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正蔵検索


punctuation    Hangul    Eng   

Citation style A:
Citation style B:
()
Citation style C:
()
Citation style D:
()
TextNo.
Vol.
Page

  INBUDS
INBUDS(Bibliographic Database)
  Digital Dictionary of Buddhism
電子佛教辭典
パスワードがない場合は「guest」でログインしてください。
Users who do not have a password can log in with the userID "guest".

本文をドラッグして選択するとDDBの見出し語検索結果が表示されます。

Select a portion of the text by dragging your mouse to view all terms in the text contained in the DDB. ・

Password Access Policies

阿毘達磨大毘婆沙論 (No. 1545_ 五百大阿羅漢玄奘譯 ) in Vol. 27

[First] [Prev+100] [Prev] 903 904 905 906 907 908 909 910 911 912 913 914 915 916 917 918 [Next] [Next+100] [Last] [行番号:/]   [返り点:/] [CITE]

二因縁。一者力所引發。二者由隨他教
獨覺無力不他教。又一者無畏引發。二者
隨他教。獨覺無無畏他教。又一者
大悲引發。二者由隨他教。獨覺無大悲
他教。是故彼不説法。問説法具由
切佛法。何故但説力無異大悲餘耶。答
力能安立自論。無畏能摧他論。大悲能起
説法欲更不餘故唯説此。有説。彼獨覺
是思惟。能説法者。所謂法王及法王子。我
法王亦非法王子。何能説法是故不説。
有説。彼獨覺作是念。我從昔來不曾習
諸説法事是故不説。有説。若自覺而於
種正調伏事善巧者乃能説法。獨覺不
爾。有説。自覺而能具一切智一切種智
方能説法。獨覺不爾。有説。夫説正法皆爲
我獨覺出世時衆生著我堅固難破故
説法。有説。彼自覺者於説法時心必依
趣涅槃。獨覺若起趣涅槃心時。第二刹那便
寂滅極樂解脱故。如來不爾。雖解脱
而爲大悲大捨所持能久住説。有説。自覺
而能成就無忘失法乃能説法。獨覺若在
閑林中能以無礙解布蘊界處等名句
文身。若入聚落乞食時前所安布或有
忘失。彼作是念。我既不無忘失法何用
説法是故不説。有説。獨覺種性法應
是。雖無礙解而不説法。欲饒益
唯現神通。或但爲他授八齋戒。問若聲聞
獨覺亦得無礙解。伽他所説復云何通。答唯
佛所得究竟圓滿最勝自在無錯謬故作
是説。非二乘皆不成就。若不爾者。二乘
亦應無學。以伽他説唯佛是無學故。
有餘師言。聲聞獨覺一切不四無礙解
問何故經言。我弟子中摩訶倶瑟恥羅得
礙解。彼根非勝。佛尚説得獨覺到究竟聲聞
根勝。於彼何故言一切不得耶。答彼所説
是無礙解相似善根而非眞實。以彼尊
者於長夜中樂此法精勤修習。佛隨
故説彼得。餘雖此相似善根。非極愛
樂勤修習故不彼得。問何故二乘一切
