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正蔵検索


punctuation    Hangul    Eng   

Citation style A:
Citation style B:
()
Citation style C:
()
Citation style D:
()
TextNo.
Vol.
Page

  INBUDS
INBUDS(Bibliographic Database)
  Digital Dictionary of Buddhism
電子佛教辭典
パスワードがない場合は「guest」でログインしてください。
Users who do not have a password can log in with the userID "guest".

本文をドラッグして選択するとDDBの見出し語検索結果が表示されます。

Select a portion of the text by dragging your mouse to view all terms in the text contained in the DDB. ・

Password Access Policies

阿毘達磨大毘婆沙論 (No. 1545_ 五百大阿羅漢玄奘譯 ) in Vol. 27

[First] [Prev+100] [Prev] 376 377 378 379 380 381 382 383 384 385 386 387 388 389 390 391 [Next] [Next+100] [Last] [行番号:/]   [返り点:/] [CITE]

識。此後於彼復起分別意識。若退法者欲界
三種。前二靜慮各二種不退法者欲界二種。
前二靜慮各唯善。見初靜慮色時。於彼色
起無覆無記眼識。此後於彼復起分別意
識。若退法者欲界第二靜慮各二種。初靜慮
三種。不退法者欲界及前二靜慮各唯善。見
第二靜慮色時。於彼色起無覆無記眼識。
此後於彼復起分別意識。若退法者欲界初
靜慮各二種。第二靜慮三種。不退法者欲界
及前二靜慮各唯善。即彼以第三靜慮眼見
欲界色時。於彼色起無覆無記眼識。此後
於彼復起分別意識。若退法者欲界三種前
三靜慮各二種。不退法者欲界第三靜慮各
二種。前二靜慮各唯善。見初靜慮色時。於
彼色起無覆無記眼識。此後於彼復起分
別意識。若退法者欲界第二第三靜慮各二
種。初靜慮三種。不退法者欲界及前二靜慮
各唯善。第三靜慮二種。見第二靜慮色時。
於彼色起無覆無記眼識。此後於彼復起
分別意識。若退法者欲界及初第三靜慮各
二種。第二靜慮三種。不退法者欲界及前二
靜慮各唯善。第三靜慮二種。見第三靜慮色
時。於彼色起無覆無記眼識。此後於彼復
起分別意識。若退法者欲界及前二靜慮各
二種。第三靜慮三種。不退法者欲界及前二
靜慮各唯善。第三靜慮三種即彼已離第三
靜慮染。未離第四靜慮染以初靜慮眼見
欲界色時。於彼色起無覆無記眼識。此後
於彼復起分別意識。若退法者欲界三種。四
靜慮各二種。不退法者欲界及第四靜慮各
二種。前三靜慮各唯善。見初靜慮色時。於
彼色起無覆無記眼識。此後於彼復起分
別意識。若退法者欲界及後三靜慮各二種。
初靜慮三種。不退法者欲界及前三靜慮各
唯善。第四靜慮二種。即彼以第二靜慮眼
見欲界色時。於彼色起無覆無記眼識。此
後於彼復起分別意識。若退法者欲界三種。
四靜慮各二種。不退法者欲界第四靜慮各
二種。前三靜慮唯善見初靜慮色時。於彼
色起無覆無記眼識。此後於彼復起分別
意識。若退法者欲界及後三靜慮各二種。初
靜慮三種。不退法者欲界及前三靜慮各唯
善。第四靜慮二種。見第二靜慮色時。於彼
色起無覆無記眼識。此後於彼復起分別
意識。若退法者欲界及初第三第四靜慮各二
種。第二靜慮三種。不退法者欲界及前三靜
慮各唯善。第四靜慮二種。即彼以第三靜
慮眼見欲界色時。於彼色起無覆無記眼
識。此後於彼復起分別意識。若退法者欲界
三種。四靜慮各二種。不退法者欲界第四靜
慮各二種。前三靜慮唯善。見初靜慮色時。
於彼色起無覆無記眼識。此後於彼復起
分別意識。若退法者欲界及後三靜慮各二
種。初靜慮三種。不退法者欲界及前三靜慮
各唯善。第四靜慮二種。見第二靜慮色時。
於彼色起無覆無記眼識。此後於彼復起
分別意識。若退法者。欲界及初第三第四靜
慮各二種。第二靜慮三種。不退法者欲界及
前三靜慮各唯善。第四靜慮二種。見第三靜
慮色時。於彼色起無覆無記眼識。此後
於彼復起分別意識。若退法者欲界及初第
二第四靜慮各二種。第三靜慮三種。不退
法者。欲界及前三靜慮各唯善。第四靜慮二

