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正蔵検索


punctuation    Hangul    Eng   

Citation style A:
Citation style B:
()
Citation style C:
()
Citation style D:
()
TextNo.
Vol.
Page

  INBUDS
INBUDS(Bibliographic Database)
  Digital Dictionary of Buddhism
電子佛教辭典
パスワードがない場合は「guest」でログインしてください。
Users who do not have a password can log in with the userID "guest".

本文をドラッグして選択するとDDBの見出し語検索結果が表示されます。

Select a portion of the text by dragging your mouse to view all terms in the text contained in the DDB. ・

Password Access Policies

阿毘達磨大毘婆沙論 (No. 1545_ 五百大阿羅漢玄奘譯 ) in Vol. 27

[First] [Prev+100] [Prev] 898 899 900 901 902 903 904 905 906 907 908 909 910 911 912 913 [Next] [Next+100] [Last] [行番号:/]   [返り点:/] [CITE]

故須其異相。尊者因儒童心直心無曲心
淳質増上者。直無曲淳質名異義一如其次
後釋前。或心直者是總句。心無曲者
別。顯心無諂心淳質者別顯心無誑。如
慧馬善識人意。雖或驚觸於人。尊者
因儒童亦復如是由黠慧故善知佛意。於
詰問時隨順正答。其事云何如契經説。彼在
家時豐饒財寶親屬豪貴。常事日天彼以
年時娉婦。廣請外道婆羅門衆自宅
大設祠祀。佛於化事終不時。是日晨
朝爲彼故著衣持鉢命阿難陀。汝可
我入城乞食。命已便入室羅筏城因儒童
宅門而住。外道梵志遙見叱言。今日此家設
吉祥會此不祥物何用來爲。佛聞便告阿難
曰。汝往語彼諸外道等。三界大師吉祥中
最。汝不吉事。豈成此因儒童定於
捨汝等我出家。盡技術能留
難不。時阿難陀受佛教勅師子
畏難群鹿外道衆中告言。如來善
因果所言誠諦語汝等曰。三界大師吉祥
中最。汝不吉事。豈成此因儒童定於
今日捨汝等我出家。盡伎術能
留難不。外道聞已相視笑言。沙門喬答摩隨
情詭説。何有將臨祀會屈我等内外慶
集而歸汝出家耶。奇哉沙門如是妄語。時
婆羅門名爲五頂。曾見世尊記事不
外道衆曰。此因儒童定當出家
。外道咸曰。設有斯事我等必能爲作
。即共相率彈指拊掌遶因儒童室七重而
住。須臾日出此因儒童著新淨衣重閣
。燒香發願跪拜日輪。爾時世尊知化時
便自化作婆羅門形。著烏鹿皮金繩絡
體手執金杖日輪來至因儒童前
而坐。儒童接足歸誠頂敬。外道喜曰。儒童福
人感大梵天親臨禮席事今已辦。快哉沙門
所言無實。時佛即以所化作形儒童言。
今作何事是喧擾。儒童羞&T049543;俯首答曰。
今隨俗法正欲婦。佛問所費。答言我費
三百千金。復問所用。答言百千與婦作
嚴具。百千爲衆辦諸飮食。百千用施諸婆
羅門。佛言汝設飮食婆羅門二百千
