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正蔵検索


punctuation    Hangul    Eng   

Citation style A:
Citation style B:
()
Citation style C:
()
Citation style D:
()
TextNo.
Vol.
Page

  INBUDS
INBUDS(Bibliographic Database)
  Digital Dictionary of Buddhism
電子佛教辭典
パスワードがない場合は「guest」でログインしてください。
Users who do not have a password can log in with the userID "guest".

本文をドラッグして選択するとDDBの見出し語検索結果が表示されます。

Select a portion of the text by dragging your mouse to view all terms in the text contained in the DDB. ・

Password Access Policies

阿毘達磨大毘婆沙論 (No. 1545_ 五百大阿羅漢玄奘譯 ) in Vol. 27

[First] [Prev+100] [Prev] 166 167 168 169 170 171 172 173 174 175 176 177 178 179 180 181 [Next] [Next+100] [Last] [行番号:/]   [返り点:/] [CITE]

斷名有餘依涅槃。有餘依故者。依有
。一煩惱依。二生身依。此阿羅漢雖
惱依而有生身依。復次依有二種。一染汚
依。二不染汚依。此阿羅漢雖染汚依
不染汚依故。所得諸結永盡名有餘依涅
槃界。得獲觸證。文字雖別同顯一義。云何
無餘依涅槃界。答即阿羅漢諸漏永盡。壽命
已滅大種造色相續已斷。依五根身心不
。無餘依故。諸結永盡名無餘依涅槃界。此
中壽命已滅者顯命根及衆同分已滅。倶是
引業果故。且擧命根。當知亦即説衆同
分大種造色相續。已斷者總顯色身相續已
。依五根身心不復轉者。顯心心所不
相續。不生等義如前説。有作是説。大
種造色者顯身。五根身者顯根。心相續者
覺。如是色身心心所法。或身根覺相續已
斷。諸結永盡名無餘依涅槃界。謂阿羅漢
般涅槃。身中風起令調適。不調適故
内火羸劣。火羸劣故所食不消。食不消故不
食欲。無食欲故不復飮食。不飮食
大種損減。大損減故造色諸根亦隨損減。根
損減故心心所法無依止復相續。心
心所法不相續故。命根等斷。命等斷故名
入涅槃。無餘依故者無二種依。一無煩惱依
二無生身依復次一無染汚依。二無不染
汚依。無餘依故諸結永盡。名無餘依涅槃界
問此中何故不得獲觸證言耶。答依
在得得等言。現在得斷是故不説。復次
補特伽羅故施設得獲觸證。此中無
補特伽羅。*唯有法性。是故不説。頗有阿羅
有餘依涅槃界。及無餘依涅槃界
耶。答理雖有而依此中所説亦有。謂此
中説具有三事者名有餘依涅槃界。三事皆
無者名無餘依涅槃界。生無色界阿羅漢。
色身故非有餘依涅槃界。有心轉故
無餘依涅槃界。生有色界阿羅漢入
滅盡定。已無心轉故非有餘依涅槃界。有
色身故非無餘依涅槃界。生欲界
根阿羅漢。不五根故非有餘依涅槃
。有色身故非無餘依涅槃界。有説。此
文應是説。云何有餘依涅槃界。答若阿羅
