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正蔵検索


punctuation    Hangul    Eng   

Citation style A:
Citation style B:
()
Citation style C:
()
Citation style D:
()
TextNo.
Vol.
Page

  INBUDS
INBUDS(Bibliographic Database)
  Digital Dictionary of Buddhism
電子佛教辭典
パスワードがない場合は「guest」でログインしてください。
Users who do not have a password can log in with the userID "guest".

本文をドラッグして選択するとDDBの見出し語検索結果が表示されます。

Select a portion of the text by dragging your mouse to view all terms in the text contained in the DDB. ・

Password Access Policies

阿毘達磨大毘婆沙論 (No. 1545_ 五百大阿羅漢玄奘譯 ) in Vol. 27

[First] [Prev+100] [Prev] 365 366 367 368 369 370 371 372 373 374 375 376 377 378 379 380 [Next] [Next+100] [Last] [行番号:/]   [返り点:/] [CITE]

。既憶本事故非死生
*説一切有部發智大毘婆沙論*卷第七十



阿毘達磨大毘婆沙論卷第七十

 五百大阿羅漢等造 
 *三藏法師玄奘奉  詔譯 
  結蘊第二中十門納息第四之一
二十二根。乃至九十八隨眠。如是四十二章
及解章義既領會已。應廣分別。二十二根者。
謂眼根・耳根・鼻根・舌根・身根・女根・男根・命
根・意根・樂根・苦根・喜根・憂根・捨根・信根・精
進根・念根・定根・慧根・未知當知根・已知根・
具知根。此廣分別。如後根蘊・根納息中
十八界者。謂眼界・色界・眼識界・耳界・聲界・
耳識界・鼻界・香界・鼻識界・舌界・味界・舌識
界・身界・觸界・身識界・意界・法界・意識界。此
界契經亦名略説亦名廣説。名略説者。對
大記經如大譬喩大涅槃等。名廣説者。對
處契經彼處契經。亦名略説亦名廣説。名
略説者對界契經名廣説者。對蘊契經。彼
蘊契經亦名略説亦名廣説。名略説者對
處契經。名廣説者。對諸所有受皆是苦等
經。彼諸所有受皆是苦等經。但名略説
廣説。有作是説。此界契經等亦名略説
亦名廣説。即依自説餘經。謂界經中
廣説色心。略説心所故。彼處契經亦名
亦名廣説。即依自説餘經。謂處經
中廣説色略説心心所故。彼蘊契經亦名
略説亦名廣説。即依自説餘經。謂蘊
經中廣説心所。略説色心故。彼諸所有受
皆是苦契經但名略説廣説。復有
。此界契經名爲廣説亦攝一切法。彼大
譬喩大涅槃等經雖廣説而不一切
。彼處契經雖一切法而非廣説。是處
中説故。彼蘊契經不廣説。是略説故。亦
一切法。但攝有爲無爲故。彼諸所
有受皆是苦等經不廣説。是極略説故。於
中亦有一切法諸法空無我等
有餘師説。更無略説契經。如世尊説施有
二種。一者法施。二者財施經等。更無廣説
契經如大譬喩大涅槃經等。如是諸説雖
義。然佛世尊於所知境。先作廣説後作
略説。謂於所知境先廣説十八界。後即於
此略説十二處。復即於此除無爲法
説爲五蘊。是名世尊廣略説法。即依
廣略説法。佛告尊者舍利子言。我於法寶
能廣略説。而能解者甚爲得。復依
廣略説法。尊者舍利子白佛言。世尊。唯願
如來廣略説法此定當法寶。於
是事譬喩。如海龍王久處大海。増
長威勢昇虚空。興布大雲遍覆空界。掣
電晃曜震大雷音。普告世間我當雨。
一切藥草卉木叢林。聞是聲皆大驚慴咸
是念。此大龍王處大海中久増威勢。今
若*注雨未息期。我等皆當定爲漂沒
爾時大地聞是聲心不驚疑面無異色
虚懷仰請海龍王言。*唯願恣情降*注大
。過百千歳我悉能受。世尊亦爾。曾於
去釋迦牟尼帝幢寶髻然燈勝觀。乃至最後
迦葉波佛所。増長福徳智慧資糧。昇有餘依
涅槃空界。興大悲雲遍覆世間。發勝慧電
普照一切虚空非我無畏雷音。遍告所化
舍利子等。我於法寶能廣略説。而能解者甚
難得。時諸所化除舍利子。聞佛此言
怯懼。咸作是念。佛得是。昔所
名句文身。爲我等説恐不解。*唯舍利子
六十劫中。増長智見猛利圓滿猶如大地
佛此言心不驚疑。面無異色能無所畏
而請佛言。唯願如來廣略説法。此定當
法寶。問亦應法非諸聲聞獨覺境
。彼舍利子何縁無畏作是請。答彼唯
佛聲聞所知佛所知。聲聞境界非
境界。聲聞所行非佛所行。聲聞根所及非
佛根所及故不理。復次知佛開許故作
是請。謂舍利子作是念。世尊慈悲諸所
説法。必應稱量定有饒益。要於田器而雨
法雨。所雨法雨終不唐捐。諸所發言必依
