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正蔵検索


punctuation    Hangul    Eng   

Citation style A:
Citation style B:
()
Citation style C:
()
Citation style D:
()
TextNo.
Vol.
Page

  INBUDS
INBUDS(Bibliographic Database)
  Digital Dictionary of Buddhism
電子佛教辭典
パスワードがない場合は「guest」でログインしてください。
Users who do not have a password can log in with the userID "guest".

本文をドラッグして選択するとDDBの見出し語検索結果が表示されます。

Select a portion of the text by dragging your mouse to view all terms in the text contained in the DDB. ・

Password Access Policies

阿毘達磨大毘婆沙論 (No. 1545_ 五百大阿羅漢玄奘譯 ) in Vol. 27

[First] [Prev+100] [Prev] 882 883 884 885 886 887 888 889 890 891 892 893 894 895 896 897 [Next] [Next+100] [Last] [行番号:/]   [返り点:/] [CITE]




阿毘達磨大毘婆沙論卷第一百
七十六
 五百大阿羅漢等造 
 *三藏法師玄奘奉  詔譯 
  定蘊第七中不還納息第四之三
如施設論説有五淨居。謂無煩無熱善現善
見色究竟天。云何無煩天。謂無煩天一類伴
侶衆同分。依得事得處得。及已生彼天無覆
無記。色受想行識是名無煩天。問彼天何故
名無煩耶。答彼是假名假想名施設想施設
隨欲而立。不必如名悉有其義。復次彼天
身無煩擾心無煩擾。一期領受純寂靜樂
非下所有故名無煩。復次彼天審見苦眞
是苦集眞是集滅眞是滅道眞是道。離下所
起麁重煩惱故名無煩。復次煩者謂廣即廣
果天。今此天最初超彼故名無煩天。云何無
熱天。謂無熱天一類伴侶乃至廣説。問彼天
何故名無熱耶。答彼是假名假想乃至廣説。
復次彼天身無熱惱心無熱惱。一期領受
純清涼樂非下所有故名無熱。復次彼天
審見苦眞是苦乃至道眞是道。離下所起煩
惱蒸熱故名無熱。復次無煩天中隣逼下地
所起増上煩惱火故猶名爲熱。此超彼故
名無熱天。云何善現天。謂善現天一類伴侶
乃至廣説。問彼天何故名善現耶。答彼是假
名假想乃至廣説。復次彼天形色端正妙好。
過下二天故名善現。復次彼天審見苦眞
是苦乃至道眞是道。離諸垢濁心淨顯了故
名善現。復次彼得上品雜修靜慮善麁顯故
名善現天。云何善見天。謂善見天一類伴侶
乃至廣説。問彼天何故名善見耶。答彼是假
名假想乃至廣説。復次彼天形色轉復妙好
衆所樂觀故名善見。復次彼天審見苦眞是
苦乃至道眞是道。離諸垢濁心轉淨了故名
善見。復次彼得上勝圓滿品雜修靜慮所得
善法轉麁顯故名善見天。云何色究竟天。謂
色究竟天。一類伴侶乃至廣説。問彼天何故
名色究竟。答彼是假名假想乃至廣説。復次
彼天形色最爲勝妙餘不及故名色究竟。復
次彼天審見苦眞是苦乃至道眞是道。離
諸垢濁諸餘色天所不及故名色究竟。復
次彼得上極圓滿品雜修靜慮。餘色界善根
所不能及故名色究竟。復次彼天於有色
界最尊最勝最極故名色究竟。復次彼亦名
爲礙究竟天。礙者謂積集色。彼於此礙最尊
最勝最極故名礙究竟。復次彼亦名爲頂究
竟天。是一切有色頂亦是究竟故
問淨居天生爲由業感。爲由雜修靜慮耶。
若爾何失。若由業者雜修靜慮則爲唐捐。若
由雜修靜慮者便與品類足論所説相違。
如彼説雜修靜慮及由業故生淨居天乃至
廣説。答有作是説。彼由業感。問雜修靜慮
豈不唐捐。答由雜修靜慮業得決定故非
唐捐。復次要雜修靜慮後乃能引彼思業現
前由此能引彼衆同分。有餘師説。由雜修
靜慮。問品類足説當云何通。答即雜修靜慮
以業聲説。復次彼論先説雜修靜慮者。爲
顯先時入彼定故。後説及由業故生淨居
者。爲顯後時即由彼力生淨居故。如是
説者。亦由業力亦由雜修靜慮。謂雖有思
業現前若不雜修靜慮則不得生彼。雖
有雜修靜慮若無思業現前亦不得生彼。
是故要有思業牽引雜修靜慮令其決定。方
得生彼
諸學彼一切爲得未得而學耶。設爲得未
得而學彼一切學耶。答應作四句。問何故
作此論。答始縛迦經是此論根本。彼説學所
學故名學。勿有生疑。諸有學者學所學
時乃名爲學。住本性時不名爲學。諸無學
者住本性時乃名無學。學所學時不名無
學。欲令此疑得決定故。顯諸學者有住本
性。諸無學者亦學所學故作斯論。有學非
爲得未得而學。謂學住本性有二因縁名
住本性。一守賢善性而無退轉。二守自分
徳而不進修。今但説不進修名住本性。謂
預流者不進修一來果加行。一來者不進
修不還果加行。不還者不進修阿羅漢果加
行。信勝解不求作見至。又諸學者不求起
所未得不淨觀持息念念住三義觀七處善
