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正蔵検索


punctuation    Hangul    Eng   

Citation style A:
Citation style B:
()
Citation style C:
()
Citation style D:
()
TextNo.
Vol.
Page

  INBUDS
INBUDS(Bibliographic Database)
  Digital Dictionary of Buddhism
電子佛教辭典
パスワードがない場合は「guest」でログインしてください。
Users who do not have a password can log in with the userID "guest".

本文をドラッグして選択するとDDBの見出し語検索結果が表示されます。

Select a portion of the text by dragging your mouse to view all terms in the text contained in the DDB. ・

Password Access Policies

阿毘達磨大毘婆沙論 (No. 1545_ 五百大阿羅漢玄奘譯 ) in Vol. 27

[First] [Prev+100] [Prev] 180 181 182 183 184 185 186 187 188 189 190 191 192 193 194 195 [Next] [Next+100] [Last] [行番号:/]   [返り点:/] [CITE]

者是無慚。若作惡時不人者是無愧。復
次於諸惡因訶毀是無慚。於諸惡果
厭怖是無愧。復次貪等流是無慚。癡
等流是無愧。是謂無慚無愧差別。如是二法
*唯欲界繋。*唯是不善。一切不善心心所法
皆遍相應*唯除自性。問無慚無愧既*唯不
善過患深重。何故不隨眠性中。答此二
隨眠相故。謂微細煩惱是隨眠相。
此二麁動故非隨眠。復次猛利煩惱是隨
眠相。此非猛利故非隨眠。復次若不
起已長時相續煩惱是隨眠相。此二數起
起已不長時相續故非隨眠。復次厚重煩惱
是隨眠相。此二輕薄故非隨眠。復次習氣堅
固難滅煩惱是隨眠相。如剛炭火所在之處
熱勢難息此亦如是。此二習氣囂虚易滅故
隨眠。如草葉火所在之處熱勢易息此
亦如是。復次根本煩惱是隨眠相。此二既是
隨煩惱攝故非隨眠。是貪無明等流果故
*説一切有部發智大毘婆沙論*卷第三十四



阿毘達磨大毘婆沙論卷第三十

 五百大阿羅漢等造 
 *三藏法師玄奘奉  詔譯 
  雜蘊第一中無慚愧納息第五之二
云何慚云何愧乃至廣説。問何故作此論。答
廣分別契經義故。謂契經説有慚有愧
是説而不。云何爲慚云何爲
愧。經是此論所依根本彼所分別者今
廣分別之。復次欲疑者得決定故。謂
此二法展轉相似。世間有情見有慚者
有愧。見有愧者是有慚。勿此二其體
是一。今欲示性相差別彼疑者得
定解。復次前雖已説無慚無愧而未
近對治法。今欲彼近對治法所謂慚愧。
復次如是二法唯是善性亦是施設善法勝
。如説何法相應心品一向是善。謂慚與
其相勤修習。復次如是二法守
世間。如世尊説二白法能護世間。謂
慚與愧。若無此二是則應善趣解脱。欲
其相勤修習。復次如是二法能令
情種種差別。所謂父母兄弟姊妹男女眷屬尊
卑長幼。若無此二如牛羊等。便無尊卑長幼
差別。欲其相勤修習故作斯論
云何慚。答諸有慚有所慚異慚。有羞有
所羞異羞。有敬有敬性。有自在自在
。於自在者怖畏轉。是謂慚。此本論主
異名義善巧故作種種説。文雖
而體無異。問此中所説差別名言。爲
自性。爲行相。爲所縁。有作是説。此
慚自性。問若爾慚行相云何。答如一切善
心心所法行相此行相亦爾。所以者何。彼相
應故。問慚所縁云何。答一切法。有餘師説。此
慚行相。此行相對餘應四句。有慚非
慚行相轉。謂慚作餘行相轉。有慚行相轉
慚謂慚相應法作慚行相轉。有慚亦慚行相
。謂慚作慚行相轉。有慚亦非慚行相
。謂若取此種類説慚相應法作餘行
相轉。若不爾者應説除前相。如説轉有
。已轉當轉應知亦爾。如慚行相有三四
。諸餘行相應知亦爾。問若爾慚自性云何。
答自體自相即彼自性。如説諸法自性即是
諸法自相。同類性是共相。問慚所縁云何。答
一切法。復有説者。此顯慚所縁。謂諸有慚。
所慚異慚羞有所羞。有異羞
縁苦集諦。有敬有敬性自在自在
。於自在者怖畏轉者説縁滅道諦。自
性行相皆如前説
云何愧答諸有愧。有所愧異愧。有恥有
所恥異恥。於諸罪中怖有畏深見
怖畏是謂愧。此本論主於異名義善巧
故作種種説。文雖差別而體無異。問此中
所説差別名言爲自性。爲行相。爲
所縁。有作是説。此顯愧自性。問若
爾愧行相云何。答如一切善心心所法行相
此行相亦爾。所以者何。彼相應故。問愧所縁
云何。答一切法。有餘師説。此顯愧行相。此
行相對餘應四句。有愧非愧行相轉。謂
