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正蔵検索


punctuation    Hangul    Eng   

Citation style A:
Citation style B:
()
Citation style C:
()
Citation style D:
()
TextNo.
Vol.
Page

  INBUDS
INBUDS(Bibliographic Database)
  Digital Dictionary of Buddhism
電子佛教辭典
パスワードがない場合は「guest」でログインしてください。
Users who do not have a password can log in with the userID "guest".

本文をドラッグして選択するとDDBの見出し語検索結果が表示されます。

Select a portion of the text by dragging your mouse to view all terms in the text contained in the DDB. ・

Password Access Policies

阿毘達磨大毘婆沙論 (No. 1545_ 五百大阿羅漢玄奘譯 ) in Vol. 27

[First] [Prev+100] [Prev] 222 223 224 225 226 227 228 229 230 231 232 233 234 235 236 237 [Next] [Next+100] [Last] [行番号:/]   [返り点:/] [CITE]

慢都無功徳處起。復次増上慢内外道倶起。
邪慢*唯外道起。復次増上慢異生聖者倶起。
邪慢*唯異生起。是謂差別。問如是七慢
幾見所斷。幾修所斷。有作是説。一*唯見
所斷。謂我慢。一*唯修所斷謂卑慢。餘五通
見修所斷。有餘師説。二*唯見所斷謂我慢
邪慢。一*唯修所斷謂卑慢。餘四通見修所
斷。評曰。應作是説。七慢皆通見修所斷。
問我慢邪慢云何通修所斷。答有身見及邪
見於五部法執我我所及撥爲無此後。或
縁見苦所斷法起我慢及邪慢。或乃至縁
修所斷法起我慢及邪慢。故此二慢通修
所斷。問云何卑慢見所斷耶。答如我見者。互
相問答我見相已。有便知他我見勝已。而
於多勝謂己少劣遂起卑慢。此等卑慢是
見所斷問如是七慢幾何界繋。有作是説。
欲界具七。上二界*唯有六除卑慢。彼無校
量種姓等故。評曰。色無色界亦具七慢。問彼
無校量種姓等義寧有卑慢。答彼雖無有校
種等而有比度定等功徳。復次先在欲
界方他而起。由數習力後生上界引起彼
慢。有作是説。雖生上界卑慢不起。而在
欲界起彼卑慢。如二證得上界定者。展轉
問答所得定相。因斯校量有起卑慢。評曰。
應作是説。非卑慢等要比度他勝劣而起。
無始時來數習力故。雖生上界亦有現行。
是故三界皆具七慢
*説一切有部發智大毘婆沙論*卷第四十三




阿毘達磨大毘婆沙論卷第四十

 五百大阿羅漢等造 
 *三藏法師玄奘奉  詔譯 
  雜蘊第一中思納息第八之三
如契經説。若起欲尋恚尋害尋。或自害。或
