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正蔵検索


punctuation    Hangul    Eng   

Citation style A:
Citation style B:
()
Citation style C:
()
Citation style D:
()
TextNo.
Vol.
Page

  INBUDS
INBUDS(Bibliographic Database)
  Digital Dictionary of Buddhism
電子佛教辭典
パスワードがない場合は「guest」でログインしてください。
Users who do not have a password can log in with the userID "guest".

本文をドラッグして選択するとDDBの見出し語検索結果が表示されます。

Select a portion of the text by dragging your mouse to view all terms in the text contained in the DDB. ・

Password Access Policies

阿毘達磨大毘婆沙論 (No. 1545_ 五百大阿羅漢玄奘譯 ) in Vol. 27

[First] [Prev+100] [Prev] 405 406 407 408 409 410 411 412 413 414 415 416 417 418 419 420 [Next] [Next+100] [Last] [行番号:/]   [返り点:/] [CITE]

一現見。謂知財現見。復次欲界苦有善不善
無記三種故先別觀。色無色界苦唯有善無
記二種故後合觀。復次行者成就欲界異生
性故先別觀欲界苦。不成就色無色界異
生性故。後合觀色無色界苦。謂法應爾。若
成就此界異生性者。即先觀此界*苦。復次
於欲界苦先起誹謗故先別現觀而生於
信。於色無色界苦後起誹謗故後合現觀
而生於信。由如是等種種因縁。先別觀欲
界苦。後合觀色無色界苦。三諦現觀准此
應知
問若以共相現觀諦者。復於何時以如實
智觀諦自相。於諦自相若不能觀。云何名
爲現觀諦者。答非如實智於諸自相以自
相觀名諦現觀。而如實智於諸自相。以共
相觀名諦現觀。復次於諦自相共相無知。
現觀諦時一切頓斷雖觀共相。而亦得名
如實現觀諸諦自相。復次苦非常等名諦自
相。此於諸蘊即名共相。故於諸諦觀苦
等時。即名現觀自相共相。蘊等自相差別
無邊。觀之不能斷諸煩惱。故現觀位不各
別觀。問入現觀時既總觀蘊。如何於諦不
總觀耶。答入現觀時觀四諦理。斷迷四諦
別相煩惱。無一煩惱總迷四諦。故於四諦
不總現觀。於諸蘊中有總迷惑。故於諸蘊
得總現觀。又蘊自相非諸諦理。無始已了故
不復觀四諦自相無始未了。故今於彼各
別現觀
*説一切有部發智大毘婆沙論*卷第七十八


阿毘達磨大毘婆沙論卷第七十

 五百大阿羅漢等造 
 *三藏法師玄奘奉  詔譯 
  結蘊第二中十門納息第四之九
如契經説。苦聖諦應以慧遍知。阿毘達磨