愧作餘行相轉。有愧行相轉愧。謂愧相
應法作愧行相轉。有愧亦愧行相轉。謂愧
愧行相轉。有愧亦非愧行相轉。謂若
此種類説愧相應法作餘行相轉。若
爾者應説除前相。如説轉有四句。已轉
當轉應知亦爾。如愧行相有三四句。諸餘
行相應知亦爾。問若爾愧自性云何。答自體
自相即彼自性如説諸法自性即是諸法自
相。同類性是共相。問愧所縁云何。答一切法。
復有説者。此顯愧所縁。謂諸有愧有所愧
異愧恥有所恥異恥者。説縁滅
道諦。於諸罪中怖有畏深見怖畏者説
縁苦集諦。自性行相皆如前説。慚愧何差別。
答於自在者怖畏轉是慚。於諸罪中
怖畏是愧。如是差別。問何故復作此論
答阿毘達磨説此二法展轉相應其相相似
今欲別慚愧二種性相差別故作此論
謂於自在者怖畏轉是慚。於諸罪中
怖畏是愧。復次有恭敬是慚。有
怖畏是愧。如是次第與前所説無慚無
差別相違應隨廣説。如是二法倶三界繋及
不繋。*唯是善遍與一切善心相應。問若爾
施設論説當云何通。如説七力幾有漏幾無
漏。答二。*唯有漏。謂慚愧。五通有漏無漏。謂
信等。答彼論應説七力皆通有漏無漏。而
爾者有別意趣。謂彼説力加行根本。加
行位中慚愧増故説*唯有漏。根本位中信等
増故説二種。若不爾者聖道應
相應。則聖者不慚愧増上是故慚愧
定通無漏。或有無慚慚而轉。謂作惡時
羞如嫁娶等。或復有慚似無慚轉。謂作
善時無羞如行施等。或有無慚無慚轉。
謂作惡時無羞如屠獵等。或復有慚似
而轉。謂作善時有羞如悔過等。或有無愧
愧而轉。謂作惡時有恥如嫁娶等。或復
愧似無愧轉。謂作善時無恥如行施等
或有無愧無愧轉。謂作惡時無恥如
獵等。或復有愧似愧而轉。謂作善時有
悔過等
云何増上不善根。云何微倶行不善根乃至
廣説。問何故作此論。答爲廣分別契經
故。如契經説彼猶有微倶行不善根未
。從此有餘不善法生由是當退。契經雖
是説而不廣*辨其義。亦不説云何増
上不善根。云何微倶行不善根。經是此論
所依根本彼所分別今應廣分別之
故作斯論。問何故此中不中品不善根
耶。答是作論者意欲爾故乃至廣説。復次
説而不説者當知此義有餘。復次已説
初後即已顯中。如初後上下趣入已出加
行究竟應知亦爾。復次若麁現易了易
施設顯易説者此中説之。中品不爾是
故不説。謂利根者如指鬘等。鈍根者如
奴等。麁現易了易施設顯易説中
根不爾。復次中品攝在上下品中故不
。謂説上品時中在下品於上故。説
下品時中在上品於下故。復次上下品
少世所希奇是以故説。中品極多非希奇
故略而不説。云何増上不善根。答諸不善根
能斷善根及離欲染時最初所捨。問諸不
善根能斷善根者。爲即是離欲染時最初
捨。爲異耶。設爾何失。若即是者如何
及。若有異者能斷善根諸不善根何時
斷。有説即是問若爾者如何言及。答義
異故。謂増上不善根極猛利故能斷善根
極麁重故離欲染時最初而捨。復次此不善
根由二義故説名増上。一能斷滅諸善根
故。二離欲染時最初所捨故。有説有異。問
若爾者能斷善根諸不善根何時當斷。答
欲染時最初當斷。問如何有異。答多少
異。謂能斷善根者少。最初所捨者多。非
離欲時最初所斷一切皆能斷善根故。問
*唯有邪見能斷善根。何縁乃説不善根
耶。答雖根本時由邪見而加行位由
善根。顯加行時勢用勝故説不善根能斷
善根。謂染淨法皆加行時勢用増上非究竟
。如説菩薩見老病死逼惱世間深心厭
離。最初發起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由
故經三大劫阿僧企耶集種種難行
苦行而無退轉。此甚爲難非盡智時。修
來世三界所繋増上善根故加行時勢用爲
勝。有是説。邪見所以能斷善根
皆是不善根力。謂不善根摧伏善根漸羸
勢力已。然後邪見乃能斷之故作
。復有説者。此説邪見相應癡不善根能斷
善根前位貪等。雖實邪見能斷善根
爾時癡増故作是説念住等。有餘師説。
此中但説癡不善根轉。隨轉時倶増上故。謂
貪瞋轉時増上非隨轉時。邪見隨轉時増上
於轉時。*唯癡一切時増上是故偏説。即
是所説因縁邪見爲不善根。云
何微倶行不善根。答諸不善根離欲染時最
後所捨。由彼故名離欲染。謂欲界下下
品貪瞋癡名微倶行不善根。故捨彼時名
欲染微細難斷故最後離
問邪見斷善根時爲一品斷。爲九品
斷耶。設爾何失。若作一品斷者何故前説
諸不善根能斷善根。諸言所表非*唯一
故。次後所説復云何通。如説云何微倶行
善根。答斷善根時最後所捨。若作九品
者。云何前説諸不善根能斷善根。離
欲染時最初所捨名増上不善根耶。如何
一品所斷邪見能作九品斷善根耶。如何
一品邪見所斷而名九品所斷善耶。有
是説一品斷。問若爾何故前説諸不善根
能斷善根。答前文但應説不善根能斷
。不諸。而説諸者。欲斷善邪見
相應癡不善根。未來種類有多刹那故作
是説。復次正斷善時雖多品而加行位
品類有多。所説諸言通顯加行伏斷正斷
倶名斷故。問次後所説復云何通。如説云
何微倶行善根。答斷善根時最後所捨。答
現行斷故作是説。謂下下品邪見現前
上上品善根不行。如是乃至若上中品
邪見現前。令下中品善根不行。若上上品
