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正蔵検索


punctuation    Hangul    Eng   

Citation style A:
Citation style B:
()
Citation style C:
()
Citation style D:
()
TextNo.
Vol.
Page

  INBUDS
INBUDS(Bibliographic Database)
  Digital Dictionary of Buddhism
電子佛教辭典
パスワードがない場合は「guest」でログインしてください。
Users who do not have a password can log in with the userID "guest".

本文をドラッグして選択するとDDBの見出し語検索結果が表示されます。

Select a portion of the text by dragging your mouse to view all terms in the text contained in the DDB. ・

Password Access Policies

阿毘達磨大毘婆沙論 (No. 1545_ 五百大阿羅漢玄奘譯 ) in Vol. 27

[First] [Prev+100] [Prev] 385 386 387 388 389 390 391 392 393 394 395 396 397 398 399 400 [Next] [Next+100] [Last] [行番号:/]   [返り点:/] [CITE]

所應作各得究竟
*説一切有部發智大毘婆沙論*卷第七十四



阿毘達磨大毘婆沙論卷第七十

 五百大阿羅漢等造 
 *三藏法師玄奘奉  詔譯 
  結蘊第二中十門納息第四之五
五取蘊者。謂色取蘊受取蘊想取蘊行取蘊
識取蘊。問何故作此論。答爲別契經
義故。謂契經説。有五取蘊。謂色取蘊乃
至識取蘊。契經雖是説而不廣辯
。經是此論所依根本。彼不説者今應
故作斯論。問色取蘊云何。答若色有漏
有取。彼色在過去未來現在。或起欲或起
貪或起瞋或起癡或起怖。或復隨起一心
所隨煩惱是名色取蘊。此中起欲起貪者
謂起愛結。起瞋者謂起恚結。起癡者謂起
無明結。起怖者有作是説。此中不
怖。所以者何。怖即煩惱。若説煩惱即已
怖。問若爾此怖以何煩惱自性。有作
是説。以有身見自性。所以者何。執有我
者多怖畏故。若説有身見即已説怖。有餘
師説。以愛爲自性。所以者何。若有愛者多
怖畏故。復有説者。以無智自性。所以者
何。諸無智者多怖畏故。若説無明即已説
怖。評曰應是説。此所起中應別説怖所
以者何。有別心所心相應是怖自性此即
攝在。復有所餘如是類法心相應心所
法内非諸煩惱。問此怖自性於何處有。答
欲界有上二界。問若怖自性色界中
無。云何釋通契經所説。如契經説。苾芻當
知。有極光淨先生。諸天見後生者劫火
心生恐怖。而慰喩言。大仙勿怖大仙勿
怖。我數曾見此劫火焔。燒空梵宮即於
滅。伽他所説。復云何通。如
    聞説長壽天 有妙色名譽
    深心懷厭怖 如鹿對師子
答經頌於厭以怖聲説。問若爾厭怖有
差別。答名即差別。謂彼名厭此名爲怖。尊
者世友作是説。怖唯欲界厭通三界。復
是説。怖在煩惱品厭在善根品。復作
。怖通染汚無覆無記厭唯是善。大徳説
曰。於衰損事深心疑慮欲遠離説名爲
怖。已得遠離深心憎惡説名爲厭。如是名
厭怖差別。問異生聖者誰有怖耶。有作
是説。異生有怖聖者無怖。所以者何。聖者
已離五怖畏故。五怖畏者。一不活畏。二惡
名畏。三怯衆畏。四命終畏。五惡趣畏。評曰
是説。異生聖者二皆有怖。問聖者已
五種怖畏如何有怖。答聖者雖五種
大怖而有所餘暫時小怖。問何等聖者有
小怖。爲有學位無學位耶。有作是説。唯有
學位有餘小怖。以怖唯是煩惱品故。評曰
是説。學無學位皆容怖。學謂預流
一來不還者。無學謂阿羅漢獨覺除佛世尊
佛無恐怖毛竪等事。於一切法如實通達
無畏故。或復隨起一心所隨煩惱者。謂
色生諸餘遍行及修所斷餘煩惱等
問受取蘊云何。答若受有漏有取。彼受在
去未來現在。或起欲或起貪或起瞋或起
癡或起怖。或復隨起一心所隨煩惱。是名
受取蘊。此中廣釋如前應知有差別者。謂
隨起一隨煩惱中。縁此受諸餘遍行及
見所斷餘非遍行
受取蘊是想行及識取蘊廣説。應
是名取蘊自性我物自體相分本性
已説自性。所以今當説。問何故名取蘊。取
蘊是何義。答此從取生復能生取故名
。復次此從取轉復能轉取故名取蘊。復
次此由取引復能引取故名取蘊。復次此
取長養復能長養取故名取蘊。復次此
取増廣復能増廣取故名取蘊。復次此
取流派復能流派取故名取蘊。復次此
蘊屬取故名取蘊。如臣屬王故名王臣。諸
有漏行都無我。設有問言。汝屬於誰。應
正答言。我屬於取。復次諸取於此應生時
生應住時住。應執時執。故名取蘊。復次諸
取於此増長廣大故名取蘊。復次諸取於
長養攝受故名取蘊。復次諸取於此染著難
捨。猶如塵垢染著衣服故名取蘊。復次諸
取於此深生樂著。如魚鼈等樂著河池
取蘊。復次此是諸取巣穴舍宅故名取蘊
謂依此故貪瞋癡慢見疑纒垢皆得生長
知此中依同分取取蘊名。謂依欲界
欲界取蘊。依色界取色界取蘊。依
無色界取無色界取蘊。如三界同分
取蘊名。依九地取知亦爾。此於
雜亂故。若於相續雜亂。謂依
自取他蘊取蘊亦依他取自蘊名取蘊
若於相續無雜亂者。一切外物應取蘊
外物中無諸取故。然諸外物依有情取
取蘊名互生長故
問蘊與取蘊何差別。答名即差別彼名爲
蘊此名取蘊。復次蘊通有漏無漏。取蘊唯
有漏。復次蘊攝三諦取蘊攝二諦。復次蘊
十七界一界少分。取蘊攝十五界三界少
。復次蘊攝十一處一處少分。取蘊攝十處
二處少分。復次蘊攝五蘊取蘊攝五蘊
少分。復次於蘊中流轉者受訶責。有
滅者受讃歎。於取蘊中流轉者受訶責
還滅者受讃歎。蘊與取蘊是謂差別
六界者。謂地界水界火界風界空界識界。問
何故作此論。答是作論者意欲爾故。謂本論
師隨自意欲而作此論法相故不
責。復次不問此本論師。所以者何。世
尊施設十八界已。復於此中略出少分
設六界。故此六界十八界中攝五界全四界
少分。五界全者。謂前五識界。四界少分者。謂
色觸意及意識界。此中空界攝色界少分。地
水火風界攝觸界少分。識界攝意界意識界
少分。以此二界通有漏無漏。識界唯攝
漏分故。由此六界十八界中攝五界全四
界少分。問置本論師。世尊何故十八界中略
少分設六界。答觀受化者所宜差別
謂有所化所知境但愚少分。或有所化
所知境於一切。愚少分者爲説六界
一切者爲説十八界。復次世尊所化有
利根者。有鈍根者。爲利根者六界。爲
根者十八界。復次世尊所化有開智者
説智者。爲開智者六界。爲説智者
十八界。復次世尊所化有略者
廣者。爲略者六界。爲廣者
八界。復次於十八界略現門故説六界
謂十八界中有是色非色。若説前五界
知已説諸是色界。若説識界。當知已説
諸非色界。復次十八界中有有見無見
若説空界。當知已説諸有見者若説餘五
。當知已説諸無見者。復次十八界中有
有對無對。若説前五界。當知已説諸有
對者。若説識界。當知已説諸無對者。復次
十八界中有相應不相應。若説識界。當
知已説諸相應者。若説餘五界。當知已説
不相應者。如相應不相應。如是有所依無所
依。有所縁無所縁。有行相無行相。有警覺無
警覺。應知亦爾。復次由此六界生能
長有情色無色身故復施設。能生者。謂識
界。能養者謂地水火風界。能長者謂空界。復
次由此六界引能持能増有情色無色
故復施設。能引者謂識界。能持者謂地水
火風界。能増者謂空界。復次由此六界是根
本有情事。是遍行有情事。是無始有情事。是
無分別有分別有情事故復施設。根本有情
事者。謂欲色界受生有情。從結生心乃至死
有。無此六界無勢用。遍行有情事者。謂
欲色界一切有情從結生心乃至死有。無
六界不増上時。無始有情事者。謂不
本際已來諸有情類。從結生心乃至死有。無
此六界不作用時無分別有分別有情事者。
謂有有情別是男是女。如
藍頞部曇閉尸揵南位。如是六界亦有勢用
或有有情已可別是男是女鉢羅奢佉等
。如是六界亦有勢用。尊者妙音作
。由此六界入母胎勢用増上故復施
設。由是等種種因縁故。佛世尊於十八
略出少分。施設如是六界差別
問地界云何。答堅性。雖此地界總是堅性。而
此堅性差別無邊。謂内外分堅性各異。内分
中堅性者。謂髮毛爪齒塵垢皮肉。筋骨脈心
脾腎肝肺胃肚腸糞。生藏熟藏手足支節。如
是等中所有堅性。此諸堅性有勝有劣。謂
足堅性勝手堅性。若諸有情少時手行手
皮血肉即便壞盡。若以足行衆同分
皮血肉都無損壞。由此故知内分堅性有
勝有劣。外分中堅性者。謂地山礫石塼瓦草
木。螺蜯&T045527;蛤銅鐵金銀白鑞鉛錫末尼眞珠
珊瑚琥珀珂貝璧玉。帝青大青末羅羯多。杵
藏石藏颯頗胝迦。及紅頗黎吠琉璃等所有
堅性。此内外分種種堅性。以相同故略爲
一聚總名地界
問水界云何。答濕性。雖此水界總是濕性。而
此濕性差別無邊。謂内外分濕性各異。内分
中濕性者。謂涙汚涕唾肪膏髓惱涎膽痰
膿血尿等所有濕性。外分中濕性者。謂江河
池沼泉井溝渠四大海等所有濕性。此内外
分種種濕性。以相同故略爲一聚總名

