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正蔵検索


punctuation    Hangul    Eng   

Citation style A:
Citation style B:
()
Citation style C:
()
Citation style D:
()
TextNo.
Vol.
Page

  INBUDS
INBUDS(Bibliographic Database)
  Digital Dictionary of Buddhism
電子佛教辭典
パスワードがない場合は「guest」でログインしてください。
Users who do not have a password can log in with the userID "guest".

本文をドラッグして選択するとDDBの見出し語検索結果が表示されます。

Select a portion of the text by dragging your mouse to view all terms in the text contained in the DDB. ・

Password Access Policies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破取著不壤假名論 (No. 1515_ 功徳施地婆訶羅譯 ) in Vol. 25

[First] [Prev] 887 888 889 890 891 892 893 894 895 896 897 [Next] [Last] [行番号:/]   [返り点:/] [CITE]


  No.1515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破取著不壞
假名論卷上
  功徳施菩薩造
  唐中天竺國沙門地婆訶羅
奉          詔譯
    稽首能悟眞實法 離諸分別及戲論
    欲令世間出淤泥 無言説中言説者
    一切異道之所作 不能壞於諸想見
    彼難壞見金剛斷 故我歸心此法門
    諸句義中祕密義 世間智慧莫能測
    開喩我等及群生 彼菩薩衆今敬禮
佛所説法咸歸二諦。一者俗諦。二者眞諦。俗
諦者。謂諸凡夫聲聞獨覺菩薩如來。乃至名
義智境業果相屬。眞諦者。謂即於此都無所
得。如説第一義。非智之所行。何況文字。乃至
無業無業果。是諸聖種性。是故此般若波羅
蜜中説不住布施。一切法無相。不可取不可
説。生法無我無所得。無能證無成就。無來無
去等。此釋眞諦。又説内外世間出世間。一切
法相及諸功徳。此建立俗諦。如是應知
如是我聞者。顯示此經是世尊現覺而演。非
自所作。一時者。説此經時。餘時復説無量經
故。在舍衞城等説處也。辯處何義利益衆生。
云何利益。令知此地佛曾遊止。心淨尊崇種
福因故。一切經首列衆者。何示現。如來大威
徳故。又結集者證已所傳無異説故。諸大乘
經中廣説。世尊菩薩功徳。須菩提於彼已生
淨信。是故言希有等。此中世尊者。謂何能永
蠲夷四魔畏故。善逝者。於第一義一切法皆
無所得。自證知故。如來者。三無數劫福智圓
滿。如是而來成正覺故。應者。諸煩惱怨已永
害故。正者。不顛倒義。等者遍及滿義。故名正
等覺。護念有二種。如來攝受令悟眞實護念
也。又令轉化無量衆生。第一護念也。已知護
念。何故付囑。爲有未能見眞實者。此亦有二。
彼諸菩薩普於世間當成如來獨尊體相。如
是讃美付善知識俾其瞻護。令已生佛法住
及増長付囑也。爲未生勝法付之令生。第一
付囑也。復以何因。捨見眞者讃於未見。哀彼
未得勝智善品。誘勸其心令勇進故。善男子
善女人發菩薩乘等者。謂所護念付囑菩薩
趣向佛乘。應云何住等。云何住者。於何相果
心住願求。云何修行者。當修何行而得其果。
云何降伏其心者。降何等心使因清淨。諸法
先因而後果。何故先説果先讃果徳。令彼欣
求而修因故。諦聽者。心專一境。善者於如理
義生信無疑。思念者。敬持不忘。應如是住等
者。如其次第於如是果而住其心。修如是行
克證彼果。降如是心即因清淨
此中顯示菩薩果四種利益相應之心。何者
爲四。一無邊。二最上。三愛攝。四正智。云何
無邊心。經曰所有一切衆生之類。如是等言
衆生類。謂禀息風含情覺者。此復云何。所謂
卵生諸鳥等。胎生諸人等。濕生諸蟲等。化生
諸天等。如是四種各多族類。此諸衆生住於
何處以何爲體。經曰若有色若無色。有色者。
謂有形。無色者。無有形。三界衆生此皆攝盡。
有形者。謂欲界二十依止處。色界十七依止
處。無形者。謂無色界。此復幾種。經曰。若有
想若無想。若非有想非無想。有想者。謂空無
邊處識無邊處。起空想識想故。無想者。謂無
所有處離少想故。名爲無想。非有想非無想
者。謂有頂所攝。衆生之聚。如是一切我皆攝
受。云何最上心。經曰。我皆令入無餘涅槃而
滅度之。無餘涅槃者何義。謂了諸法無生性
空。永息一切有患諸蘊。資用無邊希有功徳。
清淨色相圓滿莊嚴。廣利群生妙業無盡。云
何愛攝心。經曰。如是滅度無量衆生實無衆
生得滅度者。此義云何。菩薩慈愛一切衆生
同於己故。衆生滅度即我非他。是名愛攝。若
第一義入初地等。諸菩薩無衆生想。以衆生
不可得。如預流人不起身見。非彼菩薩見一衆
生是我所度。云何正智心。經曰。若有衆生想
即不名菩薩等。名何等耶。所謂凡夫。何以故。
以必迷於第一義。起我想衆生想命想取者
想故。若證眞實第一義者。衆生等想決定不
生。此中以般若力證第一義。一切衆生皆不
可得。大悲心故恒逐衆生。處於生死隨宜誘
度。如是四種利衆生果。應以俗諦而住其心。
此四種心圓滿果因。次應顯示。是故經言。復
次須菩提。菩薩不住於事行於布施如是等。
