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正蔵検索


punctuation    Hangul    Eng   

Citation style A:
Citation style B:
()
Citation style C:
()
Citation style D:
()
TextNo.
Vol.
Page

  INBUDS
INBUDS(Bibliographic Database)
  Digital Dictionary of Buddhism
電子佛教辭典
パスワードがない場合は「guest」でログインしてください。
Users who do not have a password can log in with the userID "guest".

本文をドラッグして選択するとDDBの見出し語検索結果が表示されます。

Select a portion of the text by dragging your mouse to view all terms in the text contained in the DDB. ・

Password Access Policies

阿毘達磨大毘婆沙論 (No. 1545_ 五百大阿羅漢玄奘譯 ) in Vol. 27

[First] [Prev+100] [Prev] 215 216 217 218 219 220 221 222 223 224 225 226 227 228 229 230 [Next] [Next+100] [Last] [行番号:/]   [返り点:/] [CITE]

未得可愛色等希求。謂務農者於
園等希求。若富貴者於勝位等
希求。於未得衣服飮食床座醫藥及餘資具
者。依出家者説彼於未得衣鉢房舍資具及
弟子等希求。諸不希等名雖異而
體無別。皆爲示少欲義故。問何故此中
少欲而答不欲耶。答未得可愛色等資
具。總有二種。謂如法不如法。於如法者
欲。於不如法者欲故。復次於應受者
欲。於不應受者欲故。復次於
苦者欲。於増煩惱者欲故。復次
梵行求欲。於欲求有求邪梵行求
欲故。復次於饒益他事欲。於損害他
欲故。應知此中不欲者。謂不善
欲。有欲者。謂善欲。於已得可愛色聲香味觸
衣服飮食床座醫藥及餘資具。諸不復希。不
復欲。不復樂。不復求。是謂喜足。此中於
得可愛色聲香味觸者依在家者説。彼於
已得可愛色等喜足故不復希求。謂務
農者於田園等充濟便生喜。不
希求。若富貴者於勝位等已得便生
喜足。不復希求。於已得衣服飮食床座醫藥
及餘資具者依出家者説。彼於已得衣等
喜足故。不復希求。謂於衣鉢房舍資具。
及弟子等已得。便生喜足復希求
復希等名雖異而體無別。皆爲
示喜足義故如是差別者顯少欲故。不
求乃至廣説。即少欲是不希不求等因若
心有愛者有希求等故。及顯喜足故不
等即喜足。是不復希等因若心有貪者
復希等故。此即顯示少欲喜足。雖倶以
無貪善根自性。而依未得已得境起故
差別。有作是説。喜足是因少欲是果。此
中因果互相顯示。或有説者。不希欲是少欲。
不追求是喜足。復有説者。易滿是少欲少
希求故。易養是喜足不選擇故。有餘師説。
少欲*唯在意地未來故。喜足通六識
現在故。評曰。應是説。此二倶是三
界繋及不繋。無貪善根倶通六識。謂彼一切
已得色等境界喜足義名爲喜足
未得色等境界少希求義名爲少欲
是故此二皆通三界繋及不繋。六識倶起無
貪善根
知此中有少欲者而名多欲。如但須
兩藥即得充濟而希二兩等。有多欲者
少欲。如百千資生衆具方得充濟。但
爾所復多希。有少求者而名不喜足
少物已得充濟。而復少求有多求者
而名喜足。如少物全未充濟。更須
千供身方足。但求爾所復多求
説一切有部發智大毘婆沙論卷第四十一

阿毘達磨大毘婆沙論卷第四十

 五百大阿羅漢等造 
 *三藏法師玄奘奉  詔譯 
  雜蘊第一中無義納息第七之四
云何難滿乃至廣説。問何故作此論。答爲
別契經義故。謂契經説有難滿
。契經雖此説而不別其義。經是此
論所依根本。彼不説者今應之。故作
。云何難滿。答諸重食重噉多食多噉大食
大噉。非少能濟是謂難滿。諸重食等名雖
異而體無別。皆爲示難滿義故。云何
難養。答諸饕極饕餮極餮。耽極耽嗜極嗜。好
咀嚼。好甞啜。選擇而食。選擇而噉。非趣能
是謂難養。饕極饕等名雖異而體無
別。皆爲示難養義故。難滿難養有何差
。答即前所説是謂差別。問何故復作此論
答欲疑者得決定故。謂此二法展轉相
似。見難滿者世人共言此是難養。見難養
世人共言此是難滿。或有疑此二是一。
彼疑得決定故。顯此二種其義各別
故作斯論。謂即前説重食噉等非少能濟
難滿饕極饕等。非趣能濟是難養。復次多欲
是難滿希多食故。不喜足是難養。選擇而食
故。此中文略但依食説。應知衣等亦有
。有本無此差別問答。問何故此中不
差別。答應問而不問者當知此義有餘。復
次答不前故不復問。非多欲不喜足
答異前故
云何易滿乃至廣説。問何故作此論。答爲
別契經義故。謂契經説有易滿
易養。契經雖是説而不別其義。經
是此論所依根本。彼不説者今應之。復
次前説難滿難養今欲彼近對治法
斯論。云何易滿。答諸不重食。不重噉。
不多食。不多噉。不大食。不大噉。少便能濟是
易滿。不重食等名雖異而體無別。皆
示易滿義故。云何易養。答諸不饕不
極饕。不餮不極餮。不耽不極耽。不嗜不極嗜。
不好咀嚼。不好嘗啜。不選擇而食。不選擇
而噉。趣得便濟是謂易養。諸不饕等名雖
異而體無別。皆爲示易養義故。易滿易
養有何差別。答即前所説是謂差別。問何故
復作此論。答欲疑者得決定故。謂此二
法展轉相似。見易滿者世人共言此是易養。
易養者世人共言此是易滿。或有
此二是一。爲彼疑得決定故。顯此二種
其義各別故作斯論。謂即前説不重食等少
便能濟是易滿。諸不饕等趣得便濟是易養。
復次少欲是易滿。不希食故喜足。是易養。不
選擇而食故。此中文略但依食説。應知衣等
亦有二義。有本無此差別問答問何故此
中不差別。答應問而不問者應知此義
餘。復次答不前故不復問。非少欲
喜足答異前故」應知此中有少食者而名
難滿。如食一團即得充濟而食二團等。有
多食者而名易滿。如食一斛方得充濟。但
爾所更不多食。昔有牝象名曰
外方佛馱都入迦濕彌羅國。乘
福力命終生此得丈夫身。出家修道成
羅漢。宿習力故日食一斛乃得充濟。將
涅槃曾供覲苾芻尼曰。當汝等
勝法。尼衆誚言。尊既易滿。誠有勝法。阿羅
漢曰。汝勿相輕吾實易滿。苾芻尼言。日食
一斛如何易滿。阿羅漢曰。汝等不知我此生
前曾爲牝象佛馱都來入此國。由斯善
今得人出家修道成阿羅漢。餘習力
故日應飯一斛五斗。恒自節量。但食
斯易滿非我而誰。時苾芻尼頂禮悔
謝。又勝軍王福徳力故日能食飯飮甘蔗漿
各兩大斛。此漿及飯因一莖蔗一枝稻生。然
自節量各食一斛。此等多食而名易滿。有
選擇食名爲難養。如食麁食
而饕餮故選擇食之。有選擇食而名易養
麁食支身。選擇食之方可
。而於美食心不耽嗜。或有貪多而食少。
烏鵄等。或有食多而貪少。如象馬等。或
貪食倶多。如猫犬等。或有貪食倶少。如
龜蟹等。難滿難養倶是欲界。通於六識。貪不
善根。易滿易養倶是三界繋及不繋。通於六
。無貪善根。如契經説。有四聖種皆以
其自性。此四廣如定蘊不還納息中

