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正蔵検索


punctuation    Hangul    Eng   

Citation style A:
Citation style B:
()
Citation style C:
()
Citation style D:
()
TextNo.
Vol.
Page

  INBUDS
INBUDS(Bibliographic Database)
  Digital Dictionary of Buddhism
電子佛教辭典
パスワードがない場合は「guest」でログインしてください。
Users who do not have a password can log in with the userID "guest".

本文をドラッグして選択するとDDBの見出し語検索結果が表示されます。

Select a portion of the text by dragging your mouse to view all terms in the text contained in the DDB. ・

Password Access Policies

大智度論 (No. 1509_ 龍樹鳩摩羅什譯 ) in Vol. 25

[First] [Prev+100] [Prev] 643 644 645 646 647 648 649 650 651 652 653 654 655 656 657 658 [Next] [Next+100] [Last] [行番号:/]   [返り点:/] [CITE]

曰。以曾見色故名爲眼。今雖不觀色以
本爲名。是故一切有爲法皆屬因縁。因屬
果果屬縁。無有定自在者乃至意法。菩
佛亦如是。凡夫無智各各分別。作善不善
業。智者知是二法皆虚誑屬因縁。不以是
二爲二。須菩提問。是二法即是有所得。不
二法即是無所得。世尊從有所得法中無所
得。從無所得法中無所得。爲縁諸法取相
行道故。得是畢竟空無所得。爲不作縁不
取相不行道故。得是畢竟空無所得。若
有所得中無所得者。有所得即是顛倒。行顛
倒云何得實。若無所得中得無所得者。無
所得即是無所有。無所有云何能生無所有。
佛以二倶過故皆不聽。有所得無所得二
事。皆能平等觀。平等即是畢竟空無所得。因
無所得破有所得事既辦。亦捨無所得。
如是菩薩於有所得無所得平等般若中應
學。若菩薩能如是學。是名眞無所得者無
有過失。從一地至一地義亦如是。須菩
提問。世尊。若般若不可得。菩提不可得。菩薩
不可得。云何菩薩學般若分別諸法相。所
謂惱相是色苦樂相是受等。若菩薩行般若
波羅蜜。色等法不可得。云何能具足檀波羅
蜜等諸善法。云何能入菩薩位中。如經中廣
説。佛語須菩提。菩薩不以得色等諸法相
故行般若。復問。爲何等事故行般若。佛答。
以無所得故行般若。何以故。一切法空無
相無作無起。般若波羅蜜菩薩菩提。亦無相
無作無起。菩薩爲一切法實相故行般若。
非以顛倒故。須菩提。菩薩應如是無作般
若中行無作無起故
大智度論卷第八十三



大智度論釋三慧品第七十
之餘卷八
十四
  聖者龍樹菩薩造
  *後秦龜茲國三藏鳩摩羅什譯
須菩提白佛言。世尊。若諸法無所爲無所
作。不應分別有三乘聲聞辟支佛佛乘。佛告
須菩提。諸法無所爲無所作無有分別。有
所爲有所作中有分別。何以故。凡夫愚人不
聞聖法著五受衆。所謂色受想行識。著檀波
羅蜜。乃至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是人念
有是色得是色。乃至念有是阿耨多羅三藐
三菩提。得是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是菩薩
作是念。我當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我當
