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正蔵検索


punctuation    Hangul    Eng   

Citation style A:
Citation style B:
()
Citation style C:
()
Citation style D:
()
TextNo.
Vol.
Page

  INBUDS
INBUDS(Bibliographic Database)
  Digital Dictionary of Buddhism
電子佛教辭典
パスワードがない場合は「guest」でログインしてください。
Users who do not have a password can log in with the userID "guest".

本文をドラッグして選択するとDDBの見出し語検索結果が表示されます。

Select a portion of the text by dragging your mouse to view all terms in the text contained in the DDB. ・

Password Access Policies

阿毘達磨大毘婆沙論 (No. 1545_ 五百大阿羅漢玄奘譯 ) in Vol. 27

[First] [Prev+100] [Prev] 61 62 63 64 65 66 67 68 69 70 71 72 73 74 75 76 [Next] [Next+100] [Last] [行番号:/]   [返り点:/] [CITE]

祀則到非餘。謂彼由是欲樂。引發諸
鬼趣中。是故祭祀則到非餘。如諸聚
落城邑中人。或爲子孫不斷絶故。或爲
産轉増盛故。或爲富名久流傳故。以法非
諸財寶牛羊等物。於己親屬尚不
與。況施他人。彼由慳貪纒縛心故。捨人同
鬼趣中。於自舍宅水竇厠溷不淨處
。彼有親屬追戀生苦。作是念言。彼集
財産自不受用。亦不人。今生何所。遂
親里。請諸沙門婆羅門等。設大施會
願此資彼捨苦受樂。爾時餓鬼於自住處
是事。於自親里眷屬想。於其財
己有想。即時歡喜。於福田所。生信敬
。於其所作隨喜心。便離重苦。由此因
祭祀則到。問若爾何故。不他作業他
受果耶。答不爾。彼於爾時。由敬信隨喜
故。見施功徳慳貪過失。由此増長捨相
應思。成順現受業現法果故。尊者世友
説曰。今所受果是先業所引。先業有障以
今業除之故。無他作業他受果失。謂彼餓鬼
先世已造感飮食業。但由慳貪障蔽心故。
所飮食倒想見受用。然彼餓鬼
二種。一樂淨。二樂不淨。彼樂淨者。以
慳貪故河見河。水見血。所有飮食
不淨。樂不淨者。河見乾枯。水見無水
滿飮食器悉見空。若彼親里爲施會
彼便信敬起隨喜心。見施功徳。慳貪過失捨
相應思。得増長故除想見倒。彼樂淨者。
河是河。見水澄清。於諸飮食皆見淨妙
樂不淨者。見河盈溢見水是水。見飮食器
悉皆盈滿。故彼親里祭祀則到。有是説
彼先世亦有飮食業。但由慳貪所覆蔽
故。今時感得怯劣身心。諸飮食處必有大力
鬼神守護。彼怯劣故不往。設復得
亦不敢食。若彼親里爲施會。廣説乃至
捨相應思。得増長故。令彼身心轉得強勝
此能至有飮食處。食其飮食。由此因縁
祭祀則到。是故無他作業他受果失。大
徳説曰。彼先雖造感飮食業。以微劣。故未
能與果。若彼親里爲施會。廣説乃至捨
相應思得増長故。先所作業便能與果。故
彼親里祭祀則到。由此無他作業他受果
。問捨相應思得増長已。爲但感資具
亦感得勝身心耶。答二種倶得。勝身心者。
劣色香味觸。得勝色香味觸。捨無威徳
有威徳。感資具者。謂得飮食衣服園林
宅舍等事。問若生餘趣親里爲其修福業
者。彼亦得不。答若彼亦能生於信。敬隨喜之
。令捨倶思得増長者。亦得其福。問若
爾。此中何故不説。答應説而不説者。當
此義有餘。有説。此中從多分説。謂餓鬼中。
多有是事。餘趣不爾故。有説。鬼趣多有
是業故。謂造此業者。多生鬼趣故。有説
鬼趣於人常希求故。有説。鬼趣飢渇所逼。
一切處常有希望。是故偏説。此中應
五趣義。如定蘊廣分別
*説一切有部發智大毘婆沙論*卷第十二