愛果事容可爾。餘百千者用買婦耶。
彼心直故即答言買。佛言汝婦直爾許耶。且
汝婦髮爲直幾許。儒童答言此無多直
諸倡伎婬女置之。直一迦羯尼。或唯直半。
復問彼爪爲直幾耶。儒童答言此無所直
佛復次第擧彼身中三十六物一一問之。儒
童亦一一而答皆言此無所直。然因儒童曾
過去迦葉波佛法中。經十千歳界方
便觀因佛別問不淨物故。過去所習善品
現前遂伏欲貪。離欲界染。世尊於是還
本形。爲因儒童四眞諦。彼聞即得不還
果證。佛時便執因儒童手昇虚空。説

    雖極莊嚴而行法 靜調息務修梵行
    一切世間累皆捨 即是淨志沙門僧
此故知彼心質直。若不爾者。化人問時
彼應答言。汝是梵志何用我娶婦事。爲
娶婦法然云何名買。由質直故隨問而答。
善品成熟得不還果。是故世尊讃因儒童黠
慧第一
*説一切有部發智大毘婆沙論卷第一百七
十九


阿毘達磨大毘婆沙論卷第一百
八十
 五百大阿羅漢等造 
 *三藏法師玄奘奉  詔譯 
  定蘊第七中不還納息第四之七
尊者婆呬迦等心濡心調柔心和順増上者。
等言即攝尊者頗洛迦。尊者至履迦。此中心
濡心調柔心和順名異義一。如其次第
前。或心濡者是總句。心調柔者別顯無憍
心和順者別顯無慢。云何得婆呬迦
等有心濡等事。曾聞彼三人聞佛出世。訪
知佛在室羅筏城。三人相隨從王舍城
室羅筏。世尊知彼經渉往反善根方熟。即
別路室羅筏王舍城。婆呬迦等至
室羅筏。聞佛已復往王舍城。即復相將還
王舍。至已聞佛已往瞻波。復更相將往
瞻波國。至已尋訪聞佛已往婆羅痆斯。三人
相隨復往彼國。至已承佛已往劫比羅筏窣
覩城。復共詣彼承佛已往吠舍離城。如
世尊於六大城循環六反。婆呬迦等亦恒尋
佛六反往還。佛知彼人根熟時。至於室羅
其相見。佛方入城彼從城出忽遙見
佛。歡喜不堪。足未地得預流果。於
久成阿羅漢。然彼三人若不心濡調柔和
便應在一城佛。豈能尋佛遍
大城循環六反。初無一念勞倦之心。纔見
佛時便證聖果故。佛讃言。婆呬迦等敏捷
第一
問如説我弟子中小路於心迴善。大路於
想迴善。此二何差別。答尊者小路多住於心
循心觀念住。尊者大路多住於法循法觀念
住。問何故尊者小路多住心念住。尊者大路
多住法念住耶。答由彼尊者意樂異故。復
次尊者小路是愛行者。彼由心力無始時來
生死中多受苦惱。今成無學常訶責心
此多住心念住觀。尊者大路是見行者彼
想力無始時來於生死中多受苦惱。今
無學常訶責想此多住法念住觀。問
此二尊者何故立此名耶。答曾聞室羅筏有
婆羅門婦數生男生已輒死。其婦未幾復
一男。即時遣人棄之大路。經久不死故
此名。彼婦後時復生一子還即遣人棄
之小路。亦經久不死因立此名。尊者大路
利根見行。至年長大佛出家。精進修行
阿羅漢。尊者小路愛行鈍根。樂處居家
戀親屬。廣致財産位望奢豪。宗族熾盛
諸欲樂後皆衰減。如伽他
    財積後必盡 位高後必退
    親合後必離 壽住後必死
此小路於後未幾父母喪亡。財寶散失
退捨豪位。眷屬乖離形容顦悴。其兄大路見
而愍之度令出家受具足戒。授倶迦聲頌
誦之
    身語意莫 一切世間惡
    離欲念正知 不受苦無義
彼極闇鈍受此伽他雨四月中勤苦習誦。
牛羊者在路聞之誦皆通利。彼猶未
*雨四月。處處苾芻爲世尊皆來集會。
毎日晨旦新學苾芻。皆往鄔波陀耶阿遮利
耶所文請義理廢忘。小路爾時亦效
他往將房戸。兄即問言汝欲何往。答言
鄔波*陀耶阿遮利耶所文請義理
廢忘。其兄語言我即是汝鄔波*陀耶。更
何所往然彼小路是應訶擯而入道者。大路