問火界云何。答煖性。雖此火界總是煖性。而
此煖性差別無邊。謂内外分煖性各異。内分
中煖性者。謂身中熱等熱遍熱。由此所飮所
食所噉。皆易消熱身安隱。此若増時便
熱病。外分中煖性者。謂炬燈燭陶竈
等火聚炎焔。燒諸城。村山林曠野。及諸藥
日輪未尼天龍宮殿所出火焔。并地獄等
諸火煖性。應是説。内火煖性熱於外火
所以者何。若以飮食&T055114;。下然熾火
一日夜。猶不形色變易。如
須臾頃。此内外分種種煖性以相同
故。略爲一聚總名火界
問風界云何。答輕等動性。雖此風界總是動
。而此動性差別無邊。謂内外分動性各異。
内分中動性者。謂有上行風下行風。有
住脇風住腹風。有住背風如鍼風。有
如刀風。有茇羅風婆呾瑟恥羅風。有
婆呾寠拉摩風。有入息風出息風。有
身分*支節行風所有動性。外分中動性者。
謂有四方風。或有塵風。或無塵風。或毘濕縛
風。或吠嵐婆風。或小風。或大風。或風輪風等
所有動性。此内外分種種動性以相同故。略
一聚總名風界
問空界云何。答如契經説。有眼穴空。有
穴空。有鼻穴空。有面門空。有咽喉空。有
中空心邊空。有通飮食處空。有貯飮食
處空。有棄飮食處空。有諸*支節毛孔等空
是名空界。阿毘達磨作是説。云何空界。
謂隣礙色。礙謂積聚即牆壁等有色。近此名
隣礙色。如牆壁間空。叢林間空。樹葉間空。窓
牖間空。往來處空。指間等空。是名空界。有
是説此文應言云何空界。謂隣難除色。
然色有二種。一者易除謂有情數。二者難除
謂無情數。此空界色多近非情牆壁樹等。而
施設故名隣難除色。舊對法者及此國師。倶
空界處處皆有。謂骨肉筋脈皮血身分。晝
夜明闇形顯等處皆有此色。問縁空界色
眼識生不。有説縁此眼識不生。謂空界色
眼識境而此眼識畢竟不生。復有説者。
空界色眼識亦生。問若爾何故見不
。答此空界色晝爲明所覆。夜爲闇所覆。
故眼雖見而不明了
問虚空空界有何差別。答虚空非色空界是
色。虚空無見空界有見。虚空無對空界有對。
虚空無漏空界有漏。虚空無爲空界有爲。問
若此虚空是無爲者。契經所説當云何通。如
契經説。世尊以手摩捫虚空苾芻衆。豈
佛以手摩捫無爲而告弟子。答彼於空界
虚空聲。非虚空手可摩捫。餘經亦説。
佛告苾芻。若有畫師或彼弟子持諸彩色
來作是言。我能彩畫虚空。作種種文像
是事不。苾芻佛無是事。彼亦於
虚空聲又伽他説
    獸歸林藪 鳥歸虚空 聖歸涅槃
    法歸分別
彼亦於空界。説虚空聲。復有頌言
    虚空無鳥跡 外道無沙門
    愚夫樂戲論 如來則無
彼亦於空界虚空聲。有餘經説。鳥歩
跡難現亦不尋。彼亦於空界
虚空聲。有處問虚空而答以空界。如品類
是言。云何虚空謂有虚空無障無
礙色於中行周遍増長。問何故問虚空而答
空界。答虚空微細難顯説。空界相麁
開示。以麁顯細故作是説
問以何縁故知虚空。尊者世友作
。以佛説故知虚空。謂契經中。佛處處
虚空虚空故知實有。問爲但信教知
虚空。爲此虚空亦現量得。答亦現量得。若
虚空一切有物應容處。既有受諸
有物虚空。復作是説。以往來
聚集處故知虚空。若無彼因彼亦不有。
彼因者即是虚空。虚空是彼容受因故。復
是説。容有礙物虚空。若無虚空
彼無容處。復作是説若無虚空一切
處皆有障礙。既現見有無障礙處故。知虚
空決定實有。無障礙相是虚空故。大徳説曰。
虚空不知非所知事故。所知事者色非
色性虚空與彼倶不相應。所知事者謂此彼
性虚空與彼倶不相應。此虚空名。但是世間
分別假立。評曰應是説。實有虚空。非
不知即謂非有前教理實有虚空
問若爾虚空有何作用。答虚空無爲無
。然此能與種種空界近増上縁。彼種
種空界能與種種大種近増上縁。彼種種
大種能與有對造色等近増上縁。彼有對
造色能與心心所法近増上縁。若無
。如是展轉因果次第皆不成立。勿
。是故虚空體相實有不撥無
問識界云何。答五識身及有漏意識。問何故
無漏識不識界耶。答與識界相相應
故。若法能長養諸有。攝益諸有。任持諸有
者。立六界中。無漏意識。能損減諸有。散
諸有。破滅諸有。是故不立在六界中。復次
若法能令諸有相續生老病死流轉不絶者
六界中。無漏意識與此相違。是故不
六界中。復次若法是趣苦集行亦是趣有
世間生老病死集行者立六界中。無漏意識
此相違。是故不在六界中。復次若法
是有身見事。顛倒事愛事。隨眠事與貪瞋癡
安足處。有垢有毒有穢有刺。有過有濁
在諸有苦集諦攝者立六界中。無漏意識
此相違。是故不在六界中。尊者世友
是問言。此六界中何故不無漏意識
即自答言。如是六界從諸漏生。無漏意識
漏生。復作是説。如是六界能生諸漏
無漏意識不諸漏。復作是説。如是六界
是我執縁。無漏意識非我執縁。復作是説
是六界是有情依。無漏意識非有情依。復
是説。如是六界是異熟依。無漏意識非
異熟依。復作是説是六界是入胎縁。無
漏意識非入胎縁。復作是説。如是六界無
始來有。無漏意識非無始有。大徳説曰。如
是六界是自體分。無漏意識非自體分。脇尊
者言。如是六界是生死依。無漏意識非生死
。由是等種種因縁無漏意識不