説。智所遍知謂一切法。問若一切法是所遍
知如阿毘達磨説。何故契經唯説以慧應
遍知苦。答契經唯依出世間慧。説苦聖諦
是應遍知。阿毘達磨總依世間出世間慧。説
一切法是所遍知。如世間出世間有漏無漏
縛解繋不繋應知亦爾。復次契經唯依近遍
知慧説苦聖諦是應遍知。阿毘達磨依近遠
慧説一切法是所遍知。如近遠隣逼非隣
逼和合非和合應知亦爾。復次契經唯依觀
共相慧説苦聖諦是應遍知阿毘達磨總依
觀自相共相慧説一切法是所遍知。如自相
共相慧。自相共相覺自相共相作意應知亦
爾。復次契經唯依不共慧説苦聖諦是應遍
知。阿毘達磨總依共不共慧説一切法是所
遍知。復次契經依現觀時説苦聖諦是應遍
知。阿毘達磨依行諦時説一切法是所遍
知。復次契經依施設覺説苦聖諦是應遍
知。阿毘達磨依勝義覺説一切法是所遍
知。問施設覺者義何謂耶。答依果麁顯易
見。方便説遍知苦。依生死因不續。方便説
永斷集。依具二徳不在身。方便説應證滅。
依能永斷諸煩惱道。方便説應修道。如是
名爲施設覺義。非盡理故立施設名。脇尊
者言。世尊唯説應遍知苦。或謂唯苦是應遍
知。故對法中説一切法是所遍知。世尊唯説
集應永斷。或謂唯集是應永斷故。對法中説
有漏法皆應永斷。世尊唯説滅應作證。或謂
唯滅是應作證。故對法中依得作證説諸善
法皆應作證。世尊唯説道應修習。或謂唯道
是應修習。故對法中總説一切善有爲法皆
應修習。此則顯示經義不了。阿毘達磨是了
義説。復次爲令永斷生死道路故佛唯説
應遍知苦。謂有身見是六十二見趣根本。見
趣是餘煩惱根本。諸餘煩惱是業根本。諸業
復是異熟根本。依止異熟生長一切善不善
無記法。由此輪轉生死無窮。遍知苦時斷
有身見。身見斷故生死路絶。故佛唯説應遍
知苦。復次爲令永斷五我見十五我所見。
故佛唯説應遍知苦。復次爲令永斷有身
見邊執見。及爲證得空無願三摩地。故佛唯
説應遍知苦。復次從無始來諸有情類於
五取蘊。起我有情命者生者及養育者數取
趣想。誰能斷此諸惡倒想。令得法想謂苦
遍知。故佛唯説應遍知苦。復次從無始來
於苦非常空非我蘊起常樂我淨想。誰能
斷此諸顛倒想。令得無顛倒想謂苦遍知。
故佛唯説應遍知苦。復次從無始來諸有情
類。雖爲諸蘊損惱逼切如荷重擔。而於諸
蘊希求貪著。如諸嬰兒。雖爲乳母打罵逼
切。而歸附之。欲令有情斷蘊貪著。故佛唯
説應遍知苦。復次從無始來諸有情類。由
諸煩惱惡行顛倒。令心心所於境邪曲。誰
令正直謂苦遍知。故佛唯説應遍知苦。復次
諸瑜伽師若遍知苦便能安住無倒想心。設
彼現觀苦聖諦已。於餘聖諦不復現觀。有
人問言此五取蘊爲苦爲樂。答言唯苦如
熱鐵團。復問取蘊爲常非常。答言非常一刹
那後決定不住。復問取蘊爲淨不淨。答言不
淨如糞穢聚。復問取蘊有我無我。答言無我
作者受者皆不可得唯空行聚。此無顛倒由
苦遍知。故佛唯説應遍知苦。復次取蘊如病
性不調適。取蘊如癰性能逼惱。取蘊如箭
性能損害。取蘊如刀性能傷切。取蘊如毒性
能殺害。取蘊如火性能焚燒。取蘊如怨性
不饒益。取蘊如邊城恒爲種種業煩惱賊
之所侵擾。能知此者謂苦遍知。故佛唯説
應遍知苦。復次諸瑜伽師。若遍知苦名遇眞
佛出現世間。名入勝義如理正法。名眞出
家。名眞受用正法財寶得無障礙。故佛唯