此布施名中具六波羅蜜。施有三種攝於六
故。何等爲三。一者資生施。二者無畏施。三者
法施。此中資生施。攝檀那波羅蜜。無畏施攝
尸羅羼提二波羅蜜。於未作已作惡不生怖
畏故。法施攝餘三波羅蜜。精勤不倦引諸神
通。如無所得爲人説故。或彼一切諸波羅蜜
爲他開演。皆成法施。事等是何。云何不住
事者。自身此身常有苦樂等無邊事故。不住
者謂於是中心無愛著。無所住者不望報恩。
不住色等者心不悕求可意諸境。復以何義
不住彼耶。心存於己不能惠施故。若有悕求
退失菩提故。復次不住於事者。依資生施説。
謂惠施者於所施財不應愛著。愛而行施心
必生苦。或復施已還追悔故。無所住者。依無
畏施説。謂諸菩薩修戒忍時。不應生心求彼
果報。不住色等者。依法施説。法施有二果。謂
現生他生。於此二中不應貪著。現生果者。謂
所資用色等五境。此復云何。説法之人衆所
瞻敬。以妙色等妓樂香花飮食衣服而供養
故。他生果者。依法境説。云何此中而亦不住。
若諸菩薩證眞實時。乃至法身亦無得故。云
何修行六波羅蜜因得清淨。經曰。須菩提菩
薩應如是布施不住於相想如是等。此義云
何。謂諸菩薩第一義中。施者受者及以施物。
名義智境諸想不生。是即伏心因以清淨。或
曰有施者等可生福聚。三事並妄福於何有
禍哉斯言第一義故不住於想。俗諦故行施。
如是福聚難可度量。如十方虚空廣遍無盡。
前因行處應讃其福。此説者何降伏於心。想
不生故。不生於想施方淨故。由清淨因福無
邊故
自下一切修多羅問答遣疑。持正法福徳威
力。此威力成就一切法修行。修行任運果因
清淨相。一切衆生如來藏性佛境界。見佛法
身法界相。無住涅槃觀察有爲。世尊説已
聖者須菩提疑曰。若菩薩施時法亦不住。云
何以相好故行於施耶。百福相等功徳法聚
名爲世尊。若不住法云何得成諸佛體相。爲
遣此疑經曰須菩提於意云何。可以相成就
見如來不不也世尊如是等。相成就者是無
常故。如經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諸相非相即
非虚妄。非虚妄者所謂眞實。以眞實故名曰
如來。諸相若存是虚誑矣。如經應以諸相非
相而見如來。即相徴求無所得故。若能遠離
果悕望。乃至法身亦無所得。然恒如是行
不住施。即於佛身速致成滿
須菩提復疑曰。若三種施皆無所得爲清淨
因。了相空性爲眞實果。於後世中誰其信樂。
將無空説同乎石女。是故問言。頗有衆生於
未來世。後五十歳。法欲滅時聞此等經生實
想不。爲遣此疑經曰須菩提莫作是説。如是
等後五十歳者。人壽百齡開爲二分。初分五
教力増強。後漸衰減。佛涅槃已名未來
世。此中正法將滅之時教力漸微。是故説爲
後五十歳。菩薩摩訶薩其義云何。於菩提處
有決定心菩薩也。於一切衆生誓興利益摩
訶薩也。云何復名有尸羅者。過去生中見無
量佛咸供養故。供養有三種。一者給侍左右。
二者嚴辦所須。三者詢承法要。能守護故名
曰尸羅。謂能善守六情根故。彼復有三。一能
離尸羅。離於十不善業故。二能作尸羅。作於
菩提分業故。三能趣尸羅。趣於第一義諦故
云何復名有功徳者。種無貪等三善根故。質
直柔和及智悲等。是名功徳。云何復名有智
慧者。了知生法二無我故。如是了知離於八
想生法。各有四種想故。離生想者。經曰是諸
菩薩無我想無衆生想無命想無取者想。此
義云何。有主宰用名之爲我。諦觀諸蘊無彼
相故。無我想安住常性名曰衆生。諸蘊無
常相續流轉。無有一法是安住性故。無衆生
想。如有經説。汝今刹那亦生亦老亦死故無
命想。諸蘊循環受諸異趣名爲取者。是中無
人能取諸趣。捨於現蘊而受後蘊。如去故衣
而著新衣。然依俗諦。譬如因質而現於像。質
不至像而有像現。由前蘊故後蘊續生。前不
至後而後相續。是故菩薩無取者想。此謂了
知生無我性離法想者。經曰無法想亦無非
法想。無想亦無非想。此復云何。第一義法本
不生故無法想。以不生故亦無有滅故。無非
法想。法非法分別離故無想。此言無想但顯
想無。非謂有法而名非想。復次雖第一義離
一切想。而隨世間言語想説。是故菩薩亦無
非想。此謂了知法無我性。云何但説有尸羅
等持戒種善。能起深信智慧見眞生於實想。
一切功徳此倶攝故。復以何義言知見。彼
諸菩薩心勇勵故。彼作是言。我今信解如來
知見。應更專勤修諸善法。何故知見二倶説
耶。爲欲開顯一切智故。此復云何。一切智者
於諸境界朗然現覺。非如比智見煙知火。不
能照了諸相差別。亦非如肉眼見麁近物。細
障遠處則不能知。但隨説一或如彼故。若諸
菩薩起我等想及法等想。有何過失。因此生
於我等執故。云何我等想生我等執。若生此
執有其想故。云何法等想生我等執。我我所
蘊中起法非法想。非於無我土木等故。經曰
不應取法不應取非法。此何義耶。捨二邊故。
法有性相尚不應取。何況非法本無性相。復
次無分別者。善如法尚不取。況不善非法。或
念言不善不應取。何故不取善。若善法亦不
取者。佛何故三無數劫積集資糧。是故經言。
以是義故如來常説如筏喩者。法尚應捨何
況非法。此義云何。如欲濟川先應取筏。至彼
岸已捨而去之。世尊亦爾。欲度苦流假資糧
筏。超一切果登涅槃岸。樂因尚離何況苦因。
如象脇經説。若出生死證涅槃界。愛非愛果
法非法因一切皆捨
復次疑曰。若證時法非法皆捨。何故世尊以
一念相應正智。現覺諸法有所説耶。爲遣此
疑。經曰須菩提於意云何。如來得阿耨多羅
三藐三菩提耶。如來有所説法耶。如是等此
明何義。顯示世尊證於眞實無法可取。言諸
法者。順俗名言非第一義。若法非法皆無所
取。即依俗諦説名菩提非有實物。如説大梵
諸佛如來證菩提者。謂無所得。若無所得。云
何世尊有諸能事。如來本願普利群生。我成
正覺離諸分別不由作意。乃至衆生生死未
盡。隨其種類欲樂不同。形相言音差別應現。
於諸法性皆無所得。是得菩提亦名法身。菩