  雜蘊第一中思納息第八之一
云何思。云何慮。如是等章及解章義既領會
已。次應廣釋。問何故作此論。答爲他宗
正義故。謂或有執思慮是心。如譬喩者
彼説思慮是心差別。無別有體。爲彼執
思與慮是心所法別有自體。或復有執。
思之與慮聲雖異而體無別。如聲論者
彼説思慮音韻雖別而無異體。爲彼執
此二種自體亦別故作斯論。云何思。答
謂思等思増思思性思類心行意業是謂思。
此本論師於異名義善巧故。以種種名
示思體。文雖異而體無別。問此中思
者説何等思。有作是説。此説牽引衆同分
。有餘師説。此説圓滿衆同分思。評曰。應
是説。此中總説一切意業。若能牽引衆
同分者。若能圓滿衆同分者。若有漏者。若無
漏者。若在意地。若在五識。皆説名思。一切
皆有造作相故。云何慮。答諸慮等慮増慮稱
量籌度觀察是謂慮。此本論師於異名義
善巧故。以種種名示慮體。文雖異而
體無別。問此中慮者説何等慮。有作是説
此説通達四聖諦慮。謂見道等如實觀察四
聖諦故。有餘師説。此中正説修所成慮。謂
燸頂忍世第一法。或有説者。此中正説思所
成慮。謂不淨觀持息念等。乃至念住。復有説
者。此中正説聞所成慮。謂分別諸法自相共
。安立諸法自相共相。除物體愚及所縁
。於諸法中不増不減。或復有説。此中正
生所得慮。謂於三藏十二分教。受持轉讀
究竟流布。評曰。應是説。此中總説一切般
。若生所得。若聞所成。若思所成。若修所成。
若通達諦。若有漏者。若無漏者。若在意地
若在五識。皆説名慮。一切皆有觀察相故」
思慮何差別。問何故復作此論。答欲
疑者得決定故。謂此二法展轉相似。見
思者世人共言。此人多慮。見多慮者世人
共言。此人多思。或有疑此二是一。爲
彼疑得決定故。顯此二種其體各別故作
斯論。思慮何差別。答思者業。慮者慧。是謂
差別。復次思是造作相。慮是觀察相。復次能
別愛非愛果雜亂是思相。能分
諸法自相共相疑惑是慮相。問一切
不善善有漏法皆能感愛非愛異熟果。何故
但説思能分別愛非愛果餘法耶。答思
最勝故作是説。謂思能感愛非愛果
力最勝。是故偏説。如偈書染雖餘縁
人勝故人得其名此亦如是。問分別諸
法自相共相餘心心所亦有此能。何故説
是慧餘。答慧最勝故作是説。謂慧分
別諸法自相共相最勝。是故偏説。引喩如
問何等慧能分別諸法自相。何等慧能分
別諸法共相耶。答分別一物相者。是分
自相。分別多物相者。是分別共相。復次分
別一一蘊等者。是分別自相。分別二蘊三
蘊等者。是分別共相。復次聞思所成慧多
別自相。修所成慧多分別共相。復次十六
行相所攝慧多分別自相。十六行相所
攝慧唯分別共相。復次行諦時慧多分
自相。現觀時慧*唯分別共相。復次別觀諸
諦慧名分別自相。總觀諸諦慧名分別共相
問此二種慧如何應知。答如種種物近帝青
。自相不現皆同彼色。分別共相慧應
亦爾。如種種物遠帝青寶。青黄等色各別顯
現。分別自相慧應知亦爾。復次如日出時
光明遍照衆闇頓遣。分別共相慧應知亦爾。
日出已漸照衆物。牆壁竅隙山巖幽藪。皆
悉顯現。分別自相慧應知亦爾。復次如
燈初入闇室頓破諸闇。分別共相慧應
知亦爾。如燈入已漸照瓶衣器篋諸物。分別
自相慧應知亦爾。復次如鏡遠照別相不
顯。分別共相慧應知亦爾如鏡近照別相明
。分別自相慧應知亦爾。復次如人遠觀
山林等物。分別共相慧應知亦爾。如人近
山林等物。分別自相慧應知亦爾。問此中
所説聞思修所成慧其相云何。有是説。若
三藏十二分教。受持轉讀究竟流布名聞
所成慧。依此發生思所成慧。依此發生修
所成慧。此斷煩惱得涅槃。如金鑛
金依金生金剛。此能摧壞山石等物。評曰。
是説。若於三藏十二分教。受持轉讀
究竟流布。是生得慧。依此發生聞所成慧。依
此發生思所成慧。依此發生修所成慧。此
斷煩惱證得涅槃。如種生芽。依*芽生
莖。依莖轉生枝葉花果。復次依聞生者名
聞所成慧。依思生者名思所成慧。依修生
者名修所成慧。復次聞所引者名聞所成慧
思所引者名思所成慧。修所引者名修所成
。復次縁力起者。名聞所成慧。因力起者。
思所成慧。倶力起者。名修所成慧。復次他
力起者。名聞所成慧。自力起者。名思所成
。倶力起者。名修所成慧。復次資糧力起者。
聞所成慧。自性力起者。名思所成慧。倶
力起者。名修所成慧。復次外力起者。名
所成慧。内力起者。名思所成慧。倶力起者。名
修所成慧。復次教力起者。名聞所成慧。義力
起者。名思所成慧。定力起者。名修所成慧
問如是三慧有何差別。答聞所成慧。於
切時名了義。彼作是念。素怛纜。毘奈
耶。阿毘達磨所説有何義耶。親教軌範同
梵行者所説有何義耶。諸餘論等所説有
何義耶。隨其所念皆能解了。思所成慧。
時依名了義。有時不名而了義。修
所成慧。於一切時名而了義。如
三人入洗浴。一未浮。二學未善。三
學已善。未浮者。於一切時岸草等
然後洗浴。聞所成慧應知亦爾。學未善者或
攀不攀而能洗浴。思所成慧應知亦爾。學
已善者於一切時攀附自在洗浴。修
所成慧應知亦爾。復次聞所成慧爲三慧因
思所成慧*唯思慧因。非聞慧因彼是劣故。
修慧因彼異界故。修所成慧*唯修慧因
聞慧因。彼是劣故非思慧因。彼亦劣故。
及異界故。復次聞所成慧*唯聞慧果非餘二
彼是勝故。思所成慧是二慧果非修慧果
彼是勝故。及異界故。修所成慧是二慧果非
思慧果。彼異界故。復次聞所成慧現在前時
*唯修聞慧。思所成慧現在前時*唯修思慧
修所成慧現在前時能修三慧。問何故二慧
在前時*唯修自類。修所成慧能修三種
答聞思二慧不定生。勢力下劣現在前時
*唯修自類。即習修故説名爲修。不未來
自類他類。修所成慧依定而生。勢力増勝現
在前時能修自類及修他類。修自類者。現
在習修未來得修。修他類者*唯未來修。復
次聞思所成慧初刹那現在前時*唯成
現在。第二刹那已後現在前時成就過去現
。後不起時*唯成就過去。修所成慧未曾
得者。初刹那現在前時成就未來。現在第二