漢壽命猶存諸結永盡得獲觸證。云何無餘
依涅槃界。答即阿羅漢壽命已滅諸結永盡。
若作是説則生三界阿羅漢。若有色身。若
色身。若有心轉。若無心轉。若具五根。若
五根。但有壽命皆名有餘依涅槃
。壽命滅已皆名無餘依涅槃界。應
是説。而不爾者是本論師爲益諸弟
子衆解故作是説。問異生有學所
得離繋。彼是何等涅槃界攝。答彼非二種涅
槃界攝。謂諸異生所得離繋。但應斷名
滅名諦。不遍知。不沙門果。不
有餘依涅槃界。不無餘依涅槃界若諸有
學所得離繋。名斷名離名滅名諦。有位名
遍知。有位不遍知。有位名沙門果。有
位不沙門果。不有餘依涅槃界。不
無餘依涅槃界。若諸無學所得離繋。名斷名
離名滅名諦名遍知。名沙門果。有時名
餘依涅槃界。有時名無餘依涅槃界
*説一切有部發智大毘婆沙論*卷第三十二
  此卷宋本第七幅已下有三處文文斷義
絶一者第七幅初三行有餘師説但之一
便云
此不決定二者第八幅十四五行或忍或
戒乃至不之下
便云
過去未來諸法非擇
三者第十幅初四行不共得耶之下
便云
皆於惡趣非擇滅今撿國丹二本
則宋本錯將不共得耶
答此不決定
忍或戒乃至下凡三十六行文進而寫
餘師説
却將説但
過去未來諸
非擇滅
不共得耶凡三十五行
文退而寫之于或戒乃至下
字之
又錯
下字不字又錯重寫其忍字使
是三處文斷今依二本進退而正之又國
本中第九幅十七行乃至下忍
過去未
非擇滅
皆共得不共得
十二行者亦錯重寫耳故今不


阿毘達磨大毘婆沙論卷第三十

 五百大阿羅漢等造 
 *三藏法師玄奘奉  詔譯 
  雜蘊第一中愛敬納息第四之五
涅槃當學耶無學耶非學非無學耶。乃至
廣説。問何故作此論。答前雖二種涅
槃界。而未涅槃爲是學無學非學
非無學。今欲之。復次爲他宗正義
故。謂或有執涅槃有學有無學非學非
無學。如犢子部。爲彼執涅槃唯是非
學非無學故作斯論。涅槃當學耶無學
耶非學非無學耶。答涅槃應非學非無學
學無學義不相應故。謂爲異果明了進修
故名爲學。進修滿足更無異果可進修
是學種類而非彼故名無學。涅槃於此二
倶無故名非學非無學。有作是説。涅槃
學有無學非學非無學。如犢子部。彼
是説。涅槃自性有三種相。一學二無學三
非學非無學。云何學。謂學得諸結斷得獲觸
證。云何無學。謂無學得諸結斷獲觸證
云何非學非無學。謂有漏得諸結斷得獲觸
證。彼説有過。如何涅槃三得得故便有
。一法不三種體相即體故。爲
故作是言。於此義中涅槃但應非學
非無學。謂於此論無倒義中但應説言涅槃
唯是非學非無學性。相常住無變易故。此
中論主齊此應止。若作餘説唐捐其功。有
説。此中應餘説。問答決擇理更顯故。謂應
理論者。分別論者。所説有過。顯自無失
分別論者所説有二。一説涅槃先是非學非
無學後轉成學。先是學後轉成無學。先是無
學復轉成學。二説涅槃有三種。謂學者常是
學。無學者常是無學。非學非無學者常是非
學非無學。若對前説此文者。而汝説涅
槃有學有無學非學非無學耶者。是應
理論者問。重定前宗。若不他宗他過
則不理。答如是者是分別論者答。我
説涅槃轉變不定可三種故言如是。汝何
欲諸先以世俗道永斷欲貪瞋恚。得
學非無學離繋得。彼於四諦現觀。修
習現觀現觀已。證不還果轉成學耶者。
是應理論者問。彼修行者先是異生今轉成
學。或離繋得轉起學耶。答如是者。是分別
論者答。述前所問理無違故言如是。又
汝何所欲諸先以世俗道永斷欲貪瞋恚。得
非學非無學離繋得。後不還果時即彼
離繋應轉成學者。是應理論者詰。彼所宗恐
彼非理印述。尋復以理難言。若彼今時轉成
學者。先應是學體常住故。未不還果
