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正蔵検索


punctuation    Hangul    Eng   

Citation style A:
Citation style B:
()
Citation style C:
()
Citation style D:
()
TextNo.
Vol.
Page

  INBUDS
INBUDS(Bibliographic Database)
  Digital Dictionary of Buddhism
電子佛教辭典
パスワードがない場合は「guest」でログインしてください。
Users who do not have a password can log in with the userID "guest".

本文をドラッグして選択するとDDBの見出し語検索結果が表示されます。

Select a portion of the text by dragging your mouse to view all terms in the text contained in the DDB. ・

Password Access Policies

阿毘達磨大毘婆沙論 (No. 1545_ 五百大阿羅漢玄奘譯 ) in Vol. 27

[First] [Prev+100] [Prev] 872 873 874 875 876 877 878 879 880 881 882 883 884 885 886 887 [Next] [Next+100] [Last] [行番号:/]   [返り点:/] [CITE]

業道五地繋及不繋。欲界繋者。依未至定
滅。乃至第四靜慮繋者。依四靜慮。未至定。
靜慮中間。空無邊處近分滅。後三善業道九
地繋及不繋。欲界繋者依未至定滅。乃至非
想非非想處繋者。依七根本。未至定。靜慮中
間滅。然此中依不善業道近對治欲界善業
道説故。但言依未至定滅
四靜慮。四無量四無色。八解脱。八勝處。十遍
處依何定滅。答初靜慮依初或未至。第二
靜慮喜無量初二解脱。前四勝處依二或未
至。第三靜慮依三或未至。第四靜慮三無量
淨解脱。後四勝處前八遍處。依四或未至。空
無邊處。及彼解脱遍處。依五或未至。識無邊
處。及彼解脱遍處。依六或未至。後二無色。
後三解脱。依七或未至。此中四靜慮乃至十
遍處。如餘處廣説。其四靜慮各自地繋及不
繋。自地繋者。各依自下根本地。未至定。靜
慮中間。及次上近分滅。然所説定者。有漏無
漏如前分別。所説滅者。此中無有種類滅
究竟滅二説差別。以各各但是一地繋故。四
無量中喜無量初二靜慮繋故。依二或未至
滅。餘三無量四地繋故。依四或未至滅。於
中差別隨應如前。然所説定者有漏無漏如
前分別。所説滅者。有説依種類滅説。有説。
依究竟滅説。隨其所應如前分別。然於未
至定中皆唯攝無漏應知。四無色中前三
無色。各自地繋及不繋。自地繋者各依自下
根本地。未至定。靜慮中間。及次上近分滅。
後一無色唯有自地繋。依七根本。未至定。
靜慮中間滅。然所説定者。有漏無漏如前分
別。於後一無色唯應依無漏定説。所説滅
者。此中亦無種類滅究竟滅二説差別。亦各
唯是一地繋故。八解脱中初二解脱。如喜無
量説。下三無色解脱如下三無色説。後二解
脱如第四無色説。淨解脱第四靜慮地繋故。
依四靜慮。未至定。靜慮中間。空無邊處近
分滅。此中所説定。及所説滅。皆如第四靜
慮説。八勝處中前四勝處。如初二解脱説。後
四勝處如淨解脱説。十遍處中前八遍處
如後四勝處説。空無邊處遍處唯自地繋故。
依五根本。未至定。靜慮中間。識無邊處近分
滅。識無邊處遍處亦唯自地繋故。依六根本。
未至定。靜慮中間。無所有處近分滅。然此中
所説定者。有漏無漏如前分別。所説滅者。亦
無種類滅究竟滅二説差別。亦各唯是自地
繋故
他心智世俗智依何定滅。答他心智依四或
未至。世俗智依七或未至。此中他心智世俗
智如餘處廣説。然他心智四地繋及不繋。初
靜慮繋者。依初靜慮。未至定。靜慮中間。第
二靜慮近分滅。乃至第四靜慮繋者。依四靜
慮。未至定。靜慮中間。空無邊處近分滅。然
此中所説定者。有漏無漏如前分別。所説滅
者。有説。依種類滅説。有説。依究竟滅説。
亦隨所應如前分別。世俗智九地繋。欲界
繋者依未至定滅。乃至非想非非想處繋者。
依七根本。未至定。靜慮中間滅。然此中所
説定。及所説滅皆隨所應如前分別。由此
故言依七或未至滅
*説一切有部發智大毘婆沙論*卷第一百七
十三



阿毘達磨大毘婆沙論卷第一百
七十四
 五百大阿羅漢等造 
 *三藏法師玄奘奉  詔譯 
  定蘊第七中不還納息第四之一
有五不還。謂中般涅槃。生般涅槃。有行般