刹那以後成就三世。後不起時*唯成就過
去未來。有餘師説。聞思二慧串習勝者現在
前時。亦修未來自類善法。彼説成就
前説
是三慧。界者。欲界有二謂聞所成慧。思所
成慧。色界有二。謂聞所成慧。修所成慧。無色
界*唯修所成慧。問何故欲界無修所成
耶。答欲界是不定界。非修地。非離染地
若欲修時墮思中故。問何故色無色界無
思所成慧耶。答色無色界是定界。是修地。是
離染地。若欲思時墮修中故。問何故無色
界無聞所成慧耶。答彼無耳根聽聞法故。
聞所成慧要因耳根聞法已展轉能引
在前故。有作是説。欲界具有三慧。色無色
界如前説。欲界修所成慧者。如現觀邊世俗
智空空無願無願無相無相三摩地倶。及盡智
時所修欲界善根相應。然極少故諸處不説。
有餘師説。欲色二界皆具三慧。無色界*唯
修所成慧。或有説者。欲色二界皆具
。無色界有二種。謂思修所成慧。復有説
者。三界皆具有三慧。評曰。應知此中初説
善。地者。聞所成慧在五地。謂欲界四靜
慮。有説。在六地。謂前五及靜慮中間。有説。
七地。謂前六及未至地。思所成慧*唯在
一地謂欲界。修所成慧有漏者在十七地。謂
四靜慮四近分靜慮中間四無色四近分。無
漏者在九地。謂四靜慮未至中間下三無色。
所依者。聞所成慧依欲色界身。思所成慧依
欲界身。修所成慧依三界身。行相者。有
是説。聞思所成慧非十六行相有漏故。修所
成慧十六行相。或餘行相。評曰。應是説
三慧皆通十六行相及餘行相。以十六行相
有漏無漏故。問若三慧皆通十六行相及
餘行相者。如是三慧有何差別。答如前已
種種差別。然聞思所成慧自力故無未來
。他力故有未來修。修所成慧自力故有
來修。是謂差別。所縁者三慧皆縁一切法
念住者。三慧皆通四念住。智者聞思所成慧。
*唯世俗智。修所成慧通十智。根相應者。聞
修所成慧三根相應。謂樂喜捨。思所成慧二
根相應。謂喜及捨。三摩地倶者聞思所成慧。
非三摩地倶有漏故。修所成慧三三摩地倶
及不倶。過去未來現在者。此三慧皆墮三世
三世及離世。善不善無記者。此三慧皆是
善。縁三種繋不繋者。聞所成慧欲色界繋。
思所成慧唯欲界繋。修所成慧色無色界繋
及不繋。三慧皆縁三界繋及不繋。學無學非
學非無學者。聞思所成慧*唯非學非無學。修
所成慧通三種。三慧皆縁三種。見所斷修所
斷不斷者。聞思所成慧*唯修所斷。修所成慧
修所斷及不斷。三慧皆縁三種。縁名縁
義者。此三慧皆縁名義。縁自相續他相續
非相續者。此三慧皆縁三種。在意地
識身者。*唯在意地。以五識中無加行善
故。加行得離染得生得者。此三慧皆通加行
得離染得。非生得。聞思所成慧離染得者。
有頂染時得故。有説。三慧雖加行得
亦可生得。從上地沒生下地時亦有
故。有餘師説。聞所成慧。在欲界者*唯加行
得。在色界者可是加行得。可是生
。可是加行得者。謂在欲界加行修習
聞所成慧。觀察諸法自相共相。極純熟者從
欲界沒生色界時乃可得故。可是生得
者。雖欲界加行修習聞所成慧。觀察諸
法自相共相。若未彼猶未得。要生
方得彼故。思所成慧*唯加行得。修所成
慧通三得。加行離染生時得故。問如是三慧
聲聞獨覺如來具幾。答如來雖三慧。然
是修所成慧所顯。所以者何。自然覺悟具
無畏及大悲等修功徳故。獨覺雖三慧。而
是思所成慧所顯。所以者何。彼雖自然覺悟
而無力無畏等諸修功徳。由多思慮而入
故。聲聞雖三慧。而是聞所成慧所顯。所
以者何。彼聞法音而入道故。復次如是三
慧皆可名爲聞所成慧。如説。多聞能知
。皆可名爲思所成慧。如此中説慮即是
慧慮。似思故亦名爲思。皆可修所成慧
説。云何應法。謂善有爲法。又契經説。
三種慧。一言説究竟慧。即是此中聞所成
慧。二思慮究竟慧。即是此中思所成慧。三出
離究竟慧。即是此中修所成慧。一切加行善
心心所皆入是三慧品攝。云何尋乃至廣
説。問何故作此論。答爲止他宗正義
故。謂或有執。尋伺即心。如譬喩者
尋與伺是心所法。或復有執。尋伺是
假。爲彼執此二種是實有法。故作
。云何尋。答諸心尋求辨了顯示推度搆畫
分別性分別類是謂尋。諸心尋求等名雖
異而體無差別。皆爲了尋自性故。云何
伺。答諸心伺察隨行隨轉隨流隨屬是謂伺。
諸心伺察等名雖異而體無差別。皆爲
了伺自性故。尋伺何差別。答心麁性名
尋。心細性名伺。是謂差別。問何故復作
。答欲疑者得決定故。謂此二法展轉
相似。見多尋者世人共言。此是多伺。見
伺者世人共言。此是多尋。或有疑此二
體一。欲彼疑得決定故。顯此二種自體
各別故作斯論。問此中所説心麁細性顯
耶。有作是説。此則顯心麁性細性。若
是説。尋伺應心爲自性。亦不相應一
物麁細不倶有故。有餘師説。此顯心麁時
尋性。心細時有伺性。若作是説。應
伺非一心倶。心麁細時刹那別故。評曰。應
是説。此中顯示即一心中麁性名尋。細
性名伺若作是説。顯一心中有尋有伺。尋
心麁。伺令心細。問云何一心麁細二法互
相違。答所作異故。尋性猛利。伺性遲鈍。
共助一心故。雖麁細而不相違。問尋伺麁
細其相如何。答如針鳥翮和束&T015955;。身生受利
。尋伺亦爾。又如酢水等分相和置於口
。生識利鈍。尋伺亦爾。又如鹽麨等分相
和置於口中。生識利鈍。尋伺亦爾。施設論
説。如鍾鈴銅鐵器等。其聲發運。前麁後
細。尋伺亦爾。法蘊論説。如天震雷人吹貝
。初大後微。尋伺亦爾。又作是説。如鳥飛
空鼓翼翔翥。前麁後細。尋伺亦爾。彼説皆顯
尋伺不倶作用増時有前後故。有是説
冷水上。日光照觸由水日
故非釋非凝。如是一心有尋有伺。二力任
持非麁非細。是故尋伺互得相應。尋令
伺令心細」此中略有三種分別。一自性
分別。謂尋伺。二隨念分別。謂意識相應念。三
推度分別。謂意地不定。慧欲界五識身*唯
一種自性分別。雖亦有念而非隨念分
。不憶念故。雖亦有慧而非推度分
推度故。欲界意地具三分別初靜
慮三識身*唯有一種自性分別。雖念慧
