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正蔵検索


punctuation    Hangul    Eng   

Citation style A:
Citation style B:
()
Citation style C:
()
Citation style D:
()
TextNo.
Vol.
Page

  INBUDS
INBUDS(Bibliographic Database)
  Digital Dictionary of Buddhism
電子佛教辭典
パスワードがない場合は「guest」でログインしてください。
Users who do not have a password can log in with the userID "guest".

本文をドラッグして選択するとDDBの見出し語検索結果が表示されます。

Select a portion of the text by dragging your mouse to view all terms in the text contained in the DDB. ・

Password Access Policies

正法念處經 (No. 0721_ 瞿曇般若流支譯 ) in Vol. 17

[First] [Prev+100] [Prev] 350 351 352 353 354 355 356 357 358 359 360 361 362 363 364 365 [Next] [Next+100] [Last] [行番号:/]   [返り点:/] [CITE]

如是牟修樓陀。爲善時鵝王説法鳥衆。魔王
大臣名放逸等。説此大過。云何斷除。當以白
法。云何白法。所謂少欲。夫少欲者。名曰一
切安樂之法。若人少欲。常得安樂。其人不畏
王賊水火。多欲之人。愛財物故。親近他家以
求財物。近於小人。以求財物。若人少欲。則不
至於惡人門下。不作妄語。不作虚誑歌舞戲
笑。不作綺語。不作惡業。不爲貪財欲火所燒。
見他得樂。不生憂惱。不爲貪財。近惡知識。不
生疑慮。若行道路。不畏盜賊。離於怨家。人不
求便。不畏罰戮。在家之人。若能如是則無
所畏。離諸怖畏。一切安隱。何況出家。遠離
過畏。離在家法。住林樹間。若復來至在家
人所。多有所求。當知是人。食吐無異。於沙
門中。第一供養。所謂少欲。少欲比丘知足
清淨。名稱普聞。唯受一食。唯著糞掃衣。唯獨
無侶。遊於山谷巖窟草聚。唯處塚間。於食三
分。唯食其二。若乞食時。遠避知識。不近親
里。唯畜一鉢。執持錫杖。隨得供養。以智思
惟。捨之而去。若行道路。前視一尋。不左右
顧眄。捨離美味不食宿飯。於聚落中限至三
宿。於城邑中乃至七宿。不坐寶飾莊校之座。
於本親里眷屬知識捨之不往。不念王者甘
味美饍床褥臥具。不説勝姓。親近善友。性行
同類。與同戒者言談語論。如是比丘。離惡離
濁。少欲知足。能斷魔縛。若有多欲破戒比
丘。而著袈裟天及世間。無間大惡。如病如
賊。知足比丘諸根不行。色聲香味觸境界之
中。住於露地。則能利益一切衆生。攝持心意。
修於身法。受心念處。攝持心意。於生死中。
守護諸根。以知足故。名爲比丘。若有比丘。欲
行少欲。不放逸故。則能少樂。以放逸故。則
生多欲。在家出家。皆亦如是。爾時夜摩天王。
以偈頌曰
    若不放逸者 則得解脱果
    若其放逸者 則墮於地獄
    放逸不放逸 此説其勝果
    若月若闇冥 若解脱若縛
    放逸不放逸 其義亦如是
    少欲則安樂 多欲則苦惱
    如斯苦樂相 智者之所説
    若多欲衆生 其心常如火
    少欲如涼池 澡浴離貪人
    如火得乾薪 燒之無厭足
    多欲人貪財 無厭亦如是
    貪人於晝夜 常無有安樂
    以其多樂欲 愛箭射其心
    過去無量王 貪財無厭足
    未來亦如是 一切皆磨滅
    是故智者説 少欲最爲樂
如是夜摩天王。住蓮花臺。爲善時鵝王。説法
鳥衆。魔王大臣名放逸等。説迦葉如來第六
經法
正法念處經卷第五十九






