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正蔵検索


punctuation    Hangul    Eng   

Citation style A:
Citation style B:
()
Citation style C:
()
Citation style D:
()
TextNo.
Vol.
Page

  INBUDS
INBUDS(Bibliographic Database)
  Digital Dictionary of Buddhism
電子佛教辭典
パスワードがない場合は「guest」でログインしてください。
Users who do not have a password can log in with the userID "guest".

本文をドラッグして選択するとDDBの見出し語検索結果が表示されます。

Select a portion of the text by dragging your mouse to view all terms in the text contained in the DDB. ・

Password Access Policies

四分律 (No. 1428_ 佛陀耶舍竺佛念譯 ) in Vol. 22

[First] [Prev+100] [Prev] 1003 1004 1005 1006 1007 1008 1009 1010 1011 1012 1013 1014 [Next] [Next+100] [Last] [行番号:/]   [返り点:/] [CITE]

四種犯人。若比丘犯罪。餘比丘語言。汝犯罪
見不。彼言不見。比丘復語言。長老。若見罪
當懺悔。此是第一犯人。若比丘犯罪。餘比
丘語言。長老。汝犯罪見不。彼言不見。比丘
復語言。長老。若見罪應僧中懺悔。此是第
二犯人。若比丘犯罪。餘比丘語言。長老。
犯罪見不。彼言不見。比丘復語言。若長老
見罪。當於此僧中懺悔。此是第三犯人。
若比丘犯罪。餘比丘語言。長老汝犯罪見
不。彼言不見。時僧應都捨棄。語如是言。
隨汝意去所至之處。欲擧汝者。彼當爲汝
作擧作憶念作自言。遮汝阿&T072933;婆陀遮説
戒遮自恣。如調馬師惡馬難調即合韁杙
驅棄。此比丘亦復如是。一切捨棄。是爲第
四犯人
爾時世尊。在王舍城耆闍崛山。優波離。從
坐起偏露右肩右膝著地。合掌白佛言。長
老在年少比丘前懺悔。内有幾法應懺悔。
佛言。内有四法應懺悔。偏露右肩脱革
屣胡跪合掌説所犯名。我犯某甲罪。今於
長老前懺悔。彼應語言。應改悔生厭離心。
答言爾。上座比丘於下座比丘。有如是四
法應懺悔。有四波羅提提舍尼如上説。四
波羅夷如上説。有四羯磨。非法別衆羯磨。
非法和合衆羯磨。法別衆羯磨。法和合
羯磨。是爲四羯磨。是中非法別衆羯磨不應
爾。非法和合羯磨不應爾。法別衆羯磨不
應爾。法和合羯磨應爾。是我所聽。非法別
衆羯磨。羯磨不成。非法和合衆羯磨。羯磨
不成。法別衆羯磨。羯磨不成。法和合羯磨。
羯磨成就。非法別衆羯磨。不得處所。非法
和合*衆羯磨。不得處所。法別衆羯磨。不
得處所。法和合羯磨。得處所。有四種布薩。
三語布薩。清淨布薩。説波羅提木叉布薩。自
恣布薩。有四妄語。波羅夷妄語。僧殘妄語。
波逸提妄語。毘尼阿毘婆羅妄語。有四衆。比
丘衆比丘尼衆優婆塞衆優婆夷衆。復有四
衆。刹利衆婆羅門衆居士衆沙門衆。復有四
衆。四天王衆忉利天衆魔衆梵衆。復有四衆。
愛恚怖癡衆。復有四衆。不愛不恚不怖不癡
衆。有四種智慧平斷事人。有人身不現惡
口現。有人口不現惡身現。有人身口現惡。
有人身口不現惡。云何身不現惡口現。或
有人身不現惡口言指授與共同見。是爲
身不現惡口現。云何口不現惡身現。有人身
現惡口不指授不與同見。是爲口不現惡
身現。云何身不現惡口不現惡。有人身不現
惡口不指授不與同見。是爲身口不現
惡。云何身口現惡。有人身現惡口語指授
與同見。是爲身現惡口現惡。是爲四種有
智平斷事人。比丘有四法。自損有犯。爲
有智者所責。令得多罪。何等四。有愛有恚
有怖有癡。比丘有是四法。而自損。爲有智
者所責。令得多罪。比丘有四法。不自損

句是
有四法趣非道。有愛有恚有怖有
癡。是爲四。有四法不趣非道。即反上
句是
有四法。不應差作分粥人。未差不應差。
若已差不應分。有愛有恚有怖有癡。有四
法。應差作分粥人。*即反上
句是
分小食分佉闍
尼食。差會若敷臥具分臥具分雨浴衣
分衣取與差比丘使乃至差沙彌使亦如
是。有四法。直入地獄猶若射箭即上差諸
知事者是
有四非法遮説戒。遮無根破戒破見破威儀
破正命。是爲四。有四如法遮説戒。遮有根
破戒破見破威儀破正命。是爲四如法遮説
戒。有四清淨。持戒清淨見清淨威儀清淨正
命清淨。是爲四清淨。有四依止法。糞掃衣
乞食樹下坐腐爛藥。是爲四依止法。有四
種損法。或有智能忍。或有智能親近。或有
智能解。或有智能斷。是爲四種損法
四分律卷第五十



四分律卷第五十九第四分之十
 姚秦*罽賓三藏佛陀耶舍
共竺佛念*等    譯 
毘尼増一之三
爾時世尊在波羅㮈。世尊知而故問阿難。
我於穀貴時。慈愍諸比丘故。放捨四事。内
宿内煮自煮自取食。今諸比丘故食耶。阿難
白佛言。故食。佛言阿難。不應食若食如法
治。佛告阿難。我以穀貴時。愍諸比丘故聽
此法。朝受小食。從彼持來若胡桃果等及水
中可食物。如是等故食耶。阿難答言爾。佛
言。不應食若食如法治。有四法作呵責羯
磨。非法非毘尼羯磨不成不得處所。何等
四。無根破戒破見破威儀破正命。是爲四
法。有四法作呵責羯磨。如法如毘尼羯磨
成就得處所即反上
句是
有四大賊。何等四。或
有大賊。生如是意。若得百人千人破某甲
城邑。於異時得百人千人。破彼城邑。如是
惡比丘作是念。我何處當得百人衆千人
衆。於某甲城邑遊行。彼於異時。得百人若
千人遊行彼城邑。是爲第一大賊。復次有大
賊。非淨行自言是淨行。是爲第二大賊。復
有大賊。以口腹故。不眞實非己有。於
大衆中故作妄語。自稱得上人法。是爲第
三大賊。復有大賊。以僧華葉果蓏。以自活
命。是爲第四大賊。有四信法。若比丘於城
廓村落。作多不淨行非沙門法。是中應隨
順教授居士令信。彼比丘語此比丘言。汝
於某甲城邑村落。多作不淨行非沙門法。汝
當還教化彼居士令信。若汝不能隨順教
化居士令信者。汝不得在此住。若能隨順
教化居士者。聽汝在此住。若復不能隨順
教化居士令信者。諸比丘不與汝同羯磨
説戒自恣共住同一坐。於小食大食上不以
次坐。亦無迎逆執手禮拜問訊若汝能隨順
教化彼居士令信者。當與汝同羯磨乃至
禮拜問訊。是爲四信法。若居士居士兒亦如
是。有四非聖法。不見言見。不聞言聞。不
觸言觸。不知言知。是爲四非聖法。有四
聖法即反上
句是
有四非聖法見言不見。聞言
不聞。觸言不觸。知言不知。是爲四非聖
法。有四聖法即反上
句是
有四語捨戒。捨佛捨
法捨僧捨和尚。是爲四語捨戒。如是捨
佛法僧爲首。乃至非沙門釋子。四四爲句
亦如是。以四利義故。如來出世。爲諸比
丘制戒。攝取於僧乃至正法久住。四四爲