提法身無所得故。雖無動念仍先誓力。無邊
色像以嚴其身。十方國土周行不礙。凡有見
聞靡不蒙益。聖者須菩提。以菩提無生故。密
意答言。無有少法如來所得。非於無生而不
現證。如經如來所説法。皆不可取不可説。非
法非非法。此義云何。無生者。非是法亦非非
法。法非法分別境故。不可取不可説者。無能
取説故。證無所得故。如經以無爲相説名聖
人。無爲者。無所得義。無爲相者。無所得自性
義。聖人者。見眞實義
須菩提復念言。有尸羅等於經深信其福幾
何。是故廣明持法威力。經曰須菩提於意
云何。若滿三千大千世界七寶以用布施。乃
至爲他人説。如是等爲他説者。謂於二諦有
所得無所得。理善能開演不顛倒故。其福勝
彼。無量阿僧祇者。非心所量無量也。六十位
數所不能及阿僧祇也。福徳聚即非福徳聚
者。財施雖多比持經福即爲少故。持經福多
二門成立。謂教及理。云何爲教如有經言。施
中最者所謂法施。今此寶施是財施攝。云何
爲理。財施雖獲富饒之果。住於生死無常敗
壞。法施能成究竟功徳。永斷一切生死苦因。
如經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從此經出。諸佛
如來從此經生。云何出生。依此法門心無所
得。證無生理妙菩提故。又説諸法無生等義。
是語律儀。從此生於衆徳身故。由身律儀相
圓滿業生化身故。復以何義。則施唯得大財
位果。非諸佛因。經曰佛法者。即非佛法是名
佛法。其義云何。諸法體性空無所有。此若開
顯是佛法身。見有性者於法未悟。依此密意
説非佛法。若知法無性覺故名佛。此法佛有
餘人無。是名佛法。由持正法了法無性行於
財施。不能如是法施福多。以斯義故
復次疑曰。若所證法無有性者四聖果云何
得成。不見世間無物有果。爲遣此疑。經曰須
菩提於意云何。須陀洹能作是念。我得須陀
洹果不。須菩提言不也世尊如是等。何故名
爲須陀洹。以預於無得流故。云何無得。於色
等境皆無得故。十有五念爲見道。乘此向果
名彼果向。第十六念説爲住果。人天二別極
七返生。何故七生餘七結故。七結者何。謂欲
貪及瞋色無色愛掉慢無明。從此復斷欲界
中修所斷惑。乃至五品名斯陀含向。是中復
説二種家家。謂天及人。天家家者謂於天趣
或於一天。或二三天。諸家流轉而般涅槃。人
家家者。謂於人趣或於此洲。或餘洲中。諸家
流轉而般涅槃。盡第六品名住此果。更一來
生此世間故。如是次第復斷二品一生爲間。
當般涅槃。是即名阿那含向。九品永離名住
此果。更不還生於欲界故。如是復斷初禪地
欲。乃至有頂第九品無間道時。一切説名阿
羅漢向。此無間道亦名金剛喩定。以能永壞
諸惑隨眠。至解脱道名盡智。與漏盡得同時
生故。如是名住阿羅漢果。應作自他利益事
故。應爲一切有貪著者所供養故。如是四人
皆不作念我能得果。何以故。在證時無所得
故。如經實無有法名須陀洹。乃至實無有法
名阿羅漢。何故不欲得果念耶。若是念生有
我等取。離身見者無彼取故。是故先説以無
爲相説名聖人。無爲相者。空性相義。須菩提
述己所得證無是念。曰如來説我無諍行第
一我是離欲阿羅漢。我不作是念如是等。此
義云何。若須菩提行於無諍不悟即空。何故
如來讃言第一。言第一者悟即空故。如經以
須菩提實無所行。諍者是何。所謂煩惱。離彼
煩惱名無諍定。須菩提住於此定。障及諍皆
不與倶故。隨俗言無諍行無諍行也。復次疑
曰。若預流等不得自果。云何世尊遇然燈佛
獲無生忍。爲遣此疑。經曰須菩提於意云何。
如來昔在然燈佛所。於法有所取不。須菩提
言不也世尊如是等。此明何義。顯示昔遇然
燈佛時。以悟無生無法可取。言獲忍者。以俗
諦故。如説得菩提者謂無所得。復有經説。文
殊師利我坐道場。無得而起金剛場。經又作
是説。我所有法皆不可得。若聲聞獨覺及以
如來。或曰。言語不能取於證法。非智不取。此
説違經。經説第一義非智之所行。何況文字
故。復次智所知境名所詮境。是二差別智之
所證。名初不行。何義須説語不能取。斯或太
簡應具説。牙齒手足諸身分等不能取故。復
次有餘經中世尊自釋。然燈佛所得無生智
不取於法。如彼經言海慧當知。菩薩有四。所
謂初發心菩薩。修行菩薩。不退轉菩薩。一生
補處菩薩。此中初發心菩薩見色相如來。修
行菩薩見功徳成就如來。不退轉菩薩見法
身如來。海慧一生補處菩薩。非色相見。非功
徳成就見。非法身見。何以故。彼菩薩以淨慧
眼而觀察故。依淨慧住依淨慧行。淨慧者無
所行非戲論不復是見。何以故。見非見是二
邊遠離二邊。是即見佛。若見於佛即見自身。
見身清淨見佛清淨。見佛清淨者。見一切法。
皆悉清淨。是中見清淨智亦復清淨。是名見
佛。海慧我如是見然燈如來。得無生忍。證無
得無所得理。即於此時上昇虚空高七多羅
樹。一切智智明了現前。斷衆見品超諸分別。
異分別遍分別。不住一切識之境界。得六萬
三昧。然燈如來即授我記。汝於來世當得作
佛號釋迦牟尼。是授記聲不至於耳。亦非餘
智之所能知。亦非我惛蒙都無所覺。然無所
得亦無佛想。無我想無授記説授記想。乃至
廣説。言無想者。顯是智證而無所取。想者心
法非是語故。當知此中説智之境。是故言以
淨慧眼而觀察故。復次無生忍者是心法。非
語法故。復次證於無得無所得者。以法無性
無能取得。此無得理有可得耶。都無所得豈
智能取。復次斷衆見品。超諸分別見品分別
智法非語。復次不住一切識之境界。不言不
住一切語境故。無所取是智境界。云何餘師
固謂遮語
復次疑曰。若智亦不能取諸佛法。何故菩薩
以智取佛土功徳而興誓願。爲遣此疑。經曰
須菩提。若菩薩作是言。我成就莊嚴佛國土。
是人不實語如是等。衆妙珍綺悦可於心名
爲莊嚴。彼有體相色等性故。第一義中斯不
可得。説非莊嚴也。而依俗諦以智成就是名
莊嚴也。菩薩應如是不生。有住心者我作我
成就。如是住心不應生故。不應住色等生心
者。於色等果不應求故。應無所住而生其心