害他。或倶害。乃至廣説。問何故作此論。答
爲廣分別契經義故。謂契經説佛告苾芻。
我未證得三菩提時。或起欲尋恚尋害尋。
或起出離尋。無恚尋無害尋。雖起欲尋恚
尋害尋而不放逸。便作是念。若起欲尋恚
尋害尋。或自害。或害他。或倶害。契經雖作
是説而不分別其義。經是此論所依根本。彼
不説者今應説之故作斯論。云何欲尋自
害答如有一類起貪纒故。身勞心勞。身燒
心燒。身熱心熱。身焦心焦。復由此縁當受
長夜非愛非樂非喜非悦諸異熟果如是自
害。此中身勞等。顯欲尋等流果貪瞋癡等能
驅役故。令身心勞如熾火故。能燒身心
令熱令燋當受長夜等。顯欲尋異熟果。當
受惡趣非愛果故。云何欲尋害他。答如有
一類起貪纒故觀視他妻。彼夫見已心生
瞋忿結恨愁惱。如是害他。問觀他妻者亦
招苦果應名倶害。何故説此唯是害他。
答觀視過輕其夫未能現加辱害是故不
説云何欲尋倶害。答如有一類。起貪纒故
汚奪他妻。彼夫覺已遂於其妻及於其人
打縛斷命。或奪財寶如是倶害問彼夫害
他亦招苦果應名三害何以稱倶。答彼人
現世不遭罪罰反被稱譽是故不説。復次
夫亦是他故名倶害。云何恚尋自害答如
有一類起瞋纒故身勞心勞。身燒心燒身
熱心熱。身焦心焦。復由此縁當受長夜非
愛非樂非喜非悦諸異熟果。如是自害此中
二果如前應知。云何恚尋害他。答如有一
類起瞋纒故斷害他命如是害他。問斷
他命者亦招苦果應名倶害何故説此*唯
是害他。答斷賊命等。現無責罰更被稱譽
是故不説。云何恚尋倶害。答如有一類。起
瞋纒故斷害他命。亦復被他斷害其命。如
是倶害問殺能害者亦招苦果應名三害
何以稱倶。答誅害他者世共稱譽現無罪
苦是故不説。復次彼亦是他故名倶害。云何
害尋自害。答如有一類起害纒故。身勞心
勞。身燒心燒。身熱心熱。身焦心焦。復由此
縁當受長夜非愛非樂非喜非悦諸異熟果。
如是自害此中二果如前應知。云何害尋害
他。答如有一類起害纒故打縛於他。如是
害他。問打縛他者亦招苦果應名倶害。
何故説此*唯是害他。答打縛惡人世同稱
讃現不招苦是故不説。云何害尋倶害。答如
有一類起害纒故打縛於他。亦復被他之
所打縛如是倶害。此中問答如前應知」
問此三惡尋以何爲自性。答欲尋以欲界
五部六識身倶貪相應尋爲自性。恚尋亦
以五部六識身倶瞋相應尋爲自性害尋有
説。即瞋一分相應尋爲自性。害即瞋故。問
若爾恚尋害尋有何差別。答瞋有二種。一
欲斷衆生命。二欲打縛衆生。前名爲恚後
名爲害。復次瞋有二種。一於應瞋處起。二
於不應瞋處起。前名爲恚後名爲害。彼二
相應尋名恚尋害尋故有差別。有説害尋
無明一分相應尋爲自性。害即無明故。如施
設論説。何縁故癡増。謂於害界害想害尋。若
習若修若多所作彼相應尋名爲害尋。評
曰應作是説。有別心所説名爲害。非瞋。
非無明。非隨眠。自性是瞋所引。是瞋等流
隨。瞋後起。名煩惱垢。*唯修所斷意識相應。
此相應尋是害尋自性。此三不善故名惡尋。
復次有三善尋一出離尋。二無恚尋。三無
害尋。問此三善尋以何爲自性。答皆以一
切善心相應尋爲自性。謂三惡尋一一別起
自性各異。非與一切不善心倶。此三善尋
無別自性皆與一切善心相應。問若爾此
三有何差別。答自性無別而義有異。是三
惡尋近對治故。謂諸善尋違欲尋故名出離
尋違恚尋故名無恚尋。違害尋故名無害