即時手搦其項曳出房外叱言。愚人。我四
月中授汝一頌。牧牛羊者誦皆通利。汝猶
得而今乃言他處文請義理
耶。小路既被兄訶擯已至誓多林
泣而住。佛時從外入誓多林見而問之。可
憐小路汝何以啼泣。彼以上事具白世尊
佛便語言。汝能隨我理所忘不。彼答言能。
爾時世尊即以神力彼所有誦伽他障
爲授之。尋時誦得過前四月所用功勞。復別
授以除塵垢頌而語之言。今日苾芻從
來者汝皆可爲拭革屣上所有塵垢。小路敬
諾如教奉行。至日暮時一苾芻。革屣極
塵垢所著。小路拭之一隻極淨一隻苦拭
而不淨。即作是念。外物塵垢暫時染著
猶不淨。況内貪欲瞋癡等垢長夜染心何
由能淨。作是念時。彼不淨觀及持息念便現
在前。次第即得阿羅漢果。問小路何縁如
闇鈍。答尊者小路於昔迦葉波佛法中。具
足受持彼佛三藏。由法慳垢蔽其心。曾
他授文解義及理廢忘。由彼業故今
是極闇鈍果。有説。彼尊者曾於婆羅
痆斯城販猪人。縛五百猪口置船上
至彼岸。及下船時氣不通故猪皆已死。
彼業力是闇鈍。有説。彼尊者昔餘生
中曾閉塞瞿陀獸窟門出在中而
死。由彼業故闇鈍如是。如世尊説苾芻當
知。我不一法速疾迴轉猶如心者。所以
者何。心速疾迴轉難譬喩。是故汝等應
學善知心善知心迴轉。問所説心速疾迴轉
世。爲所縁。設爾何失。若以世者則
一切有爲法皆於世速疾迴轉。若以所縁
一切心心所法皆於所縁速疾迴轉。何故但
心耶。答亦以世亦以所縁心速疾迴
。然依相續刹那。若依刹那
速疾迴轉者則應世有少分速疾迴轉
少分不速疾迴轉。亦無所縁速疾迴轉
若法爲彼所縁此法無時非彼所縁
故。由此但依相續心速疾迴轉。謂一
身中心或時善或時不善或時無記。或時依
眼乃至或時唯依於意。或時縁色乃至或
時縁法。一一類中復轉易故。問諸心所法亦
是速疾迴轉。何故但説心耶。答亦應
心所而不説者。應知是佛有餘之説。亦
是隨縁簡略之説。有説。此中擧心亦攝
同聚故。有説。此中説最勝者如
王來。有説。心所依心以心故名心所。以
是大地故心所名大地所有。故説心時亦
心所。有説。他心智證通無間道但縁
是故偏説。有説。此中心聲總説一切心
及心所。以彼皆有積集義故。有説。心是前
導故但説心。如伽他言意爲法前導等。有
説。心名遠行。如伽他言心遠行獨行等。有
説。心名爲王。如伽他言第六増上王等。復
次心名爲依。如契經説五根行處境界各
別。意兼受用五根行處及彼境界彼依
故。復次心名城主契經説。言城主者即
有取識由是義故但説心。復有説者。心
能發起善戒惡戒是故偏説。如契經説
戒惡戒倶依心起。有説。心嶮生惡趣。心平
善趣。故但説心如契經説。都提耶子鸚
鵡儒童。以佛邊惡心故身壞命終。
擲貝珠頃地獄。彼復於佛起善心
故身壞命終如擲貝珠頃天中。有説。
心是内法遍一切處。能有所縁是故偏説。
心是内法者内處攝故。遍一切處者下從
上至有頂皆遍有故。能有所縁者能縁
一切法故。有説。心恒相續心所不爾。復次
心無増減心所不爾。有説。心於是所依
所縁行相轉時。心所隨轉如雄魚行處雌魚
皆隨。是故偏説。有説。若心不調伏不密不護
不防不修。不調柔者即便朽敗心所亦爾。若
心調伏密護防修而調柔者。便不朽敗。心所
亦爾是故偏説。復次若心不制馳散五境。心
所亦爾。若心由制不五境。心所亦爾。如
濾水筒上開則漏上閉則止。是故但説心非
心所。問佛於餘處心猶如&T026260;。何故乃
心速疾迴轉難譬喩。答非人隨
時隨慧能作彼喩故説難作
。非隨人者。非諸異生隨聞尋思劣定者
能作。唯佛獨覺及聖弟子。善知諸心自相共