*説一切有部發智大毘婆沙論*卷第七十二



阿毘達磨大毘婆沙論卷第七十

 五百大阿羅漢等造 
 *三藏法師玄奘奉  詔譯 
  結蘊第二中十門納息第四之三
即彼以第四靜慮眼見欲界色時。於彼色
起無覆無記眼識。此後於彼復起分別意
識。若退法者欲界三種。四靜慮各二種。不退
法者欲界第四靜慮各二種。前三靜慮各
善。見初靜慮色時。於彼色起無覆無記眼
識。此後於彼復起分別意識。若退法者欲界
及後三靜慮各二種。初靜慮三種。不退法者
欲界及前三靜慮各唯善。第四靜慮二種。見
第二靜慮色時。於彼色起無覆無記眼識。
此後於彼復起分別意識。若退法者欲界及
初第三第四靜慮各二種。第二靜慮三種。不
退法者欲界及前三靜慮各唯善。第四靜慮
二種。見第三靜慮色時。於彼色起無覆無
記眼識。此後於彼復起分別意識。若退法者
欲界及初第二第四靜慮各二種。第三靜慮
三種。不退法者欲界及前三靜慮各唯善。第
四靜慮二種。見第四靜慮色時。於彼色起
無覆無記眼識。此後於彼復起分別意識。若
退法者欲界及前三靜慮各二種。第四靜慮
三種。不退法者欲界及前三靜慮各唯善。第
四靜慮三種。即彼若已離第四靜慮染。以四
靜慮眼見五地色。於彼色起無覆無記眼
識。及五地分別意識多少。隨相應知。此中已
離初靜慮染等以欲界眼見諸色時。於彼
色起眼識分別。准前易了故不復説。若諸
異生生初靜慮。未離初靜慮染。見欲界色
時。於彼色起二種眼識。除染汚。此後於彼
復起分別意識。欲界三種。初靜慮二種。見
初靜慮色時。於彼色起三種眼識。此後於
彼復起分別意識。欲界二種。初靜慮三種。
即彼已離初靜慮染。未離第二靜慮染。以
初靜慮眼見欲界色時。於彼色起眼識分
別。廣説如前。見初靜慮色時。於彼色起二
種眼識所起分別如前應知。即彼以第二
靜慮眼見欲界色時。於彼色起無覆無記
眼識。此後於彼復起分別意識。欲界三種。
前二靜慮二種。見初靜慮色時。於彼色起
無覆無記眼識。此後於彼復起分別意識。欲
界及第二靜慮各二種。初靜慮三種。見第
二靜慮色時。於彼色起無覆無記眼識。此
後於彼復起分別意識。欲界及初靜慮各二
種。第二靜慮三種。即彼已離第二靜慮染。未
離第三靜慮染。以三地眼見四地色。或已
離第三靜慮染。未離第四靜慮染。或已離
第四靜慮染。以四地眼見五地色。於彼色
起眼識分別。准前應知。如説異生生初靜
慮。如是即彼生第二第三第四靜慮。一一廣
説隨相應知
已説異生。若諸聖者未離欲界染。見欲界
色時。於彼色起三種眼識此後於彼復起
欲界三種分別。即彼若生欲界已。離欲界
染。未離初靜慮染。以欲界眼見諸色時。
於彼色起二種眼識。此後於彼復起分別
意識。若退法者欲界三種。初靜慮二種。不退
法者欲界初靜慮各二種。即彼以初靜慮眼
見欲界色時。於彼色起無覆無記眼識。此
後於彼復起分別意識。初靜慮二種。欲界若
退法者三種。不退法者二種。見初靜慮色時。
於彼色起無覆無記眼識。此後於彼復起
分別意識。初靜慮三種。欲界唯善。即彼已離
初靜慮染。未離第二靜慮染。以初靜慮眼
見欲界色時。於彼色起無覆無記眼識。此
後於彼復起分別意識。若退法者欲界三種。
初靜慮二種。不退法者欲界二種。初靜慮唯
善。見初靜慮色時。於彼色起無覆無記眼
識。此後於彼復起分別意識。欲界唯善初靜
慮。若退法者三種。不退法者唯善。即彼以第
二靜慮眼見欲界色時。於彼色起無覆無
記眼識。此後於彼復起分別意識。若退法者
欲界三種。前二靜慮各二種。不退法者欲界
第二靜慮各二種。初靜慮唯善。見初靜慮色
時。於彼色起無覆無記眼識。此後於彼。復
起分別意識。欲界唯善。第二靜慮二種。初靜
慮若退法者三種。不退法者唯善。見第二靜
慮色時。於彼色起無覆無記眼識。此後於
彼復起分別意識。欲界初靜慮各唯善。第二
靜慮三種。即彼已離第二靜慮染。未離第
三靜慮染以三地眼見四地色。或已離第
三靜慮染。未離第四靜慮染。或已離第四靜
慮染。以四地眼見五地色。於彼色起眼識
分別。隨相應知。此中已離初靜慮染等。以
欲界眼見諸色時。於彼色起眼識分別。准
前易了故不復説
已説聖者生欲界。即彼若生初靜慮。未離
初靜慮染。見欲界色時。於彼色起二種眼
識。此後於彼復起初靜慮二種分別。見初
靜慮色時。於彼色起三種眼識。此後於彼
復起初靜慮三種分別。即彼已離初靜慮染。
未離第二靜慮染。以初靜慮眼見欲界色
時。於彼色起眼識分別。准前應知。見初
靜慮色時。於彼色起二種眼識。此後於彼
復起前二靜慮二種分別。即彼以第二靜慮
眼見欲界初靜慮色時。於彼色起無覆無
記眼識。此後於彼復起前二靜慮各二種分
別。見第二靜慮色時。於彼色起無覆無記
眼識。此後於彼復起分別意識。初靜慮唯
善。第二靜慮三種即彼已離第二靜慮染。未
離第三靜慮染。以初靜慮眼見欲界初靜
慮色時。於彼色起眼識分別。准前應知。
即彼以第二靜慮眼見欲界初靜慮色時。
於彼色起無覆無記眼識。此後於彼復起
分別意識。初及第三靜慮各二種。第二靜慮
唯善。見第二靜慮色時。於彼色起無覆無
記眼識。此後於彼復起分別意識。前二靜慮
各唯善。第三靜慮二種。即彼以第三靜慮眼
見欲界初靜慮色時。於彼色起無覆無記
眼識。此後於彼復起分別意識。初及第三靜
慮各二種。第二靜慮唯善。見第二靜慮色
時。於彼色起無覆無記眼識。此後於彼復
起分別意識。前二靜慮各唯善。第三靜慮二
種。見第三靜慮色時。於彼色起無覆無記
眼識。此後於彼復起分別意識。前二靜慮各
唯善。第三靜慮三種。即彼已離第三靜慮染。
未離第四靜慮染。或已離第四靜慮染。以
四地眼見五地色時。於彼色起眼識分別。
隨相應知。如説聖者生初靜慮。如是即
彼生第二第三第四靜慮。一一廣説隨相應

