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正蔵検索


punctuation    Hangul    Eng   

Citation style A:
Citation style B:
()
Citation style C:
()
Citation style D:
()
TextNo.
Vol.
Page

  INBUDS
INBUDS(Bibliographic Database)
  Digital Dictionary of Buddhism
電子佛教辭典
パスワードがない場合は「guest」でログインしてください。
Users who do not have a password can log in with the userID "guest".

本文をドラッグして選択するとDDBの見出し語検索結果が表示されます。

Select a portion of the text by dragging your mouse to view all terms in the text contained in the DDB. ・

Password Access Policies

阿毘達磨大毘婆沙論 (No. 1545_ 五百大阿羅漢玄奘譯 ) in Vol. 27

[First] [Prev+100] [Prev] 98 99 100 101 102 103 104 105 106 107 108 109 110 111 112 113 [Next] [Next+100] [Last] [行番号:/]   [返り点:/] [CITE]

是則應無解脱出離勿有此過。故無漏法
無異熟果。復次若無漏法感異熟者。則
應畢竟不得涅槃。聖者不應精勤修習。是
招生死輪轉法故。由此無漏無異熟果。問
復何縁故諸無記法無異熟果。答非田非
器。乃至廣説。復次若無記法有異熟果。此
異熟果爲是無記爲善不善。若是無記。何
故名異熟非異類熟故。若善不善亦非異
熟。以異熟果是無記故。復次若無記法
有異熟者。此異熟果是無記故應有異熟。
即彼異熟復應能感餘異熟果。如是展轉
便爲無窮。是則應無解脱出離。勿有此
過故無記法無異熟果。由如是等種種因
縁。唯諸不善善有漏法。是異熟因
*説一切有部發智大毘婆沙論*卷第十九



