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正蔵検索


punctuation    Hangul    Eng   

Citation style A:
Citation style B:
()
Citation style C:
()
Citation style D:
()
TextNo.
Vol.
Page

  INBUDS
INBUDS(Bibliographic Database)
  Digital Dictionary of Buddhism
電子佛教辭典
パスワードがない場合は「guest」でログインしてください。
Users who do not have a password can log in with the userID "guest".

本文をドラッグして選択するとDDBの見出し語検索結果が表示されます。

Select a portion of the text by dragging your mouse to view all terms in the text contained in the DDB. ・

Password Access Policies

大智度論 (No. 1509_ 龍樹鳩摩羅什譯 ) in Vol. 25

[First] [Prev+100] [Prev] 324 325 326 327 328 329 330 331 332 333 334 335 336 337 338 339 [Next] [Next+100] [Last] [行番号:/]   [返り点:/] [CITE]

佛上
舍利弗。於汝意云何。諸聲聞辟支佛頗
有是念我等當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度一
切衆生令得無餘涅槃不。舍利弗言。不也世
尊。佛告舍利弗。以是因縁故。當知諸聲聞辟
支佛智慧。欲比菩薩摩訶薩智慧。百分不及
一。乃至算數譬喩所不能及。*問曰。上已
反問舍利弗事已定。今何以復問。答曰。以舍
利弗欲以須陀洹同得解脱故與諸佛菩
薩等。而佛不聽。譬如有人欲以毛孔之
空與虚空等。以是故佛重質其事。復次雖
同一事義門各異。先言智慧。爲一切衆生
故。今言頗有是念。我等當得阿耨多羅三
藐三菩提。令一切衆生得無餘涅槃。無餘
涅槃者義如先説。復次一聲聞辟支佛尚
不作是念。何況一切聲聞辟支佛
舍利弗。於汝意云何。諸聲聞辟支佛頗有
是念。我行六波羅蜜成就衆生莊嚴世界具
佛十力四無所畏四無礙智十八不共法度脱
無量阿僧祇衆生令得涅槃不。舍利弗言。不
也世尊。*釋曰。先略説我當得阿耨多
羅三藐三菩提。今廣説得阿耨多羅三藐三
菩提因縁。所謂六波羅蜜乃至十八不共法。
六波羅蜜義如先説。教化衆生淨佛世界
後當説。餘十力等如先説
佛告舍利弗。菩薩摩訶薩能作是念。我
當行六波羅蜜乃至十八不共法。成阿耨多
羅三藐三菩提。度脱無量阿僧祇衆生令得
涅槃。譬如螢火虫。不作是念。我力能照
閻浮提普令大明。諸阿羅漢辟支佛亦如是。
不作是念。我等行六波羅蜜乃至十八不共
法。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度脱無量阿僧
祇衆生令得涅槃。*釋曰。所以十方恒河
沙舍利弗目連不如一菩薩者。譬如螢火
虫雖衆多各有所照不及於日。*螢火虫亦
不作是念。我光明能照*一閻浮提。諸聲聞
辟支佛不作是念。我智慧能照無量無邊衆
生。如*螢火虫夜能有所照日出則不能。
諸聲聞辟支佛亦如是。未有大菩薩時。能
師子吼説法教化。有菩薩出不能有所作」
舍利弗。譬如日出時光明遍照閻浮提無
不蒙明者。菩薩摩訶薩亦如是。行六波羅蜜
乃至十八不共法。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度脱無量阿僧祇衆生令得涅槃。*釋曰。
如日天子憐愍衆生故與七寶宮殿倶繞
四天下。從初至終常不懈息。爲衆生除諸
冷濕照諸闇冥。令各得所。菩薩亦如是。
從初發心常行六波羅蜜乃至十八不共法。
爲度衆生無有懈息。除不善冷乾竭五
欲泥。破愚癡無明教導修善業令各得
所。又日明普照無憎無愛。隨其高下深淺
悉照。菩薩亦如是。出於世間住五神通。處
於虚空放智慧火。照明諸罪福業及諸果
報。菩薩以智慧光明滅衆生邪見戲論。譬
如朝露見日則消
大智度論卷第三十五釋第二品訖
第三品上