靜慮無量無色解脱勝處遍處。不引發諸通。
不雜修靜慮。不入滅盡定。不受持讀誦
素怛纜毘奈耶阿毘達磨亦不授與他。不
住阿練若處思惟觀察素怛纜毘奈耶阿毘
達磨。亦不經營佛法僧事。是謂學非爲得
未得而學。問彼何因縁不學所學。答彼或
長病。或闕資縁。作是思惟我已越度無量
生死唯餘七有。或餘一有。或念我已出欲
淤泥。唯餘上界少許生在今既患苦。或資縁
闕幸可少息何遽進修。由此學者不學所
學。有爲得未得而學彼非學。謂阿羅漢及
異生進求上法。此中上法謂勝功徳即時解
脱求作不動。及阿羅漢起所未得不淨觀。
持息念。念住三義觀。七處善。靜慮。無量。無色
解脱。勝處遍處。引發諸通。雜修靜慮入滅
盡定。起無礙解無諍願智邊際定空空無願
無願無相無相。受持讀誦素怛纜毘奈耶阿
毘達磨。若授與他若住阿練若處。思惟觀
察素怛纜毘奈耶阿毘達磨。或復經營佛法
僧事。及異生求離欲染色染無色一分染。或
起不淨觀。持息念。念住。三義觀。七處善。煖
頂忍世第一法。靜慮無量無色解脱勝處遍
處引發諸通入無想定。受持讀誦素怛纜
毘奈耶阿毘達磨。若授與他若住阿練若
處。思惟觀察素怛纜毘奈耶阿毘達磨或復
經營佛法僧事。是謂爲得未得而學彼非
學。問何故阿羅漢復學所學。答彼雖不爲
斷煩惱故學。而以愛樂勝功徳故。學有
學亦爲得未得而學。謂學進求上法。即預
流者進修一來果加行。廣説乃至或復經營
佛法僧事。是謂學亦爲得未得而學。有非
學亦非爲得未得而學。謂阿羅漢及異生
住本性。即時解脱不求作不動。廣説乃至
亦不經營佛法僧事。及異生不求離欲界
染。廣説乃至亦不經營佛法僧事。是謂非
學亦非爲得未得而學
諸無學彼一切不爲得未得而學耶。設不
爲得未得而學。彼一切無學耶。答應作四
句。有無學非不爲得未得而學。謂阿羅漢
進求上法即時解脱求作不動及阿羅漢
起所未得不淨觀持息念。廣説乃至或復
經營佛法僧事。是謂無學非不爲得未得
而學。有不爲得未得而學彼非無學。謂學
及異生住本性即預流者不進修一來果加
行。廣説乃至亦不經營佛法僧事。及異生
不爲離欲界染。廣説乃至亦不經營佛法
僧事。是謂不爲得未得而學彼非無學。
有無學亦不爲得未得而學。謂阿羅漢住
本性即時解脱不求作不動及阿羅漢。不
求起所未得不淨觀持息念。廣説乃至亦
不經營佛法僧事。是謂無學亦不爲得未
得而學。有非無學亦非不爲得未得而
學。謂學及異生進求上法。即預流者進修一
來果加行。廣説乃至或復經營佛法僧事。及
異生求離欲界染。廣説乃至或復經營佛法
僧事。是謂非無學亦非不爲得未得而
學。問爲學所學故名學。爲得學法故名
學。設爾何失。若學所學故名學者此文云
何通。如説學住本性。若得學法故名學者
經説云何通。如説學所學故名學。*答有
説。得學法故名學。謂若學若不學但成就
學法即名爲學。問若爾。經説當云何通。答
彼經但依現學者説。不説一切。復次彼經
依意樂不息故作是説。謂諸學者若起善
心。若起不善無記心。若起加行。若不起加
行。彼一切學意樂未甞廢息。以不永捨加
行。故如行路者暫休息時他問何往。答言
往某。彼亦以意樂不息。故雖住言往此亦
如是。有説。學所學故名學。問若爾。此文云
何通。如説學住本性。答此依暫息加行而
説。然以意樂。不捨學故名學所學。復次學
住本性時雖不起學心心所等。而其學得
恒時現行。依此義故名學所學。問若學者
不學無學者學。云何建立學無學異。答於聖
位中約斷煩惱立學無學。不依修勝功徳。
是故有異
順流是何義。乃至廣説。問何故作此論。答
爲欲分別契經義故。如契經説。有四補特
伽羅。一順流。二逆流。三中住。四到彼岸。契
經雖作是説而不廣分別。彼經是此論所
依根本。彼所不説者今應説之。故作斯論。
問順流是何義。答於諸生諸趣諸有諸種類
諸生死。爲支爲門爲事爲道爲迹向是
順流義。逆流是何義。答於諸生滅趣滅有
滅種類滅生死滅。爲支爲門爲事爲道爲
迹向。是逆流義。流有多種。或説聖道名流。
或説業名流或説愛名流。或説生死名流。
此中流者。但説生死。又契經説順流云何。謂
習諸欲及造惡業。逆流云何。謂不習諸欲
不造惡業。當知彼經依一生建立順流逆
流。此中所説依多生建立順流逆流。復次
彼經依暫時起欲惡離欲惡。建立順流逆
流。是故未離欲染聖者亦名順流。已離欲
染異生亦名逆流。此中所説依長時向生
死背生死建立順流逆流。是故有已離色
染者而名順流。有未離欲染者而名逆
流。諸生者謂四生。諸趣者謂五趣。諸有者謂
三有。諸種類者謂地處等種類差別。諸生死
者。謂無始時來乃至後際流轉差別。爲支者
謂十二有支。爲門者謂業煩惱。爲事者謂所
依止。爲道者謂趣生死道。爲迹向者謂趣
薩迦耶進迹向。此中前五句顯生死。後五句
顯生死長養。生死攝受。生死任持。生死無斷
絶。生死増益隨順。如引河流而無有盡。
逆流義中生等五種如前説。差別者於彼得
滅。爲支者謂八聖道支。爲門者謂不淨觀
持息念等。爲事者謂三解脱門。爲道者謂
趣生死滅道。爲迹向者謂趣薩迦耶滅迹
向。此中前五句顯生死滅。後五句顯能摧
滅生死非長養。能棄背生死非攝受。能散
壞生死非任持。能斷絶生死非無斷絶。能
減違逆生死非増益隨順。如決陂潢
漸令枯涸。問齊何名順流逆流者。有説。乃
至苦法智忍未生名順流者。已生名逆流者。
有説。乃至世第一法未生名順流者。已生