尋。如契經説我未證得三菩提時。雖起
欲尋恚尋害尋。而不放逸。問菩薩爾時若不
放逸如何猶起此三惡尋。尊者世友作如是
説。菩薩雖起此三惡尋而勤修善名不放
逸。復次雖起惡尋而速能覺知是不善名
不放逸。復次雖起即能厭棄吐捨名不放逸。
復次暫起便能修彼對治名不放逸。復次起
已即能斷因缺依了知境過名不放逸。復次
三因縁故煩惱現前。一由因力。二境界力。三
加行力。菩薩起此三不善尋。但由因力能
伏餘二名不放逸。大徳説曰。菩薩雖起速
能伏除。如一渧水墮熱鐵上名不放逸。脇
尊者曰。起已速捨如救頭然名不放逸」
問菩薩何處起三惡尋。脇尊者曰。由因力
故隨處而起不勞定責。如盲顛蹶愚者昏
迷。隨至皆然何定處所。有作是説。菩薩棄
捨轉輪王位。踰城出家求無上覺。尋訪師
友至王舍城。於日初分入城乞食。百千衆
生圍遶瞻仰。禮拜讃歎心無厭足。菩薩於彼
初起欲尋。衆圍遶故妨廢乞食。飢火所惱
復起恚尋。瞋心漸歇害尋復起須臾覺察生
重慚愧。有餘師説。菩薩棄捨劫比羅城。依
空閑林求無上覺。父王遂遣釋種五人隨
逐侍衞。於中有執樂行得淨。初見菩薩修
苦行時即便捨去中復有執苦行得淨。後見
菩薩捨苦行時亦復辭去。時有難陀難陀
跋羅二梵志女。因獻乳糜見無侍者遂住
供給。女手柔軟摩觸菩薩。菩薩於彼便起
欲尋。即生念言。先吾左右不棄我者。豈有
女人得近於我。遂於左右復起恚尋。瞋心
稍歇害尋復起便自覺悟生大慚愧。或有説
者。菩薩未出家時。父王淨飯爲娉五百玉
女以爲妃娣。娯樂菩薩不令出家。菩薩捨
之而出家已。諸王遣使索女還國。淨飯王
曰。我子出家心甚憂惱。見其妃娣時用慰懷
今者未能放其還國。諸王聞已各生忿恚。
共發兵戈來相征罰。父王憂怖遣告菩薩
吾今坐汝致此怨讎。有説天神來告菩薩。菩
薩聞已於父王所先發欲尋。於五百王恚
尋。次起於其軍衆復起害尋。少時覺察深
生慚愧。復有説者。菩薩出家修苦行時。憶
昔所受五欲樂事起於欲尋。後聞天壽亂
己宮室復起恚尋。於彼媒媾復起害尋。須
臾覺悟生大慚愧。或復有説。菩薩六年修苦
行時。惡魔隨逐欲作留難。或時示現可愛
色像。菩薩於彼發起欲尋。或時示現可畏色
像。菩薩於彼發起恚尋。或時示現侮弄色
像。菩薩於彼發起害尋。少時追悔深起慚愧。
尊者妙音作如是説。菩薩先以欲界聞思所
生二慧伏諸煩惱。愛此慧故發起欲尋。須
臾覺悟此是煩惱増惡此故發起恚尋。漸復
歇薄發起害尋。於後覺知深生慚愧。大徳
説曰。菩薩昔居菩提樹下。初夜魔女來相媚
亂爾時菩薩暫起欲尋。中夜魔軍總來逼惱
菩薩。於彼暫起恚尋。漸復歇薄復起害尋。
須臾覺察即入慈定令魔兵衆摧敗墮落」
如契經説。菩薩起此三惡尋已。便自了知此
能自害害他倶害。問云何菩薩所起欲尋恚
尋害尋能爲三害。答雖無害用而依相説。
惡尋必有三害相故。復次惡尋起時自利事
遠故名自害。利他事遠故名害他。倶利事
遠故名倶害復次惡尋起時自利事壞故
名自害。利他事壞故名害他。倶利事壞故
名倶害。復次惡尋起時自利心息故名自
害利他心息故名害他。倶利心息故名倶
害。復次惡尋起時於自相續取果與果故名
自害。令諸施主雖施四事而無大果故名
害他。即總此二名爲倶害。復次惡尋起時於
自相續生自性愚。及所縁愚故名自害。令
他施主施無大果故名害他。即總此二名爲
倶害。復次惡尋起時染自相續故名自害。
