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正蔵検索


punctuation    Hangul    Eng   

Citation style A:
Citation style B:
()
Citation style C:
()
Citation style D:
()
TextNo.
Vol.
Page

  INBUDS
INBUDS(Bibliographic Database)
  Digital Dictionary of Buddhism
電子佛教辭典
パスワードがない場合は「guest」でログインしてください。
Users who do not have a password can log in with the userID "guest".

本文をドラッグして選択するとDDBの見出し語検索結果が表示されます。

Select a portion of the text by dragging your mouse to view all terms in the text contained in the DDB. ・

Password Access Policies

大智度論 (No. 1509_ 龍樹鳩摩羅什譯 ) in Vol. 25

[First] [Prev+100] [Prev] 89 90 91 92 93 94 95 96 97 98 99 100 101 102 103 104 [Next] [Next+100] [Last] [行番号:/]   [返り点:/] [CITE]

    汝子已得道 魔衆已破散
    光明如日出 普照十方
王言。前有天來言。汝子已了。汝今來言壞
魔得道。二語相違誰可信者。樹神又言。
實不妄語。前來天者詭言已了。是魔懷
嫉故來相惱。今日諸天龍神華香供養空中
懸繒。汝子身出光明遍照天地。王聞其言
於一切苦惱心得解脱。王言我子雖捨轉
輪聖王。今得法轉輪王定得大利無所失
也。王心大歡喜。是時斛飯王家使來白淨
飯王。言。貴弟生男。王心歡喜言。今日大吉
是歡喜日。語來使言。是兒當字爲阿難。
是爲父母作字。云何依因縁立名。阿難端
*正清淨如好明鏡。老少好醜容貎顏状。皆
於身中現。其身明淨。女人見之欲心即動。
是故佛聽阿難著覆肩衣。是阿難能令他人
見者心眼歡喜故名阿難。於是造論者讃言
    面如淨滿月 眼若青蓮華
    佛法大海水 流入阿難心
    能令人心眼 見者大歡喜
    諸來求見佛 通現不失宜
如是阿難雖能得阿羅漢道。以供給供
養佛故自不盡漏。以此大功徳故。雖
無學在無學數中。雖未離欲*在離欲
*數中。以是故共數五千中。以實未是阿
羅漢故。言唯除阿難
  大智度初品中四衆義釋論第七
復有五百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皆見
諦。*問曰。何以諸比丘五千。餘三衆
各五百。答曰。女人多短智慧煩惱垢重。
但求喜樂愛行多故。少能斷結使得解
脱證。如佛説。是因縁起法第一甚深難得。
一切煩惱盡離欲得涅槃倍復難見。以是
故女人不能多得不如比丘。優婆塞優婆
夷有居家故。心不淨不能盡漏止可得
四聖諦作學人。如偈説
    孔雀雖有色嚴身 不如鴻鴈能遠飛
    白衣雖有富貴力 不如出家功徳勝
以是故諸比丘尼。雖出家棄世業智慧短。
是故有五百阿羅漢比丘尼。白衣二衆居
家事懅故。得道亦各五百。問曰。如五千
阿羅漢皆讃三衆何以不讃。答曰。大衆已
讃則知餘亦讃。復次若別讃。外道輩當呵言。
何以讃比丘尼。生誹謗故。若讃白衣當言
爲供養故。以是故不讃。問曰。諸餘摩訶
衍經。佛與大比丘衆倶。或八千人或六萬
十萬人倶。是摩訶般若波羅蜜經諸經中第
一。大如囑累品中説。餘經悉忘失其罪
少。失般若波羅蜜一句其罪大多。以是故
知般若波羅蜜經第一大。是第一經中當第
一大會。何以故聲聞衆數少。止有比丘五
千。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各五百。答曰。以是
大經甚深難解故。聲聞衆少。譬如王有眞
寶不示凡人。示大人信愛者。如王謀議
時。與諸大臣*信愛智人共論。諸餘小臣則
不得入。復次是六千五百人盡得道。雖不
盡解甚深般若波羅蜜。皆能信得無漏四信
故。餘經聲聞衆。雖大多雜不盡得道。復
次是中先讃千萬阿羅漢中。擇取最勝五千
人。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亦爾。勝者難得故
不多
大智度論卷第三



大智度初品中菩薩釋論第八卷第
  *龍樹菩薩造
  *後秦龜茲國三藏法師鳩摩羅什
*奉          詔譯
復有菩薩摩訶薩。問曰。若從上
數。應先菩薩次第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
婆夷。菩薩次佛故。若從下數。應先優婆
夷次第優婆塞比丘尼比丘菩薩。今何以先
説比丘。次三衆。後説菩薩。答曰。菩薩雖應
次佛。以諸煩惱未盡故。先説阿羅漢。諸阿
羅漢智慧雖少而已成熟。諸菩薩智慧雖多
而煩惱未盡。是故先説阿羅漢。佛法有二
種。一祕密二現示。*現示中佛辟支佛阿羅








漢皆是福田。以其煩惱盡無餘故。祕密中説
諸菩薩得無生法忍。煩惱已斷具六神通
利益衆生。以現示法故。前説阿羅漢。後
説菩薩。復次菩薩以方便力。現入五道受
五欲引導衆生。若在阿羅漢上。諸天世人
當生疑怪。是故後説。問曰。在阿羅漢後可
爾。何以乃在優婆塞優婆夷後。答曰。四衆
雖漏未盡。盡在不久故。通名聲聞衆。若
於四衆中間。説菩薩者則不便。如比丘
尼得無量律儀故。應次比丘後在沙彌
前。佛以儀法不便故。在沙彌後。此諸菩薩
亦如是。雖應在學人三衆上。以不便故在
後説。復次有人言。菩薩功徳智慧。超殊阿
羅漢辟支佛。是故別説。問曰。聲聞經中但説
四衆。此中何以別説菩薩衆。答曰。有二種
道。一聲聞道。二菩提薩埵道。比丘比丘尼
優婆塞優婆夷四衆。是聲聞道。菩薩摩訶
是菩提薩埵道。以是故。聲聞法中經初。
無佛在某處某處住爾所菩薩倶。但言佛
某處某處住與爾所比丘倶。如説佛在波
羅柰與五比丘倶。佛在伽耶國中與千比
丘倶。佛在舍婆提與五百比丘倶。如是種
種經初。不説與菩薩若干人倶。問曰。諸菩
薩二種。若出家若在家。在家菩薩總説在優
婆塞優婆夷中。出家菩薩總在比丘比丘尼
中。今何以故別説。答曰。雖總在四衆中。應
當別説何以故。是菩薩必墮四衆中。有四
衆不墮菩薩中。何者是。有聲聞人辟支佛
人。有求生天人。有求樂自活人。此四
種人不墮菩薩中。何以故。是人不發心
言我當作佛故。復次菩薩得無生法忍故。
一切名字生死相斷出三界。不墮衆生數
中。何以故。聲聞人得阿羅漢道滅度已。
尚不墮衆生數中。何況菩薩。如波羅
優波尸難中偈説
    已滅無處更出不 若已永滅不出不
    既入涅槃常住不 惟願大智説其實
佛答
    滅者即是不可量 破壞因縁及名相
    一切言語道已過 一時都盡如火滅
如阿羅漢。一切名字尚斷。何況菩薩能破
一切諸法。知實相得法身而不斷耶。以是
故。摩訶衍四衆中。別説菩薩。問曰。何以故。
大乘經初。菩薩衆聲聞衆兩説。聲聞經初獨
説比丘衆。不説菩薩衆。答曰。欲辯二乘
義故。佛乘及聲聞乘。聲聞乘陜小。佛乘廣
大。聲聞乘自利自爲。佛乘益一切。復次聲聞
乘多説衆生空。佛乘説衆生空法空。如是
等種種分別説是二道故。摩訶衍經聲聞
衆菩薩衆兩説。如讃摩訶衍偈中説
    得此大乘人 能與一切樂
    利益以實法 令得無上道
    得此大乘人 慈悲一切故
    頭目以布施 捨之如草木
    得此大乘人 護持清淨戒
    如犛牛愛尾 不惜身壽命
    得此大乘人 能得無上忍
    若有割截身 視之如斷草
    得此大乘人 精進無厭
    力行不休息 如抒大海
    得此大乘人 廣修無量定
    神通聖道力 清淨得自在
    得此大乘人 分別諸法相
    無壞實智慧 是中已具
    不可思議智 無量悲心
    不入二法中 等觀一切法
    驢馬駝象乘 雖同不相
    菩薩及聲聞 大小亦如是


