涅槃。無行般涅槃。上流往色究竟。爲五攝
一切。爲一切攝五耶。如是等章及解章義
既領會已應廣分別。問何故作此論。答爲
欲分別契經義故。如契經説有五不還。
謂中般涅槃。乃至廣説。彼經雖作是説。而
不明爲五攝一切。爲一切攝五。亦未曾
顯勝劣差別。今欲具明故作斯論
爲五攝一切一切攝五耶。答一切攝五。非
五攝一切。不攝何等。謂現法般涅槃。及往無
色不還。此中一切多非五故。一切攝五非
五攝一切。猶如大器覆於小器非小器覆
大。一切者謂七不還即前五。并現法般涅槃。
及往無色不還。於中後二非五所攝故名爲
多。問亦有不定般涅槃者。謂或於欲界而
般涅槃。或於色界而般涅槃。或於無色界
而般涅槃。此中何故不説。答應説而不説
者當知此義有餘。復次彼即攝在七不還
中故不別説。謂彼若在欲界般者。即現法
般涅槃攝。色界般者即五不還攝。無色界般
者即往無色不還攝。問亦有轉生般涅槃者
謂彼或從極七返有。或從家家。或從一來。
或從一間得不還果。彼得果已必於此生
得般涅槃。彼非現法般涅槃。以契經説云
何現法般涅槃。謂即此生得預流果。進斷餘
結得一來不還阿羅漢果。由此因縁轉生
般者非七所攝。此中何故不説。答應説而
不説者當知有餘。復次彼由厭受生故得
不還果已。未經幾時即般涅槃。於其中間
時極促故。不容建立是以不説。復次彼亦
攝在現法般涅槃中故不別説。以依此生
得不還果。即於此生般涅槃故
中般涅槃生般涅槃何者爲勝。答若住等斷
則中般涅槃爲勝。若生般涅槃斷結多則彼
爲勝。謂此二不還若並具初靜慮縛。乃至若
倶斷第四靜慮前八品結。則中般涅槃由三
事故勝。一受苦少此受一有苦。彼受二有
苦故。二速滅煩惱火。三疾捨蘊擔。若中般
涅槃具初靜慮縛。乃至斷第四靜慮前七品
結。生般涅槃斷初靜慮一品結。乃至斷第四
靜慮前八品結。則生般涅槃由一事故勝。謂
住多斷。中般涅槃。乃至上流。往色究竟。何者
爲勝。答若住等斷則中般涅槃爲勝。若乃至
上流往色究竟斷結多則彼爲勝。謂中般涅
槃。若對有行般涅槃無行般涅槃。皆如對生
般涅槃説。若對上流往色究竟則於受苦
有差別。謂此唯受一有苦。彼極少受四有
苦故。餘如前説。如是生般涅槃。乃至上流
往色究竟有行般涅槃。乃至上流往色究竟
無行般涅槃上流往色究竟何者爲勝。答若
住等斷則生般涅槃等爲勝。若有行般涅槃
等斷結多則彼爲勝。謂此諸不還隨所相對。
若並具初靜慮縛。乃至若倶斷第四靜慮前
八品結。則生般涅槃於有行般涅槃由一
事故勝。謂生般涅槃有勤修道及速進道。
有行般涅槃唯有勤修道無速進道。於無
行般涅槃由二事故勝。彼無勤修道亦無
速進道故。於上流往色究竟由一事故勝。
謂受苦少此受二有苦。彼極少受四有苦
故。有行般涅槃於無行般涅槃由一事故
勝。此有勤修道。彼倶無故。於上流往色究
竟由一事故勝。無行般涅槃於上流往色
究竟亦由一事故勝。皆如前説。若生般涅
槃等具初靜慮縛。乃至斷第四靜慮前七品
結。有行般涅槃等斷初靜慮一品結。乃至斷
第四靜慮前八品結。則有行般涅槃等。於生
般涅槃等由一事故勝。謂住多斷
復次集異門説。有五種不還補特伽羅。謂中
般涅槃。乃至上流往色究竟。云何中般涅槃。
謂有補特伽羅前生中於五順下分結已斷
已遍知。於五順上分結未斷未遍知。造作
増長順起有受業。不造作増長順生有受
業。從彼命終起色界中有。即住彼中有得
如是種類無漏道。由此道力進斷餘結。於
無餘依涅槃界而般涅槃。是名中般涅槃問
何故名中般涅槃。答此補特伽羅已過欲界。
未到色界住彼中有而般涅槃故名中般
涅槃。復次此補特伽羅利根軟煩惱故。能
於中有而般涅槃故名中般涅槃。復次此補
特伽羅先得有心。有心無間得學心。學心無
間得無學心。無學心無間得非學非無學心。
即住彼心而般涅槃故名中般涅槃。問此言
欲差別誰。答欲差別餘聖者。謂餘聖者學
心無間或起無學心。或起非學非無學心。此
即不爾學心無間必起無學心。餘聖者非
學非無學心無間或般涅槃。或更起無學心。
此則不爾。非學非無學心無間定般涅槃。以
餘聖者數起聖道現在前。此不數起故
云何生般涅槃。謂有補特伽羅。前生中於五
順下分結已斷已遍知。於五順上分結未
斷未遍知。造作増長順起有受業。順生有
受業從彼命終起色界中有生色界天。生
已未久得如是種類無漏道。由此道力進
斷餘結。於有餘依般涅槃界而般涅槃。是
名生般涅槃。問何故名生般涅槃。答此補特
伽羅。生彼未久得阿羅漢果而般涅槃。故
名生般涅槃。復次此補特伽羅。生彼未久
得阿羅漢果。盡其壽量方般涅槃。故名生
般涅槃。問若彼盡壽力般涅槃者。何故名生
般涅槃。答依煩惱涅槃説。非蘊涅槃故無
過。云何有行般涅槃。謂有補特伽羅前生
中依有行道恒時作意。依不息加行三摩
地。於五順下分結已斷已遍知。於五順上
分結未斷未遍知。造作増長順起有受業。
順生有受業。從彼命終起色界中有生色
