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正蔵検索


punctuation    Hangul    Eng   

Citation style A:
Citation style B:
()
Citation style C:
()
Citation style D:
()
TextNo.
Vol.
Page

  INBUDS
INBUDS(Bibliographic Database)
  Digital Dictionary of Buddhism
電子佛教辭典
パスワードがない場合は「guest」でログインしてください。
Users who do not have a password can log in with the userID "guest".

本文をドラッグして選択するとDDBの見出し語検索結果が表示されます。

Select a portion of the text by dragging your mouse to view all terms in the text contained in the DDB. ・

Password Access Policies

文殊師利普超三昧經 (No. 0627_ 竺法護譯 ) in Vol. 15

[First] [Prev] 407 408 409 410 411 412 413 414 415 416 417 418 419 420 421 422 [Next] [Last] [行番号:/]   [返り点:/] [CITE]

  No.627[Nos.626,628,629]

文殊支利普超三昧經卷上
 一名阿闍世王品 
 西晋月氏三藏竺法護譯 
  正士品第一
聞如是。一時佛遊王舍城靈鷲山。與大比丘
衆倶。比丘三萬二千。菩薩八萬四千。一切聖
達靡所不明。開士大士神通已暢。已得總持
辯才無礙。得無所著不起法忍。曉了定行見
衆生心。隨所應度而爲説法。四天王天帝釋
梵忍天王。及餘無數諸天龍神犍沓和阿須
倫加留羅眞陀羅摩休勒。人與非人。各百千
衆而倶來會
爾時軟首童眞菩薩。在山一面異處梁上。與
二十五正士倶而講論法。其名曰龍首菩薩。
龍施菩薩。首具菩薩。首藏菩薩。蓮首菩薩。
蓮首藏菩薩。持人菩薩。持地菩薩。寶掌菩薩。
印手菩薩。師子意菩薩。師子歩雷音菩
薩。虚空藏菩薩。發意轉法輪菩薩。辯諸句菩
薩。辯積菩薩。海意菩薩。大山菩薩。喜見菩
薩。喜王菩薩。察無圻菩薩。遊無際法行菩
薩。超魔見菩薩。無憂施菩薩。諸議告菩薩。
是爲二十五正士。兜率天上有四天子。倶造
*軟首童眞於後侍焉。其名普華天子。光華天
子。美香天子。常進法行天子。復有異天子
不可計數僉然來侍。如斯正士諸天子等。亦
悉會坐各各講論。如是之儔迭相謂曰。仁
者。欲知佛之智慧弘普無限不可思議不可
稱量。無能滅度盡極際者。不可以小意思原
大徳鎧。當以何方便誓被戒徳鎧而能逮茲
大乘佛乘。諸通慧乘。不可思乘。斯應道乎」
龍首菩薩曰。積累功徳不以厭足建立休祚
不可限量而不毀失戒徳之鎧。一切所作無
悕望。則應大乘諸通慧矣
龍施菩薩曰。普弘等心調和其志。溫潤其性。
柔軟其意。而心仁厚堅住正願。於諸通慧被
戒徳鎧化度生死。則應大乘諸通慧矣
首*具菩薩曰不可計劫趣斯大乘被戒徳鎧。
於無數劫不念劫數。則應大乘諸通慧矣。首
藏菩薩曰。其自建立獨安己者。不能逮趣大
乘通慧。捨己之安建立衆生。欲使大安隨其
所便。令無僥冀而無所起。勸進群黎立於道
法。則應大乘諸通慧矣
蓮首菩薩曰。族姓子。憶如來所講。假使有人
自不柔順無有靜寂。不隨律教而欲調伏靜
寂於他。以律勸人者未之有也。其自調順靜
寂奉律。乃能化勵剛強憒亂抑挫犯禁。則應
大乘諸通慧矣
蓮首藏菩薩曰。其同塵勞於世法者則不度
世。其不同塵於世法者乃能度世。是故菩
薩有利無利。若譽若毀有名無名。若苦若樂
不動不搖。則應大乘諸通慧矣
持人菩薩曰。不可從他而致大乘諸通慧也。
