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正蔵検索


punctuation    Hangul    Eng   

Citation style A:
Citation style B:
()
Citation style C:
()
Citation style D:
()
TextNo.
Vol.
Page

  INBUDS
INBUDS(Bibliographic Database)
  Digital Dictionary of Buddhism
電子佛教辭典
パスワードがない場合は「guest」でログインしてください。
Users who do not have a password can log in with the userID "guest".

本文をドラッグして選択するとDDBの見出し語検索結果が表示されます。

Select a portion of the text by dragging your mouse to view all terms in the text contained in the DDB. ・

Password Access Policies

大智度論 (No. 1509_ 龍樹鳩摩羅什譯 ) in Vol. 25

[First] [Prev+100] [Prev] 203 204 205 206 207 208 209 210 211 212 213 214 215 216 217 218 [Next] [Next+100] [Last] [行番号:/]   [返り点:/] [CITE]



大智度論釋初品中三三昧
三十二卷第
二十
  龍樹菩薩造
  *後秦龜茲國三藏鳩摩羅什
*奉        詔譯
空三昧無相三昧無作三昧。四禪四無量
心四無色定。八背捨八勝處九次第定十一
切處。問曰。何以故次三十七品。後説八
種法。答曰。三十七品是趣涅槃道。行是道
已得到涅槃城。涅槃城有三門。所謂空無
相無作。已説道次應説到處門。四禪等是助
開門法。復次三十七品是上妙法。欲界心散
亂。行者依何地何方便得。當依色界無色
界諸禪定。於四無量心八背捨八勝處九次
第定十一切處中試心知得柔軟自在隨意
不。譬如御者試馬曲折隨意然後入陣。十
一切處亦如是。觀取小許青色。視一切物
皆能使青。一切黄一切赤一切白皆如是。復
次於八勝處縁中自在。初二背捨觀身不
淨。第三背捨觀身還使淨。四無量心慈觀
衆生皆樂。悲觀衆生皆苦。喜觀衆生皆喜。
捨是三心但觀衆生無有憎愛。復次有二
種觀。一者得解觀二者實觀。實觀者。是三十
七品。以實觀難得故。次第説得解觀。得
解觀中心柔軟易得實觀。用實觀得入
三涅槃門。問曰。何等空涅槃門。答曰。觀諸
無我我所空。諸法從因縁和合生。無
有作者無有受者。是名空門。復次空門。
如忍智品中説。知是無我我所已。衆生云
何於諸法中心著。行者思惟作是念。諸法
從因縁生無有實法。但有相。而諸衆生取
是相著我我所我今當觀是相有實可得
不。審諦觀之都不可得。若男相女相一異
相等。是相實皆不可得。何以故。諸法無我我
所故空。空故無男無女。一異等法我我所
中名字。是一是異。以是故男女一異法實不
可得。復次四大及造色。圍虚空故名爲身。
是中内外入因縁和合。生識種身。得是種和
合。作種種事言語坐起去來。於空六種和合
中強名爲男。強名爲女。若六種是男應有
六男。不可以一作六六作一。亦於地種中
無男女相。乃至識種亦無男女相。若各各
中無。和合中亦無。如六狗。各各不能生。師
子和合亦不能生。無性故。問曰。何以故無
男女。雖神無有別。即身分別有男女之異。
是身不得離身分。身分亦不得離身。如
見身分足。知有有分法名爲身。足等身
分異身。身即是男女相。答曰。神已先破身相
亦壞。今當重説。若有是有分名身。爲各各
分中具足有爲身分。分在諸分中。若諸分
中具足有身者。頭中應有脚。何以故。頭中
具足有身故。若身分分在諸分中。是身與
分無有異。有分者隨諸分故。問曰。若足
