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正蔵検索


punctuation    Hangul    Eng   

Citation style A:
Citation style B:
()
Citation style C:
()
Citation style D:
()
TextNo.
Vol.
Page

  INBUDS
INBUDS(Bibliographic Database)
  Digital Dictionary of Buddhism
電子佛教辭典
パスワードがない場合は「guest」でログインしてください。
Users who do not have a password can log in with the userID "guest".

本文をドラッグして選択するとDDBの見出し語検索結果が表示されます。

Select a portion of the text by dragging your mouse to view all terms in the text contained in the DDB. ・

Password Access Policies

大法炬陀羅尼經 (No. 1340_ 闍那崛多譯 ) in Vol. 00

[First] [Prev] 679 680 681 682 683 684 685 686 687 688 689 690 691 692 693 694 [Next] [Last] [行番号:/]   [返り点:/] [CITE]

於意云何。如是地大爲香爲臭。梵天白言。世
尊。無香無臭。佛言。梵天。自餘諸大爲香爲臭。
天曰。如彼地大無香無臭。水火風大亦無香
臭。佛言。梵天。汝今云何作如斯説。此身如是
種種不淨。臭惡盈滿非倒説耶。梵天白言。世
尊。比丘云何觀身念處。佛言。梵天。我亦不爲
諸比丘等作此説也。梵天復言。世尊。若我所
説四念處法非隨順者。比丘何縁觀身不淨。
佛告梵天。如是比丘見有身相。由取身故彼
非正想。何以故。梵天。若四大聚合成一相者。
即是假想。若有假想即非正想若非正想。是
則名爲福伽羅想。梵天。是故我此四念處義
不如是説。今我説者。説苦無邊四大非有若
見四大和合一處共成此身是亦身見。彼必
不得如實想見。梵天。若有比丘。見身念身覺
身是身。以見念故。彼不能得解脱世間及有
頂處。是故若觀身念處者。見身非身也。梵天
如來亦説。汝諸比丘觀察此身。即是隨順涅
槃之道。是名觀身正念處者。梵天。夫念處者。
有二種義。何等爲二。一者念義。二住處義。云
何念義。當知是念無有違諍。隨順如法趣
平等。遠離邪念無有移轉及諸別異。唯是一
心入不動定。若能如是名爲念義。言住處者。
心所依法是内證義。隨身業事現前知故。壞
無明網如觀身相。如是得見身念處法。云何
觀身不著身相。如是觀身若不著者。如覺身
證。覺身證者身相可知。如説身念。乃至一切
諸入門中。亦復如是。若能如是。觀於身相不
生身想。則入平等第一念處。如是念處應當
依止。復次受心二念。當知一義。若念此心則
知是受。若念是受亦不離心。云何爲念。所言
念者意行於事。如是受念即是心業。是故受
念爲心業事。是心作事。有無量種不可稱計。
和合因縁隨順世間。同行於事所攝入者。一
切皆生五種有處。彼五有生入和合已。名爲
麁澁。亦名牢強。亦名苦擔。如是種種觸受相
依作有生事。應如是知。梵天。是名隨順世間
心行。次第依止十二因縁。念念相續無有斷
絶。復次梵天。如來所説正念處者。即是出世
勝妙光明。亦是如來分別智義。無量無邊虚
空所生。隨順趣向大涅槃路。爲諸菩薩證
菩提。能生種種順義精進。能滿智慧所作業
行。諸法平等猶如虚空。梵天。當知二念處義。
我今説已。梵天。第四法念處者。開涅槃城。此
是如來甘露法門。亦是諸佛如來法藏。亦名
光明。破除黒暗。法相平等性同虚空。梵天白
佛。云何證知同虚空性。梵天。隨於何法能起
想處。彼中如是無有語言。梵天復白。是義云
何。梵天。我先不説一切諸法同虚空耶。若有
人能如是知者。是則名爲觀法念處。梵天。若
人於是内外諸法。如虚空住。當知彼人解脱
諸有
大法炬陀羅尼經卷第四







大法炬陀羅尼經卷第五
 隋*天竺三藏法師闍那崛多等譯 
  四聖諦品第九
忍校量品第十
三乘教品第十一
四聖諦品第九
佛告阿難。爾時放光如來復告眉間白毫梵
天言。梵天。汝今將非自以具足辯才問斯義
耶。汝豈不知此菩提門順諸聖諦乎。梵天言。
世尊。云何名爲順於聖諦。佛告梵天。可不用
此諸助道法與彼聖諦和合相應耶。梵天復
言。世尊。如來所説四聖諦者。即是諸佛隨順
次第而説。無異一切菩提覺法。佛如是説已。
佛復告梵天言。汝知佛説四聖諦不。梵天言。
世尊。我亦少知四聖諦義。佛言。梵天。汝云何
知四聖諦義。梵天言。世尊。我所知者。謂苦聖
諦。苦集聖諦。苦滅聖諦。苦滅道聖諦。世尊。
我如是知四聖諦義。佛言。梵天。汝言苦諦。其
義云何。梵天言。世尊。我親從佛聞如是説。非
此五陰名苦諦乎。聖人觀察除斷我見證彼
無我。以證知故。見此五陰如賊如怨。即便捨
離五有生處。世尊。我如是知苦聖諦義。世尊。
若我不聞佛所説者。我終不能作如斯説。何
以故。如是義者唯佛證知。非我境界。所有疑
惑。唯佛能斷。所以者何。唯佛能知一切諸