句亦如是。有四利義故。如來出世。爲諸
比丘制呵責羯磨。攝取於僧乃至正法久
四四爲句
亦如是
乃至七滅諍亦如是
爾時世尊在王舍城。告諸比丘。有五法不
應授人大戒。若無戒無定無慧無解脱
慧無見解脱慧。有是五法。不應授人大
戒。復有五法。應授人大戒即反上
句是
復有五
法。不應授人大戒。自無戒無定無慧無
解脱慧無見解脱慧。亦不能教人令住戒
定慧乃至見解脱慧。有是五法。不應授人
大戒。有五法應授人大即反上
句是
復有
五法。不應授人大戒。不信無慚無愧懈怠
忘。有如是五法。不應授人大戒。有五
法應授人大戒即反上
句是
復有五法。不應授
人大戒。不知増戒増心増慧學不知白不
知羯磨。有是五法。不應授人大戒。有五
法應授人大戒即反上
句是
復有五法。不應授
人大戒。不知威儀戒。不知増淨行。不知
波羅提木叉戒。不知白。不知羯磨。有是五
法。不應授人大戒。有五法應授人大戒
即反上
句是
復有五法。不應授人大戒。不知犯。
不知犯已懺悔。不知犯已懺悔清淨。不知
白。不知羯磨。有是五法。不應授人大戒。
有五法應授人大戒即反上
句是
復有五法。不
應授人大戒。不知有難法。不知無難法。不
知白。不知羯磨。不滿十歳。有是五法。不
應授人大戒。有五法應授人大戒即反上
句是
復有五法。不應授人大戒。不能教人増戒
學増心學増慧學。不能作瞻病人。亦不能
與瞻病人。若差若乃至死。若不滿十歳。有
是五法。不應授人大戒。有五法應授人
大戒即反上
句是
復有五法。不應授人大戒。不
能教弟子増威儀戒増淨行増波羅提木叉
戒。若弟子有惡見不能方便教令捨惡見
住善見。若不滿十歳。有是五法。不應授
人大戒。有五法應授人大戒即反上
句是
復有
五法。不應授人大戒。不知犯不知不犯
不知輕不知重不廣誦二部毘尼。有是
五法。不應授人大戒。有五法應授人大
即反上
句是
復有五法。不應授人大戒。不
具持波羅提木叉戒。不多聞。不能教弟子
毘尼阿毘曇。不滿十歳。有是五法。不應
授人大戒。有五法應授人大戒即反上
句是
有五法。不應授人大戒。不具持波羅提木
叉戒。不能教弟子毘尼阿毘曇。若弟子有
惡見不能教令捨惡見住善見。有是五
法。不應授人大戒。有五法應授人大戒
即反上
句是
復有五法。不應授人大戒。不能教
弟子毘尼阿毘曇。若弟子有惡見不能教
令捨惡見住善見。若弟子不樂所住處不
能移至樂處。若弟子有疑悔心生不能
如佛法開解。有是五法。不應授人大戒。
有五法應授人大戒即反上
句是
復有五法。不
應授人大戒。不能教弟子毘尼阿毘曇。若
弟子有惡見不能教捨惡見令住善見。
若不樂所住處不能移至樂處。若不滿
十歳。有是五法。不應授人大戒。有五法
應授人大戒即反上
句是
復有五法。不應授人
大戒。不知波羅提木叉戒。亦不能説。不
知布薩。不知布薩羯磨。不滿十歳。有是
五法。不應授人大戒。有五法。應授人大
即反上
句是
復有五法。不應授人大戒。不善
知犯。不善知犯懺悔。不善入定。不善出
定。不滿十歳。有是五法。不應授人大戒。
有五法應授人大戒即反上
句是
復有五法。不
應授人大戒不知犯。不知不犯不知輕
不知重。不滿十歳。有是五法。不應授人
大戒。有五法應授人大戒即反上
句是
復有五
法。不應授人大戒。不具持波羅提木叉戒。
不多聞。不能教弟子増戒學。不能瞻病。
不能與瞻病人若差乃至死。不廣誦二部
毘尼。有是五法不應授人大戒。有五法
應授人大戒即反上
句是
復有五法。不應授人
大戒。不具持波羅提木叉戒。不多聞。不能
教弟子増戒學。若弟子有惡見。不能教弟
子捨惡見令住善見。不善誦毘尼。有是
五法。不應授人大戒。有五法應授人大
即反上
句是
復有五法。不應授人大戒。不具
持波羅提木叉戒。不多聞。不能教弟子
増戒學。若弟子不樂所住處不能移至樂
處。不堅住毘尼。有是五法。不應授人大
戒。有五法應授人大戒即反上
句是
復有五
法。不應授人大戒。不具持二百五十戒。
不多聞。不能教弟子増戒學。弟子有疑不
能如佛法解釋。不能決斷諍事。有是五
法。不應授人大戒。有五法應授人大戒
即反上
句是
如是増心學。増慧*學。増威儀學。増
淨行學。増波羅提木叉學如是五五
爲句如上
若比丘調
順無畏堪能語言。自有此事亦能教弟子。
如是人應授人大戒。應與他依止。應畜
沙彌。應授差教授比丘尼。若已差應教授。
有五種人不得受大戒。自言犯邊罪犯比
丘尼若賊心受戒破内外道黄門。有是五
法。是人不應受大戒。復有五種人。不應
受大戒。殺父殺母殺阿羅漢破僧惡心
出佛身血。有是五法。不應受大戒。有五種
黄門。生黄門形殘黄門妬黄門變黄門半月
黄門。是爲五種黄門。有五種病人。不應受
大戒。癩若癰疽白癩乾枯癲狂。如是五種
病人。不應受大戒。有五種清淨無難。應
受大戒。是丈夫不負債非奴年滿二十父
母聽。如是五清淨無難。應受大戒。有五法
與人依止。若言能若言可若言是若言善
自修行若言不放逸。是爲五種與依止法。
有五種與人依止法。若言善哉若言好若
言起若言去若言與依止。是爲五種與依
止。有五法不應無依止而住。無戒無定
無慧無解脱慧無見解脱慧。有是五法。不
應無依止而住。有五法應無依止而住
即反上
句是
復有五法。不應無依止而住。若無
戒又不能自勤修學戒。無定無慧無解
脱慧無見解脱慧。又不能自勤修戒定慧
解脱慧見解脱慧。有是五法。不應無依止
而住。有五法應無依止而住即反上
句是
復有
五法。不應無依止而住。不具持二百五十
戒。不多聞。不能自學毘尼阿毘曇。若惡見
心生不能開解習善見。有是五法。不應
無依止而住。有五法應無依止而住
上句
復有五法。不應無依止而住。不具
持二百五十戒。不多聞。不能學毘尼阿毘
曇。不滿五歳。有是五法。不應無依止而
住。有五法應無依止而住即反上
句是
復有五
法。不應無依止而住。不能自學毘尼阿
毘曇。惡見生不能捨住善見。若不樂所住
處不能移至樂處有疑悔心生不能如
法開解。有是五法。不應無依止而住。有
五法得無依止而住即反上
句是
復有五法。不
應無依止而住。不能自勤修増戒増心増
慧學。有病不能自將養。亦不能令他爲己
瞻病。年不滿五歳。有是五法不應無依
止而住。有五法得無依止而住即反上
句是
有五法。不應無依止而住。不能自勤修
威儀戒。不能増淨行増波羅提木叉戒。有
惡見不能捨而住善見。年不滿五歳。有
是五法。不應無依止而住。有五法得無
依止而住即反上
句是
復有五法。不應無依
止而住。不知諍不知諍起不知諍滅不
知向滅諍年不滿五歳。有是五法。不應
無依止而住。有五法得無依止而住
上句
復有五法。不應無依止而住。不知
犯不知懺悔。不善入定不善出定。年不
滿五歳。有是五法。不應無依止而住。有
五法得無依止而住即反上
句是
復有五法。不
應無依止而住。不知犯不知不犯不知
輕不知重不廣誦二部毘尼。有是五法不
應無依止而住。有五法得無依止而住。
即反上
句是
復有五法失依止。若驅出若去若休
道若休不與依止若至戒場上。有是五法
失依止。復有五法失依止。若死若去若休
道若休不與依止若五歳若過五歳。有是
五法失依止。復有五法失依止。若死若去。
若休道若休不與依止若見本和尚。有是
五法失依止。復有五法失依止。若死若去
若休道若休不與依止若和尚阿闍梨命過。
有是五法失依止。復有五法失依止。若死