界天。生已多時。復依有行道恒時作意。依
不息加行三摩地進斷餘結。於有餘依般涅
槃界而般涅槃。是名有行般涅槃。問何故
名有行般涅槃。答此補特伽羅由有行道。
斷餘煩惱而般涅槃。故名有行般涅槃。復
次此補特伽羅由有行道得阿羅漢果。盡
其壽量而般涅槃。故名有行般涅槃。復次此
補特伽羅依有爲縁道。進斷餘結而般涅
槃。故名有行般涅槃。云何無行般涅槃。謂
有補特伽羅前生中依無行道不恒時作
意。依止息加行三摩地。於五順下分結已
斷已遍知。於五順上分結未斷未遍知。造
作増長順起有受業。順生有受業。從彼命終
起色界中有生色界天。生已多時。復依無
行道不恒時作意。依止息加行三摩地進
斷餘結。於有餘依般涅槃界而般涅槃。是
名無行般涅槃。問何故名無行般涅槃。答此
補特伽羅由無行道。斷餘煩惱而般涅槃。
故名無行般涅槃。復次此補特伽羅由無行
道得阿羅漢果。盡其壽量而般涅槃。故名
無行般涅槃。復次此補特伽羅依無爲縁
道。進斷餘結而般涅槃。故名無行般涅槃。
云何上流往色究竟。謂有補特伽羅前生中
於五順下分結已斷已遍知。於五順上分
結未斷未遍知。得世俗四靜慮。將命終
時退上三靜慮住初靜慮。由即彼愛及彼
地造作増長順起有受業。順生有受業。故
從彼命終起色界中有生梵衆天。生已復
能入世俗第二靜慮。由即彼愛及彼地。造
作増長順起有受業。順生有受業故。從彼
命終生極光淨天。生已復能入世俗第三靜
慮。由即彼愛乃至從彼命終生遍淨天。生
已復能入世俗第四靜慮。由即彼愛乃至從
彼命終生廣果天。生已復能起下品雜修世
俗第四靜慮。由即彼愛乃至從彼命終生
無煩天。如是乃至於餘四品雜修世俗第四
靜慮。次第遍起於餘四天次第遍生。是名
上流往色究竟。問何故名上流往色究竟。答
流有二種。一生死愛。二後有業。此補特伽羅
於二種流並未斷未遍知。由此爲縁及爲
因故。上行上隨行。上往上隨往。上受上隨
受。上流上隨流。故名上流往色究竟。復次此
補特伽羅不下行唯勝進行得轉上轉妙轉
勝定。及生入彼定受彼生。故名上流往色
究竟。復次此補特伽羅上流上生令上生相
續故名上流。問異生亦有上流上生令上
生相續。何故不名上流耶。答若唯上流不
下流者名爲上流。異生上流亦下流故不
名上流。有説。若上流遍一切處無礙者名
爲上流。異生不能遍一切處無礙故不
名上流。彼於淨居則有礙故。問聖者上流
亦於二處有礙。謂大梵王及無想處。何故
得名上流。答彼無別處即梵輔廣果二處
攝故。猶得名爲遍一切處。有説。若上流能
越界得果。永斷順五下分結者説名上流。
異生雖能越界而不得果。亦不永斷順五
下分結故不名上流。有説。具三種流者説
名上流。謂業煩惱及與聖道。異生唯有業煩
惱流無聖道流。是以不名上流
復次上流有二種。一行色界。二行無色界。
行色界者乃至色究竟天。行無色界者乃
至非想非非想天。又行色界者有雜修靜
慮。行無色界者無雜修靜慮。復次上流有
三種。一全超二半超三一切處歿。全超者謂
欲界歿生梵衆天。梵衆天歿生色究竟。或
生非想非非想處而般涅槃。半超者謂欲界
歿生梵衆天。梵衆天歿於上一切天處或更
生一處或二或三或四或五。乃至或唯超一
處遍生餘處然後生色究竟。或生非想非
非想處而般涅槃。一切處歿者謂欲界歿生
梵衆天。梵衆天歿生梵光行天如是次第
生上諸處乃至生廣果天。從此以上有二
路別。一入淨居。二入無色。入淨居者廣果
天歿生無煩天。次第乃至生色究竟而般涅
槃。入無色者廣果天歿生空無邊處。次第
乃至生非想非非想處而般涅槃。如一切處
歿有二路別。應知全超半超亦爾。問何等上
流入淨居。何等上流入無色。答有二上流
謂毘鉢舍那行奢摩他行。毘鉢舍那行者入
淨居。奢摩他行者入無色。復次有二上流
謂樂勝定及樂勝生。樂勝定者入淨居。樂勝
生者入無色。復次有二上流謂樂決擇及樂
寂靜。樂決擇者入淨居。樂寂靜者入無色。
復次有二上流謂雜修不雜修。雜修者入淨
居。不雜修者入無色。又一切處歿上流有來
所顯非去。有去所顯非來。有來所顯亦去
所顯。有來所顯非去者。謂生色究竟或非
想非非想處。有去所顯非來者。謂生梵衆
天。有來所顯亦去所顯者。謂生中間諸處。
非來所顯非去所顯者無。問如前説往色
究竟者。先得世俗四靜慮。後退住初靜慮。
彼往非想非非想處者。亦先得世俗四無
色。後退住初靜慮爲不耶。答亦有。如先得
世俗四靜慮。後退住初靜慮命終生梵世。
展轉乃至生色究竟。如是亦有先得世俗四
靜慮四無色。後退住初靜慮命*終生梵世。
展轉乃至生非想非非想處。但不必須爾。
問何故不説彼退初靜慮耶。答無有退初
靜慮而命終者是以不説。又此中顯不還
差別彼退初靜慮者非復不還是故不説。
問如説退住初靜慮生梵衆天作全超半
超。一切處歿上流。彼若退住第二靜慮生
少光天。退住第三靜慮生少淨天。退住第
四靜慮生無雲天等。彼亦得作全超半超。
一切處歿上流不耶。答有説不得。以生梵
