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正蔵検索


punctuation    Hangul    Eng   

Citation style A:
Citation style B:
()
Citation style C:
()
Citation style D:
()
TextNo.
Vol.
Page

  INBUDS
INBUDS(Bibliographic Database)
  Digital Dictionary of Buddhism
電子佛教辭典
パスワードがない場合は「guest」でログインしてください。
Users who do not have a password can log in with the userID "guest".

本文をドラッグして選択するとDDBの見出し語検索結果が表示されます。

Select a portion of the text by dragging your mouse to view all terms in the text contained in the DDB. ・

Password Access Policies

大智度論 (No. 1509_ 龍樹鳩摩羅什譯 ) in Vol. 25

[First] [Prev+100] [Prev] 157 158 159 160 161 162 163 164 165 166 167 168 169 170 171 172 [Next] [Next+100] [Last] [行番号:/]   [返り点:/] [CITE]

若。復次布施飮食得力色命樂瞻。若布施
衣服得生知慚愧。威徳端正身心安樂。若
施房舍則得種種七寶宮觀。自然而有五
欲自娯。若施井池泉水種種好漿。所生則得
無飢無渇五欲備有。若施橋船及諸履屣。生
有種種車馬具足。若施園林則得豪尊。爲
一切依止。受身端*政心樂無憂。如是等種
種。人中因縁布施所得。若人布施修作福
徳。不好有爲作業生活。則得生四天王處。
若人布施。加以供養父母及諸伯叔兄弟
姊妹。無瞋無恨不好諍訟。又不喜見諍訟
之人。得生忉利天上焔摩兜術化自在他
化自在。如是種種分別布施。是爲菩薩布施
生般若。若人布施心不染著。厭患世間求
涅槃樂。是爲阿羅漢辟支佛布施。若人布施
爲佛道爲衆生故。是爲菩薩布施。如是等
種種布施中分別*知。是爲布施生般若波
羅蜜。復次菩薩布施時。思惟三事實相。如
上説。如是能知是爲布施生般若波羅蜜。
復次一切智慧功徳因縁。皆由布施。如千佛
始發意時。種種財物布施諸佛。或以華香
或以衣服。或以楊枝布施而以發意。如是
等種種布施。是爲菩薩布施生般若波羅蜜
大智度論卷第十







大智度論釋初品中尸羅波羅蜜
義第二十一卷第
十三
  *龍樹菩薩造
  *後秦龜茲國三藏鳩摩羅什
*奉        詔譯
罪不罪不可得故。應具足尸羅波羅蜜
尸羅秦言
性善
好行善道不自放逸。是名
尸羅。或受戒行善或不受戒行善。皆名尸羅。
尸羅者。略説身口律儀有八種。不惱害不劫
盜不邪婬不妄語不兩舌不惡口不綺語不飮
酒及淨命。是名戒相。若不護放捨。是名破
戒。破此戒者墮三惡道中。若下持戒生人
中。中持戒生六欲天中。上持戒又行四禪
四空定。生色無色界清淨天中。上持戒有三
種。下清淨持戒得阿羅漢。中清淨持戒得辟
支佛。上清淨持戒得佛道。不著不猗不破
不缺聖所讃愛。如是名爲上清淨持戒。若
慈愍衆生故。爲度衆生故。亦知戒實相
故心不猗著。如此持戒將來令人至佛
道。如是名爲得無上佛道戒。若人求大善
利。當堅持戒如惜重寶。如護身命。何以
故譬如大地一切萬物有形之類。皆依地而
住。戒亦如是戒爲一切善法住處。復次譬如
無足欲行無翅欲飛無船欲渡。是不可
得。若無戒欲得好果亦復如是。若人棄
捨此戒。雖山居苦行食果服藥。與禽獸
無異。或有人但服水爲戒。或服乳或服氣
或剃髮或長髮。或頂上留少許髮。或著袈
裟或著白衣或著草衣或木皮衣。或冬入
水或夏火炙。若自墜高巖若於恒河中洗。
若日三浴再供養火。種種祠祀種種呪願受
行苦行。以無此戒空無所得。若有人雖
處高堂大殿好衣美食。而能行此戒者得
生好處。及得道果。若貴若賤若小若大。
行此淨戒皆得大利。若破此戒無貴無賤
無大無小。皆不得隨意生善處。復次破戒
之人。譬如清涼池而有毒蛇不中澡浴。亦
如好華果樹而多逆刺。若人雖在貴家生
身體端政廣學多聞。而不樂持戒無慈愍
心。亦復如是如偈説
    貴而無智則爲衰 智而憍慢亦爲衰
    持戒之人而毀戒 今世後世一切衰
人雖貧賤。而能持戒勝於富貴。而破戒者
華香木香不能遠聞。持戒之香周遍十方。
持戒之人具足安樂。名聲遠聞天人敬愛。現
世常得種種快樂。若欲天上人中富貴長壽。
取之不難。持戒清淨所願皆得。復次持戒
之人。見破戒人刑獄考掠種種苦惱。自知
永離此事以爲欣慶。若持戒之人。見善人
得譽名聞快樂。心自念言。如彼得譽。我亦
有分。持戒之人壽終之時刀風解身筋脈斷
絶。自知持戒清淨心不怖畏。如偈説
    大惡病中 戒爲良藥 大恐怖中
    戒爲守護 死闇冥中 戒爲明燈
    於惡道中 戒爲橋梁 死海水中
    戒爲大船
復次持戒之人。常得今世人所敬養心樂不
悔。衣食無乏。死得生天後得佛道。持
戒之人無事不得。破戒之人一切皆失。譬
如有人常供養天。其人貧窮一心供養滿
十二歳求索富貴。天愍此人自現其身而
問之曰。汝求何等。答言。我求富貴。欲令
心之所願一切皆得。天與一器名曰徳瓶。
而語之言。所須之物從此瓶出。其人得已
應意所欲無所不得。得如意已具作好
舍象馬車乘。七寶具足。供給賓客事事
無乏。客問之言。汝先貧窮。今日所由得
如此富。答言。我得天瓶。瓶能出此種種
衆物故富如是。客言。出瓶見示并所出物。
即爲出瓶。瓶中引出種種衆物。其人憍泆
立瓶上舞。瓶即破壞。一切衆物亦一時滅。
持戒之人亦復如是。種種妙樂無願不得。
若人破戒憍泆自恣亦如彼人破瓶失物。
復次持戒之人名稱之香。今世後世周滿天
上及在人中。復次持戒之人。人所樂施不
惜財物。不修世利而無所乏得生天上。
十方佛前入三乘道而得解脱。唯種種邪
見。持戒後無所得。復次若人雖不出家。但
能修行戒法。亦得生天。若人持戒清淨
禪智慧。欲求度脱老病死苦此願必得。持
戒之人雖無兵仗衆惡不加。持戒之財
無能奪者。持戒親親雖死不離。持戒莊嚴
勝於七寶。以是之故。當護於戒如護身
命如愛寶物。破戒之人受苦萬端。如向貧
人破瓶失物。以是之故應持淨戒。復次
持戒之人。觀破戒人罪應自勉勵一心持戒。
云何名爲破戒人罪。破戒之人人所不敬。
其家如塚人所不到。破戒之人失諸功徳。
譬如枯樹人不愛樂。破戒之人如霜蓮花
人不喜見。破戒之人惡心可畏譬如羅刹。
破戒之人人不歸向。譬如渇人不向枯井。
破戒之人心常疑悔。譬如犯事之人常畏罪
至。破戒之人如田被雹不可依仰。破戒之
人譬如苦苽。雖形似甘種而不可食。破
戒之人如賊聚落不可依止。破戒之人譬
如大病人不欲近。破戒之人不得免苦。譬
如惡道難可得過。破戒之人不可共止。譬
如惡賊難可親近。破戒之人譬如大坑行
者避之。破戒之人難可共住譬如毒蛇。破
戒之人不可近觸譬如大火。破戒之人譬
如破船不可乘渡。破戒之人譬如吐食不
可更噉。破戒之人在好衆中。譬如惡馬在
善馬群。破戒之人與善人異。如驢在牛
群。破戒之人在精進衆。譬如儜兒在健人
中。破戒之人雖似比丘。譬如死屍在眠人
中。破戒之人譬如僞珠在眞珠中。破戒之人
譬如伊蘭在栴檀林。破戒之人雖形似善
人内無善法。雖復剃頭染衣次第捉籌名
爲比丘。實非比丘。破戒之人若著法衣。則
是熱銅鐵鍱以纒其身。若持鉢盂則是盛
洋銅器。若所噉食則是呑燒鐵丸。飮熱洋
銅。若受人供養供給。則是地獄獄鬼守之。
若入精舍則是入大地獄。若坐衆僧床榻。
是爲坐熱鐵床上。復次破戒之人。常懷怖
懅如重病人常畏死至。亦如五逆罪人。心
常自念我爲佛賊。藏覆避隈如賊畏人。歳
月日過常不安隱。破戒之人雖得供養利
