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正蔵検索


punctuation    Hangul    Eng   

Citation style A:
Citation style B:
()
Citation style C:
()
Citation style D:
()
TextNo.
Vol.
Page

  INBUDS
INBUDS(Bibliographic Database)
  Digital Dictionary of Buddhism
電子佛教辭典
パスワードがない場合は「guest」でログインしてください。
Users who do not have a password can log in with the userID "guest".

本文をドラッグして選択するとDDBの見出し語検索結果が表示されます。

Select a portion of the text by dragging your mouse to view all terms in the text contained in the DDB. ・

Password Access Policies

佛説除蓋障菩薩所問經 (No. 0489_ 法護譯 ) in Vol. 14

[First] [Prev] 728 729 730 731 732 733 734 735 736 737 738 739 740 741 742 743 [Next] [Last] [行番号:/]   [返り点:/] [CITE]

不墮斷見。九者雖順觀法性而不失正道。十
者雖順觀法性亦不離智慧方便。善男子。菩
薩若修如是十種法者。即能順觀法性
復次善男子。菩薩若修十種法者。善解法界
理。何等爲十。一者有慧。二者爲善知識攝受。
三者發起精進。四者離諸障染。五者善修淨
行。六者尊重讃法。七者善修空觀。八者離有
所得見。九者趣向正道。十者見眞實法。善男
子。菩薩具智慧故。而能勤求諸善知識。見善
知識已心生歡喜。如師尊想親近依止。由能
依止善知識故。即發起精進。斷除一切不善之
法。圓滿一切清淨善法。勤行遠離一切障染。
離障染故獲得輕安。善修淨行離身語心一
切過失。由清淨故於所得法尊重稱讃。由重
法故多習空觀。習空觀故不起有所得見。離
有所得見故順行正道。入正道故能觀眞實」
除蓋障菩薩白佛言。世尊。何名眞實。佛言。善
男子。如實之義乃名眞實。除蓋障菩薩白佛
言。何名如實。佛言。不虚妄故名爲如實。除蓋
障菩薩白佛言。何名不虚妄。佛言。所謂眞
如。無不眞如無異眞如。除蓋障菩薩白佛言。
何名眞如。佛言。善男子。此法唯内所證。非文
字語言而能表示。何以故。此法出過諸文字
故。離諸言説故。超越一切語言境界。出於言
道離諸戲論。離作非作無動無靜。離諸尋伺。
是不思議境界。無相非無相而悉遠離出諸
相境。超諸凡境。出凡夫行。過諸魔境。超越一
切煩惱境界。離諸識境。安處無住最上寂靜
聖智境界。是故此法唯内所證。是即無垢無
染潔白清淨。最上最勝第一無比。常住堅固
究竟無壞之法。如來出世若不出世。是法常
住。善男子。菩薩爲求此法。歴百千種難行苦
行故得是法。得是法已。令諸有情悉住此法。
善男子。故説此法名爲眞如。説名實際。説名
一切智。説名一切種智。説名不思議界。説名
不二界
佛説除蓋障菩薩所問經卷第十



