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正蔵検索


punctuation    Hangul    Eng   

Citation style A:
Citation style B:
()
Citation style C:
()
Citation style D:
()
TextNo.
Vol.
Page

  INBUDS
INBUDS(Bibliographic Database)
  Digital Dictionary of Buddhism
電子佛教辭典
パスワードがない場合は「guest」でログインしてください。
Users who do not have a password can log in with the userID "guest".

本文をドラッグして選択するとDDBの見出し語検索結果が表示されます。

Select a portion of the text by dragging your mouse to view all terms in the text contained in the DDB. ・

Password Access Policies

彌勒菩薩所問經論 (No. 1525_ 菩提流支譯 ) in Vol. 00

[First] [Prev] 265 266 267 268 269 270 271 272 273 [Next] [Last] [行番号:/]   [返り点:/] [CITE]


  No. 1525
彌勒菩薩所問經論卷第一

  後魏天竺三藏菩提流支譯
如是我聞。一時婆伽婆住王舍城耆闍崛山
中。與大比丘衆千二百五十人倶。并諸菩薩
摩訶薩十千人等。爾時彌勒菩薩摩訶薩即
從坐起。偏袒右肩右膝著地。合掌向佛白佛
言。世尊。我今欲以少法問於如來應正遍知。
不審世尊。聽許以不。爾時世尊告彌勒菩薩
摩訶薩言。彌勒。隨汝心念問於如來應正遍
知。我當爲汝分別解説令汝心喜。爾時彌勒
菩薩摩訶薩白佛言。世尊。如是願樂欲聞。世
尊。諸菩薩摩訶薩畢竟成就幾法。不退阿耨
多羅三藐三菩提。於勝進法中不退不轉。行
菩薩行時降伏一切諸魔怨敵。如實知一切
法自體相。於諸世間心不疲惓。以心不疲惓
故不依他智。速疾成就阿耨多羅三藐三菩
提。爾時世尊告彌勒菩薩摩訶薩言。善哉善
哉。彌勒。汝今乃能問於如來如是深義佛復
告彌勒菩薩摩訶薩言。汝今應當一心諦聽。
吾當爲汝分別解説如是深義。即時彌勒菩
薩摩訶薩白佛言。世尊。如是願樂欲聞。佛復
告彌勒菩薩摩訶薩言。彌勒。若諸菩薩摩訶
薩畢竟成就八法。不退阿耨多羅三藐三菩
提。於勝進法中不退不轉。行菩薩行時降伏
一切諸魔怨敵。如實知一切法自體相。於諸
世間心不疲惓。以心不疲惓故不依他智。速
疾成就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何等爲八。彌
勒。所謂諸菩薩摩訶薩成就深心。成就行心。
成就捨心。成就善知迴向方便心。成就大慈
心。成就大悲心。成就善知方便。成就般若
波羅蜜。彌勒。云何諸菩薩摩訶薩成就深心
彌勒。若諸菩薩摩訶薩聞讃歎佛及毀呰佛。
其心畢竟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堅固不
動。聞讃歎法及毀呰法。其心畢竟於阿耨多
羅三藐三菩提堅固不動聞讃歎僧及毀呰
僧。其心畢竟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堅固
不動。彌勒。如是諸菩薩摩訶薩畢竟成就深
心。彌勒。云何諸菩薩摩訶薩成就行心。彌
勒。若諸菩薩摩訶薩遠離殺生。遠離偸盜。遠
離邪婬。遠離妄語。遠離兩舌。遠離惡口。遠
離綺語。彌勒。如是諸菩薩摩訶薩畢竟成就
行心。彌勒。云何諸菩薩摩訶薩成就捨心。彌
勒。若諸菩薩摩訶薩是能捨主。是能施主。施
諸沙門及婆羅門貧窮乞丐下賤人等。衣食
臥具隨病湯藥所須之物。彌勒。如是諸菩薩
摩訶薩畢竟成就捨心。彌勒。云何諸菩薩
摩訶薩成就善知迴向方便心。彌勒。若諸
菩薩摩訶薩所修善根。謂身口意業。皆悉迴
向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彌勒。如是諸菩薩
摩訶薩畢竟成就。善知迴向方便心。彌勒。云
何諸菩薩摩訶薩成就大慈心。彌勒。若諸菩
薩摩訶薩畢竟成就大慈身業。畢竟成就大
慈口業。畢竟成就大慈意業。彌勒。如是諸菩
薩摩訶薩畢竟成就大慈心。彌勒。云何諸菩
薩摩訶薩成就大悲心。彌勒。若諸菩薩摩訶
薩畢竟成就不可譏呵身業。畢竟成就不可
譏呵口業。畢竟成就不可譏呵意業。彌勒。如
是諸菩薩摩訶薩畢竟成就大悲心。彌勒。云
何諸菩薩摩訶薩成就善知方便。彌勒。若諸
菩薩摩訶薩善知世諦。善知第一義諦。善知
二諦。彌勒。如是諸菩薩摩訶薩畢竟成就善
知方便
彌勒。云何諸菩薩摩訶薩成就般若波羅蜜。
彌勒。若諸菩薩摩訶薩如是覺知。依此法有
此法。依此法生此法。所謂無明縁行。行縁
識。識縁名色。名色縁六入。六入縁觸。觸縁
受。受縁愛。愛縁取。取縁有。有縁生。生縁老
死憂悲苦惱。如是唯有大苦聚集。彌勒。此法
無故此法無。此法滅故此法滅。所謂無明滅
則行滅。行滅則識滅。識滅則名色滅。名色滅
則六入滅。六入滅則觸滅。觸滅則受滅。受滅
則愛滅。愛滅則取滅。取滅則有滅。有滅則
生滅。生滅則老死憂悲苦惱滅。如是唯有大
苦聚集滅。彌勒。如是諸菩薩摩訶薩畢竟成
就般若波羅蜜。彌勒。是名諸菩薩摩訶薩
畢竟成就八法。不退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於勝進法中不退不轉。行菩薩行時降伏一
切諸魔怨敵。如實知一切法自體相。於諸世
間心不疲惓。以心不疲惓故不依他智。速疾
成就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佛説此經已。彌勒菩薩摩訶薩。及餘諸菩薩
摩訶薩。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天龍夜
叉乾闥婆阿修羅迦樓羅緊那羅摩睺羅伽人
非人等。一切大衆聞佛所説。皆大歡喜。信受
奉行
彌勒菩薩摩訶薩所問經論卷第一
歸命彌勒世尊。問曰。何故如來説此脩多羅。
答曰。捨等四句示現施戒修行相三種功徳。
是菩薩外道聲聞辟支佛共法。深心等四句
示現即彼四法唯菩薩行。不與外道聲聞辟
支佛共。是故如來説此修多羅。布施示現施
功徳。遠離殺生等示現戒功徳。慈悲等二句
示現修行功徳。此義云何有外道凡夫離善
知識不聞正法不善思惟不如説行故。妄執
常見等能集業因。諸結使等相依有力増長
世間因故。堅著妄執決定成就世間因故。離
實諦見故無利益他心故。貪著世樂故。彼
諸外道雖有施等善根種子。以疑悔故。愛水
潤識。住五取陰地。無明土覆時節和合能生
牙。次第増長成世間果。又聲聞辟支佛人
親近善知識。從已度生死海欲*度生死海
人。聞説世間過患復自少見。厭世間苦樂
涅槃樂。欲捨世間追求出道。雖不取施等功
徳。而亦不離施等功徳。能伏煩惱得上勝法。
以是義故。雖復修集施等善法。以無四法
故。不得大菩提。又菩薩人畢竟具足成就八
法建立大事。荷負重擔親近眞善知識。深見
世間過患。知涅槃寂靜。爲衆生故不厭世間
苦。初發菩提心不失因故。深心成就。捨自身
樂爲利益衆生故。修行施等功徳迴向大菩
提。依方便力増長微少施等功徳。能護自身
不墮聲聞辟支佛地。以究竟成就般若波羅
蜜故。能清淨施等功徳。令住菩薩道。示現深
心等四句。能攝取施等四句。爲菩薩不同法
能得一切種智。是故如來説此修多羅
問曰。復以何義如來説此修多羅。答曰。爲遮
無因顛倒因隨順正因果。是故如來説此修多
羅。此義云何。言不退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者。以深心成就故。此明何義。以諸菩薩摩
訶薩見法界時即得永離菩提心障。謂身見
等一切煩惱。出過聲聞辟支佛地入菩薩位。
起於初地菩提之心不失因故。證得深心。是
故名爲不退。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又言
不轉者。以證勝法故。此*明何義。以成就施
行故。此復何義。以起無損害心根本業道。攝
取上上勝行。是故不轉離根本業道修行施
等行一切處不退。以是義故名爲不轉。又言
行菩薩行時降伏一切諸魔怨敵者。以善知
迴向方便心成就故。此明何義。略説四魔。謂
煩惱魔陰魔死魔及以天魔。唯煩惱魔以爲
根本。依煩惱魔有餘三魔。何以故。以諸凡夫
煩惱纒心依此煩惱所纒之心。樂於世間求
彼處樂。布施等法迴向天道。以此義故爲彼
陰魔死魔所纒繋屬天魔。是故菩薩斷身見
等一切煩惱。復能遠離不活等畏。捨自身樂
爲欲利益諸衆生故。修*集慈悲布施等行善
根功徳。皆悉迴向薩婆若智。遠離一切諸魔
惡道。是故名爲行菩薩行時降伏一切諸魔
怨敵。又言於諸世間心不疲惓者。以大慈大
悲心成就故。此明何義。以諸菩薩摩訶薩常
爲世間一切衆生愚箭所射心受苦惱。以大慈
大悲心成就故。見衆生利即是己利。是故大
慈大悲心生。則能利益一切衆生。是故名爲
於諸世間心不疲惓。又言如實知一切法自
體相者。以方便成就故。此明何義。以知諸法
自相同相故。此復何義。以諸菩薩善知世諦
善知第一義諦方便。是故不著有無二邊。此
明何義。菩薩雖見識境界事。而先已觀察識
境界事。何以故。以常不捨第一義諦深心力
故。是故不墮著有邊見。雖常不捨第一義
諦而常善知世諦之事。何以故。以常明見諸
有爲行不捨世間心念言説故。是故不墮著
無邊見。以能善知此二種義是故名爲如實
知一切法自體相。又言以心不疲惓故不依他
智速疾成就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者。以般
若波羅蜜成就故。此明何義。以諸菩薩摩訶
薩般若觀察有爲法故。此復何義。菩薩觀察
諸有爲行。無人無衆生無主無自在。迭共相
因増長有力。依於本業造一切業。猶如幻師
所作幻人。往來跳躑種種技術無疲惓者。是
故名爲以心不疲惓故。又心不疲惓者。以離
衆生相故。此明何義。有爲諸行一切無實。唯
有種種諸業使行他力相依故。能成就有爲
諸行。是故菩薩知有爲法實無神我。而不依
他智隨所修行。皆以毘離耶波羅蜜増長成
辦。速疾成就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以諸菩
薩摩訶薩求薩婆若。示現遠離無因顛倒因。
隨順正因果。是故如來説此修多羅。問曰。復
以何義如來説此修多羅。答曰。依不定聚菩
薩求定聚故。成就何等行。得入正定聚。示現
彼菩薩入正定聚修正因行。是故如來説此修
多羅。此義云何。菩薩未證初地正位。雖無量
劫習*集善根。而未能得不退轉位。未得畢竟
無怖畏處。心未安隱。常爲世間苦惱所逼。未
得菩提心根本慈悲心力。未得増上力故。以
世間道智觀察十二因縁。如實觀有爲行以
依世間道。觀寂靜法界求大涅槃無方便智
故。墮聲聞辟支佛地。若墮聲聞辟支佛地有
三種失。何等爲三。一者退失一切大乘善根
種子。二者退失能與一切衆生樂因。三者退
失薩婆若智。以是義故如來經中説言。迦葉。
譬如一切世間天人。雖復修治僞琉璃珠。而
彼僞珠終不能作眞琉璃寶。如是迦葉。一切
聲聞修戒定慧。及頭陀等一切功徳。終不能
得坐於道場成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迦葉。
譬如修治大毘琉璃。隨意能得無量百千萬
億珍寶。如是迦葉。修菩薩行故能出生一切
聲聞辟支佛等及以人天。依此義故如來寶
積經中説。菩薩有四種非善知識。何等爲四。
一者求聲聞人但欲自度。二者求縁覺人喜
樂小事。三者讀外經典路伽耶等。四者習學
一切文辭嚴飾。所有親近此四種者。但増世
利不増法利
復有經中大徳迦葉白文殊師利。有五逆人
能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修諸功徳證
大菩提。而羅漢不能。譬如根敗之人於五欲
境界無所能爲無所増益。如是聲聞辟支佛
人離諸結使。於一切佛法無所能爲無所増
益。無如是觀察佛法力。是故文殊師利。一
切凡夫報如來恩非聲聞也。何以故。凡夫之
人聞佛功徳。爲不斷絶三寶種故。能發阿耨
多羅三藐三菩提心。聲聞之人雖復終身聞諸
佛法十力四無畏等。而不能發阿耨多羅三
藐三菩提心。又般若波羅蜜經中説。諸天子。
未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者。彼人應發
大菩提心。已入聲聞辟支佛位。不能復發阿
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何以故。一切聲聞辟
支佛等斷生死流。不能數數受生世間。發阿
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諸菩薩摩訶薩。於初
地中見實諦故。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
不失因故攝得深心。以般若波羅蜜如實攝
取修戒行等。不著身命唯爲利益衆生。修行
彼時名爲不退轉菩薩。應知。是故如來十地
修多羅中説。菩薩生如是心。即時過凡夫地
入菩薩位。生在佛家種姓尊貴。無可譏嫌過
一切世間道。善住菩薩法中。善住菩薩正處。
入三世平等眞如法中。如來種中畢定究竟
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菩薩住如是法。名住
菩薩歡喜地。以不動法故過五怖畏。所謂不
活畏。惡名畏。死畏墮惡道畏。大衆威徳畏。彼
皆遠離。何以故。是諸菩薩離我等相故。過
凡夫地者彼過有九種。應知。入菩薩位者位
過。初成出世間心如始住胎相似法故。生在
佛家者家過。以依方便般若生家生相似法
故。種姓尊貴無可譏嫌者種姓過。以大乘行
生子相似法故。過一切世間道者出過。以世
間道不能攝取出道生相似法故。入出世間
道者入過。以出世間道攝取入道生相似法
故。善住菩薩法中者身過。以大悲爲體。於作
他事即是己事。自身體相似法故。善住菩薩
正處者處過。不捨世間方便不染善巧正住
生住處相似法故。入三世平等眞如法中者
業過。順空聖智生命相似法故。如來種中
定究竟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者畢竟過。佛
種不斷究竟涅槃道成就相似法故。如是示
現凡夫生菩薩生入胎不相似。以有染無染
故。如是次第家不相似。種姓不相似。出不相
似。入不相似。身不相似。處不相似。生業不
相似。成就不相似。如是尊者婆藪槃豆説畢
竟成就心。有餘論師更異法釋。偈言
    菩薩摩訶薩 以生何等心
    見世間虚妄 佛説彼初心
此明何義。見世間虚妄者。以一切世間唯因
縁生無有實體。如尊者龍樹菩薩偈
    因縁和合生 彼法無實體
    若無實體者 云何名有法
聖者無盡意菩薩摩訶薩無盡經中説。觀察
因縁方便智。知一切法依因依縁和合而生。
若一切法依因依縁依和合生。彼法不依我
人衆生壽命。若法非我非人壽命。彼法不可
數爲過去現在未來。菩薩若能如是觀察。是
名菩薩摩訶薩觀察因縁和合方便智。不依
我者。此義云何。以依種種因縁法生。不依我
生。以無實我體故。如衆縁生火。火體有熱。
熱無實體。而因縁和合名火有熱。如是不離
身根知外更有實我。以無實體故。無實體者。
爲同虚空。爲同有爲。若同虚空即是無物。若
同有爲即是無常。我人衆生壽命等者。爲可
化衆生種種名説非有實我。又如經中。大海
慧菩薩爲聖者大悲思梵。説成就一切佛。法
問答品中偈言
    諸法因縁生 彼法無實體
    法若實無體 彼法實不生
    菩薩知衆生 如是無實際
    依彼實際智 知諸法虚實
以是義故。菩薩知一切法因縁和合而生。衆
生無其實體。若如是者。一切世間心識皆是
虚妄分別。彼菩薩心於一切法實際平等無
礙智行即是初心。是故名爲初發阿耨多羅
三藐三菩提心。是故偈言
    彼不見凡地 以彼體空故
    是故諸佛説 過彼凡夫地
    遠離聖人法 染著身見等
    住五欲資生 故名凡夫人
此明何義。地者彼處生凡人。是名凡夫地。
此是三界中煩惱所縛處。依止煩惱生。是名
凡夫地。是故彼初心見三界皆空。不起一法
相。以其不起一法相故。則不願樂一切處生。
除慈悲心爲欲教化諸衆生故。而常觀察寂
靜法體。以是義故。説彼菩薩過凡夫地。是故
偈言
    法體無故空 空故無所作
    離一切相故 智者無所求
入菩薩位者。偈言
    即空名菩提 佛説煩惱病
    墮辟支佛地 及取聲聞位
即空名菩提者。如實覺知衆生虚空名爲菩
提。是故聖者無盡意菩薩四念處説。諸菩薩
摩訶薩修法觀時。若見一切法離空無相無
願無行無生無起。及離十二因縁者。不名如
實覺。若不見少法離空無相無願無行無生
無起。及離十二因縁。菩薩若能如是覺知一
切衆生無其實體。是名如實覺。是故偈言。即
空名菩提故。若初地菩薩覺知一切諸衆生。
空棄捨利益一切衆生。而取聲聞辟支佛位。
是則名爲初地菩薩所治煩惱。是故偈言。佛
説煩惱病墮辟支佛地及取聲聞位故。又復
偈言
    知空離二邊 無二染涅槃
    以無涅槃染 佛説菩薩位
知空離二邊者。此義云何。如如來法印經中
説。舍利弗言。無差別法者。即名爲空。舍利
弗言。世尊。所言空者此言何謂。佛告舍利
弗。所言空者非可説非不可説。若非可説非
不可説彼不可表。若不可表彼非世間非出
世間。以非世間非出世間故説名爲空。若能
如是了知空者名離二邊。菩薩若離彼二邊
者。不墮煩惱不取聲聞辟支佛等二種涅槃。
佛説煩惱病者取異地相故。取異地相者。謂
取聲聞辟支佛等異地相故。亦名棄捨利益
衆生。以取無爲涅槃樂故。又以妨於佛菩提
故。復有異義。無煩惱病者。離煩惱病故。以
其不取二乘涅槃。依本願力不捨利益諸衆
生故。若如是者無二乘病無煩惱病。如
修行一切法空。是名諸菩薩摩訶薩入菩薩
位。以能遠離一切煩惱遠離一切對治法故。
如是菩薩以無二行依本願力不捨利益諸衆
生故。不墮聲聞辟支佛地。不爲世間煩惱所
染。此是菩薩摩訶薩等最難勝事。以雖不見
一切衆生而爲衆生修行諸行。如是之事不
可思議。一切世間不能覺知。第一希有一切
聲聞辟支佛等所不能見。以此義故。龍樹菩
薩摩訶薩集菩提功徳論中説偈言
    此最希有事 第一不思議
    菩薩爲行行 而不見衆生
如來亦説爲欲讃歎諸菩薩摩訶薩如實希有
功徳。如經中説。菩薩摩訶薩有四種眞實功
徳。何等爲四。一者能信解空亦信因果。二者
知一切法無有吾我。而於衆生起大悲心。三
者深樂涅槃而遊生死。四者所作施行皆爲
衆生不求果報若如是者即生在佛家。是故
偈言
    菩薩摩訶薩 以離諸煩惱
    則證菩薩位 是故生佛家
此明何義。又佛家者行何等法生如來家。謂
離煩惱故。解空行故。知自位故。又作利益
衆生行故。不迷失行故。得如是法名爲菩薩
摩訶薩生在佛家。此明何義。偈言
    佛説如來家 謂方便般若
    菩薩生是家 是故不可嫌
此義云何。言方便者略説不捨一切衆生。言
般若者。所謂不取一切諸法。此二種法是諸
佛家。是故菩薩摩訶薩依方便般若生。以爲
方便般若二法之所攝故。菩薩摩訶薩爲欲
利益一切衆生生在世間。而實不依煩惱業
生。若如是者。菩薩摩訶薩不可譏嫌。一切天
等可呵之法皆悉遠離。生佛勝家。以是義故。
種姓尊貴不可譏嫌。是故如來修多羅中。爲
婆羅門而説偈言
    天人乾闥婆 龍夜叉衆鳥
    如是等諸業 皆悉已滅盡
    彼漏散滅盡 如蓮華不染
    若能如是知 不染著諸欲
如是菩薩摩訶薩是名眞佛子。非天等異子。
是故偈言
    菩薩知實際 及修波羅蜜
    以得無漏道 故出過世間
菩薩知實際者。此明何義。明一切法皆悉寂
靜。是故如來而説偈言
    一切法無體 以實無諸事
    不生不滅故 得名爲實際
如是般若波羅蜜知一切諸法無體眞實際。
以般若波羅蜜知斷道行。五波羅蜜知方便
功徳道。如是菩薩摩訶薩以此功徳智慧能
成佛菩提。能盡諸煩惱。能利益衆生。又修諸
波羅蜜亦知如實際。云何知。不見施者受者
財物三種法故。修行清淨諸波羅蜜。菩薩如
是修行實際。是故無漏。以無漏故出過一切
諸世間道。是故偈言
    分別世間行 煩惱稠林中
    取出世間位 是入出世道
分別世間行者。略有二種分別。一者實分別。
謂色是可見相。如是等。二者勝分別。即彼色
中青黄赤白等。世間者。即五陰煩惱。稠林
者。深嶮黒闇恐怖可畏。不可觀察難見難知。
如是菩薩摩訶薩觀察自體分別勝分別五陰
分別。如向所説事中不著。作是思惟。我當云
何令衆生解。是故偈言
    如實知諸法 實勝陰一二
    不見衆生事 云何化衆生
    菩薩摩訶薩 修行無漏智
    及以功徳行 趣於出世道
是故菩薩入出世間道。問曰。云何善住菩薩
法中。答曰。偈言
    入菩薩諸地 安住己法中
    依通及自在 化一切衆生
入菩薩諸地者。如下經言。善知地地轉行故。
化一切衆生者。如下經言。得百三昧乃至無
量百千萬億那由他劫不可數知故。得自在
者。如説種種功徳何等時何等法何等自在
何等成就事何等行。得諸自在不退一切佛
法種子義成就一切佛法故。言善住菩薩法
中。問曰。云何善住菩薩正處。答曰。偈言
    一時諸佛邊 聞持思修説
    行解義成就 正覺供養等
    菩薩摩訶薩 修行如是法
    是名爲安住 菩薩正處中
是故經言善住菩薩正處。問曰。云何入三世
平等眞如法中。答曰。偈言
    知諸佛菩提 及佛菩薩行
    知佛三世空 是名善意入
此義云何。謂知一切三世諸佛法身平等。又
復能知一切諸佛依色身故。修行一切佛菩
薩行。及知一切過去未來現在諸法。皆從因
縁和合而生無其實體。善意入者。如向所説
三世諸法平等無二。如實而知一味等味不
破壞入。是故經言。入三世平等眞如法中。問
曰。云何如來種中畢定究竟阿耨多羅三藐
三菩提。答曰。偈言
    菩薩淨煩惱 及淨衆生心
    具足大慈悲 畢定成菩提
菩薩淨煩惱者。此義云何以初地所治身見
等煩惱。於見道時中皆悉遠離故。彼見道中
遠離煩惱。如向所説。見一切法三世平等。如
實中説。及淨衆生心者如下經言於一念頃
教化百衆生。乃至若以願力自在勝上。如是
等。依教化力清淨諸煩惱故。得故下經言。是
故我當先住善法。亦令他人住於善法。何以
故。若人自不行善不具善行。爲他説法令住
善法。無有是處以得大慈大悲心故。是故
上經言。是心以大悲爲首。是故菩薩自淨煩
惱淨衆生心具大慈悲。名爲畢竟得阿耨多
羅三藐三菩提。以畢定進趣大菩提故。偈言
    佛子金剛藏 説十法初心
    即名佛菩提 畢成佛道故
此義云何。以聖者金剛藏菩薩摩訶薩。説此
十種法爲菩薩初地無漏菩提心。即此十種
心名爲佛菩提故。言畢竟阿耨多羅三藐三
菩提。又偈言
    譬如好種子 能生莖葉等
    如是菩提心 不異諸佛法
此義云何。以初證法心於一切佛法以爲種
子。以初地法與一切佛法。以爲因故。又偈