者能作。非隨力者非不作意無加行作
要由作意加行能作。非隨時者。非無佛時
能作。要佛日出世方能作故。非隨慧者非
麁淺慧能作。唯深細覺慧乃能作故。有説。若
心善知起善知住善知出善知増善
損善知方便善知時分善知所行善知
引發。乃能作彼喩故説難作。有説。誰能
彼喩謂佛。誰知能作彼喩謂即佛。此二
倶故説難作。有説。誰能作彼喩。謂善知
心刹那無間生滅者。唯知能作彼喩。謂善
心刹那無間生滅者。此二不倶故説
。有説。彼喩或等或相似。等者如説心如
心。相似者如説心如受等。此倶攝在心速
疾中。是故前説此中心聲總攝一切心及心
。此外更無等及相似故説難作。有説。若
法如心取境勢用可彼喩。然無此法
難作。雖契經説心如&T026260;。然彼捨一枝
一枝頃有百千心。於境迴轉故説難作
有説。世尊但説難作。譬喩以證知者
全無譬喩。謂佛力能化作一刹那樹
以喩於心。然無知者故説難作。問尊者舍
利子可知耶。答有説。不知極迅速故。
有説。能知但不作意知以無用故。脇尊者
曰。世尊説心如&T026260;者。即是以心喩心。&T026260;
猴騰躍輕躁皆心所爲故。問所説善知心善
心迴轉何差別。*答有説。無差別
善知心即是善知心迴轉。有説。亦有
。謂名即差別名善知心。名善知心迴轉
復次觀心自性善知心。觀心行相
知心迴轉。復次觀心性差別善知心。觀
心行境差別善知心迴轉。復次觀心自
善知心。觀心共相善知心迴轉。有
説。心念住觀名善知心。法念住觀名
知心迴轉。復次唯觀識食識蘊意處七心界
善知心。總觀四食五蘊十二處十八界
善知心迴轉。有説。觀心名善知心。觀
善知心迴轉。有説。觀識名善知心
識住善知心迴轉。脇尊者曰。觀有貪
善知心。觀有貪心離貪心。名
善知心迴轉。如有貪離貪。應知有瞋離瞋有
癡離癡。散略下擧小大掉不掉不寂靜寂靜
不定定不修修不解脱解脱染不染有漏無漏
縛解繋不繋亦爾
説我弟子中舍利子具大慧辯。執大藏得
無礙解。此二何差別。答尊者舍利子多住
無礙解。尊者執大藏多住四無礙解。是故世
尊各説第一。問若爾。尊者執大藏勝舍利
耶。答舍利子勝以能自在住四但捨而
一故。問何故舍利子多住於義。執大藏多
四耶。答尊者舍利子厭離名言重於
。尊者執大藏於義名言皆生愛重。有説。
尊者舍利子於四無礙解皆得自在。而隨
住一義無礙解。彼一切時但求義故。尊者
執大藏於四無礙解皆未自在。世尊
無礙解。彼作是思我於此四無礙解
入住出心有忘失所記。是故於
循環多住。如二苾芻倶誦四阿笈摩一皆通
利一則生梗。彼通利者隨樂諷一。其生梗者
循環遍理此亦如是。故二尊者所住各異
問四無礙解自性是何。答自性是慧。云何知
然如品類足説。法無礙解云何。謂於名句
文身不退轉智。義無礙解云何謂於勝義
退轉智。詞無礙解云何。謂於言詞不退轉
智辯無礙解云何。謂於無滯應理説。及自在
定慧中不退轉智。由此故知慧爲自性
即慧故。是謂無礙解自性是我是物是性是
相是本性。已説自性所以今當説。問何故
無礙解。答於所知境通達無滯名無礙
。謂法無礙解於名句文身義無礙解。於
涅槃勝義詞無礙解。於諸方言辭辯無礙
解。於正説及道不退智解無滯礙。有
説。於所知境現見而知名無礙解。如世於
一現見事中我於此解知無礙。有説。此
深密解。謂解阿毘達磨深密處故。有
説。此應隨應解。謂隨於何境應解故。
界者法詞二無礙解墮欲色界。義辯二無礙
解墮三界及不界。地者法無礙解。有説。
二地謂欲界初靜慮。有説。在五地謂欲
界四靜慮。有説。在七地謂欲界未至靜慮。
中間及四靜慮。義辯二無礙解有漏者。在