法器。若非法器終不發言。世尊既知我有
爾所堪法器。作是言。故知世尊開
我請。是故尊者請佛無畏
問佛爲何等所化有情。説蘊處界廣略三法
答佛隨所化所愚而説。謂愚於界者爲説
十八界。若愚於處者爲説十二處。若愚
者爲説五蘊。復次世尊所化略有三種
一初習業。二已串修。三超作意初習業者爲
十八界。已串修者爲説十二處超作意者
爲説五蘊。復次世尊所化有三種根。謂鈍中
利爲鈍根者十八界。爲中根者十二
。爲利根者五蘊。復次世尊所化有
種智。一者開智。二者説智。三者引智。爲
智者五蘊。爲説智者十二處。爲引智
十八界。復次世尊所化有三種樂。謂
廣中略。爲樂廣者十八界。爲樂中者
十二處。爲樂略者五蘊。復次世尊所化
三憍逸。一恃姓憍逸。二恃財憍逸。三恃命
憍逸。恃姓憍逸者爲説十八界。謂族姓義是
界義。種類貴賤無差別故。恃財憍逸者爲
十二處。謂生門義是處義。隨所生
散盡故。恃命憍逸者爲説五蘊。謂積聚義是
蘊義。有爲積聚尋散滅故。復次世尊所化有
三種愚。一者愚色心。二者愚於色。三者愚
心所。愚色心者爲説十八界。於此界中
色心略説心所故。愚於色者爲説十二
。於此處中廣説色略説心心所故。愚
者爲説五蘊。於此蘊中廣説心所略説
色心故。復次爲我者十八界。謂一身
中有多界別一我故。爲所依及所縁
十二處。謂分別識有六所依六所縁
故。爲我慢者五蘊。謂身*唯有生滅五
恃怙起我慢故。佛爲此等所化有
蘊處界廣略三法
問此十八界名有十八。實體有幾。答此界實
體或有十七或有十二。若説六識便失
。離六識身別意界。故十八界名有
實體十七。若説意界便失六識。離此意
別六識。故十八界名有十八實體十
二。如名與體。名施設體施設。名異相體異
相。名異性體異性。名差別體差別。名建立體
建立。名覺體覺。應知亦爾。問若十八界名
十八。體或十七或十二者云何建立十八
耶。答以三事故建立十八。一以所依。二
能依。三以境界。以所依故立六内界。謂
眼界乃至意界。以能依故立六識界。謂眼
識界乃至意識界。以境界故立六外界。謂
色界乃至法界。問若以所依能依境界各有
六故。立十八界差別者。諸阿羅漢最後
念心應意界。依彼不後識故。答
彼亦是意界依彼不後識者非彼爲
障。但餘縁障故後識不起。設後起者亦作
所依。如餘縁芽等。豈沃壤地非
等依。此十八界過去未來現在皆具。問過去
此十八界。以六識身無間已滅
故。未來現在如何亦有十八界耶。答此
十八界依相而立。三世各有十八界相。若未
來現在識無意界相者。過去識亦應無以
相無轉
問等無間縁未來未有。現在過去亦應不立
此既得立。意界應然。答等無間縁依用而
立。未來未等無間法故不等無間
。設立於誰有此縁用。此十八界依相而
立。未來雖識所依用。而已有識可
。故此與彼不例。諸阿羅漢最後念
心。雖等無間縁而是意界准此應知。餘
契經中世尊自説惡叉聚喩。説此喩已告
苾芻。有情身中有多界性。彼亦攝在此十八
。所依能依境界攝故。又佛於彼多界經中
界差別六十二。彼亦攝在此十八界
即所依等三事攝故。問何故世尊爲衆説
六十二界。答爲外道身見爲本。有六十
二見趣別故。又世尊告天帝釋言。憍尸迦
知。世有種種界。隨各所想。而各執著。隨
各執著而各説之。各言此實餘皆愚妄。彼
亦攝在此十八界。即所依等三事攝故。有作
是説。彼經諸見以界聲説。皆*唯攝在此法
界中。尊者左受作是説。以四事故立
八界。一自性故。二所作故。三能作故。四蘊差
別故。以自性故建立色界乃至法界。以
故建立眼識界乃至意識界。以能作
立眼界乃至意界。以蘊差別故建立十
八界。謂色蘊差別建立十界一界少分。識蘊
差別建立七心界。三蘊攝在一法界中。如
是名爲諸界自性。我物自體相分本性
已説界自性所以今當説。問何故名界。界
是何義。答種族義是界義。段義分義片義異
相義不相似義分齊義是界義。種種因義是
界義。聲論者説馳流故名界。任持故名
界。長養故名界。應知此中種族義是界義
者。如一山中有多種族。謂金銀銅鐵白鑞鉛
錫丹青等石。白墡土等異類種族。如是於
相續身中。有十八界異類種族。段義是界義
者。如次第安布段物種種名。謂次第
布材木等段。名爲宮殿臺觀舍等。次第
布餘甘子等段阿摩洛迦。次第安
&T033994;等段蓋扇等。次第安布骨肉等段
男女等。如是次第安布眼等。十八界段
名爲有情摩納婆等。分義是界義者。謂男身
中有十八分。女等亦爾。即十八界。片義是界
義者。謂男身中有十八片。女等亦爾。即十八
界。異相義是界義者。謂眼界相異乃至意識
界相異。不相似義是界義者。謂眼界不
。乃至意識界不餘界。分齊義是界義
者。謂眼界分齊異餘十七界。乃至意識界分
齊異餘十七界。種種因義是界義者。謂因
故有眼界即因此乃至有意識界。乃至
此故有意識界即因此乃至有眼界
聲論者説。馳流故名界者。謂此諸界馳流三
界五趣四生轉生死。*任持故名界者。謂
此諸界*任持自性。長養故名界者。謂此諸
界長養他性。是故種族義是界義。乃至長養
故名爲
已總説界立名所因。今當一一別説其相
問眼界云何。答諸眼於色已正當見。及彼同
分是名眼界。已見色者。謂過去眼。正見
者。謂現在眼。當見色者。謂未來眼。及彼同