阿毘達磨大毘婆沙論卷第二十
 五百大阿羅漢等造 
 *三藏法師玄奘奉  詔譯 
  雜蘊第一中智納息第二之十二
問一刹那業爲但能引一衆同分。爲亦能
引多衆同分耶。設爾何失。若一刹那業但能
引一衆同分者。施設論説當云何通。如説
有諸衆生曾在人中。或作國王或作大臣。
具大勢力非理損害無量衆生。税奪資財
供給自身及諸眷屬。由是惡業死墮地獄。
經無量時受大苦惱。從彼捨命復由殘業
生大海中。受惡獸身其形長大。噉食無量
水陸衆生。亦爲無量衆生唼食。遍著其體
如拘執毛。既受苦痛不能堪忍。以身揩突
頗胝迦山在彼身蟲倶被殘害。遂令海水
縱廣百千踰繕那量皆變成血。又若爾者。尊
者無滅所説本事復云何通。如説。具壽。
我以一食施福田故。七生天上作大天
王。七生人中爲大國主。又若爾者。大迦葉
波所説本事復云何通。如説。具壽。我以一
器稗子米飯施福田故。千返生彼北倶盧
洲自然衣食。千返生彼三十三天受大快
樂。又若爾者。鹽喩經説復云何通。如説。一
類補特伽羅造作増長爾許惡業有應地
獄受者。或現法受。有應現法受者往地
獄受。若一刹那業亦能引多衆同分者施設
論説當云何通。如説。由業種種差別勢力。
施設諸趣種種差別。由趣種種差別勢力。
施設諸生。種種差別。由生種種差別勢力。
施設異熟種種差別。由異熟種種差別勢力。
施設諸根種種差別。由根種種差別勢力。
施設補特伽羅種種差別。又若爾者。通達
經説復云何通。如説。云何應知諸業差別。
謂別業生地獄。別業生傍生。別業生餓鬼。
別業生天上。別業生人中。又若爾者。云何
建立順現法受等三業差別。又若爾者。施設
論説復云何通。如説。造作増長上殺生業。
身壞命終墮無間獄。中生餘處下復生餘。
乃至廣説。答應作是説。一刹那業唯能
引一衆同分。問若爾。施設論説當云何通。
如説。有諸衆生曾在人中。乃至廣説。答
由殘業者由別趣業。謂彼人中造作増長
地獄傍生二惡趣業。地獄中受地獄業已殘
傍生業生大海中。故此殘聲非望一業。問
尊者無滅所説本事復云何通。如説。具壽。
我以一食施福田故。乃至廣説。答彼顯初
因故作是説。謂彼先以一食施故。生富貴
家多饒財寶。由宿生念或本願力。復以百
千財食布施。如是展轉經於多生。常好布
施受大富樂。彼依初因故作是説。譬如農
夫以少種子多年種殖。展轉増長至百千
斛。唱如是言。我*殖少種今獲百千。又如
商客以一金錢多時貿易至於千萬。唱如
是言。我用一錢經求滋息。今至千萬。此等
皆依最初因故作如是説。尊者亦爾。復次
或彼尊者於一生中先施一食後復數施。
由此引發多人天因。彼依最初故作是説。
復次或彼尊者施一食時起多思願。由此
引得天上人中多異熟果。復次或彼尊者因
施一食。起下中上三品善業。由下業故生
在人中得爲人主。由中業故生於天上復
作天王。由上業故於最後身生釋氏家。
多饒財寶出家修道成阿羅漢。由此理趣則
已釋通大迦葉波所説本事。問鹽喩經説
復云何通。如説。一類補特伽羅。乃至廣説。
有作是説。彼説二人造二種業感二異熟。
謂有二人倶害生命。一不勤修身戒心慧。
少福故往地獄中受此業異熟果。一能
勤修身戒心慧。彼多福故即於人中受此
業異熟果。問經言爾許。説何義耶。答若少
若等若相似故説名爾許。有餘師説。彼説一
人造二種業感二異熟。謂有一人害二生
命。一業能引地獄異熟。一業能引人中異
熟。彼若不修身戒心慧。便往地獄受別業
異熟果若能勤修身戒心慧。即於人中受
別業異熟果。復有説者。彼説一人造一種
業感二異熟。謂有一人害一生命。此業能
引地獄異熟。兼復能引人中異熟。彼若不
修身戒心慧。便往地獄受異熟果。人中異
熟果住不生法中。若能勤修身戒心慧。即
於人中受異熟果。地獄異熟果住不生法
中。評曰。彼不應作是説。勿有業壞趣壞
過故。業壞者。謂一業亦是地獄業亦是人業。
趣壞者。應一異熟亦是地獄趣亦是人趣果
似因故。應作是説。彼説一人造一種業
感一異熟謂有一人害一生命。此業能引
地獄異熟。彼若不能精勤修道成阿羅漢。
便往地獄受此業果。彼人若能精勤修道
成阿羅漢。便能引取地獄苦事。人身中受
此業。不能引衆同分。引衆同分業不可
寄受故。由此尊者世友説言。頗有能引地
獄苦事人中受不。答曰有能。謂若證得阿
羅漢果殊勝定慧薫修身故能爲此事。非
諸有學及諸異生能爲此事。譬如厨人以
水漬手雖探熱飯而不被燒。若不漬手
即便被燒。此亦如是。故唯無學能爲此事。
有餘師説。一刹那業亦能引多衆同分。問
若爾。前難善通。後難云何通耶。答有情造
業品類不定。有所造業雜亂可轉。有所造
業不雜亂不可轉。若雜亂可轉者。如前所
引。若不雜亂不可轉者。如後所引。如是前
後二難倶通。評曰。彼不應作是説。勿有業
壞趣壞過故。應作是説一刹那業唯能引
一衆同分
復次但由不善引衆同分業生地獄中。既生
彼已唯受不善法異熟色心心所法不相應
行。色者九處除聲。心心所法者苦受及相
應法。不相應行者。命根衆同分得生老住無
常。但由不善引衆同分業。生傍生鬼趣中。
既生彼已受善不善法異熟。色心心所法不
相應行不善法異熟。色者。九處除聲。心
心所法者。苦受及相應法。不相應行者。命