吾獨一己而無有侶。以衆生故誓被徳鎧設
護一切。則吾所應將濟救攝。須臾精進而不
懈怠。教化黎元建發學。斯則應大乘諸通
慧矣。持地菩薩曰譬如仁者地之所載。一切
衆果百穀藥木因地而生。地無所置亦不求
報。群庶品類皆仰地活。地不辭厭不以爲
勞。開士大士亦當如是。發心如地心無所著。
不以喜怒勸諸黎元。使趣佛慧而不想報。
則應大乘諸通慧矣
寶掌菩薩曰。仁者當知。被上徳鎧乃至佛慧。
無能沮敗令釋大乘。若於夢中不志二乘
聲聞縁覺。常以寶心諸通慧心爲人講宣。於
珍寶心無所貪惜無所愛悋。勸衆大乘誓被
徳鎧。彼所學乘非無有乘不増不減。其心如
是無所歆慕。則應大乘諸通慧矣
寶印手菩薩曰。覩於群黎墮墜六趣。而發愍
哀惠施衆生授以法手。其無信者爲造信手。
其少智者爲博聞手。其慳貪者爲惠施手。其
犯戒者爲護禁手。其瞋怒者爲忍辱手。其懈
怠者爲精進手。其亂意者爲一心手。其邪
智者爲智慧手。而隨衆生離清白法。各各應
時具設法手。開士殖斯徳本之手印于三寶。
何謂三。具立群生於佛智慧。勸助至于寶印
之手。成已徳本則寶印手。念一切法猶如虚
空則寳印手。興立如斯是則爲三。則應大乘
諸通慧矣
師子意菩薩曰。仁者當知。被無畏鎧是爲無
懼。所誓徳鎧。無難鎧。無罣礙鎧。無怯弱鎧。
無懈怠鎧。斯則佛慧。是故行者不當恐怖。無
難無礙無怯無怠。離諸危懅衣毛不竪。在
於終始無有瑕穢。亦不希仰泥洹之徳。等住
苦樂而無二行。則應大乘諸通慧矣
師子歩雷音菩薩曰。仁者當知。其斯事者非
下才行。則爲正士之所建造。其正士者。歸趣
平等離于邪見。其正士者。其心質朴而無
諂。其正士者。勞謙柔順尊師敬聖。其正士者。
勸學不惓所受根究。其正士者。欽悦正治建
立正業。其正士者。若有所欲損廢穢法。其
正士者。若有瞋怒意無結恨。其正士者。若有
愚癡照除幽冥。其正士者。寂然澹泊近
定藏。其正士者。具足恩施惠及貧厄一切輒
濟。其正士者。護身口意喟而靜寞。其正士
者。言行相副情性質直。其正士者。所志堅
強尚眞諦法。其正士者。離於非法親存正典。
其正士者。樂于法樂護以正法。其正士者。輕
忽身命不釋衆生。其正士者。所立鏗然善施
無羡。其正士者。志純淑法消化凶僞。其正
士者。則以寳藏救濟貧匱。其正士者。則爲良
藥療諸疹疾。其正士者。護諸畏懼令得自歸。
其正士者。導諸邪見至無崖際。其正士者。
勉濟勞穢勸以經典。其正士者。調忍瞋怒
而順所宜。是故建立正士之法。則應大乘諸
通慧矣
虚空藏菩薩曰。修以無量虚空之慈。其精進
行未曾釋廢大哀之行。諸根悦豫悉懷踊躍。
於諸愛欲所可娯樂。察如虚空。布施持戒忍
辱精進一心智慧。等如虚空。則應大乘諸通
慧矣。發意轉法輪菩薩曰。發菩薩意所發意
者。不當發意令魔得便。無令如來而不欣樂。
使諸天人所不悦喜。不令徳本而有耗減。若
欲興建爲道意者。隨順誘勸當令弊魔不得
其便。順如來意天人悦豫。不失己身所造徳
本。所修如斯一切發意則轉法輪。所以者何。
其菩薩者。諸所發意因縁所造而無所生。曉
了諸法永無所起。無所起者。諸佛如來順如
正覺之轉法輪。如是發心被戒徳鎧。則應大
乘諸通慧矣
辯諸句菩薩曰。正士當知。其道心者。正士
普入塵勞怒害。有漏無漏有爲無爲。亦入
於罪不罪殃福。亦入於善亦入不善。亦入
世法度世之法。亦入終始無爲之爲。亦入斷
滅有常之計。亦入諸陰衰入之事。亦入地水
火風。所以者何。此諸因縁悉爲自然。志性
本淨所在之處有所言説。一切所講皆悉爲
空而無所有。譬如虚空無所不入。道心如是
一切普至。菩薩喜樂如是慧者。除棄一切文
字辯才。分別衆逮得辯慧。若能入斯一
聖達者。則應大乘諸通慧矣
積菩薩曰。一切所説皆無有言。一切音聲
而不可得。菩薩喜樂如斯慧者。好言惡言不
悦不慼。譬如太山風來吹之。尋復還反山不
動搖。菩薩如是。於諸異學一切語言不動不
搖。在諸外徑亦無所著。若如來言外徑異語
等法察之。不以増減亦無所亂。見諸辯才一
切法盡。於諸盡法不念自天亦無所思。菩薩
能行如斯慧者。則應大乘諸通慧矣
海意菩薩曰。菩薩所入當如入海覺了大道。
一切聲聞所不能及。信樂專心於一法味。入
若干法無有若干。觀深妙法未曾惑亂。於縁