世於上不還所應生處無缺減故。依彼建
立全超半超。一切處歿若退生上地處便缺
減。故不依彼立全超等。有説。彼亦得名
半超以超少分中間處故。有説。亦得具
名三種彼説從欲界歿隨生何處。即於彼
上所應生處亦可施設全超半超一切處歿
故。問若不還者欲界歿生無色界亦得作
全超等不。*答有説不得。有説。彼亦得名
半超。有説。彼亦具名三種此中所以皆如
前釋。問如往色究竟上流。必先得四靜慮
退生梵世。然後能往色究竟天。彼往非想
非非想處上流。亦必先得四無色退生梵
世。然後能往非想非非想處耶。答不必爾。
以生色界不能初起雜修靜慮。要欲界
時曾起今復重修方能往色究竟。生無色
者更無如是殊勝類業。要於欲界曾起今
更重修然後能生有頂。是故往有頂者若先
得無色而退。若先不得彼欲界歿生梵衆
天皆能往非想非非想處。問所説上流爲但
是信勝解。爲亦有見至耶。答若不退上定
而上流者此通二種。若退上定而上流者唯
信勝解。復次即退上定而上流者亦通二
種。問彼見至云何退耶。答彼非本性見至。
但於退後未命終頃從信勝解練根作見
至。然後命終而生上界爲上流故
問如色界有中般涅槃欲界亦有耶。答無。
問何故。答欲界是不定界非修地非離染
地多諸過失災横留難。住本有時尚難得
果。況住中有微劣身耶。色界不爾故住中
有能般涅槃。復次若住欲界中有般涅槃者
則依中有能越三界。然無依中有身能越
三界者。復次若住欲界中有般涅槃者。則
中有中能斷三界煩惱。然無住中有身能斷
三界煩惱者。復次若住欲界中有般涅槃者
則中有中能斷不善無記二種煩惱。然無住
中有身能斷不善無記二種煩惱者。復次若
住欲界中有般涅槃者。則中有中能證若二
若三沙門果。然無住中有身能證若二若三
沙門果者。以是義故唯色界有中般涅槃
欲界則無。復次中般涅槃必於前生已離欲
界染。已離欲界染者必不起欲界中有。故
於欲界無中般涅槃。復次欲界煩惱業重。
非於中有微劣身中所能除斷。復次中有
非得不還果所依。但是得阿羅漢果所依。
復次欲界中有必不能起聖道現前以劣
弱故。色界不爾。由此義故欲界無有中般
涅槃。復次中有微劣唯能起自根本地聖道
現前非未至等以難起故。若欲界中有般
涅槃者則與此相違故必無有。復次欲界有
違順相應煩惱。有外六門煩惱。有能引二果
煩惱。有無慚無愧相應煩惱。及有忿等種種
雜類諸隨煩惱。難破難斷難越難離。住本
有中作大功用。尚難除斷況在中有。故無
欲界中般涅槃。復次要曾具修九品對治方
於中有能般涅槃。欲界中有必未具修九
品對治故彼中有不般涅槃。問如欲界歿
受色界中有得般涅槃。如是從色界歿受
色界中有亦般涅槃不。答不。所以者何。彼
於欲界多苦多障多諸災横可厭之身極
生厭逆。既捨離已起色界中有現在前時。
於當所受長時異熟亦生厭患便般涅槃。
色界無有如是災横極可厭事令生厭逆。
如於本有有縁礙故不般涅槃。今中有亦
爾。故從彼歿所起中有不般涅槃。復次若色
界歿即彼中有般涅槃者。應亦名上流則五
不還便成雜亂。謂彼無有差別因縁。唯欲
界歿住中有中般涅槃者名中般涅槃。非
色界歿者。又無因縁從彼趣上不名上流。
由此過失故彼中有不般涅槃。問若欲界歿
起色界中有由厭逆故得涅槃者。何不即
於欲界本有得涅槃耶。増厭逆故。答彼住
本有得不還果已起阿羅漢果。加行圓滿
於未起聖道頃即便命終故。由前勢力能
於中有進斷餘結而般涅槃。問彼加行圓
滿何故不起聖道而便命終。答彼或壽盡故
或業盡故或福盡故或他所害故或爲饒益
他故。或非意遇惡縁故。不及起聖道而
便命終。有説。彼得不還果已修後加行將
圓滿時便遭長病。或闕資具。或遇命等諸
難因縁未能盡漏從彼展轉遂至命終。既
得色界中有新蘊諸根大種増上力故。速
能引起聖道現前進斷餘結而般涅槃。問
若欲界歿生無色界亦有生般涅槃等不。
答有。以欲界歿生上二界更不再生般涅
槃者。隨在何處即彼生中皆可建立生等
三種二生。以上隨在何處皆可建立爲上
流故。問樂慧上流不至色究竟。樂定上流
不至有頂。於下諸處般涅槃者亦得名爲
樂慧樂定二上流不。答彼亦隨類得二種
名。然説樂慧至色究竟。樂定至有頂者依
極處説。過此更無行處故。如預流者或名
極七返有。而於中間般涅槃者亦得此名
彼亦如是。問何故聖者於上二界一一生處
但受一生。於欲界中不如是耶。答欲界是
不定界是雜亂地諸煩惱業相陵相雜無分
齊法式故。令聖者從下生上上復生下。或
於一處而受多生。色無色界是定界非雜
亂地。諸煩惱業不相*陵雜有分齊法式故。
令聖者唯上不下一處一生
復次生欲界聖者不名不還。而名極七返
有等故生上下亦一處重生。生上界聖者
名曰不還故唯生上亦不重生。由此義故
不還義滿。以尚不生本處況有還生下

復次不還補特伽羅廣説有無量種。今且分
別行色界五種。當知此依界建立故説一。
生不生建立故説二。分位差別建立故説五。
謂中般涅槃乃至上流。往色究竟即此根建