染他相續故名害他。即總此二名爲倶害。
復次惡尋起時令自相續離賢聖樂故名自
害。亦令他離故名害他。即總此二名爲倶
害。尊者世友説曰。惡尋起時令自相續離繋
果遠故名自害。令所化者離繋果遠故名
害他。即總此二名爲倶害。尊者妙音説曰。惡
尋起時令自相續勝功徳遠故名自害。令
所化者勝功徳遠故名害他。即總此二名爲
倶害。大徳説曰。惡尋起時令一切智一切種
智不能速證故名自害。令所化者不疾得
益故名害他。即總此二名爲倶害。脇尊者
曰。惡尋起時身心熱惱故名自害。失所化
益故名害他。即總此二名爲倶害。尊者覺
天説曰。惡尋起時身心不適故名自害。天神
訶責故名害他。即總此二名爲倶害
如契經説。佛告苾芻。我初成佛多起二尋。謂
安隱尋及遠離尋。問此二尋以何爲自性。答
安隱尋以出離尋爲自性。遠離尋以無恚害
尋爲自性。有説翻此。復次安隱尋對治欲
尋。遠離尋對治恚害尋。有説翻此。復次安隱
尋無貪善根相應。遠離尋無瞋癡善根相應。
有説翻此。復次安隱尋對治貪相應尋。遠離
尋對治瞋癡相應尋。有説翻此。復次安隱尋
慈悲相應。遠離尋喜捨相應。有説翻此。復
次安隱尋苦集智相應。遠離尋滅道智相應。
有説翻此。復次安隱尋空及苦集無願三摩
地倶。遠離尋無相及道無願三摩地倶。有説
翻此。尊者妙音説曰。見流轉過失相應尋
名安隱尋。見還滅功徳相應尋名遠離尋。
尊者覺天説曰。見還滅功徳相應尋名安隱
尋。見流轉過失相應尋名遠離尋。大徳説曰。
無邊利益意相應尋名安隱尋。無邊安樂意
相應尋名遠離尋。脇尊者曰。無邊安樂意相
應尋名安隱尋。無邊利益意相應尋名遠離
尋。尊者世友説曰。無邊憐慜意樂所起名
安隱尋。無邊調善意樂所起名遠離尋。問何
故初成佛已多分起此二尋。答由此二尋是
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前行者及淨道故。復
次爲對治昔在家時受欲樂故。初成佛已多
起遠離尋。爲對治修苦行時無利苦故。初
成佛已起安隱尋。復次初成佛已慶自徳
故多起安隱尋。欲度他故多起遠離尋
智多耶境多耶。乃至廣説。問何故作此論。答
爲止他宗顯正義故。謂或有執。有縁
無智如譬喩者。彼作是説。若縁幻事健達
縛城及旋火輪鹿愛等智皆縁無境。爲遮彼
執顯一切智皆縁有境。或復有執。有智不
縁境有境非智縁。爲遮彼執顯一切智皆
能縁境。顯一切境皆智所縁。復次爲顯外
道有顛倒故境智相違。及顯内道無顛倒
故境智相順。復次有説。智多非境以一境
上有多智故。今欲顯示境多非智由此因
縁故作斯論。智多耶境多耶。答境多非智。
所以者何。智亦境故。謂智唯攝一界一處
一蘊少分。境攝十八界十二處五蘊。有作
是説。智多非境。所以者何。如非想非非
想處下下品一刹那受。爲欲界十智知。謂九
不同分界遍行隨眠相應品智。及善世俗智
知。爲欲界十智知。乃至無所有處亦爾。爲
非想非非想處十六智知。謂十一遍行隨眠
相應品智。及修所斷貪慢無明相應智無覆
無記善世俗智。如是總有九十六智并無漏
智九十七智知彼一受。餘受餘法如理應
知。是故當知智多非境。彼説非理。所以者
何。彼智相應倶有等法及智自性皆是境故。
設智非境其境尚多況智亦境而境非多。問
若智亦境智境何別。答能知是智所知是境。
復次智唯非色無見無對有爲相應有所依