阿毘達磨大毘婆沙論卷第十三
 五百大阿羅漢等造 
 *三藏法師玄奘奉  詔譯 
  雜蘊第一中智納息第二之五
一眼見色。二眼見色耶。乃至廣説。問
何故作此論。答爲他宗己義故。謂或
執眼識見色。如尊者法救。或復有執眼
識相應慧見色。如尊者妙音。或復有執和
合見色。如譬喩者。或復有執一眼見色。如
犢子部。爲是他宗異執。顯示己宗二
眼見色。故作斯論。所以者何。若眼識見
者。識應見相。然識無見相故不理。
若眼識相應慧見色者。耳識相應慧亦應
聲。然慧無聞相故不理。若和合見
者。應一切時見色。以無時不和合故亦
理。若一眼見色非二眼者。身諸分亦
倶時。覺觸如身根兩臂相去雖遠。而
倶時覺觸生一身識。兩眼亦爾。相去雖
遠。何妨倶時見色生一眼識。問若眼見
者。餘識倶時何故不見。又無識時亦應
色。答眼有二種。一者識合。二者識空。識合
者能見識空者不見。故無失。復次所
以作此論者。欲疑者得決定故。謂諸有
情兩眼相去。或半麻一麻半。麥一麥半。指一
指半。搩手一搩手半。弓一弓半。倶盧舍一
倶盧舍半。踰繕那一踰繕那。或復乃至百
踰繕那。如大海中有大身衆生。或長百踰
繕那。乃至或長二千一百踰繕那。如曷邏
呼。阿素洛王身量極大。又如天趣色究竟
。一萬六千踰繕那量。此等二眼相去甚遠。
或有疑。云何眼識依之而轉。爲二眼識
倶時各依一眼生耶。爲一眼識。依一眼
已。復依第二眼轉耶。爲一眼識分爲二分
二眼處各半生耶。爲一眼識。如一物
二眼耶。若二眼識倶時各依一眼生者。
一有情二心倶轉此不理。若一眼識
一眼生已。復依第二眼轉者。則應一法
二刹那住然無是事。若一眼識分爲二分
二眼處各半生者。則應一法體有二分
然一切法體無細分。若一眼識如一物
二眼者。則應一識亦是眼識亦是身識
二眼中間依身根故。然五識身所依各異所
縁各異。不一識二依二縁。欲此疑
決定故。顯雖二眼識倶。乃至無
一識横通二眼。然其非於二眼一眼
識生。二眼雖百踰繕那亦無過。如
理趣微細甚深難覺了。今欲斯甚深
理趣故作斯論
一眼見色二眼見色耶。答應二眼
色。問云何二眼相去甚遠。一識依之令
倶見色。答倶是眼識所依根故。設有百眼一
一相去百踰繕那。亦可之生於一識。令
倶時見。如迦遮器百小輪。一面對之百
面像現如是一識依多眼生。令倶時見
亦爾。應知此中眼見色者。遮法救等三
種異執。二眼見者。遮犢子部。一眼見色。所
以者何。若合一眼不淨識。開二眼時起
淨識故。設合一眼是識。開二眼
亦起此識。則不二眼見色。然合
不淨識。開二眼時便起淨識。是故應
二眼見色。非但立宗義即成立。故復問
答。顯示此因起淨識者。謂於多境明白顯
了。與此相違名不淨識。如覆損破壞
爾。覆謂以手以衣以葉以餘物覆。損謂垢
烟塵等所損。破謂諸膜諸瞖所破。壞謂枯
爛挑出自脱虫食等壞。覆等如合起不淨
。與此相違便起淨識。此隨所依淨不
世俗理。若依勝義善識名淨染名
。由此對眼四句。有眼淨識不淨。謂
具眼染眼識。有識淨眼不淨。謂依
具眼起善眼識。有眼識倶淨。謂依具眼起
善眼識。有眼識倶不淨。謂依不具眼。起
眼識。如眼見色耳聞聲鼻嗅香亦爾。倶有
二處眼同故。問何故眼耳鼻各有二處
而舌身唯有一耶。答諸色根處爲莊嚴身
若有二舌是鄙陋事。世便嗤笑。云何此人。
而有二舌毒蛇。若有二身亦是鄙陋。
世所嗤笑。云何一人。而有二身兩指並
問眼耳鼻處何故唯二不増不減。脇尊者言。
一切生疑故不責。謂若増減亦復生疑。
云何此三各唯爾所。然各二處不法性
有説。根處爲莊嚴身。若減若増身便醜陋。
有説。色根爲生淨識。若當三識依二處
則明不亂。増便識亂減則不明。有説。色根
自境各唯有二。取境事足減則不
増便無用。問何故二眼二耳二鼻。合立
界一處一根。答作用一故。謂雖二處
而共發一識共取一境。如身衆分處所
多作用同故。但立一界一處一根此亦如

眼有二種謂長養異熟生。無別等流不可
得故。問頗唯有長養眼異熟生。或唯有
異熟生眼無長養耶。答無異熟生眼離
養眼。如人重人如牆重牆長養。防護異熟
亦爾。然有長養眼異熟生眼如無眼
天眼者。問爲長養眼見色多異熟生
耶。答長養眼見色多非異熟生。以天眼根
是長養故。然約時分二眼勝劣四句
長養眼勝非異熟生。如幼年時爾時異
熟相續小故。有異熟生眼勝非長養眼。如
老病時爾時長養相續小故。有二眼倶勝
盛年時。有二眼倶不勝謂除前位。約
情相續二眼勝劣亦應四句。有長養眼
勝非異熟生。如富貴者。異熟生眼劣
資縁多故長養眼勝。有異熟生眼勝非長養
。如貧賤者。異熟生眼勝乏資縁
長養眼劣。有二眼倶勝。如富貴者異熟
生眼勝。資縁多故長養亦勝。有二眼倶不
。如貧賤者。異熟生眼劣。乏資縁故長
養亦劣。又長養眼有二種。謂善法所長養
不善法所長養。問爲善法所長養眼見色勝
不善法所長養眼勝耶。答善法所長養眼
見色勝。如得天眼是善法所長養故。
異熟生眼亦有二種。謂善業異熟不善業異
熟。問爲善業異熟眼見色勝。爲不善業異熟
眼見色勝耶。答善業異熟眼見色勝。如菩薩
轉輪王等眼。是善業異熟故。若約相續。或
不善業異熟眼見色勝。非善業異熟眼
龍王等眼見色勝人。如眼耳鼻舌身
爾。意有三種謂異熟生等流刹那。刹那者謂
苦法智忍相應。色有三種。謂異熟生長養
等流。如色香味觸亦爾。聲有二種。謂長
養等流。無異熟生間斷故。法有四種
謂異熟生等流刹那及實事。實事者謂諸無