一地。謂欲界未至靜慮中間四靜慮四無色。
無漏者。在九地。謂未至靜慮中間四靜慮三
無色。詞無礙解在二地。謂欲界初靜慮。所依
者。四無礙解並依欲界。行相者。法詞二無礙
解不明了行相。義無礙解。諸有欲唯涅槃
是勝義者。彼説作滅四行相及不明了行相
諸有欲一切法是勝義者。彼説作十六
行相及不明了行相。辯無礙解。有説。作
二行相及不明了行相。有説。作道四行相及
不明了行相。所縁者。法無礙解縁名句文身
義無礙解或有唯縁滅諦。或有
一切法。詞無礙解縁言詞。辯無礙解縁
道及説。念住者。法無礙解法念住。義無礙解
或有唯法念住。或有四念
。詞無礙解身念住。辯無礙解四念住。智
者。法詞二無礙解世俗智。義無礙解。諸有
唯涅槃是勝義者。有説。六智性謂法
智類智世俗智滅智盡智無生智。有説。四智
性除盡無生。無礙解是見性故。諸有欲
一切法皆是勝義者。有説。十智性。有説。八
智性除盡無生智辯無礙解。有説。九智性
滅智。有説。七智性又除盡無生智。有説。
六智性。謂法智類智世俗智道智盡智無生
智。有説。四智性又除盡無生智。三摩地倶
者。法詞二無礙解非三摩地倶。義無礙解。或
唯無相及非三摩地倶。或有
三三摩地。及非三摩地倶。辯無礙解。有説。
空無願及非三摩地倶。有説。唯道無願及
三摩地倶。根相應者。總説三根相應
然欲界者喜捨相應。初二靜慮喜根相應。第
三靜慮樂根相應。在餘地者。唯捨根相應。
世者。皆三世。法辯二無礙解縁三世。詞
無礙解過去縁過去。現在縁現在。未來生者
未來。不生者縁三世。有説。法與詞同。
有説。法詞辯三無礙解過去現在縁過去。未
來縁三世。義無礙解。或有唯縁離世
或有三世及離世。善等者皆是善。
法無礙解縁無記。義無礙解。或有
善。或有三種。詞辯二無礙解縁
三種。欲界繋等者。法詞二無礙解欲色界
繋。義辯二無礙解三界繋及不繋。法無礙解。
諸有欲無色界。亦有名句文身者。彼説
縁三界繋。諸有欲無色界無名句文身
者。彼説縁欲色界繋。義無礙解。或有
唯縁不繋。或有三界繋及不繋。詞
無礙解縁欲色界繋辯無礙解。有説。縁
界繋及不繋。有説。縁欲色界繋及不繋。學
等者。法詞二無礙解是非學非無學縁亦爾。
義辯二無礙解是無學及非學非無學義無礙
解。或有唯縁非學非無學。或有
三種。辯無礙解縁三種。見所斷等者。
法詞二無礙解修所斷縁亦爾。義辯二無礙
解有漏者修所斷。無漏者不斷。義無礙解。或
唯縁不斷。或有三種。辯
無礙解縁修所斷及不斷。縁名縁義者。法無
礙解唯縁名。義無礙解。或有唯縁義。
或有通縁名義詞辯二無礙解唯縁
於義。縁自相續等者。法詞辯三無礙解縁
自相續他相續。有説。但縁自相續。義無礙
解。或有但縁非相續。或有
三種。加行得離染得者。通加行得及離染得
中有説。佛離染得盡智時得故。聲聞獨覺
加行故得加行故現在前。有説。佛獨覺離染
得盡智時得故。聲聞加行故得加行故現在
前。有説。佛獨覺到究竟聲聞離染得盡智時
得故。餘聲聞加行故得。加行故現在前。如
説者。若定應彼離染得盡智時得故。後
加行現在前。佛不加行。獨覺下加行。聲聞或
中或上。有無礙解由加行故得加行故現在
。問四無礙解加行云何。*答有説。法無礙
解以數論加行。義無礙解以佛語
加行。詞無礙解以聲論加行。辯無
礙解以因論加行此四處若未
善巧必不無礙解故。有説。法詞二無
礙解以外論加行。義辯二無礙解以
内論加行。如是説者。四無礙解皆以
佛語加行。如一伽他中
彼名是説名是法無礙解加行。應
是解彼義是解義是義無礙解加