學得。已名爲學不正理。汝何所欲阿
羅漢向學諸結斷證阿羅漢果。彼轉成無學
耶者。是應理論者問。彼修行者先是學今轉
無學。或離繋得轉起無學耶。答如是者
是分別論者答。述前所問。於理無違故言
是。又汝何所欲阿羅漢向學諸結斷證
羅漢果時。即彼結斷應轉成無學者。是應
理論者詰。彼所宗恐彼非理印述。尋復以
難言。若彼今時成無學者先應是無學
常住故。未阿羅漢果無學得。已名
正理。汝何所欲諸阿羅漢無學結
斷。退阿羅漢果時彼轉成學耶者。是應理
論者問。彼修行者先是無學。今轉成學或離
繋得轉起學耶。答如是者。是分別論者答。
前所問。於理無違故言如是。又汝何所
欲諸阿羅漢無學結斷。退阿羅漢果時。即彼
結斷應轉成學者。是應理論者詰。彼所宗恐
彼非理印述。尋復理難言。若彼今時轉
學者。先應是學體常住故。未退阿羅漢
學得。已名爲學不正理。若對
後説此文者。而汝説涅槃有學有無學
非學非無學耶者。是應理論者問重定
。若不他宗他過失則不理。答
是者是分別論者答。我説涅槃體類差別
定有三種故言如是。汝何所欲諸先以
俗道永斷欲貪瞋恚。得非學非無學離繋
。彼於四諦現觀習現觀
已轉成學耶者。是應理論者問。彼修行者
先是異生今轉成學。或離繋得轉起學耶。答
是者。是分別論者答。述前所問。於理無
違故言如是。又汝何所欲諸先以世俗道
永斷欲貪瞋恚。得非學非無學離繋得。後證
不還果時。即彼離繋應轉成學者。是應理
論者難。汝説涅槃隨學得學。今既有
轉成學。若彼今時轉成學者先應
體常住故者。是分別論者反詰通難。我説
涅槃學者常是學故。未不還果
。已名爲學不正理者。是應理論者通
彼所詰。重成前難。謂先未不還果時未
學得。得順五下分結斷。彼結斷可
學。今既有學得得彼結斷。何故不學。若
有學得不學者。不涅槃隨學得
學。汝何所欲阿羅漢向學諸結斷證阿羅漢
。彼轉成無學耶者。是應理論者問。彼修
行者先是學今轉成無學。或離繋得轉起
耶。答如是者是分別論者答。述前所問
理無違故言如是。又汝何所欲阿羅漢
向學諸結斷證阿羅漢果時。即彼結斷應
無學者。是應理論者難。汝説涅槃隨
學得無學。今既有無學得轉成無學
若彼今時成無學者先應是無學體常住故
者。是分別論者反詰通難。我説涅槃無學者
常是無學故。未阿羅漢果無學得。已
無學正理者。是應理論者通彼所
重成前難。謂先未無學果時無無學
。得一切結斷。彼結斷可無學。今既
無學得彼結斷。何故不無學。若有
無學得無學者。不涅槃。隨
學得無學。汝何所欲諸阿羅漢無學結
斷。退阿羅漢果時彼轉成學耶者。是應理
論者問。彼修行者先是無學今轉成學。或離
繋得轉起學耶。答如是者是分別論者答。
前所問。於理無違故言如是。又汝何所
欲諸阿羅漢無學結斷。退阿羅漢果時。即彼
結斷應轉成學者。是應理論者難。汝説涅槃
學得學。今既有學得轉成學。若
彼今時轉成學者。先應是學體常住故者。
是分別論者反詰通難。我説涅槃學者常是
學故未退阿羅漢果學得。已名爲
正理者。是應理論者通彼所詰重成
前難。謂先未退無學果時未學得。得
所斷及修所斷一分結斷。彼結斷可學。
今既有學得彼結斷。何故不學。若有
學得學者不涅槃隨學得
學。復次。有別誦言。汝説涅槃唯是非學非
無學耶。餘如前誦。若依此誦是説。此
中具有問答難通。謂分別論者問。應理論者
答。分別論者難。應理論者通。汝説涅槃唯是
非學非無學耶者。是分別論者問。重定前宗
若不他宗他過失則不理答。如
者是應理論者答。我説涅槃唯是非學非無學
理順經故曰如是。汝何所欲諸先以
俗道永斷欲貪瞋恚。得非學非無學離繋得