若去若休道若休不與依止若和尚阿闍梨
休道。有是五法失依止。復有五法失依
止。若死若去若休道若休不與依止若還
隨本和尚。有是五法失依止。有五法驅
遣弟子。若和尚語弟子言。今驅汝去。汝不
應入我房。汝不應復營勞我。莫復至我
所。不共語。是爲和尚五法驅遣弟子。阿闍
梨有五法驅遣弟子。語言。今驅汝去。汝勿
復入我房。不應復營勞我。不應依止我
住。不共語。是爲阿闍梨五法遣弟子。弟
子有五法。爲和尚阿闍梨驅遣。無慚無愧
不可教呵非威儀不恭敬。弟子有是五
法。爲和尚阿闍梨所驅遣。復有五法。無慚
無愧不可教呵親惡知識數往婬女家。有
是五法。爲和尚阿闍梨所遣如是喜往婦女
家。大童女家。
黄門家。若比丘尼間。若式叉摩那間。若沙彌尼間。捕龜
鼈人間。如是等足上四事。五五爲句。如婬女句。
有五種與欲。一言與欲二爲我故説欲三
現身相四口語五現身相口語。是爲五種
與欲。有五種失欲。若受欲比丘死若休道
若至外道若往別部僧中若至戒場上明
相出。有是五種失與欲。有五種與清淨
與自恣亦如是若
失亦如是
如來出世。見諸比丘有過
失故。以五種利義。制護臥具法。不令風
飄雨漬日曝塵坌不令鳥汚。是爲五。和
尚有五非法。弟子應懺悔而去。應語和尚
言。我如法和尚不知。我不如法亦不知。
若我犯戒捨不教呵。若犯亦不知。若犯而
懺悔亦不知。和尚有如是五法。弟子應懺
悔而去。毘尼有五事答。一序二制三重制
四修多羅五隨順修多羅。是爲五。有五法
名爲持律。知犯知不犯知輕知重廣誦二
部戒。是爲五。復有五法。知犯知不犯知
輕知重廣誦毘尼。是爲五。復有五法。知
犯知不犯知輕知重住毘尼而不動。是
爲五。復有五法。知犯知不犯知輕知重
諍事起善能除滅。是爲五。有五種持律。誦
戒序四事十三事二不定廣誦三十事。是初
持律。若誦戒序四事十三事二不定三十事
廣誦九十事。是第二持律。若廣誦戒毘尼。
是第三持律。若廣誦二部戒毘尼。是爲第四
持律。若都誦毘尼。是第五持律。是中春秋冬
應依上四種持律。若不依住突吉羅。夏安
居應依第五持律。若不依住者波逸提。持
律人有五功徳。戒品堅牢。善勝諸冤。於衆
中決斷無畏。若有疑悔能開解。善持毘尼
令正法久住。是爲五。有五種賊心。黒闇心
邪心曲戻心不善心常有盜他物心。是爲
五。復有五種賊。決定取恐怯取寄物取見
便取倚託取。是爲五。復有五種。與罪人
同業。若教授人作賊。若復爲賊先看知
財物處所還示處。若爲賊守物。若爲賊
邏道。是爲五。復有五種犯。波羅夷僧伽婆
尸沙波逸提波羅提提舍尼突吉羅。是爲五。
亦名五種制戒。亦名五犯聚。若不知不見
五犯者。我説此人愚癡。波羅夷僧伽婆尸沙
波逸提波羅提提舍尼突吉羅。是爲五種犯
五種制戒亦如是。五犯聚亦如是。若不知
不見五犯波羅夷僧伽婆尸沙波逸提波羅
提提舍尼突吉羅者。僧應與作呵責羯磨五
種制戒亦如是。五犯聚亦如是。復有五種
犯。或有犯自心念懺悔。或有犯小罪從他
懺悔。或有犯中罪亦從他懺悔。或有犯重
罪從他懺悔。或有罪不可懺悔。有五法。僧
應與作呵責羯磨。破戒破見破威儀若毀佛
及法。是爲五。復有五法。破戒破見破威儀
毀佛及僧。是爲五。復有五。破戒破見破威
儀毀法及僧。是爲五法。應與作呵責羯磨。
如是擯羯磨遮不至白衣家羯磨若擧羯磨
亦如是。有五法。作呵責羯磨。非法非毘
尼羯磨不成不得處所。何等五。不作擧
不作憶念不作自言非法別衆。是爲五。
復有五法。若不犯犯不可懺若犯已懺非法
別衆。是爲五法。羯磨不成不得處所。復有
五如法。羯磨成就得處所即反上
句是
被呵責
羯磨人。有五事不應作如呵責揵
度中説
被擧人
有五法不應爲解。若罵謗比丘。方便爲比
丘作損減無利作無住處。若在界内界
外受善比丘禮拜供養。在無比丘處住。
有是五法。不應爲解擧羯磨。復有五法。應
爲解擧羯磨即反上
句是
若比丘被不見罪擧羯
磨者。應以五事自觀察。若我不見罪。諸
比丘不共我羯磨説戒自恣同一房宿。不共
同一坐小食大食上。不隨大小次第。不執
手禮拜恭敬問訊。是爲被不見罪擧羯磨者
以此五事自觀察。被不懺悔羯磨惡見不捨
擧羯磨亦如
爲他作不見罪擧羯磨者。亦
應以此五事自觀察。不懺悔不捨惡見擧羯
亦如
比丘有五法。僧不應爲作遮不至
白衣家羯磨。不孝父母不敬沙門婆羅門
不善受語。有是五法。不應爲作遮不至白
衣家羯磨。有五法。應爲作遮不至白衣家羯
即反上
句是
復有五法。應與作遮不至白衣
家羯磨喜罵謗白衣方便爲白衣家作損
減無利益。作無住處鬪亂白衣。是爲五
法。復有五法。在白衣前毀佛法僧罵白
衣作下業若調誑白衣。是爲五法。比丘有
五法。令白衣不信如上鬪亂
白衣句
比丘復有五法。
令白衣不信如上調誑
白衣句
白衣有五法。僧不
應與作覆鉢。若不孝父母不敬沙門婆
羅門不事比丘。是爲五。白衣有五法。僧
應與作覆鉢即反上
句是
有五法。僧應與作覆
鉢。罵謗比丘爲比丘作損減作無利益
作無住處鬪亂比丘。是爲五。復有五法。
於比丘前毀佛法僧以無根不淨行謗比
丘犯比丘尼。是爲五。有五事毀訾。得
波逸提罪。不以義故不以法故不以毘尼
故不以教授故不以親故。有是五事毀訾
得波逸提。復有毀訾不得波逸提即反上
句是
若比丘僧。不差以五事。向未受大戒人。説
他犯者。得波逸提。若説名字若種姓若相
若衣若房舍。是爲五事。有五處行婬犯波
羅夷。婦人童女二根黄門男子。是爲五。有
五種盜。犯波羅夷。若自取若指示取若遣使
取若重物若移本處。是爲五。復有五事。若
非己有想不暫取不親厚取若重物移本
處。是爲五。復有五。是他有作他想若重物
若作盜心若移本處。是爲五。死人有五不
好。一不淨二臭三有恐畏四令人恐畏惡鬼
得便五惡獸非人所住處。是爲五。犯戒人
有五過失。有身口意業不淨。如彼死屍不
淨。我説此人亦如是。或有身口意業不淨
惡聲流布。如彼死屍臭氣從出。我説此人
亦復如是。彼有身口意業不淨。諸善比丘畏
避。如彼死屍令人恐怖。我説此人亦復如
是。有身口意業不淨。令諸善比丘見之生
惡心言。我云何乃見如是惡人。如人見死
屍生恐畏令惡鬼得便。我説此人亦復如
是。有身口意業不淨者。與不善人共住。如
彼死屍處惡獸非人共住。我説此人亦復如
是。是爲犯戒人五事過失如彼死屍。不忍
辱人有五過失。一凶惡不忍二後生悔恨
三多人不愛四惡聲流布五死墮惡道。是爲
五。能忍辱人有五功徳即反上
句是
向火有五過
失。一令人無顏色二無力三令人眼闇四
人多鬧集五多説俗事。是爲五。常喜
往反白衣家比丘有五過失。一不囑比丘
便入村。二在有欲意男女中坐。三獨坐。四
在屏處覆處坐。五無有知男子與女人説法
過五六語。是爲五。復有五。一數見女人。二
既相見相附近。三轉親厚。四已親厚生欲意。
五已有欲意或犯死罪若次死罪。是爲
五。散亂心眠有五過失。若見惡夢。諸天
不祐護。心不思法。不繋意在明。失不淨。
是爲五。不散亂心眠有五功徳即反上
句是
飮酒
有五過失。無顏色。體無力眼闇喜現瞋相。
失財物。是爲五。復有五事。生病益鬪諍。
惡名流布。智慧轉少。死墮惡道。是爲五。破
戒有五過失。自害。爲智者所呵。有惡名流
布。臨終時生悔恨。死墮惡道。是爲五。持戒
有五功徳即反上
句是
復有五事。先所未得物
不能得。既得不護。若隨所在衆若刹利衆
婆羅門衆若居士衆若比丘衆於中有愧恥。
