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正蔵検索


punctuation    Hangul    Eng   

Citation style A:
Citation style B:
()
Citation style C:
()
Citation style D:
()
TextNo.
Vol.
Page

  INBUDS
INBUDS(Bibliographic Database)
  Digital Dictionary of Buddhism
電子佛教辭典
パスワードがない場合は「guest」でログインしてください。
Users who do not have a password can log in with the userID "guest".

本文をドラッグして選択するとDDBの見出し語検索結果が表示されます。

Select a portion of the text by dragging your mouse to view all terms in the text contained in the DDB. ・

Password Access Policies

彌沙塞部和醯五分律 (No. 1421_ 佛陀什竺道生譯 ) in Vol. 22

[First] [Prev+100] [Prev] 107 108 109 110 111 112 113 114 115 116 117 118 119 120 121 122 [Next] [Next+100] [Last] [行番号:/]   [返り点:/] [CITE]



五分律卷第十六彌沙塞
 *宋罽賓 三藏佛陀什
共竺道生*等  譯 
第三分初受戒法
於是世尊告諸比丘。汝等各各分部遊行世
間。多有賢善能受教誡者。吾今獨往優爲界
欝鞞羅迦葉所而開化之。諸比丘受教分部
而去。世尊便到迦葉所。迦葉事一毒龍。著別
靜室無敢入者。唯除迦葉。佛故投暮往到其
所。求索寄止。龍室中宿。答言。甚不愛也。中
有毒龍恐相害耳。佛言。無苦龍不害我。答言。
若不畏者隨意入宿。佛即持草入室敷座而
坐。作是念。我當稍化龍身使形如&T020243;。内於
鉢中以調伏彼。適坐須臾龍大瞋忿身皆烟
出。佛亦出烟。龍擧身火然。佛亦擧身出火。
二火倶盛龍室炯然。時迦葉及諸弟子來繞
龍室悲歎言。可惜大沙門不用我語爲龍所
害。明旦佛以鉢盛龍而出。語迦葉言。此鉢毒
龍衆人所畏今以降矣。迦葉心念。是大沙門
雖神。不如我道眞。世尊即以神力如力士屈
伸臂頃。持龍著世界中間還迦葉所。迦葉問
佛。龍著何所。答言。置世界中間。迦葉復念。
是大沙門極神。須臾之間持龍乃著世界中
間。雖然故不如我已得阿羅漢道
迦葉白佛。願大沙門住此我自供養佛言。汝
若能日日自來請我當受汝請。答言甚善。去
迦葉不遠有一茂林。佛於中止。夜四天王來
侍衞并欲聽法。四天王光明猶四火聚。
迦葉夜起見佛邊。有似四大火聚。不知何等。
明日請佛白言。食具已辦願見顧食。又問。昨
夜此間有四光聚。似火而非爲是何等。佛言。
昨夜四天王來下供養聽法是其光耳。迦葉
復念。是大沙門極大威神。乃使四天王自
來供養。雖然故不如我已得阿羅漢道。佛語
迦葉。汝且前去吾隨後到。迦葉適去。佛如
屈伸臂頃到閻浮提樹取其果還。迦葉未至
已在其坐。迦葉後至見佛問言。我不從餘道
還。亦無經過處。不見大沙門。大沙門爲
何道來。佛言。汝適去後。我至閻浮提樹取
其果還。香美可食。今以與汝可試食之。迦
葉復念。大沙門有大神力。然不如我已得阿
羅漢道
佛食已還彼林中。夜釋提桓因自下侍衞并
欲聽法。帝釋光明遍照林中倍四天王。迦葉
夜見亦復不知是何等光明。日復來請佛白。