者。以智成就而不住。彼如是心應生故。復次
疑曰。若不取一切法。云何諸佛取遍滿自在
身耶。爲遣此疑。經曰須菩提。譬如有人身如
須彌山王如是等。此喩顯示彼相似法自在
之身。其義云何。如須彌山由共業力。雖無分
別而生大體。如來亦爾。於無量劫修諸福行。
雖獲大身不由分別。如來何故。同須彌山無
分別耶。第一義中山及色身無體性故。是形
相者。皆有爲故。如經何以故佛説非身是名
爲身。非謂有身名爲大身
復次顯示受持正法。其福甚多。是故此中重
説譬喩。經曰如恒河中所有沙數如是沙等
恒河。於意云何。是諸恒河沙寧爲多不如是
等此之勝喩何不先擧。以諸凡夫未見眞實。
先爲廣説不生信解。漸次聞之乃生信故
復次受持福多。以十三種因而得成就。所謂
處可恭敬故。人可尊崇故。一切勝因故。彼義
無上故。越外内多故。勝佛色因故。超内施福
故。同佛出現故。希能信解故。難有修行故。信
修果大故。信解成就故。威力無上故。世尊何
故。慇懃説此諸因相耶。以諸衆生行資生施
求財位果。不持正法斷諸苦因。此中處可
恭敬者。經曰復次須菩提。隨所有處説是法
門。乃至一四句頌。當知此處即是支提如是
等。人可尊崇者。經曰當知是人成就最上希
有之法如是等。一切勝因者。經曰當何名此
法門。乃至名爲般若波羅蜜如是等。此義云
何。諸佛菩薩以般若波羅蜜。於世出世最勝
了知。今此法門如是教故。云何知然。如經即
非波羅蜜故。此復云何。智功徳岸無能量者。
復次非彼岸者。謂三界法智能稱量知不堅
第一義本性無生。是故説言非波羅蜜。彼
義無上者。即如是義無有上故。如經須菩提
於意云何。如來有所説法不如是等。此義云
何。以般若波羅蜜中無法可得。是故如來亦
不能以文字而説。唯此分量説名菩提。如有
經言空中鳥迹不可得。菩提性亦復如是。言
菩薩者。於無得中能覺了故。越外多者。經曰
三千大千世界所有微塵是爲多不如是等。此
中擧大千界微塵數多。爲欲對顯受持之福。
云何顯耶。比持經福即非多故。如經是諸微
塵如來説非微塵。非微塵者顯非多義。若以
非多名非微塵者。云何復説是名微塵。依自
分限。是一大千微塵數故。越内多者。經曰所
有世界如來説非世界等。此中世界者。謂衆
生界。大千界中一一衆生。出息入息微塵刹
那皆亦多故。非世界等如微塵説勝佛色因
者。經曰可以三十二相見如來不如是等。此
明何義。顯示法身無相爲體。如經三十二相
即是非相非相者。非法身相是名相者。是佛
色身丈夫之相。受持等福是法身因。非諸相
因。是故此福最爲殊勝。超内施福者。經曰若
善男子善女人。以恒河沙等身布施。乃至其
福勝彼無量阿僧祇。此何所因是財施故。捨
身尚爾況外物耶。云何名爲同佛出現。佛興
于世薄福難逢。此經亦然。預聞者少。如經爾
時須菩提。聞此法門深生信解。悲泣雨涙捫
涙而白佛言。希有世尊如是等。須菩提阿羅
漢人。隨佛覺悟於此正法。昔尚不聞。是故希
有同於佛現。希能信解者。經曰若復有人。得
聞此經生於實想。當知成就最上希有如是
等。實想者。謂聞此法門是無邊福因。以爲實
故。復次謂聞難得同於佛興。以爲實故。復次
謂聞此説一切法無生無所得等。以爲實故。
若一切法無生。何故言當生實想。雖生實想
不壞無生。如經實想者。即是非想。是故當知
生實想者。依俗諦説第一義。即非實想。復次
俗諦名實想者。俗諦之想。是人雖信諸法無
生。而不捨俗諦法故。以是當得最上希有。難
有修行者。經曰我今得聞如是法門信解受
持不足爲難如是等。信修果大者。經曰是諸
衆生無復我想衆生想命想取者想如是等。
此義云何。以於此經信及行故。了生無我性。
不生我等想。何以故。有所取我是中乃生能
取想故。彼能取想。隨俗言説第一義即是非
想。何以故。諸佛世尊證法無我。遠離一切分
別想故。諸佛體相名爲大果。信解成就者。經
曰若復有人。得聞是經不驚不怖不畏如是
等。此中不驚者。謂於諸法無生之理。心不驚
愕趣生道故。不怖者。謂於諸法無和合相心
不怖懼。而於世俗和合相中。相續分別執爲
實故。不畏者。心不如是永決定故。復次不驚
等者。如其次第。謂聞法時思惟時修習時心
安不動。衆生等想已遠離故。威力無上者。經
曰須菩提如來説第一波羅蜜。須菩提此第
一波羅蜜。如來説彼無量諸佛亦如是説如
是等。云何名第一。無與等者故。云何無與等
一切佛法中威力最勝故。一切諸佛同演説
故。以如是等十三種因。持經之福多於寶施。
復次疑曰。若一切佛法中般若波羅蜜最爲
上者何用勤苦行餘度耶。爲遣此疑。示現般
若攝持餘度。經曰須菩提如來忍辱波羅蜜
即非波羅蜜如是等。非波羅蜜者。遠離此分
別心故。云何無分別。經曰。如我昔爲歌利王
割截支體我於爾時無我想無衆生想無命想
無取者想。如是等此義云何。若有我等想。即
見有自他。他來犯己必生瞋恨。若謂無分別
想是愚癡心。癡心作因瞋念還起。於彼王所
孰能不校。以不校故證知無想。亦非無想。無
想者所謂無我等想。無自他想及瞋恨想。非
無想者。謂非愚癡。何故愚癡名爲無想。不能
觀察是應作是不應作故。復次無想亦非無想
者。離於想無想染著分別故。此已説被虐害
時攝持忍辱。復欲顯示餘時攝持。經曰。又念
過去於五百世作忍辱仙人如是等。此顯往
昔未遇惡王。已於多生斷我等想。皆由般若
攝持力故。復欲顯示攝持菩提。經曰。菩薩應
離一切想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以離
諸想得菩提故。如説坐於菩提座永斷一切
想。云何離想耶。經曰。不應住色生心。不應住
聲香味觸法生心。應生無所住心。若生無所
住心者。云何住菩提而發心耶。以住菩提故
無所住。如經何以故如是住者。即爲非住。此
義云何。如是住者俗諦故。非住者第一義故。
復次言住菩提即是非住。如有經説。菩提無
住處是故非住。是住菩提之異名也。已説般