根衆同分得生住老無常。善法異熟色者。四
處。謂色香味觸。心心所法者。樂憙捨受及
相應法。不相應行者。得生老住無常。有餘
師説。善法於傍生鬼趣無異熟色。唯有異
熟心心所法不相應行。問若爾。何故現見
傍生鬼趣中。有形色妙好或醜陋耶。答彼
不善業。或有以善業爲眷屬。或有以不善
業爲眷屬。若以善業爲眷屬者。形色妙
好。善伏不善弊惡力故。若以不善業爲眷
屬者形色醜陋。不善増彼弊惡力故。評曰。
善業於彼傍生鬼趣。亦能感異熟色。於理
無違。是故應知初説爲善。但由善引衆同
分業。生欲界人天中。既生彼已受善不善
法異熟。色心心所法不相應行。善法異熟
色者。九處除聲。心心所法者。樂喜捨受及相
應法。不相應行者。命根衆同分得生老住無
常。不善法異熟色者。四處。謂色香味觸。心心
所法者。苦受及相應法。不相應行者。得生
老住無常。有餘師説。不善法於人天趣無
異熟色。唯有異熟心心所法不相應行。問
若爾。何故現見人天趣中有形色醜陋或妙
好耶。答彼善業。或以不善業爲眷屬。或以
善業爲眷屬。若以不善業爲眷屬者。形色
醜陋。不善伏善美麗力故。若以善業爲眷
屬者。形色妙好。善業増彼美麗力故。評曰。
應知此中初説爲善。不違理故。問現見人
中有二形者。彼爲是善業異熟。爲是不善
業異熟耶。有作是説。彼是不善業異熟。有
餘師説。如處如時一形生者。是善業異熟。
非處非時第二形生者。是不善業異熟評曰。
應作是説。彼二形者。男女根體。是善業。異
熟。於彼處所色香味觸。是不善業異熟。
由善引衆同分業生色界中。既生彼已
唯受善法異熟。色心心所法不相應行。色
者七處除聲香味。心心所法者樂憙捨受及
相應法。不相應行者命根衆同分無想事得
生老住無常。但由善引衆同分業生無色
界。既生彼已唯受善法異熟。心心所法不相
應行。心心所法者。捨受及相應法。不相應行
者。命根衆同分得生老住無常
復次有作是説。但由上品不善引衆同分
業生地獄中。既生彼已唯受彼上品不善
法異熟果。但由中品不善引衆同分業生
傍生趣。既生彼已唯受彼中品法異熟果。
但由下品不善引衆同分業生鬼趣中。既
生彼已唯受彼下品法異熟果。有餘師説。
但由上品不善。引衆同分業生地獄中。既
生彼已受彼上中二品不善法異熟果。傍生
鬼趣如前説。或復有説。但由上品不善引
衆同分業生地獄中。既生彼已受彼三品不
善法異熟果。但由中品不善引衆同分業
生傍生趣。既生彼已受彼中下二品法異熟
果。鬼趣如前説。或有説者。但由上品不善
引衆同分業生地獄中。既生彼已受彼三
品不善法異熟果。但由中品不善引衆同分
業生傍生趣。既生彼已受彼三品法異熟
果。但由下品不善引衆同分業生鬼趣中。
既生彼已受彼下中二品法異熟果。復有説
者。但由上品不善引衆同分業生地獄中。
既生彼已受彼三品不善法異熟果。但由中
品不善引衆同分業生傍生趣。既生彼已
受彼三品法異熟果。但由下品不善引衆
同分業生鬼趣中。既生彼已受彼三品法
異熟果。評曰。應作是説。有三品不善引地
獄趣衆同分業隨由一種生地獄中。既生
彼已隨其所應受彼三品不善法異熟果。
有三品不善引傍生趣衆同分業隨由一
種生傍生趣。既生彼已隨其所應。受彼三
品法異熟果。有三品不善引鬼趣衆同分
業隨由一種生鬼趣中。既生彼已隨其所
應受彼三品法異熟果
復次有作是説。但由欲界上品善引衆同
分業生他化自在天。既生彼已唯受彼上
品法異熟果。但由欲界中品善引衆同分
業生下五天。既生彼已唯受彼中品法異
熟果。但由欲界下品善引衆同分業生人
趣中。既生彼已唯受彼下品法異熟果。問若
由下品善業生人趣中。受下品法異熟果
者。菩薩善業亦人中受云何上品。又菩薩
善業與他化自在天善業。有何差別。答
所説欲界下品善業人中受者除菩薩業。故
作是説。非説一切。有餘縁故菩薩業勝。
以菩薩身是力無畏等無邊功徳所依止故。
他化自在天身無如是事。有餘縁故他化自
在天業勝。以彼天身清淨微妙如燈焔故。
菩薩生身猶有種種便利不淨。有餘師説。但
由欲界上品善引衆同分業生他化自在
天。既生彼已受彼上中二品法異熟果。下五
天人趣如前説。或復有説。但由欲界上品
善引衆同分業生他化自在天。既生彼已
受彼三品法異熟果。但由欲界中品善引
衆同分業生下五天。受彼下中二品法異熟
果。人趣如前説。或有説者。但由欲界上品
善引衆同分業生他化自在天。既生彼已
受彼三品法異熟果。但由欲界中品善引
衆同分業生下五天。既生彼已受彼三品
法異熟果。但由欲界下品善引衆同分業
生人趣中。既生彼已受彼下中二品法異熟
果。復有説者。但由欲界上品善引衆同分
業生他化自在天。既生彼已受彼三品法
異熟果。但由欲界中品善引衆同分業生
下五天。既生彼已受彼三品法異熟果。但
由欲界下品善引衆同分業生人趣中。既
生彼已受彼三品法異熟果。評曰。應作是
説。有三品善引他化自在天衆同分業。隨
由一品生他化自在天。既生彼已隨其所
應受彼三品法異熟果。有三品善引下五
天衆同分業。隨由一品生下五天。既生彼
已隨其所應受彼三品法異熟果。有三品
善引人趣衆同分業。隨由一品生人趣
中。既生彼已隨其所應受彼三品法異熟