食已辦并問光意。佛言。昨夜釋提桓因供養
聽法是其光耳。迦葉復念。是大沙門神則神
矣。乃使帝釋自來供養。然不如我已得阿羅
漢道。佛語迦葉。汝且前去吾隨後到。迦葉適
去。佛到閻浮提邊訶梨勒林取其果還。迦
葉未至已在其坐。迦葉後至如上而問。佛言。
汝適去後。我到閻浮提邊訶梨勒林取其果
還。香美可食。今以與汝可試食之。迦葉復
如上念。佛食已還彼林中。夜娑婆世界主梵
天王自下侍衞并欲聽法。梵王光明倍於帝
釋。迦葉夜見亦復不知是何等光明。日復來
請佛白。食已辦并問光意。佛言。昨夜梵天王
來下供養聽法是其光耳。迦葉復念。是大沙
門神則神矣。乃使梵王自來供養。然不如我
已得阿羅漢道。佛語迦葉。汝且前去吾隨後
至。迦葉適去。復到閻浮提邊阿摩勒林取
其果還。餘如上説
佛食已還彼林中。爾時世尊須水澡洗。尼連
禪河自然曲流。經佛邊過令佛得用。明日迦
葉復來請佛白食已辦。見河曲流即問。誰曲
此流。佛言。昨須水水自曲來。迦葉復念。
是大沙門神則神矣。發心念水水爲曲流。然
不如我已得阿羅漢道。佛語迦葉。汝且前去
吾隨後到。迦葉適去。佛到倶耶尼取彼牛乳。
餘如上説
佛食已還彼林中。爾時有斯那婆羅門婢死
棄衣塚間。佛取持還。念當於何浣。適發心時。
釋提桓因來下以手指地水出成池。白佛言。
可於此浣。阿毘釋迦山神送大石瓫。亦白
佛言。可用浣之。復念我拄何物用浣此衣。
去池不遠有柯睺樹。其神曲枝令佛攀之。佛
浣衣竟於虚空中曬。迦葉明日復來請佛白
食已辦。見浣衣事皆以問佛。佛具以答。迦
葉心念如前。佛語迦葉。汝且前去吾隨後到。
迦葉適去。佛到欝單越取自然粳米。餘如上
説。佛食已還彼林中。爾時迦葉明日節會。念
言。今不請佛。若衆人見者。必當捨我競奉事
之。便止不請。佛即遙知。復到欝單越取食而
食。過其日已。迦葉復來請佛白食已辦。又問。
佛昨不來竟於何食。佛言。汝昨節會念言。佛
若來者衆人共見。必當捨我競奉事之。是故
我到欝單越取食而食。迦葉復念。是大沙門
神則神矣。乃知人念。然不如我已得阿羅漢
道。於是佛與迦葉倶到其家食已還彼林中。
爾時迦葉五百弟子皆共破薪而斧不擧。以
事白師。師言。恐大沙門所爲。汝往問之。即以
問佛。佛問欲使擧不。答言欲擧。佛言。可去斧
自當擧。既擧復不肯下。復以白師。師教問佛。
佛問欲使下不。答言爾。佛言。可去斧自當下。
既下斧皆著薪又不得擧。復以白師。師教問
佛。佛問欲使擧不。答言爾。佛言。可去自擧
得用。即皆得用。復欲然火火不肯然。復以白
師。師教問佛。佛問欲使然不。答言爾。佛言。
可去火自當然。火即自然。既然復不肯滅。復
以白師。師教問佛。佛問欲使滅不。答言爾。佛
言。可去火自當滅。火即自滅。復欲瀉水滅
炭。水住瓶中終不肯出。復以白師。師教問
佛。佛言。欲使出不。答言爾。佛言。可去水自
當出。水即自出。既出復不肯止。復以白師。師
教問佛。佛言。欲使止不。答言爾。佛言。可去
水自當止。水即自止。爾時黒雲大雨七日。佛
所住林及迦葉家浩成一水。迦葉恐佛爲水
所漂乘船來視。乃見世尊在尼連禪河水上
經行。迦葉復念。是大沙門神則神矣。水大
瀑漲不爲漂沒乃方在上經行。然不如我已
得阿羅漢道
於是世尊。飛昇虚空告迦葉言。汝非羅漢。何
爲虚妄自稱得道。迦葉白言。實爾世尊。實爾
世尊。復白佛言。願得於大沙門所出家受具
足戒。佛言。報汝弟子未。答言未。佛言。可先
報之。迦葉受教。即還語弟子言。汝等知不。我
欲於大沙門所淨修梵行。汝等從我爲善不
樂隨意。五百弟子同聲言。我等見佛降龍已
生信心但待師耳。願皆隨從。於是師徒共往
佛所。白佛言。我等師徒倶欲出家受具足戒。
佛言。善來比丘。受具足戒。於我善説法律。能
盡一切苦淨修梵行。迦葉及五百弟子鬚髮
自墮袈裟著身鉢盂在手。既受戒已以先被
服事火之具。皆棄尼連禪河中。是爲迦葉及
