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正蔵検索


punctuation    Hangul    Eng   

Citation style A:
Citation style B:
()
Citation style C:
()
Citation style D:
()
TextNo.
Vol.
Page

  INBUDS
INBUDS(Bibliographic Database)
  Digital Dictionary of Buddhism
電子佛教辭典
パスワードがない場合は「guest」でログインしてください。
Users who do not have a password can log in with the userID "guest".

本文をドラッグして選択するとDDBの見出し語検索結果が表示されます。

Select a portion of the text by dragging your mouse to view all terms in the text contained in the DDB. ・

Password Access Policies

阿毘達磨大毘婆沙論 (No. 1545_ 五百大阿羅漢玄奘譯 ) in Vol. 27

[First] [Prev+100] [Prev] 521 522 523 524 525 526 527 528 529 530 531 532 533 534 535 536 [Next] [Next+100] [Last] [行番号:/]   [返り点:/] [CITE]



阿毘達磨大毘婆沙論卷第一百

 五百大阿羅漢等造 
 三藏法師玄奘奉  詔譯 
  智蘊第三中他心智納息第三之三
傍生趣亦有生處得智能知他心等。云何知
然。昔有女人置兒一處作餘事業。時有
一狼持其兒去。傍人爲逐語彼狼言。汝今
何縁將他兒去。狼遂報曰。其母過去五百生
中常害我子。我亦過去五百生中常害彼子。
怨怨相報于今未息。彼若能捨我亦捨之。
傍人便告彼兒母曰。汝若惜子當捨怨心。
女人報言我已捨矣。狼觀女意都不捨怨。
但恐害兒妄言已捨。遂害其子捨之而去。
問傍生何時知他心等。答初中後位皆悉能
知。問彼住何心知他心等。善耶。染汚耶。無
覆無記耶。答三種皆能知。問爲住意識爲
住五識。知他心等。答唯住意識。問爲住
威儀路心。爲住工巧處心。爲住異熟生心
知他心等。答三種皆能知。彼亦現起工巧處
心故。彼異熟生心意識亦有故。非如地獄決
定不受善異熟果。鬼趣亦有生處得智知
他心等。云何知然。昔有女人。爲鬼所魅羸
痩將死。呪師問鬼汝今何爲惱此女人。鬼
便報言。此女過去五百生中常害我命。我亦
過去五百生中常害彼命。怨怨相報于今未
息。彼若能捨我亦捨之。呪師因報彼女人
曰。汝若惜命當捨怨心。女人報言我已捨
矣。鬼觀女意都不捨怨。恐命不全妄言
已捨。遂斷其命捨之而去。問鬼趣何時知
他心等。答初中後位皆悉能知。問彼住何心
知他心等。善耶。染汚耶。無覆無記耶。答三
種皆能知。問爲住意識。爲住五識知他心
等。答*唯住意識。問爲住威儀路心。爲住
工巧處心。爲住異熟生心知他心等。答
種皆能知。如傍生趣説
天趣亦有生處得智知他心等。然微細故不
別説之。餘如傍生鬼趣廣説。人趣中無生處
得智知他心等。所以者何。非田器故。有勝
覩相。聞語智等所覆損故。有他心通及願智
等所映蔽故。問誰生處得智知幾趣心耶。
有作是説。各*唯自知。復有説者。地獄*唯
知地獄。傍生知二。鬼趣知三。天趣知五。施
設論説哀羅筏拏善住龍王知天心者。是
比相智知非生處得智。評曰。應作是説。於
四趣中生處得智。各知五趣。於理無違。問
人趣亦有本性念生智類。應能知他心等。
何故不説。答應説而不説者。當知此義有
餘。復次少故不説。謂人趣中得此智者極
少有故而不説之。有作是説。本性念生智
類。不能現知他心心所法故此不説
有他心智亦現知他心心所法。謂若智修所
成。是修果依止。修已得不失。能現知他現
在欲色界心心所法。或無漏心心所法。此是
現在他心智通廣如前釋。有非他心智亦
非現知他心心所法。謂除前相。相謂所名
乃至廣説。謂行蘊中總除三世他心智通。及
除現在覩相聞語生處得智。能現知他心
心所者。諸餘行蘊及四蘊全并無爲法作第
四句
諸宿住隨念智皆現憶知諸宿住事耶。答應
作四句。此中宿住隨念智通三世。現憶知
諸宿住事者*唯現在。然通宿住隨念智。及
非宿住隨念智。故有四句。有宿住隨念智。
非現憶知諸宿住事。謂過去未來宿住隨念
智。此有宿住隨念智相。而無現憶知諸宿
住事用。諸過去者作用已滅故。未來者未
有作用故。有現憶知諸宿住事。非宿住隨
念智。謂如有一得本性念生智。或得如是
生處得智。能現憶知諸宿住事。本性念生智
現憶知宿住事者*唯人趣有。餘四趣中無
此智故。生處得智能現憶知諸宿住事者。
謂地獄等有。其事云何。且地獄中如契經説。
地獄有情互相謂言。奇哉自誤。我等過去曾
聞沙門婆羅門説諸欲過患。能引未來可怖
畏事汝等應斷。我等雖聞而不信用。今因
彼欲受斯劇苦。問彼於何時憶宿住事。答
初生地獄未受苦時。若受苦已次前滅事
尚不能憶。況久滅事而能憶知。問彼住何
心憶宿住事。答住善染汚無覆無記皆能
憶知。於六識中*唯住意識。於三無記中
唯住威儀路。問彼生處得智能憶知幾生
答能憶知一生。謂從彼歿來生此者。有説。
