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正蔵検索


punctuation    Hangul    Eng   

Citation style A:
Citation style B:
()
Citation style C:
()
Citation style D:
()
TextNo.
Vol.
Page

  INBUDS
INBUDS(Bibliographic Database)
  Digital Dictionary of Buddhism
電子佛教辭典
パスワードがない場合は「guest」でログインしてください。
Users who do not have a password can log in with the userID "guest".

本文をドラッグして選択するとDDBの見出し語検索結果が表示されます。

Select a portion of the text by dragging your mouse to view all terms in the text contained in the DDB. ・

Password Access Policies

十住毘婆沙論 (No. 1521_ 龍樹鳩摩羅什譯 ) in Vol. 26

[First] [Prev+100] [Prev]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41 42 43 44 45 [Next] [Next+100] [Last] [行番号:/]   [返り点:/] [CITE]

一切法者。凡所有法。度法非度法。攝覺意法。
非攝覺意法。助道法非助道法。聖道所攝法
非聖道所攝法。應修法不應修法。應近法不
應近法。應生法不應生法。生法不生法。現在
法非現在法。因縁生法非因縁生法。因縁法
非因縁法。從思惟生法不從思惟生法。麁法
細法。受法不受法。内法外法。内入所攝法非
内入所攝法。外入所攝法非外入所攝法。五
陰所攝法非五陰所攝法。五受陰所攝法非
五受陰所攝法。四諦所攝法非四諦所攝法。
助世法非助世法。依貪法依出法。顛倒法非
顛倒法。變法非變法。悔法非悔法。大法小法。
受處法非受處法。可斷法不可斷法。知見法
不知見法。有漏法無漏法。有繋法無繋法。
有淨法無淨法。有上法無上法。有覺法無覺
法。有觀法無觀法。可喜法*不可喜法。相應
法不相應法。有分別法無分別法。行法無行
法。有縁法無縁法。有次第法無次第法。可見
法不可見法。有對法無對法。可見有對法不
可見無對法。有相法無相法。可行法不可行
法有爲法無爲法。險法非險法。有本法無本
法。有出法無出法。衆生法非衆生法。苦者法
非苦者法。惱法非惱法。有法非有法。逆法非
逆法。樂報法非樂報法。苦報法非苦報法。憶
生法非憶生法。智首行法非智首行法。信首
行法非信首行法。思惟首行法非思惟首行
法。願首行法非願首行法。色法非色法。教法
非教法。變化法非變化法。如意遊行法非如
意遊行法。欲本法非欲本法。因善法非因善
法。因善根法非因善根法。定法非定法。身法
非身法。口法非口法。意法非意法。有對觸生