等身分與有分異。是有咎。今足等身分與
有分身法不異故無咎。答曰。若足等身分。
與有分不異。頭即是足。何以故。二事是身
不異故。又身分多有分一。不應多作一一
作多。復次因無故果無。非果無故因無。身
分與有分不異。應果無故因無。何以故。因
果一故。若一若異中求身不可得。身無故何
處有男女。若有男女爲即是身爲異身。身
無可得。若在餘法餘法非色故。無男女
之別。但二世因縁和合。以顛倒心故。謂
男女。如
    俯仰屈申立去來 視瞻言語中無實
    風依識故有所作 是識滅相念念無
    彼此男女有我心 無智慧故妄見有
    骨鎖相連皮肉覆 機關動作如木人
    内雖無實外似人 譬如洋金投水中
    亦如野火焚竹林 因縁合故有聲出
如是等諸相如先所説。此中應廣説。是名
無相門。無作者既知無相。都無所作。是名
無作門。問曰。是三種以智慧觀空觀無相
觀無作。是智慧何以故名三昧。答曰。是三
種智慧若不住定中則是狂慧。多墮邪疑
無所能作。若住定中則能破諸煩惱。得諸
法實相。復次是道異一切世間。與世間相
違。諸聖人在定中得實相説。非是狂心語。
復次諸禪定中無此三法。不名爲三昧。何
以故。還退失墮生死故。如佛説
    能持淨戒名比丘 能觀空名行定人
    一心常懃精進者 是名眞實行道人
    於諸樂中第一者 斷諸渇愛滅狂法
    捨五衆身及道法 是爲常樂得涅槃
以是故三解脱門。佛説名爲三昧。問曰。今
何以故名解脱門。答曰。行是法時。得解
脱到無餘涅槃。以是故名解脱門。無餘涅
槃是眞解脱。於身心苦得脱。有餘涅槃爲
作門。此三法雖非涅槃。涅槃因故名爲涅
槃。世間有因中説果果中説因。是空無相
無作是定性。是定相應心心數法。隨行身業
口業。此中起心不相應。諸行和合皆名爲三
昧。譬如王來必有大臣營從。三昧如王智
慧如大臣餘法如營從。餘法名雖不説必
應有。何以故。定力不獨生。不能獨有所
作故。是諸法共生共住共滅共成事互相利
益。是空三昧二行。一者觀五受衆一相異相
無故空。二者觀我我所法不可得故無我。無
相三昧四行。觀涅槃種種苦盡故名爲盡。
三毒等諸煩惱火滅故名爲滅。一切法中第
一故名爲妙。離世間故名爲出。無作三昧
二行。觀五受衆因縁生故無常。身心惱故
苦。觀五受衆因四行。煩惱有漏業和合能
生苦果故名爲集。以六因生苦果故名爲
因。四縁生苦果故名爲縁。不多不少等因
縁生果故名爲生。觀五不受衆四行。是八
聖道分能到涅槃故道不顛倒故正。一切
聖人去處故迹。愛見煩惱不遮故必到。是三
解脱門在九地中。四禪未到地禪中間三無
色。無漏性故。或有説者。三解脱門一向無
漏。三三昧或有漏或無漏。以是故三昧解脱
有二名。如是説者在十一地。六地三無色
欲界及有頂地。若有漏者繋在十一地。無漏
者不繋。喜根樂根捨根相應。初學在欲界
中。成就在色無色界中。如是等成就不成就
修不修。如阿毘曇中廣説。復次有二種空
義。觀一切法空。所謂衆生空法空。衆生空
如上説。法空者諸法自相空。如佛告須菩
提。色色相空受想行識識相空。問曰。衆生空
法不空是可信。法自相空是不可信。何以
故。若法自相空則無生無滅。無生無滅故無
罪無福。無罪無福故何用學道。答曰。有法
空故有罪福。若無法空不應有罪福。何
以故。若諸法實有自性則無可壞。性相不
從因縁生。若從因縁生便是作法。若法性
是作法則可破。若言法性可作可破。是事
不然。性名不作法。不待因縁有。諸法自性
有。自性有則無生者性先有故。若無生則無
滅。生滅無故無罪福。無罪福故何用學道。
若衆生有眞性者。則無能害無能利。自性
定故。如是等人則不知恩義破業果報。法
空中亦無法空相。汝得法空心著故而生
是難。是法空諸佛以憐愍心。爲斷愛結除
邪見故説。復次諸法實相能滅諸苦。是諸
聖人眞實行處。若是法空有性者。説一切
法空時。云何亦自空。若無法空性汝何所
難。以是二空能觀諸法空。心得離諸法
知世間虚誑如幻。如是觀空。若取是諸法
空相。從是因縁生憍慢等諸結使言。我能
知諸法實相。是時應學無相門。以滅取空
相故。若於無相中生戲論。欲分別有所
作著是無相。是時復自思惟。我爲謬錯。諸