名逆流者。有説。乃至増上忍未生名順流
者。已生名逆流者。有説。乃至忍法。有説。
乃至頂法。有説。乃至煖法。有説。乃至念
住。有説。乃至不淨觀持息念等未生名順
流者。已生。名逆流者。如是説者。若未種
順解脱分善根名順流者。已種順解脱分
善根名逆流者。所以者何。無量有情雖能
惠施沙門婆羅門貧窮孤獨遠行疲極。及苦
行者種種飮食衣服臥具醫藥房舍燈明香
花。及諸珍寶種種所須。又設無遮祠祀大
會。如吠羅摩不剛強等。彼由不種順解脱
分善根故。於生死長夜受彼果已還生餓
鬼中受飢渇苦經百千歳。乃至不聞飮食
之名。或生人中貧窮下賤多諸苦惱。或復
見有無量有情護持禁戒學習多聞。受持
讀誦素怛纜毘奈耶阿毘達磨。通達文義分
別解説。又能傍通世俗諸論。所謂記論因論
王論諸醫方論工巧論等。或復兼善外道諸
論。所謂勝論數論明論順世間論離繋論等。
彼由不種*順解脱分善根故。於生死長
夜受彼果已。還生傍生趣中。作諸牛羊
駝驢身等。愚癡盲瞑乃至不能言。或生人
中盲聾喑唖闇鈍無智。或復見有無量有情。
修習諸定。或離欲染。或離色染。或離無色
一分染住八等至。起四無量引發五通。彼
由不種順解脱分善根故。於生死長夜受
彼果已。還生地獄受諸劇苦。或傍生趣作
大蟒身。吐毒熾然崩巖裂石。或生人中作
茶羅補羯娑等造穢惡業。諸如是等雖
暫受福還退墮故皆名順流。若諸有情或但
惠施一摶之食。或唯受持一日夜戒。或乃至
誦四句伽他。或須臾間修定加行而能種
殖順解脱分善根。由此後時雖因煩惱造
作種種身語意惡行。或作無間業。或復斷滅
一切善根。乃至身中無有少許白法種子。墮
無間獄受種種苦。而得名爲住涅槃岸。以
彼必得般涅槃故。此中有喩。如釣魚人以
食爲餌置於鉤上著深水中。有魚呑之。
彼魚爾時雖復遊戲或入穴中。當知已名
在彼人手。不久定當至岸上故。由此故
説。寧作提婆達多墮無間獄。不作嗢達洛
遏邏摩子生非想非非想天。所以者何。
提婆達多雖造三無間業斷諸善根墮無
間獄。而於人壽四萬歳時當得獨覺菩提。
利根勝舍利子等。嗢達洛迦*遏邏摩子。雖
離八地染住八等至極奢摩他垂越三有
近甘露門。生非想非非想處經八萬大劫
受寂靜樂。從彼命終。由惡業力生彼阿
練若苦行林中。作著翅飛狸捕食禽獸水陸
空行無得免者。由此惡行命終當墮無間
地獄。具受種種難忍處苦。佛不記彼得解
脱時。由此故説。雖住苦行林中而名順流
者。雖處五欲境界而名逆流者。此中有喩。
如人齎二器行。一金二瓦。脚跌而倒二器
倶破。其人爾時不惜金器而惜瓦器。以是
嗟恨。人問其故彼具答之。人復詰言。金器
破壞汝能不惜。何乃傷惜一瓦器耶。彼復
答言。汝誠愚癡。所以者何。金器破已雖失
器形不失器體。還付金師可令如本或
勝於本。瓦器破已形體倶失。雖付陶師。乃
至不堪復作燈盛。況本器乎。是故我今不
歎金器而惜瓦器。如是天授已種順解脱
分善根故。雖造衆惡生地獄中。而當成
獨覺勝舍利子等。如彼金器破已還成。猛
喜子不種順解脱分善根故。雖離八地染
生有頂天。而終墮惡趣未期解脱。如彼瓦
器破已不收。是故未種順解脱分善根者
名爲順流。已種順解脱分善根者名爲逆
流。問順解脱分善根在有情身其相微細。已
種未種云何可知。答以相故知。彼有何相。
謂若聞善友説正法時。身毛爲竪悲泣流
涙。厭離生死欣樂涅槃。於法法師深生愛
敬。當知決定已種順解脱分善根。若不能
如是當知未種。此中有喩。如人於田畦
中下種子已經久生疑。我此畦中曾下種
不。躊躇未決。傍人語言。何足猶豫。汝今但
可以水灌漬以糞覆之。彼若生芽則知已
種。不然則不。彼如其言便得決定。如是行
者。自疑身中曾種解脱種子已不。時彼善
友而語之言。汝今可往至説法所。若聽法
時身毛爲竪悲泣流涙。乃至於法法師生愛
敬者。當知已種解脱種子。不然則不。故由
此相可得了知
自住是何義。答非於諸生乃至諸生死爲
支。乃至爲迹向亦非於生滅乃至生死滅
爲*支。乃至爲迹向是自住義。此謂少分所
作已辦。或一切所作已辦。意樂暫息或究竟
息。不同順流及逆流者。於生死涅槃各作
所作意樂不息故名自住。即是住自分義。
問諸阿羅漢彼一切自住耶。設自住彼一切
阿羅漢耶。答諸阿羅漢彼一切皆自住。彼爲
住何處。謂住離非想非非想處染。阿羅漢果
一切結盡斷遍知中。有自住非阿羅漢。謂
不還。彼爲住何處。謂住離欲染不還果五
順下分結盡斷遍知中。如世尊言
    永斷五煩惱 學滿無引法
    得自在定根 是人名自住
五煩惱者。謂五蓋及五順下分結。不還已盡
故。言永斷。學滿者。謂果滿根滿非等至滿。
無引法者。謂欲界業煩惱所不能引。得自
在者。謂得心自在即是於他心智證通得
自在究竟義。得定根者。謂成就靜慮所攝
三摩地根。是人名自住者。謂住離欲染不
還果五順下分結盡斷遍知中
諸得極禁。彼一切得極迹耶。設得極迹彼
一切得極禁耶。答諸得極禁彼一切得極
迹。所以者何。無學尸羅名爲極禁。四種神足
名爲極迹。諸有已得無學尸羅。必亦逮得
四神足故。有得極迹非得極禁。謂不還。如
世尊言。云何苾芻得極迹。謂於五順下分結
永斷遍知。所以者何。以不還者。已得四神
足未得無學尸羅故。或作是説。諸得極迹
彼一切到彼岸耶。設到彼岸彼一切得極迹耶。
答諸得極迹彼一切到彼岸。所以者何。一切
結盡名爲極迹。如契經説。迹謂涅槃。永斷
五結不復輪迴生死名到彼岸。諸阿羅漢
