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正蔵検索


punctuation    Hangul    Eng   

Citation style A:
Citation style B:
()
Citation style C:
()
Citation style D:
()
TextNo.
Vol.
Page

  INBUDS
INBUDS(Bibliographic Database)
  Digital Dictionary of Buddhism
電子佛教辭典
パスワードがない場合は「guest」でログインしてください。
Users who do not have a password can log in with the userID "guest".

本文をドラッグして選択するとDDBの見出し語検索結果が表示されます。

Select a portion of the text by dragging your mouse to view all terms in the text contained in the DDB. ・

Password Access Policies

大智度論 (No. 1509_ 龍樹鳩摩羅什譯 ) in Vol. 25

[First] [Prev+100] [Prev] 616 617 618 619 620 621 622 623 624 625 626 627 628 629 630 631 [Next] [Next+100] [Last] [行番号:/]   [返り点:/] [CITE]

不實。慧眼法眼佛眼。皆是無相無爲法。故不
可見。若不可見亦不可知。無作等亦如是。
所見阿閦佛會如幻如夢。能如是觀諸法。
是名菩薩行般若。名無所著。佛所囑累亦
無所著。但以大慈悲故讃是般若。一切法
雖是不可思議相。而以利益衆生故讃歎
作是言。阿難如是學爲學般若。若欲得一
切諸波羅蜜。當學般若波羅蜜。如是等如
經廣説。佛以無量讃般若。若佛智慧不可
盡。般若功徳亦不可盡。何以故。般若波羅
蜜無量相故。名衆等言語章句卷數有量。
如小品放光光讃等般若波羅蜜經卷章句
有限有量。般若波羅蜜義無量。阿難問般若
波羅蜜云何無量。佛答般若波羅蜜相自離。
離故從本已來不生不集。不生不集故不盡
不滅。此中佛自説因縁。過去無量阿僧祇
諸佛及弟子。用是般若波羅蜜照明十方。
度無量衆生皆共入無餘涅槃。般若波羅蜜
故不盡。未來現在亦如是。譬如有人欲
盡虚空虚空不可盡。般若波羅蜜等諸功
徳乃至一切種智亦如是。今不盡已不盡
當*不盡。有人知過去不盡。謂未來現在有
盡。是故説三世不可盡。何以故。諸法本無
生。云何當盡。佛知般若是眞無盡爲名字
語言句衆有盡故囑累。如人以香油瓶囑
子弟。雖不惜瓶爲受持香油故。語言
能持義亦如是。若失語言則義不可得。爾
時佛爲人信受般若故。出舌相覆面告阿
難。我今於四衆中囑累汝般若。汝當爲
衆生解説顯示分別令易解。所以現舌相
者。世間相法舌能覆鼻是不妄語相。何況覆
面。是故佛示衆生。我從父母生身有此舌
相。欲以般若波羅蜜令汝信解。以汝等未
得一切智不能遍知。欲令汝等信故。非
以神通力所現。佛於甚深妙法智慧禪定
中猶尚不著。何況世間八法。供養利故而
作虚誑。於一切法中如鳥飛虚空無所
觸礙。但以本願誓度衆生。大悲心憐愍一
切故。以第一利般若波羅蜜慇懃囑累汝。
復次阿難是行深般若波羅蜜者。能入一切
文字陀羅尼。因一字即入畢竟空。是名文
字陀羅尼。如先陀羅尼中説。諸文字法皆因
