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正蔵検索


punctuation    Hangul    Eng   

Citation style A:
Citation style B:
()
Citation style C:
()
Citation style D:
()
TextNo.
Vol.
Page

  INBUDS
INBUDS(Bibliographic Database)
  Digital Dictionary of Buddhism
電子佛教辭典
パスワードがない場合は「guest」でログインしてください。
Users who do not have a password can log in with the userID "guest".

本文をドラッグして選択するとDDBの見出し語検索結果が表示されます。

Select a portion of the text by dragging your mouse to view all terms in the text contained in the DDB. ・

Password Access Policies

阿毘達磨大毘婆沙論 (No. 1545_ 五百大阿羅漢玄奘譯 ) in Vol. 27

[First] [Prev+100] [Prev] 411 412 413 414 415 416 417 418 419 420 421 422 423 424 425 426 [Next] [Next+100] [Last] [行番号:/]   [返り点:/] [CITE]

聞等廣説如前。此苦聖諦慧已遍知。此集聖
諦慧已永斷。此滅聖諦慧已作證。此道聖諦
慧已修習。昔未聞等廣説如前。若作是説
不失次第。隨順現觀非如經説。阿毘達磨
諸論師言。不應輒迴此經文句。過去無量
諸大論師。利根多聞過於大徳。尚不敢迴
此經文句。況今大徳而可輒迴。但應尋求
此經意趣。謂説法者依二次第。一依隨順説
法次第如此經説。二依隨順現觀次第如大
徳説。脇尊者言。此經不説三無漏根。但説
菩薩菩提樹下欲界聞思所成慧力修行四
諦。問世尊既説我由此觀證得無上正等菩
提。豈有聞思證菩提義。答菩薩由此聞思
慧力。伏除一切四聖諦愚。由此定當證無
上覺。故説由此證得菩提。如人先時濕皮
覆面。後得除去以&MT04139;覆之。其障輕微可言
無障故此非説三無漏根
如契經説佛告苾芻。我於四聖諦三轉十
二行相生眼智明覺。問此應有十二轉四
十八行相。何故但説三轉十二行相耶。答
雖觀一一諦皆有三轉十二行相。而不過
三轉十二行相故作是説。如預流者極七反
有。及七處善并二法等。此中眼者。謂法智忍。
智者。謂諸法智。明者。謂諸類智忍。覺者。謂
諸類智。復次眼是觀見義。智是決斷義。明是
照了義。覺是警察義
問此四聖諦若自性斷者亦所縁斷耶。答應
作四句。有自性斷非所縁斷。謂縁無漏苦
集及無所縁諸有漏法。有所縁斷非自性
斷。謂縁有漏聖道。有自性斷亦所縁斷。謂
縁有漏苦集。有非自性斷亦非所縁斷。謂
縁無漏聖道。及無所縁聖道滅諦
*説一切有部發智大毘婆沙論*卷第七十九