分者。此國諸師説有四種。一者過去彼同分
眼。謂眼界不色已滅。二者現在彼同分
眼。謂眼界不色正滅。三者未來彼同分
眼。爲眼界不色當滅。四者未來畢竟不
眼界。外國諸師説有五種三如前説。未
來畢竟不眼界分爲二種。一有識屬眼
界。二無識屬眼界。舊外國師同此國説。舊此
國師同外國説。諸見色眼於自有情
分眼。於餘有情亦名同分。諸不色眼於
自有情彼同分眼。於餘有情亦名彼同
。有作是説。諸見色眼於自有情同分
。於餘有情彼同分。諸不色眼於
有情彼同分眼。於餘有情亦名彼同分
復有説者。諸見色眼於自有情同分眼
餘有情同分亦非彼同分。諸不見
眼於自有情彼同分眼。於餘有情
亦非彼同分。彼不是説。云何有
而非同分彼同分。應是説。於三説
初説應理。問豈用他眼能見色耶。答誰
能用他眼色。問若無能用他眼
色。如何有情自見色眼於餘有情亦名
。答以有用眼根恒定故。眼界用者。謂能
色。如眼於色有用已滅説爲同分。於
他此同分名恒無改轉。雖能用他眼
色。而有用眼恒名同分。正滅當滅應
亦爾。問同分眼能見色。彼同分眼不
色。云何見色眼是不色眼之同分。不
色眼是彼見色眼之同分耶。答彼此二眼互
因故。謂見色眼與色眼爲因。不
色眼亦與色眼因。復次彼此二眼
互相生故。謂見色眼能生色眼。不
色眼復能生色眼。復次彼此二眼互相引
故。謂見色眼能引色眼。不色眼復
能引色眼。復次彼此二眼互相轉故。謂見
色眼能轉色眼。不色眼復能轉
色眼。復次彼此二眼互相續故。謂見色眼能
色眼。不色眼復能續色眼
復次見色眼與色眼。倶一界攝。倶一
處攝。倶一根攝。同一見性故。見色眼是不
色眼之同分。不色眼復是彼見色眼
之同分。如眼界耳鼻舌身界亦爾。同分彼同
分品類差別皆相似故
問色界云何。答諸色爲眼已正當見及彼同
是名色界。已所見者。謂過去色。正所見
者。謂現在色。當所見者。謂未來色。及彼同分
者。謂有四種彼同分色。一者過去彼同分色。
謂色界不眼所見已滅。二者現在彼同分
色。謂色界不眼所見正滅。三者未來彼
同分色。謂色界不眼所見當滅。四者未
來畢竟不生色界。或有色界一有情
同分。於二三四乃至百千諸有情等亦是同
分。謂此色界是一有情眼所見。亦是二三四
乃至百千諸有情等眼所見故。如百千人同
初月。然此色界於諸縁彼生眼識
同分。於彼生眼識彼同分。又
衆中有伎女。形容端正衆具莊嚴。諸
有縁之起眼識者彼色界名同分。諸有不
縁起眼識者即彼色界名彼同分。又如法師
座説法。言辭清辯形貌端嚴諸有縁
眼識者彼色界名同分。諸有不縁起
者即彼色界名彼同分。或有色界
有情彼同分。於二三四乃至百千諸有情
亦名彼同分。謂彼色界在隱映處。無量
有情不見故。或有色界一切有情眼所
見。即彼色界於一切時彼同分。如
高山中心之色。及大地中大海下色。一切有
情無見者。問彼色豈非天眼境界。答彼
色雖是天眼境界。而無用故此不之。復
次非一切時天眼現起。故有彼色天眼不
見。問彼色豈非佛眼境界。答彼色雖是佛
眼境界。而無用故佛不之。復次非一切
時有佛出世。如今無佛既無佛眼故。有
佛眼見
問何故見色眼於自有情同分。於餘有
亦名同分。而所見色於見者同分。於
不見者彼同分耶。答容一色界多有情
。無一眼界二有情用故。謂有色界一有
情見。容二三四乃至百千有情亦見是共見
故。諸有見者此色界於彼名同分諸不見者
此色界於彼名彼同分。無一眼界二有情
。況多有情是不共故。諸用此眼能見
者此眼於彼名同分。諸餘有情眼若見
若不色。此眼於彼亦名有作用。眼既是
不共。於一切時相恒定故。如色界聲香味
觸界亦爾。同分彼同分品類差別皆相似故。
然於此義或有*唯嗅嘗覺各自身
中諸香味觸。彼作是説。香味觸界依世俗
色界説。謂諸世間作是語。汝所
香我等亦嗅。汝所嘗味我等亦嘗。汝所覺觸
我等亦覺。依勝義理香味觸界如眼界説
謂一有情所嗅香界餘不嗅。若一有情所
嘗味界餘不嘗。若一有情所覺觸界餘
覺。問若一觸界二有情身。各在一邊
共所逼觸。豈非勝義色界説。答如是觸
界有多極微集一處。二身逼觸各得
共得者。故勝義理如眼界説。香味
界准此應知。復有亦嗅嘗覺他及非
情諸香味觸。彼作是説。香味觸界若已受用
及受用時。依世俗理色界説。謂諸世間
説共得故。依義理眼界説。一所受用
餘不得故。若未用香味觸界。依勝義理
亦有共得色界説義。謂在未來
現在。有多人等共得義故。若依前義
是説。香味觸界依世俗理色界説。依
義理眼界説。若依後義是説。香味
觸界若已受用及受用時。依世俗理色界
。依勝義理眼界説。若未受用依勝義
。亦可色界説。是故諸論皆作
。如色界聲香味觸界亦爾。以香味觸可
共得
問眼識界云何。答眼及色爲縁所生眼識是
眼識界。問眼識生時除自性餘一切法皆
縁。何故但眼色爲縁。答此中且説増勝
故。謂若法是眼識所依所縁者。此中説
。是眼識所依色是眼識所縁。是故偏説。餘
法不爾。復次若法是眼識近増上縁者此中
之眼。及色與眼識近増上縁。勝眼識
上生住異滅。是故偏説。復次若法是眼識不
共勝縁者此中説之眼。及色與眼識
共勝縁。勝眼識生住異滅。是故偏説。問眼識
亦以色爲縁生。何故名眼識色識
耶。答亦有經説此名色識。如説。色界爲