二分別。義如前説。初靜慮意地。若不定
者具三分別。若在定者有二分別。謂自性
及隨念。雖亦有慧而非推度分別。若推度
時便出定故。第二第三第四靜慮心。若不定
者有二分別。謂隨念及推度。除自性彼無
尋伺故。若在定者*唯有一種隨念分別。無
色界心。若不定者有二分別自性。若在
定者*唯有一種隨念分別。諸無漏心隨
不定有。但有分別者。謂除推度有。*唯有
一分別者。謂隨念。無三者不定故。
云何掉擧乃至廣説。問何故作此論。答爲
他宗正義故。謂或有執。掉擧心亂無
別體。爲彼執此二其體各別故
斯論。云何掉擧。答諸心不寂靜。不止息
躁動掉擧。心躁動性是謂掉擧。不寂靜等名
異而體無差別。皆爲了掉擧自性
故。云何心亂。答諸心散亂流蕩不住非一境
。是謂心亂。心散亂等名雖異而體無
差別。皆爲了心亂自性故。掉擧心亂有
何差別。答不寂靜相名掉擧。非一境相
心亂。是謂差別。問何故復作此論。答爲
疑者得決定故。謂此二法展轉相似。見
擧者世人共言。此是心亂。見心亂者世人共
言。此是掉擧。或有疑此二是一。欲
疑得決定故。顯此二種其體各別故作
。不寂靜相者。謂令心躁動障礙五支四支
故。非一境相者。謂令心流蕩於外色聲
香味觸故。問掉擧心亂其相如何。答如
床一挽令起掉擧亦爾發動心故。一策
行心亂亦爾。令心於境數移轉故。又如
水從泉眼。掉擧亦爾。令心躁動故。
水出已流滿諸池。心亂亦爾。令心流散
故。問心亂以何爲自性。答以染汚三摩地
自性。有作是説。有別心所名爲心亂
三摩地。評曰。應是説。前説爲善。即三
摩地煩惱相應。令心於境數數移轉
故。掉擧心亂雖恒相應然約用増。應
四句。有心名掉擧心亂。謂於
境三摩地極躁動時。有心名心亂
掉擧。謂於多境三摩地極躁動時。有
掉擧亦有心亂。謂於多境三摩地
躁動時。有心不掉擧亦非心亂
謂於一境三摩地極躁動時。大徳説曰。
若心名有心亂亦名有掉擧。有心名有掉
有心亂。謂於一境三摩地極躁動時。
一路馳走不
復次此中因心所。應大地等法。謂
大地法有十種。一受。二想。三思。四觸。五
欲。六作意。七勝解。八念。九三摩地。十慧。
大煩惱地法亦有十種。一不信。二懈怠。三
放逸。四掉擧。五無明。六忘念。七不正知。
八心亂。九非理作意。十邪勝解。此二種大
地法。名雖二十體*唯十五。謂大地法中
受想思觸欲。名五體亦五。大煩惱地法中
不信懈怠放逸掉擧無明。亦名五體亦五。
所餘十法名雖十體*唯有五。謂大煩惱
地法中忘念即大地法中念。不正知即彼慧。
心亂即彼三摩地。非理作意即彼作意。邪勝
解即彼勝解。然大地法通染汚不染汚。大煩
惱地法唯染汚。念等五法順善品勝。多建立
諸善品中。或有疑唯不染汚故。復説
煩惱地中。有説。此五順染亦勝。是故重
説。惛沈順定餘不遍染。故不此地法
。然於此中四句。有是大地法
大煩惱地法。謂受想思觸欲。有是大煩惱地
大地法。謂不信懈怠放逸掉擧無明。有
是大地法亦大煩惱地法。謂忘念不正知心
亂非理作意邪勝解。有大地法亦非大煩
惱地法。謂除前相。諸有欲心亂三摩
者。彼説此二種大地法。名有二十體有
十六。所作四句與前有異。謂第一句有
。即前五種及三摩地。第二句亦有六法。謂
前五及心亂。第三句有四法。謂前五中除
。第四句如前説。評曰。此中前説爲善。小
煩惱地法有十種。一忿。二恨。三覆。四惱。五
諂。六誑。七憍。八慳。九嫉。十害。大善地法有
十種。一信。二精進。三慚。四愧。五無貪。六無
瞋。七輕安。八捨。九不放逸。十不害。大不善
地法有五種。一無明。二惛沈。三掉擧。四無
慚。五無愧。大有覆無記地法有三種。一無
明。二惛沈。三掉擧。大無覆無記地法有
。即前大地受等十法。問大地法等有何義
耶。答若法一切心中可得名大地法。謂若染
汚不染汚。若有漏無漏。若善不善無記。若三
界繋不繋。若學無學非學非無學。若見所斷
修所斷不斷。若在意地。若五識身。一切心中
皆可得故名大地法。若法一切染汚心中可
得。名大煩惱地法。謂若不善。若無記。若欲
界繋。若色界繋若無色界繋。若見所斷。若修
所斷。若在意地。若五識身。煩惱起時皆可
得故。名大煩惱地法。應知此中不信等五。
*唯與一切染汚心倶故。立大煩惱地法。忘
念等五如前已説。若法少分染汚心中可
小煩惱地法。謂忿等七。*唯不善諂誑憍。
或不善。或無記。又忿等七。唯欲界繋。諂誑欲
界初靜慮繋。憍三界繋。又此十種唯修所斷。
唯在意地。若一起時必無第二互相違故。
小煩惱地法。若法唯在一切善心中
大善地法。謂若有漏。若無漏。若生得善。若
加行善。若三界繋。若不繋。若學若無學。若非
學非無學。若在意地。若五識身。一切善心皆
得故。名大善地法。若法一切不善心中
得。名大不善地法。謂若見苦所斷。若見集
所斷。若見滅所斷。若見道所斷。若修所斷若
意地。若五識身。一切不善心中皆可得故。
大不善地法。應知此中無慚無愧。唯在
一切不善心中得故。名大不善地法。惛
沈掉擧煩惱纒攝。通與一切不善心相應。又
止觀勢用強故。復建立在不善地中。無
明一種隨眠所攝。遍與一切不善心相應故。
復立在不善地中。所餘隨眠及隨煩惱無
是義。若法一切有覆無記心中可得名大有
覆無記地法。謂若欲界薩迦耶見邊執見相
應心。若色無色界一切煩惱相應心。若在
。若五識身。一切有覆無記心中皆可得故。
大有覆無記地法。應知此中無別心所
唯是有覆無記性攝。*唯有無明惛沈掉擧
是煩惱纒。障止觀勝。或是隨眠遍在一切有
覆無記心中得故。立有覆無記地中。若
法一切無覆無記心中可得。名大無覆無記
地法。謂若欲界繋。若色界繋。若無色界繋。若
意地。若五識身。若異熟生。若威儀路。若
工巧處。若通果心。皆可得故。名大無覆無
記地法。應知此中無別心所。*唯是無覆無
記性攝。即受等十遍在一切無覆無記心中
得故。立無覆無記地中
*説一切有部發智大毘婆沙論*卷第四十二