度衆生生死。須菩提。我以五眼觀。尚不得
色乃至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是狂愚人無
目而欲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度脱衆生生
死。須菩提白佛言。世尊。若佛以五眼觀。不
見衆生生死中可度者。今世尊云何得阿耨
多羅三藐三菩提。分別衆生有三聚正定邪
定不定。須菩提。我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初不得衆生三聚若正定若邪定若不定。須
菩提。以衆生無法有法想。我以除其妄著世
俗法故。説有得非第一義。世尊。非住第一
義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耶。佛言不也。世
尊。住顛倒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耶。佛言
不也。世尊。若不住第一義中得。亦不住顛倒
中得。將無世尊不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耶。佛言不也。我實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無所住若有爲相若無爲相。須菩提。譬如佛
所化人。不住有爲相不住無爲相。化人亦
有來有去亦坐亦立。須菩提。是化人若行檀
波羅蜜。行尸羅波羅蜜羼提波羅蜜毘梨耶
波羅蜜禪波羅蜜般若波羅蜜。行四禪四無
量心四無色定五神通。行四念處乃至行八
聖道分。入空三昧無相三昧無作三昧。行内
空乃至無法有法空。行八背捨九次第定佛
十力四無所畏四無礙智大慈大悲。得阿耨
多羅三藐三菩提轉法輪。是化人化作無量
衆生有三聚。須菩提。於汝意云何。是化人
有行檀波羅蜜乃至有三聚衆生不。須菩提
言不也。須菩提。佛亦如是。知諸法如化。如
化人度化衆生。無有實衆生可度。如是須菩
提。菩薩摩訶薩行般若波羅蜜。如佛所化人
行。須菩提白佛言。世尊。若一切法如化。佛與
化人有何等差別。佛告須菩提。佛與化人無
有差別。何以故。佛能有所作。化人亦能有
所作。世尊。若無佛化獨能有所作不。佛言。能
有所作。須菩提言。世尊。云何無佛化能有所
作。須菩提。譬如過去有佛名須扇多。爲欲
度菩薩故。化作佛已而自滅度。是化佛住
半劫作佛事。授應菩薩行者記已滅度。一切
世間衆生知佛實滅度。須菩提。化人實無生
無滅。如是須菩提。菩薩行般若波羅蜜。當信
知諸法如化。世尊。若佛佛所化人無差別
者。云何令布施清淨。如人供養佛。是衆生
乃至無餘涅槃福徳不盡。若供養化佛。是人
乃至無餘涅槃。福徳亦應不盡耶。佛告須菩
提。佛以諸法實相故。與一切衆生天及人作
福田。化佛亦以諸法實相故。與一切衆生天
及人作福田。佛告須菩提。置是化佛及於
化佛所種福徳。若有善男子善女人。但以敬
心念佛。是善根因縁乃至畢苦其福不盡。須
菩提。置是敬心念佛。若有善男子善女人但
以一華散虚空中念佛。乃至畢苦其福不盡。
須菩提。置是敬心念佛散華念佛。若有人一
稱南無佛。乃至畢苦其福不盡。如是須菩提。
佛福田中種其福無量。以是故。須菩提當知。
佛與化佛無有差別。諸法法相無異故。須菩
提。菩薩摩訶薩應如是行般若波羅蜜入諸
法實相中。是諸法實相不應壞。所謂般若波
羅蜜相。乃至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相。須菩
提白佛言。世尊。若諸法實相不應壞。佛何以
故壞諸法相。言是色是受想行識是内法是
外法是善法是不善法是有漏是無漏是世間
是出世間是有諍法是無諍法是有爲法是無
爲法等。世尊。將無壤諸法相。佛告須菩提。
也。以名字相故示諸法。欲令衆生解。佛
不壞諸法法相。須菩提白佛言。世尊。若以名
字相故説諸法令衆生解。世尊。一切法無名
無相。云何以名相示衆生欲令解。佛告須菩