    初地心増長 佛説爲諸地
    最妙勝菩薩 説初月爲喩
此明何義。如文殊師利問菩提經中。説偈言
    譬如月初生 増長即滿月
    如是歡喜地 増長即是佛
如是十句義。餘論師異釋應知。是故如來爲
不定聚菩薩求定聚故。説此修多羅
彌勒菩薩所問經論卷第一


彌勒菩薩所問經論卷第二

  後魏天竺三藏菩提流支譯
問曰。以何義故名不退轉。答曰。以諸菩薩
證得初地畢定因故。乃至未得成佛以來。
以深心如實修行。次第増長菩提之心。彼所
治法不能障故名不退轉。問曰。復以何義。名
不退轉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答曰。以得成
就不退轉因。謂深心等八種法故。又不退轉
心相違之法。身見貪等一切煩惱。以見道力
悉遠離故。又身見等一切煩惱。無始世來隨
無智生不能遠離。取我樂等因離方便般若。
爲諸世間苦惱所逼。棄捨利益一切衆生取
於涅槃。是故菩薩得慈悲深心。遠離取著我
樂等因。有方便般若。雖爲世間苦惱所逼。而
不放捨利益衆生所作之事。斷身見等煩惱
根本。彼時得不退轉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是故聖者無盡意説言。彼心離一切煩惱生。
如是等
問曰。若離身見等煩惱名不退轉因者。菩薩
及須陀洹。倶離身見等煩惱。何故菩薩不退
轉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而須陀洹等退轉。
答曰。以心行差別故。此明何義。菩薩聲聞發
心以來。心行等相一切差別故。云何差別。聲
聞之人不能修學利益他因。是故棄捨利益
衆生自求涅槃。見三界中貪等煩惱火之所
燒無常所逼。厭離三界如身衣火燃。觀無常
等五陰有爲行。乃至離三界結。然後除貪
等煩惱。漸漸微薄出過三界。菩薩之人得深
心故。常樂利益一切世間。爲諸衆生作利益
行。雖爲世間苦惱所逼。以成就方便智慧力
故。雖能如實修行聲聞道。而不證聲聞道。以
先斷所障取聲聞位法故。何者是取聲聞位
法。謂捨大悲心。不能増長大悲等行。若諸菩
薩得深心等修行菩提心眷屬等法。能作證
菩提位因。彼時菩薩見一切法故。能増長菩
提心力。方便推求利益一切衆生之事。彼時
即見如實法界。見法界故即時遠離見道所
治一切煩惱。即得畢竟大菩提心。如十地經
説。菩薩摩訶薩生如是心。是心以大悲爲首。
如是等。彼菩薩如是證見道已。方便推求利
益一切諸衆生。因善學大悲深心等法。離我
樂等不爲煩惱火之所燒。因不相似故。菩薩
摩訶薩常以深心爲利益他而修行故。即見道
時斷三界中一切煩惱。而聲聞等先不修集慈
悲方便。是故無有利益他行。漸斷煩惱後得
羅漢。以是義故。大海慧菩薩經中説。菩薩先
已修集善根相應煩惱。所謂大悲波羅蜜等。
此諸善法名爲煩惱。非餘煩惱。依彼煩惱爲
化衆生住於世間。以其所求未究竟故。以是
義故。雖復倶離彼身見等一切煩惱。而菩薩
不退轉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聲聞退轉。如
阿耨大池聖者龍王經中。佛告龍王。菩薩摩
訶薩所證之位。是出世間法。而不離世間。龍
王。有方便般若聖智三昧。是名菩薩摩訶薩
出世間位。龍王。譬如聲聞入聲聞位。名須陀
洹不墮惡道。龍王。菩薩亦爾。入菩薩位名爲
不退轉菩薩不墮惡道。龍王。聲聞之人。不斷
煩惱取聲聞位。以其未過不自在法得初果
故龍王。菩薩摩訶薩過聲聞位證菩薩位。是
故不取聲聞小果。乃取道場大菩提果。以是
義故。聲聞有量。菩薩無量。龍王。如有二人
倶墮高山。其一人者勇健多力。先已習學種
種技能。以方便智還上山頂。其第二人身力
微少。先不習學種種技能。無方便智。墮彼山
下不能還上。龍王。如是菩薩摩訶薩觀察一
切法空無相無願無爲。依般若力觀察衆生。
住於一切種智山頂。復有經説。大徳須菩提。
菩薩摩訶薩斷身見等無量煩惱。而不取彼
聲聞小果。乃取諸佛大菩提果。觀察一切佛
法。以大慈悲心憐愍一切衆生。修菩薩行。斷
身見等一切煩惱。是故不取聲聞小果。乃取
諸佛大菩提果。須菩提白文殊師利言。文殊
師利。此事希有。此大方便菩薩之人。斷身見
等一切煩惱。而能不取聲聞小果。文殊師利
言。大徳須菩提。菩薩摩訶薩有大方便所攝
智性。是故菩薩雖如實知彼身見等一切煩
惱。而能不取聲聞小果。大徳須菩提。如大力
士持薄利刀斬斷娑羅樹。彼娑羅樹即住不
倒。大徳須菩提。菩薩摩訶薩亦復如是。有
大方便般若智性。是故菩薩斷身見等一切
煩惱。而能不取聲聞小果。大徳須菩提。彼娑
羅樹復於異時値天雨潤。即便還生枝葉華
果。具足如本衆生受用。大徳須菩提。菩薩摩
訶薩亦復如是。得大慈悲心雨所潤。雖斷身
見等諸煩惱。還入三界方便示現生世間家。
隨順一切衆生受用。大徳須菩提。復於後時
彼娑羅樹大風吹動。即便倒地更不復生。大
徳須菩提。菩薩摩訶薩亦復如是。爲大智慧
猛風所吹。在道場地永滅不生。是故菩薩摩
訶薩發心已來。一切心行不同聲聞辟支佛
等。以諸菩薩摩訶薩心行等法本來不同故。
若一切同者。應聲聞作菩薩。菩薩作聲聞
問曰。如聲聞人先斷見道煩惱。然後漸斷修
道煩惱。菩薩何故不同聲聞。先斷見道煩
惱。然後乃斷修道煩惱。又問。如菩薩取無量
世住。修集無量善根。須陀洹等何故不取無
量世住。亦不修集無量善根。答曰。須陀洹等
常有樂斷煩惱心故。以得無漏對治明故。轉
轉怖畏諸世間故。生如是心。何時當得離一
切苦入無餘涅槃。故修道中餘殘煩惱自然
漸盡。以是義故。聲聞不取無量世住。亦不修
集無量善根。菩薩之人無量世來。爲諸衆生
作利益因。爲諸衆生作利益事。得如是等畢
竟之心。復見眞如甘露法界。觀察一切諸衆
生身。而實不異我所求處。是故菩薩見修道
中一切煩惱。能障利益衆生行故。即見道中
時倶斷。又以觀察利益一切諸衆生樂勝
涅槃樂。是故菩薩取無量世住於世間修一
切行。謂薩婆若智故能明見。修集無量菩提
善根。得大菩提利。是故修集無量善根
問曰。菩薩若見修道煩惱能障利益諸衆生
行。以是義故。於見道中即斷除者。以何義
故。即見道中不以世間智伏修道煩惱。答曰。
遠離一切煩惱名不退轉因。若離無漏道見
法。離無漏道斷一切煩惱者。可如是難。何故
世間道不伏修道煩惱。若世間道同世間道。
無如是力。是故不得言不退轉。而此菩薩即
見道時永斷一切所治之法。得大悲等生畢竟
菩提心。名不退轉菩薩。應知是故菩薩如實
見法成就方便。不取聲聞辟支佛地。如實知
見一切世間種種過患。爲欲利益一切衆生
行世間行。不捨世間。不爲世間過患所染。
是故聖者文殊師利告天子言。諸天子。菩薩
摩訶薩不住有爲不住無爲。是故菩薩名爲
福田。何以故。菩薩離有爲法不住無爲法。知
有爲有過。知無爲無過。知一切過故。不住有
爲。知無爲法。不住無爲。諸天子。如大力士仰
射虚空。而彼射箭於虚空中無所依住。而不
墮地。諸天子。此事爲難。更有難者。天子白
文殊師利言。如是之事希有最難。更無難者。
文殊師利告天子言。菩薩摩訶薩所作難事
復過於此。以菩薩摩訶薩不捨有爲而證無
爲不墮有爲而能教化墮有爲者
問曰。畢竟定者。如來經説。若畢竟定聲聞之
人遠離三結得須陀洹不墮惡道。人天七反
永離諸苦。畢竟證得阿羅漢道。菩薩亦爾斷
三結等。以何義故。不同聲聞。而無量世住。
答曰。此義不然。何以故。言畢竟定者。依聲
聞乘修多羅説。菩薩摩訶薩依無量行依求
一切種智。清淨出世間道能淨薩婆若。大乘
修多羅中説。以是義故。菩薩攝取無量世住。
問曰。此義不然。何以故。若初地菩薩摩訶
薩遠離一切對治之法。得畢竟不退轉阿耨
多羅三藐三菩提者。以何義故。文殊師利問
菩提經中説。初發心能過聲聞地。第二行發
心能過辟支佛地。第三不退發心過不定地。
第四一生補處發心安住定地。答曰。彼經中
依證勝進地依遠中遠離所治。法依上上地
説過不定地。是故此説不違彼經。此義云何。
如初禪對治法。此明何義。如小乘人未來禪
中斷不定因欲界修道煩惱。乃至第四禪中
亦説斷修道煩惱。以遠中遠勝對治法而不
相違。何以故。以對治因等故。菩薩摩訶薩
亦復如是。於初地中斷菩提心相違退因。謂
身見等一切煩惱。以得成就深心等修行。畢
竟遠離退菩提心因故。乃至八地中得勝進
遠中遠勝對治法。名爲過不定地。安住定地。
以對治法等故。以定因故。言過不定地義不
相違。又言過不定地者。求佛菩提大涅槃心
未斷絶故。所起諸行功用疲惓名不定因。是
故八地以上始言過不定地。此義云何。如彼
處過苦等。此明何義。如小乘中厭過欲界苦。
雖厭過欲界苦。而初禪地未過識等苦因。以
未過所治法。是故如來經中説。第二禪中過
苦。如經中説。憂根何處滅。佛言。初禪中滅。
又問。苦根何處滅。佛言。二禪中滅。又問。喜
根何處滅。佛言。三禪中滅。又問。樂根何處
滅。佛言。四禪中滅。如是過一切色相等。厭
初禪時即過一切色等諸相。而第四禪中厭
過因故。説第四禪過。菩薩摩訶薩亦復如是。
於初地中已過不定地。二地已上乃至七地
以來。求佛菩提大涅槃心未斷絶故。所起因
行疲惓功用名不定地。是故爲彼未滿足心
不定因故。八地中説過不定地。言不相違。又
得畢竟菩提心因縁具足和合故。言初發心
過聲聞地。如法印經。中如來説言。彌勒。發菩
提心有七種因。何等爲七。一者諸佛教化發
菩提心。二者見法欲滅發菩提心。三者於諸
衆生起大慈悲發菩提心。四者菩薩教化發
菩提心。五者因布施故發菩提心。六者學他
發菩提心。七者聞説如來三十二相八十種
好。發菩提心。彌勒。諸佛教化發菩提心。見
法欲滅發菩提心。於諸衆生起大慈悲發菩
提心。此三發心能護正法。速疾成就阿耨多
羅三藐三菩提。餘四發心非眞菩薩。不能
護持諸佛正法速疾成就阿耨多羅三藐三菩
提。此明何義。若菩薩成就深心畢竟不退。得
大悲心大勇猛力。爲諸世間一切衆生過箭
所射。而觀衆生起大慈悲。攝諸善根聚集
増長故言初發心時過聲聞地。第二發心過
辟支佛地者。辟支佛人勝聲聞人。畢竟不
爲他身。畢竟自爲身求寂滅涅槃。若菩薩初
觀察法性上上觀無生法忍時。未得過不定
道。所有生心皆悉能過聲聞辟支佛地故。言
第二發心過辟支佛地。第三發心過不定地
者。於初地中離不定因得定因故。所有生心
過不定地故。言第三發心過不定地。第四發
心安住定地者。二地已上遠離一切所治之
法。是故安住畢竟定地故。言第四發心安住
定地
又不退轉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者。所謂菩
薩得離發菩提心相違法時。名不退轉菩薩。
如寶女經中説。寶女。菩薩摩訶薩有三十二
罣礙塹路發菩提心相違之法。何等三十二。
一者求聲聞乘。二者求辟支佛乘。三者求釋
梵處。四者倚著所生淨修梵行。五者專一徳
本言是我所。六者若得財寶慳貪愛吝。七者
以偏黨心而施衆生。八者輕易戒禁。九者不
念道心專精之行。十者瞋恚之事以爲名聞。
十一者其心放逸。十二者馳騁。十三者不求
博聞。十四者不察所造。十五者貢高自大。十
六者不能清淨身口心行。十七者不護正法。
十八者背捨師恩。十九者不棄捨恩。二十者
離堅要法。二十一者習諸惡友。二十二者隨
諸陰種。二十三者不勤助道。二十四者念不
善本。二十五者所發道意無權方便。二十六
者不以慇懃咨嗟三寶。二十七者憎諸菩薩。
二十八者所未聞法聞之誹謗。二十九者不
覺事。三十者習持俗典。三十一者不肯勸化
衆生類。三十二者厭於生死
又復所以不退不轉。以諸菩薩畢竟受持不
退轉法故。如娑伽羅龍王經中説。龍王。菩薩
摩訶薩畢竟成就八種法故。得名爲入不退
不轉菩薩之數。何等爲八。所謂如説修行。一
者觀察自過不觀他過。二者乃至不爲自身
命故施惡於人。三者若得利養其心不高。若
失利養心亦不下。四者於諸衆生起福田想。
不生惡心。五者所有財物悉與一切衆生共
之。六者於諸法中不欲獨解令他不知。七
者見他得樂生歡喜心。不由自樂生歡喜心。
八者於愛不愛其心平等。菩薩具此八種法
故。不退不轉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問曰。應説不轉相。云何不轉相。答曰。我正
欲説而汝復問。菩薩成就不轉相者。如來處
處修多羅中廣説應知。如智印三昧修多羅
中説言。彌勒。有五種法名爲菩薩畢竟不轉
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相。何等爲五。一者於
諸衆生起平等心。二者於他利養不生嫉心。
三者乃至自爲身命。不説法師比丘諸惡過
失。四者終不貪著供養恭敬讃歎等事。五者
畢竟得甚深法智忍。彌勒。更有五法故。得名
爲不轉菩薩。何等爲五。一者不見自身。二者
不見他身。三者心不分別妄説法界。四者不
見菩提。五者不以相見如來。如是等。又般若
波羅蜜經中廣説不轉之相。如彼經説應知
問曰。云何得異法菩提心。不退轉菩提心因。
於異佛菩提名不退轉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心。答曰。以得決定因故。此明何義。以初地
菩薩成就畢竟因。以依此因畢竟證大菩提。
是故言得不退轉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言
阿耨多羅者。謂勝一切有爲法故。言三藐三
菩提者。謂離一切諸不善法煩惱習氣故。於
一切處無障礙故。一切種一切法如實正知
故。是故言三藐三菩提
問曰。應説不退不轉功徳。云何不退不轉功
徳。答曰。不退不轉功徳者。如來處處經中廣
説應知。如十地經説。諸佛子。若有衆生厚
集善根故。善集諸善行故。善集諸功徳行故。
善供養諸佛故。善集清白法故。善知識善護
故。善清淨心故。入深廣心故。畢竟信樂大法
故。現大慈悲故。如是衆生乃能發阿耨多羅
三藐三菩提心。厚集善根者。菩薩從初發心
已來能過聲聞辟支佛性。是故能與不退不
轉菩薩之位。以爲種子。貪等善根非正種子。
久修無量諸功徳行故。言厚集善根故。善集
諸善行者。菩薩正修諸行。名修諸善行。行修
生起名異義一。又言行者。清淨身口意業正
自活。以諸菩薩離損害心。爲起成就利
益一切諸衆生行。一切聲聞辟支佛等不能
度智慧大海。而菩薩能渡故。言善集諸善
行故。善集諸功徳者。以布施忍辱不放逸等。
四攝四家化衆生因。諸法種子増長正集故。
言善集諸功徳故。善供養諸佛者。爲増長他
利益因力。即是己事正快無量。種種供養種
種恭敬。聞正法等生生供養恭敬諸佛故。言
善供養諸佛故。善集清白法者。以諸菩薩無
量門。集布施等行修諸白法。爲取大菩提成
就一味心正迴向故。能成就不退轉法故。言
善集清白法故。善知識善護者。唯佛如來爲
善知識。能護菩薩令發心増長。安住不退不
轉法中故。言善知識善護故。善清淨心者。以
不求自樂專一味心爲他利益。長夜不爲自
愛等門煩惱所染故。言善清淨心故。入深廣
心者。大乘法中專念廣勝畢竟因成就故。言
入深廣心故。畢竟信樂大法者。以起大心不
怯弱故。不畏世間一切諸苦。見求小乘諸衆
生等起大悲心。欲與一切衆生樂故。知一切
種智處。以方便力令衆生得故。言畢竟信樂
大法故。現大慈悲者。以見生死種種諸苦逼
惱衆生。無舍無洲無有救者。爲彼衆生滅諸
苦惱。行捨大捨極難捨等。以方便力入大苦
中故現慈悲。又言慈者。初發心菩薩以少力
故。但願憐愍一切衆生。是故名慈。又言悲
者。如是如是爲於一切衆生修行。如是如是
於勝法中起上上心。是故名悲故。言現大慈
悲故
又不退轉者。菩薩摩訶薩有八種法。能成不
退轉地。何等爲八。一者大悲。二者心安住。
三者智慧。四者方便。五者不放逸。六者發精
進。七者善住念。八者値善知識。初發心菩
薩應速修行此八種法。如救頭然後方修集。
菩薩其餘不退轉法。依此八法修集。其餘不
退不轉一切功徳。彼不退轉一切功徳。處處
經中廣説應知
問曰。但説不退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便足。
何故復言不轉。以得不退者即是不轉故。答
曰。以得不退因畢竟成就深心故名不退。言
不轉者。依不退深心。起餘心行上上勝進故
名不轉。問曰。若爾不退不轉更無異義。云
何不轉於不退爲勝。答曰。言不退者。依不損
害心根本業道。起利益他行。證上上勝義故。
言不轉者。修行成故。又不退者。永斷一切。
得勝法障身見等煩惱根本盡故。言不轉者。
於修道中斷滅根本無明故又不退者。善集
具足功徳故。言不轉者。善集具足智慧故。又
不退者。成就方便故。言不轉者。成就般若
故。又不退者。過聲聞辟支佛地因故。言不轉
者。善集得菩提諸善根故。又不退者。成就大
力故。言不轉者。成就修行故。又不退者。具
足成就十力因故。言不轉者。具足成就四無
畏因故。又不退者。依檀等白法爲利益衆生
故。言不轉者。檀等善根爲衆生故迴向大
菩提。常樂利益諸衆生故。又不退者。以得初
地不失菩提心因。深心等成就故。言不轉者。
二地已上起心十善業道所攝。異十善業道
修行檀等。數數増長故
問曰。勝進法者其義云何
答曰。以諸菩薩心行増長。於先所得白淨法
中上上勝進。以是義故。名勝進法
降伏一切諸魔怨敵者。以降伏魔降伏怨降
伏敵對。是故説言降伏一切諸魔怨敵。此義
云何。菩薩降伏煩惱魔故。天魔伺求不得少
過故。言降伏一切諸魔。以得聞思修慧力故。
利益衆生相違怨等所不能障故。言降伏一
切諸怨。一切外道諸論師等不能折伏故。言
降伏一切敵對。是故説言。降伏一切諸魔怨
敵。又以般若力故。斷煩惱魔故。言降伏一切
諸魔。以方便力故能修集菩提善根。過二乘
所證涅槃怨敵。是故説言。降伏一切諸魔怨
敵。又復成就深心等法。過魔道因故。言降
伏一切諸魔。求一切智地心未斷絶。伏所敵
對疲惓等法。求一切智地心已斷絶。斷所敵
對疲惓等法故。言降伏一切敵對。又得菩薩
十種自在故。能降伏陰等四魔故。言降伏一
切諸魔。以住正定聚過菩薩怨敵聲聞辟支
佛地。是故名爲降伏怨敵。又能善知諸魔業
事故。言降伏一切諸魔。得諸菩薩善淨諸業。
能過一切諸惡道因故。言降伏一切怨敵。又
能善護所治等法諸魔怨敵。是故名爲降伏
一切諸魔怨敵。如經中佛説。龍王。菩薩摩訶
薩成就八法故。能降伏諸魔怨敵。何等爲八。
所謂一者知五陰法如幻化故。二者離身見
等一切煩惱。如實知空故。三者如實知一切
有爲行不生而生諸世間故。四者常教化衆
生。常不捨離菩提心故。五者心常堅固修行
精進。而常怖畏三界故。六者入不應入者而
常求上智爲衆生故。七者常修集功徳。而信
無常相故。八者常修集智慧功徳。而不求聲
聞辟支佛智故
問曰。應説菩薩行。云何菩薩行。答曰。菩薩
行者。菩薩深見世間過患涅槃利益。發起智
慧方便所攝大慈悲心。常爲利益衆生修行。
是故名爲行菩薩行
如實知一切法自體相者。知一切法如彼法
相如實知故。又自體相名爲相。如彼一切法
自體相相。如是如實知
問曰。應如是説知一切法相。不應説知一切
法自體相。答曰。爲明可見能見法不二故。是
故説如實知一切法自體相。此義云何。爲明
諸法自體相不離諸法更有相故。問曰。若爾
應如是説知諸法體。不應説知相。答曰不然。
若如是説。不離向所説過。此明何義。如諸法
相離諸法更有體。恐如是取。爲護彼過故
種説。此明何義。即自體相離體更無相。自體
與相名異義一。是故説如實知一切法自體
相。不如向難所説
問曰。何故名爲自體相。答曰。若如實知一切
諸法因縁。而有無實體相。此明何義。以諸菩
薩隨順出世間智慧。能如實知彼諸法體。能
如實知諸法體者。以見一切有爲諸行依他
因縁不常不斷。以是義故。不著斷常虚妄執
著。有無不二成就中道。如實知見諸有爲行
虚妄不實。以得清淨心知有爲行虚妄分別
故。遠離破戒等垢因。清淨戒具足。乃至未成
佛來修集善根。與一切衆生樂因。令得一切
種智
彌勒菩薩所問經論卷第二


