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正蔵検索


punctuation    Hangul    Eng   

Citation style A:
Citation style B:
()
Citation style C:
()
Citation style D:
()
TextNo.
Vol.
Page

  INBUDS
INBUDS(Bibliographic Database)
  Digital Dictionary of Buddhism
電子佛教辭典
パスワードがない場合は「guest」でログインしてください。
Users who do not have a password can log in with the userID "guest".

本文をドラッグして選択するとDDBの見出し語検索結果が表示されます。

Select a portion of the text by dragging your mouse to view all terms in the text contained in the DDB. ・

Password Access Policies

正法念處經 (No. 0721_ 瞿曇般若流支譯 ) in Vol. 17

[First] [Prev+100] [Prev] 360 361 362 363 364 365 366 367 368 369 370 371 372 373 374 375 [Next] [Next+100] [Last] [行番号:/]   [返り点:/] [CITE]

    若離精進力 及離於正法
    彼人無富樂 如求月中垢
    賢聖八分道 念爲能守護
    精進大力人 能到第一道
    精進得菩提 精進故生天
    一切諸道果 無非精進得
    既知此功徳 精進調諸根
    意發勤精進 無與精進等
如是孔雀王菩薩。爲兜率陀天衆夜摩天衆。
説於本生所持經法。時諸天衆。皆悉聽受。離
於放逸。諸根調伏。一心諦聽。時孔雀王知諸
天心生大歡喜。發勤精進。以清淨心。爲之説
法。令集安隱。寂滅涅槃。利益安樂一切諸天。
一切菩薩。法利衆生
正法念處經卷第六十



正法念處經卷第六十一
  元魏婆羅門瞿曇般若流支譯
  *觀天*品之四十夜摩天之
二十六
復次第五聞法利益安樂一切人天。謂何等
法。所謂説法。説於一切布施之法。説諸善
法。一切尊中。聞法。最勝。能斷一切憍慢根
本。所謂説法。能調憍慢。説法聞法。尊敬重
法。説於信法。説受持法。説修行人不離説
法。諸佛如來以法爲師。何況聲聞縁覺。説法
有十功徳。多所利益。何等爲十。時處具足。分
別易解。與法相應。非爲利養。爲調伏心。隨順
説法。説施有報。説生死法。多諸障礙。説天退
沒。説有業果。若説法人。有此十法。令聞法
者得多功徳。利益安樂。乃至涅槃。是聽法
者。及説法人。隨所作願。各得成就。一切種
種布施之中。法施最勝。乃至能令一切衆生
得涅槃樂
復次聞法功徳。成就深心。信根清淨。一向淨
心。信於三寶。詣聽法處。爲聞正法。隨擧一
足。皆生梵福。若人供養説法法師。當知是人
即爲供養現在世尊。其人如是隨所供養。所
願成就。乃至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以能
供養説法師故何以故。以聞法故。心得調伏。
以調伏故。能斷無知流轉之闇。若離聞法。無
有一法能調伏心。如聞説法。有四種恩。甚爲
難報。何等爲四。一者母。二者父。三者如來。
四者説法法師。若有供養此四種人。得無量
福。現在爲人之所讃歎。於未來世。能得菩提。
何以故。以説法力。令憍慢者得調伏故。令貪
著者信布施故。令麁獷者心調柔故。令愚癡
者得智慧故。以聞法力。令迷因果者得正信
故。以聞法力。令邪見者入正見故。以聞法
力。令樂殺生偸盜邪婬業者。得遠離故。以此
説法調伏因縁。終得涅槃。以此因縁。説法
法師。甚爲難報。父母之恩。難可得報。以生身
故。是故父母不可得報。若令父母住於法中。
名少報恩。如來應等正覺。三界最勝。度脱生
死。無上大師。此恩難報。唯有一法。能報佛
恩。若於佛法。深心得不壞信。是名報恩。以
此供養。亦自利益。爾時孔雀王菩薩。説經偈

    以説法因縁 得安隱涅槃
    能斷一切縛 衆生之大師
    以説寂靜法 能斷愚癡網
    如是勝導師 能示衆生道
    若法令衆生 超度諸有海
    此法最殊勝 世法莫能及
    若人能供養 此四種福田
    斯人得善果 導師如是説
    既得具諸根 亦得聞佛法
    若行於非法 後悔無所及
    處處生愛著 常求於欲樂
    恒貪愛妻子 不覺死來至
    念念多諸惡 種種過所亂
    以心縛衆生 將趣三惡道
    是惡難調伏 常求天人便
    是心不可信 衆生之大怨
    以善聞善見 無量種修習
    以法調伏心 如馬得銜勒
如是第一深厚福田。具善功徳。應修供養。利
益天衆。説如是法。及説業道。尊重讃歎説法
之師。孔雀王菩薩以願力故。生彼天中利益
諸天。時諸天衆既聞法已。心得清淨。皆悉一
心聽其所説。作如是言。此孔雀王所説。相應
非不相應。與兜率陀寂靜天王所説相應。無
異無別。思惟此法。初中後善。第一清淨。第
一善法。第一安隱。利益安樂一切天人。令
得寂滅
爾時孔雀王聞兜率陀天説是語已。心淨歡
喜。一切悲心。安忍利益。一切天衆。乃至涅
槃。復説第六深勝法門。能至涅槃。如是之
法。第一安隱。第一最勝。衆人所愛。所謂悲
心。一切人愛。令人生信。安慰生死怖畏衆
生。心不安隱令得安隱。於無救者爲作救護。
若有悲心。是人則去涅槃不遠。悲心柔濡。
無欺誑心。無麁獷心。能斷瞋心。悲潤心故。又
悲心者。名大莊嚴。於五道衆生。若起悲心。
能破瞋惱云何於地獄衆生。而起悲心。此諸
衆生。云何爲於自業所誑。由心怨家之所造
作。得不可喩種種大苦。鐵鉤鐵杵融銅熾
然。惡蟲所噉。難度瀑河漂沒衆生。鵰鷲
鵲之所啄食。入劍樹林及灰河中。受種種
苦。不可具説。所謂活地獄。黒繩地獄。衆合
地獄。叫喚地獄。大叫喚地獄。焦熱地獄。大焦
熱地獄。乃至阿鼻地獄。及其隔處大地獄等。
一百三十六處。衆生墮中。圮裂劈坼。斷截
燒煮。自心所誑。業網所縛。愛火所燒。無救
無歸。東西馳走。求哀自免。以求救護。我當
何時得度如此大苦惱海。於此衆生而起悲
心。若種如是悲心種子。則爲天王。或作轉輪
聖王。一切衆生之所愛重。悲心之人。愛樂善
業。是名觀地獄衆生受大苦惱而起悲心。則
得増長無量梵福
復次若沙門婆羅門。及餘善人。利益衆生
觀諸餓鬼。當起悲心。云何衆生。墮餓鬼中。種
種飢渇。自燒其身。如燒叢林。四面馳走。互相
搪突。炎火焚燒。遍體熾然。無救無歸。處處
遍走。以求救護。無能救者。此諸衆生。何時當
離種種苦惱。何時當斷飢渇乏苦。是名觀
餓鬼苦而起悲心
復次若沙門婆羅門。及餘善人。觀於畜生而
起悲心。餓鬼之中。無量苦惱。互相殺害。畜
生三處。所謂空行水行陸行。死法無量。互相
殘害。互相食噉。此諸衆生。何時當脱。是名觀
畜生苦而起悲心。若有能生如是之念。則生
梵天。以悲心念諸衆生故。悲念衆生。於三惡
道大苦惱處。於最大惡業果之地。興悲心已。
復於六欲諸天而起悲心於六欲天。受天之
樂。不可譬喩。種種山谷山峯園林。而受快樂。
蓮華林池。共諸天女。遊戲受於百千種樂。既
受樂已。業盡還退。生在苦處。受大苦惱。墮於
地獄餓鬼畜生。此生死處。戲弄衆生。愛鎖所
縛。東西馳走。迷亂無知。受大苦惱。是名觀
諸天苦而起悲心
復次若沙門婆羅門。及以餘人。觀於人中而
起悲心。以種種業。生於人中。受苦樂果。上中
下衆生。種種作業。種種心性。種種信解。或有
貧窮。依恃他人。憎愱妨礙。畏他輕賤。追求作
業。以自存活。如是觀人世間而起悲心。如是
悲心。第一白法。能得涅槃。如是觀五道衆生
五種苦已。而興悲心。如是之人。得勝安隱。則
得涅槃。爾時孔雀王菩薩。説迦迦村陀如來
頌曰
    若人心柔軟 悲心自莊嚴
    爲一切所護 衆人所稱歎
    如是柔軟心 諸根常悦
    此正見善人 去涅槃不遠
    若悲心莊嚴 則爲人中天
    若人無悲心 是則常貧窮
    若人柔軟心 調伏如眞金
    若悲在心中 此寶無窮盡
    若人常精進 恒修行正法
    此人心智光 猶如大明燈
    若人於晝夜 心常住於法
    斯人之悲心 晝夜常不離
    其人心清淨 利益諸衆生
    既受安樂已 後得於涅槃
    悲心清淨施 牟尼所讃歎
    能斷一切過 悲財無窮盡
    功徳勝莊嚴 能斷一切過
    牟尼悲潤心 故至不滅處
    悲因隨所在 如蜜乳和合
    瞋恚及熱惱 不能住其心
    既昇悲心栰 哀矜心勇健
    能度於有海 三毒大洄澓
    功徳勝營邑 無勝此莊嚴
    善人之所愛 故名爲悲心
如是孔雀王菩薩。爲天説法。初中後善。相應
寂滅。一切天衆。樂集聽受
復次彼佛世尊。説第七法。謂何等法與之相
應。而得解脱。斷於放逸。以何等業。謂柔軟心。
斷輕躁過。攝諸功徳。若有人能柔軟深心。離
一切垢。涅槃解脱。猶如在手。軟心之人。心如
白鑞。修行善業。衆人所信。麁獷之心。如金剛
石。恒常不忘怨結之心。行不調伏。衆人所憎。
不愛不信。若起惡心。堅執不捨。心不安樂。不
樂禪誦。不近善人。不生善法。如沙鹵地。
不生種子。又如沙中。不出麻油。麁獷心人。
亦復如是。不生善法。如搆角乳。如月中暖。
如石女兒。如空中花。麁獷惡業。誑詐無智。自
誑誑他。五有所沒。近不善人。捨離三寶。此生
盲人。不覩正法明慧之日。甚可哀愍。生老病
死。憂悲苦惱。衆苦之聚。入大曠野。受無量
苦。遠離柔軟甘露之味。如是惡人。沒於苦海。
去涅槃遠。何以故。不行涅槃道因行故。以是
義故。常不得樂。若有人能柔軟其心。其人一
切定得涅槃。譬如麻性出油。日性光明。月光
性冷。火熱地堅。風動水濕。四大各各自相不
倒。軟心之人調伏其心。信心精進不顛倒見。
信於因果。則於涅槃。如在現前。爾時孔雀王
菩薩。以佛經偈。而説頌曰
    若人心柔軟 猶如成錬金
    斯人内外善 速得脱衆苦
    若人心器調 一切皆柔軟
    斯人生善種 猶如良稻田
    一切諸衆生 不能盡斯藏
    能破於貧窮 及以多誑詐
    利根寂靜人 常修行禪定
    不著放逸境 永離諸苦惱
如是孔雀王菩薩。説是偈時。夜摩天衆兜率
天衆。樂聞無厭。復欲聞法。合掌恭敬白言。大
聖。願爲我等。具説二十二法。我等爲欲
益他故。當至心聽。爾時孔雀王菩薩。爲諸天
衆。説二十二最勝法門。已説七法。今當次第
説第八法。若有沙門婆羅門。及餘善人。心生
思惟。有何等法。謂調伏法。能與一切作莊嚴
法。一切調伏毘尼相應。若沙門婆羅門。若復
餘人。在家出家。若老若少。調伏相應。以此
莊嚴。能令端正。若離調伏。猶如野干。烏鵄鵰
鷲。出家之人。云何調伏。出家之人。初以袈
裟而自調伏。當行七事。何等爲七。一者如其
國法。受糞掃衣。隨所住國。在家之人所棄之
衣。若在塚間。有死人衣。死屍所壓。則不應
取。若於塚間。得破壞衣。則應受用。是名袈
裟調伏之法
復次第二調伏。若入聚落觀地而行。前視
一尋。念佛影像。一心正念。諸根不亂。數出
入息。係心身念。入於聚落。不觀一切所須之
具。不觀種種器物。亦不觀他莊嚴幃帳。不與
女人言論語説。不抱小兒。不數動足。亦不動
臂。及其床座。不手摩頭。不數整衣。不抖擻
袈裟。不按摩手。亦不彈指。是名第二調伏之