提。隨世俗法有名相實無著處。須菩提。如凡
若著名隨相。須菩提。諸佛及弟子不
著名不隨相。須菩提。若名著名相著相。空
亦應著空。無相亦應著無相。無作亦應著
無作。實際應著實際。法性*應著法性。無
爲性*應著無爲性。須菩提。是一切法但有
名相。是法不住名相中。如是須菩提。菩薩摩
訶薩但名相中住。應行般若波羅蜜。是名相
中亦不應著。世尊。若一切有爲法但名相者。
菩薩摩訶薩爲誰故。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
提心受種種勤苦。菩薩行道時。布施持戒行
忍辱勤精進入禪定。修智慧行四禪四無量
心四無色定四念處乃至八聖道分。行空行
無相行無作行佛十力。乃至具足大慈悲。佛
言。如須菩提所説。若一切有爲法但名相
者。菩薩摩訶薩爲誰故行菩薩道。須菩提。若
有爲法但名相等。是名相名相相空。以是故
菩薩摩訶薩行菩薩道得一切種智。得一切
種智已轉法輪。轉法輪已以三乘法度脱衆
生。是名相亦無生無滅無住異。爾時須菩
提白佛言。世尊。世尊説一切種智。佛告須菩
提。我説一切種智。須菩提言。佛説一切智。説
道種智。説一切種智。是三種智有何差別。佛
告須菩提。薩婆若是一切聲聞辟支佛智。道
種智是菩薩摩訶薩智。一切種智是諸佛智。
須菩提白佛言。世尊。何因縁故。薩婆若是聲
聞辟支佛智。佛告須菩提。一切名所謂内外
法。是聲聞辟支佛能知。不能用一切道一切
智。須菩提言。世尊。何因縁故。道種智是
諸菩薩摩訶薩智。佛告須菩提。一切道菩薩
摩訶薩應知。若聲聞道辟支佛道菩薩道應
具足知。亦應用是道度衆生。亦不作實際證。
須菩提白佛言。世尊。如佛説。菩薩摩訶薩
應具足諸道。不應以是道實際作證耶。佛告
須菩提。是菩薩未淨佛土未成就衆生。是時
不應實際作證。須菩提白佛言。世尊。菩薩
住道中應實際作證。佛言不也。世尊。住非道
中實際作證。佛言不也。世尊。住道非道實際
作證。佛言不也。世尊。住非道亦非非道實
際作證。佛言不也。世尊。菩薩摩訶薩住何
處應實際作證。佛告須菩提。於汝意云何。
汝住道中受諸法故。漏盡得解脱不。須
菩提言。不也世尊。汝住非道漏*盡得解
脱不。不也世尊。汝住道非道漏*盡得解脱
不。不也世尊。汝住非道亦非非道漏*盡得
解脱不。不也世尊。我無所住不受諸法。漏盡
心得解脱。佛告須菩提。菩薩摩訶薩亦如是。
無所住應實際作證。須菩提言。世尊。云何
爲一切種智相。佛言。一相故名一切種智。所
謂一切法寂滅相。復次諸法行類相貎名字
顯示説。佛如實知。以是故名一切種智。須菩
提白佛言。世尊。一切智道種智一切種智。是
三智結斷有差別。有盡有餘不。佛言。煩惱
斷無差別。諸佛煩惱習一切悉斷。聲聞辟支
佛煩惱習不悉斷。世尊。是諸人不得無爲法
得斷煩惱耶。佛言不也。世尊。無爲法中可得
差別不。佛言不也。世尊。若無爲法中不可得
差別。何以故。説是人煩惱習斷是人煩惱習
不斷。佛告須菩提。習非煩惱。是聲聞辟支
佛身口。有似婬欲瞋恚愚癡相。凡夫愚人爲
之得罪。是三毒習諸佛無有。須菩提白佛言。
世尊。若道無法涅槃亦無法。何以故。分別
説是須陀洹是斯陀含是阿那含是阿羅漢是
辟支佛是菩薩是佛。佛告須菩提。是皆以無
爲法而有分別。是須陀洹是斯陀含是阿那
含是阿羅漢是辟支佛是菩薩是佛。世尊。實
以無爲法故。分別有須陀洹乃至佛。佛告須
菩提。世間言説故有差別。非第一義。第一
義中無有分別説。何以故。第一義中無言説
道斷結故説後際。須菩提言。世尊。諸法自相
空中前際不可得。何況説有後際。佛告須菩
提。如是如是。諸法自相空中無有前際。何況
有後際無有是處。須菩提。以衆生不知諸法
自相空故。爲説是前際是後際。諸法自相空
中。前際後際不可得。如是須菩提。菩薩摩
訶薩應以自相空法行般若波羅蜜。須菩提。
若菩薩行自相空法則無所著。若内法若外
法若有爲法若無爲*法。若聲聞法若辟支
佛法若佛法。須菩提白佛言。世尊。常説般
若波羅蜜。般若波羅蜜以何義故名般若波
羅蜜佛言。得第一度一切法到彼岸。以是