若攝持忍辱。攝持餘度其相云何經曰。是故
佛説菩薩心不住色布施。不住聲香味觸法
布施。三施攝六如前説故。五波羅蜜離於施
物施者受者。三種分別。即是般若波羅蜜相
故。持餘度其義得成。如説五波羅蜜。若離般
若如闕目者而無導師。爲顯示彼方便故。經
曰。菩薩爲利益一切衆生應如是布施。或念
言若不住法而行施者。云何爲利益衆生。是
故經言。一切衆生想即是非想爲利益者。俗
諦言説第一義即是非想。何以故。以衆生想
取諸衆生。計與蘊異或不異等。第一義中皆
不可得。如經是諸衆生即非衆生。此顯遠離
智及所知二種分別。言非想者顯智無性。非
衆生者。所知無性彼二無性。如來證了諸想
永除。證無性故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破取著不壞假名論卷上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破取著不壞
假名論卷下
  功徳施菩薩造
  *唐中天竺國沙門地婆訶羅等
奉         *詔譯
須菩提復念言。諸佛離一切想。證法無性。世
間以何相故而信知耶。是故經言。如來是眞
語者實語者如語者不異如語者。何故但以
如是四句。顯示諸佛證實離想。以世間中求
名利者。於上人法未證言證。佛異彼人故説
眞語。復有貪鄙情多矯妄。曾獲神通自知已
失。有人來問。但云先得遠離是心説於實語。
又有修得世間之定。心暫不生相同寂滅。而
向人説我證涅槃。永除此謬故説如語。此言
如取如是義。所隨如字應可比知。必同行故。
如説義時相同行相違。乃至廣説。是中同行
者。如母牛來子亦隨至。如與如是應知亦然。
此顯如來斷一切障。如彼明證如是而説。不
同學得世間禪者。言證涅槃尋復退失。何爲
復説不異如語。以諸凡夫於乾闥婆城夢幻
響像熱時之焔旋火之輪。如其所對如是取
著名爲異如。諸佛不然。是故説不異如語。此
復云何。諸凡夫人所取城等非城等。有名爲
異如。如來所證非虚妄。有不誑性故。名不異
如。是故所言未嘗虚妄。云何知然。佛已淨除
一切障故。有證及教可辨明故。云何爲證。
譬如説色是無常等。色法現是無常等故。云
何爲教。如有經言。童子我一切知一切見也。
復次眞等四諦之名。如來證知此四深理。是
以能説。説而不知。無是處故。此中眞語者。説
於苦諦色等諸蘊。眞是苦故。實語者説於集
諦愛實苦因。非自在等能爲因故。如語者。説
於滅諦無爲涅槃。有爲虚妄無爲反是。如説
無爲之法。非虚妄性名之爲如。不異如語者。
説於道諦。離八支道言得涅槃虚誑不實。此
道能得實非妄故。或念言。若諸佛離一切想。
云何於法現證。而説言八支道是實。入水火
等爲妄。説實妄故有分別想。是故經言。須菩
提如來所得法。所説法無實無妄。此義云何。
如來證第一義。一切法本性無生。無生故不
曾是有。云何名實。既無生豈有滅。是故非妄。
實妄二境皆不可得。於何而生彼分別想。所
説之法是文字性。文字有爲故非實依。而證
實故非妄
復次疑曰。若所證法無生無性非實非妄。是
即諸佛第一義身。從此爲因二身成滿。菩薩
何故捨所證法。住於事等而行施耶。爲遣此
疑。經曰。須菩提。譬如有人入闇即無所見。若
菩薩心住於事而行布施如是等。此闇明二
喩。示有住無住過失功徳。其義云何。如人闇
中捨平坦路行於非道。顛墜艱險受諸苦難。
於所樂處近而不達若諸菩薩住事行施捨
無得性平疾之道。行於有得險難之路。於生
死中受諸困厄。涅槃之所何時可至。如人有
目者。得無生忍也。夜分已盡者。捨於果愛也。
日光明照者。決定了知諸法無性。見種種色
者。悟一切法不滅不生不斷不常不一不異
不來不出無所得等。菩薩如是行不住施。速
成正覺得大涅槃
此一切法修行中有自他二利。自利復有教
義修行。教修行者。謂受持讀誦。義修行者。聽
聞思惟。利他者。謂爲人演説。如經須菩提。若
善男子善女人。於此法門受持讀誦修習演
説。如來悉知是人悉見是人。生如是無量福
徳聚。取如是無量福徳。此中受者作心領納
故。持者温記不忘故。讀誦者披諷其文故。修
習者謂聽聞及思惟故。無量福聚其相云何。
經曰。若善男子善女人。初日分以恒河沙等
身布施。乃至於此法門信心不謗如是等。此
布施福轉勝於前。以事與時二種大故。事大
者。如經以恒河沙等身布施故。時大者。如經
百千億那由他劫故
修行任運果今説云何名爲任運果。謂修行
者從初乃至未成正覺。此生餘生獲諸功徳。
本所期者是佛果故。功徳是何。所謂魔及異
道不能沮亂。功徳大故。殊勝無等堅牢福果。
最上法器圓滿資糧。能荷難勝深大信解福
因之處。拔一切罪速疾證地。此中魔及異道
不能沮亂者。經曰。此法門不可思議。其義云
何。以法威力不思議故。斯人福慧超諸智境。
是故邪徒莫能沮亂。功徳大故。殊勝無等者。
經曰。不可稱量以能受持。不可量法功徳威
力餘無與等。是故此人最爲殊勝。堅牢福果
者。經曰。無量果報邪莫能沮故。功徳廣大
故。於天人中受諸勝福無能逼奪令其不受。
最上法器者。經曰。此法門如來爲發大乘者
説。爲發最上乘者説。法豈虚行授之以器。圓
滿資糧者。經曰。若有人受持讀誦修習演説
如是等。此中受持讀誦爲他説故。福徳増長。
聽聞思惟故。智慧増長。示何増長。如經皆成
就不可思不可稱無有邊無量功徳聚。言無
量者。顯此功徳非是一切心量之境。是故思
所不能知不可取。而稱無邊際可得。能荷難
勝者。經曰。如是人等。即爲荷擔如來阿耨多
羅三藐三菩提。此義云何。如佛成就難思妙
法。慱濟群苦無復遺餘。持經之人當如是故。
廣大甚深信解者。經曰。若樂小法者。即於此
經不能受持讀誦如是等。此中廣大信解者。
無小意樂故。甚深信解者。無我等見故。福因
之處者。經曰。在在處處。若説此經如是等。集
福捨罪故名支提。人能演法功與之等地。雖
無思持説者。故拔一切罪者。經曰。若善男子
善女人。受持讀誦此經。爲人輕賤如是等。受