    大慈悲爲軸 智慧爲兩輪
    精進爲駛馬 戒定以爲
    忍辱心爲鎧 總持爲轡勒
    摩訶衍人乘 能度於一切
問曰。如聲聞經初但説比丘衆。摩訶衍經
初。何以不但説菩薩衆。答曰。摩訶衍廣大。
諸乘諸道皆入摩訶衍。聲聞乘陜小不受
摩訶衍。譬如恒河不受大海。以其*陜小
故。大海能受衆流。以其廣大故。摩訶衍法
亦如是如偈説
    摩訶衍如海 小乘牛迹水
    小故不受大 其喩亦如是
問曰。何等名菩提。何等名薩埵。答曰。菩提
名諸佛道。薩埵名或衆生或大心。是人諸
佛道功徳。盡欲得其心。不可斷不可破。
如金剛山。是名大心。如*偈説
    一切諸佛法 智慧及戒定
    能利益一切 是名爲菩提
    其心不可動 能忍成道事
    不斷亦不破 是心名薩埵
復次稱讃好法名爲薩。好法體相名爲埵。
菩薩心自利利他故。度一切衆生故。知一
切法實性故。行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道
故。爲一切賢聖之所稱故。是名菩
提薩埵。所以者何。一切諸法中佛法
一。是人欲取是法故。爲賢聖所讃歎。復
次如是人爲一切衆生。脱生老死故
佛道。是名菩提薩埵。復次三種道皆是菩
提。一者佛道二者聲聞道三者辟支佛道。
支佛道聲聞道。雖得菩提。而不稱爲菩提。
佛功徳中菩提稱爲菩提。是名菩提薩埵。
問曰。齊何名菩提薩埵。答曰。有大誓
願心不可動。精進不退。以是三事名爲
菩提薩埵。復次有人言。初發心作願。我當
作佛度一切衆生。從是來名菩提薩
埵。如*偈説
    若初發心時 誓願當作佛
    已過諸世間 應受世供養
從初發心到第九無礙。入金剛三昧中。是
中間名爲菩提薩埵。是菩提薩埵有兩種。
有鞞跋致有阿鞞跋致。如退法不退法阿羅
漢。阿鞞跋致菩提薩埵。是名實菩薩。以是
實菩薩故。諸餘退轉菩薩皆名菩薩。譬如
得四道人。是名實僧。以實僧故。諸未得
道者。皆得名僧。問曰。云何知是菩薩鞞跋
致阿鞞跋致。答曰。般若波羅蜜阿鞞跋致品
中。佛自説阿鞞跋致相。如是相是退轉。如
是相是不退轉。復次若菩薩一法。得好修好
念。是名阿鞞跋致菩薩。何等一法。常一心
集諸善法如説。諸佛一心集諸善法故。
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復次有菩薩得一
法。是阿鞞跋致相。何等一法。正直精進。如
佛問阿難。阿難汝説精進如是世尊。阿難
汝讃精進如是善逝。阿難常行常修常念。
精進乃至令人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經廣説。復次若得二法。是時是阿鞞跋
致相。何等二法。一切法實知空。亦念不捨
一切衆生。如是人名爲阿鞞跋致菩薩。復次
得三法。一者若一心作願欲成佛道。如金
剛不可動不可破。二者於一切衆生悲心
骨入髓。三者得般舟三昧。能見現在
諸佛。是時名阿鞞跋致。復次阿毘曇中。迦
旃延尼子弟子輩言。何名菩薩。自覺復能覺
他。是名菩薩。必當作佛。是名菩薩。菩提
名漏盡人智慧。是人從智慧生。智慧人所
護智慧人所養故。是名菩薩。又言發阿
鞞跋致心。從是已後名菩薩。*又言若離五
法得五法。是名菩薩。何謂五法。離三惡
常生天上人間。離貧窮下賤常得尊
貴。離非男法常得男子身。離諸形殘缺陋
諸根具足。離捨喜忘常憶宿命。得是宿命
智慧。常離一切惡法。遠離惡人。常求道
法攝取弟子。如是名爲菩薩。*又言從種
三十二相業已來。是名菩薩。問曰。何時種
三十二相業因縁。答曰。過三阿僧祇劫。然
後種三十二相業因縁。問曰。幾時名阿僧
祇。答曰。天人中能知算數者。極數不
能知。是名一阿僧祇。如一一名二。二二名








四。三三名九。十十名百。十百名千。十千名
萬。千萬名億。千萬億名那由他。千萬那由
他名頻婆。千萬頻婆名迦他。過迦他名阿
僧祇。如是數三阿僧祇。若行一阿僧祇滿
行第二阿僧祇。第二阿僧祇滿行第三阿僧
祇。譬如算數法。算一乃至算百百算
還至一。如是菩薩一阿僧祇過還從一起。初
阿僧祇中。心不自知我當作佛不作佛。二
阿僧祇中。心雖能知我必作佛。而口不稱
我當作佛。三阿僧祇中。心了了自知得作
佛。口自發言無所畏難。我於來世當作佛。
釋迦文佛。從過去釋迦文佛到剌那尸棄
佛爲初阿僧祇。是中菩薩永離女人身。從
*剌那尸棄佛至燃燈佛爲二阿僧祇。是中
菩薩七枚青蓮華。供養燃燈佛。敷鹿皮衣
布髮掩泥。是時燃燈佛。便授其記。汝當來
世作佛名釋迦牟尼。從燃燈佛至毘婆尸
佛爲第三阿僧祇。若過三阿僧祇劫。是時
菩薩種三十二相業因縁。問曰。三十二相業
何處可種。答曰。欲界中。非色無色界。於欲
界五道在人道中種。於四天下閻浮提中
種。於男子身種非女人。佛出世時種。佛
不出世不得種。縁佛身種。縁餘不得
種。問曰。是三十二相業因縁。於身業口
業意業何業種。答曰。意業種非身口業。何
以故是意業利故。問曰。意業有六識。是三十
二相業。爲是意識種。是五識種
答曰。是意識非五識。何以故。五識不能
分別。以是故意識種。問曰。何相初種。答曰。
有人言。足安立相先種。何以故先安立然後
能種餘相。有人言。紺青眼相初種。得此眼
相大慈觀衆生。此兩語雖有是語不必
爾也。若相因縁和合時便是初種。何必安
立足爲初。問曰。一思種。爲多思種。答曰。三
十二思種三十二相。一一思種*一一相。
*一一相百福徳莊嚴。問曰。幾許名一福徳。
答曰。有人言。有業報轉輪聖王。於四天下
受福樂得自在。是名一福徳。如是百福成
一相。復有人言。作釋提桓因。於二天中
得自在。是名一福徳。*復有人言。作他化
自在天王。於欲界中得自在。是名一福。
*復有人言。除補處菩薩餘一切衆生所得
福報。是名一福。復有人言。天地劫盡一切
衆生共福徳故。三千大千世界報立。是名
一福。*復有人言。是福不可量不可以譬
知。如三千大千世界一切衆生皆盲無
目。有一人能治令差。是爲一福。一切人皆
被毒藥。一人能治令差。一切人應死。一人
能捄之令脱。一切人破戒破正見。一人能
教令得淨戒正見。如是等爲一福。*復有人
言。是福不可量不可譬喩。是菩薩入第三
阿僧祇中。心思大行。種是三十二相因縁。以
是故。是福無能量。唯佛能知。問曰。菩薩幾
時能種三十二相。答曰。極遲百劫。極疾九十
一劫。釋迦牟尼菩薩。九十一大劫行辦三十
二相。如經中言。過去久遠有佛名弗沙。時
有二菩薩。一名釋迦牟尼。一名彌勒。弗沙
佛。欲觀釋迦牟尼菩薩心純淑未。即觀見
之。知其心未純淑。而諸弟子心皆純淑。又
彌勒菩薩心已純淑。而弟子未純淑。是時弗
沙佛。如是思惟。一人之心易可速化。衆人
之心難可疾治。如是思惟竟。弗沙佛。欲使
釋迦牟尼菩薩疾得成佛。上雪山上。於寶
窟中入火定。是時釋迦牟尼菩薩。作外道
仙人。上山採藥。見弗沙佛坐寶窟中入
*火定放光明。見已心歡喜。信敬翹一脚立。
叉手向佛一心而觀。目未曾眴七日七夜。
以一偈讃佛
    天上天下無如佛 十方世界亦無比
    世界所有我盡見 一切無有如佛者
七日七夜諦觀世尊目未曾眴。超越九劫
於九十一劫中。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問
曰。若釋迦牟尼菩薩。聰明多識能作種種好
偈。何以故。七日七夜一偈讃佛。答曰。釋迦
牟尼菩薩。貴其心思不貴多言。若更以
餘偈讃佛心或散亂。是故七日七夜以一偈
讃佛。問曰。釋迦牟尼菩薩。何以心未純淑。
而弟子純淑。彌勒菩薩自心純淑。而弟子
未純淑。答曰。釋迦牟尼菩薩。饒益衆生心
多。自爲身少故。彌勒菩薩。多爲己身少
爲衆生故。從鞞婆尸佛。至迦葉佛。於其
中間九十一大劫。種三十二相業因縁
竟。六波羅蜜滿。何等六。檀波羅蜜・尸羅波
羅蜜・羼提波羅蜜・毘梨耶波羅蜜・禪波羅
蜜・般若波羅蜜。問曰。*檀波羅蜜云何滿。答
曰。一切能施無所遮礙。乃至以身施時。心
無所惜。譬如尸毘王以身施鴿。釋迦牟尼
佛本身作王。名尸毘。是王得歸命救護陀
羅尼。大精進有慈悲心。視一切衆生如母
愛子。時世無佛。釋提桓因命盡欲墮。自
念言。何處有佛一切智人。處處問難不能
疑。知盡非佛。即還天上愁憂而坐。巧
變化師毘首羯磨天。問曰。天主何以愁憂。答
曰。我求一切智人不可得。以是故愁憂。毘
首羯磨言。有大菩薩。布施持戒禪定智慧具
足。不久當作佛。帝釋以偈答曰
    菩薩發大心 魚子菴樹華
    三事因時多 成果時甚少
毘首羯磨。答曰。是優尸那種尸毘王。持戒精
進大慈大悲禪定智慧不久作佛。釋提桓因。
語毘首羯磨。當往試之。知有菩薩相不。
汝作鴿我作鷹。汝便佯怖入王腋下。我
當逐汝。毘首羯磨言。此大菩薩云何以此
事惱。釋提桓因説偈言
    我亦非惡心 如眞金應試
    以此試菩薩 知其心定不
説此偈竟。毘首羯磨。即自變身作一赤眼
赤足鴿。釋提桓因。自變身作一鷹。急飛
鴿。鴿直來入王底。擧身戰怖動眼促

    是時衆多人 相與而語曰
    是王大慈仁 一切宜保
    如是鴿小鳥 歸之如入舍
    菩薩相如是 作佛必不久
是時鷹在近樹上。語尸毘王。還與我鴿此
我所受。王時語鷹。我前受此非是汝受。我
初發意時。受此一切衆生皆欲度之。鷹言。
王欲度一切衆生。我非一切耶。何以獨不
見愍。而奪我今日食。王答言。汝須何食。
我作誓願其有衆生。來歸我者必救護之。
汝須何食亦當相給。鷹言。我須新殺
肉。王念言。如此難得。自非殺生無由得
也。我當云何殺一與一。思惟心定即自説