復次有三品善引初靜慮無別異衆同分業。
隨由一品生初靜慮。既生彼已隨其所應
受彼三品無別異善法異熟果。但由下品
善引第二靜慮衆同分業生少光天。既生
彼已唯受彼下品善法異熟果。但由中品
善引第二靜慮衆同分業生無量光天。既
生彼已唯受彼中品善法異熟果。但由上品
善引第二靜慮衆同分業生極光淨天。既
生彼已唯受彼上品善法異熟果但由下
品善引第三靜慮衆同分業生少淨天。既
生彼已唯受彼下品善法異熟果。但由中品
善引第三靜慮衆同分業生無量淨天。既
生彼已唯受彼中品善法異熟果。但由上品
善引第三靜慮衆同分業生遍淨天。既生
彼已唯受彼上品善法異熟果。但由下品
善引第四靜慮衆同分業生無雲天。既生
彼已唯受彼下品善法異熟果。但由中品
善引第四靜慮衆同分業生福生天。既生
彼已唯受彼中品善法異熟果。但由上品
善引第四靜慮衆同分業生廣果天。既生
彼已唯受彼上品善法異熟果。但由下品雜
修靜慮。引第四靜慮衆同分業生無煩天。
既生彼已唯受彼下品雜修靜慮法異熟果。
但由中品雜修靜慮引第四靜慮衆同分業
生無熱天。既生彼已唯受彼中品雜修靜慮
法異熟果。但由上品雜修靜慮引第四靜慮
衆同分業生善現天。既生彼已唯受彼上品
雜修靜慮法異熟果。但由上上品雜修靜慮
引第四靜慮衆同分業生善見天。既生彼
已唯受彼上上品雜修靜慮法異熟果。但由
上極品雜修靜慮引第四靜慮衆同分業生
色究竟天。既生彼已唯受彼上極品雜修
靜慮法異熟果。有三品善引空無邊處無別
異衆同分業。隨由一品生空無邊處。既生
彼已隨其所應。受彼三品善法異熟果。有
三品善引識無邊處無別異衆同分業。隨
由一品生識無邊處。既生彼已隨其所應。
受彼三品善法異熟果。有三品善引無所
有處無別異衆同分業。隨由一品生無所有
處。既生彼已隨其所應。受彼三品善法異
熟果。有三品善引非想非非想處無別異衆
同分業。隨由一品生非想非非想處。既生
彼已隨其所應。受彼三品善法異熟果。問
何故初靜慮三品善業受無別異異熟果。上
三靜慮三品善業受有別異異熟果耶。答初
靜慮中有衆有主雜亂而住。上三靜慮無此
事故。有餘師説。初靜慮中有尋有伺有諸
識身及起自地身語表業。上三靜慮無此
事故
復次欲界中不善業有一劫異熟果。善業不
爾。欲界中不善業有五趣異熟果。善業不
爾。問何故欲界中不善業有一劫異熟果。
善業不爾耶。答欲界是不定界。非修地。非
離染地。不善業勝。善業劣故。復次欲界中。不
善法難斷。難破。難可越度。善不爾故。復
次欲界中不善根強。善根弱故。復次欲界中。
不善如主。善如客故。復次欲界中不善法因
常増長。善因不爾故。復次欲界中。不善根能
斷善根。善根不能斷不善根故。復次欲界
中威儀雜亂。猶如夫妻。不善法増善法減故。
復次欲界中威儀無雜。如旃荼羅子與賊子
同囚。不善法増善法減故。復次欲界中無器
可受善業。一劫異熟故。問豈無洲渚妙高
山王七金山等一劫器耶。答彼是増上果非
異熟果。今依異熟果故作是説。復次欲界
善業極増上者。亦有能感一劫異熟。如是
善業要離非想非非想處第九品得。已離染
業定不能引衆同分果。是故欲界無善能
受一劫異熟。復次諸善法中。最上品者謂無
漏善。彼無異熟。有漏善中最上品者。謂有頂
善。彼非欲界。是故欲界善業無有一劫異
熟。不善業中最上品者。謂引無間衆同分
業。是故彼有一劫異熟。問何故善業極増
上者能感有頂八萬大劫。不善唯感一中劫
耶。答善業多界多地修習。諸不善業不如
是故。問何故欲界中不善業有五趣異熟果。
善業不爾耶。答前來所説皆是此因。謂欲
界中不善業勝。此中復有一不共因。謂欲
界是不善田故。如有惡田嘉苗難*殖穢
草易生。欲界亦爾。善業難茂不善易生。故
不善業於一趣全四趣少分受異熟果。善