色識。乃至法界爲縁生法識。問但有
是説。餘一切經皆説眼識。如何不
説名色識耶。答眼是内故但名眼識。色是
外故不色識。復次眼是所依故但名
。色是所縁故不色識。復次眼是根故但
眼識。色是根義故不色識。復次眼是
有境故但名眼識。色是境故不色識。復
次眼是不共故但名眼識。色是共故不
。復次諸立名者皆就所依所立名有
差別故。眼是識所依根故但名眼識。乃至意
是意識所依根故但名意識。如聲*唯就
名。顯所立名有差別故。如鼓起
但名鼓聲。若依貝起但名貝聲。依箜篌等
知亦爾。問眼等六識皆依意生。何縁前
五不意識。答若法是識不雜不共不亂所
依識名依。彼眼是眼識不雜不共不亂所依
故名眼識。廣説乃至身是身識不雜不共不
亂所依故名身識。意是五識雜共亂依。是故
前五不意識。問若爾。意識亦應説名
意識耶。答意識更無不雜不共不亂所依如
前五識。是故但説名爲意識。以是因縁
四句。有法是眼識所依非等無間縁。謂
倶生眼。有法是眼識等無間縁非所依。謂無
間已滅諸心所法。有法是眼識所依亦是等
無間縁。謂無間已滅意界。有法非眼識所
亦非等無間縁。謂除前相。乃至身識四
句亦爾。若法是意識所依亦是等無間縁。有
法是意識等無間縁而非所依。謂無間已滅
諸心所法。尊者世友亦作是説。眼識亦以
色爲縁生。何縁眼識不色識。答眼是眼
識所依。色不爾故。復次眼是眼識勝縁。色不
爾故。復次眼*唯墮自相續。色不定故。復
次眼*唯在近。色不定故。復次眼*唯在内。
色不定故。復次眼是不共。色不爾故。復次眼
*唯有執受。色不定故。復次眼有損益。識隨
損益。色不爾故。問色若有損益識亦隨損
益。若無色者眼識不生亦應色識。何縁
但説名眼識耶。答此不例。所以者何。有
眼根者。雖一色壞更縁餘色眼識可生。若
眼根。雖多色恒現在轉眼識不生。是
故眼識損益隨根不於色。復次眼有
中上識隨下中上。色不爾故。復次眼是不
共。色不定故。有一界色二界眼識。無
一界眼二界眼識故。有一趣色
五趣眼識。無一趣眼二趣眼識。況
多故。有一生色四生眼識。無
生眼二生眼識。況有多故。復次眼是眼
識勝増上縁。色不爾故。大徳説曰。若眼有
留難識亦有留難。若眼無留難識亦無
。故名眼識色識。問若色有留難
識亦有留難。無所縁色眼識不生故。答色
衆多。眼*唯有一。不例。謂若有
一色壞而縁第二眼識得生。若第二壞
第三色眼識得生餘壞縁餘生識亦爾。
若一身中眼根壞者。設有無量那庾多色
現在前。縁彼眼識皆不生。是故眼識不
色識。乃至身識應知亦爾。問有契經言
眼所識色此有何意。諸色但是眼識所識。眼
根不別色故。答彼於所依能依
。故不理。謂佛世尊或於所依能依
。或於能依所依事。於所依能依
者。如彼經言眼所識色。於能依所依
者。如有處説。眼識所受眼識所了説名
所見。復次彼經應眼識所識色。誦者錯謬
故彼但言眼所識色。復次彼經應眼識所
識色。略去中間故但説眼所識色。如
車擇滅等故。復次彼契經中依勝具説。故
理。如伎染書依勝具。此亦如是。
*伎樂。雖樂具及諸子女并餘助
。而*伎樂主偏得其名。是勝具故。又如
衣等時。非水器染師助伴。而彼染色偏
其名。是勝具故。又如書時。非水墨盛
貯墨器及人葉等。而筆勝故偏得其名。此亦
是。雖色時有多識具謂空明等。而眼
勝故偏得其名。故彼經説眼所識色。復次眼
是識色所依止故。彼契經言眼所識色。如
道路是商侶等所應行處。然彼道路但是脚
足所應行處。彼商侶等是彼脚足所依止故
偏得其名。此亦如是。如眼識界。耳鼻舌身
識界亦爾。縁生立名釋通經義皆相似故
問意界云何。答諸意於法已正當了。及彼同
分是名意界。已了法者謂過去意界。正了法
者謂現在意界。當了法者謂未來意界。及彼
同分者謂未來畢竟不生意界。無過去現
在意界是彼同分。心心所法必託所縁方能
起故由此未來當生意界亦必是同分。問意
界若縁十七界是同分不。答亦是同分。
眼界等有見等用必是同分。意界亦爾。
有了用者即名同分
問法界云何。答諸法爲意已正當了是名
。已爲意了者。謂諸法界已爲過去意界
所了。正爲意了者。謂諸法界正爲現在意
界所了。當爲意了者。謂諸法界當未來
意界所了。問法界爲彼同分不。答無。所
以者何。以法非去來今無量意識所
了別故。有意識起一刹那中。*唯除自性相
應倶有。了別所餘一切法故。問餘十七界亦
是意識所了別境。應皆是同分。便無彼同
。如何説彼同分耶。答餘十七界不
意識立爲同分及彼同分。但依各別根境相
。謂眼對色色對眼。乃至身對觸觸對身。
問若爾意界及意識界*唯應法界
分彼同分。是則縁餘十七界者應同分
答理應是。然以意界及意識界能通了
別一切法故。依自作用立爲同分。如眼等
根有見等用。必不立爲彼同分故。有餘師
説。法界總攝一切法盡。以十七界亦名
故無斯過失。彼不是説法名雖通而
法界別故。由此前説於理爲善。此中應
頗設問答。頗有倶有法是同分。有是彼
同分耶。答有。謂彼同分十七界上生住異滅。
法界攝故恒名同分。頗有相應倶有法。有
是同分是彼同分耶。答有。謂未來不生
意界意識界等是彼同分。彼相應心所法及彼
隨轉色。不相應行法界攝故恒名同分
*説一切有部發智大毘婆沙論*卷第七十一