問眼根極微云何而住。爲傍布住前後
耶。設爾何失。若傍布住者云何風吹不
散。若前後住者云何前不後耶。有
。黒瞳子上傍布而住。對外色境
。或如滿器水上散麨。問若爾。何縁風吹不
散。答淨色覆持故吹不散。有餘師説。黒瞳
子中前後而住。問若爾。何故前不後。答
體清淨故不相障礙。謂如是類所造淨色。
多積集而不相障。如秋池水澄淨
故。細針墮中而亦可見。耳根極微住耳孔
。鼻根極微住鼻孔中。如是三根遶頭而
住如冠花鬘。舌根極微住在舌上猶如
。然於其中毛端量舌根。身根極
微隨身内外次第而住。復有餘師。以喩顯
示諸根極微次第住相。眼根極微黒瞳子上
藥杵頭。耳根極微住耳孔中猶如燈器
鼻根極微住鼻孔中猶如人爪。舌根極微
在舌上猶如剃刀。身根極微隨身而住。
猶如戟矟。女根極微住女形中猶如&T020317;
男根極微住男形上猶如指環。佛於經中
亦以此喩諸根相。眼根極微。有時一切
是同分。有時一切是彼同分。有時一分是同
分一分是彼同分。如眼根極微。耳鼻舌根極
微亦爾。身根極微。有時一切是彼同分。有時
一分是同分一分是彼同分。必無一切是同
分時。問若擧身入冷水池中。或&T055114;湯中。若
地獄山所磑磨身如爛葉。或十三種猛
焔纒身。爾時豈非一切同分。答爾時亦有
彼同分者。假使一切身根極微。皆生身識
身便散壞。以五識身皆依積聚。縁積聚故。
問眼等六根幾能取至境。幾能取不至境
耶。答至有二種。一爲境至。二無間至。若依
爲境至説。則六根皆取至境。若依無間至
。則三取至境。謂鼻舌身。三取不至境。謂
眼耳意。問若爾。何故耳聞近聲耳門邊
。而眼不近色如藥杵頭色耶。尊者世
友説曰。雖倶取不至境。而根法爾有能取
近境。有近境。故不難。有説。若
聲逼近耳根。如藥杵頭近眼根者亦不
聞。耳門邊聲去耳尚遠故得之。以耳根
極微在耳孔中故。大徳説曰。眼因明故能
色。色若逼近則礙於明故不見。耳因
空故能聞聲。聲雖逼近而不空故能聞
之。由此而説眼因明増故見色。耳因空増
故聞聲。鼻因風増故嗅香。舌因水増故甞
味。身因地増故覺觸。意因作意増故能了
法。問何故三根能取至境。三根不
耶。答以眼識依自界。縁自界他界耳識
亦爾。意識依自界他界。縁自界他界。餘三
識依自界自界故。復次眼識依同分
同分彼同分。耳識亦爾。餘四識依同分
同分。此依現在識説。復次眼識依自地他
自地他地。耳身意識亦爾。餘二識依
自地自地。復次眼識依無記三種。耳
識亦爾。意識依三種三種。餘三識依
。縁無記。復次眼識依近縁近遠。耳識亦
爾。意識依近遠近遠。餘三識依近縁近。
所以者何。乃至三根未境無間而住。三識
必不生故。復次眼識或依小而縁大如
大山。或依大而縁小如毛端。或依
縁等葡萄菓。耳識亦爾。意識所依雖
設大小而所縁。或小或大。餘三識
所依縁等隨依爾所鼻舌身極微。即縁爾所
香味觸極微故。復次眼耳意三識。依非業
業非業。餘三識依非業非業。復次眼
耳意三識。依非妙行惡行。縁妙行惡行及倶
。餘三識。依非妙行惡行非妙行惡行
妙行惡行。善戒惡戒律儀不律儀表非表
亦爾。問頗有一極微爲所依。一極微爲
。生眼等五識不。答無。所以者何。眼等五
識依積聚積聚。依有對有對。依
和合故。問若爾所法倶生。即爾所法
倶滅刹那後必不住。如何可鼻嗅香舌
味身覺觸耶。答若縁彼法鼻舌身識生
即説彼法是鼻舌身識所了別。即説名爲
舌身根所嗅甞覺故無失。問眼等。五
根處有筋骨血肉耶。答無。以諸色根是清
淨大種所造故。而經説色根處有筋骨血肉
者。是根中間色香味觸近根處故。説名爲有。
而實根處無筋骨等
色處有二十種。謂青黄赤白長短方圓高下
正不正。雲烟塵霧影光明闇。有説色處有
二十一。謂前二十及空一顯色。如是諸色
或有顯故可非形故。謂青黄赤白影光
明闇及空一顯色。或有形故可非顯故。
謂身表業。或有顯形故可知。謂餘十二種
色。若非顯形故可知者無也。問爲縁一色
於眼識。爲多色眼識耶。若縁
眼識者。此云何通。如説。眼識縁五色
。若縁多色眼識者。則一眼識有多了
。了性多故應多體。一法多體與理相
違。有説。但縁一色於眼識。問此云何通。
説。眼識縁五色縷。答多色和合共生
。見一色時言多色。尊者世友説曰。非
一眼識頓取多色。速疾故非倶謂倶。是
増上慢。如旋火輪非輪謂輪。是増上慢。
説。亦縁多色一眼識。問應一眼識。
多了性。乃至廣説。答若別分別則縁
一眼識。若不別分別則縁多色
眼識。大徳説曰。若不明了取色差別。則縁
多色亦生一識。如樹林取葉等。問爲
一青極微不。答有。但非眼識所取。若一
極微非青者。衆微聚集亦應青。黄等亦
爾。問爲長等形極微不。答有但非眼識
所取。若一極微非長等形者。衆微聚集亦應
長等形。復次有色極細故。不見非非境
故。如減七微色處有色非境故。不見非
故。如色處餘積集色有色極細故。不
見亦非境故。如色處餘極微色。有色非
極細故。不見亦非非境故。如藥杵頭逼
瞳子。復次有色極遠故。不見非非境故。如
大王衆天等。住自宮時。彼雖是人眼
而遠故。不有色境故。不見非極遠
故。如梵衆天等來至人間雖近不有色
極遠故。不見亦非境故。如梵衆天等住
。人眼不有色極遠故。不見亦
非境故。如藥杵頭逼眼瞳子。尊者世友
説曰。由四縁故。雖有色而不見一極近故。
逼瞳子藥杵頭色二極遠故。如此間
波吒梨色三極細故。如減七微色四有障
故。如壁外等色數論者説由八縁故。雖
而不見。謂極遠故。極近故。根壞故。意亂
故。極細故。有障故。被勝映奪故。相似所亂