彼於四諦現觀習現觀現觀。已
不還果。轉成學耶者是分別論者問。義如
前釋。答如是者是應理論者答。義如前釋。又
汝何所欲諸先以世俗道永斷欲貪瞋恚
非學非無學離繋得。後證不還果時。即
彼離繋應轉成學者。是分別論者難。如有爲
法與得相似。既有學得得彼離繋。即彼離繋
轉成學。若彼今時轉成學者。先應是學
體常住故者。是應理論者通。諸有爲法轉變
不定。及有作用隨得説。涅槃常住無
作用隨得變。若今時是學先亦應是學
恐彼非理印述。尋復以理難言。未不還
學得。已名爲學不正理。此中二
文。前遮涅槃轉變者説。後遮涅槃決定者説
倶顯涅槃體常住故。*唯是非學非無學性不
學。汝何所欲阿羅漢向。學諸結斷證
阿羅漢果。彼轉成無學耶者。是分別論者
問。義如前釋。答如是者是應理論者答。義
前釋。又汝何所欲阿羅漢向學諸結斷證
阿羅漢果時。即彼結斷應轉成無學者。是
分別論者難。如有爲法與得相似。既有無學
彼結斷。即彼結斷應轉成無學。若彼
今時成無學者。先應是無學體常住故者。
是應理論者通。諸有爲法轉變不定。及有
隨得説。涅槃常住無作用隨得
變。若今時是無學。先亦應是無學。恐彼非理
印述。尋復以理難言。未阿羅漢果
學得。已名無學正理。此中二文。前遮
涅槃轉變者説。後遮涅槃決定者説。倶顯
槃體常住故。唯是非學非無學性。不
無學。汝何所欲諸阿羅漢無學結斷。退阿羅
漢果時彼轉成學耶者。是分別論者問。義
前釋。答如是者是應理論者答義如
。又汝何所欲諸阿羅漢無學結斷退阿羅
漢果時。即彼結斷應轉成學者。是分別論
者難。如有爲法與得相似既有學得。得
結斷即彼結斷。應轉成學。若彼今時轉成
學者。先應是學體常住故者。是應理論者
通。諸有爲法轉變不定。及有作用隨得
説。涅槃常住無作用隨得變。若今時
是學先亦應是學。恐彼非理印述。尋復以
難言。未退阿羅漢果學得。已名爲
正理。此中二文。前遮涅槃轉變者説
後遮涅槃決定者説。倶顯涅槃體常住故。
唯是非學非無學性不
復次涅槃不先是非學非無學。乃至廣説。
問何故復作此論。答欲前所説義得
故。謂前來雖廣分別而義意未甚明了
今欲略説他宗有過自宗無失。故作斯論。復
次涅槃不先是非學非無學。後轉成學。
先是學後轉成無學。先是無學復轉成學者。
涅槃轉變不定有三種者意。若爾涅
槃隨得變易。應無常故不正理。又涅槃
學有無學非學非無學者。遮
涅槃體類差別有三種者意
若爾涅槃隨位差別。有雜亂故不正理
謂異生位具三得一。至有學位三得二。
無學位亦具三種。若具得三應學得
若唯得二應具足。得涅槃。若無學
位以無學得總得三種。有學等位應亦如
是。則不學得諸結斷學。無學得
諸結斷無學。有漏得諸結斷非學非
無學。若言諸位雖各具三。而隨得故各但
一。是則涅槃隨得轉變。應前説
常過。是故此説亦不理。若如是者。應
三分諸法不決定故應雜亂。是則不
設諸法性相決定者。總以正理前二
。謂分別論者。一説涅槃隨位不定。一説涅
槃三種性定是則涅槃體有常有無常。故成
二分。復次。彼後所説。亦隨能得轉變義
轉變非一故名爲二。若不隨得而轉變者。
如何可説涅槃有三。若一涅槃隨得轉變
則一切法皆應不定。若不決定應雜亂
若有雜亂設常無常等性相決定
佛亦不説涅槃有學有無學性者。總引聖教
前二説。謂契經中。曾不涅槃有學有
無學故。彼所説決定非理。雖涅槃
唯非學非無學。而與學無學義相應故。
定是非學非無學性。以涅槃恒是非學非無
。諸法決定無雜亂恒住自性
涅槃。常住無有變易。是故涅槃但應
非學非無學者。既説他宗有過失已。顯
所宗無諸過失。以涅槃唯一種故。諸法性