身已作證名得極迹。已斷五順上分結。不
復輪迴三界生死名到彼岸。有到彼岸非
得極迹。謂不還。如世尊言。云何苾芻名到
彼岸。謂於五順下分結永斷遍知。以斷此
故不復輪迴欲界生死名到彼岸。復次阿
羅漢於三界再到彼岸。謂斷三界見所斷
修所斷時。不還者。於欲界亦再到彼岸。謂
斷欲界見所斷修所斷時。而未得涅槃故
不名得極迹。或作是説。諸阿羅漢彼一切
盡源底耶。設盡源底彼一切阿羅漢耶。答
諸阿羅漢彼一切盡源底。有盡源底非阿
羅漢。謂不還。如世尊言。云何苾芻盡源底。
謂於五順下分結永斷遍知。此中二釋如到
彼岸説
齊何名菩薩。乃至廣説。問何故作此論。答
爲欲分別契經義故。如契經言。有一有
情。是不愚類是聰慧類。謂菩提薩埵。雖作
是説而不分別。齊何名菩薩。得何名菩
薩。彼契經是此論所依根本。彼所不説者今
應説之。故作斯論。復次爲斷實非菩薩
起菩薩増上慢故而作斯論。所以者何。有
諸有情。以一食施。或以一衣或一住處。乃至
或以一楊枝施。或受持一戒。或誦一伽他。
或一攝心觀不淨等。便師子吼作如是言。我
因此故定當作佛。爲斷如是増上慢故。
顯雖經於三無數劫具修種種難行苦行。
若未修習妙相業者猶未應言我是菩薩。
況彼極劣増上慢者。是故菩薩乃至初無數
劫滿時。雖具修種種難行苦行。而未能決
定自知作佛。第二無數劫滿時。雖能決定自
知作佛。而猶未敢發無畏言我當作佛。第
三無數劫滿已修妙相業時。亦決定知我當
作佛。亦發無畏師子吼言。我當作佛。齊何
名菩薩。答齊能造作増長相異熟業。問若諸
有情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能不退轉。
從此便應説爲菩薩。何故乃至造作増長相
異熟業方名菩薩耶。答若於菩提決定及
趣決定乃名眞實菩薩。從初發心乃至未修
妙相業來。雖於菩提決定。而趣未決定。未
得名爲眞實菩薩。要至修習妙相業時。乃
於菩提決定。趣亦決定。是故齊此方名菩
薩。復次修妙相業時。若人若天共識知彼
是菩薩故名眞菩薩。未修妙相業時唯天
所知。是故未得名眞菩薩。復次修妙相業
時。捨五劣事得五勝事。一捨諸惡趣恒生
善趣。二捨下劣家恒生貴家。三捨非男身
恒得男身。四捨不具根恒具諸根。五捨有
忘失念恒得自性生念。由此得名眞實菩
薩。未修妙相業時與此相違。是故不名眞
實菩薩。問菩薩得此自性生念有何利益
耶。答菩薩得此自性生念離有情過。積集
多聞深信因果。善攝徒衆所説教誡終不
唐捐。菩提資糧轉復圓滿是爲利益。得何
名菩薩。答得相異熟業。問何故復作此論。
答欲令疑者得決定故。謂先作是説。齊能
造作増長相異熟業名爲菩薩。勿有生疑。
雖齊此位名爲菩薩。而菩薩名或由證得
其餘勝法。欲顯即由相異熟業得菩薩名
不由餘法。故作斯論。問由阿耨多羅三藐
三菩提故名菩提薩埵。何故未證得時此名
隨轉。及證得已便不隨轉而更名佛陀耶。
答由此薩埵未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時。以増上意樂恒隨順菩提。趣向菩提。親
近菩提。愛樂菩提。尊重菩提。渇仰菩提。求
證欲證不懈不息。於菩提中心無暫捨。
是故名爲菩提薩埵。彼既證得阿耨多羅三
藐三菩提已。於求菩提意樂加行並皆止
息。唯於成就覺義爲勝。一切染汚不染汚
癡皆永斷故覺了一切勝義世俗諸爾焔故
復能覺悟。無量有情隨根欲性作饒益故。
由如是等覺義勝故。名爲佛陀。不名菩
薩。復次薩埵是勇猛者義。未得阿耨多羅三
藐三菩提時。恒於菩提精進勇猛。求欲速
證。是故名爲菩提薩埵。既得阿耨多羅三藐
三菩提已。便於菩提勇猛心息。唯覺義勝
故名佛陀。以能成就最勝覺故
*説一切有部發智大毘婆沙論*卷第一百七
十六



阿毘達磨大毘婆沙論卷第一百
七十七
 五百大阿羅漢等造 
 *三藏法師玄奘奉  詔譯 
  定蘊第七中不還納息第四之四
問相異熟業以何爲自性。爲身業。爲語業。
爲意業耶。答三業爲自性然意業増上。有
説。唯意業爲自性。非身語業。所以者何。
此業猛利。身語業鈍故。問相異熟業爲在意
地。爲五識身耶。答在意地。非五識身。所以
者何。此業有分別。要觀察已行。五識無分
別。隨境界力起故。問相異熟業。爲加行得。
爲離染得。爲生得耶。答唯加行得。非離染
得非生得。所以者何。此業必在三無數劫
修諸波羅蜜多。圓滿身中加行功用作意後
而得故。有説。此業加行得亦生得。但非離
染得。問相異熟業爲聞所成思所成修所成
耶。答唯思所成。非聞非修。所以者何。此業
勝故非聞所成。欲界繋故非修所成。有説。
此業通聞思所成。但非修所成。問相異熟業
何處起耶。答在欲界。非餘界。在人趣非餘
趣在贍部洲非餘洲。依何身起者。依男
身起非女身等。於何時起者。佛出世時非
無佛世。縁何境起者現前縁佛起勝思願。
不縁餘境。問三十二大丈夫相。爲一思所
引。爲多思耶。若爾何失。若一思所引者。云
何少業能引多果。施設論説復云何通。如説。
如是類業能感足下平滿善住相。乃至如是
類業能感頂上烏瑟膩沙相。若多思所引者。
云何一衆同分不分分別引耶。答有説。一
思所引。問云何少業能感多果。答先以一
思牽引。後以多思圓滿。是故無過。譬如畫
師先以一色作摸後填衆彩。問施設論説
復云何通。答彼論説圓滿業不説牽引業。
