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正蔵検索


punctuation    Hangul    Eng   

Citation style A:
Citation style B:
()
Citation style C:
()
Citation style D:
()
TextNo.
Vol.
Page

  INBUDS
INBUDS(Bibliographic Database)
  Digital Dictionary of Buddhism
電子佛教辭典
パスワードがない場合は「guest」でログインしてください。
Users who do not have a password can log in with the userID "guest".

本文をドラッグして選択するとDDBの見出し語検索結果が表示されます。

Select a portion of the text by dragging your mouse to view all terms in the text contained in the DDB. ・

Password Access Policies

阿毘達磨大毘婆沙論 (No. 1545_ 五百大阿羅漢玄奘譯 ) in Vol. 27

[First] [Prev+100] [Prev] 625 626 627 628 629 630 631 632 633 634 635 636 637 638 639 640 [Next] [Next+100] [Last] [行番号:/]   [返り点:/] [CITE]

善惡戒者皆定成就。餘或成就。或不
。意業一切皆定成就
*説一切有部發智大毘婆沙論*卷第一百二




阿毘達磨大毘婆沙論卷第一百
二十一
 五百大阿羅漢等造 
 三藏法師玄奘奉  詔譯 
  業蘊第四中害生納息第三之四
若業未染。彼業異熟未染耶。乃至廣
説。問何故作此論。答爲他宗己義故。
謂犢子部説五部業。所得異熟亦通五部。欲
彼意業雖五部而彼異熟唯修所
故作斯論。若業未染。彼業異熟未
染耶。答諸業未染。彼業異熟定未染。
或有業異熟未離染。彼業已離染。謂預流者
見所斷業已離染。彼業異熟未離染。應知此
中或有業先離染。後異熟方離染。或有業與
彼異熟倶時離染。必無異熟先得離染。後
時彼業方得離染。謂四法忍時。令四部所攝
諸不善業先得離染。非彼異熟。又離欲界
前八無間道時。令前八品修所斷諸不善
業先得離染。非彼異熟。彼諸異熟要至
九無間道時方得離染。是名業先離染。後
彼異熟方得離染。若離欲界染第九無間道
時。令第九品諸不善業。一切不善身業語業。
欲界善業。及彼諸異熟倶時離染。離初靜慮
第九無間道時。令初靜慮業及彼異熟倶
時離染。如是乃至離非想非非想處染。第
九無間道時。令非想非非想處業。及彼異熟
倶時離染。如是名爲業與異熟倶時離染
非色不善業。五部所攝亦九品道斷。諸不
善色業。有漏善業。一切異熟。唯修所斷。唯上
上品道斷故。是名此處略毘婆沙。然此中依
二業論。謂見所斷修所斷故作是説。若
五業論者。則不言謂預流者見所
斷業。乃至廣説。應是説。謂未欲染
者。苦智已生集智未生。見苦所斷業已離
染。彼業異熟未染。集智已生滅智未生。
見苦集所斷業已離染。彼業異熟未染。
滅智已生道智未生。見苦集滅所斷業已離
染。彼業異熟未染。道智已生未欲界
者。見苦集滅道所斷業已離染。彼業異熟
染。離欲界染一品。乃至八品時。彼八
品業已離染。彼業異熟未染。離欲界染
第九無間道時。彼第九品業。一切不善身語
業。欲界善業。及彼諸異熟倶時離染。離
靜慮乃至非想非非想處染。第九無間道時。
諸地善業及彼異熟倶時離染。而不
者。由二業而作論故
若業已離染。彼業異熟已離染耶。答諸業異
熟已離染。彼業定已離染。或有業已離染。
彼業異熟未離染。謂預流者見所斷業已離
染。彼業異熟未染。此中分別廣如前説