法非有對觸生法。意觸生法非意觸生法。惡
法非惡法。善法非善法。能生法非能生法。念
念滅法非念念滅法。攝聚法非攝聚法。明分
法非明分法。因法非因法。縁法非縁法。因
縁法非因縁法。因生法非因生法。有因法非
有因法。一法異法。滅法非滅法。攝根法非攝
根法。共心法非共心法。心法非心法。心數法
非心數法。共觸五法非共觸五法。共得十六
法非共得十六法。細法麁法。迴向法非迴向
法。善法不善法。無記法見諦所斷法思惟所
斷法不斷法。學法無學法。非學非無學法等。
無量千萬種諸法。皆令入空無相無作門平
等無二。以信解力故。是第六願。復次
十住毘婆沙論卷第二



十住毘婆沙論卷第三
  *聖者龍樹造
  *後秦龜茲國三藏鳩摩羅什譯
釋願品之
    願淨佛土故 滅除諸雜惡
殺生偸盜邪婬妄語兩舌惡口綺語。貪恚邪
命飮酒等。有如是惡名爲不淨。復次國土
中有地獄畜生餓鬼等諸惡道名爲不淨。復
次衆生無信懈怠亂心愚癡諂曲慳嫉忿恨重
邪見慢憍慢大慢我慢邪慢。矯異自親激動
抑揚。因利求利貴於世樂。放逸自恣多欲
惡欲邪貪邪婬。不識父母沙門婆羅門。不
忍辱破威儀難與語。邪覺觀貪欲瞋恚睡眠
調戲疑所覆蔽名爲不淨。復次惡鳥獸多
怨賊。無水漿飢饉災疫人畏非人畏。内反
外賊寇。若多雨若亢旱諸衰惱小劫盡諸
苦惱等名爲不淨。復次衆生短命惡色無力
多諸憂苦。少膽幹多疾病少威力。少眷屬
惡眷屬易壞眷屬。小居家儜劣邪出家名爲
不淨。復次僧佉楡伽憂樓迦王那波羅他毘
佉那&T042511;莎王。那吉略仙人象仙人斷婬人上
弟子行者。放羊者。大心者。忍辱者。喬曇摩鳩
蘭陀磨活人者。度人者。縁水者。婆羅沙伽
那頗羅墮闍。著衣者。無衣者。韋索衣者。皮衣
者。草衣者。著下衣者。角鴟毛衣者。木皮衣
者。三洗者。隨順者。事梵王者。事究摩羅
者。事毘舍闍者。事金翅鳥者。事乾闥婆
者。事閻羅王者。事毘沙門王者。事密迹
神者。事浮陀神者。事龍者。裸形沙門。白衣
沙門。染衣沙門。末迦梨沙門。毘羅哆子者。迦
旃延尼子者。薩耆遮子者。持牛戒者。鹿戒
者。狗戒者。馬戒者。象戒者。乞戒者。究摩羅
戒者。諸天戒者。上戒者。婬欲戒者。淨潔戒
者。火戒者。説色滅涅槃者。説聲滅涅槃
者。説香滅涅槃者。説味滅涅槃者。説觸滅
涅槃者。説覺觀滅涅槃者。説喜滅涅槃
者。説苦樂滅涅槃者。水衣爲鬘者。水淨者。
食淨者。生淨者。執杵臼者。打石者。喜洗者。
浮沒者。空地住者。臥刺蕀者。世性者。大者
我者。色等者。聲等者。香等者。味等者。觸等
者。地知者。水知者。火知者。風知者。虚空知
者。和合知者。變知者。眼知者。耳知者。鼻知
者。舌知者。身知者。意知者。神知者。如是等
在家出家種種邪見邪行名爲不淨。復次其
地高下坑坎埠阜榛叢刺蕀多所妨閡。塵
土坌穢泥潦臼陷。惡山巉巖屈曲隈障。重嶺
隔塞峻峭難上。鹹鹵乾燥沙礫瓦石。衆果少
味色香不具。藥草不良。勢力薄少少有妙
色聲香味觸。園林樓閣流水浴池小山土嶺。
登縁遠望娯樂之處皆悉尟少。郡縣聚落不
相接近。地多丘荒人民希少。多見無福貧
窮下劣諸城。宰牧大官貴人諸賈客主。巧匠
工師學讀之人。亦復甚少。衣服臥具醫藥便
身之具甚爲難得。雖得非妙名爲不淨。不
淨略説有二種。一以衆生因縁。二以行業因
縁。衆生因縁者。衆生過惡故。行業因縁者。諸
行過惡故。此二事上已説。轉此二事則有