問蘊取蘊界有何差別。答名即差別謂名爲
蘊名爲取蘊名爲界故。復次於有爲法
設蘊。於有漏法設取蘊。於有情數法
設界。復次蘊有流轉還滅作用。取蘊唯有
轉作用。界有結生入胎作用是名爲
取蘊界三種差別
二法。謂有色無色法。問何故作此論。答
遣補特伽羅。及爲示智殊勝故。
遣補特伽羅者。謂顯唯有有色無
色法畢竟無實補特伽羅故。及爲示智
殊勝者。謂有聰慧殊勝智者。由此二法
達一切。此二遍攝一切法故。由此二縁
斯論。問有色法云何。答謂十處一處少分。
十處者。謂眼耳鼻舌身色聲香味觸處。一處
少分者。謂法處少分。問無色法云何。答謂一
處一處少分。一處者謂意處。一處少分者。謂
法處少分。問此中何等名有色法無色法耶。
答若法有色名體是色者名有色法。若法
非色名體非色者名無色法。或有法雖
色名而體非色。如契經説寂靜解脱超
有色法。至無色法。應知此中有色法者即
有色定。又契經説。身證色定具足而住。又如
有言。我今正受是色受。又如佛説。我以
是色經典句屬汝等正受持。如
是等處雖色名而體非色。若有色名
是色者名有色法。或色體有色用。或色用
色體。或體與相互相有故立有色名。復
次若法體是四大種。或是四大種所造者名
有色法。若法體非四大種。或非四大種所造
無色法。復次若法大種爲因及體
所造色者名有色法。若法非大種爲因及
體非所造色者名無色法。復次若法可
増長者名有色法。若法不種植
増長者名無色法。尊者世友作
。有色相者名有色法。何等名有色相。謂
漸次積集相者名有色相。復作是説。若
漸次散壞相者名有色相。復作是説。若
形質可取相者名有色相。復作是説。若
方所可取相者名有色相。復作是説。若
大小所取相者名有色相。復作是説。若
障礙可取相者名有色相。復作是説。若
怨害可取相者名有色相。復作是説。若
損害可取相者名有色相。復作是説。若
益可取相者名有色相。復次若有三種
色相可得名有色相。謂或有色有見有對。或
復有色無見有對。或復有色無見無對。復作
是説。若有牽來引去相者名有色相。復作
是説。有變礙相有色相。問若有變礙相
有色相者。過去未來極微無表既無
色相。若無色相體應非色。答彼亦
是色得色相故。謂過去色雖今無變礙
曾有變礙。未來色雖今無變礙而當
極微一一雖變礙而多積集即有
。無表自體雖變礙而彼所依有變礙
故亦名變礙。所依者何。謂四大種。所依有
變礙故無表亦可變礙。如樹動時影
亦隨動。復作是説。若有受障礙相
有色相。復作是説。若有大種爲因相者名
有色相。復作是説。無一切色同一色相。所
以者何。眼處色相異乃至法處所攝色相異。
大徳説曰。若有能壞有對色相是有色相。
前所説色相相違名無色相。若法有
無色相。者名無色法
問墮法處色。何不在十色處中。答若色
刹那極微而分析者立十色處。墮
色雖刹那可分析義。而無極微可分
析義故不在十色處中。復次若色可
五識所依及所縁者立十色處。墮法處
五識所依縁故不在十色處中
復次若色有障礙十色處。墮法處
既無障礙故不在十色處中
問爲欲界色多色界色多耶。答若依處説欲
界色多色界色少。所以者何。以欲界色攝
處全九處少分。色界色唯攝九處少分。若依
體説色界色多欲界色少。所以者何。以色界
身處倶廣大故。謂色界身形量廣大過於欲
。色界處所亦復如是。施設論説。如
梵衆天。從梵衆天梵輔天。其量亦
爾。廣説乃至。如此處善見天。從善見
。至色究竟其量亦爾。故色界色多於欲