阿毘達磨大毘婆沙論卷第四十

 五百大阿羅漢等造 
 *三藏法師玄奘奉  詔譯 
  雜蘊第一中思納息第八之二
知此中有二種三摩地。一染汚。二不染
汚。染汚者。名三摩地。亦名散亂。不染汚者。
三摩地。不散亂。故三摩地有十二句
一有三摩地。一所縁是散亂。二有三摩地。一
所縁非散亂。三有三摩地。一行相是散亂。
四有三摩地。一行相非散亂。五有三摩地
一所縁一行相是散亂。六有三摩地。一所縁
一行相非散亂。七有三摩地。多所縁是散
亂。八有三摩地。多所縁非散亂。九有三摩
多行相是散亂。十有三摩地。多行相非
散亂。十一有三摩地。多所縁多行相是散亂。
十二有三摩地。多所縁多行相非散亂。有
三摩地一所縁是散亂者。如一類。隨於一
惟不淨。修未純熟。復即於此或觀
。或觀膖脹。或觀膿爛。或觀破壞。或觀
。或觀被食。或觀分離。或觀白骨。或觀
。其心散亂流蕩不住。不一境。由
因縁前定退失。後定不進。有三摩地一所
縁非散亂者。如一類。隨於一物
不淨。修已純熟。復即於此或觀青瘀。廣説
乃至或觀骨*鎖。心不散亂。不流不蕩。安住
一。由此因縁前定不失能進後定」有
摩地一行相是散亂者。如一類。思惟非
。修未純熟。復即由此。或觀増減。或觀
。或觀轉變。或觀磨滅。其心散亂流蕩不
住。不一境。由此因縁前定退失後定不
進。有三摩地一行相非散亂者。如一類
惟非常。修已純熟。復即由此或觀増減
廣説乃至或觀磨滅。心不散亂流不
安住守一。由此因縁前定不失能進後定
三摩地一所縁一行相是散亂者。如
一類。思惟色非常。修未純熟。復即於此由
此或觀増減。廣説乃至或觀磨滅。其心散
亂流蕩不住。不一境。由此因縁前定退
失後定不
三摩地一所縁一行相非散亂者。如
一類。思惟色非常。修已純熟。復即於此由
此或觀増減。廣説乃至或觀磨滅。心不
。不流不蕩安住守一。由此因縁前定
失能進後定
三摩地多所縁是散亂者。如一類。於
身住循身觀。修未純熟。復於受住循受觀
心住循心觀。於法住循法觀。其心散亂
流蕩不住。不一境。由此因縁前定退失
後定不三摩地多所縁非散亂者。如
一類。於身住循身觀。修已純熟。復於
受住循受觀。乃至於法住循法觀。心不
。不流不蕩安住守一。由此因縁前定不
失能進後定
三摩地多行相是散亂者。如一類。思
非常。修未純熟。復或觀苦。或觀空。或觀
。其心散亂流蕩不住。不一境。由此因
前定退失後定不
三摩地多行相非散亂者。如一類
惟非常。修已純熟。復或觀苦。或觀空或
非我。心不散亂。不流不蕩安住守一。由
此因縁前定不失能進後定
三摩地。多所縁多行相是散亂者。如
。思惟身是非常。修未純熟復觀受是苦。
心是空。法是非我。其心散亂流蕩不住。不
一境。由此因縁前定退失後定不進」
三摩地多所縁多行相非散亂者。如
一類。思惟身是非常。修已純熟。復觀受是苦。
心是空。法是非我。心不散亂。不流不蕩安
住守一。由此因縁前定不失能進後定
云何無明乃至廣説。問何故作此論。答爲
疑者得決定故。謂契經説不達不
了知故。名爲無明。不正知亦以不了知
相。或有疑無明即是不正知性。是則
二種體無差別。欲彼疑得決定故。顯
二種其體各別故作斯論。云何無明。答三界
無智。此説應理。謂三界繋無智具攝諸無
故。若作是説三界無明者。則
縁滅道諦二種無明。彼不三界
故。云何不正知。答非理所引慧。問此中何故
問少答多。謂不正知唯染汚慧。非理所引
慧。通染及不染云何知然。如業蘊説。諸意
惡行皆是非理所引意業。有是非理所引意
意惡行。謂一切有覆無記意業。及一分
無覆無記意業。故知非理所引慧名染不
。答此中非理所引慧者。應知*唯攝諸染
汚慧。所以者何。非理所引略有二種。一者世
俗。二者勝義。今説勝義非理所引。故知*唯
諸染汚慧。*唯染汚法名勝義非理所
。無覆無記但由世俗彼名故」此後應
理論者與分別論者。相對問答難通顯不正
。雖是非理所引慧攝。然有正知而妄語
義。汝説不正知是非理所引慧耶者。是分別
論者問。重定前宗。若不他宗他過失
則不理答如是者是應理論者答。謂前
所立理無顛倒故言如是。汝何所欲諸有
正知而妄語者。彼皆失念不正知故而妄語
耶者。亦是分別論者問。擧妄語復審
。答如是者亦是應理論者答。謂彼所説稱
可所宗故言如是。又何所欲無正知
妄語耶者。是分別論者將欲難反定
正理。答不爾者是應理論者。遮
所問理無違。謂雖不正知是非理所引
。然有正知而妄語義非此義故言不
爾。應我説。若言不正知是非理所引慧
諸有正知而妄語。彼皆失念不正知故而妄
語者則應正知而妄語。若不
正知而妄語者。則不不正知是非
理所引慧。諸有正知而妄語。彼皆失念不正
知故而妄語。作是説倶不理者。是分
別論者前後兩關翻覆設難。前關顯順宗違
。後關顯順理違宗。二倶不可故總結言作
是説倶不理。彼難意言。若不正知即
是非理所引慧者。諸虚誑語皆是非理所引
慧。發此語即從不正知起。應説無
妄語。若説正知妄語。則不説此
語皆從不正知起故。前違理後復違宗。進
退推徴二倶有難。應理論者後通意言。諸虚
誑語雖皆從不正知。而可
妄語。所以者何。虚誑語者正知彼事
妄説故。謂彼正知所見等事而顛倒説。是故
説爲正知妄語。復次虚誑語者正知自想而
妄説故。謂彼正知見等自想而顛倒説。是故
説爲正知妄語。復次虚誑語者正知自見而
妄説故。謂彼正知見等自見而顛倒説。是故
説爲正知妄語。復次虚誑語者應正知説
妄説故。謂彼對他王臣等衆正知説
顛倒説。是故説爲正知妄語。故虚誑語雖
許皆從不正知起而可説爲正知妄語。若
此語從不正知起則但名不正知妄語
正知妄語者。此語亦從十大地法等起。亦
受等妄語非正知妄語。應理論者此後
反破分別論者以通前難。三種破中是等彼
破。三種破義如前已説。然於受等大地等
。略去初後但擧中間無明。詰彼以通
彼言。諸無明皆不正知相應耶者是
應理論者問。審定他宗若不他宗
過失則不理。答如是者是分別論者答。
所問理定故言如是。汝何所欲諸有正知而
妄語者皆無明趣無明所纒。失念不正知故
而妄語耶者亦是應理論者問。擧妄語
彼宗。答如是者亦是分別論者答。謂此所
説稱可彼宗故言如是。又何所欲無
而妄語耶者是應理論者將欲難反定
彼宗正理。答不爾者。是分別論者遮
此所問理無違。謂諸無明雖皆不正知相
。然有正知而妄語義非此義故言不
爾。應我説若言一切無明皆不正知相
應。諸有正知而妄語。皆無明趣無明所纒。失
念不正知故而妄語者。則應説無正知
而妄語。若不正知而妄語者則不
一切無明皆不正知相應。諸有正知而
妄語皆無明趣無明所纒失念不正知故而妄
。作是説亦倶不理者。是相應論者
前後兩關翻覆設難。前關顯順宗違理。後關
順理違宗。二倶不可故總結言。作
亦倶不理。此難意言。若諸無明皆不
正。知相應者。諸虚誑語皆是失念。不正知發