衆生功徳行業功徳。此二功徳名爲淨土。是
淨國土當知隨諸菩薩本願因縁。諸菩薩能
行種種大精進故。所願無量不可説盡。是
故今但略説開示事端。其餘諸事應如是
知。略説淨土相。所謂菩薩善得阿耨多羅
三藐三菩提。佛功徳力法具足。聲聞具足。菩
提樹具足。世界莊嚴衆生善利。可度者多大
衆集會佛力具足。善得菩提者以十事莊
嚴。一離諸苦行。二無厭劣心。三速疾得。四
無求外道師。五菩薩具足。六無有魔怨。七
無諸留難。八諸天大會。九希有事具足。十時
具足。離諸苦行者。若菩薩爲阿耨多羅三
藐三菩提出家。不行諸苦行。所謂若四日
若六日若八日。若半月若一月。乃至食一麻
一米一果。或但飮水或但服氣。不以如是
苦行求道。安坐道場。而成佛道。無厭劣
心者。若菩薩少得厭離心即時出家。速疾
得者。若菩薩出家已即得阿耨多羅三藐三
菩提。不求外道師者。若菩薩出家已時。有
外道大師。有名稱者。不往諮求。汝等説何
法論何事以何爲利。亦不於四方求索。菩
薩具足者。菩薩欲成佛道時。三千大千世
界中諸菩薩及他方諸菩薩。各持供養具來
圍繞已。待佛成道放大光明各共供養。從
佛聞法皆是不退轉一生補處。無魔怨者。
若菩薩垂成佛時。無有魔軍能來破者。無
諸留難者。菩薩垂成佛時。乃至無有毫釐
煩惱來入其心。諸大衆集會者。若菩薩垂
成佛時。四天王諸天忉利諸天夜摩天兜率
陀天化樂天他化自在天梵天乃至阿迦膩吒
天。諸龍神夜叉乾闥婆阿修羅迦樓羅緊那
羅摩睺羅伽等一切諸神。十方無量世界。各
持第一上妙供養之具來供養菩薩。名爲
大衆集會。又聲聞人言。十世界諸天盡來。名
爲諸天大會。希有行具足者。若菩薩得佛
時。地六種震動。十方無量三千大千世界諸
魔王宮殿。皆變壞無色光不復現。無量須彌
山皆悉動搖。無量大海皆悉振蕩。一切世界
出非時華。雨栴檀末香及諸天名華諸希
有事。時具足者。時無疾疫飢饉刀兵流離逃
迸。雨澤隨時無諸災横。諸國王等如法治
化。人民安樂壽命延長。無有怨賊諸惡鳥獸
毒虫鬼神惱害衆生。佛功徳力者。一切去來
今佛威力。功徳智慧無量深法。等無差別。但
隨諸佛本願因縁。或有壽命無量。或有見
者即得必定。聞名者亦得必定。女人見者
即成男子身。若聞名者亦轉女身。或有聞
名者即得往生。或有無量光明衆生遇者
離諸障蓋。或以光明即入必定。或以光明
滅一切苦惱。無量壽命者。壽命無量劫過諸
算數。一劫百劫千劫萬劫億劫百千萬億那
由他阿僧祇劫。如是久住爲利益憐愍衆
生故。一切諸佛雖力能無量壽。以本願故。
有久住世者。有不久住者。見時得入必
定者。有衆生見佛即住阿耨多羅三藐三
菩提阿惟越致地。何以故。是諸衆生見佛身
者。心大歡喜清淨悦樂。其心即攝得如是菩
薩三昧。以是三昧力通達諸法實相。能直
入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必定地。是諸衆生
長夜深心種見佛入必定善根。以大悲心爲
首。善妙清淨。爲通達一切佛法故。爲度
一切衆生故。是善根成就時至。是故得値
此佛。又以諸佛本願因縁二事和合故此事
得成。聞佛名入必定者。佛有本願。若聞
我名者即入必定。如見佛聞亦如是。女人
見得轉女形者。若有一心求轉女形。深
自厭患。有信解力誓願男身。如是女人得
見佛者即轉女形。若女人無有如是業因
縁。又女身業未盡。不得値如是佛。女人