若業有果。彼業皆有異熟耶。乃至廣説。問
何故作此論。答爲邪宗正義故。謂
外道執一切善惡業無果異熟。爲
意顯一切業無果。諸有漏善及不善
業皆有異熟故作斯論。然契經中説。果有
五種。一等流果。二異熟果。三離繋果。四士用
果。五増上果。等流果者。謂善生善。不善生
不善。無記生無記。異熟果者。謂諸不善有漏
善法所招異熟因。是善惡果唯無記。異類而
熟故立異熟名。離繋果者。謂無間道斷諸煩
。此無間道。以煩惱等斷離繋果。及士
用果。以解脱道等流果。及士用果。以
等勝自類諸道等流果。若無間道。以
先來諸煩惱斷集得作證。此無間道以
煩惱斷。但爲士用果。此則總説。若別説者。
苦法智忍。以彼欲界見苦所斷十隨眠等斷
離繋果。及士用果。以苦法智品等流
果。及士用果。以後等勝諸無漏道等流
。如是乃至道類智忍。以色無色界。見道
所斷十四隨眠等斷爲離繋果。及士用果。以
道類智品等流果。及士用果。以後等勝
諸無漏道等流果。以三界見苦集滅所
斷。及欲界見道所斷諸隨眠等斷集作證
此道類忍。以彼諸斷士用果。諸預流者。
一來果作證時。初五無間道。以彼五
品隨眠等斷。爲離繋果及士用果。以五解
脱道。爲等流果及士用果。以後等勝自類諸
等流果。第六無間道。以第六品隨眠
等斷。爲離繋果及士用果。以第六解脱道
等流果及士用果。以後等勝自類諸道
等流果。以三界見所斷及欲界修所斷。前
五品隨眠等斷集得作證。此第六無間道。以
彼諸斷士用果。諸一來者。於不還果
作證時。無間道起能斷欲界修所斷四隨眠
若斷第七及第八品。此無間道。以彼二品隨
眠等斷。爲離繋果及士用果。以二解脱道
等流果及士用果。以後等勝自類諸道
等流果。若斷第九品一無間道。以第九
品隨眠等斷。爲離繋果及士用果。以第九解
脱道。爲等流果及士用果。以後等勝自類諸
。爲等流果。以三界見所斷及欲界修所斷
前八品隨眠等斷集。得作證。此第九無間道。
彼諸斷士用果。諸不還者。於無學果
作證時。無間道起能斷色無色界修所斷
六隨眠。若斷初靜慮染一品。乃至九品。此九
無間道。以彼九品隨眠等斷。爲離繋果及士
用果。以九解脱道等流果及士用果。以
後等勝自類諸道等流果。如是乃至離
非想非非想處染。前八無間道。以彼八品隨
眠等斷。爲離繋果及士用果。以八解脱道
等流果及士用果。以後等勝諸無漏道。爲
等流果。金剛喩定以第九品隨眠等斷。爲
繋果及士用果。以初盡智品等流果及士
用果。以後等勝諸無漏道。爲等流果
界見所斷及下八地修所斷。并非想非非想
處修所斷。前八品隨眠等斷集。得作證。此金
剛喩定以彼諸斷士用果。若諸異生離
欲界乃至無所有處。見修所斷染諸無間道。
彼諸斷諸解脱道。及後等勝自類諸道。爲
果。多少如理應思。士用果者。若法由彼士
故成此法。説爲彼士用果。増上果者。若
法由彼増上所起。當知此法是彼増上及増
上果。是餘増上非増上果。謂後生諸法是前
法増上。及増上果。前生諸法。是後法増上非
増上果。未來諸法。是過現法増上。及増上果。
過現諸法。是未來法増上非増上果。未來現
在法。是過去法増上。及増上果。過去諸法。是
未來現在法増上。非増上果。問士用果増上
果何差別。答諸所作事。於能作者是士用果
及増上果。於能受者唯増上果。如稼穡等所
作諸事於農夫等是士用果。及増上果。於
受用者唯増上果。士用力起名士用果。増上
力起名増上果。増上力寛不障礙故。士用
力狹能引證故。是名二果差別。西方諸師説
果有九種。謂於前五更加四種。一安立果。
二加行果。三和合果。四修習果。安立果者。謂
風輪立水輪。復依水輪立金輪。復
金輪立大地。復依大地立一切情
非情數。此中後後是前前果。餘安立果類
知。加行果者。謂不淨觀。或持息念。爲
。故漸次引起盡無生智。餘加行果類
知。和合果者。謂眼色和合生眼識。乃至
意法和合生意識。餘和合果類此應知。修
習果者。謂由色界道欲界化。及欲界語
此化及語。是修習果。餘修習果亦爾。迦濕彌
羅國諸論師言。此中後四即前五攝。彼即士
用増上果故
知世俗對治道業。具由五果説名有果
彼加行解脱勝進道業。及餘不善善有漏業。
四果故説名有果。除離繋果。若諸無漏