樂是樂不淨。譬如愚人供養莊嚴死屍。智
者聞之惡不欲見。如是種種無量。破戒之
罪不可稱説。行者應當一心持戒
大智度論釋初品中戒相義第二十二之一
問曰。已知如是種種功徳果報。云何名爲
相。答曰。惡止不更作。若心生若口言若
從他受。息身口惡是爲戒*相。云何名爲
惡。若實是衆生。知是衆生發心欲殺而奪
其命。生身業有作色。是名殺生罪。其餘繋
閉鞭打等。是助殺法。復次殺他得殺罪。非
自殺身心知衆生而殺。是名殺罪。不如
夜中見人謂爲杌樹而殺者。故殺生得殺
罪。非不故也。快心殺生得殺罪非狂癡。
命根斷是殺罪。非作瘡身業是殺罪。非但口
教勅口教是殺罪。非但心生如是等名殺
罪。不作是罪名爲戒。若人受戒心生口
言。我從今日不復殺生。若身不動口不言。
而獨心生自誓。我從今日不復殺生。是名
不殺生戒。有人言。是不殺生戒或善或無記。
問曰。如阿毘曇中説。一切戒律儀皆善。今何
以言無記。答曰。如迦栴延子阿毘曇中言一
切善。如餘阿毘曇中言。不殺戒或善或無記。
何以故。若不殺戒常善者。持此戒人應如
得道人常不墮惡道。以是故或時應無記。
無記無果報故。不生天上人中。問曰。不
以戒無記故墮地獄。更有惡心生故墮地
獄。答曰。不殺生得無量善法。作無作福常日
夜生故。若作少罪有限有量。何以故。隨有
量而不隨無量。以是故知。不殺戒中或有
無記。復次有人不從師受戒。而但心生自
誓。我從今日不復殺生。如是不殺或時
記。問曰。是不殺戒何界繋。答曰。如迦栴延
子阿毘曇中言一切受戒律儀。皆欲界繋。餘
阿毘曇中言。或欲界繋或不繋。以實言之應
有三種。或欲界繋或色界繋或無漏。殺生法
雖欲界。不殺戒應隨殺在欲界。但色界不
殺。無漏不殺遠遮故。是眞不殺戒。復次有人
不受戒。而從生已來不好殺生。或善或無
記是名無記。是不殺生法非心非心數法
亦非心相應。或共心生或不共心生。迦栴
延子阿毘曇中言。不殺生是身口業。或作色
或無作色。或時隨心行或不隨心行。丹注云
隨心行
定共戒不隨
心意五戒
非先世業報。二種修應修。二種證
應證。丹注云身
證慧證
思惟斷一切欲界最後得見
斷時斷。凡夫聖人所得是色法。或可見或不
可見法。或有對法或無對法。有報法有果法。
有漏法有爲法有上法。丹注云非
極故有上
非相應因。
如是等分別是名不殺戒。問曰。八直道中戒
亦不殺生。何以獨言不殺生戒有報有漏。答
曰。此中但説受戒律儀法。不説無漏
律儀。復次餘阿毘曇中言。不殺法常不逐心
行。非身口業。不隨心業行。或有報或無報
非心相應法或有漏或無漏。是爲異法。餘
皆同。復有言。諸佛賢聖不戲論諸法。
丹注云種種異
説名爲戲也
現前衆生各各惜命。是故佛言。
莫奪他命。奪他命世世受諸苦痛。衆生有
無後當説。問曰。人能以力勝人并國殺怨。
或田獵皮肉所濟處大。令不殺生得何等
利。答曰。得無所畏安樂無怖。我以無害
於彼故。彼亦無害於我。以是故無怖無
畏。好殺之人雖復位極人王。亦不自安。如
持戒之人。單行獨遊無所畏難。復次好殺
之人。有命之屬皆不喜見。若不好殺。一切
衆生皆樂依附。復次持戒之人。命欲終時其
心安樂無疑無悔。若生天上若在人中常
得長壽。是爲得道因縁。乃至得佛住壽無
量。復次殺生之人。今世後世受種種身心苦
痛。不殺之人無此衆難。是爲大利。復次行
者思惟。我自惜命愛身。彼亦如是與我何
異。以是之故不應殺生。復次若人殺生者。
爲善人所訶怨家所嫉。負他命故常有
怖畏爲彼所憎。死時心悔當墮地獄若畜
生中。若出爲人常當短命。復次假令後世
無罪。不爲善人所訶怨家所嫉。尚不應
故奪他命。何以故。善相之人所不應行。何
兩世有罪弊惡果報。復次殺爲罪中之
重。何以故人有死急不惜重寶。但以活命
爲先。譬如賈客入海採寶。垂出大海其
船卒壞珍寶失盡。而自喜慶擧手而言。幾失
大寶。衆人怪言。汝失財物裸形得脱。云何
喜言幾失大寶。答言。一切寶中人命第一。人
爲命故求財。不爲財故求命。以是故。佛
説十不善道中殺罪最在初。五戒中亦最在
初。若人種種修諸福徳。而無不殺生戒則
無所益。何以故。雖在富貴處生勢力豪強。
而無壽命誰受此樂。以是故知。諸餘罪中
殺罪最重。諸功徳中不殺第一。世間中惜命
爲第一。何以知之。一切世人甘受刑罰
殘*考掠以護壽命。復次若有人受戒心生。
從今日不殺一切衆生。是於無量衆生中。
已以所愛重物施與。所得功徳亦復無量。
如佛説有五大施。何等五。一者不殺生是爲
最大施。不盜不邪婬不妄語不飮酒亦復如
是。復次行慈三昧其福無量。水火不害刀
兵不傷。一切惡毒所不能中。以五大施
故所得如是。復次三世十方中尊佛爲第
一。如佛語難提迦優婆塞。殺生有十罪。何
等爲十。一者心常懷毒世世不絶。二者衆
生憎惡眼不喜見。三者常懷惡念思惟惡
事。四者衆生畏之如見蛇虎。五者睡時心
怖覺亦不安。六者常有惡夢。七者命終之時
狂怖惡死。八者種短命業因縁。九者身壞命
終墮泥梨中。十者若出爲人常當短命。復
次行者心念。一切有命乃至昆虫皆自惜身。
云何以衣服飮食。自爲身故而殺衆生。復
次行者當學大人法。一切大人中佛爲最
大。何以故。一切智慧成就十力具足。能度衆
生常行慈愍。持不殺戒自致得佛。亦教弟
子行此慈愍。行者欲學大人行故亦當不
殺。問曰。不侵我者殺心可息。若爲侵害強
奪逼迫。是當云何。答曰。應當量其輕重。若
人殺己先自思惟。全戒利重全身爲重。
破戒爲失喪身爲失。如是思惟已。知持戒
爲重*全身爲輕。若苟免*全身身何所得。
是身名爲老病死藪。必當壞敗。若爲持戒
失身其利甚重。又復思惟。我前後失身世世
無數。或作惡賊禽獸之身。但爲財利諸不善
事。今乃得爲持淨戒故。不惜此身捨命
持戒。勝於毀禁*全身。百千萬倍不
爲喩。如是定心應當捨身。以護淨戒。如
一須陀洹人。生屠殺家年向成人。應當修
其家業而不肯殺生。父母與刀并一口羊
閉著屋中。而語之言。若不殺羊。不令汝出
得見日月生活飮食。兒自思惟言。我若殺
此一羊。便當終爲此業。豈以身故爲此大罪。
便以刀自殺。父母開戸見。羊在一面立兒
已命絶。當自殺時即生天上。若如此者是
爲不惜壽命*全護淨戒。如是等義是名
不殺生戒。不與取者。知他物生盜心。取物
去離本處物屬我。是名盜。若不作是名不
盜。其餘方便計挍。乃至手捉未離地
名助盜法。財物有二種。有屬他有不屬
他。取屬他物是爲盜罪。屬他物亦有二
種。一者聚落中二者空地。此二處物。盜心取
得盜罪若物在空地當撿挍。知是物近誰
國。是物應當有屬不應取。如毘尼中説
種種不盜。是名不盜相。問曰。不盜有何等
利。答曰。人命有二種。一者内。二者外。若奪
財物是爲奪外命。何以故。命依飮食衣
等故活。若劫若奪是名奪外命。如偈説
    一切諸衆生 衣食以自活
    若奪若劫取 是名劫奪命
以是事故有智之人不應劫奪。復次當自
思惟。劫奪得物以自供養。雖身充足會亦
當死。死入地獄。家室親屬雖共受樂。獨自
受罪。亦不能救。已得此觀應當不盜。復
次是不與取有二種。一者偸。二者劫。此二共
名不與取。於不與取中盜爲最重。何以故。
一切人以財自活。而或穿踰盜取是最不
淨。何以故。無力勝人畏死。盜取故。劫奪之
中盜爲罪重。如偈説
    飢餓身羸痩 受罪大苦
    他物不可觸 譬如大火聚
    若盜取他物 其主泣懊惱
    假使天王等 猶亦以爲苦
殺生人罪雖重。然於所殺者是賊。偸盜人
於一切有物人中賊。若犯餘戒。於異國中
有不以爲罪者。若偸盜人。一切諸國無不
治罪。問曰。劫奪之人。今世有人讃美其健。
於此劫奪何以不作。答曰。不與而盜是
不善相。劫盜之中雖有差降倶爲不善。譬
如美食雜毒惡食雜毒。美惡雖殊雜毒不
異。亦如明闇蹈火晝夜雖異燒足一也。今
世愚人不識罪福二世果報。無仁慈心。見
人能以力相侵強奪他財。讃以爲強。諸佛
賢聖慈愍一切。了達三世殃禍不朽。所不
稱譽。以是故知劫盜之罪倶爲不善。善人行
者之所不爲。如佛説。不與取有十罪。何等
爲十。一者物主常瞋。二者重疑丹注云重
罪人疑
者非行時不籌量。四者朋黨惡人遠離
賢善。五者破善相。六者得罪於官。七者財
物沒入。八者種貧窮業因縁。九者死入地
獄。十者若出爲人勤苦求財。五家所共若王