法無障礙故。如佛所説我如是知。世尊。我今
欲聞四聖諦義。唯願世尊爲我解釋。何故名
聖。云何名諦。佛告梵天。所言諦者名之爲實。
實名一體。聖名方便。方便證知故名聖諦。梵
天復言。世尊。云何名實。佛言。梵天。所言實
者名順隨義。汝當諦聽善思念之。吾今爲汝
分別解説。梵天。汝知諸阿羅漢得漏盡時所
捨事不。梵天言。世尊。我不能知諸阿羅漢得
漏盡時所捨之事。梵天。諦聽吾爲汝説。於有
漏法一心厭離不受生死。是名爲捨。是名漏
盡。亦名畢竟。畢竟捨故住彼實中。一切捨故
名之爲實。梵天。所言聖諦即是五陰當知五
陰是苦因縁。是故五陰名爲怨賊。一切聖人
如實觀知。故能捨棄。以是義故名苦聖諦。
是故世尊説此五陰爲衆苦本。名爲怨家。亦
名欺誑。聖人觀察如實知故名爲聖諦。復次
梵天。言集諦者是無知滅。此集滅者。是佛世
尊爲諸賢聖方便而説。此若實者無有是處。
何以故。梵天。所言集者即是虚妄。若是虚妄
則不名滅。所言滅者則非虚妄。非虚妄者是
爲聖諦。言聖諦者謂阿利耶。阿*利耶者名
知五陰。聖人諦知諸陰非實。是故能捨名爲
聖諦。以捨著故名殺大怨。所有集者當知非
實。若見集生是爲常見。若見集滅是爲斷見。
諸佛如來作如是説。非集非滅是爲聖諦。此
即名道。道者所謂眞實之道。即諸聖人深達
五陰。應如是知。復次梵天。趣求義故名之爲
道。梵天當知。譬如有人作是思念。我於過去
作何等身。我於過去作如是身。彼二種念則
是虚妄。更復思惟。我於過去從何所來。我於
過去曾如是來。亦爲虚妄。梵天當知。一切諸
法皆是分別。無有眞實亦復如是。是則名爲
清淨道也
大法炬陀羅尼經忍校量品第十
阿難。爾時彼放光佛復告眉間白毫梵天言。
梵天。此陀羅尼法門寛大無邊。今當爲汝開
顯初問菩薩行法少分之事。當知如來方便
密教。梵天。譬如商主爲求寶故欲入大海。於
先積集種種資裝。所謂船櫂帆桅生熟
糧。凡是海中供用諸物。咸悉備之置於海岸。
唱如是言。誰於今日欲入大海求諸所須以
除貧乏。若有能者宜同此行。時衆多人爲求
利故。若十二十乃至百千倶願入海。時大商
主見衆已多。即自思念。是大衆中。其有身羸
力少怯弱小心。不堪經險難與終事。我應遣
還。如是思已遂宣告曰。諸人當知。今此大海
深闊無邊。不可期以時月歳數而剋迴還。方
復海中有八大難。何等爲八。一者惡波。二者
旋流。三者摩竭。四者錯魚。五者諸餘大魚。
六者夜叉羅刹。七者惡風。八者惡龍。如是八
難難可過度。脱當逢遇船壞命終。誰能堪忍
無怖畏者。宜於今日共處此船。若疑不堪荷
負險阻。各隨意還。衆人聞已多即退散。如
是梵天。今此衆中有無量人。聞此陀羅尼甚
深法門寛大無邊。心生驚恐。作如是念。此陀
羅尼但説一句。無量歳數尚不能盡。若具説
者誰堪聽受。如是無量無邊衆生。或生退心。
或起種種愚癡惡邪煩惱障礙。輪轉生死。如
是梵天。如來世尊爲欲増長彼等衆生諸根
欲力。亦令成就不退轉心故。如彼商主見諸
商人怯弱不堪慮其敗壞。明説海難乃至命
終諸恐怖事遣還本所。梵天當知。彼大商主。
能有如是密謀深智大方便力。如來亦爾。以
大方便爲此億數諸菩薩衆。欲開發彼無量
無邊億那由他不可思議大智慧忍。而諸世
尊所有不思議大智慧忍之所行處。但爲阿
毘跋致菩薩摩訶薩説。令得成就不退轉忍。
如是甚深大功徳忍。一切衆生無能知者。唯
除深樂大乘法者。彼當能住如是忍中
爾時眉間白毫梵天復白放光佛言。世尊。彼
忍何故名爲無量無邊也。佛告梵天。是忍功
徳不可算數故言無量。不可窮盡故言無邊。
諦聽梵天。譬如此閻浮提周遍充滿無價衆
寶。於彼須彌山頂。復有一摩尼珠。名曰威花。
以此滿閻浮提無價衆寶。與彼山頂一威花
珠。本非稱量寧可爲比。復次梵天。置無價寶。
假使此威華寶滿四天下。彼須彌頂復有一
寶。名釋迦毘楞伽。以四天下滿威華寶。亦不
敵彼一毘楞伽也。復次梵天。置威華寶。假復
聚積彼毘楞伽。上至有頂。猶亦不如補處菩
薩。更有妙寶。名曰寶精。此寶能爲補處菩薩
諸莊嚴具。隨彼菩薩凡所受用。欲入胎時而
於母腹先爲宮宅。菩薩然後從天降入受最後
身。如是菩薩福徳力故。感得此寶生身常用。
菩薩身大寶亦隨大。是寶能成無量福聚。從
初發心乃至十地。諸功徳聚是寶所生。梵天
當知。如是勝寶過於一切世間出世間勝功徳
力所生之寶。復次梵天。彼出世無價功徳大
寶集大善根。開發教化勝出衆寶。云何名爲
大功徳聚及大善根。如是梵天。彼最勝上功
徳善根者。我先爲汝説此法門一句之義。無
有價量無有算數。出世勝寶差別説已。復次
梵天。又以無價最勝寶故。今更引喩。梵天。譬
如此閻浮提除去諸山及衆瓦石。其地平正
無有丘墟。自閻浮提地上至三十三天。滿中
諸人皆獲初禪成就一心。名上凡夫。梵天。於
意云何。彼得初禪勝上凡夫。心所念智所知
之處。名爲何等。梵天白言。世尊名爲世間智
慧境界。佛告梵天。於意云何。一須陀洹人心
所念智所知之處。復名何等。梵言。世尊。名爲
出世智慧境界。佛言。梵天。假使滿閻浮提勝
上凡夫。盡其心力。能知一須陀洹人心智境
不。梵言。不也世尊。何以故。凡夫不知出世事
故。如是梵天。一切凡夫尚不得知。云何能得
稱量言説。是故雖滿此閻浮提已得初禪勝
上凡夫。終不可比一須陀洹。梵天白佛。實爾
世尊。何以故。彼諸凡夫唯得初禪。猶尚未得
二禪已上乃至四空世間勝法。云何能知須
陀洹等所知出世法也。梵天當知。是爲第一
無價衆寶譬喩差別。復次梵天。置一天下勝
上凡夫。假使滿四天下皆是須陀洹。盡其智
