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正蔵検索


punctuation    Hangul    Eng   

Citation style A:
Citation style B:
()
Citation style C:
()
Citation style D:
()
TextNo.
Vol.
Page

  INBUDS
INBUDS(Bibliographic Database)
  Digital Dictionary of Buddhism
電子佛教辭典
パスワードがない場合は「guest」でログインしてください。
Users who do not have a password can log in with the userID "guest".

本文をドラッグして選択するとDDBの見出し語検索結果が表示されます。

Select a portion of the text by dragging your mouse to view all terms in the text contained in the DDB. ・

Password Access Policies

大智度論 (No. 1509_ 龍樹鳩摩羅什譯 ) in Vol. 25

[First] [Prev+100] [Prev] 291 292 293 294 295 296 297 298 299 300 301 302 303 304 305 306 [Next] [Next+100] [Last] [行番号:/]   [返り点:/] [CITE]

衆生中。種種因縁讃歎佛道。令衆生發阿
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漸漸行六波羅蜜。然
後於諸世界各各作佛。若於一國次第作
佛。或於異國各自作佛。是名不斷佛國。復
次菩薩疾集智慧具足作佛。度無量衆生
欲入涅槃。時爲菩薩受記。我滅度後汝次
作佛。展轉皆悉如是令不斷絶。若佛不記
菩薩者則斷佛國。譬如王立太子。展轉如
是國祚不斷。問曰。何以貴有佛世界賤無
佛國。答曰。是事不應致問。佛是莊嚴十方
世界主。何況一國。若離有佛國者。雖受人
天樂。而不知是佛恩力之所致。與畜生無
異。若一切諸佛不出世者。則無三乘涅槃
之道。常閉在三界獄永無出期。若世有佛
衆生得出三界牢獄。譬如二國之間。無日
之處。是中衆生從冥中生從冥中死。若佛
生時光明暫炤。各各相見乃見日月。所炤衆
生知彼爲大福。我等有罪如是。或時佛以
光明遍炤諸佛國。有佛國衆生見佛光明。
則大歡喜念言。我等黒闇彼爲大明。復次有
佛之國衆生知有罪福。人受三歸五戒八
齋。及出家五衆等種種甚深禪定智慧四沙
門果有餘無餘涅槃等。如是種種善法。以
是因縁故佛國爲貴。若佛國衆生雖不見
佛値遇經法。修善持戒布施禮敬等。種涅
槃因縁。乃至畜生皆能種福徳因縁。若無佛
之國乃至天人不能修善。以是故菩薩生
願。欲使佛世界不斷
大智度論卷第三十

大智度論釋初品中十八空
第四十八卷三
十一
  聖者龍樹造
  後秦龜茲國三藏鳩摩羅什譯
復次舍利弗。菩薩摩訶薩。欲住内空外空
内外空空空大空第一義空有爲空無爲空畢
竟空無始空散空性空自相空諸法空不可得
空無法空有法空無法有法空。當學般若波
羅蜜
内空者内法。内法空。内法者。所謂内六
入眼耳鼻舌身意。眼空無我無我所無眼
法。耳鼻舌身意亦如是。外空者外法。外法
空。外法者。所謂外六入色聲香味觸法。色
者無我無我所無色法。聲香味觸法亦
如是。内外空者内外法。内外法空。内外法
者。所謂内外十二入。十二入中無我無我
所。無内外法。問曰。諸法無量空隨法故則
亦無量。何以但説十八。若略説應一空。所
謂一切法空。若廣説隨一一法空。所謂眼空
色空等甚多。何以但説十八空。答曰。若略
説則事不周。若廣説則事繁。譬如服藥。少
則病不除。多則増其患。應病投藥令不増
減則能愈病。空亦如是。若佛但説一空。則
不能破種種邪見及諸煩惱。若隨種種邪
説空空則過多。人愛著空相墮
斷滅。説十八空正得其中。復次若説十若
説十五倶亦有疑此非問也。復次善惡之
法皆有定數。若四念處四正勤三十七品十
力四無所畏四無礙智十八不共法五衆十二
入十八界十二因縁三毒三結四流五蓋等。
諸法如是各有定數。以十八種法中破著
故説有十八空。問曰。般若波羅蜜空十八空
爲異爲一。若異者離十八空以何爲般若
空。又如佛説。何等是般若波羅蜜。所謂色空
受想行識空。乃至一切種智空。若不異者。
云何言欲住十八空當學般若波羅蜜。答曰。
有因縁故言異。有因縁故言一。異者般若
波羅蜜名諸法實相。滅一切觀法。十八空
則十八種觀令諸法空。菩薩學是諸法實相。
能生十八種空。是名異。一者十八空是空
無所有相。般若波羅蜜亦空無所有相。十八
空是捨離相。般若波羅蜜一切法中亦捨離
相。是十八空不著相。般若波羅蜜亦不著
相。以是故學般若波羅蜜則是學十八空。
不異故般若波羅蜜有二分。有小有大。
欲得大者先當學小方便門。欲得大智
慧當學十八空。住是小智慧方便門能得
十八空。何者是方便門。所謂般若波羅蜜經
讀誦正憶念思惟如説修行。譬如人欲得種
種好寶當入大海。若人欲得内空等三昧
智慧寶。當入般若波羅蜜大海。問曰。行者
云何學般若波羅蜜時住内空外空内外空。
答曰。世間有四顛倒。不淨中有淨顛倒。苦
中有樂顛倒。無常中有常顛倒。無我中有
我顛倒。行者爲破四顛倒故。修四念處十
二種觀。所謂初觀内身*三十六種不淨充
滿九孔常流甚可厭患。淨相不可得。淨
相不可得故名内空。行者既知内身不淨。
觀外所著亦復如是。倶實不淨。愚夫狂
爲婬欲覆心故謂之爲淨。觀所著色亦如
我身淨*相不可得。是爲外空。行者若觀己
身不淨或謂外色爲淨。若觀外不淨或謂
己身爲淨。今倶觀内外我身不淨外亦如
是。外身不淨我亦如是。一等無異淨不可
得。是名内外空。行者思惟知内外身倶實不
淨。而惑者愛著。愛著深故由以受身。身爲
大苦。而愚以爲樂。問曰。三受皆外入所攝。
云何言觀内受。答曰。六塵初與六情和合
生樂。是名外樂。後貪著深入生樂。是名内
樂。復次内法縁樂是名内樂。外法縁樂。是
名外樂。復次五識相應樂。是名外樂。意識
相應樂。是名内樂。麁樂名爲外樂。細樂名
爲内樂。如是等分別内外樂。苦受不苦不
樂受亦如是。復次行者思惟觀是内樂實
可得。不即分別知實不可得。但爲是
苦強名爲樂。何以故。是樂從苦因縁生。
亦生苦果報。樂無厭足故苦。復次如人患
疥。掻向火疥雖小樂後轉傷身則
爲大苦。愚人謂之爲樂。智者但見其苦。
如是世間樂顛倒病故著五欲樂。煩惱轉多。
以是故行者不見樂但見苦。如病如癰
如瘡如刺。復次樂少苦多少樂不現故名
爲苦。如大河水投一合鹽則失鹽相不名
爲鹹
復次樂不定故或此以爲樂彼以爲苦。彼
以爲樂此以爲苦。著者爲樂失者爲苦。愚
以爲樂智以爲苦。見樂患爲苦不見
過者爲樂。不見樂無常相爲樂。見樂無
常相爲苦。未離欲人以爲樂。離欲人以爲
苦。如是等觀樂爲苦。觀苦如箭入身。觀
不苦不樂無常變異相。如是等觀三種受心
則捨離。是名觀内受空。觀外受内外受亦
如是。行者作是念。若樂即是苦。誰受是苦。
念已則知心受。然後觀心爲實爲虚。觀心
無常生住滅相。苦受心樂受心不苦不樂受
心各各異念。覺樂心滅而苦心生。苦心爾所
時住。住已還滅次生不苦不樂心。知爾所時
不苦不樂心住。住已還滅。滅已還生樂心。
三受無常故心亦無常。復次知染心無染心
瞋心無瞋心癡心不癡心散心攝心縛心解脱
心。如是等心各各異相。故知心無常無一
定心常住。受苦受樂等心從和合因縁生。因
縁離散心亦隨滅。如是等觀内心外心内外
心無常相。問曰。心是内入攝。云何爲外心。
答曰。觀内身名爲内心。觀外身名爲外
心。復次縁内法爲内心。縁外法爲外心。
復次五識常縁外法不能分別故名爲外
心。意識能縁内法亦分別好醜故名爲内
心。復次意識初生未能分別決定。是爲外
心。意識轉深能分別取相。是名内心。如是
等分別内外心。行者心意轉異知身爲不淨
相。知受爲苦相。知心不住爲無常相。結
使未斷故或生吾我。如是思惟若心無常。
誰知是心心爲屬誰。誰爲心主而受苦
樂。一切諸物誰之所有。即分別知無有別
主。但於五衆取相故計有人相而生我
心。以我心故生我所。我所心生故有利益
我者生貪欲。違逆我者而生瞋恚。此結使
不從智生從狂惑生故。是名爲癡。三毒
爲一切煩惱之根本亦由吾我。故作福徳
爲我後當得亦修助道法我當得解脱。初
取相故名爲想衆。因吾我起結使及諸善
行。是名行衆。是二衆則是法念處。於想
行衆法中求我不可得。何以故。是諸法皆
從因縁生。悉是作法而不牢固無實我
法行。如芭蕉葉葉求之中無有堅相。
如遠見野馬無水有水想。但誑*惑於
眼。如是等觀内法外法内外法。問曰。法
是外入攝。云何爲内法。答曰。内法名爲
内心相應想衆行衆。外法名爲外心相應
衆行衆及心不相應諸行及無爲法。一
時等觀名爲内外法。復次内法名爲六情。
外法名爲六塵。復次身受心及想衆行衆總
觀爲法念處。何以故。行者既於想衆行衆
及無爲法中求我不可得。還於身受