説應遍知苦。復次諸瑜伽師。若遍知苦名
捨曾縁得未曾縁。名捨共得不共。名捨
世間得出世間。故佛唯説應遍知苦。復次
諸瑜伽師。若遍知苦開未曾開聖道門。故能
捨未曾捨異生性。能得未曾得聖性。故佛唯
説應遍知苦。復次諸瑜伽師。若遍知苦捨名
得名捨界得界捨性得性捨名得名者。謂
捨異生名得聖者名捨界得界者。謂捨異
生界分。得聖者界分。捨性得性者。謂捨異
生種性。得聖者種性。故佛唯説應遍知苦。
復次諸瑜伽師。若遍知苦得心不得心因。
得苦不得苦因。得明不得明因。故佛唯
説應遍知苦。復次諸瑜伽師。若遍知苦捨五
同分得八同分。五同分者謂五無間業同分。
八同分者謂四向四果同分。故佛唯説應遍
知苦。復次諸瑜伽師。若遍知苦則捨如柳絮
異生性。住如帝幢佛法性。故佛唯説應遍知
苦。復次諸瑜伽師。若遍知苦名爲最初得法
證淨。故佛唯説應遍知苦。復次諸瑜伽師。若
遍知苦名最初得無有是處。如契經説無
有是處。見聖諦者故斷他命越所學處
乃至廣説。故佛唯説應遍知苦。復次諸瑜伽
師。若遍知苦名爲最初入大法海。登大法
山。摧大怨敵。昇大法座。故佛唯説應遍知
苦。復次苦應遍知非皆永斷。集應永斷不
應唯遍知。滅應作證不應唯遍知。道應
修習不應唯遍知。故佛唯説應遍知苦。復
次於四聖諦皆應遍知。苦在最初故唯説

如契經説。苦集聖諦應以慧永斷。阿毘達
磨説。應永斷者謂有漏法。若説唯愛是集
諦者。應問彼言諸有漏法皆應永斷如對
法説。何故世尊唯説愛應永斷非餘一切
有漏法耶。彼應如前愛爲集。答若説一切
有漏法因是集諦者。應問苦諦亦應永斷
何故唯説集應永斷。答佛爲捨苦故作是
説汝等若欲捨衆苦者應永斷集。集永斷
故苦則不生名眞捨苦。復次佛爲捨果故
作是説。汝等若欲捨苦果者應永斷因。因
永斷故苦果不生名眞捨果。復次爲止苦
流故作是説。如止流者當堰水源。欲止
苦流應永斷集。復次永斷集故。便害倶因
離倶繋。得無漏離繋得。滅有頂遍行因。故
佛唯説集應永斷。復次若斷因者果即隨斷。
若滅因者果即隨滅。若棄因者果即隨棄。若
吐因者果即隨吐。故佛唯説集應永斷。復
次世尊欲令諸有情類捨蘊重擔故作是
説。謂如有人荷負重擔經嶮難處。而復蹎
蹶爲擔逼切欲脱無由。有人語言欲脱此
擔當斷擔索乃可脱之。如是有情荷蘊
重擔經歴生死諸嶮難處。爲蘊重擔之所
逼切故。佛告言汝等若欲脱蘊重擔當永
斷集。集既斷已蘊擔便脱。復次爲對外道
故作是説。謂諸外道苦果所逼。雖厭苦果
而不斷因。如愚癡狗捨人逐塊。故佛告彼
汝等厭苦當永斷集。集因斷已苦果不生便
得解脱。復次集引三界下中上果。若永斷
集苦果不生。是故世尊告有情類。汝等厭
苦當永斷集。復次集能生長三種苦果。若
永斷集彼不生長。是故世尊告有情類。若
厭三苦當永斷集。復次集能生長四種苦
生。若永斷集彼不生長。是故世尊告有情
類。若厭四苦當永斷集。復次集能生長五
種苦趣。若永斷集彼不生長。是故世尊告
有情類。若厭五苦當永斷集。復次苦但應
捨不應斷之。故佛唯説集應永斷。由如
是等種種因縁世尊唯説集應永斷
如契經説苦滅聖諦應以慧作證。阿毘達
磨説得作證者謂諸善法。問若諸善法皆
應作證如對法説。何故世尊唯作是説滅
應作證。答滅是解脱離繋爲相。故佛唯説
滅應作證。復次滅無處所亦無所依。故佛