力。亦不能知一斯陀含心之所行智之所證。
乃至不能思惟稱量少分邊際。梵天。是爲第
二勝寶譬喩差別。復次梵天。置四天下滿須
陀洹。假使滿四天下皆斯陀含。終不能知一
阿那含心之所縁智之所證。乃至滿四天下
諸阿羅漢。亦不能知一辟支佛心智境行。梵
天。是爲第三第四第五寶喩差別。復次梵天。
置阿羅漢。假使滿四天下皆辟支佛。共盡智
力。若欲思量一生菩薩入母胎時心智境界
證入次第大願深忍問答演説及諸威儀。終
不能知。不能思量。不能分別。不能聽説。乃至
不得彼法少分。唯除如來應供正遍覺乃能
知耳。梵天。是爲菩薩第六勝寶譬喩差別。復
次梵天。此閻浮提滿中天寶如上喩説。乃至
須彌頂寶。名曰威花。我今爲説此寶威光及
以徳用。更引諸喩顯其少分。此言難信。唯除
證者。梵天。若取威花勝寶。置於須彌山頂。是
大海水深八萬四千由旬。其下乃有諸龍宮
殿住所及阿修羅迦樓羅等宮殿住處。所有
衆寶及大海中種種寶珠。彼大徳龍神通力
故。珍寶瓔珞皆有光明。諸阿修羅雖多諂詐。
神通瓔珞亦有勝光。如是一切光明。若遇威
花。衆寶光明皆滅不現。梵天猶如日輪現時。
悉能映蔽諸螢火光喪沒不現。其事若此。梵
天當知此日輪光繞須彌山。餘方現時。彼山
頂寶。於閻浮提作大照明
爾時梵天白佛言。世尊。是威花寶從何而來。
誰徳所感。佛告梵天。大海最下有金剛際。於
彼際下有一火聚。名爲多日。光明熾盛。此即
大鐵圍山根本出處。彼有金地名曰解脱。是
威花寶從此而生。梵天復言。世尊。彼威花寶
云何無價。佛告梵天。此四天下一切所有小
大諸山樹木叢林及諸藥草皆悉熾然。遍燒
欲界猶如劫盡。彼火盛時。若於梵宮取一威
寶。投置火内。如一念頃大火即滅。猶如
大雨能滅小火。此寶威神亦復如是。梵天。此
寶現時誰福所致。梵天復言。世尊。我以不知
先問此義。是威華寶威力住處。唯願善説令
我得解。佛告梵天。如劫盡時。三千世界百億
天下。各隨本所一切烔然。當於是時聚威花
寶。置於梵宮。是寶威光。能令欲界諸天宮殿
下及地獄凡所至處猛火即滅。皆得清涼如
秋九月夜後分時。劫火皆滅能作清涼。亦復
如是。梵天。是時衆生以福盡故。諸摩尼寶隱
沒不現。衆生無計能得是寶。彼威華寶不可
得見。如辟支佛出世甚稀
復次梵天。從海下至第四風界。彼有風輪名
曰極駃彼風輪上有火輪界。名曰不壞。恒常
熾然猛焔不絶。彼火輪上有一威花。安住在
一摩尼寶上。以彼二寶威光徳力。能持火
輪熾然不絶。亦復能制令彼火輪不得燒壞
大地諸方大鐵圍山須彌山王及大海水。如
是一切皆以依彼威華寶珠及勝摩尼光明徳
力。乃得安住
復次梵天。所言毘楞伽寶者。純眞金色善根
所生。自然彫瑩。乃能出過須彌山頂。忉利天
處。夜摩天處。兜率天處。住於梵宮。菩薩從閻
浮提生兜率已。善根力故。此寶自然生於篋
中作降魔事。何以故。梵天。若有諸魔及魔眷
屬。發大惡心趣兜率天。作諸障礙壞亂菩薩。
雖共盡力而不能動。所以者何。由此摩尼寶
莊嚴具在菩薩頸。珠威力故所有魔事自然
壞滅。魔王波旬深生憂惱。又是菩薩初從天
降入母胎時。彼莊嚴具亦常隨逐。乃至初生
出家坐於道場菩提樹下。彼寶恒在。是時魔
王與其軍衆無量億數。現百千種大恐怖事。
奮其威猛諸鬪戰具。菩薩端坐寂然不動。破
魔軍已成等正覺。梵天當知。彼釋迦毘楞伽
勝摩尼寶。有如是力。何況菩薩處兜率時。魔
王獨能爲障礙也。假使餘天及兜率天。亦不
能損。以寶常隨菩薩身故
時彼梵天復白佛言。世尊。彼釋迦毘楞伽摩
尼寶。唯有是徳更有餘力也。佛告梵天。彼
寶威力乃有無量。非唯此也。梵天。此閻浮提
縱闊七千由旬。其地形相北闊南狹。如婆羅
門車。時彼天下有四王治處。何等爲四。一者
人王。二者蛇王。三者惡馬王。四者惡龍王。
梵天。此閻浮提毒蛇遍滿。咸有瞋心盡吐毒
火。更相&T005728;螫己及他身皆爲灰燼。當於彼時
鳥獸及人。觸此毒火即便喪滅。如是瞋毒諸
惡龍等自相燒滅。況復餘類。梵天。此閻浮提
蛇毒充滿。於意云何。如是蛇衆可謂多不。梵
天言世尊。甚多甚多。佛告梵天。於此三千大
千世界。所有惡龍及諸龍王。有大神通。於虚
空中起大重雲。奮大電光。震大惡雷。放大
靂。雨大雹雨。出種種聲現種種威梵天。於意
云何。如是龍衆可謂大不。梵言。世尊。甚大
甚大。佛告梵天。於此三千大千世界。所有惡
人惡馬諸惡毒等。住於邪道。然後遣令觸彼
惡蛇惡龍惡馬。乃至惡人皆起瞋心惡心惡
力惡行惡事。乃至惡道具足。如是諸恐怖時。
如是菩薩於兜率天。開發顯示彼摩尼寶。令
彼惡毒衆生等見。衆生覩已惡事消滅。世界
清淨惡心自息。柔軟和順慈愛歡欣。皆以見
彼摩尼寶故。梵天當知。此釋迦毘楞伽寶。乃
有如是無量無邊大威徳力。若具説者終不
可盡
時彼梵天復白放光佛言。世尊。如佛先説。菩
薩身寶名寶精者有何功徳。唯願開示令我
等聞佛告梵天。汝今不應問斯大事。何以故。
一生菩薩善根深重。凡諸果報。非彼世間所
堪知見。所以者何。如是菩薩欲入胎時。是寶
先導隨菩薩身而作佛事。出時亦爾。是故此
寶寶中最勝。乃有如是無量勢力。汝等梵天。
若知寶處。則往供養恭敬禮拜。不應問我有
何功徳。梵天白言。世尊。我於此義無復疑心。
爲諸衆生故發斯問。欲令聞者生歡喜心。以
是義故我諮世尊。如此問者。欲於將來具行
佛事増長菩提世尊。是菩薩寶下閻浮提時。
威徳力故日月光明尚皆喪滅。而況星宿諸
火光等能不滅乎。是故此寶最爲殊特。常依
菩薩摩訶薩所。一切梵天。應將是寶安置梵
宮。尊重恭敬禮拜供養作希有事。世尊此寶