若賊若火若水若不愛子用。乃至藏埋亦失。
邪婬者。若女人爲父母兄弟姊妹夫主兒子
世間法王法守護。若犯者是名邪婬。若有雖
不守護以法爲守。云何法守。一切出家女
人在家。受一日戒。是名法守。若以力若以
財若誑誘若自有妻受戒有娠乳兒非
道。如是犯者名爲邪婬。如是種種乃至以
華鬘與婬女爲要。如是犯者名爲邪婬。如
是種種不作。名爲不邪婬。問曰。人守人瞋
法守破法應名邪婬。人自有妻何以爲邪。
答曰。既聽受一日戒。墮於法中。本雖是婦
今不自在。過受戒時則非法守。有*娠婦
人以其身重。厭本所習。又爲傷*娠。乳兒
時婬其母乳則竭。又以心著婬欲不復護
兒。非道之處則非女根女心不樂。強以非
理故名邪婬。是事不作名爲不邪婬。問曰。
若夫主不知不見不惱。他有何罪。答曰。以
其邪故既名爲邪。是爲不正。是故有罪。復
次此有種種罪過。夫妻之情異身同體。奪他
所愛破其本心。是名爲賊。復有重罪。惡名
醜聲爲人所憎少樂多畏。或畏刑戮又畏
夫主傍人所知多懷妄語。聖人所呵罪中之
丹注云婬罪邪婬
破戒故名罪中之罪
復次婬劮之人當自思
惟。我婦他妻同爲女人。骨肉情態彼此無
異。而我何爲横生惑心隨逐邪意邪婬之
人。破失今世後世之樂。好名善譽身心安樂今世
得也。生天得道涅槃之利
後世
得也
復次迴己易處以自制心。若彼侵我妻
我則忿恚。我若侵彼彼亦何異。恕己自制
故應不作。復次如佛所説。邪婬之人後墮
劍樹地獄衆苦備受。得出爲人。家道不穆。
常値婬婦邪僻殘賊邪婬爲患。譬如蝮蛇
亦如大火。不急避之禍害將及。如佛所説。
邪婬有十罪。一者常爲所婬夫主欲危害
之。二者夫婦不穆常共鬪諍。三者諸不善法
日日増長。於諸善法日日損減。四者不守
護身妻子孤寡。五者財産日耗。六者有諸惡
事常爲人所疑。七者親屬知識所不愛喜。
八者種怨家業因縁。九者身壞命終死入地
獄。十者若出爲女人多人共夫。若爲男子
婦不貞潔。如是等種種因縁不作。是名不
邪婬。妄語者。不淨心欲誑他。覆隱實出異
語生口業。是名妄語。妄語之罪從言聲相
解生。若不相解雖不實語。無妄語罪。是
妄語。知言不知不知言知。見言不見不
見言見。聞言不聞不聞言聞。是名妄語。
若不作是名不妄語。問曰。妄語有何等罪。
答曰。妄語之人。先自誑身然後誑人。以實
爲虚以虚爲實。虚實顛倒不受善法。譬如
覆瓶水不得入。妄語之人心無慚愧。閉塞
天道涅槃之門。觀知此罪。是故不作。復次
觀知實語其利甚廣。實語之利自從己出甚
爲易得。是爲一切出家力。如是功徳
居家出家人共有此利。善人之相。復次實語
之人其心端直。其心端直易得免苦。譬如
稠林曳木直者易出。問曰。若妄語有如是
罪。人何以故妄語。答曰。有人愚癡少智。遭
事苦厄妄語求脱不知事發。今世得罪
不知後世有大罪報。復有人雖知妄語罪。
慳貪瞋恚愚癡多故而作妄語。復有人雖
不貪恚。而妄證人罪心謂實爾。死墮地
獄如提婆達多弟子倶伽離。常求舍利弗目
揵連過失。是時二人夏安居竟。遊行諸國
値天大雨。到陶作家宿盛陶器舍。此舍中
先有一女人在闇中宿。二人不知。此女人
其夜夢失不淨。晨朝趣水澡洗。是時倶伽
離偶行見之。倶伽離能相知人交會情状。而
不知夢與不夢。是時倶伽離顧語弟子。此
女人昨夜與人情通。即問女人汝在何處
臥。答言。我在陶師屋中寄宿。又問共誰。答
言。二比丘。是時二人從屋中出。倶伽離見
已。又以相驗之。意謂二人必爲不淨。先懷
嫉妬既見此事。遍諸城邑聚落告之。次到
祇洹唱此惡聲。於是中間梵天王來欲見
佛。佛入靜室寂然三昧。諸比丘衆亦各閉
房三昧。皆不可覺。即自思惟。我故來見
佛。佛入三昧且欲還去。即復念言。佛從定
起亦將不久。於是小住。到倶伽離房前。扣
其戸而言。倶伽離倶伽離。舍利弗目揵連心
淨柔軟。汝莫謗之而長夜受苦。倶伽離問
言。汝是何人。答言。我是梵天王。問言。佛説
汝得阿那含道。汝何以故來。梵王心念而説
偈言
    無量法欲量 不應以相取
    無量法欲量 是野人覆沒
此偈已。到佛所具説其事。佛言。善哉
善哉。快説此偈。爾時世尊復説此偈
    無量法欲量 不應以相取
    無量法欲量 是*野人覆沒
梵天王聽佛説已。忽然不現即還天上。爾
時倶迦離到佛所。頭面禮佛足却住一面。
佛告倶伽離。舍利弗目揵連心淨柔軟。汝莫
謗之而長夜受苦。倶伽離白佛言。我於佛
語不敢不信。但自目見了了。定知二人實
行不淨。佛如是三呵。倶伽離亦三不受。即
從坐起而去。還其房中擧身生瘡。始如芥
子漸大如豆如棗如奈。轉大如苽。翕然
爛壞如大火燒。叫喚嗥哭其夜即死。入大
蓮華地獄。有一梵天夜來白佛。倶伽離
已死復有一梵天言。墮大蓮華地獄。其夜
過已佛命僧集而告之言。汝等欲知倶伽
離所墮地獄壽命長短不。諸比丘言。願樂欲
聞。佛言。有六十斛胡麻。有人過百歳取
一胡麻。如是至盡。阿浮陀地獄中壽故未
盡。二十阿浮陀地獄中壽。爲一尼羅浮陀地
獄中壽。如二十尼羅浮陀地獄中壽爲一
阿羅邏地獄中壽。二十*阿羅邏地獄中壽。
爲一*阿婆婆地獄中壽。二十*阿婆婆地獄
中壽。爲一休休地獄中壽。二十休休地獄中
壽。爲一漚波羅地獄中壽。二十漚波羅地獄
中壽。爲一分陀梨迦地獄中壽。二十分陀梨
迦地獄中壽。爲一摩呵波頭摩地獄中壽。倶
伽離墮是摩呵波頭摩地獄中。出其大舌
百釘釘之。五百具犁耕之。爾時世尊
説此偈言
    夫士之生 斧在口中 所以斬身
    由其惡言 應呵而讃 應讃而呵
    口集諸惡 終不見樂
    心口業生惡 墮尼羅浮獄
    具滿百千世 受諸毒苦痛
    若生阿浮陀 具滿三十六
    別更有五世 皆受諸苦毒
    心依邪見 破賢聖語 如竹生實
    自毀其
如是等心生疑謗。遂至決定亦是妄語。妄語
人乃至佛語而不信受。受罪如是。以是故
不應妄語。復次如佛子羅睺羅。其年幼稚
未知愼口。人來問之。世尊在不。詭言不在。
若不在時。人問羅睺羅。世尊在不。詭言佛
在。有人語佛。佛語羅睺羅。澡槃取水與吾
洗足。洗足已。語羅睺羅。覆此澡*槃。如勅
即覆。佛言。以水注之。注已問言。水入中不。
答言。不入。佛告羅睺羅。無慚愧人妄語覆
心道法不入。亦復如是。如佛説。妄語有十
罪。何等爲十。一者口氣臭。二者善神遠之
非人得便。三者雖有實語人不信受。四者
智人語議常不參豫。五者常被誹謗。醜惡
之聲周聞天下。六者人所不敬。雖有教勅
人不承用。七者常多憂愁。八者種誹謗業
因縁。九者身壞命終當墮地獄。十者若出
爲人常被誹謗。如是種種不作。是爲不妄
語。名口善律儀。不飮酒者。酒有三種。一者
穀酒。二者果酒。三者藥草酒。果酒者。蒱桃
阿梨咤樹果。如是等種種名爲果酒。藥草酒
者。種種藥草。合和米麹甘蔗汁中。能變成
酒。同蹄畜乳酒。一切乳熱者可中作酒。略
説。若乾若濕若清若濁。如是等能令人心動
放逸。是名爲酒。一切不應飮。是名不飮酒。
問曰。酒能破冷益身令心歡喜。何以不
飮。答曰。益身甚少所損甚多。是故不應
飮。譬如美飮其中雜毒。是何等毒。如佛語
難提迦優婆塞。酒有三十五失。何等三十五。
一者現世財物虚竭。何以故。人飮酒醉心
無節限。用費無度故。二者衆病之門。三者
鬪諍之本。四者裸露無恥。五者醜名惡聲人
所不敬。六者覆沒智慧。七者應所得物而
不得。已所得物而散失。八者伏匿之事盡向
人説。九者種種事業廢不成辦。十者醉爲
愁本。何以故。醉中多失。醒已慚愧憂愁。十
一者身力轉少。十二者身色壞。十三者不知
敬父。十四者不知敬母。十五者不敬沙
門。十六者不敬婆羅門。十七者不敬伯叔
及尊長。何以故。醉悶怳愡無所別故。十八
者不尊敬佛。十九者不敬法。二十者不敬
僧。二十一者朋黨惡人。二十二者疏遠賢
善。二十三者作破戒人。二十四者無慚無愧。
二十五者不守六情。二十六者縱色放逸。
二十七者人所憎惡不喜見之。二十八者
貴重親屬及諸知識所共擯棄。二十九者行
不善法。三十者棄捨善法。三十一者明人智
士所不信用。何以故。酒放逸故。三十二者
遠離涅槃。三十三者種狂癡因縁。三十四者
身壞命終墮惡道泥梨中。三十五者若得爲
人所生之處常當狂騃。如是等種種過失。
是故不飮。如偈説