無數由旬内沙門婆羅門稱説其惡。破戒惡
人死墮惡道。是爲五。持戒有五功徳即反
上句
不嚼楊枝有五過失。口氣臭。不善別
味。熱癊不消。不引食。眼不明。是爲五。
嚼楊枝有五事好即反上
句是
食粥五事好。除
飢。解渇。消宿食。大小便通利。除風。是爲
五。經行有五事好。堪遠行。能思惟。少病。
消食飮。得定久住。*有五種食。飯乾飯麨
肉魚。有五種鹽。青鹽黒鹽毘荼鹽嵐婆鹽
支都毘鹽。是爲五。復有五種鹽。土鹽灰鹽赤
鹽石鹽海鹽。是爲五。佉闍尼食有五事不應
食。若非時若不淨若不與若不受若不作餘
食法。是爲五。有五事應食即反上
句是
有五種
受食。身與身受。衣*與衣受。曲肘與曲肘受。
器*與器受。有時因縁置地取。是爲五。復
有五。身與身受。或身與物受。或物與身受。
或物與物受。或遙擲與得墮手中。是爲五。
有五種淨果。火淨刀淨若瘡淨若鳥淨若不
任種淨。是爲五。復有五。若剥少皮若都剥
若腐爛若破若瘀。是爲五。有五種脂。
脂魚*脂驢脂猪脂失首摩羅脂。是爲五。有
五種皮不應用。師子皮虎皮豹皮獺皮猫
皮。是爲五。復有五種皮。人皮毒蟲皮狗皮
錦文蟲皮野狐皮。是爲五。有五種皮不應
畜。象皮馬皮駝皮牛皮驢皮。是爲五。復有
五。羖羊皮白羊皮鹿皮熊皮伊師皮。是爲
五。有五種肉不應食。象肉馬肉人肉狗
肉毒蟲*獸肉。是爲五。復有五。師子肉虎肉
豹肉熊肉羆肉。是爲五。有五種説戒。或説
序已。應白僧言。餘者如僧常聞。若已説
戒序説四波羅夷竟。應白僧言。餘者如僧
常聞。説序説四波羅夷説十三僧殘已。應
白僧言。餘者如僧常聞。説序四波羅夷僧
殘二不定已。應白僧言。餘者如僧常聞。若
廣説。是爲五。復有五。若説序四波羅夷竟。
應白僧言。餘者如僧常聞。若説序四波羅
夷僧殘竟。應白僧言。餘者如僧常聞。若説
序四波羅夷僧殘二不定竟。應白僧言。餘
者如僧常聞。説序四波羅夷僧殘二不定三
十尼薩耆波逸提竟。應白僧言。餘者如僧
常聞。若廣説。是爲五。復有五。説序四波羅
夷僧殘竟。應白僧言。餘者如僧常聞。如是
一一増乃至波逸提若廣説。是爲五。有五
法。不應差爲分粥人。若已差不應分如上
房舍
犍度
中説
以五事因縁。受功徳衣得畜。長衣
離衣宿別衆食展轉食不囑入村。有此五事
因縁。受功徳衣。受功徳衣。已得五事即反
上句
有五事因縁留僧伽梨。若有恐怖若疑
有恐怖。若雨若疑當雨。若經營作僧伽梨。
若浣若染。若深藏擧。是爲五事因縁留僧
伽梨。以五事因縁留雨衣。若受界外請食。
若渡水。若病。若飽食已。若經營作雨衣。若
浣若染若深藏擧。以此五事因縁留雨衣。
夏安居竟。應作五事。自恣。應解界。應還
結界。受功徳衣。應分臥具。是爲五。比丘
有五法。不應與作親厚。若喜鬪諍。若多作
業。若與衆中勝比丘共諍。若喜遊行不
止。止不爲人説法言示人善惡。是爲五。
有五法應與作親厚反上
句是
有五法應差
教授比丘尼。若具持波羅提木叉戒。多聞善
巧語言。慈心辯説了了令聽者得解。不爲
佛出家而犯重罪。二十臘若過二十。是爲
五。有五法令正法疾滅。何等五。有比丘。
不諦受誦。熹忘誤。文不具足以教餘人。文
既不具其義有闕。是爲第一疾滅正法。復
次有比丘。爲僧中勝人上座。若一國所宗。
而多不持戒。但修諸不善法。放捨戒行。不
勤精進。未得而得。未入而入。未證而證。後
生年少比丘。倣習其行。亦多破戒修不善
法。放捨戒行亦不勤精進。未得而得未入
而入未證而證。是爲第二疾滅正法。復次
有比丘。多聞持法持律持摩夷。不以所
誦教餘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私便命
終。彼既命終令法斷滅。是爲第三疾滅正
法。復次有比丘。難可教授不受善言不
能忍辱。餘善比丘即捨置。是爲第四疾滅
正法。復次有比丘。熹鬪諍共相罵詈。彼此
諍言口如刀劍互求長短。是爲第五疾滅
正法。復有五法令正法久住*反上
句是
比丘有
五法。不應將作伴行。熹大在前行。喜
*大在後。喜抄斷人語次。不別善惡語。善
語不讃稱美惡言。如法得利不以時爲
彼受。有是五法。不應將作伴行。有五法
應將作伴行*反上
句是
比丘有五法。而自損
減。有犯爲有智者所呵得罪無量。染汚於
人不令清淨。爲彼作犯不作無犯。若受彼
自言不如自言法治。不知言説遠近損減。
是爲五。復有五法。不自損減*反上
句是
復有
五法。自損減。不解所可言。亦不善憶識。
彼語應難不難。若彼難來不能解。不具持
波羅提木叉戒。是爲五。復有五法。不自損
反上
句是
復有五法自損減。喜瞋恚不放捨。
増益他語。受不善語。離善語。是爲五。復有
五不自損減反上
句是
病人有五法難瞻視。
有五法易瞻視。有五法應受病人衣
上衣
揵度中
比丘有五法。生人疑惑乃至。阿羅漢。
何等五。若比丘數往婬女家婦人家大童女
家黄門家比丘尼家是爲五。比丘有五法。
爲白衣所不熹。熹親白衣。熹瞋白衣。強
至白衣家。喜與白衣竊語。喜乞求。是爲五
白衣所不熹見。有五法。白衣熹見反上
句是
爾時世尊在王舍城。時優波離。從坐起偏
露右肩右膝著地合掌白佛言。年少比丘。
在上座比丘前懺悔。有幾法。佛告優波離。
有五法。偏露右肩脱革屣禮足右膝著地
合掌。應説罪名種性作如是語。我某甲比
丘。犯如是如是罪。從長老懺悔。上座應
答言。自責汝心生厭離。彼人答言爾。年少
比丘。在上座前懺悔。應以是五法。優婆離
復問。年少客比丘。禮上座舊比丘。應以幾
法。佛告言。年少客比丘。應以五法禮上座
舊比丘。應偏露右肩脱革屣右膝著地捉
上座兩足言。大徳我和南。是爲五法。年少
舊比丘。禮客上座比丘亦如是。有五種人
不應禮。自言犯邊罪犯比丘尼賊心受戒
破二道黄門。是爲五。復有五法。殺父殺母
殺阿羅漢破僧惡心出佛身血。是爲五。比
丘復有五種威儀不應禮。若大便若小便若
露身若剃髮時若説法時。是爲五。復有五。
若嚼楊枝若洗口若食若飮若食果。是爲
五。上座若次座。有五法。於鬪諍比丘無利
益。不具持二百五十戒。不多聞。不廣誦二
部戒不能問答。不能如法教呵及作滅
擯令得歡喜。不善能滅鬪諍事。是爲五。
復有五法。上座若次座。於鬪諍比丘有利
反上
句是
有五法。名爲大賊。長壽作大罪不
被繋縛。何等五。若住無定處有好伴。若
多刀杖。若大富多有財寶。彼作是念。若有
捉我者。當多與財寶。若有大人親友。若
依止王若大臣。彼作是念。若有捉我者。王
及大臣當佐助我。若於遠處作賊而還。是
爲五。如是破戒比丘有五法。長壽多作衆
罪。不速爲他所擧。若住無定處。有伴黨。
若多聞。若聞能憶持。有如是多聞。初中下
言悉善。有文有義具説淨行。於如是法中
能憶持。而不能善心思惟深入正見。若能
得衣服飮食臥具醫藥。彼作是念。若有擧
我者。我當多與物。若有大人爲親厚。若
上座若次座。彼作是念。若有擧我者。上座
次座當佐助我。若在空野中住。來至大
家求覓利養。是爲五法。破戒比丘長壽多
作衆罪不速爲他所擧。有五非法。遮説
戒。遮無根波羅夷僧伽婆尸沙波逸提波羅
提提舍尼突吉羅。是爲五有五如法。遮説
反上
句是
有五非法捉籌。若不解斷事受
籌。若無同意受籌。若無善比丘受籌。若
非法若別衆受籌。是爲五。有五如法受籌
反上
句是
有五非法默然。有五如法默然。有五
法和合如上雜揵
度中説