正法念處經卷第六十
  元魏婆羅門瞿曇般若流支譯
  *觀天*品之三十九夜摩天之
二十五
復次夜摩天王善時鵝王。及説法鳥衆現前。
爲令魔王大臣放逸等得調伏故。説迦葉如
來修多羅。從昔天子傳聞而説。已説六種白
法。斷除塵垢。我今當説第七垢法。白法能斷。
何等垢法。所謂見本生處而生樂心。樂見親
里。遠離斷之。知識親里。心常樂見。常念親
近。晝夜不離。不樂修禪習業。不近善師。供養
三寶。不念未來業。於三業中。不爲他説。亦
不自作。但念親里。欲見親里知識親舊。云何
修理生業。以何自活。作是念已。憂愁所覆。雖
爲解脱住林樹間。不隨順行。是爲無智。心入
憂海。既入憂海。復入無等生老病死大憂海
中。欲見親里親舊知識。入魔網中。見親里故。
増長愛心。家家請食。便生貪心。隨俗所作。
聞在家者有所言説。心則樂著。以心樂故。如
其所作。失自利益。愚癡故退。不畏未來惡道
之苦。亦不思惟地獄餓鬼畜生及餘生處。亦
不思惟現在怖畏老病死苦。愛別離苦。怨憎
會苦。亦不思惟一切所愛。皆當別離。以怖親
里知識親戚。而行出家還復習近。樂於親里
知識親舊。愛他飮食。數至他門。身壞命終墮
於惡道。或生地獄。或生餓鬼。或生畜生。所
爲出家。皆悉退失。既墮地獄餓鬼畜生。受
大苦惱。親里知識。莫能救護。是故一切比丘。
若畏地獄餓鬼畜生。不應樂見生處親里及
諸知識。以近此故。得無利益。爲念愛盡義故。
而行出家。斷除愛網。以愚癡故。習近愛網。如
人畏火捨之迯走。更入大火。如是畏家。捨
家出家。還入畏處。亦復如是。捨離親里。入林
樹間。還復習近。是爲無眼。無知所閉。諸根不
調。是名染法。云何而斷。若不能以智慧斷
除。或不能遮。或不能持。應當長久遠避遮之。
若無智人。不能以餘方便斷愛。當遠避之。一
切人愛。以不見故。斷一切愛法。皆當別離。至
於死時。無人能救。唯除善業。無量百千生
處善法之業。最爲能救。非諸親里能救於人。
亦非兄弟。如是比丘。捨離親屬。獨處閑居。能
斷垢法。老病死時。非諸親里而能救護。比丘
如是思惟。斷一切愛。或得微薄。是名比丘斷
親里愛。復次在家出家。斷於第八染法。何等
染法。所謂無義語。以正語斷之。若在家人空
無義語。衆人輕賤。猶如草芥。有義之言。第一
財物。諸餘財物。所不能及。無義之言。雖復富
樂。猶名貧窮。空無義語。空而無實。人所輕
賤。猶如白羊。無言説財。智人視之。猶如畜
生。第一輕毀。如是等法。云何而斷空無義
語。所謂正語。正語有二。何等爲二。一者默然。
二者四種正語。何等爲四。一者不妄語。二者
不惡口。三者不兩舌。四者不破壞語。是名正
語。在家出家。若能如是。則不輕毀。在家出
家。有六因縁。速爲人輕。何等爲六。謂無義
語。突入人家。貪愛他食。坐於尊處。虚説無
實。如是六法。人所輕笑。在家出家。應離此

復次第九垢染。白法能斷。云何白法。斷於垢
法。謂輕掉法。正住能斷。輕掉法者。障一切
法。心性輕掉。以掉動故。不信不覺。不知世
間所作。不知言語。不知時節。不近善友。以輕
掉放逸故。於世間法。不能了達。如是輕掉惡
垢。能敗現在及未來世。不得利益。在家出家。
應以正住白法斷除輕掉。在家出家。若身口
意離掉正住。衆人供養。正戒正智正意。離魔
境界。善法滿足。終得涅槃。於世間法。智者
讃歎。世間所作。皆能成就。衆所供養。所至之
處。常得安樂。所作成就。如是在家出家。離
於輕掉。爲一切人之所讃歎
復次夜摩天王牟修樓陀。爲説法鳥衆善時
鵝王。及以魔王放逸大臣等。以本曾從舊天
子所次第傳聞迦葉佛經。爲天衆説
復次第十垢法。可輕可毀。智人所捨。何等垢
法。所謂貧窮。貧有二種。一者貧戒。二者貧
智。復有二種。一者貧施。二者貧慧。復有二
種。一貧種姓。二者貧見。復有二種一貧寶物。
二貧師尊。復有二種。一貧親族。二貧親舊。一
切貧窮。皆可輕毀。若男若女。云何而斷。所謂
布施。一切貧窮。布施能斷。譬如燈明。能滅諸
闇。一切愚癡。智能滅之。一切異見。正見能
斷。如是非法。法能斷之。第一最勝。一切智
者。之所愛攝。斷衆惡道。現在未來。二世安
隱。云何布施。施有多種。所謂智施。戒施。法
施。安慰施。示正道施。失道路者示道路施。於
道行者示以水施。命施。資具施。無畏施。實語
施。斷疑施。五戒施。出家戒施。具足戒施。病
醫藥施。眼目等施。如是等種種布施。能利現
在及未來世。猶如父母。常思修已。斷諸貧窮。
斷於惡道。於天人中。而受安樂。既受樂已。終
得涅槃。如是布施。能斷貧窮。是故智者。應行
布施
復次第十一闇法。能縛生死闇障諸法。何等
闇法。所謂無智。無量無知。乃至無明闇。縛一
切生。一切闇聚。以縛其頸。無知如刀。如火如
毒。無知亦如一切無明。一切無明因縁而起。
能令流轉一切地獄餓鬼畜生。能縛衆生。令
其流轉。如是怨垢。云何斷除。謂無漏智。猶如
明燈。爲救爲歸。於諸衆生。如父如母。猶如醫
師。亦如良藥。斷無知縛。更不復生。如斷樹
根。樹則不生。如火燒薪。不復更生。亦如流
水。不復更返以無漏智燒於無知。亦復如是。
不復更生。是故應當於一切時。勤修精進。以
無漏智。斷除無知。如此所説。十一種法。放逸
根本。隨逐放逸。放逸故生。是故應斷一切放
逸。一切放逸根本皆無利益能成放逸。譬如
依大地故。有一切藥草樹木叢林流水河
隄防城邑聚落園林。及須彌山王。皆依大
地。一切地獄餓鬼畜生。亦復如是。皆依放逸。
是故智者。應當捨離。爾時夜摩天王。以偈頌