復次第三調伏。入施主家。於飯食時。齊
澡手。若受食時。不大舒手。當前一肘。不滿口
食。亦不太少。若於食時不輕弄不調戲。謂
不知足。失他淨信。令他輕慢。當觀他心。若所
揣飯。不大不小。不大張口。不令有聲。不大
出氣。所應之食。但食二分。食知止足。不觀他
鉢而生貪心。所受飮食。不壞他心。自觀其
鉢。不左右顧視。食已離鉢。澡漱清淨。守攝
諸根。正心説法。心念審諦。不遲不速。不曲
不直。不非時説。不多不少。護施主心。不壞其
信。是名第三調伏之法
復次第四調伏。若於食時。若於聚落。或於城
邑。先所見食。不生心念。不數言説。亦不悕
望所受敷具。如法受畜。不求上勝。是名第四
調伏之法
復次第五調伏。一切所作。不倚不著。不惜身
命。於所用具。不多聚積。不行邊方危怖之
處。不異服飾。不樂請喚。不偏樂於一家往
返。是名第五調伏之法
復次第六調伏。不斷草木。及掘生地。不著雜
色革屣。雜色衣服。若他破戒。不謗不説。心不
悕望王者之饍。不親近於憙鬪比丘。是名第
六調伏之法
復次第七調伏。若有比丘。同意同法。應當親
近利益。令有常度。欲棄魔境。寂滅調伏。守攝
諸根。如此比丘。應當親近。若於山窟。若於山
澗。樹下露地。常修行空無相無願。是名第七
調伏之法。若有比丘能如是行。則能捨離一
切諸縛而得解脱。爾時孔雀王菩薩。爲諸天
衆。以偈頌曰
    調伏法相應 修行智境界
    怖畏生死過 則不空出家
    學處不毀缺 不念於本樂
    常觀於諸陰 應住靜林中
    軟語寂滅人 現趣於涅槃
    持戒莊嚴身 與出家相應
    於自他法中 若能不迷惑
    業報非業報 道非道亦然
    離於惡業行 苦樂不怖畏
    於家得解脱 衆苦不能縛
如是孔雀王。説於調伏無量功徳。令諸天衆
皆得信解。一切天衆。一心諦聽。爾時孔雀王
菩薩。爲夜摩天衆。兜率陀天衆説法心不休
息。知諸天衆敬重法故。復説第九無垢淨法。
云何名爲無垢淨法。若沙門婆羅門。及餘世
間信於業報。信業報故則得大法。若沙門婆
羅門。及餘世間信業果報。此人則能知身惡
業。於身惡業。不習増長。不愛不樂。以其得
果。在於地獄餓鬼畜生惡境界故。如是於口
惡業。不習増長。不愛不樂。以其當受地獄餓
鬼畜生惡果報故。如是於意惡業。不習増廣。
不愛不樂。以其當受地獄餓鬼畜生苦故。若
沙門若婆羅門。先作惡業念已生悔。止不更
作。親近師長。從其聞法。云何得脱惡業果
報。如是師長有智調伏。爲説因縁。以方便説。
令悔所作。過去惡業。則爲盡滅。以其如是念
善業故。不作惡業。觀業因縁。從何所起。如
是觀之。不作惡業。能令一切不善之業漸得
消滅。或令輕薄現在所作身口意惡不善之
業。以心輕故。作已速悔。不復更作。如是悔
心若業成就一切惡業皆悉消滅。若沙門婆
羅門。及餘世間。如是知業。作是思惟。我以
習惡。當作身口意惡不善之業。報熟之時。墮
於地獄餓鬼畜生。彼於未生惡不善業。以正
方便。令其不生。沙門婆羅門。若能如是信業
果報。設有地獄惡業成就。應久在地獄受大
苦惱。或得薄少。或皆消滅。復次勤精進故。若
有惡業。應墮餓鬼。久在餓鬼飢渇大苦。或少
時受。或皆消滅。如是沙門婆羅門。及餘衆生。
若有應墮畜生惡業。久在畜生互相食噉。或
少時受。或一切滅。唯除作習決定成就。墮於
何道。若於地獄餓鬼畜生境界之中。定受
果報
復次信業果報。思惟難解。微細業果。於三種
惡業作已懺悔。不復更作。以不定業生畜生
中。如是思惟。若地獄業。若餓鬼業。受畜生
身。悔心清淨。能破重業。以心力故。或一切
滅。或斷少分。若有應受畜生惡業。心悔能滅。
自業能滅。不受長命畜生之身。不受大苦。
或以勝心。能斷惡業。以此因縁。當信業果。若
沙門婆羅門。及以餘人。信業果報。則能到於
生死彼岸。何以故。一切生死。五道之中。以善
不善業果報故有。是故應信實業果報。一切
衆生。一切業果因縁故與。是故若男若女。應
勤精進。晝夜思惟業之果報。於生死中。第一
堅牢
復次第十。若沙門婆羅門。及以餘人。應當思
惟。思何等法。所謂住處所害。若沙門婆羅門。
及以餘人。少智慧者。住處所害。其心樂著。情
戀不捨。或僧伽藍。或僧住處。或在聚落。或住
國土。或住城邑。及以異處。常樂懈怠樂於非
處。不至寂靜阿蘭若處。不行異處。不名在家。
不名出家。於非法處。乃至命終。如是之人。爲
何因縁而行出家。不至一切所應山林阿蘭
若處。乃於非處而盡身命。爲修禪故而行出
家。不入山林寂靜之處而住非處。若沙門婆
羅門住於非處。爲諸施主之所輕毀。不樂親
近。不修供養。亦不樂見。若住非處。過失彰
顯。爲諸凡俗之所輕笑。互共論説。言某沙門。
某婆羅門。及以餘人。樂住非處。不名在家。不
名出家。不樂山林阿蘭若處。貯畜財物。樂見
俗人。親近在家。猶如奴僕。爲諸白衣之所輕
賤。是故此人。不名在家。不名出家。住非處
故。設令無過爲他所謗。無有一人住於非處。
不爲施主之所輕賤。數見白衣。或近在家。雖
不輕慢。或生異過。若沙門婆羅門。住非法處。
以住非處。得無利益。是故沙門婆羅門。不應
住於破壞之處。常樂住處。常樂獨處。樂住樹
下。樂住塚間。樂住靜處。以修禪默。或在山
谷。獨一而行。乃至盡命。應避非處。捨離一切
非法之處。能得解脱。住非處者。不得解脱。爾
時孔雀王菩薩。而説頌曰
    比丘住非處 人視如僮僕
    輕之如草芥 亦失自利益
    比丘住非處 非在家出家
    於禪誦法中 其心不憙樂
    比丘住非處 貯積稸財物
    貪心著財寶 不覺死時至
    身命念念盡 而不能覺知
    不知所作業 能受未來報
    比丘住非處 常樂見俗人
    常行於非處 死則入惡道
    心無所樂著 一切不悕望
    能脱一切貪 是名爲沙門
    若在山樹下 常修習禪觀
    則得清淨智 遠離一切過
    遠離一切貪 不爲境界惑
    則能滅煩惱 如火焚乾薪
    獨修行比丘 攝持於五根
    如實知身相 則得涅槃道
    常念勤精進 遠離一切過
    是人到涅槃 如至遊戲處
    常求於涅槃 常怖畏生死
    如是清淨心 則不樂非處
比丘如是。住於非處。得衆多過。是故比丘。應
當捨離非法之處。若有比丘。住於非處。
俗無異。若有俗人。住於非處。得無量惡。何況
沙門。近在家故。則與一切善法相違。是故應
當遠離非處。時孔雀王菩薩。復爲夜摩天衆
及兜率天。説迦迦村陀如來第十一法。如是
善法。甚可愛樂。能至涅槃。何等善法。所謂
住心。若比丘有*住心者。能持善法。人所讃
歎。住心之法。離一切惡。無始流轉。心過羅
網結使周遍繋縛堅固。非是少時少精進。少
定能斷。如是大惡羅網。若有比丘。薄少住心
則不能斷心地過網。無有異法能斷生死如
住心法。唯修行者。有住心法。若不善法起。攝
心令伏。不樂惡業。精勤斷除。勇猛精進。斷不
善法。若貪欲心起。修不淨觀。是名相應。是惡
欲心。不淨能斷。不樂不著。若起瞋恚。攝心修
慈。若起癡心。攝心觀於十二因縁。爾時孔雀
王菩薩。以偈頌曰
    若不樂住心 隨樂起諸愛
    若爲愛所縛 失於二世利
如是孔雀王菩薩。爲夜摩天兜率陀天。説不
住心無量過惡。爾時天衆。聞二世利樂聽無
厭。作如是言。孔雀王未曾有也。乃能爲我演
説深法。初中後善。能至涅槃。於種種生死。能
生厭離。第一安隱。唯願爲我次第宣説。我等
當共一心聽受。自利利他。時孔雀王。聞是
語已。知諸天衆一心樂聞。踊躍歡喜。其心怡
悦。第一利他。美妙音聲。告諸天衆。若沙門
婆羅門。及以餘衆。心念於法既念法已。勤修
怖畏。修何等法。所謂畏惡名稱。若有比丘畏