相決定無雜亂。涅槃常住無變易。其
理善成。此中得義。如後定蘊得納息中當
廣分別
契經説。彼成就無學戒蘊定蘊慧蘊解脱
蘊解脱智見蘊。乃至廣説。問何故作此論
答爲廣分別契經義故。如契經説。彼成
就無學戒蘊。乃至廣説。契經雖是説而
廣分別。云何無學戒蘊乃至解脱智見蘊。
彼是此論所依根本。彼所分別者。今悉
別之。復次前説道果而未道。今
之。復次前説無爲阿羅漢果。未
有爲阿羅漢果。今欲之。復次前説
。未菩提今欲之。故作斯論。問亦
就學蘊或非學非無學蘊。契經何故不
説。答應説而不説者。當知此義有餘。復次
是佛世尊爲諸弟子簡略之説。復次是佛世
尊就勝而説。謂諸法中無學法勝。諸有情中
無學有情勝。是故偏説。復次是佛世尊稱
長子。故作是説。謂佛或時稱譽長子。或時
譽中子。或時稱譽幼子。或時稱譽長子
者。如伽他説
    阿羅漢最樂 以永斷渇愛
    亦永斷諸慢 壞裂無明網
或時稱譽中子者。如佛稱譽七善士趣。或
時稱譽幼子者。如池喩經預流果。今稱
譽長子。故唯説無學。復次。若有戒蘊非
戒所壞。定蘊非散亂所擾。慧蘊非惡慧所
。解脱蘊非煩惱所亂解脱智見蘊非無明
所蔽。此中説之。學及非學非無學蘊。無
是義是故不説。云何無學戒蘊。答無學
身律儀語律儀。命清淨。謂契經説。無學支
中正業即此中身律儀。正語即此中語律儀。
正命即此中命清淨。經説。此三總名戒蘊。問
身語業別正命。云何此中建立三種
答以黒白二法相對建立故。謂前七不善業
道中。瞋癡所起身業名邪業。瞋癡所起語業
邪語。貪所起身語業名邪命。邪活命故。
離此三正業正語正命。有説。若爲
故作戲樂事。起不善身語業邪命。若
爲餘事故起不善身語業邪業邪語。遠
離此三正命等。有説。若爲活命故作
呪事。起不善身語業邪命。若爲餘事
不善身語業邪業邪語。遠離此三正命
。有説。若由四種愛。故起不善身語業
邪命。若由餘事不善身語業邪業邪
。遠離此三正命等。有説。若由諂誑等
。起不善身語業邪命。若由餘事。起
善身語業邪業邪語。遠離此三正命
。有説。遮罪身語業邪命。性罪身語業
邪業邪語。遠離此三正命等。有説。加
行後起不善身語業邪命。根本業道不善
身語業名邪業邪語。遠離此三正命等
問云何此蘊名曰尸羅。答尸羅者是清涼義。
離破戒熱惱事故。復次尸羅者是。習學
義。於三學中此在初故。如説。持戒故無悔。
乃至廣説。無學相續中無漏身語業名無學
戒蘊。云何無學定蘊。答無學三三摩地。謂空
無願無相。問定體*唯一。謂心所法中三摩地。
云何建立三種差別。答以近對治三種障
故。謂空三摩地近對治有身見。無願三摩地
近對治戒禁取。無相三摩地近對治疑。復次
行相別故。謂空三摩地三行相倶即空非我。
無願三摩地十行相倶即苦非常集道各四。
無相三摩地四行相倶即縁滅四。復次以
故。一以對治故。二以意樂故。三以
故。以對治故建立空三摩地。謂非我行
相對治我見。空行相對治我所見。如我見
我所見已見已所見。五我見十五我所見亦
爾。復次非我行相對治我愛。空行相對治我
所愛。如我愛我所愛。我慢我所慢亦爾。以
意樂故建立無願三摩地。謂諸賢聖由意樂
故。不有及聖道。所以者何。以諸賢聖由
意樂故。不流轉及蘊世苦聖道。依流轉
及蘊世苦故。亦不縁道行相。雖不願
而意樂故立無願名。問聖者何故修聖道耶。
答爲涅槃故。謂除聖道。更無異法能得
。故修習之本意樂。以所縁故建立無
相三摩地。謂滅諦中無十相。故名無相
五塵男女三有爲相。説名十相。復次以滅諦
中無上中下及蘊世相故名無相。滅四行相
此爲所縁。故名。云何無學慧蘊。答無