大智度論釋習相應品第三
之餘卷三
十六
  *聖者龍樹造
  *後秦龜茲國三藏鳩摩羅什譯
舍利弗白佛言。云何菩薩摩訶薩過聲聞
辟支佛地。住阿鞞跋致地淨佛道。問曰。
舍利弗何因作是問。答曰。舍利弗上問衆
智無異。佛既種種譬喩明菩薩智勝。意既
已解。今問。云何能過二乘住阿毘跋致地
淨佛道。問曰。小乘不住成佛。何以故問
淨佛道事。答曰。舍利弗者是隨佛轉法輪。
將雖自無益爲利益求佛道衆生故問。又
以菩薩大悲多所利益。是故問菩薩事以
益衆生。復次舍利弗蒙佛恩故破諸邪見
得成道果。欲報恩故問菩薩事。又舍利
弗於聲聞地中究盡邊際。所未了者唯
菩薩事。是故復問。又以菩薩法甚深微妙
雖不能得愛樂故問。譬如見人妙寶已
雖自無愛樂故問
佛告舍利弗。菩薩摩訶薩從初發意行六
波羅蜜。住空無相無作法。能過一切聲聞辟
支佛地。住阿毘跋致地淨佛道。問曰。是
三事後品中各有因縁。佛今何以併説。答
曰。是中略説。後當廣説三事因縁。又今但
説空無相無作因縁。後當説種種功徳故合
説三事。問曰。入三解脱門則到涅槃。今云
何以空無相無作。能過聲聞辟支佛地。答曰。
無方便力故入三解脱門直取涅槃。若有
方便力住三解脱門見涅槃。以慈悲心
故能轉心還起。如後品中説。譬如仰射虚
空箭箭相拄不令墮地。菩薩如是。以智
慧箭仰射三解脱虚空。以方便後箭射前
箭不令墮涅槃之地。是菩薩雖見涅槃直
過不住更期大事。所謂阿耨多羅三藐三菩
提。今是觀時非是證時。如是等應廣説。若
過是二地知諸法不生不滅。即是阿毘跋致
地。住阿毘跋致地中教化衆生淨佛世界。
是爲能淨佛道。復次菩薩住三解脱門觀
四諦。知是聲聞辟支佛法直過四諦入一
諦。所謂一切法不生不滅不垢不淨不來不
去等。入是一諦中是名阿毘跋致地。住是
阿毘跋致地淨佛道地。滅除身口意麁惡之
業。及滅諸法中從初已來所失之事。是名
淨佛道地
舍利弗白佛言。菩薩摩訶薩住何等地能
爲諸聲聞辟支佛作福田。*釋曰。舍利弗
深心恭敬菩薩。故今問。菩薩漏結未盡。住
何功徳能爲諸聲聞辟支佛作福田
佛告舍利弗。菩薩摩訶薩從初發意行六
波羅蜜。乃至坐道場。於其中間常爲諸聲聞
辟支佛作福田。*釋曰。佛以是義示舍
利弗。雖三解脱門涅槃事同。而菩薩有大慈
悲聲聞辟支佛無。菩薩從初發心行六波
羅蜜乃至十八不共法。欲度一切衆生具
一切佛法故勝
何以故。以有菩薩摩訶薩因縁故。世間諸
善法生。*釋曰。佛先已以一因縁益行
衆行故。爲諸聲聞辟支佛作福田。今説菩
薩外益因縁故。世間有一切諸善法。所以
者何。菩薩發心雖未成佛。令可度衆生住
三乘道。不得三乘者令住十善道。何況成
佛。問曰。聲聞辟支佛因縁故亦使世間得
善法。何以但説菩薩能令世間有善法。答
曰。因聲聞辟支佛世間有善法者。亦皆由
菩薩故有。若菩薩不發心者世間尚無佛
道。何況聲聞辟支佛。佛道是聲聞辟支佛根
本故。復次雖因聲聞辟支佛有善法少。以
少故不説。尚不説聲聞辟支佛。何況外道
諸師
何等是善法。所謂十善道五戒八分成就
齋。四禪四無量心四無色定。四念處四正勤
四如意足五根五力七覺分八聖道分。盡現
於世。以菩薩因縁故。六波羅蜜十八空佛十
力四無所畏四無礙智十八不共法大慈大悲
一切種智。盡現於世。以菩薩因縁故。有刹利
大姓婆羅門大姓居士大家四天王天乃至非
有想非無想天。皆現於世。以菩薩因縁故。有
須陀洹斯陀含阿那含阿羅漢辟支佛佛。皆
現於世。*問曰。以菩薩因縁故有善法
於世可爾。刹利大姓婆羅門大姓居士大家。
若世無菩薩亦有此貴姓。云何言皆從菩
薩生。答曰。以菩薩因縁故。世間有五戒十
善八齋等。是法有上中下。上者得道。中者生
天。下者爲人。故有刹利大姓婆羅門大姓居
士大家。問曰。若世無菩薩。世間亦有五戒十
善八齋刹利等大姓。答曰。菩薩受身種種。或
時受業因縁身。或受變化身。於世間教化。
説諸善法及世界法王法世俗法出家法在
家法種類法居家法。憐愍衆生護持世界。
雖無菩薩法常行世法。以是因縁故皆
從菩薩有。問曰。菩薩清淨行大慈悲。云何
説世俗諸雜法。答曰。有二種菩薩。一者行
慈悲直入菩薩道。二者敗壞菩薩。亦有悲
心治以國法無所貪利。雖有所惱所安
者多。治一惡人以成一家。如是立法。人
雖不名爲清淨菩薩。得名敗壞菩薩。以是
因縁故皆由菩薩有。世間諸富貴皆從二
乘道有。二乘道從佛有。佛因菩薩有。若
無菩薩説善法者。世間無有天道人道阿
修羅道。無有樂受不苦不樂受。但有苦受
常有地獄啼哭之聲。菩薩如是大利益故。
云何不名爲世間作福田。舍利弗聞是菩
薩有大功徳應當供養。心念煩惱未盡。雖
有大福不能消其供養。如人雖噉好食
以内有病故不能消化。以是故
舍利弗白佛言。菩薩摩訶薩淨畢施福不。
佛言。不也。何以故。本以淨畢故。*釋曰
以菩薩從初發心時便爲一切衆生供養之
上首。所以者何。以決定爲無量無邊阿僧
祇衆生代受勤苦。又利益無量阿僧*祇
衆生令得度脱。欲取一切諸佛法大智慧
力故。能令世間即是涅槃。如是種種因縁
故言本已淨畢。復次佛重説消施因縁故
舍利弗。菩薩摩訶薩爲大施主施何等
施諸善法。何等善法。十善道五戒乃至十八
不共法一切種智。以是施與。*釋曰。先
説由菩薩因縁世間有善法今説菩薩施
善法之主。是爲差別
舍利弗白佛言。世尊。菩薩摩訶薩云何習
應般若波羅蜜。與般若波羅蜜相應。*
曰。上説一日修般若波羅蜜勝聲聞辟支
佛。從是因縁來佛種種讃歎菩薩。如是大
功徳皆從般若波羅蜜生。是故今問。云何
菩薩習行是般若波羅蜜。與般若波羅蜜相
應。復次舍利弗知般若波羅蜜難行難得。
如幻如化難可受持。恐行者違錯。故問
習應
佛告舍利弗。菩薩摩訶薩習應色空。是
名與般若波羅蜜相應。習應受想行識空。是
名與般若波羅蜜相應。復次舍利弗。菩薩摩
訶薩習應眼空。是名與般若波羅蜜相應。習
應耳鼻舌身心空。是名與般若波羅蜜相應。
習應色空。是名與般若波羅蜜相應。習應聲
香味觸法空。是名與般若波羅蜜相應。習應
眼界空色界空眼識界空。是名與般若波
羅蜜相應。習應耳聲識界鼻香識*界舌味
識*界身觸識*界意法識*界空。是名與般若
波羅蜜相應。習應苦空。是名與般若波羅蜜
相應。習應集滅道空。是名與般若波羅蜜相
應。習應無明空。是名與般若波羅蜜相應。習
應行識名色六處觸受愛取有生老死空。是
名與般若波羅蜜相應。習應一切諸法空若
有爲若無爲空。是名與般若波羅蜜相應
釋曰。五衆者色受想行識。色衆者是可
見法。是色因縁故亦有不可見。有對。有對
不可見亦名爲色。如得道者名爲道
人。餘出家未得道者亦名爲道人。何等是
可見。一處是可見有對色。小分一入攝餘
九處及無作業名不可見色。有對者十處。無
對者唯無作色。有漏無漏等分別亦如是。如
經説。色有三種。有色可見有對。有色不可
見有對。有色不可見無對。是當知非
眼見故。是色内外十處能起五識者皆
名色。因是色分故生無作色。復有四種
色。内有受不受。外有受不受。復有五種色
所謂五塵。復有一種色如經説惱壞相。
衆生身色名爲*惱壞相。非衆生色亦名惱
壞相。惱相因縁故亦名惱。譬如有身則有
飢渇寒熱老病刀杖等苦。復有二種色。所謂
四大四大造色。内色外色。受色不受色。繋
色不繋色。有色能生罪有色能生福。業色
非業色。業色果色。業色報色。果色報色。隱
沒無記色。不隱沒無記色。可見色不可見色。
有對色無對色。有漏色無漏色。如是等二種
分別色。復有三種色如上可見有對中説。
復有三種色。善色不善色無記色。學*色無
學*色非學非無學色。從見諦所斷生色從
思惟所斷生色從無斷生色。復有三種色。
欲界繋色色界繋色不繋色。有色能生貪欲
有色能生瞋恚有色能生愚癡。三結三漏
等亦如是。有色能生不貪善根不瞋善根不
愚癡善根。如是等諸三善根應廣説。有色
能生隱沒無記法能生不隱沒無記法。不隱
沒無記有二種。有報生有非報生者。如是
等二種無記。復有四種色如上受不受中
説。四大及造色三種善不善無記。身業作
無作色口業作無作色。受色受戒時得
律儀
止色
惡不善
禁止也
用色如衆僧受用檀
越所施之
不用色。餘無用
等四種色。復有五種色。身作無作色口
作無作色及非業色五情五塵。麁色動色影
色像色誑色。麁色者可見可聞可嗅可味可
觸如土石等。動色者有二種。一者衆生動作
二者非衆生動作。如水火風動作。地依
故動。下有大風動水水動地。風之動樹。
酒自沸動。如磁石吸鐵。如眞珠玉
車渠馬瑙夜能自行。皆是衆生先世福徳業
因縁不可思議。問曰。影色像色不應別説。
何以故。眼光明對清淨鏡故反自照見。影亦
如是遮光故影現無更有法。答曰。是事不
然。如油中見像黒則非本色。如五尺刀中
横觀則面像廣縱觀則面像長則非本面。如
大秦水精中玷。玷中皆有面像則非一面
像。以是因縁故非還見本像。復次有鏡有
人有持者有光明。衆縁和合故有像生。若
衆縁不具則像不生。是像亦非無因縁。亦
不在因縁中。如是別自有法非是面也。
此微色生法如是不同麁色。如因火有煙
火滅煙在。問曰。若爾者不應別説影。同是
細色故。答曰。鏡中像有種種色影則一色
是故不同。是二雖待形倶動形質各異。影
從遮明而現。像則從種種因縁生。雖同細
色各各差別。誑色者如炎如幻如化如乾
闥婆城等。遠誑人眼近無所有。如是等種
種無量色總名色衆。受衆者如經説。因眼
縁色生眼識。三事和合故生觸。是觸即時
三衆共生。所謂受想行。問曰。眼識亦與三衆
作因。何以但説觸。答曰。眼識少時住見色
便滅。次生意識能分別色好醜。是故不説
眼識。因眼色識三事和合故生觸。觸生心
數法。眼識因縁遠故不説。問曰。一切識皆有
觸。何以但觸因縁生心數法。答曰。心有二
種一者念念生滅心。二者次第相續心。觸
亦如是。次第相續觸麁故説因觸生心數
法。念念觸微細亦共生心數法不了故不
説。若情塵識三事和合能受苦樂。爾時觸法
了了。以是故説因觸生心數法。如色法
從因縁和合生。心數法亦如是。從觸法和
合生。如色法從和合生。無和合則不生。
心數法亦如是。有觸則生無觸則不生。此
受衆一種所謂受相。復有二種受。身受心受
内受外受。麁細遠近淨不淨等。復有三種
受。苦樂不苦不樂。善不善無記。學無學非
學非無學。見諦所斷思惟所斷不斷。因見諦
所斷生受。因思惟所斷生受。因不斷生
受。或因身見生。不還與身見作因。或因
身見生。還與身見作因。或不因身見生。
不還與身見作因。復有三種受。欲界繋色
界繋無色界繋。如是等三種受。復有四種
受。内身受外身受内心受外心受。四正勤四
如意足等相應受。及四流四縛等相應受。是
名四種受。復有五種受。樂根苦根憂根喜
根捨根。見苦所斷相應受。乃至思惟所斷相
應受。五蓋五結諸煩惱相應受亦如是。復有
六受衆。六識相應受。復有意識分別爲十
八受。所謂眼見色思惟分別心生喜。眼見
色思惟分別心生憂。眼見色思惟分別心生
捨。乃至意識亦如是。是十八受中有淨有
垢爲三十六。三世各有三十六爲百八。如
是等種種因縁分別受義無量名爲受衆。
想衆相應行衆識衆亦如是分別。何以故。與
衆相應故。復次佛説有四種想。有小想
大想無量想無所有想。小想者覺知小法。
如説小法者。小欲小信小色小縁相名爲
小想。復次欲界繋想名爲小。色界繋想名
爲大。三無色天繋想名爲無量。無所有處繋
想是名無所有想
復次煩惱相應想名爲小想。煩惱覆故。有漏
無垢想名爲大想。諸法實相想名爲無所有
想。無漏想名爲無量想。爲涅槃無量法故。
復次佛説有六想。眼觸相應生想。乃至意觸
相應生想。如是等名爲想衆。行衆者。佛或
時説一切有爲法名爲行。或説三行。身行口
行意行。身行者出入息。所以者何。息屬身
故。口行者覺觀。所以者何。先覺觀然後語言。
意行者受想。所以者何。受苦樂取相心發。
是名意行。心數法有二種。一者屬見。二者
屬愛。屬愛主名爲受。屬見主名爲想。以是
故説是二法爲意行。佛或説十二因縁中三
行。福行罪行無動行。福行者欲界繋善業。
罪行者不善業。無動行者色無色界繋業。阿
毘曇除受想餘心數法。及無想定滅盡定等
心不相應法。是名爲行衆。識衆者内外六
入和合故生六覺名爲識。以内縁力大故
名爲眼識。乃至名爲意識。問曰。意即是識。
云何意縁力故生意識。答曰。意生滅相故。多
前意故。縁法生意識。問曰。前意已滅
云何能生後識。答曰。意有二種。一者念念
滅。二者心次第相續名爲一。爲是相續心
故。諸心名爲一意。是故依意而生識無咎。
意識難解故。九十六種外道不説依意故
生識。但以依神爲本。此五衆四念處中廣
説。所以者何。身念處説色衆。受念處説受
衆。心念處説識衆。法念處説想衆行衆。問
曰。不應有五衆。但應有色衆識衆。識衆
隨時分別故有異名。名爲受想行。如不淨
識名爲煩惱。淨識名爲善法。答曰。不然。所
以者何。若名異故實亦異。若無異法名不
應異。若唯有心而無心法者。心不應有
垢有淨。譬如清淨池水。狂象入中令其混
濁。若清水珠入水即清淨。不得言水外無
象無珠。心亦如是。煩惱入故能令心濁。諸
慈悲等善法入心令心清淨。以是故不得
言煩惱慈悲等法即是心。問曰。汝不聞我