中求亦不可得。如是一切法中若色若非
色。若可見若不可見。若有對若無對。若有
漏若無漏。若有爲若無爲。若遠若近。若麁
若細。其中求我皆不可得。但五衆和合故
強名爲衆生。衆生即是我。我不可得故亦無
我所。我所不可得故一切諸煩惱皆爲衰薄。
復次身念處名一切色法。行者觀内色無
常苦空無我。觀外色觀内外色亦如是。受
心法亦爾。四念處内觀相應空三昧名内
空。四念處外觀相應*空三昧名外空。四念
處内外觀相應*空三昧名内外空。問曰。是
空爲是三昧力故空爲是法自空。答曰。
名爲三昧力故空。如經説。三三昧三解脱
門。空無相無作。是空三昧縁身受心法不
得我我所故名爲空。問曰。四念處空法皆
應觀無常苦空無我。何以故。身觀不淨受
觀苦心觀無常法觀無我。答曰。雖四法
皆觀無常苦空無我。而衆生身中多著淨顛
倒。受中多著樂顛倒。心中多著常顛倒。法
中多著我顛倒。以是故行者觀身不淨觀
受苦觀心無常觀法無我。復次内外空者。
無有内外定法互相因待故。謂爲内外。彼
以爲外我以爲内。我以爲外彼以爲内。隨
人所繋内法爲内。隨人所著外法爲外。
如人自舍爲内他舍爲外。行者觀是内外
法無定相故空
復次是内外法無有自性。何以故。和合生
故。是内外法亦不在和合因縁中。若因縁中
無者。餘處亦無。内外法因縁亦無。因果無
故内外法空。問曰。内外法定有。云何言無。
如手足等和合故有身法生。是名内法。如
梁椽壁等和合故有屋法生。是名爲外。是
身法雖有別名亦不異足等。所以者何。
若離足等身不可得故。屋亦如是。答曰。
若足不異身者。頭應是足。足與身不異故。
若頭是足者。甚爲可笑。問曰。若足與身不
異者。有如是過。今應足等和合故更有法
生名爲身。身雖異於足等應當依於足
住。如衆縷和合而能生&T073554;。是&T073554;依縷而住。
答曰。是身法爲足等分中具有爲分有。若
具有頭中應有足。何以故。身法具有故。若
分有與足分無異。又身是一法所因者多。
一不爲多多不爲一。復次若除足等分別
有身者。與一切世間皆相違背。以是故身
不得言即是諸分。亦不得言異於諸分。
以是故則無身。身無故足等亦無。如是等
名爲内空。房舍等外法亦如是空。名爲外
空。問曰。破身舍等是爲破一破異。破一
破異是破外道經。佛經中實有内外法。所謂
内六情外六塵。此云何無。答曰。是内外法
和合假有名字。亦如身如舍。復次略説有
二種空。衆生空法空。小乘弟子鈍根故爲説
衆生空。我我所無故則不著餘法。大乘弟子
利根故爲説法空。即時知世間常空如涅
槃。聲聞論議師説内空。於内法中無我
無我所。無常無作者無知者無受者。是
名内空。外空亦如是。不説内法相外法相
即是空。大乘説内法中無内法相。外法中無
外法相。如般若波羅蜜中説。色色相空。受想
行識識相空。眼眼相空。耳鼻舌身意意相空。
色色相空。聲香味觸法法相空。如是等一切
諸法自法空。問曰。此二種説内外空。何者是
實。答曰。二皆是實。但爲小智鈍根故先説
衆生空。爲大智利根者説法空。如人閉獄
破壞桎梏傷殺獄卒隨意得去。又有怖畏
盜穿牆壁亦得免出。聲聞者但破吾我因
縁生諸煩惱離諸法愛。畏怖老病死惡道
之苦。不復欲本末推求了了壞破諸法。但
以得脱爲事。大乘者破三界獄降伏魔衆
斷諸結使及滅習氣。了知一切諸法本末
通達無礙破散諸法。令世間如涅槃同寂
滅相。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將一切衆
生令出三界。問曰。大有何方便能
破壞諸法。答曰。佛説色從種種因縁生無
有堅實。如水波浪而成泡沫暫見即滅。色
亦如是。今世四大先世行業因縁和合故而
得成色。因縁滅故色亦倶滅。行無常道轉
入空門。所以者何。諸法生滅無有住時。若
無住時則無可取。復次有爲相故生時有
滅滅時有生。若已生生無所用。若未生生
無所生。法與生亦不應有異。何以故。生
若生法應有生生。如是復應有生是則無
窮。若生生更無生者生不應有生。若生無
有生者法亦不應有生。如是生不可得。滅
亦如是。以是故諸法空不生不滅。是爲實。
復次諸法若有者終歸於無。若後無者初亦
應無。如人著屐。初已有故微細不覺。若
初無故則應常新。若後有故相初亦有故。
法亦如是。後有無故初亦有無。以是故一切
法應空。以衆生顛倒著内六情故。行者破
是顛倒。名爲内空。外空内外空亦如是。空
空者。以空破内空外空内外空。破是三空
故。名爲空空。復次先以法空破内外法。復
以此空破是三空。是名空空。復次空三昧
觀五衆空。得八聖道。斷諸煩惱得有餘涅
槃。先世業因縁身命盡時欲放捨八道故
生空空三昧。是名空空。問曰。空與空空有
何等異。答曰。空破五受衆。空空破空。問
曰。空若是法空爲已破。空若非法空何所
破。答曰。空破一切法唯有空在。空破一切
法已空亦應捨。以是故須是空空。復次空
縁一切法。空空但縁空。如一健兒破一切
賊復更有人能破此健人。空空亦如是。又
如服藥。藥能破病。病已得破藥亦應出。
若藥不出則復是病。以空滅諸煩惱病。恐
空復爲患。是故以空捨空。是名空空。
次以空破十七空故名爲空空。大空者聲
聞法中法空爲大空。如雜阿含大空經説生
因縁老死。若有人言是老死是人老死二倶
邪見。是人老死則衆生空。是老死是法空。摩
訶衍經説十方。十方相空。是爲大空。問曰。
十方空何以名爲大空。答曰。東方無邊故名
爲大。亦一切處有故名爲大。遍一切色故
名爲大。常有故名爲大。益世間故名爲大。
令衆生不迷悶故名爲大。如是大方能破
故名爲大空。餘空破因縁生法。作法麁法易
破故不名爲大。是方非因縁生法。非作法
微細法難破故名爲大空。問曰。若佛法中
無方。三無爲虚空智縁盡非智縁盡亦所不
攝。何以言有方。亦是常是無爲法非因縁
生法。非作法微細法。答曰。是方法聲聞論
議中無。摩訶衍法中以世俗諦故有。第一
義中一切法不可得。何況方。如五衆和合假
名衆生。方亦如是。四大造色和合中。分別
此間彼間等。假名爲方。日出處是則東方。
日沒處是則西方。如是等是方相。是方自然
常有故非因縁生。亦不先無今有今有後無
故。非作法非現前知故。是微細法。問曰。
方若如是云何可破。答曰。汝不聞。我先説。
以世俗諦故有。第一義故破。以俗諦有故
不墮斷滅中。第一義破故不墮常中。是名
略説大空義。問曰。第一義空亦能破無作法
無因縁法細微法。何以不言大空。答曰。前
已得大名故不名爲大。今第一義名雖異
義實爲大。出世間以涅槃爲大。世間以方
爲大。以是故第一義空亦是大空。復次
破大邪見故。名爲大空。如行者以慈心
縁東方一國土衆生。復縁一國土衆生。如
是展轉縁時。若謂盡縁東方國土則墮邊
見。若謂未盡則墮無邊見。生是二見故即
失慈心。若以方空破是東方則滅有邊無
邊見。若不以方空破東方者則隨東方心。
隨心不已慈心則滅邪心則生。譬如大海潮
時至其常限水則旋還。魚若不還則漂在
露地有諸苦患。若魚有智則隨水還永得
安隱。行者如是。若隨心不還則*漂在邪
見。若隨心還不失慈心。如是*破大邪見
故。名爲大空。第一義空者。第一義名諸法
實相。不破不壞故。是諸法實相亦空。何以故。
無受無著故。若諸法實相有者應受應著。
以無實故不受不著。若受著者即是虚誑。復
次諸法中第一法名爲涅槃。如阿毘曇中説。
云何有上法一切有爲法及虚空非智縁盡。
云何無上法智縁盡。智縁盡是即涅槃。涅
槃中亦無涅槃相。涅槃空是第一義空。問曰。
若涅槃空無相。云何聖人乘三種乘入涅
槃。又一切佛法皆爲涅槃故説。譬如衆流皆
于海。答曰。有涅槃是第一寶無上法。
是有二種。一者有餘涅槃。*二無餘涅槃。
愛等諸煩惱斷。是名有餘涅槃。聖人今世所
受五衆盡更不復受。是名無餘涅槃。不得
言涅槃無。以衆生聞涅槃名生邪見著
涅槃音聲而作戲論。若有若無。以破著故
説涅槃空。若人著有是著世間。若著無
則著涅槃。破是凡人所著涅槃。不破聖人
所得。何以故。聖人於一切法中不取相故。
復次愛等諸煩惱假名爲縛。若修道解是
縛得解脱。即名涅槃。更無有法名爲涅
槃。如人被械得脱而作戲論。是械是脚何
者是解脱。是人可怪於*脚械外更求解
脱。衆生亦如是。離五衆械更求解脱法。
復次一切法不離第一義。第一義不離諸
法實相。能使諸法實相空。是名爲第一義
空。如是等種種名爲第一義空
有爲空無爲空者。有爲法名因縁和合生。所
謂五衆十二入十八界等。無爲法名無因縁。
常不生不滅如虚空。今有爲法二因縁故
空。一者無我無我所及常相不變異不可
得故空。二者有爲法有爲法相空不生不滅
無所有故。問曰。我我所及常相不可得故
應空。云何言有爲法有爲法相空。答曰。若
無衆生法無所依。又無常故無住時。無住
時故不可得。知是故法亦空。問曰。有爲法
中常相不可得。不可得者。爲是衆生空爲
是法空。答曰。有人言。我心顛倒故計我爲
常。是常空則入衆生空。有人言。以心爲常
如梵天王説是四大。四大造色悉皆無常。
心意識是常。是常空則入法空。或有人言。五
衆即是常。如色衆雖有變化而亦不滅。
餘衆如心。説五衆空即是法空。是故常空
亦入法空中。復次有爲法無爲法空者。行者
觀有爲法無爲法實相無有作者。因縁和
合故有。皆是虚妄。從憶想分別生。不在内
不在外不在兩中間。凡夫顛倒見故有。智
者於有爲法不得其相知但假名。以此假
名導引凡夫。知其虚誑無實無生無作心