邪見現前。令下下品善根不行。及令九品
皆不成就。故前八品善根先得不現行。後
不成就。第九品善根得不現行時即得
不成就。以漸次得不現行故。後作是説
善根時最後所捨名微倶行善根。以一時
不成就故。前作是説欲染時最初所
捨名能斷善増上不善根。是故前後二説善
通。應是説。作九品斷。問若爾云何前説
諸不善根能斷善根。離欲染時最初所
増上不善根乃至廣説。答有多種九品
謂有現行九品。有異熟九品。有對治九品
斷善根九品。現行九品者。謂有時下下品
現行。乃至有時上上品現行。有即説此爲
九品。謂加行得者下下品爲九品因。乃至上
中品爲二品因。上上品但爲上上品因。劣
勝因。非勝劣因。非所尚故。非加行得
者九品皆得展轉爲因。異熟九品者。謂上上
品業受上上品異熟。乃至下下品業受下下
品異熟。如施設論説。若作殺生罪上上者
無間地獄。上中者生大熱地獄。乃至下下
者生傍生鬼趣。乃至廣説。對治九品者。謂下
下品明斷上上品無明。乃至上上品明斷
下品無明。斷善根九品者。謂下下品邪見斷
上上品善根。乃至上上品邪見斷下下品善
。若依斷善九品説者。彼邪見則有九品
若依對治九品説者。彼邪見則*唯一品以
對治九品故。前説離欲染時最初所捨。以
斷善九品故後説斷善根時最後所捨。是
故前後二説善通。復次斷法有二種。一如
所斷是故能斷九品邪見。離欲染時一品
頓斷。二如修所斷是故所斷九品善根斷
善根時九品漸斷。問斷善根者是何義耶。答
世間斧等斷木。邪見與善不相觸故。
然相續中邪見現在前時。令諸善根成就得
滅不成就得生説名爲斷。若相續中無善根
爾時名爲善根已斷。問此善根斷自性是
何。有是説。以不信自性。謂信故善根
續。不信故善根斷。有餘師説。以邪見
。謂由邪見善根斷故。或有説者。以斷善
時諸煩惱纒爲自性。謂由彼力善根斷故。
復有説者。以一切法自性。謂斷善根
一切法皆隨順故。譬喩者言。無實自性。謂彼
相續先有善根。今時斷滅有何自性。所引現
喩如頂中説。評曰應是説。諸善根斷以
不成就自性。是無覆無記心不相應行蘊
所攝。此即説復有所餘如是類法不相應
。問何界趣處能斷善根。答在欲界。非
無色界。人趣非餘趣。三洲除北洲。尊者瞿
沙伐摩説曰。*唯贍部洲能斷善根。以此洲
人於善惡業所作猛利餘洲故。問若爾
根蘊所説當云何通。如説贍部洲人極多成
就十九根。極少成就八根。如贍部洲。東勝
身洲西牛貨洲亦爾。答彼文應説東西洲人
極多成就十九根極少成就十三根。而不
是説者應知是誦者錯謬。評曰。彼不
是説。一切所誦皆無異故。三洲所作皆猛
利故應知前説於理爲善。問何等補特伽羅
能斷善根。答*唯見行者能斷善根。非愛行
。以見行者意樂堅固於善惡業所作猛
利。愛行輕動於染淨品倶不猛故。於見行
中男子女人倶能斷善。尊者瞿沙伐摩説曰。
*唯男子能斷善根志性強故。如施設論
。男子造業勝非女人。男子練根勝非
。男子意樂勝非女人。故知女人不
。問若爾根蘊所説復云何通。如説若成
就女根定成就八根男根亦爾。答彼文應
説若成就女根定成就十三根。若成就男
定成就八根。而不是説者應知是誦
者錯謬。評曰彼不是説一切所誦皆
異故。男女所作皆猛利故。如栴酌迦婆
羅門女惡心謗佛過諸丈夫。然施設論。説
男勝者依多分説非一切。由此應知前
説爲善。問所搋半擇迦無形二形能斷善不。
答不能所以者何。前説意樂堅固所作猛利
者能斷善根。彼扇搋等意樂輕動所作劣故。
復次見行者能斷善根彼是愛行故。復次多
瞋者能斷善根彼多貪故。問斷何等善根
*唯欲界耶通三界耶。設爾何失。若*唯斷
欲界者。識身論説當云何通。如説若害
少悔心説是人斷三界善。若通斷
三界者彼上界善。先不成就今云何斷。答
説*唯斷欲界善根。問若爾識身論説當
云何通。答彼文應説若害蟻卵少悔心
説彼斷三界中善。而不是説者欲
三數滿故。謂先成就欲界善根。上界善根已
成就。今時復斷欲界善根則三界善根皆
成就。由斷善位三數乃滿故説彼人斷
界善。有説通斷三界善根。問彼上界善根先
成就今云何斷。答於不成就中更不
轉遠故説名爲斷。復次上界善根依
欲界善生長滋茂。若欲界善斷彼則乾枯故
彼。復次欲界善根與上界善門爲
加行足依處。若欲界善斷彼無門等
説爲斷。復次若當欲界善根不斷彼上界善
生長積集之義。今欲界善斷故彼善無
生長積集故説爲斷。由此尊者妙音説
曰。若不欲界善根則色無色善根可
生長。由此斷故彼更不生亦説爲斷。問何
故但説殺害蟻卵心無悔不餘耶。答
彼全無過無所用故。謂諸蟻卵於人無
亦無所用而故殺害尚無悔心。況復有
所用者。故知彼類已斷善根是以偏説。
問爲加行善根。爲生得善根。答應
*唯斷生得善根。所以者何。加行善根先已
捨故。有是説。亦斷加行善根。問彼先已
成就如何名今斷。答於不成就中更不
成就。以轉遠故説名爲斷。如是等有多義
三界中廣説。此中復有一不共義。謂加行
善根以生得善因縁根本。爲等起。故
此斷時亦説彼。問爲但有漏縁邪見能
善根。爲亦無漏縁耶。有是説。*唯有
漏縁邪見能斷善根。所以者何。具二種縛
勢力強故。評曰應是説。無漏縁邪見亦能