聲處有八種。謂執受大種因聲。非執受大種
因聲。此各有二。謂有情名聲。非有情名聲。
此復各有可意不可意別故成八種。有
是説。執受大種因聲。非執受大種因聲。各有
可意不可意別。有情數大種因聲。非有情數
大種因聲。亦各有可意不可意別故成
。問爲一聲於耳識。爲多聲
耳識耶。若縁一聲耳識者。云何一時聞
五樂聲。及一時聞多人誦聲。若聞多聲
耳識者。則一耳識有多了性。乃至廣説。有
説。但縁一聲於耳識。問云何一時聞
五樂及多人誦聲。答多聲和合共生一聲。聞
一聲時言多聲。尊者世友説曰。非一耳
識頓取多聲。速疾故非倶謂倶。乃至廣
説。有説。亦縁多聲一耳識問應一耳
識有多了性。乃至廣説。答若別分別則縁
一耳識。若不別分別則縁多聲
耳識。大徳説曰。若不明了取聲差別。則縁
多聲亦生一識。如軍衆喧雜之聲。香處
四種。謂好香惡香平等香不平等香。問爲
一香於鼻識。爲縁多香鼻識耶。
若縁一香鼻識者。云何一時嗅百和香
若縁多香鼻識者。則一鼻識有多了性
乃至廣説。有説。但縁一香於鼻識。問云
何一時嗅百和香。答多香和合共生一香
一香時言多香。尊者世友所説如前。
説亦縁多香一鼻識。問應一鼻識有
多了性。乃至廣説。答若別分別則縁一香
一鼻識。若不別分別則縁多香一鼻識
大徳所説如前應
味處有六種。謂甘酢醎辛苦淡。問爲縁
於舌識。爲縁多味舌識耶。若縁
一味舌識者。云何一時甞百味丸。若縁
多味舌識者。則一舌識有多了性。乃至
廣説。有説。但縁一味於舌識。問云何一
時甞百味丸。答多味和合共生一味。甞
時言多味。尊者世友所説如前。有説。
亦縁多味一舌識。問應一舌識有
了性。乃至廣説。答若別分別則縁一味
一舌識。若不別分別則縁多味一舌識
大徳所説如前。應知。問若甞味時爲舌識
先起。爲身識耶。答隨彼境増彼識先起。若
二境等舌識先生。以諸有情貪味増
觸處有十一種。謂四大種滑性澁性輕性重
性冷性飢性渇性。問爲一觸於身識
多觸身識耶。有説。但縁一觸
於身識。謂或縁堅性。乃至或縁渇性。有説。
乃至有五觸一身識。謂滑性及四大
種。乃至渇性及四大種。有説。乃至有
一種觸一身識。如乃至有二十種色
一眼識。問云何身識縁共相境。以五識
身縁自相故。答自相有二種。一事自相。二
處自相。若依事自相説者。五識身亦縁
。若依處自相説。則五識唯縁自相
相違。問於嗅甞覺香味觸時。爲嗅甞
覺執受香等。爲嗅甞覺非執受香等耶。若
嗅甞覺執受香等者。云何名受用施主所施
又應一切時有嗅甞覺。若嗅甞覺非執受香
等者。外香味觸於内香味觸。都無因。
云何受用。有説。嗅甞覺執受香味觸。問云何
受用施主所施。又應一切時有嗅甞覺
答外香味觸於内香味觸。是覺發因故無
失。有説。嗅甞覺非執受香味觸。問外香味
觸於内香味觸。都無因。云何受用。答如
聲故無失。有説。於執受非執受。香味觸倶
嗅甞覺然不一時。問内香味觸既無増減。云
何嗅甞覺耶。答由外縁故亦有増減
法處有七種。謂前四蘊及三無爲。於色蘊
無表色。三無爲者。謂虚空。擇滅。非擇
滅。問爲一法意識。爲多法
耶。答縁一縁多倶生意識。又所縁法非
唯七種。即前七種。及諸餘法皆能頓縁。唯除
自性相應倶有。問曾聞菩薩六根猛利。云何
境知猛利耶。答菩薩宮邊有滅舍。彼
舍内五百燈。菩薩爾時住自宮内。不
燈焔但見其光。即知彼燈數有五百。於
中若有一燈涅槃即記之言一燈已滅。是
菩薩眼根猛利。無滅舍中有五百妓一時
奏樂。菩薩爾時不彼妓但聞樂聲。即知
其中作五百樂。若一絃斷或一睡眠。即記
言今爾所。是名菩薩耳根猛利。菩薩宮
内燒百和香。菩薩嗅之知百種。彼合香
者欲菩薩。於百種中或増或減。菩薩嗅
已即記之言。此於先香減爾所。是名
薩鼻根猛利。菩薩食時侍者常以百味丸進。
菩薩甞之即知其中百味具足。時造食者欲
菩薩。於百味中或増或減。菩薩甞已即
其中増減爾所。是名菩薩舌根猛利
薩浴時侍者即以洗浴衣進。菩薩觸之即
織者。或進衣者有是病。是名菩薩身
根猛利。菩薩善知諸法自相及與共相。而無
罣礙是名菩薩意根猛利
諸過去彼一切不現耶。乃至廣説。問何故作
此論。答爲他宗己義故。謂或有説過
去未來無實體性。現在雖有而是無爲。欲
彼意去來有現是有爲。故作斯論。諸
過去彼一切不現耶。答應四句。過去有
二種。一世過去。二瑜伽過去。不現亦有
。一世不現。二覆障不現。此中倶依二種
論。過去不現互有廣狹。故作四句。有
不現。謂如具壽鄔陀夷言
    一切結過去 從林離林來
    樂離諸欲 如金出山頂
鄔陀夷經是此根本。如説。世尊住室羅筏鹿
母堂中。於日後分靜定出將鄔陀夷
東池所。著襯身衣洗浴。時彼尊者爲
佛揩身。然鄔陀夷於佛昔日菩薩時。常
隨供侍。今見佛身光明赫弈。勝菩薩時
喜敬愛。合掌白佛。我今欲龍喩之頌
歎世尊。唯願聽許。佛言。欲説隨意説之。時
鄔陀夷便説此頌。一切結過去者。謂佛解
一切煩惱。從林離林來者。林謂居家世尊從
家。捨於家法非家來。樂離諸欲者。
欲有二種。一煩惱欲。二衆具欲。佛於此二
心不染故名出離樂。謂於中愛樂而住。
金出山頂者。曰名爲金山頂即是日所
出處。如日初出山頂之時光明遍照。佛從
煩惱隨煩惱出亦復如是。有説。山頂者是
山頂雲。如日從雲出時光明遍照。佛亦如
是。有説。山頂者是山頂黒砂。金謂金砂。猶
金砂從黒砂出。光明照耀。佛亦如是。從
煩惱出力無畏等。光明照耀。是謂過去。非
不現過去者。是第二過去。非不現者。非
種不現。佛身現在而顯現故。有不現非
。謂如一。或神通。或以呪術。或以
藥物。或以是生處得智。有隱沒
顯現。或以神通者。謂神通力令
。如契經説。梵王白佛。我欲身。佛言。
爾時彼大梵隱入地中。佛便指之彼豈非
汝。梵王念言。此由近故。即渡大海妙高
腹中而住。世尊復指汝住此耶。梵又念
言此由麁故。即便化作極微細身。入佛白
毫宛轉中住。佛既知已舒毫現之。時大梵
王極懷愧恥。佛便告曰。吾當身。盡汝所
知吾不。梵王敬諾。時佛即入是等
。放大光明梵宮處。亦令梵世聞大音
。諸梵梵王莫佛處。問佛住何處
知。有説。梵王髻中而住。有説。化作極微
妙身。有説。化身令顯現。有説。化作障色
障之有説。靜慮靜慮境界。佛佛境界皆不
思議。故不佛身所在。又如尊者大目
乾連。入是等持即於坐所而自隱蔽。
提婆達多對目不是等類。或以
者。謂呪術力令不顯現。如諸仙人所結
呪術。有受持者。隨所隱沒能令現。或
藥物者。謂藥物力令顯現。如
大神用。若有執持所隱沒亦令
現。如畢舍遮宮畔荼等。或以是生處得
者。謂彼智力令所隱沒不復顯現。此中
有説。地獄雖生處得智。而不
顯現。彼若能者終不須臾住彼受苦。有
是説。彼雖獄卒邊身不現。
而能於餘令身不現。傍生餓鬼天亦有
生處得智。令身不現。唯人趣無。問此神通
等四種力中。誰能於誰令顯現。答神通
能於一切現以最勝故。問誰神通於
能令現。答佛於一切能令現。獨覺除
佛於餘一切能令現舍利子除佛獨覺
餘不現。目*乾連除佛獨覺及舍利子。於
餘不現乃至鈍根者除利根者。於餘不現。
呪術除神通。於餘能不現問何呪術於
能令現。答有圓滿呪術不圓滿呪術
殊勝呪術不殊勝呪術。圓滿殊勝者。
一切皆能不現。不圓滿不殊勝者。除
圓滿殊勝餘不現。藥物除神通呪術
餘能不現。所以者何。由呪術力。能致藥物
藥物力能致呪術故。問何藥於何能令
現。答勝藥於劣能令現。生處得智。
前三種餘不現以最劣故。問此誰於
誰能令現。有説。地獄唯於地獄能令
現。乃至天唯於天能令現。有説。地
獄唯於地獄能令現。傍生於餓鬼
三天。於五趣能令現。如是説者地獄
能於五趣現。乃至天亦能於五趣現。
是謂不現過去。不現者是第二不現。非
過去者非二種過去。以所隱沒住現在故。
過去亦不現。謂所有行已起等起。已生等
生已轉現轉。已集已現已過去。已盡滅已離
變。是過去過去分過去世攝。如是諸句皆
共顯示過去諸行。過去者是世過去。不現
者是世不現。有過去亦非不現。謂除
。此中相聲於所名轉。謂若法是前三句。
名所顯者皆悉除之。餘未顯者作第四句
此復云何。謂除一切過去世法現在佛身及
所隱沒。取餘現在一切未來及無爲法。問如
後盡滅亦約結斷而作四句。何故此中不
結斷。作四句耶。答有處説結斷。名
滅。無結斷不現
*説一切有部發智大毘婆沙論*卷第十三