無礙解耶。答無退轉智名無礙解。聲
聞獨覺於諸境界智有退轉。以所記説有
誤失故非無礙解。如是説者。初説爲善。以
聲聞獨覺於自分境中智無退
此中願智攝願智邊際智無諍智四無礙解
願智知義無礙解亦爾。邊際智不
詞。餘如願智説。無諍智攝無諍智願智邊
際智。義無礙解法詞辯三無礙解。如
無諍。應知法詞辯三無礙解亦爾。如其所應
各説自攝無諍詞無礙解。又不邊際
。此七種皆依邊際定得。邊際定力所
故。邊際靜慮體有六種。謂七除詞。以
四靜慮最上品邊際故。有餘師説。四靜
慮最上品皆名邊際。是故彼説邊際靜慮具
七種七智相攝。亦有差別上應知。然
能引發唯是第四靜慮邊際
*説一切有部發智大毘婆沙論*卷第一百八




阿毘達磨大毘婆沙論卷第一百
八十一
 五百大阿羅漢等造 
 三藏法師玄奘奉  詔譯 
  定蘊第七中不還納息第四之八
説我弟子中大迦葉波少欲喜足具杜多
。薄矩羅少病節儉具淨戒行。此二何差別。
答尊者大迦葉波所得飮食。若麁若妙隨
食無簡別。猶如良馬隨得而食。尊
者薄矩羅所得飮食或麁或妙。*簡去妙者
而食麁者。問何故尊者大迦葉波麁妙等食。
尊者薄矩羅簡妙食麁。答尊者大迦葉波具
妙樂欲沙門法。具妙樂欲故不妙食
沙門法故不麁食。但隨所得次第而
食。尊者薄矩羅具麁樂欲沙門法。具
樂欲故簡去妙者。住沙門法故而食麁者
復次尊者大迦葉波。廣識大福易得衣服飮
食臥具醫藥及餘資具先不受。杜多功徳而
能奉行。彼由二縁極爲難事。謂易得利養不
受。杜多功徳而能奉行。尊者薄矩羅。非
識大福難得衣服飮食臥具醫藥及餘資具
先受。杜多功徳亦能奉行。少識苾芻受杜多
功徳。於中隨轉此不難。彼由二縁
難事。謂難得利養先受。杜多功徳隨而奉
行。有於此文相違誦。謂尊者大迦葉波。
廣識大福易得衣服飮食臥具醫藥及餘資具
先受。杜多功徳隨而奉行。尊者薄矩羅非
識大福。難得衣服飮食臥具醫藥及餘資具
先不受。此杜多功徳隨而奉行。少識苾芻不
受。杜多功徳於中隨轉。此不難彼由
二縁非難事。謂難得利養先不受。杜多
功徳於中奉行。此顯迦葉波由三事故勝
謂具妙樂欲易得利養受行杜多功徳。問何
故尊者薄矩羅。簡去妙食而食麁者。答意
樂力故。有情意樂不同隨所意樂而食。不
其所以。有説。精妙飮食多用功成不
勞費是故不食。有説。精妙飮食増長貪
多由諍是故不食。有説。好食乃是富
家所有爲貧家是以不食。有説。美食必
多生命百千頭於地上。以多身
分血肉成。愍彼有情是故不食。有説。美
食多生種種過患是以不食。問如所説。薄
矩羅簡去妙者初。即不受爲受已棄之。
設爾何失。若初即不受云何名受行。次第乞
食杜多行者。若受已棄之。云何不壞施
主施物。答應言初即不受。問若爾云何名
受行次第乞食杜多行者。答彼尊者得天眼
願智乞食時。先觀何方何村邑里巷
麁食。知已便往次第行乞。如契經説
四聖種。一依所得食喜足聖種。二依
所得衣喜足聖種。三依所得臥具喜足
聖種。四依有無有樂斷樂修聖種。問世尊何
故説此契經。答爲諸弟子立産業及所
故。謂前三安立産業第四安立所作。前
三安立産業者。謂捨四種業行。一種業捨。
四種業者。一農務爲業。二商估爲業。三傭
作爲業。四自在爲業。於此皆捨行一種業
者唯以乞求業。有説。爲示無盡資業
及所應作故。復次爲示無罪資業及所應
故。復次爲示無損害資業及所應作
故。復次爲示不共外道資業及所應作
故。此中資業謂前三所應作謂第四。有説。爲
示道及道資糧故。此中前三顯道資糧
後一顯道。如道及道資糧是沙門沙門