善根。彼雖所縁縛。而因力長養亦増
盛故。問爲但有爲縁邪見能斷善根。爲
無爲縁耶。有作是説。*唯有爲縁邪見能斷
善根。義如前説。評曰應是説無爲縁邪
見亦能斷善根。義如前説。問爲但同分界
地縁邪見能斷善根。爲亦不同分界地縁
耶。有是説。*唯同分界地縁邪見能斷
。義如前説。評曰應是説不同分界地
縁邪見亦能斷善根。義如前説。問同分界地
縁中。爲謗因邪見能斷善根。爲謗果耶。有
是説*唯謗因邪見能斷善根。如説若害
蟻卵少悔心。應説是人斷三界善。有
師説。*唯謗果邪見能斷善根。如説。若決定
無善無惡業果異熟。應説是人斷三界善
評曰應説謗因謗果邪見倶能斷善。謗因邪
見如無間道。謗果邪見如解脱道。謗因者與
善根成就倶滅。謗果者與善根不成就
倶生。是故此二倶能斷善。問斷九品善
時。爲不起斷數起耶。有作是説。不
起斷如見道。有餘師説。數起斷如修道。評
曰應説不定。或有不起而能相續斷九品
盡。或有*唯斷一品便起。或二或三乃至或
八。然後方起復斷後品。問住律儀者斷
時。爲先捨律儀然後斷善。爲斷時捨
耶。有作是説。先捨律儀然後斷善。謂彼身
中先起一類邪見律儀。後起一類邪見
諸善根。如猛風吹樹先摧枝葉然後拔
根。彼亦如是。評曰應不定。所以者何。
彼彼類心起彼彼律儀。彼心捨時彼律儀
隨捨
問續善根時爲九品頓續。爲一一品漸續
耶。有作是説。一一品漸續。有餘師説。若應
地獄中死當地獄者能續三品。若應
地獄中死當傍生鬼趣者能續六品
若應從地獄中死當人天趣者能續
。評曰應是説。九品頓續。漸次現前。如
病差者一時病除後漸生力。然彼應從地獄
死當地獄者。三品善根得亦在身成
就亦現前。六品善根得而不身成就不
。當傍生鬼趣者。六品善根得亦在
成就亦現前。三品善根得而不身成就不
現前。當人天趣者。九品善根得。亦在
成就亦現前。問善根爲斷者多續者多
耶。答隨爾所斷還爾所續。謂斷欲界欲界
續。斷生得生得續。斷九品九品續。問斷
已於現法中還能續不。答且依施設論
彼於現法中能續善。決定於地獄中
生時或死時方能續善如彼論説。若害蟻卵
少悔心説是人斷三界善。彼於現法
善根。定於地獄中生時或死時方
能續善。問誰於地獄生時。能續善根。誰於
地獄死時能續善根耶。答若於地獄中有
斷善根邪見異熟果者。彼於地獄
生時能續。若於地獄中有中即受彼邪見異
熟果者。乃至地獄死時彼果盡故能續善根
所以者何。如邪見與善根相妨彼果亦爾。
復次若由因力善根者地獄死時方續。
若由縁力善根者地獄生時能續。復次
若由自力善根者。死時方續。若由他力
善根者生時能續復次若由自性力斷者
死時方續。若由資糧力斷者生時能續。復次
若見戒倶壞而斷者死時方續若見壞戒不
而斷者生時能續。復次若意樂加行倶壞而
斷者死時方續。若意樂壞加行不壞而斷者
生時能續。復次若常見爲加行而斷者死時
方續。若斷見爲加行而斷者生時能續。尊者
妙音説曰。彼斷善者或有地獄生時。見不善
業異熟果相現在前。便作是念。我先自作
是惡業今當此不如意果。起此信
名爲續善。或有生地獄已即受苦異熟果
是念。我先自作是惡業今還自受
是苦果。起此信時名爲續善。復次若依
理説斷善根者於現法中亦有能續。謂彼
若遇多聞善友具戒辯才言詞威肅。能爲
發其心。告言汝於因果正理
邪謗。如我所淳淨心恭敬
供養。於餘尊重同梵行邊亦應是。由
汝長夜獲安。彼聞其言歡喜領受。當
即是已續善根。是故善根有現法續。有
身續。問誰現法續。誰轉身續耶。答若斷善根
無間業者現法能續。若斷善根亦造
無間業者轉身乃續。復次若由縁力
者現法能續。若由因力善根者轉身
乃續。復次若由他力斷者現法能續。若由
自力斷者轉身乃續。復次若由資糧力斷者
現法能續。若由自性力斷者轉身乃續。復次
若見壞戒不壞而斷者現法能續。若見戒倶
壞而斷者轉身乃續。復次若意樂壞加行不
壞而斷者現法能續。若意樂加行倶壞而斷
者轉身乃續。問若現法中亦能續者。前施設
論當云何通。答彼説現法不續者。即是
所説有斷善根亦造無間。或由因力
等。問若現法中續善根者。彼命終已生
地獄耶。答彼不決定。生於地獄*唯有轉身
善根者定生地獄。問住何等心能續
。答或住疑心。或住正見。謂於因果。有
疑此或應有。或生正見此決定有。爾時
善根得還續起。善得起故名續善根。問誰
疑心續。誰住正見續耶。有作是説。轉
身續者住疑心續。現法續者住正見續。評
曰應是説。此不決定。問善根若續便能起
耶。有作是説。現法續者能起現前。轉身續
者但是成就。評曰應是説。此不決定。問
若現法中續善根者。彼現身能入正性離
不。有説。不能。以彼邪見壞相續故。善根
羸劣尚不順決擇分。何況能入正性
離生。有説。彼雖現不正性離生而能
起順決擇分。評曰應是説。彼能引
順決擇分。亦復能入正性離生。乃至能得
羅漢果。如嗢羯吒婆羅門等善根已。尊
者舍利子爲其説法令善根漸得見諦
乃至究竟。如毘奈耶中廣説。問殺斷善人
蟻卵何者罪重。答且依施設論説。若
住等纒其罪正等所受異熟無差別故。若纒
不等罪隨有異。有作是説蟻卵重非
善人。所以者何。蟻卵成就諸善根故。復有