    是我此身肉 恒屬老病死
    不久當臭爛 彼須我當與
如是思惟已。呼人持刀自割股肉與鷹。鷹
語王言。王雖以熱肉與我。當用道理
令肉輕重得與鴿等勿見欺也。王言持稱
來。以肉對鴿。鴿身轉重王肉轉輕。王令人
割二股亦輕不足。次割兩&T050509;臗兩乳
項脊。擧身肉盡。鴿身猶重。王肉故輕。是時
近臣内戚。安施帳幔。却諸看人。王今如此
無可觀也。尸毘王言。勿遮諸人聽令入
看。而説偈言
    天人阿修羅 一切來觀我
    大心無上志 以求成佛道
    若有求佛道 當忍此大苦
    不能堅固心 則當息其意
是時菩薩。以血塗手攀稱欲上。定心以
身盡以對鴿。鷹言。大王此事難辦。何用如
此以鴿還我。王言鴿來歸我終不與汝。我
喪身無量於物無益。今欲以身求易佛
道。以手攀*稱。爾時菩薩。肉盡筋斷不能
自制。欲上而墮自責心言。汝當自堅勿
得迷悶。一切衆生墮憂苦大海。汝一人立
誓欲度一切。何以怠悶。此苦甚少地獄
苦多。以此相比於十六分猶不及一。我今
有智慧精進持戒禪定。猶患此苦。何況地獄
中人無智慧者。是時菩薩。一心欲上復更
攀*稱。語人扶我。是時菩薩。心定無悔。諸
天龍王阿修羅鬼神人民皆大讃言。爲一小
鳥乃爾。是事希有。即時大地爲六種振動。
大海波揚枯樹生華。天降香雨及散名華。
天女歌讃必得成佛。是時念我四方神仙皆
來讃言。是眞菩薩必早成佛。鷹語鴿言。
試如此不惜身命。是眞菩薩。即説偈言
    慈悲地中生 一切智樹牙
    我曹當供養 不應施憂惱
毘首羯磨。語釋提桓因言。天主汝有神力。
可令此王身得平復。釋提桓因言。不
我也。此王自作誓願大心歡喜。不惜身
命感發一切令求佛道。帝釋語人王言。
汝割肉辛苦心不惱沒耶。王言。我心歡喜
不惱不沒。帝釋言。誰當信汝心不沒者。是
時菩薩作實誓願。我割肉血流不瞋不惱。
一心不悶以求佛道者。我身當即平復如
故。即出語時身復如本。人天見之皆大悲
喜歎未曾有。此大菩薩必當作佛。我曹應
當盡心供養。願令早成佛道。當念我等。
是時釋提桓因毘首羯磨各還天上。如是
種種相。是檀波羅蜜滿。問曰。尸羅波羅
蜜云何滿。答曰。不惜身命護持淨戒。如須
陀須摩王。以劫磨沙波陀大王故。乃至
捨命不犯禁戒。昔有須陀須摩王。是王精
進持戒常依實語。晨朝乘車將諸婇女入
園遊戲。出城門時有一婆羅門來乞語王
言。王是大福徳人我身貧窮。當見愍念賜
丐少多。王言諾。敬如來告當相布施
須我出還。作此語已入園澡浴嬉戲。時
有兩翅王名曰鹿足空中飛來。於婇女中
捉王將去。譬如金翅鳥海中取龍。諸女啼
哭號慟。一園驚城内外掻擾悲惶。鹿足負
王騰躍虚空至所住止。置九十九諸王
中。須陀須摩王涕零如雨。鹿足王語言。大
刹利王汝何以啼如小兒。人生有死合會有
離。須陀須摩王答言。我不畏死甚畏失
信。我從生已來初不妄語。今日晨朝出
門時有一婆羅門來從我乞。我時許言還
當布施。不慮無常辜負彼心自招欺
罪。是故啼耳。鹿足王言。汝意欲爾畏此妄
語。聽汝還去七日布施婆羅門訖便來還。
若過七日不還我有兩翅力取汝不難。
須陀須摩王得還本國恣意布施。立太子
爲王。大會人民懺謝之言。我智不周
治不如法當見忠恕。如我今日身非已
有正爾還去。擧國人民及諸親戚叩頭留
之。願王留意慈蔭此國。勿以鹿足鬼王
爲慮也。當設鐵舍奇兵。鹿足雖神不畏之
也。王言不得爾也。而説偈言
    實語第一戒 實語昇天梯
    實語小而大 妄語入地獄
    我今守實語 寧棄身壽命
    心無有悔恨
如是思惟已。王即發去到鹿足王所。*鹿足
遙見歡喜而言。汝是實語人不失信要。一切
人皆惜身命。汝從死得脱還來赴信汝是
大人。爾時須陀須摩王讃實語。實語是爲
人非實語非人。如是種種讃實語呵妄語。
*麁足聞之信心清淨。語須陀須摩王言。汝
好説此今相放捨汝既得脱。九十九王亦
布施汝。隨意各還本國。如是語已百王各
得還去。如是等種種本生中相是爲尸羅
波羅蜜滿。問曰。羼提波羅蜜云何滿。答曰。若
人來罵撾捶割剥支解奪命心不起瞋。如羼
提比丘。爲迦梨王截其手足耳鼻心堅不
動。問曰。毘梨耶波羅蜜云何滿。答曰。若有
大心勤力。如大施菩薩。爲一切故以此
一身。誓抒大海令其乾盡定心不懈。亦
如讃弗沙佛七日七夜翹一脚目不眴。問
曰。禪波羅蜜云何滿。答曰。如一切外道禪
定中得自在。又如尚闍梨仙人坐禪時無
出入息。鳥於螺髻中生子不動不搖。乃
至鳥子飛去。問曰。般若波羅蜜云何滿。答曰。
菩薩大心思惟分別。如劬嬪陀婆羅門大臣。
分閻浮提大地作七分。若干大城小城聚落
村民盡作七分。般若波羅蜜如是。是菩薩六
波羅蜜滿。在迦葉佛所。作弟子。持淨戒行
功徳生兜率天上。問曰。菩薩何以生兜率天
上。而不在上生不在下生。是大有福徳
應自在生。答曰。有人言。因縁業熟應
是中生。復次下地中結使厚濁。上地中結使
利。兜率天上結使不厚不利。智慧安隱故。
復次不欲過佛出世時故。若於下地生
命短壽終。時佛未出世。若於上地生命長壽
未盡。復過佛出時。兜率天壽與佛出時會
故。復次佛常居中道故。兜率天於六天及
梵之中。上三下三。於彼天下必生中國。
中夜降神。中夜出迦毘羅婆國行中道。得
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中道爲人説法。中夜
入無餘涅槃。好中法故中天上生。如是菩
薩兜率天上生竟。以四種觀人間。一者觀
時二者觀土地三者觀種姓四者觀生處。
云何觀時。時有八種佛出其中。第一人長
壽八萬四千歳時。第二人壽七萬歳。第三人
壽六萬歳。第四人壽五萬歳。第五人壽四萬
歳。第六人壽三萬歳。第七人壽二萬歳。第八
人壽一百餘歳。菩薩如是念。人壽百歳佛
出時到。是名觀時。云何觀土地。諸佛常在
中國生。多金銀寶物飮食豐美其土清淨。
云何觀種姓。佛生二種姓中。若刹利。若婆
羅門。刹利種勢力大故。婆羅門種姓智慧
大故。隨時所貴者。佛於中生。云何觀生
處。何等母人能懷那羅延力菩薩。亦能自護
淨戒。如是觀竟。唯中國迦毘羅婆淨飯王后。
能懷菩薩。如是思惟已。於兜率天下。不
失正慧入於母胎。問曰。何以故。一切菩薩



末後身從天上來。不從人中來。答曰。乘
上道故。六道之中天道最上復次天上下時
種種瑞應未曾所有。若從人道。人道不能
有此。復次人敬重天故。問曰。一切人以垢
有相續入母胎。一切邪慧相應。云何
名菩薩正慧入母胎。答曰。有人言。有相續
時一切衆生邪慧心入母胎。菩薩憶念不失
故。名正慧入母胎。中陰中住則知中陰住。
入胎時知入胎。歌羅羅時知住歌羅*羅。
受胎七日赤白
精和合時也
頞浮陀二七日時如
璽胞状也
時知住
陀。伽那時知住伽那。三七日
如凝酪
時知住五*皰。出生時知出生。是中憶念
不失。是名正慧入母胎。復次餘人在中陰
住時。若男於母生欲染心。此女人與我從
事。於父生瞋恚。若女於父生染欲心。此
男子與我從事。於母生瞋恚。如是瞋恚心
染欲心菩薩無此。菩薩先已了知是父是
母。是父是母能長養我身。我依父母生身
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是淨心念父母。相
續入胎。是名正慧入母胎。是菩薩滿十月
正慧不失念。出胎行七歩。發口言。是我末
身。乃至將示相師。汝觀我子實有三十
二大人相不。若有三十二相具足者。是應
有二法。若在家當爲轉輪聖王。若出家當
成佛。諸相師言。地天太子實有三十二大人
相。若在家者當作轉輪王。若出家者當成
佛。王言。何等三十二相。相師答言。一者足
下安平立相。足下一切著地間無所受。不
容一針。二者足下二輪相千輻輞轂三事具
足。自然成就不待人工。諸天工師毘首羯
磨不能化作如是妙相。問曰。何以故不
能。答曰。是毘首羯磨。諸天工師不隱沒智
慧。是輪相善業報。是天工師生報得智慧。
輪相行善根智慧得。是毘首羯磨一世得。
是智慧。是輪相從無量劫智慧生。以是故
毘首羯磨不能化作。何況餘工師。三者長指
相。指纖長端直。次第傭好指節參差。四者
足跟廣平相。五者手足指縵網相。如鴈王張
指則現不張則不現。六者手足柔軟相。如
細劫波毳勝餘身分。七者足趺高滿相。以
足蹈地不廣不狹。足下色如赤蓮華。足指
間網及足邊色如眞珊瑚。指爪如淨赤銅。
足趺上眞金色。足趺上毛青毘琉璃色。其足
嚴好。譬如雜寶屐種種莊飾。八者伊泥延膊
相。如伊泥延鹿膊隨次傭纖。九者正立手
摩膝相。不俯不仰以掌摩膝。十者陰藏相。
譬如調善象寶馬寶。問曰。若菩薩得阿耨多
羅三藐三菩提。時諸弟子何因縁見陰藏
相。答曰。爲度衆人決衆疑故示陰藏相。
復有人言。佛化作馬寶象寶示諸弟子言。
我陰藏相亦如是。十一者身廣長等相。如尼
拘盧陀樹。菩薩身齊爲中四邊量等。十二
者毛上向相。身有諸毛生。皆上向而穉。十
三者一一孔一毛生相。毛不亂青琉璃色。毛
靡上向。十四者金色相。問曰何等金色。
答曰。若鐵在金邊則不現。今現在金比佛
在時金則不現。佛在時金比閻浮那金則
不現。閻浮那金比大海中轉輪聖王道中金
沙則不現。金沙比金山則不現。金山比須
山則不現。須彌山金比三十三諸天
珞金則不現。三十三諸天瓔珞金比焔摩天
金則不現。焔摩天金比兜率陀天金則不
現。兜率陀天金比化自在天金則不現。化
自在天金比他化自在天金則不現。他化自
在天金比菩薩身色則不現。如是色是名
金色相。十五者丈光相。四邊皆有一丈光。
佛在是光中端嚴第一。如諸天諸王寶光明
淨。十六者細薄皮相。塵土不著身。如蓮華
葉不受塵水。若菩薩在乾土山中經行。土
不著足。隨藍風來吹破土山。令散爲塵
乃至一塵不著佛身。十七者七處隆滿相。
兩手兩足兩肩項中七處。皆*隆滿端正色
淨勝餘身體。十八者兩腋下*隆滿相。不高
不深。十九者上身如師子相。二十者大直
身相。於一切人中身最大而直。二十一者肩
圓好相。一切治肩無如是者。二十二者四
十齒相。不多不少餘人三十二齒。身三百餘
骨。頭骨有九。菩薩四十齒。頭有一骨。菩薩
骨多頭骨少。餘人齒骨少頭骨多。以是
故異於餘人身。二十三者齒齊相。諸齒等
無麁無細不出不入。齒密相人不知者謂
爲一齒。齒間不容一毫。二十四者牙白相。
乃至勝雪山王光。二十五者師子頬相。如師
子獸中王平廣頬。二十六者味中得上味相。