義故。名般若波羅蜜。復次須菩提。諸佛菩
薩辟支佛阿羅漢。用是般若波羅蜜得度彼
*岸。以是義故名般若波羅蜜。復次須菩提。
分別籌量破壞一切法乃至微塵。是中不得
堅實。以是義故名般若波羅蜜。復次須菩提。
諸法如法性實際。皆入般若波羅蜜中。以是
義故名般若波羅蜜。復次須菩提。是般若波
羅蜜無有法若合若散若有色若無色若可見
若不可見若有對若無對若有漏若無漏若有
爲若無爲。何以故。是般若波羅蜜。無色無
形無對。一相所謂無相。復次須菩提。是般
若波羅蜜能生一切法一切樂説辯一切照
明。須菩提。是般若波羅蜜。魔若魔天求聲
聞辟支佛人。及餘異道梵志怨讐惡人不能
斷壞。菩薩行般若波羅蜜。何以故。是人輩
般若波羅蜜中皆不可得故。須菩提。菩薩摩
訶薩應如是行般若波羅蜜義。復次須菩提。
菩薩摩訶薩欲行深般若波羅蜜義。應行無
常義苦義空義無我義。亦應行苦智義集智
義滅智義道智義法智義比智義世智義他
心智義盡智義無生智義如實智義。如是須
菩提。菩薩摩訶薩爲般若波羅蜜義故。應行
般若波羅蜜。須菩提白佛言。世尊。是深般
若波羅蜜中義與非義皆不可得。云何菩薩
爲深般若波羅蜜義故。應行般若波羅蜜。佛
告須菩提。菩薩摩訶薩爲深般若波羅蜜義
故。應如是念。貪欲非義如是義不應行。瞋
恚愚癡非義。如是義不應行。一切邪見無義。
如是義不應行。何以故。三毒如相無有義無
有非義。一切邪見如相無有義無有非義。復
次須菩提。菩薩摩訶薩應作是念。色非義非
非義。乃至識非義非非義。檀波羅蜜乃至阿
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非義非非義。何以故。須
菩提。佛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時。無有法
可得若義若非義。須菩提。有佛無佛。諸法法
相常住無有是義無有非義。如是須菩提。菩
薩摩訶薩行般若波羅蜜應離義非義。須菩
提白佛言。世尊。何以故。般若波羅蜜非義
非非義。佛告須菩提。一切有爲法無作相。以
是故般若波羅蜜非義非非義。世尊。一切賢
聖若佛若佛弟子。皆以無爲爲義。云何佛言
般若波羅蜜無有義非義。佛言。雖一切賢聖
若佛若佛弟子皆以無爲爲義。亦不以増亦
不以損。須菩提。譬如虚空如。不能益衆生不
能損衆生。如是須菩提。菩薩摩訶薩般若波
羅蜜。無有増無有損。世尊。菩薩摩訶薩不
學無爲般若波羅蜜。得一切種智耶。佛言。如
是如是。須菩提。菩薩摩訶薩學是無爲般若
波羅蜜。當得一切種智。不以二法故。世尊。
不二法能得不二法耶。佛言不也。須菩提
言。二法能得不二法耶。佛言不也。須菩提
言。世尊。菩薩摩訶薩若不以二法亦不以不
二法。云何當得一切種智。須菩提。無所得即
是得。以是得無所得
釋曰。須菩提復問。世尊。若一切法無作
無起相。云何分別有三乘。佛可其意更説
因縁。凡夫人未得道。著五衆故亦著是
空無作無起法故生疑。云何分別有三乘。
汝已得道不著五衆。亦不著空無作無起
云何生疑。佛此中自説因縁。我以五眼尚
不得色等諸法。狂人無眼而欲得。須菩提
問。若無法無衆生。云何説有三聚衆生。佛
答。我觀衆生一聚不可得。云何有三。但爲
欲破顛倒故分別有三。能破顛倒者名
正定。必不能破顛倒者是邪定。得因縁能
破。不得則不能破是名不定。皆以世俗法
故説。非最第一義。問曰。佛實住第一義中
得道。何以答須菩提言不。答曰。須菩提爲
新發意著者故問。是故佛言不。何以故。顛
倒有法中尚不可住。何況第一義無所有中
住。是故須菩提疑。若二處不住將無世尊不
得正覺耶。佛答。實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
提道。但無所住。有爲性虚誑不實。無爲性
空無所有故不可住。此中佛欲明了是事
故説化佛譬喩。如化佛不住有爲性不
住無爲性。而能來去説法。問曰。化人來去
説法可爾。云何能行檀波羅蜜等。答曰。不
言化人能實行。衆生眼見似有所行是化
事。如經中説乃至須扇多。須菩提意已信