唯説滅應作證。復次滅雖是因而無有果。
滅雖是果而無有因。故佛唯説滅應作證。
復次滅雖是因而無有因。滅雖是果而無
有果。故佛唯説滅應作證。復次滅是能作
非有能作。是縁非有縁。是離非有離。故
佛唯説滅應作證。復次滅令蘊無而不變
法。故佛唯説滅應作證。復次滅能息三墮
四遮五故佛唯説滅應作證。復次滅是一味
廣大道果。能淨四姓及諸名言名無上法。
故佛唯説滅應作證復次滅唯無漏得通二
種。滅唯非學非無學得通三種。滅一諦攝得
三諦攝。滅唯不繋得通三種。滅唯不斷得通
二種。故佛唯説滅應作證。復次滅是善亦是
常。是善亦離世。是善亦離蘊。是善無三品。
是善無前後。故佛唯説滅應作證。復次滅
是沙門果非沙門。是婆羅門果非婆羅門。是
梵行果非梵行。是道果非道。故佛唯説滅
應作證。復次爲證滅故證有爲善。故佛唯
説滅應作證。由如是等種種因縁。故佛唯
説滅應作證
如契經説。趣苦滅道聖諦應以慧修習。阿
毘達磨説應修習法者謂有爲善法。問諸
有爲善皆應修習如對法説。何故世尊唯
作是説應修聖道。答聖道應修不應永
斷。非如餘善應斷應修。故佛唯説應修
聖道。復次聖道唯有得修習修。非如餘善
具四種修。所謂得習對治除遣。故佛唯説應
修聖道。復次聖道具善無漏二聖。非如餘
善唯有善聖。故佛唯説應修聖道。復次聖
道應修不斷縁彼貪等煩惱。非如餘善亦
修亦斷縁彼煩惱。故佛唯説應修聖道。復
次聖道應修是出非沒。非如餘善雖是應
修亦出亦沒。謂出欲界沒初靜慮。乃至出
無所有處沒非想非非想處。故佛唯説應
修聖道。問得聖道者離欲染已生初靜
慮。乃至離無所有處染已生非想非非想
處。如何聖道是出非沒。答雖有是事而諸
聖道不招異熟。非如餘善能招異熟。故諸
聖道唯名爲出。復次修習聖道能損諸有。
能害諸有。能破諸有修習餘善長養諸有。
攝益諸有。任持諸有。故佛唯説應修聖道。
復次修習聖道斷有流轉生老病死令不
相續。修習餘善續有流轉生老病死不令
間斷。故佛唯説應修聖道。復次修習聖道
是趣苦有世間生老病死滅行。修習餘善是
趣苦有世間生老病死集行。故佛唯説應
修聖道。復次修習聖道非有身見事。乃至
不墮苦集諦攝。修習餘善是有身見事。乃
至墮在苦集諦攝。故佛唯説應修聖道。復
次修習聖道非界趣生生老病死流轉之因。
修習餘善是界趣生生老病死流轉之因。故
佛唯説應修聖道。復次修習聖道令界趣
生生老病死流轉都盡。修習餘善令界趣生
生老病死流轉無盡。故佛唯説應修聖道。
復次聖道唯是可愛可愛果。可喜可喜果。可
意可意果。可欣可欣果。可樂可樂果。餘善不
爾。故佛唯説應修聖道。復次聖道是沙門
是沙門果。是婆羅門是婆羅門果。是梵行是
梵行果。是道是道果。故佛唯説應修聖道。
復次修習聖道定趣涅槃。修習餘善所趣
不定。故佛唯説應修聖道。由如是等種種
因縁。故佛唯説應修聖道
有十六行相縁四聖諦起。謂縁苦諦有四
行相。一苦二非常三空四非我。縁集諦有
四行相。一因二集三生四縁。縁滅諦有四
行相。一滅二靜三妙四離。縁道諦有四行
相。一道二如三行四出。問十六行相名有十
六實體有幾。有作是説。名有十六實體有
七。謂縁苦諦四種行相名有四種實體亦
四。縁餘三諦各四行相名雖有四實體唯
一。問何故縁苦有四行相名有四種實體