有人言。佛以食著口中。是一切食皆作最
上味。何以故。是一切食中有最上味因故。
是相人不能發其因故。不得最上
味。復有人言。若菩薩擧食著口中。是時咽
喉邊兩處。流注甘露和合諸味。是味清淨
故。名味中得上味。二十七者大舌相。是菩
薩大舌從口中出覆一切面分。乃至髮際。
若還入口口亦不滿。二十八者梵聲相。如
梵天王五種聲從口出。其一深如雷。二清
徹遠聞聞者悦樂。三入心敬愛。四諦了易
解。五聽者無厭。菩薩音聲亦如是。五種
聲從口中出。迦陵毘伽聲相。如迦陵*毘
伽鳥聲可愛。鼓聲相。如大鼓音深遠。二十
九者眞青眼相。如好青蓮華。三十者牛眼
睫相。如牛王眼睫長好不亂。三十一者頂
髻相。菩薩有骨髻如拳等在頂上。三十二
者白毛相。白毛眉間生不高不下。白淨右旋
舒長五尺。相師言。地天太子三十二大人相
如是。菩薩具有此相。問曰。轉輪聖王有三
十二相。菩薩亦有三十二相。有何差別。答
曰。菩薩相者有七事勝轉輪聖王相。菩薩
相者。一淨好。二分明。三不失處。*四具足。
*五深入。六隨智慧行不隨世間。七隨遠
離。轉輪聖王相不爾。問曰。云何名相。答
曰。易知故名相。如水異火以相故知。問
曰。菩薩何以故三十二相不多不少。答曰。
有人言。佛以三十二相莊嚴身者。端*正不
亂故。若少者身不端正。若多者佛身相亂。
是三十二相端*正不亂不可益不可減。猶
如佛法不可増不可減。身相亦如是。問
曰。菩薩何以故以相嚴身。答曰。有人見佛
身相心得信淨。以是故以相嚴身。復次
諸佛以一切事勝故。身色威力種姓家屬
智慧禪定解脱衆事皆勝。若佛不莊嚴身相
是事便少。復次有人言。阿耨多羅三藐三菩
提住是身中若身相不嚴。阿耨多羅三藐
三菩提不住此身中。譬如人欲娶豪貴家
女。其女遣使語彼人言。若欲*娶我者。當
先莊嚴房室除却汚穢塗治香熏安施床
榻被褥綩綖幃帳幄慢幡蓋華香必令嚴飾。
然後我當到汝舍。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亦
復如是。遣智慧使未來世中到菩薩所言。
若欲得我先修相好以自莊嚴。然後我當
住汝身中。若不莊嚴身者我不住也。以
是故菩薩修三十二相。自莊嚴身爲得阿
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故。是時菩薩漸漸長大。
見老病死苦厭患心生。夜半出家。六年苦
行。食難陀婆羅門女益身十六功徳石蜜乳
糜。食竟。菩提樹下破萬八千億鬼兵魔衆
已。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問曰。得何功
徳故名爲佛。答曰。得盡智無生智故。名爲
佛。復次有人言。得佛十力四無所畏十八
不共法三達無礙三意止。一者受教敬重
佛無喜。二者不受教不敬重佛無憂。三
者敬重不敬重心無異。大慈大悲三十七
道品一切諸法總相別相悉知故故名爲佛。問
曰。何以故。未得佛道名爲菩薩。得佛道
不名爲菩薩。答曰。未得佛道心愛著。求
欲取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以是故名
菩薩。已成佛道更得佛種種異大功徳故。
更有異名名爲佛。譬如王子未作王名爲
王子。已作王不復名王子。既爲王雖是王
子不名王子。菩薩亦如是。未得佛道名
爲菩薩。已得佛道名爲佛。聲聞法中摩訶
迦旃延尼子弟子輩。説菩薩相義如是。摩
訶衍人言。是迦旃延尼子弟子輩。是生死人。
不誦不讀摩訶衍經。非大菩薩。不知諸
法實相。自以利根智慧。於佛法中作論議。
諸結使智定根等於中作義。尚處處有失。何
況欲作菩薩論議。譬如少力人跳小渠尚
不能過。何況大河。於大河中則知沒失。問
曰。云何失。答曰。如上言三阿僧祇劫過名
爲菩薩。三阿僧祇中頭目髓腦布施心無有
悔。是阿羅漢辟支佛所不能及。如昔菩薩
爲大薩陀婆。渡大海水惡風壞船。語衆賈
人捉我頭髮手足。當渡汝等。衆人捉已以
刀自殺。大海水法不停死屍。即時疾風吹
至岸邊。大慈如是。而言非者誰。是菩薩第
二阿僧祇劫行滿。未入第三阿僧祇。時於
燃燈佛所受記爲佛。即時上昇虚空見十
方佛。於虚空中立讃然燈佛。然燈佛言。
汝過一阿僧祇劫。當得作佛名釋迦
尼。得記如是。而言爾時未是菩薩豈非