此語即從無明而起。應説無正知
語。若説非正知妄語則不此語皆
無明而起。故前違理後復違宗。進退推
徴二倶有難分別論者理應通言。諸虚誑語
皆從無明而起。然可正知妄語
彼爲無明妄語。應理論者應彼言
我宗亦爾諸虚誑語雖皆從不正知起而
正知妄語不正知。故彼非難」
云何憍。乃至廣説。問何故作此論。答爲
別契經義故。謂契經説。心憍心慢契經
是説而不別其義。經是此論所依
根本。彼不説者今應之故作斯論。云何
憍。答諸憍醉極醉悶極悶心傲逸心自取是
憍。此中憍等名雖異而體無別。皆爲
了憍自性故。云何慢答諸慢已慢當慢心
擧恃心自取是謂慢。此中慢等名雖異而
體無別。皆爲了慢自性故。憍慢何差別。
問何故復作此論。答欲疑者得決定故。
謂此二法展轉相似。見多憍者世人共言此
是多慢。見多慢者。世人共言此是多憍。爲
彼疑得決定故顯憍與慢自性各別故作
斯論。憍慢何差別。答若不他染著自法心
傲逸本名憍。若方於他自擧恃相名慢。是
差別。此中憍者。謂不他但自染著種
姓色力財位智等心傲逸相。此中慢者。謂方
於他種姓色力財位智等自擧恃相。問憍以
何爲自性有作是説。意爲自性。末陀末那
聲相近故。有餘師説。愛爲自性。此中説
著自法故。復有説者。慢爲自性。末陀磨那
聲相近故。然依他轉但名爲慢。不他轉
説名爲慢。亦名爲憍。評曰。應是説。有
別心所愛所引起説名爲憍。*唯在意地
*唯修所斷。此憍與慢多種差別。謂慢是煩
惱。憍非煩惱。慢是結縛隨眠隨煩惱纒。憍非
結縛隨眠及纒但隨煩惱慢通見修所斷。憍
*唯修所斷。慢非大地等法攝。憍是小煩惱
地法攝。然慢與憍倶三界繋。問慢方他起。欲
色二界修所斷慢。可他起外門轉故。無
色界慢見所斷慢不他起内門轉故。云何
慢。答且無色界修所斷慢。雖他而
慢相故亦名慢。復次先在下界他起
慢由數習力後生無色彼慢現行。有作
。雖無色慢不現行而在下界亦起
彼慢。謂二證得無色定者展轉問答所得定
斯起慢。謂我所得勝於彼定。我能速
入彼則不能。我能久住彼則不爾。見所斷慢
他。而住慢相故亦名慢。復次修所
斷慢方他而起由數習力見所斷慢亦現
。有作是説。見所斷慢亦方他起。如我見
者集在一處展轉問答我我見相斯起
慢。謂己我見勝他我見。評曰。應是説。非
一切慢要方他起。無始時來數習力故。依
自相續慢亦現行。如契經言。尊者無滅往
尊者舍利子所。作是言。我有天眼清淨
人觀千世界多用力。舍利子言。此是
汝慢。此慢但依自相續起。然説諸慢方
者從多分説。多分方他而起慢故」若起
増上慢我見苦是苦。乃至廣説。問何故作
。答爲他宗正義故。謂或有執。慢
所縁。或復有執。慢縁他地。或復有執。慢
無漏。或復有執。慢縁無爲。或復有執。慢
他部。爲是種種僻執。顯一切慢皆
所縁。不他地。不無漏。不無爲
他部。故作斯論。若起増上慢我見苦
是苦。或見集是集此何所縁。答如一類
近善士。聽聞正法如理作意。由此因縁
諦順忍。苦現觀邊者。於苦忍樂了是
。集現觀邊者。於集忍樂了是集。彼由
此忍作意持故。或由中間不作意故見疑不
行。設行不覺。便作是念。我於苦見是苦。或
集見是集。由此起慢已慢當慢心擧恃
心自取名増上慢。此即縁苦或即縁集。此
中如一類者。謂修順決擇分者。親近善
者。謂親近善友。善友謂佛及佛弟子。令
善法利樂故。聽聞正法者。毀此流
歎還滅。引勝行教名爲正法。彼能屬
耳無倒聽聞。如理作意者。謂厭惡流轉。欣
樂還滅。正思所聞修勝行。由此因縁
謂由前三爲加行故。得諦順忍者。謂順決
擇分善根中忍。此忍隨順四聖諦理。或順
故。名諦順。苦現觀邊者。於苦忍樂
是苦者。謂縁苦諦順忍。集現觀邊者。於
忍樂了是集者。謂縁集諦順忍。忍樂顯
了是忍異名。皆爲示觀察法忍。現觀者謂
見道。此忍近彼故名爲邊。此則總顯法隨
法行。此中具顯四預流支。謂親近善士
至法隨法行預流向果此爲先故。彼由此忍
作意持故者。彼瑜伽師由忍觀諦於境作
意善根持故。能令見疑暫不現行。或由
間不作意故者。已出前定後定説爲
中間。非理作意名不作意。或此顯如理
作意。此則顯後設行不覺見疑不行者。由
忍作意善根持故。此中見者。謂有身見及戒
禁取。疑者謂疑。有見者。謂有身邊見戒
禁取。*唯除邪見。得忍不四聖諦故。西
方師言。*唯戒禁取此中名見。以得忍者不
我故。評曰。應是説。彼亦執我。是故此
中初説爲善。雖暫執我不斷常故。雖
暫計淨不執爲勝故。然諸煩惱由五因縁
永斷而不現行。一由奢摩他力。二由
毘鉢舍那力。三由善師友力。四由好居處
。五由性薄煩惱力。此中略故但擧前二
。謂毘鉢舍那作意。謂奢摩他。由二善根所
任持故見疑不行。設行不覺者煩惱細故。覺
慧劣故。便作是念乃至廣説者。彼有漏忍觀
苦集諦。便謂已得無漏眞見。未得謂得名
上慢。因見苦起者。縁所縁苦。因見集起者
所縁集。彼有漏忍雖能總別觀苦集諦。而
増上慢但能別縁。謂見苦所斷者。但縁自地
見苦所斷法。乃至修所斷者。但縁自地修所
斷法。問此増上慢亦應能縁苦集忍品心心
所法。何故但説縁苦集耶。答亦應彼而
説者。應知此中是有餘説。復次縁忍品者
*唯修所斷。縁苦集者通五部慢。此中但説
能遍縁者故不忍増上慢。復次有漏忍
品亦苦集攝。是故此中説縁苦集。縁苦集言
此慢無所縁執。亦遮此慢能縁他地及
他部執。有餘師説。縁苦集者縁苦集忍
苦集。彼説非理。後依滅道増上慢中
即縁滅或道。故即縁苦集理故」
若起増上慢我見滅是滅或見道是道此何
所縁。答如一類近善士。聽聞正法
如理作意。由此因縁諦順忍。滅現觀邊
者。於滅忍樂了是滅道。現觀邊者於
道忍樂了是道。彼由此忍作意持故。或
中間不作意故見疑不行。設行不覺便作
是念。我於滅見是滅或於道見是道。由
此起慢已慢當慢心擧恃心自取名増上慢
此即縁彼心心所法。此中諸句義如前説
此即縁彼心心所法者。彼有漏忍觀滅道
便謂已得無漏眞見。未得謂得名増上
。因見滅起者。縁能縁滅有漏忍品心心
所法。因見道起者。縁能縁道有漏忍品
心心所法。彼有漏忍雖滅道而増上慢
但縁忍品心心所法。滅道寂靜非慢境故。
縁心等言。遮此慢無所縁執。亦遮此慢
能縁無爲及無漏執。問此増上慢爲欲界繋
色界繋耶。設爾何失。若欲界繋欲界無順
決擇分忍此何所縁。若色界繋未欲染
補特伽羅應此慢。有是説。此慢是色
界繋。問若爾未欲染補特伽羅應
。答此中略説離欲染者。有説。未
者亦起未至地増上慢。彼不是説
下地染者必不上地煩惱故。復有
説者。此慢亦是欲界繋。問若爾欲界無順決
擇分忍此何所縁。答欲界雖順決擇分
而亦有彼相似善根。此増上慢縁彼而起欲
界具有一切功徳相似法故。若起増上慢
我生已盡乃至廣説。問何故復作此論。答前
文*唯説異生所起増上慢。今欲通説異生
聖者所起増上慢。如異生聖者知未見諦
已見諦。未現觀已現觀。不定聚正定聚。無聖