先説。垢心即是煩惱。淨心即是善法。答曰。
若垢心次第云何能生淨心。淨心次第云何
當生垢心。以是故是事不然。汝但知麁現
之事。不知心數法。不可以不知故便謂
爲無。當知必有五衆。問曰。若有者何以不
多不少但説五。答曰。諸法各有定限。如手
法五指不得求其多少。復次有爲法雖復
無量。佛分判爲五分則盡。問曰。若爾者何
以故復説十二入十八界。答曰。衆義應爾。
入界義異。佛爲法王。爲衆生故或時略説
或時廣説。有衆生於色識中不大邪惑。
於心數法中多有錯謬故説五衆。有衆生
心心數法中不生邪惑。但惑於色。爲是衆
生故説色爲十處。心心數法總説二處。
有衆生於心數法中少生邪惑。而多不了
色心。爲是衆生故説心數法爲一界。色心
爲十七界。或有衆生不知世間苦法生滅。
不知離苦道。爲是衆生故説四諦。世間及
身皆爲是苦。愛等煩惱是苦因。煩惱滅是苦
滅。滅煩惱方便法是名道。或有衆生著吾
我故。於諸法中邪見生一異相。或言世
間無因無縁。或墮邪因縁。爲是衆生故説
十二因縁有人説常法。或説神常。或説一切
法常。但滅時隱藏微細非是無也。若得因
縁會還出更無異法。爲是人故説一切有
爲法皆是作法無有常定。譬如木人。種種
關。木楔和合故能動作。無有實事。是
名有爲法。問曰。是中説五衆有何次第。
答曰。行者初習觀法先觀麁法。知身不淨
無常苦空無我等身患。如是衆生所以著此
身者。以能生樂故。諦觀此樂有無量苦
常隨逐之。此樂亦無常空無我等。六塵中有
無量苦。衆生何因縁生著。以衆生取相故
著。如人身一種偏有所著。能沒命隨死
取相。受苦樂發動生思等諸行。心行發動
時識知離苦得樂方便是爲識。復次衆生五
欲因縁故受苦樂。取相因縁故深著是樂。
以*深著樂故。或起三毒若三善根。是名爲
行。識爲其主受用上事。五欲即是色。色是
根本故初説色衆。餘次第有名。餘入界諸
法等皆由五衆次第。有唯法入法界中増
無爲法。四諦中増智縁滅入界乃至有爲無
爲法如上説。今五衆等諸法皆是空。何以故。
聖主説故。聖有三種下中上。佛爲其主如
星宿月中日爲其最。光明大故。佛得一切
智慧故名爲聖主。聖主所説故應當是實。
復次以有十八空故一切法空。若但以性
空能空一切法。何況十八。若以内空外空
能空一切法。何況十八。復次若有法不空
當有二種。色法非色法。是色法分別破
裂乃至微塵。分別微塵亦不可得。終卒皆
空無色法。乃至念念生滅故皆空。如四念
處中説。復次諸法性空但名字。因縁和合故
有。如山河草木土地人民州郡城邑名之
爲國。巷里市陌廬館宮殿名之爲都。梁柱
椽棟瓦竹壁石名之爲殿。上中下分和合名
之爲柱。片片和合故有分名。衆札和合故
有片名。衆微和合故有札名。是微塵有
大有中有小。大者遊塵可見。中者諸天所
見。小者上聖人天眼所見。慧眼觀之則無
所見。所以者何。性實無故。若微塵實有即
是常。不可分裂不可毀壞。火不能燒水
不能沒。復次若微塵有形無形二倶有過。
若無形云何是色。若微塵有形則與虚空
作分。亦有十方分。若有十方分則不名
微。佛法中色無有遠近麁細是常者。復
次離是因縁名字則無有法。今除山河土
地因縁名字更無國名。除廬里道陌因縁
名字則無都名。除梁椽竹瓦因縁名字更
無殿名。除三分因縁名字更無柱名。除
片因縁名字則無分名。除札因縁名字則
無片名。除衆微因縁名字則無札名。除
中微塵名字則無大微塵名。除小微塵名
字則無中微塵名。除天眼妄見則無小
微塵名。如是等種種因縁義故知諸法
竟空。問曰。若法畢竟空何以有名字。答
曰。名字若是有與法倶破。若無則不應難。
名字與法倶無有異。以是故知一切法空。
復次一切法實空。所以者何。無有一法
定故。皆從多法和合生。若無有一亦無
有多。譬如樹根莖枝葉和合故有假名
樹。若無樹法根莖枝葉爲誰和合。若無
和合則無一法。若無一法則亦無多。初
一後多故。復次一切諸觀語言戲論皆無
者。若世間常亦不然。世間無常亦不然。有
衆生無衆生。有邊無邊有我無我諸法實
諸法空皆不然。如先種種論議門中説。若
是諸觀戲論皆無者云何不空。問曰。汝言諸
法實諸法空皆不然者。今云何復言諸法空。
答曰。有二種空。一者説名字空但破著有
而不破空。二者以空破有亦無有空。如
小劫盡時刀兵疾疫飢餓猶有人物鳥獸山
河。大劫燒時山河樹木。乃至金剛地下大水
亦盡。劫火既滅持水之風亦滅。一切廓然無
有遺餘。空亦如是。破諸法皆空。唯有空
在。而取相著之。大空者破一切法空亦復
空。以是故汝不應作是難。若滅諸戲論云
何不空。如是等種種因縁處處説空。當知
一切法空。習者隨般若波羅蜜修習行觀不
息不休。是名爲習。譬如弟子隨順師教
不違師意是名相應。如般若波羅蜜相。菩
薩亦隨是相。以智慧觀能得能成就不増
不減。是名相應。譬如函蓋大小相稱。雖般
若波羅蜜滅諸觀法。而智慧力故。名爲無
所不能無所不觀。能如是知不墮二
邊。是爲與般若相應
復次舍利弗。菩薩摩訶薩習應性空。是
名與般若波羅蜜相應。如是舍利弗。菩薩摩
訶薩行般若波羅蜜習應七空。所謂性空自
相空諸法空不可得空無法空有法空無法有
法空。是名與般若波羅蜜相應。*問曰。何
以不説住十八空。但説住七空。名與般
若波羅蜜相應。答曰。佛法中廣説則十八空。
略説則七空。如廣説助道法。則有三十七
品。略説則七覺分。復次是七空多用利益衆
生故。如大空無始空。或時有衆生起是邪
見。爲是故説。性空者。一切諸法性本末
自空。何況現在。因縁*尚空何況果報。自相
空者。諸法總相別相盡觀其空心則遠離。
用是二空諸法皆空。是名諸法空。從性空
故有相相空故諸法皆空。諸法空故更無所
得。是名不可得空。用是四種空破一切有
法。若以有法有相爲過者取於無法。是故
説無法空。若以無法爲非還欲取有法。
是故説有法空。先説四空雖破有法。行者
心則離有而存於無是則説無法空。若説
無法爲非。心無所寄還欲存有。是故略
説有法空。以存有心薄故。無法有法空者。
行者以無法空爲非心還疑有。若心觀有
還疑無法。是故有無倶觀其空。如内外空
觀。以是故但説七空。問曰。汝言知一切法
空滅諸觀。是名與般若波羅蜜相應。如是
觀是名相應。不如是觀則不相應。分別是
非故。即亦是觀。云何言滅。答曰。以是故
佛告舍利弗。菩薩摩訶薩習應七空時。
不見色若相應若不相應。不見受想行識若
相應若不相應。不見色若生相若滅相。不見
受想行識若生相若滅相不見色若垢相若淨
相。不見受想行識若垢相若淨相。*釋曰。
不見色若生相若滅相者。不見五衆有生
有滅。若五衆有生滅相即墮斷滅中。墮斷
滅故則無罪無福。無罪無福故與禽獸無
異。不見色若垢*若淨。不見五衆有縛
有解。若五衆是縛性。無有得解脱者。若
五衆是淨性者。則無有學道法
不見色與受合。不見受與想合。不見想與
行合。不見行與識合。何以故。無有法與法合
者。其性空故。*釋曰。心心數法無形。無
形故則無住處。以是故色不與受合。如四
大及四大所造色二觸和合。心心數法中無
觸法。故不得和合。問曰。若爾者何以説受
想行識不共和合。答曰。佛此中自説無有
法與法合者。何以故。一切法性常空故。若
無法與法合亦無有離。復次佛自説因