學正見智此誦爲善。有異誦言無學八智。謂
四法類彼誦太總。盡無生智亦此攝故。有
誦言。無學作意相應極簡擇法最極*簡擇。
廣説乃至毘鉢舍那。復有誦言。無學智見明
覺現觀彼亦大總。盡無生智亦此攝故。云何
無學解脱蘊。答無學作意相應心。已勝解。今
勝解。當勝解。謂盡無生無學正見相應勝解
此蘊所攝故。非無爲解脱。謂一切法中二法
解脱。一者擇滅即無爲解脱。二者勝解即
有爲解脱。於境自在立解脱名。非離繋
云何無學解脱智見蘊。答盡智。無生智。問何
故此二智名解脱智見蘊。答解脱身中獨有
此故。最能審決解脱事故。無學慧蘊與
脱智見蘊。有何差別。答無學苦集智是無學
慧蘊。縁繋縛法故。無學滅道智是無學解脱
智見蘊。縁解脱法故。復次無學苦集滅智是
無學慧蘊。此縁有漏無爲解脱。不
無漏智故。無學道智是無學解脱智見蘊。
此縁無漏有爲解脱。亦縁解脱無漏智
故。復次無學苦集道智是無學慧蘊。不
繋法故。無學滅智是無學解脱智見蘊。縁
繋法故。是謂差別者。是謂世俗麁相差別。
若説勝義眞實差別。應前説。謂無學正
見智是無學慧蘊。盡智無生智是無學解脱
智見蘊。復次。對治邪慧是無學慧蘊。對治無
知是無學解脱智見蘊。復次若慧猛利推求
尋覓。加行不息。是無學慧蘊。若慧不猛不利
不推不求不尋不覓加行止息。是無學解脱
智見蘊。如是五蘊界者非三界繋。地者戒蘊
六地。謂四靜慮未中間。餘四蘊在
謂前六地下三無色。問如是五蘊有上中
下品差別不。答一相續中無此差別。異相續
有。謂佛上品。獨覺中品。聲聞下品。復次利根
者上品。中根者中品。鈍根者下品。有爲功徳
有無量。此五最勝故立爲
世尊説。苾芻當知。唯一究竟無別究竟。乃
至廣説。問何故作此論。答爲別契經
故。如契經説。唯一究竟無別究竟。雖
是説而不分別。爲是勤勇究竟。爲是事成
究竟。經是此論所依根本。彼不説者今欲
之。故作此論。問究竟有二。如何言一。脇尊
者言。此二究竟一一唯一故説一言。謂唯
一勤勇究竟。無別有餘勤勇究竟。及唯
一事成究竟。無別有餘事成究竟。如
尊説。唯有一諦別第二。彼亦一一唯有
一種故説一言。謂唯有一苦諦。無別第二
苦諦。乃至唯有一道諦。無別第二道諦。此
亦如是。故説一言。有作是説。爲外道
邪道邪解脱故説一言。謂諸外道妄執種種
露形自餓臥灰服氣隨日而轉。或唯服
菓食糞。著糞掃衣木礫石。投巖赴
牛等行。以爲眞道。佛爲彼作是言
彼是邪道愚人所習。眞道*唯一無別第二
眞道。即是勤勇究竟。又諸外道妄執種種無
身無邊意淨聚世窣堵波等眞解脱。佛爲
彼作是言。彼是生處非眞解脱。眞解
唯一。謂事成究竟。有餘師説。*唯有一勤
勇究竟能斷生死因。*唯有一事成究竟
生死苦。故説一言無二種。或有説者。
究竟*唯一。謂事成究竟。爲此故修勤勇
究竟。故説究竟*唯一無二。復有説者。外道
各於自所宗處究竟想。佛爲彼作
是言。惡説法中無眞究竟。愚人所習不
永離貪瞋癡故。善説法中有眞究竟。智人
所習能永出離貪瞋癡故。或復有説。非
眞究竟故説*唯一言。但爲示外道
過失。謂諸外道互興諍論。起斷見者。執
究竟。撥常見非。起常見者。執常爲
究竟。撥斷見非。爲彼失佛作是言
若斷究竟常見應非。若常究竟斷見應非。究
竟*唯一無第二故。所執斷常倶非究竟。此
中何法名究竟耶。答世尊或時於道説
竟聲。或時於斷説究竟聲。出世因果倶究竟
故於道説究竟聲者。如世尊説
    一類聰慢者 不究竟
    彼不證道故 不調伏而死
一類者。謂外道彼實愚癡。自謂聰慧。而生
憍慢慢者。究竟者謂勤勇究竟。彼於
此究竟如實知見。名不能知。八支聖道