般若波羅蜜得。餘聞持等諸陀羅尼亦皆從
學般若波羅蜜得。菩薩得諸陀羅尼已得
種種樂説辯才。無量阿僧祇劫説一句義不
可盡。是名三世諸佛眞法。更無異法。又復
阿難般若是十方三世諸佛妙法如一
城。四方來者無異門入。阿難。我今爲汝了了
説。若有人受持般若。非但受持我法。是人
受持三世諸佛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阿難
是般若波羅蜜。我處處説。是行者足。所以
者何。菩薩得是般若能行菩薩道。阿難。汝
是般若波羅蜜陀羅尼故。能持一切佛
所説法。問曰。以聞持陀羅尼力故能持。何
以言得般若故能持一切諸佛法。答曰。聞
持陀羅尼。能持有數有量法世間亦有如
須尸摩外道亦得聞持陀羅尼。是人雖少時
得久則忘失。從般若得陀羅尼。廣受持諸
法終不忘失。以是爲差別。問曰。般若便是
波羅蜜。何以名爲陀羅尼。答曰。諸法實相是
般若。能種種利益衆生愛念故作種種名。
如佛有十號等文字。般若波羅蜜亦如是。
能到一切諸智慧邊。是名爲般若波羅蜜。菩
薩行般若作佛已。變名爲阿耨多羅三藐三
菩提。若在小乘心中。但名爲三十七品三
解脱門。若人欲*得聞而不忘。在是人心
中名爲陀羅尼。是故佛説如意珠譬喩。隨
前物色變爲名佛如是種種説般若大功

大智度論卷第七十九



大智度論釋無盡方便品第六十
卷八
  聖者龍樹造
  *後秦龜茲國三藏鳩摩羅什譯
爾時須菩提作是念。是諸佛阿耨多羅
三藐三菩提甚深。我當問佛。作是念已白佛
言。世尊。是般若波羅蜜不可盡。佛言。虚空
不可盡故。般若波羅蜜不可盡。世尊。云何應
生般若波羅蜜。佛言。色不可盡故。般若波
羅蜜應生。受想行識不可盡故。般若波羅蜜
應生。檀波羅蜜不可盡故。般若波羅蜜應生。
尸羅波羅蜜羼提波羅蜜毘梨耶波羅蜜禪波
羅蜜般若波羅蜜不可盡故。般若波羅蜜應
生。乃至一切種智不可盡故。般若波羅蜜
應生。復次須菩提。癡空不可盡故菩薩摩訶
薩般若波羅蜜應生。行空不可盡故。菩薩般
若波羅蜜應生。識空不可盡故。菩薩般若波
羅蜜應生。名色空不可盡故。菩薩般若波
羅蜜應生。六處空不可盡故。菩薩般若波羅
蜜應生。六觸空不可盡故。菩薩般若波羅蜜
應生。受空不可盡故。菩薩般若波羅蜜應生。
愛空不可盡故。菩薩般若波羅蜜應生。取空
不可盡故。菩薩般若波羅蜜應生。有空不可
盡故。菩薩般若波羅蜜應生。生空不可盡故。
菩薩般若波羅蜜應生。老死憂悲苦惱空不
可盡故。菩薩般若波羅蜜應生。如是須菩提。
菩薩摩訶薩般若波羅蜜應生。須菩提。
十二因縁是獨菩薩法。能除諸邊顛倒。坐
道場時應如是觀。當得一切種智。須菩提。
若有菩薩摩訶薩。以虚空不可盡法。行般若
波羅蜜。觀十二因縁。不墮聲聞辟支佛地。住
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須菩提。若求菩薩道
而轉還者。皆離般若波羅蜜念故。是人不
知云何行般若波羅蜜。以虚空不可盡法觀
十二因縁。須菩提。若求菩薩道而轉還者。
皆不得是方便力故。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
提而轉還。須菩提。若菩薩摩訶薩於阿耨
多羅三藐三菩提不轉還者。皆得是方便力
故。須菩提。菩薩摩訶薩應以虚空不可盡法
觀般若波羅蜜。應以虚空不可盡法生般若
波羅蜜。如是須菩提。菩薩摩訶薩觀十二因
縁時。不見法無因縁生。不見法常不滅。不
見法有我人壽者命者衆生知者見者。不見
法無常。不見法苦。不見法無我。不見法寂
滅非寂滅。如是須菩提。菩薩摩訶薩行般若
波羅蜜。應如是觀十二因縁。須菩提。若菩