行。應是訓彼詞是訓詞是詞無礙
解加行。應是無滯説。習是無滯説
辯無礙解加行是故四無礙解皆以佛語
加行。問依何引發此無礙解。答依第四
靜慮邊際定慧之所引發。脇尊者言。依四靜
慮通慧引發。問何處能起此無礙解。答唯欲
界能起。欲界中唯人趣三洲。女身男身倶能
起。尊者衆世説曰。唯贍部洲唯男子能起。如
是説者初説爲善。以三洲男子倶能留
故。問何等補特伽羅能起無礙解。答聖者
異生。無學非學。不時解脱非時解脱。所
以者何。要相續不煩惱所持。及得自在
者方能起故。信勝解二事倶無。見至雖
自在定而相續爲煩惱所持。時解脱雖相續
煩惱所持而不自在定。唯不時解
脱具有二事是故能起。問四無礙解次第云
何。爲説而起爾耶。*答有説。如
而起。如契經中先説義無礙解是故前起。
乃至後説辯無礙解是故後起。謂瑜伽師爲
義故先起義無礙解。雖已知義而於
善安布。是故次起法無礙解。雖
已善安布而於言詞訓釋。是故次
詞無礙解。雖言詞已能訓釋而未
無滯應理而説。是故後起辯無礙解。有説。如
説。而起如阿毘達磨中先説。法無礙解是故
前起。乃至後説辯無礙解。是故後起。謂瑜伽
師爲名等次第安布。是故先起法無礙
。雖名等次第安布。而未所詮義。是
故次起義無礙解。後二如前説。有説。不
説而起。謂先起詞次起法次起義後起辯。
所以者何。以彼行者先應達世俗言詞。次
言詞所依名等。次知名等所依義。知
三事已方能無滯應理而説。是故詞能引
法能引義義能引辯。問四無礙解一一而得
爾耶。答若得一時必具得四。如四聖
種一時而得。隨所愛樂次第現前。問獨覺到
究竟聲聞得無礙解不。若得者無退轉智名
無礙解。此智所知應謬失。何故尊者大目
揵連記他生男而後生女。記天當雨而竟
雨。記王舍城軍勝而後反爲吠舍離軍
敗。獨覺何縁不説法。伽他所説復云
何通
    唯佛稱無學 得無礙解
    到功徳彼岸 永無諸誤失
若不得者。何故經言。我弟子中摩訶倶瑟恥
羅得無礙解。彼尊者根劣佛尚説得大目揵
連根勝。於彼何故不得耶。答應言。獨覺到
究竟聲聞亦得無礙解。問無退轉智名無礙
。何故尊者大目揵連所記有謬。答彼於
分所觀境中智無退轉。非異分
故無過。如彼所記。先實是男後轉爲
女。時天亦雨。但羅怙羅阿素洛王接置
。又二國將欲戰時護國藥叉先鬪王舍城
藥叉初勝後敗國人亦爾。非初不勝。然彼尊
者於此所記男等事中。但觀前位而不
後。若觀後者記亦無謬。問若獨覺亦得無礙
者。何故不他説法。答彼愛寂靜
獨處故。怖畏喧雜衆集故。見遠離
功徳憒鬧過失故。心背徒衆豈能説法。有
説。一切獨覺皆是奢摩他行。要毘鉢舍那行
方能説法。有説。一切獨覺不布名身
故。有説。彼審觀察設我説法。彼即能入
正性離生。得果離染及漏盡者我亦當説。然
是。我何能唐捐其功耶。是故不
説。有説。一切獨覺能審度量世間。唯有
種所化。一者佛所化。二者聲聞所化。無
獨覺所化有情故不説法。有説。夫説法者。
二因縁。一者力所引發。二者由隨他教
獨覺無力不他教。又一者無畏引發。二者
隨他教。獨覺無無畏他教。又一者
大悲引發。二者由隨他教。獨覺無大悲
他教。是故彼不説法。問説法具由
切佛法。何故但説力無異大悲餘耶。答
力能安立自論。無畏能摧他論。大悲能起
説法欲更不餘故唯説此。有説。彼獨覺
是思惟。能説法者。所謂法王及法王子。我
法王亦非法王子。何能説法是故不説。
有説。彼獨覺作是念。我從昔來不曾習
諸説法事是故不説。有説。若自覺而於
種正調伏事善巧者乃能説法。獨覺不
爾。有説。自覺而能具一切智一切種智