    酒失覺知相 身色濁而惡
    智心動而亂 慚愧已被劫
    失念増瞋心 失歡毀宗族
    如是雖名飮 實爲飮死毒
    不應瞋而瞋 不應笑而笑
    不應哭而哭 不應打而打
    不應語而語 與狂人無異
    奪諸善功徳 知愧者不飮
如是四罪不作。是身善律儀。妄語不作是
口善律儀。名爲優婆塞五戒律儀。問曰。若八
種律儀。及淨命是名爲戒。何以故優婆塞。
於口律儀中。無三律儀及淨命。答曰。白衣
居家。受世間樂兼修福徳。不能盡行戒
法。是故佛令持五戒。復次四種口業中妄語
最重。復次妄語心生故作。餘者或故作或不
故作。復次但説妄語已攝三事。復次諸善
法中實爲最大。若説實語四種正語皆已攝
得。復次白衣處世。當官理務家業作使。是
故難持不惡口法。妄語故作事重故不應
作。是五戒有五種受。名五種優婆塞。一者
一分行優婆塞。二者少分行優婆塞。三者多
分行優婆塞。四者滿行優婆塞。五者斷婬優
婆塞。一分行者。於五戒中受一戒。不能
受持四戒。少分行者。若受二戒若受三戒。
多分行者。受四戒。滿行者。盡持五戒。斷婬
者。受五戒已師前更作自誓言。我於自
婦不復行婬。是名五戒。如佛偈説
    不殺亦不盜 亦不有邪婬
    實語不飮酒 正命以淨心
    若能行此者 二世憂畏除
    戒福恒隨身 常與天人倶
    世間六時華 榮曜色相發
    以此一歳華 天上一日具
    天樹自然生 花鬘及瓔珞
    丹葩如燈照 衆色相間錯
    天衣無央數 其色若干種
    鮮白映天日 輕密無間
    金色映繍文 斐亹如雲氣
    如是上妙服 悉從天樹出
    明珠天耳璫 寶磲曜手足
    隨心所好愛 亦從天樹出
    金華琉璃莖 金剛爲華
    柔軟香芬熏 悉從寶池出
    琴瑟箏箜篌 七寶爲挍飾
    器妙故音清 皆亦從樹出
    波&MT01724;質妬樹 天上樹中王
    在彼歡喜園 一切無有比
    持戒爲耕田 天樹從中出
    天廚甘露味 飮食除飢渇
    天女無監礙 亦無妊身難
    嬉怡縱逸樂 食無便利患
    持戒常攝心 得生自恣地
    無事亦無難 常得肆樂志
    諸天得自在 憂苦不復生
    所欲應念至 身光照幽冥
    如是種種樂 皆由施與戒
    若欲得此報 當勤自勉勵
問曰。今説尸羅波羅蜜當以成佛。何以
乃讃天福。答曰。佛言。三事必得報果不虚。
布施得大富。持戒生好處。修定得解脱。若
單行尸羅得生好處。若修定智慧慈悲和
合得三乘道。今但讃持戒。現世功徳名聞安
樂。後世得報。如偈所讃。譬如小兒蜜塗苦
藥然後能服。今先讃戒福然後人能持戒。
能持戒已立大誓願得至佛道。是爲尸
羅生尸羅波羅蜜。又以一切人皆著樂世間
之樂天上爲最。若聞天上種種快樂。便能受
行尸羅。後聞天上無常。厭患心生能求解
脱。更聞佛無量功徳。若慈悲心生。依尸羅
波羅蜜。得至佛道。以是故雖説尸羅報無
咎。問曰。白衣居家唯此五戒。更有餘法耶。
答曰。有一日戒六齋日持功徳無量。若十二
月一日至十五日。受持此戒其福甚多。問
曰。云何受一日戒。答曰。受一日戒法長跪
合掌應如是言。我某甲今一日一夜。歸依
佛歸依法歸依僧。如是二如是三歸依。我
某甲歸依佛竟。歸依法竟。歸依僧竟。如
是二如是三歸依竟。我某甲若身業不善。若
口業不善。若意業不善。貪欲瞋恚愚癡故。若
今世若過世有如是罪。今日誠心懺悔。身
清淨口清淨心清淨。受行八戒是則布薩。
秦言共住。如諸佛盡壽不殺生。我某甲
一日一夜。不殺生亦如是。如諸佛盡壽不
盜。我某甲一日一夜。不盜亦如是。如諸
佛盡壽不婬。我某甲一日一夜不婬亦如
是。如諸佛盡壽不妄語。我某甲一日一夜
不妄語亦如是。如諸佛盡壽不飮酒。我
某甲一日一夜不飮酒亦如是。如諸佛盡
壽不坐高大床上。我某甲一日一夜。不坐
高大床上亦如是。如諸佛盡壽不著花瓔
珞。不香塗身不著香熏衣。我某甲一日一
夜。不著花瓔珞不香塗身不著香熏衣亦
如是。如諸佛盡壽不自歌舞作樂亦不
往觀聽。我某甲一日一夜。不自歌舞作樂
不往觀聽亦如是。已受八戒。如諸佛盡
壽不過中食。我某甲一日一夜。不過中食
亦如是。我某甲受行八戒隨學諸佛法。名
爲布薩。願持是布薩福報。願生生不墮
三惡八難。我亦不求轉輪聖王梵釋天王世
界之樂。願諸煩惱盡逮得薩婆若成就佛
道。問曰。云何受五戒。答曰。受五戒法。長跪
掌言。我某甲歸依佛歸依法歸依僧。
如是二如是三。我某甲歸依佛竟。歸依
法竟。歸依僧竟。如是二如是三。我是釋迦
牟尼佛優婆塞證知我。我某甲從今日盡
壽歸依。戒師應言。汝優婆塞聽。是多陀阿
伽度阿羅呵三藐三佛陀知人見人。爲優婆
塞説五戒如是。是汝盡壽持。何等五。盡
壽不殺生是優婆塞戒。是中盡壽不應故
殺生。是事若能當言諾。盡壽不盜。是優婆
塞戒。是中盡壽不應盜。是事若能當言諾。
盡壽不邪婬。是優婆塞戒。是中盡壽不應
邪婬。是事若能當言諾。盡壽不妄語。是優
婆塞戒。是中盡壽不應妄語。是事若能當
言諾。盡壽不飮酒。是優婆塞戒。是中盡壽
不應飮酒。是事若能當言諾。是優婆塞五
戒盡壽受持。當供養三寶佛寶法寶比丘
僧寶勤修福業以來佛道。問曰。何以故。六
齋日受八戒修福徳。答曰。是日惡鬼逐人
欲奪人命。疾病凶衰令人不吉。是故劫初
聖人。教人持齋修善作福以避凶衰。是時
齋法不受八戒。直以一日不食爲齋。後佛
出世教語之言。汝當一日一夜如諸佛持
八戒過中不食。是功徳將人至涅槃。如四
天王經中佛説。月六齋日使者太子及四天
王。自下觀察衆生布施持戒孝順父母。少者
便上忉利以啓帝釋。帝釋諸天心皆不
言。阿修羅種多諸天種少。若布施持戒孝順
父母多者。諸天帝釋心皆歡喜説言。増益
天衆減損阿修羅。是時釋提婆那民見諸
天歡喜。説此偈言
    六日神足月 受持清淨戒
    是人壽終後 功徳必如我
佛告諸比丘。釋提桓因不應説如是偈。所
以者何。釋提桓因三衰三毒未除。云何妄
言持一日戒功徳福報必得如我。若受持
此戒心應如佛。是則實説。諸大尊天歡喜
因縁故。得福増多。復次此六齋日。惡鬼害
人惱亂一切。若所在丘聚郡縣國邑。有持
齋受戒行善人者。以此因縁惡鬼遠去。住
處安隱。以是故六日持齋受戒得福増多。
問曰。何以故諸惡鬼神輩。以此六日惱害
於人。答曰。天地本起經説。劫初成時有異梵
天王子。諸鬼神父。修梵志苦行。滿天上十
二歳。於此六日。割肉出血以著火中。以是
故諸惡鬼神。於此六日輒有勢力。問曰。諸
鬼神父。何以於此六日割身肉血以著火
中。答曰。諸神中摩醯首羅神最大第一。諸神
皆有日分。摩醯首羅。一月有四日分。八日
二十三日十四日二十九日。餘神一月有二
日分。月一日十六日月二日十七日。其十五
日三十日屬一切神。摩醯首羅爲諸神主。又
得日多故數其四日爲齋。二日是一切諸
神日。亦數以爲齋。是故諸鬼神。於此六日
輒有力勢
復次諸鬼神父於此六日割肉出血以著
火中。過十二歳已。天王來下語其子言。汝
求何願。答言。我求有子。天王言。仙人供養
法。以燒香甘果諸清淨事。汝云何以肉血
著火中。如罪惡法。汝破善法樂爲惡事。
令汝生惡子噉肉飮血。當説。是時火中
有八大鬼出。身黒如墨髮黄眼赤有大光
明。一切鬼神皆從此八鬼生。以是故。於此
六日割身肉血以著火中而得勢力。如佛
法中日無好惡。隨世惡日因縁故。教持齋
八戒。問曰。五戒一日戒何者爲勝。答曰。
有因縁故二戒倶等。但五戒終身持。八戒一
日持。又五戒常持時多而戒少。一日戒時少
而戒多。復次若無大心雖復終身持戒。不
如有大心人一日持戒也。譬如軟夫爲將。
雖復將兵終身。智勇不足卒無功名。若
如英雄奮發禍亂立定。一日之勳功蓋天下。
是二種戒。名居家優婆塞法。居家持戒凡有
四種。有下中上。有上上。下人持戒爲今世
樂故。或爲怖畏稱譽名聞故。或爲家法曲
隨他意故。或避苦役求離危難故。如
是種種是下人持戒。中人持戒。爲人中富貴
歡娯適意。或期後世福樂。剋己自勉爲
苦。日少所得甚多。如是思惟堅固持戒。譬
如商人遠出深入得利必多。持戒之福令人
受後世福樂亦復如是。上人持戒爲涅槃