亦四。縁餘三諦而不爾耶。答縁苦行相是
四顛倒近對治故。如四顛倒名體各四。縁餘
三諦所起行相非四顛倒近對治。故名雖有
四實體唯一。評曰應作是説。十六行相名
與實體倶有十六。如名與體。名施設體施
設。名異相體異相。名異性體異性。名差別體
差別。名建立體建立。名覺了體覺了。應知亦
爾。問言行相者自性是何。答自性是慧。應
知此中慧是行相。亦是能行亦是所行。與慧
相應心心所法雖非行相而是能行亦是所
行。與慧倶有不相應行。及餘有法雖非行
相亦非能行而是所行。有作是説。言行
相者總以一切心心所法爲其自性。若作
是説。諸心心所皆是行相。亦是能行亦是所
行。餘一切法雖非行相亦非能行而是所
行。復有説者。所言行相以一切法爲其自
性。若作是説。諸相應法亦是行相。亦是能行
亦是所行。不相應法雖是行相亦是所行而
非能行。評曰應作是説。言行相者自性是
慧如初所説。如是名爲行相自性。我物自
體相分本性
已説自性所以今當説。問何故名行相。行
相是何義。答於諸境相簡擇而轉是行相義。
問何故名苦廣説乃至何故名出。答傷痛逼
迫如荷重擔。違逆聖心故名爲苦。由二
縁故説名非常。一由所作。二由屬縁。由所
作者。諸有爲法一刹那頃能有所作。第二刹
那不復能作。由屬縁者諸有爲法繋屬衆
縁。方有所作違我所見故名爲空。違於我
見故名非我。如種子法故名爲因。能等出
現故名爲集。令有續起故名爲生。能有成
辦故名爲縁。譬如埿團輪繩水等衆縁和
合成辦瓶等。取蘊永盡故名爲滅。有爲相息
故名爲靜。是善是常故名爲妙。最極安隱
故名爲離。是離自體非有離故。違害邪道
故名爲道。違害非理故名爲如。趣涅槃宮
故名爲行。能永超度故名爲出。是能出性非
沒性故。復次麁重所逼故名爲苦。性不究
竟故名非常。内離士夫作者受者遣作受
者故名爲空。性不自在故名非我。引發諸
有故名爲因。令有等現故名爲集能有
滋産故名爲生。有所造作故名爲縁。性不
相續盡諸相續故名爲滅。三火永寂故名爲
靜。脱諸災横故名爲妙。出衆過患故名爲
離。是出要路故名爲道。能契正理故名爲
如。能正趣向故名爲行。永超生死故名爲

問有四行相觀生死果。何故此果但名苦
諦不名非常空非我諦。答亦應説爲非常
等諦。而不説者是有餘説。復次既説爲苦
諦當知已説爲非常空及非我諦以相同
故。復次苦相不共唯有漏法是苦非餘故名
苦諦。非常等三是餘共相。謂非常相三諦皆
有。空非我相遍一切法。故此不名非常等
諦。復次苦違諸有。有情聞之能捨生死故
名苦諦。美妙飮食持與小兒。若語是苦彼
便遠棄。語非常等彼無捨心。是故不名非
常等諦。復次生死有苦愚智同信。外道聞之
亦不誹謗。聞非常等有不生信。故名苦
諦非非常等。復次能知所知易分別故。但
名苦諦非非常等。謂佛世尊説有苦智故
此所知但名苦諦。如智所知。覺所覺。根根
義。行相所縁。有境及境。應知亦爾。復次此苦
諦名舊所傳説是舊文句。過去諸佛過殑伽
沙皆以苦名表示此諦。今佛亦爾故不應
責。復次此諦四相苦相最初。是故世尊但名
苦諦。問有四行相觀生死因。何故此因但
名集諦不名因等三種諦耶。答亦應説爲
因生縁諦而不説者是有餘説。復次既説
爲集諦當知已説因生縁諦以相同故。復
次能知所知易分別故但名集諦非因生