法空無相中。云何得相取相作戲論。是時
應隨空無相行身口意。不應有所作。應
觀無作相滅三毒。不應起身口意業。不
應求三界中生身。如是思惟時。還入無作
解脱門。是三解脱門。摩訶衍中是一法。以行
因縁故。説有三種。觀諸法空是名空。於
空中不可取相。是時空轉名無相。無相中
不應有所作爲三界生。是時無相轉名無
作。譬如城有三門。一人身不得一時從三
門入。若入則從一門。諸法實相是涅槃城。
城有三門。空無相無作。若人入空門不得
是空。亦不取相。是人直入事辦故不須二
門。若入是空門取相得是空。於是人不
名爲門。通塗更塞。若除空相是時從無相
門入。若於無相相。心著生戲論。是時除取
無相相。入無作門。阿毘曇義中。是空解脱
門。縁苦諦攝五衆。無相解脱門縁一法。所
謂數縁盡。無作解脱門。縁三諦攝五衆。摩
訶衍義中。是三解脱門。縁諸法實相。以是
三解脱門觀世間即是涅槃。何以故。涅槃空
無相無作。世間亦如是。問曰。如經説涅槃
一門。今何以説三。答曰。先已説。法雖一而
義有三。復次應度者有三種。愛多者見多
者愛見等者。見多者爲説空解脱門。見一切
諸法從因縁生無有自性。無有自性故
空。空故諸見滅。愛多者爲説無作解脱門。
見一切法無常苦從因縁生。見已心厭離
愛即得入道。愛見等者爲説無相解脱門。
聞是男女等相無故斷愛。一異等相無故斷
見。佛或一時説二門。或一時説三門。菩薩
應遍學知一切道。故説三門。更欲説
事故。三解脱門義略説。四禪有二種。一者
淨禪。二者無漏禪。云何名淨禪。有漏善五
是。云何名無漏。無漏五衆。是四禪中所
攝身口業是色法。餘殘非色法一切不可見
無對。或有漏或無漏。有漏者善有漏五衆。無
漏者無漏五衆。皆是有爲。有漏者色界繋。無
漏者不繋。禪攝身業口業及心不相應。諸行
是非心非心數法非心相應。禪攝受衆想
衆及相應行衆。是心數法亦心相應。禪攝心
意識但心。四禪或有隨心行。非受相應。或
受相應非隨心行。或隨心行亦受相應。或非
隨心行非受相應。隨心行非受相應者。四
禪攝身業口業隨心行心不相應諸行及受。
受相應非隨心行者。四禪攝心意識。隨心
行亦受相應者。四禪攝想衆及相應行衆。非
隨心行亦非受相應者。除四禪中攝隨心
行心不相應諸行。餘殘心不相應。諸行想行
相應亦如是。*是四禪中三禪非隨覺行。亦
非觀相應。初禪或有隨覺行。非觀相應。或
觀相應非隨覺行。或有隨覺行亦觀相應。
或有非隨覺行非觀相應。隨覺行非觀相
應者。初禪攝身業口業及隨覺行心不相應
諸行及觀。觀相應非隨覺行者。謂覺隨覺
行。亦觀相應者。覺觀相應諸心心數法。非隨
覺行亦非觀相應者。除隨覺行心不相應
諸行。餘殘心不相應諸行。四禪皆有因縁亦
與因縁。四禪中初禪。或次第非與次第縁。
或次第亦與次第縁。或非次第亦非與次
第縁。次第非與次第縁者。未來世中欲生
心心數法。次第亦與次第縁者。過去現在心
心數法。非次第亦不與次第縁者。除未來
世欲生心心數法。餘殘未來世中心心數法。
身業口業及心不相應諸行。第二第三禪亦
如是。第四禪次第不與次第縁者。未來世
中欲生心心數法。及無想定若生若欲生。次
第亦與次第縁者。過去現在心心數法。非
次第亦非與次第縁者。除未來世中欲生
心心數法。餘殘未來世心心數法。除心次第
心不相應諸行。餘殘心不相應諸行。及身業
口業。四禪中攝身業口業及心不相應諸
與縁非縁餘殘亦縁亦與縁。是四禪亦増上
縁。亦與増上縁。如是等阿毘曇分中廣分別。
菩薩得禪方便及禪相禪支禪波羅蜜
已廣説。問曰。是般若波羅蜜論議中。但説諸
法相空。菩薩云何於空法中能起禪定。答
曰。菩薩知諸五欲及五蓋從因縁生無自性
空無所有。捨之甚易。衆生顛倒因縁故。著
此少弊樂。而離禪中深妙樂。菩薩爲是衆生
故。起大悲心修行禪定繋心縁中離五欲
除五蓋入大喜初禪。滅覺觀攝心。深入
内清淨得微妙喜。入第二禪。以深喜散定
故。離一切喜得遍滿樂入第三禪。離一切
苦樂。除一切憂喜及出入息。以清淨微妙
捨而自莊嚴。入第四禪。是菩薩雖知諸法
空無相。以衆生不知故。以禪相教化衆生。
若實有諸法空。是不名爲空。亦不應捨五
欲而得禪。無捨無得故。今諸法空相亦不