有五法捨棄如拘睒彌揵
度中説
爾時佛告優波離。汝等莫數數擧他比丘
罪。何以故。擧他比丘者。身威儀不清淨。而
擧他罪。即生彼語。長老。先自令身清淨。優
波離。比丘若身威儀清淨。而擧他罪。不生
彼語。若言不清淨命不清淨亦如是。復次優
波離。若寡聞不知修多羅。而擧他罪。即生
彼語。問言長老。此事云何。此有何義。便不
能分別答彼問。即生彼語。長老。先誦修多
羅。然後當知。優波離。若比丘多聞誦修多
羅。便不生彼語。復次優波離。比丘寡聞不
誦毘尼。而擧彼罪。生彼問言。長老此何
所説。因何而起。若不能説所起處。復生彼
語言。長老。且先自誦習毘尼。優波離。若比
丘多聞誦習毘尼。而擧彼罪。不生彼問。優
波離。若比丘有是五法。應以時如法擧彼
罪。時優波離。信樂歡喜受持
爾時世尊。在迦陵伽國&MT02247;羅林中。時長老波
摩那。詣世尊所頭面禮足却坐一面。白世
尊言。大徳。以何因縁。如來滅後正法疾滅。
而不久住。復以何因縁。正法不滅而得久
住。佛告波摩那言。如來滅後比丘不敬佛
法僧及戒定。以是因縁正法疾滅而不久
住。波摩那。如來滅後。若比丘敬佛法僧及
戒定。以是故正法不滅。而得久住
爾時世尊。在金毘羅國王園中。時長老金毘
羅詣世尊所頭面禮足却坐一面。白世尊
言。以何因縁。如來滅後正法疾滅。而不久
亦如上問
答不異
爾時有異比丘。往佛所頭面禮
足却坐一面白佛言。大徳。以何因縁正法
疾滅而不久住。佛告比丘。若比丘在法律
中出家。不至心爲人説法。亦不至心聽法
憶持。設復堅持。不能思惟義趣。彼不知
義。不能如法修行。不能自利亦不利人。
佛告比丘。有是因縁令法疾滅而不久住。
大徳。復以何因縁令法久住而不疾滅
反上
即是
時有異比丘。往世尊所頭面禮
足却坐一面。善哉大徳。爲我略説法。我當
獨在靜處勤修精進而不放逸。佛告比丘。
汝若知世法不能出離。若知有受不能
越度。若知有欲不得無欲。若知有結不
得無結。若知親近生死不得無親近。汝比
丘決定應知。此非法非毘尼非佛所教。若
比丘汝知此法是出離非世法。是越度非
*受法。是離欲非有欲。是無結非有結。是不
近生死非親近。汝比丘應決定知此法。是
法是毘尼是佛所教。時彼比丘。聞世尊略説
教授。即獨在靜處勤行精進。而不放逸。初
夜後夜警意思惟。一心修習道品之法。所
爲信樂出家行道。未久現世得證成阿羅
漢。我生已盡梵。行已立所作已辦不復還
此。彼比丘自知得阿羅漢。佛説如是法。諸
比丘聞。信樂歡喜受持。爾時有異比丘。往
世尊所頭面禮足却坐一面白佛言。善哉
大徳。爲我略説法。我當獨在靜處勤修精
進而不放逸。佛告比丘。若汝知有法。令多
欲不令少欲。令無厭不知足。令難護不
易護。令難養不易養。令愚癡無智慧。比
丘汝應知如是法。非法非毘尼非佛所
教。若比丘知有法。令少欲不多欲。令知
足不無厭。令易護不難護。令易養不難
養。令有智慧不愚癡。比丘汝應決定知是
法是毘尼是佛所教。時彼比丘。聞佛略説
已。即獨在靜處思惟。如上所説
四分*律卷第五十



四分*律卷第六十第四分之十一
 姚秦*罽賓三藏佛陀耶舍
共竺佛念*等    譯 
毘尼増一之四
爾時佛告諸比丘。若我所聽。波陀舍阿&T072933;
陀舍。便闍那阿&T072933;。便闍那惡叉羅阿&T072933;惡叉
羅。應如是作。如我所不聽。波陀舍阿&T072933;
陀舍。便闍那阿&T072933;。便闍那惡叉羅阿&T072933;惡叉
羅。應呵不應隨順。應如是作。如我所遮。
波陀舍阿&T072933;波陀舍。便闍那阿&T072933;。便闍那惡
叉羅阿&T072933;惡叉羅不應作。如我所不遮。波
陀舍阿&T072933;波陀舍。便闍那阿&T072933;。便闍那惡叉
羅阿&T072933;惡叉羅。應隨順不應呵。爾時舍利
弗。與五百比丘倶。摩訶波闍波提比丘尼。
與五百比丘尼倶。阿難分坻。與五百優婆
塞倶。毘舍佉母。與五百優婆私倶。如拘睒
彌揵度中説。爾時佛告諸比丘。比丘至僧
中。先有五法。應以慈心。應自卑下如拭
塵巾。應善知坐起。若見上座不應安坐。
若見下座不應起立。彼至僧中。不爲雜
説論世俗事。若自説法。若請人説法。若見
僧中有不可事。心不安忍。應作默然。何以
故。恐僧別異故。比丘應先有此五法然後
至僧中。舍利弗。有此五法。比丘在僧中不
應語。復有五法。在僧中應語。此中有六
法。如上爲自損減中説。擧他罪有五法。具
持二百五十戒。多聞。善於語言。有憶念。有
智慧。是爲五。有五法應擧他罪。有慈悲
心有欲利益令増長令懺悔清淨。有是五
法。應擧他罪。欲擧他罪者。應有五法。如
上遮揵度中説。有五非法擧。非時不以時。
不實不以實。損減無利益。麁獷不柔和。
瞋恚不以慈心。是爲五。有五如法擧反上
句是
不善善非毘尼是毘尼世間出世間作損減
利益亦如是説。有五句語。無第三句。時與
非時。此句無第三。實與不實。此句無第三。
損減有利益。此句無第三。麁獷柔和此句
無第三。瞋恚慈心。此句無第三。是爲五句
無第三。説五語捨戒。捨佛捨法捨僧捨
和上捨同*和上。如是五五爲句。乃至非
沙門釋子。如來出世。見有過失故。以五利
義。爲諸比丘制戒。攝取於僧。令僧歡喜。
令僧安樂。令不信者信。信者増長。是爲五
乃至正法久住亦如是。如來出世。見諸比丘
有過失故。以五利義。爲諸比丘制呵責羯
磨攝取於僧。令僧歡喜。令僧安樂。令不信
者信。信者増長。是爲五。乃至正法久住。五
五爲句亦如是。乃至七滅諍亦如是。有六
非法遮説戒。遮無根破戒作不作破見破威
儀亦如是。是爲六。有六如法遮説戒
反上
句是
有六法。應差教授比丘尼。具持二百
五十戒。多聞。廣誦二部戒毘尼。善能語言辯
説義句了了。不爲佛故出家而犯重罪。若
二十臘若過二十。有是六法。應差教授比
丘尼。比丘爲比丘作疑。有六法。若以所生
年。若以臘數。若以受大戒。若以羯磨。若
犯。若以法。是爲六。有六犯所起處。或有犯
由身起非心口。或有犯起於口不以身
心。或有犯從身口起不以心。或有犯從
身心起非口。或有犯起口心非身。或有
犯從身口心起。是爲六。鬪諍有六根本。
如中阿含説。有六處盜犯波羅夷。若自取若
指授若遣使若重物以盜心移離本處。是爲
六。復有六非己有想。不暫取想。非親厚想
若重物。以盜心。移離本處。是爲六。有七
非法遮説戒。遮無根波羅夷乃至無根惡説。
是爲七。有七犯聚波羅夷乃至惡説。是爲
七。有七種精。青色乃至酪漿色。是爲七。有
七滅諍。如上戒文中説。有七法名爲持律。
知犯知不犯知輕知重知有餘知無餘
誦二部戒毘尼。是爲七。復有七。六句同
前。第七句以廣誦毘尼爲一句。是爲七。復
有七。六句同前。第七句以住毘尼不移不
動爲一句。是爲七。復有七。六句同前。第
七句以善能滅諍事爲一句。是爲七。復有
七。六句同前。第七句以自識宿命種種所
使爲一句。是爲七。復有七。六句同前。第
七句以天眼見衆生死此生彼爲一句。是
爲七。復有七。六句同前。第七句以漏盡得
無漏心解脱慧解脱現世得果證我生已盡梵
行已立所作已辦終不還。此爲一句。是爲
七。有七不恭敬。不敬佛法僧戒定父母善
法是爲七。有七恭敬反上
句是
有七語捨戒。
捨佛法僧捨和尚捨同和尚捨阿闍梨
捨同阿闍梨。是爲七。乃至非沙門釋子亦