舍利弗。色空中無有色受想行識。空中
無有識。*釋曰。何以故。色與空相違。若
空來則滅色。云何色空中有色。譬如水中
無火火中無水。性相違故。復次有人言色
非實空。行者入空三昧中見色爲空。以是
故言色空中都無有色。受想行識亦如是
舍利弗。色空故無惱壞相。受空故無受相。
想空故無知相。行空故無作相。識空故無覺
相。*問曰。此義有何次第。答曰。先説五
衆空中無五衆。今是中説其因縁。五衆各
各自相不可得故。故言五衆空中無五衆
何以故。舍利弗。非色異空非空異色。色
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識亦如是。*
曰。佛重説因縁。若五衆與空異。空中應有
五衆。今五衆不異空。空不異五衆。五衆即
是空。空即是五衆。以是故空不破五衆。所
以者何。是中佛自説因縁
舍利弗。是諸法空相不生不滅不垢不淨
不増不減。是空法非過去非未來非現在。
是故空中無色無受想行識。無眼耳鼻舌身
意。無色聲香味觸法。無眼界。乃至無意識界。
無無明亦無無明盡。乃至無老死亦無老死
盡。無苦集滅道。亦無智亦無得。無須陀洹
無須陀洹果。無斯陀含。無斯陀含果。無阿那
含無阿那含果。無阿羅漢無阿羅漢果。無辟
支佛無辟支佛道。無佛亦無佛道。舍利弗。菩
薩摩訶薩如是習應。是名與般若波羅蜜相
應。*問曰。人皆知空中無所有。不生不
滅不垢不淨不増不減無一切法。佛何以分
別説五衆等諸法各各空。答曰。有人雖復
習空。而想空中猶有諸法。如行慈人。雖
無衆生而想衆生得樂。自得無量福故。
以是故佛説諸法性常自空。非空三昧故令
法空。如水冷相火令其熱。若言以空三昧
故令法空者。是事不然。智者是無漏八智。
得者初得聖道須陀洹果乃至佛道。是義
先已廣説
舍利弗。是菩薩摩訶薩行般若波羅蜜。不
見般若波羅蜜若相應若不相應。不見檀波
羅蜜尸波羅蜜羼提波羅蜜毘梨耶波羅蜜禪
波羅蜜若相應若不相應。亦不見色若相應
若不相應。不見受想行識若相應若不相應。
不見眼乃至意色乃至法眼色識界乃至意法
識界若相應若不相應。不見四念處乃至八
聖道分佛十力乃至一切種智若相應若不相
應。如是舍利弗。當知菩薩摩訶薩與般若波
羅蜜相應。*釋曰。菩薩得諸法實相入般
若波羅蜜。即於般若波羅蜜不見定相若
相應若不相應。何況見有餘法。云何不見
般若相應不相應。不見如是行爲應般若
波羅蜜。不見不如是行爲不應般若波
羅蜜。如常樂我行不應般若波羅蜜。無常
苦無我行爲應般若波羅蜜。若行實不應
般若波羅蜜。若行空爲應般若波羅蜜。如
有無行爲不應般若波羅蜜。如非有非無
行爲應般若波羅蜜。般若波羅蜜中皆無
是事。般若波羅蜜相畢竟清淨故。五波羅蜜
五衆。乃至一切種智亦如是。問曰。般若波羅
蜜畢竟清淨應爾。五波羅蜜及餘法云何清
淨。答曰。先説五事離般若波羅蜜不名波
羅蜜。與般若波羅蜜和合故名波羅蜜。如
般若波羅蜜初品中説。云何名檀波羅蜜。
不見施者不見受者無財物故。五衆法
是菩薩觀處。與般若波羅蜜和合故。畢竟
清淨故。不見相應不相應。十二入十八界
十二因縁亦如是。是諸法無有定性無有
定法。以是故不見若相應若不相應。十八
空四念處乃至大慈大悲一切種智。不見若
相應若不相應。問曰。是菩薩非聲聞辟支佛。
云何有三十七品。未得佛道云何有十力
四無所畏。答曰。是菩薩雖非聲聞辟支佛。
亦觀聲聞辟支佛法。欲以聲聞辟支佛道
度衆生故。復有人言。行聲聞辟支佛道但
不取證。如後品中説。入空無相無作三昧。
菩薩住是三解脱門作是念言。今是觀時
非是證時。或有新發意菩薩。聞有聲聞辟
支佛三十七品法。讀誦正憶念分別。以是
故説菩薩有三十七品。佛十力等亦如是。
菩薩自於菩薩十力四無所畏十八不共法
中住。住是法中若聞若憶想分別。佛十力
四無所畏十八不共法等。甚深微妙亦是我
分。復次是菩薩無量阿僧祇劫來。修習佛十
力四無所畏等。坐佛樹下時得無礙解脱
故増益清淨。譬如勳勞既立然後受其功賞。
菩薩亦如是。有是功徳乃受其名。是功徳
皆是般若波羅蜜勢力合故。不見若相應若
不相應。此諸法義從六波羅蜜乃至一切
智先已説
復次舍利弗。菩薩摩訶薩行般若波羅蜜
時。空不與空合。無相不與無相合。無作不
與無作合。何以故。空無相無作無有合與不
合。舍利弗。菩薩摩訶薩如是習應。是名與
般若波羅蜜相應。*問曰。一心中無有
二空。云何説空不與空合。答曰。空有二種。
一者空三昧。二者法空。空三昧不與法空
合。何以故。若以空三昧力合法空者。是法
非自性空。又空者性自空。不從因縁生。若
從因縁生則不名性空。行者若入時見空
出時不見空。當知是虚妄。復次佛自説
因縁。空中無合無不合。無相無作亦如
是。舍利弗。菩薩如是習應。是名與般若
波羅蜜相應。問曰。但一處説。不見與
般若波羅蜜相應不相應便足。何以故復
更種種説相應不相應因縁。若一處應餘則
皆應。若一處不應餘亦不應。譬如一盲
見千盲倶爾。答曰。不然。若欲以戲
論求勝。應如是難。諸法相雖不可説。佛
以大慈大悲故種種方便説。又佛説法爲
一種衆生得道。爲未悟者重説。又復一説爲
斷見諦結使。二説爲斷思惟結使。復更説
爲諸餘結使分分皆斷。又一説有人得聲聞
道。一説種辟支佛道因縁。更一説發阿耨多
羅三藐三菩提心。更一説行六波羅蜜。更一
説行方便得無生忍。更一説得初住地。更
一説乃至十住地。更一説爲人故。更一説
爲天故。復次是般若波羅蜜相甚深難解難
知。佛知衆生心根有利鈍。鈍根者少智爲
其重説。若利根者一説二説便悟。不須種
種重説。譬如駛馬下一鞭便走駑馬多鞭
乃去。如是等種種因縁故。經中重説無咎
復次舍利弗。菩薩摩訶薩行般若波羅蜜
時。入諸法自相空。入已色不作合不作不合。
受想行識不作合不作不合。色不與前際合。
何以故。不見前際故。色不與後際合。何以故。
不見後際故。色不與現在合。何以故。不見現
在故。受想行識亦如是。*釋曰。先説空無
相無作無合無不合。今更説因縁入自相
空故。五衆不作合不作不合。若一切法自
相空。是中無有合不合。合者諸法如其相。
如地堅相識知相。如是等自相不在異法。
是名爲合。不合者自相不在自法中。略説
諸法相不増不減。色不與前際合。何以
故。前際空無所有但有名字。若色入過去
則滅無所有。云何與前際合。後際者未有
未生。色不應與後際合。現在色生滅不住
故不可取相。色不應與現在合。復次佛
自説因縁。色不與前際合。非不合。何以
故。前際不可見故。色不與後際合非不
合。何以故。後際不可見故。色不與現在
合。非不合。何以故。現在不可見故。受想行
識亦如是
復次舍利弗。菩薩摩訶薩行般若波羅蜜。
前際不與後際合。後際不與前際合。現在不
與前際後際合。前際後際亦不與現在合。三
際名空故。舍利弗。菩薩摩訶薩如是習應
者。是名與般若波羅蜜相應。*問曰。云何
前際後際合。答曰。有人説三世諸法皆是有。
未來法轉爲現在。現在轉爲過去。如泥
現在瓶爲未來土爲過去。若成瓶時瓶爲
現在泥*揣爲過去。瓶破爲未來。如是者是
爲合。若有三世相是事不然。以多過故是
爲不合。復次三世合者。如過去法與過去
未來現在世作因。現在法與現在未來世作
因。未來世法與未來世作因。又過去心心
數法縁三世法。未來現在心心數法亦如是。
斷心心數法能縁不斷法。不斷心心數法
縁可斷法。如是等三世諸法因縁果報共
相和合。是名爲合。菩薩不作是合。何以故。
如先説過去已滅云何能爲因能爲縁。未
來未有云何爲因縁。現在乃至一念中不住
云何爲因縁。是名不合。復次佛自説因縁。
三世及名字空故。云何言合
大智度論卷第三十