故無過。然三十二大丈夫相是衆同分圓滿
業果。非衆同分牽引業果。有説。多思所引。
問云何一衆同分不分分別引耶。答爾時菩
薩能一注心於一所依所縁行相有多思轉。
於中有思能感足下平滿善住相。乃至有
思能感頂上烏瑟膩沙相。如是説者。三十二
思引三十二大丈夫相。一一復以多業圓滿。
問菩薩所起三十二思。於諸相中先引何
相。*答有説。先引足下平滿善住相。後引餘
相。先安其足後乃餘故。有説。先引目紺
青相。先以慈眼觀世間故。如是説者。此則
不定。隨此相縁合則引此相
三十二大丈夫相者。一善住相。謂佛足
下平滿不凹不凸。於踐躡時等按觸地。是
故唯佛跡相分明。惡心欲去終不能滅。諸
在家者若有此相。必爲人王賓伏率土。諸
出家者若有此相。必爲法王化導一切。二
者千輻輪相。謂佛於雙足下有文。如輪千
輻具足轂輞圓滿分明巧妙。妙業天子雖極
作意不能擬之而別化作。所以者何。妙業
天子所化作事是無覆無記智所引。此相是
純淨業所引故。復次彼天所作是生得智所
引。此相是増上加行智所引故。復次彼天所
作是一生所習智所引。此相是無量生所習
智所引故。三者指纖長相。謂佛其指纖長&T038599;
而漸鋭。節不麁現。並時無隙。安布得中光
澤圓滿。四者足跟圓長相。謂佛足跟圓長端
嚴廣直。五者手足細軟相。謂佛手足細軟如
妬羅綿。六者手足網縵相。謂佛手足指間皆
有網縵。猶如鵝王指。若合時網即不現而
無皺緩。開時便現而無攣急。七者足趺端厚
相。謂佛足趺圓厚向指&T038599;寫兩邊端直與跟
相稱。躡時不廣。足下如紅蓮華色。網内邊
如綵樹文爪甲如赤銅葉色。網外邊作眞
金色。細毛紺潤如吠琉璃故。佛雙足猶如
履衆寶莊嚴光明微妙。八者翳泥耶&T050509;
相。謂佛&T050509;脛圓直漸下&T038599;細如*翳泥耶鹿王
&T050509;。九者勢峯藏密相。謂佛勢峯藏密猶如馬
王。若爾云何所化得見。有説。世尊愍所化
故方便示之。有説。世尊化作象馬陰藏殊
妙告所化言。如彼我亦爾。十者身分圓滿
相。謂佛身分圓滿如諾瞿陀樹。如從臍至
頂。如是從臍至足上下相稱。十一者身毛
上靡相。十二者孔生一毛相。十三者身毛右
旋相。謂佛身諸毛孔各生一毛。如吠琉璃
其色紺潤宛轉右旋毛端上靡。所以一一毛
孔唯一毛者。以菩薩時不亂説法故。十四
者身眞金色相。謂佛身眞金色。映奪世間一
切金光令不復現。如今時人所用鐵等。於
今時所用金邊威光不現。今時所用金至佛
在世時所用金邊威光不現。佛在世時所用
金若至大海轉輪王路金砂贍部捺陀金邊
威光不現。此金砂金若至七金山金邊威光
不現。七金山金至妙高山王金邊威光不
現。妙高山王金至三十三天莊嚴具金邊威
光不現。如是展轉乃至樂變化天莊嚴具金
至他化自在天莊嚴具金邊威光不現。此他
化自在天莊嚴具金若至佛身金邊威光不
現。是故佛身金色最勝。映奪一切世間金色。
十五者常光一尋相。謂佛身分周匝常有光
明。面各一尋晝夜恒照。十六者皮膚細滑相。
謂佛皮膚細滑塵水不住。如吠琉璃及蓮華
葉。設佛以足蹈於塵山。吠嵐婆風於中
坌。欲令佛身及佛足下。一塵染著無有是
處。十七者七處充滿相。謂佛七處充滿。於餘
身分此爲少増。兩手兩足兩肩及項是爲
七處。十八者身廣洪直相。謂佛身廣洪直不
偃不僂。亦不傍敧端雅充實。十九者師子
上身相。謂佛胸臆分齊方廣威肅。如師子王
上半身分。二十者肩髆圓滿相。謂佛肩髆圓
滿。非諸捔力姝壯力士之所能及。二十一
者立手摩膝相。謂佛平立舒手摩自膝輪。二
十二者師子頷輪相。謂佛頷輪廣好如師子
王。二十三者具四十齒相。二十四者齒齊平
密相。二十五者牙齒鮮白有光明相。謂佛具
四十齒皆悉齊平。中無間隙如毛髮許。其
色鮮白光明晈映如雪山王。問餘人但有三
十二齒。而説彼身中有一百三骨。佛具四十
齒。何故亦言身中有一百三骨。而不増耶。
答餘人頭骨九分合成。世尊頭骨但有一段。
是以倶有一百三骨。二十六者得最上味相。
謂佛舌根淨故。令所飮食變成上味。有説。
佛舌根上有一切世間悦意美妙勝味種子。
若諸苦酢等物至舌根時。此種雜變皆成
上味。有説。如來舌根有如是勢力。若諸飮
食來至舌根。於中悦意美妙性者便生舌
識。麁鄙性者不生舌識。有説。佛咽喉中有
二乳泉。若飮食時其乳流出。雜諸飮食皆
成上味。然於此中舌根淨故令味殊勝。此
理應然。二十七者廣長舌相。謂佛舌相薄
軟。廣長出時覆面至耳髮際。若還入口而
於口中無所妨礙。二十八者目紺青相。謂
佛眼目脩廣。其色紺淨如蘇闍多青蓮花葉。
二十九者牛王睫相。謂佛眼睫安布善好猶
如牛王。三十者烏瑟膩沙相。謂佛頂髻骨肉
合成。量如覆拳青圓殊妙。三十一者眉間
白毫相。謂佛眉間白毫長半尋量。右旋宛轉
光明清徹。三十二者得梵音聲相。謂佛於喉
藏中有妙大種。能發悦意和雅梵音。如羯
羅頻迦鳥。及發深遠雷震之聲。如帝釋鼓。
如是音聲具八功徳。一者深遠。二者和雅。
三者分明。四者悦耳。五者入心。六者發喜。七
者易了。八者無厭
問相是何義。答幖幟義是相義。殊勝義是
相義。祥瑞義是相義
問何故大丈夫相唯三十二不増不減耶。脅
尊者説曰。若増若減倶亦生疑。唯三十二亦
不違法相。有説。三十二者世間共許是吉祥
數。故不増減。有説。若三十二相莊嚴佛身
則於世間最勝無比。若當減者便爲&T055626;
少。若更増者則亦雜亂。皆非殊妙故唯爾