於惡名。則離諸過。所謂不入女人戲笑之處。
不入酒肆。不近沽酒。不與共語。不近嗜酒
人。亦不與語。不近賊人。不近先作大惡之
人。不近好鬪人。不近陰惡懷毒人。不近無恒
數捨道人。不近博戲人。不近伎樂人。不近小
兒。不近繋縛女色人。不近輕躁人。不近不護
口人。不近貪人。不近販賣欺誑人。不近巧僞
市道世所惡賤人。不近決掘河池人。不近黄
門女人同路一歩。不近調象人。不近魁膾人。
不近調馬人。不近斷見人。不近無戒人。如是
惡人。比丘一切不應親近。何以故。近如是人。
失比丘法。世間之人。作如是念。如是比丘。近
如是人。必與同行。與如是人習近共行。生一
切人如是之念。是故比丘當畏惡名。不應與
此不淨業人同路行於一足之地。爾時孔雀王
菩薩。以如來偈。而説頌曰上顯文中少第十二摽
文或合或闕本同未詳
    若人近不善 則爲不善人
    是故應離惡 莫行不善業
    隨近何等人 數數相親近
    近故同其行 或善或不善
    一切人求善 當近於善人
    如是能得樂 善則非苦因
    近善増功徳 近惡増尤
    功徳及惡相 今如是略説
    常近於善人 則得善名稱
    若近不善人 令人速輕賤
    常應親善人 遠離於惡友
    以近善人故 能捨諸惡業
時孔雀王菩薩。復爲諸天。説如是言。若有比
丘。有七功徳則離惡名。何等爲七。一者離衆
人。二者不樂供養之利。三者知足。能令施主
得清淨心。四者樂住山谷靜處。攝諸善業。五
者離於多語。六者若入聚落。不至酒家。七者
不作販賣貿易。比丘若有如是功徳正行相
應。則無惡名。衆人所敬。是故畏惡名者。爲
最第一。若有比丘。不畏惡名。所得過惡。過於
白衣。隨意而作。隨意而説。於所破戒。心無
慚愧。是破戒人。身壞命終。墮於地獄。畏惡名
者。樂空閑處。不樂近於聚落城邑。以知足故。
不壞他信。遠離一切憒閙之處。於微小過。心
常怖畏。如是怖畏惡名比丘。得世間善
復次第十三法。能多利益。何等善法。所謂不
樂著法。此法可愛。若有比丘離著清淨。意純
無著。樂於閑靜。安住淨命。離於憂惱。第一安
隱。攝心一處。若遭苦厄。心不怯怖。若他罵
辱。不起瞋恚。逢喜不喜。於畏不畏。不親宗
族。自失利益。隨所作事。皆悉究竟。於先所作
諸惡之業。不生喜樂。不樂觀看遊戲歌舞。從
一聚落至一聚落。從城至城。從邑至邑。從家
至家。心不樂著。睡安覺安。不樂著故。清淨正
行。猶如耆老。魔不得便不著於色聲香味觸。
亦不樂著供養之利。得已捨於不善覺觀。精
勤斷除令其不生。若生惡覺尋即除滅。令不
惱心。如是比丘。尚能精勤滅不善覺。況復麁
過而不斷除。有三種法。應當修行。何等爲三。
所謂已生不善法。妨於悲心。爲斷除故。勤行
精進。未生不善法。爲不生故。勤行精進已生
善法。念當精勤。修習増廣。若有比丘。心不
樂著正意清淨。欲求愛盡。欲求厭離。欲求安
樂。無得樂著。若有比丘心不樂著。則得第一
最勝之樂
爾時孔雀王菩薩。以偈頌曰
    常修於禪定 心無所樂著
    心常清淨故 意正不錯亂
    若人正憶念 諸惡不能染
    以能離諸過 是名得安隱
    一心正憶念 覺觀莫能亂
    以離惡覺觀 是名善安住
    若人意寂靜 常樂於涅槃
    其人諸根中 遠離諸不善
    若有修行者 得禪三昧樂
    皆由一心念 修行之所得
    若樂獨比丘 樂從内心生
    此樂於諸樂 第一無等倫
    一心係念者 其心則清淨
    得脱諸過網 心意常寂滅
    常一心係念 攝持於五根
    斯人智慧水 能滅愛毒火
    解脱愛縛人 常得清淨樂
    現前得勝處 無盡亦無壞
    覺觀亂其心 處處受生死
    一念縁相應 三昧力能持
    是故此勝道 能到涅槃城
    以一心念故 能破魔王軍
    堅固智光明 繋縛心逸馬
    到第一彼岸 無垢清淨處
    第一勇健者 修行到彼岸
    以一心係念 能至不壞處
如是孔雀王菩薩。爲諸天衆無量説法。利益
安樂。復爲兜率陀天夜摩天衆。不斷説法。
能至涅槃。告諸天衆。一切善法中。第一眞法。
所謂第十四。獨行比丘。好行善業。行林樹間。
善寂滅行。所謂獨行比丘。寂靜調伏。心無所
畏。一切處樂若在山谷。若在山窟。若草𧂐邊。
心無偏著。其心正直。獨行比丘。有七法利益。
何等爲七。一者知足。心常歡喜。二者心常清
淨。三者世間所敬。諸天所護。四者離惡塵
垢。五者善法増長。六者一心正念。淨身口意。
解脱現前。七者離於垢法。成就白法。以獨行
故。能破無量無始流轉煩惱怨家。獨行比丘。
一心正行。怖畏煩惱。於微少惡。心生怖畏。常
勤精進。威儀寂靜。爾時孔雀王菩薩。爲利諸
天。以偈頌曰
    輕擾堅牢惡 大力難調伏
    勇健調伏心 則得第一樂
    如是三種過 破壞諸世間
    智水能除滅 則得第一樂
    若人不愛法 雖人而非人
    不住於眞道 不至涅槃城
    既得此人身 功徳所依處
    云何不昇栰 度諸有流海
    一切衆生命 如電旋火輪
    如乾闥婆城 速過不暫停
    是身念念壞 常畏於老死
    速滅無堅住 如何起身慢
    此身爲病城 是大憂悲處
    善不善之地 是故名爲身
    若人施戒智 而自莊嚴身
    於人中最勝 成就善果報
    若人有七眞 其人與佛等
    施戒智精進 悲忍善調伏
    若人於無量 不可數時劫
    修六波羅蜜 斯人名爲佛
    若人捨離欲 三界最第一
    以捨諸欲故 常得大安樂
    若人貪著欲 衆苦常現前
    欲爲衆苦因 是故應捨離
如是孔雀王菩薩。爲兜率陀天夜摩天衆。説
如是法。爾時孔雀王。復爲天衆。説第十五利
益之法。若沙門婆羅門。及餘世間。心不散亂。
則得利益。若散亂心。善攝心意。令心正住。常
樂親近同梵行者。常勤精進。以求安隱。
諸惡道。若比丘心不散亂。折伏六根。不著境
界。怖畏生死。捨離一切不善之法。捨離一切
不善法故。常得安樂。若有比丘。於色聲香味
觸法中。心不散亂。是名比丘心意正念。心正
念故。善法増長。正念之人不樂生死。常勤精
進。樂修三昧。以正念故。則能得道。既得道
已。勤修衆行。以勤修道。發起衆行。正憶念
故。而得道果。心常正念。修習道故。斷除衆
結。滅於諸使斷何等結。所謂愛結恚結無明
結慢結姤結慳結。皆斷此結。滅何等使。所
謂欲染使恚使有染使無明使慢使見使疑
使。此使皆滅。以此結使大力因縁。流轉諸道。
三界所攝。若心不散。一心念於見道修道。皆
悉能滅。若沙門婆羅門。若復餘人。欲得安隱
一切善不善法。心爲根本。是故宜應精進修
道。怖畏有過。攝心正念。能滅煩惱。無有餘法
能滅如是無始流轉煩惱稠林。如正念心。爾
時孔雀王菩薩。以一切智偈。而説頌曰
    一心念現前 怖畏於諸惡
    能生無漏法 猶如畦種稻
    一心念現前 精勤修習道
    斷除不善法 如日除闇冥
    若一心現前 常正念寂滅
    則不畏衆過 如金翅鳥
    如是散亂心 如風有大力
    智者能調伏 猶如調象師
    戒三昧智慧 猶如大猛火
    與風共和合 焚燒諸惡林
    是故應修智 斷除於愚癡
    離於老死患 得無上勝處
    若能勤攝心 修行於精進
    以其攝心故 能斷一切惡
    心常縁境界 勇猛能攝持
    諸欲不能壞 如毒藥在手
    如是勤精進 能調伏其心
    三道大愛河 速度勿停住
如是孔雀王。爲利夜摩天衆兜率天衆。説於
善行。時諸天衆。聞是法已。怖畏生死。捨離一
切境界之樂
正法念處經卷第六十一