説名爲道。彼於此道證故。不調伏而
死。謂有煩惱生有煩惱而死。不眞實調
伏道故。於斷説究竟聲者。如世尊説
    已到究竟者 無怖無疑悔
    永拔有箭故 彼住後邊身
    此是最究竟 無上寂靜迹
    清淨不死迹 諸相皆盡故
究竟者。謂事成究竟。已能至彼名已到者
無怖者。謂善通達縁起法故。善修習空解脱
故。不惡趣及生死苦。無疑者。謂非
外道住惡律儀及邪智見發起種種猶豫言
自所證。無悔者。謂已斷遍知戒禁取
故。及已生起究竟智故無變悔。有箭者。
謂二種有箭。一者愛箭。二者見箭。善修聖道
斷遍知。棄捨變吐永不復轉。故名永拔
最後自體名後邊身。永斷因縁復更受
當來生死。是故説彼住後邊身。此是最究竟
者。謂事成究竟。對勤勇究竟。超過彼故名
最。無上寂靜迹者。三火息故説名寂靜智。立
處故説名爲迹。迹中勝故説名無上。清淨不
死迹者。迹如前説。離諸煩惱隨煩惱故。説
清淨。常住無變故名不死諸相皆盡故者。
謂涅槃中煩惱業苦衆相寂滅。又契經説
一梵志。名數目連。來詣佛所問佛
曰。喬答摩尊。教授教誡諸苾芻等。彼受
已。皆能證得最極究竟涅槃界不。世尊
告曰。此事不定一類能證。一類不能。此亦
斷説究竟聲。涅槃即是斷究竟故。復次
勤勇。有勤勇究竟。有事成。有事成究
。云何勤勇。云何勤勇究竟。云何事成。云何
事成究竟。答異生道是勤勇。非勤勇究竟
彼所得斷是事成。非事成究竟。聖者道是勤
勇是勤勇究竟。彼所得斷是事成是事成究
竟。復次。有漏道是勤勇。非勤勇究竟。彼所
得斷是事成。非事成究竟。無漏道是勤勇
是勤勇究竟。彼所得斷是事成是事成究竟。
復次向道是勤勇。非勤勇究竟。彼所得斷是
事成。非事成究竟。果道是勤勇是勤勇究竟。
彼所得斷是事成是事成究竟。復次學道是
勤勇。非勤勇究竟。彼所得斷是事成。非事
成究竟。無學道是勤勇是勤勇究竟。彼所得
斷是事成是事成究竟」如契經説。佛告苾
。有諸外道。雖同施設斷知諸取。而彼不
具足施設。謂彼但施設斷知欲取見取戒
取非我語取。此有何義。問何故作此論。答
廣分別契經義故。契經説。佛告
。有諸外道。乃至廣説。契經雖是説。而
其義。彼是此論所依根本。彼所
説者今悉應之故作斯論」此中問意有
三種別。一問外道實不知斷諸取義。世尊
何故説同施設斷知諸取。二問外道實不
斷知諸取。世尊何故説彼施設斷知三
。三問外道亦能少分斷我語取。寧不
但説斷三。於此三中先答中問。謂諸外
道實不斷知諸取。世尊何故説彼施
設斷知三取。有作是説。此是世尊率爾説
法。彼不是説。所以者何。世尊説法非
全無因。或少因故。謂彼所説是謗世尊。故
遮止訶諫違逆。所以者何。世尊永離
義言故。所説稱量必饒益故。依田依器雨
法雨故。有大因縁乃説法故。由此世尊所
有言説。皆使有情獲大利樂。故彼所説是
世尊。復有説者。此言顯彼少分斷者。彼
是説。所以者何。異生亦有能斷
分我語取故。謂彼所説不正理。故應
止訶諫違逆。所以者何。如異生欲染
位全斷欲取。從欲界乃至無所有處染
。能少分斷見取戒取。如是離初靜慮乃
至無所有處染位。亦能少分斷我語取。若少
分斷便施設者。亦應設斷我語取。故彼所
説不正理。然佛世尊。爲天人等無量大
廣説法要。無倒開示令類解。有諸外
。竊聞佛説蘊界處蓋念住乃至覺支等名
或有具足。或不具足。是諸外道若有
欲取名者。便作是言。我亦施設斷知欲取
若有見取名者。便作是言。我亦施
斷知見取。若有戒取名者。便作是言
我亦施設斷知戒取。此是論主依勝義答。
理無違不佛故。謂薄伽梵未出世時。
諸外道等多獲名利。佛既出世蔽諸外道