方能説法。獨覺不爾。有説。夫説正法皆爲
我獨覺出世時衆生著我堅固難破故
説法。有説。彼自覺者於説法時心必依
趣涅槃。獨覺若起趣涅槃心時。第二刹那便
寂滅極樂解脱故。如來不爾。雖解脱
而爲大悲大捨所持能久住説。有説。自覺
而能成就無忘失法乃能説法。獨覺若在
閑林中能以無礙解布蘊界處等名句
文身。若入聚落乞食時前所安布或有
忘失。彼作是念。我既不無忘失法何用
説法是故不説。有説。獨覺種性法應
是。雖無礙解而不説法。欲饒益
唯現神通。或但爲他授八齋戒。問若聲聞
獨覺亦得無礙解。伽他所説復云何通。答唯
佛所得究竟圓滿最勝自在無錯謬故作
是説。非二乘皆不成就。若不爾者。二乘
亦應無學。以伽他説唯佛是無學故。
有餘師言。聲聞獨覺一切不四無礙解
問何故經言。我弟子中摩訶倶瑟恥羅得
礙解。彼根非勝。佛尚説得獨覺到究竟聲聞
根勝。於彼何故言一切不得耶。答彼所説
是無礙解相似善根而非眞實。以彼尊
者於長夜中樂此法精勤修習。佛隨
故説彼得。餘雖此相似善根。非極愛
樂勤修習故不彼得。問何故二乘一切
無礙解耶。答無退轉智名無礙解。聲
聞獨覺於諸境界智有退轉。以所記説有
誤失故非無礙解。如是説者。初説爲善。以
聲聞獨覺於自分境中智無退
此中願智攝願智邊際智無諍智四無礙解
願智知義無礙解亦爾。邊際智不
詞。餘如願智説。無諍智攝無諍智願智邊
際智。義無礙解法詞辯三無礙解。如
無諍。應知法詞辯三無礙解亦爾。如其所應
各説自攝無諍詞無礙解。又不邊際
。此七種皆依邊際定得。邊際定力所
故。邊際靜慮體有六種。謂七除詞。以
四靜慮最上品邊際故。有餘師説。四靜
慮最上品皆名邊際。是故彼説邊際靜慮具
七種七智相攝。亦有差別上應知。然
能引發唯是第四靜慮邊際
*説一切有部發智大毘婆沙論*卷第一百八




阿毘達磨大毘婆沙論卷第一百
八十一
 五百大阿羅漢等造 
 三藏法師玄奘奉  詔譯 
  定蘊第七中不還納息第四之八
説我弟子中大迦葉波少欲喜足具杜多
。薄矩羅少病節儉具淨戒行。此二何差別。
答尊者大迦葉波所得飮食。若麁若妙隨
食無簡別。猶如良馬隨得而食。尊
者薄矩羅所得飮食或麁或妙。*簡去妙者
而食麁者。問何故尊者大迦葉波麁妙等食。
尊者薄矩羅簡妙食麁。答尊者大迦葉波具
妙樂欲沙門法。具妙樂欲故不妙食
沙門法故不麁食。但隨所得次第而
食。尊者薄矩羅具麁樂欲沙門法。具
樂欲故簡去妙者。住沙門法故而食麁者
復次尊者大迦葉波。廣識大福易得衣服飮
食臥具醫藥及餘資具先不受。杜多功徳而
能奉行。彼由二縁極爲難事。謂易得利養不
受。杜多功徳而能奉行。尊者薄矩羅。非
識大福難得衣服飮食臥具醫藥及餘資具
先受。杜多功徳亦能奉行。少識苾芻受杜多
功徳。於中隨轉此不難。彼由二縁
難事。謂難得利養先受。杜多功徳隨而奉
行。有於此文相違誦。謂尊者大迦葉波。
廣識大福易得衣服飮食臥具醫藥及餘資具
先受。杜多功徳隨而奉行。尊者薄矩羅非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irst] [Prev+100] [Prev] 898 899 900 901 902 903 904 905 906 907 908 909 910 911 912 913 [Next] [Next+100] [Last] [行番号:/]   [返り点:/] [CIT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