大失。迦旃延尼子弟子輩言。三阿僧祇劫中
未有佛相。亦無種佛相因縁。云何當知。是
菩薩一切法先有相。然後可知其實。若無
相則不知。摩訶衍人言。受記爲佛。上昇虚
空見十方佛。此非大相耶。爲佛所記當
得作佛。得作佛者此是大相。捨此大相
而取三十二相。三十二相轉輪聖王亦有。諸
天魔王亦能化作此相。難陀提婆達等皆有
三十相。婆跋隷婆羅門有三相。摩訶迦葉婦
有金色相。乃至今世人亦各各有一相二相。
若青眼長臂上身如師子。如是等種種或
多或少。汝何以重此相。何經中言三阿僧
祇劫中菩薩不種相因縁。如難陀澡浴鞞
婆尸佛願得清淨端*正。於一辟支佛塔
青黛塗壁。作辟支佛像因而作願。願我
恒得金色身相。又作迦葉佛塔中級。以此
三福因縁。世世受樂處處所生恒得端嚴。
是福之餘。生迦毘羅婆釋種中。爲佛弟
得三十大人相。清淨端*正。出家得阿羅漢
道。佛説於五百弟子中。難陀比丘端*正第
一。此相易得。云何言於九十一大劫中種
餘一生中得。是爲大失。汝言初阿僧祇劫中。
不知當作佛不作佛。二阿僧祇劫中知當
作佛。不自稱説。三阿僧祇劫中知得作佛
能爲人説。佛何處説是語。何經中有是語。
若聲聞法三藏中説。若摩訶衍中説。迦旃延
尼子弟子輩言。雖佛口三藏中不説。義理應
爾。阿毘曇鞞婆沙菩薩品中。如是説。答曰摩
訶衍中説初發心。是時知我當作佛。如阿
遮羅菩薩。於長手佛邊。初發心時乃至金
剛座處成佛道。於其中間顛倒不淨心不
生。如首楞嚴三昧中四種菩薩。四種受記。有
未發心而授記。有適發心而授記。有於
前授記他人盡知己身不知。有於前授記
他人己身盡知。汝云何言於二阿僧祇劫
受記而不自稱説。復次佛言無量阿
僧祇劫作功徳欲度衆生何以故言三
阿僧祇劫。三阿僧祇劫有量有限。問曰。摩
訶衍中雖有此語我亦不能都信。答曰。是
爲大失。是佛眞法佛口所説。汝無反。復汝
從摩訶衍中出生。云何言我*不能都信。
復次摩訶衍論議此中應廣説。復次説是三
十二相業因縁。欲界中種非色無色界中種。
無色界中以無身無色。是三十二相是身
莊嚴故。於中不得種可爾。色界中何以
不得種。色界中大有諸梵王。常請佛初轉
法輪。是智慧清淨能求佛道。何以言不得
種三十二相因縁。又言人中得種非餘道。
娑伽度龍王十住菩薩。阿那婆達多龍
王七住菩薩。羅睺阿修羅王亦是大菩薩。復
何以言餘道不得種三十二相因縁。汝言
人中閻浮提種。鬱怛羅曰不可種。有義
彼中人無吾我。著樂不利根故。劬陀尼弗
婆提二處。福徳智慧壽命勝閻浮提。何以
不得種。復次汝言一思種一相。是心彈指
頃六十生滅。一心中不住不能分別。云何
能種大人相。此大人相不應不了心得種。
以是故多思和合能種一相。如重物一人不
能擔。必須多人力。如是種相。要得大心
多思和合爾乃得種。以是故名百福相。百
大心思種福徳是名百福相。不應一思
種一相。餘事尚不得一思種一事。何況百
福相。何以故言釋迦文尼菩薩心未純淑。弟
子心純淑。彌勒菩薩心純淑。弟子心未純淑。
是語何處説。三藏中摩訶衍中無是事。
此言自出汝心。汝但見釋迦文尼菩薩。於
寶窟中見弗沙佛七日七夜以一偈讃。彌
勒菩薩。亦種種讃弗沙佛。但阿波陀那經
中不説。汝所不知無因縁故。汝便謂彌勒
弟子心未純淑。如是皆爲違失。汝言菩薩
一切物能施無所愛惜。如尸毘王爲鴿故。
割肉與鷹心不悔恨如以財寶布施。是
名下布施。以身布施是名中布施。種種施
中心不著。是爲上布施。汝何以讃中布施。
爲檀波羅蜜滿。此施心雖大多慈悲。有知
智慧。有不知智慧。如人爲父母親屬不惜
身。或爲主不惜身。以是故知爲鴿不惜
身是中布施。問曰菩薩爲一切衆生爲父
爲主者。爲一切人故。以是故。非直
不惜身爲檀波羅蜜滿。答曰。雖爲一切衆
生。是心不清淨。不知己身無吾我。不知
取者無人無主。不知所施物實性不可説
一不可説異。於是三事心著是爲不
清淨。於世界中得福徳報。不能直至佛
道。如説般若波羅蜜中。三事不可得亦不
著。是爲具足檀波羅蜜滿。如是乃至般若
波羅蜜能分別大地城郭聚落作七分。是
爲般若波羅蜜滿。是般若波羅蜜無量無邊
如大海水。諸天聖人阿羅漢辟支佛乃至初
行菩薩。尚不能知其邊涯。十地住菩薩乃
能知。云何汝言能分大地城郭聚落作七
分。是名般若波羅蜜滿。是事是算數法能分
地。是世俗般若波羅蜜中少許分。譬如大
海水中一渧兩渧。實般若波羅蜜名三世諸
佛母。能示一切法實相。是般若波羅蜜無
來處無去處。一切處求不可得。如幻如響
如水中月見便失。諸聖人憐愍故。雖一相
以種種名字説是般若波羅蜜諸佛智慧寶
藏。汝言大失。汝言四種觀。觀時觀土地觀
種族觀生處。人壽八萬歳佛出世。七六五
四三二萬歳中佛出世。人壽百歳是佛出*世
時。若諸佛常憐愍衆生。何以正八種時中
出世。餘時不出。佛法不待時。如好藥服
時便差病。佛法亦如是不待時。問曰。雖菩
薩憐愍衆生諸佛不待時。過八萬歳人長
壽多樂。染愛等結使厚。根鈍非可化時。若
百歳後時人短壽苦多瞋恚等諸結使更厚。
此樂時苦。時非得道時以是故佛不出世。
答曰。諸天壽出千萬歳。有先世因縁。雖多
染愛厚能得道。何況人中不大樂。三十
六種不淨易可教化。以是故人壽過八萬
佛應出世。是中人無病心樂故。人皆
利根福徳。福徳利根故應易得道。復次師
子鼓音王佛時。人壽十萬歳。明王佛時。人
壽七百阿僧祇劫。阿彌陀佛時人壽無量阿
僧祇劫。汝云何言過八萬歳佛不出世。問
曰。摩訶衍經有此事。我法中無十方佛。唯
過去釋迦文尼拘陳若等一百佛。未來彌勒
等五百佛。答曰。摩訶衍論中種種因縁。説三
世十方佛。何以故。十方世界有老病死婬怒
癡等諸苦惱。以是故佛應出其國。如經中
説。無老病死煩惱者諸佛則不出世。復次
多病人應有多藥師。汝等聲聞法。長阿含
中。毘沙門王以偈白佛
稽首去來現在諸佛。亦復歸命釋迦文佛」
經説過去未來現在諸佛言稽首。釋迦
文尼佛言歸命。以此故知。現在有餘佛。若
無餘國佛。何以故。前稽首三世佛。後別歸
命釋迦文尼佛。此王未離欲在釋迦文
所得道敬愛心重故歸命。於餘佛所直
首。問曰。佛口説。一世間無一時二佛
出。亦不得一時二轉輪王出。以是故。不
應現在有餘佛。答曰。雖有此言汝不解
其義。佛説一三千大千世界中。無一時二佛
出。非謂十方世界無現在佛也。如四天下
世界中。無一時二轉輪聖王出。此大福徳
人無怨敵共世故。以是故。四天下一轉輪
聖王。佛亦如是。於三千大千世界中亦無
二佛出。佛及轉輪聖王經説一種。汝何以信
餘四天下。更有轉輪聖王。而不信餘三千
大千*世界中更有佛。復次一佛不能得度
一切衆生。若一佛能度一切衆生者。可不
須餘佛。但一佛出。如諸佛法度可度衆
生已而滅。如燭盡火滅。有爲法無常性空
故。以是故。現在應更有餘佛。復次衆生
無量苦亦無量。是故應有大心菩薩出。亦
應有無量佛。出世度諸衆生。問曰。如經
中説無量歳中佛時時出。譬如漚曇婆羅
樹華時時一出。若十方佛充滿。佛便易出
易得不名爲難値。答曰不爾。爲一大千
*世界中佛無量歳時時出。不言一切十方
*世界中難。亦爲罪人不知恭敬不勤精
進求道。以是故語言佛無量歳時*時一
出。又此衆生衆罪報故。墮惡道中無量劫
尚不聞佛名。何況見佛。以是人故言
佛出世難。問曰。若現在十方多有諸佛菩
薩。今一切衆生罪惡苦惱。何以不來度之。
答曰。衆生無量阿僧祇劫罪垢深厚。雖有種
餘福。無見佛功徳故不見佛。如偈説
    好福報未近 衰罪未除却
    現在不能見 大徳有力人
    大徳諸聖人 心亦無分別
    慈悲一切人 一時令欲度
    衆生福徳熟 智慧根亦利
    若爲現度縁 即時得解脱
    譬如大龍王 隨願雨衆雨
    罪福隨本行 各各如所受
問曰。若自有福徳自有智慧。如是人佛能
度。若無福徳智慧佛不度。若爾者自有福
徳智慧不待佛度。答曰。此福徳智慧從佛
因縁出。若佛不出世。諸菩薩以十善因縁
無量意。後世罪福報種種因縁教道。若
無菩薩。有種種經中説。人得此法行福徳
因縁。復次人雖有福徳智慧。若佛不出世。
是世界中受報不能得道。若佛出世乃能
得道。是爲大益。譬如人雖有目日不出時
不能有所見。要須日明得有所見。不得
言我有眼何用日爲。如佛説二因二縁
能生正見。一從他聞法。二内自如法思惟
福徳事故。能生善心利根智慧故。能如法
思惟。以是故知從佛得度。如是等種種
多有違錯。欲作般若波羅蜜論議故。不能
復廣論餘事
大智度論卷第四



大智度初品中摩訶薩埵釋論
第九卷第五
  *龍樹菩薩造
  *後秦龜茲國三藏法師鳩摩羅什
*奉          詔譯
摩訶薩埵。問曰。云何名摩訶薩埵。
答曰。摩訶者大薩埵名衆生。或名勇心。此
人心能爲大事不退不還大勇心故名爲
摩訶薩埵。復次摩訶薩埵者。於多衆生中最
爲上首故。名爲摩訶薩埵。復次多衆生中
起大慈大悲成立大乘。能行大道得最大
處故。名摩訶薩埵。復次大人相成就故。名
摩訶薩埵。摩訶薩埵相者。如讃佛偈中説
    唯佛一人獨第一 三界父母一切智
    於一切等無與等 稽首世尊希有比
    凡人行惠爲己利 求報以財而給施
    佛大慈仁無此事 怨親憎愛以等利
復次必能説法。破一切衆生及己身大邪見
大愛慢大我心等諸煩惱故。名爲摩訶薩
埵。復次衆生如大海無初無中無後。有明
智算師。於無量歳計算不能盡竟。如佛
語無盡意菩薩。譬如十方一切世界乃至虚
空邊際。合爲一水。令無數無量衆生。共持
一髮取一渧而去。更有無央數衆生。如
前共持一髮取一渧而去。如是令彼大水
悉盡無餘。衆生故不盡。以是衆生等。無
邊無量不可數不可思議。盡能救濟令離
苦惱著於無爲安隱樂中。有此大心欲度
多衆生故。名摩訶薩埵。如不可思議經中
漚舍那優婆夷語須達那菩薩言。諸菩薩摩
訶薩輩不爲度一人故。發阿耨多羅三藐
三菩提心。亦非爲二三乃至十人故。非百
非千非萬非十萬非百萬。非一億十百千
萬乃至億億。非爲阿由他億衆生故發心。
非那由他億非阿耶陀衆生故。非頻婆
羅。非歌歌羅。非阿歌羅。非簸婆羅。非摩
波羅非波陀。非多婆。非鞞婆呵。非怖摩
非念摩。非阿婆迦。非摩伽婆。非毘羅伽。
非僧伽摩。非毘薩羅。非謂閻婆。非鞞闍迦。
非鞞盧呵。非鞞跋帝。非鞞伽多非兜羅。
非阿婆羅那。非他婆羅。非鞞婆耶婆。非
藐寫非鈍那耶寫。非&MT01412;婆羅。非鞞婆羅。非
菩遮多。非阿跋伽陀。非鞞施他。非泥婆
羅。非&MT01412;犁浮陀。非波摩陀夜。非比初婆。
非阿犁浮陀。非阿犁薩寫。非&MT01412;云迦。非度
于多。非呵樓那。非摩樓陀非叉夜。非
羅多。非末殊夜摩。非三摩陀。非毘摩陀。非
波摩陀。非阿滿陀羅。非婆滿多羅。非摩多
羅。非&MT01412;兜末多羅。非鞞摩多羅。非波羅多
羅。非尸婆多羅。非&MT01412;羅。非爲羅。非提羅。
枝羅。非翅羅。&MT01412;尼羅。非斯羅。非
羅。非彌羅。非婆羅羅。非迷樓。非企盧。
非摩屠羅。非三牟羅。非阿婆夜。非劍摩羅。
非摩摩羅。非阿達多。非&MT01412;樓。非鞞樓婆。
非迦羅跋。非呵婆跋。非鞞婆跋。非婆婆。
非阿羅婆。非娑羅婆羅。非迷羅浮羅。非
摩遮羅。非陀摩羅。非波摩陀。非尼伽摩。
非阿跋多。非泥提舍。非阿叉夜。非三浮陀。
非婆摩摩。非阿婆陀。非漚波羅。非*波頭
摩。非僧佉非伽提。非漚*波伽摩。非阿僧
祇非阿僧祇阿僧祇。非無量非無量無量。
非無邊非無邊無邊。非無等非無等無
等。非無數非無數無數。非不可計非不可
計不可計。非不可思議非不可思議不可思
議。非不可説非不可説不可説。非爲一國
土微塵等衆生故發心。非爲二三至十百
千萬億千萬億阿由陀那由他乃至不可説
不可説國土微塵等衆生故發心。非爲一
閻浮提微塵等衆生故發心。非爲拘陀尼鬱
怛羅曰弗婆提微塵等衆生故發心。非爲