起法不増不減。於諸經典無有若干。是則名
曰不生不起。一切衆生所業起者。不*殖徳
本福無有盡所教無邊。當分別了棄捐斷滅
有常之事。不受諸法不斷諸法。當建立志爲
無量器。不忘捨法習諸通慧。亦不釋法以平
等法爲衆生説。當習一切諸徳善法。如是具
足無數佛法。以如是心被戒徳鎧。則應大乘
諸通慧矣
*大山菩薩曰。仁者當知。其此乘者。普超諸
世則謂佛慧。其行所入不可限量。由是之故
超度一切世間志性。已能超度世間所行。其
所信者過於俗間。已過俗間其所施者。持
戒忍辱精進一心智慧。亦復如是。悉能超度
一切世間之所有慧。其所造福過於世間所
興福祚。則應大乘諸通慧矣
喜見菩薩曰。假使菩薩目所視色而無所惡。
色之自然其心清淨。耳所聽聞亦無所惡。音
聲自然其心清淨。鼻香舌味及身更心法。於
六情界而無所惡。其六情界自然本寂其心
清淨。其於憎愛心無所著其心清淨。觀于衆
生順佛法者器無不應。又其衆生處邪見者。
亦復覩之在佛法器。其愛己者在於王者歡
喜習俗。有所施與尋復悔者等敬若茲。菩薩
大士所行如是。則應大乘諸通慧矣
喜王菩薩曰。假使有人罵詈誹謗。輕易毀辱
撾捶打撲。於菩薩者心不懷恨而加喜悦。以
善友想待遇對者。而能忍辱現于忍力。其心
欣豫思惟其法。何所是罵誰爲罵者。信解内
空不疑外空。自見己身又覩他人則歡喜悦。
便能惠施身命支體頭眼手足。妻子男女國
城丘聚。財穀珍寶倍復踊躍。寧聞一頌恬忽
世榮轉輪王位。常樂爲人講説經法不羡帝
釋。思開一人使發道心不僥梵天。願見如來。
不貪三千大千世界滿溢珂珍。從生明達不
乏諸根。信樂愛敬諸道品法。如是悦樂所造
行者。則應大乘諸通慧矣
察無圻菩薩曰。假使見一切法度于彼岸。不
墮貪身淨諸佛土。覩諸佛國皆亦清淨亦無
想行。見一切佛不發色想。見諸群黎想雖
有肉眼覩罪福淨。具足天眼得無所壞。雖得
慧眼離諸塵勞。信樂佛眼具足成就十八不
共諸佛之法。已得法眼具足如來十種之力。
假使菩薩所被徳鎧信行如斯。則應大乘諸
通慧矣
遊無際法行菩薩曰。族姓子。知一切縁菩薩
所爲則悉歸趣諸通敏慧。所以者何。觀諸所
有一切因縁。不住於内不處於外不在口言。
假使菩薩不住因縁。亦不御趣塵勞之礙。亦
不勸導罪福之礙。無報應礙無諸根礙。無諸
法礙無非慧礙。已度罪福塵垢魔界。則應大
乘諸通慧矣
超魔見菩薩曰。惟族姓子。已住吾我自見己
身。則便處于魔之事業。已斷吾我不覩所虚。
已除所見則無諸陰。已除諸陰則不見魔。已
度魔界則尋逮成無礙脱門。菩薩已逮無礙
脱門。則應大乘諸通慧矣
無憂施菩薩曰。仁者當知。其犯惡者後懷湯
火。其爲善業後無憂慼。是故菩薩當修善業。
其所作者無能説短。所興造者後無所悔無
諸礙蓋。假使衆生愁憂不樂。則爲講説離憂
之法。菩薩大士如是行者。則應大乘諸通慧

議告菩薩曰。惟族姓子。其有士夫奉禁戒
者所願必獲。已獲所願。所獲立本由無放逸。
立無逸已具道品法。已能具立道品之法。則
諸通慧戒禁之正也。菩薩已住無逸道法。則
應大乘諸通慧矣
普花天子曰。譬族姓子。樹花盛時多所饒益
於一切人。菩薩以功徳本而自莊嚴。猶樹花
茂饒益群黎。如忉利天晝度之樹紛葩茂盛。
忉利諸天莫不敬仰。菩薩如是以諸法門而
自挍飾。諸天龍神揵沓和世人阿須倫靡不
宗戴。猶如天上明月之珠。無有瑕穢衆徳具
足。開士志性清淨無瑕徳議顯備。則應大乘
諸通慧矣
光華天子曰。譬族姓子。日出光明滅除衆冥
終始光現。菩薩如是具足慧光慧法施世。爲
諸愚冥無明衆生。顯示大光導自然法。其幽
闇者不能蔽暉。其光明者則能消冥。導示徑
路已住徑路。菩薩大士其在邪徑示現正路
已住正路則應大乘諸通慧矣
心華香天子曰。譬族姓子。心華之樹其香普
熏周四十里其香無想。菩薩如是。以戒博聞
定慧解度知見之香。以爲芬熏三千大千世
界。以法之香靡不周遍。一切衆病香即療愈。
假使菩薩被此法香。則應大乘諸通慧矣
常進法行天子曰。仁者當知。其精進者無懈
怠心。是故菩薩修諸徳本而不厭惓。常當遵
崇志八法行。何等八。六度無極。四等梵行。遊
歩五通。而以四恩救攝群萌。志三脱門逮得
法忍。勸勉佛慧開化衆生令發道意。導權方