佛説除蓋障菩薩所問經卷第十

 譯經三藏朝散大夫試鴻臚
光梵大師賜紫沙門臣惟淨等
奉          詔譯 
爾時除蓋障菩薩白佛言。世尊。此法云何能
證。云何能解。佛言。善男子。出世間慧乃能證
入内自明解。除蓋障菩薩言。豈非慧證即是
自心内解入邪。佛言。不也善男子。何以故。慧
但如實能觀諸法。由身作證故。除蓋障菩薩
言。若諸善男子。豈非以彼聞思修慧能證法
時。便能内自得解入邪。佛言。不也善男子。非
彼聞思修慧纔得聞時便能内自解入。我今
當以譬喩略明斯義。善男子。譬如大曠野中
夏盛熱時。或有一人自東而西。復有一人自
西而東。當其炎毒渇乏所逼時。西至人謂東
來者。我今極熱爲渇所逼。汝所從來善履途
道。何處當有流泉池沼清冷之水。願爲我説
令我飮之除其渇惱。其東來者。善知東方所
有道路。亦復悉知有水之處。其味甘美及深
淺等。即告之云。汝今前去當觀一處有二道
路。出於左者不應當詣。由於右者汝可往之。
彼有園林蒼翠滋茂。中有池沼。清流甘美衍
漾彌滿。善男子。於汝意云何。彼渇乏人纔聞
説示有妙池沼起思念時。便能除去渇惱之
患。即能内自得清涼邪。除蓋障菩薩言。不也
世尊。而炎渇人。若親詣彼有水之處。於其池
中飮其水已。是人乃能除去炎渇内自清涼。
佛言。善男子。聞思修慧非纔得聞便能内自
解入法性。亦復如是。汝今當知。大曠野者是
生死境。夏盛熱時受炎渇人。即是一切諸有
情類。極炎熾者。即是煩惱六塵愛境。善知路
人。即諸菩薩。善能知於一切智道。其飮水者
即是内自入證解者。得法勝味輕清甘美。第
一義諦諸法實性。善男子。汝今當聽。復説譬
喩。假使如來住壽一劫。於閻浮提一切人前。
稱讃天蘇陀妙色妙香。最上清淨精美之味。
其所飮者得妙樂觸。善男子。閻浮提人聞如
是説。於色香等内了知邪。除蓋障菩薩言。不
也世尊。佛言。善男子。由是之故。當知聞思修
慧非纔聞時便能内自解入法性。汝今復聽。
譬若有人於果實中知一果名。自先食已。與
未食人説其果味及色香等。善男子。於汝意
云何。彼未食人而能了知其果味邪。除蓋障
菩薩言。不也世尊。佛言。善男子。由是之故。
當知聞思修慧非纔聞時便能内自解入法性」
爾時除蓋障菩薩前白佛言。善説世尊。善説
善逝。如是内證理法。若有善男子。能一歴耳
當知是人即能具足聞思修法。何以故。是人
已具不顛倒因。故得此法。佛言。如是如是。善
男子。菩薩若修如是十種法者。即得善解法
界之理。復次善男子。菩薩若修十種法者。善
知空境界。何等爲十。一者知力空。二者知無
畏空。三者知不共佛法空。四者知戒蘊空。五
者知定蘊空。六者智慧蘊空。七者知解脱蘊
空。八者知解脱知見蘊空。九者知空空。十者
知勝義空。雖知是空亦不以其空因縁故而
於彼空有所得相。亦不執空。不起空見。不依
止空。復不以其空因縁故墮於斷見。善男子。
菩薩若修如是十種法者。即善知空境界。復
次善男子。菩薩若修十種法者。即能善修無
相之。行何等爲十。一者離外相。二者離内相。
三者離戲論相。四者離一切遍計相。五者離
一切有所得相。六者離一切擧動相。七者離
一切虚假相。八者離一切所縁相。九者離識
有得相。十者離識所知境相。善男子。菩薩若
修如是十種法者。即能善修無相之行
爾時除蓋障菩薩白佛言。世尊。如是行相是
菩薩修無相之行。云何復見如來所修。佛言。
善男子。當知此是不思議處。何以故。離心境
界故。一切有情若謂如來有所思者。彼即狂
亂。所有如來。若此岸事。若彼岸事。乃至疲極
終不可見。亦不可得。所以者何。如來之法不
可思議。甚深難測。莫究其際。與虚空等。超
出一切尋伺境界。超出一切有所得相。非諸
惟忖較計度量之所能及。除蓋障菩薩白佛
言。世尊。我有少疑欲伸請問。若如來應供正
等正覺。見聽我問。願爲略説。佛言。除蓋障。