阿毘達磨大毘婆沙論卷第八十
 五百大阿羅漢等造 
 *三藏法師玄奘奉  詔譯 
  結蘊第二中十門納息第四之十
四靜慮者。謂初靜慮。第二靜慮。第三靜慮。第
四靜慮。問何故作此論。答欲令疑者得決
定故。謂品類足説。云何初靜慮。謂初靜慮
攝善五蘊。乃至云何第四靜慮。謂第四靜慮
攝善五蘊。彼唯説善靜慮。或有生疑。靜
慮唯善非染。亦非無覆無記。爲決彼疑顯
四靜慮。通善及染無覆無記故作斯論。問
此四靜慮自性云何。答各以自地五蘊爲自
性。是名靜慮自性我物自體相分本性
已説自性。所以今當説。問何故名靜慮。爲
能斷結故名靜慮。爲能正觀故名靜慮。若
能斷結故名靜慮。則無色定亦能斷結應名
靜慮。若能正觀故名靜慮。則欲界三摩地亦
能正觀。應名靜慮。有作是説。以能斷結
故名靜慮。問諸無色定亦能斷結應名靜
慮。答若定能斷不善無記二種結者名爲靜
慮。諸無色定唯斷無記非不善故不名靜
慮。問若作是説。唯未至定可名靜慮。上地
不斷不善結故。答上地雖無彼斷對治。而
有不善厭壞對治。以能厭壞亦名能斷。問
若作是説。上地滅道法智品。及彼一切類智
品應非靜慮。皆非欲界斷及厭壞二對治
故。答彼於欲界雖無全界全地對治。而彼
界地容有不善厭壞對治。由此勢力餘亦
得名。復次四靜慮中有能對治不善結者。
無色全無。故靜慮名不通無色。尊者妙音作
如是説。色界六地於欲界結皆有斷對治
及厭壞對治。然未至定已斷彼結。餘地對治
無彼可斷。雖無彼可斷而有對治用。如
日三分皆能破暗。初分已破餘無可破。又
如六人共一怨家。一人已殺餘無可殺。又
如六燈皆能破暗。持一入室其暗已除。餘
五入時無暗可破。如是六地於欲界結。皆
有斷能非唯未至。若不爾者依上五地入
見道時。應不證得欲見所斷諸結離繋。既
能證得。故知六地於欲界結有斷對治。復
次若定能斷見修所斷二結盡者名爲靜慮。
諸無色定唯能斷修所斷結盡故非靜慮。復
次若能斷結五蘊倶生能爲所依起多功徳。
能具攝受四支五支。能發六通具四通行。
三種變現三明三根三道三地四沙門果九遍
知道。見修二道法類二智。及忍智者名爲靜
慮。諸無色定雖能斷結。而不具上所説功
徳故非靜慮。復有説者。以能正觀故名靜
慮。問若爾欲界有三摩地。亦能正觀應名
靜慮。答若能正觀亦能斷結名爲靜慮。欲界
三摩地雖有能正觀。而不能斷結。故不名
靜慮。復次若能正觀堅固難壞相續久住。於
所縁境長時注意而不捨者名爲靜慮。欲界
三摩地無如是徳故非靜慮。復次若三摩
地具有定名定用。能正觀者名爲靜慮。欲界
三摩地雖有定名而無定用。如泥椽梁有
名無用故非靜慮。復次若三摩地非散亂
風之所搖動如密室燈。能正觀者名爲靜
慮。欲界三摩地多散亂風之搖動。如四衢燈
故非靜慮。如是説者。要具二義方名靜慮。
謂能斷結及能正觀。欲界三摩地雖能正觀
而不能斷結。諸無色定雖能斷結。而不能
正觀故非靜慮。復次若能遍觀遍斷結者名
爲靜慮。欲界三摩地雖能遍觀而不能遍
斷結。諸無色定二義倶無故非靜慮。復次若
能靜息一切煩惱。及能思慮一切所縁名
爲靜慮。欲界三摩地雖能思慮一切所縁。
不能靜息一切煩惱。諸無色定兩義都無
故非靜慮。復次諸無色定有靜無慮。欲界
三摩地有慮無靜。色定倶有故名靜慮。靜
謂等引。慮謂遍觀。故名靜慮
四靜慮支總有十八。謂初靜慮有五支。一尋
二伺三喜四樂五心一境性。第二靜慮有四
支。一内等淨二喜三樂四心一境性。第三靜
慮有五支。一行捨二正念三正慧四受樂五
心一境性。第四靜慮有四支。一不苦不樂受
二行捨清淨三念清淨四心一境性。問四靜
慮支名有十八實體有幾。答唯有十一。謂
初靜慮支名與實體倶有五種。第二靜慮支
雖有四。而三如前増内等淨。第三靜慮支
雖有五。而第五如前但増前四。第四靜慮
支雖有四。而後三如前但増第一。故靜慮
支名有十八實體十一。復有説者。實體唯
十。謂三靜慮樂合爲一。評曰。彼不應作是
説。初二靜慮是輕安樂。第三靜慮別是受樂。
初二靜慮樂行蘊攝。第三靜慮樂受蘊攝。故
前所説於理爲善。如名實體名施設體施
設。名異相體異相。名異性體異性。名差別體
差別。名建立體建立。名覺體覺。應知亦爾。
問此中何者是靜慮。何者是靜慮支。答心一
境性是靜慮。以三摩地爲自性故。此及所
餘是靜慮支。問若三摩地是靜慮者。初第三
靜慮應各唯四支。第二第四靜慮應各唯三
支。則靜慮支應唯十四。云何乃説十八支
耶。答三摩地是靜慮亦是靜慮支。餘是靜慮
支非靜慮故有十八。如擇法是覺亦是覺
支。餘是覺支非覺。正見是道亦是道支。餘是
道支非道。離非時食是齋亦是齋支。餘是
齋支非齋。此亦如是。加是名爲靜慮支。自
性我物自體相分本性
已説自性。所以今當説。問何故名靜慮支。
靜慮支是何義。答寂靜思慮故名靜慮。隨順
此靜慮故名靜慮支。以隨順義。負重擔義。
成大事義。堅勝義。分別義。是支義故。隨順
義者。若法隨順此地靜慮。名此地靜慮支。
負重擔義者。若法能引此地靜慮。名此地靜
慮支。成大事義者。若法能辦此地靜慮。名
此地靜慮支。堅勝義者。若法助成此地靜慮。
令其堅勝名此地靜慮支。分別義者。如軍
車等諸分別異故名軍車等支。如是靜慮諸
分別異名靜慮支。如是已釋靜慮支名。次
應分別雜無雜相。問若是初靜慮支。亦是
第二靜慮支耶。答應作四句。有是初支非
第二支。謂尋伺。有是第二支非初支。謂内
等淨。有是初支亦是第二支。謂喜樂心一境
性。有非初支亦非第二支。謂除前相問若
是初靜慮支亦是第三靜慮支耶。答應作四
句。有是初支非第三支。謂尋伺喜樂。有是
第三支非初支。謂捨念慧樂。有是初支亦
是第三支。謂心一境性。有非初支亦非第
三支。謂除前相。問若是初靜慮支亦是第四
靜慮支耶。答應作四句。有是初支非第四
支。謂尋伺喜樂。有是第四支非初支。謂不
苦不樂捨念。有是初支亦是第四支。謂心一
境性。有非初支亦非第四支。謂除前相。問
若是第二靜慮支。亦是第三靜慮支耶。答應
作四句。有是第二支非第三支。謂内等淨
喜樂。有是第三支非第二支。謂捨念慧樂。
有是第二支亦是第三支。謂心一境性。有
非第二支亦非第三支。謂除前相。問若是
第二靜慮支。亦是第四靜慮支耶。答應作四
句。有是第二支非第四支。謂内等淨喜樂。
有是第四支非第二支。謂不苦不樂捨念。
有是第二支亦是第四支。謂心一境性。有
非第二支亦非第四支。謂除前相。問若是
第三靜慮支。亦是第四靜慮支耶。答應作四
句。有是第三支非第四支。謂慧樂。有是第
四支非第三支。謂不苦不樂。有是第三支
亦是第四支。謂捨念心一境性。有非第三
支亦非第四支。謂除前相。問輕安行捨一
切地有。何故初二靜慮立輕安爲支非行
捨。第三第四靜慮立行捨爲支非輕安耶。
答先説隨順是支義故。謂輕安唯隨順初二
靜慮故立爲支。行捨唯隨順第三第四靜
慮故立爲支。復次互相覆故。謂初二靜慮輕
安用勝。能覆行捨故立爲支。第三第四靜
慮行捨用勝。能覆輕安故立爲支問何故此