立故説十五。謂下中上根。各五地建立故説
二十。謂初靜慮乃至第四靜慮。各五種性建
立故説三十。謂退法種性乃至不動法種性。
各五處建立故説八十。謂梵衆天乃至色究
竟天。各五種性根建立故説九十。謂退法種
性下中上根。各有五乃至不動法種性亦爾。
地種性建立故説百二十。謂初靜慮六種性
各有五乃至第四靜慮亦爾。地種性根建立
故説三百六十。謂初靜慮六種性三根各五
乃至第四靜慮亦爾。處種性建立故説四百
八十。謂梵衆天六種性各五乃至色究竟天亦
爾。處種性根建立故説一千四百四十。謂梵
衆天六種性三根各五乃至色究竟天亦爾。
離染處種性根建立故説一萬二千九百六
十。謂前一千四百四十各有九種離染差別。
復次一中般涅槃差別建立亦有多種。謂界
故説一。根故説三。地故説四。種性故説六。
離染故説九。處故説十六。種性根故説十
八。地種性故説二十四。地離染故説三十
六。地種性根故説七十二。處種性故説九十
六。地離染根故説一百八。處離染故説一百
四十四。種性離染根故説一百六十二。地離
染種性故説二百一十六。處種性根故説二
百八十八。地離染種性根故説六百四十八。
處種性離染故説八百六十四。處種性離染
根故説二千五百九十二。如中般涅槃有
爾所乃至上流亦爾。如是總有一萬二千九
百六十不還差別。如行色界不還差別建立。
如是行無色不還差別建立隨應亦爾
*説一切有部發智大毘婆沙論*卷第一百七
十四



阿毘達磨大毘婆沙論卷第一百
七十五
 五百大阿羅漢等造 
 *三藏法師玄奘奉  詔譯 
  定蘊第七中不還納息第四之二
如契經説。佛告苾芻。有七善士趣。能進斷
餘結得般涅槃。問云何建立七善士趣。爲
以界沙門果故。爲以地處所故。爲以根
煩惱故而建立耶。設爾何過。若以界沙門
果故而建立者應但説一。謂行色界不還。
若以地處所故而建立者但應説四或説
十六。若以根煩惱故而建立者應説有九。
以彼各有九品故。答皆不以此三縁建
立。但以生不生品上行故建立七種。若由
此故立初生品。則由此故立初不生品。若
由此故立第二生品。*則由此故立第二不
生品。若由此故立第三生品。*則由此故立
第三不生品。復以上行義勝立上流爲一。
由此建立七善士趣。謂生者或有勤修道
有速進道。或有勤修道無速進道。或無勤
修道無速進道。初爲第一次爲第二後爲
第三。如生有三不生亦爾。復以上行義勝
立上流爲一。由此建立七善士趣。復次生
者有上根有中根有軟根如次爲三。如
生有三不生亦爾。餘如前説。煩惱差別與
此相違説亦爾。復次生者有上品道有中
品道有下品道如次爲三。如生有三不生
亦爾餘如前説。復次生者有上品業有中
品業有下品業如次爲三。此依無漏業説。
若依有漏業説則後爲第一次爲第二初
爲第三。如生有三不生亦爾。餘如前説。有
説。生者有精進増上亦得勝慧。有精進増
上不得勝慧。有得勝慧非精進増上如
次爲三。如生有三不生亦爾。餘如前説。有
説。生者有常加行亦頓加行。有常加行不
頓加行。有頓加行不常加行。如次爲三。如
生有三不生亦爾餘如前説。有説。生者有
於生死見上品過患。有於生死見中品過
患。有於生死見下品過患。如次爲三。如
生有三不生亦爾。餘如前説。於涅槃作功
徳勝解差別説亦爾。有説。生者或有上品
奢摩他毘鉢舍那。或有中品或有下品如
次爲三。如生有三不生亦爾。餘如前説。餘
善根差別説亦如是。有説。世尊顯示從七
分位七種性七門七階七迹七路。而越非想
非非想處難斷難壞修所斷結。得阿羅漢
果故説如是七善士趣
問如生不生各有三種上流亦爾。謂全超
半超一切處歿。何故但説一耶。答生不生各
是一有相續。於中分位差別難知欲令知
故各説三種上流。三種生數自辯差別易
知。是故但隨上行義勝合説一種。復次生
與不生一期時促差別義少分齊易知。是故
分三上流時。長差別多種分齊難辯故合立
一。復次生不生亦有等義。上流亦有別義。
欲以二文互相顯故作如是説。復次生與
不生善士趣相現前易了。以彼速趣般涅
槃故各分爲三。其上流者善士趣相微隱難
知。以彼尚經多生死故但合説一
問何故經中不生三種以三喩顯。於生三
種則不爾耶。答如以三喩顯不生三。當
知亦已顯生三種是故前説。若由此故立
初生品則由此故立初不生乃至廣説。復
次以不生者趣生處時如渉路者。於中有
去未遠便般涅槃。有去少遠而般涅槃。有
去已遠垂至生處而般涅槃。是故世尊以
三喩顯生中三種皆至生處。更無所趣遠
近差別故無別喩。復次不生三種微細不現
難覺難了故以喩顯。生中三種麁現易知
不以喩顯。復次不生三種界攝非趣。生攝
非趣相不圓滿故以喩顯。生三不爾故無
喩顯。復次佛觀未來有僻執者於中有中
而生誹謗。如分別論師等。佛因欲決定中
有義故以三譬喩顯滅差別。於生有等無
此誹謗故於生三不復説喩。復次中般涅
槃於生般等有三事勝。一受苦少。二速滅
煩惱火。三疾捨蘊擔故。以三喩顯之。生等
不爾故無喩顯