故。知諸法一切無常故。欲求離苦常樂無
爲故。復次持戒之人其心不悔。心不悔故
得喜樂。得喜樂故得一心。得一心故得
實智。得實智故得厭心。得厭心故得離
欲。得離欲故得解脱。得解脱故得涅槃。
如是持戒爲諸善法根本。復次持戒爲八正
道初門入道初門必至涅槃
  大智度論釋初品中讃尸羅波羅蜜義
第二十
問曰。如八正道。正語正業在中。正見正行在
初。今何以言戒爲八正道初門。答曰。以數
言之大者爲始。正見最大。是故在初。復次
行道故以見爲先。諸法次第故戒在前。譬
如作屋棟梁雖大以地爲先。上上人持戒
憐愍衆生。爲佛道故。以知諸法求實相
故。不畏惡道不求樂故。如是種種。是上
上人持戒。是四總名優婆塞戒。出家戒亦有
四種。一者沙彌沙彌尼戒。二者式叉摩那戒。
三者比丘尼戒。四者比丘僧戒。問曰。若居家
戒得生天上。得菩薩道亦得至涅槃。復何
用出家戒。答曰。雖倶得度然有難易。居家
業種種事務。若欲專心道法家業則廢。
若欲專修家業道事則廢。不取不捨乃應
行法。是名爲難。若出家離俗絶諸紛亂。一
向專心行道爲易
復次居家憒鬧多事多務。結使之根衆惡之
府。是爲甚難。若出家者。譬如有人出在空
野無人之處而一其心。無思無慮内想既
除。外事亦去。如偈説
    閑坐林樹間 寂然滅衆惡
    恬澹得一心 斯樂非天樂
    人求富貴利 名衣好床褥
    斯樂非安隱 求利無厭足
    納衣行乞食 動止心常一
    自以智慧眼 觀知諸法實
    種種法門中 皆以等觀入
    解慧心寂然 三界無能及
以是故知出家修戒行道爲易。復次出家修
戒。得無量善律儀。一切具足滿。以是故白
衣等應當出家受具足戒。復次佛法中出
家法第一難修。如閻浮呿提梵志問舍利
弗。於佛法中何者最難。舍利弗答曰。出家
爲難。又問。出家有何等難。答曰。出家樂法
爲難。既得樂法復何者爲難。修諸善法難。
以是故應出家。復次若人出家時。魔王驚
愁言。此人諸結使欲薄。必得涅槃墮僧寶
數中。復次佛法中出家人。雖破戒墮罪。罪
畢得解脱。如優鉢羅華比丘尼本生經中
説。佛在世時。此比丘尼得六神通阿羅漢。入
貴人舍常讃出家法。語諸貴人婦女言。姊
妹可出家。諸貴婦女言。我等少壯容色盛美
持戒爲難。或當破戒。比丘尼言。但出家破
戒便破。問言。破戒當墮地獄。云何可破。答
言。墮地獄便墮。諸貴婦女笑之言。地獄受
罪云何可墮。比丘尼言。我自憶念本宿命。
時作戲女著種種衣服而説舊語。或時著
比丘尼衣以爲戲笑。以是因縁故。迦葉佛
時作比丘尼。自恃貴姓端*政。心生憍慢而
破禁戒。破戒罪故墮地獄受種種罪。受罪
畢竟値釋迦牟尼佛。出家得六神通阿羅漢
道。以是故知。出家受戒。雖復破戒以戒因
縁故。得阿羅漢道。若但作惡無戒因縁不
得道也。我乃昔時世世墮地獄。地獄出爲
惡人。惡人死還入地獄都無所得。今以此
證知出家受戒。雖復破戒以是因縁可得
道果。復次如佛在祇洹。有一醉婆羅門。來
到佛所求作比丘。佛勅阿難與剃頭著法
衣。醉酒既醒驚怪己身忽爲比丘即便走
去。諸比丘問佛。何以聽此醉婆羅門作比
丘。佛言。此婆羅門無量劫中初無出家心。今
因醉故暫發微心。以是因縁故後當出家
得道。如是種種因縁。出家之利功徳無量。以
是故白衣雖有五戒不如出家。是出家律
儀有四種。沙彌沙彌尼式叉摩那比丘尼比
丘。云何沙彌沙彌尼。出家受戒法。白衣來欲
求出家。應求二師。一和上。一阿闍梨。和
上如父阿闍梨如母。以棄本生父母。當求
出家父母。著袈剃除鬚髮。應兩手捉
和上兩足。何以捉足。天竺法以捉足。爲第
一恭敬供養。阿闍梨應教十戒。如受戒法。
沙彌尼亦如是。唯以比丘尼爲和上。式叉
摩那受六法二歳。問曰。沙彌十戒便受具
足戒。比丘尼法中。何以有式叉摩那。然後
得受具足戒。答曰。佛在世時。有一長者婦。
不覺懷妊出家受具足戒。其後身大轉現。
諸長者譏嫌比丘。因此制。有二歳學戒
受六法。然後受具足戒。問曰。若爲譏嫌。式
叉摩那豈不致譏。答曰。式叉摩那未受具
戒。譬如小兒亦如給使。雖有罪穢人
不譏嫌。名式叉摩那受六法。是式叉
摩那有二種。一者十八歳童女受六法。二
者夫家十歳得受六法。若欲受具足戒
應二部僧中。用五衣鉢盂。比丘尼。爲和
上及教師。比丘爲戒師。餘如受戒法。略説
則五百戒。廣説則八萬戒。第三羯磨訖。即
得無量律儀。成就比丘尼。比丘則有三衣
鉢*盂。三師十僧如受戒法。略説二百五十。
廣説則八萬。第三羯磨訖。即得無量律儀
法。是總名爲戒。是爲尸羅
大智度論卷第十三









大智度論釋初品中尸羅波羅蜜
義之餘卷第
十四
  *龍樹菩薩造
  *後秦龜茲國三藏鳩摩羅什
*奉        詔譯
問曰。已知尸羅相。云何爲尸羅波羅蜜。答
曰。有人言。菩薩持戒寧自失身不毀小戒。
是爲尸羅波羅蜜。如上蘇陀蘇摩王經中
説。不惜身命以全禁戒。如菩薩本身曾
作大力毒龍。若衆生在前。身力弱者眼視便
死。身力強者氣往而死。是龍受一日戒。出
家求靜入林樹間。思惟坐久疲懈而睡。龍法
睡時形状如蛇。身有文章七寶雜色。獵者
見之驚喜言曰。以此希有難得之皮。獻上
國王以爲服飾不亦宜乎。便以杖按其
頭以刀剥其皮。龍自念言。我力如意。傾覆
此國其如反掌。此人小物豈能困我。我今
以持戒故不計此身當從佛語。於是自
眠目不視。閉氣不息憐愍此人。爲持
戒故一心受剥不生悔意。既以失皮赤肉
在地。時日大熱宛轉土中欲趣大水。見諸
小蟲來食其身。爲持戒故不復敢動。自思
惟言。今我此身以施諸蟲。爲佛道故今以
肉施以充其身。後成佛時當以法施以益
其心。如是誓已身乾命絶。即生第二忉利
天上。爾時毒龍釋迦文佛是。是時獵者提婆
達等六師是也。諸小蟲輩。釋迦文佛初轉法
輪八萬諸天得道者是。菩薩護戒不惜身
命。決定不悔。其事如是。是名尸羅波羅蜜。
復次菩薩持戒。爲佛道故作大要誓。必度
衆生不求今世後世之樂。不爲名聞虚譽
法故。亦不自爲早求涅槃。但爲衆生沒
在長流。恩愛所欺愚惑所誤。我當度之令
到彼岸。一心持戒爲生善處。生善處故
見善人。見善人故生智慧。生*智慧故得
行六波羅蜜。得行六波羅蜜故得佛道。
如是持戒名爲尸羅波羅蜜。復次菩薩持戒
心樂善清淨。不爲畏惡道。亦不爲生天。但
求善淨以戒熏心令心樂善。是爲尸羅
波羅蜜。復次菩薩以大悲心持戒得至佛
道。是名尸羅波羅蜜。復次菩薩持戒。能生
六波羅蜜。是則名爲尸羅波羅蜜。云何持戒
能生戒。因五戒得沙彌戒。因沙彌戒得
律儀戒。因*律儀戒得禪定戒因禪定戒
得無漏戒。是爲戒生戒。云何持戒能生於
檀。檀有三種。一者財施。二者法施。三者無畏
施。持戒自撿不侵一切衆生財物。是名財
施。衆生見者慕其所行。又爲説法令其開
悟。又自思惟。我當堅持淨戒。與一切衆生
作供養福田。令諸衆生得無量福。如是種
種名爲法施。一切衆生皆畏於死。持戒不
害。是則無畏施。復次菩薩自念。我當持戒
以此戒報。爲諸衆生作轉輪聖王。或作閻
浮提王。若作天王令諸衆生。滿足於財無
所乏短。然後坐佛樹下。降伏魔王破諸
魔軍。成無上道。爲諸衆生説清淨法。令無
量衆生度老病死海。是爲持戒因縁生檀波
羅蜜。云何持戒生忍辱。持戒之人心自念言。
我今持戒爲持心故。若持戒無忍當墮地
獄。雖不破戒以無忍故不免惡道。何可
縱忿不自制心。但以心故入三惡趣。是故
應當好自勉強懃修忍辱。復次行者欲令
戒徳堅強。當修忍辱。所以者何。忍爲大力。
能牢固戒令不動搖。復自思惟。我今出家
形與俗別。豈可縱心如世人法。宜自勉勵
以忍調心以身口忍心亦得忍。若心不忍
身口亦爾。是故行者當令身口心忍絶諸忿
恨。復次是戒略説則有八萬。廣説則無量。我
當云何能具持此無量戒法。唯當忍辱衆
戒自得。譬如有人得罪於王。王以罪人載
之刀車。六邊利刃間不容間。奔逸馳走行
不擇路。若能持身不爲刀傷。是則殺而不
死。持戒之人亦復如是。戒爲利刀忍爲持
身。若忍心不固戒亦傷人。又復譬如老人
夜行無杖則蹶。忍爲戒杖扶人至道。福
樂因縁不能動搖。如是種種。名爲持戒生
羼提波羅蜜。云何持戒而生精進。持戒之人
除去放逸。自力懃修習無上法。捨世間樂
入於善道。志求涅槃以度一切。大心不懈
以求佛爲本。是爲持戒能生精進。復次持