乃至知五百生。傍生趣有生處得智。能現
憶知宿住事者。如契經説。有螺音狗。昔爲
梵志。名刀提那憶宿住事子令昇座食
飯示寶。皆隨其言。問於何時憶宿住事。
答初中後位皆能憶知。問彼住何心憶宿住
事。答住善染汚無覆無記皆能憶知於六識
唯住意識。三無記中通住三種。問彼生
處得智能憶知幾生。有作是説。唯憶一生。
謂從彼歿來生此者。評曰。應作是説。能憶
多生。如狼憶知五百生事。鬼趣亦有生處
得智。能現憶知宿住事者。如伽他説
    我昔集珍財 以法或非法
    他今受富樂 我獨受貧苦
問彼於何時憶宿住事。答初中後位皆能憶
知。問彼住何心憶宿住事。答住善染汚無
覆無記皆能憶知。於六識中唯住意識。三
無記中通住三種。問彼生處得智能憶知幾
生。有作是説。唯憶一生。謂從彼歿來生
此者。評曰。應作是説。能憶多生。如鬼憶
知五百生事。天趣亦有生處得智。能現憶知
宿住事者。如伽他説
    我施誓多林 蒙大法王住
    賢聖僧受用 故我心歡喜
問彼於何時憶宿住事。答初中後位皆能憶
知。問彼住何心憶宿住事。答住善染汚無
覆無記皆能憶知。於六識中唯住意識。三
無記中通住三種。問彼生處得智能憶知幾
生。有作是説。唯憶一生。謂從彼歿來生
此者。評曰。應作是説。能憶多生。人趣中
無生處得智憶宿住事。非田器故。爲本性
念生智等所損覆故。爲宿住隨念通。及願
智等所映蔽故
有宿住隨念智亦現憶知諸宿住事。謂若智
修所成。是修果依止。修已得不失。能現憶
知諸宿住事種種相状及所言説。此是現在
宿住隨念智通。廣如前釋。有非宿住隨念
智亦非現憶知諸宿住事。謂除前相。相謂
所名乃至廣説。謂行蘊中總除三世宿住隨
念智通。及除現在本性念生智。生處得智。能
現憶知宿住事者。諸餘行蘊及四蘊全并無
爲法作第四句
諸宿住隨念智。皆知他過去蘊處界心相續
耶。答應作四句。此中初句是縁自相續宿
住隨念智。第二句是縁他相續願智。及宿住
隨念智加行。第三句是縁他相續宿住隨念
智。第四句是縁自相續願智。及宿住智加
行。是謂此處略毘婆沙。有宿住隨念智。非
知他過去蘊處界心相續。謂若智修所成。是
修果依止。修已得不失。知自前生過去蘊處
界心相續。此即縁自相續宿住隨念智。縁
過去生自宿住事故。有知他過去蘊處界心
相續。非宿住隨念智。謂若智修所成。是修果
依止。修已得不失。知他此生過去蘊處界
心相續。此即縁他相續願智。及宿住智加
行。縁現在生他過去事故。有宿住隨念智
亦知他過去蘊處界心相續。謂智修所成。是
修果依止。修已得不失。知他前生過去蘊處
界心相續。此即縁他相續宿住隨念智。縁
過去生他宿住事故。有非宿住隨念智。亦
非知他過去蘊處界心相續。若智修所成。
是修果依止。修已得不失。知自此生過去蘊
處界心相續。此即縁自相續願智。及宿住隨
念智加行。縁自此生過去事故。此中願智
唯縁此生。過去諸有漏法。宿住隨念智唯
縁前生過去諸有漏法。宿住隨念智加行。亦
唯縁此生過去諸有漏法。然諸願智通縁三
世。此中唯取縁此生過去有漏法者。問前
所説本性念生智。以何爲自性。答以慧爲
自性。是謂本性念生智自性我物自體相分
本性。已説自性。所以今當説。問何故名本
性念生智。本性念生智是何義耶。答生謂前
生諸有漏法。智謂此生能知彼智。念謂
智倶生勝念。言本性者簡別修得。即本性
智由勝念力知過去生諸有漏法故。名本
性念生智。復次住本性心由勝念力發起
此智。知過去生諸有漏法。故名本性念生
智。本性心者。謂善染汚無覆無記。不由修
得故名本性。復次本性者。謂諸法自性即過
去生諸有漏法自性。智由念力知本性生。
故名本性念生智。復次本性者。謂前際法性
即過去生有漏法性。智由念力知本性生
故名本性念生智。問此智倶生法有多種。何
故但説念耶。答念力増故。如四念住持息
念宿住隨念智。雖慧爲體。而念力増故名
念住等。如伏除色想雖體是慧。而想力増故
名伏除色想。此亦如是。雖體是慧。而念力
増故名本性念生智。問此本性念生智在何
界有。答唯欲界有。問此本性念生智在何
趣有。答唯人趣有。所以者何。唯欲界人趣
中能造殊勝業引得此智。又人趣中智慧
猛利勝餘趣故。問此本性念生智。由何業
力而引起耶。有作是説。若諸有情憙作
愛語令他歡憙。由彼業力能引此智。復有
説者。若諸有情憙傳好事令他心悦身得
安樂。由彼業力能引此智。有餘師説。若諸
有情見他惶怖。方便慰喩爲作歸依令得
無畏。由彼業力能引此智。或有説者。若諸
有情見他愁惱以法開喩令得無憂。由彼
業力能引此智。有餘復説。若諸有情見嶮
隘處修令寛博。使往來者無有艱難。由彼
業力在母腹中無迫迮苦故得此智。或有
餘説。若諸有情施他種種美妙飮食。由彼業
力能引此智。評曰。應作是説。若諸有情。不
造惱害他業。恒作饒益他事。由斯業故
在母腹中。不爲風熱痰癊病等之所逼切。
後出胎時無迫迮苦。是故能憶諸宿住事。
故有是説。若諸有情住在母腹及出胎時。
不受衆病迫迮苦者。皆應能憶過去生事
但由母病及迫迮苦皆悉忘之。問此本性念
生智。初中後時何者爲勝。答此不決定。謂
或有初生時勝。如世跋羅等初生之時。便作
是説。今此家中頗有財物。令我隨意行布
施耶。或有中年時勝。如尊者護國等。或有
老年時勝。如菴婆瑟搋等。廣説如契經
問此本性念生智能憶幾生事耶。有作是
説。唯能憶一生事。謂從彼歿來生此者。或
有説者。此能憶二生。或乃至七生事。如王
舍城内有一屠兒。名曰伽吒。是未生怨王少
小知友。曾白太子。汝登王位與我何願。太
子語言當恣汝請。後未生怨害父自立。伽