聞佛名轉女形者。此事因縁如見佛中
説。聞佛名得往生者。若人信解力多。諸善
根成就。業障礙已盡。如是之人得聞佛名。
又是諸佛本願因縁便得往生。無量光明者。
一切佛光明所炤。隨意遠近。此説無量者
是其常光。常光明不可由旬里數以爲限
量。遍滿東方若干百千萬億由旬。不可得
量。南西北方四維上下亦復如是。但知其
無量而莫知邊際。遇光明得除諸蓋者。
是諸佛本願力所致。貪欲瞋恚睡眠調悔
除此障蓋。衆生遇光即能念佛。念佛因縁
故念法。念法故諸蓋得除。光明觸身苦惱
皆滅者。若衆生墮地獄畜生餓鬼非人
中。多諸苦惱。以佛本願神通之力光觸其
身即得離苦。法具足者。一切諸佛法悉皆
具足。無有具足不具足者。諸佛説法同故法
倶具足。但以本願因縁故差別不同。或有
久住不久住耳。何謂法具足。法有略説有
廣説。有略廣説。有具足聲聞乘。有具足辟
支佛乘。有具足大乘。以諸神通力守護。令
不爲外道所壞。不爲諸魔所破。久住於
世。略説者。以少言辭包含多義。利根之人
聞則開悟。廣説者。於一事一義種種因縁。
爲諸鈍根樂分別者敷演解説。若略廣説
者。亦以一言包擧廣義。又亦種種演散一
義。有具足聲聞乘具足辟支佛乘具足大乘
者。此義後當説。神力護法者。以佛神力護
念是法。以諸佛印印之。諸佛印者。所謂四
大因離四黒因。不爲外道所壞者。一切沙
門婆羅門外道論師。所有邪見。説生滅味患
出。又覺一切善。説破壞因縁。不爲一切魔
所壞者。諸佛有無量無邊功徳智慧方便神
通力故。魔雖有力而不能壞。又諸菩薩力
故魔不能壞。法久住者。若一劫若減一劫。
過數百劫千劫萬劫十萬劫百萬劫千萬
劫萬萬劫無量千萬億那由他阿僧祇劫乃至
無量無邊劫。聲聞具足者。一切諸佛悉皆具
足聲聞僧。但諸佛本願因縁故。有少多差別。
何謂具足。所謂如來聲聞衆。具足持戒禪定
智慧解脱解脱知見。同等清淨悉是利根。
諸菩薩形色嚴淨。具足持戒者。遠離殺生
偸盜邪婬妄語兩舌惡口綺語飮酒邪命等諸
惡法。又毘尼所制皆悉遠離。又能成就無漏
戒故。具足禪定者。四禪四無量心四無色
定八解脱八背捨八勝處十一切入等。及得
無漏諸禪定故。具足智慧者。成就四種智
慧。從多聞生從思惟生。從修集生從先
世業因縁果報生。具足解脱者。於一切煩
惱得解脱。又於一切障閡得解脱。具足
解脱知見者。知名識其事。見名明了其事。
於解脱中了了知見無疑。又知名盡智。見
名見四諦。同等者。諸入須陀洹果。悉皆同
等。乃至阿羅漢亦如是。清淨者成就三種清
淨。身清淨口清淨意清淨。利智者。但聞少
語能廣解了通達義趣。略能作廣廣能作
略。義理微隱能令易解。利益菩薩者。念諸
菩薩乃至初發心者亦不輕慢。深愛敬故。常
開示善惡爲説佛道方便因縁。形色嚴淨
者。身體姝美姿容具足兼有相好。見者歡
喜如辟支佛。行來進止坐臥寐寤。飮食澡
浴著衣持鉢。威儀庠序無所闕少。若人見者
心則清淨。菩提樹具足者。所有大樹娑羅樹
多羅樹提羅迦樹多摩羅樹婆求羅樹瞻蔔樹
阿輸迦樹娑呵迦羅樹分那摩樹那摩樹那
迦樹尸利沙樹涅劬陀樹阿輸陀樹波勒叉
樹*憂曇鉢羅樹等。於此諸大樹中隨取一
樹。在平地者高廣具足根莖枝葉滋潤茂盛。
華色鮮明無有傷缺。其樹擧高五十由旬。端
直平澤無有盤節。皮膚細軟色白鮮淨。無
有刺閡内不朽腐。又不空中虫蝎傷齧。
其根深固連編相次。其華嚴飾如鬘瓔珞。枝
蔚茂猶如圓蓋。次第分布功殊人造。其