對治道業。亦由四果説名有果。除異熟果
彼加行解脱勝進道業。及無記業。由三果
説名有果。除離繋果及異熟果。是名此處
略毘婆沙
若業有果彼業皆有異熟耶。答諸業有
。彼業皆有果。應知此業。或由五果。或由
四果。説名有果。或有業有果。彼業無異熟
謂無記業。無漏業。應知此業或由四果。或
三果。説名有果。然無異熟不堅實故。無
愛潤
若業無果彼業皆無異熟耶。答無業無
果。謂一切業或由五果。或由四果。或由
。説有果故。或有業無異熟。謂無記業。無
漏業。如前説。問若一切業皆有果者。佛所
説頌當云何通。如
    如花雖愛 有色而無
    如是有妙語 無果無所作
答依説法者佛説此頌。謂説法時彼聽法
者。不信受如教奉行。名爲無果。或説法
者雖復善説。而不行故言無果。或先有
所言他物。後不惠故言無果。問餘
經所説復云何通。如
    有命樂惛眠 空無果無義
    無味無勝利 都無出生
答有覺寤時能逮勝徳。樂睡眠故虚越
。世尊依彼説是頌。問若樂睡眠空無
果者。餘經所説復云何通。如説。寧可睡眠
餘尋伺答有覺寤時起惡尋伺。鬪諍惱
亂無量有情。佛爲彼故作是説。由此義
故經有別意。非諸業都無
若業不善彼業皆顛倒耶。答應四句。有業
不善彼業非顛倒。謂如一見因果。起
是見。立是論。有業有業果異熟
身語意惡行。問何因縁故彼行惡行。答三
因縁故。一由時故。二由處故。三由補特伽
故。由時故者。謂五濁増時諸有情類。威
徳損減喜造諸惡。在彼時故亦行惡行。由
處故者。謂生達絮蔑戻車中諸有情類。其
性愚鄙多造惡業。生彼處故亦行惡行。由
補特伽羅故者。謂有一類惡行衆同分
其性獷暴多造惡業。如屠羊等諸不律儀
近彼故亦行惡行。應知此業由自性
説名不善。是身語意惡行攝故。由所依
非顛倒。是有作見因果。正見身中
等起故。如寶器中盛諸糞穢。有業顛倒
彼業非不善。謂如一見無因果。起
。立是論。無業無業果異熟。而行
語意妙行。問何因縁故彼行妙行。答三因
縁故。一由時故。二由處故。三由補特伽羅
故。由時故者。謂五濁不増時。諸有情類具
大威徳。好修諸善彼時故。雖樂爲
亦行妙行。由處故者。謂生中國諸有情類
其性聰敏志意調柔。多修善業彼處故。
樂爲亦行妙行。由補特伽羅故者。
謂有一類妙行衆同分。其性和雅多修
善業。如律儀近彼故。雖樂爲
妙行。應知此業由所依故説名顛倒。是
無作見愚於因果。邪見身中所等起故。由
自性故名非不善。是身語意妙行攝故。如
穢器中盛諸珍寳。有業亦不善亦顛倒。謂如
一見無因果。起是見。立是論
業無業果異熟。復行身語意惡行。問何因
縁故彼行惡行。答三因縁故如前説。應
此業由自性故説名不善。以身語意惡行
故。由所依故復名顛倒。是無作見愚
因果。邪見身中等所起故。如穢器中盛諸糞
。有業非不善顛倒。謂如一見
因果。起是見。立是論。有業有業果
異熟。復行身語意妙行。問何因縁故彼行
。答三因縁故如前説。應知此業由自性
故名非不善。以身語意妙行攝故。由所依
故名非顛倒。是有作見因果。正見身
中等所起故。如寶器中盛諸珍寶
若業是善彼業不顛倒耶。答應四句。謂前
第二句作此第一句。前第一句作此第二句
前第四句作此第三句。前第三句作此第四
。廣如前説。復次於此有異解釋。若業不
善彼業皆顛倒耶。答應四句。有業不善
彼業非顛倒。謂如一於見有不見想。他
問言汝見不。彼或自爲。或爲他。或爲名利
便覆此想此忍此見此欲。答言。我見。應
此業由想力故名爲不善。以覆想説故。由
所説事非顛倒。於見言見故。有業顛倒
彼業非不善。謂如一於見有不見想。他
問言。汝見不。彼不自爲。不他。不
。不此想此忍此見此欲。答言。不見。應
知此業由所説事名爲顛倒。以見言
故。由想力故名非不善。以不覆想
説故。有業亦不善亦顛倒。謂如一於
見想。他問言。汝見不。彼或自爲。或爲他。
或爲名利。便覆此想此忍此見此欲。答言。
不見應知此業由想力故名爲不善。以
而説故由所説事復名顛倒。以所見
不見故。有業非不善顛倒。謂如
一於見有見想。他問言。汝見不彼不自爲
他。不名利。不此想此忍此見
此欲。答言。我見。應知此業由想力故名