可得。不應作是難言。若諸法空云何能得
禪。復次是菩薩不以取相愛著故。行禪
如人服藥欲以除病不以美也。爲戒清淨
智慧成就故行禪。菩薩於一一禪中。行大
慈觀空。於禪無所依止。以五欲麁誑顛
倒故。以細微妙虚妄法治。譬如有毒能治
諸毒
  大智度論釋初品中四無量義第三十三
四無量心者。慈悲喜捨。慈名愛念衆生。常
求安隱樂事以饒益之。悲名愍念衆生。受
五道中種種身苦心苦。喜名欲令衆生。從樂
得歡喜。捨名捨三種心。但念衆生不憎不
愛。修慈心爲除衆生中瞋覺故。修悲心
爲除衆生中惱覺故。修喜心爲除不悦
樂故。修捨心爲除衆生中愛憎故。問曰。
四禪中已有四無量心乃至十一切處。今何
以故別説。答曰。雖四禪中皆有。是法若不
別説名字。則不知其功徳。譬如嚢中
物。不開出則人不知。若欲得大福徳者。
爲説四無量心。患厭色如在牢獄。爲説四
無色定。於縁中不能得自在隨意觀所
縁。爲説八勝處。若有遮道不得通達爲
説八背捨。心不調柔不能從禪起次第
入禪。爲説九次第定。不能得一切縁遍照
隨意得解。爲説十一切處。若念十方衆生。
令得樂時心數法中生法名爲慈。是慈相應
受想行識衆。是法起身業口業及心不相應
諸行。是法和合皆名爲慈名爲慈故。是法
生以慈爲主。是故慈得名。譬如一切心心
數法。雖皆是後世業因縁。而但思得名。於
作業中思最有力故。悲喜捨亦如是。是慈
在色界。或有漏或無漏。或可斷或不可斷。亦
在根本禪中亦禪中間。三根相應除苦根憂
根。如是等阿毘曇分別説。取衆生相故有
漏。取相已入諸法實相故無漏。以是故無
盡意菩薩問中説。慈有三種。一者衆生縁二
者法縁三者無縁。問曰。是四無量心云何行。
答曰。如佛處處經中説。有比丘以慈相應
心。無恚無恨無怨無惱。廣大無量善修
慈心得解遍滿。東方世界衆生慈心得解遍
滿。南西北方四維上下十方世界衆生。以
悲喜捨相應心亦如是。慈相應心者。慈名
心數法。能除心中憒濁。所謂瞋恨慳貪等煩
惱。譬如淨水珠著濁水中水即清。無恚恨
者。於衆生中若有因縁若無因縁而瞋。若
欲惡口罵詈殺害劫奪是名瞋。待時節得
處所有勢力當加害是名恨。以慈除此二
事故。名無瞋恨無怨無惱。恨即是怨。初嫌
爲恨。恨久成怨身口業加害。是名惱。復次
初生瞋結名爲瞋。瞋増長籌量持著。心中
未決了是名恨。亦名怨。若心已定無所畏
忌。是名惱。以慈心力除捨離此三事。是名
無瞋恨無怨無惱。此無瞋無恨無怨
無惱佛以是讃歎慈心。一切衆生皆畏於
苦貪著於樂。瞋爲苦因縁慈是樂因縁。衆
生聞是慈三昧。能除苦能與樂故。一心懃
精進行是三昧。以是故無瞋無恨無怨無惱。
廣大無量者。一大心分別有三名。廣名一
方大名高遠無量名下方及九方。復次下
名廣中名大上名無量。復次縁四方衆生
心。是名廣。縁四維衆生心。是名大。縁上下
方衆生心。是名無量。復次破瞋恨心是名
廣。破怨心是名大。破惱心是名無量。復
次一切煩惱心小人所行生小事故名爲小。
復小於此故名瞋恨怨惱。破是小中之小。
是名廣大無量。所以者何。大因縁常能破小
事故。廣心者。畏罪畏墮地獄故除心中惡
法大心者。信樂福徳果報故除惡心。無量
心者。爲欲得涅槃故除惡心。復次行者持
戒清淨故是心廣。禪定具足故是心大。智慧
成就故是心無量。以是慈心念得道聖人。
是名無量心。用無量法分別聖人故。念諸
天及人尊貴處故。名爲大心。念諸餘下賤
衆生及三惡道。是名廣心。於所愛衆生中。
以慈念廣於念已故。名爲廣心。以慈念中
人是名大心。以慈念怨憎其功徳多故。
名無量心。復次爲狹縁心故名爲廣。爲小
縁心故名爲大。爲有量心故名爲無量。如
是等分別義。善修者是慈心牢固初得慈
心不名爲修。非但愛念衆生中。非但好衆
生中。非但益己衆生中。非但一方衆生中。
名爲善修。久行得深。愛樂愛憎及中三種
衆生正等無異。十方五道衆生中。以一慈心
視之。如父如母如兄弟姊妹子姪知識。常
求好事。欲令得利益安隱。如是心遍滿十
方衆生中。如是慈心名衆生縁。多在凡夫
人行處或有學人未漏盡者。行法縁者。諸漏
盡阿羅漢辟支佛諸佛。是諸聖人破吾我相。
滅一異相故。但觀從因縁相續生諸欲。
以慈念衆生時。從和合因縁相續生但空。