此中眼識依自地眼。縁下地色容有二種。
謂除染汚。縁自地色容有三種。若依上地
眼唯無覆無記。善染汚眼識唯生自地容
現在前。由此必定繋屬生故。善分別意識
能縁一切自上下地。染汚分別意識唯能縁
自上地。無覆無記分別意識唯能縁自下地。
善及染汚分別意識生自下地容現在前。非
生上地。無覆無記分別意識唯生自地容
現在前。由此必定繋屬生故。眼識後起分
別意識非唯一生。設經多生縁所見色亦
得起故。問何縁生在後三靜慮。而得現起
初靜慮眼識耶。譬喩者説。誰説生在後三
靜慮而能現起初靜慮地眼等諸識。然後三
靜慮自有眼等識依自地根了自下境。若
不爾者。云何生上作巧方便。引初靜慮眼
等諸識令現在前。評曰。彼不應作是説。應
作是説。後三靜慮無眼等識。所以者何。無
尋伺故。眼等五識恒與尋伺相應起故。問
何縁生在後三靜慮。不引欲界眼等諸識
令現在前。而但引起初靜慮識。有作是説。
欲界劣故生在勝地。不欲引彼眼等諸識
令現在前。有餘師説。彼界別故。謂欲界繋眼
等諸識與上地根不同界繋。初靜慮識與
上地根雖不同地。而界同故亦依彼起。或
有説者。欲界眼等識非修果非通果故。依
上地根不得現起。初靜慮眼等識是修果是
通果故。依上地根亦得現起。復有説者。欲
界眼等識非定界非修地。非離染地故。依
上地根不得現起。初靜慮眼等識是定界・
是修地・是離染地故。依上地根亦得現起。
由如是等種種因縁。生後三靜慮得起初
靜慮眼等諸識不起欲界。如説眼識依諸
地根了諸地色。引意識中三種分別數有
多少。耳等諸識准此應知
問諸成就眼界亦成就色界耶。答若成就
眼界亦成就色界。有成就色界不成就眼
界。謂生欲界若未得眼。或得已失。未得
眼者。謂羯剌藍等位及生盲者。得已失者。
謂得眼已或腐爛。或被挑或蟲食。或餘縁壞。
問諸成就眼界亦成就眼識界耶。答應作
四句。有成就眼界不成就眼識界。謂生第
二第三第四靜慮。眼識界不現在前。有成
就眼識界不成就眼界。謂生欲界若未得
眼。或得已失。有成就眼界亦成就眼識界。
謂生欲界已得眼而不失。或生初靜慮。或
生第二第三第四靜慮眼識界現在前。有不
成就眼界亦不成就眼識界。謂生無色界。
問諸成就色界亦成就眼識界耶。答若成
就眼識界。亦成就色界。有成就色界不成
就眼識界。謂生第二第三第四靜慮。眼識界
不現在前
問若不成就眼界亦不成就色界耶。答若
不成就色界。亦不成就眼界。有不成就眼
界非不成就色界。謂生欲界若未得眼
或得已失。問諸不成就眼界。亦不成就眼
識界耶。答應作四句。有不成就眼界非
不成就眼識界。謂生欲界若未得眼。或
得已失。有不成就眼識界非不成就眼
界。謂生第二第三第四靜慮眼識界不現在
前。有不成就眼界。亦不成就眼識界。謂
生無色界。有非不成就眼界亦非不成
就眼識界。謂生欲界已得眼而不失。
生初靜慮。或生第二第三第四靜慮眼識界
現在前。問諸不成就色界。亦不成就眼識
界耶。答若不成就色界。亦不成就眼識界。
有不成就眼識界非不成就色界。謂生
第二第三第四靜慮眼識界不現在前
問諸眼界不成就。得成就亦色界耶。答若
色界不成就。得成就眼界亦爾。有眼界不
成就得成就非色界。謂生欲界漸得眼
界。問諸眼界不成就得成就亦眼識界耶。
答應作四句。有眼界不成就得成就非
眼識界。謂無色界歿生第二第三第四靜慮。
或生欲界漸得眼界。有眼識界不成就。得
成就非眼界。謂生第二第三第四靜慮眼
識界現在前。或從彼歿生欲界及初靜慮。
有眼界不成就。得成就亦眼識界。謂無色
界歿生欲界及初靜慮。有眼界非不成就
得成就亦非眼識界。謂除前相。問諸色界
不成就。得成就亦眼識界耶。答應作四句。
有色界不成就。得成就非眼識界。謂無色
界歿生第二第三第四靜慮。有眼識界不成
就得成就非色界。謂生第二第三第四靜
慮眼識界現在前。或從彼歿生欲界及初靜
慮。有色界不成就。得成就亦眼識界。謂無
色界歿生欲界及初靜慮。有色界非不成
就。得成就亦非眼識界。謂除前相
問諸眼界成就。得不成就亦色界耶。答應
作四句。有眼界成就。得不成就非色界。
謂生欲界已得眼而失。有色界成就。得不
成就非眼界。謂欲界無眼者歿生無色界。
有眼界成就得不成就亦色界。謂欲界有眼
者歿生無色界。或色界歿生無色界。有眼
界非成就得不成就亦非色界。謂除前相。
問諸眼界成就得不成就亦眼識界耶。答應
作四句。有眼界成就得不成就非眼識界。
謂生欲界已得眼而失。或第二第三第四
靜慮歿生無色界。有眼識界成就得不成
就非眼界。謂欲界無眼者歿生無色界。或
欲界初靜慮歿生第二第三第四靜慮或即
住彼眼識界已現在前而斷。有眼界成就得
不成就亦眼識界。謂欲界有眼者歿生無色
界。或初靜慮歿生無色界。有眼界非成就
得不成就亦非眼識界。謂除前相。問諸色
界成就得不成就亦眼識界耶。答應作四
句。有色界成就得不成就非眼識界。謂第
二第三第四靜慮歿生無色界。有眼識界成
就得不成就非色界。謂欲界初靜慮歿。生
第二第三第四靜慮。或即住彼眼識界已現
在前而斷。有色界成就得不成就亦眼識
界。謂欲界初靜慮歿生無色界。有色界非
成就得不成就亦非眼識界。謂除前相
如眼界色界眼識界展轉相對有十二論如
是耳界聲界耳識界展轉相對。乃至意界法
界意識界展轉相對。亦各應有十二論。如
是則説同分對同分。若不同分對不同分。
應作是説。眼界色界眼識界有五種三論。
耳界聲界耳識界有四種三論。鼻界香界鼻
識界有三種三論。舌界味界舌識界有
種三論。身界觸界身識界有一種三論。如是
一一隨相應知
十二處者。謂眼處色處耳處聲處鼻處香處
舌處味處身處觸處意處法處。問何故作此
論。答爲廣分別契經義故。謂契經説。有生
聞婆羅門。來詣佛所。到已頂禮世尊雙足。合
掌恭敬慰問佛已退坐一面。而白佛言。
答摩尊。常爲衆説一切。云何一切。齊何
施設此一切言。佛告生聞婆羅門曰。我説
一切即十二處。所謂眼處乃至法處。如來齊
此施設一切。若有沙門婆羅門等作如是
説。我能捨佛所説一切。別更施設有一切
言。彼但有語而無實義。若還問之便不能
了。後自思審轉生迷悶。所以者何。非彼境
故。契經雖作是説而不分別其義。經是此
論所依根本。彼不説者今欲説之。故作斯
論。問若作是説。言一切者謂十八界。或作
是説。言一切者謂五蘊及無爲。或作是説。
言一切者謂四諦及虚空非擇滅。或作是
説。言一切者謂名與色。如是等説豈但有
語而無實義。答此中遮義不遮於文。但遮
義施設。不遮文施設。佛意説言。一切法性皆
攝入此十二處中。若有説言。我能施設別更
有法。不攝在此十二處中。彼但有語而無
實義。非佛意説十二處外無名色等差別法
門。然佛所説十二處教最上勝妙非餘法門。
問何故此教最上勝妙。答此是處中説攝一
切法故。十八界教雖攝一切法。而是廣説
難可受持。五蘊教非唯略説難可解了。而
亦不能攝一切法。以蘊不攝三無爲故。
唯佛所説十二處教攝諸法盡。非廣非略。
是故説爲最上勝妙。故作是言。若欲觀察
諸法性相。當依如是十二處教。若依如是
十二處教觀察諸法所有性相。便生十二爾
焔智光。復現十二實義影像。如人瑩拭十
二明鏡懸在諸方。若入其中便現十二自
身影像。一一有情身中有十二處可得
問若一身中有十二處。云何建立十二處
耶。答以彼自性作用別故。謂十二處雖在
一身。而十二種自性作用有差別故非互
相雜。如一室内有十二人伎藝各別。雖同
一室而有十二自性作用。復次以二事故立
十二處。一以所依。即眼等六。二以所縁。即
色等六。復次以三事故立十二處。一以自
性。二以所依。三以所縁。自性故者。謂立眼
處乃至法處。所依故者。謂立眼處乃至意處。
所縁故者。謂立色處乃至法處。如是名爲
諸處自性我物自體相分本性
已説處自性。所以今當説。問何故名處。處