薩摩訶薩能如是行般若波羅蜜。是時不見
色若常若無常若苦若樂若我若無我若寂滅
若非寂滅。受想行識亦如是。須菩提。菩薩
摩訶薩是時亦不見般若波羅蜜。亦不見以
是法見般若波羅蜜禪波羅蜜乃至阿耨多羅
三藐三菩提。亦不見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亦不見以是法見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如
是須菩提。一切法不可得故。是爲應般若
波羅蜜行。若菩薩行無所得般若波羅蜜時。
惡魔愁毒如箭入心。譬如人新喪父母。如是
須菩提。惡魔見菩薩行無所得般若波羅蜜
時。便大愁毒如箭入心。須菩提白佛言。世
尊。但一魔愁毒。三千大千世界中魔亦復愁
毒。佛告須菩提。三千大千世界中諸惡魔。皆
愁毒如箭入心。各於其坐不能自安。須菩提。
菩薩摩訶薩能如是行般若波羅蜜。是時一
切世間天及人阿修羅。不能得其便令其憂
惱。須菩提。以是故菩薩摩訶薩欲得阿耨多
羅三藐三菩提。當行是般若波羅蜜。菩薩摩
訶薩行般若波羅蜜時。具足修檀波羅蜜尸
羅波羅蜜羼提波羅蜜毘梨耶波羅蜜禪波羅
蜜般若波羅蜜。須菩提。菩薩摩訶薩行般若
波羅蜜時。具足諸波羅蜜。須菩提白佛言。世
尊。菩薩摩訶薩行般若波羅蜜時。云何具足
檀波羅蜜尸羅波羅蜜羼提波羅蜜毘梨耶波
羅蜜禪波羅蜜般若波羅蜜。佛告須菩提。
菩薩摩訶薩所有布施皆迴向薩婆若。如是
須菩提。菩薩摩訶薩行般若波羅蜜時。具足
檀波羅蜜。須菩提。菩薩摩訶薩所有持戒皆
迴向薩婆若。是爲具足尸羅波羅蜜。菩薩摩
訶薩所有忍辱皆迴向薩婆若。是爲具足羼
提波羅蜜。菩薩摩訶薩所有精進皆迴向薩
婆若。是爲具足毘梨耶波羅蜜。菩薩摩訶薩
所有禪定皆迴向薩婆若。是爲具足禪波羅
蜜。菩薩摩訶薩所有智慧皆迴向薩婆若。是
爲具足般若波羅蜜。如是須菩提。菩薩摩訶
薩行般若波羅蜜具足六波羅蜜
釋曰。須菩提從佛聞般若波羅蜜種種
相。初聞畢竟空相。中聞囑累。知似有後
還聞説空所謂般若義無量。名字句衆有量
是時須菩提作是念。諸佛阿耨多羅三藐三
菩提甚深。我當問佛所以甚深。佛説菩提
少許分。但爲破衆生顛倒故不具足説。所
以者何。無能受者故。若人取如相。佛言如
亦空。無生住滅故。若法無生住滅。是法即
無。法性實際亦如是。若有取畢竟空者亦
言非也。何以故。若畢竟空是定相可取。是非
畢竟空。是故言甚深。我當更問佛。須菩提
作是念已。如佛自説。三世諸佛用般若波
羅蜜得道。般若故不盡。已不盡今不盡當
不盡。是故我今但問不盡義。佛答如虚空
不盡故。般若亦不盡。如虚空無有法但有
名字。般若波羅蜜亦如是。般若波羅蜜
如虚空無所有故不可盡。云何菩薩能生是
般若波羅蜜能生者。菩薩云何心中生能行
能得佛答色無盡故般若波羅蜜應生。如色
初後中生不可得。色即生色不可得離色生
色不可得。生不可得生生不可得如先破生
中説。生不可得故色亦不可得。色不可得故色
生不可得。二法不可得故。色如幻如夢但誑
人眼。若色有生必有盡。以無生故亦無盡。
色眞相即是般若波羅蜜相。是故説色不
盡。般若波羅蜜亦不*可盡。受想行識檀波羅
蜜乃至一切種智亦如是。復次應生般若
者。無明虚空不可盡故。若人但觀畢竟空多
墮斷滅邊。若觀有多墮常邊。離是二邊故
説十二因縁空。何以故。若法從因縁和合
生。是法無有定性。若法無定性。即是畢竟
空寂滅相。離二邊故假名爲中道。是故説
十二因縁。如虚空無法故不盡。癡亦從因
縁和合生故無自相。無自相故畢竟空如
虚空。復次因縁生故無實。如經中説因眼
縁色生觸念。*觸念從癡生。*觸念不在
眼中不在色中不在内不在外亦不在