彌勒菩薩所問經論卷第三

  後魏天竺三藏菩提流支譯
問曰。云何於諸世間心不疲惓。答曰。於見道
時離身見等疲惓因故。此明何義。以諸凡夫
取我相故。爲生死等種種諸苦之所逼惱。於
世間中生疲惓心。諸菩薩等見法體時。皆悉
遠離著我相等。是故菩薩於諸世間心不疲
惓。又復所以於諸世間心不疲惓。以得遠離
五怖畏故。此明何義。以世間衆生未離不活
等五怖畏故。於諸世間生疲惓心。菩薩離不
活等五種怖畏。以離我相等故。具足修集功
徳智慧。是故菩薩於諸世間心不疲惓。又得
一味利他心故心不疲惓。此明何義。以諸菩
薩依慈悲心起利他行。深心善修。猶如大海
同一鹹味。菩薩亦爾。爲利益他一味心故。以
諸菩薩利益他行即是自利。爲利衆生修集
諸行。是故菩薩於諸世間心不疲惓。又以菩
薩得安住心故。於諸世間心不疲惓。此明何
義。以諸菩薩乃至惡道。所謂活地獄。黒繩地
獄。合地獄。叫喚地獄。多波那地獄。波多波
那地獄。阿鼻地獄。究究羅地獄。死屍地獄。
刀林地獄。劍林地獄。劈裂地獄。安浮陀地
獄。阿波波地獄。阿吒吒地獄。憂鉢羅地獄。拘
勿頭地獄。香地獄。分陀利地獄。波頭摩地獄。
種種寒熱受諸苦惱。及泥犁中畜生餓鬼修
羅人天互相殺害。共相食噉牽挽追求。或生
或退。起於我慢嫉妬瞋恨。恩愛別離怨憎合
會。老病死等憂悲苦惱。如是種種諸苦惱相。
見聞愛離利益衆生。其心一向不退不轉。畢
竟安住大菩提心。是名菩薩於諸世間心不
疲惓。又不疲惓者。以願堅固故。此明何義。以
諸菩薩依大慈悲等起利益衆生行。畢竟得
深心根本諸行。善知堅固心故。隨順諸願作
利益行。是故菩薩於諸世間心不疲惓。問曰。
何者名爲菩薩摩訶薩堅固之願。答曰。有五
種法。名爲菩薩堅固之願。何等爲五。一者聲
聞乘不能動轉。二者辟支佛乘不能動轉。三
者諸外道論不能動轉。四者一切諸魔不能
動轉。五者不以無因無縁自然動轉。是故菩
薩於諸世間心不疲惓。復有五法。於諸世間
心不疲惓。何等爲五。一者若見衰損利益。心
無憂喜。二者所作已辦如實知道故。三者如
實知道果故。四者自身得寂靜故。五者拔諸
衆生苦惱心故。是故菩薩於諸世間心不疲
惓。又不疲惓者。以得大慈大悲心故。此明
何義。以諸菩薩得大悲心。見諸衆生沒溺生
等極苦淤泥。無明所盲貪愛所縛無所歸依。
菩薩以得慈悲心力。智慧爲首勤行精進。拔
衆生苦。爲諸衆生於世間中受苦惱業。是
菩薩於諸世間心不疲惓。復有五法。知菩薩
有大慈悲心。何等爲五。一者爲與衆生安隱
樂故。不惜一切資生之物。二者不惜自身。三
者不護惜命。四者修一切行不待多時。五者
怨親等悲。是故菩薩於諸世間心不疲惓。又
不疲惓者。能忍一切諸苦惱故。此明何義。以
諸菩薩得依縁力。其心勇猛過無數劫能受
苦惱。以能忍受一切苦惱。是故菩薩於諸世
間心不疲惓。有五種法。於諸世間能受苦惱。
何等爲五。一者信諸法無我。二者信諸法空。
三者觀世間法。四者觀諸業報。五者觀察諸
業已盡。爲諸衆生於無量劫而受苦惱。又不
疲惓者。深心常求佛菩提故。此明何義。以諸
菩薩常以深心樂於涅槃求佛菩提。以堅固
増長爲一切衆生種菩提因縁善根種子行世
間行。是故菩薩於諸世間心不疲惓。復有五
法。菩薩常求無上菩提。何等爲五。一者不同
餘乘智勝餘乘故。二者世間最上首故。三者
自度身故。四者度他人故。五者具足一切功
徳藏故。又不疲惓者。以爲教化諸衆生故。此
明何義。菩薩長夜爲諸世間可化衆生隨順
教化。爲斷衆生世間苦惱。雖爲種種苦箭所
射。而於世間心不疲惓。又教化衆生者。觀衆
生心隨諸衆生於五乘法應受化者。而授與
之。何等爲五。一者應正遍知乘。二者辟支佛
乘。三者聲聞乘。四者天乘。五者人乘。又不疲
惓者。勇健無畏故。此明何義。以諸菩薩依大
智慧力故。依勇猛無畏力故。雖爲世間苦箭
所射。而於世間不生疲惓。有五種法。得知菩
薩勇猛無畏。何等爲五。一者衰損敗壞其心
不憂。二者成就一切諸利益法其心不喜。三
者受諸苦惱其心不慼。四者得諸勝樂其心
不欣。五者瞋喜二相不可測知。是名菩薩勇
健無畏。應知。又不疲惓者。不著身命故。此
明何義。以世間人著身命故。常爲生死苦箭
所射。厭背世間生疲惓心。是故菩薩樂作利
益諸衆生事。如實知身命故。棄而不著。爲欲
利益一切衆生。是故菩薩於諸世間心不疲
惓。菩薩能知五種法故。不著自身。何等爲
五。一者知身不從過去世來。二者知身不向
未來世去。三者知身非堅固法。四者知身無
實神我。五者知身無實我所。是故菩薩不著
自身。菩薩能知五種法故。不貪著命。何等爲
五。一者依智慧活不依邪命。二者怖畏一切
諸不善法。三者觀無始世來未曾不死。四者
等共一切諸衆生有。五者不可常保
又不疲惓者。不著自樂故。此明何義。以諸衆
生著自身樂。受種種苦生疲惓心。菩薩捨自
身樂拔衆生苦。是故菩薩於諸世間心不疲
惓。菩薩如實知五種法不求自樂。何等爲五。
一者知樂如水泡。二者知樂敗壞時苦。三
者得世間方便。以諸菩薩依善知識聽聞正
法。繋念思惟以爲根本。得身及衆生出世方
便。四者不依他智。五者依自智力
又不疲惓者。現見一切諸白法故。此明何義。
以諸菩薩依丈夫力得果報故。以諸白法依
丈夫力故。無量劫事現見如夢。於未來世不
依他力。依自丈夫力修集諸白法。作是思惟。
一切種智非他能與。依自力得。是故菩薩知
不依他。自發精進修集諸行。速得阿耨多羅
三藐三菩提。如佛告阿難。唯精進波羅蜜能
得大菩提。是故菩薩於諸世間心不疲惓。又
不疲惓者。以證自然智故。此明何義。以諸菩
薩過疲惓因。是故成就不疲惓心。善知一切
諸因縁法。依法生法次第増長猶如梯橙依
般若根本成就精進。是故速證阿耨多羅三
藐三菩提
又不退不轉等諸句。餘一切修多羅中廣説
應知。又復有義。言不退者。以得成就深心法
故。又不退者。以得成就行心捨心故。言不轉
者。以得成就深心法故。降伏一切諸魔怨敵
者。以得成就善知迴向方便心故。如實知一
切法自體相者。以得成就善知方便故。於諸
世間心不疲惓者。以得成就大慈大悲心故。
以心不疲惓故不依他智速疾成就阿耨多羅
三藐三菩提者。以得成就般若波羅蜜故。是
故佛告彌勒菩薩摩訶薩言。菩薩摩訶薩畢
竟成就八法。不退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如
是等
問曰。何故如來唯説八法不多不少答曰。此
非正問。何以故。若多若少倶致問故。然佛世
尊非無因縁説此八法。以此八法具足成就
菩提因故。此明何義。成就深心乃至般若波
羅蜜。畢竟成就此八種法。具足菩薩功徳智
慧。速疾成就一切種智。以此八法具足成就
佛菩提因。是故如來唯説八法不多不少。又
復所以唯説八法。以攝菩薩道故。此明何
義。略説菩薩有二種道。一者方便差別道。二
者慧道。成就深心乃至方便等諸句。示現方
便差別道。成就般若波羅蜜者。示現慧道。是
故文殊師利問菩提經中。聖者文殊師利言。
諸天子。菩薩摩訶薩略道有二。以是略道速
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何等爲二。一
方便道。二者慧道。方便道者。知攝善法。智
慧道者。如實知諸法智。又方便者觀諸衆生。
智慧者離諸法智。又方便者知諸法相應。智
慧者知諸法不相應智。又方便者觀因道。智
慧者滅因道智。又方便者知諸法差別。智慧
者知諸法無差別智。又方便者莊嚴佛土。智
慧者莊嚴佛土平等無差別智。又方便者入
衆生諸根行。智慧者不見衆生智。又方便者
得至道場。智慧者能證一切佛菩提法智。以
是義故。但説八法不多不少。又復所以但説
八法。以攝助道斷道故。此明何義。即彼修
多羅中説。復次天子。諸菩薩摩訶薩復有二
種略道。諸菩薩摩訶薩以是二道疾得阿耨
多羅三藐三菩提。何等爲二。一者助道。二
者斷道。助道者五波羅蜜。斷道者般若波羅
蜜。又從深心乃至方便。以爲助道攝五波
羅蜜。成就捨心攝檀波羅蜜。成就行心攝尸
波羅蜜。成就深心攝羼提波羅蜜。成就善
知迴向方便心成就善知方便。攝毘離耶波
羅蜜。成就大慈心成就大悲心。攝禪波羅
蜜。成就般若波羅蜜攝斷道。如是有礙道無
礙道有漏無漏等。皆可類解應知。又攝有量
無量道故。如彼經中説。復有二種略道。何
等爲二。一者有量道。二者無量道。有量道者
取相分別。無量道者不取相分別。又從深心
乃至方便等七句。取相分別攝有量道。應知。
如是成就般若波羅蜜。不取相分別攝無量
道。應知。如是四家四攝四無量三十七品。諸
菩薩摩訶薩一切功徳隨義相應八法皆攝應

問曰。應説深心義。云何深心義。答曰。深心
義者。心實不住非心相應。慢使異相五陰相
應起業修行増長因果深心因相違涅槃果相
違修行善根非心相應。行屬陰聚體隨順涅
槃果。如因聞慧生餘慧等。是名深心。又深心
者。心少時住離心相應。善根行體依行起行。
猶如流水次第生法是名深心。又深心者。依
種子生。猶如乳等一切白法隨順因縁修行
善法是名深心。又深心者。如久卷物雖暫牽
舒放還依本。深心亦爾。隨本因作法還續如
本。不可説一不可説異。是名深心。又深心
者。修學白法名爲深心。又深心者。修行一切
諸善根法。成就不失不増不減大涅槃法名
爲深心
問曰。如毘摩羅吉利致所説經説。菩薩摩訶
薩修無量行有無量心。此深心者。爲起何行。
答曰。此深心者。悉能發起求佛菩提。一切諸
行是名深心。何以故。以此深心發生一切菩
提因故。悉能増長諸功徳力。譬如尸羅。此明
何義。如持戒人得善根尸羅。一切善法無量
差別悉名尸羅。而身口意三業成就名爲尸
羅。何以故。身口意業與諸善法爲根本故。深
心亦爾。與佛菩提因一切善行以爲根本故。
是故伽耶山頂經中。月淨光徳天子問文殊
師利言。諸菩薩摩訶薩深淨心。以何爲本。文
殊師利答言。天子。諸菩薩摩訶薩深淨心。以
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爲本。以是義故。此
修多羅中所説深心。菩提心爲本。如金剛密
跡經中説。諸菩薩摩訶薩深心功徳不誑世
間。以是故説爲菩提因。應知
問曰。以何義故。得言菩薩成就深心。答曰。
以一切所治法不能動轉故。此明何義。以種
種苦惱不能動轉。一切菩薩求菩提心。彼時
菩薩名爲成就深心。應知。又諸菩薩他身樂
心有力降伏自身樂心故。此明何義。以彼菩
薩自求樂心。爲與他樂深心降伏。彼時菩薩
名爲成就。深心。應知。又成就深心者。以至究
竟故。此明何義。以依深心下中上法次第増
長。乃至畢竟堅固名爲成就深心應知。又成
就深心者。以起難捨能捨心故。此明何義。若
諸菩薩修行檀等難行布施。深心發起修行
等心。彼時菩薩名爲成就深心應知。如聖者
無盡意經中説。以頭施等難捨能捨。名爲成
就深心應知。又成就深心者。以能降伏慳嫉
等心故。此明何義。以諸菩薩得畢竟成就深
心。能降伏慳嫉等菩提道相違法。彼時菩薩
名爲成就深心應知。如聖者無盡意經中説。
大徳舍利弗。諸菩薩深心者。降伏嫉妬教化
慳嫉衆生故。如是等名爲成就深心應知。又
成就深心者。以因果不盡故。此明何義。以諸
菩薩深心因果無盡。彼時名爲柔軟菩薩應
知。因不盡者。修行廣大無量無邊故。果不
盡者。一切佛法無量無邊。以不斷絶三寶因
故。又無盡意經中説。菩薩深心修行施等。以
其能捨一切物故。是名菩薩成就修行。如是
等。又言。大徳舍利弗。諸佛如來十力四無所
畏十八不共法。略説乃至一切佛法皆不可
盡。是故深心亦不可盡。以修行果不可盡故。
故言菩薩成就深心。又成就深心者。依此經
説應知。以此經中説。彌勒。若菩薩摩訶薩聞
讃歎佛及毀呰佛。其心畢竟於阿耨多羅三
藐三菩提堅固不動。如是若聞讃歎法僧毀
呰法僧亦復如是。菩薩如是如實見知十二
因縁。即知諸佛如來法身。於三寶中成堅固
心。以得無漏智畢竟深心故。一切外道諸魔
怨敵不能退轉。是故菩薩成就深心
問曰。以何義故。先説深心次説修行。答曰。
以彼修行是證智因故。此明何義。以修行心
能與深心作證因故。以起大慈大悲心故。此
心即是護持佛果。應知。而彼深心不可得見。
以依深心故。眼耳等識於境界中不能發起
損害等心。爲利益他離殺等行。示現彼心。以
是義故説深心後次説修行。應知。又復示現
次第義故。此明何義。一切諸法應當如是次
第生故。先説深心後説修行
問曰。云何修行義。答曰。爲利益他起不損
害深心身口意業。攝自利行及利他行。是名
修行。問曰。云何菩薩成就修行。答曰。以不
共外道聲聞辟支佛故。此明何義。以諸外道
求世間樂修善業道。貪著世間樂果報故。所
修諸行成世間果。以其成就世間果故。彼不
能得成就修行。又以聲聞辟支佛等求涅槃
樂。修善業道離大悲心。成就小乘涅槃果故。
彼聲聞人於菩薩果不得名爲成就修行。菩
薩過於一切世間。見諸世間種種過失。乃至
不著轉輪聖王樂果報等。雖復能證小乘涅
槃。依大慈悲勇猛心故。捨涅槃樂求佛
提。修行十善業。爲救一切諸衆生故。攝大
勝願。其心唯以一切種智以爲究竟。是故菩
薩不同一切外道聲聞辟支佛等修行十善
業道。是故名爲成就修行
又成就修行者。受持増上十善業道故。此明
何義。以菩薩修行過於聲聞辟支佛等十善
業道。是故名爲成就修行。諸菩薩摩訶薩有
五種法。勝於聲聞十善業道。何等爲五。一者
專心修行故。二者常修行故。三者爲安隱自
身故。四者爲安隱他身故五者善清淨。故專
心修行者。畢竟不離一味心故。常修行者不
斷不絶。不休息故。爲安隱自身者。爲自身取
人天安隱及大菩提故。爲安隱他身者。爲與
一切衆生安隱。畢竟迴向大菩提故。以救過
於無數衆生故。善清淨者。不破故。不點故。不
汚故。無所屬故。善究竟故。不食故。智者讃
歎故。破者。少分修治少分不修治故名爲破。
是故菩薩具足修治名爲不破。點者。自不修
行教他修行故名爲點。是故菩薩自身修行
教他修行名爲不點。汚者。自不修行不教他
修。見他修行而心隨喜故名爲汚。是故菩薩
具足修行名爲不汚。屬者。要依他智而能修
行故。名爲屬。是故菩薩不依他智而能修行
名無所屬。善究竟者。專念畢竟欲心。專念
畢竟愛心。專念畢竟恭敬心。專念畢竟信心。
專念畢竟畏心。專念畢竟無常心。以是義故
名善究竟。食者迴向於有取。有資生故名爲
食。是故菩薩不取於有名爲不食。智者不讃
歎者。聲聞辟支佛乘中迴向世間。大乘中迴
向聲聞辟支佛乘故。名智者所不讃歎。是故
菩薩聲聞辟支佛乘中不迴向世間。大乘中
不迴向聲聞辟支佛乘。是故名爲智者讃歎。
又成就修行者。出過一切諸世間故。此明何
義。以諸菩薩修行十善業道勝諸世間。是故
名爲成就修行。應知。菩薩有五種法。修行十
善業道。能過一切世間。何等爲五。一者願
二者安隱三者深心四者善清淨五者方便。
願者菩薩摩訶薩凡所發願。一切凡夫聲聞
辟支佛無如是願。是故菩薩依願修行十善
業道。則能出過一切世間。如摩訶衍修多羅
中。無垢徳女所説經言。尊者目連諸菩薩摩
訶薩。從初發心乃至道場。常爲一切世間天
人而作福田。勝諸聲聞辟支佛故。安隱者。以
諸菩薩雖爲一切世間極深重苦之所逼惱不
能迴轉。取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爲阿耨
多羅三藐三菩提故。專心修行十善業道。是
故菩薩依安隱心。修行十善業道。則能出過
一切世間。深心者。以最勝修行故。以諸菩薩
最深愛心。修行十善業道。是故菩薩依深心
故。修行十善業道。則能出過一切世間。清淨
者。除二地已上清淨菩薩。何以故。以諸菩
薩摩訶薩等。有三種清淨修行十善業道。是
故菩薩依清淨修行十善業道。則能出過一
切世間。方便者。菩薩於何等法中。以何等方
便修行十善業道。餘世間衆生無如是方便。
是故菩薩依方便力修行十善業道。則能出
過一切世間。又成就修行者。以時等無量故。
此明何義。以諸菩薩於無量世修行十善業
道無量行等。是故菩薩成就修行。又諸菩薩
得五種法故。修行無量十善業道。何等爲五。
一者無量世。二者無量善法。三者無量觀。四
者無量盡。五者無量迴向。無量世者。以諸
菩薩過無量世修行十善業道。是故菩薩於
無量時修行十善業道。無量善法者。以諸菩
薩修行無量善法。以彼善法無量。是故菩薩
起無量善業道修行。如如來清淨毘尼大乘
修多羅中説。迦葉如四大海滿中生酥。一
切衆生之所受用。菩薩摩訶薩修集一切有
爲善根亦復如是。以諸菩薩迴向取彼無漏
智故。能與一切衆生受用。無量觀者。以爲無
量衆生觀故。以諸菩薩非爲有量衆生修行
十善業道。不作是念。我爲若干衆生修集善
根。不爲若干衆生修集善根。以諸菩薩觀一
切衆生修集善根。是故菩薩。善業無量。無
盡者。如如來清淨毘尼修多羅中説。諸天子。
譬如長者財富無量。是大捨者。行大慈者。行
大悲者。大商主者。憐愍一切諸衆生故而修
行者不退心者起如是心。我能與彼一切衆
生無量無邊安隱之樂。諸天子菩薩摩訶薩
亦復如是。以住深心爲諸衆生住安隱心起
大精進心。作是思惟。我當教化無量無邊苦
惱衆生。皆悉安置涅槃樂中。是故菩薩修行
無盡。無量迴向者。如初地中起無量願行十
盡句等。菩薩以彼十盡無量修行善業道亦
復無量。以依先迴向無量故。菩薩摩訶薩修
行一切善業道。果亦復無量。是名無量迴

又成就修行者。以眞實故。此明何義。以諸菩
薩摩訶薩眞實希有修行十善業道。是故菩
薩成就修行。菩薩有五種法成就希有。何等
爲五。一者起大勇猛心。二者精進。三者堅
固。四者慧。五者果。起大勇猛心者。發心能
取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假使有人。若以指
鉗或一指節。能擧三千大千世界無量劫住。
此事非難。發心能取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是事爲難。是故菩薩修行善業道成就希有。
精進者。菩薩作是思惟。衆生能發大勇猛心。
無量無邊勤精進者少不足言。若能精進求
菩提者是最希有。是故菩薩若欲求於第一
希有無量功徳。依大精進修善業道。是故菩
薩修行善業道成就希有。堅固者。以諸菩薩
發大精進修行善業道。住第一希有堅固力
中故。能進趣究竟精進。是故菩薩修行善業
道成就希有。慧者。菩薩作是思惟。勇猛精
進堅固等法。皆依般若根本而有。是故般若
希有之法。何以故。以依般若得有勇猛精進
堅固。是故菩薩作是思惟。依於般若希有之
法修行善業道。是故菩薩成就般若。果者。以
依修行善業道等故能生果。證得無量無邊
一切佛法。是故成就希有之法
又成就修行者。方便攝取故。此明何義。以諸
菩薩依方便力攝取。修行善業道故。不同聲
聞辟支佛等。是故菩薩成就修行。菩薩有五
種法攝取方便應知。何等爲五。一者時處智。
二者迴轉入智。三者合智。四者得意智。五者
次第智。時處智者。以何等時應説如是法。以
何等處應説如是法。隨何等時應如是化衆
生。隨何等處應如是化衆生。彼一切如實知。
以依如是如是時處智。如是如是教化衆生。
是名時處智。迴轉入智者。菩薩如實知諸衆
生。於外道法中應如是迴轉。如實知於佛法
中應如是入。如實知如是迴轉。如實知置安
樂中。如實知如是置佛法中不復迴轉。取外
道法。彼處非十二因縁觀。是迴轉觀是名迴
轉入智。合智者。隨諸衆生以何等何等門相
合善。知彼彼門依彼彼門合彼彼衆生。如信
如力如分教化是名合智。得意智者。知衆生
意。知衆生信。知衆生求。如是知菩薩入彼修
行入信入求入於言語。隨順彼故起可化事。
如是起不迴轉。是名合智。次第智者。知衆
生業次第覺展轉覺。所謂聲聞乘中説布施持
戒人天果報。説諸欲過。説在家染過。説出家
利益。又説苦集滅道。次説須陀洹斯陀含阿
那含阿羅漢果。次説不可壞解脱。次説無礙。
於辟支佛乘中。説貯積過散用利益。説在家
過出家利益。説戲論過靜默利益。説聚落過
阿蘭若利益。説多欲不知足過少欲知足利
益。説護諸根門於食知量。初夜後夜精勤修
行。説觀中念想過樂空閑處。説戒重三昧重
般若重。不被譏呵讃歎自利益。讃歎深法非
他知。如是等於大乘中次第憂波提舍布施
持戒忍辱精進禪定智慧。次説實捨滅慧。是
名次第智。又成就修行者。發菩提心。十句願
十句盡。十句遠離退轉法。修行不退轉法。讃
歎堅固精進。讃歎堅固心。讃歎安住智。是名
菩薩成就修行。又成就修行者。讃歎住地法。
讃歎一向畢竟地法。説染退地法。讃歎清淨
地法。讃歎能進趣地法。讃歎住地中間可得
法。説地退法讃歎地果法。讃歎地習氣果法。
是名菩薩成就修行。又成就修行者説諸地
所謂歡喜地離垢地明地焔地難勝地現前地
遠行地不動地善慧地法雲地。是名菩薩成
就修行
又成就修行者。以諸菩薩深心攝取勝妙法
故。此明何義。菩薩深心攝取妙法。爲不斷絶
三寶。爲教化衆生行菩提行。爲一切種智修
善業道。是故菩薩成就修行善業道。菩薩有
五種法攝取妙法。何等爲五。一者爲欲報諸
佛恩。二者爲自身故令妙法常住。三者供養
佛故。四者爲欲利益無量衆生。五者難得妙
法故。彼法復有五種法故。名爲攝取妙法。何
等爲五。一者自如實修行。二者教他如實
修行。三者降伏諸魔惡刺。四者捨黒阿波提
舍。五者攝取大阿波提舍。諸比丘是名菩薩
成就修行
又成就修行者。以所作業無可譏呵故。此明
何義。以諸菩薩一切所作住持修行善業道
等。皆不可譏呵。是名菩薩成就修行。有五種
法。諸業成就不可譏呵。何等爲五。一者有
所爲作一切能成。二者能得大果。三者不違
善法。四者隨順清淨法。五者徳稱名聞。是名
菩薩成就修行
彌勒菩薩所問經論卷第三