資糧。婆羅門婆羅門資糧。梵行梵行資糧應
知亦爾。由此等義故。佛説此聖種契經。問
聖種自性云何。答皆以無貪善根自性
有説。前三是無貪善根後一是精進。如是説
者初説爲善。皆對治貪故。問若爾依何別
四種耶。答爲治四種愛故。謂於
衣喜足對治衣服愛。於食喜足對治飮食
。於臥具喜足對治臥具愛。樂斷樂修對
治有無有愛此故説皆無貪性。若兼相應
隨轉。則欲色界五蘊性。無色界四蘊性。此是
聖種自性是我是物是性是相是本性。已説
自性。所以今當説。問何故名聖種。有説。
亦聖亦種故名聖種。謂善故名聖。無漏故
聖。即此能生諸功徳法相續不斷故名
種。有説。聖之種故名爲聖種。聖謂一切
無倒善法。此四能生而相續故説名爲種。有
説。此於聖者相續中行彼不斷故名
。有説。此於聖者相續中可得令彼不
故名聖種。有説。聖謂可愛可喜可樂可意之
果此能生彼相續不斷故名聖種。此依
流果説。有説。聖名可愛可喜可樂可意異
。此能引彼相續不斷故名聖種。此依
熟果説。有説。聖者即是佛獨覺聲聞。彼
此生相續不斷故名聖種。有説。正法名
聖。此能任持令久相續故名聖種。是以正
法住世經於千載而不滅者皆是聖種之力。
椽梁持舍使散壞。由此等縁故名
。界者皆墮三界及不界。問色界無
。無色界無前三。云何三界皆具四種。答
彼雖無食等而有彼喜足功徳。有説。由
界具四種故展轉引生上界者亦具四種。尊
者世友作是説。上界雖食等而有
對治。然對治有四種。謂斷對治厭壞對治持
對治遠分對治。色界於食等四對治。欲
界有三除斷對治。無色界有二。謂持及遠
分。尊者覺天説曰。如有無漏衣食等
而有無漏聖種。如是雖色無色界食等
而有彼界聖種。大徳説曰。不戀身之資
尚名聖種。況彼亦不戀身
聖種耶。地者有漏在十一地。無漏在
九地。所依者皆依三界。行相者皆作十六行
相及餘行相。所縁者皆縁一切法。念住者皆
四念住。智者皆八智或十智。三摩地倶者皆
三三摩地倶及非倶。根者總説皆與三根
應。謂樂喜捨。世者皆墮三世三世及離
。善等者皆是善縁三種。欲界繋等者皆三
界繋及不繋縁亦爾。問若爾施設論説云何
通。如説四聖種皆不煩惱所染所雜。答
彼遮煩惱相應有漏故無過。學等者
皆通三種三種。見所斷等者皆修所斷及
不斷縁三種。縁名縁義者皆縁名義。縁
相續他相續非相續者皆縁三種。加行得離
染得生得者是加行得離染得非生得。有説。
亦是生得。如是説者初説爲善。若生得善亦
是聖種者蟻卵蚊蛾等亦成就聖種耶。是故
聖種不生得善。問聖種爲聞爲思爲
所成耶。答通三種攝。爲意地五識。答唯
意地非五識。有説。亦通五識。評曰。不
是説。所以者何。五識中善唯生得故。問
若是加行善者外道所得。靜慮無量無色解
脱勝處遍處等亦是聖種耶。答彼非聖種。所
以者何。若欣樂解脱背生死彼善根是
聖種。外道所樂皆是生死故彼善根不
。復次於有有具喜足聖種。外道善
根與此相違故非聖種。以五頂外道等亦
生天受欲樂故。復次聖種皆是出家品善
根。外道善根皆是在家品攝故非聖種
問少欲喜足倶對治貪無貪爲性。何故喜足
聖種少欲耶。答少欲之名有過失
増益。喜足不爾。有過失者但言少欲
無欲故。有増益者於實無欲而名
故。於喜足中是事故立聖種。有
説。少欲於未來處未得事轉。喜足於現在
處已得事轉。不現在一迦履沙鉢拏
難非於未來。轉輪王位喜足難故立爲
聖種。有説。爲異外道故不少欲
。若説少欲聖種者。諸外道輩當
我等眞是住聖種者。所以者何。汝等猶
糞掃衣而我等露形無衣。汝等猶乞食自
活。而我等多自餓不食。汝等猶坐樹下