汝今當問斯爲常事。除蓋障菩薩白佛言。世
尊。諸有自高之者乃非正士。如何世尊爲大
法王。今自讃説得非自高邪。佛言。善哉善哉。
善男子。而汝心志深固能發是問。汝應諦
聽。極善作意。今爲汝説。時除蓋障菩薩受教
而聽。佛言。善男子。如來無我慢心亦不自高。
不爲利養名稱所欲生於我慢。亦不爲求人
所知故。亦不起於諂誑心故生於我慢。但以
己所得法。廣爲利益安樂一切有情。何以故。
欲令有情於如來所發生清淨歡喜之心。堪
任法器者令彼獲得一切善法。使其長夜得
大利樂。除蓋障菩薩白佛言。世尊。云何有情
而不能知如來勝徳。佛言。善男子。彼實不知。
何以故。此佛刹中諸有情類。信解狹劣志著
麁弊。少慧少信善根微尠。而不能知如來勝
徳。是故如來乃自讃説所有功徳。意欲令諸
有情發生淨信。能成如來諸勝功徳。善男子。
譬如有人爲大醫師善療衆病國中第一無有
倫比。然其國中不知是人。明善方藥具醫勝
得。時彼醫師。見有疾苦所逼惱者即起是念。
是人疾苦不善方藥。我今應當爲其治療。是
時醫師詣病人所語其人言。我是醫師明練方
術。善知衆病及病所因。汝之病惱善爲治療。
時彼病人聞是言已。即於醫師起信重心而作
依仗。醫師即時爲其治療病得除愈。善男子。
於汝意云何。而彼醫師於病人前。説已能解
爲自讃邪。除蓋障菩薩白佛言。不也世尊。佛
言。善男子。如來亦復如是。爲大醫王善療有
情諸煩惱病。知病所因施大法藥。而諸有情
爲無明等諸煩惱病之所逼迫。如來見已即詣
其前。稱説如來具勝功徳。令諸有情爲其病
苦所逼惱者。聞説如來勝功徳已。能生清淨
信重之心。以佛如來而爲依仗。是故如來勝
大醫王。爲彼病者施大法藥。使諸有情煩惱
重病咸得銷滅。善男子。何等是大法藥。所謂
多貪有情作不淨觀。多瞋有情作慈悲觀。愚
癡有情作縁生觀。以是縁故。乃見如來自讃
勝得。復次善男子。菩薩若修十種法者。得諸
願離著。何等爲十。一者雖行布施而有願求。
亦不著於布施。二者雖持禁戒。亦不著於持
戒。三者雖行忍辱。亦不著於忍辱。四者雖起
精進。亦不著於精進。五者雖習禪定。亦不著
於禪定。六者雖修智慧。亦不著於智慧。七者
雖依三界。亦不著於三界。八者雖求菩提。亦
不著於菩提。九者雖行正道。亦不著於正道。
十者雖入涅槃。亦不著於涅槃。何以故。菩薩
離諸所著雖於世間一切所行而悉無著。善
男子。菩薩若修如是十種法者。即得諸願離
著。復次善男子。菩薩若修十種法者。得慈身
具足。何等爲十。一者無方分慈。二者無種類
慈。三者法慈。四者定慈。五者不害慈。六者利
益慈。七者於一切有情平等心慈。八者等心
無瞋恚慈。九者周遍十方廣大慈。十者出世
間慈。善男子。菩薩若修如是十種法者。即得
慈身具足。復次善男子。菩薩若修十種法者。
得悲身具足。何等爲十。一者見諸苦惱無救
無依無歸趣者。菩薩見已發起菩提心。二者
發菩提心已求所得法。三者歴苦勤求得法
成已。普爲有情作大利益。四者慳貪有情令
行布施。五者毀戒有情令持淨戒。六者瞋心
有情令修忍行。七者懈怠有情令發精進。八
者散亂有情令住定心。九者無智有情令修
智慧。十者菩薩爲利有情故。不以艱苦壞失
退轉菩提勝行。善男子。菩薩若修如是十種
法者。即得悲身具足。復次善男子。菩薩若修
十種法者。善修喜行。何等爲十。一者菩薩自
得出離三有熾然。故生歡喜。二者爲斷長時
輪迴往來繋縛之索。故生歡喜。三者菩薩遠
離種種尋求。自已得渡生死海中諸惡雜類。
故生歡喜。四者菩薩自已摧折久遠以來高
慢之幢。故生歡喜。五者菩薩以智金剛。自已
摧碎煩惱高峯細無塵末。故生歡喜。六者菩
薩自得安隱。亦復令他悉得安隱故生歡喜。
七者菩薩於其世間。貪愛執縛暗瞑所覆不
得自在。長眠境中自能醒然睡眼明已。亦復
令他悉能開覺。故生歡喜。八者菩薩自能解
脱出離惡趣。亦復令他悉得解脱出離惡趣。