中間。亦不從十方三世來。是法定相不可
得。何以故。一切法入如故。若得是無明定
相。即是智慧。不名爲癡。是故癡相智慧相
無異。癡實相即是智慧。取著智慧相即是
癡是故癡實相畢竟清淨。如虚空無生無滅。
是故説得是觀。故迴向阿耨多羅三藐三菩
提。即名般若波羅蜜。問曰。若無無明亦無
諸行等。云何説十二因縁。答曰。説十二因
縁有三種。一者凡夫肉眼所見顛倒著我心。
起諸煩惱業往來生死中。二者賢聖以法
眼分別諸法。老病死心厭欲出世間。求
死因縁由生故。是生由諸煩惱業因縁。何以
故。無煩惱人則不生。是故知煩惱爲生因。
煩惱因縁是無明。無明故應捨而取。應取
而捨。何者應捨。老病諸苦因縁煩惱應捨。
以少顛倒樂因縁故而取。持戒禪定智慧諸
善根本。是涅槃樂因縁。是事應取而捨。是中
無有知者見者作者。何以故。是法無定相。
但從虚誑因縁相續生。行者知是虚誑不
實則不生戲論。是但滅苦故入於涅槃。
不究盡求諸苦相。三者諸菩薩摩訶薩大智
人利根故。但求究盡十二因縁根本相。不
以憂怖自沒。求時不得定相。老法畢竟
空。但從虚誑假名有。所以者何。分別諸法
相者説老。是心不相應行。是相不可得。頭白
等是色相非老相。二事不可得故無老相。
復次世人名老相髮白齒離面皺身曲羸痩
力薄諸根闇塞。如是等名老相。但是事不
然。所以者何。髮白非唯老者。又年壯而白
老年而黒者。羸痩皺曲亦爾。有人老而諸
根明利。少而闇塞者。又服還年藥雖老而
壯。如是老無定相。無定相故諸法和合假
名爲老。又如假輪軸轅輻等爲車。是假名
非實。復次有人言説果報五衆故相名爲
老。是亦不然。所以者何。一切有爲法念念
生滅不住。若不住則無故。無*故則無
老。一切有爲法若有住則無無常。若無無
常即是常。若常則無老。何況非常非無常。
畢竟空中而有老。復次諸法畢竟空中生相
不可得何況有老。如是等種種因縁。求老
法不可得。不可得故無相如虚空不可盡。
如老乃至無明亦如是。破無明如上説。菩
薩觀諸法實相畢竟空。無所有無所得。亦不
著是事故。於衆生中而生大悲。衆生愚癡
故。於不實顛倒虚妄法中受諸苦惱。初十
二因縁但是凡夫人故。於是中不求是非
第二十二因縁。二乘人及未得無生忍法菩
薩所觀。第三十二因縁從得無生忍法乃至
坐道場菩薩所觀。是故説無明虚空不可盡
乃至憂悲苦惱虚空不可盡故。菩薩行般若
波羅蜜如是深觀因縁法。離諸邊顛倒者。
邊名常邊斷滅邊有邊無邊實邊空邊世間
有邊等。著諸邊顛倒者。無常中起常等諸
顛倒煩惱。觀是十二因縁法。諸邊顛倒滅。諸
煩惱有二分。一者外道邪見人名爲邊。二者
餘衆生煩惱名爲顛倒。觀十二因縁。是二種
煩惱皆滅。是第三十二因縁觀甚深。唯諸菩
薩坐道場者能觀。先雖能觀未能具足。如
城譬喩經中説。佛言我本未得道。時如是思
惟。衆生可愍深入嶮道。所謂數數生數數老
數數死。往來世間不知出處。我即時復作
是念。何因縁有老死。如是求覓時得實智
慧生。因縁是老死等。是故知第三觀坐道場
乃得。如經廣説。又復觀如是因縁法。過於
二乘得一切種智。若有人於佛道退者。皆
不得是甚深觀故。若得是觀則不退。何
以故。深入畢竟空中則不見聲聞辟支佛
地。不見故則不於是中住。復次能如是
觀因縁法者。不見有一法定自在。無因
縁而生。一切法不自在皆屬因縁生。有人
雖見一切法從因縁生。謂爲從邪因縁
生。邪因縁者微塵世性等。是故説不見法無
因縁生亦不見法從常因縁微塵世性生。
如虚空常常故則無生。虚空亦不與物作
因。以是故無有法從常因縁生。復次菩薩
如是觀一切法屬因縁生不自在不自
在故無我乃至無知者見者。爾時菩薩安
住畢竟空十二因縁中。不見一切色等法。若
有若無等。亦不見般若。亦不見用是法行