    老人身皮皺 無力拄杖行
    老而不知法 皆由放逸故
    以病破壞身 偃臥於床席
    而不生厭離 皆由愚癡故
    若遇於飢渇 若入嶮惡道
    而不生厭離 皆由放逸故
    若得愛別離 而生於苦惱
    一切放逸故 如來如是説
    若於五道中 具受種種苦
    衆生常苦惱 以其愚癡故
    嗚呼不厭離 生死諸世間
    諸業大輪轉 循環不暫停
    三界皆無樂 亦無有少常
    如是愚癡人 不知生厭離
    境界皆虚空 三界猶如夢
    一切皆悉苦 無目不見知
    如是愚癡人 爲放逸所害
    死畏欲至時 無有能遮救
    爲於不善觀 惱亂其心意
    死王欲將至 而人不覺知
    死王將欲*至 奪人保命心
    三種無利益 惱害諸衆生
    老病死等苦 以放逸故生
    追求惱人中 放逸害諸天
    飢渇惱餓鬼 地獄苦所惱
    畜生多愚癡 迭互相殘害
    如是衆苦惱 惱害諸衆生
    以順非法行 放逸愚癡故
    猶如依大地 生諸藥草第
    放逸亦如是 増長諸煩惱
    此魔王軍衆 第一大臣等
    摧以智金剛 如日光除闇
    於此所説中 知功徳及過
    放逸果受苦 無放逸果樂
    如是夜摩王 無量分別説
    放逸之過惡 不放逸功徳
    老病死諸苦 愛別怨憎會
    無量諸衰惱 遍滿生死中
    若人知方便 遮於未來苦
    惡業是苦因 不作惡業樂
    滅煩惱最樂 智者如是説
    此是涅槃道 眞智所演説
    調伏不放逸 住於閑靜處
    勇猛離貪心 去涅槃不遠
    離怨及親友 滅除於有欲
    境界不放逸 去涅槃不遠
    若人捨離惡 修行慈悲心
    怖畏生死者 去涅槃不遠
    以智斷煩惱 智慧心清涼
    度於懈怠垢 去涅槃不遠
    與四諦相應 斷於三種過
    於諸根自在 去涅槃不遠
    知阿那般那 修行二種相
    解了智所知 去涅槃不遠
    若脱於過畏 若樂不縛心
    以能度彼岸 是故名牟尼
如是夜摩天王。爲説法鳥衆善時鵝王。説迦
葉如來正法經典。離放逸故。如是無量正法
調伏妙音勇勝説法。爾時魔王軍衆。放逸大
臣。聞正法已。作如是念。我今不能轉動夜摩
天王如此之法。難知深法。不可迴轉。作是念
已。具告同伴。今此牟修*樓陀。此法道中。不
可轉動。乃至一句。如是魔臣。共思惟已。勢力
劣弱。本念破壞。失大威徳。飛昇虚空。於須臾
頃。還至他化自在天宮魔波旬所到已。時一
切魔問使臣言。汝所作事。如憶念不。事究
竟不。時三大臣聞是語已。白魔王言。天王。我
失勢力。夜摩天王牟修*樓陀有大智慧。於正
法中。乃至一句。不可動轉。及其天衆。亦復如
是。我不能亂。時魔波旬聞此語已。作如是念。
放逸行天。我能令其住於欲中。雖有大力。以
放逸故。住我境界。作是念已。告魔衆言。却
後我能破夜摩天。汝勿急速。我有大力悉能
壞亂一切天衆。後當破之。時魔波旬説是語
已。復受無等六欲之樂。於放逸地。轉増無量
成就大樂。夜摩天王共善時鵝王。及説法鳥
衆。説無量種法魔軍放逸。既已退還。時諸天
衆所作已辦
爾時新生天衆。遊戲歡娯。於園林中。來向天
王説法之處。及善時鵝王説法鳥衆
爾時夜摩天王。見此天衆。告善時言汝觀如
是放逸行天。今來向此。我今當遊寂靜園林。
説是語已。飛昇虚空。入寂靜林。此諸天衆。放
逸遊行。五欲具足。園林池中娯樂。乃至愛業
所集業盡。隨業流轉。墮於地獄餓鬼畜生。若
有餘業。生於人中。財富具足。爲世大人。或爲
大王。或爲大臣。大樂之處。衆人所愛。以餘業

