。此通聖者及異生。通聖道及世俗道
樂根依何定滅。答依三定或依未至滅。
三定滅者。謂依前三靜慮。依未至滅者。
謂依初靜慮近分。及靜慮中間。第四靜慮近
分。樂根三地所繋。謂欲界初靜慮第三靜慮。
是故離第三靜慮染時。乃究竟斷。然離
或依前三靜慮。或依靜慮中間。或依
及第四靜慮近分。若依第四靜慮近分。離
時。通聖者及異生。唯世俗道非聖道。若
餘地彼染時。唯聖者非異生。唯聖道
世俗道。此中説究竟所滅樂根。謂第三靜
慮所繋故。言三定。或依未至。若欲界
所繋樂根。但應未至。依初靜慮近
滅故。初靜慮所繋樂根。應初定。或
未至。依初靜慮靜慮中間。及前二靜
慮近分滅故。此中諸依初靜慮。及靜慮中
滅者。唯聖者非異生。唯聖道非世俗道
諸依初靜慮近分滅者。通聖者及異生。通
聖道及世俗道。依第二靜慮近分滅者。通
聖者及異生。唯世俗道非聖道
喜根依何定滅。答依二定或依未至滅。依
二定滅者。謂依前二靜慮。依未至滅者。謂
初靜慮近分。及靜慮中間。第三靜慮近分。
喜根三地所繋。謂欲界前二靜慮。是故離
二靜慮染時。乃究竟斷。然離彼染。或依
二靜慮。或依靜慮中間。或依初及第三靜慮
近分。若依第三靜慮近分。離彼染時。通
者及異生。唯世俗道非聖道。若依餘地
彼染時。唯聖者非異生。唯聖道非世俗道
此中説究竟所滅喜根。謂第二靜慮所繋故。
二定。或依未至。若欲界所繋喜根。
但應未至。依初靜慮近分滅故。初
靜慮所繋喜根。應初定。或依未至
初靜慮靜慮中間。及前二靜慮近分滅故。
此中諸初靜慮。靜慮中間滅者。唯聖者
異生。唯聖道非世俗道。依初靜慮近分
滅者。通聖者及異生。通聖道及世俗道。依
第二靜慮近分滅者。通聖者及異生。唯世俗
道非聖道。苦根憂根段食依何定滅。答依
未至滅。謂初靜慮近分以苦根等唯欲界繋
是故離彼染時。即究竟斷。然離彼染時。唯
初靜慮近分。此通聖者及異生。通聖道
及世俗道
捨根觸思識食。依何定滅。答依七定。或依
未至滅。依七定滅者。謂依四靜慮。及前三
無色。依未至滅者。謂依初靜慮近分。及靜
慮中間。此捨根等九地所繋。謂從欲界乃至
非想非非想處。是故離非想非非想處染時。
乃究竟斷。然離彼染。或依初靜慮近分。或
靜慮中間。或依四靜慮。或依前三無色
此唯聖者非異生。唯聖道非世俗道。此中
究竟所滅捨根三食。謂非想非非想處所
繋故。言七定。或依未至。若欲界所繋
捨根三食。但應未至。依初靜慮近
滅故。初靜慮所繋捨根三食。應
。或依未至。依初靜慮靜慮中間。及前
二靜慮近分滅故。第二靜慮所繋捨根三食。
二定。或依未至。依前二靜慮靜
慮中間。初及第三靜慮近分滅故。第三靜慮
所繋捨根三食。應三定。或依未至
前三靜慮靜慮中間。初及第四靜慮近分
滅故。第四靜慮所繋捨根三食。應
。或依未至。依四靜慮靜慮中間。初靜
慮近分。空無邊處近分滅故。空無邊處捨根
三食。應五定。或依未至。依四靜
慮。空無邊處。靜慮中間。初靜慮近分識無邊
處近分滅故。識無邊處捨根三食。應
六定。或依未至。依四靜慮。前二無色靜
慮中間。初靜慮近分。無所有處近分滅故。無
所有處捨根三食。應七定。或依未至
。依四靜慮。前三無色。靜慮中間。初靜慮
近分。非想非非想處近分滅故。此中諸依
定。靜慮中間滅者。唯聖者非異生。唯聖道
世俗道。諸依初靜慮近分滅者。通聖者
及異生。通聖道及世俗道。諸依上七地近分
滅者。通聖者及異生。唯世俗道非聖道
諸四大種及所造色。已斷已遍知當言住
。答阿羅漢果。或無所住。住阿羅漢果者。
謂彼補特伽羅大種造色。已斷遍知住無學
。或無所住者。謂彼補特伽羅大種造色。已
斷遍知猶未住果。即諸異生已離色界染
及先離彼染。入正性離生。住見道中十五
心頃。若漸次者離第四靜慮染。最後解脱道
空無邊處染。諸加行道九無間道九解脱
道。乃至離無所有處染知亦爾。離非想
非非想處染。諸加行道九無間道八解脱道。