二能互相覆。答此二行相更相違故。謂輕安
相輕擧。行捨相沈靜。倶時而有更互相違。
如人一時亦行亦住。亦睡亦覺一向相違。
而善心中對治各異故得倶起。謂輕安能對
治惛沈。行捨能對治掉擧。復次爲對治欲
界五識身。及所引身麁重故。初靜慮立輕
安爲支。爲對治初靜慮三識身。及所引身
麁重故。第二靜慮立輕安爲支。第二第三
靜慮無麁識身。及所引身麁重可對治故。
第三第四靜慮不立輕安爲支。彼既不
立輕安爲支。故立行捨爲支。復次初二靜
慮有染汚喜擾動身心。故世尊説應習輕
安不應住捨。是故初二靜慮唯立輕安爲
支。第三第四靜慮無染汚喜擾動身心。故
世尊説。但應住捨勿習輕安。是故第三第
四靜慮唯立行捨爲支。復次初二靜慮輕安
有因。謂諸善喜。如契經説。心有喜故身則
輕安。是故初二靜慮唯立輕安爲支。第三
第四靜慮輕安無因。謂無善喜唯應住捨。
故彼但立行捨爲支。復次第三靜慮棄捨
極喜。第四靜慮棄捨極樂。故此唯立行捨
爲支。初二靜慮既不立行捨爲支。故立輕
安爲支無相違故。問内等淨即是信諸地
皆有。何故唯在第二靜慮立爲支耶。答前
説隨順是支義故。謂信唯順第二靜慮。是故
唯此立信爲支。復次初靜慮中。尋伺如火。
身識如泥。令心相續。熱惱濁亂信不明淨。
如熱泥中面像不現。第二靜慮無尋伺火及
識身泥。心相續中信相明淨。如清冷水面像
得現。故於此立内等淨支。第三靜慮有極
悦受。第四靜慮有勝捨受覆心相續信相不
顯。故彼及初皆不建立内等淨支。復次第
二靜慮諸瑜伽師。於離染中初生信勝。故
唯此立内等淨支。謂瑜伽師離欲界染起
初靜慮現在前時。作是思惟。我雖已離不
定界染。諸定地染爲可離耶。彼後復離初
靜慮染。第二靜慮現在前時。於界地染倶可
離中。初生大信如欲界染我既能離。色無
色染亦必可離。如初靜慮染既可離。乃至
非想非非想處染定可離。彼初靜慮現在前
時未生定信。後二靜慮現在前時。雖有定
信而非初故信相不顯。故皆不立内等淨
支。復次起増上信必依大喜因。喜信者信
必堅固。第二靜慮有極勝喜故唯此立内等
淨支。問慧遍諸地何故唯於第三靜慮立
爲支耶。答前説隨順是支義故。謂慧唯順第
三靜慮。故但於彼立正慧支。復次第三靜慮
有適悦受。諸適悦中此最爲勝。耽著此故
諸瑜伽師。不欲欣求上地勝法。此受即是
自地留難。對治此故立正慧支是故世尊
作如是説應以正慧覺了此樂。勿固貪
著不求上地。上下地中無有自地極樂留
難如此地者。故彼不立正慧爲支。復次初
靜慮中。有麁尋伺覆障正慧。第二靜慮。有
極喜躍覆障正慧。第四靜慮。有勝捨受覆
障正慧。以勝捨受是無明分正慧是明。明
無明分互相違害。故皆不立正慧爲支。第
三靜慮無有如彼覆正慧法故立爲支。
問念遍諸地何故唯在後二靜慮立念爲
支。答前説隨順是支義故。謂念唯順後二
靜慮。故但於彼立念爲支。復次後二靜慮。
倶有地地増上留難。對治彼故立念爲
支。餘地不爾。謂第二靜慮有極勝喜輕躁
漂溺。如邏刹斯諸瑜伽師。由此衰退不能
堅固。離自地染爲對治彼。第三靜慮立念
爲支。是故世尊作如是説。應住正念勿
爲下地喜所漂溺退失自地。第三靜慮有
極勝樂。生死樂中此爲最上留礙行者如
詐親怨。諸瑜伽師由此衰退不能堅固離
自地染。爲對治彼第四靜慮立念爲支。是
故世尊作如是説。應住正念勿爲下地樂
所留礙退失自地。復次初靜慮中有麁尋
伺。猶如暴風覆障正念。第二靜慮有極喜
躍。如水濤波覆障正念。故倶不立正念爲
支。後二靜慮無此過失。是故倶立正念爲
支。問若是靜慮支亦是菩提分耶。答應作
四句有是靜慮支非菩提分。謂伺樂受捨
受有是菩提分非靜慮支。謂精進正語正業
正命。有是靜慮支亦是菩提分。謂餘菩提
分法。有非靜慮支亦非菩提分。謂除前
相。問何故伺樂受捨受不立菩提分耶。答
被覆損故。謂伺被正思惟之所覆損。樂受
被輕安樂之所覆損。捨受被行捨之所覆
損。故不立爲菩提分法。問若爾何故立靜
慮支。答菩提分中爲策正見。立正思惟爲
菩提分。伺行相細策正見中爲尋覆損立
靜慮支。爲遮下地惡不善法不相覆損。菩
提分中輕安樂受同一刹那有相覆損。靜慮
支中地別建立無覆損義。菩提分中行捨受
捨。同一刹那有相覆損。靜慮支中對治利益。
支用各別不相覆損。問何故精進非靜慮
支。答諸靜慮支順自地勝。精進於順他地
爲勝。謂初靜慮精進順第二靜慮爲勝。乃
至無所有處精進。順非想非非想處爲勝。
故彼不立爲靜慮支。復次精進損害三摩地
因。三摩地因即是勝樂。如契經説。樂故心
定。勤精進者身心多苦。修三摩地身心多
樂。是故精進非靜慮支。問何故正語正業正
命非靜慮支。答靜慮支者。謂與靜慮相應
住境。必有所依所縁行相。及有警覺乃名
相應。正語業命無如是義。是故不立爲靜
慮支。由此四相及諸得等。不相應法皆不
應立爲靜慮支。非助等持住一境故。問
何故慚愧無貪無瞋。不放逸不害等非靜慮
支耶。答非極隨順諸靜慮故。此諸善法多
於欲界。散地惡法爲近對治。勢力増強非
於定地。是故不立爲靜慮支。問心想思等何
故不立爲靜慮支。答非極隨順諸靜慮故。
心順流轉定順還滅。故心不立爲靜慮支。
復次心勝如王。諸心所法皆如臣佐。定是心
所故心不立爲靜慮支。如諸國王不事臣
佐。想思觸欲皆順流轉。作用偏勝定順還
滅。故彼不立爲靜慮支。作意唯在欲界散
地。對境用勝非諸定地。故亦不立爲靜慮
支。勝解唯於無學位勝。靜慮遍於一切位
勝。故彼不立爲靜慮支。復次此中應以諸
靜慮支。對四念住四正斷四神足五根五力
七等覺支八聖道支展轉相攝。復應以初靜
慮支乃至第四靜慮支。對菩提分法展轉相
攝。復應以初靜慮支乃至第四靜慮支。對
四念住乃至八聖道支展轉相攝。應隨其
相一一廣説
問靜慮近分及無色定爲立支不。若立支者
此何不説。若不立者施設論説當云何通。
如説。頗有空無邊處定。於空無邊處定根
勝道勝定勝而支等耶。答有。謂從空無邊處
定起無間。復入空無邊處定。有作是説。靜
慮近分及無色定亦建立支。問若爾善通施
設論説。今於此中何故不説。答理亦應説
而不説者。應知此中是有餘説。謂初靜慮
近分如根本亦有五支。然除喜受増捨受。
第二靜慮近分如根本亦有四支。亦除喜
受増捨受。第三靜慮近分如根本亦有五
支。然除樂受増捨受。第四靜慮近分。及無
色定。如根本第四靜慮皆亦有四支。評曰。
應作是説。靜慮近分及無色定皆不立支。
功徳少故苦道攝故。問若爾善通此中所説。
施設論説當云何通。答依因長養故説爲勝。
言支等者。謂覺道支
問何故初及第三靜慮倶立五支。第二第四
靜慮倶立四支耶。答前説隨順是支義故。
謂四靜慮各有爾所。能隨順法不増不減。
復次欲界諸惡難斷難破難可越度。故初
靜慮建立五支爲牢強對治。第二靜慮重地
極喜。難斷難破難可越度。第三靜慮建立
五支爲牢強對治。初及第三靜慮倶無如
是難斷難破難越度法。是故第二第四靜
慮唯立四支。以彼倶不假牢強對治故。復
次爲對治欲界増上五欲境貪故。初靜慮