吒於是從王乞願。王便告曰隨汝意求。伽
吒白言。願王許我王舍城中獨行屠殺。王遂
告曰。汝今云何求此惡願。豈不怖畏當來
苦耶。屠兒白王。諸善惡業皆無有果何
所怖畏。王遂告曰汝云何知。伽吒白王。我
憶過去六生。於此王舍城中常行屠殺。最
後生在三十三天多受快樂。從彼天歿來
生此間。少小與王得爲知友。故知善惡其
果定無。王聞生疑便往白佛。佛告王曰。此
事不虚。然彼屠兒曾以一食施與獨覺發
邪願言。使我常於王舍城内獨行屠殺後
得生天。由勝業因果遂其願。彼先勝業與
果今盡。却後七日定當命終生號叫地獄。次
第受先屠業苦果。是故此智極知七生。復
有説者。此極能憶五百生事。謂有苾芻自
憶過去五百生中墮餓鬼趣。念彼所受飢
渇苦時。遍身流汗深心怖惱。息諸事業精
進熾然。後經多時得預流果。彼作是念。我
從先來。頼諸苾芻濟惠資具。令我所怖已
得永滅。今應追覓諸資身具以酬先恩。作
是念已處處求覓諸資身具。時諸苾芻見而
謂曰。汝先少事今何故多。彼遂爲他具説本
事。復有苾芻自憶過去五百生中墮地獄
趣。念彼所受地獄苦時。諸毛孔中遍皆流
血。身及衣服非常臭穢。毎日詣水澡浴浣
衣。衆人謂之計水爲淨。彼息事業精進熾
然經於多時證阿羅漢。於後不數澡浴浣
衣。衆人怪問。彼亦爲他具説本事。由此故
知此智憶念極五百生。有餘師説。此智能
知過去壞劫及成劫事。謂佛往昔爲菩薩
時。爲化有情發大誓願。有時曾作旃
羅王名曰三鈎。善通一切書論呪術。爾時
阿難作彼王子名師子耳。顏貌端正世所
絶倫。時舍利子作婆羅門名曰池堅。善通
明論及諸眷屬。彼有一女名爲貞潔。容貌
端嚴衆所樂見。時王往詣婆羅門所爲子
求婚。池堅大忿白彼王言。汝諸姓中最爲
卑賤。我是梵志諸姓中尊。何縁來此故相輕
辱。時王遂告婆羅門言。族姓尊卑亦無常
定。汝何見忽而自矜高。汝頗曾聞諸梵書字
是誰所造。池堅報曰。我聞古昔有婆羅門
名瞿頻陀。是彼所造。王曰。彼時瞿頻陀者
即我身是。汝又頗聞佉盧瑟吒書字是誰所
造。婆羅門曰我聞古昔有大仙人名佉盧
瑟吒。是彼所造。王曰。彼時大仙人者即我身
是。王又問言。汝頗曾聞諸吠陀論及彼眷屬
世俗書等是誰造耶。婆羅門言如是如是部
黨書論。即是彼彼諸婆羅門仙人等造。王又
報言。彼皆是我昔時名字汝頗知耶。如何汝
今自矜見蔑。池堅於是一一推徴。如王所
言是實非謬。深心敬慕遂許王婚。由此故
知此智能憶極過去世劫成壞事
如契經説。佛告邑主。我自憶念過去九十
一劫以來。於淨戒田施飮食等甞無廢闕。
又亦不憶爲飮食等於戒毀傷。問世尊爲
以宿住隨念智憶知此事。爲以本性念
生智憶知此事。設爾何失。若以宿住隨念
智憶知此事。何故但憶九十一劫而不多
耶。若以本性念生智憶知此事。何故前説
有説此智唯憶一生。有説憶二乃至極
七生。有説憶五百生。有説憶劫成壞。而不
説能憶九。十一劫耶。答應作是説世尊
以宿住隨念智憶知此事。問若爾。何故但
憶九十一劫而不憶多。答實能憶多且説
爾許。問若爾。何故不説憶多。脇尊者曰。一
切生疑若説憶多若説憶少皆生疑問。故
隨事説於理無違不應責問。復次從彼建
立七佛世尊是故偏説。復次從彼以來修相
好業故偏説之。復次從彼以來業道清淨不
墮惡趣。恒受男身常憶宿住是故偏説。復
有説者。世尊以本性念生智憶知此事。問
若爾。何故前説有説唯憶一生。乃至有説
憶劫成壞。而不説能憶九十一劫耶。答前
説餘人能憶多少而不説佛。若説佛者亦
能憶多
問本性念生智爲能憶知中有事不。有作
是説。不能憶知。所以者何。以中有事極微
細故非此智境。評曰。應作是説本性念生
智亦能憶知中有中事。所以者何。若不憶
知此智知境應成間雜。謂少分能知。少分
不知故。問菩薩前生既有本性念生智。於
最後生爲亦有不。設爾何失。若有者。云何
縁力非勝因力耶。若無者。云何菩薩非轉
衰退。答應作是説。菩薩最後身亦有本性
念生智。問若爾。云何縁力非勝因力耶。答
非無縁力者。名有内因力。及以利根故
名有内因力。謂此菩薩於諸有情根性最
勝名有因力。又誰説菩薩無縁力耶。有淨
居天現老病死覺發菩薩厭生死心豈非
縁力。又鹿釋女爲菩薩説讃涅槃頌。覺發
菩薩欣涅槃心。亦是縁力。如説
    不久汝當得 安樂以爲母
    無憂以爲父 寂滅以爲妻
菩薩見聞如是事已。既増厭欣踰城出家。
又過去生有無量佛。爲菩薩説菩提資糧。
諸如是等皆名縁力。有作是説。菩薩最後
身無本性念生智。問若爾。云何非轉衰退。
答雖無此智。而有殊勝宿住隨念智。及願
智等。故非衰退。評曰。應知此中前説應理。
從九十一劫恒有此智故
云何時愛心解脱乃至廣説。問何故作此論。
答爲欲分別契經義故。謂契經説。佛告阿
難。苾芻不應樂與衆聚耽諸戲論。若樂衆
聚耽戲論者。能證時愛心解脱。及不動心
解脱。無有是處。若諸苾芻不樂衆聚不
耽戲論。能證二解脱。斯有是處。契經雖
作是説。而不廣釋其義。不説此二解脱自
性。及得因縁。根蘊雖説得二因縁。不顯自
性。今欲顯之。復次爲止他宗顯正理故。
謂或有説。時愛心解脱是有學有所作。不動
心解脱是無學無所作。爲遮彼意顯二解
脱倶是無學更無所作。或復有説。時愛心解
脱是有漏。不動心解脱是無漏。爲遮彼意
顯二解脱倶是無漏。復有欲令時愛心解
脱是有爲不動心解脱是無爲。爲遮彼意
顯二解脱倶是有爲。由此等縁故作斯論」
云何時愛心解脱。答時解脱阿羅漢盡智。或
無學正見相應心勝解。已勝解當勝解。云何
不動心解脱。答不動法阿羅漢盡智無生智。
或無學正見相應心勝解。已勝解當勝解。此
中盡無生智無學正見相應心者。簡別有學
及有漏。心勝解者謂現在。已勝解者謂過去。