葉青鮮猶如寶色。枝無絞戻萎黄枯葉。無
有虫蟻蚊蚋虻蟻。其下清淨布諸金沙。種
種光明周匝炤燿。栴檀香水以灑其地。平坦
柔軟清涼快樂。牛頭栴檀細末布上。諸天常
雨曼陀羅華。燒黒沈香芬馨流溢。五色天
繒參羅垂列。清風微動猗靡隨順。鳥獸遊側
寂然無聲。其樹左右天常雨華。衆妙雜色自
然間錯垂以爲瓔。猶如龍身身上往往懸
以金色華貫。四面大枝垂寶羅網。衆寶莊嚴
猶紫金山。巍巍姝妙如帝釋幢。斯由菩薩
百千萬億阿僧祇劫修集善行功徳所致。種
種妙寶化爲師子王。四師子頂上有廣大寶
床敷諸天繒。四天王天忉利諸天夜摩天兜
率陀天化樂天他化自在天梵天乃至阿迦膩
吒天。乘琉璃車磲馬瑙大青寶帝青寶金剛
頗梨衆寶宮殿。其色無比光明遠炤。倶集
寶樹圍繞供養。又十方無量世界諸菩薩
衆隨本所願備諸供具。雨衆寶物花香幡
蓋種種伎樂等。是名具足菩提樹。世間莊嚴
者。菩薩觀察十方清淨國土最上妙者而發
大願。我修集功徳所得國土。復勝於此
第一無比。衆生善利者。衆生端正無諸疾患
無有老病。壽無量阿僧祇劫悉皆化生。身
無衆穢具足三十二相。光明無量。煩惱微
薄易可化度。可度具足者。一坐説法恒河
沙衆生同時得度自有餘佛演説法時度
一人二人。是諸衆生宿種善根。結使微薄聞
説即悟。大衆集會者。有佛大會滿一由旬。
或十由旬。有百千萬億由旬。有滿三千大千
世界。此中大集會者。十方恒河沙世界以爲
大會。又其會中但是福徳之人。及諸天八部。
初地菩薩乃至十住悉共來會。唯除諸佛。
佛力具足者。諸佛所行四十不共法。是一一
法所行處。一切無量無邊。是第七願。復次
    倶行於一事 願無有怨競
若菩薩所作福徳。若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
定智慧。若諦捨滅慧四功徳處。若因諸大願。
求佛道時應作是願。若有餘人同我行
此六波羅蜜四功徳處求佛道者。願我以
此福徳因縁。不於餘人而生怨競。何以故。
同行一事。諸有智者説有怨相。世間亦復
現有此事。除此過故發是大願。是第八願。
復次
    願行菩薩道 轉不退轉輪
    令除諸煩惱 得入信清淨
輪者法輪。不退轉者無人能壞。菩薩應如
是發願。我當如説行道。必轉不退法輪。轉
此法輪除諸衆生三毒煩惱。轉捨生死入
佛法衆。苦集滅道中使得清淨。是第九願。
復次
    願一切世界 皆示成菩提
隨諸世界應有佛事處。盡於其中示得
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安樂一切衆生故。
滅度一切衆生故。以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大故獨説。其餘入胎出胎生長在家出家受
戒苦行。降伏魔衆梵王勸請及轉法輪。大
衆集會廣度衆生。現大神力示大滅度。如
此諸事悉皆如是應作。是知有如是無量
力。能利無量無邊衆生。不應但於一國示
成佛道。有人言。於一佛國所有四天下。諸
閻浮提是一佛土。過此已外唯佛能知。而
實不爾。是第十願。復次
    如是諸菩薩 十大願爲首
    廣大如虚空 盡於未來際
    及餘無量願 亦各分別説
願名心所貪樂求欲。必成十者有十種門。
廣大如虚空者。願所縁方如所有虚空處
願亦如是。盡未來際者。願時所住盡一切衆