立五支。爲對治第二靜慮五部重地喜愛
故。第三靜慮亦立五支。初及第三靜慮。倶
無如是所對治故。第二第四靜慮倶唯立
四支。復次爲欲隨順超定法故。謂從五
支定超入五支定。復從四支定超入四支
定。以支等者易可超入。問若從第三靜
慮超入空無邊處。復從第四靜慮超入識
無邊處。彼倶無支云何隨順。答諸外内事初
作時難。後成辦時不假隨順。且外事者如
遮諾迦與臣懷月。十二年中學造金法。初
成一粒如穬麥量。便師子吼。我等今者能
造金山。言内事者。如瑜伽師修神境通。初
學離地如半苣蕂。次復離地如一*苣蕂。
如是漸漸半麥一麥。半指一指半搩一搩。半
肘一肘半尋一尋。彼後成時隨心欲往色究
竟天自在能往。超定亦爾初時難故假支
齊等。後時易故設不立支亦能超入。故初第
三各立五支。第二第四各立四支。如契經
説苾芻當知。有四天道能令有情未淨者
淨淨者轉明。問何故世尊作如是説。答欲
令有情於生天道。深生厭怖欣求安住勝
義天道。生天者。謂三十三天。彼有四苑莊嚴
殊妙。一名衆車。二名麁惡。三名歡喜。四名
雜林。如是四苑有四衢道。天諸婇女遊集
其中。諸勝美人於中遊止。種種音樂恒時撃
奏。安置種種餚膳飮食。寶樹行列枝條蔭映。
花葉茂盛香氣氛氳。果實繁多光淨甘美。隨
欲變鳥雅韻和鳴。諸天於中受諸欲樂。遊戲
既畢相與入苑。於此正法毘奈耶中擇滅涅
槃如彼天苑。四妙靜慮如四衢道。通明婇女
遊集其中。解脱無礙美人遊止。三藏音樂恒
時撃奏。安置淨喜餚膳飮食。菩提分法寶樹
行列。無量解脱勝處遍處。枝條蔭映覺支道
支。花葉茂盛諸妙淨戒。香氣氛氳諸沙門果。
光淨甘美學與無學。隨欲變鳥雅韻和鳴。衆
聖於中受勝定樂遊戲既畢倶入涅槃
云何名爲四種天道。謂離欲惡不善法有尋
有伺。離生喜樂初靜慮具足住。是名第一
天道離欲惡不善法者。問得初靜慮時總
離欲界一切法。何故但説離欲惡不善法
耶。答惡不善法以爲上首。總離欲界故作
是説。復次惡不善法違害聖道自性應斷。
彼若斷已不復成就。是故偏説。諸有漏善無
覆無記。不違聖道非自性斷。彼若斷已猶
可成就。是故不説。然有漏善無覆無記。斷
惡不善時亦隨説斷。同一對治故一時斷故。
如燈違暗非炷油器。而破暗時亦能燒炷
盡油熱器。復次惡不善法難斷難破難可
越度。是故偏説。復次惡不善法多諸過患熾
盛堅牢。是故偏説。復次惡不善法離欲染
時。極爲障礙留難繋縛。如暴獄卒故偏説
之。復次諸瑜伽師專爲斷彼惡不善法修
初靜慮。是故偏説。復次諸瑜伽師憎惡彼
故總捨欲界。故偏説離惡不善法。復次惡
不善法上地所無故偏説離。由如是等種
種因縁唯説離欲惡不善法問此中何者是
欲。何者是惡不善法耶。答事具欲是欲。煩惱
欲是惡不善法。復次欲。謂五欲。惡不善法。謂
五蓋。復次欲。謂欲愛。惡不善法。謂欲界諸餘
煩惱。復次欲。謂欲尋。惡不善法。謂恚害尋。
復次欲。謂欲界。惡不善法。謂恚害界。復次
欲。謂欲想。惡不善法。謂恚害想。復次欲。謂
欲愛。惡不善法。謂即欲愛。此即説離種種
欲愛。有尋有伺者與尋倶法名有尋。與伺
倶法名有伺。離生者。問上地中離勝妙清淨
過初靜慮。何故唯説此名離生。答此中擧
初以顯後故。作如是説。世尊有處擧後顯
初。如説。云何非自他害。謂在非想非非想
處。如擧初後始入已度加行究竟應知亦
爾。復次初得離生發希奇想。後時不爾故
作是説。復次以初靜慮唯從離生。後諸靜
慮亦從定生。從離生故名爲離生。如水生
者説名水生。陸地生者説名陸生。復次初靜
慮離二無漏定爲眷屬故。獨名離生。謂未
定靜慮中間。復次初靜慮離是後離門。所
依加行因本道路。及安足處獨得離名。復次
初靜慮離牽引任持。長養後離獨得離名。
復次初靜慮離是後諸離生縁集起獨得離
名。復次上地諸離決定依止初靜慮離得及
前起故。初靜慮獨得離名。復次諸瑜伽師
離欲界染起初靜慮現在前時。歡喜踊躍
勝於後時故。獨名離。如飢渇人初得飮食。
雖復麁惡而生歡喜。勝於後時得美飮食。
復次三種行者依初靜慮得入離生。得果
練根及盡諸漏故獨名離。三種行者。謂具
縛者。分離欲者。全離欲者。復次爲令疑者
得決定故。獨立離名。如欲界中有尋有伺。
有諸識身尊卑眷屬。初靜慮中亦有此事。或
有生疑如欲界無離。初靜慮亦爾。爲決
此疑説初靜慮有離非欲。復次欲界無離
近對治彼。故初靜慮獨立離名。復次唯初
靜慮能離三界一切煩惱獨立離名。復次唯
初靜慮有四沙門果道。九遍知果道。具三
十七菩提分法故獨名離。復次唯初靜慮能
離所有。苦根憂根男根女根無慚無愧食愛
婬愛。五蓋五欲慳貪嫉恚。五蘊十二處及十
八界等故獨名離。由如是等種種因縁。唯
初靜慮獨名離生。喜樂者。喜謂喜根樂謂輕
安樂。復次喜受蘊攝。樂行蘊攝。初靜慮具足
住者。謂得獲成就初靜慮善五蘊。得獲成就
名具足住
復次尋伺滅内等淨心一趣。無尋無伺定生
喜樂。第二靜慮具足住。是名第二天道尋伺
滅者。問得第二靜慮時。總滅初靜慮一切
法。何故但説尋伺滅耶。答以尋伺爲
首。總滅初靜慮故作是説。復次尋伺難斷
難破難可越度。是故偏説。復次尋伺多諸
過患。熾盛堅牢。是故偏説。復次尋伺離初靜
慮染時。極爲障礙留難繋縛。如暴獄卒故
偏説之。復次諸瑜伽師專爲斷尋伺。修第
二靜慮。是故偏説。復次諸瑜伽師憎惡尋伺
故。總捨初靜慮故偏説之。復次尋伺上地
所無。是故偏説。由如是等種種因縁但説
尋伺滅内等淨者。内謂心等。淨謂信。由信
平等令内心淨故名内等淨。尊者世友作
如是説。尋伺躁動擾亂定心。信能除彼令
心等淨。如波浪息水則澄清。是故説信名
内等淨。復作是説。染喜騰躍渾濁定心。信
能除彼令心等淨。如離泥濁水則澄清。
是故説信名内等淨。大徳法救作如是説。
行者將入第二靜慮。心於定境信向樂住。
不流馳散久住一境。得第二定斯有是處。
此由信力。是故説信名内等淨。心一趣者。
謂一門轉非如欲界心六門轉。初靜慮中心
四門轉。第二靜慮心一門轉故名一趣。即是
心行一境界義。無尋無伺者。謂尋伺已滅定
生者。問初靜慮亦有定。何故唯説第二靜
慮名定生耶。答第二靜慮等持増盛勝妙清
淨。過初靜慮。是故偏説。復次第二靜慮定
所引發定所長養。初靜慮後現在前故。名
爲定生。非如初靜慮。非定所引發。非定
所長養。欲界心後現在前故。不名定生。復
次初靜慮心有定不定。有内門轉有外門
轉。有縁内事有縁外事。第二靜慮心多在
定。多唯内門轉。唯縁内事故名定生。復次
第二靜慮滅語言本。語言本者。謂尋與伺。
如契經説。要尋伺已能發語言。非不尋伺。
第二靜慮尋伺已滅無語言本故説定生。復
次第二靜慮名聖默然。故名定生。如契經
説。佛告目連。汝等勿輕第二靜慮。此是聖
者默然法故。由如是等種種因縁定生。唯
在第二靜慮。喜樂者。喜謂喜根。樂謂輕安
樂。復次喜受蘊攝。樂行蘊攝。第二靜慮具足
住者。得獲成就第二靜慮善五蘊。得獲成就
名具足住
*説一切有部發智大毘婆沙論*卷第八十