故生歡喜。九者有情久處生死曠野險難之
中。獨行無侶周旋往返。不知其道不識方所。
菩薩自能超出遠離。而悉爲他指導開示。故
生歡喜。十者菩薩得近一切智城。故生歡喜。
善男子。菩薩若修如是十種法者。即善修喜
行。復次善男子。菩薩若修十種法者。即善修
捨行。何等爲十。一者眼雖觀色而行捨行。亦
不見眼識色境。若増若減若成若壞。二者耳
雖聽聲。三者鼻雖嗅香。四者舌雖了味。五者
身雖覺觸。六者意雖知法而行捨行。亦復不
見耳聲鼻香舌味身觸意法諸塵。若増若減
若成若壞。七者雖觀行苦而行捨行。亦不見
行苦。若増若減若成若壞。八者雖觀苦苦而
行捨行。亦不見苦苦。若増若減若成若壞。九
者雖觀壞苦而行捨行。亦不見壞苦。若増若
減若成若壞。十者觀所作已辦有情。菩薩於
彼生歡喜心。乃起是念。我欲度彼。彼已自度。
故修捨行。善男子。菩薩若修如是十種法者。
即善修捨行。復次善男子。菩薩若修十種法
者。即得神通游戲。何等爲十。一者示現捨
壽。二者入胎受生。三者現童子相宮中游戲。
四者出家。五者苦行。六者詣菩提場。七者成
等正覺降伏魔軍。八者現寂靜相。九者轉妙
法輪。十者入大涅槃
爾時除蓋障菩薩前白佛言。世尊。何因縁故。
菩薩示現兜率陀天捨壽。乃至示現入大涅
槃。佛言。善男子。兜率陀天。諸有情等多生常
想。而彼有情見菩薩於一切世間最上最勝。
而復高顯觀者無厭。不爲五欲境界所染。能
起捨壽。而彼有情見已。轉於常想生無常想。
由依止無常故。即起不放逸行。又復有情起
放逸心者。於菩薩所。雖有愛樂信重之心。然
於諸境生愛著故。於菩薩所。不來親近恭敬
承事。而彼有情乃起是念。菩薩久住於此我
亦久住。生放逸心。菩薩爲欲令彼有情起於
厭離得不放逸。由能不起放逸心故。即得不
退轉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菩薩以是縁
故。於兜率陀天示現捨壽。善男子。若有有情
應以入胎受生而可度者。菩薩即現入胎受
生之相。令其見已生希有心。菩薩處母胎中。
爲彼彼有情如應説法。令得不退轉於阿耨
多羅三藐三菩提。菩薩以是縁故。示現受生。
善男子。若有有情應以童子宮中游戲之相
而可度者。又以下劣信解諸有情類。菩薩爲
成熟故爲護持故。乃現童子宮中游戲之相。
善男子。若有有情應以出家之相而可度者。
菩薩爲成熟故。乃現出家之相。善男子。若有
志著麁弊天龍夜叉乾闥婆阿修羅等。應以
苦行之相而可度者。菩薩爲欲成熟彼故。及
爲降伏諸外道故。乃現苦行之相。善男子。若
有有情於長時中。念求菩薩。當於何時詣菩
提場。我當隨應作供養事。菩薩爲欲成熟彼
有情故。即爲示現詣菩提場。至菩提場已。令
諸有情隨應供養。作供養已。而彼有情即得
不退轉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善男子。若
有有情自恃我慢貢高。菩薩爲欲令彼轉於
我慢心故。現坐道場成等正覺降伏魔軍。復
爲有情樂寂靜者。便謂獲得勝上所證。菩薩
乃爲示現成等正覺。菩薩成正覺時。三千大
千世界種種音聲皆悉寂然。而彼樂寂有情。
見是三千大千世界皆寂然已。倶發願言。願
我亦復如是。得成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果。
善男子。若有有情樂爲師尊專志願求。然不
能知出離之法。亦復不知後世因果。菩薩爲
彼有情成熟善根。令其堪任法器。乃爲開示
正道故。成正覺已。詣迦尸國。三轉十二行相
聖妙法輪。善男子。若有有情應以入涅槃相
而可度者。菩薩乃爲示現入大涅槃。善男
子。菩薩以是因縁。示現兜率陀天捨壽乃至
入大涅槃。善男子。菩薩若修如是十種法者。
即得神通游戲
佛説除蓋障菩薩所問經卷第十一