無所著。復次諸賢聖人不縁有爲法而得
道果。以觀有爲法空故。於有爲法心不繋
著故。復次離有爲則無無爲。所以者何。有
爲法實相即是無爲。無爲相者則非有爲但
爲衆生顛倒故分別説。有爲相者生滅住異。
無爲相者不生不滅不住不異。是爲入佛法
之初門。若無爲法有相者則是有爲。有爲法
生相者則是集諦。滅相者則是盡諦。若不集
則不作。若不作則不滅。是名無爲法如
實相。若得是諸法實相。則不復墮生滅住
異相中。是時不見有爲法與無爲法。合不
見無爲法與有爲法。合於有爲法無爲法
不取相。是爲無爲法。所以者何。若分別有
爲法無爲法。則於有爲無爲而有礙。若斷
諸憶想分別滅諸縁。以無縁實智不墮生
數中。則得安隱常樂涅槃。問曰。前五空皆別
説。今有爲無爲空何以合説。答曰。有爲無
爲法相待而有。若除有爲則無無爲。若除
無爲則無有爲。是二法攝一切法。行者觀
有爲法無常苦空等過。知無爲法所益處廣。
是故二事合説。問曰。有爲法因縁和合生。無
自性故空。此則可爾。無爲法非因縁生法。
無破無壞常若虚空。云何空。答曰。如先説
若除有爲則無無爲。有爲實相即是無爲。
如有爲空無爲亦空。以二事不異故。復次
有人聞有爲法過罪而著無爲法。以著故
生諸結使。如阿毘曇中説。八十九有爲法縁
六無爲法縁三當分別。欲界繋盡諦所斷無
明使。或有爲縁或無爲縁。何者有爲縁。盡
諦所斷有爲法縁使相應無明使。何者無爲
縁。盡諦所斷有爲法縁使不相應無明使。色
無色界無明亦如是。以此結使故能起不
善業。不善業故墮三惡道。是故言無爲法
空。無爲法縁使。疑邪見無明。疑者於涅槃
法中有耶無耶。邪見者若生心言定無涅
槃。是邪疑相應無明。及獨無明合爲無明使。
問曰。若云無爲法空與邪見何異。答曰邪
見人不信涅槃。然後生心言定無涅槃法。
無爲空者破取涅槃相是爲異。復次若人
捨有爲著無爲。以著故無爲即成有爲。
以是故雖破無爲而非邪見。是名有爲無
爲空。畢竟空者。以有爲空無爲空破諸法
令無有遺餘。是名畢竟空如漏盡阿羅
漢名畢竟清淨。阿那含乃至離無所有處欲
不名畢竟清淨。此亦如是。内空外空内外
空十方空第一義空有爲空無爲空。更無有
餘不空法。是名畢竟空。復次若人七世百千
萬億無量世貴族是名畢竟貴。不以一世二
三世貴族爲眞貴也。畢竟空亦如是。從本
來無有定實不空者。有人言。今雖空最
初不空。如天造物始及冥初微塵。是等皆空。
何以故。果無常因亦無常。如虚空不作果
亦不作因。天及微塵等亦應如是。若是常
不應生無常。若過去無定相未來現在世
亦如是。於三世中無有一法定實不空
者。是名畢竟空。問曰。若三世都空。乃至微
及一念無所有者。則是大可畏處。諸
智慧人以禪定樂故捨世間樂。以涅槃樂
故捨禪定樂。今畢竟空中乃至無有涅槃。
依止何法得捨涅槃。答曰。有著吾我人
以一異相分別諸法。如是之人則以爲
畏。如佛説凡夫人大驚怖處。所謂無我無
我所。復次有爲法有三世。以有漏法故生
著處。涅槃名一切愛著斷。云何於涅槃而
求捨離。復次如比丘破四重禁。是名畢竟
破戒。不任得道。又如作五逆罪。畢竟閉三
善道。若取聲聞證者畢竟不得作佛。畢竟
空亦如是。於一切法畢竟空無復有餘。問
曰。一切法畢竟空是事不然。何以故。三世十
方諸法乃至法相法住必應有實。以有一
法實故餘法爲虚妄。若無一法實者亦不
應有諸虚妄法是畢竟空。答曰。無有乃至
一法實者。何以故。若有乃至一法實者。是
法應有若有爲若無爲。若是有爲有爲空
中已破。若是無爲無爲空中亦破。如是世間
出世間。若世間内空外空内外空大空已破。
若出世間第一義空已破。色法無色法有漏無
漏法等亦如是。復次一切法皆畢竟空。是畢
竟空亦空。空無有法故亦無虚實相待。復
次畢竟空者破一切法令無遺餘故名畢
竟空。若小有遺餘不名畢竟。若言相待故
應有是事不然。問曰。諸法不盡空。何以故。
因縁所生法空。而因縁不空。譬如梁椽因縁
和合故名舍。舍空而梁椽不應空。答曰。因
縁亦空因縁不定故。譬如父子。父生故
爲子。生子故*名爲父。復次最後因縁無
所依止故。如山河樹木衆生之類皆依止
地。地依止水。水依止風。風依止虚空。虚
空無所依止。若本無所依止末亦無所依
止。以是故當知一切法畢竟空。問曰。不然。
諸法應有根本。如神通有所變化所化
雖虚而化主不空。答曰。凡夫人見所化物
不久故謂之爲空。化主久故謂之爲實。
聖人見化主復從前世業因縁和合生。今
世復集諸善法。得神通力故能作化。如般
若波羅蜜後品中説。有三種變化。煩惱變化
業變化法變化法法
身也
是故知化主亦空。問曰。
諸不牢固者不實故應空。諸牢固物及實法
不應空。如大地須彌山大海水日月金剛等
色實法牢固故不應空。所以者何。地及須
彌常住竟劫故。衆川有竭海則常滿。日月
周天無有窮極。又如凡人所見虚妄不眞
故應空。聖人所得如及法性眞際涅槃相
應是實法。云何言畢竟皆空。復次有爲法因
縁生故不實。無爲法不從因縁生故應實。
復云何言畢竟空。答曰。堅固不堅固不定故
皆空所以者何。有人以此爲堅固。有人以
此爲不堅固。如人以金剛爲牢固。帝釋手
執如人捉杖不以爲牢固。又不知破金
剛因縁故以爲牢固。若知著龜甲上以
山羊角打破則知不牢固。如七尺之身以
大海爲深。羅睺阿修羅王。立大海中膝出
水上。以兩手隱須彌頂。下向觀忉利天
見城。此則以海水爲淺。若短壽人以地爲
常久牢固。長壽者見地無常不牢固。如佛
説七日喩經。佛告諸比丘。一切有爲法無常
變異皆歸磨滅。劫欲盡時大旱積久。藥草
樹木皆悉焦枯。有第二日出諸小流水皆悉
乾竭。第三日出大河流水亦都涸盡。第四日
出閻浮提中四大河。及阿那婆達多池皆亦
空竭。第五日出大海乾涸。第六日出大地須
彌山等皆悉煙出如窯燒器。第七日出悉皆
熾然無復煙氣。地及須彌乃至梵天火皆然
滿。爾時新生光音天者見火怖畏言。既燒
梵宮將無至此。先生諸天慰喩後生天言。
曾已有此正燒梵宮。於彼而滅不來至此。
燒三千大千世界已無復灰炭。佛語比丘
如此大事誰信之者。唯有眼見乃能信
耳。又比丘過去時。須涅多羅外道師離欲行
四梵行。無量弟子亦得離欲。須涅多羅作
是念我不應與弟子同生一處。今當深
修慈心。此人以深思慈故生光音天。佛言
須涅多羅者我身是也。我是時眼見此事以
是故當知牢固實物皆悉歸滅。問曰。汝説
畢竟空何以説無常事。畢竟空今即是空。
無常今有後空。答曰。無常則是空之初門。若
諦了無常諸法則空。以是故。聖人初以四
行觀世間無常。若見所著物無常。無常則
能生苦。以苦故心生厭離。若無常空相則
不可取。如幻如化是名爲空。外物既空内
主亦空是名無我。復次畢竟空是爲眞空
有二種衆生。一多習愛二多習見。愛多者
喜生著。以所著無常故生憂苦。爲是
説。汝所著物無常壞故。汝則爲之生苦。若
此所著物生苦者不應生著。是名説無
作解脱門。見多者爲分別諸法以不知實
故而著邪見。爲是人故直説諸法畢竟空。
復次若有所説皆是可破可破故空。所見
既空見主亦空。是名畢竟空。汝言聖人所得
法應實者。以聖人法能滅三毒。非顛倒虚
誑能令衆生離老病死苦得至涅槃。是雖
名實皆從因縁和合生故。先無今有今有
後無故。不可受不可著故亦空非實。如
佛説筏喩經。善法尚應捨何況不善。復次聖
人有爲無漏法從有漏法縁生。有漏法虚妄
不實縁所生法。云何爲實離有爲法無無
爲法如先説。有爲法實相即是無爲法。以
故。一切法畢竟不可得故名爲畢竟空。
無始空者世間若衆生若法皆無有始。如今
生從前世因縁有。前世復從前世有。如是
展轉無有衆生始。法亦如是。何以故。若
先生後死則不從死故生。生亦無死。若先
死後有生則無因無縁。亦不生而有死。以
是故。一切法則無有始如經中説。佛語諸
比丘衆生無有始。無明覆愛所繋往來生
死始不可得。破是無始法故名爲無始空。
問曰。無始是實不應破。何以故。若衆生及
法有始者。即墮邊見亦墮無因見。遠離如
是等過故。應説衆生及法無始。今以無始
空破是無始則還墮有始見。答曰。今
無始空爲破無始見。又不墮有始見。譬
如救人於火不應著深水中。今破是無
始亦不應著有始中。是則行於中道。問
曰。云何破無始。答曰。以無窮故。若無窮則
無後。無窮無後則亦無中。若無始則爲破
一切智人。所以者何。若世間無窮則不知
其始。不知始故則無一切智人。若有一切
智人不名無始。復次若取衆生相又取諸
法一相異相。以此一異相從今世推前世
從前世復推前世。如是展轉衆生及法。始
不可得則生無始見。是見虚妄以一異爲
本。是故應破。如有爲空破有爲法。是有爲
空即復爲患。復以無爲空破無爲法。今以
無始破有始無始即復爲患。復以無始空
破是無始。是名無始空。問曰。若爾者。佛何
以説衆生往來生死本際不可得。答曰。欲
令衆生知久遠已來往來生死爲大苦。生
厭患心。如經説。一人在世間計一劫中受
身被害時。聚集諸血多於海水。啼泣出涙
及飮母乳皆亦如是。積集身骨過於毘浮
羅山。譬喩斬天下*草木爲二寸籌。數其
父祖曾祖猶不能盡。又如盡以地爲泥丸。
數其母及曾祖母猶亦不盡。如是等無量
劫中。受生死苦惱。初始不可得故。心生怖
畏斷諸結使。如無常雖爲邊。而佛以是
無常而度衆生。無始亦如是。雖爲是邊亦
以是無始而度衆生。爲度衆生令生厭
心故説有無始非爲實有。所以者何。
若有無始不應説無始空。問曰。若無始
非實法云何以度人。答曰。實法中無度人