阿毘達磨大毘婆沙論卷第十四
 五百大阿羅漢等造 
 *三藏法師玄奘奉  詔譯 
  雜蘊第一中智納息第二之六
諸過去彼一切盡耶。答應四句。過去有
二種。如前説。盡亦有二種。如過去説。此
中倶依二種論。過去與盡互有廣狹。故
四句。有過去非盡。謂如具壽鄔陀夷
。一切結過去。乃至廣説。過去者是第二
過去。非盡者非初盡。佛身現在已斷盡故。
盡非過去。謂如佛言。此聖弟子已盡
。已盡傍生。已盡餓鬼。已盡所有險惡趣
。問此中已盡地獄者。顯聖弟子已盡地
。已盡傍生者。顯此已盡傍生。已盡餓鬼
者。顯此已盡餓鬼。已盡所有險惡趣坑者。
此更何所盡耶。答即顯上三然前廣後
略。前別後總前漸後頓。前分別後不分別
説。已盡地獄傍生餓鬼者。顯此已盡
惡趣自性。已盡所有險惡趣坑者。顯此已
彼中有。有説。已盡地獄等者。顯已盡
地獄等。已盡所有險惡趣坑者。顯已盡
人中扇&T015383;半擇迦無形二形。彼是人中險惡
趣坑故。有説。前顯已盡地獄傍生餓鬼。後
已盡住不律儀。彼當墮險惡趣坑故有
説。前顯已盡地獄傍生餓鬼。後顯已盡
五無間業。彼無間生墮地獄故。有説前
已盡地獄傍生餓鬼。後顯已盡斷善
者。以斷善者如險惡趣坑故。若不善根
死必墮地獄故。有説。前顯已盡地獄等果
後顯已盡地獄等因。如契經説。汝等苾芻。
若見身語意惡行。應知已見地獄或
餘惡趣。有説。前顯已盡地獄傍生餓鬼。後
復言已盡所有險者。重顯已盡地獄。以
獄中無善果故。惡趣者重顯已盡餓鬼。彼
常貧窮乏資縁故。坑者重顯已盡傍生。身
心墮出故。有成劫時生。彼壞劫時
方命終故。有説。前顯已盡地獄傍生餓鬼
後復言已盡所有險惡趣坑者。皆重顯
三惡趣果。謂三惡趣皆是極險。衆惡所
趣所墮坑故。問今地獄中猶有種種&T055114;湯爐
炭。及獄卒等無量苦具。如何言盡耶。答不
往不生。故説爲盡。謂聖弟子不復往彼處
復生彼蘊界處故。此已得彼非擇滅故。
問亦有異生得地獄等非擇滅者。何故但
聖弟子
答諸聖弟子皆已盡故。異生品中有未盡者
是故不説。問諸聖弟子亦盡人天。何故但言
地獄等。答此中但説一切盡者。諸聖弟
子於人天趣。有未盡者故不之是謂盡。
過去盡者是第二盡。非過去者非初過
。有過去亦盡。謂所有行已起等起。乃至廣
説。此皆顯示過去諸行。過去者是世過去盡
亦爾有過去亦非盡謂除前相。此中相
聲義如前釋廣説。乃至此復云何。謂除
切過去世法現在佛身。未來聖弟子地獄等
蘊界處。取餘現在一切未來及無爲法。作
第四句
復次若依結斷説者。此中依言顯所憑義
前四句中。依世盡及不生盡盡言。今四
句中。依斷煩惱得擇滅盡。建立盡名。有結
過去非盡。謂結過去。未斷未。遍知未滅未變
吐。未斷者未斷遍知。未遍知者未
遍知。未滅者未擇滅。未變吐者未
。有説。未斷者未無間道斷。未遍知者
解脱道遍知。未滅者未彼離繋得
未變吐者未彼繋得。有説。此四句皆顯
未棄捨義。此復云何。謂諸異生若具縛者。過
去三界見修所斷結。已離欲染初靜
慮染者。過去八地見修所斷結。乃至已離
無所有處染者。過去一地見修所斷結。若聖
者具縛入正性離生位。苦法智忍時過去三
界見修所斷結。苦法智已生苦類智未生。過
去色無色界見苦所斷。乃至三界見集滅道
修所斷結。乃至道法智已生道類智未生。過
去色無色界見道所斷。及三界修所斷結。預
流者過去三界修所斷結。一來者過去欲界
修所斷三品。及色無色界修所斷結。不還
者若未初靜慮染。過去八地修所斷結。
乃至若已離無所有處染。過去一地修所斷
結。是謂結過去非盡。有結盡非過去。謂
結未來已斷已遍知已滅已變吐。已斷者已
斷遍知。已遍知者已立智遍知。已滅者已
擇滅。已變吐者已棄彼得。有説。已斷者
已以無間道斷。已遍知者已以解脱道遍知
已滅者已證彼離繋得。已變吐者已捨彼繋
。有説。此四句皆顯已棄捨義。此復云何。
謂阿羅漢未來三界見修所斷結。若不還者
已離無所有處染。未來三界見所斷。及八地
修所斷結。乃至未初靜慮染者。未來三
界見所斷。及一地修所斷結。若一來者未
來三界見所斷。及欲界六品修所斷結。若
預流者未來三界見所斷結。若隨信隨法行。
道法智已生道類智未生。未來三界見苦集
滅所斷。及欲界見道所斷結。乃至苦法智
已生苦類智未生。未來欲界見苦所斷結。
若諸異生已離無所有處染。未來八地見修
所斷結。乃至已離欲染初靜慮染。未
來一地見修所斷結。是謂結盡非過去。有
結過去亦盡。謂結過去已斷已遍知已滅已
變吐。已斷等言如前廣説。此復云何。謂
阿羅漢過去三界。見修所斷結。廣説乃至。
若異生已離欲染初靜慮染。過去一
地見修所斷結。是謂結過去亦盡。有結非
過去亦非盡。謂結未來未斷未遍知未滅未
變吐。及結現在未斷等言如前廣説。此復
云何。謂諸異生若具縛者。未來三界見修
所斷結。廣説乃至。若不還者已離無所有
處染。未來一地修所斷結。及一切現在結。
是謂結非過去亦非盡。諸過去彼一切滅耶。
答應四句。過去有二種。如前説。滅亦有
二種一世滅。二隱沒滅。此中倶依二種
論。過去與滅互有廣狹。故作四句。有過去
滅。謂如具壽鄔陀夷言。一切結過去。乃
至廣説。過去者是第二過去。非滅者非二種
。佛身現在非隱沒故。有滅非過去。謂
世俗小街小舍小器小眼。言是滅街乃至
滅眼謂東方人見小街等説言此滅。即依
此義是言。頗有眼滅能見色耶。答有。
謂現在世同分小眼是謂滅。非過去滅者是
第二滅。非過去者非初過去。有過去亦
。謂所有行已起等起。乃至廣説。此皆顯
示過去諸行。過去者是世過去滅亦爾。有
過去亦非滅。謂除前相。此中相聲亦如
前説。廣説乃至。此復云何。謂除一切過去世
法。現在佛身及小街等。取餘現在一切未
來及無爲法。作第四句。復次若依結斷説
者。此中依言義如前説。前四句中依世滅
及隱沒滅滅言。今四句中依斷煩惱得
擇滅滅立滅名。有結過去非滅。謂結
過去未斷未遍知。未滅未變吐。廣説乃至。
結非過去亦非滅。謂結未來未斷未遍
知未滅未變吐及結現在。此中一切義如