五衆即是衆生。念是五衆以慈念。衆生不
知是法空。而常一心欲得樂。聖人愍之令
隨意得樂。爲世俗法故。名爲法縁。無縁者
是慈但諸佛有。何以故。諸佛心不住有爲無
爲性中。不依止過去世未來現在世知諸
縁不實顛倒虚誑故。心無所縁。佛以衆生
不知是諸法實相。往來五道心著諸法
分別取捨。以是諸法實相智慧。令衆生得
之。是名無縁。譬如給賜貧人。或與財物
或與金銀寶物。或與如意眞珠。衆生縁法
縁無縁亦復如是。是爲略説慈心義。悲心
義亦如是。以憐愍心遍觀十方衆生苦。作
是念衆生可愍莫令受是種種苦。無瞋無
恨無怨無惱心乃至十方亦如是。問曰。有三
種衆生。有受樂如諸天及人少分。有受苦
如三惡道及人中少分。有受不苦不樂五道
中少分。云何行慈者觀一切衆生皆受樂。
行悲者觀一切衆生皆受苦。答曰。行者欲
學是慈無量心時。先作願。願諸衆生受
種種樂。取受樂人相。攝心入禪。是相漸漸
増廣。即見衆生皆受樂。譬如鑚火先以軟
草乾牛屎。火勢轉大能燒大濕木。慈三昧亦
如是。初生慈願時唯及諸親族知識。慈心
轉廣怨親同等皆見得樂。是慈禪定増長成
就故。悲喜捨心亦如是。問曰。悲心中取受
苦人相。喜心中取受喜人相。捨心中取何等
相。答曰。取受不苦不樂人相。行者以是心
漸漸増廣。盡見一切受不苦不樂。問曰。是三
種心中應有福徳。是捨心於衆生不苦不
樂。有何等饒益。答曰。行者作是念。一切衆
生離樂時得苦。苦時即是苦。得不苦不樂
則安隱。以是饒益。行者行慈喜心。或時貪
心生行悲心。或時憂愁心生。以是貪
憂故。心亂。入是捨心除此貪憂。貪憂除故
名爲捨心。問曰。悲心捨心可知有別。慈心
令衆生樂。喜心令衆生喜。樂與喜有何等
異。答曰。身樂名樂心樂名喜。五識相應樂
名樂。意識相應樂名喜。五塵中生樂名樂。
法塵中生樂名喜。先求樂願令衆生得從
樂。因令衆生得喜。如人憐愍貧人。先施
寶物是名樂。後教令賣買得受五欲樂。是
名喜。復次欲界樂願令衆生得是名樂。色
界樂願令衆生得是名喜。復次欲界中五識
相應樂。初禪中三識相應樂。三禪中一切樂。
是名樂。欲界及初禪意識相應樂。二禪中一
切樂。是名喜。麁樂名樂細樂名喜。因時名
樂果時名喜。初得樂時是名樂。歡心内發
樂相。外現歌舞踊躍是名喜。譬如初服藥
時是名樂。藥發遍身時是名喜。問曰。若爾
者何以不和合二心作一無量。而分別爲
二法。答曰。行者初心未攝。未能深愛衆生
故。但與樂。攝心深愛衆生故與喜。以是故
先樂而後喜。問曰。若爾者何以不慈喜次
第。答曰。行慈心時。愛衆生如兒子。願與
樂出慈三昧故。見衆生受種種苦。發深愛
心憐愍衆生。令得深樂。譬如父母雖常愛
子。若得病急是時愛心轉重。菩薩亦如是。
入悲心觀衆生苦憐愍心生便與深樂。以
是故悲心在中。問曰。若如是深愛衆生復
何以行捨心。答曰。行者如是觀。常不捨衆
生。但念捨是三種心。何以故。妨廢餘法故。
亦以是慈心。欲令衆生樂。而不能令得
樂。悲心欲令衆生離苦。亦不能令得離
苦。行喜心時亦不能令衆生得大喜。此
但憶想未有實事。欲令衆生得實事。當發
心作佛。行六波羅蜜具足佛法。令衆生得
是實樂。以是故捨是三心入是捨心。復次
如慈悲喜。心愛深故捨衆生難。入是捨心
故易得出離。問曰。菩薩行六波羅蜜。乃至
成佛亦不能令一切衆生離苦得樂。何以
故。但言是三心憶想心生無有實事。答曰。
是菩薩作佛時。雖不能令一切衆生得樂。
但菩薩發大誓願。從是大願得大福徳果
報。得大報故能大饒益凡夫。聲聞行是四
無量。爲自調自利故。亦但空念衆生。諸菩
薩行是慈心。欲令衆生離苦得樂。從此慈
心因縁。亦自作福徳。亦教他作福徳。受果
報時或作轉輪聖王多所饒益。菩薩或
出家行禪。引導衆生教令行禪。得生清淨
界受無量心樂。若作佛時共無量阿僧祇衆
生。入無餘涅槃。比於空心願益是爲大利。
乃至舍利餘法多所饒益。復次若一佛盡度
一切衆生。餘佛則無所復度。是則無未來
佛爲斷佛種。有如是等過。以是故一佛不
度一切衆生。復次是衆生性從癡而有。非
實定法。三世十方諸佛。求衆生實不可得。
云何盡度一切。問曰。若空不可得盡度
者少亦倶空。何以度少。答曰。我言三世十
方佛求一切衆生不可得故無所度。汝難言