諸可説法。語言度人皆是有爲虚誑法。佛
以方便力故説是無始。以無著心説故受
者亦得無著。無著故則生厭離。復次以宿
命智見衆生。生死相續無窮。是時爲實。若
以慧眼則見衆生及法畢竟空。以是故説
無始空。如般若波羅蜜中説。常觀不實。無
常觀亦不實。苦觀不實。樂觀亦不實。而佛説
常樂爲倒無常苦爲諦。以衆生多著常樂
不著無常苦。是故以無常苦諦破是常樂
倒。以是故説無常苦爲諦。若衆生著無常
苦者説無常苦亦空。有始無始亦如是。無
始能破著始倒。若著無始復以無始爲空。
是名無始空。問曰。有始法亦是邪見應當
破。何以但説破無始。答曰。有始是大惑。
所以者何。若有始者。初身則無罪福因縁
而生善惡處。若從罪福因縁而生不名爲
初身。何以故。若有罪福則從前身受後身。
故若世間無始無如是咎。是故菩薩先已
捨是麁惡邪見。菩薩常習用無始念衆生
故説無始。常行因縁法故言法無始。未得
一切智故或於無始中錯謬。是故説無始
空。復次無始已破有始不須空破有始。
今欲破無始故説無始空。問曰。若無始破
有始者有始亦能破無始。汝何以言但以
空破無始。答曰。是二雖皆邪見而有差別。
有始起諸煩惱邪見因縁。無始起慈悲及正
見因縁。所以者何。念衆生受無始世苦
惱而生悲心。知從身次第生身相續不斷。
便知罪福果報而生正見。若人不著無始
即是助道善法。若取相生著即是邪見。如
常無常見。有始見雖破無始見不能畢竟
破無始。無始能畢竟破有始是故無始爲
勝。如善破不善不善破善。雖互相破而
善能畢竟破惡。如得賢聖道永不作惡。
惡法則不然。勢力微薄故。如人雖起五逆
罪斷善根墮地獄久不過一劫因縁得
脱地獄終成道果。無始有始優劣不同亦
如是。以無始力大故能破有始。是故不説
有始空
散空者散名別離相。如諸法和合故有。
如車以輻輞轅轂衆合爲車。若離散各在
一處則失車名。五衆和合因縁故名爲人。
若別離五衆人不可得。問曰。若如是説但
破假名而不破色。亦如離散輻輞可破
車名不破輻輞。散空亦如是。但離散五
衆可破人而不破色等五衆。答曰。色等亦
是假名破。所以者何。和合微塵假名爲色
故。問曰。我不受微塵。今以可見者爲色。
是實爲有云何散而爲空。答曰。若除微塵。
四大和合因縁生出可見色亦是假名。如四
方風和合扇水則生沫聚。四大和合成色亦
如是。若離散四大則無有色。復次是色以
香味觸及四大和合故有色可見。除諸香
味觸等更無別色。以智分別各各離散色不
可得。若色實有捨此諸法應別有色。而更
無別色。是故經言所有色皆從四大和合
有。和合有故皆是假名。假名故可散。問曰。
色假名故可散。四衆無色云何可散。答曰。
四陰亦是假名。生老住無常觀故散而爲空。
所以者何。生時異老時異住時異無常時異
故。復次三世中觀是四衆皆亦散滅。復次心
隨所縁縁滅則滅。縁破則破。復次此四衆不
定隨縁生故。譬如火隨所燒處爲名。若離
燒處火不可得。因眼縁色生眼識。若離所
縁識不可得。餘情識亦如是。如經中説佛
告羅陀。此色衆破壞散滅令無所有。餘衆
亦如是。是名散空。復次譬如小兒聚土爲
臺殿城郭閭里宮舍。或名爲米或名爲麺
愛著守護。日暮將歸其心捨離&T050460;壞散滅。凡
夫人亦如是。未離欲故於諸法中生愛著
心。若得離欲見諸法皆散壞棄捨是名散
空。復次諸法合集故各有名字。凡夫人隨逐
名字生顛倒染著。佛爲説法當觀其實莫
逐名字。有無皆空。如迦旃延經説。觀集諦
則無無見觀滅諦則無有見。如是種種因
縁是名散空。性空者諸法性常空假業相續
故似若不空。譬如水性自冷假火故熱。止
火停久水則還冷。諸法性亦如是。未生時空
無所有如水性常冷。諸法衆縁和合故有。
如水得火成熱。衆縁若少若無則無有法。
如火滅湯冷。如經説。眼空無我無我所。何
以故性自爾。耳鼻舌身意色乃至法等亦復
如是。問曰。此經説我我所空是爲衆生空。
不説法空云何證性空。答曰。此中但説性
空不説衆生空及法空。性空有二種。一者
於十二入中無我無我所。二者十二入相
自空無我無我所。是聲聞論中説。摩訶衍法
説。十二入我我所無故空。十二入性無故空。
復次若無我無我所自然得法空。以人
著我及我所故。佛但説無我無我所。如是
應當知一切法空。若我我所法尚不著。何
況餘法。以是故。衆生空法空終歸一義是
名性空。復次性名自有不待因縁。若待因
縁則是作法不名爲性。諸法中皆無性。何
以故。一切有爲法皆從因縁生。從因縁生
則是作法。若不從因縁和合則是無法。如
是一切諸法性不可得故名爲性空。問曰。
畢竟空無所有則是性空。今何以重説。答
曰。畢竟空者名爲無有遺餘。性空者名爲本
來常爾。如水性冷假火故熱止火則還冷。
畢竟空如虚空常不生不滅不垢不淨。云何
言同。復次諸法畢竟空。何以故。性不可得
故。諸法性空。何以故。畢竟空故。復次性空
多是菩薩所行。畢竟空多是諸佛所行。何以
故。性空中但有因縁和合無有實性。畢竟
空三世清淨有如是等差別。復次一切諸法
性有二種。一者總性。二者別性。總性者。
無常苦空無我無生無滅無來無去無入無出
等。別性者。如火熱性水濕性心爲識性。如
人喜作諸惡故名爲惡性。好集善事故名
爲善性。如十力經中説。佛知世間種種性。
如是諸性皆空是名性空。何以故。若無常性
是實應失業果報。所以者何。生滅過去不
住故。六情亦不受塵亦不積習因縁。若無
積習則無誦經坐禪等。以是故知無常性
不可得。無常尚不可得。何況常相。復次苦性
亦不可得。若實有是苦則不應生染著心。
若人厭畏苦痛於諸樂中亦應*厭畏。佛
亦不應説三受苦受樂*受不苦不樂*受。
亦不應苦中生瞋樂中生愛不苦不樂中
生癡。若一相者樂中應生瞋苦中應生愛。
但是事不然。如是等苦性何不可得。何況樂
性虚妄而可得。復次空相亦不可得。所以者
何若有空相則無罪福。無罪福故亦無今
世後世。復次諸法相待有。所以者何。若有空
應當有實。若有實應當有空。空性尚無。
何況有實。復次若無我者則無縛無解。亦
無從今世至後世受罪福。亦無業因縁
果報。如是等因縁知無我性尚不可得。何況
我性。復次無生無滅性亦不實。何以故。若實
則墮常見。若一切法常則無罪無福。若有
者常有。無者常無。若無者不生。有者不失。
如不生不滅性不可得。何況生滅性。無來
無去無入無出等諸總性亦如是。復次諸法
別性是亦不然。何以故。如火能燒造色能
炤。二法和合故名爲火。若離是二法有火
者應別有火用而無別用。以是故知火是
假名亦無有實。若實無火法云何言熱是
火性。復次熱性從衆縁生。内有身根外有
色觸。和合生身識覺知有熱。若未和合時
則無熱性。以是故知無定熱爲火性。復
次若火實有熱性云何有人入火不燒。及
人身中火而不燒身。空中火水不能滅。
以火無有定熱性故。神通力故火不能燒
身。業因縁五藏不熱。神龍力故水不能滅。
復次若熱性與火異火則非熱。若熱與火一
云何言熱是火性。餘性亦如是。是總性別
性無故名爲性空。復次性空者從本已來空。
如世間人謂虚妄不久者是空。如須彌金
剛等物。及聖人所知以爲眞實不空。欲斷
此疑故佛説是雖堅固相續久住皆亦性
空。聖人智慧雖度衆生。破諸煩惱性不可
得故是亦爲空。又人謂五衆十二入十八界
皆空。但如法性實際。是其實性。佛欲斷此
疑故。但分別説五衆如法性實際皆亦是
空是名性空。復次有爲性三相生住滅。無爲
性亦三相不生不住不滅。有爲性尚空。何況
有爲法。無爲性尚空。何況無爲法。以是種
種因縁性不可得名爲性空
自相空者一切法有二種相總相別相。是二
相空故名爲相空。問曰。何等是總相何等是
別相。答曰。總相者如無常等。別相者諸法
雖皆無常而各有別相。如地爲堅相火
爲熱相。問曰。先已説性今説相。性相有何
等異。答曰。有人言。其實無異名有差別。説
性則爲説相説相則爲説性。譬如説火性
即是熱相。説熱相即是火性。有人言。性相
小有差別。性言其體相言可識。如釋子
受持禁戒是其性。剃髮割截染衣是其相。
梵志自受其法是其性。頂有周羅執三
杖是其相。如火熱是其性。煙是其相。近爲
性遠爲相。相不定從身出。性則言其實。如
見黄色爲金相而内是銅火燒石磨知非
金性。如人恭敬供養時似是善人是爲相
詈毀辱忿然瞋恚便是其性。性相内外
遠近初後等有如是差別。是諸相皆空名
爲相空。如説一切有爲法皆是無常相。所
以者何。生滅不住故。先無今有已有還無故。
屬諸因縁故。虚誑不眞故。無常因縁生故。
衆合因縁起故。如是等因縁故。一切有爲法
是無常相能生身心*惱故名爲苦身。四威
儀無不苦故。苦聖諦故。聖人捨不受故。無
時不*惱故。無常故。如是等因縁名爲苦相。
離我所故空。因縁和合生故空。無常苦空無
我故名爲空。始終不可得故空。誑心故名爲
空。賢聖一切法不著故名爲空。以無相無
作解脱門故名爲空。諸法實相無量無數故
名爲空。斷一切語言道故名爲空。滅一切
心行故名爲空。諸佛辟支佛阿羅漢入而不
出故名爲空。如是等因縁故是名爲空。無
常苦空故無我。不自在故無我。無主故名爲
無我。諸法無不從因縁生從因縁生故
無我。無相無作故無我。假名字故無我。身
見顛倒故無我。斷我心得道故無我。以是
種種名爲無我。如是等名爲總相。別相者
地堅相火熱相水濕相風動相。眼識衣處名
眼相。耳鼻舌身亦如是。識覺相智慧相慧智
相。捨爲施相。不悔不惱爲持戒相。心不變
異爲忍相。發懃爲精進相。攝心爲禪相。