是何義。答生門義是處義・生路義・藏義・倉義・
經義・殺處義・田義・池義・流義・海義・白義・淨
義・是處義應知。此中生門義是處義者。如
城邑中出生諸物。由此長養諸有情身。如
是所依及所縁内出生種種心心所法。由此
長養染淨相續。生路義是處義者。如道路中
通生諸物。由此長養諸有情身。如是所依
及所縁内通生種種心心所法。由此長養染
淨相續。藏義是處義者。如庫藏中有金銀等
寶物積集。如是所依及所縁内有心心所諸
法積集。倉義是處義者。如篅倉中有稻麥等
諸穀積集。如是所依及所縁内有心心所諸
法積集。經義是處義者。如織經上編布諸
緯。如是所依及所縁上。遍布種種心心所
法。殺處義是處義者。如戰場中斷百千頭
令墮於地。如是所依及所縁内有無量種
心心所法。爲無常滅之所滅壞。田義是處義
者。如在田中有無量種苗稼生長。如是所
依及所縁内生長種種心心所法。池義是處
義者。如有問言
    水從何池出 何處道不通
    何處攝世間 苦樂等皆盡
世尊告曰
    眼耳鼻舌身 意及諸餘處
    此攝名及色 能令無有餘
    水從此池出 此處道不通
    此處攝世間 苦樂等皆盡
流義是處義者。如有問言
    諸處將流泄 以何能制防
    若從彼已流 誰復能偃塞
世尊告曰
    諸處將流泄 正念能制防
    若從彼已流 淨慧能偃塞
海義是處義者。如世尊説。苾芻當知。諸有
情類以眼爲海。現前諸色是彼濤波。於色
濤波自制抑者能度眼海。得免洄澓邏刹
裟等種種嶮難。乃至意法廣説亦爾。白義
是處義者。謂眼等處麁顯明了。淨義是處義
者。謂眼等處貞實澄潔。是謂生門乃至淨義。
外論説此名勃路拏。如摩健地迦出家外道
説。喬答摩説諸勃路拏。皆來入我呪術章
句。勃路拏聲含二種義。一根本義。二能作
義。以十二處與心心所爲根本故。及能作
動心心所故。已總説處立名所因。今當一
一別説其相。問眼處云何。答諸眼於色已正
當見及彼同分是名眼處。已見色等言如
界中已釋。乃至意處應知亦爾。問色處云何。
答諸色爲眼已正當見及彼同分是名色處。
已所見等言如界中已釋。乃至法處應知亦
爾。問若十色處法處少分皆體是色。何故唯
一名色處耶。答唯此一處色相麁顯易見
易了。故名色處餘處不爾。故立別名。復次
唯此一處是二眼境。謂肉天眼故名色處。餘
處不爾故立別名。復次唯此一處是三眼境。
謂肉天聖慧眼故名色處。餘處不爾故立別
名。復次唯此一處是二眼境。眼識所縁故名
色處。是故尊者妙音説曰。若二眼境眼識所
縁立色處名。餘處不爾。復次若有麁細長
短此彼方處可了立色處名。餘處不爾故
非色處。復次若形相大及可積聚易了知
者立色處名。餘處不爾故非色處。復次若
可種植増長易了立色處名。餘處不爾故
非色處。種植増長通内外分。外分種植謂下
種時。増謂萌芽時。長謂莖葉花果時。内分種
植謂羯刺藍位。増謂頞部曇位。長謂閉尸鍵
南鉢羅奢佉等位。復次若可施設爲方隅性
立色處名。餘處不爾故非色處。唯於色處
施設一切方隅自性。非餘處故。復次若可
施設踰繕那性立色處名。餘處不爾故非
色處。唯於色處施設一切踰繕那性。非餘
處故。復次若能覆蓋諸餘色法。如巾帽者
立色處名。餘處不爾故非色處。唯有色處
能總覆蓋諸餘色法。非餘處故。復次若處
具有形色顯色立色處名。餘處不爾故非
色處。復次若處具有二十種色或二十一立
色處名。餘處不爾故非色處
問何故名觸處。爲是可觸故名觸處。爲體
是觸故名觸處。爲觸所縁故名觸處。設爾
何失。三皆有過。所以者何。若是可觸故名
觸處。極微展轉既不相觸。如何觸處是可觸
耶。若體是觸故名觸處。大種造色非觸自
性。如何觸處體是觸耶。若觸所縁故名觸處。
此亦是餘心心所境。如何但説觸所縁耶。答
應作是説此是可觸故名觸處。問極微展
轉既不相觸。如何觸處是可觸耶。答依世
俗説不依勝義。謂世共説眼所受境名可
見。耳所受境名可聞。鼻所受境名可嗅。舌
所受境名可嘗。身所受境名可觸。意所受境
名可知。是故可觸故名觸處。復次縁生身
識故名觸處。如契經説。身觸爲縁生於身
識。此是勝義了別境心故。此所縁名爲觸處。
復次此名觸處亦名養處。由此長養諸餘
色法令増盛故。如能増喜名爲喜處。此能
長養故名養處。尊者世友作如是説。極微
展轉互相觸不。答互不相觸。若相觸者即應
住至第二刹那。大徳説曰。一切極微實不
相觸。但由無間假立觸名。有作是説。極微
展轉實不相觸亦非無間。但和合住彼此相
近假立觸名
問十二處體無非是法。何故唯一立法處
名。答雖十二處體皆是法。而但於一立法
處名亦無有失。有譬喩故。如十八界。體
雖皆法。而但於一立法界名。又如十智雖
皆縁法。而但於一立法智名。又如七覺支。
雖皆能擇法。而但於一立擇法覺支名。又
如六隨念。雖皆縁法。而但於一立法隨念
名。又如四念住。雖皆縁法。而但於一立法
念住名。又如四證淨雖皆縁法。而但於一
立法證淨名。又如四無礙解雖皆縁法。而
但於一立法無礙解名。又如三寶三歸雖
體皆法。而但於一立法寶法歸名。此亦如
是雖十二處體皆是法。而但於一立法處
名亦無有失。復次法處有一名。餘處有二
名。一名者謂共名。以十二處皆是法故。二
名者謂共不共名。共名如前。不共名者謂眼
處等。欲令易了顯不共名。法處更無不共
名故但顯共名。故名法處。復次生有爲法
生相。唯在此處攝故獨名法處。復次四有
爲相是一切法印封幖幟。簡別有爲異無
爲故。彼相唯在此處攝故獨名法處。復次
名句文身詮表顯示諸法性相令易解了。
彼三唯在此處攝故獨名法處。復次如諸
窓牖通風行故名風行處。法處亦爾。通生
諸法故名法處。諸煩惱業及定慧等。能生
一切有爲法故。及能通證無爲法故。復次
達一切法皆空非我空解脱門。在此處攝故
名法處
問能執諸法爲我我所。薩迦耶見亦此處
攝。如何此處不名我處。答薩迦耶見是虚妄
執。不稱諸法實相而解。是故此處不立我
名。空解脱門證法實相是故此處依彼名
法。復次擇滅涅槃是常是善不變不易。生老
病死所不能壞是勝義法。彼法唯在此處
攝故獨名法處。復次分別諸法自相共相。
安立諸法自相共相。破自性愚及所縁愚。
於一切法不増不減如實解慧。唯此處攝
故名法處。餘處不爾故別立名。復次此攝
多法故名法處。攝多法者。謂於此處有
色非色法。相應不相應法。有所依無所依法。
有所縁無所縁法。有行相無行相法。有警覺
無警覺法。有爲法無爲法。餘處不爾故別
立名。復次此處對意故名法處。謂眼等處
唯對色等。唯有意處對一切法故。對意者
別得通名。由如是等種種因縁十二處中
一名法處
別説諸處一一相已。今應復説諸處次第。
問何故世尊先説内處後説外處。答以依
六識所依所縁次第説故。問何故世尊於六
内處先説眼處。乃至後説意處。於六外處
先説色處。乃至後説法處。答隨順文詞詮
表相故。復次隨順説者受者持者次第法
故。復次隨順麁細次第法故。謂六内處眼處
最麁。是故前説。乃至意處最細。是故後説六
外處中色處最麁。是故前説。乃至法處最細
是故後説。復次依定不定次第説故。六内處
中前五定取現在境故前説。意處取境不
決定故後説。謂以三世及無爲法。或總或別
爲所取故。前五處中前四定取所造色故
前説。身處取境不決定故後説。謂以能造及
所造色。或總或別爲所取故。前四處中於
所取境遠速明者前説。此相違者後説。依内
六處前後次第説。外六處次第亦爾。復次依
處上下次第説故。謂一身中眼處最上。耳處
次下鼻處次下舌處次下身多在下。意無方
處故最後説。依六内處前後次第説。六外
處應知亦爾。復次依諸有情展轉相遇禮儀
次第故作是説。謂相遇時。先互相見。次與
言論。次奉香花。次設飮食。次授細妙臥具
等事由此最後互相得意故十二處次第如