光明能蔽日月星宿火光。令不復現。而彼日
月星火等光無滅沒者。皆是如來神力所爲。
不使世間常處暗冥。所以者何。如來世尊有
大慈者。加被一切諸衆生故。若無如來威神
加者。乃至一切梵天光明亦皆失滅。佛告梵
天言。加護者義何謂也。梵言。世尊。加護義
者。以上被下劣依勝故。諸佛世尊一切諸事。
勝出世間諸人天等。譬如日光出時諸螢火
光悉皆失滅。如來威力若不加者。一切人天
光明喪滅亦復如是。世尊。我於如來威神徳
力。無復疑心。何以故。我觀如來心無厭足。是
故我今爲未來世諸衆生等。敢問斯事
佛告梵天。汝今頗知有諸外道五通神仙所
得四禪四空三摩跋提入出心行不。梵天言。
世尊。我今少知外道諸仙所得禪定三摩跋
提。然此衆中有未解者。來世衆生復不能知。
是故我今問如是義。欲令衆生不知者知。亦
令將來未解者解
梵天。世間無有語言及義文句名字而能離
此陀羅尼門修多羅者。梵天所有諸修多羅。
或祇夜。或授記。一切他所問者。或有此三十
七助菩提法所攝。乃至顯説行者。皆悉入此
妙陀羅尼深法門中。是以今此陀羅尼門。即
爲三世諸佛已説當説。我今現在亦復演説。
若有人能如我所説。憶念受持是陀羅尼者。
此人未來還得如我説如斯法。我於往昔亦
曾供養恭敬尊重無量諸佛。彼諸佛等亦以
此陀羅尼修多羅法門。教化成就無量億數
諸大菩薩摩訶薩衆
佛告梵天。我念過去無量億劫。有佛世尊。名
勝三昧如來應供正遍覺。出現於世。彼最後
身所生之處。其父輪王名大精進。七寶具足
統四天下。菩薩即是寶后所生第一太子。常
處深宮。與八萬四千衆美女倶。如是諸女皆
以種種名寶瓔珞摩尼天珠。而爲莊飾。前後
圍繞遊觀園林。無量妙音以娯菩薩。猶如帝
釋歡喜之園。然是菩薩有大人相。一切世間
無能及者。梵天。菩薩後時問衆女言。汝等誰
有赤檀箜篌。如其有者今宜前進。時有一女
以檀箜篌奉授菩薩。菩薩彈已作是思惟。如
此聲者。從何所來。爲從絃生。爲從柱出。爲
棍有耶。爲檀作乎。如是思已知聲無定。復作
是念。我若不觸即不出聲。如是聲者應從手
出。作是念已。即便以手觸於虚空。聲亦不出。
因此方知手無定聲。知無定已即復思念。今
此聲者虚妄不實。假衆因縁和合而有。彼諸
衆生甚大愚癡。常爲無明迷惑所覆。不知見
覺。耽著此聲因爲放逸。具造衆惡墮三惡道。
菩薩如是深厭離時。即入三昧。入三昧已。悉
捨世間五欲衆具。凡是所重如棄洟唾身昇
虚空。住虚空已復作是念。我今此身必定成
佛。如是念時。即便獲得大勝三昧三昧力故
足歩虚空詣菩提樹。至樹下已。結加端坐身
不動搖。梵天。菩薩如是結加坐時。有一魔王
名拘知舍住菩薩前以偈讃曰
    丈夫速成佛 爲世安樂故
    無憂甘露句 滅盡諸煩惱
佛告梵天。我於爾時作婆羅門。名速疾身。覩
彼菩薩坐道樹下將成正覺。内自思念。我今
要當在菩薩前一心合掌恭敬而立。彼成佛
時乃可休息。於是七日七夜住立。諦觀更無
餘念。不念飢渇。不覺疲勞。亦無睡眠。過七日
已。菩薩方證無上菩提轉大法輪。梵天。我於
爾時彼佛法中起増上信捨家出家。願我當
來亦成正覺。如今莫異。梵天。彼佛世尊知我
發心精進勇猛堪能荷負無上菩提。便授我
記。告言。仁者。汝於未來過無量劫。當得作
佛。號曰放光如來應供正遍覺。汝最後身其
所生父。轉輪聖王名祭火光。即於生世捨家
出家。修行未幾成正遍覺。梵天。我於爾時與
菩薩衆十四人倶。我等並於十四年中。專精
讀誦此陀羅尼。彼勝三昧。如來於十四年中。
有所宣説唯一法句。我等聞是法句義已。即
時獲得不退轉忍。以此忍故。無復一切煩惱
怖畏。梵天。時彼如來爲十四菩薩。於十四年
中教化成熟。令住不退轉地。不壞不動猶如
金剛。其心牢固衆善熏心。於諸法中得不退
轉。時彼梵天。復白佛言。世尊。我今已知彼諸
菩薩不退轉行。猶未審知此陀羅尼修多羅
説一句門。其義云何。佛告梵天。此修多羅一
句門者。即如來藏。此一句門若具説者。假使
三千大千世界所有諸聲及衆音樂。所謂四
天王聲。忉利天聲。夜摩天聲。兜率天聲。化樂
天聲。他化自在天聲。乃至魔王宮殿一切諸
聲。皆爲法音演茲一句猶不能盡。何以故。由
一句門顯示佛藏深寛大故。梵天。此如來藏
寛大無量無際無邊不可窮盡。若宣説者。令
諸衆生身心清淨安隱快樂。昔所未得今悉
得之。斯皆由波如來藏故
*大法炬陀羅尼經三乘教品第十一
佛告阿難。時放光如來於大衆中。命一婆羅
門子毘舍佉言。汝毘舍佉。若聲聞人凡欲教
化。云何能令他人歡喜。先當自淨身口意業。
發誓精進善學法義。常多思惟成就智慧。然
後教他。令生歡喜増長善法。若不如是。不能
令他於彼義中分別解説。應如是住如是念
如是學。何以故。若無智慧即非善學。尚不自
知況能教他。毘舍佉。譬如世間剪角特牛無
有鬪事。既不自護亦不護他。何以故。無鬪具
故。如是毘舍佉。若沙門婆羅門諸衆生等不
勤學者。不能思義。不如説行。不能爲他談説
議論。何以故。無智慧故。但有憍慢増我所
心。自他善法皆悉損減。是故有智慧者不起
憍慢。無我所心我想不生。亦無執著不貪己
身。何以故。見聖諦故不生煩惱。惡毒滅故無
有諍論。離怨敵故無我所心。不自讃故除欲
煩惱。不念餘事唯觀因縁。亦教他觀十二因
縁一切生滅。毘舍佉。是則名爲聲聞行人。善
自防護身口意業。亦能教他遠離三過
復次毘舍佉。辟支佛人則不如是。無有説想。
但自覺悟不能教他。所以者何。是人斷絶大
願深行。唯樂寂靜不願化生。一向不能宣説
諸法。亦不能説善惡業報。乃至生死過患涅
槃安樂一切不説。唯觀他心知有樂欲。即便