便接齊有爲所有諸法。是爲八。遵崇八法之
行。則應大乘諸通慧矣
於是*軟首語諸正士及天子曰。仁者。欲知
菩薩精進若不精進至諸通慧。所以者何。其
翫習者行在三界。若遵修者謂諸往見。其翫
習者是謂爲内。亦不翫習是謂爲外。其翫
習者謂聲聞地。若遵修者謂縁覺地。其翫習
者謂在衆結所行勤勞。若遵修者則謂所著
夫之法。其翫習者即謂爲名。若遵修者
則謂爲色。其翫習者*即謂報應。若遵修者
則謂所見。其翫習者謂有所著。若遵修者則
謂有所得。其翫習者*即謂我所。若遵修者
則謂吾身。其翫習者即謂慳貪。若遵修者則
謂布施而不想慢。其翫習者即謂犯戒。若遵
修者則謂持戒而不想慢。其翫習者謂瞋怒。
若遵修者則謂忍辱而不想慢。其翫習者
懈怠。若遵修者則謂精進而不想慢。其翫習
者*謂亂意。若遵修者則謂一心而不想慢。其
翫習者*謂愚癡。若遵修者則謂智慧而不
想慢。其翫習者謂不善本。若遵修者謂等善
本而不想慢。其翫習者謂無福根。若遵修者
謂殖徳本而不想慢。其翫習者謂世俗法。若
遵修者謂度世法而不想慢。其翫習者謂有
爲法。若遵修者謂無爲法而不想慢。其翫習
者謂爲罪。若遵修者謂無罪法而不想慢。其
翫習者謂諸漏。若遵修者則謂無漏而不想
慢。是謂翫習至於遵修離諸所見不著不斷。
菩薩指趣則應大乘諸通慧矣。又次仁者。而
不得至於諸通慧。何故不至。以何等至諸通
敏慧。諸通慧者離諸所作。其諸通慧亦無所
至亦無有逮。諸通慧者又諸通慧亦無色像。
亦無痛痒思想生死識之形貌也。其諸通
慧亦無法則亦無非法。其諸通慧亦無有施。
所以者何。諸通慧者則爲施與。又諸通慧無
有持戒忍辱精進一心智慧。所以者何。諸通
慧者則自然聖。諸通慧者無去來今。所以者
何。其諸通慧超度三世。諸通慧者無眼耳鼻
口身心識。所以者何。度諸界故。諸仁。欲知
諸通慧者。若有菩薩欲得通慧住如通慧。當
云何住。於一切法而無所住。斯則爲住於諸
通慧。一切諸法皆非我所。斯諸通慧於一切
法無所猗著。斯諸通慧等凡夫地等於佛地。
於一切法亦爲平等。斯諸通慧又行菩薩不
當於餘求。諸通慧*惟當從此四大界求自
然造行。所以者何。斯自然者此無所有。斯
自然者則無有形。於是善法名曰我身。於
我身者而無有身無有善惡無我無壽無命無
人。假令我身則無所有。亦復無有彼則無行
亦無所有。彼所有形則亦無實。其所見者亦
無所有亦無有實。其慧見於所有無有有實
無實等。斯諸慧則諸通慧。*軟首童眞説是語
時。二千天子。得不起法忍。萬二千人。皆發
無上正眞道意
  化佛品第二
於是辯積菩薩。白*軟首曰。且當倶往覲于
如來面問大聖。菩薩大士當興何行。軟首尋
於其處化作如來。其體形像如能仁佛。*軟首
童眞謂辯積曰。族姓子。如來在斯。何不啓問
菩薩大士所設之行。於是辯積問化如來。唯
然世尊。菩薩大士當設何行。時佛告曰。如我
所設菩薩亦當修如是行。又問。云何世尊所
造立行。其佛答曰。亦不行施。不行禁戒。不
行忍辱。不行精進。不行一心。不行智慧。不
行欲界。不行色界。不行無色界。不造身行。
不造言行。心無念行。一切無行亦無因縁。
是菩薩行。於族姓子心趣云何。其化現者豈
有行乎。答曰。天中天。化者無行。報曰。如是。
族姓子。菩薩大士當造斯行。辯積菩薩白*軟
首曰。豈所見佛將無化乎。*軟首答曰。仁者。
不聞一切諸法化自然乎。幻變之相而不退
轉。報曰。如是。諸法實化自然幻變而不退轉。
答曰。今族姓子。何故發言今現如來將無化
乎。一切諸佛及一切法豈不化耶。又問。誰爲
化者。答曰。自然業淨而化之耳。又族姓子。
菩薩不當住於我人壽命。佛之聖道及凡夫
者而計有住。辯積問化如來。世尊。何學自致
得佛。答曰。無所學者則菩薩學。菩薩所學
無有形像。亦無倫比。亦無所受。亦非不受。亦
無想念。亦不離想。亦無所行。無行不行。則菩
薩學。無著不著。無慢不慢。亦不調戲。亦不遵
修。不離遵修。無想無取。無所遊居。亦無有
想。不起不滅。不來不去。無住無化。亦無有
形。亦無言詞。普離一切諸所想行。則菩薩
學。其作斯學是爲等學。造斯學者則無所趣。
則無所増。亦無所損。造斯學者亦無所著。亦
無所脱。亦無所染。亦無離塵。亦無結恨。不