復有二法。謂有見無見法。問何故作此論
答爲遣補特伽羅。及爲示智殊勝
故。爲遣補特伽羅者。謂顯有見
無見法畢竟無實補特伽羅故。及爲
智殊勝者。謂有聰慧殊勝智者。由此二法
達一切。此二遍攝一切法故。復次爲
他宗正理故。謂或有執一切法皆是有
見。如尊者妙音彼作是説。一切法皆是有
見慧眼境故。爲彼意一切法。或是有
見或是無見。由此三縁故作斯論。問有見
法云何。答一處謂色處。問無見法云何。答十
一處。謂餘十一處。問有見無見是何義耶。尊
者世友作是説。能現所現及可現在
此在彼是有見義。與此相違是無見義。大
徳説曰。是眼所照。是眼所行。是眼境界是有
見義。與此相違是無見義。脇尊者言。若有
影像明了可見是有見義。與此相違是無見
義。問何故有色十一處中唯一色處説名
。答唯一色處麁顯易了。廣説如前。十一
色内唯一色處立色處名。此有見法有二十
。謂長短方圓正不正高下。青黄赤白影光
明暗雲烟塵霧。復有。此有二十一。謂
前二十種加空一顯色。問此二十色内。幾有
顯無形幾有顯有形。答二十色内八有顯無
形。謂青黄赤白影光明暗。餘十二色有顯有
形。有説此中應四句。或有色有顯無形。
謂青黄赤白影光明暗。此八種色有顯可
無形可知故。或有色有形無顯。謂身表色此
有形可知無顯可知故。或有色有顯有形。
謂長短方圓正不正高下雲烟塵霧。此十二種
有顯有形而可知故。或有色無顯無形。謂除
前相。即空界色。問水鏡等中所有影像爲
實有實有耶。譬喩者説此非實有。所以
者何。面不鏡鏡不面。如何鏡上有
像生。阿毘達磨諸論師言。此是實有是眼所
見眼識所縁色處攝故。問面不鏡鏡不
面。云何實有。答生色因縁有多種理
種理故彼非難。如月光月愛珠器。得
水生實有。彼所生水有水用故。如
日光及日愛珠牛糞末等。而有火生
實有。彼所生火有火用故。如鑚燧及
人功力。而有火生實有。彼所生火有
火用故。如是縁水鏡等及人面等影像
實有。所生影像能爲所縁覺念
故。問世間所聞諸谷響等。爲是實有
耶。譬喩者説。此非實有。所以者何。一切
音聲刹那性故。於此處生即此處滅。刹那頃
生自然即滅。如何能至谷等響。阿毘達
磨諸論師言。此是實有。是耳所聞耳識所縁
聲處攝故。問聲刹那生即此處滅。如何能至
谷等響。答生聲因縁非一種理多種
故彼非難。如脣齒舌齶喉等相撃出
聲。彼所出聲非實有。生耳識故。如
聲及縁谷等而有響生實有。能
所縁覺念
*説一切有部發智大毘婆沙論*卷第七十五