五百弟子受具足戒
迦葉有二弟。大名那提迦葉。小名伽耶迦
葉。大弟有三百弟子。小弟有二百弟子。去兄
一由旬居在下流。見兄事火之具隨水來下。
恐兄爲惡人所害大水所漂。二弟即將五百
弟子逆水而上。見兄師徒皆作沙門怪而問
之。何故如此。答言。此道最勝出要之法無有
過者。二弟及其五百弟子皆共議言。我兄智
慧第一而今樂之此道必勝。皆當相與同兄
出家。即共詣佛頂禮佛足。白佛言。願與我等
出家受具足戒。佛言。善來比丘。乃至鉢*盂
在手。亦如上説
於是世尊作是念。何處多有飮食臥具。於中
教誡此故梵志千比丘僧。彼伽耶山多有飮
食臥具。念已將千比丘往到彼所。以三事教
誡。一者神足教誡。二者説法教誡。三者教
勅教誡。何謂神足教誡。如神通中説。何謂
説法教誡。言比丘當思是。不可思是。當憶
念是。不憶念是。當修是。當斷是。當依是行。
何謂教勅教誡。言比丘一切熾然。云何一切
熾然。眼熾然色熾然。眼識眼觸眼觸因縁生
受亦熾然。以何熾然。欲火熾然瞋欲癡欲熾
然。乃至意法亦如是。聖弟子聞如是法。生
於厭離無有染著。便得解脱解脱智生。所作
辦梵行已立不復受有。説是法時。千比丘
漏盡心得解脱
爾時世尊作是念。吾昔與瓶沙王要得道度
之。今應詣彼。便與千比丘前後圍繞漸漸遊
行向王舍城。瓶沙王聞佛成道度優爲迦葉
兄弟三人及千弟子今來此邑。即勅國界四
萬二千聚落。一聚落出豪傑二人出共迎佛。
八萬四千人乘象馬車前後導從。爾時春末
月熱已極盛。衆人各念。願得微陰。時釋提桓
因知彼念。即化作雲蓋涼風微起。自化爲梵
天。著黄色衣執七寶杖七寶柄拂。離地一
於佛前導。時摩竭人欲當佛前帝釋驅逐。悉
皆嫌之而説偈言
    形如梵天像 執杖而躡
    口宣柔軟語 是誰之給使
時釋提桓因以偈答言
    解説一切縛 最上調御士
    應供已善逝 我爲彼給使
時瓶沙王作是念。佛止宿處。我當即以此處
施佛立於精舍。佛知其意暮宿迦蘭陀竹園。
于時大衆咸生疑念。不知佛與優爲迦葉誰
是弟子。佛知衆念。便向優爲迦葉而説偈言
    優爲汝何見 而捨事火法
    吾今親問汝 汝可如實答
優爲迦葉以偈答言
    常貪於美味 心馳聲色中
    我見有斯垢 故捨事火業
爾時大衆雖聞佛與迦葉各説一偈。未悟義
旨猶有疑慮。佛知衆心復以偈問
    五味甘人口 聲色悦人心
    汝見此爲垢 於何而得無
優爲迦葉復以偈答
    我見休息道 一切無有著
    不異不可異 於此捨火祠
爾時大衆雖重聞偈猶懷猶豫。佛知其心便
告迦葉。汝起扇佛。即受教起扇。又語迦葉。現
汝神變。即復示現種種神化。分身百億還合
爲一。石壁皆過。入地如水履水如地。坐臥空
中如鳥飛翔。擧身*炯然烟若雲起。手捫日
月平立至梵自在無礙。或身上出水身下火
然。或身上火然身下出水。然後來下稽首佛
足。右繞三匝長跪合掌。白佛言。世尊是我師。
我是世尊弟子。如是三白已。語大衆言。吾之
所知下及神變皆大師恩。於是大衆始知迦
葉是佛弟子。便於佛所喜敬無量。諸佛常法。
人心未轉不爲説法。佛知大衆既已喜敬。爲
説種種妙法示教利喜。及説佛常所説法苦
集盡道。瓶沙王及八萬四千人。即於坐上遠
塵離垢得法眼淨。見法得果已受三自歸及
受五戒。於是瓶沙王稽首。請佛及僧明日中
食。佛默然受。歡喜還宮。勅辦種種美饍。明旦
於竹園敷座。自出白食具已辦。佛與大衆隨
次而坐。王手自斟酌歡喜無惓。食已行水在
一面立。白佛言。今以此竹園奉上世尊。佛言。
可以施僧其福益多。王復白佛。願垂納受。佛
言。但以施僧我在僧中。王便受教。以施四方
僧。然後取小床於佛前坐。爲説隨喜呪願偈。
如爲毘蘭若所説。已更爲説種種妙法遣
還所住。王從坐起頂禮佛足右遶三匝而退」
爾時世尊在羅閲祇竹園精舍。彼有一邑
名那羅陀。有故梵志名曰沙然。受學弟子二