何以不盡度。是爲墮負處。汝於負處不
能自拔。而難言無衆生中多少一種何以
度少。是爲重墮負處。復次諸法實相第一
義中則無衆生。亦無度。但以世俗法故説
言有度。汝於世俗中。求第一義。是事不可
得。譬如瓦石中求珍寶不可得。復次諸佛
從初發心。乃至法盡。於其中間所有功徳。
皆是作法有限有量有初有後故。所度
衆生亦應有量。不應以隨因縁果報有量
法盡度無量衆生。如大力士弓勢雖大箭
遠必墮。亦如劫盡大火燒三千世界明照無
量雖久必滅。菩薩成佛亦如是。從初發意
執精進弓用智慧箭。深入佛法大作佛事
亦必當滅。菩薩得一切種智時。身出光明
照無量世界。一一光明變化作無量身。度
十方無量衆生。涅槃後八萬四千法聚。舍利
化度衆生。如劫盡火照久亦復滅。問曰。汝
自言光明變化作無量身。度十方無量衆生。
今何以言有量因縁故。所度亦應有量。答
曰。無量有二種。一者實無量。諸聖人所不
能量。譬如虚空涅槃衆生性是不可量。二
者有法可量。但力劣者不能量。譬如須彌
山大海水斤兩渧數多少。諸佛菩薩能知。諸
天世人所不能知。佛度衆生亦如是。諸佛
能知。但非汝等所及故言無量。復次諸法
因縁和合生故無有自性。自性無故常空。常
空中衆生不可得。如佛説
    我坐道場時 智慧不可得
    空拳誑小兒 以度於一切
    諸法之實相 則是衆生相
    若取衆生相 則遠離實道
    常念常空相 是人非行道
    不生滅法中 而作分別相
    若分別憶想 則是魔羅網
    不動不依止 是則爲法印
問曰。若樂有二分。慈心喜心。悲心觀苦何
以不作二分。答曰。樂是一切衆生所愛重
故作二分。是苦不愛不念故不作二分。又
受樂時心軟。受苦時心堅。如阿育王弟
陀輸。七日作閻浮提王。得上妙自恣五欲。
過七日已。阿育王問言。閻浮提主受樂歡
暢不。答言。我不見不聞不覺。何以故。旃陀
羅日日振鈴高聲唱。七日中已爾許日過。過
七日已汝當死。我聞是聲雖作閻浮提王
上妙五欲。憂苦深故不聞不見。以是故知
苦力多樂力弱。若人遍身受樂。得一處針
刺衆樂皆失但覺刺苦。樂力弱故。二分乃
強苦力多故一處足明。問曰。行是四無量心。
得何等果報。答曰。佛説入是慈三昧。現在
得五功徳。入火不燒。中毒不死。兵刃不
傷。終不横死。善神擁護。以利益無量衆生
故。得是無量福徳。以是有漏無量心。縁衆
生故生清淨處。所謂色界。問曰。何以故。佛
説慈報生梵天上。答曰。以梵天衆生所尊
貴。皆聞皆識故。佛在天竺國。天竺國常多
婆羅門。婆羅門法所有福徳盡願生梵天。若
衆生聞行慈生梵天。皆多信向行慈法。以
是故説行慈生梵天。復次斷婬欲天皆名
爲梵。説梵皆攝色界。以是故斷婬欲法名
爲梵行。離欲亦名梵。若説梵則攝四禪四
無色定。復次覺觀難滅故。不説上地名。譬
如五戒中口律儀。但説一種不妄語則攝
三事。問曰。慈有五功徳。悲喜捨何以不説
有功徳。答曰。如上譬喩。説一則攝三事
此亦如是。若説慈則已説悲喜捨。復次慈
是眞無量。慈爲如王餘三隨從如人民。所以
者何。先以慈心欲令衆生得樂。見有不
得樂者故生悲心。欲令衆生離苦心得
法樂故生喜心。於三事中。無憎無愛無貪
無憂故生捨心。復次慈以樂與衆生故。増
一阿含中説有五功徳悲心。於摩訶衍經
處處説其功徳。如明網菩薩經中説。菩薩
處衆生中。行三十二種悲。漸漸増廣轉成
大悲。大悲是一切諸佛菩薩功徳之根本。是
般若波羅蜜之母。諸佛之祖母。菩薩以大悲
心故。得般若波羅蜜。得般若波羅蜜故得
作佛。如是等種種讃大悲。喜捨心餘處亦
有讃。慈悲二事遍大故。佛讃其功徳。慈以
功徳難有故。悲以能成大業故。問曰。佛説
四無量功徳。慈心好修善修福極遍淨天。
悲心好修善修福極虚空處。喜心好修善
修福極識處。捨心好修善修福極無所有
處。云何言慈果報應生梵天上。答曰。諸佛
法不可思議。隨衆生應度者如是説。復次
從慈定起。迴向第三禪易。從悲定起向
虚空處。從喜定起入識處。從捨定起。入
無所有處易故。復次慈心願令衆生得樂。
此果報自應受樂。三界中遍淨最爲樂故。
言福極遍淨。悲心觀衆生老病殘害苦行者
憐愍心生。云何令得離苦。若爲除内苦外