當勝解者謂未來。此即簡異無爲解脱。顯二
解脱唯以無學無漏心相應勝解爲自性。然
一切法中唯有二法是解脱自性。謂無爲法
中擇滅是解脱自性。有爲法中大地法所攝
勝解是解脱自性。此勝解有二種。一染汚。
謂貪等相應名邪勝解。二不染汚。謂無貪等
相應名正勝解。此正勝解復有二種。一有
漏。謂不淨觀持息念。無量解脱勝處遍處等
相應勝解。二無漏。謂學無學勝解。學勝解者。
謂四向三果所攝勝解。即苦法智忍乃至金
剛喩定相應勝解。無學勝解者。謂阿羅漢果
所攝勝解。即盡無生智無學正見相應勝解。
無學勝解復有二種。一時愛心解脱。即五種
阿羅漢果所攝勝解亦名時解脱。二不動心
解脱。謂不動法阿羅漢果所攝勝解亦名不
時解脱。此二解脱各有二種。一名心解脱。
離貪愛故。二名慧解脱。離無明故。問若無
學勝解離貪愛故名心解脱。離無明故名
慧解脱者。集異門説當云何通。如説。云何
心解脱。謂無貪善根對治貪愛。云何慧解脱。
謂無癡善根對治無明耶。答集異門論應作
是説。云何心解脱。謂無貪善根相應勝解。云
何慧解脱。謂無癡善根相應勝解。應作是
説而不説者有別意趣。謂依善根顯示勝
解。若依無貪故心解脱貪愛。此相應勝解
名心解脱。若依無癡故慧解脱無明。此相
應勝解名慧解脱。是故此中二心解脱。倶以
無學勝解爲自性。是名解脱自性我物自體
相分本性。已説自性。所以今當説。問何故
名時解脱。時解脱是何義耶。答由彼解脱待
時得故。時雖有多略有六種。一得好衣
時。二得好食時。三得好臥具時。四得好處
所時。五得好説法時。六得好補特伽羅時。
待得好衣時者。謂彼要得細軟鮮淨勝妙
衣服時乃得解脱。若不爾者則不得解脱。
待得好食時者。謂彼要得美妙飮食酥蜜
等時乃得解脱。若不爾者則不得解脱。待
得好臥具時者謂彼要得厚軟臥具床褥等
時乃得解脱。若不爾者則不得解脱。待得
好處所者。謂彼要得寂靜處所勝妙房舍時
乃得解脱。若不爾者則不得解脱。待得好
説法時者。謂彼要得如理應機教誡教授
時乃得解脱。若不爾者則不得解脱。待得
好補特伽羅時者。謂彼要得具勝徳行禀性
柔和易共住者。與同住時乃得解脱。若不爾
者則不得解脱。問何故名不時解脱。不時
解脱是何義耶。答由彼解脱不待時得故。
時即如前所説六種。不待得好衣時者。謂
彼雖得惡糞掃衣時。而能速得解脱。勝時
解脱者。得價直百千兩金衣時。不待得好
食時者。謂彼雖得麤惡飮食時。而能速得
解脱。勝時解脱者。得百味飮食時。不待得
好臥具時者。謂彼雖得邊鄙臥具石床等
時。而能速得解脱。勝時解脱者。得上妙臥
具時。不待得好處所時者。謂彼雖得憒
鬧處所惡房舍時。而能速得解脱。勝時解
脱者。得靜妙處所時厭彼誼雜速入定故。
不待得好説法時者。謂彼雖得違理失機
教誡教授時。而能速得解脱。勝時解脱者。
得如理應機教誡教授時。厭彼所説速入
定故。不待得好補特伽羅時者。謂彼雖
得不具徳行爲性佷戻難共住者與同住
時。而能速得解脱。勝時解脱者。得具徳行
等與同住時。厭彼猥惡速入定故。復次依
狹小道而得解脱故名時解脱。狹小道者。
謂若極速第一生中種善根。第二生中令成
熟。第三生中得解脱。餘不決定。依廣大道
而得解脱名不時解脱。廣大道者。謂若極
遲聲聞乘。經六十劫而得解脱。如舍利子
獨覺乘。經百劫而得解脱。如麟角喩佛乘。
經三無數劫而得解脱。復次依羸劣道而
得解脱故名時解脱。羸劣道者。謂於解脱
善品加行。不能恒常殷重修故。若於日初
分修。於中後分則不能修。若於夜初分
修。於中後分則不能修。雖暫能修而不
殷重依強勝道而得解脱。故名不時解脱。
強勝道者與上相違。復次依止増道而得
解脱故名時解脱。依觀増道而得解脱故
名不時解脱。復次依可引奪道而得解脱
故名時解脱。可引奪道者。謂所修道可爲
適意不適意。饒益不饒益。樂苦資具之所引
奪。依不可引奪道。而得解脱。故名不時解
脱。不可引奪道者與上相違。復次依五種種
姓道。而得解脱。故名時解脱。五種種姓道
者。謂退法種姓道。乃至堪達法種姓道。依一
種種姓道而得解脱故名不時解脱。一種
種姓道者。謂不動法種姓道。此則説五種種
姓阿羅漢名時解脱。不動法種姓阿羅漢名
不時解脱。問因論生論。何故前五阿羅漢總
立爲一時解脱。第六阿羅漢別立爲一不時
解脱耶。答有別縁故。時解脱多。不時解脱
少。謂依種姓。施設前五種姓。名時解脱阿
羅漢。第六種姓名不時解脱故。有別縁故。
時解脱少。不時解脱多。謂依乘施設唯聲聞
乘有時解脱阿羅漢。三乘皆有不時解脱阿
羅漢故。有別縁故二解脱等。謂二解脱倶
離煩惱。倶是清淨無學身中聖道攝故。復次
時解脱劣故施設五種。不時解脱勝故建立
一種。如今世間國王大臣長者居士。諸富貴
者其數極少。諸貧賤類其數甚多。又如世間
佛及獨覺到究竟聲聞其數極少。諸餘聲聞
其數甚多。又如世間聰慧者少愚矇者多。又
如世間爲善者少作惡者多。又如世間正見
者少邪見者多。又如世間端正者少醜陋者
多。又如世間調柔者少剛強者多。如是前五
阿羅漢劣故合名時解脱。第六阿羅漢勝故
別名不時解脱。復次前五阿羅漢世間易得。
故合立一名時解脱。第六阿羅漢世間難
得。故別立一名不時解脱。如今世人往至
那國執師子國還者極少。往近聚落還者甚
多。此亦如是。復次前五阿羅漢不多用功
力不多設加行。不多作意而得。故合立一
名時解脱。第六阿羅漢與上相違。故別立
一名不時解脱。復次前五阿羅漢有増有
減。故合立一名時解脱。第六阿羅漢無増
無減。故別立一名不時解脱。此中増者謂
進。減者謂退
説一切有部發智大毘婆沙論卷第一百一