我等或常擧手蹻足而住。是故我等眞名
聖種者。爲彼故但説喜足聖種。外道
有有具喜足
問少欲喜足何差別。有説。少欲唯在意地
喜足通六識身。有説。少欲唯欲界。喜足通
欲色界。有説。少欲唯欲色界。喜足通三界
有説。少欲墮三界。喜足三界繋及不繋。
是説者少欲喜足倶通三界繋及不繋。問
若爾何差別。答少欲於未來處未得事轉。喜
足於現在處已得事轉。是謂差別
問病縁醫藥所生喜足何故不聖種耶。答
亦應聖種而不説者。當知有餘。有説。
已攝在前所説中。謂病縁醫藥有二種。一可
食二不可食。可食者攝食中。不可食者攝
服臥具中。有説。爲益病苾芻故不
藥喜足爲聖種。謂有苾芻身雖
少務故不醫藥。若佛立此爲聖種
者。彼便守病不修聖道加行。爲
修道是故不彼爲聖種。有説。
若受用時能生放逸彼喜足立爲聖種
病縁醫藥於受用時但能除病不放逸
是故不説。有説。若一切處一切人一切時受
用者於彼喜足立爲聖種。病縁醫藥非
是一切受用故彼喜足不聖種。是以尊
者薄矩羅言。我於佛法中出家年過八十
曾不身有疾疹乃至頭痛。亦不受用
病縁醫藥乃至訶梨怛雞。生欲界者尚然何
況生色無色界。問何故別解脱律儀唯無表
聖種表耶。答前説相續不斷名爲
。表非相續不斷是故不説。有説。無表可
聖道故立聖種。表不聖道
故不説。出家者有四聖種。在家者亦有
聖種。然出家者二因縁故名聖種。一意樂
故。二受用故。諸在家者由一因縁
。謂意樂故非受用故。如天帝釋妙花
十二那庾多侍女圍遶六萬音樂而自
娯樂。於四聖種恒有意樂而無受用。頻毘
娑羅等諸國王蘇達多等諸長者亦爾。問爲
一一聖種即名聖種耶。答不爾。
要具四種方名聖種。然得一聖種
必具得四。如無礙解得一必具
過去諸佛皆稱讃糞掃衣而不著。今釋
迦佛亦稱讃糞掃衣而便許著。問何故爾
耶。答過去時人貪心微薄雖價直百千衣
。染著之心不今人染著凡衣故。有説。
彼時人衆豐饒財寶。諸苾芻等欲價直百
千衣服。易今時糞掃衣故。尊者世友
説曰。過去時人意樂廣大。見諸苾芻畜上妙
資具。便生歡喜信敬之心。今時人意樂狹劣。
若見苾芻畜麁弊資具。乃至歡喜信敬之
故。尊者覺天説曰。往昔時人身體細
若受用麁弊物者則不自存。今世時人
身體麁&T057344;用麁弊則能自存故。大徳
説曰。過去諸佛稱讃糞掃衣知即是亦
受用。若不爾者何故稱讃。諸佛不
事而有所説。故
世尊説糞掃衣少易得無罪。云何少云
何易得云何無罪。尊者世友説曰。少用功而
辦故。非多人受用故名少。隨彼彼時處
得故名得。佛所聽許故智者受用故
無罪。大徳説曰。少價量故名少。不
故名得。無攝受故名無罪。由二因
佛説衣喜足聖種。一爲責於
不喜足難陀等。二爲美於衣喜足
大迦葉波等。由二因縁佛説食喜足
聖種。一爲責於食不喜足婆拕梨等
二爲美於食喜足薄矩羅等。由二因
佛説臥具喜足聖種。一爲責於
臥具不喜足。如愚王苾芻等。如契經説
王苾芻白佛言。唯願世尊觀我床座麁弊如
是。二爲美於臥具喜足頡戻茷多
。由二因縁佛説樂斷樂修聖種。一爲
責懈怠闡陀等。二爲美精進
路拏等。由四因縁則知彼是安住聖種補特
伽羅。一不利養。二不
近貪美食。三所畜資具少而清淨不
染著。四於諸利養得與不得愛憎
世尊言此四聖種是最勝知。是種性知
可樂是無雜染。不訶責一切世間。若
沙門若婆羅門若天若魔若梵若餘世間。無
能如法説其過。云何名最勝知。有説。此
四聖種能引最勝故得最勝果故趣向最勝
故隨順最勝故名爲最勝。佛所施設佛所
知故説名爲知。有説。佛説五百聲聞各有
最勝之法。此四墮在彼最勝法中故名