不善。以不覆想而説故。由所説事非顛
。以所見説言見故。如所見
。如是於所聞覺知亦各作四句。如
所見聞覺知各作四句。如是於所不見聞
覺知亦各作四句。如不善顛倒
八四句。如是以善對不顛倒知亦爾。是
則合成十六四句。及前二四句十八四
。復總以不善九小四句。及善九小四句。各
一大四句。是故總別有二十四句
此中眼識所受名見。耳識所受名聞。三識
所受名覺。意識所受名知。説四境故見聞
覺知。是根非識然擧識者顯眼等根必由
識助方能取境。以同分根能有作用
同分故。問何故眼等三識所受各立一種。而
鼻舌身三識所受。合立一種名爲覺耶。尊
者世友説曰。三識所縁皆唯無記。境無記故
根立覺名。又以三根唯取至境。與境合故
立以覺名。大徳説言。唯此三根境界鈍昧猶
死尸。故發識時説名爲覺。有餘師言。眼
耳二識依自界自他界。意識依自他界
自他界故彼所受各立一種。鼻等三識唯
自界唯縁自界。故彼所受合立一種。如
自界他界同分不同分説亦爾。有餘師言。眼
耳二識依同分。縁同分不同分。意識依
分不同分。縁同分不同分。故彼所受各立
一種。鼻等三種唯依同分。唯縁同分。故彼
所受合立一種。此説界同分。有説。眼耳二
識依無記三種。意識依三種三種。故
彼所受各立一種。鼻等三識唯依無記
無記。故彼所受合立一種。有説。眼耳二
識依近縁近遠。意識依近遠近遠。故
彼所受各立一種。鼻等三識依近縁近。故
彼所受合立一種。此三根境無間而住。方能
識故。名爲近。有説。眼耳二識或所依大
所縁小。或所縁大所依小。或所依所縁等。眼
識所依大所縁小者。如毛端等。所縁大所
依小者如山等。所依所縁等者。如
桃果等。如是耳識如量應知。意識所依雖
其量大小。而所縁境或小或大。故
彼所受各立一種。鼻等三識所依所縁大小
量等故。彼所受合立一種。隨所依根極微
多少。與爾所境極微合時。方能發生鼻等
故。有説。眼等三識縁業非業。故彼所受
各立一種。鼻等三識唯縁非業。故彼所受
合立一種。有説。眼等三識。縁持戒犯戒
餘法。故彼所受各立一種。鼻等三識唯
餘法。故彼所受合立一種。有餘師言。眼
等三識。通縁律儀不律儀及餘法。故彼所受
各立一種。鼻等三識唯縁餘法。故彼所受
合立一種。有説。眼等三識通縁表及餘法
故彼所受各立一種。鼻等三識唯縁餘法。故
彼所受合立一種。有説。眼等三識通縁
不染法。故彼所受各立一種。鼻等三識唯縁
不染。故彼所受合立一種。有説。眼等三識。
通縁妙行惡行及縁餘法。故彼所受各立
一種。鼻等三識唯縁餘法。故彼所受合立
。由此所説見聞覺知。隨識依有別有
。若成就不善業。彼成就色無色界繋業
耶。答諸成就不善業。彼定成就色無色界繋
。謂生欲界若斷善根。彼定成就不善業。
及色無色界繋一業。謂染汚業。不善根
色界善心者亦爾。若已得色界善心
欲界染。彼成就不善業。及色界繋
業。謂善染汚。無色界繋一業。謂染汚。有
就色無色界繋業不善業。謂生欲界
欲界染。若生色界。謂生欲界已離欲界
。若未無色界善心。彼成就色界繋
。謂善染汚無覆無記。無色界繋一業。謂
染汚。若已得無色界善心。未色界染。彼
就色界繋三業。謂善染汚無覆無記。無色
界繋二業。謂善染汚。若已離色界染。未
無色界染。彼成就色界繋二業。謂善無覆無
記。無色界繋二業。謂善染汚。若已離無色
界染。彼成就色界繋二業。謂善無覆無記。無
色界繋一業。謂善若生色界者。謂若未
無色界善心。彼成就色界繋三業。謂善染汚
無覆無記。無色界繋一業。謂染汚。若已得
色界善心。未色界染。彼成就色界繋三
。謂善染汚無覆無記。無色界繋二業。謂善
染汚。若已離色界染。未無色界染。彼
就色界繋二業。謂善無覆無記。無色界繋
二業。謂善染汚。若已離無色界染。彼成
色界繋二業。謂善無覆無記。無色界繋一業。
謂善。若成就欲界繋善業。彼成就色無色
界繋業耶。答諸成就欲界繋善業。彼定成
就色無色界繋業。有就色無色界繋業
欲界繋善業。謂斷善根補特伽羅。若生
。謂若成就欲界善業。未色界善心。彼
就色無色界繋一業。若已得色界善心。未
欲界染。彼成就色界繋二業。無色界繋
一業。若已離欲界染。未無色界善心。彼