縁。謂佛世尊説有集智故此所知但名集
諦。如智所知覺所覺等應知亦爾。復次此
集諦名舊所傳説是舊文句。過去諸佛過殑
伽沙皆以集名表示此諦。今佛亦爾故不
應責。復次集相但於有漏法有。招集生死
非無漏故。因生縁相無漏亦有。聖道亦名
因生縁故。集不共故立以諦名。是故世尊但
名集諦。問有四行相觀於涅槃。何故涅槃
唯名滅諦不名靜等三種諦耶。答亦應説
爲靜妙離諦。而不説者是有餘説。復次既
説爲滅諦當知已説靜妙離諦以相同
故。復次能知所知易分別故但名滅諦非
靜妙離。謂佛世尊説有滅智故此所知但
名滅諦。如智所知覺所覺等應知亦爾。復
次滅名不共故立諦名。滅名唯顯究竟滅
故。靜名濫定妙離濫道故不名爲靜妙離
諦。復次此滅諦名舊所傳説是舊文句。過去
諸佛過殑伽沙皆以滅名表示此諦。今佛亦
爾故不應責。復次此諦四相滅相最初是故
世尊但名滅諦。問有四行相觀於聖道。何
故聖道但名道諦不名如等三種諦耶。答
亦應説爲如行出諦。而不説者是有餘説。
復次既説爲道諦當知已説如行出諦以
相同故。復次能知所知易分別故。但名道
諦非如行出。謂佛世尊説有道智。故此所
知但名道諦。如智所知覺所覺等應知亦
爾。復次道名唯顯趣涅槃路故立諦名。如
濫正理。行通有漏。出通涅槃。故此不名
如行出諦。復次此道諦名舊所傳説是舊文
句。過去諸佛過殑伽沙皆以道名表示此
諦。今佛亦爾故不應責。復次此諦四相道相
最初是故世尊但名道諦
毘奈耶説。世尊有時爲四天王先以聖語
説四聖諦四天王中二能領解二不領解。世
尊憐愍饒益彼故。以南印度邊國俗語説
四聖諦。謂瑿泥迷泥&T050460;部達&MT03305;*部。二天
王中一能領解一不領解。世尊憐愍饒益彼
故。復以一種篾戻車語説四聖諦。謂摩奢
覩奢僧攝摩薩縛怛羅毘刺遲。時四天王皆
得領解。問佛以聖語説四聖諦能令所化
皆得解不。設爾何失。二倶有過。所以者何。
若言能者後二天王聞聖語説何故不解。若
不能者伽他所説當云何通。如有頌言
    佛以一音演説法 衆生隨類各得解
    皆謂世尊同其語 獨爲我説種種義
一音者謂梵音。若至那人來在會坐。謂佛
爲説*至那音義。如是礫迦葉筏那達刺陀末
&MT03305;婆佉沙覩貨羅博喝羅等人來在會坐。各
各謂佛獨爲我説自國音義。聞已隨類各
得領解。又貪行者來在會坐。聞佛爲説不
淨觀義。若瞋行者來在會坐。聞佛爲説慈
悲觀義。若癡行者來在會坐。聞佛爲説縁
起觀義。憍慢行等類此應知。此伽他中既
作是説。如何可説佛以聖語。説四聖諦不
令一切所化有情皆得領解。有作是説。佛
以聖語説四聖諦能令一切所化有情皆
得領解。問若爾何故後二天王聞聖語説而
不能解。答彼四天王意樂有異。爲滿彼意
故佛異説。謂二天王作如是念。若佛爲我
以聖語説四聖諦者我能受行。第三天王
作如是念。若佛爲我以南印度邊國俗語
説四諦者我能受行弟四天王作如是念。
若佛爲我隨以一種*篾戻車語説四諦者
我能受行。是故世尊隨彼意説。復次世尊
欲顯於諸言音皆能善解故作是説。謂有
生疑佛唯能作聖語説法。於餘言音未必
自在。爲決彼疑佛以種種言音説法。顯
於諸方言音自在。所説法要聞皆受行。復次
有所化者依佛不變形言而得受化。有所
化者依佛轉變形言而得受化。依佛不變