無所著爲智慧相能成事爲方便相。
作生滅爲世間相。無*識爲涅槃相。如是等
諸法各有別相。當知是諸相皆空是名
自相空。餘義如性空中性相義同故。
問曰。何以不但説相空而説自相空。答曰。
若説相空不説法體空。説自相空即法體
空。復次衆法和合故一法生是一法空。如是
等一一法皆空。今和合因縁法展轉皆亦空。
一切法各各自相空。以是故名爲自相空。
問曰。若一切法各各自相空。云何復有所説。
答曰。衆生顛倒故。以一相異相總相別相等
而著諸法。爲斷是故而有所説。如是等因
縁名爲自相空。一切法空者。一切法名五
衆十二入十八界等。是諸法皆入種種門。所
謂一切法有相。知相識相縁相増上相因相
果相總相別相依相。問曰。云何一切法有相。
答曰。一切法有好有醜有内有外。一切法
有心生故名爲有。問曰。無法中云何言有
相。答曰。若無法不名爲法。但以遮有故
名爲無法。若實有無法則名爲有。是故
説一切法有相。知相者苦法智苦比智能知
苦諦。集法智集比智能知集諦。滅法智滅比
智能知滅諦。道法智道比智能知道諦。及
世俗善智能知苦能知集能知滅能知道。
亦能知虚空非智縁滅是名一切法知相。
知相故攝一切法。識相者眼識能知色耳
識能知聲鼻識能知香舌識能知味身識能
知觸意識能知法。能知眼能知色能知眼
識。能知耳能知聲能知耳識。能知鼻能知
香能知鼻識。能知舌能知味能知舌識。能
知身能知觸能知身識。能知意能知法能
知意識是名識相。縁相者眼識及眼識相
應諸法能縁色。耳識及耳識相應諸法能縁
聲。鼻識及鼻識相應諸法能縁香。舌識及舌
識相應諸法能縁味。身識及身識相應諸法
能縁觸。意識及意識相應諸法能縁法。能縁
眼能縁色能縁眼識。能縁耳能縁聲能縁
耳識。能縁鼻能縁香能縁鼻識。能縁舌能
縁味能縁舌識。能縁身能縁觸能縁身識。
能縁意能縁法能縁意識是名縁相。増上
相者一切有爲法各各増上。無爲法亦於有
爲法有増上。是名増上相。因果相者一切
法各各爲因各各爲果是名因果相。總相別
相者一切法中各各有總相別相。如馬是總
相白是別相。如人是總相若失一耳則是別
相。如是各各展轉皆有總相別相。是爲
總相別相。依相者諸法各共相依止。如草木
山河依止於地地依止水。如是一切各
各相依。是名依止相。依止相攝一切法。
知是等一法門相攝一切法。復次二法門
攝一切法。所謂色無色法。可見不可見法。
有對無對法。有漏無漏法。有爲無爲法。
内法外法。觀法縁法。有法無法。如是等種種
二法門相。三四五六乃至無量法門相攝一
切法。是諸法皆空如上説。名一切法空。問
曰。若皆空者何以説一切法種種名字。答曰。
凡夫人於空法中無明顛倒取相故生愛等
諸煩惱。因煩惱故起種種業。起種種業故
入種種道。入種種道故受種種身。受種種
身故受種種苦樂。如蠶出絲無所因自從
己出而自纒裹受燒煮苦。聖人清淨智慧力
故分別一切法本末皆空。欲度衆生故説
其著處。所謂五衆十二入十八界等。汝但以
無明故而生五衆等自作自著。若聖人但
説空者不能得道。以無所因無所
故。問曰。汝言一切法空是事不然。何以故。
一切法各各自相攝故。如地堅相水濕相火
熱相風動相心爲識相慧爲知相。如是一切
法各自住其相云何言空。答曰。性空自相
空中已破。今當更説。相不定故不應是相。
酥蜜膠蝋等皆是地相。與火合故自
捨其相轉成濕相。金銀銅鐵與火合故亦
自捨其相變爲水相。如水得寒成冰轉爲
地相。如人醉睡入無心定凍冰中魚皆
無心識。捨其心相無所覺知。如慧爲知
相入諸法實相則無所覺知自捨知相。是
故諸法無有定相。復次若謂諸法定相是
亦不然。所以者何。如未來法相不應來
至現在。若至現在則捨未來相。若不捨
未來相入現在者未來則是現在爲無未
來果報。若現在入過去則捨現在相。若不
捨現在相入過去過去則是現在如是等
過。則知諸法無有定相。復次若謂無爲法
定有者應別自有相。如火自有熱相不
因他作相。是故當知無爲法無相故實無。
復次汝以未來世中非智縁滅法是有爲法
而無有爲相。若汝謂以非智縁盡是滅相
是亦不然。所以者何。無常滅故是名滅相。
非以非智縁滅故名爲滅相。如是等種種
無有定相。若有定相可使不空而無定
相而不空者是事不然。問曰。應實有法不
空。所以者何。凡夫聖人所知各異。凡夫所知
是虚妄。聖人所知是實。依實聖智故捨虚
妄法。不可依虚妄捨虚妄。答曰。爲破凡
夫所知故名爲聖智。若無凡夫法則無聖
法。如無病則無藥。是故經言。離凡夫法更
無聖法。凡夫法實性即是聖法。復次聖人
於諸法不取相亦不著。是故聖法爲眞實。
凡夫於諸法取相亦著。故以凡夫人法爲
虚妄。聖人雖用而不取相。不取相故則無
定相。如是不應爲難。於凡夫地著法分別
是聖法是凡夫法。若於賢聖地則無所分
別。爲斷衆生病故言是虚是實。如説佛語
非虚非實非縛非解不一不異。是故無
所分別清淨如虚空。復次若法不悉空不
應説不戲論爲智人相亦不應説。不受
不著無所依止。空無相無作名爲眞法。問
曰。若一切法空即亦是實。云何言無實。答
曰。若一切法空假令有法已入一切法中
破。若無法不應致難。問曰。若一切法空是
眞實者。佛三藏中何以多説無常苦空無我
法。如經説。佛告諸比丘。爲汝説法名爲第
一義空。何等是第一義空。眼生無所從來滅
亦無所去。但有業有業果報。作者不可得。
耳鼻舌身意亦復如是。是中若説生無所
從來滅亦無所去是常常法不可得故無
常。但有業及業果報而作者不可得。是爲
聲聞法中第一義空。云何言一切法空。答曰。
我是一切諸煩惱根本。先著五衆爲我。然
後著外物爲我所。我所縛故而生貪恚。
貪恚因縁故起諸業。如佛説無作者則破
一切法中我。若説眼無所從來滅亦無所
去則説眼無常。若無常即是苦。苦即是非
我我所。我我所無故於一切法中心無所
著。心無所著故則不生結使。不生結使
何用説空。以是故三藏中多説無常苦空無
我。不多説一切法空。復次衆生雖聞佛説
無常苦空無我。而戲論諸法。爲是人故説
諸法空。若無我亦無我所。若無我無我所
是即入空義。問曰。佛何以説有業有果報。
若有業有果報是則不空。答曰。佛説法有
二種。一者無我一者無法。爲著見神有常
者故爲説無作者。爲著斷滅見者故爲
説有業有業果報。若人聞説無作者轉
墮斷滅見中。爲説有業有業果報。此五衆
能起業而不至後世。此五衆因縁生五衆。
受業果報相續故。説受業果報。如母子。
身雖異而因縁相續故。如母服藥兒病
差。如是今世後世五衆雖異而罪福業因縁
相續故。從今世五衆因縁受後世五衆果
報。復次有人求諸法相著一法。若有若無
若常若無常等以著法故自法生愛他法生
恚而起惡業。爲是人故説諸法空。諸法空
則無有法。所以者何。所可愛法能生結使。
能生結使則是無明因縁。若生無明云何是
實是爲法空。復次衆生有二種。一者著世
間二者求出世間。求出世間有上中下。上
者利根大心求佛道。中者中根求辟支佛道。
下者鈍根求聲聞道。爲求佛道者説六
波羅蜜及法空。爲求辟支佛者説十二因
縁及獨行法。爲求聲聞者説衆生空及四
眞諦法。聲聞畏惡生死。聞衆生空及四眞諦
無常苦空無我不戲論諸法。如圍中有鹿
被毒箭一向求脱更無他念。辟支佛雖
*厭老病死。猶能少觀甚深因縁。亦能少度
衆生。譬如犀在圍中雖被毒箭。猶能顧戀
其子。菩薩雖*厭老病死。能觀諸法實
究盡深入十二因縁。通達法空入無量法
性。譬如白香象王在獵圍中雖被箭射
顧視獵者心無所畏。及將營從安歩而去。
以是故三藏中不多説法空。或有利根梵
志求諸法實相不*厭老病死。著種種法
相爲是故説法空。所謂先尼梵志不説五
衆即是實。亦不説離五衆是實。復有強論
梵志佛答我法中不受有無。汝何所論有無
是戲論法結使生處。及雜阿含中大空經説
二種空。衆生空法空。羅陀經中説色衆破裂
分散令無所有。筏喩經中説。法尚應捨何
況非法。波羅延經利衆經中説。智者於一切
法不受不著。若受著法則生戲論。若無
所依止則無所論。諸得道聖人於諸法無
取無捨。若無取捨能離一切諸見。如是
等三藏中處處説法空。如是等名爲一切
法空
不可得空者。有人言。於衆界入中我法常法
不可得故。名爲不可得空。有人言。諸因縁中
求法不可得。如五指中拳不可得故名爲
不可得空。有人言。一切法及因縁畢竟不可
得故名爲不可得空。問曰。何以故。名不
可得空。爲智力少故不可得爲實無故不可
得。答曰。諸法實無故不可得。非智力少也。
問曰。若爾者與畢竟空自相空無異。今何
以故。更説不可得空。答曰。若人聞上諸空
都無所有心懷怖畏生疑。今説所以空
因縁以求索不可得故。爲説不可得空
斷是疑怖故佛説不可得空。所以者何。佛
言。我從初發心乃至成佛及十力佛。於諸
法中求實不可得。是名不可得空。問曰。何
事不可得。答曰。一切法乃至無餘涅槃不可
得故名爲不可得空。復次行者得是不可得
空。不得三毒四流四縛五蓋六愛七使八邪
九結十惡諸弊惡垢結等。都不可得故名爲
不可得空。問曰。若爾者行是不可得空得
何等法利。答曰。得戒定慧。得四沙門果五
根五無學衆六捨法七覺分八聖道分九次第
定十無學法。得如是等是聲聞法。若得
般若波羅蜜。則具足六波羅蜜及十地諸功
徳。問曰。上言一切法乃至涅槃不可得。今
何以言得戒定慧乃至十無學法。答曰。是
法雖得皆助不可得空故亦名不可得。
又復無受無著故是名不可得。爲無爲
法故名不可得。聖諦故名不可得。第一義
諦故名不可得。聖人雖得諸功徳入無餘