是所説五四句中。前三四句依世施設及
聖施設説。世語言。及聖語言説。依
俗及勝義説。依契經及現見説。後二四句
唯依聖施設聖語言勝義契經説。問後二四
句中。何故但説結不結法耶。答彼作論
者。意欲爾故。乃至廣説。有説應説而不
者。當知此義有餘。有説。已説結。當知亦
已説結法。所以者何。依結立結法故。又同
一對治故。有説。諸結自性斷。斷已不成就
是故説之。結法不定是故不説。有説。諸結
諸過失。堅牢難斷難破難越。是故説之。
結法不爾是故不説。有説。諸結與聖道
違。結法不爾。以善有漏。能與聖道相入出
故。無覆無記能與聖道依止故。然與
雜故。亦是聖道所斷。如燈破闇時亦損
炷等。王破他軍時亦損自衆。有説。諸結是
結亦是結法。是故説之。結法非結是故不
説。如結結法。縛縛法。隨眠隨眠法。隨煩惱
隨煩惱法。纒纒法。垢垢法。應知亦爾
若於苦生疑此是苦耶。此非苦耶。乃至廣
説。問何故作此論。答爲別契經義故。
契經説。有因論婆羅門。來詣佛所
是問。沙門喬答摩。疑甚爲希有度非
。世尊告言。如是如是。婆羅門疑甚爲
度非易度。所以者何。有古昔婆羅門
者。造呪術者上首有十。一頞瑟
搩迦。二婆莫迦。三婆莫提婆。四毘濕縛蜜多
羅。五闍莫鐸耆尼。六鴦耆羅。七跋羅墮闍。八
婆死瑟&T015383;。九迦葉波。十勃栗瞿。如是等諸婆
羅門。世雖尊敬皆不疑而命終。是故知
疑甚爲度。契經雖是説而不廣分別
彼經是此論所依根本。彼所説者。今應
之。故作斯論。若於苦生疑。此是苦耶。
此非苦耶。當一心多心耶。答應
。謂此是苦耶。是一心。此非苦耶是第二
心。於集滅道疑亦爾。此中邪聲顯成疑
。若但説此是苦。便成正見。此非苦便成
邪見。乃至於道亦爾。由邪聲故成
。如是於苦乃至於道。各有二心總成
。此説極速。於四聖諦次第疑者有此八
。如現觀時。從苦法智忍。乃至道類智十
六刹那。有説。此八非八刹那。以一一心生
滅速疾。若作是念。此是苦耶。中間已經
千生滅。餘心亦爾。但本論師欲弟子易
解了。故説多刹那以爲一心。行相等故
頗有一心。有疑無疑耶。乃至廣説。問何故
此論。答爲疑者得決定故。謂阿毘達
磨者説一心聚。有多法倶。生於中有是
猶豫謂疑。有是決定謂慧。有猶豫非
決定謂餘心所。勿疑即有疑心。是無
疑心。即無疑心。是有疑心此疑得
決定故。顯有疑心異無疑心異故作斯論
頗有一心有疑無疑耶。答無。問此言。爲
心聚。爲所縁説耶。若約心聚説者。則一
心聚中有是疑非疑。如前已説。何故言
無。若約所縁説者。則於一佛心有疑
謂異生有無疑。謂聖者亦不無。何故
答言無也。答此約心聚故答言無。謂諸
心聚若有疑者名有疑心。若無疑者名
疑心。是故有疑心異無疑心異。然此中説
無疑心者。於四聖諦或了是有或撥爲無。
但與疑不相應起。所以者何。謂於
。若言此是苦耶。此心有疑。若言此是苦
此心無疑。若言此非苦耶。此心有疑。若言
此非苦。此心無疑。於集滅道知亦爾。應
知此中有十六心。於四聖諦各有四故。謂
八是疑。四是正見。四是邪見。前四種疑引
正見。後四種疑引四邪見。謂此是苦等是正
見。此非苦等是邪見故。問何等補特伽羅
疑能引生正見。何等補特伽羅疑能引生邪
。答若好與此法共住者。彼疑引生正見
若好外道共住者。彼疑引生邪見。復次
若樂習内論者。彼疑引生正見。若樂習外論
者。彼疑引生邪見。復次若愛近善士
聞正法者。彼疑引生正見。若愛親近不善
聞不正法者。彼疑引生邪見。復次若
因力加行力不放逸力増上者。彼疑引生正
。若因力加行力不放逸力非増上者。彼疑
生邪見
契經説。有三種冥身。謂於三世疑惑猶
豫。問冥身自性應是無明。何故説疑。答
彼相似故。謂諸煩惱中無不了。行相與
無明相似猶如疑者。是故説疑。有説。冥身
自性實是無明。疑是無明依處舍宅是故説
疑。如施設論説。疑是無知依處舍宅故。有
説。疑與無明親近住故。謂若有疑處必有
無明。如世於親説彼是我是。故説疑。有説。
疑與無明相類同故。謂彼於境倶不決定
二分而轉是故説疑。有説。彼經爲不成
故。謂無明爲冥身自性。不自成而疑
亦有冥身之義。然不顯了是故偏説。問世
尊何故但説縁世疑爲冥身。不縁無爲
耶。答應説而不説者。當知此義有餘。
説。彼經依多分説。謂多縁世起此冥身
少縁無爲是以不説。有説。有爲麁顯於
疑。聖所訶責説爲冥者。無爲微細難
覺了中生疑。聖不訶責是以不説。如
顛蹶爲世所訶説爲盲者。夜分*顛蹶世
則不訶。彼亦如是。有説。外道於世起増上
。疑惑猶豫是故偏説。如契經言。我於
過去。爲曾有曾有。何所曾有。云何曾
有。我於未來當有當有。何所當
有。云何當有。於内猶豫此物是何。此物云
何。當何所有。如是有情生從何來。沒往
。外道於世數。起是増上猶豫。是故偏
説。有説。若愚若智内道外道。世間論者乃
至童竪皆知有世。謂彼皆了去來今。而
中疑甚爲盲冥故説冥身。涅槃離相極
覺了。雖猛利智猶不能窮。故於彼疑
此中不説。有説。佛觀未來。有諸弟子
無過未。故説世起疑惑名爲