形言得受化者。若變形言而爲説法彼不
能解。如説佛在摩掲陀國爲度池堅歩
行十二踰繕那故七萬衆生皆得見諦。彼皆
依佛不變形言而得受化。若變形言爲説
法者。彼諸衆生應不見諦。依佛轉變形言
得受化者。若不變形言而爲説法彼不
能解。是故世尊作三種語。爲四天王説四
聖諦。復有説者。佛以一音説四聖諦。不
令一切所化有情皆能領解。世尊雖有自
在神力。而於境界不能改越。如不能令
耳見諸色眼聞聲等。問若爾前頌當云何
通。答不必須通非三藏故。諸讃佛頌言多
過實。如分別論者。讃説世尊心常在定。善
安住念及正知故。又讃説佛恒不睡眠離諸
蓋故。如彼讃佛實不及言前頌亦然故不
須釋。復次如來言音遍諸聲境隨所欲語
皆能作之。謂佛若作*至那國語勝在*至
那中華生者。乃至若作博喝羅語勝在彼
國中都生者。以佛言音遍諸聲境故。彼伽
他作如是説。復次佛語輕利速疾迴轉。雖
種種語而謂一時。謂佛若作至那語已無間
復作礫迦國語。乃至復作博喝羅語。以速
轉故皆謂一時。如旋火輪非輪輪想。前頌
依此故亦無違。復次如來言音雖有多種。
而同有益故説一音
如契經説佛告苾芻。此苦聖諦我昔未聞。
於此法中如理作意。由此便生眼智明覺。
此苦聖諦慧應遍知我昔未聞乃至廣説。此
苦聖諦慧已遍知我昔未聞乃至廣説。集滅
道諦廣説亦爾。此苦聖諦我昔未聞等。顯未
知當知根。此苦聖諦慧應遍知等。顯已知根。
此苦聖諦慧已遍知等。顯具知根。集滅道諦
各顯三根應知亦爾。大徳法救作如是説。
我思此經擧身毛竪。以佛所説必不違義
定有次第。今此契經越次第説具知根。後
復説未知當知根故。非佛獨覺及諸聲聞。
得有如是觀行次第。具知根後如何復起
初無漏根。若捨此經必不應理。佛初説故
以五苾芻而爲上首。八萬諸天聞此所説
皆證法故。若欲不捨復違次第。故思此經
擧身毛竪。然後大徳雖作是言而不捨
經。但迴文句彼作是説。此經應言此苦聖
諦。我昔未聞乃至廣説。集滅道諦廣説亦爾。
此苦聖諦慧應遍知。此集聖諦慧應永斷此
滅聖諦慧應作證。此道聖諦慧應修習。昔未
聞等廣説如前。此苦聖諦慧已遍知。此集聖
諦慧已永斷。此滅聖諦慧已作證。此道聖諦
慧已修習。昔未聞等廣説如前。若作是説
不失次第。隨順現觀非如經説。阿毘達磨
諸論師言。不應輒迴此經文句。過去無量
諸大論師。利根多聞過於大徳。尚不敢迴
此經文句。況今大徳而可輒迴。但應尋求
此經意趣。謂説法者依二次第。一依隨順説
法次第如此經説。二依隨順現觀次第如大
徳説。脇尊者言。此經不説三無漏根。但説
菩薩菩提樹下欲界聞思所成慧力修行四
諦。問世尊既説我由此觀證得無上正等菩
提。豈有聞思證菩提義。答菩薩由此聞思
慧力。伏除一切四聖諦愚。由此定當證無
上覺。故説由此證得菩提。如人先時濕皮
覆面。後得除去以&MT04139;覆之。其障輕微可言
無障故此非説三無漏根
如契經説佛告苾芻。我於四聖諦三轉十
二行相生眼智明覺。問此應有十二轉四
十八行相。何故但説三轉十二行相耶。答
雖觀一一諦皆有三轉十二行相。而不過
三轉十二行相故作是説。如預流者極七反
有。及七處善并二法等。此中眼者。謂法智忍。
智者。謂諸法智。明者。謂諸類智忍。覺者。謂
諸類智。復次眼是觀見義。智是決斷義。明是
照了義。覺是警察義