此諸位補特伽羅大種造色。已斷遍知。於
四沙門果而猶未住。問先離色界染
性離生道類智時。大種造色已斷遍知。此補
特伽羅住不還果。此中何故不説。答應
而不説者當知此義有餘。有説。此中依
次説。謂説具縛入正性離生者。非超越者
是故不説。尋伺有對觸已斷已遍知。當
何果。答阿羅漢果。或無所住。住阿羅漢
者。謂彼補特伽羅尋伺有對觸已斷遍知。
無學果。或無所住者。謂彼補特伽羅尋
伺有對觸已斷遍知。猶未果。即諸異生已
初靜慮染。或先離彼染。入正性離生
見道中十五心頃。若漸次者。離初靜慮染
後解脱道。離第二靜慮染。諸加行道九無間
道九解脱道。乃至離無所有處染。應知亦
爾。離非想非非想處染。諸加行道九無間道
八解脱道。住此諸位補特伽羅尋伺有對觸
已斷遍知。於四沙門果而猶未住。問先離
初靜慮染。入正性離生道類智時。尋伺有對
觸已斷遍知。此補特伽羅住不還果。此中何
故不説。答應説而不説者當知此義有餘。
有説。此中依漸次説。廣説如前。樂根已斷
已遍知當何果。答阿羅漢果。或
所住。住阿羅漢果者。謂彼補特伽羅樂
根已斷遍知。住無學果。或無所住者。謂彼補
特伽羅樂根已斷遍知。猶未果。即諸異生
已離第三靜慮染。或先離彼染。入正性離
。住見道中十五心頃。若漸次者。離第三
靜慮染。最後解脱道離第四靜慮染。諸加行
道九無間道九解脱道。乃至離無所有處染
知亦爾。離非想非非想處染。諸加行道九
無間道八解脱道。住此諸位補特伽羅。樂根
已斷遍知。於四沙門果。而猶未住。問先離
第三靜慮染。入正性離生道類智時。爾時樂
根已斷遍知。此補特伽羅住不還果。此中何
故不説。答應説而不説者當知此義有餘。
有説。此中依漸次説廣説如
喜根已斷已遍知。當何果。答阿羅漢
果。或無所住。住阿羅漢果者。謂彼補特伽
羅喜根已斷遍知。住無學果。無所住者。謂
彼補特伽羅。喜根已斷遍知。猶未果。即
諸異生已離第二靜慮染。或先離彼染。入
正性離生。住見道中十五心頃。若漸次者。離
第二靜慮染。最後解脱道。離第三靜慮染。諸
加行道九無間道九解脱道。乃至離無所有
處染。應知亦爾。離非想非非想處染。諸加
行道九無間道八解脱道。住此諸位補特伽
羅喜根已斷遍知。於四沙門果而猶未住。問
先離第二靜慮染。入正性離生道類智時。
爾時喜根已斷遍知。此補特伽羅住不還果
此中何故不説。答應説而不説者當知此
義有餘。有説。此中依漸次説。廣説如
苦根憂根段食。已斷已遍知。當何果
答不還果。或阿羅漢果。或無所住。住不還
者。謂彼補特伽羅苦根等三已斷遍知。住
學第三果。住阿羅漢果者。謂彼補特伽羅苦
根等三已斷遍知。住無學果。無所住者。
彼補特伽羅苦根等三已斷遍知。猶未果。
即諸異生已離欲界染。或先離彼染。入
性離生。住見道中十五心頃。住此諸位
特伽羅。苦根等三已斷遍知。於四沙門果
猶未住。此中不説漸次諸位名無所住。以
欲界染最後無間道生爾時苦根等三究
竟斷盡。最後解脱道時。此補特伽羅必住
還果
捨根觸思識食已斷已遍知。當何果
答阿羅漢果。此中不説。或無所住。所以者
何。離非想非非想處染。最後無間道生爾時
捨根三食究竟斷盡。最後解脱道時。此補特
伽羅必住阿羅漢果。故餘師於此作別意
。謂此意問四大種等已斷已遍知。當言何
果攝。由此不四大種等已斷遍知。住
還果先離色染。後入正性離生道類智時。
不還果。而彼離繋非不還果攝。以
還果但攝見所斷。及欲界修所斷斷。爲
故。評曰初説爲善。所以者何。此中但問
補特伽羅四大種等已斷遍知。得何果
果攝
契經中説食有四種。一段食。二觸食。三意思
食。四識食。云何段食。謂由麁細分段縁。
養諸根。増益大種。云何觸意思識食。謂
有漏觸意思識爲縁。長養諸根。増益大種
此中長養諸根者。顯長養諸法。増益大種
者。顯異熟諸法。問諸根亦可増益異熟
故。大種亦可長養長養故。何故此中唯
是説。答諸根大種倶應二種説。而不