大智度釋習相應品第三
之餘卷三
十七
  *聖者龍樹造
  *後秦龜茲國三藏鳩摩羅什譯
復次舍利弗。菩薩摩訶薩行般若波羅蜜。
婆若不與過去世合。何以故。過去世不
可見。何況薩*婆若與過去世合。薩婆若不與
未來世合。何以故。未來世不可見。何況薩婆
若與未來世合。薩婆若不與現在世合。何以
故。現在世不可見。何況薩婆若與現在世合。
舍利弗。菩薩摩訶薩如是習應。是名與般若
波羅蜜相應。釋曰。菩薩行般若波羅蜜。
不觀薩婆若與過去世同。何以故。過去世
是虚妄。薩婆若是實法。過去世是生滅相。薩
婆若非生滅相。過去世及法求覓不可得。何
況薩婆若與過去世合。復次佛自説因縁。
菩薩摩訶薩行般若波羅蜜。不見過去世。
何況薩婆若與過去世合。未來現在世亦如
是。未來世除生滅相其餘義同。復次以時
故説有三世。過去未來現在。時義如一時
中説。復次薩婆若是十方三世諸佛眞實智
慧。三世者從凡夫虚妄生。云何與薩婆若
合。譬如眞金不與弊鐵同相。問曰。如隨喜
品中説。菩薩摩訶薩念過去現在諸佛薩婆
若智慧等諸功徳。迴向阿耨多羅三藐三菩
提。云何言過去現在世不與薩婆若合。答
曰。若以著心取相念薩婆若者。不名迴
向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譬如雜毒食初雖
香美後不便身。若菩薩分別過去現在諸
佛薩婆若者。應與三世合。今不取相故則
無有合。問曰。菩薩亦念未來世當成佛。薩
婆若亦自念我當得薩婆若。是名與未來
世薩婆若合。云何言不合。答曰。薩婆若過
三界出三世。畢竟清淨相。行者但以憶想
分別我當得是薩婆若。如世間法憶想當
有所得。而是事未生未有。時節未至因縁
未會都無處所。云何當與合。如明當服
蘇今已憶臭。又如迦栴延弟子輩言未
來世中菩提。語菩薩言。若能修相好身者。
我當來處之。如貴家女自恣無難。遣使
語貧家子言。汝好莊嚴房舍幃帳種種備
具。我當來處汝家中。如是説者是不如法。
以是故不得以薩婆若與三世合。問曰。
餘法甚多。何以但説薩婆若。答曰。是薩婆若
菩薩所歸趣。深心欲得。於三世中求索故。
問曰。何以不於有爲無爲法中求。答曰。後
當説一切法中求
復次舍利弗。菩薩摩訶薩行般若波羅蜜。
色不與薩婆若合。色不可見故。受想行識亦
如是。眼不與薩婆若合。眼不可見故。耳鼻舌
身意亦如是。色不與薩婆若合。色不可見故。
聲香味觸法亦如是。舍利弗。菩薩摩訶薩如
是習應名與般若波羅蜜相應。*問曰。何
以但説五衆十二入。不説十八界十二因
縁。答曰。應當説。或時誦者忘失。何以知之。
佛所説五衆十二入十八界十二因縁事垢
淨。五衆十八界十二入十二因縁名爲事。不
是垢不定是淨。是中或有結使生。或有
法生。如田定能生物隨種皆生。衆界入
十二因縁是爲事。六波羅蜜乃至一切種智
是爲淨種。所以不説垢者。是菩薩結使已
薄不以自惱。是故不説。又菩薩智慧深入
解諸法空。無諸煩惱但集諸功徳。以是故
應説十八界十二因縁。如色等事中不應
有薩婆若合。所以者何。是薩婆若三世中不
可得故。色等事中亦不可得。是皆世間因縁
和合無有定性
復次舍利弗。菩薩摩訶薩行般若波羅蜜。
檀波羅蜜不與薩婆若合。檀波羅蜜不可見
故。乃至般若波羅蜜亦如是。四念處不與薩
婆若合。四念處不可見故。乃至八聖道分亦
如是。*問曰。五衆等是世間法。可不與薩
婆若合。六波羅蜜云何不與合。答曰。六波
羅蜜有二種。一者世間。二者出世間。爲世
間檀波羅蜜故説不與合。出世間檀波羅
蜜應與合。復次菩薩行六波羅蜜。漏結未
盡。不得與佛薩婆若合。復次佛説六波羅
蜜空尚不可見。何況與薩婆若合。三十七品
亦如是。問曰。是六波羅蜜雜有道俗故。三
十七品趣涅槃道云何不合。答曰。三十七
品是二乘法但爲涅槃。菩薩爲佛道。是故
不合。問曰。摩訶衍品中有三十七品。亦是
菩薩道。云何不與薩婆若合。答曰。有菩薩
以著心故。行三十七品多迴向涅槃。
故佛説不合
佛十力乃至十八不共法不與薩婆若
合。佛十力乃至十八不共法不可見故。舍利
弗。菩薩摩訶薩如是習應。是名與般若波
羅蜜相應。*釋曰。是十力乃至十八不共
法。雖是妙法爲薩婆若故行。以菩薩漏結
未盡故。不應與薩婆若合。復次佛十力等
法有三種。一者菩薩所行雖未得佛道漸
漸修習。二者佛所得而菩薩憶想分別求之。
三者佛心所得。上二種不應與合。下一種
雖可合而菩薩未得。是故不合。復次空故
不可見。不可見故不合。是以皆言不可見

復次舍利弗。菩薩摩訶薩行般若波羅蜜。
佛不與薩婆若合。薩婆若不與佛合。菩提不
與薩婆若合。薩婆若不與菩提合。*問曰。
菩薩及菩薩法。可不與薩婆若合。云何佛
及菩提復不與合。答曰。佛是人。薩婆若是
法。人是假名。法是因縁。衆生乃至知者見者
無故佛亦無。衆生中尊上第一是名爲佛。是
故不合。復次得薩婆若故名爲佛。若佛得
薩婆若。先以是佛不須薩婆若。若非佛得
薩婆若者。何以言佛得薩婆若。以是故和
合因縁生不得言先後。復次離佛無薩婆
若離薩婆若無佛。得薩婆若故名佛。佛
所有故名薩婆若。問曰。佛是人故可不與
合。菩提是無上道云何不合。答曰。菩提
名爲佛智慧。薩婆若名爲佛一切智慧。十
力智爲菩提。第十一如實智名爲薩婆若。
二智不得一心中生。復次是十力等諸佛法
及佛菩提。皆是菩薩憶想分別非實。唯佛所
得薩婆若是實。今此菩提是菩薩菩提。是心
中虚妄未實。云何與薩婆若合。復次此經
中佛自説不合因縁
何以故。佛即是薩婆若。薩婆若即是佛。
菩提即是薩婆若。薩婆若即是菩提。舍利弗。
菩薩摩訶薩行般若波羅蜜。如是習*應。是
名與般若波羅蜜相應。復次舍利弗。菩薩摩
訶薩行般若波羅蜜。不習色有不習色無。受
想行識亦如是。不習色有常不習色無常。受
想行識亦如是。不習色苦不習色樂。受想行
識亦如是。不習色我不習色非我。受想行識
亦如是。不習色寂滅不習色非寂滅。受想行
識亦如是。不習色空不習色非空。受想行識
亦如是。不習色有相不習色無相。受想行識
亦如是。不習色有作不習色無作。受想行識
亦如是。是菩薩摩訶薩行般若波羅蜜時。不
作是念。我行般若波羅蜜。不行般若波羅蜜。
非行非不行般若波羅蜜。舍利弗。菩薩摩訶
薩如是習*應。是名與般若波羅蜜相應
釋曰。若菩薩觀五衆非有非無。於是
亦不著。爾時與般若波羅蜜相應。所以者
何。一切世間著二見。若有若無。順生死流
者多著有。逆生死流者多著無。我見多者
著有。邪見多者著無。復次四見多者著有。
*邪見多者著無。二毒多者著有。無明多者
著無。不知五衆因縁集生著有。不知集
者著無。近惡知識及*邪見外書故墮斷滅
無罪福。中無見者著無。餘者著有。或有衆
生。謂一切皆空心著是空。著是空故名爲
無見。或有衆生。謂一切六根所知法皆有。是
爲有見。愛多者著有見見多者著無見。如
是等衆生著有見無見。是二種見虚妄非實
破中道。譬如人行狹道一邊深水一邊大
火二邊倶死。著有著無二事倶失。所以者何。
若諸法定實有則無因縁。若從因縁和合
生。是法無自性。若無自性即是空。若無法
是實則無罪福。無縛無解亦無諸法種種
之異。復次有見者與無見者相違。相違故
有是非。是非故共諍。有諍故起諸結使。結
使故生業。生業故開惡道門。實相中無有
相違是非鬪諍。復次著有者事若無常則生
憂惱。若著無者作諸罪業死墮地獄受苦。
不著有無者無有如是等種種過失。
應捨是則得實。復次是五衆若常若無常是
事不然。所以者何。若五衆常則無生無滅。
無生無滅故則無罪福。無罪福故則無善
惡果報。世間如涅槃不壞相。如是妄語誰
當信者。現見死亡啼哭。是則衆生無常。如
草木彫落華果磨滅。是則外物無常。大劫
盡時一切都滅。是爲大無常。如是等種種因
縁。如是五衆常不可得。復次無常破常。不
應以無常爲是。所以著何。若諸法無常
相念念皆滅。則六情不能取六塵。所以者
何。内心外塵。倶無住故。不應得縁不應得
知。亦無修習因縁果報。因縁多故果報亦
多。此事不應得。又以有常見與無常見共
諍。如是等種種因縁。五衆無常則不可得
苦樂。我非我若空若實。有相無相。有作無
作。此義如先處處説。五衆寂滅者。因縁生故
無性。無性故寂滅。寂滅故如涅槃。三毒熾
然故不寂滅。無常火然故不寂滅。不著三
毒。實相故不寂滅。三毒各各分別相故不寂
滅。此義先未説故今是中説。若菩薩摩訶薩。
能如是離二邊行中道。行般若波羅蜜亦
不著。所以者何。菩薩不可得。般若波羅蜜亦
不可得。故不行般若波羅蜜亦不著。所以
者何。餘諸凡夫不能如菩薩觀諸法實
相。云何當言我不行般若波羅蜜。行不行
亦不著。二倶過故。是名與般若波羅蜜相