業唯於四趣少分受異熟果。有餘師説。善
與不善互有勝事故不應責。謂不善業五
趣受果不遍三界。善業遍於三界受果不
遍五趣。倶勝事者。謂善惡業倶遍四生
受異熟果。又倶能受五蘊異熟
如契經説。業是眼因。阿毘達磨説大種是眼
因。即彼復説眼是眼因。問如是三説。豈不
相違。答無相違失。謂依異熟因故。契經中
説。業是眼因。依生因。依因住因持因養因故。
阿毘達磨説大種是眼因。依同類因故。即
彼復説眼是眼因。問若大種及眼亦是眼因。
何故契經唯説業是眼因。答業是本故。如
説。由業種種差別勢力。施設諸趣種種差
別。乃至由根種種差別勢力。施設補特伽羅
種種差別。復次業是有情差別因故。謂由
業故有情好醜貴賤差別。復次業是七衆差
別因故。謂由業故有苾芻等軌範差別。復
次業能分別愛非愛果有差別故。復次業是
愚智能表相故。復次業印衆生令差別故。
復次諸根差別由業別故。如芽差別由
種別故。復次諸有情類壽量増減進退興
衰皆由業故。復次諸界諸趣諸生差別皆由
業故。由如是等種種因縁。契經但説業是
眼因
如契經説。於殺生罪數習廣布。當墮地獄
傍生鬼趣。後生人中壽量短促。問爲由此
業墮諸惡趣。即由此業壽短促耶。有作是
説。由此惡業墮諸惡趣。即由此業還來人
中壽量短促。彼經不説有別因故。復有説
者。由殺生加行墮諸惡趣。由殺生根本後
生人中壽量短促。復有説者。墮諸惡趣是
殺生異熟果。後生人中壽量短促。是殺生等
流果。復有説者。由害生命墮諸惡趣。由
食彼肉後生人中壽量短促。復有説者。害
生命者有二過失。一者生彼非愛苦受。二者
斷彼所愛壽量。由生彼非愛苦受故墮諸
惡趣。由斷彼所愛壽量故後生人中壽量
短促。尊者世友説曰。人中壽量短者。非殺業
異熟果。以人天趣命等八根是異熟者。唯是
善業異熟果故。然造業者昔在人中先造能
引人壽量業。次後復造害生命業。此業與前
作損害事。前業應受二十年壽。由後損害
但受十年。故人壽短促非彼異熟果。如契
經説。十歳時人由能受行善業道故。所生
男女壽二十歳。問無他造業他受果理。何故
十歳父母修善。令所生子壽二十歳。尊者世
友作如是言。即十歳人共修善故。命終轉
作二十歳子。故無他作他受過失。大徳説
曰。業異熟果各別決定。謂二十歳業感二十
歳果。乃至八萬歳業感八萬歳果。然由父
母修善業故。令子所造業能與果。雖無他
作業他受果理。而有互爲縁業與果義。問十
歳時人不殺生等成業道不。有作是説。彼
非業道但共立制不害生等。無増上心決意
受持不殺等故。有餘師説。亦是業道彼亦
專心展轉相對受遠離故
復次施設論説。有四種死。一壽盡故死非財
盡故。如有一類有短壽業及多財業。彼於
後時壽盡故死非財盡故。二財盡故死非
壽盡故。如有一類有少財業及長壽業。彼
於後時財盡故死非壽盡故。三壽盡故死及
財盡故。如有一類有短壽業及少財業。彼
於後時壽盡故死及財盡故。四非壽盡故
死亦非財盡故。如有一類有長壽業及多
財業。彼於後時雖財與壽二倶未盡。而遇
惡縁非時而死。作彼論者。顯有横死故
作是説。佛雖財壽倶未盡故而般涅槃。然
非横死。邊際定力所成辦故。功徳威勢未
窮盡故。諸餘有情於命終位威勢窮盡。佛
不如是
復次施設論説。頗有不受順現法受業異
熟。而受順次生受業及順後次受業異熟耶。
答有。謂順現法受業異熟不現在前。順次生
受業及順後次受業異熟現前。頗有不受順
次生受業異熟。而受順現法受業及順後次
受業異熟耶。答有。謂順次生受業異熟不現
在前。順現法受業及順後次受業異熟現前。
頗有不受順後次受業異熟。而受順現法
受業及順次生受業異熟耶。答有。謂順後
次受業異熟不現在前。順現法受業及順次
生受業異熟現前。此要證得阿羅漢果。方有