就色界繋三業。無色界繋一業。若已得
色界善心。未色界染。彼成就色界繋三
業。無色界繋二業。若已離色界染。未離
色界染。彼成就色界繋二業。及成就無色
界繋二業。若已離無色界染。彼成就色界
繋二業。及成就無色界繋一業。若斷善根
彼成就色無色界繋一業。若生色界
無色界善心。彼成就色界繋三業。無色界繋
一業。若已得無色界善心。未色界染。彼
就色界繋三業。無色界繋二業。若已離
界染。未無色界染。彼成就色界繋二業
無色界繋二業。若已離無色界染。彼成就色
界繋二業。無色界繋一業。前斷善根。此生
色界倶不成就。欲界繋善業已斷善根故。
已捨彼善故。若成就欲界繋善業。彼成
色無色界繋善業耶。答應四句。有
欲界繋善業。非色無色界繋善業。謂生
善根。未色界善心。有就色
無色界繋善業。非欲界繋善業。謂生色界
無色界善心。有就欲界繋善業。亦色無
色界繋善業。謂生欲界無色界善心。有
就欲界繋善業。亦非色無色界繋善
。謂斷善根補特伽羅。若成就欲界繋業。彼
就色界繋業耶。答如是。設成就色界繋
。彼成就欲界繋業耶。答如是。謂生欲界
若斷善根。彼成就欲界繋二業。色界繋一
業。若不善。而未色界善心。彼成就欲
界繋三業。色界繋一業。若已得色界善心。未
欲界染。彼成就欲界繋三業。色界繋二
業。若已離欲界染。未色界染。彼成就欲
界繋二業。色界繋三業若已離色界染。彼
就欲界繋二業。色界繋二業。若生色界
色界染。彼成就欲界繋一業。色界繋
三業。若已離色界染。彼成就欲界繋一業
色界繋二業
若成就欲界繋業。彼成就無色界繋業耶。
答諸成就欲界繋業。彼成就無色界繋業。謂
欲界若斷善根。彼成就欲界繋二業。無
色界繋一業。若不善根。未欲界染。彼
就欲界繋三業。無色界繋一業。若已離
界染。未無色界善心。彼成就欲界繋二
業。無色界繋一業。若已得無色界善心。未
無色界染。彼成就欲界繋二業。無色界
繋二業。若已離無色界染。彼成就欲界繋二
業。無色界繋一業。若生色界無色界
善心。彼成就欲界繋一業。無色界繋一業。若
已得無色界善心。未無色界染。彼成
欲界繋一業。無色界繋二業。若已離無色界
。彼成就欲界繋一業。無色界繋一業。有
就無色界繋業。非欲界繋業。謂生無色
補特伽羅。謂生彼界。若未彼界染。起
異熟生心。彼成就無色界繋三業。若不
異熟生心。彼成熟無色界繋二業。若已離
色界染。起異熟生心。彼成就無色界繋二業
若不異熟生心。彼成就無色界繋一業
倶不就欲界繋業。已捨彼故。若成就欲
界繋業。彼成就不繋業耶。答應四句。有
就欲界繋業。非不繋業。謂諸異生生
色界。有就不繋業。非欲界繋業。謂諸聖
者生無色界。有就欲界繋業。亦不繋業
謂諸聖者生欲色界。有成就欲界繋業
亦非不繋業。謂諸異生生無色界
若成就色界繋業。彼成就無色界繋業耶。
答諸成就色界繋業。彼定成就無色界繋業
謂生欲界若未色界善心。彼成就色界
繋一業。無色界繋一業。若已得色界善心。未
欲界染。彼成就色界繋二業。無色界繋一
。若已離欲界染。未無色界善心。彼成
就色界繋三業。無色界繋一業。若已得無色
界善心。未色界染。彼成就色界繋三業。
無色界繋二業。若已離色界染。未無色
界染。彼成就色界繋二業。無色界繋二業。若
已離無色界染。彼成就色界繋二業。無色
界繋一業。若生色界無色界善心。彼
就色界繋三業。無色界繋一業。若已得
色界善心。未色界染。彼成就色界繋三
業。無色界繋二業。若已離色界染。未
色界染。彼成就色界繋二業。無色界繋二業
若已離無色界染。彼成就色界繋二業。無
色界繋一業。有就無色界繋業。非色界
繋業。謂諸有情生無色界。謂生彼界若未
無色界染。起異熟生心。彼成就無色界
繋三業。若不異熟生心。彼成就無色界
繋二業。若已離無色界染。起異熟生心。彼
就無色界繋二業。若不異熟生心。彼
就無色界繋一業
若成就色界繋業。彼成就不繋業耶。答應
四句。有就色界繋業。非不繋業。謂諸
異生生欲色界。有就不繋業。非色界繋
。謂諸聖者。生無色界。有就色界繋業
亦不繋業。謂諸聖者。生欲色界。有
色界繋業。亦非不繋業。謂諸異生生無色