説者當知此義有餘。復次欲種種文種
種説。莊嚴於義解故。復次欲二門
二階二略二明二炬二影二光。互相顯示如
根説。長養大種亦應爾。如大種説増益根
亦應爾。由二門等互相影故。則所説理通
文要義顯
問如所説長養増益。爲長益法長益。爲
不長益法長益耶。若於長益法長益者。
彼長益法復何長益。若於不長益法長益者。
不長益法云何長益。答非長益法長益
亦非不長益法長益。然長益不長益法先
未來。若遇長益縁。則不長益法滅。長益
法生。若遇不長益縁則長益法滅。不長益
法生。雖轉作而義倶立
問頗有有漏觸思識爲縁。長養諸根。増
大種。而非食耶。答有。謂異界觸思識能長
養増益諸根大種。問頗有同界觸思識爲縁。
養諸根。増益大種。而非食耶。答有。謂異
地觸思識。能長養増益諸根大種。問頗有
地觸思識爲縁。長養諸根。増益大種。而非
食耶。答有。謂無漏觸思識。能長養増益諸
根大種。問何故無漏不食耶。答諸無漏法
食相故。又法現前増益諸有。攝受諸有
持諸有。可説爲食。無漏諸法。損減違害
壞諸有故不食。又法現前連續諸有
續老死能令生死輪轉無窮。可説爲食。
無漏諸法斷息諸有。斷息老死。能令生死
復輪轉故不食。又法現前隨順苦集
順老死。能令生死諸有。世間流轉不
説爲食。無漏諸法隨順苦集滅。隨順老
死滅能令生死諸有世間不復流轉故不
食。又法現前是身見事。是顛倒事。是貪
愛事。是隨眠事。是貪瞋癡安立足處。有
毒。有穢有濁。有刺有怨。諸有所攝。墮
苦集諦。可説爲食。無漏諸法非身見事。非
顛倒事。非貪愛事。非隨眠事。非貪瞋癡
立足處。無垢無毒。無穢無濁。無刺無怨。非
諸有所攝。不苦集諦故不食。又無漏
法不究竟長養諸有。雖暫長養非究竟
故不説爲食。尊者妙音亦作是説。非無漏
法長養諸有。雖暫長養而非究竟。終違
故不説爲食。夫説食終能長養
問食體是何。答是十六事。於中十三事是段
食體。即十一觸及香味處。觸思識三是餘食
體。蘊界處攝者。是十一界五處三蘊少分所
攝。十一界者。謂七心界。及香味觸法界。五處
者。謂香味觸處。意處。法處。三蘊者。謂色行
識蘊。是謂四食自體。我物性相
已説自體。所以今當説。何故名食。食是何
義。答牽有義是食義。續有義。持有義。生有
義。養有義。増有義。是食義。此四於有能牽。
乃至能増故名爲食。問若牽有。乃至増
是食義者。諸有漏法皆應食。何故但説
四耶。脇尊者言。唯佛世尊究竟了達諸法性
。亦知勢用餘能知。若法有食相作用
食者。即便立之。無者不立。尊者世友
是言。此是世尊有餘之説。略説影説
觀待説。佛觀化宜而説法故。尊者妙音
説曰。佛知此四牽有續有持有生有養有増
有體相勢用。強盛隣近故立爲食。餘法不
爾故不食。有餘師言。如是四法極能長
養諸界生老死世間。令其流轉故立爲
食。餘則不爾。或有説者。食有二相。一牽
引當有現在前。二任持今有相續住
有餘師説。食有三種。一者業食。二者生食。
三者長養食。業食謂思。生食謂識。長養食者。
謂段與觸
*説一切有部發智大毘婆沙論*卷第一百二
十九



阿毘達磨大毘婆沙論卷第一百
三十
 五百大阿羅漢等造 
 *三藏法師玄奘奉  詔譯 
  大種蘊第五中大造納息第一之四
問如是四食。幾牽當有現在前。幾持
相續住。有作是説。一牽當有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irst] [Prev+100] [Prev] 665 666 667 668 669 670 671 672 673 674 675 676 677 678 679 680 [Next] [Next+100] [Last] [行番号:/]   [返り点:/] [CIT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