阿毘達磨大毘婆沙論卷第七十

 五百大阿羅漢等造 
 *三藏法師玄奘奉  詔譯 
  結蘊第二中十門納息第四之二
問意識界云何。答意及法爲縁所生意識是
意識界。此中問答分別如眼識界知。
問何縁六識界不彼同分。答應説而不
説者。當知此義有餘。復次六識界是生所
顯。依生建立彼同分心。是不生故唯説
。復次六識界是用所顯。依用建立彼同分
。無作用故唯説同分。復次六識界皆是意
界攝。已説意界有彼同分。應知即已説
識界。故不復説。問若爾。不六識界。此
六即是意界攝故。答雖即意界而爲建立
根境識三各有六故復別説六識差別
問諸契經中説心意識。如是三種差別云何。
或有説者。無差別。心即是意意即是識。
此三聲別義無異故。如火。名火亦名焔頂
亦名熾然。亦名生明。亦名受祀。亦名能熟
亦名黒路。亦名鑚息。亦名烟幢。亦名
。如是一火有十種名。聲雖異而體無
別。如天帝釋亦名鑠羯羅。亦名補爛達羅
亦名莫伽梵。亦名婆颯縛。亦名憍尸迦。亦
設芝夫。亦名印達羅。亦名千眼。亦名
十三天尊。如是一主有十種名。聲雖
而體無別。如對法中説受名受。亦名等受
亦名別受。亦名覺受。亦名受趣。如是一受
五種名。聲雖異而體無別。故契經説
心意識三。聲雖異而無差別。復有説者
心意識三亦有差別。謂名即差別。名心名
意名識異故。復次世亦差別。謂過去名意。
未來名心。現在名識故。復次施設亦有
。謂界中施設心。處中施設意。蘊中施
故。復次義亦有差別。謂心是種族義。意
是生門義。識是積聚義。復次業亦有差別。謂
遠行是心業。如
    能遠行獨行 無身寐於窟
    調伏此心者 解脱大怖畏
前行是意業。如頌*曰
    諸法意前行 意尊意所引
    意染淨言作 苦樂如影隨
續生是識業。如契經説。入母胎時識若無
者。羯刺藍等不成就。故知續生是識業
。復次彩畫是心業。如契經説。苾芻當知。
諸傍生趣由心彩畫。有種種色。歸趣是意
業。如契經説。苾芻當知。如是五根各別所
行各別境界。意根總領受彼所行境界。意歸
趣彼諸事業。了別是識業。如契經説。苾
芻當知。識能了別種種境事。復次滋長是心
業。思量是意業。分別是識業。脇尊者言。滋長
分割是心業。思量思惟是意業。分別解了是
識業。應知此中滋長者是有漏心。分割者是
無漏心。思量者是有漏意。思惟者是無漏意。
分別者是有漏識。解了者是無漏識。心意識
三是謂差別
問眼色眼識界。爲必同繋。爲亦有異繋耶。
答如是三種或有同繋或有異繋。云何同
繋。謂生欲界欲界眼欲界色時。彼欲
界眼欲界色生欲界眼識。即彼以初靜慮眼
初靜慮色時。彼初靜慮眼初靜慮色生
初靜慮眼識。若生初靜慮初靜慮眼
初靜慮色時。彼初靜慮眼初靜慮色生初靜
慮眼識。是名同繋云何異繋。謂生欲界
初靜慮眼欲界色時。彼初靜慮眼欲界色
初靜慮眼識。即彼以第二靜慮眼欲界
時。彼第二靜慮眼欲界色生初靜慮眼識
初靜慮色時。彼第二靜慮眼初靜慮色生
初靜慮眼識。見第二靜慮色時。彼第二
靜慮眼第二靜慮色生初靜慮眼識。即彼以
第三靜慮眼欲界色時。彼第三靜慮眼欲
界色生初靜慮眼識。見初靜慮色時。彼第
三靜慮眼初靜慮色生初靜慮眼識。見第二
靜慮色時。彼第三靜慮眼第二靜慮色生
靜慮眼識。見第三靜慮色時。彼第三靜慮眼
第三靜慮色生初靜慮眼識。即彼以第四靜
慮眼欲界色時。彼第四靜慮眼欲界色
初靜慮眼識。見初靜慮色時。彼第四靜
慮眼初靜慮色生初靜慮眼識。見第二靜慮
時。彼第四靜慮眼第二靜慮色生初靜慮
眼識。見第三靜慮色時。彼第四靜慮眼第三
靜慮色生初靜慮眼識。見第四靜慮色時。
彼第四靜慮眼第四靜慮色生初靜慮眼識
若生初靜慮初靜慮眼欲界色時。彼
初靜慮眼欲界色生初靜慮眼識。所餘廣説
欲界。若生第二第三第四靜慮。廣説
相應知。頗有異繋眼異繋色。生異繋眼
耶答有。謂以第二靜慮眼欲界色時。
彼第二靜慮眼欲界色生初靜慮眼識。以
三靜慮眼欲界色時。彼第三靜慮眼欲界