墮愚冥。如是學者乃名爲學。學如斯者不詣
諸趣。是故族姓子。菩薩大士欲得逮成無上
正眞道者學我所學。又問。云何佛學。答曰。如
我無戒。亦無所犯。不施不受。不戒不犯。不
忍不瞋。不進不怠。不禪不亂。不智不愚。無學
非無學。無所不行。而吾無得。亦無所等。無
佛無法。亦無我想。亦無人想。亦無壽想。亦無
命想。亦無法想。亦無有想。亦無無想。所以者
何。一切諸法悉無所造。一切諸法以無所造。
自然如幻。亦無有相。亦無有二。一切諸法
離諸所樂。一切諸法而不可見。一切諸法超
度眼句。諸法平等而無差特。諸法愚冥亦無
所徑。無爲無人。故無人言教。故無處所。無有
言教則無所生。其信此者不念所信。亦不自
大。亦不念道。是故族姓子。若有菩薩如是比
類學佛道者。不恐不懼不難不畏乃爲菩薩。
如族姓子。虚空之畏。不畏於火。不畏於風。不
畏於雨。不畏於霧。不畏於塵。不畏於雷。不畏
於雲。不畏於電。不畏於雪。所以者何。空者自
然故曰空畏。菩薩如是於一切法而無所畏。
於一切法不念苦樂。假使菩薩心等如是。則
能成佛降伏衆魔。則成無上正眞之道爲最
正覺。亦能導利一切衆生。時化如來説此
語竟。尋即化滅不知其處。辯積菩薩問*軟首
曰。今者如來爲所至湊。答曰。從所來處。又
問。何所從來。答曰。如所去處。又問。*軟首。
其化現者。無所從來。無所從去。答曰。族姓
子。譬如化者。無所從來。無所從去。一切諸
法亦復如是。一切衆生等無有異。不來不去。
又問。*軟首。一切諸法爲何所趣。答曰。所趣
自然。又問。一切衆生爲何所歸。答曰。隨其
所作。又問。*軟首。一切諸法無作無報。答曰。
族姓子。其法界者無作無報無往。等御諸法
則爲法界。又問。云何言有作有報有往而謂
無往。答曰。族姓子。如其所作如其所報所往
亦然。又問*軟首曰。何謂爲作云何報應何因
所往。答曰。如所作者報應亦如所往亦如。又
問。*軟首。其如無本者。亦無有作無有報應
無有往趣。答曰。如族姓子。如無本者。亦無所
作亦無報應亦無往趣。所作報應往趣亦然。
無來無去。所作報應所往至處。其如無本無
所歸趣。説是語時。如在世尊能仁佛前。賢者
舍利弗。賢者阿難。及餘大弟子悉聞斯講。舍
利弗白佛。唯然如來。怪未曾有。斯諸正士爲
大聖人。而師子吼等同一法。説若干種音聲
言説。與法會同而無錯謬。誰聞斯者不發無
上正眞之道乎。佛告舍利弗。誠如所云。菩薩
大學無罣礙故。今者所説無所罣礙。如其所
種必獲其果。如其所出報應亦然。菩薩如是
學無罣礙。從其聖慧而分別説。如舍利弗本
所學禁。自故斯慧辯才亦然。光淨菩薩問世
尊曰。何謂聲聞學。何謂菩薩學。佛言。有限
有礙是聲聞學。無限無礙是菩薩學。其聲聞
學因其所限而致罣礙。由是之故所説有限
致於罣礙。而諸菩薩學無有限致無罣礙。由
是之故所説無限無有罣礙。光淨菩薩前白
佛言。惟天中天。願現感應使諸正士來至於
斯。令此衆會聞所説法。各得其所無令唐擧。
所以者何。*軟首童眞所行深奧。所論經法亦
復要妙。爾時世尊即現瑞應。*軟首尋時與二
十五正士及諸天子。往詣佛所稽首足下遷
住一面。光淨菩薩謂*軟首曰。仁者。何故越
如來會。獨於屏處而論講經。*軟首答曰。族
姓子。知如來甚尊而不可當。諸佛大聖由是
之故。一切所説。或懼不可故在一面。又問
*軟首。説何所法可如來乎。*軟首答曰。如吾
所説世尊知之。光淨曰。雖爾願説其意。答曰。
如吾所及今當宣現。*惟族姓子。如有所説不
違法界。不失本無不失本際所説如是則可
如來。又若所説無所訟理。無所叱。無所
興爲。亦無因縁。無有色像。亦無比類。如是
説者奉順如來。無我同像。無他人形。不等法
貌。無非法貌。無終始貌。無泥洹貌。如是説者
爲可如來。於是世尊告*軟首曰。善哉善哉。
快説此言誠如所云。如是説者不違如來。又
次*軟首。假使悉離一切戲樂而無憒亂。若不
平要離諸所想無有衆想。有所説者所趣寂
然而不動轉。被一徳鎧定意説法。無能毀敗
其經典者。不見諸法有所増者有所減者。如
斯所説則可如來。説是語時。八百菩薩得不
起法忍
  擧鉢品第三
爾時天子千二百人在於會中。乃於往古造