所。如佛説法不可増減。佛相亦爾。無減可
増無増可減故。問八十隨好爲在何處。答
在諸相問隨諸相轉莊嚴佛身令極妙好。
問相與隨好不相障奪耶。答不爾。相與隨
好更相顯發如林中花顯發諸樹。佛身如
是相好莊嚴。又如金山衆寶雜飾。如是佛身
威光奇特。以如來身極鑒淨故。諸祥瑞物皆
現其中。如至那鏡極磨瑩已。隨物遠近影
像皆現。佛身亦爾。是故一切諸魔外道懷惡
心者。至佛處時無不瞻仰。覩之無厭右繞
而去。問菩薩於身爲有愛慢而莊嚴耶。答
不爾。問云何。答菩薩爲欲降伏世間恃色
憍慢不受化者令受化故。以諸相好而
莊嚴身。復次爲顯佛所有法皆殊勝故。謂
色力族姓眷屬名譽財富自在。智見功徳皆
悉殊勝。若不爾者。則所説法無人信受。是
故菩薩莊嚴其身。復次欲與阿耨多羅三藐
三菩提作所依器故。所以者何。殊勝功徳
決定依止殊勝之身。彼未來阿耨多羅三藐
三菩提義。語菩薩言。汝欲令我在身中
者。先令汝身清淨殊勝。以諸相好而莊嚴
之。若不爾者。我亦不能於汝身生。譬如
有人欲娉王女迎至室宅。彼密遣使而語
之言。汝欲令我至舍宅者。先應灑掃除
去鄙穢。懸繒幡蓋燒香散花種種莊嚴。吾
乃可往。若不爾者。我亦不能至汝舍宅。是
故菩薩莊嚴其身。問菩薩造作増長相異熟
業已中間。或作轉輪王時。爲即所修相異
熟業。感彼相果。爲餘業耶。答有説。即以
所修相異熟業。以此業功能廣大。假設至今
恒作輪王。而彼業勢亦不盡故。如是説者。
彼以餘業。所以者何。菩薩修相異熟業皆
爲於最後身受殊勝果未便受用。然由彼
業爲増上造餘善業感輪王相果。譬如大
富長者多諸珍寶。其中大價寶珠未便出用。
餘輕價者隨時貿易。彼亦如是。問菩薩所得
三十二相與輪王相有何差別。答菩薩所得
有四事勝。一熾盛。二分明。三圓滿。四得處。
復次有五事勝。一得處。二極端嚴。三文象
深。四隨順勝智。五隨順離染。問菩薩造作
増長相異熟業已。未至最後身來。於諸有
情有異相可識知不。答有。謂生貴族形貌
端嚴具丈夫身諸根圓滿。得宿命念深信
因果。憙樂多聞尊重正法。智見猛利有勝
辯才。志性調柔言音和雅。所作決定終無退
屈。見他受苦情不堪忍。要當拔濟。所修無
不迴向菩提。樂與有情作饒益事。而不
求報。此等名爲彼菩薩相
問如契經説佛一一相百福莊嚴。何謂百
福。答此中百思名爲百福。何謂百思。謂如
菩薩造作増長足善住相業時。先起五十
思。修治身器令淨調柔。次起一思正牽引
彼。後復起五十思令其圓滿。譬如農夫先
治畦壟次下種子後以糞水而覆漑之。
彼亦如是。如足善住相業有如是百思莊
嚴。乃至頂上烏瑟膩沙相業亦復如是。由此
故説。佛一一相百福莊嚴。問何者是五十思
耶。答依十業道各有五思。謂依離殺業道
有五思。一離殺思。二勸導思。三讃美思。四
隨喜思。五迴向思。謂迴所修向菩提故。乃
至正見亦爾。是名五十思。有説。依十業道
各起下中上上勝上極。五品善思如雜修靜
慮。有説。依十業道各起五思。一加行淨。二
根本淨。三後起淨。四非尋所害。五念攝受。
有説。縁佛一相起五十刹那。未曾習思相
續而轉。問如是百福一一量云何。答有説。
若業能感轉輪王位。於四大洲自在而轉。
是一福量。有説。若業能感天帝釋位。於二
天衆自在而轉。是一福量。有説。若業能感
他化自在天王位。於一切欲界天衆自在而
轉。是一福量。有説。若業能感大梵天王位。
於初靜慮及欲界天衆自在而轉。是一福量。
有説。娑訶世界主大梵天王。勸請如來轉
法輪福。是一福量
問彼請佛時是欲界繋無覆無記心。云何名
福。答有説。彼住梵世。欲來請時先起如
是善心。我當爲諸有情作大饒益請佛轉
法輪。爾時即名得彼梵福。此不應理。所以
者何。非未作時已成就故。如是説者。彼請
佛已還至梵宮。後世尊轉法輪時地神先
唱。如是展轉聲徹梵宮。梵王聞已歡喜自
慶。發淳淨心而生隨喜。爾時乃名成就此
福。有説。世界成時一切有情業増上力。能
感三千大千世界。是一福量。有説。除近佛
地菩薩餘一切有情。所有能感富樂果業。是
一福量。有説。此中一一福量應以喩顯。假
使一切有情皆悉生盲。有一有情以大方便
令倶得眼。彼有情福是一福量。復次假使一
切有情皆飮毒藥悶亂將死。有一有情令
皆除毒心得醒悟。彼有情福是一福量。復次
假使一切有情皆被縛録臨當斷命。有一
有情倶令解脱一時得命。彼有情福是一
福量。復次假使一切有情壞戒壞見。有一有
情能令倶時戒見具足。彼有情福是一福量。
評曰。如是所説皆是淳淨意樂。方便讃美菩
薩福量。然皆未得其實。如實義者。菩薩所
起一一福量無量無邊。以菩薩三無數劫積
集圓滿諸波羅蜜多已。所引思願極廣大故。
唯佛能知。非餘所測。如是所説廣大。量福。
具足滿百莊嚴一相。展轉乃至三十二相皆
具百福。佛以如是三十二百福莊嚴相。及
八十隨好莊嚴其身故於天上人中最尊
最勝
問此相異熟業經於幾時修習圓滿。答多分
經百大劫。唯除釋迦菩薩。以釋迦菩薩極
精進故超九大劫。但經九十一劫修習圓
滿。便得無上正等菩提。其事云何。如契經
説。過去有佛號曰底砂。或曰補砂。彼佛有
二菩薩弟子勤修梵行。一名釋迦牟尼。二
名梅怛儷藥。爾時彼佛觀二弟子誰先根熟。
即如實知慈氏先熟。能寂後熟。復觀二士
所化有情誰根先熟。又如實知釋迦所化應
先根熟。知已即念。我今云何令彼機感相會
遇耶。然令一人速熟則易。非令多人。作是