苦復來。若爲除外苦内苦復來。行者思惟
有身必有苦。唯有無身乃得無苦。虚空能
破色。是故福極虚空處。喜心欲與衆生心
識樂。心識樂者。心得離身如鳥出籠。虚空
處心雖得出身。猶繋心虚空識處無量。
於一切法中皆有心識。識得自在無邊。以
是故喜福極在識處。捨心者。捨衆生中苦
樂。苦樂捨故得眞捨法。所謂無所有處。以
是故捨心福。極無所有處。如是四無量。但
聖人所得非凡夫。復次佛知未來世諸弟子
鈍根故。分別著諸法。錯説四無量相。是四
無量心。衆生縁故但是有漏。但縁欲界故。
無色界中無。何以故。無色界不縁欲界故。
爲斷如是人妄見故。説四無量心無色界
中。佛以四無量心。普縁十方衆生故。亦應
縁無色界中。如無盡意菩薩問中説。慈有
三種。衆生縁法縁無縁。論者言。衆生縁是有
漏無縁是無漏。法縁或有漏或無漏。如是種
種略説四無量心。四無色定者。虚空處識處
無所有處非有想非無想處。是四無色有三
種。一者有垢。二者生得。三者行得。有垢者。
無色中攝三十一結。及此結使中起心相應
行。生得者。行是四無色定業報因縁故。生
無色界得不隱沒無記四衆。行得者。觀是
色麁惡重苦老病殺害等種種苦惱因縁。如
重病如癰瘡如毒刺。皆是虚誑妄語應當除
却。如是思惟已。過一切色相。滅一切有對
相。不念一切異相。入無邊虚空處定。問曰。
云何能滅是三種相。答曰。是三種相。皆從
因縁和合生故無自性。自性無故。是三種虚
誑無實易可得滅。復次是色分別分分破散
後皆無。以是故若後無今亦無。衆生顛倒故。
於和合色中。取一相異相心著色相。我今
不應隨愚人學。當求實事。實事中無是
一相異相。復次行者作是念。我若除却離諸
法得利爲深。我先捨財物妻子。出家得清
淨持戒。心安隱不怖不畏。離諸欲諸惡不
善法。離生喜樂得初禪。離覺觀内清淨故。
得第二禪中大喜樂。離喜在第三禪地。於
諸樂中最第一。捨是樂得念捨清淨第四
禪。今捨是四禪。應更得妙定。以是故過是
色相。滅有對相不念異相。佛説三種色。有
色可見有對。有色不可見有對。有色不可見
無對。過色相者。是可見有對色。滅有對相者。
是不可見有對色。不念異相者。是不可見無
對色。復次眼見色壞故名過色。耳聲鼻香
舌味身觸壞故過有對相。於二種餘色
無教色種種分別故名異相。如是觀離色
界中染。得無邊虚空處。得三無色。因縁方
便如禪波羅蜜品中説。是四無色一常有漏
三當分別。虚空處或有漏或無漏。有漏者。虚
空處攝有漏四衆。無漏者虚空處攝無漏四
衆。識處無所有處亦如是。一切皆有爲善。有
漏虚空處是有報無記。及無漏虚空處是無
報。識處無所有處亦如是。善非有想非無
想處是有報無記。非有想非無想處是無
報。善四無色定是可修無記。四無色定非可
修。隱沒者是有垢。不隱沒者是無垢。一有
三中。有漏者是有。無漏者是非有。四無色
定攝。心心數法是相應因。心不相應諸行是
非相應因。有善法非四無色中。有四無色中
非善法。有亦善法亦四無色中。有非善法
亦非四無色中。有善法非四無色者。一切
善色衆。及四無色不攝四衆及智縁盡。有
四無色中非善法者。無記四無色。有亦善
法亦四無色者。善四無色。有非善法亦
非四無色者。一切不善五衆。及無記色衆。
及四無色不攝無記四衆虚空。及非智縁盡。
不善法中不相攝。有無記法非四無色。有
四無色非無記法。有亦無記法亦四無色。
有非無記亦非四無色。有無記法非四無
色者。無記色衆及四無色不攝無記四衆虚
空及非智縁盡。有四無色中非無記法者。
善四無色。亦無記法亦四無色者。無記四無
色。亦非無記法亦非四無色者。不善五衆
善色衆無色不攝善四衆及智縁盡。或漏非
四無色或四無色非漏。或漏亦四無色或非
漏亦非四無色。漏非四無色者。一漏及二
漏少分。四無色非漏者。漏不攝四無色。亦漏
亦四無色者。二漏少分非漏非四無色者。
色衆及漏無色不攝四衆及無爲法。或有漏
非四無色。或四無色非有漏。或有漏亦四無
色。或非有漏非四無色。有漏非四無色者。
有漏色衆。及無色不攝有漏四衆。四無色非
有漏者。三無色少分。亦有漏亦四無色者。一
無色及三無色少分。亦非有漏非四無色
者。無漏色衆無色不攝無漏四衆及三無爲。