百五十。門徒之中有二高足。一名優波提
舍。二名拘律陀。爾時頞鞞著衣持鉢入城
乞食。顏色和悦諸根寂定。衣服齊整視地而
行。時優波提舍出遊。遙見頞鞞威儀庠序歎
未曾有。待至便問。何所法像衣服反常。寧有
師宗可得聞乎。頞鞞對曰。瞿曇沙門是我大
師。我等所尊從而受學。優波提舍言。汝等大
師説何等法。頞鞞言。我年幼稚學日初淺。豈
能宣師廣大之義。今當爲汝略説其要。我師
所説。法從縁生亦從縁滅。一切諸法空無有
主。優波提舍聞已。心悟意解得法眼淨。便
還所住爲拘律陀説所聞法。拘律陀聞。亦離
塵垢得法眼淨。即問言。如來遊化今在何
住。答言。今在迦蘭陀竹園。拘律陀言。如來是
我等師。便可共往禮敬問訊。優波提舍言。二
百五十弟子。師臨終時囑吾等成就。豈可
不告而獨去乎。二人即往弟子所語言。我等
欲從瞿曇沙門淨修梵行。汝等各各隨意所
樂。時二百五十弟子皆悉樂從。二人便將弟
子倶詣竹園。世尊遙見告諸比丘。彼來二人。
一名優波提舍。二名拘律陀。此二人者。當
於我弟子中爲最上首。智慧無量神足第一。
須臾來到。佛爲漸次説法。布施持戒生天之
論。訶欲不淨讃歎出離。即於坐上漏盡意
解。皆前白佛。願得出家淨修梵行。佛言。善來
比丘。於我法中修行梵行。得盡苦源即名出
家受具足戒
爾時世尊遊羅閲祇。欝鞞羅迦葉兄弟及千
弟子。舍利弗目揵連及二百五十弟子。皆出
家學道。羅閲祇諸豪貴族姓長者居士。亦皆
出家。大衆圍繞集於彼國。而爲説法
佛在王舍城。爾時世尊未教諸比丘有和尚
阿闍梨。無和尚阿闍梨故。威儀失節。著上
下衣皆不如法。不知淨不淨事。不繋念在前。
不善護諸根。入聚落乞食受不淨食。自手取
食不從人受。人授食時就彼手中抄撥而取。
手捻鉢縁不&T016254;鉢受。食時高聲亂語。不信樂
佛法者譏訶言。此諸沙門甚於外道。無有威
儀乃至高聲亂語。無沙門行破沙門法。其所
不經過處皆得善利。復有一病比丘。無瞻視
者由此命過。諸長老比丘聞種種訶責。以是
白佛。佛以是事集比丘僧。問諸比丘。汝等實
爾不。答言。實爾世尊。佛種種訶責言。汝等云
何散亂其心。行止坐臥皆不如法。訶已告諸
比丘。若披著上下衣不如法。乃至食時高
聲亂語皆突吉羅。從今以十利故。聽諸比丘
有和尚。和尚自然生心愛念弟子如兒。弟子
自然生心敬重和尚如父。勤相教誡更相敬
難。則能増廣佛法使得久住
請和尚法。應偏袒右肩脱革屣胡跪兩手
捧和尚足作是言。我某甲今求尊爲和尚。尊
爲我作和尚。我樂尊爲和尚依止。尊爲和
尚故。得受具足戒。如是三求。和尚應答
可爾。當教誡汝。汝莫放逸
弟子應承奉和尚。若不白和尚入聚落突吉
羅。若欲共餘比丘行。亦應白和尚。若不白
若不聽而去皆突吉羅。若餘比丘呼共行亦
如是。若欲就餘比丘取衣鉢革屣之屬亦應
白。若不白若白不聽而取皆突吉羅。若欲與
餘比丘衣鉢亦如是。若餘比丘欲爲擔衣鉢
及爲取亦應白。若不白若白不聽而輒作皆
突吉羅。若餘比丘請擔衣鉢及令取亦如
是。凡有所作乃至剃頭若爲人剃皆應白。唯
除大小便及用楊枝。若和尚犯麁惡罪。弟
子應勤作方便令速除滅。若不作方便突吉
羅。若僧應與和尚作別住。若行摩那埵。若
行本日。若行阿浮訶那。弟子應懃作方便求
僧速與作別住乃至阿浮訶那。若不懃作突
吉羅。若和尚出罪之日。弟子應爲掃灑敷坐
辦舍羅籌集僧。求羯磨比丘。若不爾突吉羅。
若僧與和尚作訶責羯磨驅出羯磨依止
羯磨擧罪羯磨下意羯磨。弟子應懃求僧
令莫作。若不求僧突吉羅。若僧必應作此諸
羯磨。弟子應求莫違法。若不求突吉羅。若和
尚病。弟子應扶侍左右。若和尚有物。應白
取易隨病食隨病藥。若和尚無物。自有應爲
易。若復自無。應爲索。又應朝暮爲病和尚
説法。和尚病未差不得遊行。若不爾突吉
羅。若弟子犯麁惡罪乃至病未*差。和尚看視
亦應如是
爾時諸比丘一語授戒言。汝歸依佛。又有比