復次比丘。知業果報。彼以聞慧。見夜摩天所
住地處。名一向樂。衆生何業。生彼地處。彼
以聞慧。見有善人持戒不殺不盜。如前所説。
復捨邪婬。不犯邪行。第一難持。能捨不作。
若見禽獸牝牡和合。不生心念。捨不欲見。
亦不思惟。於邪行報。生怖畏心。是故捨離見
邪行者。勸令不作。説邪行報。令住善道。以此
因縁。説如是法。言是邪婬。得不愛報。畢定墮
於地獄之報。既自不作。教他不作。如是之人。
自利利他。身壞命終。生於善道夜摩天中一
向樂地。以善業故。樂常不斷。無量諸樂。皆
悉増長。於此地中。有諸園林。見之愛樂。如意
林。一切欲樂。隨念皆得。於園林中。愛樂
受樂。新生天子。有諸園林。一名光明樂。二名
流水樂。三名山聚樂。有蓮花池。名曰雜池。有
名香流復有園林山池。復有異山天之功徳。
無數具足。林池可愛。新生天子遊戲受樂。千
倍功徳。所謂摩尼欄楯池。次名衆鳥音樂池。
次名天歡喜池。次名常遊戲池。次名受樂池。
次名無濁池。次名實有池。次名見當有池。此
池周遍。有諸天鳥。出妙音聲。色量具足。充滿
池中。如意之樹。遍於池側。無量功徳。皆悉具
足。以善業故。與無量天女。受五欲樂。諸天
之色。隨念順行。樂觀不離。次第觀之。受五
欲樂。以其持戒集善業故。得如是報。於花池
中。遊戲歌舞。受五欲樂。如是五欲。渇愛刺
林。復以天女而自圍遶。於摩尼莊嚴間錯之
池。復往詣於餘蓮花池。莊嚴之山。遊戲受樂。
天鬘天衣。五境界樂。目視可愛。昇此山上。欲
受快樂。所上山峯。名曰山谷。甚可愛樂。於彼
山上。復有餘天。天鬘天衣。以自莊嚴。從金山
下。天衆圍遶。遊戲而來。百百千千相隨而下。
新生天子。見諸天衆問天女言。如彼天衆。共
諸天女。遊戲受樂。我亦如是。遊戲受樂。諸天
女言。願隨其意。時初生天子。知天女心。共諸
天女。圍遶遊戲。第一歡喜。五樂音聲。以爲歌
頌。二衆共集。遊戲受樂。不知厭足。山上有鳥。
名曰山冠孔雀王。爲諸天衆。以偈頌曰
    世間業莊嚴 天亦業莊嚴
    天處無常故 業盡還破壞
    世間愛和合 不愛於別離
    和合必有離 世間法如是
    心愛樂諸樂 爲境界所誑
    諸天命速盡 如心之生滅
    老病死破壞 離別一切人
    常有此死法 愚者不覺知
    老使次第來 死時垂欲至
    爲病軍能破 愚者不覺知
    六種失人身 五根能破壞
    如人失正道 處處皆障礙
    若人念因果 常念而不失
    是人見實果 於後不生悔
    若人於境界 實見不貪著
    此人於愛境 則能速得脱
    若脱於愛網 則度惡曠野
    能遠放逸火 是人大智慧
    五種大怖畏 壞一切世間
    以其自業故 老病死離別
如是山冠鳥種種莊嚴孔雀王菩提薩埵。以
願力故。受孔雀身。利益他人。及利孔雀。爲天
説法。斷除放逸
爾時天衆。見新生天子。心生歡喜。以放逸故。
於善法語。心不信受。或歌或舞。遊戲受樂。五
樂音聲。於山峯園林。有無量種。不可譬喩。金
光明窟。如意之林。莊嚴此山。無量衆鳥。百千
山河。花林莊嚴。共諸天女。具一切欲。天樂具
足。無量遊戲。如是天衆。遊戲次第。昇雜摩
尼間錯之山。於此山上。有七寶樹。如意之
林。莊嚴其山。縱廣五由旬。於其林中。有孔
雀王。名種種莊嚴。住在此林。爲天説法。爲
令天子諸天女等離放逸故。愛説法故。遊園
林中。蓮花林中。種種雜林。河泉流水山峯之
中。寶莊嚴處。百千衆鳥。妙音之處。一切天
衆。莊嚴之處。諸天女衆。莊嚴之處。多有天
子天女和合受樂。此孔雀王。則至其所。以善
業故。受種種樂。一切遊戲。如是遊戲。無量差
別。不可譬喩。隨念皆得
爾時孔雀王。於摩尼間錯山峯之中。見諸天
衆受放逸樂。爲令天衆離放逸故。以偈頌曰
    現在若未來 色境無厭足
    憶念火所燒 數數求境界
    雖得生天上 生已還歸滅
    爲業網所縛 復墮於地獄
    出受鬼畜生 受無量苦惱
    衆生行五道 以業因縁故
    衆生種種業 甚多不可量
    故得種種果 天中無量樂
    業盡故還退 有生則有滅
    見於眞諦者 能見天退滅
    此死時欲至 其命則破壞
    一切能惱亂 愚者不覺知
    以種種調伏 種種説利益
    天衆樂所迷 而不生厭離
    善語法相應 二世得安樂
    愚者不攝受 後則生大悔
    以多法調伏 語眞義亦明
    而天著放逸 不知眞利益
    死怨害天命 大力無能救
    大力速馳奔 死時欲來至
    諸天龍夜叉 乾闥毘舍闍
    一切無能敵 是故死力大
    若知力無力 是人眞知業