復次舍利弗。菩薩摩訶薩不爲般若波羅
蜜故行般若波羅蜜。不爲檀波羅蜜尸羅波
羅蜜羼提波羅蜜毘梨耶波羅蜜禪波羅蜜故
行般若波羅蜜。不爲阿鞞跋致地故行般若
波羅蜜。不爲成就衆生故行般若波羅蜜。
不爲淨佛世界故行般若波羅蜜。不爲佛十
力四無所畏四無礙智十八不共法故行般若
波羅蜜。不爲内空故行般若波羅蜜不爲外
空内外空空空大空第一義空有爲空無爲空
畢竟空無始空散空性空諸法空自相空不可
得空無法空有法空無法有法空故行般若波
羅蜜。不爲如法性實際故行般若波羅蜜。何
以故。是菩薩摩訶薩行般若波羅蜜時。不壞
諸法相故。如是習*應。是名與般若波羅蜜相
應。*問曰。六波羅蜜乃至如法性實際此
是佛法。菩薩若不爲是佛法故行般若波
羅蜜。更有何法可爲行般若波羅蜜。答曰。
如佛此中自説諸法無有破壞者。不壞諸
法相故。亦不分別是檀是慳乃至是三界是
實際。復次有菩薩。於此善法深心繋著。
以繋著故能生罪。爲是人故説是六波羅
蜜。乃至實際皆空無有自性。如夢如幻汝
莫生著。眞菩薩不爲是故行。有菩薩心
無所著。行六波羅蜜乃至實際。爲是人故
説爲是事故行般若波羅蜜。如後品中説。
爲具足六波羅蜜。乃至爲教化衆生。淨佛
*世界故行般若波羅蜜
復次舍利弗。菩薩摩訶薩行般若波羅蜜。
不爲如意神通故行般若波羅蜜。不爲天耳
故。不爲他心智故。不爲宿命智故。不爲天
眼故。不爲漏盡神通故。行般若波羅蜜。何以
故。菩薩摩訶薩行般若波羅蜜。尚不見般若
波羅蜜。何況見菩薩神通。舍利弗。菩薩摩訶
薩如是行。是名與般若波羅蜜相應。*
曰。先説禪波羅蜜中已具説五神通。今何
以復重説。答曰。彼中總相説不列名字。此
中別相説。復次功徳果報。所謂五神通菩薩
得是五神通。廣能利益衆生。復次雖有慈
悲般若波羅蜜。無五神通者如鳥無兩翼
不能高翔。如健人無諸器杖而入敵陣。
如樹無華果無所饒益。如枯渠無水無
所潤及。以是故重説五神通。及餘無量佛
法中別説無咎。問曰。若爾者。佛何以言莫
爲五神通故行般若波羅蜜。答曰。多有無
方便菩薩。得五神通輕餘菩薩心生憍高。
爲是故説。所以者何。菩薩於般若波羅蜜
諸佛之母尚不著。何況五神通
復次舍利弗。菩薩摩訶薩行般若波羅蜜。
不作是念。我以如意神通飛到東方。供養恭
敬如恒河沙等諸佛。南西北方四維上下亦
如是。復次舍利弗。菩薩摩訶薩行般若波羅
蜜。不作是念。我以天耳聞十方諸佛所説法。
不作是念。我以他心智當知十方衆生心所
念。不作是念。我以宿命通知十方衆生宿命
所作。不作是念。我以天眼見十方衆生死此
生彼。舍利弗。菩薩摩訶薩如是行。名與
般若波羅蜜相應。亦能度無量阿僧祇衆生
釋曰。先雖説五神通名。今此中説其
功用。問曰。菩薩何以故不作是念。我以如
意神通飛到十方。供養恭敬如恒河沙等
諸佛。答曰。已拔我見根本故。已摧破憍慢
山故。善修三解脱門三三昧故。佛身雖妙
亦入三解脱門。如熱金丸雖見色妙不可
手觸。又諸法如幻如化無來無去無近無遠
無有定相。如幻化人誰去誰來。不取神
通國土此彼近遠相故無咎。若能在佛前
住於禪定。變爲無量身至十方供養諸佛
無所分別。已斷法愛故。餘通亦如是。菩
薩得是五神通。爲供養諸佛故。變無量身
顯大神力。於十方*世界三惡趣中度無量
衆生。如往生品中説
舍利弗。菩薩摩訶薩能如是行般若波羅
蜜。惡魔不能得其便。世間衆事所欲隨意。十
方各如恒河沙等諸佛。皆悉擁護是菩薩。令
不墮聲聞辟支佛地。四天王天乃至阿迦
吒天。皆亦擁護是菩薩不令有礙。是菩薩所
有重罪現世輕受。何以故。是菩薩摩訶薩用
普慈加衆生故。舍利弗。是菩薩摩訶薩如是
行。是名與般若波羅蜜相應
釋曰。今讃是菩薩。如上行般若波羅
蜜得大功徳是名菩薩。智慧功力果報得
此五利。問曰。魔是欲界主。菩薩是人肉眼不
得自在。云何不能得其便。答曰。如此中佛
自説。諸佛諸大天擁護故。復次是菩薩行畢
竟不可得自相空故。於一切法中皆不著。
不著故無違錯。無違錯故魔不能得其
便。譬如人身不瘡雖臥毒屑中毒亦不
入。若有小瘡則死無疑。又是菩薩於諸佛
中心不著。於諸魔中心不瞋。是故魔不得
便。復次菩薩深入忍波羅蜜慈三昧故。一切
外惡不能中傷。所謂水火刀兵等。世間衆
事者資生所須。所謂治生諧偶。種蒔果樹
曠路作井安立客舍如法理事皆得如意。
若欲造立塔寺作大福徳。若作大施。若欲
説法教度衆生皆得如意。如是等世間衆
事若大若小皆得如法隨意。所以者何。是菩
薩世世集無量福徳智慧因縁故。復次是菩
薩行般若波羅蜜。於一切法中心不著。心
不著故結使薄。結使薄故能生深厚善根。深
厚善根生故所願如意。復次是菩薩行般若
波羅蜜故。諸大天皆敬念是菩薩讃歎稱
揚其名。諸龍鬼等聞諸天稱説。亦來助成其
事。是故世間衆事皆得如意。復次是菩薩
爲諸佛所念。威徳所加皆得如意。問曰。
十方諸佛心等。何以偏念是菩薩。答曰。是
菩薩智慧功徳大故。諸佛心雖平等。法應念
是菩薩以勸進餘人。又是菩薩得佛智慧氣
分故。別知善惡賞念好人無過於佛。是
故佛念。復次佛念不欲令墮聲聞辟支佛
故。所以者何。入空無相無作。以佛念故而
不墮落。譬如魚子母念故得生不念則壞。
諸大天擁護者。不欲令失其所行。諸天効
佛念故又諸天以菩薩行般若波羅蜜。都
無所著不樂世樂。但欲教化衆生故住
於世間。知其尊貴故念。所有重罪者。先世
重罪應入地獄。以行般若波羅蜜故現世
輕受。譬如重囚應死有勢力者護則受鞭
杖而已。又如王子雖作重罪以輕罰除
之。以是王種中生故。菩薩亦如是。能行
*是般若波羅蜜得實智慧故。即入佛種中
生。佛種中生故雖有重罪云何重受。復次
譬如鐵器中空故在水能浮中實則沒。菩
薩亦如是。行般若波羅蜜智慧心虚故不
沒重罪。凡人無智慧故沈沒重罪。復次佛
此中自説因縁所以得五功徳者。用普慈
加衆生故。問曰。先言行般若波羅蜜故具
五功徳。今何以言用普慈加衆生故。答曰。
能生無量福無過於慈。是慈因般若波羅
蜜生。得無量利益。復次惡魔不得便。諸佛
所念重罪今世輕受。是般若波羅蜜力。世間
衆事所欲隨意諸天擁護是大慈力。復次有
二種縁。一者衆生。二者法。是菩薩若縁衆
生則是慈心。若縁法則是行般若波羅蜜。
是慈從般若波羅蜜生。隨順般若波羅蜜
教。是故説慈無咎
復次舍利弗。菩薩摩訶薩行般若波羅蜜
時。疾得諸陀羅尼門諸三昧門。在所生處常
値諸佛。乃至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不離見佛。舍利弗。菩薩摩訶薩如是習*應。是
名與般若波羅蜜相應。*釋曰。陀羅尼三
昧門如先説。疾得者。福徳因縁故心柔軟。
行深般若波羅蜜故智慧心利。以是故疾
得。如上説五功徳故疾得。所生處常値諸
佛者。是菩薩除諸佛母般若波羅蜜。其餘
一切衆事皆不愛著。是以在所生處常値
諸佛。如人常喜鬪諍生還活地獄。復執刀
杖共相加害。婬欲多故常受胞胎又作婬
鳥。瞋恚多故還生毒獸蛇虺之屬。愚癡多者
如燈蛾赴火地中隱蟲等。是諸菩薩愛敬於
佛及實相般若波羅蜜。及修念佛三昧業故。
所生處常値諸佛。復次如先菩薩願見諸
佛中説。終不離見佛者。又人雖一世見佛更
不復値。如毘婆尸佛時。王師婆羅門雖*得
見佛及僧。而惡口毀呰言。此人等如畜生
不別好人見我不起。以是罪故經九十
一劫墮畜生中。復次深念佛故終不離佛。
世世善修念佛三昧故。不失菩薩心故。
作不離佛願。願生在佛世故。種値佛
縁常相續不斷故。乃至阿耨多羅三藐
三菩提。終不離見佛。問曰。此是果報事。
云何説與般若波羅蜜相應。答曰。般若
波羅蜜相應故値佛。或時果中説因故。相應
有二種。一者心相應。二者應菩薩行。所謂
生好處値遇諸佛。常聞法正憶念。是名相