色生初靜慮眼識。見第二靜慮色時。彼第
三靜慮眼第二靜慮色生初靜慮眼識。以
四靜慮眼欲界色時。彼第四靜慮眼欲界
色生初靜慮眼識。見第二靜慮色時。彼第四
靜慮眼第二靜慮色生初靜慮眼識。見第三
靜慮色時。彼第四靜慮眼第三靜慮色生
靜慮眼識。如是三種各異地繋。是謂眼色識
同繋異繋義。問身眼色眼識界爲必同繋。爲
亦有異繋耶。答如是四種或有同繋或有
異繋。云何同繋。謂生欲界欲界眼
界色時。彼欲界身欲界眼欲界色生欲界眼
。若生初靜慮初靜慮眼初靜慮色
時。彼初靜慮身初靜慮眼初靜慮色生初靜
慮眼識。是謂同繋。云何異繋。謂生欲界
初靜慮眼欲界色時。彼欲界身初靜慮眼
欲界色生初靜慮眼識。見初靜慮色時。彼欲
界身初靜慮眼初靜慮色生初靜慮眼識。即
彼以第二靜慮眼欲界色時。彼欲界身第
二靜慮眼欲界色生初靜慮眼識。見初靜慮
時。彼欲界身第二靜慮眼識靜慮色生
靜慮眼識。見第二靜慮色時。彼欲界身第二
靜慮眼第二靜慮色生初靜慮眼識。即彼以
第三靜慮眼欲界色時。彼欲界身第三靜
慮眼欲界色生初靜慮眼識。見初靜慮色時。
彼欲界身第三靜慮眼初靜慮色生初靜慮
眼識。見第二靜慮色時。彼欲界身第三靜慮
眼第二靜慮色生初靜慮眼識。見第三靜慮
時。彼欲界身第三靜慮眼第三靜慮色生
初靜慮眼識。即彼以第四靜慮眼欲界色
時。彼欲界身第四靜慮眼欲界色生初靜慮
眼識。見初靜慮色時。彼欲界身第四靜慮眼
初靜慮色生初靜慮眼識。見第二靜慮色時。
彼欲界身第四靜慮眼第二靜慮色生初靜慮
眼識。見第三靜慮色時彼欲界身第四靜慮
眼第三靜慮色生初靜慮眼識。見第四靜慮
時。彼欲界身第四靜慮眼第四靜慮色生
初靜慮眼識。若生初靜慮。以初靜慮眼
欲界色時。彼初靜慮身初靜慮眼欲界色生
初靜慮眼識。即彼以第二靜慮眼欲界
時。彼初靜慮身第二靜慮眼欲界色生
靜慮眼識。見初靜慮色時。彼初靜慮身第二
靜慮眼初靜慮色生初靜慮眼識。見第二靜
慮色時。彼初靜慮身第二靜慮眼第二靜慮
色生初靜慮眼識。即彼以第三靜慮眼
欲界色時。彼初靜慮身第三靜慮眼欲界色
初靜慮眼識。見初靜慮色時。彼欲界身
第三靜慮眼初靜慮色生初靜慮眼識。見
第二靜慮色時。彼初靜慮身第三靜慮眼第
二靜慮色生初靜慮眼識。見第三靜慮色
時。彼初靜慮身第三靜慮眼第三靜慮色生
初靜慮眼識。即彼以第四靜慮眼欲界
時。彼初靜慮身第四靜慮眼欲界色生
靜慮眼識。見初靜慮色時。彼初靜慮身第四
靜慮眼初靜慮色生初靜慮眼識。見第二靜
慮色時。彼初靜慮身第四靜慮眼第二靜慮
色生初靜慮眼識。見第三靜慮色時。彼初
靜慮身第四靜慮眼第三靜慮色生初靜慮
眼識。見第四靜慮色時。彼初靜慮身第四靜
慮眼第四靜慮色生初靜慮眼識。如初靜
。生第二第三第四靜慮。廣説隨相應知。
差別者。若生第二靜慮一切時説
二靜慮身。若生第三靜慮一切時説
三靜慮身。若生第四靜慮一切時説
四靜慮身
頗有異繋身異繋眼異繋色生異繋眼識耶。
答有。謂生欲界第三靜慮眼第二靜
慮色時。彼欲界身第三靜慮眼第二靜慮色
初靜慮眼識。即彼以第四靜慮眼
二靜慮色時。彼欲界身第四靜慮眼第二靜
慮色生初靜慮眼識。見第三靜慮色時。彼
欲界身第四靜慮眼第三靜慮色生初靜慮
眼識。若生第二靜慮。以第三靜慮眼
界色時。彼第二靜慮身第三靜慮眼欲界色
初靜慮眼識。即彼以第四靜慮眼
界色時。彼第二靜慮身第四靜慮眼欲界色
初靜慮眼識。見第三靜慮色時。彼第二
靜慮身第四靜慮眼第三靜慮色生初靜慮眼
。若生第三靜慮第四靜慮眼欲界
時。彼第三靜慮身第四靜慮眼欲界色生
初靜慮眼識。見第二靜慮色時。彼第三靜慮
身第四靜慮眼第二靜慮色生初靜慮眼識
是四種各異地繋。是謂身眼色識同繋異
繋義。如眼界色界眼識界及與身同繋
異繋。如是耳界聲界耳識界及與身同繋異
繋廣説隨相應
問鼻香鼻識界。爲必同繋。爲亦有異繋耶。
答如是三種唯有同繋。謂欲界鼻欲界香生
欲界鼻識。雖餘繋鼻而無香鼻識。故此