問中般涅槃起何地聖道進斷餘結得阿
羅漢果耶。答起自地聖道。謂若住初靜慮
地中有般涅槃者。彼起初靜慮地聖道。乃至
若住第四靜慮地中有般涅槃者。彼起第四
靜慮地聖道。問彼得果已亦有起未至定靜
慮中間聖道耶。答有説。亦有起者。謂若先
依彼得不還果者今亦能起。如是説者。應
説不起。所以者何。由法爾故。復次以時
促故彼得果已疾般涅槃何容更起餘地無
漏。復次中有唯於根本地聖道隨順非近
分地。以近分地聖道苦道所攝難現前故。復
次若地有定亦有生者住中有中起彼聖
道。未至定有定無生。靜慮中間雖亦有生
而是異生所生非聖者。四根本靜慮有定有
生故住中有起彼聖道。問彼何故不起無
色聖道答初時未得故。後時無用故。復次
彼他地攝難現前故。復次彼苦道攝不欲
起故
問何故不説預流一來爲善士趣耶。答應
説而不説者當知此義有餘。有説。世尊此
中以七善士趣讃美中子。或時有處讃美
長子。如伽他言
    阿羅漢極樂 以無貪愛心
    及我慢已斷 永絶癡網故
或時有處讃美幼子如池喩經廣説。今此亦
以讃美中子是故不説預流一來。有説。本
爲差別預流一來。世尊説此七善士趣。謂
彼雖得名爲善士如契經言云何善士。謂
若成就有學正見。乃至正定法云何勝善
士。謂若成就無學正見乃至正定。然其不得
名善士趣。以彼尚遠非能近趣勝善士故。
唯不還者名爲善士亦名善士趣彼是善
士。又能隣趣勝善士故。由此義故預流一
來非善士趣。有説。有學位中若已越界已
得果者立善士趣。預流一來雖已得果而
未越界。有説。有學位中若已越界永斷不
善煩惱業者立善士趣。預流一來二倶不
爾。有説。有學位中若已得果及永斷不善煩
惱業者立善士趣。預流一來不能如是故
不立善士趣。如不善煩惱業。如是有異熟
無慚無愧相應二果煩惱業亦爾。有説。有學
位中若以越界。及永斷五順下分結者立
善士趣。預流一來不爾。有説。有學位中若
已得果。及永斷五順下分結者立善士趣。
預流一來不爾。有説。有學位中若已永斷
非善士共有法者立善士趣。何等名爲非善
士共有法。謂樂在家愛戀妻子。貪著臥具
衣服飮食。好著種種花鬘瓔珞及諸香等塗
飾其身。貯畜一切不淨財物。所謂金銀珍寶
倉庫田宅奴僕作使諸象馬等。及以染心
摩觸骨瑣衆惡所集不淨之身而生淨想
染習欲事。或時發怒起加拳等苦楚有情
諸損惱業預流一來猶有此事故不説在
善士趣中。有説。於有學位若更不入黒闇
牢獄母胎藏中禀諸不淨。而爲身分生熟
二*藏中間住者立善士趣。預流一來尚有
斯事是故不立七善士趣。尊者妙音作如
是説。若學已斷欲貪瞋恚不於母胎受迫
迮苦者立善士趣。預流一來不爾。有説。若
學不爲違順境界嬈觸心者立善士趣。預
流一來不爾。有説。若趣上生不退還者
立善士趣。預流一來不爾。有説。若學已得
雜修靜慮雖退而不失靜慮者立善士趣
預流一來不爾。有説。若學唯行善士法不
行不善士法者立善士趣。預流一來亦行
不善士法。由如此義預流一來不立善士
趣。問行無色不還於行色界不還有五事
勝。謂界勝地勝斷煩惱勝損減蘊勝三摩鉢
底勝。何故不立爲善士趣答應説而不説
者當知此義有餘。有説。若麁現易了立善
士趣。彼不顯了是故不説。有説。佛爲勸
誘未離欲界多過患處染聖者令速離故。
説行色界不還爲善士趣。不爲勸誘未離
色界少過患處染聖者令速離故。不説行
無色不還爲善士趣。有説。若有色身依有
色處有來去等寂靜威儀可令他知是善
士者立善士趣。行無色者無如是事故不
立善士趣。有説。若處有五不還可施設
七善趣者立善士趣。行無色不還不具五
種不可施設七善士趣是故不説。有説。若
彼界有唯聖者生處立善士趣。無色界不
爾。有説。若已得雜修靜慮雖退而不失靜
慮者立善士趣。行無色者不爾。有説。若界
已離不善士法有諸善士往還談論於是
界中立善士趣。無色界不爾故不立善士
趣。問何故阿羅漢非善士趣。答亦應説阿
羅漢爲善士趣。而不説者當知此義有餘。
復次趣上生者立善士趣。阿羅漢無生是故
不立。復次趣上果者立善士趣。阿羅漢*則
是上果更無上果可趣是故不立。問時解脱
阿羅漢亦趣上果。謂求不動何故非善士
趣。答彼趣上種性非趣上果。復次若聖者
成就煩惱而不成就非善士法者立善士
趣。阿羅漢不成就煩惱是故不説。復次有
學位中有成就非善士法者。對彼施設七
善士趣。無學位不爾是故不説。復次不還是
善士趣。阿羅漢是勝善士趣。若當説爲善士
趣者便是損減非謂如實是故不説
問如所説雜修靜慮以何爲自性。答以五
蘊爲自性。問何故名爲雜修靜慮彼雜修
言欲何所顯。答遍熏故名雜修。合*熏故
名雜修。令嚴好故名雜修。令明淨故名
雜修。譬喩者説縁彼故名雜修。遍*熏故名
雜修者如衣置於一篋以香遍*熏。諸瑜伽
師亦復如是。以前後二刹那無漏遍*熏中
間。一刹那有漏合*熏故名雜修者。如花與
苣蕂合*熏令發香。彼瑜伽師亦復如是。
以二刹那無漏隣雜*熏發。一刹那有漏令