    不爲惡業汚 不行於惡道
    常修行諸善 離不善境界
    如是作業人 則無衆苦惱
    隨順於法行 増長信精進
    三昧力相應 如母利益子
    善法於五道 一切能救護
    非父非母力 能行於彼處
    信順於正法 能救惡道苦
    隨其所至處 信常有大力
    如燈能除闇 如病得良藥
    如盲者得眼 如貧人得財
    如水漂溺人 信爲大船栰
    若人放逸行 信爲能除滅
    死時得信故 能除生有海
    則得寂滅處 古世牟尼説
    以得信力故 名正智修行
    信及不放逸 精進知止足
    集智近善友 此六解脱因
    施戒善寂滅 慈心利衆生
    及行悲喜捨 此法得因縁
    輕躁近惡友 麁獷喜妄語
    邪見放逸行 此法地獄因
    慳嫉苦惡語 放逸行離善
    心常貪他物 聖説餓鬼因
    近癡離智慧 愛欲遠正法
    貪食樂睡眠 佛説畜生因
    若人身口意 作三種不善
    如是無智人 則墮於地獄
    若作如是因 受果則不差
    如種穀得穀 善惡業如是
    見此衆多人 作生死苦因
    如是愚天衆 而猶不覺知
    放逸初雖樂 後則大苦惱
    若法後時苦 智者應捨離
    乃至未解脱 終無有少樂
    若得解脱者 常樂得成就
    無常放逸樂 智者所不説
    若得常樂者 智者説爲樂
    上上次相續 諸業皆如是
    其果亦如是 上*上而不斷
    既知業果已 應捨離放逸
    當起智慧心 此樂爲無上
如是孔雀王菩薩。種種方便。爲天説法。斷除
放逸。種種無畏美妙音聲。悉蔽諸天歌詠之
音。以善業故。其聲遍滿二萬由旬。聞者悦樂。
法樂相應
爾時諸天衆。爲求樂故。空中旋轉。如四天王。
行使天等。或去或來。此諸天衆。亦復如是」
爾時兜率陀諸天衆。聞此聲已。七萬天衆。從
上而下。敬重正法。放逸薄故。向夜摩天種種
莊嚴孔雀王所。時種種莊嚴孔雀王菩薩。知
兜率陀天以心歡喜。告諸天子。善來眞天少
放逸故。能來至此求未來果。若欲得聞種種
法要。汝當速下。如我所聞寂靜之法。當爲
汝説。我已修集。能至涅槃。我於往昔所聞之
法。一切師等。本所不聞。我於迦羅村陀佛
所。得聞此法。生生之處。以願力故。常不忘
失。爲他人説。爾時兜率陀天。聞孔雀王説是
語已。從空中下。敬重正法。於山峯中大衆共
會山峯之中。無量蓮花池。無量流泉。無量寶
性。無量衆鳥。出妙音聲。於摩尼間錯山峯
之中。圍遶孔雀王。四面而住。威徳殊勝。色相
具足。一切光明。勝夜摩天。如夜摩天比閻浮
提人。兜率陀天勝夜摩天。亦復如是。時夜摩
天見兜率天。破壞色慢及自在樂。往詣孔雀
王菩薩所。有樂遊戲。入於林中。未曾見於兜
率天故。瞻仰而住。或上山頂。欲求遊戲。復有
諸天。圍遶孔雀王四面而住
爾時孔雀王菩薩告諸天衆。有二十二法。我
今當説。我所敬習。利益天人。第一安樂。一
切衆生。令得正行。此二十二法。利益安樂天
人愛法。現在未來天人愛法。能斷放逸。滅令
不生。若諸天人能離放逸。常得安樂。乃至涅
槃。此法利益。父母利益所不能及。何等二十
二。一者悔心。二者畏惡道。三者忍。四者精
進。五者説法。六者悲心。七者軟心。八者調
伏。九者信業。十者不住壞處。十一者住心。
十二者畏惡名。十三者不樂著。十四者獨行。
十五者心不散亂。十六者念死。十七者離色
富財種姓憍慢。十八者軟語。十九者於一切
衆生起平等心。二十者知足。二十一者畏於
境界。二十二者捨不信心。此二十二法。若天
若人。如實修行。不墮惡道。速得涅槃。云何名
悔。云何悔已而得安隱。既生悔已。斷不善法。
云何生悔。若見他人造作不善。身口意業。他
作身業。而呵毀之。應生悔心。不共同住。若有
因縁。自起不善覺觀之心。隨生即捨。不生憶
念。不味不著。内心生慚愧。於他人勤修精進。
令其不生。不受覺觀。心呵惡覺觀。譬如大坑
滿中糞屎死狗不淨。有清淨人。入中求淨。既
入坑中不淨沒咽。爾時其人心生厭惡。若有
起於不善覺觀。其心生悔。亦復如是。譬如異
人。常求淨行。以不知故。誤食糞穢。或有強力
怨家。強令食糞。食已惡賤。心生悔恨。後更不
食。若有行於善業之人。慚愧呵毀不善
觀。亦復如是。勤修精進。斷除覺觀。是名初
法。不生放逸。斷除放逸。破壞放逸。是故天
人。應當修學。若有善人。欲求眞諦。怖畏生
死。若生微少。不善覺觀。應生悔心。不生願
心。不生放逸。不放逸人。能起悔心。放逸之
人。則不能悔。如是一法。是諸善業之根本
也。所謂斷除不善覺觀。而生悔心。是名初