念已。便告釋迦。吾欲遊山汝可隨去。爾時
彼佛取尼師檀。隨路先往既至山上。入吠
琉璃龕敷尼師*檀。結跏趺坐入火界定。
經七晝夜受妙喜樂。威光熾然。釋迦須臾
亦往山上處處尋佛。如犢求母。展轉遇至
彼龕室前。欻然見佛威儀端肅光明照曜。專
誠懇發喜歎不堪。於行無間忘下一足。瞻
仰尊顏目不暫捨。經七晝夜。以一伽他讃
彼佛曰
    天地此界多聞室 逝宮天處十方無
    丈夫牛王大沙門 尋地山林遍無等
如是讃已便超九劫。於慈氏前得無上覺。
問近佛地菩薩必於名句文身。得未曾得巧
妙自在。應以別頌異門讃佛。何故經七晝
夜唯以一頌而讃佛耶。答菩薩爾時思願
勝故不重文頌。若改文頌則思願不淳。復
次菩薩爾時怖畏散亂。如頌差別心亦異
故。云何而得一心流注。復次菩薩顯己心
無厭倦。能於一頌新新發起勝思願故。問
何故慈氏菩薩自根先熟所化後熟。釋迦菩
薩則與此相違耶。答慈氏菩薩多自饒益少
饒益他。釋迦菩薩多饒益他少自饒益。是
故皆與所化不並問如契經説。菩薩經三
劫阿僧企耶。修行四波羅蜜多方得圓滿。
此是何等劫耶。答有説。是中劫。有説。是成
劫。有説。是壞劫。如是説者此是大劫。積此
大劫至一阿僧企耶。如是至三阿僧企耶
修習圓滿。問此劫阿僧企耶量云何可知。答
有説。以大劫爲一。積此一至百千名洛
叉。至百百千名倶胝。百千倶胝名那庾多。
百千那庾多名頻婆。百千頻婆名建他。此後
非算數智所及。至此所不及位名一劫阿
僧企耶量。第二第三劫阿僧企耶量亦爾有
説。以大劫爲一。積此一至百千名洛
叉。至百百千名倶胝。百千倶胝名倶胝倶
胝。百千倶胝倶胝名阿哲哲倶胝。百千阿哲
哲倶胝名阿吒吒倶胝。百千阿吒吒倶胝名
阿庾多。百千阿庾多名阿庾多分。百千阿
庾多分名那庾多。百千那庾多名那庾多
分。百千那庾多分名倶物陀。百千倶物陀
名倶物陀分。百千倶物陀分名鉢特摩。百
千鉢特摩名鉢特摩分。百千鉢特摩分名
迦末羅。百千迦末羅名迦末羅分。百千迦
末羅分名捺稚那。百千捺稚那名捺稚那分。
百千捺稚那分名覩胝。百千覩胝名覩胝分。
百千覩胝分名阿波波。百千阿波波名阿波
波分。百千阿波波分名吒吒。百千吒吒名吒
吒分。百千吒吒分名鄔伽。百千鄔伽名鄔伽
分。百千鄔伽分名跋羅。百千跋羅名跋羅
分。百千跋羅分名婆掲羅。從此以後非算
數智所及。至此所不及位名一劫阿僧企
耶量。第二第三劫阿僧企耶量亦爾。有説。
非算數智所不及故名阿僧企耶。然有契
經説六十數。於中有一數名阿僧企耶。積
大劫數至此數時名一劫阿僧企耶。如彼
經言。有一無餘數始爲一。十一爲十。十十
爲百。十百爲千。十千爲鉢羅薜陀。十鉢羅
薜陀爲洛叉。十洛叉爲頞底洛叉。十頞底
洛叉爲倶胝。十倶胝爲末陀。十末陀爲阿
庾多。十阿庾多爲大阿庾多。十大阿庾多爲
那庾多。十那庾多爲大那庾多。十大那庾多
爲鉢羅那庾多。十鉢羅那庾多爲大鉢羅那
庾多。十大鉢羅那庾多爲矜羯羅。十矜羯羅
爲大矜羯羅。十大矜羯羅爲頻跋羅。十頻跋
羅爲大頻跋羅。十大頻跋羅爲阿芻婆。十阿
芻婆爲大阿芻婆。十大阿芻婆爲毘婆訶。十
毘婆訶爲大毘婆訶。十大毘婆訶爲嗢蹭伽。
十嗢蹭伽爲大嗢蹭伽。十大嗢蹭伽爲婆喝
那。十婆喝那爲大婆喝那。十大婆喝那爲地
致婆。十地致婆爲大地致婆。十大地致婆爲
醯都。十醯都爲大醯都。十大醯都爲羯臘
婆。十羯臘婆爲大羯臘婆。十大羯臘婆爲印
達羅。十印達羅爲大印達羅。十大印達羅爲
三磨鉢耽。十三磨鉢耽爲大三磨鉢耽。十大
三磨鉢耽爲掲底。十掲底爲大掲底。十大掲
底爲枯筏羅闍。十枮筏羅闍爲大*枮筏羅
闍。十大*枮筏羅闍爲姥達羅。十姥達羅爲
大姥達羅。十大姥達羅爲跋藍。十跋藍爲大
跋藍。十大跋藍爲珊若。十珊若爲大珊若。十
大珊若爲毘歩多。十毘歩多爲大毘歩多。十
大毘歩多爲跋邏攙。十跋邏攙爲大跋邏攙。
十大跋邏攙爲阿僧企耶。此後更有八數及
前爲六十數積一大劫。至此第五十二阿僧
企耶數。時名一劫阿僧企耶。第二第三劫阿
僧企耶亦復如是。有説。尊者舍利子依第
四靜慮起宿住隨念智通。縁過去世齊所
及劫爲一劫阿僧企耶量。第二第三劫阿僧
企耶量亦爾。彼不應作是説。以劫阿僧企
耶量非舍利子等宿住智境故。此中或説三
劫阿僧企耶量。皆是舍利子宿住智境故。不
應言齊彼智所及劫爲一劫阿僧企耶量。
有説。依一施行分別三劫阿僧企耶量。謂
若時菩薩雖行惠施。而未能捨一切物施
一切田。齊此名爲初劫阿僧企耶。若時菩薩
能行惠施。亦能捨一切物而未能施一切
田。或能施一切田而未能捨一切物。齊此
名爲第二劫阿僧企耶。若時菩薩能行惠施。
亦能捨一切物及能施一切田。齊此名爲
第三劫阿僧企耶。有説。依所逢事佛分別
三劫阿僧企耶量。謂過去久遠人壽百歳時。
有佛名釋迦牟尼出現於世。生刹帝利釋
迦種中。母名摩訶摩耶。父名淨飯。子名羅
怙羅。城名劫比羅筏窣覩多諸釋種。侍者
弟子名阿難陀。第一雙弟子名舍利子大目
揵連。爾時世間五濁増盛。爲生老死之所逼
迫。愚癡盲瞑無將導者。彼佛世尊以悲願
力於中出現。精進増上化導有情未曾暫
息。由如此故爲風所薄。肩背有疾。時有陶
師名曰廣熾。佛知時至即告侍者阿難陀
言。吾今身疾不安。汝可往廣熾陶師家求
胡麻油及煖水。爲吾塗洗。侍者敬諾往陶師
家。住廣熾前愛語問訊已。方便讃佛種種
功徳勝戒定慧。三十二相八十隨好圓光赫
奕。智見無礙辯才無滯。復告廣熾。如是世