阿毘達磨大毘婆沙論卷第一百

 五百大阿羅漢等造 
 *三藏法師玄奘奉  詔譯 
  智蘊第三中他心智納息第三之四
何縁時心解脱名愛耶。答時解脱阿羅漢。恒
於此法。殷勤守護寶愛執藏。勿我遇縁退
失此法。如一目人自及親友慇懃守護寶愛
執藏勿遇寒熱塵翳等縁。令此一目更當
失壞。彼亦如是故名爲愛。謂鈍根者於自
功徳爲性寶愛過利根者。如諸女人於自
男女。禀性慈愛過諸丈夫。復次時解脱阿羅
漢於自解脱未得自在。多用功力乃能現
前。既得現前歡喜寶重故名爲愛。不時解脱
阿羅漢。於自解脱已得自在。少用功力即
能現前雖得現前而不極重故不名愛。復
次時解脱阿羅漢功徳容退。彼畏退故數起
現前故名爲愛。不時解脱阿羅漢功徳無退。
不畏退故不數現前故不名愛。復次時解
脱阿羅漢。由信増道證故名爲愛不時解脱
阿羅漢。由慧増道證故不名愛。復次時解
脱阿羅漢。性多調善人多愛樂故名爲愛。不
時解脱阿羅漢。性多剛強人不愛樂故不名
愛。如今世人。性不利者多分軟善人好親附。
性不鈍者多分剛猛人不親附。復次時解脱
阿羅漢。無厭背聖道善根故名爲愛。不時
解脱阿羅漢。有厭背聖道善根故不名愛。
厭背聖道善根者。謂空空無願無願無相無
相三摩地相應善根。此本論文雖不問答。而
義有故今應説之。問何縁不時解脱名不
動耶。答以體殊勝故名不動。如今世間殊
勝飮食衣服嚴具説名不動。不爲劣物格
量轉故。復次貪等煩惱令諸有情身心輕躁。
令諸善根生&T057344;離散故名爲動。不時解脱
阿羅漢不爲如是煩惱所動故名不動。復
次貪等煩惱。能令有情於諸分位勝劣不
定故名爲動。不時解脱阿羅漢不爲如是
煩惱所動故名不動如勇健人無敵能動
名不動者。復次不時解脱阿羅漢。於諸功
徳定不退失故名不動。如善射人射必中
的名不動者。如契經説。佛告舍利子。若有
苾芻苾芻尼等。成就不動心解脱末尼寶者。
能斷不善法。能修習善法。問何故不動心解
脱。説名末尼寶耶。答以不動心解脱。堅牢
故。勝妙故。無過故明徹故。無垢故。清淨故。
難得故。可愛樂故。名末尼寶。復次以不動
心解脱。能破無明闇故名未尼賓。如以光
明末尼置闇室中。能破彼闇作顯照事。如
是以不動心解脱末尼寶。置相續中能破
無明闇作顯照事。復次以不動心解脱能
除煩惱塵垢故。名末尼寶。如清水末尼置
濁水中水便澄淨。如是以不動心解脱末尼
寶置相續中。能除一切煩惱塵垢。復次以
不動心解脱善安住故名末尼寶。如方等末
尼隨所置處即善安住。如是以不動心解脱
末尼寶。置相續中。即善安住定無退失。復
次以不動心解脱能除貧乏聖財故名末
尼寶。如無價末尼置室宅内能引財寶除
諸貧匱。如是以不動心解脱末尼寶置相
續中。能引聖財除乏功徳。復次以不動心
解脱能饒益諸有情故名末尼寶。如如意
珠置高幢上。隨意所樂雨諸寶物充濟百
千貧匱有情。如是世尊以不動心解脱末尼
寶。置不放逸無量幢上。隨諸有情所樂差
別雨正法寶。能令無量無邊有情離生死
苦善根滿足。由如是等種種因縁。説不動
心解脱。名末尼寶。問若不動心解脱有如
是勝事。何故世尊説不動心解脱名無減
無増法耶。答依修行者平等説故。謂若東
方有無量刹帝利子。南方有無量婆羅門子。
西方有無量吠舍子。北方有無量戌達羅
子。皆來歸我剃除鬚髮被服袈裟正信捨
家趣於非家。於不動心解脱身作證具足
住。或不爾者。此不動心解脱亦無減無増故。
復次依聖教功徳無邊説故。謂聖教中有無
邊功徳。非唯有不動心解脱。假使此不動心
解脱去亦不減來亦不増故。復次依佛功徳
無邊説故。謂佛身中有無邊功徳。非唯有
不動心解脱。假使不動心解脱去亦不減來
亦不増故。復次爲除衆疑故作是説。謂大
目連。於布灑他夜。擯瞻波苾芻。令出衆外。
時有苾芻心生疑念。勿苾芻僧令致減少。
故世尊説。假使殊勝功徳叢林衆中。擯出不
動心解脱者。我苾芻僧亦無有減。彼若來者
衆亦不増。況彼苾芻破戒犯禁。壞諸威儀
遠離白法。豈令清衆有減有増。復次以不
動心解脱不可退故説名無減。不勝進故
説名無増。故不動心解脱雖有勝事。而佛
説爲無減無増
諸時愛心解脱皆盡智相應耶。乃至廣説。問
何故作此論。答欲令疑者得決定故。謂有
聞説時解脱阿羅漢唯修盡智無學正見。便
疑不時解脱阿羅漢亦唯修二。復有聞説
不時解脱阿羅漢修盡無生智無學正見。便
疑時解脱阿羅漢亦修三種。欲除彼疑顯
時解脱唯修二種。不時解脱具修三種。復次
前雖説二解脱自性。而未説彼雜不雜相。
今欲説之故作斯論。此中時愛心解脱對
盡智相應有四句。不動心解脱對無生智相
應。作順後句。皆如本文應知
問何等阿羅漢唯修盡智無學正見二無漏
慧。何等阿羅漢。具修盡無生智無學正見三
無漏慧耶。答有阿羅漢心善解脱非慧善解
脱。有阿羅漢心慧倶善解脱。前唯修二。後
具修三。復次有阿羅漢因力加行力不放逸
力皆狹小。有阿羅漢因力加行力不放逸力
皆廣大。前唯修二。後具修三。復次有阿羅
漢是奢摩他行。有阿羅漢是毘鉢舍那行。前
唯修二。後具修三。如二行二樂二欲二愛
亦爾。復次有阿羅漢修止爲先而入聖道。
有阿羅漢修觀爲先而入聖道。前唯修二。
後具修三。復次有阿羅漢以止修心依觀
得解脱有阿羅漢以觀修心依止得解
脱。前唯修二。後具修三。復次有阿羅漢得
内心奢摩他。不得増上慧法觀。有阿羅漢
得内心奢摩他。亦得増上慧法觀。前唯修
二。後具修三。復次如契經説。二因二縁能
生正見。一外聞他音。二内正作意。若外聞
他音増上者唯修二。若内正作意増上者具
修三。復次如契經説。有四法者多有所作。
一親近善士。二聽聞正法。三如理作意。四
法隨法行。前二増者唯修二。後二増者具修
三。復次鈍根者唯修二。利根者具修三。如
鈍根利根縁力因力。外分力内分力。説智聞
智。應知亦爾復次若無貪善根増者唯修二。
若無癡善根増者具修三。復次若以滅道智
盡三界結者唯修二。若以苦集智盡三界
結者具修三。復次若以無相道無願三摩
地盡三界結者唯修二。若以空苦集無願
三摩地盡三界結者具修三。此中時愛心
解脱阿羅漢。金剛喩定唯一刹那。盡智流注
長時相續。從盡智出。或起無學正見。或起
世俗心不動心解脱阿羅漢。金剛喩定及盡
智唯一刹那。無生智流注長時相續。從無生
智出。或起無學正見或起世俗心。一切阿
羅漢皆修無學正見圓滿。而非一切皆現在