如是。以七義故。如來出世爲諸比丘制戒。
攝取於僧。令僧歡喜。令僧安樂。令不信者
信。信者増長。難調令調。慚愧者得安樂。是
爲七。如是七七爲句。乃至正法久住亦如
是。以七義故。如來出世爲諸比丘制呵
責羯磨。從攝取於僧。七七爲句。乃至正法
久住亦如是。乃至七滅諍亦如是。如呵責
羯磨爲句。有八非法遮説戒。遮無根破戒
作不作。破見作不作。破威儀作不作。破正命
作不作。是爲八。有八如法遮説戒反上
句是
八法應差教授比丘尼。具持二百五十戒。
多聞。誦二部戒毘尼。善能言語辯義句字了
了。大姓出家刹利婆羅門居士。若形顏端
政。不爲佛故出家而犯重罪。若二十臘若
過二十臘。是爲八。有八不可過法。如比丘
犍度中説。白衣有八法。應與作覆鉢。
罵謗比丘。作損減。無利益。作無住處。鬪
亂比丘。在比丘前毀佛法僧。是爲八。比丘
有八法。令白衣不信。罵謗白衣。作損減。
無利益。作無住處。鬪亂白衣。在白衣前
毀佛法僧。是爲八。比丘有是八法。應與作
遮不至白衣家羯磨如上説。有八法。應差
作使伴。能聞能説自解令他解能受能持
無失知好惡説義趣。是爲八
爾時世尊。在瞻婆城伽伽池邊。白月十五日
説戒時。於露地坐。與衆僧倶前後圍遶。時
有比丘。擧彼比丘見聞疑罪。當擧罪時。彼
比丘乃作餘語答。便起瞋恚。佛告諸比丘。
應審定問彼人。彼人於佛法中無所
無所増長。譬如農夫田苗稊稗參生。苗葉
相類不別。而爲妨害。乃至莠實。方知非穀
之異。既知非穀即耘除根本。何以故。恐害
善苗故。比丘亦復如是。有惡比丘。行來坐
起攝持衣鉢。如善比丘不別。乃至不出
罪。時既出其罪。方知比丘中稊稗之異。既
知其異。應和合爲作滅擯除之。何以故。恐
妨善比丘故。譬如農夫治穀當風簁揚好
穀留聚其下&T040672;隨風除之。何以故。恐
汚好穀故。如是惡比丘行來入出。如善比
丘不別。乃至不出罪。時既出其罪。方知
比丘中*秕*&T040672;穢惡。既知已。應和合爲作
滅擯除之。譬如有人須木作井欄。從城
中出。手捉利斧。往彼林中。遍扣諸樹。若是
實中者其聲貞實。若是空中者其聲虚而
&T027739;。而彼空樹根莖枝葉。*如貞實者不異。
至於扣時方知内空。既知内空。即便斬伐
截落枝葉先去麁朴。然後釿剗細治内外
倶淨。以作井欄。如是惡比丘。行來出入攝
持衣鉢。威儀如善比丘不異。乃至不出罪。
時既出其罪。方知沙門中垢穢稊稗空樹。若
知已即應和合作滅擯。何以故。恐妨害善
比丘故。而説偈言
    同住知性行 嫉妬喜瞋恚
    人中説善語 屏處造非法
    方便作妄語 明者能覺知
    稊稗應除棄 及以空中樹
    自説是沙門 虚空應滅擯
    已作滅擯竟 行惡非法者
    清淨者共住 當知是光顯
    和合共滅擯 和合盡苦際
佛説如是。諸比丘聞。歡喜信樂受持
爾時佛告諸比丘。我今爲汝等説八種惡
馬及八種惡人。汝曹諦聽。何等八。或有惡
馬。授勒與鞭欲令其去。而更觝躓不去。或
有惡馬。授勒與鞭欲令其去。而反倚傍兩
轅。而不前進。或有惡馬。授勒與鞭欲令
其去。而顛蹶倒地。既傷其膝。又折轅槅。
或有惡馬。授勒與鞭欲令其去。而更却行
不進。或有惡馬。授勒與鞭欲令其去。而
更趣非道破輪折軸。或有惡馬。授勒與
鞭欲令其去。不畏御者亦不畏鞭。方便
噛銜&T060355;突不可禁制。或有惡馬。授勒與
鞭欲令其去。而雙脚人立吐沫。或有惡馬。
授勒與鞭欲令其去。或蹲或臥。是爲八。何
是八種惡人。或有比丘。擧彼見聞疑罪。
而彼比丘便言。我不憶我不憶。猶如惡馬
授勒與鞭欲令其去而更觝躓不去。我説
此人亦復如是。或有比丘。擧彼見聞疑罪。
而彼比丘不言犯不言不犯默然而住。猶
如惡馬授勒與鞭欲令其去。倚傍兩轅而
不前進。我説此人亦復如是。或有比丘。
擧彼見聞疑罪。彼作是言。長老亦自犯是
罪。云何能除他罪。猶如惡馬授勒與鞭欲
令其去。而更顛蹶倒地既傷其膝又折轅
槅。我説此人亦復如是。或有比丘。擧彼見
聞疑罪。彼比丘作是言。長老自癡。猶須人
教而欲教我。猶如惡馬授勒與鞭欲令
其去而更却行。我説此人亦復如是。或有
比丘。擧彼見聞疑罪。而彼便説餘事答反
生瞋恚。猶如惡馬授勒與鞭欲令其去。而
趣非道折軸破輪。我説此人亦復如是。
或有比丘。擧彼見聞疑罪。而彼比丘不畏
衆僧亦不畏犯。而不受擧罪者語。便捉坐
具置肩而去不可呵制。猶如惡馬授勒
與鞭欲令其去。而不畏御者亦不畏鞭
噛銜*&T060355;突不可禁制。我説此人亦復如
是。或有比丘。擧彼見聞疑罪。而彼比丘左
抄欝多羅僧。在僧中擧手大語。乃令汝等
教授我耶。猶如惡馬授勒與鞭欲令其
去。而更雙脚人立吐沫。我説此人亦復如
是。或有比丘。擧彼見聞疑罪。彼比丘言。長
老亦不與我衣鉢臥具醫藥。何故教我。彼
即捨戒取於下道。至諸比丘所作是言。大
徳。我已休道。於意快耶。猶如惡馬授勒與
鞭欲令其去而更蹲臥。我説此人亦復如
是。是爲八種惡人。我已説八種惡馬八種
惡人。世尊所應。慈愍諸弟子。我已具説。汝
今當住在空處樹下修習禪定。莫爲放逸
後致悔恨。此是我教誡。佛説如是。諸比丘
聞。歡喜信樂受持
爾時世尊在拘薩羅國。與千二百五十比丘
倶人間遊行。於中道見有大聚火熾然。見
已即下道。在一樹下敷座而坐。告諸比丘。
汝等見彼大聚火熾然不。若使有人捉彼
火捫摸嗚之。即燒其皮肉筋骨消盡。若復
有人。捉刹利女婆羅門女毘舍女首陀羅
女捫摸嗚之。如是二事何者爲善。諸比丘
白佛。大徳。若捉彼刹利等女捫摸嗚之。
事爲善。何以故。若捉火即燒爛皮肉筋骨
消盡。得大苦痛不可堪耐。佛告諸比丘。我
今告汝。寧捉此火捫摸嗚之。燒其皮肉筋
骨消盡。此事爲善。何以故。不以此因墮三
惡道。若非沙門。自言是沙門。非淨行。自言
是淨行。破戒行惡。都無持戒威儀。邪見覆
處作罪。内空腐爛外現完淨。食人信施以
不消信施故。墮三惡道長夜受苦。是故
應當持淨戒食人信施。飮食衣服臥具醫
藥一切所須。能令施主得大果報。所爲出家
作沙門亦得成就。汝等比丘。寧以熱戟。
刺脚。當受信樂善男子善女人接足作禮
耶。如是二事何者爲善。諸比丘白佛言寧
受信樂善男子善女人接足作禮。何以故。熱
戟刺脚受大苦痛故。佛告諸比丘。我今告
汝寧以熱戟刺脚。何以故。不以此因墮
三惡道。若非沙門。自言是沙門。非淨行自
言是淨行。破戒行惡。都無持戒威儀。邪見
覆處作罪。内空腐爛外現完淨。食人信施。
以不消信施故。墮三惡道長夜受苦。是
故當持淨戒食人信施。乃至一切所須如
上説。令施者得大果報。所爲出家作沙門
亦得成就。汝等比丘。寧以*熱斧自斬其身
首。當受信樂善男子善女人手捫摸身耶。
如是二事何者爲善。諸比丘白佛言。大徳。
寧受信樂善男子善女人手捫摸身。何以故。
熱斧斬身首受大苦痛故。我今告汝。寧
以熱斧自斬其身首。此事爲善。何以故。
不以此因墮三惡道。餘如上句説。比丘汝
等。寧以熱鐵爲衣燒爛身盡。當受著信
樂善男子善女人種種好衣。如是二事何者
爲善。諸比丘白佛言。大徳寧受彼種種好
衣。何以故。熱鐵衣燒身受大苦痛故。佛告
諸比丘。我今語汝。寧以熱鐵爲衣燒身。何
以故。不以此因墮三惡道。餘如上句説。比
丘汝等。寧呑熱鐵丸燒爛五藏從下而
出。當受信樂善男子善女人飮食供養耶。
如是二事何者爲善。諸比丘言。寧受彼飮