尊若不出家。當爲輪王王四洲界。我及汝
等一切世間皆爲僕使。然今棄捨如是王
位出家苦行。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具
一切智見。斷一切疑網。施一切決定。能盡
一切問論源底。視諸有情猶如一子。今者
在此不遠而住。然爲拔濟汝等苦故恒渉
道路。爲風所薄肩背勞積。須油煖水故相
造詣。頗能施耶。爾時廣熾聞已踊躍歎未曾
有。如何人間有是功徳。即報尊者。仁今且
還。我當如命自往佛所。其去未久。廣熾即
辦生胡麻油及煖香水持往佛所。佛遙見
之。爲令彼人種善根故脱去餘衣。唯留
襯身踞机而待。廣熾到已發淳淨心。以
所持油恭敬善巧。塗佛肩背種種摩搦。復
以煖水香湯灌洗。佛時風疾釋然除愈。以
慈軟音慰喩廣熾。彼聞歡喜即發願言。願我
未來當得作佛。名號眷屬時處弟子。如今
世尊等無有異。當知彼陶師者即釋迦菩
薩。由本願故今名號等如昔不異。然從彼
佛發是願後。乃至逢事寶髻如來。是名初
劫阿僧企耶滿。從此以後乃至逢事然燈如
來。是名第二劫阿僧企耶滿。復從此後乃至
逢事勝觀如來。是名第三劫阿僧企耶滿。此
後復經九十一劫修妙相業。至逢事迦葉
波佛時方得圓滿。有説。有三種阿僧企耶。
一劫阿僧企耶。二生阿僧企耶。三妙行阿僧
企耶。劫阿僧企耶者。謂以大劫爲一積至
洛叉倶胝。展轉乃至過*婆掲羅數。生阿僧
企耶者。謂一一劫經無數生。妙行阿僧企耶
者。謂一一劫修無數妙行。由此三種阿僧企
耶證無上覺。此不應理。如實義者。此中
但説經三劫阿僧企耶。修行圓滿
*説一切有部發智大毘婆沙論*卷第一百七
十七


阿毘達磨大毘婆沙論卷第一百
七十八
 五百大阿羅漢等造 
 *三藏法師玄奘奉  詔譯 
  定蘊第七中不還納息第四之五
問如説菩薩經三劫阿僧企耶。修四波羅
蜜多而得圓滿。謂施波羅蜜多。戒波羅蜜
多。精進波羅蜜多。般若波羅蜜多。當言於
何時分修何波羅蜜多而得圓滿。答有説。
若菩薩行布施時。不爲慳悋之所屈伏。
當言施波羅蜜多圓滿。持淨戒時不爲惡
戒之所陵雜。當言戒波羅蜜多圓滿。起精
進時不爲懈怠之所退敗。當言精進波羅
蜜多圓滿。修般若時不爲惡慧之所嬈濁。
當言般若波羅蜜多圓滿。有説。若時菩薩但
以悲心能施一切一切種物。乃至身命頭目
髓腦都無少許戀著之心。齊此名爲施波羅
蜜多圓滿。若時菩薩横被有情斬截手足。
割劓耳鼻。或斫身分。乃至無完如芥子許。
爾時無有一念瞋心。況欲加報。齊此名爲
戒波羅蜜多圓滿。若時菩薩心勇猛故。經七
晝夜一足而立不瞚而視。以一伽他讃歎
於佛。而無一念懈倦之心。齊此名爲精進
波羅蜜多圓滿。若時菩薩名瞿頻陀精求菩
提。聰慧第一論難無敵。世共稱仰。齊此名
爲般若波羅蜜多圓滿。或説。乃至坐金剛
座入金剛喩定。將證無上正等菩提。齊此
方名般若波羅蜜多圓滿。如是説者。此等
所説皆依一時。一行増上説爲圓滿。如實義
者。得盡智時此四波羅蜜多方得圓滿。外
國師説。有六波羅蜜多。謂於前四加忍靜
慮。迦濕彌羅國諸論師言。後二波羅蜜多即
前四所攝。謂忍攝在戒中。靜慮攝在般若。
戒慧滿時即名彼滿故。復有別説。六波羅
蜜多。謂於前四加聞及忍。若時菩薩能遍
受持如來所説十二分教。齊此聞波羅蜜多
名爲圓滿。若時菩薩自稱忍辱被羯利王
割截支體。曾無一念忿恨之心。反以慈言
誓饒益彼。齊此忍波羅蜜多名爲圓滿。此
二亦在前四中攝。忍如前説。聞攝在慧。雖
諸功徳皆可名爲波羅蜜多。而依顯了増上
義説。故唯有四。問修此四波羅蜜多時。
於一一劫阿僧企耶逢事幾佛。答初劫阿僧
企耶逢事七萬五千佛。最初名釋迦牟尼最
後名寶髻。第二劫阿僧企耶逢事七萬六千
佛。最初即寶髻最後名然燈。第三劫阿僧企
耶逢事七萬七千佛。最初即然燈最後名勝
觀。於修相異熟業九十一劫中逢事六佛。最
初即勝觀最後名迦葉波。當知此依釋迦菩
薩説。若餘菩薩不定。如是釋迦菩薩於迦
葉波佛時。四波羅蜜多先隨分滿。相異熟業
今善圓滿。從此贍部洲歿生覩史多天。受
天趣最後異熟。問何故菩薩唯於覩史多天
受天趣最後異熟。不於餘天耶。脅尊者言。
此不應問。若上若下倶亦生疑。然生彼天
不違法相。有説。覩史多天是千世界天趣
之中猶如齊法。是故菩薩唯生彼天。有説。
下天放逸上天根鈍。唯覩史多天離二過失。
菩薩怖畏放逸厭患鈍根。故唯生彼。有説。
下天煩惱利上天煩惱數。覩史多天離此二
種。菩薩厭此二類煩惱。故生彼天。有説。菩
薩唯造作増長彼天處業。故唯生彼。有説。
唯覩史多天壽量與菩薩成佛及贍部洲人
見佛業熟時分相稱。謂人間經五十七倶胝
六十千歳。能化所化善根應熟。彼即是覩史
多天壽量。是故菩薩唯生彼天。若生上天
壽量未盡善根已熟。若生下天壽量已盡善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irst] [Prev+100] [Prev] 882 883 884 885 886 887 888 889 890 891 892 893 894 895 896 897 [Next] [Next+100] [Last] [行番号:/]   [返り点:/] [CIT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