正法念處經卷第六十二
  元魏婆羅門瞿曇般若流支譯
  觀天品之四十一夜摩天之
二十七
時孔雀王菩薩。知天衆心。復爲宣説第十六
法。告諸天衆。復有善法可愛樂法。能制放逸。
猶如鐵鉤。應念修行。何等善法。所謂念死。若
人念死。常勤修習。不休不息。無等大惡。惱
亂一切諸衆生等。無能逃避。決定無免。有生
必死。能令一切恩愛別離。令人喪滅。生
畏處。或有從樂生於苦處。業繩繋縛。自業所
資。墮於地獄餓鬼畜生。於命終時。無有伴侶。
唯有善業及不善業。以爲同伴。所作善業。
猶如父母。將至樂處。不善惡業。猶如大怨。將
至地獄餓鬼畜生。以是義故。應修善業。捨離
諸惡。若能如是修行念死。其心則不著於境
界。不著貪欲瞋恚愚癡。怖畏死故。不爲妻子
眷屬因縁作不善業。一切在家若修此念。尚
得寂靜。何況出家。若有沙門修於念死。則不
犯戒。不樂境界。不處憒閙。若處憒閙。心則散
亂。多言之本。多見女人。能生一切貪欲之處。
應當捨離。思惟念死。若處憒閙。心意不善。於
命終時。當得一切無利衰惱。不得安樂。臨死
之時。刀風劍風之所解截。無歸無救。業繩
所縛。將至餘世。非父母兄弟妻子。眷屬所能
救護。若能如是修念死相。是人則樂持戒智
慧。如是修行。是則能令善業増長。不善消
滅。以善業故。受人天樂。後得涅槃。若男若
女。知此功徳。若在家出家。若沙門婆羅門。
常應念死。以念死故。其心怖畏。不作一切不
善之業。心作是念。一切衆生皆當歸死。天人
地獄餓鬼境界。無處不死。若能如是修行念
死。畏未來世其心不著色聲香味觸。如是境
界。非常不變。非不壞法。常念無常苦空無
我。若心念死。不爲諸惡之所惱亂。常當數數
修不淨觀。善觀増長數數念死。修習増長。係
念無常。無有常處。而不破壞。不變不滅。可
愛山峯。百千萬億乃至。須彌山王。劫火所燒。
皆當摧滅。況人天身。大海無邊。一切大河。
一切龍王所住之處。一切諸龍及阿修羅。七
日既出。則皆乾竭。何況我身。擧要言之。欲界
色界無色界。一切三界。無常變動。皆當破壞。
況我身命。當是常住不動不破壞法。若能如
是心意常念意善觀察。如是修心。無處可樂。
無處可貪。無處可瞋。貪瞋淨故。癡亦隨滅。離
三過故。得第一處。不老不死。不盡不滅。如是
念死。無所縁念。是故念死於一切念。最爲第
一。修念死相。復有功徳。若沙門婆羅門。如
是修行。諦觀此身。猶如虎檻。云何觀苦。如我
此身。身心病惱。爲老所壞。死王將去。死網
所縛。爲何所作。不能修行布施持戒。及修智
慧。是故應當於死未至。修行施戒及以智慧。
不久死至。壞於一切衆生之命。若沙門婆羅
門。如是係心。念於死相所作不空。必得涅槃。
復次念死。所謂此身唯有無常。一切諸行。皆
悉無常。苦空無我。念念變壞。速疾不停破壞
之法。空無所有。非堅固法。如旋火輪。乾闥
婆城。一切諸行。皆亦如是。我之身命。亦復如
是。無有堅固。猶如水沫*乾闥婆城。如是死
法。一切皆有。畢定來至甚可怖畏是故當修
固之法。攝三善業。捨三不善。當作如是。
念於死想。若沙門婆羅門。自心修念。修是
念故。得大利益。爾時孔雀王菩薩。以先佛偈。
而作頌曰
    此六惡怨家 破壞於世間
    老病死不斷 由於三毒故
    五境界大賊 能劫於善財
    此怨詐親善 行於嶮惡處
    放逸不善心 堅著於境界
    能將諸衆生 疾至三惡道
    若有能覺知 苦等眞實諦
    是人則能得 安隱寂靜處
    拔斷諸毒根 増長功徳行
    應離懈怠心 莫近惡知識
    若比丘精進 勤修念死觀
    則得無上處 永離老病死
    若有能如實 覺知於根塵
    依止正智慧 則能渡有海
    念死常生怖 離慢及懈怠
    親近智慧人 衆惡不汚心
    精進心柔軟 修法離衆惡
    正見心不動 此人應親近
    若近惡知識 則不得善法
    若近於勝者 則不畏衆過
    一念及須臾 晝夜常不離
    智者常念死 無有逃避處
    念死最殊勝 諸念無與等
    修行得寂滅 永離諸塵垢
    若有念死畏 則不起心惡
    心離一切過 當得寂滅處
    不放逸勝果 世尊如是説
    若常念死畏 則離諸不善
時孔雀王菩薩。爲諸天衆。説如斯法。復次第
七法。能多利益沙門婆羅門。有何等法。
所謂離於色慢種姓之慢及財富慢。若有色
慢種*姓之慢及財富慢。是愚癡人。口行惡業。
身行惡業。意行惡業。以此因縁。身壞命終。墮
於地獄餓鬼畜生。於彼生處。處處輪轉。無量
生死。受大苦惱。不可稱説。既知過已。不起
色慢種*姓之慢及財富慢。若有人能離於色
慢種*姓之慢及財富慢。當知是人。則不造
作身口惡業。如實見色無常苦空無我。空無
所有。無有堅固。是不淨器。髮毛爪齒。皮肉和
合。無量骨鎖。筋髓脂肉。屎尿膿血。充滿其
中。我此色身。初亦不淨中亦不淨後亦不淨。
無量業煩惱因縁所生。無堅無常。無實無我。
今我此身若至死時。不爲我伴。乃至一歩。棄
於塚間。或以火燒。或爲雕鷲烏鵄狐狗之所
啖食。若人如是思惟憶念。於色慢中。或滅
或薄
復次若沙門婆羅門。起種姓慢。自言我種姓
勝。若以實觀於眞諦中。無有種姓。但妄分別。
以愚癡故。妄生分別。此種姓勝。此種姓不如。
如實不然。何以故。以有生故。是故有姓。如是
變易。隨何等人。有實布施持戒智慧定心調
伏。有此功徳。其人雖生下姓之中。名大種姓。
何以故。以有功徳勝種姓故。非生種姓功徳
因縁。非生因縁。若無功徳則無因縁。是故沙
門婆羅門。不應起於種姓憍慢
次觀於色慢。若沙門婆羅門。及餘行人。
觀我此色。於嬰兒時。雖有色貌。昂面不動。非
動時色。動時之色。非匍匐色。乃至少年。非中
年色。中年之色。非老年色。老年之色。非死時
色。如新死色。非久死色。如我死屍。衆蠅唼
食。蛆蟲所啖。風吹日曝。雨漬濕爛。一切破
壞。分散狼藉。滿於塚間。此身分散。爲無量
分。骨節分張。髑髏異處。咽喉肩臂。手指爪
甲。諸節異處。脊骨臗骨髀骨脛骨踝骨足骨
指骨。以斯如實觀於色故。離於色慢。云何如
實觀財富慢。觀已遠離一切世間。如實觀知
一切世間。皆無自在。無量種法。皆無自在。云
何此法。當有自在。以一切有爲諸法因縁所
縛。不得自在。從因縁生。譬如屋宅。集衆材
木。塼墼合和。互相依止。名之爲屋。身亦如
是。皮肉脂骨。筋髓和合。名之爲身。無有自
在。是身色相。亦無作者。如是沙門婆羅門。
如實觀察色慢種姓慢財富慢。一切皆滅。或
令薄少。復次以不實觀故。起種姓慢。若如實
觀。如是種姓。但有分別。無目之人。妄生
念。若布施持戒智慧淨行正見和合。如是種
姓則爲殊勝。非如愚癡妄起慢心念種姓勝。
若沙門婆羅門。及以餘人。若能如實知於種
姓。於種姓慢一切皆滅。或令薄少。爾時孔雀
王菩薩。以迦迦村陀如來經偈。而作頌曰
    若有人常起 色姓財富慢
    是人如醉象 不見嶮惡
    一切諸憍慢 放逸亂諸根
    現在人所輕 命終墮惡道
    若人起憍慢 色富慢所盲
    其人則無樂 命終墮惡道
    若恃色富慢 非爲如實見
    愚癡無智慧 不能*渡苦海
    色種姓財富 及以諸樂具
    一切皆無常 智者不應信
    若離施戒智 則無有種姓
    若有施戒智 是種姓最勝
    愚者不名富 非善道種姓
    是故智爲因 離智無種姓
    若有持淨戒 猶如清涼池
    斯人大種姓 是名勝種子
    布施戒及智 勇猛實精進
    能與此相應 是名勝種
    若離於正法 非剃髮種姓
    名之爲沙門 名爲婆羅門
    若修於正法 有施戒智慧
    乃名爲沙門 乃名婆羅門
    老能奪壯色 死能斷命根
    財物必散壞 一切法如是
    病能壞強健 令衆生流轉
    若有智慧者 應離色財慢
    知如是惡已 誰有起憍慢
    是故色財慢 智人所捨離
    以修行善法 則無諸苦惱
    上顯文中少第十八標
文或合或闕本同未詳
如是孔雀王菩薩。爲諸天衆。如是説法
復次沙門婆羅門。復有行法。謂第十九。於一
切衆生。起平等心。若沙門婆羅門。及以餘衆。
若平等心。得第一樂。一切衆生之所愛敬。身
命終。生於善道天世界中。云何於一切衆
生起平等心。若沙門婆羅門。捨於諍論。不與
人諍。既捨諍亂。於一切衆生。得平等心。是
故沙門婆羅門。能捨諍論。則於一切衆生。得
平等心。復次有法能令沙門婆羅門。於一切
衆生。得平等心。觀一切衆生。皆爲衰惱。觀於
怨家。猶如親友。此諸衆生。生死所攝。生死不
斷。以有生故。有老病死憂悲苦惱。寒熱飢渇。
打縛鞭撻。怨憎會苦。愛別離苦。如是觀於苦
惱衆生。得大衰惱。於怨親中。修平等觀。若沙
門婆羅門。作是觀已。於一切衆生中。得平等
心。若沙門婆羅門。復作是念。此諸衆生。衆
苦所惱。所謂疾病惱諸衆生身心疾病。以病
衰惱。得大苦惱。於怨親中。如是思惟。作是念
故。心得清淨。以心淨故。血則清淨。以*血淨
故。顏色清淨。一切諸根。皆亦清淨。如是觀察。
得現果報。一切衆生之所樂見。愛敬瞻仰。以
是因縁。身壞命終。生於天上。復次沙門婆羅
門。復以異法。觀諸親友。猶如怨家。一切衆
生。無有不死。不離生死。生已復死。如是衆
生。以自業故。墮於地獄餓鬼畜生。此等衆
生。諸苦所惱。如是思惟。利益一切衆生。心
則清淨。心清淨故。血則清淨。血清淨故。顏色
清淨。顏色淨故。端正無比。一切衆生。愛樂瞻
仰。得現果報。身壞命終。生於善道。天世界
中。如是比丘。修大善業。於諸衆生起平等心。
復次沙門婆羅門。及餘世間。復以異法。修
平等觀。此諸衆生。業與業藏因業流轉。如
業所作。或善不善。皆悉成就。以善業故生人
天中。以惡業故。墮於地獄餓鬼畜生。若沙門
婆羅門。及餘人天。如是修行。心則清淨。心