有所縁有行相。境通色非色有見無見。有
對無對有爲無爲。相應不相應有所依無所依
有所縁無所縁。有行相無行相。復次智*唯三
世三諦所攝。境通三世非世四諦所攝。此等
名爲境與智別
智多耶識多耶。乃至廣説。問何故作此論。
答爲止他宗顯正義故。謂或有執。識智
二法展轉相應忍即智故。爲遮彼執顯一
切智與識相應。非一切識與智相應。諸無
漏忍非智性故。或復有執。智*唯無漏識
唯有漏。互不相應。爲遮彼執顯識與智
倶通二種。有相應義。有餘師執。智即是
識分位差別故。智與識無相應義。爲遮彼
執顯識與智體用各別有相應義。由此因
縁故作斯論。智多耶識多耶。答識多非智。
所以者何。諸智皆識相應。非諸識皆智相應。
忍相應識非智相應故。問諸無漏忍何故非
智。答於所見境未重觀故。謂無始來於四
聖諦未以無漏眞實慧見。今雖創見而未
重觀故。不名智。要同類慧於境重觀方成
智故。無一有情於一切法。無始時來非有
漏慧數數觀之。故有漏慧皆智所攝。復次忍
於聖諦推度忍可。未究竟故非智所攝。復
次忍與所斷疑得倶故非智所攝。設不與
倶而是彼類。有漏無間道非眞對治故。雖
疑得倶而亦是智。由無漏忍非智所攝故
説識多。復次識攝七界一處一蘊。智唯一界
一處一蘊少分所攝是故智少
有漏行多耶無漏行多耶。乃至廣説。問何故
作此論。答爲止他宗顯正理故。謂或有執
佛生身是無漏。如大衆部彼作是説。經言
如來生在世間長在世間。若行若住不爲
世法之所染汚。由此故知如來生身亦是無
漏。爲遮彼執顯佛生身定是有漏。若佛生
身是無漏者。則於佛身無比女人不應起
愛。指鬘不應起瞋。傲士不應起慢。隖盧頻
螺不應起癡。既縁起愛及瞋慢癡故佛生
身定非無漏。問若爾彼部所引契經當云何
釋。答彼依法身故作是説。經言如來生在
世間長在世間者依生身説。若行若住不
爲世法之所染汚者依法身説。故不相違。
復次依不隨順故説不染。謂世八法隨順
世間。諸有情類亦隨順彼故説染汚。世間八
法隨順如來。佛不順之故説不染。復次如
來生身雖是有漏而超八法故説不染。問
利等八法如來亦有何故言超。利謂哀*慜勇
長者故一日受彼三億具衣。衰謂入彼大
羅村乞食不得空鉢而返。毀謂戰遮婆羅門
女及孫陀利謗佛聲遍十六大國。譽謂如來
生時聲徹他化自在。成佛聲至色究竟天。轉
法輪時聲至梵世。稱謂跋羅墮闍梵志以五
百頌現前讃佛。論力外道塢波離等諸大
論師。以百千頌瞻仰讃佛。具壽阿難合掌
讃佛諸希有法。尊者舍利子恭敬讃佛諸無
上法。如是一切。譏謂跋羅墮闍梵志先五百
頌現前罵佛。苦謂如來有時背痛。礫石毒刺
傷足指等。樂謂如來有輕安樂。及生死中
最勝受樂。如何世尊超世八法。答如來雖
遇利等四法而不生於高歡喜愛。如來雖
遇衰等四法而不生於下慼憂恚。由此名
超故稱不染。非謂無漏立不染名。如妙高
山住金輪上。八方猛風不能傾動諸佛亦
爾。住淨尸羅。世間八法不能傾動。是故爲
遮他宗異執顯示正理故作斯論。有漏行
多耶無漏行多耶。答有漏行多非無漏行。所
以者何。有漏行攝十處二處少分。無漏行唯
攝二處少分故。有作是説。無漏行多非有
漏行。所以者何。如欲界繋下下品攝。一刹那
色定爲四種無漏慧縁。一苦法智忍。二苦法
智。三集法智忍。四集法智。餘色餘法如理
應知。復有此餘諸無漏法故無漏行決定爲