*説一切有部發智大毘婆沙論*卷第七十三



阿毘達磨大毘婆沙論卷第七十

 五百大阿羅漢等造 
 *三藏法師玄奘奉  詔譯 
  結蘊第二中十門納息第四之四
問云何建立内處外處。爲依於法爲依於
我。設爾何失。二倶有過。所以者何。若依於
法法無作用。於無作用一切法中。云何建
立内處外處。若依於我我實性無。如何依
我立内外處。答唯依法立然非一切。謂六
識身是染淨法所依止處。若與六識作所
依者名爲内處。作所縁者名爲外處。故依
法立内外處名。復次若法是根立爲内處。
若法是根義立爲外處。復次若法是有境立
爲内處。若法是境立爲外處。有説。依我立
内外處。我即是心。我執依故。於此心上假
立我名。如契經説
    由善調伏我 智者得生天
    應善調伏心 心調能引樂
既善調心即善調我。故知心上假立我名。
此我所依立爲内處。我所縁者立爲外處。然
内外名非圓成實。謂於我是内者於他名
外。於我是外者於他名内故。而且依一立
内外非名非不決定
如契經説。汝等苾芻。於内六處應如實知。
問於外六處亦應如實知。何故世尊唯勸
知内處。答世尊欲令諸弟子輩多於内門
修靜慮故。如契經説。汝等苾芻。應觀内
根不應縁外。復次世尊欲令諸弟子輩内
修靜慮無所増益。如契經説。汝等苾芻。
應内修定勿妄増益常樂我淨。汝等苾芻
應内修定如實觀察。諸行無常・苦・空・非我・
因集生縁。由此八種聖慧行相。於一切時
應觀諸有。復次世尊欲令諸弟子輩於内
修習不共靜慮。如世尊説。汝等苾芻。應内
修定不應修習諸共靜慮。謂麁苦障靜妙
離觀。汝等苾芻應内修定。謂應修習不共
靜慮觀察諸有。如病如癰如箭惱害。無常
有苦是空非我。由此八種勝尋思杖。能遍摧
伏一切有生。復次此契經中。唯勤觀察内
六處者。以内是外所依止故亦勸觀彼。所
以者何。以有我故便有我所。有我見故有
我所見。有五我見故有十五我所見。有我
執故有我所執。有我癡故有我所癡。有我
愛故有我所愛。爲養内我求外資具。復次
世尊欲令諸弟子等先於内法修念住故。
謂修行者先縁内法修習念住。既成滿已方
縁於外。由如是等種種因縁。是故世尊唯
勸知内
如契經説有六内處。契經復説有六觸處。
問此二六處有何差別。或有説者。此二無
別。所以者何。六内處即六觸處。六觸處即六
内處。聲雖有異而義無別。復有説者。亦有
差別。謂名即差別名内六處名六觸處故。
復次諸同分者名六觸處。彼同分者名六内
處。復次諸可生法名六觸處。不可生法名六
内處。復次有業用者名六觸處。無業用者
名六内處。若作是説。諸現在者名六觸處。
過去未來者名六内處。復次諸已生者名六
觸處。未已生者名六内處。若作是説。過去
現在名六觸處。未來名六内處。復次心心所
法正依住者名六觸處。心心所法不正依住。
唯空轉者名六内處。復次眼等六處作觸所
依義名六觸處。作餘心心所法所依義名
六内處。脇尊者言。眼等六處自性名内六處。
若有所作名六觸處。如苾芻鉢。若説自
性但名爲鉢。苾芻用時名苾芻鉢。尊者望
滿作如是言。眼等六處自體名内六處。若與
觸作所依名六觸處。如鐵酥鉢。若説自
體但名鐵鉢。若盛*酥時名鐵*酥鉢。問眼
等六處亦爲受等之所依止。何故但名觸處
不名受等處耶。答亦應説受等處而不作
是説者。當知此義有餘。復次契經擧勝兼
顯劣者。謂於一切心心所中。觸最爲勝。若
説觸處當知兼顯名受等處。復次心心所
法以觸爲命。觸所住持觸所引發。由觸
力故能現在前。故名觸處。謂心心所於境
流散。由觸攝持令得和合。又若無觸諸心
心所應如死屍不能觸對自所縁境。皆由
觸力有觸境用。如有命根身能覺觸。是故
眼等但名觸處。如契經説。六内處名此岸。
六外處名彼岸。問六内外處與此彼岸。有
何相似而作是説。答與心心所作所依縁。
有近有遠似此彼岸故作是説。如河兩
岸。近者名此遠者名彼。如是六處與心心
所。作所依者近故如此岸。作所縁者遠故
如彼岸。復次是心心所初入已渡如此彼
岸故作是説。如諸有情。初入河處名爲此
岸。已*渡河處名爲彼岸。如是與心心所法
作所依者。如初入故名此岸。作所縁者
如已度故名彼岸。故内外處名此彼岸。復
次契經中説寂滅涅槃名爲彼岸。涅槃唯是
外處所攝既名彼岸。故内六處得此岸名。
如契經説。薩迦是此岸。薩迦耶滅是彼
岸。薩迦耶者即是生死。於生死中六内處
勝故。六内處得此岸名。既六内處名爲此
岸故。六外處得彼岸名。問此中何法如河。
而説六内外處如此彼岸耶。答心心所法
如河故。内外處如此彼岸。如有瀑河漂此
彼岸。情非情物同趣大海。心心所法亦復如
是。漂内外處所攝有情。同趣生老病死大
海。問於此河中誰爲船栰。答八支聖道如
有船栰。百千衆生之所依止。從河此岸
渡至彼岸隨意遊適。如是無量無邊有情
依止聖道從生死此岸至涅槃彼岸自在
遊賞故。八聖道猶如船栰
如契經説。有八勝處有十遍處。問彼八與
十既亦名處。何故但有十二處耶。答彼八
與十皆攝在此十二處中。謂彼自性倶有相
應即此意處法處攝故
如契經説。有四無色處。謂空無邊處・識無
邊處・無所有處・非想非非想處。問何故世尊
於四無色以處聲説。答爲破外道解脱執
故。謂諸外道執四無色爲四涅槃。一執空
無邊處名無身涅槃。二執識無邊處名無
邊意涅槃。三執無所有處名淨聚涅槃。四
執非想非非想處名世間窣堵波涅槃。爲
破如是外道涅槃執故。説四無色名爲生
處非眞解脱。眞解脱者乃名涅槃
如契經説。復有二處。一無想有情處。二非
想非非想處。問何故世尊説此二處。答爲
破外道解脱想故。謂諸外道於此二處起
解脱想。爲破彼想佛説此二名爲生處
非眞解脱。復次爲破外道不還想故。謂諸
外道於此二處起不還想。爲破彼想佛説
此二名退還處。謂彼處沒退還諸界諸趣諸
生。流轉生死無息期故。復次爲破外道不
散想故。謂諸外道執此二處是眞解脱不復
散壞。爲破彼執佛説此二是散壞處。謂從
彼歿散向諸界諸趣諸生。流轉生死無息
期故。若從無想有情天歿決定散墮欲界
受生。若從非想非非想歿。非聖散墮下地
受生。復次觀此二處壽量長遠。諸外道等執
爲解脱。唯諸異生所受生處壽量長遠。無
有過於無想天者。謂彼壽量五百大劫。一
切有情所受生處。壽量長遠無過非想非非
想處。謂彼壽量八萬大劫。爲遣外道此解脱
執佛説此二名爲生處非眞解脱。復次佛
於餘處以二名説。一名有情居。二名爲識
住。於此二處亦二名説。一名有情居。二名
爲處。故於此二以處聲説。謂受生處。復次
佛説諸識住定是有情居。有有情居而非
識住。謂此二處顯非無此故説處名。即是
有情所居處義
如契經説。尊者舍利子往詣佛所作如是
言。大徳世尊。施設諸處爲無有上。謂十二
處。攝一切法。此是世尊無餘智見過此更
無所知見法。若有沙門婆羅門等。覺所知
法過世尊者無餘是處。問尊者舍利子如
何能知此十二處攝一切法。而讃佛言施
設諸處爲無有上。答由教故知。謂舍利子
得四證淨於佛所説決定信受。曾聞世尊
説十二處攝一切法。由此故知。問尊者舍
利子於十二處唯有教智無證智耶。答亦
有證智。謂舍利子於十二處亦能一一無倒
證知。問佛舍利子於十二處。倶能一一無倒
證知。佛舍利子有何差別。答佛能於此十二
處法。一一證知自相共相。尊者舍利子於此
十二處法。唯能一一證知共相。於彼自相
未能一一如實證知。謂有無量諸處差別。
皆攝入此十二處中。而舍利子須他顯示乃
能知故。復次尊者舍利子於十二處一一
證知由他教引。佛於十二處一一證知皆
能自覺不由他教
復次佛於十二處。具一切智一切種智。尊者
舍利子於十二處唯有一切智。無一切種
智。復次佛於十二處不依六識而能證知
唯有爾所。尊者舍利子於十二處。要依六
識方能證知唯有爾所。謂舍利子作是念
言。一切識身唯有六種識身定有所依所
縁。此所依縁定有十二。故十二處不増不