佛説除蓋障菩薩所問經卷第十

 *譯經三藏朝散大夫試鴻臚
*卿*光梵大師*賜紫沙門臣
惟淨等奉     詔譯 
復次善男子。菩薩若修十種法者。能離八難。
何等爲十。一者離不善業。二者如來所立禁
戒而不違越。三者遠離慳悋。四者於先佛所
植衆徳本。五者勤修福行。六者智慧具足。七
者善解方便。八者勝願具足。九者多起厭患。
十者發勤精進。善男子。菩薩不造不善業故
不墮地獄。設或示現生地獄中。亦不受彼地
獄極苦。復不久處地獄之中。又不於彼有情
生瞋惱心。何以故。謂以菩薩本性具修十善
業故。以是因縁。菩薩不墮地獄。又善男子。菩
薩於如來禁戒不違越故。不墮畜生之趣。設
或示現生彼趣中。而亦不受畜生之苦。又善
男子。菩薩不起慳悋。不以慳因縁故墮餓鬼
趣。設或示現生彼趣中。而亦不受餓鬼之苦。
又善男子。菩薩不生邪見之家。設生於彼亦
不壞淨信。而菩薩者。常得善知識共相會遇。
何以故。菩薩久修善法。於先佛所植衆徳本。
而常於彼正見家生。於彼生已淨信具足。亦
復廣大増長淨信。又善男子。菩薩諸根亦不
缺壞。若復諸根有所缺壞。即於佛法中不能
堪任法器。何以故。菩薩廣集福徳勤修福行。
常尊重供養如來塔廟若法若僧。常所親近
作諸勝行。由勝行廣修於己。乃得諸根圓具。
以圓具故。於佛法中即大法器。又善男子。菩
薩不生邊國。其中有情愚騃聾瘂。色力不具
無所堪任。善言惡言不曉其義。於佛法中非
其法器。不識父母沙門婆羅門。是故菩薩常
生中國。其中有情根性明利。多有智者。復爲
智者所許。是所堪任具有力能。善言惡言悉
曉其義。於佛法中是大法器。深信沙門婆羅
門。何以故。先所修習智慧力故。又善男子。菩
薩不生長壽天。若生其中。雖有無數諸佛出
世。亦不値遇。利有情事不能成辦。是故菩薩
生於欲界。此中有情値佛出世。愛樂親近而
可化度。何以故。菩薩善具方便故。又善男子。
菩薩不生無佛世界。若生其中。即不見佛不
聞法不供僧。是故菩薩生於三寶具足佛刹
之中。何以故。由昔所修勝願具故。又善男子。
菩薩若聞諸可厭事。無有不生厭惡心者。何
以故。菩薩纔聞是事。即起厭患之心。生厭患
已發勤精進。修諸善法斷諸惡法。善男子。菩
薩若修如是十種法者。即能遠離八難。復次
善男子。菩薩若修十種法者。得不妄失菩提
心。何等爲十。一者遠離諂誑。二者正而無曲
清淨潔白。遠離追求猶豫分別。三者受持佛
法。四者於法而不祕惜。五者遠離法慳。六者
不作障法因縁。七者無不實語。八者攝受大
乘之法如説能行。於彼受持大乘人所起尊
重心。九者於彼受持大乘人所。爲漸入大乘
故起親近想。十者深入大乘故。於説法人起
師尊想。善男子。菩薩若修如是十種法者。即
得不妄失菩提心。復次善男子。菩薩若修十
種法者。得宿命通。何等爲十。一者供養諸佛。
二者攝持正法。三者修持淨戒。四者除疑離
障。五者多生歡喜。六者多作觀想。七者常住
定心。八者生處清淨。九者常受化生。十者得
明利識。善男子。菩薩由廣供養佛故。即能尊
重正法。以重法故。乃於持法人所。以彼因縁。
能於正法受持讀誦。以所得法廣爲他説。由
是不惜身命。勤行修習受持正法。復能修持
淨戒。戒有三種謂身語心。由其三業戒清淨
故。即能除疑離諸障染。何以故。先由戒行清
淨。即能除疑離障。離疑障故多生歡喜。以心
喜故多作觀想。由觀想故常住定心。心住定
故生處清淨。處清淨故常受化生。以化生故
得明利識。識明利故能知一生二生三四五生。
若十二十乃至百千無數生中宿命通事。善
男子。菩薩若修如是十種法者。得宿命通。復
次善男子。菩薩若修十種法者。得不離善知
識。何等爲十。一者不離見佛或聞或念。二者
不離聞法。三者不離供僧。四者不離於諸佛
菩薩。讃歎禮拜合掌恭敬或復頂禮。五者不
離於多聞人所聽受説法。六者不離聽受波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irst] [Prev] 728 729 730 731 732 733 734 735 736 737 738 739 740 741 742 743 [Next] [Last] [行番号:/]   [返り点:/] [CITE]