多。有餘師説。有漏行多。所以者何。如一無
漏行爲四有漏縁。一邪見。二疑。三無明。四
善世俗智。餘無漏行如理應知。復有此餘
諸有漏法。故有漏行決定爲多。評曰應作
是説。有漏無漏行雖倶無邊。而此本論師且
約處攝説有漏多非無漏行
復次此本論師雖不問答有爲無爲諸法多
少。而義應有問有爲法多耶無爲法多耶。
答有爲法多非無爲法。所以者何。有爲法
攝十一處一處少分。無爲法唯攝一處少分
故。評曰應作是説。無爲法多非有爲法。所
以者何。隨有漏法有爾所體擇滅無爲數
量亦爾。隨無漏道有爾所體。非擇滅無爲
數量亦爾。復有此餘隨有漏法體量多少。諸
非擇滅及虚空無爲故。無爲法多非有爲法。
然准前門且依處説故説無爲其數是少」
云何行圓滿乃至廣説。問何故作此論。答
爲欲分別契經義故。謂契經説。佛弟子
衆。尸羅圓滿。等持圓滿。般若圓滿。行圓滿。
護圓滿。契經雖作是説。而不分別其義不
説云何行護圓滿。經是此論所依根本。彼不
説者今欲説之故作斯論。云何行圓滿答
無學身律儀語律儀命清淨。問學及非學非
無學亦有律儀。何故此中*唯説無學。答依
勝説故。謂若法若補特伽羅。倶無學勝是故
偏説。復次若有律儀非不律儀所損壞者
此中説之。學等不爾。無學身業名身律儀。
無學語業名語律儀。無學身語業總名命清
淨。即是正業正語正命。契經説戒。或名尸羅。
或名爲行。或名爲足。或名爲篋。言尸羅者
是清涼義。謂惡能令身心熱惱。戒能安適故
曰清涼。又惡能招惡趣熱惱。戒招善趣故
曰清涼。又尸羅者是安眠義。謂持戒者得安
隱眠常得善夢故曰尸羅。又尸羅者是數
習義常習善法故曰尸羅。又尸羅者是得定
義謂持戒者心易得定故曰尸羅。又尸羅者
&T006979;蹬義。如伽他説
    佛法池清涼 尸羅爲&T006979;*蹬
    聖浴不濡身 逮彼岸功徳
又尸羅者是嚴具義。有莊嚴具於幼爲好
非壯老年。有莊嚴具於壯爲好非幼老年。
有莊嚴具於老爲好非幼壯年。尸羅嚴身
三時常好。如伽他説
    尸羅嚴身具 幼壯老咸宜
    住信慧爲珍 福無能盜者
又尸羅者是明鏡義。如鏡明淨像現其中。
住淨尸羅無我像現。又尸羅者是階陛義。
如尊者無滅言。我蹈尸羅階升無上慧殿。
又尸羅者是増上義。佛於三千大千世界有
威勢者皆尸羅力。昔此迦濕彌羅國中有一
毒龍。名無怯懼。禀性暴惡多爲損害。去彼
不遠有毘訶羅數爲彼龍之所嬈惱。寺有
五百大阿羅漢。共議入定欲逐彼龍盡其
神力而不能遣。有阿羅漢從外而來。諸舊
住僧爲説上事。時外來者至龍住處。彈指
語言。賢面遠去。龍聞其聲即便遠去。諸阿
羅漢怪而問言。汝遣此龍是何定力。彼答衆
曰。我不入定亦不起通。但護尸羅故有
此力。我護輕罪如防重禁故使惡龍驚怖
而去。由此尸羅是増上義。又尸羅者是頭首
義。如有頭首。即能見色聞聲嗅香甞味
覺觸知法。有尸羅者。即能見四聖諦色。
聞未曾有名身等聲。嗅三十七覺分花香。
甞出家遠離三菩提寂靜味。覺靜慮解脱等
持等至觸。知蘊處界自相共相法。是故尸羅
是頭首義。契經説。戒名爲行者以諸世間
説戒名行故。諸世間見持戒者言彼有行。
見破戒者言彼無行。又淨持戒是衆行本
能至涅槃故名爲行。契經説戒名爲足者。
能往善趣至涅槃故。如有足者能避險
惡至安隱處。有淨戒者能越惡趣生天人
中。或超生死到涅槃岸故名爲足。契經説。