清淨故。*血則清淨。*血清淨故。顏色清淨。顏
色淨故。一切衆生。愛樂瞻仰。身壞命終。生於
善道。受諸天身。必得涅槃。心清淨故。於一切
衆生。起平等心。得如是果
復次若沙門婆羅門。復有異法。於一切衆生。
修平等心。何等異法。所謂一切衆生。共愛別
離。一切衆生生死所攝。無一衆生非愛別離。
此愛別離。甚爲大惡。如是修行。心則清淨。心
清淨故。*血則清淨。*血清淨故。顏色清淨。顏
色淨故。端正無比。以端正故。一切人見心得
清淨。愛樂瞻仰。以於一切衆生。起平等故。得
現果報。身壞命終。生於善道受諸天身。以餘
業故。後得涅槃。復次若沙門婆羅門。及以餘
人。復以異法。於一切衆生。修平等心。何等
異法。所謂是心輕轉。速行不住。若欲心起。修
不淨觀。若瞋心起。修慈心觀。若癡心起當觀
察思惟十二因縁。是三種心。三法對治。於一
切衆生。起平等心。於怨親中。修平等心。意清
淨故。一切行處。心無疑慮。則得第一清淨樂
行。覺安臥安諸天所護。無能得便。有大威徳。
以心淨故。*血則清淨。*血清淨故。顏色清淨。
顏色淨故。端正無比。一切衆生。愛樂瞻仰。於
一切衆生。起平等心。得現果報。身壞命終生
於善道天世界中。受諸天身。以是業故。終得
涅槃。爾時孔雀王菩薩。以偈頌曰
    若於怨親中 其心常平等
    如法無偏黨 牟尼説智慧
    若人心清淨 不爲過所汚
    獨行林樹間 牟尼説無貪
    心無悕望垢 遠離一切濁
    不樂諸境界 牟尼説寂靜
    一切無常等 如實諦觀察
    知世間明闇 牟尼説勇猛
    不厭世間法 而修行善法
    於苦樂平等 牟尼説離垢
    心常知止足 常遠離諸欲
    不悕重供養 牟尼説清淨
    不近惡親友 不行非義處
    獨行自堅心 牟尼説正業
    遠離喜及畏 愛力不能壞
    諸根悉寂靜 聖説不悕望
    平等平等心 境界常平等
    於一切平等 牟尼説智慧
    了知一切法 善不善業果
    捨於善不善 牟尼爲人説
    精進斷諸惡 常修身念處
    如實知受生 牟尼説爲智
    若人畏生死 時處常作業
    法語攝諸根 牟尼説寂滅
如是孔雀王菩薩。爲夜摩天兜率陀天衆。以
無量種方便説法。時諸天衆。一心正念。捨諸
欲樂。以柔軟心樂聞説法
時孔雀王。知諸天衆心調伏故。復爲説法。復
次若沙門婆羅門。及餘世間。心當念法。念何
等法。所謂第二十知足之法。知足法者。利益
安樂。若沙門婆羅門。身心知足。知足爲伴。知
足爲救。成就安樂。知足之人。於一切處。無所
追求。第一安樂。眼不貪色。於無量色不生悕
望。亦不分別若見色相。心不憶念。不求過去
可愛之色。不愛不樂。亦不悕求。不生欲心。亦
不生念。不生味著。若沙門婆羅門。如是知足。
常得安樂。如是耳聞可愛之聲。不愛不樂。亦
不心念。於過去境界。若起貪欲。心不分別。如
實觀之。此聲非常。非樂非我。但有分別。害諸
衆生。愚癡凡夫。妄念分別。聲至耳根。令心惱
亂如實觀之。如是善觀。如實知足。如實觀聲。
空無所有。無堅無實。但有分別。如是觀察。於
一切愛美妙音聲。一切愛境。不生貪著。以
知足故。得如是樂。若沙門婆羅門。及以餘人。
鼻所聞香。不生分別。不起惡覺。亦不思惟。鼻
聞香已。如實觀之。如此香者。無常敗壞。變易
不實。空無所有。若著此香。則不能脱惡覺亂
心。是名知足。若沙門婆羅門鼻不愛樂。如是
境界。皆悉觀察。以知足故。則得第一清淨
之樂。修習増廣。得第一樂
復次若沙門婆羅門。及以餘人。於舌味中。心
不貪著。不念不分別。於過去味。不念不思惟。
不善憶念。亦不悕求。非不知足。如實觀味。此
味無常。敗壞變易。但以分別。而生貪著謂爲
可取。若如實觀。於味不樂。心不貪著。不生味
愛。若能如是。於味知足。則得安樂
復次沙門婆羅門。及餘世間。如實觀觸。如此
觸者。非有自性無常敗壞。變易之法。如是觸
者。空無所有。無堅無實。先無今有。已有還
無。若能如是如實觀觸。於過去觸不生係念。
不愛不樂。於觸不求隨何等觸。來觸其身。
離貪欲觸。是名知足
復次若沙門婆羅門。觀於意法。愛以不愛。如
實思惟。觀法無常。敗壞變易。空無所有。無堅
無實。此法無常。苦空無我。先無今有。已有還
無。一切磨滅。如是憶念。愛不愛法。則知止足。
於不愛法。不生憎嫉。於可愛法。不生喜樂。於
過去法。心不係念。亦不味著。如是善觀意所
樂法。於一切意法。不念不味。不愛不樂。諸沙
門婆羅門。以知足故。於六愛中。而得解脱。爾
時孔雀王。以偈頌曰
    若能觀知足 脱六愛境界
    不念不悕望 是人常得樂
    若以正念心 如實觀於色
    其人於色愛 不能亂其心
    鼻與境相應 若能不貪著
    其人意清淨 鼻過不能亂
    智者得舌味 正觀不貪著
    其人於味過 不能汚其心
    身受種種觸 得之不貪著
    其人知觸故 常得安隱樂
    於愛不愛法 其意不貪著
    善住如大山 是意世所讃
若沙門婆羅門。行知足法。能離如是六種之
愛。佛所讃歎。如是孔雀王菩薩。爲夜摩天兜
率陀天衆。説斯眞法。復次若沙門婆羅門。思
惟念法。念何等法。所謂第二十一畏於境界。
畏惡境界。不實之見。不得利益。若沙門婆羅
門。如實觀色境界。如眼縁色而生眼識。意識
決了。分別觀察。若境界來。生於貪欲。如是貪
欲境界。來惱亂我。當生恐怖。若見境界。斷欲
貪愛。而不觀視。如所分別。意亦如是。或貪或
瞋。皆如實知若煩惱起。如實觀起。得無利
益。現在未來。以此煩惱。不得安樂。一切衆生。
由此煩惱。不得利益。不得安樂。如此煩惱。悉
能繋縛。一切衆生沙門婆羅門。若能如是觀
境界者。貪欲心生。一切能滅。或令薄少。如
是如實觀於眼色。復觀於耳。因縁和合。而生
耳識。因耳因聲。而生於念。或生苦受。或生
樂受。如是觀識。或復多生貪瞋與癡。或生餘
識。猶如然燈。觀不善念。我生不善念。知不
善念。知不善念。從縁而生。當斷滅之。若斷
不善。善法滿足。實觀境界。善念増長。不善之
念。憙愛共生。有愛共生。皆悉令滅。以滅除
故。而得清淨。離濁惡垢。得一切樂。是故沙
門婆羅門。及餘世間。初觀境界中。若生惡欲。
即應斷滅。觀於善法。滅諸不善如是於耳聲
中。如實了知。應生善念
復次若沙門婆羅門。及餘世間鼻所聞香。云
何生識。因鼻因香。而生鼻識。若不善念。生知
不善念。若沙門婆羅門。作如是念。我今若生
不善之念。不得利益。不得安樂。今當斷滅。如
實觀察。則能斷滅不善之念。作是念已。如實
觀香。生於善念。以善念故。則能滅於共喜生
愛。如是觀已。於一切香。不生樂著。以斷著故。
而得安樂。如是如實。知於境界。則得如實安
隱之處。若能如是如實觀香。鼻雖聞香。於香
不樂。若沙門婆羅門。舌得味時。若生不善。貪
欲如實。念知因舌因味而生舌識。作是念時。
於味不樂不貪不著。如實知舌識。若知舌識。
喜愛於味。於識得脱。得第一樂。如是如是。實
知境界。如是如是。得無上樂。不爲喜愛之所
壞也。於舌味中。如實觀已。復觀身觸。因身因
觸而生身識。三法和合。而生於觸。以共觸故。
生受想思。若沙門婆羅門。如實觀觸。此觸無
常。動壞變易。若生不善覺觀。得無利益。不
得安樂。如實知觸。善念觀察。不爲喜愛之所
惱亂。不樂境界。以諸方便。觀身觸已。復觀意
法。云何而生。因意因法而生意識。或善不善。
或無記。若縁不善。起不善念。如實了知。我縁
不善而生意識。我生喜愛。不得利益。惱亂不
安。如是思惟。觀法出沒則順法行。順法行故。
如實見於一切諸法。自相同相不爲喜愛之
所惱亂。以愛薄故。而得解脱。以解脱愛故。
得第一樂。知一切法。皆悉生滅。以能如是觀
諸境界。則生正智。能滅一切諸結煩惱。煩惱
盡故。得無漏智。以得無漏智相應故。得第一
處。是故沙門婆羅門。莫信境界。一切境界。
猶如怨家。一切衆生境界如蛇。若人未得無
漏智慧。莫信境界。境界輕動。猶如怨賊。詐爲
親友。如此境界悉能繋縛一切衆生。爾時孔
雀王菩薩。以偈頌曰
    若實知境界 如以鐵鉤持
    馳散輕動故 作諸不利益
    悕望迷境界 樂於分別心
    死網羂欲至 能斷衆生命
    爲境界所牽 令人心躁擾
    爲愚癡所誑 而不能覺知
    境界無定實 如乾闥婆城
    能増長衆苦 爲地獄因縁
    境界火所燒 愚癡欲所誑
    輪轉不停息 不覺燒其身
    因念故生欲 因欲生瞋恚
    瞋恚覆人心 死則入地獄
    是故有智者 離欲滅瞋恚
    速遠離愚癡 則能到涅槃
    知境界如怨 遮之而不樂
    智者厭境界 畢定到涅槃
是爲孔雀王菩薩。爲諸天衆。説佛經法
復次第二十二法得大利益。何等法耶。所謂
不信心。若沙門婆羅門及餘善人。乃至盡命。
不應信心。如此心者。輕躁難攝。自性曲戻。不
住一境。樂於異境。一切愚癡凡夫。以此心故。
流轉地獄餓鬼畜生。此心一切不可親友。輕
躁縁境。迷惑一切愚癡凡夫。令其流轉在於
地獄餓鬼畜生。雖常流轉而不厭離。如此惡
習。於生死中。受大苦惱。是故不應信此惡心。
乃至未得聖印所印。不得須陀洹。閉惡道門。
若不如是。遍行諸道。受一切苦。一切繋縛。一
切羂縛。諸使和合。甚難調伏。是故沙門婆羅
門。不應信心。爾時孔雀王菩薩。以偈頌曰
    深速而無垢 遍一切衆生
    是心猶如王 流轉諸世間
    難見甚可畏 輕躁造惡業
    若人能攝心 則至第一道
    能將至善處 亦至於惡道
    若調伏離垢 則至於涅槃
    心能作苦樂 心勢力流轉
    能作種種業 調伏則得樂
    是故應護心 護心則得樂
    若人於境界 諸根心寂滅
    脱生死憂悲 則到無住處
如是孔雀王。爲諸天衆。説迦迦村陀如來眞