嚴好故名雜修者。如以衆花散制多上
令其嚴好。如是行者以二刹那無漏散一
刹那有漏上。令其妙好令明淨故名雜修
者。如以金等置於爐中調錬銷鎔令轉明
淨。如是行者以一刹那有漏置於無漏二
刹那中。數數調錬令轉淨妙縁彼故名雜
修者。彼説以二刹那無漏縁一刹那有漏
故名雜修界者。所雜修墮色界能雜修不
墮界地者。能所雜修皆在根本四靜慮地。
問有雜修無色不。*答有説無。以難見故微
細故。有説。佛於無色有雜修。非聲聞獨覺
所依者依欲色界行相者。有説。能雜修所
雜修皆作十六聖行相。所以者何。以聖行相
無間能起聖道。聖道無間復起聖行相故。
如是説者。能雜修作十六行相。所雜修或
作十六行相。或作餘行相。謂無量解脱勝處
等所縁者。有説。能雜修以所雜修爲所縁
所雜修所縁不定。如是説者。能雜修縁四聖
諦。所雜修縁一切法念住者。有説。若能雜
修若所雜修皆作法念住。有説。所雜修四念
住。能雜修唯法念住。如是説者。能雜修所雜
修皆容作四念住智者。有説。能雜修是苦
集類智。所雜修是世俗智。如是説者。能雜修
是四法四類智。所雜修是世俗智。若總説者
有學七智。無學九智除他心智。三摩地倶者。
有説。能雜修空無願三摩地倶。所雜修非三
摩地倶。如是説者。能雜修三三摩地倶所雜
修非三摩地倶。根相應者總而言之。能所雜
修皆與樂喜捨三根相應。過去未來現在者
能所雜修倶三世。縁三世者。有説。能雜修
縁過未。所雜修縁三世及離世。如是説者。
倶縁三世及離世。前已説能雜修縁四諦
故不應異説。善不善無記者。能所雜修倶是
善縁。善等者倶縁三種三界繋不繋者所雜
修色界繋。能雜修是不繋。縁界繋不繋者。
倶縁三界繋及不繋。學無學非學非無學者。
能雜修或學或無學。所雜修非學非無學。縁
學等者倶縁三種見所斷修所斷不斷者所
雜修是修所斷。能雜修是不斷縁見所斷等
者倶縁三種。縁名縁義者倶縁名義。縁
自相續他相續非相續者倶縁三種。何處起
者欲色界起。然初起在欲界人趣三洲。於此
起已或退不退。後生色界復起現前。加行得
離染得生得者。佛離染得餘加行得。云何加
行謂瑜伽師先入第四靜慮起多刹那無漏。
從此*則起多刹那有漏。此後復起多刹那
無漏。如是旋還後後漸減乃至最後二刹那
無漏無間二刹那有漏現前。二刹那有漏無
間復二刹那無漏現前。齊此名爲雜修靜慮
加行圓滿。從此已後不由功用能從一刹
那無漏無間起一刹那有漏。*則此無間復
起一刹那無漏。如是中間刹那有漏前後
刹那無漏雜故名雜修靜慮。爾時名爲雜
修靜慮根本成就。如是雜修第四靜慮已乘
此勢力隨其所應亦能雜修下三靜慮先
依欲界人趣三洲如是雜修諸靜慮已後
生色界。由串習力復能如前隨其所應
雜修靜慮。問何等補特伽羅雜修靜慮。答是
聖者非異生亦學亦無學謂信勝解見至時
解脱不時解脱皆能雜修。問彼何故雜修靜
慮。答三因縁故雜修靜慮。一樂等至故。二怖
煩惱故。三樂受生故。樂等至者謂爲現法樂
住故。或爲受用聖法財故。或爲遊戲功徳
故。或爲觀本所作故。或爲引勝功徳故。
怖煩惱者謂懼退起煩惱現前失勝徳故。或
畏退起煩惱現前燒身心故。樂受生者謂樂
生彼不共異生五淨居故。信勝解具由三因
縁雜修靜慮。見至由二因縁雜修靜慮。除怖
煩惱不退法故。時解脱由二因縁雜修靜慮
除樂受生背一切生故不時解脱由一因
縁雜修靜慮除怖煩惱及樂受生。不退法故
背一切生故。問雜修靜慮有幾品耶答有
五。一下品二中品三上品四上勝圓滿品五
上極圓滿品。此一一品於成滿位皆有三
心。一心有漏二心無漏。如是總説有十五心
五心有漏十心無漏。問此十五心爲不起定。
爲起定耶。答有説。不起定。譬如見道相續
現前。有説。起定譬如修道數起數入。如是
説者。此則不定或有不起定能十五心相續
而轉。或復起定於中或有起三心已而便起
定。或有起六心已而便起定。或有起九心
已而便起定。或有起十二心已而便起定。是
故於彼五品中間或起不起雜修成滿。問此
十五心幾是曾得。幾是未曾得答有説。五是
未曾得。十是曾得。謂前五現在前時餘十未
來修故。有説。十是未曾得五是曾得。謂前十
現在前時後五未來修故。如是説者。此則不
定或有十五皆未曾得。或有十五皆是曾
得。或有少分曾得少分未曾得。問此十五心
幾是轉。幾是隨轉。答有説。前五是轉後十是
隨轉。有説。前十是轉後五是隨轉。如是説
者。此則不定。或一切皆是轉或一切皆是隨
轉。或少分是轉少分是隨轉。問若此品類轉
*則此品類隨轉亦餘品類耶。*答有説。若此
品類轉*則此品類隨轉。謂智所縁行相念住
前後相順方成雜修。是故若此轉必此隨轉
不爾便於雜修爲障。有説。若此品類轉餘
品類隨轉。謂智所縁行相念住異類相間方
成雜修。是故若此轉必餘隨轉不爾便應
乖雜修義。如是説者。此則不定。謂若法智
爲轉。或法智或類智爲隨轉。若類智爲轉。
或類智或法智爲隨轉。餘智亦爾。若縁有
爲轉。或縁有爲或縁無爲爲隨轉。縁