説者。殺斷善人罪爲重。所以者何。人是
善趣害之重故。評曰應是説。若依罰罪
斷善人罪爲重得邊罪故。若依
蟻卵重以彼成就諸善法故。問諸斷
善根者彼皆是邪性定聚耶。有作是説。諸斷
善根者彼皆是邪性定聚。或有是邪性定聚
而非斷善根。如未生怨王等。彼造無間業
善根故。評曰應是説。此有四句
斷善根邪性定聚。如布刺拏等六師
是也。彼斷善根不無間業故。有是邪性
定聚斷善根。如未生怨王等。有斷善根
亦邪性定聚。如提婆達多等。彼斷善根
無間業故。有善根亦非邪性定
。謂除前相。問於何處斷善邪見異熟
耶。答於無間地獄彼異熟果。如阿羅
漢所趣最上到於涅槃。斷善根者所趣最下
無間獄。復次如有頂定思有漏善中勝故
有頂異熟果。如是斷善邪見惡中勝故。
無間獄異熟果。問於何處無間業
答若斷善者。諸無間業。及餘破僧。定於
無間地獄中受。若不斷善者。餘四無間業。或
無間地獄。或餘地獄中受異熟果。問斷善
邪見於衆同分但能滿亦能引耶。答亦能
牽引。亦能圓滿。有作是説。但能圓滿不
牽引。所以者何。業能牽引衆同分果彼非
業故。如是説者。前説者好。邪見相應有
故。邪見與彼同一果故
*説一切有部發智大毘婆沙論*卷第三十五


阿毘達磨大毘婆沙論卷第三十

 五百大阿羅漢等造 
 *三藏法師玄奘奉  詔譯 
  雜蘊第一中無慚愧納息第五之三
云何欲界増上善根。云何微倶行善根。乃至
廣説。問何故作此論。答爲廣分別契經義
故。謂契經説彼猶有微倶行善根未斷。從
有餘善法當起由是清淨。契經雖是説
而不廣分別其義。亦不云何欲界増上
善根。云何微倶行善根。經是此論所依根本。
彼所分別者。今應廣分別之故作
。問何故此中不中品善根耶。答是作
論者意欲爾故。乃至廣説。復次應説而不
者。當知此義有餘。復次已説初後即已顯
中。如初後上下趣入已出加行究竟。應
亦爾。復次若麁現易了易施設。易顯易
説者此中説之。中品不爾是故不説。復次
中品攝在上下品中故不別説。復次上下品
少世所希奇是以故説。中品極多非希奇
故略而不説。問何故此中但説欲界善根
色無色界耶。答是作論者意欲爾故。
乃至廣説。復次應説而不説者當知此義有
餘。復次色無色界善根。以欲界善根
加行趣入路。若説此應知亦已説
故不別説。復次此中但説近對治故。謂次
前説二不善根彼近對治。即是欲界二種善
根是故偏説。復次欲界増微善根易現易
施設故此中説之。色無色界増上善根
現易了易施設而微者不爾是故
説。上二界無斷善義故微善根相難
施設。云何欲界増上善根。答菩薩入正性離
時所得欲界現觀邊世俗智。及如來得
時所得欲界無貪無瞋無癡善根。如是善
根於欲界繋諸善根中最爲勝故説名増上
云何微倶行善根。答斷善根時最後所捨。由
彼故名斷善根。如是善根是欲界繋生
得善中下下品攝名微倶行。問此中何故以
盡智時所得善根現觀邊世俗智
耶。有作是説。此中不盡智時所得善
現觀邊世俗智而*辨差別。然以現觀
邊世俗智現觀邊世俗智而*辨差別。謂
現觀邊世俗智聲聞者劣。獨覺者中。菩薩者
勝故。又以盡智時所得善根盡智時所得
善根而*辨差別。謂盡智時所得善根聲聞
者劣。獨覺者中。如來者勝故。有餘師説。此
中亦以盡智時所得善根現觀邊世俗智
而*辨差別。謂菩薩現觀邊世俗智是劣。盡
智時所得善根是勝。聲聞獨覺亦爾。復次菩
薩現觀邊世俗智。勝於獨覺盡智時所得善
。獨覺現觀邊世俗智。勝於聲聞盡智時所
得善根故。或有説者。此中不*辨二差
但明此二平等無異。謂此皆由有頂
現觀邊世俗智。越見所斷有頂得故。盡
智時所得善根。越修所斷有頂得故。問二乘
亦爾何故不説。答彼不見修所斷有
習氣非増上故。復有説者。此中不
二差別及二平等。但説菩薩欲界現觀邊
世俗智。及如來盡智時所得欲界善根。是欲
界増上善根勝二乘所得故。問若爾聲聞獨
覺豈無増上善根。答彼復展轉望餘下類
増上上乘
問現觀邊世俗智入正性離生已方得何故
入時得耶。答理應言入已方得而説
時得者。此已入名入時近説遠聲。如
説大王今者從何所來。此亦已來而説
。如説受樂受時如實知樂受。此
亦已受名受時。如説斷苦斷樂入第四靜
。此亦於苦已斷名斷。如説思惟何法
慈等至。此亦已入名入。如説阿羅漢
心解脱欲漏有漏無明漏。此於欲漏亦已
解脱名解脱。此中亦爾。已入名入時。復
説者。正應説菩薩入正性離生時得
觀邊世俗智。以諸諦初智皆名正性離生
諸忍名入故。謂苦集滅類忍入苦集滅類
時名得現觀邊世俗智。如金剛喩定現
在前時得盡智時此亦如是。問何故此智
現觀邊。答現觀苦邊集邊滅邊。得此智
故名現觀邊。有説。此是諸瑜伽師觀聖諦
時傍修得故名現觀邊。尊者妙音説曰。此智
現觀故名現觀邊。如村物名曰村邊
問此現觀邊所修世俗善法四蘊五蘊爲
。何故但説世俗智耶。答以智増故説名
智。猶如見道五蘊爲自性見増故名見。
金剛喩定四蘊五蘊爲自性。定増故名定。四
種通行四蘊五蘊爲自性。通増故名通。此
亦如是。問苦現觀邊欲界世俗智與色界
世俗智何者爲勝。答色界者勝以界勝故。
集滅現觀邊亦爾。問集現觀邊欲界世俗智苦