普現神通變化。自在無礙令他信解。爲物福
田生大功徳。隨其所願即能成滿。勝聲聞人。
以得自在神通力故。毘舍佉。彼亦丈夫以於
過去久遠修習少欲知足。今如是行。如是
業如是願。以本願故於佛法中但取少分唯
現神通隨宜利益。而實不能説法度人令他
歡喜。毘舍佉。是人但以自覺彼法。是故不能
説法教化。而彼亦有如是方便憐慜衆生示
現神通出生善根。世若無佛則住世間。若佛
興世便取滅度。是人出時無有師教。唯以自
力出家修行。内心思惟而自證覺。是故勝彼
聲聞福田。毘舍佉。是爲辟支佛所行事業
復次毘舍佉。化衆生耶。我今略説菩薩學處
若諸菩薩自所學處。先觀世間所有漏法。即
見有爲皆從縁起無暫時住念念自滅本性空
寂。如是知已欲令一切生歡喜故。應先自行
六波羅蜜。亦化衆生令行六波羅蜜。令捨離
慳著。彼若無物菩薩給與。教勸行施令心歡
喜。又以持戒慰喩開示。如是忍辱精進禪定
智慧諸波羅蜜等。菩薩摩訶薩。常應勤行。亦
令衆生如是修學菩薩行已。身心歡喜。亦令
衆生身心歡喜。而彼菩薩乃至命盡。不捨如
是勤精進心。又彼菩薩。以多慈悲精進力故。
無量衆生願從其學。皆自思念。我等何時得
如是行。毘舍佉。上至諸天猶皆樂彼丈夫所
行。何況人也。是故汝等。應當勤學大丈夫行
大法炬陀羅尼經卷第五



大法炬陀羅尼經卷第六
 隋天*竺三藏法師闍那崛多等譯 
  三法藏品第十二
法師相品第十三
謗法果報品第十四
勸受持品第十五
三法藏品第十二
爾時放光如來復告毘舍佉言。毘舍佉。如我
所説三種業藏。若善思義。則能得入一切法
門。毘舍佉。若人願樂成就此法。當勤精進。何
以故。懈怠之人終不能到。所以者何。是人不
能具足愛樂如是正法。是故應當依善知識
深心勤學。毘舍佉。譬如妙寶。或頗梨珠或
琉璃珠。并餘淨寶置池水邊。能令其水同於
寶色。何以故。以此寶珠清淨力故。遙相映發
能令彼水隨逐寶色。如是如是。毘舍佉。一切
衆生近善知識其事亦爾。又彼水中隨投餘
物亦作寶色。此寶威光能變餘色。異此寶外
不能變也。毘舍佉。今此三種方便業藏亦復
如是。若人自學若教他學。一切人天無能壞
者。毘舍佉。此三種藏乃是諸佛如來言教。一
切所有吐發語言音聲詞辯論難解義。及諸
譬喩皆悉從此三教藏生。毘舍佉。若人受持
三藏義者。終不爲彼外道邪論之所破壞。假
使滿閻浮提無量衆人。一切皆是聰明外道
諸大論師。一切悉來種種問難。終不能屈。毘
舍佉。置閻浮提滿中論師。假使此四天下滿
中衆生。乃至皆能論議問難。亦不能屈。復次
毘舍佉。置四天下。假使遍滿三千大千世界
衆生。一切皆是大論議師。若佛經典及外道
書籍盡能受持。彼等咸來一時問難。悉皆能
答無有滯礙。何以故。由佛法中先經學此三
方便故。是故毘舍佉。有諸法師。若在家若出
家。但能受持此三法藏。一切問難隨意能答。
何以故。此法即是無量無邊智根本故。毘舍
佉。此法希有不可思議。名一切世間難壞經
典。我今略説汝尚不解。何況多説。毘舍佉。其
有久習智慧方便。乃能分別此三業藏。何以
故。佛智深大衆生心小不能容受。如此大智
若能解知。則得斷除一切衆生無量疑網。又
毘舍佉。若人雖能持此三種業藏言教。若不
知方便。則不能知入之方便。云何而能解釋
此也
佛告阿難。彼放光如來應供正遍覺。如是説
已。時毘舍佉復問放光如來言。世尊。如此三
種業藏根本。云何得生從何所來去至何所。
佛言。毘舍佉。我還問汝。隨汝意答。毘舍佉。
於意云何。如此風界從何而生。爲大爲小爲
狹爲寛。爲長爲短爲麁爲細。從何而來去至
何所。何姓何家何村何落何城何國。乃至如
是生處分齊形量大小。去來依止皆可知不。
毘舍佉言。不也世尊。如此風者不可得知無
處所故。不可得見無相貎故。乃至家姓生處
皆不可知。世尊。如此風者從虚空生。無所依
住無有方所。遍一切處。如是毘舍佉。風從空
出無有方所。家姓生處實不可知。如是如是。
三種業藏言教方便亦復如是。無有方處無
所從來。亦無所去無生無滅。何以故。佛法無
量唯佛智知。摩那婆。此三業藏實不可知。終
無有能得其邊際及以數量。若一劫若減一
劫。若百劫若百千劫。若百千億那由他劫。乃
至無量無邊不可數劫。亦不可知。唯佛世尊
乃能知此三種業藏。隨其根性而爲説耳。摩
那婆。是故汝等應當知。此三種言教無有住
處無有邊際。何以故。諸佛菩提無有住處亦
無依止。乃至行業因縁體性。無所從來亦無
至處。若能知此。即知業藏無有住所無量無
邊。爾時毘舍佉婆羅門復白放光佛言。世尊。
云何業縁。佛告毘舍佉。於意云何。初入胎時
名爲何等。毘舍佉言。世尊。是謂水界名迦羅。
邏。佛言。此迦羅邏過初七日復名何等。名頞
浮陀。佛復問言。是頞浮陀過七日已復名何
等。名蜱羅尸。佛復問言。是蜱羅尸過七日
已復名何等。名曰伽那。佛復問言。此伽那者
過七日已復名何等。世尊。是迦羅邏。頞浮陀
蜱羅尸及伽那等。過是已後。名之爲受。佛言。
毘舍佉。當知此受本來無實唯有虚妄。虚妄
因縁和合而生。因由此故。一切身分支節得
生。所謂五皰生故皮肉生。皮肉生故筋骨生。
筋骨生故髓腦生。髓腦生故髮毛生。髮毛生
故甲齒生。甲齒生故一切身分支節等生。如
是一切身分支節。皆無所從來無有住所。悉
從因縁和合而有。如是五陰十二入十八界。
相貎形色大小長短。皆亦無所從來無有住
處。彼若實有應有去來。如是一切無有住處
悉不可知。既無有名。云何可説。毘舍佉。若以
父母因縁和合。當於是時。識支託胎。成迦羅
邏大。名爲藏者。如是毘舍佉。若彼父母不和