戒名爲篋者。任持一切功徳法故。謂持戒
者任持功徳不令退散。如篋持寶。尊者妙
音作如是説。戒名不壞。所以者何。如足不
壞則能自在往安隱處。具淨戒者亦復如
是能至涅槃。此中無學身語淨戒名行圓滿
行中極故。云何護圓滿。答無學根律儀。應知
此中根是所護。由念慧力護眼等根不令
於境起諸過患。如鉤制象不令奔逸。是故
無學正念正知名護圓滿。如伽他説
    世間諸瀑流 正念能防護
    若令畢竟斷 其功*唯正知
問根律儀根不律儀。各以何爲自性。答根律
儀以正念正知爲自性。根不律儀以失念
不正知爲自性。云何知然。經爲量故。如契
經説。天告苾芻。汝今不應自開瘡漏。苾芻
答曰。我當覆之。天復語言。瘡漏非小以何
能覆。苾芻答曰。我當覆以正念正知。天曰善
哉。此爲眞覆。故知此二是根律儀覆護律儀。
義相似故根不律儀翻前而立故是失念及
不正知。問若正念正知是根律儀者。契經所
説當云何通。如説念慧圓滿故根律儀圓滿。
豈説自性圓滿故自性圓滿耶。答念慧有二
種。一因性。二果性。因性者名念慧。果性者
名根律儀。復次念慧有二種。一生得善。二
加行善。生得善者名念慧。加行善者名根律
儀。復次念慧有二種。一不定善。二定善。不
定善者名念慧。定善者名根律儀。復次念慧
有二種。一世間善。二出世間善。世間善者
名念慧。出世間善者。名根律儀。復次念慧
有二種。一學。二無學。學者名念慧。無學者
名根律儀。復次念慧有二種。一鈍根種性。
二利根種性。鈍根種性名念慧。利根種性名
根律儀故與契經不相違害。有作是説。根
律儀以不放逸爲自性。根不律儀以放逸
爲自性。有餘師説。根律儀以六恒住法爲
自性。根不律儀以此所對治諸煩惱業爲自
性。或有説者。根律儀以於六根已斷已遍知
法不成就性。及彼對治道成就性爲自性。根
不律儀以於六根未斷未遍知法成就性。及
彼對治道不成就性爲自性。復有説者。根
律儀以於六根已斷已遍知時。所有妙行善
根生長廣大爲自性。根不律儀以於六根未
斷未遍知時。所有惡行不善根生長廣大爲
自性。有作是言。根律儀以一切善法爲自
性。根不律儀以一切染汚法爲自性。復有
説言。根律儀以一切善法及順善無覆無記
法爲自性。根不律儀以一切染汚法及順染
無覆無記法爲自性。昔此迦濕彌羅國中有
毘訶羅名吉祥胤。二阿羅漢曾住其中。倶
證三明。具八解脱。得無礙解。是説法師是
親兄弟。父名難提婆羅門種。倶作是説。根
律儀根不律儀。皆以無覆無記不相應行蘊
中律儀不律儀爲自性。問若此倶是無覆無
記心不相應行蘊攝者。此二自性有何差別。
答隨順染汚者名不律儀。隨順清淨者名律
儀。是謂差別。評曰此諸説中初説爲善。經
説念慧能護根故
復次即此念慧有位亦得斷律儀名。隨位
差別建立多種。且説有漏斷律儀者。謂
欲界見修所斷法。以未至地能離欲界有
漏。九無間道中念慧二法爲斷律儀。若初
靜慮見修所斷法。以第二靜慮近分地能
離初靜慮。九無間道中念慧二法爲斷律儀。
乃至無所有處見修所斷法。以非想非非想
處近分地能離無所有處。九無間道中念
慧二法爲斷律儀。若説無漏斷律儀者。謂
欲界見修所斷法。以未至地能離欲界。無
漏諸無間道中念慧二法爲斷律儀。若初靜
慮見修所斷法。以依未至靜慮中間及初靜
慮能離初靜慮三地。無漏諸無間道中