小千世界中千*世界大千*世界微塵等衆
生故發心。非爲二三至十百千萬億阿
由他那由*陀乃至不可説不可説三千大千
世界微塵等衆生故發心。非爲供養供
給一佛故發心。乃至非爲供養供給不可
説不可説諸佛故發心。非爲供養供給一
國土微塵等諸佛故發心。乃至非爲供養
供給不可説不可説三千大千*世界微塵等
諸佛故發心。非爲淨一佛土故發心。乃
至非爲淨不可説不可説三千大千世界微
塵等佛土故發心。非爲受持一佛法故發
心。乃至非爲受持不可説不可説三千大千
世界微塵等佛法故發心。非爲令一三千
大千*世界中佛種不斷故發心。乃至非爲
令不可説不可説三千大千世界微塵等
三千大千世界中佛種不斷故發心。非爲
分別知一佛願故發心。乃至非爲分別知
不可説不可説三千大千世界微塵等佛願
故發心。非爲莊嚴一佛土故發心。乃至
非爲莊嚴不可説不可説三千大千世界
微塵等佛*土故發心。非爲分別知一佛會
弟子衆故發心。乃至非爲分別知不可説
不可説三千大千世界微塵等佛會弟子
衆故*發心。非爲持一佛法輪故*發心。乃
至非爲持不可説不可説*三千大千世界
微塵等佛法輪故*發心。非爲知一人諸心
故。非爲知一人諸根故。非爲知一三千
大千世界中諸劫次第相續故。非爲分別
斷一人諸煩惱故發心。乃至非爲分別
斷不可説不可説三千大千世界微塵等人
煩惱故*發心。是諸菩薩摩訶薩願言。盡
教化一切十方衆生。盡供養供給一切十方
諸佛。願令一切十方諸佛*土清淨。心堅受
持一切十方諸佛法。分別知一切諸佛
故。盡知一切諸佛弟子衆故。分別知一切
衆生諸心故。知斷一切衆生諸煩惱故。盡
知一切衆生諸根故。諸菩薩發心作阿耨
多羅三藐三菩提。如是等十門爲首。乃至百
千萬億阿僧祇門是爲道法門。菩薩應知應
入略説如是。諸菩薩實道。一切諸法皆入皆
知。智慧知故一切佛土菩薩道中莊嚴故。漚
舍那言。善男子我願如是自有世界
來。一切衆生盡清淨。一切煩惱悉斷。須達那
言。是何解脱。漚舍那答言。是名無憂安隱
幢。我知此一解脱門。不知諸菩薩大心如
大海水。一切諸佛法能持能受。諸菩薩心不
動如須彌山。諸菩薩如藥王能除一切諸
煩惱。諸菩薩如日能照除一切闇。諸菩薩
如地能含受一切衆生。諸菩薩如風能益
一切衆生。諸菩薩如火能燒一切外道諸煩
惱。諸菩薩如雲能雨法水。諸菩薩如月福
徳光明能照一切。諸菩薩如釋提桓因守
護一切衆生。是菩薩道法甚深。我云何能盡
知。以是諸菩薩生大願欲得大事欲至
大處故。名摩訶薩埵。復次是般若波羅蜜經
中。摩訶薩埵相。佛自説如是。如是相是摩
訶薩埵相。舍利弗須菩提富樓那等諸大弟
子。各各説彼品。此中應廣説
  大智度初品中菩薩功徳釋論第十
*經】皆得陀羅尼及諸三昧行空無相無作已
得等忍。*問曰。何以故。以此三事次第
讃菩薩摩訶薩。答曰。欲出諸菩薩實功徳
故。應讃則讃應信則信。以一切衆生所不
能信甚深清淨法。讃菩薩。復次先説菩薩
摩訶薩名字。未説所以爲菩薩摩訶薩。以
得諸陀羅尼三昧及忍等諸功徳故。名爲
菩薩摩訶薩。問曰。已知次第義。何以故名
陀羅尼。云何陀羅尼。答曰。陀羅尼秦言能
持。或言能遮。能持者。集種種善法。能持
令不散不失。譬如完器盛水水不漏散。
能遮者。惡不善根心生。能遮令不生。若
欲作惡罪。持令不作。是名陀羅尼。是陀
羅尼或心相應。或心不相應。或有漏或無漏。
無色不可見無對一持一入一陰攝。法持
法入行陰九智知丹注云
除盡智
一識識丹注云
一意識
毘曇法。陀羅尼義如是。復次得陀羅尼菩
薩。一切所聞法以念力故。能持不失。復次
是陀羅尼法常逐菩薩。譬如間日瘧病。是
陀羅尼不離菩薩。譬如鬼著。是陀羅尼常
隨菩薩。如善不善律儀。復次是陀羅尼。持






菩薩不令墮二地坑。譬如慈父愛子。子欲
墮坑。持令不墮。復次菩薩得陀羅尼力
故。一切魔王魔民魔人。無能動無能破
無能勝。譬如須彌山凡人口吹不能令動。
問曰。是陀羅尼有幾種。答曰。是陀羅尼
種。一名聞持陀羅尼。得是陀羅尼者。一切
語言諸法耳所聞者皆不忘失。是名聞持
陀隣尼。復有分別知陀羅尼。得是陀羅尼
者。諸衆生諸法大小好醜分別悉知。如

    諸象馬金 木石諸衣 男女及水
    種種不同 諸物名一 貴賤理殊
    得此總持 悉能分別
*復有入音聲陀羅尼。菩薩得此陀羅尼
者。聞一切語言音。不喜不瞋。一切衆生
如恒河沙等劫。惡言罵詈心不憎恨。問曰。
菩薩諸漏未盡。云何能如恒河沙等劫。忍此
諸惡。答曰。我先言得此陀羅尼力故能爾。
復次是菩薩雖未盡漏。大智利根能思惟。
除遣瞋心作是念。若耳根不到聲邊。惡
聲著誰。又如罵聲聞便直過。若不分別誰
當瞋者。凡人心著吾我。分別是非而生恚
恨。復次若人能知諸言隨生隨滅前後不
倶則無瞋恚。亦知諸法内無有主。誰罵誰
瞋。若有人聞殊方異語。此言爲好彼以爲
惡。好惡無定雖罵不瞋。若有人知語聲
無定則無瞋喜。如親愛罵之。雖罵不恨。
非親惡言聞則生恚。如遭風雨則入舍
持蓋。如地有刺則著靴鞋。大寒燃火熱
時求水。如是諸患但求遮法而不瞋之。罵
詈諸惡亦復如是。但以慈悲息此諸惡不
生瞋心。復次菩薩知諸法不生不滅其性
皆空。若人瞋恚罵詈。若打若殺如夢如化。
誰瞋誰罵。復次若有人如恒河沙等劫。衆
生讃歎。供養衣食臥具醫藥華香瓔珞。得
忍菩薩其心不動不喜不著。問曰。已知
菩薩種種不瞋因縁。未知實讃功徳而亦
不喜。答曰。知種種供養恭敬是皆無常。今
有因縁故來讃歎供養。後更有異因縁則
瞋恚。若打若殺。是故不喜。復次菩薩作
是念以我有功徳智慧故來讃歎供養。是
爲讃歎功徳非讃我也。我何以喜。復次
是人自求果報故。於我所作因縁。供養我
作功徳。譬如人種穀。漑灌修理地亦不

復次若人供養我。我若喜受者。我福徳則
他人得福亦少。以是故不喜。復次菩
薩觀一切法如夢如響。誰讃誰喜。我於三
界中未得脱。諸漏未盡未得佛道。云何
得讃而喜。若應喜者唯佛一人。何以故。一切
功徳都已滿故。是故菩薩得種種讃歎供養
供給心不生喜。如是等相名爲入音聲陀
羅尼。復有名寂滅陀羅尼無邊旋陀羅尼隨
地觀陀羅尼威徳陀羅尼華嚴陀羅尼音淨
陀羅尼虚空藏陀羅尼海藏陀羅尼分別諸法
地陀羅尼明諸法義陀羅尼。如是等略説五
百陀羅尼門。若廣説則無量。以是故言諸菩
薩皆得陀羅尼。諸三昧者。三三昧空無作無
相。有人言。觀五陰無我無我所。是名爲
空。住是空三昧。不爲後世故起三毒。是
名無作。縁離十相故。五塵男女生
滅故。是名無相。有人言。住是三昧中知
一切諸法實相。所謂畢竟空。是空三
昧。知是空已無作。云何無作。不觀諸法
若空若不空若有若無等。如佛説法句中偈
    見有則恐怖 見無亦恐怖
    是故不著有 亦復不著無
是名無作三昧。云何無相三昧。一切法無有
相。一切法不受不著。是名無相三昧。如偈

    言語已息 心行亦滅 不生不滅
    如涅槃相
復次十八空是名空三昧。種種丹注云五道生
有本有死有中

有中心不求。是名無作三昧。一切諸相破
壞不憶念。是名無相三昧。問曰。有種種禪
定法。何以故。獨稱此三三昧。答曰。是三三
昧中思惟近涅槃故。令人心不高不下平
等不動。餘處不爾。以是故獨稱是三三昧。
餘定中或愛多或慢多或見多。是三三昧中。
第一實義實利能得涅槃門。以是故。諸禪定
法中。以是三空法爲三解脱門。亦名爲三
三昧。是三三昧實三昧故。餘定亦得名定。
復次除四根本禪。從未到地乃至有頂地。