現觀邊色界世俗智何者爲勝。答欲界者所
依勝故勝。色界者界勝故勝。以滅問苦集
亦爾。問苦現觀邊欲界世俗智集現觀邊色
界世俗智何者爲勝。答色界者二事勝故勝。
一界勝二所依勝。以苦問滅以集問滅亦
爾。問苦現觀邊欲界世俗智集現觀邊欲界
世俗智何者爲勝。答集現觀邊勝。以所依
故。以苦問滅。以集問滅亦爾。如欲界
色界亦爾。問何故現觀邊世俗智法智時不
修。答法智於彼非田非器乃至廣説。復次
此智現觀邊修故名現觀邊世俗智。若法智
時亦修者應現觀中世俗智現觀邊
復次先説此智越有頂見所斷故得。非法智
時能越有頂見所斷故不此智。復次於
一一諦所作已辦加行息時能修此智。住
時多有所作加行未息。謂法智時雖
欲界苦而未色無色界苦。雖欲界集
而未色無色界集。雖欲界滅而未
色無色滅。故法智時不此智。復次於
一諦現觀究竟及斷見此所斷盡時能修
。住法智時無是事是故不修。問何故
道類智時不此智。答道類智於此非
器。乃至廣説。復次此智是見道眷屬繋
見道。道類智是修道故不此智。復次此智
是向道眷屬繋屬向道。道類智是果道故不
此智。復次此智是隨信行隨法行相續中
道類智時。名信勝解見至相續。是故不
此智。復次此智名現觀邊三諦有邊
聲轉故修此智。如説薩迦耶苦邊。薩迦耶集
邊。薩迦耶滅邊。而不薩迦耶道邊故道
類智時不此智。問因論生論。何故於
有邊聲轉非於道諦。答以其有能知
切苦。斷一切集一切滅。而無能修
切道。佛亦於道得修習修倶不盡故無邊聲
轉。復次若諦有漏無漏道倶能有所作者有
邊聲轉。道諦唯無漏道能有所作故無邊
聲轉。如有漏無漏道。世間出世間道。有味無
味道。耽嗜依出離依道。當知亦爾。復次
諦是有是有果於彼有邊聲轉。謂苦集諦是
有是有果。滅諦雖非有而是有果。道諦非有
非有果故無邊聲轉。以道諦邊故。
道類智時不此智。復次從不可知本際
以來世俗道。於三諦曾有所作我是道
今道類智現在前時。見眞道故彼便慚恥是
故不修。如村邑中若未主。有自貴者
稱爲主。後立主時彼自貴者。慚羞捨去此亦
是。復次現觀邊世俗智是有是有果。苦集
諦是有是有果。滅諦雖是有而是有果故
彼時修世俗智。道諦非有非有果故。見
彼時不此智。復次苦集諦有無邊過患
滅諦有無邊勝利故。見彼時修世俗智。道
諦無無邊過患亦無無邊勝利故。見彼時
此智。復次無始時來世俗智於三諦
已有功能。謂知斷滅而不究竟。以
功能故。今於三諦現觀時以
故。彼便歡喜如與欲法起得現前。是以
故修。無始時來於道聖諦功能。謂未
修習故見道時不此智。復次於苦集滅
現觀時未眞道故。世俗智猶自謂
是以故修。於道聖諦現觀時見眞道
此世俗智自知非道故不復修。此中應
烏孔雀喩。復次見三諦時猶未斷謗道
邪見。及未斷非道謂道戒禁取故。諸世
俗智猶自稱道是以故修。見道諦已彼皆永
斷故不復修此世俗智。問得道類智時如
見道此現觀邊世俗智爲亦捨不。答不
捨。所以者何。有漏無漏道捨法異故。謂無
漏道三縁故捨。一退故。二得果故。三練根故。
有漏道四縁故捨。一退故。二越界地故。三斷
善根故。四捨衆同分故。道類智時於捨有
漏四縁皆無故。於爾時此智。復次道
類智與見道。現行成就倶相違故爾時便捨。
現觀邊世俗智現行相違而成就不
相違故爾時不捨。問何故修道中此智不
耶。答此現觀邊世俗智是見道眷屬繋
見道故於修道必不現前。復次此智是向
道眷屬繋屬向道。修道帶果故不現前。復
次此智依隨信隨法行相續。修道中無此相
續故不現前。復次此智與修道成就不
相違而現行相違是故不起。復次此智與
道所縁行相等極相似。故於修道位必不
現前。此現觀邊世俗智界者唯欲色界。問何
故此智非無色界耶。答以無色界於此智
田非器。乃至廣説。復次若界有見道
界則有此智。無色界中無見道故此智亦
無問因論生論何故無色界中無見道耶。答
無色界於見道田非器。乃至廣説。復次
若界有一切法非我行相彼界則有
。無色界中無一切法非我行相故無
見道。復次若界有行諦善根彼界則有
。無色界中無行諦善根故無見道。復次
若界有順決擇分彼界則有見道無色。界
中無順決擇分故無見道復次若界。有
智彼界則有見道。無色界中有智無
故無見道。復次若界有法智類智彼界則
見道。無色界中雖類智而無法智
見道。復次若界止觀平等。或觀偏増。彼界
則有見道。無色界中止増非觀故無見道
復次若界有遍縁智彼界則有見道。無色界
中無遍縁智故無見道。無見道故彼所修
世俗智亦無復次此智設在無色界有不
修故便爲無用。是故彼無謂修此智必依
見道。見道唯能修自下地不上故彼設
有亦不修。又無色界無見道因中隨其所
即是無此智因。地者此智七地中有。謂欲
界未至靜慮中間及四靜慮。若依未至定
正性離生。彼修一地見道二地現觀邊世俗
。若依初靜慮正性離生。彼修二地見
道三地現觀邊世俗智。若依靜慮中間
性離生。彼修三地見道四地現觀邊世俗智
若依第二靜慮正性離生。彼修四地見
道五地現觀邊世俗智。若依第三靜慮
性離生。彼修五地見道六地現觀邊世俗智
若依第四靜慮正性離生。彼修六地見
道七地現觀邊世俗智。所依者。此智依欲界
。非色無色界。問此智爲異生身。爲