問此四聖諦若自性斷者亦所縁斷耶。答應
作四句。有自性斷非所縁斷。謂縁無漏苦
集及無所縁諸有漏法。有所縁斷非自性
斷。謂縁有漏聖道。有自性斷亦所縁斷。謂
縁有漏苦集。有非自性斷亦非所縁斷。謂
縁無漏聖道。及無所縁聖道滅諦
*説一切有部發智大毘婆沙論*卷第七十九



阿毘達磨大毘婆沙論卷第八十
 五百大阿羅漢等造 
 *三藏法師玄奘奉  詔譯 
  結蘊第二中十門納息第四之十
四靜慮者。謂初靜慮。第二靜慮。第三靜慮。第
四靜慮。問何故作此論。答欲令疑者得決
定故。謂品類足説。云何初靜慮。謂初靜慮
攝善五蘊。乃至云何第四靜慮。謂第四靜慮
攝善五蘊。彼唯説善靜慮。或有生疑。靜
慮唯善非染。亦非無覆無記。爲決彼疑顯
四靜慮。通善及染無覆無記故作斯論。問
此四靜慮自性云何。答各以自地五蘊爲自
性。是名靜慮自性我物自體相分本性
已説自性。所以今當説。問何故名靜慮。爲
能斷結故名靜慮。爲能正觀故名靜慮。若
能斷結故名靜慮。則無色定亦能斷結應名
靜慮。若能正觀故名靜慮。則欲界三摩地亦
能正觀。應名靜慮。有作是説。以能斷結
故名靜慮。問諸無色定亦能斷結應名靜
慮。答若定能斷不善無記二種結者名爲靜
慮。諸無色定唯斷無記非不善故不名靜
慮。問若作是説。唯未至定可名靜慮。上地
不斷不善結故。答上地雖無彼斷對治。而
有不善厭壞對治。以能厭壞亦名能斷。問
若作是説。上地滅道法智品。及彼一切類智
品應非靜慮。皆非欲界斷及厭壞二對治
故。答彼於欲界雖無全界全地對治。而彼
界地容有不善厭壞對治。由此勢力餘亦
得名。復次四靜慮中有能對治不善結者。
無色全無。故靜慮名不通無色。尊者妙音作
如是説。色界六地於欲界結皆有斷對治
及厭壞對治。然未至定已斷彼結。餘地對治
無彼可斷。雖無彼可斷而有對治用。如
日三分皆能破暗。初分已破餘無可破。又
如六人共一怨家。一人已殺餘無可殺。又
如六燈皆能破暗。持一入室其暗已除。餘
五入時無暗可破。如是六地於欲界結。皆
有斷能非唯未至。若不爾者依上五地入
見道時。應不證得欲見所斷諸結離繋。既
能證得。故知六地於欲界結有斷對治。復
次若定能斷見修所斷二結盡者名爲靜慮。
諸無色定唯能斷修所斷結盡故非靜慮。復
次若能斷結五蘊倶生能爲所依起多功徳。
能具攝受四支五支。能發六通具四通行。
三種變現三明三根三道三地四沙門果九遍
知道。見修二道法類二智。及忍智者名爲靜
慮。諸無色定雖能斷結。而不具上所説功
徳故非靜慮。復有説者。以能正觀故名靜
慮。問若爾欲界有三摩地。亦能正觀應名
靜慮。答若能正觀亦能斷結名爲靜慮。欲界
三摩地雖有能正觀。而不能斷結。故不名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irst] [Prev+100] [Prev] 405 406 407 408 409 410 411 412 413 414 415 416 417 418 419 420 [Next] [Next+100] [Last] [行番号:/]   [返り点:/] [CIT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