食供養。何以故。呑熱鐵*丸受大苦痛故。
佛告諸比丘。我今告汝。寧呑熱鐵*丸。何以
故。不以此因墮三惡道。餘如上句説。受
種種粥亦如是。汝等比丘。寧在熱鐵床上
坐自燒身燋爛。當受信樂善男子善女人種
種好床臥具在上耶。如是二事何者爲善。
諸比丘白佛言。寧受彼種種好床臥具。何以
故。熱鐵床上自燒身燋爛受大苦痛故。佛
告諸比丘。我今語汝。寧受熱鐵床上坐臥
燒身。何以故。不以此因墮三惡道。餘如
上句説。汝等比丘。寧在熱鐵屋中住燒身。
當受信樂善男子善女人房舍在中止宿
耶。如是二事何者爲善。諸比丘白佛。寧受
彼房舍止宿。何以故。在彼熱鐵房中受大
苦痛故。我今告汝。寧在彼熱鐵房中燒身
爛盡。何以故。不以此因縁墮三惡道。餘如
上句説。爾時世尊説此語時。六十比丘沸血
從面孔出。六十比丘捨戒休道。六十比丘
得無漏心解脱。有衆多比丘。遠塵離垢得
法眼淨。白衣家有九法。未作檀越不應作。
若至其家不應坐。何等九。見比丘不喜
起立。不喜作禮。不喜請比丘坐。不喜比
丘坐。設有所説而不受。若有衣服飮食所
須之具輕慢比丘而不與。若多有而少與。
若有精細而與麁惡。或不恭敬與。是爲九
法不應往白衣家。復有九法。未作檀越
應爲檀越。已作應往坐反上
句是
有九不如法
遮説戒。遮無根破戒作遮不作遮作不作。
破見破威儀亦如是。是爲九。有九如法遮
説戒反上
句是
有九語捨戒。捨佛捨法捨僧捨
和尚捨同和尚捨阿闍梨捨同阿闍梨
捨諸梵行捨戒。是爲九。如是九九爲句。
乃至非沙門釋種子亦如是。如來出世。見
有過失故。以九利義。爲諸比丘制戒。攝
取於僧。乃至斷未來有漏。是爲九。如來出
世。見有過失故。以九利義。爲諸比丘制
呵責羯磨。從攝取於僧。乃至斷未來有漏。
是爲九。乃至九滅諍亦如是。有十種衣。拘
奢衣劫貝衣欽跋羅衣芻摩衣叉摩衣舍&T072933;
麻衣翅夷羅衣拘遮羅衣差羅波尼衣。是十
種衣。應染作袈裟色。衣持有十種。糞掃衣
牛嚼衣鼠噛衣燒衣月水衣初産衣神廟衣
塚間衣願衣立王衣往還衣。是爲十。有十非
法遮説戒。非波羅夷。不入波羅夷説中。非
捨戒。不入捨戒説中。隨如法僧要。如法僧
要不呵。不隨如法僧要呵説中。不見不聞不
疑破戒。不見不聞不疑破見。不見不聞不疑
破威儀。是爲十。有十如法遮説戒反上
句是
有十非法遮説戒。不犯邊罪。不入邊罪説
中。不犯比丘尼。不入犯比丘尼説中。不賊
心受戒。不入賊心受戒説中。不破二道。不
入破二道説中。非黄門。不入黄門説中。是
爲十。有十如法遮説戒反上
句是
有十法。應差
教授比丘尼。具持二百五十戒。多聞。廣誦
二部戒毘尼。善巧語言辯説了了。大姓出家
刹利婆羅門居士。形貌端政。比丘尼恭敬。
堪任爲比丘尼説法令得歡喜。不爲佛故
出家著袈裟而犯重罪。若二十臘若過二
十臘。是爲十。爾時佛告優波離。汝等莫數
擧他比丘罪。何以故。若身威儀。不清淨。擧
他比丘罪。即生彼語言。長老先自淨身威
儀。優波離。若比丘身威儀清淨。不生他語。
若言不清淨。命不清淨。不多聞。不廣誦二
部毘尼亦如是如上五
法中説
復次優波離。擧
他比丘。復應修習五法。以時不以非時。
以實不以不實。利益不以損減。柔軟不
以麁*獷。慈心不以瞋恚。優波離。擧他比
丘。有此十法。然後應擧。有十非法受籌。不
解事受籌。不與共如法者受籌。欲令非法
者多受籌。知有多非法者而受籌。欲令僧
破受籌。知僧欲破受籌。以小罪受籌。不
如所見受籌。非法受籌。別衆受籌。是爲十。
有十如法受籌反上
句是
如來出世。見有過失
故。以十義爲諸比丘制戒。從攝取於僧。
乃至正法久住。是爲十。有十種人不應禮。
自言犯邊罪犯比丘尼賊心受戒破二道黄
門殺父殺母殺阿羅漢破僧惡心出佛身
血。是爲十。比丘有十種威儀不應禮。大行
時小行時若裸身若剃髮若説法若嚼楊枝
若洗口若飮若食若噉果。是爲十。飮酒有十
過失。令色惡少力眼不明喜現瞋失財増
病起鬪諍有惡名流布無智慧死墮地
獄。是爲十。出家人。入王宮至婇女間。有
十過失。若王與夫人和合時。比丘入宮至
婇女間。夫人見比丘笑。比丘見夫人亦笑。
王作是意言。比丘若已作是事。若當作
此。是出家人入王宮婇女間初過失。復次
若王醉時。與夫人和合不憶。後夫人有
娠。王作是意言。比丘來入宮。是比丘所
爲。是爲第二過失。復次王太子欲反殺王。
王作是意。比丘來入我宮内是其所教。是
第三過失。復次王在内。祕密之言以聞於
外。王作是念。比丘來入我宮内。是其所傳。
是第四過失。復次王若失寶若似寶。王作
是意。比丘來入我宮内。是其取去。是第五過
失。復次王或以賤人在高位處。外不喜者
作是言。比丘入宮是其所作。是爲第六過
失。復次王或以高位者處在下職。外不喜
者作是言。比丘入宮是其所作。是第七過
失。復次無事因縁非時。王集四部兵。其不
喜者作是言。比丘入宮是其所作。是爲第
八過失。復次王或集兵。中路而還。其不喜
者作是言。比丘入宮是其所作。是爲第九
過失。復次若王在宮婇女間。出好象馬端
政女人。見則心生愛著非比丘法。是爲第
十過失。有十法不應授人大戒。不能教
弟子増戒増心増慧學増威儀増淨行増波羅
提木叉學。不能教捨惡見令住善見。弟
子不樂住處不能移至樂處。若有疑悔
生不能如法如毘尼開解決斷。若不滿
十臘。是爲十。有十法應授人大戒反上
句是
有十法不應授人大戒。不具持二百五十
戒。不多聞。不能教弟子阿毘曇毘尼。不能
教捨惡見住善見。不知波羅提木叉。不
知波羅提木叉説。不知布薩。不知布薩羯
磨。若不滿十臘。是爲十。有十法應授人
大戒反上
句是
有十法不應差別處斷事。不具
持二百五十戒。不多聞。不廣誦二部戒。不
善巧語言令人開解。不能問答教呵如法滅
擯令得歡喜。設有諍起不善能滅。不知
波羅提木叉。不知波羅提木叉説不知布
薩。不知布薩羯磨。是爲十。有十法應差別
處斷事反上
句是
有十法不應差別處斷事。六句
如上。不解斷了鬪諍事。不知諍起。不知
諍滅不知趣滅諍道。是爲十。有十法應差
別處斷事反上
句是
有十法不應差別處斷事。六
句如上。有愛有恚有怖有癡。是爲十。有十
法應差別處斷事反上
句是
時阿難。從坐起偏
露右肩右膝著地合掌。白佛言。大徳。以何
因縁令僧未有諍事而生諍事已有諍
事而不除滅。佛告阿難。擧他比丘。不犯言
犯。犯言不犯。輕言重。重言輕。非法説法。
法説非法。非毘尼説毘尼。是毘尼説非毘
尼。非制而制。是制而斷。以此因縁令僧
未生諍事而生諍事。已有諍事而不除
滅。阿難復問佛言。大徳以何因縁令僧
未有諍事而不生諍。已有諍事而得
除滅。佛答阿難反上
句是
佛告阿難。有十種
諍根。應當知之。善作方便令得除滅。何
等十反上
句是
時優波離。從坐起偏露右肩右
膝著地合掌。白佛言。大徳。説言破僧者。齊
幾名爲破僧。誰破和合僧。佛答。十事如上
句。以此十事求索伴黨。若教他求別部説
戒布薩羯磨。齊是爲破僧。名爲破和合僧。
優波離問和合僧反上
句是
有十一語。捨戒捨佛
捨法捨僧捨和尚捨同和尚捨阿闍梨
捨同阿闍梨捨淨行比丘捨波羅提木叉
捨毘尼捨學事。是爲十一。如是十一爲
句。乃至非沙門釋子亦如是
爾時世尊在不尸城林中。告諸比丘言。若
比丘所在之處。莫鬪諍共相罵詈口出刀劍
互求長短。憶之不樂況能住彼。汝等決定
應知三法疾滅。應知三法増長。何等三。念