爲定。亦名三昧。非禪四禪亦名定亦
名禪亦名三昧。諸餘定亦名定亦名三昧。
如四無量四空定四辯六通八背捨八勝處
九次第定十一切處等諸定法。復有人言。一
切三昧法有二十三種。有言六十五種。
言五百種。摩訶衍最大故無量三昧。所謂遍
法性莊嚴三昧。能照一切三世法三昧。不分
別知觀法性底三昧。入無底佛法三昧。如虚
空無底無邊照三昧。如來力行觀三昧。佛無
畏莊嚴力嚬呻三昧。法性門旋藏三昧。一切
世界無礙莊嚴遍月三昧。遍莊嚴法雲光
三昧。菩薩得如是等無量諸三昧。復次般
若波羅蜜摩訶衍義品中。略説則有一百八
三昧。初名首楞嚴三昧乃至虚空不著不染
三昧。廣説則無量三昧。以是故説。諸菩薩
得諸三昧行空無相無作者。問曰前言菩
薩得諸三昧。何以故。復言行空無相無作。
答曰。前説三昧名未説相。今欲説相。是
故言行空無作無相。若有人行空*無相
無作。是名得實相三昧。如*偈説
    若持戒清淨 是名實比丘
    若有能觀空 是名得三昧
    若有能精進 是名行道人
    若有得涅槃 是名爲實樂
已得等忍者。問曰。云何等云何忍。答曰。有
二種等。衆生等法等。忍亦二種衆生忍法忍。
云何衆生等。一切衆生中等心等念等愛等
利。是名衆生等。問曰。慈悲力故於一切
衆生中。應等念。不應等觀。何以故。菩薩
行實道不顛倒如法相。云何於善人不
善人大人小人人及畜生。一等觀。不善人
中實有不善相。善人中實有善*相。大人小
人及畜生亦爾。如牛相牛中住。馬相馬
中住。牛相非馬中。馬相非牛中。馬不作牛
故。衆生各各相。云何一等觀而不墮顛倒。
答曰。若善相不善相是實。菩薩應墮顛倒。
何以故破諸法相故以諸法非實。善相非
實不善相非多相非少相。非人非畜生非
一非異。以是故汝難非也。如説諸法相

    不生不滅 不斷不常 不一不異
    不去不來 因縁生法 滅諸戲論
    佛能説是 我今當
復次一切衆生中。不著種種相。衆生相空相
一等無異。如是觀。是名衆生等。若人是中
心等無礙。直入不退。是名得等忍。得等
忍菩薩。於一切衆生不瞋不惱如慈母愛
子。如偈説
    觀聲如呼響 身行如鏡像
    如此得觀人 云何而不忍
是名衆生等忍。云何名法等忍。善法不善法
有漏無漏有爲無爲等法。如是諸法入不二
入法門。入實法相門。如是入竟。是中深入
諸法實相時。心忍直入無諍無礙。是名法
等忍。如*偈説
    諸法不生不滅 非不生非不滅
    亦不生滅非不生滅 亦非不生滅
    非非不生滅
已得解脱丹注云於邪見得
離故言解脱也
空非空丹注云
於空
不取故
言非也
是等悉捨滅諸戲論言語道斷。深入
佛法心通無礙不動不退。名無生忍。是助
佛道初門以是故説已得等忍
得無礙陀羅尼。*問曰。前已説諸菩
薩得陀羅尼。今何以復説得無礙陀羅尼。
答曰。無礙陀羅尼最大故。如一切三昧中三
昧王三昧最大。如人中之王。如諸解脱中無
礙解脱。丹注云得佛得
道時所得也
如是一切諸陀羅尼
中。無礙陀羅尼大。以是故重説。復次先説
諸菩薩得陀羅尼。不知是何等陀羅尼。
有小陀羅尼如轉輪聖王仙人等所得聞持
陀羅尼分別衆生陀羅尼歸命救護不捨陀羅
尼。如是等小陀羅尼餘人亦有。是無礙陀
羅尼。外道聲聞辟支佛新學菩薩皆悉不得。
唯無量福徳智慧大力諸菩薩。獨有是陀羅
尼。以是故別説。復次是菩薩輩。自利已具
足。但欲益彼説法教化無盡。以無礙陀羅
尼爲根本。以是故諸菩薩。常行無礙陀羅

悉是五通。*意天眼天耳他心
智自識宿命。云何如意。如意有三種。能到
變聖如意。能到有四種。一者身能飛行
如鳥無礙。二者移遠令近不往而到。三者
此沒彼出。四者一念能至。轉變者。大能作小



小能作大一能作多多能作一。種種諸物皆
能轉變。外道輩轉變極久不過七日。諸佛
及弟子轉變自在無有久近。聖如意者。外六
塵中不可愛不淨物。能觀令淨。*可愛淨物。
能觀令不淨。是聖如意法唯佛獨有。是如
意通從修四如意足生。是如意足通等。色
縁故。次第生。不可一時得。天眼通者。於眼。
得色界四大造清淨色。是名天眼。天眼所
見。自地及下地六道中衆生諸物。若近若遠
覆若細諸色無不能照。見天眼有二
種。一者從報得。二者從修得。是五通中天
眼從修得非報得。何以故。常憶念種種光
得故。復次有人言。是諸菩薩輩得無生
法忍力故。六道中不攝。但爲教化衆生
故。以法身現於十方。三界中未得法身
菩薩。或修得或報得。問曰。是諸菩薩功徳。
勝阿羅漢辟支佛。何以故。讃凡夫所共
功徳天眼。不讃諸菩薩慧眼法眼佛眼。答曰
有三種天。一假號天二生天三清淨天。轉輪
聖王諸餘大王等。是名假號天。從四天王
天乃至有頂生處。是名生天。諸佛法身菩
薩辟支佛阿羅漢。是名清淨天。是清淨天修
得天眼。是謂天眼通。佛法身菩薩清淨天
眼。一切離欲五通凡夫所不能得。聲聞辟
支佛亦所不得。所以者何。小阿羅漢小用
心。見一千世界。大用心見二千*世界。大
阿羅漢小用心。見二千*世界。大用心見三
大千*世界。辟支佛亦爾。是名天眼通。云
何名天耳通。於耳。得色界四大造清淨色。
能聞一切聲天聲人聲三惡道聲。云何得天
耳通。修得常憶念種種聲。是名天耳通。云
何識宿命通。本事常憶念日月年歳至胎中。
乃至過去世中。一世十世百世千萬億世。乃
至大阿羅漢辟支佛。知八萬大劫。諸大菩薩
及佛知無量劫。是名識宿命通。云何名知
他心通。知他心若有垢若無垢。自觀心生
住滅時。常憶念故得。復次觀他人喜相瞋相
怖相畏相。見此相已然後知心。是爲他心
智初門。是五通略説
言必信受。*天人龍阿修羅等。及一
切大人。皆信受其語。是不綺語報故。諸綺語
報者。雖有實語一切人皆不信受如*偈説
    有墮餓鬼中 火炎從口出
    四向發大聲 是爲口過報
    雖復多聞見 在大衆説法
    以不誠信業 人皆不信受
    若欲廣多聞 爲人所信受
    是故當至誠 不應作綺語
無復懈怠。*懈怠法破在家人財
利福利。破出家人生天樂涅槃樂。在家出家
名聲倶滅。大失大賊無過懈怠。如*偈説
    懈怠沒善心 癡闇破智明
    妙願皆爲滅 大業亦已失
以是故説無復懈怠
已捨利養名聞。*是利養法如
壞功徳本。譬如天雹傷害五穀。利養名聞
亦復如是。壞功徳苗令不増長。如佛説
譬喩。如毛繩縛人斷膚截骨。貪利養人
斷功徳本亦復如是。如*偈説
    得入栴檀林 而但取其葉
    既入七寶山 而更取水精
    有人入佛法 不求涅槃樂
    反求利供養 是輩爲自欺
    是故佛弟子 欲得甘露味
    當棄捨雜毒 勤求涅槃
    譬如惡雹雨 傷害於五穀
    若著利供養 破慚愧頭陀
    今世燒善根 後世墮地獄
    如提婆達多 爲利養自沒
以是故言已捨利養名聞
説法無所悕望。*大慈憐愍爲衆説
法。不爲衣食聲勢力故説大慈悲故。
心清淨故。得無生法忍故。如*偈説
    多聞辯慧巧言語 美説諸法轉人心
    自不如法行不正 譬如雲雷而不雨
    博學多聞有智慧 訥口拙言無巧便
    不能顯發法寶藏 譬如無雷而小雨
    不廣學問無智慧 不能説法無好行
    是弊法師無慚愧 譬如小雲無雷雨
    多聞廣智美言語 巧説諸法轉人心
    行法心正無所畏 如大雲雷澍洪雨
    法之大將持法鏡 照明佛法智慧藏
    持誦廣宣振法鈴 如海中船渡一切