爾時諸天衆。皆悉歡喜。敬心圍遶。作如是言。
善哉善哉。大士快説妙法。初中後善。爲天衆
説。能至涅槃
爾時孔雀王。復爲天衆。説如是言。我於迦迦
村陀如來所。聞二十二法。以義利益安樂天
人。能到涅槃。我以此法。利益天衆。是故宣
説。時諸天衆歡喜讃歎。合掌敬禮。供養孔雀
王菩薩。既禮拜已。夜摩天衆。入蓮花林。遊戲
受樂。兜率天衆。上昇虚空。歸兜率天
爾時夜摩天衆。於園林中。遊戲受樂。乃至
愛善業盡。隨其自業。墮於地獄餓鬼畜生。
若有餘業。生於人中。生大種姓。常順法行。
顏貌端正。財富具足。處好國土。或王大臣。以
餘業故
復次比丘。知業果報。觀夜摩天所住之地。彼
見有地。名曰樂行。衆生何業生於彼地。彼見
聞知。若人大心善行。直心持戒。不殺不盜。
如前所説復離邪婬。若見素畫女人。不生邪
觀。見作勸捨。令住持戒。常爲衆生。數數説
法。令住法中。爲一切衆生。説邪婬過。説業
果報。若人邪婬。甚爲下賤。身壞命終。墮於地
獄。以是業報。受大苦惱。作是觀已。不應邪
婬。勿於後悔。邪婬之罪。受報大苦爲諸衆生
説如是法。令住正行。救惡道行。如是之人。自
利利他。持戒依戒。盡形持戒。不破戒。不缺戒
不穿戒。不外實内空。身壞命終。生於善道夜
摩天中。名樂行地。生彼天已。受無等樂。有一
大池。名曰樂行。縱廣五百由旬。其池清涼。湛
然清淨。復有摩偸甜美飮樹。周遍皆是毘琉
璃樹。眞金爲葉。青寶玉枝。圍遶此池。五百由
旬。蓮華充滿。遍覆池水。其諸蓮華。眞金爲葉。
毘琉璃莖。琉璃爲鬚。復有蓮華。七寶莊嚴。種
種蓮華。遍覆池中。種種衆鳥。七寶莊嚴。出妙
音聲。無量百千天子天女。圍遶此池。一一天
子。無量百千天女。以爲眷屬。與此天子。娯
樂受樂。自善業故。復於池邊。有七寶林。名曰
心樂。於此林中。有種種鳥。一百流水。而以
莊嚴。無量衆寶。莊嚴其林。天子天女。或在樂
池。或於此林。於五根中。受境界樂以善業
故。生此天中。聞歌所牽。向於岸林。復有餘
天。於此天中。命終退歿。有諸天女。天衣莊
嚴。見新生天子。速馳往趣。求爲給事。是諸天
衆。不殺不盜不行邪婬。善業果報。生此天中。
不邪婬故。命未終時。天女不捨趣於異天。命
終乃去。四天王天。三十三天。不離邪婬。未命
終時。天女背叛。捨之而去。如捨晝燈。往趣
餘天。與新生天子。而共娯樂。歌舞遊戲。時彼
天子。臨欲命終。見諸天女。背叛趣他。心生嫉
妒。生大苦惱。如地獄苦。以心瞋故。墮於地
獄。夜摩天中。離邪婬故無此果報。以是因縁。
先退天子。諸天女等。皆共往詣新生天子。到
已圍遶。入大林中。爲受欲樂。向諸天衆。時諸
天衆。見新生天子心皆歡喜。與諸天衆及諸
天女。或萬或億。往詣園林。其園林中。如意
之樹。以爲莊嚴。多有無量種種衆樹。無量百
千蓮華莊嚴。鵝鴨鴛鴦。充滿池中。無量百千
功徳大池。久於此池作天伎樂。受五欲樂。
久受樂已。於境界中。不知厭足。復與新生天
子。向普光明山。遊戲受樂。歌舞戲笑。一一
華池。一一園林。一一流泉。一一山峯。一一
山原。一一山谷。一一榛林。一一花林。一一
河中。一一山窟。一一如意林中。一一樹枝。
蔭覆宮室。一切天衆。五樂音聲。受五欲樂。不
可爲喩。以其自業相似相應。一切往詣普光
明山。歌舞遊戲。互相娯樂。於境界樂。不知厭
足。一切歡喜。諸欲具足向普光明山。爾時山
中。有舊住天。聞歌音聲。生希有心。觀諸天衆。
時諸天衆。即皆昇於普光明山。舊天見之。皆
大歡喜。初來天衆。皆昇虚空。無量莊嚴。威徳
光明。互相瞻仰。一切天衆。於此可愛山峯之
中。河泉流水。華池園林。七寶光明。莊嚴宮
殿。林樹莊嚴。諸樂行天而受快樂。或在華池。
或在河岸。或在林中。或在如意林樹之間。或
在虚空。飛至異處。或有歌舞。或有無量天女
圍遶。飮天上味。離於醉亂。既飮上味。轉増歡
喜。爲如是等二種所轉境界火燒。歡喜如煙。
爾時有鳥。名曰實智。見諸天衆受放逸樂。以
偈頌曰
    五炎遍熾然 愛風之所吹
    諸欲所迷惑 放逸火焚燒
    故業將欲盡 而不作新業
    業盡故還退 諸天皆如是
    若至欲退時 苦惱破壞心
    無有能救者 唯除於善業
    喜樂於富樂 常愛諸天女
    自心之所誑 當至大惡處
    爲無常所壞 云何不覺知
    終至於命盡 一切皆別離
    以心貪境界 爲自業所誑
    天命念念過 以愛破壞心
    譬如畫壁滅 彩畫皆亦亡
    以其業盡故 天報亦隨失
    五根貪境界 未曾有厭足
    如蘇油投火 熾然無厭足
如是實智鳥。爲斷天衆放逸心故。説偈頌法。
時諸天衆。以放逸故。迷惑不受。以放逸心。共
諸天女。或飛虚空。或有昇大普光明山。昇彼
山已。其身光明。勝百千日。其山先有七寶光
明。以天光故。山轉殊勝。山中無量。衆寶園
林。以天光故。十陪轉勝。復有餘天。在園林中
或蓮華中。或在枝葉蔭覆宮室衆寶光明莊
嚴之處。遊戲歌舞。受天之樂。見此光明。得未
曾有。爾時天衆。於園林中。既遊戲已。一切皆
向樂蓮華池。遊戲受樂。互相愛樂。不起嫉
姤。安詳昇於七寶光山。歌舞戲笑。離於
怖畏。離瞋憂悲。離他所攝。隨念而行。受第一
樂。音聲遊戲。歌舞如意。所念須陀之食。上味
美飮。第一歡喜。遊戲娯樂。受自業樂。如是久
時。受天樂已。向喜見池。其蓮華池。長十由
旬。廣五由旬。甚可愛樂。多有衆鳥。鵝鴨鴛
鴦。充滿池中。金色蓮華。遍覆池水。一切皆
以青毘琉璃。青因陀寶。大青寶王。赤蓮華寶。
以砌池底於此池岸。周遍生樹。黄金爲莖。
白銀枝葉。或青寶枝。赤蓮華葉。毘琉璃樹。
頗梨爲枝。黄金爲葉。大青寶樹。白銀爲枝。黄
金爲葉。青寶爲枝。金毘琉璃。以爲其樹。大青
寶枝。眞金硨磲。二寶爲葉。或有金樹。金葉金
枝。勝於日光。或有金樹。毘琉璃枝。毘琉璃
葉。猶如雲聚。莊嚴可愛。或有金樹。金枝金
葉。猶如火聚。或有銀樹。銀枝銀葉。光明端
正。如月盛滿。或青寶王樹。青寶王枝。青寶
王葉。如沈水煙。色相端嚴。或有寶樹。種種枝
條。以爲莊嚴。或白銀枝。青寶挍飾。復有寶
樹。金銀挍飾。復有寶樹。金銀頗梨。三種挍