日出已螢光隱沒。名利徒衆漸漸減少。便
一處而共議言。喬答摩氏未出世時。世
間名利皆屬我等。既出世已頓歸彼人。然喬
答摩無實徳勝於我等。但善經論。形貌
端嚴我等不及。雖彼形貌難之。而其
經論易竊取。我等若得還招名利復共
議言。蘇尸摩等聰慧強記若遣詣喬答摩
。求作門人彼必爲其廣説經論。聞已還
來爲我等説。議已共詣蘇尸摩所。慰喩勸
之。彼便受教。往詣佛所方便竊法。佛以
力四無所畏。於大衆中廣説法要。時彼外
道隣側經行。爲法故其心虚怯。於具足
具受。或能具受而不義。然佛世
尊所説法要。或有具足或不具足。於所爲
具足。如契經説。若諸有情能於
。住循身觀爪上土。若諸有情不
身住循身觀。如大地土。此經所説。於所爲
具足。而於所説不具足。如
經説。四種念住。此經所説二皆具足。如契經
。六界五蓋七覺支等。於所爲事
。而於所説不具足。如契經説。十八界
十蓋十四覺支等。此經所説二皆具足。如
佛説。或有具足或不具足。而彼外道不
具受。或雖具受而不義。隨受持便
妄施設。爲此義復引契經。如多苾芻
集在一處。有諸外道來作是言。如喬答摩
諸弟子説法要。謂作是説。汝等苾芻
五蓋。如是五蓋能染汚心。令慧力劣
害覺分礙涅槃。於四念住善住心
七覺支勤修習。我等亦能爲諸弟子
此法要。則喬答摩所説法要。與我何別。
而今汝等獨歸彼耶。然彼外道尚不
五蓋名相。況能了達住四念住七覺支
然竊佛語。故作是説。施設斷取知亦然。
謂彼外道。與蓋倶生與蓋倶死。尚不蓋。
況知能治念住覺支。爲斯理復引別證
又如外道摩健地迦。不自身衆病所集。
刹那不住苦空非我。來詣佛所腹而言。
吾今此身既無諸病。應知即是究竟涅槃。彼
尚不無病名相。況能了達究竟涅槃。然竊
佛語故作是説。施設斷取知亦然。謂彼
外道身無楚痛執爲無病。得好飮食執爲
涅槃彼尚不四大調適名爲無病。況能
達心調適故名爲涅槃。復次彼尚不
無漏聖道名爲無病。況能了達究竟道果名
涅槃。但竊佛語妄作是説。施設斷取
知亦然。答中問已。次答後問。何縁外道
但有設斷知三取非我語取。此問外道亦
能少分。斷我語取寧不施設答彼於長夜
眞實我及有情命者生者能養育者補
特伽羅。彼既執眞實我等。寧肯施設斷
我語取。謂諸外道執我爲宗。若彼施設斷我
語取。便捨自宗依他見。故不設斷我
語取。復次彼諸外道執有我故怖畏無我
深坑。故不設斷我語取。復次彼諸外
道作是念。有我故活。若無我者。無命者
故便爲不活。故不設斷我語取。復次彼
諸外道作是念。我若施設斷我語取。同
梵行者尚輕賤我我而去。何況餘人怖
畏輕賤。故不設斷我語取。答後問已。次
初問同施設斷知諸取。斯有何義
問意言。彼諸外道實不知斷諸取義。世尊
何故説同施設斷知諸取。答是佛世尊隨
言説。謂彼外道自言了知。世尊述彼非自
意説。爲此義故復引經。如世尊説。彼
諸外道施設實有。有情斷壞然依勝義。無
實有情但隨彼言。而作是説。此亦如是。故
過。非他言。便同彼故
*説一切有部發智大毘婆沙論*卷第三十三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irst] [Prev+100] [Prev] 166 167 168 169 170 171 172 173 174 175 176 177 178 179 180 181 [Next] [Next+100] [Last] [行番号:/]   [返り点:/] [CIT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