    亦如蜂王集諸味 説如佛言隨佛意
    助佛明法度衆生 如是法師甚難値
度甚深法忍。*云何甚深法。十二因
縁是名甚深法。如佛告阿難。是十二因
縁法甚深難解難知。復次依過去未來世
生六十二邪見網永離。是名甚深法。如
佛語比丘。凡夫無聞若欲讃佛所讃甚
小。所謂若讃戒清淨。若讃離諸欲。若能
讃是甚深難解難知法。是爲實讃佛。是中
梵網經應廣説。復次三解脱門。是名甚深
法。如佛説般若波羅蜜中諸天讃言。世尊
是法甚深。佛言甚深法者空則是義。無作無
相則是義。復次解一切諸法相。實不可破
不可動。是名甚深法。復次除内心想智力。
但定心諸法清淨實相中住。譬如熱氣盛非
黄見黄。心想智力故。於諸法轉觀。是名淺
法。譬如人眼清淨無熱氣。如實見黄是黄。
如是除内心想智力。慧眼清淨見諸法實
相。譬如眞水精黄物著中則隨作黄色。青
赤白色皆隨色變。心亦如是凡夫人内心*想
智力故。見諸法異相。觀諸法實相非空非
不空不有非不有。是法中深入不轉無所
罣礙。是名度深法忍。度名得甚深法。具足
滿無所礙。得度彼岸。是名爲度
得無畏力。*諸菩薩四無所畏力成
就。問曰。如菩薩所作未辦。未得一切智。何
以故。説得四無所畏。答曰。無所畏有二
種。菩薩無所畏佛無所畏。是諸菩薩雖未得
佛無所畏。得菩薩無所畏。是故名爲得
畏力。問曰。何等爲菩薩四無所畏。答曰。一者
一切聞能持故。得諸陀羅尼故。常憶念不忘
故。衆中説法無所畏故。二者知一切衆
欲解脱因縁諸根利鈍。隨其所應而爲
説法故。菩薩在大衆中説法無所畏。三者
不見若東方南西北方四維上下有來難問
令我不能如法答者。不見如是少許相
故。於衆中説法無所畏。四者一切衆生
聽受問難。隨意如法答。能巧斷一切衆生
疑故。菩薩在大衆中説法無所畏
過諸魔事。*魔有四種。一者煩惱魔。
二者陰魔。三者死魔。四者他化自在天子
魔。是諸菩薩得菩薩道故。破煩惱魔得法
身故。破陰魔得道得法性身故。破死魔
常一心故。一切處心不著故。入不動三昧
故。破他化自在天子魔。以是故説過諸魔
事。復次是般若波羅蜜覺魔品中。佛自説魔
業魔事。是魔業魔事盡已過故。是名已過魔
事。復次除諸法實相。餘殘一切法盡名爲
魔。如諸煩惱結使欲縛取纒陰界入魔王
魔民魔人。如是等盡名爲魔。問曰。何處
説欲縛等諸結使名爲魔。答曰。雜法藏
經中。佛説偈語魔王
    欲是汝初軍 憂愁軍第二
    飢渇軍第三 愛軍爲第四
    第五眠睡軍 怖畏軍第六
    疑爲第七軍 含毒軍第八
    第九軍利養 著虚妄名聞
    第十軍自高 輕慢於他人
    汝軍等如是 一切世間人
    及諸一切天 無能破之者
    我以智慧箭 修定智慧力
    摧破汝魔軍 如坏瓶沒水
    一心修智慧 以度於一切
    我弟子精進 常念修智慧
    隨順如法行 必得至涅槃
    汝雖不欲放 到汝不到處
    是時魔王聞 愁即滅去
    是魔惡部黨 亦復沒不
是名諸結使魔。問曰。五衆十八界十二入
何處説是魔。答曰。莫拘羅山中。佛教弟子
羅陀。色衆是魔。受想行識亦如是。復次
欲作未來世色身。是爲動處。若欲作無
色身。是亦爲動處。若欲作有想無想非有
想非無想身。是爲一切動處。動是魔縛不動
則不縛從惡得脱。此中説衆界入是魔。
自在天子魔。魔民魔人即是魔。不須説。問
曰。何以名魔。答曰。奪慧命壞道法功徳善
本。是故名爲魔。諸外道人輩言是名欲主。
亦名華箭亦名五箭。丹本注云
五欲箭也
破種種善
故。佛法中名爲魔羅。是業是事名爲魔
事。是何等魔事。如覺魔品中説。復次人展
轉世間受苦樂結使因縁。亦魔王力因縁。是
魔名諸佛怨讐一切聖人賊。破一切逆流



人事不喜涅槃。是名魔。是魔有三事。戲笑
語言歌舞邪視。如是等從愛生。縛打鞭拷刺
斫截。如是等從瞋生。炙身自凍拔髮自
餓入火赴淵投巖。如是等從愚癡生。
大過失不淨染著世間皆是魔事。憎惡
益不用涅槃及涅槃道亦是魔事。沒大苦
海不自覺知。如是等無量皆是魔事。已棄
已捨是爲過諸魔事
一切業障悉得解脱。*一切惡
得解脱。是名業障得解脱。問曰。若三種障。
煩惱障業障報障。何以捨二障但説業障。答
曰。三障中業力最大故。積集諸業乃至百
千萬劫中。不失不燒不壞。與果報時不
亡。是諸業能久住和合時。與果報。如
穀草子在地中得時節而生不失不壞。是
諸佛一切智第一尊重。如須彌山王尚不能
轉是諸業。何況凡人。如*偈説
    生死輪載人 諸煩惱結使
    大力自在轉 無人能禁止
    先世業自作 轉爲種種形
    業力最爲大 世間中無比
    先世業自在 將人受果報
    業力故輪轉 生死海中迴
    大海水乾竭 須彌山地盡
    先世因縁業 不燒亦不
    諸業久和集 造者自逐去
    譬如責物主 追逐人不置
    是諸業果報 無有能轉者
    亦無逃避處 非求哀可
    三界中衆生 追之不暫離
    如珂梨羅刹 是業佛所説
    如風不入實 水流不仰行
    虚空不受害 無業亦如是
    諸業無量力 不逐非造者
    果報時節來 不亡亦不失
    從地飛上天 從天入雪山
    從雪山入海 一切處不離
    常恒隨逐我 無一時相捨
    直至無失時 如星流趣月
以是故説一切諸業障悉得解脱
巧説因縁法。*十二因縁生法。種種
法門能巧説。煩惱業事法次第展轉相續生。
是名十二因縁。是中無明愛取三事名煩惱。
行有二事名爲業。餘七分名爲體事。是
十二因縁。初二過去世攝。後二未來世攝。中
八現前世攝。是略説三事。煩惱業苦。是三
事展轉更互爲因縁。是煩惱業因縁。業苦因
縁。苦苦因縁。苦煩惱因縁。煩惱業因縁。業苦
因縁。苦苦因縁。是名展轉更互爲因縁。過
去世一切煩惱是名無明。從無明生業。能
作世界果故。名爲行。從行生垢心。初身因
如犢子識母。自相識故名爲識。是識共生
無色四陰及是所住色。是名名色。是名色
中生眼等六情。是名六入。情塵識合是名爲
觸。從觸生受。受中心著。是名渇愛。渇愛
因縁求是名取。從取後世因縁業。是名有。
從有還受後世五衆。是名生。從生五衆熟
壞。是名老死。老死生憂悲哭泣種種愁惱。
衆苦和合集。若一心觀諸法實相清淨則無
明盡。無明盡故行盡。乃至衆苦和合集皆盡。
是十二因縁相。如是能方便不著邪見爲
人演説。是名爲巧。復次是十二因縁觀中。
斷法愛心不著。知實相是名爲巧。如
般若波羅蜜不可盡品中。佛告須菩提。癡如
虚空不可盡。行如虚空不可盡。乃至衆苦
和合集。如虚空不可盡。菩薩當作是知。
作是知者。爲捨癡際應無所入。作是觀
十二因縁起者。則爲坐道場得薩婆若
從阿僧祇劫已來發大誓願。*
僧祇義。菩薩義品中已説。劫義佛譬喩説。四
千里石山有長壽人。百歳過持細軟衣一
來拂拭。令是大石山盡。劫故未盡。四*千里
大城。滿中芥子。不概令平。有長壽人百歳
過一來取一芥子去。芥子盡。劫故不盡。菩
薩如是無數劫。發大正願度脱衆生願名
大心要誓。必度一切衆生斷諸結使。成阿
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是名爲
顏色和悦常先問訊所語不麁。
恚本拔故。嫉妬除故。常修大慈大悲大
故。四種邪語斷故。得顏色和悦。如*偈説
    若見乞道人 能以四種待
    初見好眼視 迎逆敬問訊
    床座好供養 充滿施所欲



    布施心如是 佛道如在掌
    若能除四種 口過妄語毒
    兩舌惡綺語 得大美果報
    善*軟人求道 欲度諸衆生
    除四邪口業 譬如馬有轡
於大衆中得無所畏。*大徳故。堅實
功徳智慧故。得最上辯陀羅尼故。於大衆
中得無所畏。如*偈説
    内心智徳薄 外善以美言
    譬如竹無内 但示有其外
    内心智徳厚 外善以法言
    譬如妙金剛 中外力具足
復次無畏法成就故。端正貴族大力。持戒禪
定智慧語議等皆成就。是故無所畏。以是
故於大衆中無所畏。如*偈説
    少徳無智慧 不應處高座
    如豺見師子 竄伏不敢出
    大智無所畏 應處師子座
    譬如師子吼 衆獸皆怖畏
無量無邊智慧福徳力集故。無所畏如*偈

    若人滅衆惡 乃至無小罪
    如是大徳人 無願而不滿
    是人大智慧 世界中無惱
    是故如此人 生死涅槃一
復次獨得菩薩無所畏故。如毘那婆那王經
中説。菩薩獨得四無所畏。如先説
無數億劫説法巧出。*不放逸等諸
善根自身好修。是諸菩薩非一世二三
乃至無量阿僧祇劫集功徳智慧。如*偈説
    爲衆生故發大心 若有不敬生慢者
    其罪甚大不可説 何況而復加惡
復次是菩薩。無數無量劫中。修身修戒修
心修慧。生滅縛解逆順中自了了。知諸
法實相有三種解。聞解義解得解。種種説法
門中無所罣礙。皆得説法方便智慧波羅
蜜。是諸菩薩所説如聖人説皆應信受。
如*偈説
    有慧無多聞 是不知實相
    譬如大闇中 有目無所見
    多聞無智慧 亦不知實
    譬如大明中 有燈而無目
    多聞利智慧 是所説應受
    無慧亦無明 是名人身牛
問曰。應言無數億劫巧説法。復何以言出。
答曰。於無智人中及弟子中説法易。若多
聞利智善論議人中説法難。若小智法師是
中退縮。若大學多聞。問難中大膽欣豫。一
切衆中有大威徳。如天會經中偈説
    面目齒光明 普照於大會
    映奪諸天光 種種皆不現
以是故名爲無數億劫巧説法中能得出
大智度論卷第五


大智度初品中十喩釋論
第十一第六
  龍樹菩薩造
  *後秦龜茲國三藏法師鳩摩羅什
*奉          詔譯
解了諸法如幻如焔如水中月如虚空如
響如犍闥婆城如夢如影如鏡中像如化
是十喩爲解空法故。問曰。若一切諸法
空如幻。何以故。諸法有可見可聞可嗅可
嘗可觸可識者。若實無所有不應有可
見乃至可識。復次若無而妄見者。何以不
見聲聞色。若皆一等空無所有。何以有可
見不可見者。以諸法空故如一指第一
甲無第二甲亦無。何以不見第二甲。獨見
第一甲。以是故知。第一甲實有故可見。第
二甲實無故不可見。答曰。諸法相雖空。亦
有分別可見不可見。譬如幻化象馬及種種
諸物。雖知無實。然色可見聲可聞。
六情相對不相錯亂。諸法亦如是。雖空而
可見可聞不相錯亂。如徳女經説。徳女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irst] [Prev+100] [Prev] 89 90 91 92 93 94 95 96 97 98 99 100 101 102 103 104 [Next] [Next+100] [Last] [行番号:/]   [返り点:/] [CIT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