戒之人疲厭世苦老病死患。心生精進必
求自脱。亦以度人。譬如野干在林樹間。
依隨師子及諸虎豹。求其殘肉以自存活。
有時空乏夜半踰城深入人舍。求肉不得
屏處睡息不覺夜竟惶怖無計。走則慮不
自免。住則懼畏死痛。便自定心詐死在地
衆人來見有一人言。我須野干耳即便截
取。野干自念。截耳雖痛但令身在。次有一
人言。我須野干尾便復截去。野干復念。截
尾雖痛猶是小事。次有一人言。我須野
干牙。野干心念。取者轉多儻取我頭則無
活路。即從地起奮其智力。絶踊間關徑
得自濟。行者之心求脱苦難亦復如是。若
老至時猶故自寛。不能慇懃決斷精進。病亦
如是。以有差期未能決計。死欲至時自
知無冀。便能自勉果敢慇懃大修精進。從
死地中畢至涅槃。復次持戒之法。譬如人
射。先得平地地平然後心安。心安然後挽滿。
挽滿然後陷深。戒爲平地定意爲弓。挽滿
爲精進箭爲智慧。賊是無明。若能如是展
力精進。必至大道以度衆生。復次持戒之
人能以精進自制五情不受五欲。若心已
去能攝令還。是爲持戒能護諸根。護諸
根則生禪定。生禪定則生智慧。生智慧
得至佛道。是爲持戒生毘梨耶波羅蜜。云
何持戒生禪。人有三業作諸善。若身口業
善。意業自然入善。譬如曲草生於麻中不
扶自直。持戒之力能羸諸結使。云何能羸。
若不持戒。瞋恚事來殺心即生。若欲事至婬
心即成。若持戒者雖有微瞋不生殺心。雖
有婬念婬事不成。是爲持戒能令諸結使
羸。諸結使羸禪定易得。譬如老病失力死
事易得。結使羸故禪定易得。復次人心未
息常求逸樂。行者持戒棄捨世福心不
放逸。是故易得禪定。復次持戒之人得生
人中。次生六欲天上。次至色界。若破色
相生無色界。持戒清淨。斷諸結使得阿羅
漢道。大心持戒愍念衆生是爲菩薩。復次
戒爲撿麁禪爲攝細。復次戒攝身口。禪止
亂心。如人上屋非梯不昇。不得戒梯禪
亦不立。復次破戒之人。結使風強散亂其
心。其心散亂則禪不可得。持戒之人。煩惱風
軟心不大散。禪定易得。如是等種種因縁。
是爲持戒生禪波羅蜜。云何持戒能生智
慧。持戒之人觀此戒相從何而有。知從衆
罪而生。若無衆罪。則亦無戒。戒相如是。
從因縁有。何故生著。譬如蓮華出自
泥。色雖鮮好出處不淨。以是悟心不令生
著。是爲持戒生般若波羅蜜。復次持戒之
人心自思惟。若我以持戒貴而可取。破戒
賤而可捨者。若有此心不應般若。以智
慧籌量心不著戒無取無捨。是爲持戒生
般若波羅蜜。復次不持戒人雖有利智以
營世務。種種欲求生業之事。慧根漸鈍。譬
如利刀以割泥土遂成鈍器。若出家持戒
不營世業。常觀諸法實相無相。先雖鈍根
以漸轉利。如是等種種因縁。名爲持戒生
般若波羅蜜。如是名爲尸羅波羅蜜生六
波羅蜜。復次菩薩持戒不以畏故。亦非愚
癡非疑非惑。亦不自爲涅槃故。持戒但
爲一切衆生故。爲得佛道故。爲得一切
佛法故。如是相名爲尸羅波羅蜜。復次若
菩薩於罪不罪不可得故。是時名爲尸羅
波羅蜜。問曰。若捨惡行善是爲持戒。云何
言罪不罪不可得。答曰。非謂邪見麁心
言不可得也。若深入諸法相。行空三昧。
慧眼觀故罪不可得。罪無故不罪亦不可得。
復次衆生不可得故。殺罪亦不可得。罪不可
得故戒亦不可得。何以故。以有殺罪故則
有戒。若無殺罪則亦無戒。問曰。今衆生
現有。云何言衆生不可得。答曰。肉眼所見是
爲非見。若以慧眼觀則不得衆生。如上檀
中説。無施者無受者。無財物此亦如是。
復次若有衆生是五衆耶離五衆耶。若是
五衆五衆有五衆生爲一。如是者五可爲
一一可爲五。譬如市易物。直五匹以一
匹取之則不可得。何以故。一不得作五
故。以是故知五衆*不得作一衆生。復次五
衆生滅無常相衆生法從先世來至後世。
受罪福於三界。若五衆是衆生。譬如草木自
生自滅。如是則無罪縛亦無解脱。以是故
知非五衆是衆生。若離五衆有衆生。如先
説神常遍中已破。復次離五衆則我見心不
生。若離五衆有衆生。是爲墮常。若墮常
者是則無生無死。何以故。生名先無今有。
死名已生便滅。若衆生常者。應遍滿五道
中。先已常有云何今復來生。若不有生則
無有死。問曰。定有衆生。何以故言無。五衆
因縁有衆生法。譬如五指因縁拳法生。答
曰。此言非也。若五衆因縁有衆生法者。除
五衆則別有衆生法然不可得。眼自見色
耳自聞聲鼻嗅香舌知味身知觸意知法
空無我法。離此六事更無衆生。諸外道輩
倒見故。言眼能見色是爲衆生。乃至意能
知法是爲衆生。又能憶念能受苦樂是爲
衆生。但作是見不知衆生實。譬如一長老
大徳比丘。人謂是阿羅漢多致供養。其後
病死。諸弟子懼失供養故。夜盜出之。於其
臥處安施被枕。令如師在其状如臥。人
來問疾師在何許。諸弟子言。汝不見床上
被枕耶。愚者不審察之。謂師病臥大送
供養而去。如是非一。復有智人來而問
之。諸弟子亦如是答。智人言。我不問被枕
床褥。我自求人發被求之竟無人可得。除
六事相更無我人。知者見者亦復如是。復
次若衆生於五衆因縁有者。五衆無常衆生
應無常。何以故。因果相似故。若衆生無
常則不至後世。復次若如汝言。衆生從本
*已來常有。若爾者衆生應生五衆。五衆不
應生衆生。今五衆因縁生衆生名字。無智
之人逐名求實。以是故衆生實無。若無衆
生亦無殺罪。無殺罪故亦無持戒。復次是
五衆深入觀之。分別知空如夢所見如
鏡中像。若殺夢中所見及鏡中像無有殺
罪。殺五陰空相衆生亦復如是。復次若人
樂罪貪著無罪。是人見破戒罪人則
輕慢。見持戒善人則愛敬。如是持戒則是
起罪因縁。以是故言於罪不罪不可得故。
應具足尸羅波羅蜜
  大智度論釋初品中羼提波羅蜜義第
二十四
心不動故。應具足羼提波羅蜜。問曰。
云何名羼提。答曰。羼提秦言忍辱。忍辱有
二種。生忍法忍。菩薩行生忍得無量福徳。
行法忍得無量智慧。福徳智慧二事具足故。
得如所願。譬如人有目有足隨意能到。菩
薩若遇惡口罵詈。若刀杖所加。思惟知罪
福業因縁。諸法内外畢竟空無我無我所。以
三法印。印諸法故。力雖能報不生惡心
不起惡口業。爾時心數法生名爲忍。得是
忍法故忍智牢固。譬如畫彩得膠則堅著。有
人言。善心有二種有麁有細。麁名忍辱細
名禪定。未得禪定心樂能遮衆惡。是名忍
辱。心得禪定樂不爲衆惡。是名禪定。是忍
是心數法與心相應隨心行。非業非業報
隨業行。有人言。二界繋。有人言。但欲界繋。
或不繋。色界無外惡可忍故。亦有漏亦無漏。
凡夫聖人倶得故。障己心他心不善法故。名
爲善。善故。或思惟斷或不斷。如是等種種
阿毘曇廣分別。問曰。云何名生忍。答曰。有
二種衆生來向菩薩。一者恭敬供養。二者瞋
罵打害。爾時菩薩其心能忍。不愛敬養衆
生不瞋加惡衆生。是名生忍。問曰。云何恭
敬供養。名之爲忍。答曰。有二種結使。一者
屬愛結使。二者屬恚結使。恭敬供養雖不生
恚令心愛著。是名軟賊。是故於此應當
自忍不著不愛。云何能忍。觀其無常是結使
生處。如佛所説利養瘡深。譬如斷皮至
肉斷肉至骨斷骨至髓。人著利養則破
持戒皮。斷禪定肉。破智慧骨。失微妙善心
髓。如佛初遊迦毘羅婆國。與千二百五十
比丘倶。悉是梵志之身。供養火故。形容憔
悴。絶食苦行故。膚體痩黒。淨飯王心念言。
我子侍從雖復心淨清潔並無容貎。我當
擇取累重多子孫者。家出一人爲佛弟
子。如是思惟已。勅下國中。簡擇諸釋貴
戚子弟。應書之身皆令出家。是時斛飯王
子提婆達多。出家學道誦六萬法聚。精進修
行滿十二年。其後爲供養利故來至佛所。
求學神通。佛告憍曇。汝觀五陰無常可
以得道。亦得神通。而不爲説取通之法。出
求舍利弗目揵連乃至五百阿羅漢。皆不爲
説言。汝當觀五陰無常。可以得道可以得
通。不得所求涕泣不樂。到阿難所求學
神通。是時阿難未得他心智。敬其兄故
如佛所言以授提婆達多。受學通法入
山不久便得五神通。得五神通已自念。誰
當與我作檀越者。如王子阿闍世。有大王
相。欲與爲親厚。到天上取天食。還到鬱
旦羅越。取自然粳米。至閻浮林中取閻浮
果。與王子阿闍世。或時自變其身。作象寶
馬寶以惑其心。或作嬰孩坐其膝上。王
子抱之嗚唼與唾。時時自説己名令太子
知之。種種變態以動其心。王子意惑。於
園中大立精舍。四種供養并種種雜供無
物不備。以給提婆達多。日日率諸大臣。自
爲送五百釜羹飯。提婆達多大得供養而徒