持此經方致成佛。反被輕賤。其故者何。經曰。
是人先世罪業應墮惡道。以今世人輕賤故。
先世罪業即爲消滅。如來品説。若復有人受
持此經。乃至演説。是人現世或作惡夢。或遭
重疾。或被驅逼強使遠行。罵辱鞭打乃至殞
命。所有惡業咸得消除。復有頌言
    若人造惡業 作已生怖畏
    自悔若向人 永拔其根本
怖心悔過尚除根本。何況有人受持正法。此
豈不與餘教相違。如説
    業雖經百劫 而終無失壞
    衆縁會遇時 要必生於果
非有相違。此復云何。且十不善惡趣之業。由
持正法及悔先罪。惡趣果雖永不生。然於現
身受諸苦報。現受諸苦豈失壞耶。不生惡趣
非拔根耶。若有無間決定業者。命終之後定
生彼故。應住劫受須臾出故。如阿闍王等。是
故無違。速疾證地者。經曰。我念過去無量阿
僧祇劫。乃至若復有人。於後末世能受持讀
誦此經。廣爲人説。我所供養諸佛功徳。於此
百分不及一如是等。此義云何。無邊佛所供
養之福。不證眞實。持此法門速疾能證。是故
受持功徳威力。設爲百分彼前福聚不及其
一。如是千分百千分數分不及。取類應知。數
者謂六十位。過斯已往數不能及歌羅。不及
校計。不及者此依歌羅微細義説。謂受持福
最微細性功徳已多。非前所及。窮於校計終
無與等。微細尚爾況一切耶。優波尼沙者因
也。其義云何。此少分福於最勝果即成因性。
總前福聚亦不成因。不能得眞實果故。譬喩
不及者。如有童女稱爲月面。女面豈能全類
於月。以有光潔少分相同。彼前福聚即不如
是。無少相似可爲譬喩。此復云何。謂但受持
文字之福。前福於此無相似性匪薄福人。而
能聽受此文字故。如經若我具説者。或有人
聞心則迷惑而生輕賤。謂聞此功徳威力思
惟時不信時也。如經此法門不可思議。果報
亦不可思議。二倶難思威力勝故
須菩提何故復言發菩薩乘。應云何住等。欲
具顯因清淨相故。何者不具云何具顯。謂所
修因非但離於三事相想即名清淨。要當遠
離我住我修我降伏心。如是諸想方得淨故。
如經應生如是心。乃至實無有法名爲發菩
薩乘者。此復云何。第一義無有衆生得般涅
槃。亦無有法名爲菩薩。發心住果修行降伏。
於無有中而起有想。是顛倒行非清淨因。復
次疑曰。若無菩薩發趣大乘。則無有因證於
佛果成滿四種利益之業。云何世尊然燈佛
所。而得授記。汝於來世當得作佛。號釋迦牟
尼。能成四種利衆生事。爲遣此疑。經曰。須菩
提。於意云何。如來昔在然燈佛所。頗有法得
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不如是等。此中意説。
佛於往昔證眞實義得授記時。不見少法而
是無上菩提。因體以無所得得授尊記。此即
證知一切法皆無所得。如經須菩提。言如來者
以眞如故。眞如者無所得義。須菩提心念我
於此説雖復無疑。然有人言。然燈佛所不見
有法。能得菩提昇于覺座。豈亦如是。是故經
言。須菩提若有人言如來得阿耨多羅三藐
三菩提。是人不實語。乃至如來所得法。是中
無實無妄。此義云何。夫實妄者生於有得。有
時言實壞時知妄。無所得中此二倶遣。復有
念言。若如來但證無所得者。佛法即一非是
無邊。是故經言。如來説一切法皆是佛法。佛
法謂何。即無所得。未曾一法有可得性。是故
一切無非佛法。云何一切皆無所得。經曰。一
切法者即非一切法。云何非耶。無生性故。若
無生即無性。云何名一切法。於無性中假言
説故。一切法無有性者。即是衆生如來藏性
是故世尊垂次開顯。經曰。須菩提。譬如有
人其身妙大如是等。妙大身者。謂空性身。云
何妙大。隨於所在而不異故。一切衆生咸共
有故。如説此一衆生空性。彼一切衆生空性。
如來有之。衆生亦有。何故但説如來藏一切
衆生有。不説衆生藏如來有耶。以諸衆生未
證空理。如來證故。如有經説。衆生身内有如
來藏具相莊嚴。豈不同於妄計神我。雖如是
説。然了空性名爲法身。法身爲因乃生色相。
非與外道所説我同。如楞伽經。大慧菩薩白
佛言。世尊。修多羅中。説如來藏本性清淨。具
三十二相。在於一切衆生身中常住不變。爲
貪瞋癡妄分別垢蘊界處衣之所纒裹。如無
價寶垢衣所纒。世尊。此説云何。不同外道邪
論。外道説我是常作者。體非求那周遍無盡。
佛言。大慧。我所宣説如來藏義不同外道所
説之我。如來藏者。即是空性實際涅槃。不
生不滅無相無願。如是等義。如來爲欲止息
愚人無我怖畏。説無分別無虚妄境如來藏
門。大慧。現在未來諸菩薩摩訶薩。不應於此
計著生於我見。乃至廣説。須菩提爲欲闡明
妙身大身是空性義。經曰。如來説人身妙大
即是非身。非身者。謂以色身依實義説。無生
性故。説無生性爲妙大身。非色身也
上所説因清淨相義未圓滿。爲滿足故。經曰。
須菩提菩薩亦如是。若作是言。我當滅度無
量衆生。即非菩薩如是等。以要除能度所度
一切分別。菩薩修因方得淨故。復爲成就無
分別心。經曰。頗有法名爲菩薩不。須菩提言。
不也世尊。乃至佛説一切法無我無衆生等。
第一義無菩薩無凡夫故。我當莊嚴佛國土
不名菩薩者。染著因故。於色等聚所成佛土。
如是取故。即非莊嚴者。實義無生故。是名莊
嚴者。俗諦言説故。通達無我法説名菩薩
者。離一切想因清淨故
復次疑曰。若清淨因離諸想者。有境可得爲
無有耶。是故此中説佛境界。經曰。須菩提。於
意云何。如來有肉眼不。須菩提言。如是世尊。
如來有肉眼。乃至如來有佛眼不。須菩提言。
如是世尊。如來有佛眼如是等。何故世尊説
具五眼。示於境界無不了知。此中有衆生數
境非衆生數境。如經所有衆生若干種心住
等。顯示了知衆生數境。恒河沙數世界等。顯
示了知非衆生數境。若干種心者。欲樂不同
故。住者相續而轉故。或作是念。心若能住斯
應有體。是故經言。如來説諸心住皆爲非心
住。非心住者第一義。無相續故。如經何以故
須菩提過去心不可得。現在心不可得。未來