菩薩行。則忘道意志不堅固。心自念曰。佛慧
巍巍不可限量。無上正眞道意難可獲致。菩
薩所學而不可逮。最正覺者甚難可得。吾等
於是不能學辦。不如改求聲聞縁覺而取滅
度。爾時世尊。知諸天子心之所念。以此等倫
堪成無上正眞之道爲最正覺。而欲中廢
隨取小乘。佛欲勸化諸天子故。離於道場在
衆會表化作長者。手擎滿鉢百種飮食齎詣佛
所。白世尊曰。惟願大聖。加哀受食。佛即取鉢
軟首菩薩興詣佛所。叉手啓曰。今食盛饍當
念故恩。吾誠信聞。大聖雖食而不以法惠及
鄙。惟宜加施以法相惠剋復往意。於是賢
者。舍利弗。心自念言。*軟首往古有何恩徳。
於世尊所而言雖食顧前法恩則白佛言。*軟
首童眞宿有何恩於大聖乎。而置如來雖當
食者念前法恩。佛告。且待斯須自當發遣。如
來所知非爾所及。佛即尋時捨鉢于地。鉢即
下沒遊諸佛土。諸佛正覺今現在者。各各見
鉢降其足下。在於下方過七十二江河沙等
諸佛國土。至光明王如來國界。界號炤燿。鉢
住於彼處于虚空。無執持者自然*而立。所往
諸佛弟子衆。各各前啓問其世尊鉢所從來。
諸佛各告説其意故。上方世界界號爲忍。彼
有如來名曰能仁。現在説法。能仁如來故降
斯鉢。而欲勸化諸異菩薩志退落者。於時世
尊告舍利弗。汝行求鉢察知所在而赴致來。
即時受教自以智力承佛聖旨三昧正受。以
一萬定超萬佛土。遍求索鉢不知所在。還白
佛言。唯然世尊。求之不見不知所在。於時世
尊告大目連。汝今且行求索鉢來。察其所在
爲處何方。目連受教以神足力承佛聖旨。三
昧正受入八千定。倏忽超過八千佛國。求之
不見不知所處。還白佛言。輒竭神力不蒙執
鉢焉能致乎。世尊復告須菩提曰。汝行求鉢
知其所歸索齎致來。即亦受教三昧正受。萬
二千定恍惚超越萬二千佛土。求不見鉢不
知所止。如是五百諸大聲聞。在於虚空各現
神足。三昧之力神通聖勢天眼徹瞻。各行求
鉢不知所在亦不能得。時須菩提即前告白
慈氏菩薩曰。仁者高才一生補處如來所
當爲無上正眞道成最正覺。仁慈恩廣智慧
弘達衆所不及。獨歩三界而無有侶。當知鉢
處惟能致之奉齎來耳。幸屈威尊而擧鉢還。
慈氏菩薩報須菩提曰。誠如所云。受如來慧
當成正覺。今者*軟首所興定意進止坐起。
予所不及不能曉了於斯三昧。惟須菩提。雖
於來世吾當成佛。佛菩薩衆數如江河沙。悉
爲*軟首之所開道。欲知一歩擧足所念不
識所歸。是故仁者。當請*軟首。惟斯大士知
鉢處所所止之土堪任致來。時須菩提啓世尊
曰。願垂恩教。大聖則遣*軟首取鉢。*軟首奉
命自思念曰。吾不起座不離衆會而擧鉢來。
*軟首三昧名曰普超。是諸菩薩定意正受。於
時*軟首伸其右掌。而内于地過踰下方。所經
諸佛無極大聖。一一次第以首禮之。其手
掌中自然有音。稱能仁如來至眞等正覺。敬
問無量。興處輕利力勢如常遊居安耶。其掌
手臂一一毛孔。尋自然出憶百千。姟光曜之
明。一一光明各各變現百千蓮花。一一蓮花
各化如來相好具足。處蓮花上加趺而坐。一
一世尊各各讃揚能仁如來名徳功勳。所可遊
歴諸佛之土。應時諸國六反震動。又諸佛國
自然大光靡不周遍。一切佛國各各而現有斯
手掌。又諸佛土自然懸繒幢幡衆蓋莫不莊
嚴。遍散衆花處處挍飾。*軟首手掌過七十二
江河沙等諸佛國土。禮諸佛竟。斯須之間忽
然即至照曜世界光明王佛國。禮畢自然有
大音出稱。能仁如來敬問無量。光明王如來。
有侍菩薩名曰光英。自啓如來。此何手掌。殊
妙魏魏威神難及。而自然出億百千姟光明
暉赫。一一光明而各化出億百千姟嚴淨蓮
華。一一蓮花如來各坐。諮嗟能仁聖哲之勳。
光明王佛告光英曰。有族姓子。上方去此。七
十二江河沙等諸佛國土。有忍世界。如來至
眞等正覺號曰能仁。現在説法。彼有大士名
曰*軟首。被戒徳鎧不可思議。一切神通力度
無極。自在於座而不移起延手掌來欲擧鉢
還。時光明王佛土諸菩薩衆皆共渇仰。欲得
覩見彼忍世界能仁如來*軟首大士。光明王
佛。悉知衆會意之所見。便放眉頂相光。其
光通照七十二江河沙等諸佛國土。上至忍
界靡不晃昱。其有衆生被蒙光者。一切獲安
無有諸患。如四域皇帝轉輪聖王。諸修行者
專精學定。被斯光者悉得道迹。其得禪者悉