阿毘達磨大毘婆沙論卷第八十

 五百大阿羅漢等造 
 三藏法師玄奘奉  詔譯 
  結蘊第二中十門納息第四之十一
復次離喜住捨。正念正慧身受樂。聖應説捨
第三靜慮具足住。是名第三天道離喜者。問
得第三靜慮時。總離第二靜慮諸有漏法。
何故但説離喜耶。答以喜爲上首。總離第
二靜慮諸有漏法故偏説喜。復次以喜難
斷難破難可越度故偏説之。復次以喜
多諸過患。熾盛堅牢。是故偏説。復次以喜
離第二靜慮染時。極爲障礙繋縛留難。如
暴獄卒故偏説之。復次諸瑜伽師專爲對
治喜故。修第三靜慮。是故偏説。復次諸瑜
伽師憎厭喜故總捨第二靜慮故偏説之。
復次喜上地無餘法容有故偏説喜。由如
是等種種因縁。唯説離喜。住捨。正念正慧
者。捨謂行捨。正念謂勝善念。正慧謂勝善慧。
身受樂者。身謂意身。有作是説。意有樂時
亦令大種所造色身有適悦樂。此即意識
相應樂受名身受樂。聖應説捨者。聖謂諸佛
及聖弟子。應爲他説。應自住捨。問聖於諸
地皆應説捨。何故唯説第三靜慮。答第三
靜慮具自他地二種留難故偏説之。他地留
難者。謂第二靜慮喜。漂沒輕躁如邏刹斯。能
令瑜伽師於第二靜慮離染衰退。故説應
捨。勿爲此喜之所留難。自地留難者。謂第
三靜慮樂。生死樂中此樂最勝。諸瑜伽師染
著此樂。不求上地勝妙功徳。故説道者爲
初習業諸瑜伽師。説此樂受是留難處不
應染著。復次佛及弟子應爲他説第三靜
慮自地他地。留難過失勸他令捨。是故
爲聖應説捨。謂爲他説第三靜慮。有勝樂
受。能令衆生染著迷悶。不求上地勝妙功
徳。汝等應住正念正知。勿爲此樂之所留
難。亦爲他説第二靜慮。有勝喜受。能令衆
生漂溺輕躁退失第二靜慮離染。汝等應住
正念及捨。勿爲此喜之所留難。如舊商主
爲新商人。説諸國邑所有過患。謂如是國
如是邑中。多諸婬女博戲矯詐酒肆賊難
應遠防之。勿令汝等喪失財貨。第三靜慮
具足住者。謂得獲成就第三靜慮善五蘊。得
獲成就名具足住
復次斷樂斷苦先喜憂沒。不苦不樂捨念清
淨。第四靜慮具足住。是名第四天道斷樂
者。問得第四靜慮時。總離第三靜慮諸有
漏法。何故但説斷樂耶。答以樂爲上首。總
離第三靜慮諸有漏法故偏説樂。復次以
樂難斷難破難可越度故偏説之。復次以
樂多諸過患熾盛堅牢。是故偏説。復次以
樂離第三靜慮染時。極爲障礙繋縛留難。
如暴獄卒故偏説之。復次諸瑜伽師專爲
對治樂故。修第四靜慮。是故偏説。復次諸
瑜伽師憎厭樂故。總離第三靜慮故偏説
之。復次樂上地無餘法容有故偏説樂。由
如是等種種因縁唯説斷樂。斷苦者。問離
欲染時修觀行者已斷苦根。何故今離第
三靜慮染時乃説斷苦。答此於已斷説名
爲斷謂於遠事而説近聲。如已來者亦説
今來。如説。大王從何處來。如已解脱説解
脱聲。如説。由此知見心解脱欲漏有漏無
明漏。離欲染時心已解脱欲漏。離非想非
非想處染時。心解脱有漏無明漏。如於已
入而説入聲。如説。菩薩入正性離生。得現
觀邊世俗智。如於已受而説受聲。如説。
受樂受時如實知受樂受。無有自知現在
受者。故知已受而説受聲。此中亦爾已斷
説斷。謂於遠事而説近聲。復次依雙法盡
倶説斷聲。言雙法者。謂苦與樂。離欲染
時雖苦已盡而樂未盡。今離第三靜慮染
已。苦樂倶盡倶説斷聲。復次斷樂者。謂斷
第三靜慮樂根。斷苦者。謂斷彼相應心心所
法。復次斷樂者。謂斷第三靜慮樂根。斷苦
者。謂斷第三靜慮入出息。諸賢聖者於入出
息生於苦想過諸異生於無間獄所起苦
想。復次斷樂者。謂斷第三靜慮樂根。斷苦
者。謂即斷彼樂根。如説。無常故苦。先喜憂
沒者。離欲染時憂根已沒。離第二靜慮染
時喜根已復沒。是故説今先喜憂沒。不苦不
樂者。謂不苦不樂受。捨清淨者。謂行捨。念清
淨者。謂善念。問下地亦有無漏捨念。何故但
説第四靜慮捨念清淨。答第四靜慮捨念。倶
離八擾亂事故名清淨。苦樂憂喜入息出息
尋伺名爲八擾亂事。此中皆無獨名清淨。
復次第四靜慮無内外災故名清淨。下三靜
慮有内外災不名清淨。謂初靜慮内有尋
伺火故外爲火災所燒。第二靜慮内有極喜
水故外爲水災爛。第三靜慮内有出入息
風故外爲風災飄。第四靜慮無此三災故
説清淨。復次第四靜慮所依身器三災不及。
念無忘失捨無諠雜。非如下地故説清
淨。復次第四靜慮離諸煩惱及隨煩惱。故説
捨念清淨非餘。謂有捨念離諸煩惱非隨
煩惱。謂下三靜慮無漏捨念或有捨念離隨
煩惱非諸煩惱。謂第四靜慮有漏捨念。或
有捨念離諸煩惱及隨煩惱。謂第四靜慮無
漏捨念。或有捨念非離煩惱及隨煩惱。謂
下三靜慮有漏捨念及欲界一切捨念。應知
此中隨煩惱者。即上所説八擾亂事
復次第四靜慮所依色身澄潔明淨。譬如燈
光捨念依彼故亦清淨。復次第四靜慮是圓
滿依諸依中勝。是究竟地諸地中尊。故彼捨
念亦名清淨。復次第四靜慮定名不動定之
勢力遍所依身。故彼捨念亦名清淨。復次第
四靜慮是七依定齊下上倶有三無漏定
故。由此捨念亦名清淨。復次第四靜慮有二
事廣。一處所廣。二善根廣。故彼捨念亦名清
淨。復次第四靜慮過殑伽沙菩薩依之入正
性離生。證得無上正等菩提。故彼捨念亦名
清淨。復次第四靜慮三瑜伽師依之得入正
性離生得果盡漏。謂佛獨覺及諸聲聞。故彼
捨念亦名清淨。復次第四靜慮大種造色。顯
色形色皆極勝妙故。彼捨念亦名清淨。復次
依第四靜慮宿住隨念智。能縁欲界及四靜
慮諸宿住事故。彼捨念亦名清淨。由如是
等種種因縁。第四靜慮所有捨念獨名清淨。
第四靜慮具足住者。謂得獲成就第四靜慮
善五蘊。得獲成就名具足住
如契經説。有四種増上心所現法樂住。問何
故名爲増上心所。答此中心所即三摩地。無
三摩地具大勢力。有大功用能成大事。能
如根本四靜慮者。故此獨名増上心所。復
次四靜慮中有無量種増上心所殊勝功徳。
如無量解脱勝處遍處無礙解。無諍願智邊
際定等。是故獨名増上心所。復次依四靜
慮諸瑜伽師。以無量門受心所樂。謂前所説
諸功徳門。及空空等三三摩地是故獨名増
上心所
復次此四靜慮樂通行攝。是故獨名増上心
所。問四靜慮中亦有能引後樂功徳。何故但
説現法樂住。答亦應説爲後法樂住。而不
説者應知此經是有餘説。復次若説此爲
現法樂住。應知已説後法樂住。以後法樂
用現法樂爲因得故
如契經説。先於此間修彼等至後方生彼。
復次後法樂住依止繋屬現法樂住。現法樂
住不依止繋屬後法樂住。是故但説現法
樂住即已説彼。復次現法樂住與後法樂
住爲加行門。若已説此即已説彼。復次現
法樂住是因後法樂住是果。若已説因即已
説果。如因果如是。能作所作。能生所生。能
成所成。能續所續。能引所引。能轉所轉。能相
所相。應知亦爾。復次現法樂近後法樂遠。若
已説近即已説遠。如近遠如是。隣逼非隣
逼。和合非和合。此身衆同分。餘身衆同分。應
知亦爾。復次現法樂住若愚若智。内道外道
正觀邪觀。皆共信有故偏説之。後法樂住
有不信者如諸外道是故不説。復次諸愚
夫類多貪現樂不求後樂。於現樂中貪少
欲樂。不求廣大離欲妙樂。世尊欲令捨小
欲樂。得四靜慮廣大妙樂。作如是説。汝等
若求廣大樂者。當捨欲樂修四靜慮。是故
但説現法樂住。復次以四靜慮現在前時。必
受現樂故偏説之。後樂不定或退生下或
進生上。或般涅盤是故不説。由如是等種
種因縁。世尊但説四種靜慮名現法樂。近
分無色雖亦有樂義。而苦通行攝故不説