般若乃至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亦如是。是
名菩薩無所得般若波羅蜜。得是無所得
般若。於一切法中便得無所障礙般若。爾
時諸魔極大愁毒。何以故。以是菩薩深入十
二因縁畢竟空中。不著有無非有非無等六
十二諸邪見魔網。我今無有法可得菩薩
便。譬如捕魚人見一魚深入大水鉤網所
不及則絶望憂愁。亦如新喪父母。復次菩
薩能如是行無所得般若波羅蜜。則能具足
檀波羅蜜等。何以故。行如是法。諸煩惱障
般若法皆折薄。諸魔人民不能得便故。諸
波羅蜜得具足。先來雖行六波羅蜜未能
得如是具足。須菩提問。世尊。菩薩云何能行
如是般若波羅蜜。能具足檀波羅蜜等諸波
羅蜜。佛答。若菩薩所有布施皆迴向薩婆若
者有二種人。軟根利根。軟根者少多布施皆
取相。迴向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利根者
破是取相而戲論。空法信力轉薄不用薩
婆若。但求諸法實相。是二種人皆不能具
足檀波羅蜜。一者以信力多慧力少。二者
以慧力多信力少故。佛今説信力慧力等
故能迴向薩婆若。念薩婆若者是信力。如
薩婆若迴向者是智力。乃至般若波羅蜜亦

 ◎大智度論釋六度相攝品第六十八
須菩提白佛言。世尊。云何菩薩摩訶薩
住檀波羅蜜取尸羅波羅蜜。佛告須菩提。菩
薩摩訶薩布施時。持是布施迴向薩婆若。於
衆生中住慈身口意業。是爲菩薩住檀波羅
蜜取尸羅波羅蜜。世尊。云何菩薩住檀波羅
蜜取羼提波羅蜜。佛告須菩提。菩薩布施時。
受者嗔恚罵辱惡言加之。是時菩薩忍辱不
生瞋心。是爲菩薩住檀波羅蜜取羼提波羅
蜜。世尊。云何菩薩住檀波羅蜜取毘梨耶波
羅蜜。佛言。菩薩布施時。受者瞋恚罵辱惡
言加之。菩薩増益布施心作是念。我應當
施不應有所惜。即時生身精進心精進。是爲
菩薩住檀波羅蜜取毘梨耶波羅蜜。世尊。云
何菩薩摩訶薩住檀波羅蜜取禪波羅蜜。佛
言。菩薩布施時。迴向薩婆若不趣聲聞辟支
佛地。但一心念薩婆若。是爲菩薩住檀波羅
蜜取禪波羅蜜。世尊。云何菩薩摩訶薩住檀
波羅蜜取般若波羅蜜。佛言。菩薩布施時。
知布施空如幻。不見爲衆生布施有益無益。
是爲菩薩住檀波羅蜜取般若波羅蜜。須菩
提白佛言。世尊。云何菩薩摩訶薩住尸羅波
羅蜜取檀波羅蜜羼提波羅蜜毘梨耶波羅蜜
禪波羅蜜般若波羅蜜。佛告須菩提。菩薩摩
訶薩住尸羅波羅蜜中。身口意生布施福徳。
助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持是功徳不取聲
聞辟支佛地。住尸羅波羅蜜中不奪他命。
不劫奪他物。不行邪婬。不妄語不兩舌不
惡口不綺語。不貪嫉不瞋恚不邪見。所有布
施。飢者與食。渇者與飮。須乘與乘。須衣與
衣。須香與香。須瓔珞與瓔珞。塗香臥具房舍
燈燭資生所須盡給與之。持是布施與衆生
共之。迴向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如是迴向
不墮聲聞辟支佛地。須菩提。是爲菩薩摩訶
薩住尸羅波羅蜜取檀波羅蜜。世尊。云何菩
薩摩訶薩住尸羅波羅蜜取羼提波羅蜜。佛
言。菩薩摩訶薩住尸羅波羅蜜中。若有衆生
來節節支解。菩薩於是中不生瞋恚心乃
至一念。作是言我得大利。衆生來取我支節
用。我無一念瞋恚。是爲菩薩住尸羅波羅蜜
中取羼提波羅蜜。世尊。云何菩薩摩訶薩住
尸羅波羅蜜取毘梨耶波羅蜜。佛言若菩薩
摩訶薩身精進心精進常不捨。作是念一切
衆生在生死中。我當拔著甘露地。是爲菩薩
住尸羅波羅蜜中取毘梨耶波羅蜜。世尊。云
何菩薩摩訶薩住尸羅波羅蜜取禪波羅蜜。
佛言。菩薩入初禪第二第三第四禪。不貪聲