伏。種種因縁化佛眞佛等無異。今猶少疑問
佛。若無分別者供養眞佛乃至無餘涅槃
福故不盡。供養化佛亦爾不。佛答。供養化
佛眞佛其福不異。何以故。佛得諸法實相
故。供養福無盡。化佛亦不離實相故。若供
養者心能不異其福亦等。問曰。化佛無十力
等諸功徳。云何與眞佛等。答曰。十力等諸
功徳皆入諸法實相。若十力等離諸法實相
則非佛法。隨顛倒邪見。問曰。若爾眞化中
定有諸法實相者。何以言惡心出佛身血
得逆罪不説化佛。答曰。經中但説惡心
出佛身血。不辯眞化。若供養化佛得具
足福者。惡心毀謗亦應得逆罪。惡人定謂
化佛是眞而惡心出血。血則爲出便得逆
罪。問曰。若爾者毘尼中何以言殺化人
不犯殺戒。答曰。毘*尼中皆爲世間事攝
衆僧故。結戒不論實相。何以故。毘*尼中
有人有衆生。逐假名而結戒。爲護佛法
故不觀後世罪多少。有後世罪重戒中便
輕。如道人鞭打殺牛羊等罪重而戒輕。讃
歎女人戒中重後世罪輕。殺化牛羊則衆人
不嫌不譏不論。但自得心罪。若殺眞化
牛羊心不異者得罪等。然制戒意爲衆人
譏嫌故爲重。是故經中説意業最大非身
口業。如人大行布施。不及行慈三昧。行
慈三昧衆生無所得。而自得無量福。邪見
斷善根人不惱衆生。而入阿鼻地獄。是故
供養化佛眞佛以心等故其福不異。復次
此中佛説。置是化佛光相具足。有人見石
泥像等慈心念佛。是人乃至畢苦其福不
盡。佛言。復置泥像。若有恭敬心雖不見
佛像。念佛故以華散空中。其福亦得畢苦。
復置散華。但一稱南無佛。是人亦得畢苦
其福不盡。問曰。云何但空稱佛名字。便得
畢苦其福不盡。答曰。是人曾聞佛功徳能
度人老病死。若多若少供養及稱名字
得無量福。亦至畢苦不盡。是故福田無
量。故雖濡心布施其福亦無盡。如是種
種因縁譬喩故。眞佛化佛無異於佛福田供
養者其福無量。以一切法實相無別無異
故。爾時須菩提問佛。世尊。若諸法實相無
壞故二佛無異。今佛分別説諸法是色是
受想行識乃至是有爲是無爲法。將無壞諸
法相耶。佛答須菩提。佛雖種種分別説諸
法。但以言説欲令衆生得解心無所著。
若二佛共語不應説諸法名字。以衆生無
及佛者欲牽引令解故。説是善是惡。如法
華經説火宅以三乘引出諸子。但以名相
説諸法不壞第一義。須菩提問。雖以名
相爲衆生説無有實事。將無虚妄耶。佛
答。聖人隨世俗言説。於中無有名相著
處。佛此中自説因縁。如凡夫説苦著名
取相。諸佛及弟子。口説苦而心不著。若著
不名苦聖諦。苦諦即是名相等無有定實。
凡夫著者亦是名相無有定實。云何空名相
中著空名相。若空名相中著名相者。空亦
應著空。無相亦應著無相。無作亦應著無
作。乃至無爲性亦應著無爲性。是法皆如。
凡夫苦諦相但有名相。名相亦不住名相
中。菩薩入是名相等諸法門中。住是名相般
若中。應觀一切法無有實。須菩提問。若一
切法但有名相。菩薩爲何等故發心。如經
中説。佛答。若一切法但有名相者。名相中名
相亦空。是法皆畢竟空入如法性實際中。是
故菩薩能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乃至能
以三乘度衆生。若諸法有定實非名相
者。即是無生滅。無生滅故無苦無集無盡
無道。云何以三乘度衆生。若諸法但是空
名相無實者。亦無生滅。無生滅故無苦集
盡道。亦云何可度。今菩薩知一切法名相等
空。則離世間顛倒。亦知名相空。亦離名相
空。如是離有離無處中道能度衆生。佛意
菩薩行是中道般若得一切種智。爾時須菩
提欲難故。先定佛語乃問。世尊説一切種
智耶。佛言。我説一切種智。復問。佛常説三
種智。三種智有何差別。佛答。薩婆若是聲聞
辟支佛智。何以故。一切名内外十二入。是法
聲聞辟支佛總相知。皆是無常苦空無我等。
道種智是諸菩薩摩訶薩智。道有四種。一者
人天中受福樂道。所謂種福徳。并三乘道爲
四。菩薩法應引導衆生著大道中。若不任
入大道者著二乘中。若不任入涅槃者
著人天福樂中。作涅槃因縁世間福樂道。
是十善布施諸福徳。三十七品是二乘道。三
十七品及六波羅蜜是菩薩道。菩薩應了了
知是諸道。菩薩以佛道自爲爲人。以餘