如契經説如是四種増上心所現法樂住。諸
修定者數數入出。應正了知寂靜解脱超過
諸色。四無色定諸修定者數數入出應正宣
示。問何故世尊於四靜慮勸應了知。於四
無色勸應宣示。答靜慮麁顯明了易見。諸
修定者從彼出已復樂欲入故。佛告言。若
欲復入應正了知入出定相勿有謬失。無
色微細相隱難見。諸修定者從彼出已不
樂復入故。佛告言。若不樂復入應正宣
示他。入出定相勿令忘失。復次四靜慮中多
有種種異相功徳。諸修定者從彼出已復樂
欲入故。佛告言。若樂復入應正了知入出
定相勿有謬失。無色定中無有多種異相
功徳。諸修定者從彼出已不樂復入故。佛
告言。若不樂復入應正宣示他。入出定相
勿令忘失。復次四靜慮中根受心所有多異
相。諸修定者從彼出已復樂欲入故。佛告
言。若樂復入應正了知入出定相勿有謬
失。無色定中根受心所無多異相。諸修定者
從彼出已不樂復入故。佛告言。若不樂復
入應正宣示他。入出定相勿令忘失。復次
四靜慮中有無量種功徳勝利。諸修定者從
彼出已復樂欲入故。佛告言。若樂復入應
正了知入出定相勿有謬失。無色定中無
無量種功徳勝利。諸修定者從彼出已不樂
復入故。佛告言。若不樂復入應正宣示
他。入出定相勿令忘失。復次四靜慮中有
遍照智縁自上下。諸修定者從彼出已。復
樂欲入故。佛告言。若樂復入應正了知入
出定相勿有謬失。無色定中無遍照智能
縁自上不縁下地。諸修定者從彼出已不
樂復入故。佛告言。若不樂復入應正宣
示他。入出定相勿令忘失。由如是等種種
因縁。佛於靜慮勸應了知。於四無色勸
應宣示
如契經説。四種靜慮有四勝利。四無色定
有一勝利。問何故靜慮勝利有四。無色定中
勝利唯一。答即由前説種種因縁。靜慮無
色勝利有異。此中復有二不共答。謂靜慮
中有三種定。一有尋有伺。二無尋唯伺。三
無尋無伺無色定中唯有一種無尋無伺。復
次四靜慮中有三種受。謂喜樂捨。無色定中
唯有捨受。故四靜慮勝利有四。無色定中勝
利唯一。問靜慮勝利有何差別。答名即差別。
謂名靜慮名勝利故。復次靜慮三種。謂善
染汚無覆無記。勝利唯善。復次靜慮二種謂
有漏無漏。勝利唯無漏。復次靜慮或色界繋。
或不繋。勝利唯不繋。復次靜慮或學或無學。
或非學非無學。勝利唯學無學復次靜慮或
見所斷。或修所斷。或非所斷。勝利唯非所斷。
復次靜慮通染不染。勝利唯不染。復次靜慮
通有異熟無異熟勝利唯無異熟。復次靜慮
三諦攝。除滅諦。勝利唯道諦攝。是謂靜慮
勝利差別
如契經説。初靜慮憂根滅。第二靜慮苦根滅
問離欲染時斷憂及苦。契經何故作是説
耶。答依過對治故作是説。謂離欲染位雖
斷苦根。而未名爲過苦對治。於初靜慮
得離染時。過苦對治故説苦滅。苦對治者。
謂初靜慮。復次依過族姓及苦所依故作
是説。謂離欲染位雖斷苦根。而未過苦所
依族姓。於初靜慮得離染時。過苦所依及
苦族姓故説苦滅所依族姓。謂諸識身。問離
欲染位雖斷憂根。而未過彼對治所依及
彼族姓。不應説憂初靜慮滅。答憂根對治
所依族姓皆在意識。既與憂根同在意識。
故正斷時即説彼滅。苦根所依及苦族姓。不
與對治同在一識。故過對治所依族姓方
説苦滅。有作是説。第二靜慮苦根滅者。
尋伺滅以諸賢聖於尋伺中發生苦想。過
諸異生厭地獄苦。能生苦想故名苦根
有契經中説四靜慮猶如床座。問世尊何故
説四靜慮如床座耶。答是高勝性攝受性
故。高勝性者。對欲界説。以四靜慮出欲界
故。攝受性者。對善法説。靜慮攝受多善法
故。復次諸賢聖者。於無始來生死長途極
生疲厭故。於靜慮暫時憩息。如倦長途
暫居床座。故於靜慮説床座聲
有契經説。四種靜慮譬如涼風。問世尊何故
説四靜慮如涼風耶。答此能止業煩惱熱
故。謂初靜慮能止欲界種種不善業煩惱熱。
第二靜慮能止初靜慮尋伺相應業煩惱熱。
第三靜慮能止第二靜慮極憙相應業煩惱
熱。第四靜慮能止第三靜慮極樂相應業煩
惱熱。故説靜慮譬如涼風
有契經中説。四靜慮如妙飮食。問世尊何故
説四靜慮如飮食耶。答有能任持法身義
故。如村邑中諸妙飮食。皆送王城長養尊
勝。如是種種勝妙善根。皆集靜慮長養法
身。故説靜慮如妙飮食
有契經中佛爲梵志。説第四靜慮名究竟
迹。問世尊何故爲婆羅門捨前三靜慮。説
第四靜慮名究竟迹。答有婆羅門聞佛具
有一切智見。復聞諸佛無不皆依第四靜
慮證得無上正等菩提。一切施設第四靜
慮爲究竟迹。彼作是念若佛施設第四靜
慮是究竟迹。決定具有一切智見。作是念
已來問世尊。佛知彼意故但爲説第四靜
慮是究竟迹。彼聞決定信佛具有一切智見。
佛又告彼婆羅門言。第四靜慮是如來迹。是
佛所行佛所習近。如野龍象夏日中時。從
稠林出見地方所。其地沃潤花果茂盛。流
泉浴池其水清美。雜花映發甚可愛樂。見已
歡喜以牙掘地而安其足。世尊亦爾。第四
靜慮行捨現前掘爾焔地而安智足。應知
此中如來迹者。説第四靜慮究竟奢摩他。佛
所行者。説第四靜慮究竟毘鉢舍那。佛所習
近者。總説第四靜慮究竟止觀
有契經中説。四靜慮皆是樂住。問世尊何故
説四靜慮是樂住耶。答根本靜慮易現在前。
故名樂住非如近分。及無色定難現在前。
所以者何。諸有情類爲欲界業煩惱繋縛。引
未至定令現在前極爲艱難。如被反縛甚
難自解。有情亦爾。既爲欲界業煩惱縛爲
解自縛。引未至定極爲艱難。修不淨觀或