問身鼻香鼻識界爲必同繋。爲亦有異繋
耶。答如是四種唯有同繋。謂欲界身欲界鼻
欲界香生欲界鼻識。雖餘繋身及鼻界
而無香鼻識故此不説。如鼻界香界鼻識
界及與身唯同繋。如是舌界味界舌識界及
與身唯有同繋。廣説隨相應
問身觸身識界爲必同繋。爲亦有異繋耶。
答如是三種。或有同繋或有異繋。云何同
繋。謂生欲界彼欲界身欲界觸生欲界身
。若生初靜慮彼初靜慮身初靜慮觸生
靜慮身識。是謂同繋。云何異繋。謂生第二
靜慮彼第二靜慮身第二靜慮觸生初靜慮
身識。若生第三靜慮彼第三靜慮身第三靜
慮觸生初靜慮身識。若生第四靜慮彼第四
靜慮身第四靜慮觸生初靜慮身識。是謂
。身觸必無異地繋義。以根境合方生
故。根境麁細必相似故。此中無四相對同異
身界別所依身
問意法意識界。爲必同繋。爲亦有異繋耶。
答如是三種。或有同繋或有異繋。云何同
繋。謂欲界意欲界法生欲界意識。乃至非想
非非想處意。非想非非想處法。生非想非非
想處意識。是謂同繋。云何異繋。有作是説
欲界善心無間唯有未至定現在前。未至定
無間欲界善心現在前。或有説者。欲界善心
無間有未至定或初靜慮現在前。彼二無間
欲界善心現在前。復有説者。欲界善心無間
未至定或初靜慮或靜慮中間現在前。彼
三無間欲界善心現在前。尊者妙音作
。欲界善心無間有未至定或初靜慮或靜
慮中間或第二靜慮現在前。彼四無間欲界
善心現在前。如超定時初靜慮等無間超
二靜慮等而第三靜慮等現在前故。評曰。彼
是説。定不定心相生異故。應
。欲界善心無間有未至定或初靜慮現在
。彼二無間欲界善心現在前。彼無間勢力
唯能至此故。謂欲界善心無間或未至定或
初靜慮現在前時。彼欲界意初靜慮地意識
法。或三界繋或不繋。彼二無間欲界善心現
在前時。彼初靜慮地意欲界意識法。或三界
繋或不繋。初靜慮無間順次入第二靜慮
時。彼初靜慮意第二靜慮意識法。或三界繋
或不繋。第二靜慮無間逆次入初靜慮時。彼
第二靜慮意初靜慮意識法。或三界繋或不
繋。第二靜慮無間順次入第三靜慮時。彼第
二靜慮意第三靜慮意識法。或三界繋或不
繋。第三靜慮無間逆次入第二靜慮時。彼第
三靜慮意第二靜慮意識法。或三界繋或不
繋。第三靜慮無間順次入第四靜慮時。彼
第三靜慮意第四靜慮意識法。或三界繋或不
繋。第四靜慮無間逆次入第三靜慮時。
第四靜慮意第三靜慮意識法。或三界繋或
不繋。第四靜慮無間順次入空無邊處時。彼
第四靜慮意空無邊處意識法。或無色界繋
或不繋。空無邊處無間逆次入第四靜慮時。
彼空無邊處意第四靜慮意識法。或三界繋
或不繋。空無邊處無間順次入識無邊處時。
彼空無邊處意識無邊處意識法。或識無邊
處繋或無所有處繋。或非想非非想處繋。或
不繋。識無邊處無間逆次入空無邊處時。彼
識無邊處意空無邊處意識法。或無色界繋
或不繋。識無邊處無間順次入無所有處時。
彼識無邊處意無所有處意識法。或無所有
處繋。或非想非非想處繋。或不繋。無所有處
無間逆次入識無邊處時。彼無所有處意識
無邊處意識法。或識無邊處繋或無所有處
繋。或非想非非想處繋。或不繋。無所有處無
間順次入非想非非想處時。彼無所有處意
非想非非想處意識法。或非想非非想處繋。
或不繋。非想非非想處無間逆次入無所有
時。彼非想非非想處意無所有處意識法。
或無所有處繋。或非想非非想處繋。或不
繋。初靜慮無間順超入第三靜慮時。彼初
靜慮意第三靜慮意識法。或三界繋或不繋。
第三靜慮無間逆超入初靜慮時。彼第三靜
慮意初靜慮意識法。或三界繋。或不繋。乃
至識無邊處無間順超入非想非非想處時。
彼識無邊處意非想非非想處意識法。或非
想非非想處繋。或不繋。非想非非想處無間
逆超入識無邊處時。彼非想非非想處意識
無邊處意識法。或識無邊處繋。或無所有
處繋。或非想非非想處繋。或不繋。餘地隨
相皆應廣説
是。已説順逆入定。次復應入定定果
此中定果者。十四變化心。謂欲界初靜慮各
四。第二靜慮有三。第三靜慮有二第四
靜慮有一。且欲界有四變化心者。謂初靜慮
果乃至第四靜慮果。此四變化心無間淨四
靜慮現在前。淨四靜慮無間此四變化心現
在前。欲界初靜慮果變化心無間。淨初靜慮
現在前時。彼欲界意初靜慮意識法。或三界
繋或不繋。淨初靜慮無間。欲界初靜慮果變
化心現在前時。彼初靜慮意欲界意識法。即
所變化或四處或二處。如是乃至欲界第四
靜慮果變化心無間。淨第四靜慮現在前時。
彼欲界意第四靜慮意識法。或三界繋或不
繋淨第四靜慮無間。欲界第四靜慮果變化
心現在前時。彼第四靜慮意欲界意識法。即
所變化或四處或二處。餘十靜慮果變化心
淨靜慮廣説隨相應
是已説入定定果。次復應命終受生
謂欲界歿生初靜慮時。彼欲界意初靜慮意
識法。或上八地繋。或不繋。初靜慮歿生
時。彼初靜慮意欲界意識法。或三界繋。或
不繋。欲界歿乃至生非想非非想處時。彼欲
界意非想非非想處意識法。或非想非非想
處繋或不繋。非想非非想處歿乃至生欲界
時。彼非想非非想處意欲界意識法。或三界
繋。或不繋。乃至無所有處歿生非想非非想
時。彼無所有處意非想非非想處意識法。
或非想非非想處繋。或不繋。非想非非想處
歿生無所有處時。彼非想非非想處意無所
有處意識法。或無所有處繋或非想非非想
處繋。或不繋。是謂異繋。此中無四相對同
。以意界等通在九地。不必依止色身