生未來生死際。有人言。阿耨多羅三藐三菩
提。是未來世生死際。若諸佛入無餘涅槃。是
生死後際。菩薩志願無盡而實成佛則止。一
切十方世界諸大菩薩。皆有是願。餘無量願
者。諸菩薩成就無量希有功徳故。諸所有願
不可盡説。復次
    菩薩發如是 十大願究竟
是十大願。有十究竟事。何等爲十。答曰
    衆生性世性 虚空性法性
    涅槃佛生性 諸佛智性竟
    一切心所縁 諸佛行處智
    世間法智轉 是名十究竟
初衆生性竟。二世間性竟。三虚空性竟。四法
性竟。五涅槃性竟。六佛生性竟。七諸佛
智性竟。八一切心所縁竟。九諸佛行處智竟。
十世間法智轉竟。是名十究竟。問曰。汝言
竟何者爲竟。此義應分別。答曰
    衆生性若竟 我願亦復竟
    如衆生等竟 如是諸願竟
    竟義名無竟 我善根無竟
衆生性竟者。若衆生都盡滅。我願便應息。隨
世間性盡。虚空性盡。諸法性盡。涅槃性盡。諸
佛生性盡。諸智性盡。一切衆生心所縁性
盡。入佛法智性盡。世間轉法轉智轉盡。我此
十願爾乃盡息。但是衆生性等十事實不盡。
我是福徳善根亦不盡不息。不息義者。無量
無邊不可思議。過諸算數名爲不息。如此
三千大千世界。十方無量無邊過諸算數故
名爲世間無邊。是諸世界中三界六趣衆生
無邊故名爲衆生性無邊。是一切世界中内
外二種虚空性無邊故名爲虚空性無邊。是
諸世界中。欲色無色無漏性所攝有爲法無
邊故名爲法性無邊。若一切衆生滅度涅槃
性不増不減。是故涅槃性無邊。若過去十
方諸佛無量無邊。今現在十方諸佛亦無量
無邊。未來十方世界諸佛亦無量無邊。是故
生性無邊。諸佛智無量。不可稱不可量無
等無等等無對無比故。諸佛智性亦無量無
邊。如佛告阿難。是聲聞人諸佛智無量。是
故諸佛智性無量無邊。於過去世一一衆生
無量無邊心。是諸心皆有縁生。未來世亦如
是。現在世一切衆生心。亦無量無邊皆有縁
生。是故心所縁亦無量無邊。諸佛力略説有
四十不共法。是四十不共法。一一法行處無
量無邊。行處無量無邊故智亦無量無邊。是
故説佛行處智無量無邊。世間轉法轉智轉
者。轉名以此法有所轉。世間者。世間有二
種。國土世間衆生世間。此中説衆生世間。諸
佛及諸菩薩。以無量無邊方便力引導衆
生。法轉者。以無量無邊善根福徳攝取諸
佛法。智轉者。無量諸善法六波羅蜜十地等
攝取佛智。是故智轉無邊。此三同轉故合
爲一願。是菩薩一一願牢堅故。成是十無盡
願。方如虚空時如未來際。如是以略説廣
説。解是十願究竟
  發菩提心品第六
問曰。初發心是諸願根本。云何爲初發心。答

    初發菩提心 或三四因縁
衆生初發菩提心。或以三因縁。或以四因
縁。如是和合有七因縁。發阿耨多羅三藐
三菩提心。問曰。何等爲七。答曰
    一者諸如來 令發菩提心
    二見法欲壞 守護故發心
    三於衆生中 大悲而發心
    四或有菩薩 教發菩提心
    五見菩薩行 亦隨而發心
    或因布施已 而發菩提心
    或見佛身相 歡喜而發心
    以是七因縁 而發菩提心
佛令發心者。佛以佛眼觀衆生。知其善根
淳熟堪任能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如是
人者。佛教令發心作是言。善男子來。今可