持息念。經於十年或十二年。有能引起未
至定者。有不能引故極艱難。若離欲染
起初靜慮不由功用故易現前。從初靜
慮復欲引起靜慮中間。多用功力。異心所
滅異心所生。麁心所滅細心所生。尋倶者滅。
伺倶者生。故定中間亦難現起。譬如有人
以木破木多用功力然後乃破。以初靜慮
自地心所有滅有生亦復如是。後三靜慮
近分難起。根本易起如初應知。問已離下
染起無色定。亦不艱難寧非樂住。答雖
離下染以無色定極微細故起亦艱難。
起靜慮時易於彼故。又無色界既無諸色
非皆信有。故修行者欲起彼定亦甚艱難。
爪長者來白具壽阿難陀言。我等在家
長夜貪著色等五境。聞無色界極生驚恐
如臨深坑。云何有情而都無色故難信有。
以難信故起極艱難。復次依四靜慮易可
離染。非近分等故名樂住。譬如二人倶往
一處。一從陸路一則乘船。雖倶到彼而
乘船者不爲艱難非陸路者。如是有情有
依靜慮而離染者。有依近分或依無色而
離染者。雖倶離染而依靜慮不爲艱難
非近分等。故唯靜慮得樂住名。復次唯靜慮
中具二種樂故名樂住。一樂受樂二輕安
樂。前三靜慮皆具二樂。第四靜慮雖無受
樂。而輕安樂勢用廣大勝前二樂。近分無色
雖有輕安。而不廣大故不名樂。復次樂
有二種。一者主樂。二者客樂。主樂者。謂依
靜慮起靜慮。客樂者。謂依靜慮起無色住。
住靜慮地具起二樂故名樂住。住無色
地不具二樂故非樂住。近分非勝故不得
名。復次四靜慮中無惱害樂勢用廣大。非
近分等故名樂住
如契經説。若於是處無諸惱害説名爲樂。
復次根本靜慮現在前時。長養大種遍身中
生令身充悦故名樂住。近分定等現在前
時。長養大種唯心邊生。非極充悦故非樂
住。有作是説。近分定等現在前時。長養大
種雖遍身生。而長養用不及靜慮現在前時
長養大種故非樂住。譬如二人同一池浴。
一身入水。一用手澆。雖倶洗浴而入水者潤
益爲勝非手澆者。復次四靜慮中止觀力等
故名樂住。近分定中觀強止劣。無色定中止
強觀劣倶非樂住。復次四靜慮中精進與止
平等而轉故名樂住。雖一切地精進力強。而
靜慮中爲止所制故平等轉。餘地不爾故
非樂住。復次四靜慮中増上捨斷離染可得
故名樂住。謂離染時有二種斷。一増上捨
斷。二有功用斷。依近分無色離諸染時。名
有功用斷極艱難故。依根本靜慮離諸染
時。名増上捨斷任運轉故。譬如二人倶詣
一方。一乘良馬。一乘惡馬。乘良馬者甚不
艱難至所詣處。乘惡馬者甚爲艱難方得
至彼。復次四靜慮中無功用道離染可得
故名樂住。近分無色有功用道。而得離染
故非樂住。如多人衆倶渡大河。有依草
束。有依浮瓠。有依棑筏。有依船舫。依船
舫者任運安樂得至彼岸。依餘物者怖畏
艱難而到彼岸。有情亦爾度煩惱河。有依
靜慮。有依餘地。雖倶從生死此岸度至涅
槃彼岸。而依靜慮者安樂易到故名樂住
非依近分無色者。由如是等種種因縁。唯
四靜慮名爲樂住。如名樂住如是亦名觸
住。倶住
四無量者。一慈二悲三喜四捨。問何故靜慮
無間説無量耶。答靜慮引起四無量故。復
次靜慮無量更相引故。復次以四無量是靜
慮中勝功徳故。問此四無量自性是何。答慈
悲倶以無瞋善根。爲自性對治瞋故。若兼
取相應隨轉。則四蘊五蘊爲自性。欲界者四
蘊。色界者五蘊。問若慈悲倶以無瞋善根。
爲自性對治瞋者。慈對治何等瞋。悲對治
何等瞋耶。答慈對治斷命瞋。悲對治捶打
瞋。復次慈對治應瞋處瞋。悲對治不應瞋處
瞋。有作是説。慈無量以無瞋善根。爲自性
對治瞋故。悲無量以不害爲自性對治
害故。喜以喜根爲自性。若兼取相應隨轉。
則欲界者四蘊爲自性。色界者五蘊爲自性。
問若喜無量以喜根爲自性者。品類足説
當云何通。如説。云何喜無量。謂喜及喜相
應受想行識。若彼所起身語二業者。彼所起
心不相應行皆名爲喜。豈有喜受與受相
應。答彼文應説。謂喜及喜相應想行識。不
應言受而言受者是誦者謬。復次彼論總
説五蘊爲喜無量自性。雖喜受與受不相
應。而餘心心所法與受相應。故作是説亦
不違理。有餘師説。此喜無量欣爲自性。欣
體非受別有心所與心相應。有説。欣在喜
根相應聚中可得。有作是説。喜根後生欣
由喜力所引起故。若作是説此喜無量與
受相應亦不違理。捨以無貪善根爲自性
對治貪故。若兼取相應隨轉。則欲界者四
蘊爲自性。色界者五蘊爲自性。如是名爲
無量自性。問此四無量其相云何。答自性即
是相。相即是自性。自性與相不相離故。尊
者世友作如是説。授與饒益是慈相。除去
衰損是悲相。慶慰得捨是喜相。忘懷平等
是捨相。
已説無量自性及相。所以今當説問何故名
無量。無量是何義。答普縁有情對治無量
戲論煩惱故名無量。問戲論有二種。一愛
戲論。二見戲論。何無量。對治何戲論耶。答
無量不能斷諸煩惱。但能制伏。或令轉遠。
有時四種皆對治愛。有時四種皆對治見。
若依四種近對治説。應言慈悲近對治見戲
論。以見行者多瞋恚故。喜捨近對治愛戲
論。以愛行者多親附故。有作是説。慈悲近
對治愛戲論。喜捨近對治見戲論。復次普
縁有情對治無量放逸煩惱故名無量。謂
四無量能近對治欲界放逸諸煩惱故。復次
如是四種是諸賢聖。廣遊戲處故名無量。
如富貴人有無量種廣遊戲處。謂諸園苑宮
殿臺閣遊獵等處。復次如是四種能縁無量
有情爲境。生無量福引無量果故名無