復次尊者舍利子雖於十二處一一證知。而
要先思惟佛所説法。謂佛先説十二處名。
後隨此名一一分別。世尊分別十一處已。
時舍利子作是念言。前十一處所不攝法必
應攝在最後法處。故作是説大徳世尊。施
設諸處爲無有上。謂十二處攝一切法。世
尊證知十二處相。不由思惟他所説教故。
舍利子雖能證知十二處相。而與佛智極
有差別。是故號佛爲無上尊
五蘊者謂色蘊・受蘊・想蘊・行蘊・識蘊。問何
故作此論。答爲廣分別契經義故。謂契經
中説。有五蘊色乃至識。雖作是説而不廣
釋。經是此論所依根本。彼不説者今欲説
之故作斯論
問色蘊云何。答如契經説。諸所有色皆是四
大種及四大種所造。餘經復説。云何色蘊。諸
所有色若過去若未來若現在。若内若外若
麁若細。若劣若勝若遠若近。如是一切略爲
一聚説名色蘊。乃至識蘊廣説亦爾。阿毘達
磨作是説言。云何色蘊。謂十色處及法處所
攝色是名色蘊。問此三處説義有何異。答各
爲遮止他宗所説。問如契經説。諸所有色。
皆是四大種及四大種所造。此爲遮止何宗
所説。答此爲遮止覺天等説。謂佛觀察未
來世中。有覺天等當作是説。四大種外無
別所造。爲遮彼意故作是説。諸所有色皆
是四大種及四大種所造。顯離大種有所
造色。問餘經復説。諸所有色若過去若未來
若現在。乃至廣説。此爲遮止何宗所説。答
此爲遮止外道所説。謂佛在世有出家外
道名爲杖髻。撥無過去未來。爲遮彼意故
世尊説諸所有色若過去若未來若現在。乃
至廣説。顯有過去未來色等。問阿毘達磨
作如是言。云何色蘊謂十色處及法處所攝
色。此爲遮止何宗所説。答此爲遮止譬喩
者説。謂譬喩者撥無法處所攝諸色故。此尊
者法救亦言。諸所有色皆五識身所依所縁。
如何是色非五識身所依所縁。爲遮彼意
故作是説。云何色蘊。謂十色處及法處所攝
色。問若法處所攝諸色是實有者。尊者法救
所説當云何通。答不必須通非三藏故。若
必須通當正彼説。諸所有色皆五識所依。及
六識所縁法處所攝色。雖非五識所依所縁。
而是意識所縁色攝。復次法處所攝色依四
大種而得生。故從所依説在身識所縁中。
故彼尊者説亦無失
問受蘊云何。答六受身。謂眼觸所生受。乃至
意觸所生受。契經及阿毘達磨皆作是説」
問想蘊云何。答六想身謂眼觸所生想。乃至
意觸所生想。契經及阿毘達磨皆作是説」
問行蘊云何。答契經説此是六思身。謂眼觸
所生思。乃至意觸所生思。阿毘達磨説此行
蘊。略有二種。謂相應行不相應行。乃至廣
説。問世尊何故於相應不相應行蘊中。偏説
思爲行蘊非餘行耶。答思於施設行蘊
法中最爲上首。思能導引攝養諸行故佛
偏説。如愛施設集諦法中最爲上首。愛能
導引攝養諸集故佛偏説。復次造作有爲
故名爲行。思是造性餘法不爾。故佛偏説
思爲行蘊
問識蘊云何。答六識身。謂眼識乃至意識。契
經及阿毘達磨皆作是説。如是名爲諸蘊自
性我物自體相分本性
已説自性。所以今當説。問何故名蘊蘊是
何義。答聚義是蘊義。合義是蘊義。積義是蘊
義。略義是蘊義。若世施設即蘊施設。若多増
語即蘊増語。聚義是蘊義者。謂諸所有色。若
過去若未來若現在。廣説乃至若遠若近。如
是一切總爲一聚立爲色蘊。乃至識蘊聚
義亦爾。合義是蘊義者。謂諸所有色。若過去
若未來若現在。廣説乃至若遠若近。如是一
切總爲一合立爲色蘊。乃至識蘊合義亦爾。
積義是蘊義者。如種種物總爲一積名雜
物蘊。如是諸色總爲一積立爲色蘊。乃至
識蘊積義亦爾。略義是蘊義者。謂諸所有色。
若過去若未來若現在。廣説乃至若遠若近。
如是一切總略一處立爲色蘊。乃至識蘊
略義亦爾。問過去未來現在諸色可略聚耶。
答雖不可略聚其體。而可得略聚其名。乃
至識蘊應知亦爾。問若爾無爲亦應立蘊。
諸無爲名可略聚故。答諸有爲法有作用
故有略聚義。雖體有時不可略聚者。而
略聚其名立色等蘊。諸無爲法無作用故
無略聚義。雖可略聚其名。而不可立爲
蘊。若世施設即蘊施設者。謂色蘊可施設
有三世。乃至識蘊亦可施設有三世故。若
多増語即蘊増語者。如多財名財蘊。多穀
名穀蘊。多軍名軍蘊。雖多人衆不相疊肩。
而同一事故名爲軍。如是倶胝那庾多等諸
極微色。雖相去遠以相同故合立色蘊。乃
至識蘊無量刹那雖相去遠。而相同故合立
識蘊。問若多増語是蘊増語者。爲有一極微
名色蘊不。有作是説。非一極微可立色蘊。
若立色蘊要多極微。復有説者。一一極微
有蘊相故。亦可各別立爲色蘊。若一極微
無色蘊相。衆多聚集亦應非蘊阿毘達磨諸
論師言。若觀假蘊應作是説。一極微是一
界一處一蘊少分。若不觀假蘊應作是説。
一極微是一界一處一蘊。如人於穀聚上
取一粒穀。他人問言汝何所取。彼人若觀
穀聚應作是答。我於穀聚取一粒穀。若不
觀穀聚應作是答。我今聚穀。乃至識蘊
一一刹那問答亦爾
如是已釋諸蘊總名。今應分別諸蘊次第。
問何故世尊先説色蘊。乃至最後説識蘊
耶。答隨順文辭詮表相故
復次隨順説者・受者・持者次第法故。復次
隨順麁細次第法故。謂五蘊内色蘊最麁故
佛先説。於四蘊内受蘊最麁故。次色説。問
受等四蘊無有方處無形質故。如何可説
有麁有細耶。答雖無方處亦無形質。而
依行相立麁細名。如世有言。我手足痛。我
頭腹痛。我支節痛。痛即是受。以受如色可
施設故。於無色蘊説受最麁。於三蘊内想
最爲麁。女男等想易了知故次受後説。於
二蘊内行蘊相麁。貪瞋癡等相易了故次
想後説。識蘊最細總取境相難了知故最
在後説
復次從無始來男女於色更相愛樂故先説
色。更相愛色由貪受味故次説受。此貪受
味由顛倒想故次説想。此顛倒想由煩惱
生故次説行。一切煩惱依識而生染汚諸
識故後説識。復次二種色觀於入佛法爲
甘露門。謂不淨觀及持息念。故先説色。既觀
色已能見受過故次説受見受過已想不
顛倒故次説想。想無倒已煩惱不生故次
説行。無煩惱故識便清淨故後説識。復次