念慧二法爲斷律儀。第二靜慮見修所斷法。
以前三地及第二靜慮能離第二靜慮。四
地無漏諸無間道中念慧二法爲斷律儀。
第三靜慮見修所斷法以前四地及第三靜
慮能離第三靜慮五地。無漏諸無間道中念
慧二法爲斷律儀。第四靜慮見修所斷法。及
無色界見所斷法。以前五地及第四靜慮能
離第四靜慮等。六地無漏諸無間道中念慧
二法爲斷律儀。空無邊處修所斷法。以前六
地及空無邊處能離空無邊處。七地無漏九
無間道中念慧二法爲斷律儀。識無邊處修
所斷法。以前七地及識無邊處能離識無邊
處八地無漏九無間道中念慧二法爲斷律
儀。無所有處及非想非非想處修所斷法。以
前八地及無所有處能離二地九地。無漏九
無間道中念慧二法爲斷律儀
*説一切有部發智大毘婆沙論*卷第四十四


阿毘達磨大毘婆沙論卷第四十

 五百大阿羅漢等造 
 *三藏法師玄奘奉  詔譯 
  雜蘊第一中思納息第八之四
云何異生性。乃至廣説。問何故作此論。答
爲止他宗顯正義故。謂或有執欲界見苦
所斷十隨眠是異生性。如犢子部。彼説異生
性是欲界繋。是染汚性是見所斷。是相應行
蘊攝。爲遮彼執顯異生性是三界繋。是修
所斷。是不染汚。是不相應行蘊所攝。或復有
執。異生性無實體。如譬喩者爲遮彼執
顯異生性自體實有。爲遮此等諸部異執。
顯示正理故作斯論。此本論中説異生性。
品類足論説異生法。如説。云何異生法。謂
地獄傍生鬼界比倶盧洲無想天。彼業彼生
是謂異生法。問何故此本論中。説異生性非
異生法。品類足論。説異生法非異生性耶。
答是作論者意欲爾故。復次此彼皆是有餘
説故。復次此彼二論各説一種互相顯故。
復次異生性勝。非異生法。此本論中且就勝
説。此論已説異生性。故品類足論不重説
之。此論未説異生法故。品類足論説異生
法。此顯彼論在此後造。有作是説。彼論已
説異生法故此不重説。彼論未説異生性。
故此論説之。此顯彼論在此先造。問何故
名異生性。尊者世友作如是説。能令有情
起異類見異類煩惱造異類業。受異類果
異類生故。名異生性。復次能令有情墮異
界故。往異趣故。受異生故。名異生性。復
次能令有情信異師故。作異相故。受異
法故。行異行故。求異果故。名異生性。大
徳説曰。能令有情依止異類界趣生有。發
起種種顛倒煩惱。造作増長感後有業。輪
轉生死無分限故。名異生性。阿毘達磨諸
論師言。異生分故異生體故名異生性。尊者
妙音作如是説。異生類故名異生性。脇尊
者言。異生依故障聖性故。名異生性。問何
故名異生法。答諸異生者有此法故。名異
生法。譬如世間王法臣法。問諸異生法。聖者
亦有。何故但立異生法名。答諸異生法聖者
多無。設有少者不名聖法。以聖者於彼得
而不在身成就不現前故。唯異生於彼得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irst] [Prev+100] [Prev] 222 223 224 225 226 227 228 229 230 231 232 233 234 235 236 237 [Next] [Next+100] [Last] [行番号:/]   [返り点:/] [CIT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