彌勒菩薩所問經論卷第四

  後魏天竺三藏菩提流支譯
又成就修行者。以起一切種修行清淨故。
此明何義。以諸菩薩起一切種清淨十善業
道。是名菩薩成就修行。如十地修多羅中説。
是菩薩復深思惟。行十不善業道集因縁故。
則墮地獄畜生餓鬼。行十善業道集因縁故。
則生人中乃至生有頂處。又是上十善業道
與智慧觀和合修行其心狹劣故。心厭畏三
界故。遠離大悲故。從他聞聲而通達故。聞
聲意解成聲聞乘。又是上十善清淨業道不
從他聞故。自正覺故。不能具足大悲方便故。
而能通達深因縁法。成辟支佛乘。又是上上
十善業道清淨具足。其心廣大無量故。爲諸
衆生起悲愍故。方便所攝故。善起大願故。不
捨一切衆生故。觀佛智廣大故。菩薩地清淨
波羅蜜清淨入深廣行成。又是上上十善業
道。一切種清淨十力。力故集一切佛法令成
就故。是故我應等行十善業道。修行一切種
令清淨具足故。是名菩薩成就修行
又成就修行者。以爲利益一切衆生。修行十
善業道故。此明何義。以諸菩薩不著自樂。修
行十善業道。爲利益衆生見我能利益衆生。
以慈悲心非直自利能自利已。復能令他住
十善業道。是故菩薩成就修行。以是義故。十
地修多羅中説。是故我當先住善法。亦令他
人住於善法。是故成就修行。又如十地修多
羅中説。是菩薩復於一切衆生中。生安隱心
柔軟心慈心悲心憐愍心利益心守護心我
心平等心師心世尊心。又菩薩復作此念。是
諸衆生墮於邪見。惡意惡心行惡道稠林。我
應令彼衆生行眞實道住正見道如實法中如
是。等是故名爲成就修行
又成就修行者。修行善業道畢竟無盡故。此
明何義。以諸菩薩爲不斷絶三寶。修行不斷
絶。常修行善業道無盡。是故名爲成就修行。
如無盡意修多羅中説。大徳舍利弗。諸菩薩
摩訶薩尸波羅蜜無盡。以常修行故。何以故。
凡夫戒者。在所受生是故有盡。人中十善盡
故有盡。欲界諸天福報功徳盡故有盡色界
諸天以禪無量盡故有盡。無色界天取入諸
定盡故有盡。外道仙人所有諸戒退失神通
盡故有盡。一切聲聞學無學戒入涅槃際盡
故有盡。辟支佛戒無大悲心盡故有盡舍利
弗。菩薩淨戒皆無有盡。何以故於是戒中出
一切戒。如種無盡果亦無盡。是菩提種不可
盡故。如來戒禁亦無有盡
又成就修行者。遠離身見煩惱垢故。此明何
義。以諸菩薩十善業道離我見等垢。彼時名
爲清淨業道。是故菩薩成就修行。即彼修多
羅中説。清淨戒者。所謂不著我相戲論。如是
等是故名爲成就修行
又成就修行者。以成就一切種清淨故。此明
何義。以諸菩薩修行善業道一切種一切眷
屬清淨。彼時菩薩名善業道成就修行應知。
如彼修多羅中説。無盡意言。唯舍利弗菩薩
戒衆六十六事清淨。修治亦不可盡。何等名
爲六十六事。一者於他衆生不起惱苦。二者
於他財物不生竊盜。三者於他婦女終不邪
視。四者於諸衆生無有欺誑。五者初不兩舌
於自眷屬知止足故。六者無有惡口忍麁獷
故。七者無有綺語常善説故。八者於他樂事
不貪嫉故。九者初無瞋恚忍惡言故。十者正
見不邪賤餘道故。十一者深信於佛心不濁
故。十二者信順於法善法法故。十三者信敬
於僧尊重聖衆故。十四者五體投地志念佛
故。十五者五體投地思惟法故。十六者五體
投地宗敬僧故。十七者堅持禁戒一切無犯。
乃至小禁不放捨故。十八者持不缺戒不依
餘乘故。十九者持不穿戒離惡處生故。二十
者持不荒戒不雜諸結故。二十一者持不汚
戒專長白法故。二十二者持是深戒隨意迴
向得自在故。二十三者持讃歎戒智者不呵
故。二十四者持純善戒正念知故。二十五
者持不呵戒一切戒不散故。二十六者持善
堅戒防護諸根故。二十七者持名聞戒諸佛
所念故。二十八者持知足戒無不厭故。二十
九者持少欲戒斷貪惜故。三十者持性淨戒
身心寂滅故。三十一者持阿蘭若戒離憒鬧
故。三十二者持聖種戒不求他意故。三十
三者持威儀戒一切善根得自在故。三十四
者持如説戒人無不歡喜故。三十五者持慈
心戒護衆生故。三十六者持悲心戒能忍諸
苦故。三十七者持喜心戒不懈怠故。三十八
者持捨心戒離愛恚故。三十九者持自省戒
心善分別故。四十者持不求短缺戒護他心
故。四十一者持善攝戒善守護故。四十二者
持慧施戒教化衆生故。四十三者持忍辱戒
心無恚礙故。四十四者持精進戒不退還故。
四十五者持禪定戒長諸禪支故。四十六者
持智慧戒多聞善根無厭足故。四十七者持
多聞戒博學堅牢故。四十八者持親近善知
識戒助成菩提故。四十九者持遠離惡知識
戒捨遠離惡道故。五十者持不惜身戒觀無
常相故。五十一者持不惜命戒勤行善根故。
五十二者持不悔戒心清淨故。五十三者持
不邪命戒心行清淨故。五十四者持不焦戒
畢竟清淨故。五十五者持不燒戒修善行業
故。五十六者持無慢戒心下不憍故。五十七
者持不掉戒遠離諸欲故。五十八者持不高
戒心平直故。五十九者持柔和戒心無抵突
故。六十者持調伏戒無惱害故。六十一者持
寂滅戒心無垢穢故。六十二者持順語戒如
説行故。六十三者持化衆生戒不離攝法故。
六十四者持護正法戒不違如實故。六十五
者持如頌成就戒於諸衆生心平等故。六十
六者持親近佛戒。入佛三昧具足一切諸佛
法故。是故名爲成就修行
又成就修行者。以成不共果故。此明何義。以
諸菩薩成就修行十善業道攝取菩提心。以
是義故得菩提時成不共果。是故名爲成就
修行應知。如聖者娑伽羅龍王經中説。龍王。
離殺生人得十種清淨法。遠離殺生。一切善
根迴向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彼人得菩提
時心自在故。壽命無量如是等
問曰。應説業道義。云何業道義。答曰次説。
云何説。以造作故名爲業相。即業名道能趣
地獄故名業道。又身口七業即自體相名爲
業道。餘三者意相應心。又即彼業能作道故
名業道。此明何義。唯心是業彼心七業共起
名道。餘三共相應名爲業道。問曰。若即業名
道。皆悉能趣地獄等者。何故餘三非是業道。
答曰。如彼七業此三能作彼根本故。以相應
故。不能如彼業故。不名業道。問曰。一切美
味飮酒食肉捲手掴打一切戲笑。如是等惡
行。一切禮拜供養恭敬遠離飮酒等。如是等
善行。何故不説以爲業道。答曰。遠離飮酒
等。唯是心業能起七業。非身口業。是故非業
道。若作與心相應亦是業道
問曰。若即彼業能作道名爲業道。如是相解
業道者。一切法於心皆應名業道。若爾何故
但説十種業道。不説無量業道。答曰。以勝重
故。此明何義。以諸惡行及善行中十業道
重。餘非重故不説無量。問曰。此義不然。何
以故。以業不定故。此明何義。或有近遠方
便爲重正業爲輕。是故不應但説十業以爲
業道。不説無量。答曰不然。何以故。十業多
重近遠方便多輕。又世間衆生多畏十業。不
畏近遠方便。又十業道能作深重逼惱。餘者
不能。是故汝説業不定者是義已答。又汝向
言。一切法於心皆應名業道者。此義不然。何
以故。七業一向極重。意三亦輕亦重。飮酒
等不爾。以是義故。但説彼十名爲業道。不説
餘者名爲業道。問曰。遠離殺生者。殺生等相
應説。答曰。殺生有八種。一者故心二者他三
者定不定衆生相四者疑心五者起捨命方便
六者作七者不作相八者無作相。是等名爲
殺生身業。身口意業名爲殺生。故心者。問曰。
有人言不作心殺成殺生罪。譬如觸火。此明
何義。如火能燒。若故心觸不故心觸皆能燒
人。殺生亦爾。若故心殺不故心殺。悉皆應得
殺生罪報。答曰不然。何以故。若無心殺得罪
報者。則阿羅漢不得涅槃。此明何義。以阿羅
漢斷世間因。有不作心而殺衆生。如是亦應
還生世間。而實不然。以是義故。不故心殺不
得罪報。又言如火者。此義不然。何以故。以
惡業中無惡心隔故。所明何義。猶如彼火。薪
炭等隔觸而不燒。如是彼惡業中無惡心隔。
雖復殺生不能與報。是故火喩義不相應。問
曰。云何死者受苦。而殺生者不得罪報。答曰。
以心不壞故。又此義不然。何以故。離逼惱衆
生有罪離利益衆生有福。如斷善根慈悲無
諍滅盡定等。得罪得福
問曰。何故名他。答曰。非自命故。問曰。以
何義故自斷命者不得罪報。答曰。以無可殺
殺者故。此明何義。若有他人是可殺者。能殺
生人得殺生罪。以自殺者無可殺境即更無
殺者。以無殺者故。自斷命不得惡報。又過
去陰不續殺生等陰。是故自殺不得殺罪。問
曰。自殺身者。起於殺心斷人命根。破壞五
陰捨離人趣殺業成就。何故不得殺生罪報。
答曰。若爾阿羅漢人應得殺罪。此明何義。以
死相羅漢自害其身斷己命故。彼阿羅漢亦
應獲得斷命之罪。而彼無罪。何以故。以離
瞋心等故。是故自殺不得殺罪
又定不定衆生相者。定衆生相不定衆生相。
彼衆生相名爲定不定衆生相。又定衆生相
者。有百千人作心於中定殺某人。是名爲定。
若殺彼人得成殺罪。若殺餘人不得殺罪。不
定者。以捨一切故隨殺得罪。以彼處不離
衆生相故。疑者。疑心殺生亦得殺罪。以彼
是衆生既捨衆生。其心雖疑以捨慈悲心殺
衆生故得殺生罪。起捨命方便者。此明何義。
若殺者於彼事中起不善心。必欲斷彼衆生
命根。非慈悲心無護罪心。捨衆生心作殺方
便是名爲起
又作不作相無作相者。作者所作事。不作者
所不作事。彼作事共起。雖作業滅而善無記
法相續不斷。問曰。云何不作而名爲業。答
曰。以能與作事作因與作果事作因。此明何
義。處處亦有因中。説果果中説因。如如來
經中説。可見可觸名無作色。以作不可見不
可觸而作名爲可見可觸。以彼不作説名可
見可觸。如是彼處若身所依身事刀杖等殺
生。名爲作不作。得名身業。又如自在人口
勅令殺仙人。瞋心欲殺衆生。受勅使者。依
自在人口勅而殺信仙夜叉。依仙瞋心而殺
衆生。彼自在人及仙人等作殺生因。使人夜
叉身業成時。彼自在人及以仙人。倶得成就
不作身業。又如受戒人。臨受戒時身動口
説。及受戒時默然而住。身口不動。師羯磨已。
彼人成就無作身業。此亦如是又如口業事。
而口不言但動頭眴目奮眉擧手如是等相表
前事者。亦得成就不作口業。又應身作業。
而身不動口説種種身業方便。彼事成時亦
得成就不作身業。有人言。口意亦得成就殺
生。此殺生業是口意業非是身業。雖有此言
是義不然。何以故。若即口説心念之時成殺
生者。可是口業可是意業。此明何義。若口與
意是殺業體。自在人勅殺某衆生。仙人心念
殺某衆生。即勅念時彼命應斷。而此事不然。
以彼使人信仙夜叉身業成時成殺生事。若
不如是。彼自在人口言殺時。及彼仙人起瞋
心時。應即成殺而實不成。又復有過。彼自在
人口勅殺生使人未殺。彼自在人得證見道。
受勅使者後方殺生。若口勅殺已成殺者。證
見道已然後殺生。而此義不然。以得遠離彼
殺生因破戒等惡心。是故不以口意二業爲
殺生體。何以故。以業無差別故。此明何義。
以善不善無記等業相各異故。以無差別相。
如是身口意業則無差別。而遠近方便身口
意等成殺生業。此則不遮
問曰。口言殺者。爲畢竟成爲不成耶。答曰。
不成。何以故。以過時等故。此明何義。以何
等時以何等方便以何等處。彼人殺時過自
在人説時處等。殺者得罪教者無罪。身業者
依身作業名爲身業。此明何義。依身作業
隨身所作名爲身業
問曰。無命可殺。云何斷命得殺生罪。答曰。
雖無實命斷和合體名爲殺生。如斷樹林滅
燈炷等。若有神我神我是常無殺生義。問曰。
害何等陰名之爲殺。爲害過去爲害未來爲
害現在。若害過去過去已滅。若害未來未來
未到。若害現在刹那不住。答曰。有人説言。住
現在世壞未來世和合陰體。復有人言。壞未
來現在。此明何義。以現在陰中刀杖能到能
作害事。復有人言。五陰自滅非因縁滅。復
有人言。現在陰中唯壞色陰。以刀*杖等能割
能觸。餘四陰者不可割觸故。復有人言。殺害
五陰。自餘四陰雖不可觸而依色陰住。色陰
壞故彼亦隨壞。如破瓶故水乳亦失。復有人
言。唯害無記陰。以無記陰中刀*杖能觸。以
無觸陰有其二種一切業有三種。如向所説
應知。問曰。如來修多羅中説有二種業。一者
起業。二者作業。此二種業廣説有三。謂身口
意業。此三種業云何差別。爲從依説。爲從體
説。爲從起説。若從依説即是一業。以一切業
依止身故。若從體説即是一業。以一切業唯
口業故。若從起説即是一業。以一切業從心
起故。答曰。依三次第有三種業。此明何義。
由心思惟即是心業。依彼心業起身口業。以
依心故起身口業。如是次第應知。彼作無作
應知。彼身口業差別應知。又身業作者依身
威儀。依止身作彼彼形相。是名身作業
問曰。以身去來動轉名爲身業。不去不來不
名爲業。答曰。若言去來是身業者。此事不
然。何以故。一切有爲法刹那不住故。刹那不
住者隨何處滅。不去不來云何而言去來動
轉。名爲身業。問曰。此義不然。何以故。若一
切法刹那不住。可如是説。亦見有法刹那間
住非是不住。云何而言無去無來。答曰。此義
不然。何以故。以有爲法畢竟不住。此明何
義。以彼一切有爲諸法。無因無縁自然而滅
故。此復何義。以可作法是有因縁而滅。法者
即是無物。若無物者彼法不作。以有爲法無
因無縁自然滅故。若法即生時不滅後亦不
應滅。若不滅者應是定實。若是定實不應變
異。若如是者。不應從彼滅因縁滅。問曰。我
見有法從因縁滅。如薪等法從彼火等因縁
而滅。一切量中現見量勝。以是義故。一切法
滅從於因縁。答曰。云何知薪等法依於火等
因縁而滅。我言無因自然而滅。此義應思。爲
因火等薪等法滅故不見耶。爲無因縁自然
而滅故不見耶。此義云何。本相續因縁滅餘
更不生。是故不見。非因縁滅。如風滅燈手滅
鈴聲。如是等知是比智知。答曰。已説非可作
事故。此明何義。若有一法從因縁滅。應一切
法皆因縁滅。不應有法非因縁滅。猶如生法
一切皆悉從因縁生。無有法生不從因縁。如
心聲焔非因縁滅。以彼不待因縁滅故。問曰。
此義不然。何以故。以後心生前心滅。後聲
生前聲滅。以彼先法待後法故。是故得知從
因縁滅。答曰。此義不然。何以故。以彼心聲
不相待故。此明何義。以有疑知決定知故。二
法不倶苦樂貪恚等皆亦如是。又以前心聲
疾後心聲遲。云何不疾心聲而能害彼疾心
疾聲。是故法滅不從因縁。問曰。雖燈與焔念
念不住。以無因住而有滅法及滅非法。依彼
滅法滅於燈焔。是故應依因縁而滅。答曰。此
義不然。何以故。以無物法云何能作滅因。又
生因滅法非法刹那不住。刹那心刹那心中
終不能作生因滅因。如是一切有爲諸法不
從因滅應知。又。答若依火等能作薪等滅因。
如是生因即是滅因。此明何義。依何等火焔
生何等色。即彼火焔能作熟勝熟勝滅因。以
是故即生因是滅因。更無異因。而此義不如
是。云何此一法能令法生能令法滅。又異異
火焔中如是因差別虚妄分別。如因灰汁苦
酒雪日地水穀米能生熟異熟異等色彼處云
何分別。問曰。不然。何以故。以火煎水水由火
盡火爲滅因。答曰。如向解釋。云何得知水因
火滅非自然滅。問曰。若爾火何所作。答曰。火
界増上依彼火力水力漸微。乃至後時水相
續體斷絶不起。是火所作非火所滅。是故一
切有爲之法自然而滅。無因縁滅。以彼滅法
刹那不住是故即滅。如是成就諸法刹那不
住刹那不住。是故此法不彼處去。問曰。我於
餘處猶見此法。若法不去。云何而得於餘處
見於餘處識。答曰。如草火焔是故不去。是故
身威儀名身作法。此義已成非謂異身別有
實法。如一方生色名爲長色。依彼長色更見
餘色名爲短色。依四方故見四方色。依圓物
故名爲圓色。如是長短方圓高下諸色。譬如
挑火。一廂直去不斷不絶。相續而見名爲
長火。周匝四廂不斷不絶名爲圓火。隨種種
轉見種種火。如是離火更無別有實形相法。
若離火外有形相法。應爲二根所伺。眼根見
長身*根觸短。以一色入非二根見。如觸法
短等。如是色中應知。觸法唯心非是現根
可捉可知。如見火色觸中生念知。如嗅華香
色中生念。此法應如是。依餘法念餘法而無
一觸法。於威儀中實有依觸法得餘法。是故
無實身威儀法。問曰。此義不然。何以故。若於
闇夜遠見土墻等色。或長或短此應是實。
答曰。但見色不了虚妄分別長短等色。如不
異蟻子等見行見圍。此亦如是。異身威儀更
無實法。唯身威儀名爲作法。不離身外別有
作法。向説心思惟者。心中分別我如是如是
作。能生身口業名爲心業。若身所作名爲身
業。若口所作名爲口業。不異三業別有實法
問曰。異身口業實有別法。何以故。以有三種
無垢色。増長不作業道等故。此明何義。以如
來修多羅中説色攝三種。何者爲三。一者有
色可見可礙。二者有色不可見可礙。三者有
色不可見不可礙。無垢色者。謂無漏色。何者
漏色。無*漏色者。謂無漏法。何者無漏法。
謂於過去未來現在色中不生瞋愛。乃至識
中不生瞋愛。以是義故名無漏法。若如是者。
離無作法何處有色不可見不可礙。是無漏
故。知應有無作法離身口意業増長者。如來
修多羅中説。有信者。善男子善女人修行七
種功徳。行住睡寤等日夜常生功徳増長功
徳。若離身口業更無無作。云何異心法而得
増長。是故當知。離身口業有無作法。又自不
作業使他作業。若無無作此云何成。又復非
但使人作業即得名爲成就業道。以彼業未
成。復更有過。雖作業未有實體成就。以如
來經中説。諸比丘外入十一入不攝不可見
不可礙。而不説非色。此爲何義故如是説。以
如來見法入中攝無作色故如是説。又復作
難。若無無作法亦應無八聖道。以定中無正
語正業及以正命。當知決定有無作法。又復
有難。若無無作法。離波羅提木叉亦應無無
作戒。以受戒竟後即無故。以在睡眠及
狂等諸失心者。亦名比丘比丘尼故。當知決
定有無作法。復有修多羅中如來説言離破
戒橋梁。若無無作法。云何説言離破戒橋
梁。是故當知有無作法
答曰。此難極繁。雖有種種衆多言説而義
皆不然。何以故。汝向雖引如來修多羅中説
色三種。而汝不解如來經意。此義云何。一
切聖人禪定力。見三昧境界色。依三昧力而
生彼色。彼色非是眼根境界故不可見。餘一
切物所不能障故不可礙。問曰。若言非是眼
根境界不可障礙。云何名色。答曰。汝離心意
有無作色。云何得名爲無作色。又答。此色乃
是無漏境界聖智三昧色。不同世間有漏之
色。又言無漏色者。即是依彼三昧禪定力色
名爲無垢。聖人於無漏三昧中説無漏法。又
有人言。阿羅漢色及以外色名爲無漏。以離
有漏法故。我不受此義。又増長功徳者。此義
云何。法如是故。如是如是施主施物數數受
用。如是如是數數受用者。依受用人功徳力
故。雖施主異心而依本心念。修相續體細細
轉勝。以轉勝故。於未來世而得成就多福徳
果。依此義故。如來説言多生功徳増長功徳。
非離心離色有無作法。問曰。云何異身心依
異身心。異身心中相續轉細増長福徳。答曰。
云何異身心依異身心。異身心中有無作法。
又答。而此義不然。我依於心身業口業有善
惡功徳。依本心作不失本心有相續體癲狂
睡等。常得増長不作者已自不作使他人作。
云何而得成於業道。此明何義。以依使者於
他衆生起於害法。是故使者細相續體轉轉
生麁。以是義故未來世中能生多過。亦復不
但使人作惡。自作惡者作惡事竟。未來世中
亦生多過。是故於彼未來身體相續轉生名
爲業道。以於因中明果義故。離破戒橋梁者。
汝今爲有狂*癲病耶。而作是説。若狂*癲者
速覓陳酥服令除愈。不應種種非法言説
問曰。何故増我有無作法。而汝自立從心起
於細相續體有増長法。答曰。我不増汝有無
作法。而汝所説法無如是義。此明何義。以依
心故身口行事。行事訖竟成就業道。汝所有
法離心身口。於佛法中無如是義。是尼乾子
微塵世性時方等法離心而有。無心善惡如
是等法智者不受。是故不立離於色心。身
之外有無作法
彌勒菩薩所問經論卷第四