三道但爲衆生。是菩薩道種智。須菩提問。
何以道種智爲菩薩事。佛答。菩薩應具足
一切道。以是道化衆生。雖出入是道未
教化衆生淨佛國土而不取證。具足是
事已然後坐道場乃取證。是故須菩提。道
種智是菩薩事。須菩提復問。是菩薩住何
處實際作證。須菩提意。若住道中作證
是事不然。有二過故。一者有結使。人不應
有畢竟清淨正智。若有則與佛無異。若異
者有煩惱習氣故應有錯謬。二者一切有
爲法。皆是虚誑和合故有假名無有定實。
是故佛言不也。若住道中尚不得。何況非
道道。非道亦有二過故。非道非不道。以著
心取相故亦言不也。爾時須菩提意。或作
是念。佛所得道甚深不可得底。是故復問菩
薩住何處實際作證。佛反問須菩提。問曰。
佛何以故不直答而反問須菩提。答曰。須
菩提自於所得道中了了無或貴尚佛所
證故。四句戲論如有著心不了故問。是故
佛以須菩提所得證反問。汝得道時住四句
中得證耶。答言不也。我無所住而得漏盡。
汝以無所住而心得解脱。當知菩薩摩訶
薩亦如是。不住四句而證實際。是故佛反
問。復有人言。四種答中是名反問答。問曰。
須菩提住金剛三昧心得解脱。云何言不
住道中。答曰。住名取相定有是法。是人更
求無爲勝法故不名爲住有爲法。爲不
用故不於中住。復有人言住是名相。凡
夫法中便有分別。是金剛是解脱。得無相
法則無所分別。佛爲無相法故反問須菩
提。汝不應以名相故問。汝不應以名
相爲難。一切種智是佛智。一切種智名一
切三世法中通達無礙。知大小精麁無事
不知。佛自説一切種智義有二種相。一者
通達諸法實相故寂滅相。如大海水中風不
能動。以其深故波浪不起。一切種智亦
如是。戲論風所不能動。二者一切諸法可
以名相文字言説了了通達無礙。攝有無
二事故名一切種智。有人言。十力四無所畏
四無礙法十八不共法。盡是智慧相和合。名
爲一切種智。復有人言。金剛三昧次第得無
礙解脱故。若大小近遠深淺難易無事不
知。如是等種種無量因縁名一切種智。須
菩提聞是已問佛。智慧故有上中下分別。
煩惱斷復有差別不。佛言無差別。斷時有
差別。斷已無差別。譬如刀有利鈍。斷時有
遲速。斷已無差別。如來煩惱及習都盡。聲聞
辟支佛但煩惱盡而習氣有餘。須菩提問佛。
世尊三種。斷是有爲是無爲。佛答。皆是無爲。
復問。世尊無爲法中可得差別不。佛答。是
法無相無量。云何可得差別。復問。世尊若
無差別。云何説是斷中有餘是斷中無餘。
須菩提。是習不名眞煩惱。有人雖斷一切
煩惱。身口中亦有煩惱相出。凡人見聞是
相已則起不清淨心。譬如蜜婆私詫阿羅
漢。五百世在獼猴中。今雖得阿羅漢猶騰
跳樹木。愚人見之即生輕慢。是比丘似如
獼猴。是阿羅漢無煩惱心而猶有本習。又
如畢陵伽婆蹉阿羅漢。五百世生婆羅門中
習輕蔑心故。雖得阿羅漢猶語恒水神
言。小婢止流。恒神瞋恚詣佛陳訴。佛教懺
悔猶稱小婢。如是等身口業煩惱習氣二
乘不盡。佛無如是事。如一婆羅門惡口。一
時以五百事罵佛。佛無慍色。婆羅門心乃
歡喜。即復一時以五百善事讃歎於佛。佛
亦無喜色。當知佛煩惱習氣盡故好惡無
異。又復佛初得道。實功徳中出好名聲充
滿十方。唯佛自知。而孫陀梨梵志女殺身
謗佛。惡名流布。佛於此二事心無有異亦
不憂喜。又入婆羅門聚落中空鉢而出。天
人種種供養。又復三月食馬麥。釋提桓因恭
敬以天食供養。阿羅婆伽林中棘刺寒風。佛
在中宿。又於歡喜園中在天白寶石上。柔
濡滑澤。又敷天臥具。於此好惡事中心無
憂喜。又提婆達瞋心以石堆佛。羅睺羅
敬心合手禮佛。於此二人其心平等如愛
兩眼。如是等種種干亂無有異想。譬如
眞金燒磨鍛截其色不變。佛經此衆事心
無増減。是故可知諸佛愛恚等諸煩惱習
氣都盡。須菩提意。若諸法實相中。若道若涅
槃無所有。若無所有何以分別是須陀洹
乃至辟支佛習氣未盡佛習氣盡。佛言。三乘
聖人皆以無爲法而有差別。雖因無爲有
差別。而有爲法中可得説。須菩提欲定佛
語故問。世尊。實以無爲法故有差別耶。佛
答。世俗法語言名相故可分別。第一法中無
分別。何以故。第一義中一切語言道斷。以一
切心所行斷故。但以諸聖人結使斷故説