涅槃故不以爲得。凡夫人以爲大得。如師
子雖有所作不自以爲奇。餘衆生見以爲
希有。如是等義名爲不可得空。無法空有
法空無法有法空。無法空者。有人言。無法
名法已滅。是滅無故名無法空。有法空者
諸法因縁和合生故無有法。有法無故名
有法空。無法有法空者。取無法有法相不
可得。是爲無法有法空。復次觀無法有法
空故名無法有法空。復次行者觀諸法生
滅。若有門若無門。生門生喜滅門生憂。行
者觀生法空則滅喜心。觀滅法空則滅憂
心。所以者何。生無所得。滅無所失。除世間
貪憂故是名無法有法空。復次十八空中初
三空破一切法。後三空亦破一切法。有法空
破一切法生時住時。無法空破一切法滅時。
無法有法空生滅一時倶破。復次有人言。過
去未來法空是名無法空。現在及無爲法空
是名有法空。何以故。過去法滅失變異
無。未來法因縁未和合。未生未有未出未
起。以是故名無法。觀知現在法及無爲法。
有是名有法。是二倶空故名爲無法有
法空。復次有人言。無爲法無生住滅。是名
無法。有爲法生住滅。是名有法。如是等空
名爲無法有法空。是爲菩薩欲住内空乃至
無法有法空。當學般若波羅蜜
大智度論卷第三十一



大智度論釋初品中四縁
第四十九卷三
十二
  *聖者龍樹造
  *後秦龜茲國三藏鳩摩羅什譯
菩薩摩訶薩。欲知諸法因縁次第縁縁縁
増上縁。當學般若波羅蜜。一切有爲法
皆從四縁生。所謂因縁次第縁縁縁増上縁。
因縁者。相應因共生因自種因遍因報因。是
五因名爲因縁。復次一切有爲法亦名因縁。
次第縁者除阿羅漢過去現在末後心心數
法。諸餘過去現在心心數法。能與次第是名
次第縁。縁縁増上縁者一切法。復次菩薩欲
知四縁自相共相。當學般若波羅蜜。問曰。
如般若波羅蜜中四縁皆不可得。所以者何。
若因中先有果是事不然。因中先無亦不
然。若先有則無因。若先無以何爲因。若先
無而有者亦可從無因而生。復次見果從
因生故名之爲因。若先無果云何名因」
復次若果從因生果則屬因。因不自在更
屬餘因。若因不自在者云何言果。旦從
此因生。如是種種則知無因縁。又過去心
心數法都滅無所能作。云何能爲次第縁。
現在有心則無次第。若與未來欲生心次
第者。未來則未有云何與次第。如是等則
無次第縁。如是一切法無相無縁。云何言
縁縁。若一切法無所屬無所依皆平等。云
何言増上縁。如是四縁不可得。云何説欲
知四縁當學般若波羅蜜。答曰。汝不知
般若波羅蜜相。以是故説般若波羅蜜中四
縁皆不可得。般若波羅蜜於一切法無所
捨無所破。畢竟清淨無諸戲論。如佛説有
四縁。但以少智之人著於四縁而生邪論。
爲破著故説言諸法實空無所破。如心法
從内外處因縁和合生。是心如幻如夢虚
誑無有定性。心數法亦如是。是心共生心
數法。所謂受想思等是心數法。同相同縁故
名爲相應。心以心數法相應爲因。心數法
以心相應爲因。是名相應因。相應因者。
譬如親友知識和合成事。共生因者。一切有
爲法各有共生因。以共生故更相佐助。譬
如兄弟同生故互相成濟。自種因者。過去善
種現在未來善法因。過去現在善種未來善
法因。不善無記亦如是。如是一切法各有
自種因。遍因者。苦諦集諦所斷結使。一切垢
法因是名遍因。報因者。行業因縁故得善
惡果報是爲報因。是五因名爲因縁。心心
數法次第相續無間故名爲次第縁。心心數
法縁塵故生是名縁縁。諸法生時不相障
礙是爲無障。復次心心數法從四縁生。無
想滅盡定從三縁生。除縁縁諸餘心不相
應諸行及色從二縁生。除次第縁縁縁有
爲法。性羸故無有從一縁生。報生心心
數法從五因生。不隱沒無記非垢法故除
遍因。諸煩惱亦從五因生。除報因。何以
故。諸煩惱是隱沒。報是不隱沒故除報因。
報生色及心不相應諸行從四因生。色非
心心數法故除相應因。不隱沒無記法故除
遍因。染汚色及心不相應諸行亦從四因生。
非心心數法故除相應因。垢故除報因。諸
餘心心數法除初無漏心皆從四因生。除
報因遍因。所以者何。非無記故除報因。
非垢故除遍因。諸餘不相應法所謂色心不
相應諸行。若有自種因則從三因生。除相
應因報因遍因。若無自種因則從二因生。
共生因無障因。初無漏心心數法從三因生。
相應因共生因無障因。是初無漏心中色及
心不相應諸行從二因生。共生因無障因。
無有法從一因生。若六因生是名四縁。菩
薩行般若波羅蜜。如是觀四縁心無所著。
雖分別是法而知其空皆如幻化。幻化中
雖有種種別異。智者觀之知無有實。但
誑於眼爲分別。知凡夫人法皆是顛倒虚
誑而無有實故有四縁。如是云何爲實。賢
聖法因從凡夫法生故亦是不實。如先十八
空中説。菩薩於般若波羅蜜中。無有一法
定性可取故則不可破。以衆生著因縁空
法故名爲可破。譬如小兒見水中月心生
愛著。欲取而不能得心懷憂*惱。智者教言
雖可眼見不可手捉。但破可取不破可
見。菩薩觀知諸法從四縁生。而不取四縁
中定相。四縁和合生如水中月。雖爲虚誑
無所有要從水月因縁生不從餘縁。有諸
法亦如是。各自從因縁生亦無定實。以是
故説菩薩欲如實知因縁次第縁縁縁増
縁相。當學般若波羅蜜。問曰。若欲廣
知四縁義應學阿毘曇。云何此中欲知
四縁義當學般若波羅蜜。答曰。阿毘曇四
縁義初學如得其實。求之轉深入於邪見。
汝上破四縁義中説
復次諸法所因因於四縁四縁復何所因。若
有因則無窮若無窮則無始若無始則無
因。若然者一切法皆應無因。若有始始則
無所因。若無所因而有則不待因縁。若然
者一切諸法亦不待因縁而有。復次諸法
從因縁生有二種。若因縁中先有則不待
因縁而生則非因縁。若因縁中先無則無各
各因縁。以戲論四縁故。有如是等過。如般
若波羅蜜中不可得空無如是等失。如世
間人耳目所覩生老病死是則爲有。細求
其相則不可得。以是故般若波羅蜜中但除
邪見而不破四縁。是故言欲知四縁相
當學般若波羅蜜
復次舍利弗。菩薩摩訶薩欲知一切諸
法如法性實際。當學般若波羅蜜。舍利弗。
菩薩摩訶薩應如是住般若波羅蜜。*
法如有二種。一者各各相二者實相。各各相
者。如地堅相水濕相火熱相風動相。如是等
分別諸法各自有相。實相者。於各各相中
分別求實不可得不可破。無諸過失如自
相空中説。地若實是堅相者。何以故膠蝋等
與火會時捨其自性。有神通人入地如水
又分散木石則失堅相。又破地以爲微塵
以方破塵終歸於空亦失堅相。如是推求
地相則不可得。若不可得其實皆空空則是
地之實相。一切別相皆亦如是。是名爲如。
法性者如前説各各法空。空有差品是爲
如。同爲一空是爲法性。是法性亦有二種。
一者用無著心分別諸法各自有性故。
二者名無量法。所謂諸法實相。如持心經
説。法性無量。聲聞人雖得法性。以智慧有
量故不能無量説。如人雖到大海以器
小故不能取無量水是爲法性。實際者。
以法性爲實證故爲際。如阿羅漢名爲
住於實際。問曰。如法性實際是三事爲一
爲異。若一云何説三。若三今應當分別説。
答曰。是三皆是諸法實相異名。所以者何。凡
夫無智於一切法作邪觀。所謂常樂淨實
我等。佛弟子如法本相觀。是時不見常是
名無常。不見樂是名苦。不見淨是名不
淨。不見實是名空。不見我是名無我。若
不見常而見無常者是則妄見。見苦空無
我不淨亦如是。是名爲如。如者如本無能
敗壞。以是故佛説三法爲法印。所謂一切
有爲法無常印。一切法無我印。涅槃寂滅印。
問曰。是三法印般若波羅蜜中悉皆破壞。如
佛告須菩提。若菩薩摩訶薩觀色常不行
般若波羅蜜。觀色無常不行般若波羅蜜。
苦樂我無我寂滅非寂滅亦如是。如是云何
名法印。答曰。二經皆是佛説。如般若波羅
蜜經中了了説諸法實相。有人著常顛倒
故捨常見。不著無常相是名法印。非謂捨
常著無常者以爲法印。我乃至寂滅亦如
是。般若波羅蜜中破著無常等見。非謂破
不受不著。得是諸法如已。則入法性中滅
諸觀不生異信性自爾故。譬如小兒見水
中月入水求之不得便愁。智者語言性自
爾莫生憂*惱。善入法性是爲實際。問曰。
聲聞法中何以不説是如法性實際。而摩訶
衍法中處處説。答曰。聲聞法中亦有説處
但少耳。如雜阿含中説。有一比丘問佛十
二因縁法。爲是佛作爲是餘人作。佛告比
丘。我不作十二因縁亦非餘人作。有佛無
佛諸法如法相法位常有。所謂是事有故是
事有。是事生故是事生。如無明因縁故諸行。
諸行因縁故識。乃至老死因縁故有憂悲苦
*惱。是事無故是事無。是事滅故是事滅。如
無明滅故諸行滅。諸行滅故識滅。乃至老死
滅故憂悲苦*惱滅。如是生滅法有佛無佛常
爾。是處説如。如雜阿*含舍利弗師子吼經
中説。佛問舍利弗一句義。三問三不能答。
佛少開示。舍利弗已入於靜室。舍利弗集諸
比丘語諸比丘言。佛未示我事端未即
能答。今我於此法七日七夜演説其事而
不窮盡。復有一比丘白佛。佛入靜室後。
舍利弗作師子吼而自讃歎。佛語比丘。舍
利弗語實不虚。所以者何。舍利弗善通達法
性故。聲聞法中觀諸法生滅相是爲如。滅
一切諸觀得諸法實相。是處説法性。問曰。
是處但説如法性何處復説實際。答曰。此
二事有因縁故説實際。無因縁故不説
實際。問曰。實際即是涅槃。爲涅槃故佛
説十二部經。云何言無因縁。答曰。涅槃種
種名字説。或名爲離或名爲妙或名爲出。
如是等則爲説實際。但不説名字故言無
因縁。復次諸法如者如諸法未生時生時亦
如是。生已過去現在亦如是。諸法三世平等
是名爲如。問曰。若未生法名爲未有生法。