彌勒菩薩所問經論卷第五

  後魏天竺三藏菩提流支譯
遠離偸盜者。偸盜有九種。一者他護。二者
彼想。三者疑心四者知不隨。五者欲奪。六者
知他物起我心。七者作。八者不作相。九者無
作相。是等名爲偸盜身業。他護者。此明取他
護物。彼想者。若不生自想。不言是我物。名
爲彼想。疑心者。若心有疑。爲是我物爲是他
物。而彼物他物。知不隨者。知他物生心他隨
我想。欲奪者。起損害心。知他物起我心者。
若不異見若闇地取。若疾疾取若取餘物。若
取他物取自物想。作不作相無作相者。如前
殺生中説。成業道不成業道。隨義相應解釋
應知。遠離邪婬者。邪婬有八種。一者護女
人。二者彼想。三者疑心。四者道非道。五者
不護。六者非時。七者作。八者無作相。是等
名爲邪婬身業。護女人者。所謂父護母護如
是等。彼想者。若知彼女是父母等所護女想。
非不護想。疑心者。若生疑心爲自女爲他女。
爲父母護爲不護爲我女爲他女。而彼女人
爲父母護。於彼父母所護等女一一邪婬。道
非道者。道者所有道。非道者謂非道。彼護
女非道非時者亦名邪婬。又非護者。自護女
不護女彼非道邪婬。又非護女者。一切不護
女等邪婬。作無作相者。如前殺生中説應知。
不作相者。邪婬中無如是不作法。以要自作
成故。如病人服藥。因服藥故遠離於病生於
無病。病者得差。藥師病不差。遠離妄語者。
妄語有七種。一者見等事。二者顛倒非顛倒
事。三者疑心。四者起覆藏想。五者作。六者
不作相。七者無作相。是等名爲妄語口業。見
等事者。謂見聞覺知於顛倒非顛倒事中。又
顛倒事者。如聞如彼事。非顛倒者。謂如彼
事。疑心者生疑。爲如是爲不如是。爲一向如
是爲一向不如是。起覆藏想者。覆藏實事。異
相事中住異相説。作不作相無作相者。如前
殺生中説。有人言。身相及布薩中默然而住。
皆有妄語不作相。成身意業以爲妄語。雖有
此言而義不如是。何以故。以業異相故。異相
者以身口意業異相故。是故口業非身意業
體。而依本口業世間用事。而口業事身業示
現。名爲不作口業而口業得名。若布薩中比
丘不説而成口業。何以故。以依口業立制故。
以先受是語。我於佛法中不作如是法作如
是法。而彼人先有要心而後時不説。默然而
住。彼人退本要心所受。是故得成妄語口業
遠離兩舌者。兩舌有七種。一者起不善意。二
者實虚妄。三者破壞心。四者先破不和合意。
五者作。六者不作相。七者無作相。是等名
爲兩舌口業。不善意者。不善業煩惱心相應。
實虚妄者。知他他心壞若實若妄語壞他心
破他心。以先破者無和合心。以起惡意起
自身不善法。是名兩舌。作不作相無作相者。
如前殺生中説。有一人言。破壞無作業兩舌
中。無如爲破僧兩舌。而説於如來邊不能破
壞。是則不成破僧惡業。如是不破壞不兩舌
業遠離惡口者。惡口有七種。一者依不善意。
二者起惱亂心。三者依亂心。四者惡言説他。
五者作。六者不作相。七者無作相。是等名爲
惡口口業。依不善意者。口説惡言令他聞者
能生苦惱。起惱亂心者。但起惱亂心不起安
隱心。若爲安隱心。雖惡口説無惱亂罪。依亂
心者。起如是心隨他聞時亂。以不亂作惡心
説。作不作相無作相者。如前殺生中説
遠離綺語者。綺語有七種。一者依不善意。二
者無義。三者非時。四者惡法相應。五者作。
六者不作相。七者無作相。遍一切惡口。是等
名爲綺語口業。依不善意者。依欲界修道煩
惱心相應。説名爲綺語。無義者。離實義故。
非時者。語雖有義而非時説。亦成綺語。又有
時説。於大衆中爲自在人説亦成綺語。惡法
相應者。謂一切戲話非法歌舞等。一切不與
善法相應者皆是綺語。作不作相無作相者。
如前殺生中説
貪者爲愛心所纒。欲得他人錢財。爲愛心貪
心之所堅縛求他人自在。是名貪相應知。瞋
者於他衆生起於惡心。欲打害等。大慈悲心
相違是名爲瞋。衆生者離非衆生事故。他者
離自身事故。言他衆生瞋者。於他衆生起於
惡心。害者無慈心。打者無悲心。以欲斷命
故。又打者。以鞭杖土石等能生苦惱皆名爲
打。慈悲相違者。欲斷他命慈心相違。打者悲
心相違。如是等是名瞋相。應知
邪見者。於施等中見無施等。此明何義。於
施中見無施。於與中見無與。於捨中見無捨。
如是等見名爲邪見。問曰。云何如是名爲邪
見。又施與捨三句有何差別。答曰。施者
心施與福田非福田。與者亦*正心施與福田
非福田。捨者但*正心施與福田。又言。見無
施者。見所施不清淨故。又言見無與者。謗無
施主功徳故。又言見無捨者。謗無受者功徳
故。如是不正見皆慳人相。以見富人慳惜貧
者能捨。此人起如是心。若實有施者。慳人不
應富。何以故。以其先世習慳來久故。復生
疑心。此能施主不應貧窮。何以故。以其先
世習施來久故。彼人雖生如是邪見。而義不
如是。問曰。若爾此義云何。答曰。彼人過去
雖久習慳。而忽値遇清淨福田。於彼田中少
行布施。是故獲得今身富報。以習成性慳
猶不捨。貧能施者。此復云何。彼人過去於非
福田無信心故。不至心故。爲名稱故。爲求事
故。求尊重故。彼人能施。以是義故不得富
報。習施來故今猶能捨。無善行惡行者。此依
自身見常無常起於過相。無善惡行業果報
者。彼人見有行善者受苦。行惡者受樂。是故
彼人生如是心。苦樂果報自然而有非從因
縁。無此世他世者。彼人心見即此世滅。以不
見更生故。此人起心言無後世。彼人復生是
心。實無有我。若有我者。世間則無化生衆生。
以不觀察十二因縁故。復生疑心。一切男女
爲自樂故而行婬欲。不爲生我。我依自業於
此中生。如濕生衆生依濕地生。濕地非是衆
生父母我亦如是。又見羅漢求冷求熱求飮
食等。便謂世間無阿羅漢。何以故。以阿羅漢
有愛心故。彼人自無修行等力。是故不能斷
諸煩惱。便謂世間無阿羅漢
問曰。應説離殺生義。以何義故得名爲離。爲
有可殺事故得名爲離。爲無可殺事故而名
爲離。若有可殺事故名爲離者。離義不成。何
以故。以作習果成故。云何而言離於殺生。若
無可殺事故名爲離者。則無離殺生福。如無
兎角可以割截。則亦無有離割截義。又言離
殺生者。名爲不殺生事。不捨攝衆生事。答曰。
以受不殺生法。依本受心有力故。不作彼殺
生惡事。以受離殺生法。以起善法是故離殺
生。不離攝取衆生
問曰。爲於可殺衆生邊離殺生。爲於不可殺
衆生邊離殺生。爲於可殺不可殺衆生邊離
殺生。答曰。於可殺不可殺衆生邊離殺生。何
以故。以起惡心不休息故。是故名爲離於殺
生。此明何義。若於可殺衆生邊離殺生。不
可殺衆生邊不離殺生者。離義不成。此復何
義。以離可殺衆生邊罪。成不可殺衆生邊福。
以是義故。於可殺衆生邊於不可殺衆生邊
成離殺生福。若不如是不得言離殺生事。不
成捨殺生事。不受殺生事。應得離殺生事。若
不如是。不受應是離。受應是不離。問曰。要
依現在陰界入邊得離殺生。非過去未來。答
曰。若如向問答者。不成離殺生義
問曰。應説離殺生等有幾種離。答曰。有三種
離。一者成二者依三者起。依者成者。殺生惡
口依衆生以瞋心成。偸盜邪婬依資生以貪
心成。妄語兩舌綺語依名字以貪心成。邪見
依色以癡心成
起者十不善業道一切皆從貪瞋癡起。依貪
心故起殺生者。貪心殺生或爲皮肉筋骨齒
角錢財等故。斷衆生命。或爲自身爲所愛者。
一一具足三事。依瞋心故起殺生者。以瞋心
故殺害怨家及殺怨所愛人。是名依瞋心故
起於殺生。依癡心故起殺生者。如有人言殺
蠍等雖殺無罪。何以故。以生衆生諸苦惱
故。又有人言。若殺獐鹿水牛羊等。無有罪
報。何以故。以是衆生業所感故。又波羅斯
等言。殺老父母及重病者則無罪報。如是等
名依癡心故起於殺生。依貪心故起偸盜者。
以須如是如是物故。取如是如是物。或爲自
身或爲他身或爲飮食。是名依貪心故起於
偸盜。依瞋心故起偸盜者。於瞋人邊及瞋人
所愛偸盜彼物。是名依瞋心故起於偸盜。依
癡心故起偸盜者。如婆羅門言。一切大地諸
所有物唯是我有。何以故。以彼國王先施我
故。以我無力故爲餘姓奪我受用。是故我取
即是自物不名偸盜。而彼癡人生是心故有
是偸盜。是名依癡心故起於偸盜。依貪心故
起邪婬者。謂於衆生起貪染心不如實修行。
是名依貪心故起於邪婬。依瞋心故起邪婬
者。於他守護若自護若他護資生。依瞋心故
起不如實修行。如怨家妻邊及怨所愛人妻
邊。是名依瞋心故起於邪婬。依癡心故起
婬者。如有人言。譬如碓臼熟華熟果飮食
河水及道路等女人。如是邪婬無罪。又如波
羅斯等邪婬母等。是名依癡心故起於邪婬。
妄語貪心生者。依貪心起瞋心生者。依瞋心
起癡心生者。依癡心起如是兩舌惡口綺語
皆亦如是。應知貪依貪心起者。依貪結生次
第二心。現前。如是名爲依貪心起。依瞋結生
名爲依瞋心起。依癡結生名爲依癡心起。如
貪瞋與邪見。皆亦如是應知
問曰。何故不説作不作相無作相。決定何
業中有何業中無。答曰。唯除邪婬。餘六業道
中悉皆不定。此義云何。若自作者成就作業
及無作業。若使他作唯有不作不得有作。於
邪婬中決定有作。不得有不作何以故。以此
邪婬畢竟自作。無使他作。是故經言。頗有非
身作業。而得成就殺生罪不。答言。有口使
人作成就殺罪。又問頗有非口業作。而得成
就妄語罪不。答言有。以身業作。成就口業
妄語之罪。又問。頗有非身業作非口業作。
而得成就身口業不。答言有。以依仙人瞋
心故。以唯欲界色身善業道中畢竟有作及
以無作。禪無漏戒無無。作戒。何以故。以依
心故。中間禪不定。若深厚心畢竟恭敬心作
身口業。成就作業及無作業。若深厚結使
心起身口業亦成就作業及無作業。若非深
厚心。非畢竟恭敬心造身口業。唯有作業
無無作業。若非深厚結使心發身口業。亦唯
有作業無無作業。而方便作業心還悔者。唯
有作業無無作業。問曰。於業道中何者是前
眷屬。何者。是後眷屬答曰。若起殺生方便。
如屠兒捉羊。或以物買將詣屠所。始下一刀
或二三刀。羊命未斷所有惡業名前眷屬。隨
下何刀斷其命根。即彼念時所有作業及無
作業。是等皆名根本業道。次後所作身行
業。是名殺生後眷屬業。乃至綺語皆亦如是
應知。自餘貪瞋邪見等中無前眷屬。以初起
心即時成就根本業道故。又身口意十不善
業道。一切皆有前後眷屬。此義云何。如人起
心欲斷此衆生命因。復更斷餘衆生命。如欲
祭天殺害衆生。即奪他物欲殺彼人復婬其
妻。生如是心還使彼妻自殺夫主。復以種種
鬪亂言説破彼親屬。無時非實於彼物中生
於貪心。即於彼人復生瞋心。爲殺彼人故生
如是邪見。増長邪見以斷彼命。復欲殺其妻
男女等。如是次第具足十種不善業道。如是
等業名前眷屬。一切十不善業道皆亦如是
應知。又離善業道。非方便修行善業道。是
方便以遠離根本故。及遠離方便故。言方便
者。如彼沙彌欲受大戒。將詣戒場禮衆僧足。
即請和上受持三衣。始作一白作第二白。如
是悉皆名前眷屬。從第三白至羯磨竟所起
作業。及彼念時起無作業。是等皆名根本業
道。次説四依乃至不捨所受善行。身口作業
及無作業。如是悉皆名後眷屬
問曰。應説不善業道。於五道中何道具足何
道不具足。何道中多何道中少。答曰。地獄有
五不善業道。兩舌綺語貪瞋邪見。此義云何。
不殺害他故無殺生。無他護心是故無盜。無
護女人故無邪婬。以無正心故無妄語。以常
無有正念相故。無破壞心故無惡口。以常破
壞故。依苦惱逼故。有兩舌。有非時説故有綺
語。貪瞋邪見以畢竟有故名爲有。非是現有。
以是義故。一處説有一處説無。如北鬱單越
無前六種有後四種。以命定故無有殺生。以
無守護故無偸盜。無護女人故無邪婬。彼人
欲受婬。欲樂時即捉女人將至樹下。若樹曲
枝覆彼人者則行婬。欲受婬欲樂若樹不覆
彼人。慚愧即放而去。無誑他心故無妄語。
以常定心故無兩舌。常柔軟語故無惡口。以
有歌舞故有綺語。餘意業者以畢竟有非是
現有。又除鬱單越餘三天下受十業道。北鬱
單越亦離不善業道。畜生餓鬼欲界天中亦
離受十業道。欲界中天離無受戒不善業道。
雖天不殺天而天亦殺餘道衆生。又有人言。
天中亦有截手足等即時還生。若斷其頭若
中間斷絶即死不生。亦有殺他盜他物等不
善業道。色無色天中無不善業道
問曰。不善業道於諸道中各有幾種。答曰。地
獄北鬱單越無貪無瞋亦無邪見。以畢竟有
非是現有。餘三天下及欲界天離受法有受
法。又欲界天有善無漏受法應知。畜生餓鬼
亦無受法。色界天中有受法。現前受善法攝
取故。又彼處所有聖人生者。有依無漏善業
道。無色界中唯有心業道。以成就業非是現
有。色界天中雖復成就非是現有。彼處所有
聖人生者一切現有。以依無漏持戒力故
問曰。應説十不善業道果及隨順因。答曰。有
三種果。一果報果。二習氣果。三増上果。一
一業道皆有三種。此義云何。具足十不善業
道下中上生地獄中。是名果報果。習氣果者。
從地獄退生于人中。依殺生故有斷命果。依
偸盜故無資生果。依邪婬故不能護妻。依妄
語故有他謗果。依兩舌故眷屬破壞。依惡口
故不聞好聲。依綺語故爲人不信。依本貪故
貪心増上。依本瞋故瞋心増上。依邪見故
癡心増上。如是一切名習氣果。増上果者。依
彼十種不善業道。一切外物無有氣勢。所謂
土地高下雀鼠雹棘塵土臭氣多有蛇蠍。
少穀細穀少果細果及以苦果。如是一切名
増上果。復有相似果。殺者故與所害衆生種
種諸苦。因彼苦故生地獄中受種種苦。以斷
他命後生人中。得短命報斷他暖觸。是故一
切外物資生無有氣量。如是一切十業道中。
隨義相應解釋應知。劫奪他物邪婬他妻。雖
不生他重逼惱苦而破壞心。是故受罪。雖不
破壞不瞋不惡口。而由惡心是故得罪
問曰。故心起作一切惡行爲決定成就不善
惡業。決定受彼惡道苦果。爲不決定成就惡
業。不決定受惡道苦果。若諸惡業決定受者。
惡道罪業不可得過。此明何義。以畢竟成就
惡道罪業墮惡道等。除五逆業。從無始世
所習作業取惡道罪。畢竟定者一切惡道不
可得過。又空修梵行。又與修多羅相違。如
如來修多羅中説。有人修習不善業道。所得
罪報應地獄受。彼人即於現身中受。如是等
若彼五逆罪等果報。畢竟在於地獄中受。何
故説言惡道罪業可得回轉。云何而言惡道
等罪現身中受。又復有過。若地獄等惡道罪
業現身中受。若如是者因果雜亂。何以故。以
時果輕重悉不定故
答曰。有人言。現身中受地獄罪者。此人見
實諦故。於現身中受少罪果。而此義不然。何
以故。以業無自在故。此明何義。一切所作
罪業福業無自在力。而隨何等因縁和合。依
彼因縁應現身中受果罪業後身中受。應後
身受果報罪業現在身受。而有勝義。若業應
受樂果報者則受樂果。應受苦果則受苦果。
是以依不定業故。如是説。又依不定相似業
故。作如是説。亦非依定果。何以故。以無得
解脱果故。以阿羅漢受波羅提木叉戒禪定
戒無漏戒業。乃至命未盡來常有不斷波羅
提木叉戒等。若有果報則不得解脱。是故現
受不定業果
問曰。若如是者諸業不定。亦與修多羅相違。
何以故。以如來修多羅中説故。作習業不受
果報無有是處。而彼習業若現身中若後身
中畢竟定受。答曰。此義不然。何以故。以諸
因縁未和合故未受果報。此義云何習作諸
業雖實能受現身果報。而現不受。何以故。以
諸因縁未和合故猶如種子。此明何義。猶如
種子依於地等因縁和合能生芽等。此亦如
是。依於識住因縁和合業不淨識種子能生
名色*芽等。此明何義。若依如實修行隨順如
實般若。如實知有爲行斷諸煩惱時。依聖道
力故。修集諸功徳能生善根芽。彼時雖有受
後生業以其無有煩惱伴侶。是故不能受後
生果。以斷煩惱故。雖復不受後身果報。而猶
依彼不善業道。於現身中少受習果故。不畢
竟。惡道中受。如修多羅中如來説言。應如是
受。應如是受者。此明何義。雖少受喜樂雖少
受憂惱。而善不善業即時受盡乃至少受頭
痛等苦。此受少罪彼相似果。向言修多羅相
違者。此義不然。何以故。以依不定果報依
未治所治業。修多羅中作如是説。若畢竟定
心作業不受果報無有是處。此明何義。阿羅
漢人斷生後報罪福等業。於現身中受報因
縁不復和合。若如是者。彼阿羅漢依此業道
可不入涅槃。以是義故知。汝不解如來所説
修多羅意
問曰。應説清淨不清淨戒。云何清淨戒。云何
不清淨戒。答曰。有同戒清淨。聲聞辟支佛
菩薩同修五種清淨戒法應知。何等爲五。一
者根本清淨。二者眷屬清淨。三者覺觀不亂。
四者攝取念。五者迴向涅槃。根本清淨者。遠
離根本業道罪故。眷屬清淨者。遠離殺生等
方便行故。覺觀不亂者。遠離欲害瞋恚等覺
所有惡行故。攝取念者。攝取念佛念法念僧
等諸念故。迴向涅槃者。爲涅槃護戒不爲世
間資生故。此是少分同戒。諸菩薩摩訶薩勝
戒者。依初發菩提不損害心。所起戒聚乃至
八地無量時修一切戒聚。以利益他心迴向
薩婆若智。離一切習氣得大涅槃。是諸菩薩
摩訶薩一切戒善清淨應知。自餘依師教持
戒等皆不清淨
問曰。持戒有幾種。答曰。略説則有一種持
戒。依不損害心不顛倒心起身口業。又有二
種。一者受戒二者法戒。又有三種。謂學無學
非學非無學。又有四種。一者受波羅提木叉
戒。二者禪定戒。三者無漏戒。四者遠離煩惱
戒。波羅提木叉戒者。所謂受世教戒。如七衆
所受戒。禪定戒者。謂有漏所轉戒。無漏所
轉戒。無漏戒者。謂學無學戒。遠離煩惱戒
者。所謂依厭欲事中間道所轉。彼戒破戒及
彼能起破戒因縁煩惱對治。又言有漏者。依
禪定戒説。言無漏者。依無漏定戒説。又有
五種。欲界色界無色界作不作無漏不作。復
有六種不貪等。作戒三種差別。無作三種差
別。復有七種。謂離殺生乃至綺語即此七種
依作無作差別。有十四種。即此七種依不貪
等起有二十一種。即此七種依作無作差別
有四十種。依刹那展轉差別有無量種
問曰。何者是戒果。答曰。有漏定戒無漏定
戒。彼屬界依屬界。即是相應果應知。無漏
戒者。以離煩惱有二種果。諸菩薩摩訶薩爲
薩婆若持戒。取佛菩提果。離殺生等十善業
道勝果。諸修多羅中如來廣説。如彼一切修
多羅中應知。如娑伽羅龍王所問經中。如來
説言。龍王離殺善男子善女人。獲得十種離
煩惱熱清涼之法。何等爲十。所謂一者施與。
一切衆生無畏二者安住大慈念中。三者斷
諸煩惱過患習氣。四者取無病果。五者種長
壽種子。六者諸非人等常所守護。七者睡寤
安隱。八者不見惡夢離怨恨心。九者不畏一
切外道。十者退生天中。是名十種離煩惱
清涼之法。龍王若不殺善根迴向阿耨多
羅三藐三菩提者。彼人得菩提時心得自在。
是故壽命無量。乃至正見道中皆應廣説。如
一切修多羅中應知
彌勒菩薩所問經論卷第五