過三界獲四證徳。其漏盡者得八脱門。禪定
羅漢得無著原。其諸菩薩光照身者。普皆逮
得日光三昧。如是之比。光明王邊如來佛土
菩薩大士。見斯忍界世尊能仁。*軟首童眞。
一切聲聞比丘聖衆。諸菩薩等。光英菩薩。覩
忍世界諸菩薩衆。尋即涙出便説斯言自白
曰。唯然世尊。如妙水精如意明珠。墮不淨
中誠可矜惜。此諸菩薩生忍界者。亦復如是
甚可憐感。光明王佛謂光英曰。勿宣是語。所
以者何。在此佛土精修禪行至于十劫。不如
忍界從明晨旦至早食頃。興發慈心哀念衆
生。此之功徳最勝無倫難可逮及。所以者何。
斯諸菩薩大士之衆。無有陰蓋塵勞以盡。其
於忍界護正法者徳不可量。爾時忍界諸菩
薩衆光明照身。則問能仁天中天曰。唯然世
尊。此何光明孰演出來。滅諸塵勞令無瑕穢。
時佛告曰。有族姓子。下方度此七十二江河
沙等諸佛國土。而有世界名曰照曜。彼有如
來號光明王。現在説法。其光明王如來至眞
放眉頂光。其光通照七十二江河沙等諸佛
國土。而大晃昱逮照斯土。時諸菩薩及衆聲
聞。各啓佛曰。唯然世尊。我等欲見照曜世界
光明王如來諸菩薩衆。能仁如來放足心千
輻輪光。其光普照下方七十二江河沙等諸
佛國土。至照曜界靡不周遍。下方世界諸菩
薩衆身蒙斯光。皆悉逮得須彌光明三昧。當
爾之時。於斯佛土及彼世界。斯土見彼彼土
見此。轉相覩達。猶如此土閻浮提人。住於地
上仰瞻日月。下方世界觀諸菩薩能仁如來
及忍世界亦復如是。此土人民見於下方。猶
如諸天住須彌頂。俯于天下閻浮提城。斯
諸菩薩見光明王如來諸菩薩等。被大徳鎧
難及難量。於是*軟首以右掌至照曜界彼光
明王如來佛土。於虚空中即握取鉢。與無央
數億百千姟諸菩薩衆。眷屬圍遶踊出上方。
手掌擎鉢所歴佛國轉來上者。光明蓮花稍
便不現。右手執鉢還忍世界。於大聖前跪而
奉授。啓世尊曰。垂恩受之。佛即受鉢。時諸菩
薩與*軟首掌而倶來者。前詣佛所稽首于地。
各各自宣如來之名。某佛大聖致敬無量。聖
體勝常遊歩無限慧力平康。諸菩薩衆敬問
已畢。退坐一面如佛所教安隱之座
爾時世尊告舍利弗。今且聽斯善思念之。今
爲若説。乃去往古吾身造行爲菩薩時。則是
*軟首本所建發。今者所以宣置斯惠。世尊
雖食當念疇昔法施之恩。乃曩過去久遠世
時。無央數不可計會。億百千劫復踰此數。爾
時有佛名莫能勝幢如來至眞等正覺。世界
名無別異。莫能勝幢如來。諸聲聞衆八萬四
千。菩薩大士十二億衆。其佛世尊於五濁世
演三乘教。有一比丘而爲法師名曰慧王。明
旦著衣執持應器。入弘廣國而行分衞。得百
味飯若干種食。分衞竟出行於街路有尊者
子名離垢臂。爲乳母所抱而行遊戲。時離垢
臂遙見比丘。遊行趣之下乳母抱。尋隨比丘
從求飯食。於時比丘與模持蜜搏幼童即
食知其甘美。遂隨比丘蜜*搏欲盡。顧眄乳母
意欲還抱。比丘復授蜜*搏。幼童復進稍稍
轉至莫能勝幢如來之所。稽首足下則住其
前。於時比丘慧王。所得分衞食*饍授與幼童
而謂之曰。童子受斯分衞之具。供養如來尋
即受之。已滿佛鉢食不減損。次與聲聞八萬
四千。菩薩十二億。佛及聖衆。皆悉充飽。如是
之供至于七日。飯則如故亦不損減。於時幼
童踊躍歡喜善心生焉。住世尊前則而頌曰
    佛聖衆飽滿 鉢食不損耗
    奉事於衆祐 福田無有疑
    世吼食充足 餚*饍而不減
    獻進于衆祐 不疑道無盡
    其*饍既不損 供具轉弘多
    恭敬等正覺 増長清白法
佛告舍利弗。於時幼童以一鉢食。供養世尊
聖衆。承佛聖旨已心清白。具足七日食不
損耗。慧王比丘教訓幼童。歸命於佛及法聖
衆。令受禁戒剋心悔過。勸使請問發無上正
眞道意。於時父母求索其子。便詣莫能勝幢
如來所。稽首作禮退住一面。幼童拜謁問訊
父母。以偈讃曰
    我志願佛道 愍哀諸群生
    閑暇難得値 親亦宜誓意
    且觀正覺身 諸相好莊嚴
    慧度於無極 孰不發道意
    *惟父母見釋 得出棄捐家
    順妙智慧教 得學爲寂志
    父母即答曰 我等好樂道
    從爾爲明則 亦欲願捨家
佛告舍利弗。於時幼童化其父母及五百人。
悉念學法志於無上正眞之道。皆於佛世棄