契經説。有五種心栽。一者疑佛。二者疑
法。三者疑戒。四者疑教。五者瞋僧。如彼經
。有五心栽。云何爲五。謂於大師及法戒
疑惑猶豫。不悟入信解害心栽
佛所讃嘆有智同梵行者。瞋恚毀罵陵辱
觸惱不心栽。問此五心栽以何爲體。答
疑瞋爲體。前四是疑第五是瞋。問瞋可爾。
疑云何。如契經説。栽有三種。謂貪瞋癡。
品類足論亦作是説。瞋云何。謂於有情。作
損害作栽蘗無説疑爲栽自性。此中
何以説耶。答彼相似故謂諸煩惱中。無
栽自性而作栽事。猶如疑者。如施設論
。疑覆蔽心。令心剛強栽蘗事。尚不
心得邪決定。況正決定。譬如良田若不
耕墾。即便堅硬多諸株杌。穢草不植。何況
嘉苗有説。疑與瞋恚行相所對。倶相似故
説爲心栽。行相相似者。倶慼行相轉故。所
對相似者。倶對歡行相故。問何故疑佛説爲
心栽。非疑僧耶。答不生處而妄生者説
心栽。佛無一切惡行過失。而生猜疑
非處。於法戒教知亦爾僧有少分惡
行過失。而猜疑者是應處起不心栽。問何
故瞋僧説名心栽。非佛耶。答僧有少分
惡行過失。縁之生瞋性必尤重故名心栽
佛無一切惡行過失。生瞋則輕是故不説。
法戒教知亦爾。有餘師説。於非重過
設心栽。於僧生疑其過則重。以應處起
斷故不心栽。佛無諸過而能縁
之生瞋性必尤重難斷亦非心栽。於法戒
亦復如
云何多名身。乃至廣説。問何故作此論。答是
作論者意欲爾故。乃至廣説。有説。爲
別契經義故。如契經説。苾芻當知如來出
世。便有名身句身文身。出現世間。雖
是説而不分別。云何名身句身文身。今欲
分別故作斯論。有説。爲令疑者得決定
故。謂此論中分別種種甚深妙義。或有
疑論者。於義雖善巧。而於其文或不善
巧爲此疑得決定故。顯文義倶得
善巧故作斯論。有説。爲他宗己義
故。謂或有執名句文身。非實有法譬喩
。或復有執名句文身。聲爲自性聲論
。爲彼執名身等是實有法。是不相
應行蘊所攝故作斯論。有説。欲世尊三
無數劫。所設劬勞有大果故。謂佛過去無量
劫前應滅度。所以經於三無數劫
習。百千難行苦行。但爲利他。夫利他者。必
名身句身文身。皆得善巧。以善巧故。
能爲他説蘊界處等。令涅槃究竟饒益
是名大果。有説。爲立三種菩提増上
故。謂若以上品覺慧。覺名句文身
佛菩提。若以中品覺慧。覺名句文身
覺菩提。若以下品覺慧。覺名句文身
聞菩提。有説。欲佛是無量無邊説法者
故。謂佛善達名句文身。能爲衆生説法無
盡。有説。欲世尊異獨覺故。謂佛獨覺
皆不師自能覺悟。而於名等唯佛善知。
獨覺不爾。有説。爲了雜染清淨。二
法性相令他知故。謂名身等是能照了染
淨根本。若無名等雜染清淨顯示。有
説。欲於名身等觀察。不觀察者引大義
利大衰損故。謂修行者。若能觀察名句文
則能制伏。猶如積山煩惱惡行。雖
能堪忍故。若不察名句文身。則煩惱
惡行如河流不絶。如太子毘盧釋迦
婢子何以昇我釋種堂。彼以察如
是四五字故。牽引無量百千衆生大地
。問彼修行者得他罵時。云何觀察令
起。答所言阿倶盧舍縵者。是爲我。若
阿字但是喚我。若除縵字直是罵聲。若
二字倶除直名爲喚。彼修行者得他罵時。便
審觀察此諸字中。若無阿者便是喚我何爲
瞋。若無縵者但有罵聲。不於我
由得瞋。若二字倶無直名爲喚。於我何苦
而得瞋。復次行者得他罵時。便審觀
是諸字。此方是罵他方是讃。我若於此生
瞋生憂。若於他方貪生喜。則常憂常喜
常瞋常貪。誰有疲苦我比者。由此觀察
便不瞋。復次行者得他罵時。便審觀察
我者更無別字。但於我諸字之中
倒次比此讃與罵既不決定。不
憂生喜。由此於罵不瞋心。復次行者
他罵時。應審觀察如是語業。誰所
。爲是罵者。爲是我身。即知此是罵者成
就。便作是念。彼爲自罵何關於我。故不
瞋。復次行者得他罵時。便觀罵者身中諸
。罵我法多不罵法多。即知罵法唯攝一界。
一處一蘊少分。不罵法攝十七界。一界少
分十一處一處少分。四蘊一蘊少分。作
是念。彼罵我者。罵我法少不罵法多。何爲
多於少生恚。復次行者得他罵時。應
一字一刹那頃。必不罵。無多字多
念倶生。前字生時後字未起。後字若生前字
已滅。都無罵理但妄分別。謂之爲罵故不
瞋。復次行者得他罵時。應我身及能
罵者。皆念念滅適欲分別。罵者及我皆已滅
無。誰復於誰應瞋恨。由此觀察故不
瞋。復次行者得他罵時。應諸行
我所。作者受者皆不可得。唯空行聚何爲
瞋。有説。所以作此論者。爲此論文義
故。謂此論中分別諸法自相共相。名爲
義具。此中分別名句文身名爲文具。有説。
名句文身有大用故。謂由名等
示分別蘊界處等。無量義門。及能讃述佛法
僧寶無邊功徳。由是等種種因縁故作
斯論
云何多名身。答謂多名號異語増語想等想
假施設。是謂多名身。此中論者於文善巧。
多文句共顯一名。皆是名之差別名故。
問此中何故問多名身。而不名及名身
耶。答是作論者意欲爾故。乃至廣説。有説。
問而不問者。當知此義有餘。有説。名
名身。二倶攝在多名身中問多名身則
都問。有説。此是契經所説。不問。作
論者。契經但問多名身故。論者於中不
増減。問若爾。何故問多名身。而答以名。
答名是根本。名滿名身。名身復滿多名身故。
有説。依展轉因故作是説。如子孫法。謂依
名有名身。依名身多名身故。問名體是
何。答是不相應行蘊所攝。文句亦爾。問何
故名名。答名者名爲隨名。爲名名
者。如其所作即往相應。*名者爲此義
。如求便應合者。隨造頌轉令義會
此中名具三義故名爲名。心心所法有
*名。而無合義故不名。餘不相應色
無爲法。有隨有合而無*名義故亦非名。
問名身者是何義。答是二名聚集義。是故一
名不名身。問多名身是何義答是多名
聚集義。如一象二象不多象身。要衆多象
多象身。馬等亦爾。句身多句身文身多文
身亦復如是。此中有名。有名身。有多名身
一字所起名。有二字所起名。有多字所
起名。一字所起名中。於一字但有名於二字
名身多名身者。有三字。有
四字。二字所起名中。於二字但有
四字名身多名身者。有
。有八字。三字所起名中。於三字
但有名於六字名身多名身者。有
九字。有十二字。四字所起名
中。於四字但有名於八字。有名身多名身
者。有十二字。有十六字
此爲門餘多字名應知亦爾。有餘師説。
一字所起名中。於一字一呼但有名。即於
此字再呼有名身。即於此字或三呼或四
呼有多名多身。於二字所起名等知亦