此四無量界者在欲色界。地者慈悲捨三在
七地。謂欲界四靜慮。及未至定靜慮中間。有
説。在十地。謂四靜慮四近分。靜慮中間及
欲界。喜無量在三地。謂欲界初二靜慮。有
餘師説。初二靜慮無悲無量。所以者何。初二
靜慮有勝喜受歡行相轉。悲無量慼行相轉。
初二靜慮若有悲者。則一心中有歡有慼便
違正理。問若爾初二靜慮如何有無漏厭。答
無漏厭與眞實作意相應不違於喜。如如於
境覺眞實相。如是如是深生喜慰如如於
境深生喜慰。如是如是復欣彼覺。如人求
寶而掘於地。如如掘地如是如是得諸寶
物。如如得寶如是如是復欣掘地。悲無量
與勝解作意相應故違於喜。評曰。應作是
説。初二靜慮有悲無量。云何知然。有至教
故。如定蘊説。初二靜慮攝初二靜慮四無量
等故知有悲。此四無量所依者。唯依欲界
身而得現起。行相者。慈有與樂行相。悲有
拔苦行相。喜有喜慰行相。捨有捨置行相。
所縁者。唯縁欲界。唯縁聚集。唯縁和合。唯
縁有情。謂縁欲界五蘊二蘊有情爲境。若
諸有情住自地心者則縁彼五蘊。若諸有情
住他地心。或無心者則縁彼二蘊。有作是
説。初靜慮無量縁欲界有情。第二靜慮無量。
縁欲界及初靜慮有情。第三靜慮無量。縁
欲界及初二靜慮有情。第四靜慮無量縁欲
界及下三靜慮有情。復有説者。初靜慮無量。
縁欲界及初靜慮有情。第二靜慮無量。縁欲
界及初二靜慮有情。第三靜慮無量。縁欲界
及下三靜慮有情。第四靜慮無量。縁欲界及
四靜慮有情。有餘師説。慈無量縁欲界及下
三靜慮。所以者何。慈無量與樂行相轉。唯四
地中有樂受故。悲無量唯縁欲界。所以者
何。悲無量拔苦行相轉。唯欲界中有苦受
故。喜無量縁欲界及初二靜慮。所以者何。喜
無量喜慰行相轉。唯三地中有喜受故。捨無
量縁欲界四靜慮。所以者何。捨無量捨置行
相轉。一切地中有捨受故。評曰。此諸説中
初説爲善。謂四但縁欲界爲境。念住者。此
四唯與法念住倶。智者此四唯與世俗智
倶。三摩地者。此四不與三摩地倶。唯有漏
故。根相應者。慈悲捨三與喜樂捨三根相
應。喜全不與受根相應。若兼説彼相應隨
轉。則喜亦與喜根相應。過去未來現在者。
此四無量皆通三世。過去縁過去。現在縁
現在。未來可生法縁未來不可生法。縁三世
善不善無記者。此四無量唯是善縁三種。欲
界色界無色界繋者。此四無量欲色界繋唯
縁欲界繋。學無學非學非無學者。此四無量
唯非學非無學唯縁非學非無學。見所斷修
所斷非所斷者。此四無量唯修所斷。縁見修
所斷。縁名縁義者。此四無量通縁二種。縁
自相續縁他相續者。此四無量唯縁他相
續加行得離染得者。此四無量皆通二種。應
知此中離染得者。謂初靜慮無量離欲界染
故得。第二靜慮無量。離初靜慮染故得。第
三靜慮無量。離第二靜慮染故得。第四靜慮
無量。離第三靜慮染故得。或離自地上地
染時。修得無量加行得者。謂四無量多由加
行而現在前。佛不由加行而現在前。獨覺
由下加行而現在前。聲聞由中上加行而
現在前。異生不定種姓多故。曾得未曾得者
此。四無量皆通二種。一切聖者及住後有異
生皆通二種。諸餘異生唯是曾得。有作是
説。一切聖者及住内法異生皆通二種。外法
異生唯是曾得
説一切有部發智大毘婆沙論卷第八十一



阿毘達磨大毘婆沙論卷第八十

 五百大阿羅漢等造 
 *三藏法師玄奘奉  詔譯 
  結蘊第二中十門納息第四之十二
問此四無量加行云何。答縁七有情而起加
行。七有情者。謂分欲界一切有情爲怨親。
中三品差別。怨親二品。復各分三謂下中上。
中品有情總爲一種無差別故。於此七品
有情境中。若欲修慈先縁親品。於親品中
先縁上品。上品親者。謂自父母軌範親教。或
餘隨一可尊重處。智慧多聞同梵行者。於
此上品親有情境作是思惟。云何當令此
有情類得如是樂。然心剛強難可調伏。從
無始來串習成故。於極有恩諸有情所惡
阿世耶任運生長。善阿世耶雖作意起而不
能住。復應勇勵思其重恩制心令住。如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irst] [Prev+100] [Prev] 411 412 413 414 415 416 417 418 419 420 421 422 423 424 425 426 [Next] [Next+100] [Last] [行番号:/]   [返り点:/] [CIT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