問盡智無生智有何差別答且名即差別。謂
此名盡智此名無生智。復次因是盡智。果
是無生智。復次已作是盡智。因長養是無生
智。復次未得而得。或已得而得。是盡智。唯
未得而得。是無生智。復次或解脱道或勝進
道攝是盡智。唯勝進道攝是無生智。復次依
之建立五阿羅漢是盡智。依之建立一阿
羅漢是無生智。復次通利鈍根者得是盡
智。唯利根者得是無生智。是謂差別。問最
初盡智是何智耶。有作是説。是苦類智。所
以者何。諸瑜伽師觀生死果而入聖道。觀
生死果聖道滿故。如以毒箭射諸禽獸。其
毒最初從瘡門入。漸次遍身作毒事已。死
時還從瘡門而出。聖道亦爾。復有説者。是
集類智所以者何。諸瑜伽師觀生死果而入
聖道觀生死因聖道滿故。一切生死皆果因
攝。先遍知果。後遍知因。則生死道斷不復相
續名爲苦邊。評曰。應作是説。最初盡智亦
是苦類智亦是集類智。若起苦類智爾時不
起集類智。若起集類智爾時不起苦類智」
如契經説。諸阿羅漢如實自知。我生已盡。梵
行已立。所作已辦。不受後有。此中我生已
盡者。然諸生名顯多種義。謂或有生名顯
入母胎。或有生名顯出母胎。或有生名顯
分位五蘊。或有生名顯不相應行蘊少分
或有生名顯非想非非想處四蘊或有生
名顯入母胎者。如説云何生。謂彼彼有情。
於彼彼衆同分中生等。生入起出現。或有生
名顯出母胎者。如説菩薩初生即行七歩。
或有生名顯分位五蘊者。如説有縁生。或
有生名。顯不相應行蘊少分者。如説云何
生。謂諸蘊起。或有生名顯非想非非想四
蘊者。如此中説我生已盡。問此盡何生。過
去耶未來耶現在耶若盡過去生。過去生已
滅何復盡。若盡未來生。未來生未至何所
盡。若盡現在生。現在生不住何須盡。答應
作是説。盡三世生。所以者何。此中生名既
顯非想非非想處四蘊。諸瑜伽師總觀非想
非非想處。三世四蘊離彼染故。令生因果
皆不得成。大徳説曰。我生已盡言。如世尊
説牟尼觀生盡。彼亦如此應別徴問。而應
答言盡未來生。以修行者受持戒禁勤修
梵行。皆爲遮止未來世生令不起故。譬如
有人有三厄難。一者已受。二者正受。三者
當受。諸已受者彼已受故不復遮止。諸正受
者彼正受故不可遮止。諸當受者應以財
貨。或親友力。或餘方便。而遮止之。行者亦
爾。諸過去生已滅故不須遮止。諸現在生正
受故不可遮止。諸未來生修正加行而遮
止之令永不生。故説爲盡。梵行已立者。謂
無漏行已立。問爲學梵行已立。爲無學梵行
已立耶。答學梵行已立。非無學梵行。所以
者何。無學梵行今始立故。所作已辦者。一切
煩惱皆已斷故。一切所作已究竟故。一切道
路已遮塞故。復次諸界趣生生老病死皆畢
竟盡。故名所作已辦。不受後有者。顯無生
智。問非一切阿羅漢皆得無生智。何故諸契
經初。皆説阿羅漢不受後有耶。有作是
説。佛於經中隨有者説。而結集者通冠經
初復有説者。結集法者皆得願智無礙解等
殊勝功徳。觀察世尊説諸經時。阿羅漢衆
若有無生智者。即亦説彼不受後有若無
無生智者。即不説彼不受後有。後誦持者
不善簡別。故通誦在一切經初。尊者妙音
作如是説。諸阿羅漢皆無後有故通説爲
不受後有。不説無生智爲不受後有。故不
相違。脇尊者曰。若諸煩惱未斷未遍知者。皆
不説爲我生已盡。梵行已立。所作已辦。不
受後有。若諸煩惱已斷已遍知者。皆總説
爲我生已盡。乃至不受後有
問我生已盡乃至不受後有。一一當言是何
智耶有作是説。我生已盡是盡智。梵行已
立所作已辦不受後有是無生智。或有説
者。我生已盡梵行已立是盡智。所作已辦不
受後有是無生智。復有説者。我生已盡梵
行已立所作已辦是盡智。不受後有是無生
智。問不時解脱阿羅漢。初起盡智唯一刹那
無間。必起無生智。尚無二刹那盡智無間
起無生智義。況有三刹那盡智後方起無
生智者。如何今説我生已盡梵行已立所作
已辦是盡智。不受後有是無生智耶。答於一
刹那盡智自性。義説爲三非三刹那故不
違理。脇尊者曰。此中四句不説盡智無生
智。亦不説無學正見。但總讃説諸阿羅漢
一切生盡梵行已立所作已辦不受後有。如
是四種無別自性。有説。此中我生已盡是
盡智。梵行已立是道智。所作已辦是滅智。不
受後有是無生智。有説。此中我生已盡是
集智。梵行已立是道智。所作已辦是滅智。不
受後有是苦智。有説。此中我生已盡是遍
知集。梵行已立是遍知道。所作已辦是遍知
滅。不受後有是遍知苦。有説。此中我生已
盡是觀集。梵行已立是觀道。所作已辦是觀
滅。不受後有是觀苦。有説。此中我生已盡
是證集。梵行已立是證道。所作已辦是證滅。
不受後有是證苦。有説。此中我生已盡是
斷集。梵行已立是修道所作已辦是證滅。不
受後有是知苦。有説。此中我生已盡是捨
因。梵行已立是得道。所作已辦是證果。不
受後有是知事。有説。此中我生已盡是集
無願。梵行已立是道無願。所作已辦是
無相。不受後有是苦無願及空
問何故名盡智。爲縁盡故名爲盡智爲煩
惱盡身中起故名盡智耶。設爾何失。若縁
盡故名盡智者。盡智唯應縁滅聖諦。不應
説此縁四聖諦。若煩惱盡身中起故名盡
智者。則無生智無學正見亦應名盡智。彼
亦煩惱盡身中起故。答應作是説。唯煩惱
盡身中起故名爲盡智。問若爾。無生智及無
學正見亦應名盡智。答若煩惱盡身中初起
及遍有者乃名盡智。無學正見雖皆遍有而
非初起。無生智非遍有。時解脱者不成就
故。亦非初起。必盡智後方現前故。有作是
説。此縁盡故名爲盡智。問此縁四諦豈獨
縁盡。答以盡勝故獨摽智名。謂四諦中滅
諦最勝。涅槃性故是善常故。依之建立能縁
智名故名盡智
問有無漏慧離十六種聖行相不。設爾何
失。若有者。識身論中何故不説。若無者品類
足論當云何通。如説云何盡智謂我已知
苦。已斷集。已證滅。已修道。彼十六中何行
相攝。復説云何無生智。謂我已知苦不復
知。乃至我已修道不復修。彼十六中何行相
攝。集異門論復云何通。如説我已盡欲漏有
漏無明漏是盡智。彼不復當起是無生智。
彼十六中何行相攝。此論見蘊復云何通。如
説受樂受時如實知受樂受。此十六中何
行相攝。契經所説復云何通。如説我生已盡。
乃至不受後有。彼十六中何行相攝。答應
作是説。離十六行相無別無漏慧。問若爾。
善通識身足論。品類足論當云何通。答我已
知苦不復知者。是苦四行相。已斷集不復
斷者。是集四行相。我已證滅不復證者。是
滅四行相。我已修道不復修者。是道四行
相。問集異門論復云何通。答知三漏盡及
不復起是六行相。謂苦非常及縁集四。問
此論見蘊復云何通。答彼意不説知受樂受。
但説知道即道等四行相。問契經所説當云
何通。答由五種縁故作是説。一加行故。二
對治故。三作事故。四相續故。五補特伽羅故。
加行故者。謂瑜伽師先加行時作如是念。我
當盡一切生。乃至我當不受後有。對治故
者。謂瑜伽師修如是對治。令一切生盡。乃
至令不受後有。作事故者。謂瑜伽師作如
是事。謂盡一切生乃至不受後有。相續故
者。謂瑜伽師得如是相續令一切生盡。乃
至不受後有。補特伽羅故者。謂如是補特
伽羅易見易施設。謂一切生盡乃至不受
後有。由此五縁經作是説。我生已盡乃至不
受後有。非無漏觀中有如是行相。要二智