飾。復有寶樹。赤蓮華寶。白銀挍飾。復有寶
樹。種種諸色。衆花具足。曼陀羅花。倶&T049271;耶舍
花以爲莊嚴。復有果樹。果汁之味。天上味酒。
所不能及。復有花樹。熏百由旬。復有聲樹。微
風吹動。其音勝於乾闥婆音。復有衆樹。見之
悦樂。其樹色相。彩畫莊嚴。所不能及。復有寶
樹。名曰香煙。種種香煙。從樹而出。諸天嗅
已。皆大歡喜。多有如是種種寶樹。遶喜見池。
時諸天衆。見此池已。得未曾有。或食其果。或
飮果汁。或共天女。採華莊嚴。或有入於天園
林中。飮於上味。與諸天女戲笑歌舞。或有
入於蓮華林中。遊戲受樂。或有食於須陀味
食。或有天子。與諸天女。飛昇虚空。或有天
子。共諸天女。昇七寶殿。受諸欲樂。如是天
衆。於蓮華池。受五欲樂。於境界中。不知厭
足。以愛心故。不知厭足。如酥投火。如燒乾
薪。於愛欲境不知厭足。亦復如是。時蓮華池。
多有衆鳥。有一鵝王。名曰善時。是大菩薩。以
願力故。生夜摩天。無量百千鵝衆圍遶。如閻
浮提滿月處空衆星圍繞。如是鵝王。衆鳥圍
遶。亦復如是。爲利天衆。以偈頌曰
    如是去來住 遊戲歌舞笑
    無比最大惡 不覺死欲至
    隨其所至處 死怨不可避
    如是愚癡人 而猶不覺知
    不擇於貧富 少壯及老年
    若在家出家 無不爲死壞
    樂人及苦人 功徳無功徳
    有戒及無戒 無不爲死壞
    若持戒破戒 智慧及愚癡
    諸王及庶民 皆爲死所壞
    若天若地獄 若餓鬼畜生
    放逸不放逸 皆爲死所壞
    若生於欲界 色界無色界
    如是三界中 皆爲死所壞
    業網老所壞 病苦有大力
    是死如夜叉 攝縛諸衆生
    如是死怖畏 第一大暴惡
    天爲欲所迷 應泣而更笑
    如是習近欲 欲爲苦惱因
    習近縛増長 如*蘇油投火
    欲能壞善法 初味後不安
    欲爲衆苦因 後得大衰惱
    欲初無安隱 中後亦如是
    非悕望非得 非爲寂靜因
    諸根於塵境 迷著各差別
    愚人愛欲樂 是故墮地獄
    若共癡受樂 隨受得苦惱
    此怨詐親善 能害一切人
如是善時鵝王。爲放逸諸天。説如是偈時。諸
天衆爲欲所迷。雖聞鵝王説如此法。而不聽
受。於園林中。蓮華林中。果樹林中。樹枝蔭
覆。香淨之室。無量百千衆蜂。妙音天衆天女。
各共歌舞。出妙音聲。不可譬喩。復有天衆。坐
天寶地。觀於可愛蓮華之池。受自業果。遍
觀天衆。菩薩鵝王。作是思惟。此諸天衆。無心
識耶。不知必定受大苦惱。天中欲退。有五
怖相。何等爲五。一得一切可愛可樂愛重天
女。與天同業。不復和合。愛別大苦。是爲初
苦。二者可愛可樂天之境界。不復和合。與之
離別。是爲第二退沒大苦。三者退時。見異天
衆。遊戲受樂。自觀己身。如燈將盡。業風所
吹。不知何趣。心生苦惱。過於地獄。是名第
三退沒大苦。四者欲退沒時。隨所生處。或生
地獄餓鬼畜生。了了自見。見生處故。心生大
悔。悔火所燒。受無量苦。是名第四退沒大
苦。五者退時。受大苦惱。作如是念。我本曾
聞知識説法。以放逸故。貪著境界。而不聽受。
亦不修行。以放逸故。貪境界故。復作是念。我
作惡法。不聽受法。不持禁戒。不集智慧。我
從生來放逸所誑。今爲悔火而燒我心。業繩
繋縛。而將我去。由放逸故。是爲諸天於退沒
時五種大苦。如是天衆。不覺不知。放逸所誑。
貪心所壞。善時鵝王。一心思惟。欲設方便。我
當以何方便爲天説法。令得善業。爾時菩薩
鵝王。久思惟已。爲利他故。説願偈言
    常行於戒施 哀愍諸衆生
    成就一切事 是故應持戒
    與慈悲和合 遠離於悕望
    利益諸衆生 所作必成就
    勇猛無虚誑 常行於法施
    遠離慳嫉*姤 所作必成就
    持戒寂滅人 尊重供養師
    知應作不作 所作必成就
    不諂曲憎愱 常説於愛語
    誠實不虚誑 所作必成就
    知處及知時 知可作不作
    知有力無力 所作必成就
如是鵝王知法修行爲説法師。以法成就利
益衆生。此天放逸。我當云何爲之説法令離
放逸。久思惟已。*憶念本生。我於往昔生閻
浮提。於迦那迦牟尼世尊所曾聞之法。我今
應説。我於爾時生閻浮提大長者家。作長者
子。名優鉢羅達多。彼佛如來。知我命終。生夜
摩天樂行之地。願生鵝王。當爲放逸諸天子
等。宣説我法。今正是時。當爲宣説。爾時鵝王
思惟是已。以清淨心。利益天衆。以慈悲心。念
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故。往詣天衆。受五
欲處。與諸鵝衆。圍遶而住。見彼天衆。遊戲山
林。或遊花園。或遊枝葉。蔭覆宮室。或於虚
空。坐寶宮殿。或有天子共諸天女。食須陀味。
爾時菩薩鵝王。作如是念。今正是時。當爲放
逸諸天説法。我今當以美妙音聲。演説偈頌。
掩蔽天子天女歌音。天子天女。著欲放逸。不
得聞法。聞我音聲。耳識愛樂。必至我所。作是
念已。出妙音聲。念佛功徳。起慈悲心昇七寶
山。鵝衆圍遶。滿十由旬。無等妙音。以偈頌曰
    及死時未至 應修行福徳
    勿自保其命 於後生悔恨
    若行於放逸 是名爲死處
    若不放逸行 第一不死句
    若行於放逸 此道非寂滅
    依不放逸故 智慧得涅槃
    天衆莫放逸 放逸非寂滅
    非寂滅行故 則墮於地獄
    若已失當失 若今現在失
    皆由放逸過 如來如是説
    是故一切時 當勤加精進
    遠離於放逸 則得寂滅法
如是菩薩鵝王。昇彼山上。以美妙音。説此偈
頌。令天女歌皆悉掩蔽。其聲不美。時諸天衆。
聞鵝王音。皆生愛樂。遍於山上。一切諸天。得
未曾有。謂是歌音。以貪著心。非敬重法。一切
皆來向山峯中。至鵝王所。爾時菩薩鵝王。復
以偈頌如前所説。時諸天衆天子天女。聞其
音聲。心皆隨順。如是鵝王。於人中時。大長
者子。名優鉢羅達多。於迦那迦牟尼佛所。得
聞正法。而來生此。今以妙音。敷揚宣説。勝妙
無等。天子天女。一心諦聽。鵝王所説
正法念處經卷第六十二