彌勒菩薩所問經論卷第六

  後魏天竺三藏菩提流支譯
成就捨心者。問曰。以何義故。説持戒後次
説成就捨心。答曰。以見作他利益力故。此明
何義。以菩薩持戒依持戒故得生善道。雖成
就捨心而無具足資生。若爾不能作他利益。
又復不能成就諸餘一切功徳。何以故。爲他
利益攝取世間。而彼菩薩利益他時離捨財
物。不能成就。以是義故。依他利益説持戒。後
次説成就捨心。又復有義。持戒捨心迭共相
依互爲利益。以彼持戒能益捨心。捨心亦能
利益持戒。以是義故。次持戒後説成就捨心。
又離持戒故生惡道中。捨心不能受於果報。
如相應果則不能得具足現前。而持戒人生
善道中。捨心則能受於果報。如相應果具足
現前。以是義故。持戒*於捨能作利益。捨心
亦能利益持戒。以持戒人生善道處。無資生
故。則爲貧窮苦惱所逼。雖生善道即名惡道。
成就捨心生善道處。於作自利及他利因。是
故施能利益持戒。又以修行次第義故。此明
何義。菩薩爲欲利益衆生修行義故。如是次
第欲自取勘等口言功徳先住持戒。次後依
於不損害心起大慈悲心。爲他作利益法施資
生施。如彼衆生可化攝取。又施等法能莊嚴
戒故。此明何義。菩薩摩訶薩以施等法莊嚴
持戒故。能成就種種勝果。如如來娑伽羅龍
王所問經中説。龍王。菩薩摩訶薩離殺生故。
能起布施則得成就大富資生不可破壞得長
壽命。行菩薩行過諸世間所惱惡事。如是等
龍王。十善業道亦復如是。布施莊嚴十善業
道。成就大利益。持戒莊嚴十善業道。成就一
切佛法願。忍辱莊嚴十善業道。成就三十二
相八十種好佛妙音聲。精進莊嚴十善業道。
成就佛法降伏一切諸魔怨敵。思惟莊嚴十
善業道。成就聞慧思慧修慧堅固清淨。般若
莊嚴十善業道。成就離諸邪見。慈心莊嚴十
善業道。成就不害一切衆生心。悲心莊嚴十
善業道。成就不捨一切衆生心。喜心莊嚴十
善業道。成就修行佛法不怯弱心。捨心莊嚴
十善業道。成就遠離愛心憎心。四攝莊嚴十
善業道。成就教化一切衆生心。問曰。捨義云
何。答曰。對治貪著五陰及以資生。起慈悲心
爲攝受彼利益他行。不著因果等法。住持修
行名爲捨義。問曰。應説捨成就義。云何菩
薩捨成就。答曰。菩薩遠離自取樂行名捨成
就。此義云何。又外道人求自取樂行於布
施。彼外道人爲自身捨雖廣行施而愛境
界心之所纒故。果報微薄。又聲聞辟支佛人
雖不求世間樂果報事。而心畢竟取於涅槃。
捨利衆生但取涅槃樂。是故施等業道功徳。
雖少爲他而畢竟自爲。畢竟專念成就自身
利益果報。又菩薩摩訶薩出過一切世間。大
士爲利益他發起堅固大力之心。起大悲柔
軟所施最勝畢竟成就
又成就捨者。有六種因。何等爲六。一者捨自
身樂。二者觀無衆生。三者求無量佛法。四
者攝取無量世住。五者修集無量種種善根。
六者不斷三寶以能成就無量果報。是名菩
薩捨成就義應知。又爲他利益一味心故。此
明何義。世間衆生多爲自身棄捨利益一切
衆生。爲求自樂爲現受報爲未來果施與他
物。若諸菩薩摩訶薩等。爲利益他專心一味
見諸衆生。貧無資財般若等法。以是義故。不
著因果依法施財施。於現在世及未來世能
與衆生大利益事。是故菩薩摩訶薩捨成就。
又復以捨隨順義故。此明何義。布施等事隨
順攝取衆生行故。則能攝取一切衆生。作大
利益事。雖爲利益他事。而外道聲聞辟支佛
等。棄捨利益一切衆生。唯爲成就自身利益。
菩薩摩訶薩依大慈悲心起樂利益他衆生
行。如菩薩所求如是成就。以是義故。名捨成
就。又以依於取佛菩提起心義故。此明何義。
以菩薩摩訶薩爲與一切衆生樂故。自求佛
菩提起於捨心。見諸衆生墮墜惡趣。我於現
在及未來世。令諸衆生離苦惱事。是故菩薩
其心日夜轉轉爲欲利益衆生名捨成就。又
以能攝取種種果故。此明何義。以諸菩薩爲
欲利益一切衆生種種布施。於現在世及未
來世。爲欲攝取一切衆生取種種果。是名菩
薩捨成就。如無盡意修多羅中説。求飮食者
施與飮食。爲命爲樂爲辯爲色。及以爲力如
是等。皆悉施與又爲遠離邪命自活求資生
故。此明何義。以諸菩薩布施波羅蜜相違之
法貪求資生。邪命自活等皆悉遠離。如無盡
意修多羅中説。菩薩摩訶薩無顛倒邪命追
求資生等布施
問曰。應説清淨不清淨捨。云何清淨云何
不清淨。答曰。菩薩摩訶薩依自心清淨布
施清淨。如如來修多羅中説。有四種清淨
布施。何等爲四。謂有布施從施主清淨非
是受者。如是等於彼四種清淨施中。所謂施
主清淨非是受者。是名菩薩摩訶薩清淨施。
又從施者受者清淨。亦名菩薩清淨之施。何
以故。以諸菩薩施與他物不求果報。即能施
與一切衆生。又求布施果報者。彼人於受者
邊求清淨。而菩薩離果報故。一切時自身心
清淨。以心清淨故施清淨。又以遠離忽然施
等。此明何義。以如來修多羅中説有九種
施。一者植施。二者畏懼施。三者報恩施。四
者求恩施。五者學父母施。六者爲生天施。七
者爲名稱施。八者爲莊嚴心施。九者眷屬法
施。爲修行功徳爲得上義施。*植布施者。謂
得*植福田求多果報故。又*植施者。謂近眷
屬名*植布施。畏懼施者。見一切物無常敗
壞寧用布施故。報恩施者。謂報恩相施。彼先
施我我應還施。求報恩施者。謂求後時報恩
故。施學父母施者。謂著過去修行起如是心。
我父母精進常行布施。我亦如是行於布施
故。爲生天施者。謂求天中五欲境界故。爲
名稱施者。爲令四方沙門婆羅門等知而施
故。如是七種施爲智者所呵。以不清淨故。又
聲聞辟支佛人。離世間樂求涅槃樂。如是布
施亦非清淨。又菩薩摩訶薩不著自樂。唯求
諸佛菩提心施於諸施中最勝清淨。是名菩
薩施清淨。又以如實知有爲行體故此明何
義。以諸凡夫取著虚妄戲論我相心顛倒故。
唯求五欲樂境界事。以離慧眼以爲愛等
惱諸垢之所染汚捨不清淨。菩薩摩訶薩如
實知見有爲行體虚妄不實。是故遠離我見
等相。及能遠離五怖畏故。無有内外可施之
物。不能捨者以爲求他利益所縛。及能遠離
自求樂等垢汚之法。以是義故名捨清淨。又
以空觀觀所起故。此明何義。以諸菩薩空觀
等觀觀施等法。以是義故名捨清淨。如無盡
意修多羅中如來説言。以觀空觀觀起布施。
以是義故。施不可盡如是等
問曰。應説布施差別之相。答曰。略説則有一
種布施。謂不貪心。相應心施。復有二種。一
見受者。二不見受者。不見受者者如置物
火中及恒河中。又見施主者有施有布施。彼
亦有二種。謂染不染。染者謂家法餘食及婬
女人莊嚴具施。是名染施。不染施者。謂施貧
窮孤獨人等是不染施。復有二種施。謂法施
資生施。法施者。謂離供養恭敬等心。於法中
法想遠離愛心及顛倒心。説修多羅等是名
法施。復有三種施。即此二種加無畏施。無畏
施者。作如是言。汝莫怖畏汝莫怖畏。又無畏
施者。見諸衆生種種怖畏施與無畏。此義云
何。謂見他畏起。與現世及未來世無怖畏心。
而口説言。汝莫怖畏汝莫怖畏。我爲汝作如
是如是方便。隨何等方便與汝畢竟無畏之
處。名無畏施。彼怖畏者如貧窮人受於苦惱。
此怖畏者亦復如是。以與無畏對治法故。復
有四種施。即向三種。復有大施。言大施者。
謂受持五戒。此是如來所説大施。以能攝取
無量衆生故。成就無量衆生樂故。資生飮食
用布施者。不能廣作利益衆生。受持五戒能
作利益。以能盡形受持五戒。念念増長種種
功徳。以依止彼根本心故。諸功徳聚乃至命
根不斷絶住。復有四種施。此四種施略有二
種。一者不淨。二者淨。不淨中有二種差別。
何等爲二。一者怖畏施。二者求報恩施。以
何義故。名爲不淨。如世間田以爲荊棘惡草
等覆故名不淨。此亦如是。以怖畏故求報恩
故名不淨施。淨中亦有二種差別。何等爲二。
一者敬重心施。二者慈悲心施。除此四種更
有上上勝施。如偈言
    下求有資生 下下怖畏施
    智者敬重施 勝智慈悲施
復有四種施。何等爲四。一者自利益施非他
利益。二者他利益施非自利益。三者倶利
益施。四者倶無利益施。自利益施非他利
益者。謂凡夫聖人伏離煩惱。或有非是伏
離煩惱。或時施與諸佛如來。或時施與形
像塔廟。是名自利益施非他利益。他利益
施非自利益者。謂阿羅漢阿那含等。除爲
現果施與衆生。是名他利益施非自利益。倶
利益施者。謂施伏離煩惱凡夫。或未伏離
煩惱凡夫。是名倶利益施。倶無利益施者。
除爲現果。謂阿羅漢阿那含等爲塔廟施。是
名倶無利益施。又復略説。諸菩薩摩訶薩有
四種施。悉能攝取一切善根。何等爲四。一
者平等心施。二者對治施。三者迴向大菩提
施。四者依寂滅施。如是諸菩薩摩訶薩爲滿
足檀波羅蜜故。如是布施應知。問曰。應説布
施果。云何布施果。答曰。略説布施。有一種
果。所謂受用。復有二種果。所謂現在受果
未來受果。復有三種果。即此二種復加般若。
復有四種果。何謂四種。一者有果而無用。二
者有用而無果。三者有果亦有用。四者無果
亦無用。有果而無用者。謂不至心施不自手
施輕心布施。彼如是施雖得無量種種果報
而不能受用。如舍衞天主。雖得無量種種珍
寶。而不能受用。有用而無果者。謂自不施
見他行施起隨喜心。以是義故。雖得受用而
自無果。如天子物一切沙門婆羅門等。雖得
衣食及以受用而自無果。又如轉輪聖王四
兵。雖得衣食而不得果。有果亦有用者。謂至
心施不輕心施。如樹提伽諸長者等。無果亦
無用者。謂布施已因即滅盡。或爲出世聖道
障故。猶如遠離煩惱聖人。復有五種果。謂得
命色力樂辯等。如如來修多羅中説。因食得
命是故施食即是施命。以是因縁後得長命。
如是施色施力施樂施辯才等。皆亦如是。復
有五種勝果。所謂施與父母病人法師菩薩。
得勝果報。父母恩養生長身命。是故施者得
勝果報。又病人者。孤獨可愍。以是義故。起慈
悲心施病人者得勝果報。又説法者。能生法
身増長法身。示導善惡平正非平正顛倒非
顛倒。是故施者得勝果報。又諸菩薩等悉能
攝取利益衆生故。以快心故。以無因縁而能
發起慈悲心故。以攝取三寶不斷絶因故。以
是義故。施菩薩者。得勝果報
復有五種果。即現身得。何等爲五。一者入慈
三昧。二者入無諍三昧。三者入滅盡定。四
者見道。五者阿羅漢果。若布施者即得果報。
入大慈定者。能發心與無量衆生安隱之樂。
以與無量衆生樂故名爲慈心。以是慈心
修自體。是故初起慈心三昧。即布施者得現
果報。又入無諍三昧者。悉能防護一切衆生
諸煩惱心。以廣攝取利益衆生*熏修自體。是
故初起無諍三昧。即布施者得現果報。又入
滅盡定者。則能攝取無量功徳。以取無量功
徳*熏修自體。以此三昧似於涅槃。是故初
起滅盡三昧即布施者得現果報。又見道者
離見道煩惱。以聖道力*熏修自體。以是義
故。初起見道即布施者得現果報。又阿羅漢
果者。遠離修道一切煩惱心得自在。是故初
起阿羅漢果。即布施者得現果報。又菩薩摩
訶薩布施果者。如無盡意修多羅中。及餘一
切修多羅中廣説應知。而諸菩薩摩訶薩等。
修行布施勝餘人施。離自取樂爲欲利益他
衆生故。而行布施。又復略説。菩薩求於二
種法故。而行布施。一者求於大富資生故。二
者求得成就波羅蜜故
又復菩薩起如是心。我若無有多資生者。雖
有施心而無財物可以布施。是故起心爲欲
成就資生大富施與衆生。依此施故怨親平
等攝取利益。是故菩薩見依布施故。得成就
無量福徳。一者能攝取怨。二者恒常給濟一
切衆生衣食等物。三者心不怯弱。四者餘親
不欺。五者常爲衆人敬信尊重。六者一切眷
屬信受其語。七者入大衆時心無怖畏。八者
一切怨敵不能傷害。九者親屬歡喜。十者現
果資生常有不空。十一者常爲他求。十二者
所作已辦。十三者情所愛敬常自圍遶。十四
者所不愛敬皆悉遠離。十五者所有成就世
間出世間利益勝事。常爲一切親屬所慶。十
六者若無利益一切諸親則懷憂惱。十七者
護一切惡。十八者自令安住諸善法中。十九
者見他神通心不欣尚。二十者恒常讃歎一
切功徳。二十一者覆藏諸過。二十二者棄捨
一切非丈夫相。二十三者成就一切大丈夫
相。二十四者無有貧窮下賤乞人看施主眼。
二十五者一切求心稱事滿足。是故菩薩摩
訶薩。深見布施有如是等無量功徳爲欲利
益一切衆生。自能成辦如是力故。信喜布施
以依信喜行布施故。則能滿足檀波羅蜜
問曰。爲從勝心成就清淨布施果報。從勝福
田成就清淨布施果報。答曰。有人言。從勝
心故。成就清淨布施果報。何以故。現見施
事是一而果報差別。猶如種子。此義云何。猶
如種子地等是一。而依種子見有勝果。如是
施物是一。而依勝心乃至施畜生等。以心力
故得人天果。轉輪聖王聲聞辟支佛佛菩提
果。以是義故。依於勝心得勝果報。是故得知
勝心爲重。此復何義。若施事是重。依施事
故成就清淨施果報者。離重施事以慈悲心施
與畜生施與福田如布施佛不應成就清淨施
果。又若離快勝尊重心等布施如來。應得成
就清淨施果而實不成。以是義故。成就清淨
布施果報。心爲勝因。而施事福田能生勝心。
依此義故。如來經中讃歎福田。復有人言。依
勝福田依重施事成清淨果。何以故。以聞布
施不知福田得勝果報。此明何義。不識佛等
功徳福田布施佛等得勝果報。如有獼猴施
如來蜜。及婆私加尸迦等。又如女人愛
念心故。以諸幡蓋及華鬘等本心實欲供養
兒塔。而實供養辟支佛塔。謂是兒塔。從辟支
佛得無量福。不從本心兒邊得福。如是等以
是義故。從勝福田及以重事得勝果報。不從
心得。故知福田施事爲重。又有人言。不知福
田無福田事。不得成就清淨施果。如有一人
施尼乾子生羅漢想。而不成就清淨果報。又
有人言。心以福田及施事等三種和合。此明
何義。若布施者。從所尊重起布施心。知福
田等無量功徳。値遇諸佛如來福田。或時値
遇如來弟子。從尊重心起布施心。所可施物
是難捨事能捨布施。三種和合方得成就清
淨果報而心爲重。以是義故。此三種中唯心
一種爲重爲勝。是能捨主能施主者。問捨
主施主有何差別答曰。有乞求者持他物施
是能施主。持自物施是能捨主。又有人來乞。
持自物施是能施主若人發心求貴重物。而
口不言。知心即施是能捨主。又布施物時慳
心數數中間隔起是能施主。若無慳心數數
起者。是能捨主。又雖施他物以慳心故自求
果報。是能施主。若施他物不以慳心專求自
果。是能捨主。又離喜等心而行布施。是能
施主。共歡喜心於三時中不悔心施。是能捨
主。又若求未來勝果報者。是能施主。離世間
報求涅槃果是能捨主。又若施求於現在未
來及涅槃果。是能施主。若發心求大菩提果。
唯大悲心施與衆生是能捨主。成就善知迴
向方便者。問曰。何故説戒施後次説善知迴
向方便。答曰。爲欲示現異道功徳故。此義云
何。外道人等求自樂故。修戒施等迴向三有。
又聲聞人辟支佛等。亦自爲身求涅槃樂。修
戒施等迴向涅槃。諸菩薩摩訶薩爲利益他
求大涅槃。以慈悲心一味等。心與衆生。樂
修戒施等迴向無上大菩提果。以戒施等同
彼外道聲聞辟支佛。是故如來示現迴向勝
道功徳説戒施後。次説善知迴向方便。又修
戒施等貪著世間樂果報心難可防護。是故
如來説施戒後次説善知迴向方便。此明何
義。以戒施等非三昧行。唯取欲界天人之中
淨妙色等境界果報。而彼淨妙色等境界。雖
作心護貪等煩惱不可得離。何以故。以於過
去無始世來習貪愛等染著境界以心取彼
色等境界難防護故。而諸菩薩彼時修行地
方便法。即於彼時雖復未離貪等煩惱。而修
戒施貪等煩惱不能染心。又爲斷疑。是故如
來説戒施後。次説善知迴向方便。此示現何
義。世間有人。疑於菩薩不離煩惱修戒施等。
以利根故觀有爲法。一切皆悉苦空無常。修
戒施時貪等煩惱爲染菩薩不染菩薩。爲斷
彼疑。菩薩爾時爲欲利益一切衆生。捨自利
益乃至不求轉輪王處樂果報事。唯爲一切
衆生樂故。求佛菩提。所有善根迴向涅槃。以
是義故。菩薩雖復未離世間。一切世間所有
過患不染菩薩。又依清淨戒迴向清淨故。此
明何義。以依清淨持戒之力。是故能捨以捨
力故。諸所求法皆悉成就。是故如來説戒施
後。次説迴向方便。是故如來修多羅中説。
持戒人所願所作皆悉成就。何以故。戒清淨

彌勒菩薩所問經論卷第六


彌勒菩薩所問經論卷第七

  *後魏天竺三藏菩提流支譯
問曰。應説迴向義及説方便義。云何迴向義。
云何方便義。答曰。若迴餘處善根功徳向佛
菩提。是名迴向。又依佛菩提起修行心。無
量種門於一切時於一切處集諸善根。爲欲
證得一切種智。依於世諦境界般若。迴向方
便普令轉來故。此明何義。以諸菩薩依於世
諦境界般若知因似果。修有量因深心成就
菩薩不共道功徳等。増長勝法置於無量果
報之中。是故名爲迴向方便
又以同勝迴向故。此明何義。以略説菩薩摩
訶薩有二種迴向。何等爲二。一者同迴向。二
者勝迴向。同迴向者。一切善根皆悉迴向薩
婆若智。勝迴向者。如無盡意修多羅布施果
中説。須食與食具足命辯色力樂故。須飮
與飮離渇愛故。如是施衣得色施乘得樂施
燈得眼。施音樂者得淨天耳。如是乃至施髓
腦者得金剛身堅固不壞如是等。又同迴向
者。爲與一切衆生樂故。勝迴向者。未生信心
者令生信心故。若有破戒者。令得持戒故。若
無聞慧者令得聞慧故。若有懈怠者令得精
進故。若有喜忘者令得憶持故。若心散亂者
令得禪定故。若無智慧者令得智慧故。若有
慳惜者令成就捨故。如是等。又同迴向者。爲
滿六波羅蜜故。勝迴向者謂捨外事故。爲令
一切衆生具足大富資生故。捨手脚等一切
肢節。及以諸根爲令一切衆生具足諸根手
足等故。如是等迴向一切修多羅中廣説。應
知。又爲欲清淨諸佛國土。是故迴向。此義云
何。菩薩爲欲清淨四種義故。檀等諸白法迴向
佛菩提。何謂四種。一者爲欲清淨諸佛國土。
二者爲欲清淨菩提之心。三者爲欲教化淳
熟清淨衆生之心。四者爲欲清淨一切佛法。
而菩薩不爲得世間位故迴向。不爲求於自身
樂故迴向。不爲取聲聞辟支佛地故迴向。又
施等布施遠離盡因迴向。以諸菩薩取一切
種智因。是故菩薩善知迴向方便。又菩薩有
四種事施等功徳盡。何等爲四。一者不迴向
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二者求於世間人天
生處。三者無迴向方便。四者親近惡知識。如
是菩薩一切施等善根盡滅。若菩薩行布施
等。若三種法常現前者。菩薩爾時施等功徳
遠離盡因能成一切種智。何等爲三。一者正
遍知菩提心。二者憐愍衆生。三者不違如來
言教
又以攝受方便故。此明何義。以諸菩薩乃至
攝取微少善根能成就廣果。以即彼布施等
世間衆生取天人果報。即彼布施等諸菩薩摩
訶薩取佛菩提。是故菩薩成就迴向方便。如
如來方便修多羅中説。又善男子。菩薩摩訶
薩以方便智乃至捨一口食施與一人。則能遍
滿一切衆生。何以故。以菩薩有方便智慧故。
以一口食乃至施與畜生。而心常共一切衆
生。以彼善根皆願迴向一切種智。菩薩布施
爲二種事。是故施與一切衆生。一者求一切
智地。二者迴向大菩提。復次善男子。菩薩
摩訶薩以方便力施布施時六波羅蜜皆悉滿
足。何以故。以諸菩薩摩訶薩見乞索人時。攝
伏慳嫉心増長大捨心故。即得成就檀波羅
蜜。又諸菩薩以自身持戒布施持戒人所有
破戒人令成就持戒。是名菩薩摩訶薩尸波
羅蜜
又諸菩薩慈心不瞋心定心布施。是名菩薩
摩訶薩羼提波羅蜜。又諸菩薩布施佉陀尼
蒲闍尼等。種種飮食身口意業去來進止。是
名菩薩摩訶薩毘離耶波羅蜜。又諸菩薩施
布施時。專心一念歡喜不散亂不求餘事。是
名菩薩摩訶薩禪波羅蜜。又諸菩薩施布施
時。觀察法相。誰是能捨誰是能受。誰受果報。
是菩薩如是觀察不見一法。以不見一法誰
是能捨誰是能受誰能受果。是名菩薩摩訶
薩般若波羅蜜。如是等方便修多羅中所明
迴向方便。應知
問曰。應説淨不淨迴向。如布施中有淨不淨。
此迴向中亦應如是有淨不淨。云何淨云何
不淨。答曰。因修行果如餘一切修多羅中廣
説。應知。成就慈心者。問曰。何故如來説善
知迴向方便後。次説成就慈心。答曰。持戒布
施是散亂心。修道功徳決定感於欲界果報。
菩薩以迴向方便攝取決定欲界果報。轉求
大菩提示現彼果。不定示現善能修習菩薩
道故。又持戒布施是三昧心修道功徳。決定
感於禪地果報。菩薩以迴向方便攝取決定
禪地果報。轉求大菩提示現彼果。不定示現
善能修習菩薩道故。是故如來説迴向方便。
復次説成就慈心。此明何義。以諸凡夫不如
實知眞實法界。無始世來修習無智。以無智
故不能遠離我我所法。以其妄執我我所故。
爲色境界。愛心所纒。是故心常求世間果作
極惡行。自然成就世間果報。修行戒施決定
成就同界果報。而菩薩心見諸世間所有一
切種種過患。見於涅槃安樂利益。善能覺知
眞實法界。善知因縁有爲諸行。其心唯爲無
上菩提修戒施等。爲欲救度世間所有墮墜
嶮難放逸衆生。持戒布施雖不取彼世間果
報。而爲衆生修一切行。不爲自身取於果報。
増長所修大功徳力。心能攝受迴向方便。隨
順成就求處果報
問曰。應説四無量。云何菩薩成就四無量。云
何行云何世辯云何體云何相云何地差別。
依止何處觀何境界觀何法。云何相應云何
得云何成就義。答曰。云何菩薩成就四無量
者。以其不同外道等故。此明何義。諸外道輩
雖復修行四無量行。以爲愛心之所潤著。是
故成就色界果報。又聲聞人辟支佛等。一切
善根皆爲自身。其心常爲自身樂故取於涅
槃。畏煩惱熱爲伏諸結。修行無量非爲衆
生。若諸菩薩摩訶薩等。其心常爲一切衆生
修行諸行。皆悉轉施一切衆生。以慈悲心
起戒施等。爲欲利益一切衆生雖爲世間極
惡過患之所逼惱。以爲不捨諸衆生故。爲
滅一一衆生苦惱。畢竟寂滅一切苦惱。觀
察無量諸衆生身。一一身有無量種種苦
差別。復如實知一一方便。救彼無量苦惱
衆生。以無量時雖見涅槃界觀無量衆生。能
得成就無量佛法。以是義故。名爲菩薩成
就無量
又以遍取果故。此明何義。以諸菩薩摩訶薩
等修行無量無邊行故。慈等無量。是故菩薩
成就無量如無盡意修多羅中。聖者無盡意
告舍利弗言。大徳舍利弗。菩薩修慈亦不可
盡。何以故。菩薩之慈無量無邊。是修慈者
無有限齊等衆生界。菩薩修慈發心普覆。舍
利弗。譬如虚空無不普覆。是菩薩慈亦復如
是。一切衆生無不普覆。舍利弗。如衆生界無
量無邊不可窮盡。菩薩修慈亦復如是。無量
無邊不可窮盡。虚空無盡故衆生界無盡。衆
生無盡故菩薩修慈亦不可盡。如是等。又
爲安隱他與功徳故。起心修行。此明何義。菩
薩摩訶薩修四無量不爲自身。爲一切衆生。
爲畢竟安隱一切衆生。與功徳心是故成就。
如無盡意修多羅中。無盡意菩薩告舍利弗
言。大徳舍利弗。是慈能自擁護己身。是慈亦
能利益他人。是慈無諍。是慈能斷一切瞋恚
嫌恨如是等
云何行者謂有所厭。此明何義。依厭所得四
無量者。彼初禪地所有無量厭欲界得。如是
乃至第四禪中所有無量厭三禪得。而後時
作方便後時現前。問曰。何等名爲無量故修
行方便。答曰。慈依親起。此明何義。菩薩若
欲修四無量。彼時心於一切衆生三種分別。
一者親分。二者怨分。三者非親非怨分。於親
分中復爲三分。作三分已。彼三分中於上親
所起與上親安隱樂心。所謂父母及餘尊重
諸師僧。等以無始來習極惡。心難可平等。是
故如是分別報恩。於親分中不能平等轉轉
修習
又乃平等。若心如彼増上親中。若怨分中心
住平等。如與父母樂心無異。爾時名爲成就
慈心。悲喜捨心亦復如是。應知。而捨無量從
於非怨非親分中起乃成就
又諸菩薩摩訶薩等。不離煩惱修集禪地方
便無量。若斷煩惱攝取初禪無量。如是四無
量次第成就。應知
又四無量説有三種。一者衆生觀。二者法觀。
三者無觀。初發菩提心菩薩未知衆生相。同
於外道聲聞辟支佛觀無量。是名衆生觀無