合時。是則無有迦羅邏大。乃至無有皮肉筋
骨及諸髓腦髮毛爪齒一切身分。云何得有
色形長短五陰十二入十八界十二因縁住處
往來也。又若此識不與一滴精水和合處胎
中者。形色等物皆不得成。又若不與十二因
縁相和合者。乃至老死亦不得生。若無生成。
云何而得有名有説。如是毘舍佉。但以十二
因縁相續力故。色受想行識等和合而生。如
是毘舍佉。此三種言教方便業藏。無有方所
無有邊際。亦無去來。當知此法無生無滅。無
有根本不可窮極。復次毘舍佉。應當知是三
種言教方便業藏。何等名爲三種藏也。一者
人言教藏。二者天言教藏。三者非人非天言
教之藏。婆羅門。所言人言教者。彼等皆以語
言相。應當知是名人言教也。毘舍佉。所謂天
言教者。事相異故得有見聞。如實不異生如
是心。如是思惟方便知已。能得禪定天眼天
耳及天心智。皆由一心攝念力故。則得如是
清淨智生。是名最上清淨天言教也。毘舍佉。
所言非人非天言教藏者。大慈悲生攝三言
教。出三乘道及一切法。是故名藏。此教方便
依大悲果。遍一切處觀於惡道。諸衆生等唯
有衆苦。一心拔濟無異思惟。故名大悲。利益
彼故。故言言教。毘舍佉。此三業藏所生住處。
諸佛菩薩常一心念作彼護持
大法炬陀羅尼經法師相品第十三
復次婆羅門。更有加持力因常精進生。云何
名爲加持力因精進生也。若有沙門婆羅門。
欲得具足如來辯者。皆由勤心精進所致。而
能於一時間説百千萬億修多羅章句無有窮
盡。何以故。以彼善能成就口業。因加持力得
無礙辯。以是辯故於一切問答。不可窮盡無
有斷絶。譬如高岸峻流下注。雖欲遮止終無
斷絶。彼流下時乃至小水尚難斷塞。豈況大
河。如是毘舍佉。若有法師。於此三種言教業
藏。修習辯才乃至一日。若聞若誦。或復思惟。
彼精進故隨宜演説。猶無斷時。諸餘問難寧
能沮壞。毘舍佉。譬如泉流但入於河不至海
者。無有是處。若人久修精進。於此陀羅尼中
休廢者。無有是事。我今少説。如大海中取
一微滴。豈能損減。我今説此大陀羅尼精進
辯才法門。少分亦無損減。如是毘舍佉。汝應
當知得彼三種業藏辯才。能照一切諸法根
底。於諸問難不可窮盡。何以故。以此法門無
邊際故。復次毘舍佉。其有得是精進加持辯
才藏者。當問難時或他毀辱。應生歡喜起大
慈心。不見罵辱不觀自他。無有我所亦無怖
懼。何以故。一切内外諸有畏惡悉滅無故。毘
舍佉。是爲法師口業成就
復次毘舍佉。若諸法師處座説法。或有比丘
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四衆圍繞。如是衆等。
或經久學或有始聞。或有信心或不信者。其
中衆生若覩女人形貎端正。生染著心忘失
法念。爾時法師應善觀察。以巧方便調伏彼
人。明示罪相令其覺悟。内生慚愧勿令彼瞋。
何以故。若彼瞋恨起不善心。是人或時毀辱
法師。誹謗經典障礙佛法。過患轉増。是故毘
舍佉。若諸法師欲行呵責調伏事者。應先自
除欲瞋癡慢。然後教訶令他除斷。若自不斷
令他除者。無有是處。是故法師要先自行然
後正人。不應先取他人之過自虧己徳。何以
故。毘舍佉。一切衆生欲縛深厚。貪境現時不
顧自身。若捨方便先行呵責。唯増瞋垢如火
燒薪。瞋恚盛時癡更増長。三毒煩惱一時倶
作。而諸衆生三毒盛發。不聞外言不憶己事
善法惡法一切不知。假或暫聞不能納受。毘
舍佉。彼諸衆生三毒發時。猶如肓人不識道
路平夷艱險。亦如聾人不聞音聲麁鄙精妙。
又如醉人不醒方所東西南北。如鬼著者不
安其處猖狂妄言。一切衆生毒火燒心不覺
善惡亦復如是。毘舍佉。如是衆生煩惱盛時。
法師應爲説對治法不淨觀等。令彼速疾得
無漏智。燒彼衆生三毒諸結。如是毘舍佉。是
爲大智辯才法師。能於比丘比丘尼優婆塞
優婆夷等四部衆中。方便開導令皆歡喜。滅
彼衆生諸煩惱病。復次毘舍佉若諸法師欲
説法時。應先觀察衆生根宜。然後隨須而爲
演説。若知衆生聞於布施獲利益者。法師即
應先説布施令彼歡喜。當知此時不應更説
諸餘法門。或復有人樂欲持戒。法師則應爲
説持戒。亦不得説餘深法也。如是衆生。或時
樂行忍辱精進禪定智慧。乃至樂聞種種法
門。即皆爲説令速開解。毘舍佉。如是法師應
勤精進方便説法。何以故。若欲成佛要於無
量無邊劫中。勇猛精進勤修苦行乃至捨身
手足頭目髓腦。如餘經説。又諸法師不應諍
論。夫諍論者。即是無明煩惱根本。是故法師
應勤精進。速滅無明亦勸他離。毘舍佉。是諸
法師要先具備如上功徳。然後爲衆方便説
也。毘舍佉。法師常當如是思惟。我今所處。即
是如來師子之座。宜應忍默何忽起瞋。隨彼
衆生一切問難。我當解釋皆令歡喜。作是念
已。諸有諍論彼我之心自然消滅。復次毘舍
佉。夫法師者。常應慈慜愛語謙下將護衆
心。何以故。若懷瞋妬心存勝負獲大重罪。慈
心説法成大功徳。能令佛法久住於世。凡所
生處。常得値遇諸佛菩薩及衆聖賢。能消世
間種種供養。假以高大師子寶座。又以億數
無價名衣奉上法師。豈能報彼法師恩徳。而
彼法師雖受是事應深慚愧勿起貪心。應生
慈*慜不得我慢。無令消滅施主善根。當令衆
生咸得歡喜
復次毘舍佉。若諸法師凡欲説法調伏衆時。
必須聰慧利根多聞博識。形貎端雅正見家
生。三業清白衆徳具備。著淨潔衣威儀齊整。
如是法師。衆應勸請然後説法。何以故。諸佛
如來具足修集三十二相功徳圓滿。然後方
始轉大法輪。衆生聞已勤修大人丈夫相行。
是故法師凡説法時。應當次第説三十二相
果報如是。善根如是。亦次第説三業清淨業