或無漏非四無色。或四無色非無漏。或無漏
亦四無色。或非無漏亦非四無色。無漏非
四無色者。無漏色衆及無色不攝無漏四衆。
及三無爲。四無色非無漏者。一無色及三無
色少分。亦無漏亦四無色者。三無色少分。非
無漏非四無色者。有漏色衆及無色不攝有
漏四衆。虚空處或見諦斷或思惟斷或不斷。
見諦斷者。信行法行人。用見諦忍斷。何者
是二十八使。及二十八使相應。虚空處及此
起心不相應諸行。思惟斷者。學見道用思
惟斷。何者是思惟所斷。三使及此相應虚空
處。及此起心不相應諸行。及無垢有漏虚空
處。不斷者。無漏虚空處。識處無所有處亦如
是。非有想非無想處。或見諦斷或思惟斷。見
諦斷者信行法行人。用見諦忍斷。何者是二
十八使。及此相應非有想非無想處。及此起
心不相應諸行。思惟斷者。學見道用思惟
斷。何者是思惟所斷。三使及此相應非有想
非無想處。及此起心不相應諸行。及無垢非
有想非無想處。四無色中攝心不相應諸行。
是非心非心數法非心相應。受衆想衆及
此相應行衆是心數法。亦心相應心意識獨
心四無色。或有隨心行非受相應。或受相應
非隨心行。或隨心行亦受相應。或非隨心
行非受相應。隨心行非受相應者。隨心行
心不相應諸行及受。受相應不隨心行者心
是。隨心行亦受相應者。想衆及此相應行衆。
非隨心行非受相應者。除隨心行心不相
應諸行。餘殘心不相應諸行想相應行相
應。亦應如是説。虚空處或從身見因不還
與身見作因。或從身見因亦還與身見作
因。或不從身見因。亦不還與身見作因。
從身見因不還與身見作因者。除過去現
在見苦斷諸使及此相應虚空處。亦除過去
現在見集斷諸邊結及此相應虚空處。
除未來世中身見及相應虚空處。亦除身
見生老住滅。餘殘有垢虚空處。從身見因亦
還與身見作因者。上所除者是。亦不從身
見因亦不還與身見作因者。無垢虚空處。
識處無所有處非有想非無想處亦如是。四
無色定一切有因縁亦與因縁。虚空處或
次第不與次第縁。或次第亦與次第縁。或
非次第亦不與次第縁。次第不與次第縁
者未來世中欲生。心心數法虚空處及阿羅
漢。過去現在最後滅時。心心數虚空處。次第
亦與次第縁者。除過去現在阿羅漢最後滅
時。心心數虚空處。餘殘過去現在心心數*法
虚空處。非次第。亦不與次第縁者。除未來
世中。欲生心心數虚空處。餘殘未來世中心
心數虚空處。及心不相應諸行。識處無所有
處亦如是。非有想非無想處。或次第不與
次第縁。或次第亦與次第縁。或非次第亦
*不與次第縁。次第不與次第縁者。未來
世中欲生心心數*法非有想非無想處。及阿
羅漢。過去現在最後滅時心心數*法非有想
非無想處及滅受想。若生若欲生。次第亦與
次第縁者。除過去現在阿羅漢最後滅時心
心數非有想非無想處。餘殘過去現在心心
數非有想非無想處。非次第亦非與次第
縁者。除未來世中欲生心心數非有想非無
想處。餘殘未來世中心心數非有想非無想
處。除心次第心不相應諸行。餘殘心不相應
諸行。四無色中攝諸心心數法有縁亦與縁
縁。四無色攝心不相應諸行非縁與縁縁。四
無色皆是増上。亦與増上縁。如是等種種
分別四無色。如阿毘曇分中説。此中應廣
説。問曰。摩訶衍中。四無色云何。答曰。與諸
法實相共智慧行。是摩訶衍中四無色。問曰。
何等是諸法實相。答曰。諸法諸法自性空。問
曰。色法和合分別因縁故空。此無色中云何
空。答曰。色是眼見耳聞麁事能令空。何況不
可見無有對。不覺苦樂而不空。復次色法
分別。乃至微塵皆散滅歸空。是心心數法。
在日月時節須臾頃乃至一念中不可得。
是名四無色定義。如是等種種。略説四無

大智度論卷第二十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irst] [Prev+100] [Prev] 203 204 205 206 207 208 209 210 211 212 213 214 215 216 217 218 [Next] [Next+100] [Last] [行番号:/]   [返り点:/] [CIT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