又諸菩薩即彼衆生觀無量。次第漸漸増長
勝上。如實知衆生相修菩薩行。未知一切有
爲法相。依假名衆生有爲諸行起衆生相戲
論。即取此有爲行以爲衆生。名爲法觀無量
又諸菩薩能如實知有爲行相。得無生法忍。
從慈心後次生平等觀般若。説名慈心。名爲
無觀無量。如共慈心相應覺分。此明何義。如
慈心後次生擇法覺分而説名慈。如是慈無
量後次得平等觀般若。説名慈無量。是名無
觀無量
又諸菩薩摩訶薩等。爲與他樂從慈心故起
一切行。此明何義。以諸菩薩摩訶薩等所起
諸行。一切皆從慈心而生。以爲利益他衆生
故。以爲安隱他衆生故。以得無生法忍。菩薩
摩訶薩般若從慈心起。與一切衆生安隱之
樂。似於慈心説名爲慈
又世諦境界法。第一義諦境界法。迭共相
依増長有力。能廣修行成就無觀。説名善清
淨説名慈心。云何名爲世諦境界爲般若因。
以諸菩薩見諸法體。依慈悲心觀察衆生。所
作之事不墮聲聞辟支佛地。以是義故。不捨
衆生所作之事。是則名爲世諦境界。慈悲等
法爲般若因。云何名爲第一義諦境界。般若
爲世諦境界慈悲等因。以諸菩薩欲清淨世
諦慈悲等法。以知依止衆生行相起諸煩惱
觀察煩惱深衆生行相。以如實知煩惱從衆
生行相起。是故菩薩遠離慈等不清淨因一
切煩惱。是名般若能爲世諦境界法因。諸菩
薩等。如是修行般若方便廣修諸行。是故成
就無生法忍。彼時無觀不捨衆生所作事因。
清淨究竟慈心名字慈心。説名慈心是名無
觀。云何世辯者。釋彼無量名以能觀察無邊
衆生。故名無量。云何體者。慈悲心體者不
瞋善根是。何以故。以對治瞋法故。又對治可
瞋處是名爲慈。對治不可瞋處是名爲悲。又
對治起捨衆生心是名爲慈。對治打衆生心
是名爲悲。是以求功徳故能生無量。非求過
故能生無量。何以故。以諸菩薩乃至斷善根
人。若求功徳見淨業果乃至阿羅漢邊若覓過
失見惡業果。何以故。以見羅漢現身中受不
善業果。不見過去餘業不盡。謂阿羅漢今身
造惡。以是義故。於阿羅漢不能發起慈悲無
量。喜心體者。謂喜根是。捨心體者不貪善
根是。問曰。若如是者。則非貪欲及害根等對
治之法。答曰。不然。以不瞋善根相應法故。
故如是説。問曰。若捨心能對治貪法。不淨觀
亦對治貪法。答曰。汝知何等貪法捨能對治。
何等貪法不淨對治。問曰。不知。答曰。汝聽
色貪不淨能斷婬貪捨心能斷。此四無量共
心展轉五陰爲體
云何相者。與衆生樂相安隱衆生。是名慈相。
拔衆生苦相滅相寂靜相憐愍衆生。是名悲
相。離不樂心相嫉妬對治法是名喜相。捨愛
不愛相利益一切衆生事因相違之法。自然
縱任是名捨相
云何地差別者。除喜無量餘三無量在六地
中。應知。何等爲六。謂未來禪及中間禪四根
本禪是名六地。初禪二禪有喜無量。餘三無
量遍四禪中。以喜無量喜根爲體故
依止何處者。依止欲界。以欲界中現起四無
量。非是餘處何以故。以欲界衆生多苦惱故。
見衆生苦起與樂心。見衆生苦起拔苦心。以
色無色界無苦惱故。又是惱害等對治法故。
此明何義。以四無量對治害等法故。以是義
故。經中説言。修行慈心下中上成就離害心。
修行悲心下中上成就離瞋心。修行喜心下
中上成就離不樂心。修行捨心下中上成就
離貪欲害等心。色無色界貪欲害等皆悉無
有。以是義故。在欲界中非色無色。雖在欲界
唯三天下。非鬱單越
觀何境界者。謂慈觀樂悲觀拔苦喜觀喜境
界捨觀捨境界
觀何法者。謂觀欲界衆生五陰之身。或觀二
陰。又若共心同類彼則五陰。不共心同類彼
則二陰。或觀無心衆生。或觀一陰衆生。或觀
二陰衆生
問曰。有經中説。慈悲喜捨普遍一方虚空法
界。如是乃至遍覆十方世界。此中唯説觀於
衆生。其義云何。答曰。遍十方者。謂觀一切
依世界住所有衆生故。言遍覆十方世界。非
謂遍覆彼器世間。言普遍者。示現依彼器世
界住所有衆生
又初禪地無量觀欲界衆生。二禪地無量觀
欲界及初禪。如是乃至四禪地無量。觀欲界
乃至第三禪。又初禪地無量觀欲界及初禪。
如是乃至四禪地無量。觀欲界乃至第四禪。
又慈觀欲界乃至三禪何以故。以慈心觀樂
境界故。又樂根從欲界乃至第三禪故。悲觀
欲界至初禪。何以故。以悲心觀苦境界故。以
欲界衆生多苦惱故。又苦根從欲界至初禪
故。喜觀欲界乃至第二禪。何以故。以彼喜
心勇悦相故。又喜根從欲界乃至第二禪故。
捨觀欲界乃至四禪。何以故。以捨捨相觀故。
又捨根從欲界乃至第四禪故。又有人言。一
切無量唯觀欲界衆生。云何相應者初禪二
禪地喜根捨根相應。第三禪地樂根捨根相
應。未來禪中間禪第四禪地捨根相應。云何
得者。若生第三第四禪者。得三無量除喜無
量。何以故。三禪已上無喜根故。又欲界生
離煩惱者。及在初禪二禪生者得四無量。如
如來修多羅中説。慈無量者至遍淨處以爲
邊畔。悲無量者至虚空處以爲邊畔。喜無量
者上至識處以爲邊畔。捨無量者。無所有處
以爲邊畔。何以故。以根本初禪所攝故。此明
何義。以無量從無邊虚空處以爲邊畔。故如
是説。又有人言。彼處聖道以無量名説。何以
故。以可化衆生有如是根。聞無量名來入聖
道故。復有人言。依彼對治覺分菩提分説。此
明何義。以第三禪對治覺分。即彼覺分以慈
名説。如是乃至無所有處依彼對治以捨名
説。復有人言。彼相似法。此明何義。以慈觀
樂而樂受。乃至第三禪中以悲觀苦。而無邊
虚空處共色相違。以喜觀無樂而無邊識處。
識喜住故。以捨觀捨而無所有處。捨無所捨
説名爲捨。復有餘修多羅中説。大徳舍利弗。
初發心菩薩以四無量觀於衆生。名衆生觀。
菩薩摩訶薩行菩薩行。觀己行故名爲法觀。
菩薩摩訶薩得甚深無生法忍。名爲無觀
問曰。四無量者觀於衆生。云何復言觀法觀
無。答曰。爲他利益一切行等。以慈相似法
故。此明何義。菩薩摩訶薩爲諸衆生修一切
行。皆以般若爲本。是故般若以慈名説。以彼
慈能樂他相故。如是菩薩捨自身樂。般若波
羅蜜與他樂相。是故般若以慈名説。是故觀
法觀無皆是慈悲般若。復有人言。無觀慈心
以慈名説。此明何義。以諸菩薩觀察衆生。復
爲自身推求遠離煩惱方便觀有爲行。得甚
深無量心時。即得畢竟般若力。作是思惟。此
諸衆生無智所覆不能如實知見法界。我當
令彼諸衆生等。漸漸次第得入正道
復有餘修多羅中。佛告諸比丘過去七年修
行慈心。世界成壞經由七返不來生此。乃至
無量百千萬劫作轉輪王等。問曰。若四無量
所得果報非欲界者。云何如來經中説言。修
行無量所得果報。乃至無量百千萬劫作轉
輪王。答曰。彼經中依三地無量作是説。此義
云何。有欲界地果報無量作轉輪王。有初禪
地果報無量作梵天王。有二禪地果報無量
生少光天。又欲界起心三摩跋提。所有果報
作帝釋王及轉輪王。根本地禪所有果報。作
梵天王生少光天
復有餘修多羅中。佛告比丘。過去世時有外
道師名善眼。世尊彼外道師善眼。世尊獲得
神通離欲界煩惱。諸比丘彼外道師善眼。世
尊多有無量聲聞弟子。有無量百有無量千
有無量萬有無量百千萬。諸比丘彼外道師
善眼。世尊所有聲聞。具足持戒。彼外道人修
四梵行。離欲界煩惱修四梵行生梵世間。諸
比丘。彼外道師善眼。世尊所有弟子。不能具
足修四梵行。彼弟子中或生他化自在天者。
乃至人中如是等。爾時外道師善眼世尊生
如是心。我今不是云何乃與弟子一處去一
處生。作是思惟。我依慈心修第二禪生少光
天。諸比丘彼時外道師善眼。世尊修上大慈
入第二禪生第二禪如是等
問曰。若諸菩薩摩訶薩等。爲利益他於諸衆
生起平等心。何故自生勝心慈心。修第二禪
生少光天。而不爲弟子説生少光天法。又復
有難。彼外道師善眼。世尊有所説法勝於佛
法。何以故。以彼皆生上善道故。而如來聲
聞亦有入惡道者。答曰。此無過失。何以故。
菩薩觀機而説法故。此明何義。以彼外道婆
羅門等長夜思惟。初梵天處是究竟處。隨順
樂心而生彼處。不能修行生第二禪四無量
行。以是義故。菩薩善知彼弟子心故。不爲説
生第二禪四無量行。又以無力故。此明何義。
有人説言。除佛出世。無有外道能具修行二
禪無量生第二禪。唯除大力諸菩薩等。又言
外道法勝佛法者。此義不然。何以故。以外道
取世間果故
又以時節故。此明何義。有如是時。多有衆生
生善道處。何況復有無量衆生修行無量。又
言。如來弟子入惡道者非如來過
復有餘修多羅中説。有三種行。梵行天行聖
行。梵行者。謂四無量。天行者所謂四禪。聖
行者謂三十七菩提分法。以何義故。説四無
量名爲梵行。答曰。以四無量梵天因故。又以
修行者身中可得故。又以對治非梵行故
問曰。何故色界諸善根中。唯説無量以爲福
事。答曰。以爲起他利益行故。此明何義。世
人多於他利益中生功徳相。餘利益中不多
生故
問曰。復有餘修多羅中説。有四種人能生梵
功徳。何等爲四。一者器世間地未有塔處於
中立塔。二者種植園林施。四方僧。三者和
合先破壞僧。四者能生四無量心。問曰。若修
四無量得梵天果。得言成就梵天果者。立塔
等三得梵天果。此義云何。答曰。依梵行説是
故無過。此明何義。非立塔等成就梵果。若有
人依梵如來立舍利塔。彼人能生梵行功徳。
又依修梵行者施與園林。如是施者得成就
梵福。又依聖道修習梵行和合破僧得梵天
果。又以彼相似故。此明何義。立塔等三成就
梵天果報。功徳非一向同。四無量果而彼少
分相似義故。如人成就四無量心。彼人則爲
攝受衆生成就無量利益功徳。此亦如是。若
人於彼器世間中。未有塔處立舍利塔。施僧
園林和合破僧。彼能成就無量福徳。以是故
言修四無量立塔等三有相似義
問曰。梵行功徳其量幾何。答曰。有人説言。
隨何等業得轉輪王。王四天下勢力自在。梵
行功徳其量如是。復有人言。隨何等業得帝
釋王勢力自在。梵行功徳其量如是。復有人
言。隨何等業得作魔王。於欲界中勢力自在。
梵行功徳其量如是。復有人言。隨何等業得
生梵天。梵行功徳其量如是。復有人言。梵天
請佛轉于法輪隨所得福。梵行功徳其量如

問曰。復有其餘修多羅中如來説言。若有人
能成就慈心。彼人功徳火不能燒。水不能漂
刀不能割。毒不能害命不中夭。爲何義故作
如是説。答曰。諸佛如來所有境界不可思議。
一切禪定不可思議。一切諸業不可思議如
是等。復有人言。若人能與無量衆生無量安
隱。以是故説。彼外因縁不能傷害
又彼人憶念色界四大。此明何義。以彼修習
慈心之人。入慈心故依於色界成就色界四
大之身。以是義故。外諸因縁不能傷害
問曰。以何義故。此修多羅中唯説修行慈心
悲心得多功徳。不言喜捨。答曰。以利益他多
修行故。此明何義。修慈悲心與樂拔苦。依慈
悲故起心修行。捨布施等得無量福。而喜捨
等不能如是。此義云何。以彼喜心見他衆生。
自修善業自得受樂。彼人生喜。以是故喜捨
亦如是。以他衆生自心分別瞋心愛心及無
害心。故名爲捨。以是義故。喜捨福少慈悲福
多。以慈悲心成就與他無量利樂。非是喜心
捨心成就。以對治瞋名爲慈心。不瞋善根以
爲體故。以最勝義對治於瞋。何以故。以瞋心
故捨諸衆生。與一切衆生利益事相違。是故
菩薩爲欲利益一切衆生。對不利益衆生事。
因此經中説修行對治慈悲心等
又發菩提心修諸善行。皆慈悲心以爲根本。
此明何義。即此修多羅中説不退轉心。成就
發菩提心因。彼發菩提心初始欲生。依慈悲
心以爲根本。則能修集無量功徳非喜捨等。
以是義故。此修多羅中唯説慈悲多生功徳。
不言喜捨。是故十地修多羅中説。彼菩薩發
菩提心。是心以大悲爲本。如是等以畢竟成
就大慈大悲身口意業故
又是三昧身口意業依慈悲心起。與樂相
説名慈心。以見世間因中説果。譬如世間
作畫作因中説果。成就無害身口意業。以悲
對害心不生他惱亂身口意業故
彌勒菩薩所問經論卷第七


彌勒菩薩所問經論卷第八

  後魏天竺三藏菩提流支譯
成就善知方便。問曰。以何義故。説無量後
次説成就善知方便。答曰。爲欲示現以方便
力攝取所修四無量行。隨順自心受果報故。
如説四大隨順。此明何義。略説菩薩二種善
巧利益方便。以外道等一切無有第一義諦
巧方便故。修行無量爲愛所潤成色界果。又
諸聲聞辟支佛人。爲取涅槃心取以爲究竟。
善根棄捨利益一切衆生。棄捨世諦所作諸
業。其心專爲利益自身。不能如實修四無量。
不能究竟斷諸煩惱。唯能折伏一切煩惱。若
諸菩薩摩訶薩等。能如實知二種之法有爲
無爲。觀察衆生不捨有爲。雖如實知寂靜無
爲。以爲成就一切佛法不墮有爲。以諸所修
爲利益他。以如實知自相同相。以不能得隨
心自在定得色界清淨果報。四無量行以彼
愛心所不能潤。而隨順心成就果報。如隨順
四大。此明何義。如四大相非是成就第一義
諦。如禪定人隨順心力而能捨離四大自相。
此亦如是。雖復成就有爲法相。以諸菩薩清
淨持戒諸功徳衆。修四無量隨順心力成就
果報。而不隨順四無量心。以是義故。聖者思
益梵天所問修多羅中。如來説言。若諸菩薩
摩訶薩等。成就四法修行四禪生於欲界。何
等四法。一者得心自在。二者具足諸善根力。
三者觀察一切衆生。四者修行方便般若。是
故示現方便攝取無量修行隨心受果。説無
量後次説方便
問曰。應説方便義。云何方便義。答曰。次説
方便義。有二種。一者求異義。二者不捨二
義。心修諸行智慧觀察名爲方便。此明何義。
求異義者。諸菩薩等非爲現前證聖道果。亦
非爲厭世間苦惱捨於世間心。爲利益一切
衆生。及爲自身取大菩提。方便爲教衆生菩
提方便。及欲清淨大悲等行取菩提法。出過
聲聞辟支佛等所證之位。道功徳等所對治
法。菩薩所證聖道現前。名求異義。不捨二
義者。謂菩薩心不捨世諦第一義諦故。此明
何義。以諸菩薩實見一切有爲諸法皆悉無
常。觀察衆生不捨一切有爲諸法。不離有爲
法。不捨無爲法。如是菩薩摩訶薩般若行不
退轉因。説名方便。如聖者文殊師利於經中
説。天子。菩薩摩訶薩般若智。知菩薩摩訶薩
非行有爲智不墮無爲智。如是菩薩摩訶薩。
名爲無畏菩薩。復次天子。若諸菩薩觀察衆
生不捨有爲行。觀察諸佛法不墮無爲行。如
是菩薩摩訶薩名爲無畏菩薩。如是等又隨
順心所求之義。稱心所求能成就行。名爲方
便。又以畢竟具足智故。名爲方便。問曰。善
知世諦者。如是等句説何等義。答曰。善知世
諦者。善知自相故。善知第一義諦者。善知同
相故。善知二義者。善知自相同相故。問曰。
但説善知世諦善知第一義諦便足。何故復
説善知二義。答曰。爲欲示現菩薩勝義知方
便故。是故復説善知二義。此明何義。外道遠
離如實般若智。唯有世智無出世智。聲聞辟
支佛捨世間智。但有涅槃智無世間智。菩薩
摩訶薩爲欲利益一切衆生求妙法故。於世
諦中及第一義諦中。修行方便智如來爲欲
示現菩薩勝方便智。是故復説善知二義
成就般若波羅蜜。問曰。何故如來説方便後。
次説成就般若波羅蜜。答曰。示現方便攝取
般若故。又以示現諸菩薩等所證位義。是故
如來説方便後。次説成就般若波羅蜜。此明
何義。以觀能成菩提分法清淨善根。菩薩欲
見眞如法體。而未能見眞如實智。於先觀察
出過聲聞辟支佛位所對治法。觀察大慈悲
等。成就根本大慈悲等。然後得見彼眞如法。
以是義故。見眞如法不墮聲聞辟支佛地。是
故如來示現修行次第義故。先説方便次説
成就般若波羅蜜
問曰。成就般若波羅蜜者。應説般若義。如實
知見名爲般若。能觀所觀境界名爲般若。如
實知深淺數量名爲般若。是義應説。答曰。到
彼岸故名波羅蜜義。又諸佛如來已到彼岸
名波羅蜜。初地菩薩以其畢竟到彼岸故名
波羅蜜。以諸菩薩畢竟得彼岸行名波羅蜜。
是故如來經中説言。隨順彼行名波羅蜜。以
彼處未決定彼岸義故。是故如來於無盡意
所問經中説。滿足行菩薩行名波羅蜜義。快
深智滿足名波羅蜜義。如是等
問曰。應説般若波羅蜜義。云何般若波羅蜜
義。答曰。求佛菩提大慈悲心。攝取所起方
便智慧。能如實知一切諸法同相別相勝義。
名爲般若波羅蜜義
問曰。應説成就義。云何成就義。答曰。究竟
義成就義。遠離一切凡夫名爲般若波羅蜜
究竟義。依般若波羅蜜遠離世間得究竟義。
名爲般若波羅蜜成就。此明何義。依般若波
羅蜜。得究竟無畏處。問曰。若如是者。證初
地時即得名爲究竟。成就般若波羅蜜。答曰。
彼依如分次第應知。此明何義。從初地來
得佛菩提。以得對治法現前。以得對治法故。
又初地方便攝取方便般若。離一切惡道及
離聲聞辟支佛地。如是餘地隨分相應分處。
應知。菩薩若能如是知者。隨順如實智般若
觀有爲行。他力相依無有自體
問曰。依此法有此法。依此法生此法。而重説
者有何勝義。答曰。爲欲示現二種因義故二
種説。此明何義。有爲行生因有二種。何者
爲二。一者先生因。二者共生因。先生因者。如
眼識等欲生之時先生意識。相似隨順前心
不滅不容後心。要前心滅後心得生。前心雖
滅與後爲因。名先生因。共生因者。諸識相
應謂受等法及心不相應法。共彼法生。眼等
諸法能作因縁。依止彼法能生彼法。彼法生
時能與作因。名共生因。又依此法者説先生
因。生此法者説共生因。問曰。説依此法生此
法者。此義不然。何以故。共生之法無定因
故。無因果差別故。此明何義。共生之法此法
是因此法是果。無有如是定因差別。以不可
説此法是因此法是果故。無定因因果差別。
答曰。以見故説。此明何義。亦見世間共生
之法。一法是因一法非因。猶如燈炷共照倶
生。而此燈炷能作照因。照不能與燈炷作因。
何以故。以此照法隨順燈炷。此明何義。以
見照法隨順燈炷。而非燈炷隨順於照。以見
燈炷有増有減。照亦如是有増有減。以燈炷
滅照亦隨滅。又以燈炷異處去時照亦隨去。
如是共生眼識等法。依眼身等因身眼等生
眼識等。非因眼識等生眼身等。又依此法者。
諸菩薩等如是觀察。先時生法無有作者。唯
共因縁和合而生。以有此法生此法故。又諸
菩薩生如是心。因既無常云何而得生于此
法。是故菩薩生如是心。依此法故而生此法。
非先有法於後時生法。若先有後時生者即
是常法。以是義故。即法生時因縁和合。無有
一法是定實者。無有定實眼識境界照了等
法。以是義故。此法生時決定不從彼處而來。
又以即共因縁而滅。若法即共因縁滅者。離
諸因縁念時不住。以是義故。此法滅時不離
此處而餘處去。又依此法生此法者。謂依彼
彼因縁和合。生彼彼法見彼彼法。示現彼法
因縁而生非無因縁。又依此法生此法者。因
觀念故。又依此法生此法者。示現過去無明
行分。此明何義。以依過去無明等二。得有現
在識等八分。示現現在有分故。又依此法生
此法者。示現現在有分。此明何義。依現在有
分示現速有生老死分。又依此法生此法者。
以無明愛取示現煩惱道。依此煩惱道生行
有業道。又依此法生此法者。依於業道生餘
有支。謂苦道等。又依此法生此法者。依無
明行及愛取有集諦因故。生餘七分名爲苦
諦。又依此法生此法者。即依七分苦諦法故。
生無明等五分集諦。又依此法生此法者。如
來修多羅中説。依無明行而生識等。復有修
多羅中説。依行因縁生於無明。此明何義。以
生相時無明等法共心相應。及心不相應法
身業口業皆悉共生。非後時生。又依此法生
此法者。即生念時無明闇智共同時生。非先
時生
問曰。説無明因縁以爲初因縁。若如是者。
十二因縁則爲有始。何以故。以無明前更不
説有餘因縁故。於諸世間有爲法中。以彼無
明爲最初故。答曰。以生煩惱業迭共因縁故。
此義云何。從生生煩惱。從煩惱生業。從業
生生。如是無始輪生以是義故。世間無始。問
曰。自在天等所作。此明何義。從自在天及微
塵等而生世間。以是義故。世間有始。答曰。
此義不然。何以故。常法不能生世間故。不見
一法從自在天微塵等生。見從無常因縁中
生。以不見從常法中生。見從無常因縁中
生。而汝法中自在天等皆悉是常。以是義故。
自在天等不能生法。又以現見異異因中生
種種果。何以故。以見象馬牛羊驢駝至人天
等。有差別故。以是故。非自在等作。問曰。非
從因縁生一切法。何以故。以見棘刺及孔雀
等異異不同故。知不從無明因縁有世間生。
此明何義。以無因縁有世間生。何以故。我
棘刺及孔雀等。非從因縁而有差別。如
是世間非無明生。答曰。此義不然。何以故。
我以現見果從因生非無因生。猶如種子地
水時熟和合生芽。非離此等種種因縁而有
*芽生。若離於因無因而有萬物生者。此義不
然。何以故。見異異法於異異法。以比智知
世間亦爾。未曾見有離因無因而有法生。以
是義故。從因生果。是故世間一切諸法非無
因生。又有過咎。若爾不應生種種果。從種種
因生種種果。不離種種因生種種果。而汝説
果無因而有。若如是者。萬物應等世間不應
生種種果。以我現見從。種種因生種種果以
是義故。非無因生。又復有答。若一切物無
因生者。應一物中一切法生。不爾便應一切
物中一一各有一切物生。而此義不然。以是
義故。非無因果。又復有答應無變異。此義云
何。若一切物不從因生應不變異猶如虚空。
而此義不然何以故。以變異故。云何變異。先
無後有已有還無異生異滅。無因法中不見
如是果法轉變。是故諸法從因而生。非無因
生。又復有過一切所作諸業空故。此明何
義。若無因生一切物者。諸所作業空無利益。
而實不見有如此事。以是故非無因有果
問曰。我見從智生智。此明何義。現見外物有
爲法中種子爲因非過去因。如是現見内有
爲法。因赤白等和合而生。非過去因。答曰。
此義不然。何以故。以現在智從過去智而得
生故。此明何義。以見智生從於過去智因而
有。非無智生。若智不從前智生者。應從土塊
木石等生。亦非從於異相續生。何以故。若異
相續生於智者。父母亦應能生兒智。以是故。
我知彼胎等諸衆生智從相續生。此明何義。
以胎等智前更有智。彼胎等智不離先智相
續而生。是故知有過去世因問曰。此義不
然。何以故。如從攅燧人功牛糞衆縁和合。
先無有火而能生火。智亦如是。先無有智因
縁和合而能生智。答曰。此義不然。何以故。
以見餘法比智知故。此明何義。以見何等法
中生法彼法相似。能生於法。非無相似異生
中見。如見從稻生稻。雖不見稻而見從稻還
生於稻。是故種稻。火亦如是。以見從於*攅
燧牛糞等中生火。雖不見火而從*攅燧等中
求火。如是以見從智生智。雖不見智而知智
從過去智生。是以汝説如先無火而能生火。
先無有智而能生智。説一切物唯從現在因
生。不從過去因生者。是義不然。以是義故。
從煩惱業生世間法。此云何知。以聖人論世
間人説此義云何以離煩惱一切聖人諸佛如
來。及佛弟子聲聞人等。彼如是説從煩惱業
因而生世間。作如是言。若人著貪身作惡行
口作惡行意作惡行。彼人依於惡行因縁。此
身壞已生惡道中。一切諸論亦如是。説從業
有生。是故經言。從明入明從闇入闇。世間之
人亦如是説。從業有生作如是言。以畏一切
不樂生處。遠離一切種種惡行。以求一切可
樂生處。修行一切種種善行。以是義故。依諸
聖人依一切論依世間人。我如是知從業因
故而生世間。非無因生
問曰。因念不住何能生果。此以何義。諸煩惱
業刹那不住。以煩惱業刹那即滅。是故非從
諸業煩惱而生世間。答曰。我見因滅而能生
果。此以何義。以見因滅依彼滅因而能生果。
如於摩多隆伽果中見有酢味。而於彼子*芽
莖枝葉及華等中悉皆不見。而依彼子*芽莖
枝等相續。後時於果中見。而彼摩多隆伽果
中所有酢味非即彼因亦非異因。如是見外因
果和合生。如是法如是比智知。因滅已依彼
滅因有世間生。非無因生亦非異因。問曰。
若非無因非顛倒因生於世間。而依業煩惱
有世間者。此云何知。答曰。不知生過爲作
業行。此明何義。諸世間人不知生過。彼人
則著五欲境界一切種種無利益事。爲生世
間一切種種無利益事。是故修行爲得世間
果報。作業非爲除斷煩惱作業。此以何義。一
切世間愚癡凡夫無智慧故。不能觀察。以
無明闇智於無量百千種種苦惱中見有功
徳生。求未來世受樂果故。行功徳行修戒
施等諸功徳行。又復有人心顛倒故。著現
在世五欲境界見未來世無有福徳。是故修
行無福徳行殺生等業。又復有人。著三昧樂
愛禪見禪慢禪疑禪増上禪等。修行一切諸
通等行。是故於彼三界中生不斷不絶從生
復起一切煩惱。從煩惱故起一切業。如是世
間無始以來不斷不絶
問曰。若從一切煩惱而生世間行者。如來於
此修多羅中何故唯説從於無明而生世間。
答曰。雖説無明攝得貪等一切煩惱。此明何
義。雖説無明而攝貪等一切諸過。此云何知。
以愚癡人起於貪等。以無智故起於貪等一
切煩惱非無過起。如經中説。無明因縁起
於貪過起於瞋過起於闇過。是故説彼無明
根本攝得其餘煩惱諸過。猶如世間王來王
去諸臣兵衆亦來亦去
問曰。以何義故。過去分中唯説無明而不説
愛。未來分中而但説愛不説無明。答曰。大境
界故。此明何義。以無明遍一切境界愛不如
是。此以何義。以彼無明遍一切處愛不遍故。
又以縁於有爲無爲。此以何義。以彼無明縁
有爲法及無爲法。愛不如是唯縁有爲。又
以縁於同不同地。此以何義。以無明縁同不
同地。愛不如是唯縁同地。又以一切煩惱相
應。此以何義。以彼無明一切煩惱皆共相
應。愛不如是。唯愚人起非智者起。又一切
苦不斷絶因。此以何義。以無明於一切苦聚
以爲根本。以是義故。於初分中唯説無明。依
彼第二煩惱門中唯示現愛。是故於彼未來
分中唯説於愛不説無明
問曰。以何義故。過去世中所攝諸業隨何煩
惱能與作因。彼諸煩惱以無明名説。現在世
中所攝諸業隨何煩惱能與作因。彼諸煩惱
以愛取名説。答曰。以非現見以現見故。此以
何義。過去世中所有煩惱。以是遠故不可現
見。是故彼中煩惱差別不可示現。以彼闇相
不可得説。是故皆以無明名説。現在世生所
攝煩惱可現見故。彼諸煩惱差別可説。可得
示現此是愛取此是欲取此是見取如是等。
是故現在所有煩惱以愛取名説
問曰。此説是妙説。以因煩惱業有世間生死。
非自在天微塵等故。而無明等十二有支其
義云何。答曰。不如實知三世中事名爲無明。
無明轉起取後有因。福業罪業不動業等是
名爲行。依行因有生分染意是名爲識。爲彼
識住名爲名色。彼清淨識之所依止名爲六
入。根識境界三事和合。對意地法是名爲觸。
依觸而生愛不愛。二顛倒念受是名爲受。見
著受等集樂名愛。依止於愛求有斷有。取我
依止樂諸煩惱隨順煩惱是名爲取。取能轉
起取後生因身口意業。是名爲有。依止行有
取後世身是名爲生。依止生身増長熟變是
名爲老。先得身壞是名爲死。遠離不離愛不
愛事求供養等從意地生。焚燒自心是名爲
憂。依懷憂心説愛功徳。内心愁縛種種悲言
名爲啼哭。依色識身共意相應。非愛樂受
是名爲苦。唯意識身意地相應是名爲愁。於
愛不愛二種境界。或有求有或不求有求資
生故受種種苦。其心逼惱是名爲極
問曰。無明縁行云何名行。答曰。依止容受伴
侶觀起隨順共生名爲行義。問曰。應釋因縁
名云何名因縁。答曰。能成就果是名爲因。依
此法故能顯彼法。因此法故能生彼法。是名
爲縁。問曰。何故但説無明縁行。而不説言無
明因行。答曰。爲攝一切諸因縁故。若説無
明因於行者。但攝因因縁不攝因縁。是故不
説無明因行。以四因縁無明等共能因縁行。
是故唯依因縁名説。以能攝取四因縁故。問
曰。行亦能作無明因縁。若如是者。何故但
説無明縁行。而不説言行縁無明。答曰。以有
二義定不定故。此以何義。以無明因定縁於
行。而非業行定縁無明。何以知之。以阿羅
漢雖復有業而無無明。是故非業定縁無明。
是故不説行縁無明。又依無明因縁有業。以
是義故依彼無明因縁有業。若如是者。唯依
無明因縁有業。不應遠離無明有業。而實遠
離無明有業。是故説依無明縁行。不説依行
縁於無明。問曰。以何義故已受果業。以行
名説。未受果業以有名説。答曰。未受果業
但有有爲分。是故説有。以畢竟有故。以未來
世畢竟得果。業體雖滅而畢竟有。以必能與
未來世果。是故名有。以有名説。已受果業
已受有爲分。是故説行以得受果。是故名有
以有名説。又復有義。何故名有。以依此法
能生名有。此以何義。隨何等業能畢竟生未
來世果。以有名説。隨何等業非是畢竟未來
世有。如鴦瞿離魔羅等業未曾有故以行名
説。是故經中行縁業果以識名説非生名説。
何以故。以彼行業非是畢竟生有支故。此以
何義。以現身中受果報業。彼業行縁能生識
支而不能生彼生支故。又以見有力無力故
此以何義。何故名行能辦事故。過去世生所
作諸業見彼有力以能成果。是故彼業以行
名説。現在世生所作諸業未見彼力以未成
果彼業果報在未來故。是故彼業不得名行
以有名説
問曰。以何義故名爲不動。答曰。異地不能
與果報故。名爲不動。此以何義。如欲
於異地中能與果報。隨以何等善根業道應
生人中。即彼善業依願求心。乃至生於他化
自在。如如來依功徳生修多羅説。又隨何等
惡不善業應生地獄。受果報者即依彼業人
中受苦。如如來依鹽喩經説。色無色業不得
如是。此以何義。初禪地業不生二禪。二禪地
業不生初禪。如是餘地皆亦如是。應知。是
故佛説色無色業名爲不動。又諸蓋障所不
能動故名不動如密室燈
彌勒菩薩所問經論卷第八