餘法亦爾。若無常行相爲轉。或無常或苦等
行相爲隨轉。餘行相亦爾。若身念住爲轉。
或身念住或受念住等爲隨轉。餘念住亦爾。
問若轉隨轉或不同者行相所縁有雜亂故。
云何不於雜修靜慮而作留難。答先加行
位已熟修故。逕路已成雖復雜亂而於雜
修不作留難。如見道中及世俗道雜染。
雖行相所縁上下雜亂。而無留難此亦如
是。問若轉隨轉或亦同者云何得名雜修靜
慮非於一類行相所縁得名雜故。答有漏
無漏相間相雜説名雜修。非謂智等前後
異故説名爲雜。問何故修雜修靜慮要有
漏無漏相雜起耶。答欲顯於此二類靜慮
中倶得入出自在故。復次欲以無漏置於
前後。*熏中間有漏令轉勝妙生淨居故。
復次無始時來淨靜慮爲味相應靜慮之所
陵雜。今欲令與無漏靜慮更相入出。令
味相應不復相雜展轉遠故。復次行者久
靜慮時極受長養遍身充密。欲令身中
暫時開暢故與無漏相雜而起。諸欲雜修四
靜慮者。要先雜修第四靜慮彼成滿已。次
復雜修第三靜慮。次復雜修第二靜慮。後
雜修初靜慮。若不先雜修第四靜慮。彼終
不能雜修下地。問因論生論何故必先雜
修第四。然後能修下三地耶。答第四靜慮諸
靜慮中最圓滿故。是起功徳最勝依故。能
引最勝輕安樂故。令所依身遍充密故。是
多功徳所依止故。是不動定故。樂行中最勝
故。最有堪能故。復次第四靜慮於無漏定
最居中故。於上於下各三地故。復次第四靜
慮過殑伽沙數如來應正等覺。並皆依之得
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故。復次第四靜慮具
五種因五種果故。五種因者謂五品雜修五
種果者謂五淨居天。問雜修下三靜慮有幾
品耶。答有説。但有三品謂下中上。下地無
有五淨居故。如是説者。亦有五品。問彼
無五果何故有五品因。答雖無五果而其
彼定法有五品。復次下地雖無五淨居果
而有五品根故。問因論生論下三靜慮既有
五品雜修。何縁無有五淨居果答非其田
非其器。乃至廣説。復次聖者厭患異生共生
處故求生淨居。若下地有淨居者便於異
生共生處所不能厭離。於上處所未離染
故。復次聖者欲超異生受生處所故生淨
居。若下地有淨居者便爲不能超過異生
受生處所。於上猶有異生處故。復次聖者
厭災患處故求生淨居。下三地中皆有災
患故無淨居。復次淨居勝業所感壽量長遠。
若下地有者三災起時彼定壽者爲命終不。
若命終者彼壽量定不應中夭。若不命終
應與災起而作留難。如説若處有一有情
下至蟻卵災終不壞。欲令無如是過故下
地無淨居。尊者世友説曰。何故下地無淨
居者。以雜修靜慮乃生淨居。雜修靜慮時
必已離下三地染。非於已離染地而得受
生。是故淨居非下地所有。又利根者乃能雜
修。能雜修者必能速超下不淨地至純淨
處故下地無淨居。又彼要得邊際定所依
地乃能雜修。能雜修者乃生彼處故於下
地無有淨居。大徳説曰。下地有情多於世
界壞時生上成時生下。生淨居者無如是
事是故下地無淨居天。問何故淨居唯五不
増不減。脇尊者言。此不應問。所以者何。若
多若少倶亦生疑不以疑故便爲乖理。然
於法相如實義中唯應有五不増不減。有
説。爲對異生不共生處唯有五。故聖者生
處亦唯有五。異生不共生處五者謂三惡趣
北洲無想天。有説。雜修靜慮有五品故所
感淨居亦唯有五。問*則雜修靜慮何故唯五
不増減耶。答雜修勢力唯爾所故。如見道
十五心勢唯爾所不増不減。如是雜修靜
慮勢力亦十五心而無増減。復次雜修靜慮
是勝功徳非下中品所攝。唯有上下上中上
上上勝上極故唯有五。有餘師説。雜修靜
慮*則是調練信等五根。如其次第隨一増
上而成五品故唯有五。是故由雜修有五
品故淨居亦唯有五。有説。第四靜慮有九
品善根次第生於九處。謂下下善根生無雲
天。下中善根生福生天。乃至上上善根生色
究竟。於此諸處不可増減。是故淨居唯應
有五。有説。第四靜慮有九品煩惱。若於九
品全未伏者生無雲天。伏上上品者生福
生天。乃至伏下中品者生色究竟。無有伏
下下品而受生者是故淨居唯有五種。問頗
有雜修靜慮而不生淨居耶。答有。謂雜修
靜慮已或成現法般涅槃或退生下地。或
進生無色界。此謂不樂淨居而雜修靜慮者。
問頗有具起五品雜修靜慮而生無雲天
等耶。答有。謂有先生無雲。次生福生。次
生廣果。後乃次第生五淨居
*説一切有部發智大毘婆沙論*卷第一百七
十五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irst] [Prev+100] [Prev] 872 873 874 875 876 877 878 879 880 881 882 883 884 885 886 887 [Next] [Next+100] [Last] [行番号:/]   [返り点:/] [CIT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