聞辟支佛地。作是念我當住禪波羅蜜中度
一切衆生生死。是爲菩薩住尸羅波羅蜜取
禪波羅蜜。世尊。云何菩薩摩訶薩住尸羅
波羅蜜取般若波羅蜜。佛言。菩薩住尸羅波
羅蜜中。無有法可見。若作法若有爲法若
數法若相法若有若無。但見諸法不過如相。
以般若波羅蜜漚和拘舍羅力故。不墮聲聞
辟支佛地。是爲菩薩住尸羅波羅蜜取般若
波羅蜜
釋曰。上品末説。云何菩薩行般若波羅
蜜時具足六波羅蜜。佛一一答。此品中須菩
提問。云何菩薩行一波羅蜜攝五波羅蜜。
問曰六波羅蜜各各異相。云何行一波羅蜜
攝五波羅蜜。答曰。菩薩以方便力故。行一
波羅蜜能攝五波羅蜜。復次有爲法因縁果
報相續故相成善法。善法因縁故。是波羅
蜜皆是善法故。行一則攝五。以一波羅蜜
爲主餘波羅蜜有分。有菩薩摩訶薩深行
檀波羅蜜。安住檀波羅蜜中布施衆生時
得慈心。從慈能起慈身口業。是時菩薩即
取尸羅波羅蜜。何以故。慈業是三善道。尸羅
波羅蜜根本。所謂不貪不瞋正見。是三慈業
能生三種身業四種口業。慈即是善業。爲
利益衆生故名爲慈。取羼提波羅蜜者。菩
薩爲一切智慧故布施受者瞋。若施主唱言
我能一切施。受者不得稱意。便作是言。誰
使汝請我而不隨我意。瞋者是心惡業。罵
者是口惡業。打害者是身惡業。瞋有上中下
上者害殺。中者罵詈。下者心瞋。爾時菩薩不
生三種惡業。意業是根本故但説意業。作
是念是我之罪。我請彼人而不能得稱
意。由我薄福不能具足施與。我若瞋者既
失財物又失福徳。是故不應瞋。取毘梨耶
波羅蜜者。若菩薩布施時受者打害。心不沒
不捨。布施如先説。爲布施故身心勤精進。
作是念我先世不強意布施故。今不能得
稱受者意。但當勤布施不應計餘小事。
取禪波羅蜜者。菩薩布施不求今世福樂。
亦不求後世轉輪聖王天王人王。亦不求
世間禪定樂爲衆生故不求涅槃樂。但攝
是諸意在一切種智中不令散亂。取般若
波羅蜜者。菩薩布施時常觀一切有爲作法
虚誑不堅固如幻如夢。施衆生時不見有
益無益。何以故。是布施物非定是樂因縁。或
時得食腹脹而死。或時得財爲賊所害。亦
以得財物故生慳貪心而墮餓鬼中。又此
財物有爲相故。念念生滅無常生苦因縁。
復次此財物入諸法實相畢竟空中不分別
有利無利。是故菩薩於受者不求恩分。於
布施不望果報。設求報若彼不報則生
怨恨。菩薩作是念。諸法畢竟空故。我無所
與。若求果報當求畢竟空阿耨多羅三藐
三菩提。如布施相。是故不見有益。以畢竟
空故亦不見無益。如是於檀波羅蜜邊取
五波羅蜜。菩薩以尸羅波羅蜜爲主。所有
身口意善業。布施多聞思惟持戒等助阿
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持戒力大故總名尸羅
波羅蜜。何以故。欲界中持戒爲上餘布施聞
思修慧等以欲界心散亂故得力微薄。如
阿毘曇中説出法名。欲界繋戒色無色界繋
淨禪定學無學法及涅槃。菩薩以是持戒等
法不趣聲聞辟支佛地。但安住尸羅波羅
蜜中不奪衆生命。乃至不爲邪見住。是助
道戒。具足十善道戒。菩薩住是二種戒中
布施衆生。須食與食。食等義如初品中
説。皆以此福迴向佛道不趣二乘。何以
故。菩薩有二種破戒。一者十不善道。二者向
聲聞辟支佛地。與此相違則是二種持戒。取
羼提波羅蜜者。菩薩住尸羅波羅蜜。欲具
足忍辱波羅蜜。若衆生來節節支解持去。乃
至不生一念瞋心。何況起身口惡業。問曰。
忍辱名一切侵奪能忍。何以但説割截身體。
答曰。所著物有内外。内名自身。頭目髓腦
等。外名妻子珍寶等。雖倶是著處内著最
深。復次或有人雖隨逐財物而死。亦是爲
身故。又復人多惜身時有惜財。惜財
少故不説。復次是人尚不惜身。何況餘物。
是故但説大因縁。當知已攝小者。問曰。乃