心不可得。此復云何。過去心已滅故。未來心
未生故。現在心不住故。無形故。寶積經言。
迦葉。一切佛不見過去心。不見未來心。不見
現在心。乃至廣説。經曰。若福徳聚有實如來
即不説福徳聚。此意云何。聚者蘊義。假名不
實。實即非蘊。於何説聚。云何知假名不實。第
一義無積聚故。俗諦中有言説故。如是五眼
都無所得。是佛境界。以是應知。離想淨因無
境可得。是故大般若波羅蜜中如是言。須菩
提。如來五眼。於第一義都無所得。若言有得
愚人謗我
復次疑曰。若第一義佛境界是無所得。色相
如來豈亦非有。爲遣此疑。經曰。須菩提。於意
云何。如來可以具足色身見不須菩提言不
也。世尊如是等。此顯示見佛法身。云何見耶。
如經如來説具足色身即非具足色身等。此
依實義。即於色相而見法身。非具足者。是法
身故。如説無生性是常住如來乃至廣説
復次疑曰。若第一義佛境界及色相身皆
有體。豈具足衆徳。言説相身亦復非有。遣此
疑故。經曰。須菩提。於意云何。如來作是念。
我有所説法耶如是等。欲使定除有説執故。
經曰。若人言如來有所説法即爲謗佛。乃至
無法可説是名説法。此義云何。説無體故。不
見内外漏無漏法少有眞實而可説故
須菩提復欲顯示於此所説信受者難。是故
言。頗有衆生於未來世。聞説是法生信心不。
乃至彼非衆生非不衆生等。云何非衆生。第
一義即蘊異蘊。推求其體不可得故。如經説。
非衆生云何非不衆生。以俗諦依於五蘊業
果相應而施設故。如經是名衆生。復次疑曰。
若第一義佛境界色身言説身皆不可得。法
身體性豈亦然耶。爲遣此疑。經曰
須菩提。於意云何。頗有法如來得阿耨多羅
三藐三菩提耶。須菩提言。不也世尊。如是等。
此義云何。佛證眞實不見少法是所得故。以
無所得。是故説名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何
故無所得。經曰。是法平等無有高下。何故平
等。經曰。以無我無衆生無命無取者。如生無
我中平等故。無所得法無我亦如是。此無得
理以何因證。經曰。一切善法云何善法有體
可得。而能證無所得理法不相似豈得成因。
經曰。善法者。如來説爲非法。云何非法。第一
義無生性故。當知此因即無所得。善法者。俗
諦言説非眞實義
何故復以須彌塵量寶施之福而校量耶。令
修行者心勇進故
復次疑曰。若如來説非衆生者。云何不與餘
教相違。如有經言。無量衆生以得我爲善知
識故。生等諸苦並皆解脱。爲遣此疑經曰。須
菩提於意云何。如來作是念我度衆生耶。乃
至實無有衆生如來度者如是等。無衆生者
第一義故。復次以大悲心攝同己故。若實有
衆生異於如來是所度者。如來即有我等四
取。何以故。若見有己能度衆生。是我取故。何
故不欲我等取耶。經曰。我取者。如來説爲非
取。非者何義。所謂不善。云何不善。縛諸衆生
住生死故。復次非者。無體性義。此復云何。以
無所取我亦無能取故。若我等取無體可得。
何用遣我言非取耶。以諸凡夫顛倒妄取。言
非取者令彼解故。如經但無智凡夫生之所
妄取如是等。未得聖者各封於我差別而生
名凡夫生。彼即非生不善生故。如不善人説
爲非人。復次法從縁起。無我造作故名非生。
是故説名凡夫生者隨俗言故
以諸衆生於佛色身多生取著。是故復説色
身無性。經曰。須菩提於意云何。可以相成就
見如來不。乃至轉輪聖王應是如來如是等。
佛欲令於色等身見法身義。受持時易。故説

    若以色見我 以音聲求我
    是人行邪道 不能見如來
    如來法爲身 但應觀法性
    法性非所見 彼亦不能知
以色見我等。其義云何。謂有見光明相好。言
見於佛及有聽受經等文字。言我隨逐而得
如來。彼作是言。於相好身及言説身。攀縁修
習當斷煩惱。爲除此見。經曰。是人行邪道不
能見如來。此義云何。色及文字性非眞實。於
中取著是邪道故。行於此道何能見佛。云何
見耶。經曰。如來法爲身但應觀法性。法性者。
所謂空性無自性無生性等。此即諸佛第一
義身。若見於此名爲見佛。如有經説。不生不
滅是如來故。十萬頌經復作是説。慈氏以見
空性名見如來。薩遮經中又作是説。無取著
見名爲見佛。若無取著名見佛者。攀縁法性
將非取著。以淨智心了知法性。法性豈是所
了知耶。是故經言。法性非所見。彼亦不能知
法性之處。無有一物可名所知。由是彼智亦
不能知。如有經言。大王。一切法性猶如虚空。
等與衆物爲所依止。而其體性非是有物亦
非無物。能於此中寂然無知名爲了知。名爲
知者。隨俗言説
復次疑曰。若智亦不能知法性者。云何諸佛
具丈夫相而證菩提。以見具足丈夫相者。得
菩提故。爲遣此疑經曰。須菩提於意云何。如
來諸相成就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耶如是
等。此中顯示法界相。其義云何。若相成就是
眞實有。此相滅時即名爲斷。無有菩薩見法
斷故。何以故。以生故即有斷。一切法是無生
性。所以遠離常斷二邊遠離二邊是法界相。
是故於此説能信解無生之福多於寶施。如
經須菩提若善男子善女人。以恒河沙等世
界七寶持用布施。若菩薩得無我無生法忍
如是等。但於無生愛樂修習福多彼故。如有
頌言
    若人持正法 及發菩提心
    不如解於空 十六分之一
或念言。若一切法無生者。云何而有福徳生
耶。是故經言。須菩提菩薩不應取福徳如是
等。不應取福者。非第一義中有福可取故。須
菩提白佛言。世尊。菩薩不取福徳者。菩薩於
福應圓滿故。佛言。須菩提菩薩應取者俗諦
故。不應貪著者第一義諦故
復次疑曰。若第一義無福可取。何故餘經作
如是説。如來福智資糧圓滿。坐菩提座趣於
涅槃。爲遣此疑。經曰。須菩提。若有人言。如
來若去若來若住若坐若臥。是人不解我所
説義如是等。涅槃無有眞實處所。而至於彼。
名之爲去。生死亦無眞實處所。而從彼出。名