。佛知此四是眞喜足故名爲知。有説。佛
及弟子名最勝者彼所讃述最勝知。有
説。佛知此四是勝寶藏能令住者意望滿
故名最勝知。謂諸有情多分意望不滿而
死。唯住聖種者無意望滿足而死。有
説。佛知此四是無盡藏諸智者受用無
故名最勝知。謂住此者不多求及多
積聚。亦無防守門戸關鑰隨意受用終。無
盡。如轉輪王王四洲界。所用財寶可
窮盡。受用此四而無盡。云何名種性知
過殑伽沙等諸佛及佛弟子皆從此生故
種性。智者所了故名爲知。有説。種性者
是能持義。謂能住持聖教久不滅故名
種性。是佛所了故名爲知。云何名可樂知
答此四是智者所樂智者所知故名可樂知
有説。佛知此四皆能資助樂斷樂修故名
可樂知。有説。佛知此四是於晝夜各三時
。智者隨應愛樂安住而無懈倦故名
樂知。有説。佛知此四是修行者所樂久住
謂從此日後分結跏趺坐安住其中乃至明
日初分。餘縁所奪方從彼起。云何名無雜
。答此四聖種不煩惱惡業所倰雜故。
云何名不可訶責。答若住此四恒爲住正
者之所讃美嘗訶責。即由此故一切
世間沙門婆羅門天魔梵等。無能如法説
。尊者世友作是言。佛知此四能入
聖胎故名最勝知。一切聖者皆從此生故
種性知。是修行者晝夜所樂故名可樂
。遠離四種世間事業故名無雜染。四事
業者謂農務商估傭作自在。一切功徳由
故名不可訶責。於自於他倶無損害故。
一切世間沙門。婆羅門天魔梵等無能如法
其過
薄伽梵於契經中伽他
    諸有伏愛憎 常居邊臥具
    恒住不放逸 拔有貪隨眠
問此伽他中爲何義答愛謂貪愛。憎謂憎
恚。佛聖弟子若伏此二。居邊臥具不放
。便能永拔有貪隨眠。復次若於正法毘奈
耶中。隨有所得味著心轉説名爲愛。於
未得愁慼心轉説名爲憎。佛聖弟子於
味於未得慼。故能倶伏。由倶伏
邊臥具。住不放逸則能永拔有貪隨眠
復次若於上妙衣服飮食貪求名愛。若於
弊衣服飮食嫌逆名憎。佛聖弟子二倶能伏。
此句顯示於衣服飮食喜足聖種。第二句
示於臥具喜足聖種。後二句顯示樂斷
樂修聖種
問樂斷樂修有何差別。答樂斷煩惱。樂
聖道。復次無間道名樂斷。解脱道名樂修
復次見道名樂斷。修道名樂修。如見道修
。如是見地修地未知當知根已知根應
亦爾。復次樂斷者顯諸忍。樂修者顯諸智
樂斷樂修是謂差別
説大名學多住五蓋漸斷乃至廣説。問何
故作此論。答爲別契經故。如契經
。佛告大名。學多住五蓋漸斷。契經雖
是説而不分別。云何學云何學多住五蓋漸
斷。彼經是此論所依根本。彼所説者今應
之故作斯論。如説大名學多住五蓋漸
斷。此中云何學。答預流或一來。云何學多住
五蓋漸斷。答漸斷漸離漸伏漸背。問何故此
中不隨信隨法行學多。住五蓋漸斷
耶。答應説而不説者當知此義有餘。有説。
隨信隨法行有住五蓋已斷者。有住五蓋漸
斷者。以不定故不説。預流一來不爾決定
唯住五蓋漸斷是以説之。有説。若彼身中五
蓋煩惱可現行。而漸斷者此中則説。隨信隨
法行有漏善心無覆無記心尚無現行。何
況煩惱。是故不説。問預流一來身中疑蓋已
斷。惡作雖未斷而更不現行。何故説彼多
住五蓋漸斷。而復説可現行耶。答前文應
是説。學多住諸蓋漸斷不五。而言
五者事有五故。謂貪欲瞋恚睡眠惛沈掉擧。
有説。先斷今斷總説五。如言斷五順下
分結不還果。多住者謂數數住。問斷離伏
背有何差別。有説。無差別倶顯斷故有説。
亦有差別謂斷彼縛故名斷。離彼得故名
離。令不行故名伏。厭逆彼故名背。復次
無間道斷。依解脱道離。此二依
永斷説依近加行伏。依遠加行背。
此二依暫斷説。復次依無間道斷。依