是事非不得者。問有學異生亦應有如是
事。何故彼論但説阿羅漢耶。答唯阿羅漢
有勝定慧薫修身故有如是能。有學異生
無如是事。復次唯阿羅漢能善知自業有近
有遠有可轉有不可轉。諸可轉者以修力
轉之。若不可轉者引現前受無後有故。譬
如有人欲適他國所有債主悉來現前彼
人即便迴轉酬償。此説滿業可有是事衆同
分業不並受故。又一相續無斷續故。有餘
師説。有業前生雖受異熟而有餘殘。今時
證得阿羅漢果以勝修力及決擇力引現
前受。唯阿羅漢有如是能故彼偏説
問異熟因以何爲自性。答一切不善善有漏
法。已説自性。所以今當説。問何故名異熟
因。異熟是何義。答異類而熟是異熟義。謂善
不善因以無記爲果。果是熟義如前已説。
此異熟因定通三世。有異熟果
云何能作因乃至廣説。問何故作此論。答
爲止他宗顯正理故。謂或有執。諸法生時
無因而生如諸外道。爲止彼執顯諸法生
決定有因。或復有執。諸法生時雖由因生。
而諸法滅時不由因滅如譬喩者。爲止彼
執顯諸法生滅無不由因。或復有執。唯有
爲法是能作因非無爲法。爲止彼執顯無
爲法亦能作因。或復有執。諸能作因皆有作
用取果與果。爲止彼執顯能作因亦有不
能取果與果。但不爲障亦立爲因。或復有
執。自性於自性亦是能作因。爲止彼執顯
自性於自性非能作因。或復有執。諸無爲法
亦有能作因。爲止彼執顯有爲法有能作
因非無爲法。或復有執後法於前非能作
因。爲止彼執顯能作因於前於後及倶諸
法皆能爲因。爲止此等種種異執顯示正
因故作斯論
云何能作因。答眼及色爲縁生眼識。此眼識
以彼眼色彼相應法彼倶有法。及耳聲耳識
鼻香鼻識舌味舌識身觸身識意法意識。有
色無色有見無見有對無對有漏無漏有爲無
爲等。一切法爲能作因除其自性。如眼識
耳鼻舌身意識亦爾。是謂能作因。此中彼
相應法彼倶有法者。謂眼識相應倶有諸法。
問前眼色等六二門法。或六三門法。善標
善釋施設顯示一切法體爲能作因其義已
足。何故復説有色無色等五二法耶。答前
是廣説後是略説。前是別説後是總説。前是
分別説後是不分別説。前是漸説後是頓説。
如是顯示其義明了。問此中何故不但説言
云何能作因答一切法。答若作是説應自
性與自性作能作因。問若爾何故不作是
説。云何能作因答一切法除其自性。答若
作是説應無爲亦有能作因無簡別故。
問若爾何故不作是説。云何能作因答一切
有爲法除其自性。答若作是説。應無爲法
非能作因。問何故此中但説六識以所餘
法爲能作因非餘有爲法耶。答識於諸法
最爲勝故。此中六因皆就勝説並不盡理。
問若爾眼識除其自性餘一切法是能作因。
何故此中先説眼色次説彼相應倶有法。
後説耳等一切法耶。答眼色與眼識作所
依所縁能作因義勢用強故。相應倶有法與
眼識作能作因勢用親故。耳等不爾是故
後説。問何故自性於自性非能作因耶。答
若自性於自性爲能作因者。則應因果能
作所作能生所生能引所引能相所相能轉所
轉能續所續皆無差別因果等。二既有差別
故於自性非能作因。復次自性於自性無
益無損無増無減無成無壞無進無退故
非能作因。復次自性於自性非因。非等無
間。非所縁。非増上故非能作因。復次若自
性於自性爲能作因。便違世間諸現見事。
謂指端不自觸。眼不自見。刀不自割。諸有
力人不能自負如是一切。復次自性於自
性無有自在無觀待故非能作因。復次自
性不依自性故非能作因。如人依杖得
起。去杖便倒。自性於自性無如是義。復次
無障礙分是能作因。諸法自性障礙自性故
非能作因。障礙有二種。一者世俗。如人在
床障閡餘者。二者勝義。如自性障礙自
性令不自在。復次若自性於自性爲能作
因。應説無明縁無明等非無明縁行等。應
説眼識爲縁生眼識等非眼色爲縁生眼
識等。是故自性於自性非能作因其義決