發心當度苦惱衆生。或復有人生在惡世。
見法欲壞。爲守護故。發心作是念。咄哉
從無量無邊百千萬億阿僧祇劫來。唯有一
人二處行出三界。四聖諦大導師。知五種法
藏脱於六道。有七種正法大寶。深行八解
脱。以九部經教化。有十大力説十一種功
徳。善轉十二因縁相續。説十三助聖道法。
有十四覺意大寶。除十五種貪欲。并得十
六心無礙解脱。出十六地獄衆生。及身十七
具足十八不共法。善分別十九住果人。善知
分別學人阿羅漢辟支佛諸佛二十根是。大
悲心者。是大將主大衆主大醫王大導師大
船師。久乃得是法。行難行苦行。乃得是法。
而今欲壞。我當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
厚種善根得成佛道。令法久住無數阿僧
祇劫。又行菩薩道時。護持無量諸佛法故
勤行精進。或復有人見衆生苦惱。可愍無
救無歸無所依止。流轉生死險難惡道。有
大怨賊諸惡虫獸生死恐怖諸惡鬼等。常有
憂悲苦惱刺蕀。恩愛別離怨會深坑。喜樂之
水甚爲難得。大寒大熱獨行其中。曠絶無
蔭難得度脱。衆生於中多諸怖畏。無有救
護將導之者。見如是衆生。入此生死險惡
道中受諸苦惱。以大悲故發阿耨多羅三
藐三菩提心。作是言。我當爲無救作救無
歸作歸無依作依。我得度已當度衆生。
我得脱已當脱衆生。我得安已當安衆生。
復有人但從人聞以信樂心等。發無上道
心。作是念。我當修善法不斷絶故。或墮
必定得無生法忍。集諸福徳善根淳熟故。
或値諸佛或値大菩薩。能知衆生諸根利
鈍深心本末性欲差別。善知方便爲般若
波羅蜜所護。能作佛事者知我發願。善根
成熟故令住必定。若無生法忍。是諸菩薩。
在第七第八第九第十地。如佛善知衆生心
力教令發心。不以但有信樂力等教令發
心。復有人見餘菩薩行道修諸善根大悲
所護。具足方便教化衆生。不惜身命多
所利益。廣博多聞世間奇特人中標勝。疲苦
衆生爲作蔭覆。安住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
定智慧慚愧質直柔軟調和。其心清淨深樂
善法。見如是人而作是念。是人所行我亦
應行所修願行我亦應修。我爲得是法故
當發是願。作是念已發無上道心。復有人
行大布施。施佛及僧或但施佛以飮食衣
服等。是人因是布施。念過去諸菩薩能行
施者。韋藍摩韋首多羅薩婆檀尸毘王等。即
發菩提心。以此施福迴向阿耨多羅三藐
三菩提。復有人若見若聞佛三十二相。足
下平手足輪指網縵手足柔軟七處滿纖長指
足跟廣身&T038599;直足趺高平毛上旋伊泥趺臂長
過膝陰馬藏身金色皮軟薄一一孔一毛生眉
間白毫上身如師子肩圓大腋下滿得知妙味
身方如尼拘樓陀樹頂有肉髻廣長舌梵音
聲師子頬四十齒齊白密緻眼睛紺青色睫如
牛王等相。心則歡喜作是念。我亦當得如
是相。如是相人所得諸法我亦當得。即發
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以是七因縁發菩
提心。問曰。汝説七因縁發菩薩心。爲皆當
成有成有不成。答曰。是不必盡成。或有成
有不成。問曰。若爾者應解説。答曰
    於七發心中 佛教令發心
    護法故發心 憐愍故發心
    如是三心者 必定得成就
    其餘四心者 不必皆成就
是七心中佛觀其根本。教令發心必得成。