聖者身耶設爾何失。若依異生身者。何故
異生法耶。若依聖者身者。何故聖者
現前耶。有説此智不異生身。亦不
聖者身都無所依。評曰彼不是説
云何名善根而無所依耶應是説。依
者身隨信隨法行身而修得故。問若
爾何故不現在前。答此智與見道現行相違
故。過見道位起故。設見道位中見道
須臾不現前者此智便起。以見道無刹那
斷義。是故此智無現前。問若不現前
何可此依隨信隨法行身。答彼身有
。一是見道所依。二是現觀邊世俗智所依。
見道於見道所依身得亦在身成就亦現前。
現觀邊世俗智於彼身得而不在身成就
現前。現觀邊世俗智於現觀邊世俗智
依身得亦在身成就亦現前。見道於彼身
而不身成就不現前。設見道位此世俗智
所依身現在前者。則此智成就亦現在前見
道唯於未來成就。然見道位必起見道所依
故見道成就亦現在前。此智唯於未來
就。若見道位不見道所依身者。則無
道見聖諦便非聖者。是故必起見道所
。由此彼身得非擇滅。是故此智畢竟不
起。行相者。此智總有十二行相。謂苦現觀邊
所修者作苦四行相。集現觀邊所修者作
四行相。滅現觀邊所修者作滅四行相。所縁
者。此智縁三界三諦。苦現觀邊所修者縁
界苦諦。集現觀邊所修者縁三界集諦。滅現
觀邊所修者縁三界滅諦」問此爲總縁
別縁耶。答別縁。謂欲界者隨所應欲界
三諦。色界隨所應色無色界三諦。有
説。總縁謂欲界者。隨所應三界三諦。色
界者亦爾。是説者前説者好。如無漏智
法分類分各別縁故。念住者。此智苦集現
觀邊所修者通四念住。滅現觀邊所修者唯
法念住。智者此智唯世俗智。定者此智不
定倶。根相應者。此智總與三根相應。謂樂
喜捨根。過去未來現在者。此智唯未來苦集
現觀邊所修者縁三世。滅現觀邊所修者縁
離世。善不善無記者。此智唯善。苦集現觀邊
所修欲界者縁三種色界者縁善無記。滅
現觀邊所修者唯縁善。三界繋不繋者。此智
欲色界繋。苦集現觀邊所修欲界者縁欲界
。色界者縁色無色界繋。滅現觀邊所修縁
不繋。學無學非學非無學者。此智是非學非
無學。縁非學非無學。見所斷修所斷不斷
者。此智唯修所斷。苦集現觀邊所修者縁
修所斷。滅現觀邊所修者縁不斷。縁名縁
義者。此智苦集現觀邊所修者通縁名義。滅
現觀邊所修者唯縁義。縁自相續他相續非
相續者。此智苦集現觀邊所修者縁自他相
。滅現觀邊所修者縁非相續。加行得離染
得生得者。此智唯加行得。聞思修所成者。此
智欲界者是思所成。非聞所成此勝故。非
修所成不定故。色界者是修所成非聞所成
此勝故。非思所成彼無思慧故。彼若思時
便入定故在意地。在五識者此智在意地
五識。以五識中無加行善故。問此智爲
有異熟無異熟。答有異熟善有漏故。問此
智於何處異熟果。答欲界者於欲界。色
界者於色界。初靜慮者於初靜慮。乃至第四
靜慮者於第四靜慮。問聲聞者可爾彼容
色界相續故。佛及獨覺者云何可爾。非
獨覺可色界相續此異熟故。答彼種
性補特伽羅亦曾有色界蘊界處相續。於
彼展轉受此異熟。問若爾云何聖者相續中
成就因得異生相續中果耶。答以
許爲因果亦無過。如業蘊説。若具
見修所斷結二種縛者可惡趣。諸預流者
唯有修所斷結縛見所斷結縛故不
惡趣。由此惡趣有二種因。一見所斷結。二
修所斷結。諸預流者所成就修所斷結既是
惡趣因。豈非聖者相續中所成就因得異生
相續中果耶。故此所説亦無過。此説不
生因果是事若可生者無是事
復有説者。佛及獨覺亦有聲聞色界蘊
界處相續彼展轉受此智異熟果。評曰彼
倶不是説。應是説。現觀邊世俗
智是有漏有記故説有異熟。而無曾受及當
受義。故不異熟身。問頗有二聖者
同生一地現觀邊世俗智一成就一不
耶。答有。謂一依初靜慮正性離生。一
第二靜慮正性離生。彼命終倶生
二靜慮。依初靜慮者不成就此智以越地
故。依第二靜慮者成就。此智生自地不
捨故。頗有二阿羅漢同在一地。於現觀邊
世俗智一成就一不成就耶。答有。謂彼先時
一依初靜慮正性離生。一依第二靜慮
正性離生。彼命終倶生第二靜慮。住
有中阿羅漢果。依初靜慮者不成就。此
智以越地捨故。依第二靜慮者成就。此智
生自地不捨故」問聲聞獨覺及與如來得
時皆修三界九地善根。此中何故但説
來所得欲界善根餘。答雖實皆得然於
此中欲界増上善根故不二乘及
餘地所得。問諸阿羅漢得盡智時皆修三界
九地善根不。答此不決定。若生欲界
時能修未來三界九地。生初靜慮
時能修未來二界八地。生上不下有
故。乃至若生非想非非想處盡智
能修未來一界一地。此中善根勝故偏説。而
實具修四蘊五蘊。問如是所修爲加行得
離染得生得耶。答是離染得亦加行
得。離有頂染時得故。聲聞獨覺亦以加行
現在前故。但非生得彼非勝故。問此所修
者爲聞所成。爲思所成修所成。答三種
皆有。謂欲界者聞思所成。色界者聞修所成。
無色界者唯修所成。問何故現觀邊世俗智
聞所成。盡智時所修善根有聞所成耶。
答彼是見道眷屬一向猛利是速疾道之所修
故非聞所成。此是盡智眷屬盡智息求是容
道故能通修諸加行善。問如是善根爲
意地。爲五識。答唯在意地。以五識中
加行善。雖生得善而非此所修。故唯