彌勒菩薩所問經論卷第九

  後魏天竺三藏菩提流支譯
問曰。行以名色二因縁識而重説者。此有
何勝。答曰。初託胎識行爲因縁以彼能作種
子義故。已種種子名色爲因縁以能和合成就
事故。以二因縁住持成就依止。能取境界觀
故。又行因縁而業得名。是故經中説諸業因
爲能生因。名色因縁而愛得名。是故經中説
彼愛縁爲能生縁。以二因縁於境界中依境
界住。又行因縁初生心得名。名色因縁已
生。六入未成就六入得名。又行因縁依一門
行。此以何義。彼行因縁唯意門行。名色因
縁依二門行。此以何義。名色依於身根意根
二門而行。以二因縁依六門行。又行因縁唯
惡道中以依罪業能攝住故。如經中説。彼諸
衆生於惡道中乃至惡業未盡不死。業盡乃
死。如是等名色因縁人及天道欲色界中以
彼處有名色二事。無色界中無二因縁
問曰。如來於彼城喩經中。大因縁等修多羅
中説。依名色因縁於識。何故於此修多羅中
而説依識因縁名色。答曰。名色因縁依識而
有。此以何義。以實有識。名色與識迭共相
因。而依識有有名色有如依所依。是故有依。
此以何義。如王及臣迭共相依而王爲勝。以
王去時臣亦隨去。此亦如是。識與名色迭共
相依。而識爲勝。是故依識而有名色。若識因
縁不託母胎。諸心數法則不得有。以識託胎
諸心數法皆亦隨從。又因根本心成歌羅邏。
以赤白等和合則能成歌羅邏。爲成衆生。彼
處識心爲根本因。如大因縁法門中説。佛告
阿難若彼識心不託母胎。彼歌羅邏及名色
等亦不成就。是故識爲諸苦種子。爲欲示現
根本義故。是故唯説識縁名色。不説名色因
縁於識
問曰。有人説言。十二因縁有於時節。彼人依
識因縁名色義則不成。何以故。無因縁故。此
以何義。爲識滅已然後能作名色因縁。爲識
不滅能作因縁。若識滅已作名色因縁。此義
不成。何以故。以滅種子不能與芽作生
縁故
又復有過。中間斷絶衆生體故。若識不滅能
與名色作因縁者。一衆生身於一念中。並有
二識。以是義故。識不能作名色因縁。答曰。相
續不斷不絶。因縁如燈焔體相續不斷。此以
何義。如焔相續不斷不絶。而能有用。非先焔
滅而後焔生。若先焔滅從焔生者。是則滅已
後時更生。又復有過。後焔生時無因而生又
復有過。若無因生則應常生。又亦非是先生
焔住後餘焔生。若先焔住後焔生者。先焔便
應第二念住。而佛法中無如是義。又復有過。
先生之焔無因而生。又復有過。焔應増長。又
復有過。應多焔生。又亦非即先焔住時更生
餘焔。何以故。不容受故。此以何義。隨先生
焔。以何等處何等因縁。即彼生處即彼因縁
即先生焔即時倶謝。是故得容餘焔餘因縁。
又復有過。前燈焔滅後燈焔生。不從無火因
縁而生。此義不然。何以燈炷焔。前後次第
不斷不絶相續而生。如是識名色等。次第生
滅能成因果應知。以是義故。依識因縁能生
名色。因果義成。問曰。名色因縁有六入者。
以何等因。答曰。以彼因故。何以故。以色清
淨因縁五入。以名清淨因縁意入故。説名色
因縁六入
問曰。若以名色縁六入者。此義不成。何以
故。以雖有彼而無彼故。此以何義。歌羅邏
等時雖有名色無六入等。以是義故。此義不
成。又復所以此義不成。以衆生有盲聾等故。
此以何義。若名色能作六入因者。則不應有
盲聾衆生。一切悉應具足諸根。答曰。此義不
然。何以故。不離彼有成猶如雲雨。此以何
義。如汝天雨若先有雲後時雨者。非離雲雨
亦有。有雲而無有雨。如是六入若有名色有
六入者。非離名色復有名色而無六入
問曰。以何義故。有彼名色而無六入。答曰。
以諸因縁不具足故。此以何義。猶如眼識如
實有眼。以諸因縁不具足故不成眼識。又
復猶如實有種子。以諸因縁不和合故不能
成*芽。此亦如是。歌羅邏等時中因縁不具足
故。眼等諸入亦不具足
問曰。彼諸因縁云何具足。答曰。以煩惱業名
色和合淳熟故成
問曰。云何得知煩惱亦是六入因縁。答曰。以
阿羅漢不復生故。此以何義。以阿羅漢雖復
有業而無煩惱。是故不生。以不生故無有六
入。是故得知。煩惱亦是六入遠因業。亦是
彼六入因縁。何以故。以成盲等故。是故雖
復實有煩惱隨種類生。具六種業有盲聾等。
是故知業亦六入因。又以十二入有種種故。
此以何義。以入種種迭共不同。但一衆生一
身體中種種不同。何況種種衆生身中諸業
不同。家力色命皆悉不同。如是等以諸衆生
家力色等一切差別此皆依業。以是義故。彼
業亦是六入因縁。名色亦是六入因縁。以
彼六入依種子故。此以何義。以雖復有煩惱
業等。名色種子生於六入。不離名色能生六
入。如不離子而能生芽。是故得知近因名
色生於六入。亦依彼業生於六入。何以故。以
雖有彼而無彼故。此以何義。以雖復有煩惱
業等。而彼名色不具成就。如歌羅邏等時中。
無眼等入而依彼故。成就六入。如始結子終
能成果。是故得知煩惱業等名色淳熟而能
作彼六入因縁
問曰。汝説因縁猶不具足。何以故。是中不説
外因縁故。此以何義。唯除聲入名色等縁共
六入生。若如是者。但説六入因縁不具足説
名色因縁。此是過失。答曰。彼不須説。何以
故。以二處見故。此以何義。以彼外入二處
見故。以依衆生攝依非衆生攝。此以何義。
此中但依衆生次第説。彼十二因縁而不依
彼非衆生説十二因縁。是故但依衆生所攝
入説。不依非衆生説。以是義故。此中但依
衆生所攝内因縁説。而非依彼外因縁説
問曰。若爾不應説於名色。此以何義。若如是
者。名色有支中不應説名色。以色二處見故。
答曰。實如所難。雖然若於彼處不説名色。但
言以名縁六入者。如是不説五種色入。彼六
入中色亦清淨。非但名色入清淨。此以何義。
應説可見色等入縁。是故彼處亦説色名。以
是故。説識因縁名名縁意入如是等。如是
三時無有分別。是故如來於此中説。是名正

問曰。何故不説外入因縁。答曰。説眼等者。
是即成説。此以何義。此修多羅中具足成
就説衆生體。此復何義。隨何等處眼等諸入
彼處必有色等外入。何以故。以不遠離色等
境界有眼識等。以是義故。説眼等入則已攝
得外色等入。是故不別説外入等。又以依内
入得名字故。此以何義。依内入故得衆生名
非依外入。以是義故。唯説内入不説外入
問曰。何故名觸。答曰。對到名觸。問曰。此以
何義。答曰。於念境界中識相對法故。以眼
識等於彼色等諸境界中彼此相對。是名爲
觸。復有觸者近對和合到一處等名異義。一
又和合生意地法故名爲觸
問曰。説觸因縁猶不滿足。以三種法和合因
縁而生觸故。此以何義。以有三法和合生觸。
佛如是説。此中唯説六入因縁而生於觸。是
故此中不具足説生觸因縁。此是過咎。答曰。
以説内因縁攝得外故如彼鼓聲。此以何義。
如人鼓桴和合生聲唯説鼓聲。如是三法和
合生觸。雖依内説而攝得外。是故無過。又不
同義如種子*芽。此以何義。如雖有時及地水
等和合能作生*芽因縁而説種子名爲勝因。
子能生*芽是*芽勝因。此是稻*芽此是麥
*芽不説共因。觸亦如是有不同義雖有三法
和合故。生唯説内入不説共因。又以勝因故。
此以何義。雖有三事和合生觸。以依根能生
而説内因。以彼勝故以依根故諸識能生。以
盲聾等無識等故。以色等法識境界故。是故
依根三法和合能生彼法。雖三法生而根是
勝是故如來唯説勝法如説六入。又雖説六
入而攝得三法和合成觸。以説入名即説六
識。以彼相隨以説眼等入即攝色等入。何以
故。不離色等入有眼等入。以是義故。如説六
入此亦如是
問曰。六入縁觸此是何因。答曰。以盲等人
無眼等觸餘者有故。此以何義。以有眼等根
有眼等觸。離眼等根無眼等觸。如盲等人唯
有意識。此亦如是六入縁觸
問曰。依觸縁受此是何因。答曰。以樂受等境
界和合有樂受等。此以何義。如人患熱依熱
逼惱。求於雪冷摩尼珠等及以蔭涼。又如有
人依寒逼惱。求火求衣求温水等一切暖

問曰。觸縁受者。此義不然。何以故。共觸生
故。此以何義。觸共受生。以是義故觸縁受
者此義不成。如兩角共生右角不作左角因
縁。左角不作右角因縁此亦如是。是故應依
餘因縁生非觸因縁。又若共生而觸能作受
因縁者。以何義故。受不能與觸爲因縁。以
受觸生相應因故。答曰。雖復共生而一是因
一非是因。此以何義。有二種法。雖復共生而
有一法能作彼因。非第二法作彼法因。如明
與焔雖復共生。焔是明因明非焔因。又如日
與光二法共生。而日能與光明作因。光明
不能與日作因。又如芽共生*芽作影因影
非*芽因觸亦如是。雖共受生觸爲受因受非
觸因。是疑已斷。復有異義我此法中非觸共
生次第因縁。此以何義。我此法中非受與觸
一時倶生云何而生。依過去時即與後時受
法作因次第縁生。此云何知以説一因。此以
何義。以説依觸因縁生受。不説依受因縁生
觸。此以何義。若此二法共倶生者。應説迭
因。以是義故。説次第縁不説一時
問曰。依受縁愛此是何因。答曰。以受爲因欲
取樂故。而生於愛
問曰。若如是者苦不應生。答曰。以求離故。問
曰。求樂受者見樂故求。不應求苦以不用故。
答曰。雖不求苦而亦有愛。以不欲得彼苦受
故。求欲離苦彼即是愛。是故苦受亦愛因縁。
又樂受者欲愛因縁。苦受遠離有愛因縁。此
以何義。如人有苦依苦逼惱。不知無力爲殺
害身。以不求苦以不求樂而愛因縁。又依無
明盲故取苦。如彼渇人闇夜飮於糞和合水。
此亦如是。問曰。色等境界皆是愛縁。何故
但説受爲愛縁。答曰。爲樂受故求彼色等。此
以何義。樂受之生必有伴侶。以是義故。於色
等法皆生愛心。受爲勝因非色香等。是故但
説受爲愛因不説色等
問曰。取有何義。答曰。取近染著皆名爲取。
求於有支及資生等一切染著。以得染著不
相捨離名之爲取。此有四種。何者爲四。欲取
見取戒取我取。又欲取者貪於五欲境界功
徳。戒取觸者。謂以持戒取三種見。見取身
見及以我見。又執著我名爲我取。彼人著我
爲我求樂。是故求彼五欲境界求諸天樂。
取欲見諸天苦行如是等法是名見取。若已
求得五欲境界貪著彼法是名欲取。著未來
世欲境界因不能遠離五欲境界。如是持戒
是名戒取。又著己身隨順二邊是名見取。此
義云何。若墮斷邊即便堅著五欲境界是名
欲取。若墮常邊貪著五欲爲勝生處。如是持
戒是名戒取。問曰。愛縁取者此是何因。答
曰。不足愛故更求増長。如飮鹹水轉増長渇。
又依愛故有四種取。此以何義。依愛縁故求
於現在五欲境界。如經中説依愛因縁求於
諸欲是名欲取。又依愛故求未來世五欲境
界。爲彼愛故起於持戒是名戒取。以彼但求
五欲境界。若以求得五欲境界。不欲捨離
求諸天故。好日祭祀是我所欲。如是著我名
爲我取。是名依愛因縁於取。問曰。以何等
愛縁何等取。答曰。欲愛欲取有愛能取戒取
我取離有支。愛能取見取。又復衆生我愛見
取生愛戒取受愛欲取。於一切取貪著見取。
又四取中欲取戒取二取是愛餘二以爲無明
根本
問曰。有義云何。答曰。此能生故。依此能生
此能勤修依此法故能生餘法。是故名有
問曰。依有縁生此是何因。答曰。依業有生如
向前説。依行有識此中亦爾應具足説
問曰。煩惱亦是生支因縁。如經中説愛因能
生。何故唯説有因縁生不説取縁。答曰。依勝
生因故如是説。此以何義。此中唯説生法勝
因。云何爲勝。此是地獄此是人此是天。如是
等此種種身業爲近因而非煩惱。彼種種因
復有已生。同類生中各有差別。謂家力色長
壽短壽有病無病受用資生一切差別。此中
亦爾業種種。故知是近因非煩惱也。是以説
有因縁有生非取因縁
問曰。若有能作生因縁者。何以故。説有因縁
生。而不説生因縁於有。答曰。以有定不定
故。此以何義。以有有支必有生支。有生支者
不必有有。猶如依彼第二諦故必有初諦。而
不必因有初諦故有第二諦。若不爾者畢竟
無有解脱因縁。是故説依有支因縁必有生
支非生縁有
問曰。老者何義。答曰。消皺力減名之爲老。
有人説言。所謂老者以變異故。此義不成。何
以故。以不住故。以有爲行刹那不住。若有爲
行念念不住者。云何而言變異名老。又復有
過。法若變者便應第二刹那中住。法若第二
刹那住者非佛法義。又復有過。言變異者捨
於實體。若即前法有變異者。彼法便應即捨
本體。又若彼法不變異者。則不得言有變有
異。若法不捨彼本體者。亦不得言變異名老。
是故不得言有轉變名爲老也。先説老相彼
是老義
問曰。心心數法云何知老。答曰。以見心法依
止法異。所謂諸根四大損減思惟念薄忘失。
所有諸法門等聞聲不了見境界難見。如是
等知心有老。問曰。死有何義。答曰。死者捨
命終亡謝滅。異世去等是名爲死。如是此死
及先説老此二合故名老死支。又復有言。根
四大等後時損減微細難別。是名爲老破壞
名死如柯漸盡。又四大破壞是名爲老散盡
名死。如朽故車破壞散盡。又於五陰隨順滅
故是名爲老滅名爲死如故舍壞
問曰。生縁老死此有何義。答曰。壞彼法故得
有此法。若無彼法亦無此法。此以何義。如初
作瓶後時朽故。又先作瓶後時破壞。此亦如
是有衆生生後有老死。非是不生是故説依
生縁老死。問曰。若生念中即時死者。彼中云
何生縁老死。答曰。命滅。此以何義。彼處有
命損現前命五陰滅故是名爲老。猶如彼雨
有雲故雨。無雲無雨。亦有有雲而無有雨彼
處亦爾
問曰。何故有爲三相法中一處唯説生爲生
支。一處説老以爲老支。答曰。隨順義故法欲
生時生能隨順。法欲滅時老支隨順。又老死
支隨順壞法。生支與彼老死相違。老死二法
迭共隨順。言隨順者隨順破壞故名爲老。死
亦如是。是故老死合爲一支。生者別支
問曰。何故不説憂等爲支。答曰。不遍一切
諸衆生故。此以何義。憂等諸法不遍三界。以
是義故不説爲支
問曰。無明滅則行滅者有何次第。答曰。如來
次第説。無明等十二因縁能生於有。以諸衆
生不能識知十二因縁墮斷見故。如來次第
説無明滅餘亦皆滅。以諸衆生不能見知無
明因縁墮常見故。又如先説云何世間有以
不見知十二因縁墮於無邊。以是義故如來
説。云何世間滅。以不見知何等法故墮於有
邊。以是義故。如來次説。如如來迦旃延經中
説。又已説身見集諦道諦。未説身見苦諦滅
諦是故欲説。又已説染諦未説淨諦。又已説
縛諦未説解脱諦。今欲説故是故説言無明
滅行亦滅如是等
問曰。此諸因縁有於幾種。答曰。略説四種。何
者爲四。一者有時十二因縁。二者刹那。三者
次第。四者不斷絶。時者到時名因縁時。此
以何義。無明時者。謂過去時。生煩惱者是
無明時。言行時者。過去時業是名行時。言識
時者。謂託生心共眷屬生是名識時。名色時
者。未和合成即歌羅邏安浮陀枇尼堅支等。
如是時中未生眼等五情諸根。六入未滿彼
時生體是名名色時。六入時者。以生眼等諸
根滿足。六入諸根未能有力。作彼心心數法
依止。是名六入時。言觸時者。隨何等時諸
根於彼心心數法能作依止。而不能作分別
苦樂。亦不能作好惡諸事。未有勝行是名觸
時。言受時者。謂受苦樂分別苦樂。攝好惡事
愛食非愛欲。資生等未有取力是名受時。言
愛時者。愛欲資生行非分別有無是名愛時。
言取時者。知有無分別求如是起是名取時。
言有時者。求於此世未來世中五欲境界。追
求推覓爲未來生起種種業是名有時。言生
時者。此生已退即次後生所託生處是名生
時。老死時者。自此以後破壞諸根名老死時。
言刹那者。名色等支名爲刹那。以一念中具
足一切十二有支。此義云何如人依止貪心
殺生。彼處所有迷愚癡等名爲無明。彼處所
有相應思心是名爲行。彼處所有相應意法
是名爲識。彼處所有共識生法相等。四大及
依四大所生四塵如是等法名爲名色。彼處
所有依入作業而非離入名爲六入。彼處所
有相應對法是名爲觸。彼處所有相應覺者
是名爲受。彼處所有相應貪心是名爲愛。彼
處所有不捨愛心是名爲取。彼處所有身口
意業是名爲有。彼處所有如是等法所起之
法是名爲生。彼處所有諸法變異是名爲老。
彼處所有諸法散滅是名爲死。有次第者無
始義故。此以何義。以彼因果不斷絶故。以是
義故不知其始。不斷絶者。以彼因因不斷絶
故。此以何義遠來義故。又復非但十二有支
能生因縁。以彼一切有爲諸法名爲因縁
問曰。深心等法有何次第。答曰。以成就一切
勝功徳故。以一切法中不失菩提心以爲根
本故。此以何義。於諸菩薩摩訶薩修行功徳
中。説彼深心以爲根本。以諸菩薩成就深心。
以爲不失菩提心因。如深心諸行亦爾。自然
爲欲利益一切衆生修行。是以如來爲欲示
現如實修行次第義故。説深心後次説行心
又以菩薩成就深心成就行心。然後於他利
益修行。爲欲示現如是勝義。説修行後次説
成就捨心。又以菩薩持戒布施等如實修行
相迴向勝法。依如是義示現修行助菩薩道。
是故次説成就迴向。又從持戒乃至迴向非
定善根。次欲示現勝三昧法。欲令衆生住慈
悲等諸善根中。以是義故。説迴向後次説成
就大慈悲等。已置定法妙樂善根爲欲離彼
貪著心故。説慈悲後次説方便。以有方便故
有智慧明見諸法。以是義故不墮聲聞辟支
佛地入菩薩位。是故如來説方便後次説成
就般若波羅蜜
又復略説成就深心乃至方便。示現成就助
道功徳。究竟成就般若波羅蜜者。示現成就
助道智慧
又成就深心乃至方便示現成就菩提功徳
道。究竟成就般若波羅蜜示現成就菩提智
慧道
又成就深心乃至迴向。示現成就戒身。慈悲
二法示現成就定身。方便般若示現成就慧身
又成就深心即是示現成就直心。自餘七句
示現成就修行
又成就深心成就行心示現戒家。成就捨心
成就迴向。示現施家。成就大慈成就大悲。示
現滅家。成就方便成就般若波羅蜜。示現智
家。如是有礙無礙等一切諸法。諸餘一切修
多羅中廣説應知。此修多羅依諸菩薩摩訶
薩學戒義説。如是諸菩薩摩訶薩八萬四千
無量無邊諸法門等。皆應類知
彌勒菩薩所問經論卷第九
  此經舊爲六卷。開元録作五卷。子注或七
  卷。或十卷。據此今開初卷爲二總爲七卷。
  即釋大寶積經第四十一會是也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irst] [Prev] 265 266 267 268 269 270 271 272 273 [Next] [Last] [行番号:/]   [返り点:/] [CIT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