有後際。後際者所謂無餘涅槃。須菩提問
世尊。諸法自相空故。前際不可得。何況後際。
何以故。因前際故有後際。佛可其意以衆
生不知諸法自相空故。説是前際是後際。
自相空諸法中前後際不可得。何以故。若先
有生則後有老死。若離老死。有生。是則不
死而生。是生無因無縁。若先老死後有生
者。不生云何有老死。先後既不可得。一時
亦不可得。以是故説自相空法中無有前
後際。佛言。如是須菩提。菩薩應以自相空
法行般若。内外法乃至佛法不著故。問曰。
上來常説般若波羅蜜相。今何以更問。答曰。
不但問相。人常説般若波羅蜜。般若波羅
蜜以何義故名般若。佛言。以第一度一切
法到彼岸名般若波羅蜜。第一度者聲聞人
以下智度。辟支佛以中智度。菩薩以上智
度故名第一度。復次煩惱有九種。上中下各
有三品。智慧亦有九種。下下智慧從鈍根
須陀洹來。乃至上下是第一聲聞舍利弗等。
上中是大辟支佛。上上是菩薩。以上上智慧
度故名第一度。聲聞辟支佛但總相度於別
相少。菩薩一切法總相別相皆了了知故名
第一度。復次菩薩度時智慧遍滿可知法中。
二乘人可知法中不能遍滿。是故名第一
度。復次第一度者。大乘福徳智慧六波羅蜜。
三十七品具足滿故安隱度。又十方諸佛大
菩薩諸天。皆來佐助安隱得度。如人乘七
寶船牢治行具上有種種好食有好導師。
遇隨意好風則爲好度。若人乘草筏度恐
怖不名好度。復次佛説三乘人。以是般若
波羅蜜度到彼岸。涅槃滅一切憂苦。以是
義故名般若波羅蜜。復次是般若波羅蜜中。
一切法内外大小思惟籌量分別推求。乃至
如微塵不得堅實。既到微塵則不可分
別。心心數法乃至一念中亦不可分別。是般
若波羅蜜中。心色二法破壞推求不得堅實。
以是義故名般若波羅蜜。復次般若名慧。
波羅蜜到彼岸。彼岸名盡一切智慧邊智
慧。名不可破壞相。不可破壞相即是如法性
實際。以其實故不可破壞。是三事攝入
*般若中故名爲般若波羅蜜。復次般若波
羅蜜無有法與法有合有散。畢竟空故是
般若無色無形無對一相所謂無相。是義
如先説。如是等種種因縁故名般若義。今
當説般若力。所謂般若能生一切智慧禪定
諸法。能生一切樂説辯才。以般若力
故演説一句。種種莊嚴窮劫不盡。星宿日
不能照處。般若能照能破邪見無明黒
闇故。魔若魔人求聲聞辟支佛人。外道惡
人所不能壞。何以故。菩薩行般若。此諸
惡人於般若中皆不可得故。復次若行者一
心信受諷誦。諸惡不能得便。何況正憶念
如説行。如是須菩提。菩薩應行般若義。般
若義者所謂無常義。苦空無我義。四諦智
盡智無生智法智比智世智知他心智如實智
義。故應行般若。是般若如大海有種種寶
物或大或小唯一是如意寶。般若波羅蜜亦
有種種諸智慧寶無常等四聖行十智。唯有
如實智。如如意寶。問曰。如先品説。若常若
無常等行不名行般若波羅蜜。今何以言
行無常等義故應行般若波羅蜜。答曰。我
已先答。無常有二種。若著心戲論無常。是
不名行般若。若以無著心不戲論無常
爲破常倒。又不自生著心。是名行般若。
問曰。三藏中但有十智。此中何以有如實
智。答曰。是故名大乘。大法能受小法。小不
能受大。問曰。十智各各有體相。如實智有
何等相。答曰。有人言。能知諸法實相。所謂
如法性實際。是名如實智相。佛此中説如實
智。唯是諸佛所得。何以故。煩惱未盡者。猶
有無明故不能知如實。二乘及大菩薩。習
未盡故不能遍知一切法一切種。不名如
實智。但諸佛於一切無明盡無遺餘。故能
如實知。問曰。若除佛更無如實知者。二乘
云何得涅槃。大菩薩得無生忍。答曰。如實
智有二種。一有遍滿具足。二者未具足。具
足者佛。不具足者二乘及大菩薩。譬如闇
室中爲有所作故然燈。所爲已辦後來
燈其明益増。黒闇有二分。一分初燈已除。第
二分後燈所除。第二分闇與初燈明和合。
若不爾第二燈則無所用。如是二乘及大菩
薩智慧。雖已破無明。佛智慧所除無明分。
是諸人所不能除。不得言初燈無照。如
是不得言二乘及菩薩智慧是遍如實智。
遍如實智是佛。但如實智二乘及菩薩
共。爾時須菩提問佛。世尊。若深般若中。義
非義不可得。云何言菩薩爲深般若義故
行般若。佛答。貪欲等煩惱非義不應行者。