道有聖道亦爾。復次前文*唯説未得果者増
上慢。今欲通説未得果已得果者増上慢。復
次前文*唯説見道増上慢。今欲通説
見修無學道増上慢。復次前文*唯説
學道増上慢。今欲通説學無學道
増上慢。復次前文*唯説欲色界増上慢
今欲通説三界増上慢故作斯論。若起
上慢我生已盡此何所縁。答如一類
是念言。此是道此是行。我依此道此行。已遍
苦。已永斷集已證滅。已修道。我生已盡。
此起慢已慢當慢心擧恃心自取名増上
。此即縁生。此中此是道此是行者。隨於何
道行想已遍知苦乃至已修道者。隨
於何苦集滅道想。我生已盡者隨
何蘊作生想。此即縁生者。縁盡生即有
漏蘊。問此増上慢亦應能縁慢者。所執有漏
道行何故但説縁所盡生。答亦應彼而
説者。應知此中是有餘説。復次縁道行
者*唯修所斷縁所盡生通五部慢。此中但
能遍縁者。復次有漏道行亦是生攝故説
縁生。有餘師説。所執道行説名爲生能生
慢故。此慢但縁能盡生道。彼説非理後依
梵行已立等慢不縁生故。此慢縁所盡
生不理故
若起増上慢我梵行已立此何所縁。答如
一類是念言。此是道此是行。我依
此道此行。已遍知苦已永斷集。已證滅。
已修道。我梵行已立。由此起慢已慢當慢
心擧恃心自取名増上慢。此即縁彼心心所
。此中諸句義如前説。我梵行已立者。隨
於何處梵行想。諸阿羅漢於學道名已
無學道名今立此即縁彼心心所法
者。此増上慢縁彼所執有漏道行。無漏梵
行非彼境故。若起増上慢我所作已辦此
何所縁。答如一類是念言。此是道此
是行。我依此道此行。已遍知苦。已永斷集。
已證滅。已修道。我已斷隨眠。已害煩惱。已
結。已盡漏。所作已辦。由此起慢已慢當
慢心擧恃心自取名増上慢。此即縁彼心心
所法。此中諸句義如前説。已斷隨眠廣説乃
至已盡漏者此本論師於異名義。得善巧
故作種種説。文雖異而體無別。皆爲
示煩惱滅故。斷害吐盡於隨眠等。交互建立
義並無違。即煩名惱滅爲所作。證之滿足故
已辦。此即縁彼心心所法者。此増上慢
彼所執有漏道行。諸煩惱滅非彼境故」
若起増上慢我不後有。乃至廣説。問何
故復作此論。答前説時解脱起増上
。今欲不時解脱起増上慢。復
次前説依盡智所起増上慢。今欲
生智所起増上慢故作斯論。若起増上慢
我不後有此何所縁答如一類
念言。此是道此是行。我依此道此行。已遍
苦。已永斷集。已證滅。已修道。我生已
盡。梵行已立。所作已辦。不後有。由此起
慢已慢當慢心擧恃心自取名増上慢。此即
縁有此中諸句義如前説。復説我生已盡等
者。顯無生智依盡智。如前盡智依道行
故説道行。不後有者。得無生智
復退墮受後有故。此即縁有者。此増上慢即
受有。此中問答如前應知。以
生義相似故。有本説心心所法
受後有即是滅道故。問我生已盡何故不然。
答彼亦應爾但綺互説
問誰起幾種増上慢耶。有説異生起五種
増上慢。謂於勝品有漏善根及預流等四沙
門果。預流起四除第一。一來起三除前二
不還起二除前三。諸阿羅漢無増上慢。問
預流等云何於自果慢。答於勝根性
増上慢。有説異生起九種増上慢。謂於
品有漏善根。及於無漏四向四果。預流果
七除前二。一來向起六除前三。一來果
五除前四。不還向起四除前五。不還
果起三除前六。阿羅漢向起二除前七。阿
羅漢果無増上慢。預流向無起増上慢義
評曰。聖者亦於勝有漏善増上慢。故六
聖者如前所起各復増一。問異生云何於
羅漢増上慢。答異生有二種。一愛行者。
二見行者。若愛行者修不淨觀。伏愛品煩
現行。彼性不見品煩惱。便自
阿羅漢果。若見行者修持息念。伏
見品煩惱現行。彼性不愛品煩惱
便自謂阿羅漢果。問此増上慢。爲但依
有處。爲亦依無處耶。答通依二處起。
謂異生於有漏善増上慢有處起。於
無漏善起増上慢無處預流果
預流果及有漏善。起増上慢有處起。
預流向乃至阿羅漢果。起増上慢
起。廣説乃至阿羅漢向於阿羅漢向及有
漏善。起増上慢有處起。於阿羅漢果
増上慢無處起。問未色無色界根
本定者亦能起彼増上慢耶。有説不起。以
彼煩惱繋屬彼地根本定故。應説不定全
得者必不起。未下染上地煩惱不
現前故。若已證得而未起者容彼慢。彼
近分地亦有慢等諸煩惱
云何自謂卑而起慢乃至廣説。問何故作
此論。答欲疑者得決定故。謂有
自高&T020717;物可名爲慢。自卑尊他應
慢。爲彼疑得決定故顯卑慢自卑
尊他故作斯論。云何自謂卑而起慢耶。答
一類他勝己種姓族類財位伎藝
及田宅等是念言彼少勝我我少劣
然劣於他多百千倍。由此起慢已慢當慢
心擧恃心自取。是名自謂卑而起慢。此中
種謂刹帝利婆羅門等。姓謂迦葉波喬答摩
等。族謂父族母族。類謂白黒等。財謂金銀
等。位謂王侯等。*伎謂巧術等。藝謂書數
等。田謂稼穡生處。宅謂人等居處。等謂等
餘聰辯等事。於是事他勝己多而謂
少故成卑慢。若稱量者則不
復次慢有七種。一慢。二過慢。三慢過慢。四我
慢。五増上慢。六卑慢。七邪慢。慢者於劣謂
己勝或於等謂己等。由此起慢已慢當慢
心擧恃心自取。過慢者於等謂己勝。或於
己等。由此起慢廣説如前。慢過慢者於
勝謂己勝。由此起慢廣説如前。我慢者於
五取蘊我我所此起慢廣説。如前。増
上慢者於勝功徳未得謂得。未獲謂獲。未
觸謂觸。未證謂證。由此起慢廣説如前。卑
慢者於他多勝己少劣。由此起慢廣説
前邪慢者實自無徳謂己有徳。由此起
慢廣説如前。問増上慢邪慢倶依未得處
起云何差別。答増上慢通於有無處起。邪
慢*唯於無處起。復次増上慢通於已得未
得處起。邪慢*唯於未得處起。復次増上慢
等功徳或勝功徳處起。邪慢都無功徳處
起復次増上慢於似功徳或實功徳處起。邪
慢都無功徳處起。復次増上慢内外道倶起。
邪慢*唯外道起。復次増上慢異生聖者倶起。
邪慢*唯異生起。是謂差別。問如是七慢
幾見所斷。幾修所斷。有作是説。一*唯見
所斷。謂我慢。一*唯修所斷謂卑慢。餘五通
見修所斷。有餘師説。二*唯見所斷謂我慢
邪慢。一*唯修所斷謂卑慢。餘四通見修所
。評曰。應是説。七慢皆通見修所斷
問我慢邪慢云何通修所斷。答有身見及邪
五部法我我所及撥爲此後。或
見苦所斷法我慢及邪慢。或乃至縁
修所斷法我慢及邪慢。故此二慢通
所斷。問云何卑慢見所斷耶。答如我見者。互
相問答我見相已。有便知他我見勝已。而
多勝己少劣遂起卑慢。此等卑慢是
見所斷問如是七慢幾何界繋。有是説
欲界具七。上二界*唯有六除卑慢。彼無
量種姓等故。評曰。色無色界亦具七慢。問彼
無校量種姓等義寧有卑慢。答彼雖
種等而有比度定等功徳。復次先在
他而起。由數習力後生上界起彼
。有是説。雖上界卑慢不起。而在
欲界彼卑慢。如二證得上界定者。展轉
答所得定相。因斯校量有卑慢。評曰。
是説。非卑慢等要比度他勝劣而起
無始時來數習力故。雖上界亦有現行
是故三界皆具七慢
*説一切有部發智大毘婆沙論*卷第四十三