復次第二善法増長善法。所謂畏於惡道。名
大出法。滅於放逸。能斷放逸。一切人天。畏惡
道行。若有沙門若婆羅門。若復餘人。若畏
惡道。不作惡業。若見他作。亦不隨喜。知不善
業墮於地獄餓鬼畜生。是故不作惡不善業。
惡業之因。墮於惡道。何以故。於少惡業。習近
喜樂。令惡増長。墮於地獄餓鬼畜生。是故沙
門若婆羅門。及餘畏惡道者。應如是學。常應
怖畏。不善果報。甚爲大惡。成就地獄餓鬼
畜生放逸行人。少智之人。若能如是畏惡道
者。不作放逸。不作身口意三種惡業。如是之
人。常修善業。捨不善業。是名畏惡道。譬如
有人。知自他力。畏於毒蛇。及以刀火。能斷
人命。畏惡道者。怖畏惡業。亦復如是。如是
之人。於微細業。捨而不作。不行放逸。捨放逸
故。生天人中。受大富樂。受富樂已。後入涅
槃。以勝樂故。無死無變。無退無盡。是故常
應怖畏惡道。若有沙門。若婆羅門。及餘行者。
能如是行。得無上處。彼時世尊。説此偈言
    若人畏惡道 應捨放逸垢
    修善求功徳 則到涅槃城
    若人畏惡道 其人心正直
    以其正心故 從樂得樂處
    若不畏惡道 則多造惡業
    爲惡火所燒 將入於地獄
    譬如微少火 雖小亦能燒
    惡道亦如是 經劫猶得報
    若人欲得樂 應畏於惡道
    怖畏救惡道 則能得安樂
如是法中。若天若人。若沙門婆羅門。及餘善
人。若畏惡道於少不善。尋即悔過。心不隨喜。
亦不思惟。心念地獄餓鬼畜生。怖畏苦果。念
已畏於三不善道。捨十惡業。止而不作。不教
他作亦不隨喜。不近如是惡業之人。修行善
業。捨一切惡。行淨無垢。捨離放逸。止一切
惡。於不善法流轉有中。而得解脱。於一切法。
得解脱已。解脱諸過。則能安隱。度有彼岸。是
故應當常畏惡道。當如是學。一切天人若愛
此法。能至涅槃
復次彼佛世尊。説離放逸能至涅槃。利益安
樂一切天人。我於先世人中得聞。憶念不忘。
我今當爲諸天衆説。云何名爲第三忍法。如
是忍者。第一善法。第一清淨。佛所讃歎。忍有
二種。一者法忍。一者生忍。云何法忍。縁法
道行。思惟白法。忍堅固法。思惟善道勝故
能忍。故名爲忍。譬如大地。忍諸世間山河園
林無量種類。忍之不疲。一切法忍。亦復如是。
能到涅槃。一切法忍。堅固最勝。白淨善法。涅
槃道攝。故名法忍。如是之人。堅固世間忍故。
能至涅槃
復次第二忍。所謂若沙門婆羅門。若復餘人。
欲起瞋恚。忍令不起。知瞋過故。作是思惟。若
起瞋恚。自燒其身。其心噤毒顏色變異。他人
所棄。皆悉驚避。衆人不愛。輕毀鄙賤。身壞
命終。墮於地獄。以瞋恚故。無惡不作。是故智
者。捨瞋如火。知瞋過故。能自利益。爲欲自
利。利益他人。應當行忍。譬如大火焚燒屋
宅。有勇健者。以水滅之。智慧之人。忍滅瞋恚。
亦復如是。能忍之人。第一善心。能捨瞋恚。衆
人所愛。衆人樂見。人所信受。顏色清淨。其心
寂靜。心不躁動。善淨深心。離身口過。離心熱
惱。離惡道畏。離於怨憎。離惡名稱。離於憂
惱。離怨家畏。離於惡人。惡口罵詈。離於悔
畏。離惡聲畏。離無利畏。離於苦畏。離於慢
畏。若人能離如是之畏。一切功徳。皆悉具足。
名稱普聞。得現在未來二世之樂。衆人視之。
猶如父母。是忍辱人。衆人親近是故瞋怒。猶
如毒蛇。如刀如火。以忍滅之。能令皆盡。能忍
瞋恚。是名爲忍。若有善人。欲修行善。應作是
念。忍者如寶。應善護之。如是忍者。能破瞋
恚。正法忍光。猶如炬火。能滅瞋闇。如盲者
眼貧正法者之財賄。除邪見之貧窮。猶如父
母。利益其子。瞋恚沒溺。忍爲大船。墮惡道
者。忍爲救拔。忍如大水。滅地獄火。忍力能
斷餓鬼慳嫉飢渇之惱。若墮畜生。互相殘害。
忍力則能施其身命。應樂行忍。常習不捨。若
畏惡道。當勤精進。思惟忍力。爾時孔雀王菩
薩。以偈頌
    若人忍莊嚴 諸莊嚴中勝
    財物可劫盜 忍則不可失
    若人修行忍 一切衆所愛
    後時得安隱 忍爲第一戒
    若人修行忍 捨一切瞋恚
    現在及未來 常得安隱處
    忍辱戒智慧 如是三種財
    此財最第一 非珍寶能譬
    若人修行忍 一切應供養
    善人所讃歎 是故應行忍
    忍藥爲第一 能除於瞋
    忍能滅瞋恚 令其不復生
    闇覆愚癡人 忍爲勝光明
    如燈能除闇 忍示於正道
    若離正法財 流轉於五道
    若有忍財物 於世最豪富
    瞋恚大曠野 黒闇甚難度
    忍資糧具足 能過無留難
    若迷正法路 忍能爲正導
    怖畏惡道者 忍力爲救護
    常令衆生樂 能滅於苦惱
    常得安隱樂 永離諸怖畏
    善人之所愛 能生信功徳
    和集善吉祥 捨離不善法
    示人正解脱 能滅生死畏
    昇天之階陛 滅除地獄火
    餓鬼畜生界 忍爲能救護
    忍能滿功徳 令衆生寂滅
    欲得吉祥樂 當修行忍辱
如是忍者。名第一法。以修行故。現在未來。常
得安樂。身壞命終。生於天上。後得涅槃。是故
爲不放逸。生天人中。當修行忍
復次第四善業。能離放逸。若沙門婆羅門。及
餘善人。作何等善業。所謂精進勤求善法。與
善相應。道法精進。正時相應。時處寂靜。修
習世間出世間法。相應寂靜。非不相應。若沙
門婆羅門。於世間出世間法。初夜後夜。知時
止息。知時知處。及知方便。如是則得安隱。
而住精進。能破一切懈怠。若沙門婆羅門。爲
破煩惱。勤修精進。既生精進。於色聲香味觸
境界。不起著心。若得因縁。持心令住。正心精
進。二法爲伴。攝心令離一切境界。若不善力
起。精進遮之。正念斷除。一切法中。精進第
一。以此二法。爲同伴故。令諸善法堅固不壞
而得果報。正心精進功徳力故。終得涅槃。若
沙門婆羅門。及餘善人。知此功徳。當勤精進。
於世間中。精進最勝。若世間業。以勤修故。而
得堅固。以勤修故。而得果報。久住於世。他不
能壞。若人精進。於命終時。其心清淨。亦不怯
弱。心不散亂。不恐不怖。雖得衰惱。不休不息。
常勤修習。諸善増長。怨不能壞。無有人能説
其過惡。隨所作業。具足成就。如是世間善業
精進。智者所讃。何況出世。正智精進。而不勝
妙。是故一切法。一切時。一切智。有智和合
現前精進。知時知處。正見勤修。發精進故。得
一切樂。若行顛倒。則得無利。衰惱憂患。若無
智慧。雖復勤苦。不名精進。爾時孔雀王菩薩
以偈頌曰
    時處相應故 令作業増長
    如法勤精進 則得善果報
    雖法處作業 捨離於正法
    作業不成就 以離精進故
    如法勤精進 智慧得涅槃
    如空中投戟 即生於天上
    若人勤作業 而修行精進
    所作皆和合 得廣大成就
    若於世間義 若出世間義
    皆由精進力 一切得成就
    若離精進力 及離於正法
    彼人無富樂 如求月中垢
    賢聖八分道 念爲能守護
    精進大力人 能到第一道
    精進得菩提 精進故生天
    一切諸道果 無非精進得
    既知此功徳 精進調諸根
    意發勤精進 無與精進等
如是孔雀王菩薩。爲兜率陀天衆夜摩天衆。
説於本生所持經法。時諸天衆。皆悉聽受。離
於放逸。諸根調伏。一心諦聽。時孔雀王知諸
天心生大歡喜。發勤精進。以清淨心。爲之説
法。令集安隱。寂滅涅槃。利益安樂一切諸天。
一切菩薩。法利衆生
正法念處經卷第六十