色蘊如器。爲無色蘊所依所縁。是故先説。
受如飮食是正所貪故次説受。想如助味
由顛倒想貪著諸受故次説想。行如厨人
諸煩惱業能有造作故次説行。識如食者
能了別境故後説識。復次依界地故説五
先後。謂欲界中有諸妙欲色相顯了故先説
色。諸靜慮中有喜樂等受相顯了故次説
受。前三無色取空等相想顯了故次説想。
有頂地中思最爲勝行相顯了故次説行。色
等四種即四識住。識是能依故最後説
問五蘊有爲皆應名行。何縁於一獨立行
名。答如十八界雖皆是法。而但於一立法
界名。廣説乃至三寶三歸雖皆是法而但
立一法寶法歸。如是五蘊雖皆是行。而但
於一立行蘊名亦無有過。復次行蘊有
一名。餘蘊有二名。一名者。謂共名。謂五種
蘊皆是行故。二名者謂共不共名。共名如
前。不共名者。謂餘四蘊欲令易了顯不
共名。行蘊更無不共名故。但顯共名故
名行蘊。復次生一切行生相唯在此蘊攝
故獨名行蘊。復次四有爲相是一切行印封
幖幟。簡別有爲異無爲故。彼相唯在此
蘊攝故獨名行蘊。復次名句文身詮表顯
示諸行性相作用差別令易解了。彼三唯
在此蘊攝故獨名行蘊。復次覺一切行皆
空非我空解脱門。此蘊攝故獨名行蘊。問能
執諸行爲我我所。薩迦耶見亦此蘊攝。如
何此蘊不名我蘊。答薩迦耶見是虚妄執。不
稱諸行實相而解。是故此蘊不立我名。空
解脱門覺行實相。是故此蘊依彼名行。復
次分別諸行自相共相。安立諸行自相共相。
破自性愚及所縁愚。於一切行不増不減。
如實解慧唯此蘊攝故名行蘊。餘蘊不爾故
別立名。復次此攝多行故名行蘊攝。多行者
謂此蘊中有相應不相應行。有所依無所依。
有所縁無所縁行。有行相無行相行。有警覺
無警覺行。餘蘊不爾故立別名。復次行謂造
作。有爲法中能造作者思最爲勝。思但攝在
此行蘊中。故此行蘊獨名爲行
問大地法等諸心所中。何故別立受想爲
蘊。餘心所法不別立耶。脇尊者言。唯佛通
達諸法性相作用差別。若法堪任獨立蘊者
便獨立蘊。若不堪任獨立蘊者便共立蘊
故不應責
復次世尊欲以異相異文莊嚴於義故作
是説。謂佛若以異相異文莊嚴於義則受
化者欣樂受持不生厭倦。復次世尊欲現
二門二略二階二隥二炬二明二光二影故
作是説。謂如受想各別立蘊。餘心所法亦
應別立。如餘心所合立行蘊受想亦應合
立爲蘊。如是則應蘊有無量。或但有三以
現二門乃至二影故蘊有五不減不増。復
次世尊欲顯二門法要。是故別立受想爲
蘊。謂諸心所有是根性有非根性。若説受
別立蘊當知已説是根心所。若説想別立
蘊當知已説非根心所。如根性非根性。明
性非明性。現見性非現見性。喜觀性非喜觀
性。妙性非妙性。勝性非勝性。有勢力性無勢
力性。増上性非増上性應知亦爾。復次受想
二法二界所顯故別立蘊。謂受蘊色界所顯。
喜樂等受色界増故。想蘊無色界所顯空識
等想無色界増故。復次由二法故。諸瑜伽
師於二界勞倦故別立蘊。謂受力故諸瑜伽
師於色界勞倦。想力故諸瑜伽師於無色
界勞倦。復次諸有情類。耽著樂受執顛倒
想。生死輪迴受諸劇苦。欲令了知此二過
患故別立蘊。復次受想二法爲因發起二
諍根本。勝餘法故別立爲蘊。謂受能發起
愛諍根本。想能發起見諍根本。如能發起
二諍根本。如是能發起二雜染二邊二箭二
戲論二我所應知亦爾。復次受想二法別立
識住故獨立蘊。餘心所法總立識住故共
立蘊。復次諸瑜伽師厭惡受想。入滅盡定
故別立蘊如施設論説。云何加行得滅盡
定。以何方便起滅盡定。謂初修業者。於一
切行不作功用。亦不思惟但作是念。誰未
生故受想得生。誰已生故受想便滅。作是
念已能如實知。滅定未生故受想得生。若滅
定生受想便滅。知已厭離受想二法。乃至不
生得滅盡定。由如是等種種因縁。別立受
想各爲一蘊
問無爲何故不立蘊耶。答無蘊相故不立
爲蘊。謂蘊是聚積相。無爲無此相故不立
爲蘊。復次無爲是蘊究竟滅處故不立蘊。
如瓶衣等究竟滅處非瓶衣等。復次諸有爲
法生滅相應。有因有縁得有爲相可立爲
蘊。諸無爲法生滅不相應。無因無縁不得
有爲相故不立蘊。復次諸有爲法屬因屬
縁因縁和合可立爲蘊。諸無爲法與此相
違故不立蘊。復次諸有爲法爲生所起。爲
老所衰。爲無常所滅。可立爲蘊。諸無爲法
與此相違故不立蘊。復次諸有爲法流行
於世。取果與果有諸作用。能了所縁可立
爲蘊。諸無爲法與此相違故不立蘊。復次
諸有爲法墮在三世。與苦相應有前後際。
有下中上可立爲蘊。諸無爲法與此相違
故不立蘊。復次諸無爲法無五蘊相。不可
立在此五蘊中。亦不可立爲第六蘊。無聚
積等諸蘊相故。復次蘊是作相。諸無爲法無
有作相故不立蘊。復次蘊從他生。諸無爲
法不從他生故不立蘊。由如是等種種因
縁無爲非蘊
如契經説。有五種功徳蘊。謂戒蘊定蘊慧蘊
解脱蘊解脱知見蘊。問蘊應有十。如何説
五答彼戒等蘊皆攝在此色等五中故蘊唯
五。如契經説。尊者阿難告諸苾芻作如是
語。我親從佛邊受八萬法蘊。從諸苾芻所
傳受得二千。問世尊既説衆多法蘊。如何
但説有色等五。答彼多法蘊皆攝在此色等
五中故蘊唯五。問彼諸法蘊是何蘊攝。有作
是説。一切法蘊語爲自性。彼説攝在此色蘊
中。有餘師説。一切法蘊名爲自性。彼説攝
在此行蘊中。是故世尊唯説五蘊
問一一法蘊其量云何。有作是説有法蘊論
六千頌成。一一法蘊各如彼量。復有説者。
如世尊説。蘊處界食縁起諦寶。念住正斷。
神足根力。覺支道支。如是等類一一法門
各一法蘊。不可定説有爾所頌。尊者妙音
作如是説。一一法蘊有五十萬五千五百五
十頌文。有餘師説。一一法蘊有十五萬五千
五百五十頌文。有餘復言。一一法蘊唯有一
萬五千五百五十頌文。評曰彼皆不應作如
是説。應作是説。受化有情有八萬行。爲
對治彼八萬行故。世尊爲説八萬法蘊。彼
諸有情依佛所説八萬法蘊入佛法中。作
所應作各得究竟
*説一切有部發智大毘婆沙論*卷第七十四