現在則有法可用因。現在法有事用相故
追憶過事是名過去。三世各異不應如實
爲一。云何言三世平等是名爲如。答曰。
諸法實相中三世等一無異。如般若波羅蜜
如品中説。過去如未來如現在如如來如一
如無有異。復次先論議中已破生法。若無
法者未來現在亦無生云何不等。又復過
去世無始未來世無後現在世無住。以是故
三世平等名爲如。行是如已入無量法性
中。法性者法名涅槃。不可壞不可戲論。法
性名爲本分種。如黄石中有金性白石中
有銀性。如是一切世間法中皆有涅槃性。
諸佛賢聖以智慧方便持戒禪定。教化引導
令得是涅槃法性。利根者即知是諸法皆是
法性。譬如神通人能變瓦石皆使爲金。鈍
根者方便分別求之乃得法性。譬如大冶
鼓石然後得金。復次如水性下流故會歸
於海合爲一味。諸法亦如是。一切總相別
相皆歸法性同爲一相是名法性。如金剛
在山頂漸漸穿下至金剛地際到自性乃
止。諸法亦如是。智慧分別推求已到如中
從如入自性。如本末生滅諸戲論是名爲
法性。又如犢子周嗚呼得母乃止。諸法
亦如是。種種別異取捨不同。得到自性乃
止。無復過處是名法性。實際者如先説法
性名爲實。入處名爲際。復次一一法有九
種。一者有體。二者各各有法。如眼耳雖同
四大造而眼獨能見。耳無見功。又如火以
熱爲法而不能潤。三者諸法各有力。如火
以燒爲力水以潤爲力。四者諸法各自有
因。五者諸法各自有縁。六者諸法各自有
果。七者諸法各自有性。八者諸法各有限
礙。九者諸法各各有開通方便。諸法生時體
及餘法凡有九事。知此法各各有體法具
足是名世間下如。知此九法終歸變異盡
滅是名中如。譬如此身生從不淨出。雖復
澡浴嚴飾終歸不淨。是法非有非無非生
非滅。滅諸觀法究竟清淨。是名上如。復
次有人言。是九事中有法者是名如。譬如地
法堅重水法冷濕火法熱照風法輕動心法識
解。如是等法名爲如。如經中説。有佛無佛
如法相法位常住世間。所謂無明因縁諸行
常如本法。法性者是九法中性。實際者九法
中得果證。復次諸法實相常住不動。衆生以
無明等諸煩惱故。於實相中轉異邪曲。諸
佛賢聖種種方便説法。破無明等諸煩惱。令
衆生還得實性。如本不異是名爲如。實性
與無明合故變異則不清淨。若除却無明
等得其眞性。是名法性清淨實際名入法
性中。知法性無量無邊最爲微妙。更無有
法勝於法性出法性者。心則滿足更不餘
求則便作證。譬如行道日日發引而不止
息。到所至處無復去心。行者住於實際亦
復如是。如羅漢辟支佛住於實際。縱復恒
沙諸佛爲其説法亦不能更有増進。又不
復生三界。若菩薩入是法性中懸知實際。
若未具足六波羅蜜教化衆生。爾時若證
妨成佛道。是時菩薩以大悲精進力故還
修諸行。復次知諸法實相中無有常法。無
有樂法無有我法無有實法。亦捨是觀
法。如是等一切觀法皆滅。是爲諸法實如涅
槃不生不滅如本末生。譬如水是冷相假
火故熱。若火滅熱盡還冷如本。用諸觀法
如水得火。若滅諸觀法如火滅水冷。是名
爲如如實常住。何以故諸法性自爾。譬如一
切色法皆有空分。諸法中皆有涅槃性是
名法性。得涅槃種種方便法中皆有涅槃
性。若得證時如法性則是實際。復次法性
者。無量無邊非心心數法所量是名法性。
妙極於此是名眞際
復次舍利弗。菩薩摩訶薩欲數知三千大
千世界中大地諸山微塵。當學般若波羅蜜。
菩薩摩訶薩欲析一毛爲百分。欲以一分毛
盡擧三千大千世界中大海江河池泉諸水而
不擾水性者。當學般若波羅蜜。三千大千世
界中諸火一時皆然。譬如劫盡燒時。菩薩摩
訶薩欲一吹令滅*者。當學般若波羅蜜。三
千大千世界中諸大風起。欲吹破三千大千
世界及諸須彌山如摧腐草。菩薩摩訶薩欲
以一指障其風力令不起者。當學般若波羅
蜜。*問曰。佛何以不讃歎諸菩薩六度等
諸功徳。而讃歎此大力。答曰。衆生有二種。
一者樂善法。二者樂善法果報。爲樂善法
者讃歎諸功徳。爲樂善法果報者讃歎
大神力。復次有人言。四大之名其實亦無邊
無盡。常在世故無能悉動量其多少人。雖
造作城廓臺殿所用甚少。地之廣大載育
萬物最爲牢固。爲是故佛説。三千大千世
界中地。及須彌諸山微塵。皆欲盡知其數及
一一微塵中衆生業因縁各各有分。欲知
其多少當學般若波羅蜜。問曰。一石土之
微塵尚難可數。何況三千大千世界地及諸
山微塵之數。是不可信。答曰。聲聞辟支佛
智慧尚不能知。何況凡夫。是事諸佛及大菩
薩所知。如法華經説。譬喩三千大千世界地
及諸山末以爲塵。東方過千世界下一塵。
如是過千世界復下一塵。如是盡三千世
界諸塵。佛告比丘是微塵數世界算數籌
量可得知不。諸比丘言。不可得知。佛言。
所可著微塵不著微塵諸國。盡皆末以爲
塵。大通慧佛出世已來劫數如是。如是無
量恒河沙等世界微塵。佛大菩薩皆悉能知。
何況一恒河沙等世界。復次無量者隨人心
説。如大海水名爲無量而深八萬由旬。
如大身羅睺阿脩羅王量其多少不以
爲難。問曰。云何行般若波羅蜜得是智慧。
答曰。有人行般若波羅蜜。滅諸煩惱及邪
見戲論。入菩薩甚深禪定。念智清淨増廣
故。則能分別一切諸色微塵知其量數。復
次諸佛及大菩薩。得無礙解脱故。過於是
事尚不以爲難。何況於此。復次有人
地爲堅牢心無形質皆是虚妄。以是故佛
説心力爲大。行般若波羅蜜故散此大地
以爲微塵。以地有色香味觸重故自無所
作。水少香故動作勝地。火少香味故勢勝
水。風少色香味故動作勝火。心無四
事故所爲力大。又以心多煩惱結使繋縛
故令心力微少。有漏善心雖無煩惱。以心
取諸法相故其力亦少。二乘無漏心雖不
取相。以智慧有量及出無漏道時。六情隨
俗分別取諸法相故不盡心力。諸佛及大
菩薩智慧無量無邊常處禪定。於世間涅槃
無所分別。諸法實相其實不異。但智有優
劣。行般若波羅蜜者畢竟清淨無所罣礙。
一念中能數十方一切如恒河沙等。三千大
千世界大地諸山微塵。何況十方各一恒河
沙世界。復次若離般若波羅蜜雖得神通
則不能如上所知。以是故説欲得是大
神力當學般若波羅蜜。復有人言。一切諸物
中水爲最大。所以者何。大地上下四邊無不
有水。若護世天主不節量天龍雨。又無
消水珠者則天地漂沒。又以水因縁故。
世間衆生數非衆生數皆得生長。以是可知
水爲最大。是故佛説菩薩欲知水渧多少
渧渧分散令無力者。當學般若波羅蜜。
復有人言。火爲最大。所以者何。除香味故。
又以水出處甚多而火能滅之。大火之力能
燒萬物能照諸闇。以是故知火爲最大。是
故佛説菩薩欲吹滅大火者。當學般若波
羅蜜。問曰。火因於風乃得然熾云何相滅。
答曰。雖復相因過則相滅。問曰。若爾者火
多無量口風甚少何能滅之。答曰。菩薩行
般若波羅蜜。因禪定得神通能變身令大。
口風亦大故能滅之。又以神力小風能滅。
譬如小金剛能摧破大山。以是故諸天世
人見此神力皆悉宗伏。復次菩薩以火爲
害處廣憐愍衆生故以神力滅之。又以
三千世界成立甚難菩薩福徳智慧故力能
制之復有人言。於四大中風力最大。無色
香味故動相最大。所以者何。如虚空無邊
風亦無邊。一切生育成敗皆由於風。大風
之勢摧碎三千大千世界諸山。以是故佛
説能以一指障其風力。當學般若波羅蜜。
所以者何。般若波羅蜜實相無量無邊。能令
指力如是
菩薩摩訶薩欲一結加趺坐遍滿三千大
千世界中虚空者。當學般若波羅蜜。*
曰。菩薩以何因縁故如是結加趺坐。答曰。
以梵天王主三千世界。生邪見心自以爲
大。見菩薩結加趺坐遍滿虚空則憍慢心
息。又於神通力中巧方便故。一能爲多多
能爲一。小能作大大能作小。亦爲欲現希
有難事故坐遍虚空。亦爲遮諸鬼神龍王
惱亂衆生故坐滿虚空。令衆生安隱。如難
陀婆難陀龍王兄弟。欲破舍婆提城。雨諸
杖毒蛇之屬。是時目連端坐遍滿虚空。
變諸害物皆成華香瓔珞。以是故説菩薩
摩訶薩欲一結加趺坐。遍滿三千大千世界
虚空。當學般若波羅蜜
復次菩薩摩訶薩。欲以一毛擧三千大
千世界中諸須彌山王。擲過他方無量阿僧
祇諸佛世界不擾衆生者。當學般若波羅蜜」
問曰。菩薩何以故。擧須彌山及諸山。
過著他方無量世界。答曰。不必有擧者此
明菩薩力能擧之耳。復次諸菩薩爲佛當
説法故。先莊嚴三千大千世界。除諸山令
地平整。如法華經中説。佛欲集諸化佛故
先平治地。亦欲現希有事令衆生見故。所
以者何。一須彌山高八萬四千由旬。若擧此
一山已爲希有。何況三千大千世界百億須
彌山。若以一毛擧三千大千世界百億須彌
山尚難。何況以一毛頭擲百億須彌山過
無量阿僧祇世界。衆生見菩薩希有事。皆發
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作是念言。是菩薩
未成佛道神力乃爾。何況成佛。以是故如
是説
欲以一食供養十方各如恒河沙等諸佛
及僧。當學般若波羅蜜。欲以一衣華香瓔珞
末香塗香燒香燈燭幢幡華蓋等。供養諸佛
及僧。當學般若波羅蜜
問曰。菩薩若以一食供養一佛及僧尚
是難事。何況十方如恒河沙等諸佛及僧。答
曰。供養功徳在心不在事也。若菩薩以一
食大心悉供養十方諸佛及僧。亦不以遠
近爲礙。是故諸佛皆見皆受。問曰。諸佛有
一切智故皆見皆受。僧無一切智云何得
見云何得受。答曰。僧雖不見不知而其供
養施者得福。譬如有人遣使供養彼人。
彼人雖不得而此人已獲施福。如慈三昧
於衆生雖無所施。而行者功徳無量。復次
諸菩薩無量無盡功徳成就。以一食供養
十方諸佛及僧。皆悉充足而亦不盡。譬如涌
泉出而不竭。如文殊尸利以一鉢歡喜丸