脱道離。此二依正斷説。依加行道
伏。依勝進道背。此二依助斷説。復次
斷者依斷對治説。離者依持對治説。伏者
遠分對治説。背者依厭壞對治説。斷離
伏背是謂差別
説苾芻法珊度沙故毘奈耶珊度沙。毘奈
珊度沙故法珊度沙乃至廣説。問何故作
此論。答爲別契經義故。經説未來有
諸苾芻身戒心慧。彼不身戒心慧
者法珊度沙故乃至廣説。契經雖是説
分別。云何法。云何毘奈耶。云何法珊度沙
故。乃至廣説。彼經是此論所依根本。彼所
説者今悉應説故作斯論。云何法。答八支
聖道。云何毘奈耶。答貪瞋癡滅。云何法珊
度沙故毘奈耶珊度沙。毘奈耶珊度沙故法
珊度沙。答若於八支聖道修習時。彼於
貪瞋癡滅作證。若於貪瞋癡滅
時。彼於八支聖道修習。由此因
故作是説。此中珊度沙言。有説顯喜足
有説顯毀壞。若説喜足者彼説云何法
珊度沙故毘奈耶珊度沙。謂於見道
。故便於修道修習。若於修道
修習時便於修所斷煩惱斷。如
是法珊度沙故毘奈耶珊度沙。云何毘奈耶
珊度沙故法珊度沙。謂於見所斷煩惱斷
喜足故。便於修所斷煩惱斷作證
若於修所斷煩惱斷作證時。便於修道
修習。如是毘奈耶珊度沙故法珊度
沙。若説毀壞者。彼説由毀壞聖道故。
貪瞋癡滅作證故説法珊度沙故
毘奈耶珊度沙。由毀壞貪瞋癡滅故。便於
聖道修習故。説毘奈耶珊度沙故法
珊度沙。問聖道與滅無過失毀壞
如何言毀壞聖道滅耶。答毀壞彼相續
毀壞。彼非彼自體實可毀壞。謂由煩惱現
在前。故毀壞相續。由相續毀壞。故令聖道
轉遠。由聖道轉遠故於貪瞋癡滅
故説毀壞。如契經説此是法。此是毘奈
耶。此是大師教。問此三何差別。答法謂八支
聖道毘奈耶謂貪瞋癡滅。大師教謂佛語。有
説。法謂阿毘達磨藏。毘奈耶謂毘奈耶藏。大
師教謂素怛纜藏。是謂此三差別
説法隨法行乃至廣説。問何故作此論。答
別契經義故。如契經説法隨法行
是説而不分別。云何法。云何隨法。云
何法隨法行。彼經是此論所依根本。彼所
説者今應之故作斯論。云何法。答寂
涅槃。云何隨法。答八支聖道。云何法隨法行。
答若於此中義而行。所謂爲涅槃
習八支聖道故名法隨法行。能安住此
法隨法行者。問何故涅槃獨名爲法。八支
聖道名隨法耶。答於諸法中涅槃勝故。生
老病死不侵故獨得法名。八支聖道次
彼如王大臣故名隨法。故契經説一切
法中涅槃最勝。有爲法中聖道最勝。然舍利
子讃學經中説言具壽法之隨法。所謂離繋。
彼契經中。聖道名法。涅槃名隨法。以先得
聖道後證涅槃故。前經依勝劣次第
隨法。後經依證得次第法隨法。復次別
解脱名法。別解脱律儀名隨法。若於此中
義而行名法隨法行。謂爲別解脱
別解脱律儀。得已隨護無毀犯
隨法行。能安住此法隨法行者。復次身
律儀語律儀命清淨名法受此名隨法。若
此中義而行名法隨法行。謂爲
語律儀命清淨故受及受已隨護名法隨法
。能安住此法隨法行者。問身語律儀
命清淨即是別解脱律儀所攝何故重説耶。
答前是不分別説今是分別説。前是總説今
是別説。有説。前是律儀所攝妙行所攝非離
律儀所攝。今是律儀所攝妙行所攝亦離律
儀所攝。有説。前顯示所發起。今顯示能發
。前爲所發起故護能發起。今爲
能發起故護所發起。有説。前爲
護於因。今爲護因故隨護於果。如因果
能作所作亦爾。此中別解脱戒表及初念無
表。是尸羅是律儀是妙行是般羅底木叉是
般羅底木叉律儀是業是業道。此後無表是
尸羅是律儀是妙行是般羅底木叉律儀。非
般羅底木叉初解脱。故是業非業道。究
竟思不此轉故。如説具壽我今當