丘二語授戒言。汝歸依佛歸依法。又有比丘
三語授戒言。汝歸依佛歸依法歸依僧。以是
白佛。佛言。不應一語二語三語授戒。又有比
丘作善來比丘授戒。諸長老比丘訶責。汝云
何如佛作善來比丘授戒。以是白佛。佛言。不
應作善來比丘授戒
爾時諸比丘作是念。但佛與比丘授戒。我等
亦得。若得者應云何授。以是白佛。佛言。今聽
汝等與比丘*授戒。應作白四羯磨授。欲*授
戒者。偏露右肩脱革屣禮僧右膝著地作是
白。大徳僧聽。我某甲。從某甲和尚受具足戒。
今從僧乞受具足戒。願僧濟度我。慈愍故。
如是三白。衆中應一知法比丘若上座若上
座等僧中白言。大徳僧聽。此某甲欲受具足
戒。某甲爲和尚。僧今與某甲受具足戒。和
尚某甲。若僧時到僧忍聽。白如是。大徳僧聽。
此某甲欲受具足戒。某甲爲和尚。僧今與某
甲*受具足戒。和尚某甲。誰諸長老忍默然。
若不忍者説。第二第三亦如是。僧已忍某甲
受具足戒和尚某甲竟。僧忍默然故是事如
是持。時諸比丘便四人乃至九人。與一人乃
至衆多人授具足戒。諸長老比丘訶責。以是
白佛。佛言。聽十衆授具足戒。諸比丘便以非
人白衣滅擯人被擧人自言人不同見人狂
人散亂心人病壞心人比丘尼式叉摩那沙彌
沙彌尼足爲十衆授具足戒。以是白佛。佛言。
應如法比丘十人授具足戒。諸比丘授眠人
醉人狂人散亂心人病壞心人異見人具足
戒。以是白佛。佛言。不應授眠人乃至異見人
具足戒。應如法十比丘授如法人具足戒。諸
比丘以眠人醉人狂人散亂心人病壞心人爲
和尚。以是白佛。佛言不應以此人爲和尚。諸
比丘復以二人乃至十人爲和尚。以是白佛。
佛言。應以一人爲和尚。不應以二人乃至十
人。有諸人欲受具足戒。不能得集十如法比
丘。作是念。若佛聽我於布薩時自恣時僧自
集時受具足戒者無如是苦。以是白佛。佛言。
因布薩時自恣時僧自集時受具足戒
時六群比丘與其和尚阿闍梨不和合。便與
受戒人作難。以是白佛。佛言。受戒人若無難
不應爲生難。若爲生難突吉羅。復有諸比丘。
以小似片事強與受戒人作難。或言似瞎或
言以跛。見其短小便言未滿二十。或言父母
似未聽出家。以是白佛。佛言。不應以小似片
事與受戒人作難。若作難突吉羅。諸比丘猶
爲作難。以是白佛。佛言。若合和尚阿闍梨
意應與受戒
復有諸比丘。於界内作別衆授戒。以是白佛。
佛言。應出界外白二羯磨作小界授戒。先應
一比丘唱四方界相。一比丘白。大徳僧聽。如
某甲比丘所唱界相。今僧結作戒壇共住共
布薩共得施。若僧時到僧忍聽。白如是。大徳
僧聽。如某甲比丘所唱界相。今僧結作戒壇
共住共布薩共得施。誰諸長老忍默然若不
忍説。僧已結某甲比丘所唱界相作戒壇共
住共布薩共得施竟。僧忍默然故是事如是
持。諸比丘既結戒場不捨而去。以是白佛。佛
言。應白二羯磨捨界而去。一比丘白。大徳僧
聽。此結界處。僧今捨是界。若僧時到僧忍聽。
白如是。大徳僧聽。此結界處。僧今捨是界。
誰諸長老忍默然若不忍*者説。僧已捨是界
竟。僧忍默然故是事如是持。時諸比丘將欲
受戒人至受戒處。語上座言。爲作羯磨。答言。
我不誦羯磨。乃至下座亦如是。不得爲受戒。
以是白佛。佛言。皆應誦羯磨。若十歳已後不
誦突吉羅。諸比丘將二欲受戒人至受戒處。
欲爲受戒二人諍先不得爲受。以是白佛。佛
言。先到受戒處者應先與受戒。若二人倶到。
年大者應先與受。若同年。和尚大者應先與
受。若和尚復同。應一時羯磨。先稱名者先受。
三人亦如是。優波離問佛。餘事亦得羯磨三
人不。佛言得。又問。得與四人作羯磨不。佛
言。一切不得羯磨四人
諸比丘將欲受戒人至受戒處。欲爲受戒遇
賊被剥殆死而還。諸比丘作是念。若世尊聽
我等於僧坊内立受戒壇者不遭此難。以是
白佛。佛言。今聽於僧坊内白二羯磨結作受
戒場。應先白二羯磨捨僧坊界。一知法比丘
唱言。大徳僧聽。此一住處僧共住共布薩共