阿毘達磨大毘婆沙論卷第七十

 五百大阿羅漢等造 
 *三藏法師玄奘奉  詔譯 
  結蘊第二中十門納息第四之六
復有二法。謂有對無對法。問何故作此論
答爲遣補特伽羅。及爲示智殊勝
故。爲遣補特伽羅者。謂顯唯有
對無對法。畢竟無實補特伽羅。及爲
智殊勝者。謂有聰慧殊勝智者。由此二法
達一切。此二遍攝一切法故。復次爲
他宗正理故。謂或有執。若與對倶説名
有對。不對倶説名無對。若作是説。五識
身等名爲有對。所依所縁倶對礙故。或復有
執。若與瞋倶説名有對。不瞋倶説名
無對。若作是説。瞋相應品心心所法説名
。爲彼意有礙色説名有對。此所餘
法説名無對。由此三縁故作斯論。問有對
法云何。答十處。謂五内色處。及五外色處。問
無對法云何。答二處。謂意處及法處。問有對
無對是何義耶。答諸極微積聚是有對義。非
極微積聚是無對義。復次諸可分析是有對
義。不分析是無對義。復次諸可積集
有對義。不積集是無對義。復次諸有
是有對義。若無障礙是無對義。復次諸
形質是有對義。若無形質是無對義。復
次若能容受。及能障礙是有對義若不
及不障礙是無對義。脇尊者言。若可
分析則可積集。若可積集則有障礙若有
障礙則有形質若有形質則能容受及能障
礙。若能容受及能障礙是有對義。與上相違
是無對義。尊者世友作是説。有細分相
障礙相是有對相。無細分相障礙相
是無對相。大徳説曰。若能容受及能障礙相
是有對相。若不容受及不障礙是無
對相。尊者妙音作是説。若可
微積聚性。顯色長短性。隨生音響性者。是有
對相。與此相違是無對相。此中極微積聚
性者。説八處顯色。長短性者説色處。隨生
音響性者説聲處。尊者世友作是説。極
微雜合積集住相是有對相。與此相違是無
對相。尊者覺天作是説。能據處所展轉相
礙是有對相。與此相違是無對相
知有對總有三種。一障礙有對。二境界有
對。三所縁有對。障礙有對者。如手撃
手撃石以石撃石以石撃手以杵撃
鍾。此等展轉更相障礙。如是名爲障礙有
。境界有對者。如眼根等諸有境法各於
自境界拘礙。如是名爲境界有對。所
縁有對者。如心心所有所縁法。各於自所
拘礙。如是名爲所縁有對。如是三
種。有對法中。此中但説障礙有對。問障礙有
對十色處中。幾處展轉有相礙義。有作
。唯有觸處相礙義。餘十一處無相礙
所觸故。或有説者。唯有五處相礙
。謂内處中唯有身處。若外處中色香味觸。
彼作是説。若以手撃手即以五撃五。若以
手撃石即以五撃四若以石撃石即以
四。若以石撃手即以四撃五。若以杵撃
鍾亦以四撃四。復有説者。唯有九處
礙義。十色處中唯除聲處。若不爾者。有
手等眼處等時應苦。評曰。應
是説。十種色處皆有礙義。若聲處無礙者。此
積聚義。又不障礙有對。施設論
説。眼定對色色定對眼。廣説乃至意定對
法法定對意。彼師但依境界有對。而造
故作是説。或有眼於水有礙於陸無
魚等眼。或有眼於陸有礙於水無礙如
人等眼。或有眼於水於陸二倶有礙。如
邏刹娑捕魚人等眼。或有眼於水於陸二倶
礙。謂除前相即被翳眼。或有眼於夜有
礙於晝無礙如&T064927;等眼。或有眼於晝有
礙於夜無礙如人等眼。或有眼於晝於
二倶有礙如馬鹿猫狸等眼。或有眼於
夜二倶無礙。謂除前相即被翳眼。此中
礙者謂境界有對
復有二法謂有漏無漏法。問何故作此論
答爲遣補特伽羅。及爲示智殊勝
故。爲遣補特伽羅者。謂顯唯有有漏
無漏法。畢竟無實補特伽羅。及爲示智
殊勝者。謂有聰慧殊勝智者。由此二法通
達一切。此二遍攝一切法故。復次爲
正理故。謂或有執。佛身無漏如大衆
。問彼何故作此執。答依契經故。如契經
。苾芻當知。如來生在世間在世間
世間住。不世法之所染汚。彼作是説。既
言如來出世間住世法之所染汚。由
此故知佛身無漏。爲彼意佛生身
是有漏。若佛生身是無漏者便違契經。如
經説。無明所覆愛結所縛。愚夫智者
識身。世尊亦是智者所攝身定應是無明愛
。是故佛身定應有漏。又若佛身是無漏者。
無比女人不佛生身愛。指鬘於
瞋諸憍傲者不慢。隖盧頻螺
迦葉波等不癡。於佛生身既有
貪瞋癡慢。故知佛身定非無漏。問若佛生身
是有漏者。云何通彼所引契經。答彼説
故不證。謂彼經説。如來生在世間
在世間者。説佛生身。出世間住世法
染汚者説佛法身。復次依佛不世法
彼契經故無失。謂世八法隨
轉。世間亦隨世八法轉。雖世八法隨
世間。而佛不世八法。復次依
脱世八法。説彼契經。故無失。問佛
亦曾遇此世八法。如何説佛解脱此耶。謂
一日中勇猛長者曾奉施佛三百千衣。諸如
是等名佛遇利。佛入娑羅婆羅門邑乞食
得空鉢而還。諸如是等名佛遇衰。佛
生時名譽上至他化自在。得菩提時名
譽上至色究竟天。轉法輪時名譽上至
梵王宮。諸如是等名佛遇譽。佛爲戰遮婆
羅門女孫陀利女惡心毀謗。惡名流布十六
大國。諸如是等名佛遇毀。佛爲跋羅墮闍
梵志五百頌現前譏罵諸如是等名
譏。即此梵志須臾迴此五百頌言現前讃
佛。如是論力及隖波離以妙伽他現前讃
佛。尊者舍利子以衆多頌現前讃佛無上
功徳。尊者阿難陀以衆多頌現前讃佛希有
妙法。諸如是等名佛遇稱。佛有輕安及勝
受樂。一切有情所及名佛遇樂。佛有
頭痛背痛腹痛。及有傷足出血等事
苦。既有此事如何解脱。答雖此事
染。故説世尊於此解脱。謂佛雖
等四法。而心不高歡喜愛。又佛雖
等四法。而心不下慼憂恚。如妙高山據
金輪上。八方猛風不傾動。世尊亦爾住
戒金輪。此世八法所動。是故名爲
此解脱。解脱此故説爲不染。非生身亦
是無漏。然佛生身從漏生故説爲有漏。能
他漏故名有漏。是故爲他宗所説
己宗無顛倒理。并前二縁故作斯論。問有
漏法云何。答十處二處少分。謂意處法處少
分。問無漏法云何。答二處少分。謂即意處法
處少分。問有漏無漏其義云何。答若法能長
養諸有。攝益諸有。任持諸有。是有漏義。與
此相違是無漏義。復次若法能令諸有相續
生老病死流轉不絶是有漏義。與此相違是
無漏義。復次若法是趣苦集行。及是趣諸有
世間生老病死行是有漏義與此相違是無
漏義。復次若法是有身見事。苦集諦攝是有
漏義。與此相違是無漏義。復次若法能令
漏増長是有漏義。若法能令諸漏損減是無
漏義。尊者世友作是説。有漏相者從
生相是有漏相。能生漏相是有漏相。無漏相
者與此相違。大徳説曰。若離此事諸漏不