至不生一念瞋心者。爲是變化身。爲是父
母生身。若是變化身則不足爲奇。若是父
母生身未斷結人。云何能不生一念瞋心。
答曰。有人言。煩惱業因縁生身。是菩薩於無
量劫爲衆生修集慈心故。雖有割截不
生瞋心。如慈母養育嬰兒。雖復屎尿
身。以深愛故而不生瞋。又愍其無知。菩
薩於衆生亦如是。未得聖道者皆如小
兒。我爲菩薩應生慈心當如父母。衆生
雖復加惡於我我不應瞋。何以故。衆生不
自在煩惱所使故。復次菩薩無量劫來常修
畢竟空法。不見割者罵者。亦不見善者惡
者。皆如幻如夢。諸瞋恚者皆愚癡。若我報彼
與彼無異。復次菩薩作是念。我應瞋處而
不瞋則爲大利。取毘梨耶波羅蜜者。住尸
羅波羅蜜。多是出家人。時有在家者。一切出
家人得無量戒律儀。具足四十種善道。深入
諸法實相過聲聞辟支佛地。是三種戒名尸
羅波羅蜜。在家者無無量戒律儀。是故不具
足住尸羅波羅蜜。菩薩作是念。我今捨世
樂入道不可但住持戒。持戒是餘功徳住
處。若但得住處不得餘功徳者得利甚薄。
譬如人在寶洲。但得水精珠則所利益薄。
是故菩薩欲具足五波羅蜜故。身心勤精
進。身精進者。如法致財以用布施等。心精
進者。慳貪等諸惡心來破六波羅蜜者不令
得入。得此二種精進已應作是念。一切衆
生沈沒生死。我應拯濟著甘露地。聲聞人
但度自身尚不應懈怠。何況菩薩自度及
爲一切衆生而當懈怠。以是事故我不應
懈廢。雖身疲苦心不應息。所以者何。此大
乘法若不運用則爲敗壞。取禪波羅蜜者。
菩薩住尸羅波羅蜜。或未得無生忍法故。
諸煩惱風吹動願樹。欲壞其尸羅波羅蜜。
爾時應求禪定樂除去五欲樂。五欲樂除
故戒徳清淨。煩惱雖未斷已折伏故不能
生亂。譬如毒蛇以呪術力故毒不得螫。
禪者四禪四無色定四無量心等諸禪定。菩
薩得禪心雖柔軟安住尸羅波羅蜜。故亦
不取聲聞辟支佛地。是菩薩但作是念。我
應行禪波羅蜜。不爲小乘涅槃。亦不爲
果報。但爲度一切衆生故説諸法實相。是
實智從禪定生。是心不爲覺觀所動。亦
不爲貪欲瞋恚所濁。繋心一處清淨*柔軟
則能生實智。如水澄靜照鑒分明。菩薩住
尸羅波羅蜜得是禪。得禪故心清淨。心清
淨故知諸法如實。有爲法從因縁和合生虚
誑。菩薩以慧眼觀。不見是有爲法。實有爲
法有種種名。所謂作法有爲數法相法。若有
若無。以有爲故可説無爲。有爲相尚不可
得。何況無爲。問曰。有爲法是有相。無爲法是
無相。今何以有爲相中説無相。答曰。無爲
有二種。一者無相。寂滅無戲論如涅槃。二
者相待。無因有而生。如廟堂上無馬能生
無心。此無心是生諸煩惱因縁。云何是無爲
法。是菩薩不見此有無等法。但見諸法如
法性實際。問曰。汝先言離有則無無。今云
何見如法性實際。答曰。不見有爲法若常樂
我淨等。是虚誑法若無。即是諸法實見。無生
法故能離有生法。是無生法無定實相可
取。但能令人離虚誑有生法故名無生。若
得如是智慧。以方便力本願悲心故。不取
二乘證直至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是名菩
薩住尸羅波羅蜜取五波羅蜜
大智度論卷第八十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irst] [Prev+100] [Prev] 616 617 618 619 620 621 622 623 624 625 626 627 628 629 630 631 [Next] [Next+100] [Last] [行番号:/]   [返り点:/] [CIT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