清淨已然後爲説布施行等諸清淨法。乃至
種種差別義門。云何復名次第説也。毘舍佉。
譬如童幼初受教時。彼師先授摩帝迦字。次
授頞字。後授阿字。如是次第教十四音已復
次第教三十四字。具教如是五十二字已。然
後分別一切音聲字體名言諸教藏事。乃至
顯説不思議力。若人成就彼無礙辯。便能隨
意次第差別。説諸教義成就不忘。能知諸佛
三十二相及餘功徳具足圓滿。爲衆普宣一
切諸法名句味身。心善思惟必定不虚。而彼
法師當説法時。諸聽法衆。乃至得聞一句法
相隨順而解。一切顛倒異想不行。何以故。能
知諸法如實説故。是名清淨次第説相
復次毘舍佉。譬如射師教諸童子。初射法術。
先於平地置七歩垜。然後量力授弓與箭。告
童子言。我當教汝。汝今宜可學射彼垜。爾時
童子雖受師教。以初學故其所放箭。若至不
至終不能中。師教無倦稍得近垜。是兒後時
年漸長大。爲學不已。隨放便著無落垜者。如
是毘舍佉。彼説法師教徒衆時亦應如是。宜
察衆生上中下根。漸次教授。不可一時頓説
深法。何以故。若不知根妄説法者。令他失利
増長顛倒。是故應當先爲説彼六波羅蜜。次
第修已然後爲説空解脱門。若爲衆生説此
空法。或有得聞或有思惟或能證者。是亦不
應但有言説。何以故。如是空法。不可唯以心
想知放。若彼空法。但以心想能證知者。一切
衆生未修道時。亦應即是阿羅漢也毘舍佉。
彼空法者。亦不可説相貎形體。若可説者則
是作相。若有作相則有願求。若有願求則是
三世。何以故。毘舍佉。無相法中一切三世皆
不可得。所以者何。過去未來現在等事。皆寂
滅故。云何起願。復次應觀是色作無相想。云
何觀色作無相想。當知此色生滅輪轉念念
不停。毘舍佉。如是色相不可眼見。當知彼是
心識境界唯意所知。是故不可以眼得見。毘
舍佉。一切衆生所有心意不可言説。唯佛智
知。雖可慮知而不可見。念念不住猶如幻化。
云何可取而可得見。如是毘舍佉。不可以彼
衆生心識取心。眞相既不可取云何可説。何
以故。以愛憎事違平等故。毘舍佉。若欲滅除
愛憎想者。當勤精進觀一切法。悉皆空寂無
有取著。復次婆羅門。若能如是除滅愛憎不
取法相。當知即是無相解脱門。知無相已。如
是次第不起願求。無願求處。當知即是無願
解脱門。如是復觀一切諸法。皆悉平等無有
取著。所謂不見眼及色。乃至不見意及法。若
能如是不取不著。斷滅憂喜得平等心。當知
此是空解脱門。以能得此三解脱門三世平
等。爲方便已然後得入無生觀中。復觀彼色
從何而生。因於邪念不淨而生。知從邪念起
男女想。男女想故起愛著心。愛著増已和合
欲事。名破梵行。彼和合時即成胎藏。是名迦
羅邏大。此迦羅邏時。不可説有男女形相。毘
舍佉。當知如此迦羅邏相。唯佛如來聖智所
知。是故如來於彼時中教諸弟子。汝等今應
正觀色相。云何觀色。謂如實知是無常等。彼
既聞已。即時所有欲想色貪皆得除滅。色欲
滅已。如是喜樂憂悲苦惱一切皆滅。毘舍佉。
初未有人於迦羅邏始受胎時能證知彼若男
若女。出母胎時。無有一法從餘處來。亦無一
法去至餘處。唯有精水赤白和合成迦羅邏
藏。如來於彼建立爲因。而實諸法無有住處
何以故。一切諸法無生滅故。如修多羅中次
第説也。如是毘舍佉。汝等於此當勤修學。是
則名爲宣説過去諸言教事。既自知已亦爲
他説。如是次第説未來事此現在事。如迦羅
邏中説。如水泡。如沫聚。如陽焔。如芭蕉。如
幻化。都無眞實。如是十二因縁次第相續。生
至老死亦復如是。譬如虚空有時雲翳有時
清明。豈有教者。如是界大和合無有作者。是
中唯有如實正法無増無減。然有無量業行
差別法界義門。當如是説
爾時毘舍佉婆羅門白佛言。世尊。彼諸法師
若他來問。若自欲説去來現在三世之事。忽
然疲倦迷惑不解。如此法障當云何除。佛
言。婆羅門。若諸法師他問疑惑。若生疲*倦
不能説者。如是法師。以未通達三種言教方
便藏故。設知少分。但得名字不閑義理。如是
毘舍佉。此三世事無量無邊難可窮盡。是故
初中後際生滅旋轉。喩如風輪無有邊際。毘
舍佉。而彼風輪終無有人知其限齊形量大
小。去來現在亦復如是。如彼時節。始自一日
二日乃至十日。半月一月乃至一時。半年一
年乃至無量。其實不知從何所來去至何所。
又如光影無有形礙。時節晝夜往來可知。去
來現在不可數知亦復如是。如是三世既不
可知。亦不可見。既不可見則無所有。既無所
有則無名字。若無名字云何可説毘舍佉。是
中以因縁故有此三種言教方便。汝當善思
如是法句。於聽説時莫生疑惑。唯念法師諸
根寂靜。專求智辯勿起諍論。何以故。知法之
人無諍論故。若諸法師當説法時。衆中有人
起諍論者。法師應教念彼智力陀羅尼句滅
彼魔事
*大法炬陀羅尼經謗法果報品第十四
爾時毘舍佉婆羅門復白佛言。世尊。若人於
此三種法中生疑謗者。當云何滅。佛告婆羅
門。若有於此三種法門生疑謗者。在家出家。
一切法師悉不能除。何以故。毘舍佉。於佛智
中深起疑謗。破滅一切善法根本。是故無人
能爲除斷。毘舍佉復白佛言。世尊。若人於是
諸佛如來大慧門中生不信者。有何果報。佛
言。婆羅門。是人造業世間極重。是以一切尤
重惡報皆在斯人。斯人永失佛法深利。三世
諸佛同共放捨。於甚深法無有信樂。自既不
信一切佛法。復教他人多生誹謗。恒樂隨逐
極惡朋友。學習愚癡増長邪見。常爲己身貪
嗜衣食。是人未來雖聞諸佛説諸妙法亦不
生信。以其現無信分善根故。如是之人自於
佛法起深障礙。復更令他無量衆生於正法
中作深障礙。以是因縁。具受種種無量大苦。