諸法有三分。貪欲等諸煩惱是非義。六波羅
蜜等諸善法是義。色等法無記故非義非非
義。若人於煩惱及行煩惱者中生怨憎心。
於六波羅蜜等諸善法及行善法者中生
愛念心。於色等無記法及行無記法者中
即生癡心。如經中説。凡人得受樂時生貪
心。受苦時生瞋心。受不苦不樂時生癡心。
是故説菩薩應作是念。欲貪等非義不應
念以爲非。如經廣説。此中自説因縁。惡法
善法無記法一如相無有義非義。如相無二
無分別故。復次佛得道時不見一法若義
若非義。諸法實相有佛無佛常住不作義非
義。若如是知即是義。但破分別心故説義
非義不應行。如是須菩提。菩薩應行是離
義非義般若波羅蜜。須菩提復問。何縁故。般
若非義非非義。佛答。一切法無作無起相故
無所能作。云何般若波羅蜜作義以非義。
須菩提復問。世尊。若一切諸佛及弟子。皆以
無爲法爲義。佛何以説般若波羅蜜不能
作義以非義。佛答。一切聖人雖以無爲法
爲義。不作義以非義無増無損故。此中説
譬喩。如虚空如不能益衆生不能損衆
生。虚空無法故無有義非義。何況虚空
如。虚空雖無法。一切世間因虚空故得有
所作。般若波羅蜜亦如是。雖無相無爲而
因般若能行五波羅蜜等一切佛道法。以
著心故説般若無義非義。無著心故説第
一實義。以世諦故説言義。第一義中無有
義。復次般若有二種。一者有爲二者無爲。
學有爲般若能具足六波羅蜜住十地中。
學無爲般若滅一切煩惱習成佛道。今須
菩提問佛。世尊。菩薩學無爲般若得一切
智。云何言無義。佛答。雖得薩婆若不以
二法故。得分別取相者是名二法。復問。不
二法能得不二法耶。佛答不也。何以故。不
二法即是無爲。無爲無有得不得相。是無爲
法不可行故。復問。若以不二法不得。可
以二法得不二法不。答言不也。何以故。二
法虚誑不實故。云何行不實而得實法。復
問。世尊。若不以二不以不二。云何當得
一切種智。佛答。無所得即是得。此中二不二
即是無分別皆無所得。是無所得不以有
所得爲行。雖行有爲法。得是無所得心
不取相故無所得。何以故。與空無相無作
合行故
大智度論卷第八十



大智度論釋道樹品第七十一卷八
十五
  *聖者龍樹菩薩造
  *後秦龜茲國三藏鳩摩羅什譯
須菩提白佛言。世尊。是般若波羅蜜甚
深。世尊。諸菩薩摩訶薩不得衆生。而爲衆生
求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是爲甚難。世尊。譬
如人欲於虚空中種樹是爲甚難。世尊。菩薩
摩訶薩亦如是。爲衆生故求阿耨多羅三藐
三菩提。衆生亦不可得。佛告須菩提。如是如
是。諸菩薩摩訶薩所爲甚難。爲衆生故求阿
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度著吾我顛倒衆生。須
菩提。譬如人種樹。不識樹根莖枝葉華果。而
愛護漑灌。漸漸長大華葉果實成就皆得用
之。如是須菩提。諸菩薩摩訶薩爲衆生故。求
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漸漸行六波羅蜜得
一切種智。成佛樹以葉華果實益衆生。須
菩提。何等爲葉益衆生。因菩薩摩訶薩得離
三惡道。是爲葉益衆生。何等爲華益衆生。
因菩薩得生刹利大姓婆羅門大*姓居士大
家四天王天處乃至非有想非無想天處。是
爲華益衆生。何等爲果益衆生。是菩薩得一
切種智。令衆生得須陀洹果斯陀含果阿那
含果阿羅漢果辟支佛道佛道。是衆生漸漸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irst] [Prev+100] [Prev] 643 644 645 646 647 648 649 650 651 652 653 654 655 656 657 658 [Next] [Next+100] [Last] [行番号:/]   [返り点:/] [CIT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