阿毘達磨大毘婆沙論卷第四十

 五百大阿羅漢等造 
 *三藏法師玄奘奉  詔譯 
  雜蘊第一中思納息第八之三
契經説。若起欲尋恚尋害尋。或自害。或
害他。或倶害。乃至廣説。問何故作此論。答
廣分別契經義故。謂契經説佛告苾芻
我未得三菩提時。或起欲尋恚尋害尋
或起出離尋。無恚尋無害尋。雖欲尋恚
尋害尋而不放逸。便作是念。若起欲尋恚
尋害尋。或自害。或害他。或倶害。契經雖
是説而不別其義。經是此論所依根本。彼
説者今應之故作斯論。云何欲尋自
害答如一類貪纒故。身勞心勞。身燒
心燒。身熱心熱。身焦心焦。復由此縁
長夜非愛非樂非喜非悦諸異熟果如是自
。此中身勞等。顯欲尋等流果貪瞋癡等能
驅役故。令身心勞如熾火故。能燒身心
熱令燋當長夜等。顯欲尋異熟果。當
惡趣非愛果故。云何欲尋害他。答如
一類貪纒故觀視他妻。彼夫見已心生
瞋忿結恨愁惱。如是害他。問觀他妻者亦
苦果倶害。何故説此唯是害他。
答觀視過輕其夫未現加辱害是故不
説云何欲尋倶害。答如一類。起貪纒故
奪他妻。彼夫覺已遂於其妻及於其人
打縛斷命。或奪財寶是倶害問彼夫害
他亦招苦果三害何以稱倶。答彼人
現世不罪罰反被稱譽是故不説。復次
夫亦是他故名倶害。云何恚尋自害答如
一類瞋纒故身勞心勞。身燒心燒身
熱心熱。身焦心焦。復由此縁長夜非
愛非樂非喜非悦諸異熟果。如是自害此中
二果如前應知。云何恚尋害他。答如
類起瞋纒故斷害他命是害他。問斷
他命者亦招苦果倶害何故説此*唯
是害他。答斷賊命等。現無責罰更被稱譽
是故不説。云何恚尋倶害。答如一類。起
瞋纒故斷害他命。亦復被他斷害其命。如
是倶害問殺能害者亦招苦果應名三害
何以稱倶。答誅害他者世共稱譽現無
是故不説。復次彼亦是他故名倶害。云何
害尋自害。答如一類害纒故。身勞心
勞。身燒心燒。身熱心熱。身焦心焦。復由
長夜非愛非樂非喜非悦諸異熟果
是自害此中二果如前應知。云何害尋害
他。答如一類害纒故打縛於他。如
他。問打縛他者亦招苦果倶害
何故説此*唯是害他。答打縛惡人世同稱
讃現不苦是故不説。云何害尋倶害。答如
一類起害纒故打縛於他。亦復被他之
打縛是倶害。此中問答如前應知」
問此三惡尋以何爲自性。答欲尋以欲界
五部六識身倶貪相應尋自性。恚尋亦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irst] [Prev+100] [Prev] 215 216 217 218 219 220 221 222 223 224 225 226 227 228 229 230 [Next] [Next+100] [Last] [行番号:/]   [返り点:/] [CIT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