衆尟少。自念。我有三十相減佛未幾。直以
弟子未集。若大衆圍繞與佛何異。如是思
惟已生心破僧得五百弟子。舍利弗目犍連
説法教化。僧還和合。爾時提婆達多便生惡
心推山壓佛。金剛力士以金剛杵而遙擲
之。碎石迸來傷佛足指。華色比丘尼呵之。
復以*拳打尼。尼即時眼出而死。作三逆罪。
與惡邪師富蘭那外道等爲親厚。斷諸善
根心無愧悔。復以惡毒著指爪中。欲因
禮佛以中傷佛。欲去未到王舍城中。地
自然破裂火車來迎生入地獄。提婆達多身
有三十相。而不能忍伏其心。爲供養利故
而作大罪。生入地獄。以是故言利養*瘡
深破皮至髓應當除却愛供養人心。是
爲菩薩忍心不愛著供養恭敬人。復次供養
有三種。一者先世因縁福徳故。二者今世功
徳修戒禪定智慧故爲人敬養。三者虚妄
欺惑内無實徳外如清白。以誑時人而得
供養。於此三種供養中。心自思惟。若先世因
縁懃修福徳今得供養。是爲懃身作之而
自得耳。何爲於此而生貢高。譬如春種秋
穫。自以力得何足自憍。如是思惟已。忍伏
其心不著不憍。若今世故功徳而得供養當
自思惟。我以智慧。若知諸法實相。若能斷
結。以此功徳故。是人供養於我無事。如
是思惟已。自伏其心不自憍高。此實愛樂
功徳不愛我也。譬如罽賓三藏比丘。行阿
蘭若法至一王寺。寺設大會。守門人見其
衣服麁弊遮門不前。如是數數以衣服弊
故毎不得前。便作方便假借好衣而來。門
家見之聽前不禁。既至會坐得種種好食。
先以與衣。衆人問言。何以爾也。答言。我比
數來毎不得入。今以衣故得在此坐得種
種好食。實是衣故得之。故以與衣。行者以
修行功徳持戒智慧故而得供養。自念此爲
功徳非爲我也。如是思惟能自伏心是名
爲忍。若虚妄欺僞而得供養。是爲自害不
可近也。當自思惟。若我以此虚妄而得供
養。與惡賊劫盜得食無異。是爲墮欺妄罪。
如是於三種供養人中心不愛著亦不自
高。是名生忍。問曰。人未得道衣食爲急。
云何方便能得忍。心不著不愛給施之人。
答曰。以智慧力觀無常相苦相無我相心
常厭患。譬如罪人臨當受戮。雖復美味
在前家至勸喩。以憂死故。雖飮食餚膳
不覺滋味。行者亦爾。常觀無常相苦相。
雖得供養心亦不著。又如獐鹿爲虎搏逐
追之不捨。雖得好草美水飮食心無染
著。行者亦爾。常爲無常虎逐不捨須臾思
惟厭患。雖得美味亦不染著。是故行者
於供養人中心得自忍。復次若有女人來
欲娯樂誑惑菩薩。菩薩是時當自伏心忍
不令起。如釋迦文尼佛在菩提樹下。魔王
憂愁遣三玉女。一名樂見。二名悦彼。三
名渇愛。來現其身作種種姿態欲壞菩
薩。菩薩是時心不傾動目不暫視。三女念
言。人心不同好愛各異。或有好少或愛中
年或好長好短好黒好白。如是衆好各
有所愛。是時三女各各化作五百美女。
一化女作無量變態從林中出。譬如黒雲
電光暫現。或揚眉頓睫嫈嫇細視。作衆伎
樂種種姿媚。來近菩薩欲以態身觸
菩薩。爾時密迹金剛力士瞋目叱之。此是何
人而汝妖媚敢來觸嬈。爾時密迹説偈呵之
    汝不知天命 失好而黄髯
    大海水清美 今日盡苦鹹
    汝不知日減 婆藪諸天墮
    火本爲天口 而今一切噉
汝不知此事。敢輕此聖人。是時衆女逡巡
小退。語菩薩言。今此衆女端嚴無比可自
娯意。端坐何爲。菩薩言。汝等不淨臭穢可
惡去勿妄談。菩薩是時即説偈言
    是身爲穢藪 不淨物腐積
    是實爲行厠 何足以樂意
女聞此偈自念。此人不知我等清淨天身
而説此偈。即自變身還復本形。光曜𦸸爍
照林樹間作天伎樂。語菩薩言。我身如是
有何可呵。菩薩答言。時至自知。問曰。此言
何謂。以偈答言
    諸天園林中 七寶蓮華池
    天人相娯樂 失時汝自知
    是時見無常 天人樂皆苦
    汝當厭欲樂 愛樂正眞道
女聞偈已心念。此人大智無量。天樂清淨猶
知其惡不可當也。即時滅去。菩薩如是觀
婬欲樂。能自制心忍不傾動。復次菩薩觀
欲種種不淨。於諸衰中女衰最重。刀火雷
電霹靂怨家毒蛇之屬猶可暫近。女人慳妬
瞋諂妖穢鬪諍貪嫉不可親近。何以故。女子
小人心淺智薄唯欲是視。不觀富貴智
名聞。專行欲惡破人善根。桎梏枷鎖閉繋
囹圄。雖曰難解是猶易開。女鎖繋人
固根深。無智沒之難可得脱。衆病之中女
病最重。如佛偈言
    寧以赤鐵 宛轉眼中 不以散心
    邪視女色 含笑作姿 憍慢羞
    迴面攝眼 美言妬瞋 行歩妖穢
    以惑於人 婬羅彌網 人皆沒身
    坐臥行立 迴眄巧媚 薄智愚人
    爲之心醉 執劍向敵 是猶可勝
    女賊害人 是不可禁 蚖蛇含毒
    猶可手捉 女情惑人 是不可觸
    有智之人 所應不視 若欲觀之
    當如母姊 諦視觀之 不淨填積
    婬火不除 爲之燒滅
復次女人相者。若得敬待則令夫心高。若
敬待情捨則令夫心怖。女人如是恒以煩
惱憂怖與人。云何可近。親好乖離女人之
罪。巧察人要女人之智。大火燒人是猶可
近。清風無形是亦可捉。蚖蛇含毒猶亦可
觸。女人之心不可得實。何以故女人之
相。不觀富貴端政名聞智徳族姓技藝辯
言親厚愛重。都不在心唯欲是*視。譬如蛟
龍不擇好醜唯欲殺人。又復女人不瞻
視憂苦憔悴。給養敬待憍奢叵制。復次若在
善人之中。則自畜心高。無智人中視之如
怨。富貴人中追之敬愛。貧賤人中視之如
狗。常隨欲心不隨功徳。如説國王有女
名曰拘牟頭。有捕魚師名述婆伽。隨道
而行。遙見王女在高樓上窓中見面。想像
染著心不暫捨。彌歴日月不能飮食。母問
其故以情答母。我見王女心不能忘。母
諭兒言。汝是小人。王女尊貴不可得也。兒
言。我心願樂不能暫忘。若不如意不能活
也。母爲子故入王宮中。常送肥魚美肉以
遺王女而不取價。王女怪而問之欲求何
願。母白王女。願却左右當以情告。我唯
有一子敬慕王女情結成病。命不云遠。願
垂愍念賜其生命。王女言。汝去月十五日
於某甲天祠中住天像後。母還語子。汝願
已得告之如上。沐浴新衣在天像後住。王
女至時白其父王。我有不吉須至天祠以
求吉福。王言大善。即嚴車五百乘出至天
祠。既到勅諸從者。齊門而止獨入天祠。天
神思惟。此不應爾。王爲世主不可令此
小人毀辱王女。即厭此人令睡不覺。王女
既入見其睡。重推之不悟。即以瓔珞直十
萬兩金遺之而去。去後此人得覺見有瓔
珞。又問衆人知王女來。情願不遂憂恨懊
惱。婬火内發自燒而死。以是證故知。女人
之心不擇貴賤唯欲是從。復次昔有國王
女。逐旃陀羅共爲不淨。又有仙人女隨逐
師子。如是等種種女人之心無所選擇。以
是種種因縁。於女人中除去情欲忍不愛
著。云何瞋惱人中而得忍辱。當自思惟。一
切衆生有罪因縁更相侵害。我今受惱亦本
行因縁。雖非今世所作。是我先世惡報。我
今償之。應當甘受何可逆也。譬如負債。債
主索之應當歡喜償債不可瞋也。復次行
者常行慈心。雖有惱亂逼身必能忍受。譬
如羼提仙人。在大林中修忍行慈。時迦利
王將諸婇女入林遊戲。飮食既訖王小睡
息。諸婇女輩遊花林間。見此仙人加敬禮
拜在一面立。仙人爾時爲諸婇女讃説慈
忍。其言美妙聽者無厭。久而不去。迦利王
覺不見婇女拔劍追蹤。見在仙人前立。
憍妬隆盛。瞋目奮劍而問仙人。汝作何物。
仙人答言。我今在此修忍行慈。王言。我今
試汝。當以利劍截汝耳鼻斬汝手足。若
不瞋者知汝修忍。仙人言任意。王即拔劍
截其耳鼻斬其手足。而問之言。汝心動不。
答言。我修慈忍心不動也。王言。汝一身在
此無有勢力。雖口言不動誰當信者。是
時仙人即作誓言。若我實修慈忍血當爲
乳。即時血變爲乳。王大驚喜。將諸婇女而
去。是時林中龍神爲此仙人雷電霹靂。王
被毒害沒不還宮。以是故言於惱亂中
能行忍辱。復次菩薩修行悲心。一切衆生
常有衆苦。處胎迫隘受諸苦痛。生時迫迮
骨肉如破。冷風觸身甚於劍戟。是故佛言。
一切苦中生苦最重。如是老病死苦種種困
厄。云何行人復加其苦。是爲瘡中復加刀
破。復次菩薩自念。我不應如諸餘人常隨
生死水流。我當逆流以求盡源入泥洹道。
一切凡人侵至則瞋。益至則喜。怖處則畏。我
爲菩薩不可如彼。雖未斷結當自抑制
修行忍辱惱害不瞋敬養不喜。衆苦艱難
不應怖畏。當爲衆生興大悲心。復次菩
薩若見衆生來爲惱亂。當自念言。是爲我