何以故。以具惡業斷善根故。所以者何。是人
皆由自習愚癡無智邪見。復教多人無智邪
見。聞説深法不能信受而生輕慢。以輕慢故。
不能諮問智人勝法。毘舍佉。若有智者常應
諮問。不當親近愚癡邪見無智衆生。若人聞
此三教藏時不信行者。汝知是人乃至一切
天人世間不能令其歡喜信解。若聞説此三
種業藏不生信解。假使更聞諸餘法相能生
信者。無有是處。當知是人去佛法遠。如是愚
冥無智衆生。凡所行作不可隨順。乃至有説
亦勿聽受。我實不能分別具説是謗法人所
生惡趣。我亦不欲説是謗人所受生處身量
分齊形體容貎可異醜惡。何以故。若我具説。
衆生聞之或當怖死。故我不説。如是毘舍
佉。若人於法乃至一句欲作障礙生謗毀者。
彼所得報不可具説。我今爲彼未謗之人明
識斯過。故少説耳。毘舍佉。假使於此三千大
千世界。所有諸大地獄及小地獄。彼謗法人
悉生其中具受諸苦。何以故。以其斷滅一切
善根。復令無量無邊衆生起謗法心増長邪
見諸惡行業。是故備經惡道受殃。如是衆生
出地獄已更生餘趣。經無量世癡騃無知。若
生人間不得正念。諸根暗濁狂亂失心。喜習
邪法不識義理。毘舍佉。是人所受果報形量
時節分齊我今略説。如是三千大千世界所
有一切草木樹林盡以爲籌。計其罪報不可
爲比。身形麁醜難可具論。凡所至處皆成苦
縁。斯由謗法獲如是報
*大法炬陀羅尼經勸受持品第十五
阿難。時放光如來告毘舍佉婆羅門言。毘舍
佉。是故汝等從佛所聞如是三種言教藏義。
應至心聽專念受持勿興餘想。毘舍佉。如來
所説三藏法門。無法可説無可聞見。亦無一
法可得開示。若知如來如是説已。於餘法門
生疑惑者。無有是處。何以故。諸佛世尊不空
説故。如是説時若有人聞不信不受復障礙
他。是人自起無明邪見。更令無量無邊衆生
起謗法心我慢貢高。不知諮受不往聽聞。喪
失深法不知義理。隨逐邪友遠離智人。以是
因縁多受惡報。毘舍佉。譬如虎子從生隨母
日見其殺及身長大殺業自成。毘舍佉。衆生
亦爾。親近惡友具造邪業。墮於地獄畜生餓
鬼受大苦惱。毘舍佉。以是因縁汝等應先自
正身心然後説法。勿忘自正損己陷人。毘舍
佉。以是義故。如來應供正遍覺。建立宣説三
種言教方便業藏。汝等應知。一切衆生心所
思念口所欲問身所欲行。如是知已慈心教
示。衆生聞已歡喜受行。是故汝等。當爲攝受
諸衆生故修學大慈
爾時毘舍佉婆羅門復白放光佛言。世尊。我
聞略説尚未能解。唯願如來更爲具説三種
業藏令我等知。佛言。毘舍佉。我今問汝。汝應
正答。於意云何。譬如世間有異良馬。生駒未
幾身體柔弱氣力未成。人欲乘之帶甲持仗
負諸鬪具入陣決勝。是人所作可稱心不。毘
舍佉言。不也世尊。是愚癡人云何能濟。佛言。
毘舍佉。如是如是。如汝所説。其有新發意菩
薩及二乘人。少智少行未得神通。聞我所説
悉不能受。反更迷惑生四顛倒。如彼馬駒年
齒未滿氣力未成猶故不堪負重入陣。毘舍
佉。若使是駒毛骨漸成齒歳具足。身雄氣猛
耳目明利。令人騎乘負重致遠。輕行掩襲臨
敵決戰。不慮驚敗直入無前。乃至震鼓吹&T045006;
揮刀奮矟亦無驚恐。何以故。年齒滿故。身力
成故。數調習故。種性良故。如是毘舍佉。汝等
若得四無礙辯諸力無畏。然後堪受三種教
藏。聞衆麁語不起恨心。復能受持一切佛法。
如彼良馬身健力成。然後方能負重入陣。毘
舍佉。是爲第一戰鬪事也。所謂開示佛法教
化他時。若必多有鬪具器仗。是時外道雖有
種種異端諍論。皆能忍之不生怖畏。汝等當
知。*&T045006;貝鼓者是謂説佛法時多諸留難。亦能
堪受不生怖畏。若有精勤修習受持而行佛
法則無障礙。若有出家破戒愚癡不能依行
則有障礙。設能學者。或墮聲聞辟支佛地。毘
舍佉。若有長夜具足精勤修行佛法。彼於此
法猶尚難知或得少分。況復不修更受惡法。
彼人於此大乘藏中無有信心。云何能知。云
何能解。毘舍佉。汝於如是諸衆生等。常起慈
心不應放捨。若有衆生起正念心。但學一偈
或唯句字。乃至七日。汝等亦應勤教授之。隨
彼衆生若成不成。汝等皆獲無量功徳。毘舍
佉。諸佛世尊凡所演説。皆爲利益一切衆生。
或信不信。或行不行。諸佛世尊口業成就。但
有所説聞必蒙益。無空過者其間或有。雖不
現獲皆亦已作當得因縁。毘舍佉。汝等欲得
修證如是如來藏者。應於如來及如來法中
起平等想行平等行
大法炬陀羅尼經卷第六



大法炬陀羅尼經卷第七
 隋*天竺三藏法師闍那崛多等譯 
  智成就品第十六
忍成就品第十七
證涅槃品第十八
智成就品第十六
佛告阿難。時彼衆中有一菩薩摩訶薩。名栴
檀那。白放光如來應供正遍覺言。世尊。如佛
所説三法藏門。攝諸言教。我等已聞。世尊。我
雖聞是三種言教未達義理。今更諮問唯願
爲我具釋其義。世尊。我於如來三藏義門。重
請問者不爲戲論亦無是非。不起執著又無
疑惑。我但爲彼非佛法人外道諸師。或時復
説三藏義門。我等云何當能聽受。阿難時彼
放光如來應供正遍覺告栴檀那菩薩摩訶薩
言。善哉善哉。栴檀那。如是如是。栴檀那。非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irst] [Prev] 679 680 681 682 683 684 685 686 687 688 689 690 691 692 693 694 [Next] [Last] [行番号:/]   [返り点:/] [CIT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