出離念無瞋恚念無嫉妬此三事疾斷滅。
何等三法遂増長。貪欲念瞋恚念嫉妬念。此
三法増長。是故所在之處。若鬪諍共相罵詈
口出刀劍互求長短。憶之不樂況能*住
彼。是故汝等。決定應知三法損減三法増
長。若比丘所在之處不共鬪諍反上
句是
其有
鬪諍二倶不忍。心懷垢穢互相憎害増長
瞋恚。不善調伏不相受教亦失恭敬。當知
此諍轉増堅固。不得如法如律如佛所教
而滅。若比丘鬪諍。彼此倶忍。心不懷垢穢。
不相憎害。不増長瞋恚而善調伏。更相受
教。不失恭敬。當知此諍而不堅固。得如
法如律如佛所教而滅。若比丘共諍二倶不
忍。心懷垢穢互相憎害増長瞋恚。而不
善調伏不相受教亦失恭敬。若諍事起時。
不以七滅諍一一法而滅諍事者。當知此
諍轉復増長堅固。不得如法如律如佛所
教而滅。若諍如法得滅者反上
句是
若比丘鬪
諍。不與上中下座平宜其事。則不入修
妬路毘尼法律不與相應。若諍事起時。不
以七滅諍法一一滅者。當知此諍而致増
長堅固。不得如法如律如佛所教而滅。若
諍事如法得滅反上
句是
若不與持法持律持摩
夷者共平*宜諍事。諍事増長亦如上句説。
若諍事如法滅亦如上
句是
爾時世尊告優波離。汝等莫數擧他比丘
罪。何以故。若擧他罪。身不清淨。口不清淨。
即生他語。長老。先自淨身口威儀。優波離。
若比丘身口清淨。不生他語。復次優波離。
擧他比丘。命不清淨寡聞不誦修多羅。
若擧他罪。即生他語。長老。先自清淨其命
誦修多羅。若優波離。擧他比丘。命清淨多
聞誦修多羅。不生他語。復次優波離。擧他
比丘。不多聞不知毘尼言不辯了。喩若
白羊。若擧他罪。則生他語。長老。先學毘尼
學語。若優波離。擧他比丘。多聞誦毘尼語
言了了。則不生他語。是故優波離。比丘應
作是知。若此比丘。有愛恭敬於我者。則應
擧罪。無愛有恭敬應擧。無恭敬有愛
應擧。若無愛無恭敬能令捨惡就善應
擧。若無愛無*恭敬亦不能令捨惡行
善。而彼有所重比丘尊敬信樂者。能令捨
惡行善應擧。若無愛無恭敬不能令捨
惡行善。復無有所重比丘尊敬信樂者。不
能令捨惡行善。優波離。僧即應都捨置驅
棄。語言。長老隨汝所去處。彼當爲汝作擧
作憶念作自言遮阿&T072933;婆陀遮説戒遮
自恣。譬如調馬師惡馬難調即合韁&T018542;
棄。此比丘亦復如是如是人不應先從其
求聽。此即是聽。佛説如是。優波離聞。歡喜
信樂受持
優波離問佛言。大徳。爲比丘起事以幾法。
佛答言。爲比丘起事以三事。破戒破見破
威儀。優波離復問。以此三事起事。復以幾
法爲作擧。佛言。以三事擧見聞疑。優波離
復問。以三事起事。以三法作擧。應内有
幾法然後擧。佛言。内有五法應作擧如上
説以
時不以非時
如是五法
爾時世尊在跋闍國池水邊。告諸比丘。汝等
謂我爲衣服飮食疾病醫藥床臥具而説法
耶。諸比丘白佛言。大徳。我等不敢生如是
意。謂世尊爲衣服乃至臥具故而説法。佛
言。若不以是。爲作何心。諸比丘答言。我等
作如是意。世尊慈念衆生故。而爲説法。佛
言。汝等若實有如是心者。我所覺悟證知
之法。四念處四正勤四神足四禪五根五力
七覺意八聖道。應歡喜和合修學。若歡喜
和合修學有餘比丘犯戒。不應疾疾擧。應
自觀察。不令自惱。亦不令害人。彼犯罪
者。若不喜瞋恚。不結怨嫌。不難覺悟。自
能除罪。能捨不善住於善法。若作如是。
復應量宜。若自惱已。然不害彼人。彼有罪
者。不喜瞋恚難悟。疾能除罪。能捨不善。住
於善法。彼比丘應作是念。我得少惱。於彼
無害。有愛利益。能令捨不善住於善法。
則應擧罪。比丘作是念。我擧他罪。當得
自惱。然不害彼。彼有罪者。喜瞋恚易得
解悟。能疾捨罪。餘如上説。比丘復作是念。
若擧他罪。於我得惱害。彼有罪者。喜瞋恚
難可解悟。不疾捨罪。若我擧罪爲作
念。當以餘外語答我而生瞋恚。如是人便
應捨置。不須復擧。如是比丘和合歡喜。於
阿毘曇中種種諍語。應語言。諸長老。所説
文義相應。不應共諍。有餘比丘人所信用
其言者。應語言。長老。所説文義相應。不
應共諍。復更有餘比丘人所信用言者。
亦應語如是語。復作是言長老。所説文
異義同。此是小事耳。莫共鬪諍。若有多人
所信信用其言者。應語如是言。復更有
多人信用言者。亦應語如是言。復作是言。
長老。所説文同義異亦如是。復作如是語。
長老。所説文義倶異。莫共鬪諍。有多人信
用言者。應語如是言。復更有信用言者。
亦應語如是言。若作如是和合衆僧有諍
事起。應和合共集。共集已。應作如是觀察。
若共鬪諍於沙門法作留難不。汝謂云何。
餘比丘見正理者。應作是言。鬪諍法於沙
門法即是留難。復問言。若有見者是可呵
不。彼言。我意謂。於沙門法作留難即是可
呵。復問言。若於沙門法作留難。是可呵法。
能進善根得沙門果不。有見正理比丘
言。我意謂。可呵不能進善根不能得沙
門果。若作如是諍事滅者。應語彼比丘
言。汝爲我等滅此諍事。彼比丘應答言。我
不知他心。但於佛所有信樂。世尊以時
爲我説法。最上勝妙開示善惡。如我從世
尊所聞如是法。今爲汝説。若彼比丘聞已。
便捨諍事。比丘作如是説時。不自高己亦
不下人。如是餘比丘無有能呵者。佛説
如是。諸比丘聞。歡喜信樂受持
有十三種人。未受大戒不應受。若受應
作滅擯。自言犯邊罪犯比丘尼賊心受戒
破二道黄門殺父殺母殺阿羅漢破僧惡
心出佛身血非人畜生二根。是爲十三種人
未受大戒不應受若受應滅擯。爾時佛告
優波離。汝等莫數擧他比丘罪。何以故。若
比丘數擧他罪。身不清淨則生他語。長老
先自淨身。若擧他比丘。身清淨不生他語。
如是口不清淨。命不清淨。不多聞。不誦
毘尼。不觀修多羅。言不辯了。喩若白羊。
於善比丘身業無慈亦如是。復次優波離。
若比丘欲出他罪。不令有罪。有犯便擧。
不犯不擧。取彼比丘自言。與作自言。善能
言説辯了有利益。復次優波離。擧他比丘。復
應有五法。以時不以非時如是五法
如上説
優波離。若比丘有此十七法。應擧他罪。有
二十二法。不應授人大戒。不知法不知
非法。乃至不知説不説。不知可懺罪。不
知不可懺罪。不知懺悔。不知懺悔清淨。
有是二十二法。不應授人大戒。有二十二
法。應授人大戒反上
句是
爾時佛告諸比丘以
二十二種行。知*是平斷事人。具持二百五
十戒。多聞善解阿毘曇毘尼。不與人諍亦
不堅住此事。應呵者呵然後住。應教教然
後住。應滅擯滅擯然後住。不愛不恚不怖不
癡。不受此部飮食。亦不受彼部飮食。不
受此部衣鉢坐具針筒。亦不受彼部衣鉢
坐具針筒。不供給此部。亦不供給彼部。不
共此部入村。亦不共彼部入村。不與作
期要。亦不至彼後來後坐。有此二十二種。
知是平斷事人。佛説如是。諸比丘聞。歡喜
信樂受持毘尼増一具足竟
四分*律卷第六十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irst] [Prev+100] [Prev] 1003 1004 1005 1006 1007 1008 1009 1010 1011 1012 1013 1014 [Next] [Next+100] [Last] [行番号:/]   [返り点:/] [CIT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