家爲道。時佛教之行菩薩道。六度無極四等
四恩。分別解空精進不懈自致得佛。卿舍利
弗。欲知。爾時慧王比丘爲法師者。豈異人乎。
勿作斯觀。所以者何。則*軟首童眞也。其離
垢臂尊者子者。則吾是也。昔往古世。*軟首
童眞以*饍見施供養佛衆。令發無上正眞道
意。則是本身初發意*原。以是之故而當知
之。今者如來所成聖覺無極之慧。十種力四
無所畏。十八不共無罣礙慧。皆是*軟首所勸
之恩。所以者何。因從發意至諸通慧。如佛所
蒙因致大道。今吾觀覩十方世界。不可稱限
不可計會。諸佛國土今現在者。諸佛世尊同
號能仁。悉是仁者*軟首所勸。或號咸聖。或
號明星。或名所歡。或名錠光。或謂離漏。或謂
妙勝佛告舍利弗。今我一劫若過一劫。宣揚
演説諸佛名號。*軟首大士所開化者。於今現
在轉于法輪不可稱限。何況有行菩薩乘者。
或有處於兜率天者。或有退來入母胞胎。而
復出生捨家爲道。或坐佛樹。或處道場。
最正覺不可限喩。其有欲説誠諦之事審
實無虚。*軟首童眞則諸菩薩之父母也。愍哀
勸化興顯大道。所生親者則當謂於*軟首童
眞。向者*軟首宣揚報恩今復伸説。雖當食者
施我鉢*饍所食之餘。吾前世時先有所施正
謂於斯。爾時千二百諸天子欲墮落者各心
念言。當堅其志恭敬於法察諸因縁去諸根
原。今者現在世尊前所發願。*軟首勸化及開
餘人。使至于道而不退轉於無上正眞。吾等
云何而欲墮落。吾等何故在如來前。興卑賤
意志崇小節。今當捨於聲聞縁覺慇懃志求
無上正眞道意。*軟首伸掌示現變化。乃至下
方光明王佛所處國土。而致鉢來一切普入。
又復講説往古開化所説經典。下方佛土此
世尊界。不可計數衆生之類即發道心。十方
世界群萌之儔。悉來供養*軟首童眞。諸佛
世尊皆遣寶蓋供施經典。彼時寶蓋則覆三
千大千佛國。從其寶蓋自然出音。誠如能仁
尊。如如來所讃稱揚。悉是*軟首之所勸化
文殊師利普超三昧經卷上


文殊師利普超三昧經卷中
 *西晋*月氏三藏竺法護*譯 
  幼童品第四
爾時世尊告舍利弗。假使有人。爲族姓子若
族姓女欲疾滅度。當發無上正眞道意。所以
者何。今吾覩見懼終始難。而不肯發無上正
眞道意。志願聲聞疾欲滅度。續在生死而有
所慕。然諸菩薩通達精進。等住於法逮諸通
慧爲一切智。所以者何。乃往久遠過去世時。
不可計會不可思議無央數劫。時有如來號
一切達興出于世。如來至眞等正覺明行成
爲善逝世間解無上士道法御天人師爲佛衆
祐。佛告舍利弗。其一切達如來正覺。聲聞集
會有百億衆。其佛壽命住百千歳。佛有聲聞
上首弟子。智慧巍巍。名曰超殊。神足飄捷。次
名大達。於時如來興五濁世。明旦正服著衣
持鉢。與諸聖衆眷屬圍遶。有大國號名聞物。
入於斯城而行分衞。其大聲聞智慧最尊侍
佛之右。神足最上侍佛之左。智慧博聞最殊
勝者隨從佛後。八千菩薩而在前導。或化現
身若如帝釋。或如梵天。如四天王。或天子形。
嚴治道路。佛告舍利弗。彼時如來向欲入城。
見三幼童衆寶莊挍瓔珞其身。逍遙中路而
共遊戲。時一幼童遙見如來。晃然顯赫威神
巍巍。端正無倫諸相寂定。志性澹泊獲
上調順。第一靜寞降伏諸根。如仁賢龍象。
如大淵渟清澄無垢。有三十二大人相八十
種好遍布其體。如日出時光燿奕奕。與大衆
倶如星中月。時一幼童謂二童曰。汝等豈見
來乎。是者則爲一切之尊無上衆祐。爲世
福田。光明灼灼煒曄難當。吾等僉然宜供養
之。其進施者利慶弘大。以頌讃曰
    斯者衆生尊 福田無有上
    當供倶供養 施此祚無量
第二幼童曰
    今我無異花 亦無雜澤香
    斯聖無等倫 當何以供養
於是一童即脱頸著珠瓔價直百千。以頌讃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irst] [Prev] 407 408 409 410 411 412 413 414 415 416 417 418 419 420 421 422 [Next] [Last] [行番号:/]   [返り点:/] [CIT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