之爲來。不去不來是如來義。此即顯示無住
涅槃。雖生死涅槃無有一異。而於三界牢獄
引喩衆生。盡未來際而爲利益
復次疑曰。若生死涅槃不可得故無去來者。
如來豈如須彌山等積聚一合而安住耶。爲
遣此中是一是常無分有分一合見故。經曰。
須菩提。若善男子善女人。以三千大千世界
碎爲微塵。是微塵衆寧爲多不如是等。此中
微塵衆多者。遣無分一合見。非微塵衆者。遣
有分一合見。是名微塵衆者。非有分物説之
爲衆。復爲遣積聚見故。經曰。如來説三千
大千世界即非世界如是等。何故復説非世
界耶。經曰。若世界實有即是一合見。何故不
欲一合見耶。經曰。即爲非見。云何非見。於非
有中而妄見故。如經一合者即是不可説。但
我見凡夫而取其事。此義云何。一合者。是俗
諦相非眞實有。何以故。第一義一切法本性
無生。無生故不可得。不可得故離於言説。而
我執凡夫於中妄取。若不欲我見與教相違。
如有頌言
    我以己爲依 詎以他爲依
    智者能調我 生天受安樂
爲遣此疑。經曰。須菩提若有人言如來説我
見衆生見命見取者見爲正語不如是等。佛
何故説見我耶。爲誘攝信樂者故。此於五蘊
隨俗名言。非謂眞實。是故諸佛所見我者是
遠離性。如經即非我見等。世尊以離生死涅
槃我等合見。而得菩提。復愍諸含識欲令同
證。是故言。須菩提發菩薩乘者。於一切法應
如是知如是見如是信解。不生法想知見者。
謂證時。信解者。修學時。信解之人法想尚不
生。況非法想。此云法想非法想者。謂如法分
別不如法分別法想。如法何故不生。經曰法
想者。如來説爲非想。此復云何。一切法無生
性故。若無生即非有。於何知見。以俗諦故。如
曰。是名法想。何故復説受持之福。欲令
衆生畢竟信故。經曰。如無演説是名爲説。此
謂耶。第一義無世出世。若法若物少有可
説。能如實義如是説者。乃名爲説。此無住涅
槃觀察有爲然後方證。云何觀察。經曰。爾時
世尊。而説頌言
    一切有爲法 如星翳燈幻
    露泡夢電雲 應作如是觀
今此頌中。觀察有爲九種體相。何謂爲九。所
謂觀察自在。觀察境物觀察遷動。觀察體性
觀察少盛。觀察壽觀察作者。觀察心觀察有
無。此中觀察自在如星。譬如星等著象於空
隨方運行。光色熾盛假令久住終隨劫盡。如
是人天受諸福報。豐財重位衆所瞻仰。雖久
自在會亦歸空。觀察境物如翳。譬如*翳目
於淨空中見有毛輪飛花二月。無明*翳識亦
復如是。於眞實理無物之處。而見内外世出
世間種種諸法。觀察遷動如燈。譬如燈焔即
生處滅不至餘處。然因此焔餘處焔生。念念
相續如有遷動。衆生亦爾。前趣諸蘊即前趣
滅不往餘趣。然因前蘊後趣蘊。生以相續故。
状如遷動。言諸凡夫數往餘趣。觀察體性如
幻。如因幻力變作女人容貎。可觀體性非有。
不了之者取爲眞實。一切法亦復如是。從妄
縁生初無實體。未了實者生有體見。觀察少
盛如露。譬如朝露見日即晞。盛年容色亦復
如是。一遇無常已從衰謝。觀察壽如泡。譬如
水泡或有始生未成體相。或纔生已或暫停
住即歸散滅。壽亦如是。或始託生在於胎藏。
正生生已從作嬰兒。少年中年乃至衰老歸
於壞滅。觀察作者如夢。譬如夢中隨先見聞。
憶念分別熏習住故。雖無作者種種境界分
明現前。如是衆生無始時來。有諸煩惱善不
善業熏習而住。雖無有我是能作者。而現無
涯生死等事。觀察心如電。譬如電光生時即
滅。心亦如是。刹那必謝。觀察有無如雲。如
空中雲。先無後有須臾復滅。有爲諸法亦復
如是。體性本空從妄縁有。有縁既散還復歸
無。復次先依俗諦。以星等九喩安立有爲。後
依中論第一義。一切法不滅不生不斷不常
不一不異不來不出。及般若波羅蜜中一切
法非積住性。解釋此頌其義云何。譬如星光
自體常滅。有爲亦爾。性恒遷謝。如人目翳。
雖無作者病縁故生。有爲亦然但從縁起。譬
如燈焔念念恒斷。有爲如是刹那不住。如幻
所作。不了之者取爲實常。愚夫迷實取有爲
法亦復如是。譬如泫露在物雖繁體唯是一。
所謂滋潤有爲内蘊生生。有別本性亦同咸
資愛故。如因積水雨渧成泡。各別而生各別
而滅。衆生諸行亦復如是。八萬四千別生別
滅。如夢中境來無所從。而彼夢心妄見來處。
有爲亦爾來不可得無明夢識妄見爲來。譬
如奔電性非遷動。前處前滅後處後生。以相
相似説之爲去。有爲諸法去亦如是。譬如空
雲非恒積住。有爲之相類此應知。如是名爲
依俗諦故安立有爲。如中論中成立眞實不
生等義。於有爲法應如是知。此復云何。彼論
中以自他共無因。觀察諸法本無生義。如是
似*翳有爲生法。應知不生。以不生故星光有
滅違於道理。有爲亦然應知不滅。復次不生
故。彼燈自體。尚不可得。何有刹那而説爲斷。
有爲不斷類此應知。復次不生故似幻所作。
有爲之法無有常義。應知不常。復次不生故
似於朝露。有爲諸法一義不成。愛能潤生不
契理故。應知不一。復次不生故似泡。差別有
爲之法異性不成。應知不異。復次不生故似
夢中境。有爲之法本無來義。應知不來。復次
不生故似於電光。生滅之法以相似故説爲
去者。理不相應。應知不去。復次不生故。如雲
之法體尚非有。豈積住耶。如是應知頌曰
    我今功徳施 爲破諸迷取
    開於中觀門 略述此經義
    願諸衆生類 見聞若受持
    照眞不壞俗 明了心無礙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破取著不壞假名論卷下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irst] [Prev] 887 888 889 890 891 892 893 894 895 896 897 [Next] [Last] [行番号:/]   [返り点:/] [CIT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