意地。問若此善根唯意地者施設論説當
何通。如説阿羅漢得盡智已六恒住法爲
無。若有者云何有若無者云何無。設有者
幾過去成就。幾未來成就。幾現在成就。答有
謂阿羅漢眼見色已。不喜不憂心恒住捨具
正知。廣説乃至意知法已。不喜不憂心
恒住捨具念正知。彼阿羅漢得盡智已若
最初起善眼識現在前。彼成就過去一未來
六現在一。此滅已不捨。若起善耳識現在
前。彼成就過去二未來六現在一。此滅已不
捨乃至若起善意識現住前。彼成就過去未
來六現在一。復有説言。若最初起善眼識現
在前彼過去無。但成就未來六現在一。此滅
已不捨。若起善耳識現在前彼成就過去一
未來六現在一。此滅已不捨。乃至若起善意
識現在前。彼成就過去五未來六現在一。此
滅已不捨。若復起善意識或餘識現在前。彼
就過去未來六現在一。如是所説云何通
耶答此説漏盡清淨身中所起滅。不
無始生死以來所起滅者。然此所説非盡智
時所修善根相違過。復有説者。六恒住
法亦唯意地以眼見色已乃至意知法已
喜不憂心恒住捨具念正知故。問若爾
何故復説善眼識等現在前時成就現在一
耶。答當知此是恒住加行非恒住體故不
相違。問六恒住法以何爲自性。答以念慧
自性云何知然。如契經説諸阿羅漢心
善解脱具六恒住。云何爲六。謂眼見色已
乃至意知法已不喜不憂心恒住捨具念
。若兼取相應倶有則四蘊五蘊爲自性
已説自性。所以今當説。問何故名恒住
住是何義。答諸阿羅漢恒於此住嘗捨
故名恒住。問一切阿羅漢皆有此六恒住
耶。有作是説。非一切阿羅漢皆有此六
謂不時解脱已得邊際第四靜慮及願智
乃有此六。評曰。應是説。一切阿羅漢皆
此六。云何知然。此六恒住皆以漏盡清
淨身中念慧體。諸阿羅漢無就此
念慧故。問此六恒住在何界地。有説此六
欲色界唯二地有。謂欲界初靜慮以意地
者。亦與善眼識等相入出故不上地。復
有説者。在五地有。謂欲界四靜慮五地意識
皆與眼等識相入出故。評曰。應是説。通
三界十一地有。謂欲界未至靜慮中間四
靜慮四無色意識念慧遍諸地故。問此六恒
住爲上中下差別不。答有。謂如來者上。
獨覺者中。聲聞者下」復次不動法種性者
上。退法種*性者下。餘四種*性者中。問若聲
聞獨覺亦成就六恒住法何故説三種念住
是佛不共法耶。答佛恒爲衆宣説法要
衆生故偏説之。聲聞獨覺無此事故不
其有。復次聲聞獨覺雖少分究竟
故而不建立。復次聲聞獨覺雖貪恚
餘習故。若徒衆有違順便生相似貪
恚憂喜故不立有三念住。復次六恒住
法與三念住建立有異。謂三念住依衆建
立。六恒住法依境建立。於境不起憂喜則
易。於衆則難故。聲聞等有六恒住。無三念
。問何故得盡智時頓修未來三界善根
餘時耶。答爾時三界煩惱永盡更無
。唯須世俗入出定心受用諸定故此時
三界善根。復次是時永捨昔所捨諸
煩惱聚。及最初得昔所得諸功徳聚故。
能頓修三界善根。復次是時心得自在王
首繋解脱吉祥白練。三界善根皆來朝貢。
王位首繋練時一切國土皆來朝貢
復次是時能破昔所破煩惱怨敵。三界善
根皆來迎賀。如人能破敵國怨已歸國之
時。一切國人皆來迎賀。復次是時能伏昔所
伏煩惱力士三界善根皆共慶讃。如大衆
中有能降伏所曾伏大力士衆咸慶
讃。復次是時解脱究竟滿故。能傍修習三界
善根。謂從見道漸次乃至金剛喩定解脱未
滿但能少分隨所應修。得盡智時解脱滿
能傍修習三界善根。如人引水漑灌田
一畦滿已復入一畦乃至諸畦。悉皆滿已其
水滂溢遍流餘處。復次是時能縛煩惱盡故
三界善根皆得解脱勢用増盛是故頓修。謂
無始來三界善法恒爲煩惱之所繋縛
自在勢用。是故不具足修習。若
修行者離欲染時少得解脱餘縛猶多。乃至
若離有頂八品煩惱縛時雖多解脱尚有
少縛。若離有頂第九品時三界善根諸縛皆
斷得自在故一切頓修。猶如絹等九等縛
時若斷一二乃至斷八其束不散。斷第九
時其束乃散此亦如是。復次無始時來三界
善法皆共厭患有頂煩惱多方便而未
斷。今得斷盡是以頓修。復次金剛喩定勢
力増猛一切煩惱皆能永滅。所引盡智亦能
總得一切解脱。是故此位能總修習三界善
。時解脱阿羅漢得盡智時能修二智三十
行相。謂盡智十四行相除空非我。無學正見
智十六行相。若四靜慮未至中間一一具修
法智類智各三十行相。若三無色唯修類智
三十行相。不時解脱阿羅漢得盡智時能修
三智四十四行相。謂盡智無生智各十四行
相。無學正見智十六行相。若四靜慮未至中
間一一。具修法智類智各四十四行相。若三
無色唯修類智四十四行相。是謂修習無漏
善根
*説一切有部發智大毘婆沙論*卷第三十六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irst] [Prev+100] [Prev] 180 181 182 183 184 185 186 187 188 189 190 191 192 193 194 195 [Next] [Next+100] [Last] [行番号:/]   [返り点:/] [CIT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