復次舍利弗。菩薩摩訶薩行般若波羅蜜
時。不作是念。有法與法若合若不合。若等若
不等。何以故。是菩薩摩訶薩不見*是法與餘
法若合若不合若等若不等。舍利弗。菩薩摩
訶薩如是習*應。是名與般若波羅蜜相應
釋曰。一切法無有法與法共合者。何以
故。諸法無少分合故。譬如二指有四方。其
一方合三方不合。不合多故。何以不名爲
不合。問曰。以有合處故名爲合。云何言不
合。答曰。合處不爲指是指分。但是指分更
無指法。以二指相近故。假名爲合更無合
法。復次色香味觸總名爲指。但觸有合力
餘三無合。以是故不得言指合。復次如異
類同處不名爲合相。各異故。諸法亦爾。地
相地中水相水中火相火中。如是性異不名
爲合。以是故言無有法與法合。若合若
不合等者。一切法一相故名等。以皆是有
相皆是無常相。皆是苦相。皆是空無我相。
皆是不生不滅相。事無異故名爲等。不等
者。各各別相故。如色相無色相堅相濕相。
如是等各異不同。是名不等。菩薩不見等
與不等。何以故。一切法無故。自性空故無
法。無法故不可見。不可見故無等不等。等
與合是習相應。不合不等是不相應。問曰。
何以不説相應竟然後讃歎。答曰。聽者厭
懈是故佛讃歎果報功徳。聞者心得悦樂