後起此分別。有作是説。亦有無漏慧離十
六行相。問若爾。善通品類足等。識身論中何
故不説。答若諸行相現在有用能作勝事。彼
論説之。若不爾者彼論不説。復次若諸行
相能入聖道。得果離染盡諸漏者彼論説
之。若不爾者彼論不説。復次若諸行相。加
行無間解脱勝進四道皆有。彼論説之。餘無
漏慧行相。唯在遠加行道及遠勝進道可得
故。彼論不説。評曰。應作是説。無無漏慧
離十六聖行相
云何學明乃至廣説。問何故作此論。答爲欲
分別契經義故。如契經説。佛告居士。如
汝先以學智學見學明觀四聖諦。今此耶
舍童子亦以無學智無學見無學明觀四聖
諦。故此童子決定不復樂住居家。畜諸資
産受五欲樂。契經雖作是説。而不分別其
義。經是此論所依根本。彼未説者今應説
之。復次世間妄執種種呪論以爲眞明。謂
支明事明獸明禽明瞿臘毘明刹尼迦明健
馱梨明星明烏明孔雀明象鉤明呪龍蛇明火
明水明迷亂明等。及諸外論。世間於此起眞
明想。爲遮彼意欲顯別有勝義眞明故
作斯論。云何學明。答學慧。謂學位無漏慧。
云何學智。答學八智。謂學位四法智四類智。
云何無學明。答無學慧。謂無學位諸無漏慧。
云何無學智。答無學八智。謂無學位四法智
四類智。問何故名明。答通達解了故名爲
明。問若爾。諸善有漏慧亦通達解了應亦名
明。答若能通達解了亦於四聖諦決擇現觀
者乃名爲明。諸善有漏慧雖能通達解了而
於四聖諦不能決擇現觀故不名明。如
順決擇分所攝慧。雖極猛利。而於四聖諦。
未能決擇現觀。未能畢竟眞實決擇現觀
諦故。復次若能通達解了不爲無知猶豫。
邪見之所雜亂斷見疑已不復令起。不増
諸有生老病死。非身見事。非墮苦集。不増
無明。永離煩惱魑魅魍魎者乃名爲明。諸
善有漏慧雖能通達解了。而無餘徳故不
名明。復次諸善有漏慧。倶渉二品。故不名
明。謂與明無明倶作三縁故。如人與己
怨親交渉非定名親。復次諸善有漏慧與
謗明者倶。是苦集世間品攝故不名明。問
若善有漏慧不名明者。契經所説當云何
通。如説有三明。一宿住隨念智證明。二死生
智證明。三漏盡智證明。後一可爾前二云何。
答前二亦有少分明相故假名明。謂違煩
惱故。不雜煩惱故。順勝義明故。引無漏
明故。是故尊者妙音説曰。於三明中唯漏
盡智是勝義明。餘二能引勝義明故假立明
名。復次宿住隨念智證明。通達解了前際
法故。死生智證明。通達解了後際法故。漏
盡智證明。通達解了涅槃性故。皆説爲明。
復次初明知前際流轉法故。第二明知後際
流轉法故。第三明知還滅法故。皆説爲明。
復次初明除前際無知故。第二明除後際無
知故。第三明除涅槃無知故。皆説爲明。復
次初明除蘊愚故。第二明除有情愚故。第
三明除法愚故。皆説爲明。復次初明知諸
有情前際。由如是業死彼生此因果相續。
第二明知諸有情後際。由如是業死此生
彼因果相續。第三明知諸有情由如是道
能盡諸漏隔斷因果。唯此一種是勝義明。
前之二種是世俗明。復次如是三明皆能隨
順厭捨生死。皆能引發殊勝功徳。皆能趣
向畢竟涅槃。故名爲明。而實明者唯無漏慧。
問何故六通中三立爲明。三不立爲明耶。
答神境智證通如工巧處轉。天耳智證通唯
能取聲。他心智證通唯取自相無勝用故
不立爲明。後之三通皆有勝用故立爲明。
勝用者。謂皆能隨順厭捨生死。皆能引發殊
勝功徳。皆能趣向畢竟涅槃。問云何後
通皆有此勝用。答第四宿住隨念智證通。見
前際事深生厭離。第五死生智證通。見後
際事深生厭離第六漏盡智證通。既厭離已
欣樂涅槃。由此皆能隨順厭捨生死。乃至
皆能趣向畢竟涅槃。復次第四通見前際自
衰損事深生厭離。第五通見後際他衰損事
深生厭離。第六通既厭離已欣樂涅槃。由
此皆有前三勝用。復次第四通見前際種種
相續諸蘊界處深生厭離。第五通見後際種
種散壞諸蘊界處深生厭離。第六通既厭離
已欣樂涅槃。由此皆有前三勝用。復次第
四通能除常見。第五通能除斷見。第六通既
離二邊安住中道。由此皆有前三勝用。復
次第四通能引空解脱門。第五通能引無願
解脱門。第六通能引無相解脱門。由此皆
有前三勝用。由如是等種種因縁。後之三
通皆有勝用。故六通内偏立爲明。集異門論
作如是説。有三種無學明。一無學宿住隨
念智證明。謂知諸有情行有相續無學智。二
無學死生智證明。謂知諸有情自業勝劣無
學智。三無學漏盡智證明。謂知漏盡無學
智。問漏盡智證明。是無學法故可説爲無學
智。前二明是非學非無學法。如何可説爲
無學智耶。答彼論應作是説。有三種無
明。又應説爲無學者智。而不作是説者。
應知無學身中起故。前二亦名無學。略去
中間如牛車等。如施設論説。有二種三摩
地。一聖二非聖。聖復有三一善有漏。二無
漏。三無覆無記。此中善有漏定以善故名
聖。非以無漏故名聖。若無漏定以善故及
無漏故名聖。無覆無記定雖非善故無漏故
名聖。而以聖者身中起故亦名爲聖。此亦
如是無學者身中起故亦名無學。及無學智。
問前二種明學者亦有。何故唯立在無學位。
答在無學位明義勝故。謂若説法勝則無
學法勝非學。若説補特伽羅勝。則無學補特
伽羅勝非學。復次無學者明勝不雜無明
故。學者明劣雜無明故。不立爲明。有四
種殊勝功徳。一通二明三力四示導。如來身
中漏盡智具四種義。謂漏盡智證通。漏盡智
證明。漏盡智力。教誡示導。獨覺無學聲聞。漏
盡智有三種義。謂除力義餘三如前。如來
身中宿住隨念智及死生智有三種義。謂除
示導有通明力。獨覺無學聲聞即前二智有
二種義謂是通明非力示導。學者及異生身
中。即前二智唯有通義無餘三種。有作是
説。時解脱阿羅漢身中漏盡智唯有二義。謂
通示導。非力非明。餘二智唯有一義謂通
非餘。神境智他心智一切身中皆唯有二義。
謂通示導。天耳智一切身中唯有一義謂通
非餘。問何故如來身中有智立爲力。聲聞獨
覺身中諸智皆不立爲力耶。答不可屈伏
無障礙義是力義。聲聞獨覺身中諸智。猶爲
無知屈伏。及有障礙故不名力。曾聞佛與
尊者舍利子一處經行。有一有情來詣彼
所。佛告舍利子。汝可觀此有情過去曾於
何處爲汝親友。時舍利子。以初靜慮乃至
以第四靜慮。宿住隨念智觀之。皆不能
見。便從定起而白佛言。我之定力觀不能
見。佛告舍利子。如是有情。曾於過去爾所
劫前爲汝親友。彼時既遠非諸聲聞獨覺境
界故汝不知。佛又一時與舍利子一處經
行。時有一人遇縁而死。佛告舍利子。汝應
觀彼當生何處。時舍利子。以初靜慮。乃至
以第四靜慮天眼觀之。皆不能見。便從定
起而白佛言。我之天眼觀不能見。佛告舍
利子。此人命終生某世界。彼處既遠非諸聲
聞獨覺境界故汝不知。問三乘漏盡既無差
別。何故漏盡智二乘非力耶。答佛漏盡智勝
妙猛利。非諸聲聞獨覺所及。雖倶盡漏而
有遲速。如有二人各伐一樹。一人勇健加
用利斧。一人力劣又用鈍斧。雖倶伐樹而
有遲速。故佛漏盡智立力非二乘。又二乘
智雖能盡漏。有餘習故不名爲力。又漏盡
智立爲力者。不依能盡自身漏故。但依能
令他身漏盡。謂佛善達如是有情。應依苦
遲通行當得漏盡。乃至如是有情。應依樂
速通行當得漏盡。由此方便爲説正法。皆
令漏盡故立力名。二乘不爾故不名力
*説一切有部發智大毘婆沙論卷*第一百二