有。應知此事是有漏相。若離此事諸漏得
有。應知此事是無漏相。尊者覺天作
。若法是漏生長依處是有漏相。與此相違
是無漏相
復有二法。謂有爲無爲法。問何故作此論
答爲遣補特伽羅。及爲示智殊勝
故。爲遣補特伽羅者。謂顯唯有
爲無爲法。畢竟無實補特伽羅故。及爲
示智殊勝者。謂有聰慧智殊勝者。由此二
法通達一切。此二遍攝一切法故。復次爲
他宗正理故。謂或有執。有對法是有
爲。無對法是無爲。或復有執。有漏法是有
爲。無漏法是無爲。爲彼意無對法及
無漏法倶通有爲無爲此三縁故作
。問有爲法云何。答十一處一處少分。謂法
處少分。問無爲法云何。答一處少分。謂法處
少分。問有爲無爲是何等義。答若法有生有
滅有因有果。得有爲相。是有爲義。若法無
生無滅無因無果。得無爲相。是無爲義。復
次若法依屬因縁和合作用是有爲義。若法
屬因縁和合作用是無爲義。復次若法
生所起。爲老所衰。爲無常所滅。是有爲
義。與此相違是無爲義。復次若法流轉於
世。能取果。有作用分別所縁。是有爲義。與
此相違是無爲義。復次若法墮世墮蘊與
苦相續。前後變易有下中上是有爲義。與
此相違是無爲義。尊者世友作是説。何
等有爲相。謂墮世相蘊相是有爲相。何
等無爲相。謂不世相蘊相是無爲
相。大徳説曰。若法由有情加行。而有聚散
是有爲相。若法由有情加行。而無聚散
無爲相。尊者覺天作是説。若法由因縁
是有爲相。若法不因縁作是無爲相。
尊者妙音作是説。若法與有爲相合是
有爲相。若法不有爲相是無爲相
復有三法。謂過去未來現在法。問何故作
此論。答爲他宗正理故。謂或有執。
世與行異。如譬喩者分別論師。彼作是説
世體是常行體無常。行行世時如器中果。
此器出轉入彼器。亦如多人從此舍
轉入彼舍。諸行亦爾。從未來世現在世
現在世過去世。爲彼意世與
行體無差別。謂世即行行即是世。故大種蘊
是説。世名何法。謂此増語所顯諸行。
復有於三世自性。謂撥無過去未來。執
現在是無爲法。爲彼意過去未來體
相實有。及顯現在是有爲法。所以者何。若過
去未來非實有者。應成就及不成就。如
第二頭第三手第六蘊第十三處第十九界
成就及不成就。過去未來法亦應爾。
既有成就及不成就。故知實有過去未來
又應彼撥無過去未來體。若有異熟
現在世時。彼所得果當何世。過
去耶未來耶現在耶。若言過去
過去。若言未來未來。若言在
現在異熟因果同時。如是便違伽他
所説
    作惡不即受 非乳成
    猶灰覆火上 愚蹈久方燒
若言彼果不三世彼應果。以異熟果
無爲故。若無果者因亦應無。如第二頭
第三手等。若有異熟果現在世時。彼所
酬因當何世。過去耶未來耶現在耶。
若言在過去過去。若言未來
未來。若言現在異熟因
果同時。如是便違前所引頌。若言彼因不
三世。彼應無因。以異熟因非無爲故。
若無因者果亦應無。如第二頭第三手等
復次若過去未來非實有者。應出家受
戒義。如頌言
    若執過去 應過去佛
    若無過去佛 無出家受具
復次若過去未來非實有者。應出家衆皆
正知而虚誑語。如頌言
    若執過去 而言歳少多
    彼應日日増 正知虚誑語
復次若過去未來非實有者。彼現在世應
是無。觀過去未來設現在故。若無三世
便無有爲。若無有爲亦無無爲。觀有爲法
無爲故。若無有爲無爲一切法。若
一切法解脱出離涅槃。如是便成
大邪見者。勿斯過故知實有過去未來
又現在世非無爲法。因縁生故有作用故。
無爲不爾。如是爲他宗所説及顯正理
故作斯論
問過去法云何。答五蘊十二處十八界各一
分。問未來法云何。答五蘊十二處十八界各
一分。問現在法云何。答五蘊十二處十八界
各一分。問如是三世以何爲自性。答以
切有爲法自性。如説自性。我物自體相
分本性應知亦爾。已説自性。所以今當説。
問何故名世。世是何義。答行義是世義。問諸
行無來無去。云何行義是世義。所以者何。
諸行若來不去來相合故。諸行若去不
來去相合故。復次諸行若來則來處
空缺。諸行若去則去處應盈礙。是故尊者
世友説言。諸行無來亦無去。刹那性故
住義亦無。諸行既無來去等相。如何立
三世差別。答以作用故立三世別。即依
行義。謂有爲法未作用
。正有作用現在。作用已滅名過去。復
次色未變礙未來。正有變礙現在。變
礙已滅名過去。受未領納未來。正能領
納名現在。領納已滅名過去。想未相名
未來。正能取相名現在。取相已滅名過去
行未造作未來。正有造作現在。造作
已滅名過去。識未了別未來。正能了別
現在。了別已滅名過去。復次眼未
未來。正能見色名現在。見色已滅名
。廣説乃至意未法名未來。正能了
現在。了法已滅名過去。問現在眼等若
彼同分無見等用現在。答彼雖
見等作用。而決定有取果作用。是未來法同
類因故諸有爲法在現在時皆能爲因取
等流果。此取果用遍現在法雜亂故。依
之建立過去未來現在差別。復次諸有爲法
三有爲相。未已作用名未來。一已作用二正
作用名現在。三已作用名過去。復次諸有爲
法未四縁作用未來。正有四縁作用
現在。四縁作用已滅名過去。復次諸有爲
法未六因作用未來。正有六因作用
現在。六因作用已滅名過去。復次諸有爲
法未取未與士用果未來。正取正
士用果現在。取與士用果已滅名
。復次諸有爲法未取未與等流果
。正取或與等流果現在。取或&K99;與等流
已滅名過去。復次不善善有漏法。未
與異熟果未來。正取未與異熟果
現在。取異熟果已滅名過去。復次諸有爲
法。未相應倶有因未來。正酬相應倶
有因現在。酬相應倶有因已滅名過去
復次諸有爲法。未已酬同類遍行因
。已酬未滅名現在。已酬已滅名過去。復
次異熟無記法。未已酬異熟因名未來。已酬
滅名現在。已酬已滅名過去。復次諸有
爲法未已起滅名未來。已起未已滅
。已起已滅名過去。復次諸有爲法。未已起
壞名未來。已起未已壞現在。已起已壞
過去。復次諸有爲法。未已起離名未來
已起未已離名現在。已起已離名過去。如
起對滅壞離。生對滅壞離亦爾。然契經中
未來亦説已生等者。依彼種類故作是説
説有法已生已有已作。有爲。有所作縁已
生。有盡法有費法有離法有滅法有壞法。欲
不壞是處。此中已生者。唯説生所
生法。已有者。顯自性。已作者。顯
。有爲者。顯造作。有所作者。顯業有
果。縁已生者。顯因縁合。有盡費離滅壞法