得施。先結此界今解。若僧時到僧忍聽。白
如是。大徳僧聽。此一住處僧共住共布薩共
得施。先結此界今解。誰諸長老忍默然若不
者説。僧已解先所結界竟。僧忍默然故是
事如是持。解僧坊界已然後結戒場。應一比
丘唱戒壇四方相。更一比丘白二羯磨如上
説。結戒壇已更結僧坊界。應一比丘唱四方
界相。又唱除内地。更一比丘白。大徳僧聽。此
某甲比丘唱四方界相及除内地。今僧結作
大界共住共布薩共得施。若僧時到僧忍聽。
白如是。大徳僧聽。此某甲比丘唱四方界相
及除内地。今僧結作大界共住共布薩共得
施。誰諸長老忍默然若不忍*者説。僧已結某
甲比丘唱四方界相及除内地。作僧大界共
住共布薩共得施竟。僧忍默然故是事如是

爾時有一外道摩納。欲於正法中出家受
具足戒。到舍利弗所白言。與我出家受具足
戒。舍利弗不爲*受。如是遍至五百比丘所。皆
不與*受。便啼哭還歸。佛以天眼觀見。問舍利
弗言。此摩納何故哭啼而歸。具以事答。又問。
此人曾有一善言向諸比丘不。答言有。又問。
有何善言。答言。我先乞食此人讃我言。此沙
門釋子善好有徳應與食。佛言。此恩應報汝
可度之舍利弗受教。即與*受具足戒。復有一
外道摩納。薄福乞食不能得。作是念。沙門釋
子乞食易得。病痩醫藥人所樂與。我今寧可
就彼出家受具足戒。念已便到僧坊。白諸比
丘言。與我出家授具足戒。諸比丘即與
具足戒。薄福故遇僧次請食斷。諸比丘語言。
汝可著衣持鉢乞食。答言。大徳我畏乞食故。
於佛法中出家。而今云何教我乞食。諸長老
比丘呵責。云何度不能乞食人。以是白佛。佛
言。不應度此人。度者突吉羅。若度人時應先
問。汝爲何等出家。若言爲飮食故不應度。若
言爲求善法厭生老病死憂悲苦惱者此應
度。若授具足戒時應先爲説四依。依糞掃衣
依乞食依樹下坐依殘棄藥。能盡壽依此四
事不。若言能。應爲*授。若言不能。不應爲
*授。有大長者婆羅門厭患世間。作是念。沙
門釋子等行正法廣修梵行。於彼出家得盡
苦際。念已即到僧坊。求出家受具足戒。諸比
丘言。如來應供等正覺説四依。汝若能盡壽
依此。當與汝出家*授具足戒。婆羅門言。云
何爲四依。諸比丘即爲説。婆羅門言。此四依
世所薄賤。我等不能依此。復言。若大徳先
與我*授具足戒。然後説者我不獲已或能行
之。於是還歸。諸比丘念言。佛若聽我等
具足戒已然後爲説四依者。不使此人於佛
法退。以是白佛。佛言。聽*受具足戒已然後
説四依
爾時諸比丘*受具足戒已在前還歸新。受戒
人於後見昔私通婬女。婬女言。汝不能生活
故入道耶。答言。我厭生老病死憂悲苦惱欲
盡苦源故。於此中等行正法廣修梵行。彼女
復言。若如汝語交會無期。今可共我作最後
行欲。即共行之際暮乃還。諸比丘問。汝何故
住後。彼以實答。諸比丘便驅出言。汝出去汝
滅去。比丘法中若行此事。非沙門非釋種子。
彼比丘聞悶絶躄地作是言。若受戒時語我
者。正使失命豈當犯此。諸比丘以是白佛。佛
言。受具足戒竟便應爲説十二法四墮法四
喩法四依法
爾時佛未聽諸比丘有阿闍梨。諸比丘和尚
喪。以無和尚阿闍梨故。披著上下衣不如法
乃至食時亂語皆如上説。諸長老比丘以是
白佛。佛言。從今以十利故。聽諸比丘有阿闍
梨。阿闍梨自然生心視弟子如兒。弟子自然
生心視阿闍梨如父。事事如和尚中説。佛既
聽有阿闍梨。不知有幾種阿闍梨。以是白佛。
佛言。有五種阿闍梨。出家阿闍梨。教授阿闍
梨。羯磨阿闍梨。受經阿闍梨。依止阿闍梨。
諸比丘不知云何是出家乃至依止阿闍梨。
以是白佛。佛言。始度受沙彌戒。是名出家阿
闍梨。*受具足戒時教威儀法。是名教授阿闍
梨*受具足戒時爲作羯磨。是名羯磨阿闍梨。
就*受經乃至一日誦。是名*受經阿闍梨。乃
至依止住一宿。是名依止阿闍梨。佛既聽有
依止阿闍梨。便依止比丘尼式叉摩那沙彌
沙彌尼狂心亂心病壞心人被擧人滅擯人異
處住人別住人行摩那埵人行本日人應出罪