問此六識身幾有分別。幾無分別。答前五識
身唯無分別。第六識身或有分別。或無分別。
且在定者皆無分別。不定者容分別
計度分別遍與不定意識倶故。此中且説
識後起分別意識
問以欲界眼欲界色。及以色界眼
色界色時。於彼色幾種眼識。此後於
復起幾種分別意識。答已斷善根者眼見
色時。於彼色二種眼識。謂染汚・無覆無
記。此後於彼復起三種分別意識。謂善・染
汚・無覆無記。不善根者若諸異生。未
欲界染。眼見色時於彼色三種眼識。謂
善・染汚・無覆無記。此後於彼復起欲界三
種分別意識。謂善・染汚・無覆無記。即彼若
欲界已離欲界染。未初靜慮染。以
界眼諸色時。於彼色二種眼識。謂
染汚。此後於彼復起分別意識。若退法
者。欲界三種。初靜慮二種。不退法者。欲界初
靜慮各二種。謂除染汚。即彼以初靜慮眼
欲界色時。於彼色無覆無記眼識。此
後於彼復起分別意識。初靜慮二種除
。欲界若退法者三種。不退法者二種。見
靜慮色時。於彼色無覆無記眼識。此後
彼復起分別意識。初靜慮三種。欲界若退
法者二種。除無記。不退法者唯善。即彼已
初靜慮染。未第二靜慮染。以初靜慮
欲界色時。於彼色無覆無記眼識
此後於彼復起分別意識。若退法者。欲界」
三種。初靜慮二種。不退法者欲界二種。初靜
慮唯善。見初靜慮色時。於彼色無覆無
記眼識。此後於彼復起分別意識。若退法
者。欲界二種。初靜慮三種。不退法者。欲界初
靜慮各唯善。即彼以第二靜慮眼欲界
時。於彼色無覆無記眼識。此後於
復起分別意識。若退法者。欲界三種。前二靜
慮各二種。不退法者。欲界第二靜慮各二種。
初靜慮唯善。見初靜慮色時。於彼色
覆無記眼識。此後於彼復起分別意識。若退
法者。欲界第二靜慮各二種。初靜慮三種。不
退法者欲界初靜慮各唯善。第二靜慮二種。
第二靜慮色時。於彼色無覆無記眼
。此後於彼復起分別意識。若退法者欲界
初靜慮各二種。第二靜慮三種。不退法者。欲
界初靜慮各唯善。第二靜慮三種。即彼已離
第二靜慮染。未第三靜慮染。以初靜慮
欲界色時。於彼色無覆無記眼識
此後於彼復起分別意識。若退法者。欲界三
種。前三靜慮各二種。不退法者。欲界及第三
靜慮各二種。前二靜慮各唯善。見初靜慮色
時。於彼色無覆無記眼識。此後於彼復
分別意識。若退法者。欲界第二第三靜慮
各二種。初靜慮三種。不退法者。欲界及前二
靜慮各唯善。第三靜慮二種。即彼以第二靜
慮眼欲界色時。於彼色無覆無記眼
。此後於彼復起分別意識。若退法者欲界
三種。前二靜慮各二種不退法者欲界二種。
前二靜慮各唯善。見初靜慮色時。於彼色
無覆無記眼識。此後於彼復起分別意
。若退法者欲界第二靜慮各二種。初靜慮
三種。不退法者欲界及前二靜慮各唯善。見
第二靜慮色時。於彼色無覆無記眼識
此後於彼復起分別意識。若退法者欲界初
靜慮各二種。第二靜慮三種。不退法者欲界
及前二靜慮各唯善。即彼以第三靜慮眼
欲界色時。於彼色無覆無記眼識。此後
彼復起分別意識。若退法者欲界三種前
三靜慮各二種。不退法者欲界第三靜慮各
二種。前二靜慮各唯善。見初靜慮色時。於
彼色無覆無記眼識。此後於彼復起
別意識。若退法者欲界第二第三靜慮各二
種。初靜慮三種。不退法者欲界及前二靜慮
各唯善。第三靜慮二種。見第二靜慮色時。
彼色無覆無記眼識。此後於彼復起
分別意識。若退法者欲界及初第三靜慮各
二種。第二靜慮三種。不退法者欲界及前二
靜慮各唯善。第三靜慮二種。見第三靜慮色
時。於彼色無覆無記眼識。此後於彼復
分別意識。若退法者欲界及前二靜慮各
二種。第三靜慮三種。不退法者欲界及前二
靜慮各唯善。第三靜慮三種即彼已離第三
靜慮染。未第四靜慮染初靜慮眼
欲界色時。於彼色無覆無記眼識。此後
彼復起分別意識。若退法者欲界三種。四
靜慮各二種。不退法者欲界及第四靜慮各
二種。前三靜慮各唯善。見初靜慮色時。於
彼色無覆無記眼識。此後於彼復起
別意識。若退法者欲界及後三靜慮各二種。
初靜慮三種。不退法者欲界及前三靜慮各
唯善。第四靜慮二種。即彼以第二靜慮眼
欲界色時。於彼色無覆無記眼識。此
後於彼復起分別意識。若退法者欲界三種。
四靜慮各二種。不退法者欲界第四靜慮各
二種。前三靜慮唯善見初靜慮色時。於
無覆無記眼識。此後於彼復起分別
意識。若退法者欲界及後三靜慮各二種。初
靜慮三種。不退法者欲界及前三靜慮各唯
善。第四靜慮二種。見第二靜慮色時。於
無覆無記眼識。此後於彼復起分別
意識。若退法者欲界及初第三第四靜慮各二
種。第二靜慮三種。不退法者欲界及前三靜
慮各唯善。第四靜慮二種。即彼以第三靜
慮眼欲界色時。於彼色無覆無記眼
。此後於彼復起分別意識。若退法者欲界
三種。四靜慮各二種。不退法者欲界第四靜
慮各二種。前三靜慮唯善。見初靜慮色時。
彼色無覆無記眼識。此後於彼復起
分別意識。若退法者欲界及後三靜慮各二
種。初靜慮三種。不退法者欲界及前三靜慮
各唯善。第四靜慮二種。見第二靜慮色時。
彼色無覆無記眼識。此後於彼復起
分別意識。若退法者。欲界及初第三第四靜
慮各二種。第二靜慮三種。不退法者欲界及
前三靜慮各唯善。第四靜慮二種。見第三靜
慮色時。於彼色無覆無記眼識。此後
彼復起分別意識。若退法者欲界及初第
二第四靜慮各二種。第三靜慮三種。不退
法者。欲界及前三靜慮各唯善。第四靜慮二

*説一切有部發智大毘婆沙論*卷第七十二



阿毘達磨大毘婆沙論卷第七十

 五百大阿羅漢等造 
 *三藏法師玄奘奉  詔譯 
  結蘊第二中十門納息第四之三
即彼以第四靜慮眼欲界色時。於彼色
無覆無記眼識。此後於彼復起分別意
。若退法者欲界三種。四靜慮各二種。不退
法者欲界第四靜慮各二種。前三靜慮各
善。見初靜慮色時。於彼色無覆無記眼
。此後於彼復起分別意識。若退法者欲界
及後三靜慮各二種。初靜慮三種。不退法者
欲界及前三靜慮各唯善。第四靜慮二種。見
第二靜慮色時。於彼色無覆無記眼識
此後於彼復起分別意識。若退法者欲界及
初第三第四靜慮各二種。第二靜慮三種。不
退法者欲界及前三靜慮各唯善。第四靜慮
二種。見第三靜慮色時。於彼色無覆無
記眼識。此後於彼復起分別意識。若退法者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irst] [Prev+100] [Prev] 365 366 367 368 369 370 371 372 373 374 375 376 377 378 379 380 [Next] [Next+100] [Last] [行番号:/]   [返り点:/] [CIT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