*説一切有部發智大毘婆沙論*卷第二十







阿毘達磨大毘婆沙論卷第二十

 五百大阿羅漢等造 
 三藏法師玄奘奉  詔譯 
  雜蘊第一中智納息第二之十三
能作因體即増上縁。倶一切法爲自性故。
然義有異。謂多勝義是増上縁義。不障礙義
是能作因義。問若多勝義是増上縁義。則所
縁縁亦應名増上。彼體亦攝一切法故。如
品類足論辯。此二縁倶以一切法爲自性
故。答若依相續則此二縁寛狹相似。若依
刹那則増上縁體義多勝。謂縁一切法非我
行相現在前時。一切法中非所縁者。謂此
自性相應倶有。非増上者唯此自性。由此
相應倶有諸法。是此増上非所縁故。問若
不障礙義是能作因義者。則能作因體應不
攝一切法。謂一有情若有一趣蘊界處起。
即此有情更無第二蘊界處生。若依一眼一
眼識生。於中更無第二識起。如於一處。若
有一樹無第二樹。若有一舍無第二舍。如
是諸法互相障礙。云何此因攝一切法。答
雖有此事。而理無違。謂一有情若有一趣
蘊界處起義。語諸餘蘊界處曰。我於汝等
不爲障礙隨汝等生。設我與汝爲障礙
者。汝等於彼則不得生。若依一眼眼識
現前。此識義語餘眼識言。我於汝等不
爲障礙隨汝等生。設我與汝爲障礙者。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irst] [Prev+100] [Prev] 98 99 100 101 102 103 104 105 106 107 108 109 110 111 112 113 [Next] [Next+100] [Last] [行番号:/]   [返り点:/] [CIT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