者。顯定當有欲不壞。無是處者。顯
不自在。復次諸有爲法在二世前過去
二世後未來。在二世中現在。復次
諸有爲法。爲三世因過去。爲二世因
現在。爲一世因未來。復次諸有爲法。是
三世果名未來。是二世果名現在。是一世果
過去。復次諸有爲法。觀過去現在故施
設未來。不未來故施設未來。無第四世
故觀未來現在。故施設過去。不過去
設過去。無第四世故。觀過去未來。故施
設現在。不現在故施設現在。無第四世
故。如是名爲三世差別。依此建立諸行行
。由此行義世義得
問諸有爲法未來生時。爲已生而生。爲未已
生而生。設爾何失。二倶有過。所以者何。若
已生而生者。云何諸行非轉還耶。若未已生
而生者。云何諸行非本無而有耶。答應
是説。有因縁故已生而生。謂一切法已有
自性本來各住自體相故。已有體故説名
已生。非因縁已生自體。因縁和合起故
生。有因縁故未已生而生。謂未來法
未已生。有因縁正得生故。問諸有爲
法未來生時。爲已有故而生。爲未已有故而
。設爾何失。二倶有過。所以者何。若已有
故而生者。自體已有復何用生。若未已有故
而生者。應一切法本無今有。説一切有應
成。答應是説已有而生。問若爾。善
後所設難。前所設難當云何通。答體雖
已有而無作用。今遇因縁而生作用。問作
用與體爲一爲異。答不定説爲一爲
異。如有漏法一一體上有無常等衆多義
。不定説爲一爲異。此亦如是。故不
責。問爲此法生即此法滅。爲餘法生餘
法滅耶。設爾何失。二倶有過。所以者何。若
此法生即此法滅者。應未來生即未來滅。若
餘法生餘法滅者。應色等生餘受等滅。答
是説。有因縁故説此法生即此法滅
謂色蘊生即色蘊滅。乃至識蘊生即識蘊滅。
因縁故説餘法生餘法滅。謂未來世生現
在世滅。問諸有爲法未來生時。爲世體生
世中生。設爾何失。二倶有過。所以者何。
若世體生者。一法生時應未來世一切法生
此既生已應未來。此復已滅應現在
便壞三世一切有義若世中生者。云何諸行
世耶。答應是説。有因縁故説
體生。以一刹那行生時即是未來世生故。
因縁故説世中生。未來世行有多刹那
中唯一刹那生故。問諸有爲法未來生時
自性生。爲他性生。設爾何失。二倶有過。
所以者何。若自性生者。云何非本無自性
今有自性。本無實物今有實物。若他性生
者。云何不自性無性相。答應是説
非自性生。亦非他性生。然於自性
法生已而滅
問若法是色性。彼法是過去性耶。答應
。有法是色性非過去性。謂未來現在色
性。有法是過去性非色性。謂過去四蘊性。
法是色性亦過去性。謂過去色性。有
色性亦非過去性。謂未來現在四蘊性及
無爲性。如色性過去性四句。以
色性未來現在性亦各有四句。如色蘊
三世三四句。受想行識蘊對三世
爾。如是便有十五四句。問若法是色性。彼
法是方處性耶。答若法是方處性彼定是色
性。有法是色性非方處性。謂過去未來色。
及現在極微無表色性。問若法是受性。彼法
方處性耶。答若法是受性彼定非方處
。有法非方處性而非是受性。謂想行識
蘊。及極微無表色無爲性。如受蘊想乃至識
蘊應知亦爾
問若法是色。彼法有變礙耶。答若法有
彼定是色。有法是色而無變礙。謂過去
未來色。及現在極微無表色。問若法是受。彼
法能領納耶。答若法能領納彼定是受。有
是受非能領納。謂過去未來受。問若法是想。
彼法能取像耶。答若法能取相彼定是想。有
法是想非能取相。謂過去未來想。問若法是
行。彼法能造作耶。答若法能造作彼定是行。
法是行非能造作。謂過去未來行。問若法
是識彼法能了別耶。答若法能了別彼定是
識。有法是識非能了別。謂過去未來識。問
未來諸法有出無入。過去諸法有入無出。
如何未來不設減。如何過去不設増
尊者世友作是説。爲已計數而言未來
設減。復言過去不設増耶。既未
數如何可設未來有減過
去有増。然過去未來法無邊量故。不
設有増有減。如大海水無量無邊。取
千瓶其減。投百千瓶其増。復
是説。未來諸法未已起已滅故不
設減。過去諸法已起已滅故不設増。復
是説。未來諸法未已起已壞故不
。過去諸法已起已壞故不設増。復作
是説。未來諸法未已起已離故不設減。過
去諸法已起已離故不設増。如起對
壞離。以生對滅壞離廣説亦爾。大徳説曰。
若有礙物流行世。可施設有減有
増。然有爲法縁合故生生已即滅。如何施
過去有増未來有減。脇尊者曰。過去未來法
作用。如何施設有増有
問過去未來爲積聚。如現在世牆壁等
。爲積聚各離散耶。設爾何失。二倶有
過。所以者何。若有積聚現在世牆壁等
者。云何施主造所捨物功不唐捐。云何去來
方所。云何壁等不皆是常。云何去來
現見。若無積聚各離散者。云何可
過去事。如契經説。過去有王名大善見
香茅城善法殿。如是等事無量無邊。
云何可未來事。如契經説。未來有
慈氏尊。爾時有王名曰蠰佉。所都大城
鷄覩。如是等事無量無邊。云何宿住
隨念智觀過去事。死生智觀未來事。妙願智
過去未來事。未來諸法來集現在時。如
何聚物非本無今有。現在諸法散往過去
時。如何聚物非有已還無。有作是説。過去
未來亦有積聚。如現在世牆壁等物。問若
爾。善通後所設難前所設難當云何通。且
諸施主造所捨物。所設功力寧不唐捐。答
現見故。謂未造時物雖已有而未現見
施主造已方可現見。故不唐捐。云何去來非
方所。答許方所復有何過。云何壁等
皆是常。答刹那無常與彼合故。云何去來
現見。答彼非現在五識境故非
。要與現在五識境方可現見評曰。過
去未來非積聚現在物但各離散。問
若爾。善通前所設難。後所設難當云何通
且云何説過去事。答如曾現在説亦無
失。云何可未來事。答如當現在説亦
失。云何宿住隨念智等觀察過去未來事
耶。答如曾所當所受。而觀過去未來
世事。此有何過而不通復有説者。如
諸字次第相續引生名句所説義。雖
彼諸字不積集。而能引生名句義。如
是過去未來世法雖積聚。而能生智。隨
其所應所知境復有説者。以現在事
觀去來。猶如農夫以現稼穡知前後。未
來諸法來集現在時。如何聚物非本無今
。現在諸法散往過去時。如何聚物非
已還無。答三世諸法因性果性。隨其所應
第安立。體實恒有無増無減。但作用
有説無。諸積聚事。依實有物。假施設有。時
有時無。如是此宗許有無義何過難。而
分位。有無是所許故
*説一切有部發智大毘婆沙論*卷第七十六