正法念處經卷第六十一
  元魏婆羅門瞿曇般若流支譯
  *觀天*品之四十夜摩天之
二十六
復次第五聞法利益安樂一切人天。謂何等
法。所謂説法。説於一切布施之法。説諸善
法。一切尊中。聞法。最勝。能斷一切憍慢根
本。所謂説法。能調憍慢。説法聞法。尊敬重
法。説於信法。説受持法。説修行人不離説
法。諸佛如來以法爲師。何況聲聞縁覺。説法
有十功徳。多所利益。何等爲十。時處具足。分
別易解。與法相應。非爲利養。爲調伏心。隨順
説法。説施有報。説生死法。多諸障礙。説天退
沒。説有業果。若説法人。有此十法。令聞法
者得多功徳。利益安樂。乃至涅槃。是聽法
者。及説法人。隨所作願。各得成就。一切種
種布施之中。法施最勝。乃至能令一切衆生
得涅槃樂
復次聞法功徳。成就深心。信根清淨。一向淨
心。信於三寶。詣聽法處。爲聞正法。隨擧一
足。皆生梵福。若人供養説法法師。當知是人
即爲供養現在世尊。其人如是隨所供養。所
願成就。乃至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以能
供養説法師故何以故。以聞法故。心得調伏。
以調伏故。能斷無知流轉之闇。若離聞法。無
有一法能調伏心。如聞説法。有四種恩。甚爲
難報。何等爲四。一者母。二者父。三者如來。
四者説法法師。若有供養此四種人。得無量
福。現在爲人之所讃歎。於未來世。能得菩提。
何以故。以説法力。令憍慢者得調伏故。令貪
著者信布施故。令麁獷者心調柔故。令愚癡
者得智慧故。以聞法力。令迷因果者得正信
故。以聞法力。令邪見者入正見故。以聞法
力。令樂殺生偸盜邪婬業者。得遠離故。以此
説法調伏因縁。終得涅槃。以此因縁。説法
法師。甚爲難報。父母之恩。難可得報。以生身
故。是故父母不可得報。若令父母住於法中。
名少報恩。如來應等正覺。三界最勝。度脱生
死。無上大師。此恩難報。唯有一法。能報佛
恩。若於佛法。深心得不壞信。是名報恩。以
此供養。亦自利益。爾時孔雀王菩薩。説經偈