羅底木叉。汝等諦聽此中何法名般羅底木
。爲是尸羅。爲是説戒者語。若是尸羅彼
説。何故言我當般羅底木叉。若是
説戒者語。彼或善心説。或不善無記心説。毘
柰耶説云何通。如説般羅底木叉是諸善法
首上首前行。有説是尸羅。問尸羅不
云何言我當説耶。答依展轉因故名爲説。
子孫法謂語能起名名能顯義。有説。是
説戒者語。問彼或善心説。或不善無記心説。
云何言是諸善法首上首前行耶。答彼毘柰
耶依不障因故作是説。謂説戒者隨何心
説。聽者若能如説修行。皆能與彼一切功徳
無障因。故言般羅底木叉爲諸善法首
上首等
説一切有部發智大毘婆沙論卷第一百八
十一


阿毘達磨大毘婆沙論卷第一百
八十二
 五百大阿羅漢等造 
 *三藏法師玄奘奉  詔譯 
  定蘊第七中不還納息第四之九
云何法輪乃至廣説。問何故作此論。答爲
別契經義故。如契經説世尊轉法輪諸
餘世間沙門婆羅門天魔梵等皆無能如
法轉者。契經雖是説而不分別。云何法
輪齊何當轉法輪。契經是此論所依根
本。彼所説者今應之故作斯論。云何
法輪。答八支聖道。若兼相應隨轉則五蘊性。
此是法輪自性。是我是物是相是性是本性。
已説自性所以今當説。問何故名法輪。答
此輪是法所成法爲自性故名法輪。如
間輪金等所成金等爲性名金等輪。此亦如
是。有説。此輪於諸法性簡擇極簡擇
能覺悟極覺悟現觀作證故名法輪。有説。此
輪能淨聖慧法眼故名法輪。有説。此輪能
非法輪故名法輪。非法輪者謂布刺拏等
六師所轉八邪支輪。問何故名輪輪是何義。
答動轉不住義是輪義。捨此趣彼義是輪義。
能伏怨敵義是輪義。由斯等義故名爲輪」
大四十法門經説。有二十善品二十不善
此名梵輪。乃至廣説。問二十善品可爾。
二十不善品云何名梵輪耶。答佛意不
彼爲梵輪。但説於善不善品法忍智
名爲梵輪。問此何故名梵。答極寂靜故
災横故無罪累故不惱害故説名爲梵。
問何故名梵輪。答以梵世在初可得及具
聖道故名梵輪。第二第三靜慮非初可得
聖道。第四靜慮雖是佛身初得而不
聖道故不輪。唯有梵世是初可
及亦具足故名梵輪。有説。修梵行者相續
中可得故名梵輪。有説。對治非梵行故名
梵輪。有説。對治三界見所斷非梵煩惱
故名梵輪。有説。此因梵王勸請而轉故名
梵輪。有説。佛是大梵佛所宣説分別開示
梵輪。有説。梵音演説故名梵輪。有説。唯
梵世聖道能對治衆多非梵法故名爲梵輪
衆多非梵法者謂三界見修所斷煩惱。或不
善無記煩惱。或有異熟無異熟煩惱。或生二
果生一果煩惱。或無慚無愧相應。無慚無愧不
相應煩惱。或有事無事煩惱。或忍所治智所
治煩惱。如是等名衆多非梵法。有説。唯梵世
多梵行果故名梵輪。多梵行果者謂四沙
門果。上三靜慮唯有二沙門果。無色唯有
沙門果。唯梵世中具有四果。或九遍知果。上
三靜慮唯有五遍知果。無色唯有二遍知果
唯梵世具有九遍知果。或八十九沙門果唯
梵世具有非於上地。是故聖道説名梵輪
問何故唯説見道法輪餘耶。答前説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irst] [Prev+100] [Prev] 903 904 905 906 907 908 909 910 911 912 913 914 915 916 917 918 [Next] [Next+100] [Last] [行番号:/]   [返り点:/] [CIT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