若成就無色界繋業。彼成就不繋業耶。答
諸成就不繋業。彼定成就無色界繋業。謂諸
聖者生欲色界。若未無色界善心。彼成
就不繋學業。無色界繋一業。若已得無色界
善心。未無色界染。彼成就不繋學業。無
色界繋二業。若已離無色界染。彼成就不繋
無學業。無色界繋一業。若諸聖者生無色界
無色界染。起異熟生心。彼成就不繋
學業。無色界繋三業。若不異熟生心。彼
就不繋學業。無色界繋二業。若已離
色界染。起異熟生心。彼成就不繋無學業。
無色界繋二業。若不異熟生心。彼成
不繋無學業。無色界繋一業。有就無色
界繋業。非不繋業。謂諸異生若生欲色界
無色界善心。彼成就無色界繋一業
若已得無色界善心。彼成就無色界繋
。若諸異生生無色界。若起異熟生心。彼
就無色界繋三業。若不異熟生心。彼
就無色界繋二業。若成就欲界色界無色
界繋不繋業。彼命終生何處。答或欲界。或色
界。或無色界。或無生處。謂諸聖者若生
。未欲界染。彼成就欲界繋三業。色界
繋二業。無色界繋一業。不繋學業。彼命終生
欲界。若已離欲界染。未無色界善心。彼
就欲界繋二業。色界繋三業。無色界繋一
業。不繋學業。彼命終生色界。若已得無色
界善心。未色界染。彼成就欲界繋二業。
色界繋三業。無色界繋二業。不繋學業。彼命
終亦生色界。若已離色界染。未無色界
。彼成就欲界繋二業。色界繋二業。無色
界繋二業。不繋學業。彼命終生無色界。若
已離無色界染。彼成就欲界繋二業。色界繋
二業。無色界繋一業。不繋無學業。彼命終無
生處。若諸聖者生色界。未無色界善心
彼成就欲界繋一業。色界繋三業。無色界繋
一業。不繋學業。彼命終生色界。若已得
色界善心。未色界染彼成就欲界繋一
業。色界繋三業。無色界繋二業。不繋學業。彼
命終亦生色界。若已離色界染。未無色
界染。彼成就欲界繋一業。色界繋二業。無
色界繋一業。不繋學業。彼命終生無色界
若已離無色界染。彼成就欲界繋一業。色界
繋*一業。無色界繋一業。不繋無學業。彼命
終無生處。由此故説成就四業者彼命終
或生欲界。或生色界。或生無色界。或無