    以説法因縁 得安隱涅槃
    能斷一切縛 衆生之大師
    以説寂靜法 能斷愚癡網
    如是勝導師 能示衆生道
    若法令衆生 超度諸有海
    此法最殊勝 世法莫能及
    若人能供養 此四種福田
    斯人得善果 導師如是説
    既得具諸根 亦得聞佛法
    若行於非法 後悔無所及
    處處生愛著 常求於欲樂
    恒貪愛妻子 不覺死來至
    念念多諸惡 種種過所亂
    以心縛衆生 將趣三惡道
    是惡難調伏 常求天人便
    是心不可信 衆生之大怨
    以善聞善見 無量種修習
    以法調伏心 如馬得銜勒
如是第一深厚福田。具善功徳。應修供養。利
益天衆。説如是法。及説業道。尊重讃歎説法
之師。孔雀王菩薩以願力故。生彼天中利益
諸天。時諸天衆既聞法已。心得清淨。皆悉一
心聽其所説。作如是言。此孔雀王所説。相應
非不相應。與兜率陀寂靜天王所説相應。無
異無別。思惟此法。初中後善。第一清淨。第
一善法。第一安隱。利益安樂一切天人。令
得寂滅
爾時孔雀王聞兜率陀天説是語已。心淨歡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irst] [Prev+100] [Prev] 350 351 352 353 354 355 356 357 358 359 360 361 362 363 364 365 [Next] [Next+100] [Last] [行番号:/]   [返り点:/] [CIT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