人自言人多人語人諸羯磨人。以是白佛。佛
言。不聽依止如上諸人。唯聽依止如法比

此中有成乞依止。有不成乞依止。有成與依
止。有不成與依止。有成受依止。有不成受依
止。不成乞依止者。若比丘從比丘尼乞依止。
若從式叉摩那沙彌沙彌尼乃至諸羯磨人乞
依止。是名不成乞依止。若從如法比丘乞依
止。而不作是語。我某甲今求尊依止。尊爲我
作依止。我依止尊住。尊當教誡我。我當受尊
教誡。是亦不成乞依止。成乞依止者。從如法
比丘作如上乞。是名成乞依止
不成與依止者。若比丘尼式叉摩那沙彌沙
彌尼乃至諸羯磨人與比丘依止。是名不成
與依止。若於如法比丘如法乞竟。彼不語言
汝莫放逸。是亦不成與依止。是名不成與依
止。成與依止者。於如法比丘如法乞竟。彼言
汝莫放逸。是名成與依止
不成受依止者。若比丘從比丘尼式叉摩那
沙彌沙彌尼乃至諸羯磨人受依止。皆不名
受依止。若於如法比丘不作如上語。我某甲
今求尊依止。乃至我當受教誡。亦不成受
尊依止。是名不成受依止。成受依止者。於
如法比丘作如上語。我某甲今求尊依止。乃
至我當受尊教誡。是名成受依止。爾時諸比
丘便隔壁障受依止。或不恭敬覆頭覆肩著
革屣坐臥受依止。諸長老比丘以是白佛。佛
言。應*偏袒右肩脱革屣*胡跪合掌面前作
如上語。我某甲今求尊依止乃至我當受尊
教誡
爾時六群比丘不敬和尚阿闍梨不敬戒。諸
餘比丘亦有効者。諸長老比丘以是白佛。佛
問六群及諸比丘。汝等實爾不。答言。實爾世
尊。佛種種訶責。汝等愚癡。云何不敬師不敬
戒。訶已告諸比丘。從今諸比丘若不敬和尚
阿闍梨不敬戒突吉羅。諸比丘猶有不敬者
以是白佛。佛言。應作不共語法。諸比丘便與
作盡形壽不共語法。亦不相見。或驅出所住。
亦與癡比丘無罪比丘作不共語法。復不語
其罪作不共語法。以是白佛。佛言。不應盡壽
與不敬和尚阿闍梨者作不共語法。癡人無
罪人不應與作不共語法。亦不應不語其罪
作不共語法
不共語有五種。一者語言汝莫共我語。二者
汝有所作莫白我。三者莫入我房。四者莫捉
我衣鉢及助我作衆事。五者莫來見我。諸比
丘便以小事作不共語法。以是白佛。佛言。不
應以小事作不共語法。若弟子成就五事。師
應與作不共語法。於師無慚無愧不敬不愛
不供養。是爲五事。無此五事不應爲作不共
語法。有諸比丘。既與弟子作不共語法。還復
共語共住。弟子倍更憍慢。以是白佛。佛言。不
應作不共語竟復還共語。我不欲令彼失
依止故作不共語。爲調伏休息向泥洹故作
不共語法。若還共語突吉羅。復有諸比丘。爲
弟子作不共語法。餘比丘輒與共語。弟子以
此倍慢於師。以是白佛。佛言。不應他與弟子
作不共語法而共語。佛既不聽他人與共語。
便以此事還俗或作外道。以是白佛。佛言。若
欲教彼悔過於師者聽得共語。時有師與弟
子作不共語。弟子不肯悔過。以是白佛。佛言。
不應不悔過。應作如是悔過。*偏袒右肩右膝
著地以兩手捧師足極自卑下白言。我小我
癡後不敢復作。爾時有師不受弟子悔過。以
是白佛。佛言。若還有慚愧敬愛供養。不應不
受悔過。受悔過者罪則除滅
爾時復有諸師不知弟子犯戒不犯戒。不知
悔過不悔過。見弟子犯戒不教訶。以是白佛。
佛言。師應知弟子犯戒不犯戒悔過不悔過。
見犯戒應教訶。若不知不教訶突吉羅
爾時常住比丘不禮來去比丘。來去比丘亦
不禮常住比丘。常住比丘亦不相禮。有一比
丘到一住處。不禮諸比丘。諸比丘問言。從何
處來。答言某處來。諸比丘言。當知汝住處諸
比丘。皆如此憍慢。我等不應共住。以是白佛。
佛言應盡禮。若不禮突吉羅。復有諸比丘。或
壁障禮。或遙禮。或臥口言和南。或直擧
手。或小低頭。諸長老比丘種種訶責。以是白
佛。佛言。不應作如是禮。應一心恭敬脱革屣
*偏袒右肩兩膝著地接足而禮。有比丘一
一禮諸比丘便失伴。以是白佛。佛言。但禮師
總禮餘人而去