供養八萬四千僧。皆悉充足而亦不盡。復
次菩薩於此以一鉢食供養十方諸佛。而
十方佛前飮食之具具足而出。譬如鬼神得
人一口之食而千萬倍出。復次菩薩行般若
波羅蜜。得無量禪定門及得無量智慧方便
門。以是故無所不能。以般若波羅蜜無礙
故。是菩薩心所作亦無礙。是菩薩能供養十
方千萬恒河沙等諸佛及僧。何況各如一恒
河沙。衣服華香瓔珞末香塗香燒香燈燭幢
幡華蓋等亦如是
復次舍利弗。菩薩摩訶薩欲使十方各如
恒河沙等世界中衆生。悉具於戒三昧智慧
解脱解脱知見。令得須陀洹果斯陀含果阿
那含果阿羅漢果。乃至令得無餘涅槃。當學
般若波羅蜜
五衆義如先説。須陀洹果有二種。一者
佛説三結斷得無爲果。又如阿毘曇説。八十
八結斷得無爲須陀洹果。二者信行法行人。
住道比智中。得須陀洹果證者是。復次須
洹名流。即是八聖道分。般那名入。入是
八聖道分。流入涅槃是名初觀諸法實相。
得入無量法性分墮聖人數中。息忌名一
伽彌名來。是人從此死生天上天上一來
得盡衆苦。阿那名不伽彌名來。是名不來
相。是人欲界中死生色界無色界中。於彼
漏盡不復來生。問曰。今世滅阿那伽彌中
陰滅阿那伽彌。此亦不生色無色界。何以
名爲阿那伽彌。答曰。阿那伽彌。多生色無
色界中現在滅者少以少從多故。中間滅者
亦欲生色界見後身可患即取涅槃。以是
故因多得名。阿羅漢盡一切煩惱故。應
受一切天龍鬼神供養。是阿羅漢有九種。
退法不退法死法護法住法勝進法不壞法
慧解脱共解脱。九種義如先説。及八背捨八
勝處十一切處。滅盡定無諍三昧願智等。阿
羅漢諸妙功徳。及得無餘涅槃無餘涅槃名
阿羅漢。捨此五衆更不復相續受後。五
衆身心苦皆悉永滅。後三道果如初道説」
復次舍利弗。菩薩摩訶薩行般若波羅蜜
布施時應作如是分別。如是布施得大果報。
如是布施得生刹利大姓婆羅門大姓居士
大家。如是布施*得生四天王天處三十三天
夜摩天兜率陀天化樂天他化自在天。因
是布施得入初禪二禪三禪四禪無邊空處無
邊識處無所有處非有想非無想處。因是布
施能生八聖道分。因是布施能得須陀洹道乃
至佛道。當學般若波羅蜜。*菩薩摩訶薩
知諸法實相。無取無捨無所破壞。行不可
得般若波羅蜜。以大悲心還修福行。福行初
門先行布施。菩薩行般若波羅蜜。智慧明利
能分別施福。施物雖同福徳多少隨心優劣。
如舍利弗以一鉢飯上佛。佛即迴施狗而
問舍利弗。汝以飯施我我以飯施狗誰得
福多。舍利弗言。如我解佛法義。佛施狗
得福多。舍利弗者於一切人中智慧最上。
而佛福田最爲第一。不如佛施狗惡田得
福極多。以是故知大福從心生不在田也。
如舍利弗千萬億倍不及佛心。問曰。如汝
説福田妙故得福多。而舍利弗施佛不得
大福。答曰。良田雖復得福多而不如心。
所以者何。心爲内主田是外事故。或時布
施之福在於福田。如億耳阿羅漢。昔以一
華施於佛塔。九十一劫人天中受樂。餘福
徳力得阿羅漢。又如阿輸迦王。小兒時
以土施佛王閻浮提。起八萬塔最後得道。
施物至賤小兒心簿。但以福田妙故得
大果報。當知大福從良田生。若大中之上
三事都具。心物福田三事皆妙。如般若波羅
蜜初品中説。佛以好華散十方佛。復次又
如以般若波羅蜜心布施。無所著故得大
果報。復次爲涅槃故施亦得大報。以大悲
心爲度一切衆生故布施亦得大報。復次
大果報者。如是中説生刹利家乃至得佛
者是。問曰。云何布施得生刹利家。乃至
得佛。答曰。若有人布施及持戒故。得人天
中富貴。如有人至心布施持戒故生刹利
家。刹利者王及大臣。若著於智慧經書而
不惱衆生。布施持戒故生婆羅門家。若布
施持戒減少而樂著世樂生居士大家。居
士者小人而巨富。若布施持戒清淨小勝
厭患家業。好樂聽法供養善人生四天王
處。所以者何。在彼有所須欲心生皆得常
見。此間賢聖善人心生供養以近修福處
故。若布施持戒清淨。供養父母及其所尊心
欲求勝。生三十三天。若布施持戒清淨。而
好學問其心柔和。生夜摩天。若布施持戒
清淨令二事轉勝。好樂多聞分別好醜。
愛樂涅槃心著功徳生兜率天。若布施深
持戒多聞好樂學問自力生活生化樂
天。若布施時清淨持戒轉深好樂多聞。自貴
情多不能自苦從他求樂生他化自在天。
他所思惟懃心方便。化作女色五欲奪而自
在。譬如庶民苦身自業強力奪之。復次布
施時以願因縁故生天上。如經説。有人少
行布施持戒不知禪定。是人聞有四天王
天心常志願。佛言。是人命終生四天上必
有是處。乃至他化自在天亦如是。復次有
人布施持戒修布施時其心得樂。若施多
樂亦多。如是思惟捨五欲除五蓋入初禪
乃至非有想非無想如是。四禪四無色
定義如上説。復次有人布施佛及佛弟子
從其聞説道法。是人因此布施故心得柔
軟。智慧明利即生八聖道分。斷三結得須
陀洹果。乃至佛道亦如是。因是布施聞其
説法。便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復次未
離欲布施生人中富貴及六欲天中。若離欲
心布施生梵世天上乃至廣果天。若離色心
布施生無色天中。離三界布施爲涅槃故
得聲聞道。布施時惡厭憒鬧好樂閑靜喜
深智慧得辟支佛。布施時起大悲心欲度
一切。爲第一甚深畢竟清淨智慧得成佛

復次舍利弗。菩薩摩訶薩行般若波羅蜜
布施時。以慧方便力故能具足檀波羅蜜尸
羅波羅蜜羼提波羅蜜毘梨耶波羅蜜禪波
羅蜜般若波羅蜜。舍利弗白佛言。世尊。菩薩
摩訶薩云何布施時以慧方便力故。具足檀
波羅蜜乃至般若波羅蜜。佛告舍利弗。施人
受人財物不可得故。能具足檀波羅蜜。罪不
罪不可得故。具足尸羅波羅蜜。心不動故具
足羼提波羅蜜。身心精進不懈息故。具足
毘梨耶波羅蜜。不亂不味故。具足禪波羅蜜。
知一切法不可得故。具足般若波羅蜜
具足義先已廣説。慧方便今此中説。所
謂三事不可得者是。問曰。慧方便者。能成
就其事無所破壞更無所作。今破此三事
應墮斷滅云何言慧方便。答曰。有二種不
可得。一者得不可得。二者不得不可得。得
不可得者。墮於斷滅。若不得不可得者。是
爲慧方便不墮斷滅。若無慧方便布施
者取三事相。若以三事空則取無相。有
慧方便者從本以來不見三事相。以是故
慧方便者不墮有無中。復次布施時壞諸煩
惱是名慧方便。復次於一切衆生起大悲
心布施。是名慧方便。復次過去未來無量
世所修福徳布施。迴向阿耨多羅三藐三菩
提。亦名慧方便。復次於一切十方三世諸佛
及弟子所有功徳。憶念隨喜布施。迴向阿耨
多羅三藐三菩提。是名慧方便。如是等種種
力是爲慧方便義。乃至般若波羅蜜慧方便
亦如是
復次舍利弗。菩薩摩訶薩欲得過去未來
現在諸佛功徳者。當學般若波羅蜜。*
問曰。過去佛功徳已滅。未來佛功徳未有。現
在佛功徳不可得。又三世中佛功徳皆不可
得。云何言欲得三世佛功徳當學般若波羅
蜜。答曰。不言欲得三世佛功徳自欲得。
如三世佛功徳無所減少耳。所以者何。一
切佛功徳皆等無多無少。問曰。若爾者何以
言阿彌陀佛壽命無量光明千萬億由旬。無
量劫度衆生。答曰。諸佛世界種種有淨不淨
有雜。如三十三天品經説。佛在三十三天
安居自恣時。至四衆久不見佛愁思不樂。
遣目連白佛言。世尊。云何捨此衆生住彼
天上。時佛告目連。汝觀三千世界。目連以
佛力故觀。或見諸佛爲大衆説法。或見坐
禪或見乞食。如是種種施作佛事。目連即
時五體投地。是時須彌山王跛𨁟大動。諸天
皆大驚怖。目連涕泣稽首白佛。佛有大悲
不捨一切作如是種種化度衆生。佛告目
連。汝所見甚少。過汝所見東方有國純以
黄金爲地。彼佛弟子皆是阿羅漢六通無礙。
復過是東方有國純以白銀爲地。彼佛弟
子皆學辟支佛道。復過是東方有國純以
七寶爲地。其地常有無量光明。彼佛所化
弟子純諸菩薩。皆得陀羅尼諸三昧門。住阿
毘跋致地。目連當知。彼諸佛者皆是我身。
如是等東方恒河沙等無量世界。有莊嚴者
不莊嚴者。皆是我身而作佛事。如東方南
西北方四維上下亦復如是。以是故當知。
釋迦文佛更有清淨世界如阿彌陀國。阿彌
陀佛亦有嚴淨不嚴淨世界如釋迦文佛國。
諸佛大悲徹於骨髓不以世界好醜。隨應
度者而教化之。如慈母愛子子雖沒在厠
溷。懃求拯拔不以爲惡
大智度論卷第三十二



大智度論釋初品中到彼岸
第五十卷三
十三
  *聖者龍樹造
  *後秦龜茲國三藏鳩摩羅什譯
復次舍利弗。菩薩摩訶薩欲到有爲無爲
法彼岸者。當學般若波羅蜜。彼岸者。
於有爲無爲法盡到其邊。云何是彼岸以大
智慧悉知悉盡。有爲法總相別相種種悉解。
無爲法中從須陀洹至佛悉皆了知。有爲無
爲法相義如先説
菩薩摩訶薩欲知過去未來現在諸法
如諸法法相無生際者。當學般若波羅蜜」
問曰。上已説如。今何以更説。答曰。上直
言諸法如今言三世皆如。上略説此廣説。
上説一此説三。法相即是法性。無生際即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irst] [Prev+100] [Prev] 291 292 293 294 295 296 297 298 299 300 301 302 303 304 305 306 [Next] [Next+100] [Last] [行番号:/]   [返り点:/] [CIT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