以不空言故。若爲尊重佛法爲欲守護。
若於衆生有大悲心。如是三心必得成就。
根本深故。餘菩薩教令發心。見菩薩所行
發心。因大布施發心。若見若聞佛相發心。
是四心多不成。或有成者。根本微弱故
十住毘婆沙論卷第三







十住毘婆沙論卷第四
  聖者龍樹造
  後秦龜茲國三藏鳩摩羅什譯
  ◎調伏心品第七
問曰。如上品説。三發心必成。餘四不必成。
云何爲成。云何不成。答曰。若菩薩發菩提
心行。失菩提心法。是則不成。若行不失菩
提心法。是則必成。是故偈説
    菩薩應遠離 失菩提心法
    應一心修行 不失菩提法
遠離名除滅惡法不令入心。若入疾滅。失
名若今世若後世忘菩提心。不復隨順修
行。應遠離如是法。若不失菩提法。不忘
菩提心。應常一心勤行。問曰。何等法失菩
提心。答曰
    一不敬重法 二有憍慢心
    三妄語無實 四不敬知識
有是四法者。若於今世死時。若次後世。則
忘失菩提心。不能自知我是菩薩。不復
發願。菩薩行法不復在前。不恭敬法者。法
名諸佛所説上中下乘。取要言之。是諸佛
如來所用教法。於此法中不恭敬供養尊重
讃歎。不生希有想難得想寶物想滿願想。是
法能失菩提心。慢心者。自高其心。未得謂
得未證謂證。空無相無願。若無生忍法。若
六波羅蜜。若菩薩十地。如是等及諸餘從修
生者。於此法中未得謂得。妄語者。有屬
突吉羅。有屬波夜提。有屬偸蘭遮。有屬
僧伽婆尸沙。有屬波羅夷。或有人言。有第
六妄語。是妄語心生懺悔。上五妄語初輕後
重。第六者最輕。屬波羅夷者。自無過人法。
若口言若形示。趣以方便現有此徳。屬僧
伽婆尸沙者。若口言若形示。於彼比丘四事
中。以一一有根無根事謗。屬偸蘭遮者。欲
以有根無根事謗而説不成。屬波夜提者。
以無根僧伽婆尸沙事謗。屬突吉羅者。除
入四種罪餘妄語是。自心除滅者。若説戒
時自知有小罪。不得向他説。即自心悔。
問曰。是妄語者。但在比丘不在白衣。而此
論通在家出家。答曰。凡知事實爾。而異知
説者。此論中説是總相妄語。以有衆生分別
故。事分別故。時分別故。五衆罪分別故。住處
分別故。則有輕重。雖輕妄語習久則重。能
菩提心。衆生分別者。斷善根邪見者。及
餘深煩惱者。是則爲重。事分別者。若説過
人法破僧是。時分別者。出家人妄語則重。
五衆罪分別者。如波羅夷僧伽婆尸沙罪則
重。住處分別者。僧中妄語若證時則重。不
恭敬善知識者。不生恭敬畏難想。多行此
四法。則失菩提心。問曰。但是四法能失菩
提心。更有餘法。答曰
    吝惜最要法 貪樂於小乘
    謗毀諸菩薩 輕賤坐禪者
吝惜要法者。師所知甚深難得之義。多所
利者。貪著利養恐與己等故。祕惜不説。
貪樂小乘者。不得大乘滋味故。貪樂二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irst] [Prev+100] [Prev]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41 42 43 44 45 [Next] [Next+100] [Last] [行番号:/]   [返り点:/] [CIT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