云何多句身。答諸句能滿未滿足義。於
連合是謂多句身。爲此義經爲證。
世尊説
    諸惡莫作 諸善奉行 自淨其心
    是諸佛教
是四句各能滿足。未滿足義於中連合。是
多句身。如是四句一一能滿。各自句中。
未滿足義於中連合者。於四句中一一各
別。連合諸字顯未滿義。或復連合諸句。顯
成頌義多句身。一一句中有標有釋。謂
諸惡者是*標莫作者是釋。乃至是諸佛者是
*標教者是釋。故此頌中有四事滿。一*標二
釋三句四頌。若説諸惡*標名滿。於
句於頌未滿。復説莫作*標釋句三
滿。於頌未滿。復説諸善若於總頌
摽釋句滿。若於別句摽滿非餘。乃至復説
是諸佛者若於總頌摽釋句滿。若於別句
摽滿非餘。復説教者一切皆滿。此頌處中
長不短八字爲句。三十二字爲頌。諸經
論頌多依此法。計書寫數亦依此法。又從
六字乃至二十六字皆得句。然六字者名
初句。二十六字者名爲後句。減六字
短句。過二十六字者名長句
云何多文身。答諸字衆是謂多文身。爲
此義經爲證。如世尊説
    欲爲頌本 文即是字 頌依於名
    及造頌者
此中欲者。是欲頌欣憙愛樂。爲頌本
此欲是頌因集生縁。文即是字者。巧便顯了
故名爲文。此即是字無轉盡故。此即顯示能
頌文以字爲體。頌依於名者。頌是假有
名而立。亦依文句且説依名。此中依言
林依樹。及造頌者。思惟觀察作諸伽
造頌者。頌依造者如蛇依穴水依於泉
乳依乳房與依名異
知。此中有名有名身多名身。有句
句身多句身。有文有文身多文
。於一字名無名身多名身。無
句身多句身。有文無文身多文
。於二字名有名身多名身。無
句身多句身。有文有文身
文身。於四字名有名身多名身。無
句無句身多句身。有文有文身
文身。於八字名有名身多名身。有
句無句身多句身。有文有文身
文身。於十六字名有名身多名身。有
句有句身多句身。有文有文身
文身。於三十二字名有名身多名身
句有句身多句身。有文有文身
多文身。由此爲門於諸字衆。所説多少如
理應
*説一切有部發智大毘婆沙論*卷第十四
  此卷宋本第十六幅末。便不生瞋復次行
者得
所起名中
他罵時便審觀察

依二十字四字等六十八行文今依




阿毘達磨大毘婆沙論卷第十五
 五百大阿羅漢等造 
 *三藏法師玄奘奉  詔譯 
  雜蘊第一中智納息第二之七
問名爲隨語地繋。爲隨補特伽羅地繋耶。
有説。名隨語地繋。彼作是説。生欲界者。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irst] [Prev+100] [Prev] 61 62 63 64 65 66 67 68 69 70 71 72 73 74 75 76 [Next] [Next+100] [Last] [行番号:/]   [返り点:/] [CIT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