阿毘達磨大毘婆沙論卷第一百

 五百大阿羅漢等造 
 *三藏法師玄奘奉  詔譯 
  智蘊第三中他心智納息第三之五
問六通中。幾是明非示導。幾是示導非明。
幾是明亦是示導。幾非明亦非示導耶。答
二通是明非示導。謂宿住隨念智證通。及死
生智證通。二通是示導非明。謂神境智證通。
及他心智證通。一通是明亦是示導。謂漏盡
智證通。一通非明亦非示導。謂天耳智證
通。問何故六通三是示導三非示導耶。答
現希有事令他信伏。引入正法故名示導。
三有此義餘三不然。謂若自説我能遠聞。
我能遠見。我能遠憶諸宿住事。他皆生疑爲
虚爲實。不即信伏。故非示導。曾聞有一居
士信外道法。屈請離繋親子及彼徒衆。來
赴其家供以飮食。離繋親子適入其家即
便微笑。居士怪問。師離掉擧何爲笑耶。彼
遂答言。吾有妙徳汝在家者豈盡知耶。於
是居士慇懃問之。彼便告曰㮏末陀河側
有二獼猴。共鬪不已倶墮彼河爲水漂溺。
吾爲是事愍而笑之。居士讃言。甚爲希有。
大師天眼清淨乃爾。食時既至居士念言。我
當因食驗彼虚實。便以飯覆臛先授與師。
以臛沃飯與彼弟子。時彼弟子受已即食師
獨不食。居士問言。大師何縁而獨不食。彼
言無臛如何食之。居士調言。奇哉天眼。乃能
遠見不能近觀。外道師徒時深愧恥。故天眼
等三非示導。自説遠聞及能遠憶。亦不令
他即信伏故。既不信伏如何可引令入正
法。是故此三皆非示導。若爲示現神境智
通。變一爲多變多爲一。乃至梵世神力自
在。令多有情深心信伏引入正法故名示
導。若爲示現他心智通。記説彼心思念差別
如所記説。皆實非虚令多有情。深心信伏
引入正法故名示導。若爲示現漏盡智通。
隨其所宜教誡教授。速令見諦遠塵離垢。
於諸法中生淨法眼。展轉乃至諸漏永盡。
令多有情深心信伏。引入正法故名示導」
問應爲何等補特伽羅現神變事。答若於
佛法決定信者。及不信者不應爲現。若不
定者應爲現之引入正法。除此更無餘方
便故。云何知然。如契經説。一時佛在那
茶建他城側。周匝菴羅林中。有居士子名
雞筏多。來詣佛所頂禮雙足却住一面而
白佛言。今此城中安隱豐樂。多諸人衆深心
信敬佛法僧寶。唯願世尊留一弟子恒
在此處。對諸沙門婆羅門等。時現神變示
過人法。令此城中信佛法者倍増堅信。令
暫往來諸不信者信受佛法。時佛告彼居士
子言。我曾不令諸弟子衆。對諸沙門婆羅
門等。現諸神變示過人法。然我常令諸弟
子衆。覆藏自善發露己惡。時居士子復白
佛言。若佛弟子對諸沙門婆羅門等。現神
變事示過人法。有何過患而佛不許。若佛
弟子覆藏自善發露己惡。有何功徳而佛
許之。爾時世尊告居士子。我今問汝隨汝
意答。若我弟子對諸沙門婆羅門等。現神
變事變一爲多變多爲一。乃至梵世神力
自在。信佛法者見此事已。向不信者説
如是言。奇哉世尊諸聖弟子。能現如是甚
希有事。時不信者語信者言。此何希有。世
有明呪名健馱梨。善受持者亦能示現如
是幻惑。誰有智者現斯鄙事。佛告居士子。
於汝意云何。有不信者作如是言譏信
者不。居士子曰。實有斯事。世尊復告居士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irst] [Prev+100] [Prev] 521 522 523 524 525 526 527 528 529 530 531 532 533 534 535 536 [Next] [Next+100] [Last] [行番号:/]   [返り点:/] [CIT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