阿毘達磨大毘婆沙論卷第七十

 五百大阿羅漢等造 
 *三藏法師玄奘奉  詔譯 
  結蘊第二中十門納息第四之七
説一切有部有四大論師。各別建二世有
。謂尊者法救説類有異。尊者妙音説
異。尊者世友説位有異。尊者覺天説
異。説類異者。彼謂諸法於世轉時。由
異非體有異。如金器等餘物
形雖異而顯色無異。又如乳等變成
時捨味勢等顯色。如是諸法從
來世現在世時。雖未來類現在
。而彼法體無得無捨。復從現在世
去世時。雖現在類過去類。而彼法體
亦無得無捨。説相異者。彼謂諸法於世轉
時。由相有異非體有異。一一世法有三世
。一相正合二相非離。如人正染一女色
時。於餘女色離染。如是諸法住過去
時。正與過去相合。於餘二世相名爲
離。住未來世時。正與未來相合。於餘二
世相名爲離。住現在世時。正與現在
合。於餘二世相名爲離。説位異者。
彼謂諸法於世轉時。由位有異非體有異。
一籌一位一。置十位十。置
百位百。雖位有異而籌體無異。如
是諸法經三世位。雖三名而體無別。此
師所立世無雜亂。以作用三世別。謂
有爲法未作用未來世。正有作用
現在世。作用已滅名過去世。説待異者。彼
謂諸法於世轉時前後相待立名有異。如
一女人待母名女待女名母。體雖別由
待有異得女母名。如是諸法待後名過去
前名未來。倶待名現在。彼師所立世有
雜亂。所以者何。前後相待一一世中有三世
故。謂過去世前後刹那名過去未來。中間名
現在未來。三世類亦應然。現在世法雖一刹
後待前及倶待故應三世。豈應
正理。説相異者。所立三世亦有雜亂。一一
世法彼皆許三世相故。説類異者。離法
自性説何爲類故亦非理。諸有爲法從
來世現在時前類應滅。從現在世
去時後類應生。過去有生未來有滅豈應
正理。故唯第三立世爲善。諸行容作用

復有三法。謂善不善無記法。問善法云何。答
善五蘊及擇滅。問不善法云何。答不善五蘊。
問無記法云何。答無記五蘊及虚空非擇滅。
餘義廣説如前不善納息
復有三法。謂欲界色界無色界繋法。問欲界
繋法云何。答欲界繋五蘊。問色界繋法云何。
答色界繋五蘊。問無色界繋法云何。答無色
界繋四蘊。餘義廣説亦如前不善納息。復有
三法。謂學無學非學非無學法。問學法云何。
答學五蘊。問無學法云何。答無學五蘊。問非
學非無學法云何。答有漏五蘊及三無爲。問
學等三法其義云何。答以無貪瞋癡道
貪瞋癡是學義。以無貪瞋癡道
瞋癡。已學斷故是無學義。與二相違是非學
非無學義。復次以無愛道。學斷愛愛事
是學義。以無愛道斷愛者。遮無學道
愛事者。遮世俗道。以無愛道
已學斷故。亦非愛事是無學義。以無愛
斷愛者。遮學道。非愛事者。遮
俗道。與二相違是非學非無學義。復次學
煩惱諦現觀是學義。不斷煩惱已學
斷故。亦不諦現觀已學諦現觀故是無
學義。與二相違是非學非無學義。復次學
斷二求謂欲求有求。學滿一求。謂梵行求。
是學義。不斷二求已學斷故。不滿一
。已學滿故是無學義。與二相違是非學非
無學義。復次若相續中有煩惱得。亦有無漏
道得。而學斷煩惱是學義。若相續中無
惱得。而有無漏道得。不斷煩惱已學斷
故是無學義。與二相違是非學非無學義。復
次若相續中未貪愛。有無漏道得而學
斷貪愛是學義。若相續中已離貪愛而有
無漏道得。不斷貪愛已學斷故是無學
義。與二相違是非學非無學義。復次見修道
攝是學義。無學道攝是無學義。與二相違是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irst] [Prev+100] [Prev] 385 386 387 388 389 390 391 392 393 394 395 396 397 398 399 400 [Next] [Next+100] [Last] [行番号:/]   [返り点:/] [CIT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