之親厚亦是我師。益加親愛敬心待之。何
以故。彼若不加衆惱惱我則我不成忍
辱。以是故言。是我親厚亦是我師。復次菩
薩心知如佛所説。衆生無始世界無際。往
來五道輪轉無量。我亦曾爲衆生父母兄
弟。衆生亦皆曾爲我父母兄弟。當來亦爾。以
是推之不應惡心而懷瞋害。復次思惟。衆
生之中佛種甚多。若我瞋意向之則爲瞋佛。
若我瞋佛則爲已了。如説鴿鳥當得作佛。
今雖是鳥不可輕也。復次諸煩惱中瞋爲
最重。不善報中瞋報最大。餘結無此重罪。
如釋提婆那民問佛。偈言
    何物殺安隱 何物殺不悔
    何物毒之根 呑滅一切善
    何物殺而讃 何物殺無憂
佛答偈言
    殺瞋心安隱 殺瞋心不悔
    瞋爲毒之根 瞋滅一切善
    殺瞋諸佛讃 殺瞋則無憂
菩薩思惟。我今行悲。欲令衆生得樂。瞋爲
呑滅諸善毒害一切。我當云何行此重罪。
若有瞋恚自失樂利。云何能令衆生得
樂。復次諸佛菩薩以大悲爲本。從悲而出
瞋爲滅悲之毒。特不相宜。若壞悲本何
名菩薩。菩薩從何而出。以是之故應修
忍辱。若衆生加諸瞋惱當念其功徳。今此
衆生雖有一罪。更自別有諸妙功徳。以其
功徳故不應瞋。復次此人若罵若打是爲
治我。譬如金師煉金垢隨火去眞金獨
在。此亦如是。若我有罪是從先世因縁。今
當償之不應瞋也。當修忍辱。復次菩薩
慈念衆生猶如赤子。閻浮提人多諸憂愁
少有歡日。若來罵詈或加讒賊。心得歡樂
此樂難得恣汝罵之。何以故。我本發心欲
令衆生得歡喜故。復次世間衆生常爲衆
病所惱。又爲死賊。常隨伺之。譬如怨家恒
伺人便。云何善人而不慈愍。復欲加苦苦
未及彼先自受害。如是思惟不應瞋彼當
修忍辱。復次當觀瞋恚其咎最深。三毒之
中無重此者。九十八使中此爲最堅。諸心病
中第一難治。瞋恚之人不知善不知非善。
不觀罪福不知利害不自憶念。當墮惡
道善言忘失。不惜名稱不知他惱。亦不
自計身心疲惱。瞋覆慧眼專行惱他。如一
五通仙人。以瞋恚故雖修淨行殺害一國
如旃陀羅。復次瞋恚之人。譬如虎狼難可
共止。又如惡瘡易發易壞。瞋恚之人譬如
毒蛇人不喜見。積瞋之人。惡心漸大至不
可至。殺父殺君惡意向佛。如拘睒彌國比
丘。以小因縁瞋心轉大分爲二部。若欲斷
當終竟三月猶不可了。佛來在衆擧相
輪手遮而告言
    汝諸比丘 勿起鬪諍 惡心相續
    苦報甚重
    汝求涅槃 棄捨世利 在善法中
    云何瞋諍 世人忿諍 是猶可恕
    出家之人 何可諍鬪 出家心中
    懷毒自害 如冷雲中 火出燒身
諸比丘白佛言。佛爲法王願小默然。是輩
侵我不可不答。佛念是人不可度也。於
衆僧中凌虚而去。入林樹間寂然三昧。瞋
罪如是乃至不受佛語。以是之故應當除
瞋修行忍辱。復次能修忍辱慈悲易得。
得慈悲者則至佛道。問曰。忍辱法皆好。而
有一事不可。小人輕慢謂爲怖畏。以是之
故不應皆忍。答曰。若以小人輕慢謂爲怖
畏。而欲不忍。不忍之罪甚於此也。何以故。
不忍之人賢聖善人之所輕賤。忍辱之人爲
小人所慢。二輕之中。寧爲無智所慢。不
爲賢聖所賤。何以故。無智之人輕所不
輕。賢聖之人賤所可賤。以是之故當修
忍辱。復次忍辱之人。雖不行布施禪定。而
常得微妙功徳生天上人中。後得佛道。何
以故。心柔軟故。復次菩薩思惟。若人今世惱
我毀辱奪利。輕罵繋縛且當含忍。若我不
忍。當墮地獄鐵垣熱地受無量苦。燒炙
燔煮不可具説。以是故知。小人無智雖輕
而貴。不忍用威雖快而賤。是故菩薩應當
忍辱。復次菩薩思惟。我初發心誓爲衆生
治其心病。今此衆生爲瞋恚結使所病。我
當治之。云何而復以之自病應當忍辱。譬
如藥師療治衆病。若鬼狂病拔刀罵詈不
識好醜。醫知鬼病但爲治之而不瞋恚。
菩薩若爲衆生瞋惱罵詈。知其爲瞋恚
煩惱所病狂心所使。方便治之無所嫌責
亦復如是。復次菩薩育養一切愛之如子。
若衆生瞋惱菩薩。菩薩愍之不瞋不責。譬
如慈父撫育子孫。子孫幼稚未有所識。或
時罵詈打擲不敬不畏。其父愍其愚小愛
愈至。雖有過罪不瞋不恚。菩薩忍辱
亦復如是。復次菩薩思惟。若衆生瞋惱加我
我當忍辱。若我不忍今世心悔。後入地獄
受苦無量。若在畜生。作毒龍惡蛇師子虎
狼。若爲餓鬼火從口出。譬如人被火燒。燒
時痛輕後痛轉重。復次菩薩思惟。我爲菩薩
欲爲衆生益利。若我不能忍辱。不名菩
薩名爲惡人。復次菩薩思惟。世有二種。一
者衆生數。二者非衆生數。我初發心誓爲一
切衆生。若有非衆生數山石樹木風寒冷熱
水雨侵害。但求&T045953;之初不瞋恚。今此衆生
是我所爲。加惡於我。我當受之。云何而瞋。
復次菩薩知從久遠已來。因縁和合假名爲
人無實人法。誰可瞋者。是中但有骨血皮
肉。譬如墼又如木人機關動作有去
有來。知其如此不應有瞋。若我瞋者是則
愚癡自受罪苦。以是之故應修忍辱。復次
菩薩思惟。過去無量恒河沙等諸佛。本行菩
薩道時。皆先行生忍然後修行法忍。我今
求學佛道。當如諸佛法。不應起瞋恚如
界法。以是故應當忍辱。如是等種種無
量因縁故能忍。是名生忍
大智度論卷第十四


大智度論釋初品中羼提波羅蜜
法忍義第二十五卷第
十五
  龍樹菩薩造
  後秦龜茲國三藏鳩摩羅什
奉          詔譯
云何名法忍。忍諸恭敬供養衆生及諸瞋惱
婬欲之人。是名生忍。忍其供養恭敬法及瞋
惱婬欲法。是爲法忍。復次法忍者。於内六
情不著。於外六塵不受。能於此二不作
分別。何以故。内相如外外相如内。二相倶
不可得故。一相故。因縁合故。其實空故。一切
法相常清淨故。如眞際法性相故。不二入故。
雖無二亦不一。如是觀諸法心信不轉。
是名法忍。如毘摩羅鞊經中。法住菩薩
説生滅爲二不生不滅是不二入法門。乃至
文殊尸利説。無聞無見一切心滅無説無
語。是不二入法門。毘摩羅*鞊默然無言。諸
菩薩讃言。善哉善哉。是眞不二入法門。復次
一切法有二種。一者衆生。二者諸法。菩薩
於衆生中忍如先説。今説法中忍。法有
二種。心法非心法。非心法中有内有外。外
有寒熱風雨等。内有飢渇老病死等。如是
等種種名爲非心法。心法中有二種。一者瞋
恚憂愁疑等。二者婬欲憍慢等。是二名爲心
法。菩薩於此二法能忍不動。是名法忍。問
曰。於衆生中若瞋惱害命得罪。憐愍得福。
寒熱風雨無有増損。云何而忍。答曰。雖無
増損而自生惱亂憂苦害菩薩道。以是故
應當忍。復次非但殺惱衆生故得罪。爲惡
心作因縁故有罪。所以者何。雖殺衆生
而無記心是便無罪。慈念衆生雖無所與
而大得福。以是故寒熱風雨雖無増損。然
以能生惡意故得罪。以是故應當忍。復次
菩薩。自知宿罪因縁生此苦處。此我自作
我應自受。如是思惟是故能忍。復次菩薩思
惟。國土有二種。有淨有不淨。菩薩若生不
淨國中。受此辛苦飢寒衆惱。自發淨願。我
成佛時國中無此衆苦。此雖不淨乃是我
利。復次菩薩思惟。世間八法賢聖所不能
免。何況於我。以是故應當忍。復次菩薩思
惟。知此人身無牢無強。爲老病死所逐。
雖復天身清淨無老無病。耽著天樂。譬如
醉人。不得修行道福出家離欲。以是故。
於此人身自忍修福利益衆生。復次菩薩
思惟我受此四大五衆身。應有種種苦分。
無有受身而不苦者。富貴貧賤出家在家。
愚智明闇無得免者。何以故。富貴之人常
畏怖守護財物。譬如肥羊早就屠机。
如烏銜肉衆烏逐之。貧賤之人有飢寒之
苦。出家之人今世雖苦後世受福得道。在
家之人今世雖樂。後世受苦。愚人先求今
世樂。無常對至後則受苦。智人思惟無常
苦。後則受樂得道。如是等受身之人無不
有苦。是故菩薩應當行忍。復次菩薩思惟
一切世間皆苦我當云何於中而欲求樂。
復次菩薩思惟。我於無量劫中常受衆苦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irst] [Prev+100] [Prev] 157 158 159 160 161 162 163 164 165 166 167 168 169 170 171 172 [Next] [Next+100] [Last] [行番号:/]   [返り点:/] [CIT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