阿毘達磨大毘婆沙論卷第七十

 五百大阿羅漢等造 
 *三藏法師玄奘奉  詔譯 
  結蘊第二中十門納息第四之五
五取蘊者。謂色取蘊受取蘊想取蘊行取蘊
識取蘊。問何故作此論。答爲欲分別契經
義故。謂契經説。有五取蘊。謂色取蘊乃
至識取蘊。契經雖作是説而不廣辯其
義。經是此論所依根本。彼不説者今應分
別故作斯論。問色取蘊云何。答若色有漏
有取。彼色在過去未來現在。或起欲或起
貪或起瞋或起癡或起怖。或復隨起一心
所隨煩惱是名色取蘊。此中起欲起貪者
謂起愛結。起瞋者謂起恚結。起癡者謂起
無明結。起怖者有作是説。此中不應説或
起怖。所以者何。怖即煩惱。若説煩惱即已
説怖。問若爾此怖以何煩惱爲自性。有作
是説。以有身見爲自性。所以者何。執有我
者多怖畏故。若説有身見即已説怖。有餘
師説。以愛爲自性。所以者何。若有愛者多
怖畏故。復有説者。以無智爲自性。所以者
何。諸無智者多怖畏故。若説無明即已説
怖。評曰應作是説。此所起中應別説怖所
以者何。有別心所與心相應是怖自性此即
攝在。復有所餘如是類法與心相應心所
法内非諸煩惱。問此怖自性於何處有。答
在欲界有非上二界。問若怖自性色界中
無。云何釋通契經所説。如契經説。苾芻當
知。有極光淨先生。諸天見後生者覩劫火
焔心生恐怖。而慰喩言。大仙勿怖大仙勿
怖。我數曾見此劫火焔。燒空梵宮即於彼
滅。伽他所説。復云何通。如説
    聞説長壽天 有妙色名譽
    深心懷厭怖 如鹿對師子
答經頌於厭以怖聲説。問若爾厭怖有何
差別。答名即差別。謂彼名厭此名爲怖。尊
者世友作如是説。怖唯欲界厭通三界。復
作是説。怖在煩惱品厭在善根品。復作是
説。怖通染汚無覆無記厭唯是善。大徳説
曰。於衰損事深心疑慮欲得遠離説名爲
怖。已得遠離深心憎惡説名爲厭。如是名
爲厭怖差別。問異生聖者誰有怖耶。有作
是説。異生有怖聖者無怖。所以者何。聖者
已離五怖畏故。五怖畏者。一不活畏。二惡
名畏。三怯衆畏。四命終畏。五惡趣畏。評曰
應作是説。異生聖者二皆有怖。問聖者已
離五種怖畏如何有怖。答聖者雖無五種
大怖而有所餘暫時小怖。問何等聖者有餘
小怖。爲有學位無學位耶。有作是説。唯有
學位有餘小怖。以怖唯是煩惱品故。評曰
應作是説。學無學位皆容有怖。學謂預流
一來不還者。無學謂阿羅漢獨覺除佛世尊。
佛無恐怖毛竪等事。於一切法如實通達
得無畏故。或復隨起一心所隨煩惱者。謂
縁色生諸餘遍行及修所斷餘煩惱等
問受取蘊云何。答若受有漏有取。彼受在過
去未來現在。或起欲或起貪或起瞋或起
癡或起怖。或復隨起一心所隨煩惱。是名
受取蘊。此中廣釋如前應知有差別者。謂
隨起一隨煩惱中。縁此受生諸餘遍行及
見所斷餘非遍行
如受取蘊如是想行及識取蘊廣説。應知
是名取蘊自性我物自體相分本性
已説自性。所以今當説。問何故名取蘊。取
蘊是何義。答此從取生復能生取故名取
蘊。復次此從取轉復能轉取故名取蘊。復
次此由取引復能引取故名取蘊。復次此
由取長養復能長養取故名取蘊。復次此
由取増廣復能増廣取故名取蘊。復次此
由取流派復能流派取故名取蘊。復次此
蘊屬取故名取蘊。如臣屬王故名王臣。諸
有漏行都無有我。設有問言。汝屬於誰。應
正答言。我屬於取。復次諸取於此應生時
生應住時住。應執時執。故名取蘊。復次諸
取於此増長廣大故名取蘊。復次諸取於此
長養攝受故名取蘊。復次諸取於此染著難
捨。猶如塵垢染著衣服故名取蘊。復次諸
取於此深生樂著。如魚鼈等樂著河池故
名取蘊。復次此是諸取巣穴舍宅故名取蘊。
謂依此故貪瞋癡慢見疑纒垢皆得生長」
應知此中依同分取立取蘊名。謂依欲界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irst] [Prev+100] [Prev] 376 377 378 379 380 381 382 383 384 385 386 387 388 389 390 391 [Next] [Next+100] [Last] [行番号:/]   [返り点:/] [CIT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