復次舍利弗。菩薩摩訶薩行般若波羅蜜。
不作是念。我當疾得法性若不得。何以故。法
性非得相故。舍利弗。菩薩摩訶薩如是習*應。
是名與般若波羅蜜相應。*釋曰。法性
者諸法實相。除心中無明諸結使。以清淨實
觀得諸法本性。名爲法性。性名眞實。以
衆生邪觀故縛正觀故解。菩薩不作是念。
我疾得法性。何以故。法性無相無有遠近。
亦不言我久久當得。何以故。法性無遲無
久。法性義如如法性實際義中説
復次舍利弗。菩薩摩訶薩行般若波羅蜜
時。不見有法出法性者。如是習*應。是名與
般若波羅蜜相應。*釋曰。無明等諸煩惱。
入一切法中故。失諸法自性。自性失故皆
邪曲不正。聖人除却無明等。諸法實性還
得明顯。譬如陰雲覆虚空清淨性。除陰
雲則虚空清淨性現。若有法無明不入者。
是則出於法性。但是事不然。無有法出無
明者。是故菩薩不見是法出法性者。譬如
衆流皆歸於海。如粟散小王皆屬轉輪聖
王。如衆小明皆屬於日
復次舍利弗。菩薩摩訶薩行般若波羅蜜
時。不作是念。法性分別諸法。如是習*應。是
名與般若波羅蜜相應。*問曰。何以故不
作是念。法性分別諸法。答曰。爲著法性
貴於法性。以是因縁生諸結使。是故不作
是念。問曰。若法性空一相無相。云何分別諸
法。答曰。得是法性滅無明等諸煩惱。破諸法
實相者。然後心清淨智慧明了知諸法實。
隨法性者爲善。不隨法性者爲不善。如
婆蹉梵志問佛。世尊。天地間有善惡好醜
不。佛言有。婆蹉言。我久歸命佛。願爲我善
説。佛言。有三種惡三種善。十種惡十種善。
所謂貪欲是惡。除貪是善。瞋恚愚癡是惡。
除恚癡是善。殺生是惡。除殺生是善。乃至
邪見是惡。除邪見是善。能如實分別善惡。
是我弟子入於法性。名爲得道
復次舍利弗。菩薩摩訶薩行般若波羅蜜
時。不作是念。是法能得法性若不得。何以故。
是菩薩不見用是法能得法性若不得。舍利
弗。菩薩摩訶薩如是習*應。是名與般若波羅
蜜相應。*釋曰。云何得法性行八聖道
分得諸法實相。所謂涅槃是名得法性。復
次性名諸法實相。法名般若波羅蜜。菩薩
不作是念。行般若波羅蜜得是諸法性。何
以故。般若波羅蜜及諸法性。是二法無有
異。皆畢竟空故。云何以般若波羅蜜得達
法性
復次舍利弗。菩薩摩訶薩行般若波羅蜜
時。法性不與空合。空不與法性合。如是習
*應。是名與般若波羅蜜相應。*釋曰。菩
薩不觀法性是空。不觀空是法性。行空得
法性。縁法性得空。以是故無異。所以者
何。是二畢竟空故
復次舍利弗。菩薩摩訶薩行般若波羅蜜
時。眼界不與空合。空不與眼界合。色界不與
空合。空不與色界合。眼識界不與空合。空不
與眼識界合。乃至意界不與空合。空不與意
界合。法界不與空合。空不與法界合。意識界
不與空合。空不與意識界合。是故舍利弗。是
空相應名爲第一相應。*釋曰。眼界不與
空合空不與眼界合者。眼是有。空是無。空
有云何合。復次菩薩種種因縁分別。散滅是
眼眼則空。空無眼名因本故有。眼空空
無。分別是眼空是非眼空。是則眼不與空
合。又空不從眼因縁生。何以故。是二法本
自空故。乃至意識界亦如是。問曰。此中何以
不説五衆等諸法但説十八界。答曰。應説
或時誦寫者忘失。復有人言。若説十八界則
攝一切法。有衆生於心色中錯。心法中
不錯。應聞十八界得度。是故但説十八界。
問曰。何以名爲第一相應。答曰。空是十方
諸佛深奧之藏。唯一涅槃門更無餘門。能破
諸邪見戲論。是相應不可壞不可破。是故
名爲第一。復次佛自説第一因縁。所謂
舍利弗。空行菩薩摩訶薩不墮聲聞辟支
佛地。能淨佛土成就衆生。疾得阿耨多羅
三藐三菩提。舍利弗。諸相應中般若波羅蜜
相應爲最第一。最尊最勝最妙爲無有上。
何以故。是菩薩摩訶薩行般若波羅蜜相應。
所謂空無相無作。當知是菩薩如受記無異。
若近受記。舍利弗。菩薩摩訶薩如是相應者。
能爲無量阿僧祇衆生作益厚。是菩薩摩訶
薩亦不作是念。我與般若波羅蜜相應。諸佛
當授我記。我當近受記。我當淨佛土我得
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當轉法輪。何以故。是
菩薩摩訶薩不見有法出法性。亦不見
法行般若波羅蜜。亦不見有法諸佛授記。
亦不見有法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何以
故。菩薩摩訶薩行般若波羅蜜時。不生我相
衆生相乃至知者見者相。何以故。衆生畢竟
不生不滅故。衆生無有生無有滅。若法無有
相滅相。云何是法當行般若波羅蜜。如
是舍利弗。菩薩摩訶薩不見衆生故。爲行般
若波羅蜜。衆生不受故。衆生空故。衆生不
可得故。衆生離故。爲行般若波羅蜜。舍利弗。
菩薩摩訶薩於諸相應中爲最第一相應。所
謂空相應。是空相應勝餘相應。菩薩摩訶薩
如是習空。能生大慈大悲。菩薩摩訶薩習是
相應。不生慳心。不生犯戒心。不生瞋心。不生
懈怠心。不生亂心。不生無智心。*釋曰。不
墮聲聞辟支佛地者。空相應有二種。一者
但空。二者不可得空。但行空墮聲聞*辟支
佛地。行不可得空空亦不可得。則無處可
墮。復有二種空。一者無方便空墮二地。二
者有方便空則無所墮。直至阿耨多羅三藐
三菩提。復次本有深悲心入空則不墮。無
大悲心則墮。如是等因縁不墮二地。能淨
世界成就衆生者。菩薩住是空相應中
無所復礙。教化衆生令行十善道及諸善
法以衆生行善法因縁故*佛土清淨。以不
殺生故壽命長。以不劫不盜故。佛土豐樂
應念即至。如是等衆生行善法則*佛土
莊嚴。問曰。教化衆生則*佛土淨。何以別説。
答曰。衆生雖行善。要須菩薩行願迴向方
便力因縁故。*佛土清淨。如牛力挽車要
須御者乃得到所至處。以是故別説。疾得
者行是空相應無有障礙。則能疾得阿耨
多羅三藐三菩提。問曰。先説空相應。今説
般若波羅蜜相應。後説無相無作相應。有何
差別。答曰。有二種空。一者般若空。二者非
般若空。先言空相應。聽者疑謂一切空。故
説是般若波羅蜜空。復有人疑。但言空第
一。無相無作非第一耶。是故説空無相無
作相應亦是第一。何以故。空則是無相。若
無相則是無作。如是爲一名字爲別。最
上故言尊。破有故言勝。得是相應不復
樂餘。是爲最妙。如一切衆生中佛爲無上。
一切法中涅槃無上。一切有爲法中善法習
相應爲無上。餘義如讃般若品中説。問曰。
若能行如是空相應便應受記。云何言如
受記無異若近受記。答曰。是菩薩新行道
肉身未得無生法忍。未得般舟三昧。但
以智慧力故。能如是分別深入空。佛讃其
入空功徳故。言如受記無異。有三種菩
薩得受記者。如受記者近受記者得受
記者。如阿毘跋致品中説。三種如此中説。
問曰。如此説相應第一無上。云何不與受
記。答曰。餘功徳方便禪定等未集但有智
慧。是故未與受記。復次是菩薩雖復利根
智慧。餘功徳未熟故。聞現前受記或生
憍慢。是故未與受記。所以讃歎者。欲以
勸進其心。利根者行是空相應。如受記無
異。鈍根者行是空相應。若近受記。令衆生
常安隱得涅槃。是名利益。復有二種利益。
一者離苦。二者與樂。復有二種。滅衆生身
苦心苦。復有三種。天樂人樂涅槃樂。復有
三種。離三界入三乘。如是菩薩摩訶薩無
量阿僧祇利益衆生。衆生義如先説。世人
有大功勳則生憍心求其報賞。以求報故
則爲不淨。菩薩則不然。雖與般若波羅蜜
相應利益無量衆生。無我心無憍慢故不
求功報。如地雖利物功重不求其報。
以是故説。是菩薩不作是念。我與般若相
應。諸佛當受我記若近受記。我當淨
土得無上道轉法輪。轉法輪義如先説。
問曰。何等法出法性。答曰。此中佛説。所謂
行般若波羅蜜者。行般若波羅蜜者即是
菩薩。知者見者即是衆生。法性中衆生變爲
法性以是故菩薩自不生高心。不從衆生
求恩分。不見諸佛與受記。如菩薩空佛亦
如是。如行者空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者亦空。何以故。佛自説菩薩摩訶薩行般若
波羅蜜。不生衆生相乃至知者見者相。菩薩
行般若波羅蜜。尚不生法相。何況衆生相。
何以故。佛自説因縁。是衆生畢竟不生。不生
故不滅。若法不生不滅即是法性相。法性即
是般若波羅蜜。云何般若波羅蜜行般若波
羅蜜。菩薩不受衆生者不受神但有虚妄
計我。衆生空者。衆生法無所有故。衆生不
可得者。以實智求索不可得故。衆生離者。
一切法自相離故。一切離自相者。如火離
熱相等。如相空中廣説。第一相應勝餘相
應如上説。菩薩行是衆生空法空深入空
相應。憶本願度衆生。見衆生狂惑顛倒於
空事中種種生著。即生大悲心。我雖知是
事餘者不知。以教化故生大慈大悲。亦能
常不生破六波羅蜜法。所以者何。初發心菩
薩行六波羅蜜。以六惡雜行故六波羅蜜
不増長。不増長故不疾得道。今知諸法
相拔是六惡法根本。所以者何。菩薩知布
施爲善。慳心不善。能墮餓鬼貧窮中知慳
貪。如是自惜其身著世間樂故還生慳心。
是菩薩輕物能施重物不能。外物能内物不
能。以著我著受者以取相著財物。以是
故破檀波羅蜜。雖有所施而不清淨。是菩
薩行空相應故不見我。亦不見世間樂。
云何生著而破檀波羅蜜。問曰。若不見我
不見世間樂。故不破亦應不見檀。云何
行布施。答曰。是菩薩雖不見布施。以清淨
空心布施作是念。是布施空無所有。衆生
須故施與。如小兒以土爲金銀。長者則不
見是金銀。便隨意與竟無所與。餘五法亦
如是。以是故雖同空破慳而不破檀。舍利
弗。菩薩摩訶薩住是空相應中。能常不生
是六惡心
大智論卷第三十






大智度論釋往生品第四之上
卷三
十八
  *聖者龍樹造
  *後秦龜茲國三藏鳩摩羅什譯
舍利弗白佛言。世尊菩薩摩訶薩行般若
波羅蜜。能如是習相應者。從何處終來生此
間。從此間終當生何處。佛告舍利弗。是菩
薩摩訶薩行般若波羅蜜。能如是習相應者。
或從他方佛國來生此間。或從兜率天上來
生此間。或從人道中來生此間。舍利弗。從他
方佛國來者。疾與般若波羅蜜相應。與般若
波羅蜜相應故。捨身來生此間。諸深
皆現在前。後還與般若波羅蜜相應。在所
生處常値諸佛。舍利弗。有一生補處菩薩。兜
率天上終來生是間。是菩薩不失六波羅蜜。
隨所生處一切陀羅尼門。諸三昧門疾現在
前。舍利弗。有菩薩人中命終還生人中者。除
阿毘跋致。是菩薩根鈍不能疾與般若波羅
蜜相應。諸陀羅尼門三昧門不能疾現在前
問曰。是般若波羅蜜中衆生畢竟不可
得。如上品説。舍利弗如一切衆生不可
得。壽者命者乃至知者見者等。衆生諸異名
字皆空無實。此中何以問從何所來去至
何所上。衆生異名即是菩薩。衆生無故菩
薩亦無。又此經中説。菩薩但有名字無有
實法。今舍利弗何以作此問。答曰。佛法中
有二諦。一者世諦。二者第一義諦。爲世諦
故説有衆生。爲第一義諦故説衆生無所
有。復有二種。有知名字相。有不知名字
相。譬如軍立密號有知者有不知者。復
有二種。有初習行。有久習行。有著者。有
不著者。有知他意者。有不知他意者。
雖有言辭知其
寄言以宣
爲不知名字相初習行著不
知他意者。故説無衆生。爲知名字相久習
行不著知他意者。故説言有衆生。舍利弗
以天眼明見六道衆生生死善惡。於此無
疑。但不知從他方無量阿僧祇世界諸菩
薩來者故問。有諸大菩薩。從此間終生他
方無量阿僧祇佛國。舍利弗天眼所不見故
問。復次有聲聞人。見菩薩行六波羅蜜。久
住生死中漏未盡故。集種種智慧内外經
書。而不證實際未免生老病死。愍而輕
之言。此等命終以三毒未盡故當墮何處。
如佛説諸凡夫人常開三惡道門。於三善
道爲客。於三惡處爲家。三毒力強。過去
世無量劫罪業積集而不取涅槃。將受衆
苦甚可惑之。如是等小乘人輕愍是菩薩。
舍利弗於一切聲聞中爲第一大法將。知
有是事。欲令衆生起敬心於菩薩故問。
佛以三事答。一從他方佛國來生。二從兜
率天上來。三從人道中來。問曰。如從他方
佛國來者。以遠故舍利弗不知。兜率天上
人道中來者何以不知。答曰。舍利弗不知
他方佛國來者故問。佛爲如所應分別答
有三處來。問曰。世間有六道。何以故。於天
別説兜率天來。人道中不分別處所。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irst] [Prev+100] [Prev] 324 325 326 327 328 329 330 331 332 333 334 335 336 337 338 339 [Next] [Next+100] [Last] [行番号:/]   [返り点:/] [CIT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