説一切有部發智大毘婆沙論卷第一百二
十一



阿毘達磨大毘婆沙論卷第一百
二十二
 五百大阿羅漢等造 
 *三藏法師玄奘奉  詔譯 
  業蘊第四中表無表納息第四之一
若成就身表。彼成就此無表耶。如是等章。
及解章義。既領會已。次應廣釋。問何故作
此論。答爲他宗己義故。謂譬喩者。
表無表業無實體性。所以者何。若表業是
實可之令無表有。然表業無實。云何
能發無表有。且表業尚無無表云何有
而言有者。是對法諸師矯妄言耳。如人遇
美女染近故。語言。汝可去人服
吾衣汝天衣。女聞歡喜如言爲解。彼人即
前種種摩觸。恣心意已語言。天衣已爲
著。女言。我今體露如是。寧死不露天衣何
在。彼答之言。天服微妙唯我見之非汝能
。如是愚人本無天衣。況爲他著。諸對法
者所説亦爾。本無表業。況有表所起無
。故對法者妄興此論。又表無表若是色者。
青黄赤白爲是何耶。復云何成善不善性
若因搖動善惡性。花劍等動何故不爾。
是譬喩者意。顯自所宗。表無表業
皆是實有。故作斯論。若諸表業無實體者。
則與契經相違。如契經言。愚夫希欲説名
愛。愛所發表説名爲業。又契經言。在
尋伺猶如煙。旦動身語猶如焔。若
無表業無實體者。則亦與契經相違。如
經説。色有三攝一切色。有色有見有對。有
色無見有對。有色無見無對。若無無表色
者。則應三種建立。無第三故。又若撥
無表無表色。吠題呬字。未生怨王。應當
父無間。謂發表位父命猶存。父命終
時表業已謝。由先表力後無表故。未生
怨觸無間業。又彼杖髻出家外道。亦應
應無間。謂發表位目連命猶存。目連
涅槃時表業已謝由先表力*得後無表故。
彼外道觸無間業。又若撥無表無表業。應
建立三品有異。謂住律儀品。住不律儀
。住非律儀非不律儀品。然彼所言此表無
表體。若是色青黄赤白爲是何耶。此責不
顯色外無別色故。當知身表是形非顯。
語表是聲亦非顯色二種。無表法處色攝故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irst] [Prev+100] [Prev] 625 626 627 628 629 630 631 632 633 634 635 636 637 638 639 640 [Next] [Next+100] [Last] [行番号:/]   [返り点:/] [CIT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