正法念處經卷第六十三
  元魏婆羅門瞿曇般若流支譯
  *觀天*品之四十二夜摩天之
二十八
爾時鵝王。告諸天衆。常當聽法。勿行放逸。當
近善友。能利他者。詣之聽法。聞正法已。以敬
重故。是人善心乃至涅槃漏盡大樂。有二種
人生於梵福。一者善觀察持。二者求漏盡。
復有二種。一者常説法。二者常聽法。如是法
師。猶如父母。爲人説法。能出生死。得究竟
善法。如是法師。猶如父母。説法之人。以法布
施。法之施主。令他聞法。既聞法已。心得清
淨。直心敬重。聽法之人。得三十二功徳。何
等三十二。法師説法。於聽法人。猶如父母。
於生死中。猶如橋梁。所謂聞所未聞。聞已覺
知。知已思惟。既思惟已。則修行入。既修行
已。則能安住。安立他人。共彼思量。若得衰
惱。其心不動。未種善根。能種善根。思量増
上令根熟者而得解脱。令邪見者入於正見。
若不善念生。能令斷滅。増長善心。斷不善因
縁。不放逸行。親近善人。離慳諂曲。供養父
母。信業果報。集長壽業。世人稱歎。諸天所
護。所念成就。得如法樂。離於懈怠。發勤精
進。知恩報恩。常修念死。於命終時。心不悔
恨。終得涅槃。如是聽法。三十二功徳説法之
師。猶如父母。説法示人。畢竟利益。不濁心
説。以清淨心。利益衆生。通達智慧。聞是法
已。如佛利益。於生死中。而得解脱。是聞法
者。於無始來流轉生死。未曾聞法。於法師所。
初得聞已。發希有心。如生盲人。良醫決瞙。
得見世間種種色像。本所不見。種種妙色。見
已歡喜。如是衆生。於無始來。流轉生死。癡力
所盲。得聞正法。於覺分地。種種善根。可愛
四聖諦。本未曾聞。經義光明。見之歡喜。如生
盲人見色歡喜。見覺分地。心生歡喜。亦復如
是。是名聞法第一功徳
復次第二聞法功徳。以聞法故。内心思惟。法
有何義。若自不解。從他諮問。如是法者。有何
等義。是聞法者。從他聞法。復自思惟。以思
惟故。修習増長。説法義故。前後相應。至心
受持。數數觀義。以觀察故。心則歡喜。如是如
是。隨所思惟。憶念觀察。通達深義。是爲聞
法第二功徳
復次第三聞法功徳。隨所聞法。聞已思惟。如
此之義爲何意説。如此之義。何因縁説。如是
之義。爲調伏衆生。是故宣説。復與同心同行
之人。而共思量。思惟前後。得大利益。終得涅
槃。是名第三聞法功徳
復次第四聞法功徳。思量前後説法之義。了
知而受。了知受者。名曰如所説義。身口意業。
攝受修行。作三善業。修習増長。攝取説法。以
清淨心既受持已。句句思量。尋其因縁。隨其
所思。隨思則得未曾有義。以得義故。則能滅
諸煩惱結使。悉能攝受無量功徳。戒施智慧。
深心勝故。戒施智故。是名第四聞法功徳。當
樂習行。修習増廣
復次第五聞法功徳。善聞善攝。三種之業。自
修堅固。聞法安住。若沙門婆羅門。若在家
人。説某善男子安住正法。如説修行。如是修
行。能知自住。又攝受法。隨其所住。能滅百
千億那由他劫百千萬億億億生死。能滅無
量百千萬億地獄餓鬼畜生之苦。是名聞法
大功徳聚。修習親近。得多利益。説法之人。示
人涅槃。如佛世尊。令住法中。是爲聞法第五
功徳。聽正法故
復次第六聞法功徳。何等功徳。所謂自住法
中。建立他人。令成法器。令厭生死。示安隱
處。説苦集滅。自他二身。倶生福徳。利益他
故。得大功徳。隨所聞法。轉轉増長。隨滅煩
惱。亦復如是。煩惱滅故。而得涅槃。以聞正
法。得此功徳。是名第六聞法功徳
復次第七聞法功徳。修習増廣。何等功徳。所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irst] [Prev+100] [Prev] 360 361 362 363 364 365 366 367 368 369 370 371 372 373 374 375 [Next] [Next+100] [Last] [行番号:/]   [返り点:/] [CIT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