爾時優波斯那比丘二歳。將一歳弟子到佛
所。頭面禮足却坐一面。弟子後次禮佛。衣嚢
墮佛膝上。佛問優波斯那。此是誰弟子。答言
是我弟子。佛問汝幾歳。答我二歳。又問弟
子幾歳。答言一歳。佛種種訶責。汝所作非法。
云何自未離乳而便乳人。訶已告諸比丘。不
應一歳乃至九歳授人具足戒。十歳如法然
後得授。若未滿十歳及不如法授人具足
突吉羅。九歳猶應依止他
五分律卷第十六


五分律卷*第十七*彌沙塞
 *宋罽賓 三藏佛陀什
共竺道生*等  譯 
第三分初受戒法
佛在王舍城。爾時有一裸形外道。極大聰明。
摩竭國人謂之知者見者。來至僧坊言。沙門
釋子誰敢共我論議者。時諸比丘遊戲諸禪
不共論議亦不共語。舍利弗作是念。彼作此
語。若無人共論議者必毀辱佛法。我今寧可
與共論議。復念。此尼揵爲摩竭國人之所宗
敬。若我以一句義問不能通者必失名聞不
歸大法。今當與之七日論議。念已語言。我當
與汝七日論議。時王舍城長者居士沙門婆
羅門咸共議言。沙門釋子舍利弗爲第二師。
期與尼揵第一師七日論議。當共往聽。至
期一日至于六日。論説餘事皆使結舌。至第
七日。舍利弗説欲從思想生。尼揵子説欲從
對起。時舍利弗而説偈言
    世間諸欲本 皆從思想生
    住世間欲本 而有染著心
尼揵即以偈難
    欲若思想生 而有染著
    比丘惡覺觀 便已失梵行
舍利弗復以偈答
    欲非思想生 從對而起者
    汝師見衆色 云何不受欲
尼揵聞此偈已。不能加報便生善心。欲於佛
法出家學道。時跋難陀在彼衆中色貌姝長。
而舍利弗形容短小。彼作是念。此短小比丘
才智若斯。而況堂堂者乎。便往跋難陀所白
言。與我出家受具足戒。跋難陀即便度之。舍
利弗論議竟。往到佛所頭面禮足却坐一面。
佛問言。汝何故與尼揵七日論議。具以事答。
佛讃言。善哉善哉舍利弗。汝多所憐愍多所
利益。彼尼揵比丘。問跋難陀經律悉不能答。
便輕賤佛法。謂諸比丘都無所知還復外道。
諸長老比丘問訶責言。云何比丘十歳而不
知法。不能爲弟子解疑使還復外道。以是白
佛。佛問跋難陀。汝實爾不。答言。實爾世尊。
佛如上訶責已告諸比丘。若自不知法與人
出家受具足戒突吉羅
若比丘成就十法得授人具足戒。成就戒
成就威儀畏愼小罪。多聞能持佛所説法。善
誦二部律分別其義。能教弟子増戒學・増心
學・増慧學。能除弟子疑亦能使人除其疑。能
治弟子病亦能使人治其病。若弟子生惡邪
見能教令捨亦能使人教其令捨。若弟子國
土覺起能迴其意亦能使人迴之。若滿十歳
若過十歳。又成就十法應授人具足戒。知重
罪知輕罪。知麁罪知非麁罪。知有餘罪知無
餘罪。知有羯磨罪知無羯磨罪。知罪因縁。滿
十歳若過十歳。又成就五法應授人具足戒。
能教弟子増戒學増心學増慧學所行審諦繋
念在前。又成就五法。三法如上。聰明辯才。又
成就五法。戒成就定成就慧成就解脱成就
解脱知見成就。又成就五法自住戒教他住
戒。自住定教他住定。自住慧教他住慧。自住
解脱教他住解脱。自住解脱知見教他住解
脱知見。又成就五法。成就無學戒衆無學定
衆無學慧衆無學解脱衆無學解脱知見衆。
又成就五法。能教弟子増上戒増上梵行。知
犯不犯知悔過未悔過。滿十歳若過十歳。應
授人具足戒。度沙彌爲人作依止亦如是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irst] [Prev+100] [Prev] 107 108 109 110 111 112 113 114 115 116 117 118 119 120 121 122 [Next] [Next+100] [Last] [行番号:/]   [返り点:/] [CIT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